護理相關理論知識范文

時間:2024-04-11 16:17: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護理相關理論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護理相關理論知識

篇1

論文關鍵詞:男護士;工作價值觀;離職傾向

隨著醫療教育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我國男護士的比例逐年上升,但在我國的護士隊伍中,除精神病院和一些綜合性大醫院有少數男護士外,其他醫院中男護士極少。程金焱等曾就男護士的就業情況進行調查,其中正在工作的占10.9l%,轉行占49.27%。工作價值觀是個體對工作需要的反應,即個體關于工作行為及在工作環境中獲得的某種結果的價值判斷,是一種直接影響行為的內在思想體系。通過對醫院男護士工作價值觀與離職傾向進行調查分析,能夠掌握影響男護士群體離職的重要因素,為護理管理人員有的放矢地選擇激勵方式,穩定護理隊伍提供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哈爾濱市6所三級甲等醫院、大連市2所三級甲等醫院的65名男護士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納入標準:注冊護士、愿意參加本課題、從事護理工作1年以上。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一般情況調查問卷,包括年齡、護齡、與所在醫院的勞動人事關系等。工作價值觀調查表,Elizur于1991年編制,有3個維度,即情感型價值觀(5個條目)、認知型價值觀(13個條目)、工具型價值觀(6個條目),共24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6級評分,非常不重要計1分,不重要計2分,不太重要計3分,較重要計4分,重要計5分,非常重要計6分,得分越高,工作價值觀認同度越高。離職傾向量表,1982年編制,共6個條目,采用1~4級評分,經常計4分,偶爾計3分,甚少計2分,從不計1分,量表總分等于各條目得分之和,得分越高,離職意愿越強。根據6個條目之間的相關性,條目1和條目6構成離職意愿I,表示辭去目前工作的可能性;條目2和條目3構成離職意愿Ⅱ,表示尋找其他工作的動機;條目4和條目5構成離職意愿Ⅲ,表示獲得外部工作的可能性。本研究所使用的量表經我國臺灣的李棟榮和李經遠翻譯并修訂后用于中國員工,修訂量表信度Cronbach’Sd為0.77,內容效度0.68。

1.2.2問卷發放由經統一培訓的調查者統一發放問卷,共發放問卷72份,剔除有空缺、遺漏的無效問卷7份,回收有效問卷65份,有效回收率為90.28%。

1.2.3統計學方法全部數據用Excel建立數據庫,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采用(±S)分析護士工作價值觀、離職傾向的得分;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護士工作價值觀、離職傾向之間的關系。

2結果

2.1一般資料

65名調查對象年齡20~29(23.97±2.59)歲;護齡1~6(2.08±1.04)年;其中,正式護士20名,占30.77%;聘用護士42名,占64.62%;臨時護士3名,占4.62%。學歷:高中或中專22名,占33.85%;大專31名,占47.69%;本科及以上l2名,占18.46%。職稱:護士53名,占81.54%;護師12名,占18.46%。婚姻狀況:未婚59名,占90.77%;已婚6名,占9.23%。

2.2工作價值觀與離職傾向現狀(見表1)

3討論

3.1男護士對情感型價值觀的認同程度相對較高

表l顯示,男護士認同程度最高的價值觀是情感型價值觀(5.06±0.49)分,可見男護士在工作中更重視“情感型價值觀”,即希望自己的價值在工作中得到體現。情感型價值觀是在人際關系背景下表達出的價值觀,包括公正的監督、被尊重、人際關系等。馬斯洛認為,除病態人格外,所有人都有自尊心,都渴望名譽、聲望等,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會到自己的價值,這種需要一旦受到阻礙,會使人產生自卑感、虛弱感和無能感,以致喪失人生的信心。由于社會的偏見,認為護理工作應該是耐心細致的女性的專利,男性從事這一工作則被視為無能或無前途。男護士為患者付出的辛勞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與承認,再加上職稱評定、經濟收入等方面的不合理,他們不能從工作中體驗自我價值,工作積極性受到打擊。這是一種自我否定,是根據外部成就和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確定自己的價值。因此,建議護理管理層大力開展改善男護士專業地位的項目活動,采取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的男護士管理及政策措施,例如:向社會、醫務人員、患者及家屬宣傳男護士在患者康復過程中的作用、獨立的角色。同時,男護士應該認清自己的優點與價值,積極發現自身優勢,樹立崇高的理想,理解護理工作的價值與意義,正確把握自身發展方向。

3.2男護士對工具型價值觀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

表1結果顯示,工作價值觀中,男護士對工具型價值觀的重視程度最低(4.90±0.61)分。工具型價值觀也稱物質型價值觀,是指得到所希望的物質或實際結果的價值觀,它包括薪酬、工作安全等。按照社會價值觀理論,物質型價值觀與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低層次的生理及安全需要相似。人們只有得到物質和安全的基本保障后,才會考慮更進一步的發展,例如:人生目標的實現等。近幾年,本院開始實行聘用制、崗位管理等,打破了過去“鐵飯碗”的制度,男護士與組織之間的聯系不再是終身制,而是由組織根據其績效和貢獻來決定是否續聘。

3.3男護士對認知型價值觀的重視程度較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男護士對認知型價值觀的重視程度較高(5.0l±0.49)分。認知型價值觀表達了對工作本身的一些特征及員工自身的發展、成就的重視,包括工作興趣、責任、成就等反映男護士高層次需要的內容。我國醫院護理人員普遍存在工資低、獎金少的現象,而男護士低層次的需要基本得以滿足。更為重要的是,管理者大都在重視男護士工作任務完成的同時,對男護士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的制訂也是高度重視,管理者盡量創造條件為男護士的個人發展提供機會,例如:創新科研的支持等,從而提高他們對高層次需要的重視。

3.4男護士未表現出強烈的離職傾向

從表1可以看出,獲得外部工作的可能性得分最高(2.42±0.62)分,而辭去目前工作的可能性得分卻相對較低(1.94±0.67)分。分析結果發現:由于內部因素和自身特點等因素影響,男護士并沒有表現出強烈的離職傾向,這與國內學者的調查結果一致。員工是否產生離職傾向取決于自身對工作的滿意程度,而離職行為的發生受勞動力市場人才供需比例、行業生命周期以及組織約束等外部條件的限制。目前,在男護士人力資源市場中,供小于求,呈現男護士短缺的局勢,一些發達國家已將勞動力市場指向亞洲發展中國家,相對國內豐厚的待遇,對于目前工資水平仍然較低的我國男護士來說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因此,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男護士的離職意愿,將導致大量男護士的流失,尤其是具有豐富經驗的高素質男護士,對于醫院的管理和護理質量的提高都將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

3.5男護士工作價值觀與離職傾向相關性分析

表2結果顯示,工具型價值觀得分與離職傾向得分呈正相關。工具型價值觀的男護士,其低層次的需要滿足程度不高,高層次需要的滿足也進一步受到了影響,因而在個人需要未得到滿足的情況下他們易產生離職傾向。曾等對597名男護士的調查發現,優厚的福利、工作待遇等低層次需要是男護士最重要的激勵因素。根據本次調查結果,物質需要的滿足程度不高將對男護士產生一定的負性影響。因此,提高男護士待遇、滿足其物質方面的需要是降低離職的關鍵。

篇2

關鍵詞:社會組織 資源相互依賴理論 非對稱性依賴

西方國家習慣將社會組織為第三部門組織、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在我國,社會組織指是以公益或互惠為主要目的,區別于政府組織和營利組織的,具有非政府性、非營利性的、自愿性的各種依法登記成立的正式組織,主要包括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基金會。

一、資源相互依賴理論

資源相互依賴理論描述組織的理是組織為了減低對外部環境的依賴所運用的相處之道。由于任何一個單個組織都無法完全掌握達成目標所需要的條件和資源,因此,組織要達成目標,必須對外在環境形成依賴,使組織行為受外在因素的影響或控制。因為資源掌握在不同組織的手中,因而組織間的互動也就成為必要,資源也就成為連接兩個組織間的要素。豪(Hall)認為,組織是受制于外在環境的,沒有一個組織能夠完全獨立,因此,組織的結構及其活動方式與活動結果就必須置于組織被鑲嵌其中的環境因素中并加以理解。為了維持生存,組織必須引進、吸收、轉換各種資源,而這些資源往往來自環境中的其他組織,因此,形成了組織間的資源相互依賴的關系網絡。當然,除了被動的順從外在環境以及組織的需求,并與之交換資源以獲得自身所需的資源外,組織也能夠并且需要主動的通過不同的策略來控制或改變環境,已達到改善依賴的目的。[1]薩德爾(Saidel)認為,政府與社會組織的關系不是單方面的順從與服從的關系,它們都掌握著并提供關系對方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因此,形成了資源相互依賴關系,使雙方都依賴對方才能得以生存和發展。[2]

二、我國政府與社會組織關系分析

從資源相互依賴理論的角度看,我國政府與社會組織均掌握對方所需要的資源,因此二者之間構成相互依賴關系。其中,政府所掌握的資源主要是經濟、政治資源。其中經濟資源包括對社會組織經費的投入,主要采取直接投入或獎勵、政府委托或購買的方式;政治資源主要是對社會組織的成立及其活動的許可權、規范及相關優惠政策,社會組織進入政治過程的渠道等。社會組織擁有的資源和資本包括公共服務的供應與輸送、專業知識、社會網絡等。

(一)政府對社會組織的依賴

因為市場不能提供公共物品,即市場失靈的存在,只能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但是,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的時候趨向于“中位選民”,而不能滿足全體公民,亦即存在政府失靈,因而社會組織對政府和市場在滿足個人對公共物品需求方面,存在替代性和互補性。政府相關部門為了精簡機構、轉變政府職能等需要,成立相關的社會組織以承接政府部門退出的公共事務同時,政府依賴社會組織的專業知識,以提高行政效率。社會組織的良性運行,有助于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提高辦事效率。政府可以將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交給具有專業知識的社會組織予以解決。如政府可以通過招標和委托等方式將文化、醫療、環保、養老等部分領域可以交由相關的社會組織,發揮社會組織的專業功能,既能降低政府的成本,提高運作效率,又能使社會組織通過合理的方式充分發揮作用。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協調公共資源,促進與社會組織合作的新模式。在調查中,6.2%的社會組織曾經有過政府購買服務項目,表明政府正在利用政府采購通過公開競標、單一來源采購、委托管理、項目申請、意向性談判、公辦民營、民營公助等方式加強與社會組織的合作,把相關事務由社會組織接管。此外,政府要求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政策,以擴大執政基礎和政治合法性,社會組織是公民基于公益或互益的目的而建立起來,代表了一部分群體的利益,因此,政府要擴大執政基礎和政治合法性,就需要社會組織參與政治過程。

(二)社會組織對政府的依賴

1、社會組織依賴政府以獲得合法性與生存空間

當前,我國對社會組織實行“歸口登記、雙重負責、分級管理”的管理體制,即由國務院民政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作為本級社會組織的登記管理機關,此外,還受業務主管機關的管理。因而社會組織的成立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必須要有業務主管單位,第二,需到民政部門依法登記。因此,社會組織的合法性是政府賦予的。

此外,社會組織對政府的政策法規也具有依賴性。相關政策法律規定了社會組織的地位與活動范圍,使社會組織獲得了生存空間。目前,各類社會組織都有相應的登記管理條例。同時,社會組織的發展,還依賴于這些政策法規的完善。社會組織依賴政府政策的制定或變革來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即社會組織對政府政策進行游說。經過調查,在2182個進行作答的社會組織中,有141個(6.5%)社會組織曾成功地促使或阻止中央或地方政府實施過某項政策或方針。在全國性的案例中,有著名的始于2003年的怒江水壩工程環境影響評估的社會組織參與,因為有“綠家園志愿者”等社會組織的游說與宣傳,最終使國務院做出批示,怒江建壩工程被擱置。

2、社會組織依賴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利益表達

“當某個集團或個人提出一項政治要求時,政治過程就開始了,這種提出要求的過程稱為利益表達。”[3]意見表達與利益表達屬于同一概念范疇。“一個群體的意見可能由它本身表達,也可能由這個群體中的某個個人或群體外能代表這個群體的個人來表達,但更多的、更有實效的是由這個群體內部發育、產生出來的一定的群體來表達。”[4]利益主體表達的對象是掌握政治資源的政府,希望政府將其意見與要求納入政策過程,制定有利于其利益于目標實現的政策。“為了有效的平息各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協調彼此之間的利益關系,就需要建立一種各層級之間通暢明曉的利益表達機制,使每一利益主體不僅能合乎自然地自由表達自己的利益需要,并且能了解洞悉其他利益主體的利益需要。”[5]利益表達主體進行利益表達的方式、途徑和媒介就是利益表達渠道。

當社會組織想向政府行政機關提意見和要求時,62.4%的社會組織會與政府直接聯系,37.6%的社會組織會通過相關中介人物間接的與相關的政府行政官員取得聯系。這些中介人物即社會組織進行利益表達的渠道。

3、社會組織依賴政府的經濟支持以維持運轉

政府對社會組織的經濟支持包括對社會組織資金的投入、辦公場所的提供、對社會組織的獎勵等。在調查中發現,政府資金投入占社會組織2009年全年收入的比例為30.8%,政府資金投入占社會組織2009年全年收入的50%的比例高達57.8%,可見,社會組織對政府資金依賴程度之深。對于社會組織的辦公場所,很大一部分是免費借用業務主管單位用房,而且免費租用其他政府機關用房的比例也很高。此外,為推進社會組織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政府會對某些領域的社會組織的活動和服務進行評選和獎勵,如黑龍江政府出臺了《黑龍江省民間組織評估工作實施方案》,對社會組織的工作進行評估,對表現優秀的社會組織予以嘉獎,從而顯示政府扶持發展社會組織的決心與力度。

從資源的重要性、稀缺性、不可替代性以及獲取資源能力的現狀來看,社會組織所賴以生存的諸多資源面臨挑戰,然而政府所擁有的資源往往是社會組織空間拓展所必需的。因此,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形成一種非對稱性依賴關系,社會組織過度依賴政府。

三、實現政府與社會組織良性互動關系的路徑選擇

我國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的非對稱性依賴關系雖然有利于社會組織承擔部分政府職能,有利于政府對社會組織的管理,但是同時也削弱了社會組織的自主性,不利于社會組織功能的發揮,進而影響公民社會的形成。因此,要使政府與社會組織各自所需資源和空間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滿足,實現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需要雙方作出努力。

政府要實現對社會組織進行服務與放權。政府要轉變理念,認識到社會組織是不會與政府對立,應以服務為主取代以往對社會組織以控制為主的管理理念,此外,改革我國社會組織的雙重管理體制,為社會組織的發展提供制度設計和法律保障,合理分配社會資源空間,為各自功能的發揮提供制度動力。社會組織要增強自主性與自律性。社會組織要解決對政府的過度依賴,避免自身行政化傾向,不僅要在意識上強化獨立性,而且要提供自主治理能力,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建立自律與他律機制。總之,在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合作中,雙方應該在功能發揮和資源利用上實現各取所需和利益共贏。

參考文獻:

[1]HALL R. Organizations: structure, process,and outcomes[M].New York:jersey prentice Hall,1991:278

[2]Judith. R. Saidel. Resource interdepend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gencie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1, 51(6):543-553

[3][美]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小G?賓厄姆?鮑威爾.比較政治學:體系、政策和過程[M].曹沛霖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199

[4]朱光磊.當代中國政府過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89

[5]葉富春.利益結構、行政發展及其相互關系[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236

[6][美]萊斯特?M?薩拉蒙等.全球公民社會――非營利部門視界 [M].賈西津,魏玉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篇3

關鍵詞:護生;臨床實習;效果;影響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G424.4【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8-0207-01

護理學專業通過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兩種方式培養和塑造學生綜合能力。護生臨床實習是護生直觀認識臨床護理工作和鍛煉護理技能、培養護理意識和自信心、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環節。當前的護生臨床實習過程中,主要存在實習師資水平不高、實習項目及時間安排不合理、實習教師與護生之間缺乏溝通、護生與患者溝通能力差等問題,及時發現護生臨床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影響因素,深入發掘問題根源及相關因素,并結合護生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及臨床實際能力,針對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影響因素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是幫助護生更好地聯系理論與實踐、提升護生臨床實習效果的根本。

1護生臨床實習效果的影響因素

1.1護生理論知識不扎實或脫節:臨床實習環節是護生鍛煉臨床護理實踐能力和培養實際護理意識的環節,臨床實踐過程的意義和難度均高于理論學習過程,但又離不開基礎理論知識的支撐和指導。在護生進行臨床實習過程中,很多基礎性的護理常識和操作常識嚴重不足,很多護生進行外科護理實習時,不知道如何打開無菌包;鋪好無菌盤之后,不知道其嚴格的時間限制;有的學生將無菌盤中的無菌物品取出之后,又將物品放回原處。不夠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導致護生普遍在實際臨床實習過程中嚴重缺乏自信心,更使其難以靈活、高效地完成臨床實習任務。

1.2臨床實習師資水平不足:護生對臨床護理缺乏實際操作經驗,帶教教師的質量與水平直接影響護生最終的臨床實習效果。當前的臨床實習帶教教師普遍缺乏對護生的理解和換位思考,沒有將護生作為臨床實習過程的主體和中心,而是簡單地為護生講解和示范。帶教教師在講解與示范過程中,既沒有很好地將操作過程的理論與實際操作方式結合講授,也沒有很好地協調護理技能與護理理論之間的關系,沒有根據護生實際理論和技能狀況切實提升護生的實習效果。

1.3醫院和社會影響因素:當前,社會各界對護士的工作沒有充分的理解和重視,沒有為護理工作人員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加之當前很多護理人員對工作存在不滿情緒,使護生對未來的崗位存在失望和恐懼心理。醫院對護生臨床實習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或沒有進行合理的安排,在繁重、緊張的日常護理工作中,沒有合理編制護生的帶教人和實習項目,安排的帶教者水平和素質參差不起,護生很多的臨床實習工作經常處于混亂狀態,加之醫院過多限制護生實踐工作,嚴重影響護生臨床實習效果。

2提升護生臨床實習效果的對策

2.1注重臨床實習中的理論知識培養:基礎理論知識是臨床實踐的有力支撐,臨床實踐過程的意義和難度均高于理論學習過程,但又離不開基礎理論知識的支撐和指導。應將護理工作理論知識進行合理分層,依照一定的層次和階段對護生進行培養和強化。將最具基礎性的理論知識在臨床實習前期安排到護生的日常教學項目之中,將于護理實際操作相關的理論知識安排到臨床實習過程中,并與實際臨床實習操作指導有效融合,通過多種方式,幫助護生建立扎實、實用的臨床實習理論知識體系,推動臨床實習順利進行。

2.2師資力量合理配置:帶教教師的質量與水平直接影響護生最終的臨床實習效果。進行臨床實習規劃之時,應對實習帶教教師進行合理、科學的安排和規劃。首先,要引入和培養具有專業素養的臨床實習帶教隊伍,結合不同帶教教師的特點和專長合理配置到不同的環節和不同的實習小組。尤其注重帶教教師與護生的溝通和交流,通過良好的溝通和交流及時了解護生的實習狀況和心理狀態,對護生的焦慮、恐懼、回避心理及時予以疏導,幫助護生更好地融入到臨床實習工作中。

2.3合理安排臨床教學:臨床實習時間和資源有限,應對護生臨床實習的時間和環節有效安排,同時注重對護生操作能力、溝通能力、護理意識等方面的重點培養。在護生臨床專業課程教育階段,應對護生每周的授課和臨床實習時間合理安排,隨著臨床實習的進行,逐漸加大臨床實習環節的時間比例,視護生實際適應和培養狀況適當調整兩種教學環節的比重,直至最終實行全面臨床實習教學。臨床實習中,安排專門的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和學習與病患的語言溝通技巧與非語言溝通技巧,逐漸提升護生的護理意識和溝通能力。

3總結

當前的護生臨床實習過程中,主要存在實習師資水平不高、實習項目及時間安排不合理、實習教師與護生之間缺乏溝通、護生與患者溝通能力差等問題,及時發現護生臨床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影響因素,深入發掘問題根源及相關因素,并結合護生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及臨床實際能力,注重臨床實習中的理論知識培養,合理配置臨床實習中的師資力量,對護生臨床實習的時間和環節有效安排,同時注重對護生操作能力、溝通能力、護理意識等方面的重點培養,全面提升護生臨床實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常換英.影響護生臨床實習后期思想狀況因素分析及對策[J].護理研究,2009,23(17):1583-1584.DOI:10.3969/j.issn.1009-6493.2009.17.051

[2]滕愛林.影響護生臨床實習效果的因素分析及應對策略[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6):73-74.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1.06.124

[3]王小革,郝秀鳳,蔡秀芳等.影響護生臨床實習效果的因素及措施探討[J].中國美容醫學,2011,20(z3):421-421

篇4

關鍵詞:護理理論 PBL

Nurse in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in the graduate student to search using the PBL the beginning of pattern

Liu Huayu

Abstract:In clinical practice stage development nursing theory teaching,not only is advantageous in stimulates students study interest,nurses the theory knowledge consolidated;Moreover is advantageous in sharpening students judgment power of thought,the analysis question,solves the question ability and the synthesis quality,will in the future become a clinical nursing research worker for it to lay the reliable foundation.

Keywords:Nursing theory PBL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0)12-0174-01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基礎,將理論和臨床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PBL教學法是將理論學習融入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以問題為基礎,是一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強調的是學生的實踐活動,在這一活動過程中,學習的主動與知識的“內化”始終貫穿其中。這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其思維活動由被動變為主動,提高了學生的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造性思維。護理理論是護理專業課程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它涵蓋了當代護理學先進的基本理論與基礎知識。近幾年授課老師在護理學專業研究生臨床實習階段應用PBL教學模式,開展臨床護理理論教學的嘗試,以培養學生正確運用護理理論指導和改進護理實踐,提高其評判性思維和護理臨床決策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培養符合二十一世紀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護理人才。

1 方法實施

1.1 設計問題,提出問題。

實施PBL教學法的關鍵是問題的設計,首先教師簡單介紹理論的基本情況后,提出緊扣教學內容的問題。設計的問題應將護理理論知識與護理實踐有機結合,要有一定深度和廣度,需要學生認真綜合分析,并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查閱有關的文獻得到解答。如不同的護理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在護理實踐中如何運用的,等等。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或者到臨床上觀摩。讓學生在學習和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真正理解和懂得護理理論在臨床實踐中的價值和意義。學生在查閱相關理論最新進展的同時也提高了專業外文水平。

1.2 自主探究,互動學習。

為培養學生評判性思維意識,授課老師在教學中運用以臨床真實病例為主導的PBL教學法,始終以臨床――理論――臨床為線索。即對每一個病例從臨床表現入手,運用相關理論去評估,收集資料,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護理診斷,指導護理方案的設計。力求使學生每碰到一個病例在運用一般護理程序的同時自然聯想到其他護理理論,在實施護理的過程中使其有機的結合,提高護理實踐的系統性,為病人提供高質量的護理。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病例討論教學要求學生以真實病例為基礎,以幻燈片形式匯報病例,隨后在教師指導下以問題為中心展開討論。鼓勵學生綜合分析病例特點,列舉護理程序的步驟以及對該護理理論的認識和體會,并結合社會、倫理、法律、經濟等相關問題進行思考。所選病例應避免重復,以保證病例的覆蓋面和討論效果。

1.3 總結歸納,點撥提高。

討論完畢后,由教師對學生所作的病例報告進行分析、點評和總結,特別是對一些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詳盡解答。對討論的問題和基本理論知識進行聯系,復習護理理論相關的知識,以及其他學科像公共衛生學、心理學、行為學和人文科學等領域的理論。如:多蘿西亞.E.奧瑞姆及其理論發展背景?奧瑞姆自護模式的核心是什么?奧瑞姆和紐曼對護理實踐的四個基本概念的認識?如何運用西方的護理理論指導我國的護理實踐?這些問題都由教師給予梳理,形成明確的層次結構關系與理論基礎,為更好的指導護理實踐打下良好基礎。

2 經驗體會

PBL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相比,它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提倡以問題為基礎的討論式教學和啟發式教學,學生用已有的知識探索未知的領域,通過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樹立研究和創新意識,激發學生對學習活動的興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

研究生既是受教育的對象,又是科學研究和學科發展的主力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是為了適應社會和個人的特殊需求。臨床型護理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也是大學服務于社會功能的體現。因此,對于立志臨床護理研究工作的碩士研究生,在其對研究生進行相關的基礎理論課程和科學研究課程培養后,讓學生盡快進入臨床學習。在導師的指導下,熟悉國外的護理理論有哪些,掌握常用的護理理論的基本內容,通過病例(例子)討論,真正領悟護理理論核心知識、理論基礎及緊密聯系臨床的能力,達到中級職稱護師的專業水平。同時,根據導師的臨床護理研究方向,以某種疾病的護理為研究材料,運用護理理論作為框架,對其某一方面或某一點做更深層次的研究,為日后的臨床護理及其研究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礎。在PBL的實施過程中,教師作為實施者,起著引導與組織的作用。教師在提出問題的同時,必須保證知識的系統性和邏輯性,使學生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與層面;這就要求教師有厚積薄發的功底,并不斷更新和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才能滿足PBL教學的需要。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更好地滿足現代護理學科發展的需要、社會對護理學專業人才的需求,應提倡結合PBL模式,加強對護理學專業研究生護理理論的教育,讓學生親身體會到護理理論對護理實踐的指導作用,并對護理理論有更深刻的理解。使學生在夯實護理學理論知識的同時,培養獨立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擴大學生的臨床評判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增加了知識間的縱橫聯系,逐步形成一個良好的臨床評判思維習慣。此外,讓學生參與護理工作的全過程,不緊使學生明確了護理工作的重要性,鞏固和增強專業思想;培養獨立思考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對護理病例報告的書寫要求、護理診斷的用詞以及診斷的應用范圍等,有更深入的了解,為其日后成為優秀的臨床護理研究者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朱丹,黃文霞,邱雪菡.護理教學中PBL教學法的應用與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03,(05)

篇5

護理職業準入制度要求教材必須滿足“雙證書”的需要,以“實用為本、夠用為度”為基點選定健康評估的教學內容,結合國家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題型和題量的分析,在系統教學中應側重病史采集、社會心理評估,在規范、有序的身體評估中,側重一般狀況和周圍血管的評估。同時,實驗室標本采集方法、檢查報告參考范圍及臨床意義也要重視。健康評估是基礎護理學與臨床護理學的橋梁課程,從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要求出發,進一步細化本課程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完善本課程的課程標準,為學生更好地掌握健康評估的理論知識、具備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及全面評估能力提供依據。癥狀作為評估對象健康狀況的主觀資料,是健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評估癥狀的發生、發展、演變以及由此發生的心理和生理變化,對形成護理診斷、指導臨床護理起指導作用[2]。從表1可知,癥狀評估在歷年實踐考題中至少出現5道題,2014年高達10道題,但中職健康評估教材中缺乏相關的系統內容,而是以散在形式出現在內科學護理的相關章節中,導致健康史評估教學空洞、晦澀,在問診實踐中無從入手,問診資料難以收集,對評估對象的信息判斷不準確,影響評估其目前存在的健康問題和需要觀察、預防的潛在性健康問題。因此,盡管健康評估在內容上和其他課程有交叉和重疊,但在保持課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上,癥狀評估在健康評估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內容。

2轉變教師角色,提升教學能力

健康評估旨在訓練學生從護理角度評估病人狀態,指導學生收集資料,結合護理相關信息確認護理診斷和監測、判斷病人的病情變化及培養護理實踐操作能力,與診斷學課程有著根本的區別。而健康評估教師多為臨床醫學專業專職教師,缺乏護理的基本技能訓練,常忽視護理診斷的重要性,難以體現護理程序的特點。健康評估增加了社會心理評估內容,且這部分內容的考題逐年增加,2013年高達8道題,但部分學校將這部分內容調整為自學內容,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必須轉變觀念,不僅熟練掌握實踐操作技能,而且拓寬知識面,增加心理學、社會學等有關知識,從護理角度提出健康評估的方法和內容,克服教學中重視身體評估而忽視心理評估和社會評估的傾向,才能使護理專業學生形成現代護理觀念,從而具備整體護理實踐的能力[3]。

3強化實踐教學,實現校院合作

國家護士執業資格考試A2型題占60%,說明試題不再是單一的知識點考試,而是更傾向于病例分析,除了以往對知識點的傳授,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對重點內容開展多案例示范教學。因此,教學設計要以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考點為基礎,密切聯系臨床實際,訓練學生在面對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時靈活多變的思維,強化實踐教學,強調校院合作,注重職業能力培養,實現學做練一體化[4]。

3.1情景模擬與案例相結合

要求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強化實踐練習,即開展情景模擬教學。如學習收集健康史資料這部分內容時,要讓學生學會通過語言交流收集病史,同時獲得病人心理、社會、環境等方面的資料,這是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重要手段,主要涉及儀表禮儀、溝通交流技能、護患關系和醫學知識等方面。這就要求教師創設情景,設計好病人的基本資料,由教師和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學生體驗不同角色在不同情景、在疾病不同時期的心理狀態,從而準確獲取資料,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3.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從表1中可以看出,身體評估是健康評估的主要內容。身體評估是臨床護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操作技能,但學生在校期間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機會少。因此,在教學中應將理論知識轉化成直觀內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教學講授相關理論知識后,學生觀看視頻材料,搜集操作要點和容易產生錯誤的操作,分組討論練習;上實驗課時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分組互換角色練習,掌握正常體征;利用仿真模擬病人體驗異常體征,為臨床護理奠定基礎。

3.3課堂教學與課間醫院見習相結合

篇6

關鍵詞:能力培養;生理學基礎;實驗教學體系;研究

生理學基礎課程實驗教學能夠培養學生實驗技能,使學生的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基于學生能力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創建適合學生發展的生理學基礎課程實驗教學體系,從問題開始,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注重學生實踐操作,從而提升理學基礎課程實驗教學的質量,讓學生掌握扎實的生理學基本理論,并具有扎實的實驗技能,最終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技能型護理人才。

一、實施問題為驅動

以往教師會在課前告訴學生實驗的內容,讓學生復習相關理論知識,而學生執行得又不好,這樣實驗的效果就不佳。因此,在實驗課程中,教師要根據實驗內容提問相關理論知識,把這些知識進行滲透。通過這樣的提問,讓學生明白實驗和理論知識是聯系起來的,理論知識可以解釋實驗現象,實驗也可以驗證理論。因此,在實驗教學中,要在實驗內容中滲透理論知識,提出相關問題,把理論與實驗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提升實驗教學的實效,并讓學生學會動腦,培養其邏輯思維能力。例如,在進行“影響尿生成的因素”的實驗時,首先給學生布置幾個問題:引起尿量和血壓變化的藥物和方法有哪些?藥物不能完全緩解休克癥狀的原因是什么?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把理論知識聯系起來,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實驗開始時,讓學生觀察生理狀態下的尿量和影響因素、藥物對尿量的影響,然后準備模型,再觀察血壓下降尿量的變化。通過實驗,學生能夠了解病的發展過程,然后知道用什么藥,使理論知識與實驗聯系起來,提升學習積極性。對于休克的治療,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制訂用藥方案進行實驗,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總結方法,并找出失敗的原因。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實驗,激發了其參與實驗的興趣,也助推了實驗的效果。

二、開展設計性實驗

傳統的實驗注重理論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但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得不到發展。這與新課改的精神背道而馳,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個性沒有體現出來。教師在教學中要保存一些經典的實驗,讓學生進行驗證,同時也要對實驗進行創新,重新設計實驗,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能力,讓學生開展醫學設計性實驗,教師要做好必要的引導和指導,其目的就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觀察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教師要對典型實驗的設計思路進行分析,激活學生的思維。如在“刺激與反應”的實驗中,腓腸肌標本是導致實驗失敗的因素,在實驗設計中就有學生抓住了這一點,強調對骨神經、神經肌接頭和腓腸肌的興奮性的觀察,這樣就可以探知標本失活的原因。實驗設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也加強了學生對醫學科學研究方法的探索,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得到發展。

三、注重技能性操作

隨著醫學水平的不斷提升,醫療服務也應不斷進行改革,同時患者的健康意識也在加強,這就對護理人員提出了要求,特別是質量和服務水平的要求變高。因此,護理教育正在面臨挑戰,這就需要護理專業教師以職業崗位需要為依據,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特別是操作技能,從而讓學生能夠勝任護理崗位的工作。為此,生理學實驗教學應結合專業培養的需求,運用同伴互助的形式進行學習,提升護理技能。比如,心音聽診、血液測量、血型鑒定等,這些操作需要同伴進行教與學的配合。在各種操作技能成熟以后,可以從學校向社區服務延伸,使教、學、做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和健康意識。學生進行社區醫療服務,有了實踐的環境,能夠實現護理操作,符合護理專業的要求,也讓學生的臨床經驗豐富起來,從而盡快適應護理工作。

總之,建立符合學生發展的生理學基礎課程實驗教學體系,就能夠培養學生的護理能力,使他們盡快適應將來的護理工作。因此,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生理學實驗的重要性,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動腦和操作相結合,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建立有效的實驗教學體系,讓學生的操作技能和創新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實現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技能型護理人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老年護理教學 實踐能力 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0-0102-01

我國是老齡化人口較多的國家,因此對老年護理專業人士的需求不斷增多,面對龐大的老齡化人群,如何提供高質量的養老服務,如何延緩衰老、如何實現健康老齡化等一系列老年護理問題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同時也對老年護理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因此要求老年護理教學中重視理論教學的同時更要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幫助學生提高老年護理的實踐機會,增強其對養老認知的理解。

一、老年護理教學的含義

老年護理是將人體機能老化和老年專門的護理知識運用于老年護理中,進而研究幫助老年人解決心理及身體的科學體系,老年護理教學是基于老年護理的基礎上培養護理專業人才的一門學科,通過系統、科學的實踐,將大量研究得出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相結合,將相關老年護理教學的經驗傳輸給護理專業的學生,從而幫助學生了解老年護理教學的理論與應用,并在實踐中進行實操。進而培養我國優秀的護理專業人才來更好的應對老齡化對護理專業人才日益增長的需求

二、老年護理教學及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老年人是護理的主要服務對象,其對護理的主要需求點表現為日常生活能力的幫助,由于我國傳統的故土難離思想以及經濟條件限制等原因,大多數老人不愿意或沒有足夠的經濟支撐來尋求專業的養老服務機構,但是這些老人有需要專業的護理服務,目前這類老年人主要有這幾種對象來照顧:配偶照顧、子女照顧、保姆鐘點工照顧。我國目前大多數老人由家人照顧,因此家屬的負擔較重,因此需要來自護理服務機構的支持和幫助[1]。

三、老年護理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有效途徑

老年護理專業學生的教學是培養優秀的護理專業人才的根本,如何能夠培養真正適合社會需求及素質高、能力強的專業型護理人才是我們主要的研究方向。筆者通過以下三點進行相關研究闡述。

1.提高實踐能力培養意識

分析目前所需的老年護理專業型人才的特點為理論知識強,并能將理論知識靈活的運用到護理中來,具有良好的服務意識。因此在培養專業的護理人才的過程中,關鍵的是改變以往只注重理論課的傳統意識。在護理專業教學中,教師及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脫節,學生由于盲目追求高分數、獎學金等,只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求得高分,忽略實踐能力的鍛煉。造成“理論上的巨人,實踐上的矮子”的現象,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真正從事到護理行業中將不能發揮其真正作用,因此提高學生及教師實踐能力培養的意識具有重要作用,哲學上說“主觀意識決定客觀存在”,因此只有教者與學者在思想上進行轉變才會積極主動的去尋求實踐的機會,重視實踐的成果,故而學校可以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策略,通過教學講座、職業宣講等活動請專業的護理人才到學校來進行宣導,為教師及學生提供去模范的老年護理機構進行學習,引導學生對實踐能力的重視及自我實踐能力的培養。

2.完善老年護理實踐教學體系

老年護理實踐教學體系的不斷完善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基礎。學校以建設校園實驗室為基礎,開展校外老年護理實踐基地給學生創設更多的實踐機會,教師需根據教學的場地、目標和實踐等教學規范性元素,結合自身教學能力,重視當前市場實際人才需求,運用工作崗位導向的方式完成教學計劃。同時對學生的實踐成果及實踐過程給與科學的評價與改進方法建議,客觀的評價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通過開展模擬實驗、模擬養老院等活動幫助學生進行科學系統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總而言之,學校應通過科學系統的實踐基地建設,及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設計,加以新穎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實踐結果進行科學的評價等等來不斷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標。

3.重視校企合作

護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最終目的是服務社會,因此老年護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應針對市場需求,以市場為導向,以護理能力為根本培養社會需要的專業性人才。由于校內實踐基地的限制,學生的實踐機會相對不充足,因此學校應積極開辟校外實訓基地,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故而學校應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將企業作為學生的實訓場,通過給與學生實習機會,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需護理老人。學校也可以通過和相關老年護理機構學習對了解社會需求及市場導向[2]。學生在老年服務機構中得到指導與幫助,為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以及理論知識的落實都提供了有利的幫助,從而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如:廣西中醫學院,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創建了老年公寓作為老年護理專業學生的實踐基地,老年公寓的規劃與發展作為學院的總體規劃的一部分,將學校與企業融合為一體,通過這種方式還能夠實現老年公寓和護理專業的共同發展。老年公寓對在校護理專業的學生提供實習指導的功能,對畢業學生提供就業的機會,同時老年護理專業對老年公寓提供人才知識及技術保障,從而達到校企的雙贏。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但是由于各地的具體情況不同,校企合作形式需要進行借鑒的方式進行實施,尋求符合學校的校企合作模式。

四、結語

在老齡化趨勢較為突出的今天,培養合格的具有實踐能力的老年護理人才至關重要,針對國家大力展開老年護理的情況,老年護理專業教學需要進行不斷的改革以完善老年護理教學體系,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進行有機結合,通過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基地從而獲得更好的實踐能力,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來滿足社會及市場需要的實踐能力強,理論知識扎實的新型老年護理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孔令磷.老年護理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護理學雜志.2014(8):11-12

[2] 余昌妹.老年護理學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15):12-13

篇8

指明堅實理論基礎可增加患者對護理工作人員的信任,提高病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從而使學生熱愛學習。總結近三年的臨床工作經驗顯示,患者對自身疾病的不了解是患者恐慌疾病,質疑醫護工作者,甚至不配合治療或者有更過激行為表現的主要因素。而相應的,護理工作人員由于醫學基礎知識的貧乏,在為患者做相應護理活動指導時表現出不自信,甚至在患者提出疑問時回避的態度都是臨床加劇醫患矛盾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講解基礎理論的同時有必要重點說明該理論知識怎樣與臨床操作相結合,在操作過程中如何將健康教育融合進去,幫助患者更好地理解疾病,配合護理活動的開展。將目前臨床常見的患者被動的“被護理”局面轉變為患者積極主動地要求被護理,降低患者對疾病的焦慮,配合護理活動的開展。例如,在講解男性尿道三處生理狹窄時,可適當說明操作者在導尿過程中要對患者的不適感給予理解和安慰,同時向患者說明操作區域的生理結構可能帶來的不適感。這樣患者就會在比較放松的情況下接受導尿,也不會再發生自行將導尿管拔出造成黏膜損傷等后果。在患者的充分信任下,自信滿滿地操作,也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2在人體解剖學教學過程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護士的整體素質,幫助醫學生盡快進入職業角色

目前絕大多數醫學院校或醫學相關院校的學生生源來自于高考,這樣就決定了醫學生對自己未來職業角色知之甚少。在大多數大一新生的眼中,護理工作就是打針發藥。作為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課——人體解剖學,在理論知識講解的同時有必要給予學生專業相關的健康教育;有必要適當說明護理對象、環境中的特殊工作方法,態度及認真嚴肅程度。大量文獻研究表明,目前在基礎護理教學中開始注重良好的儀表、語言溝通的技巧、服務的意識等健康教育。事實上有部分學生在還沒有接觸到基礎護理課程時,就已經對醫學基礎課的枯燥、繁雜而厭煩。學生很難在理論知識的講解中看到他們未來工作的影子,很難理解護理工作是什么樣的角色、應該用什么樣的心態去學習、接受這些重要又好像沒什么大用的枯燥理論。因此,在基礎理論教學的同時融入健康教育,從開始就培養學生如何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愛崗敬業,以患者的健康為中心,熱情精心地服務患者,盡快進入職業角色。

3結語

篇9

[關鍵詞] 病例導入 外科護理 教學效果

“病例導入法”是根據“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原理設計、以病例為引導的教學方法(case based study,CBS),它以臨床病例為中心,提出相關問題,啟發學生研討有關的基礎和臨床知識,訓練學生運用相關知識分析和處理臨床案例的能力。其核心思想是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1]。外科護理是護理專業臨床護理課的主干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我們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分析病例的病因、診斷、典型臨床表現后,提出適當的護理診斷和護理措施,解決臨床護理問題。筆者將這種方法應用到外科護理理論教學中,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一、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選擇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2009級三年制護理班學生共100名。隨機分為A組和B組各50名。2 組學生均為高中畢業,女性,平均年齡19歲。學生的智力、年齡、文化基礎無明顯差異,入學成績及前期課成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教學方法

資料采用楊艷玲、陳長香編著的,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的《外科護理學》。A組采用傳統講授的形式教學,B組采用“病例導入法”教學。每次教學時間為90min,每周授課3次,為期4周。教學內容為“腹部外科各種疾病的護理”。2組授課教師相同,嚴格把握大綱要求,突出重點和難點。A組教師按照教材順序,從定義、病因、病理、臨床表現、診斷、治療方法、護理措施等全程講解這種疾病的醫療、護理知識。B組則由教師從臨床收集資料,準備教學病例,病例選擇緊緊圍繞既定的教學目標,針對課程教學重點和學生已學習掌握的知識結構,典型生動的把課本的理論知識有機的融合到病例之中,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在上理論課前1周,把案例資料和問題發放給學生,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預習和查閱有關資料,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上課時教師先向學生展示典型病案,然后逐個地提出問題,讓每組學生匯報自己小組的看法,并模擬整個診斷、治療、護理的過程。老師暫不予點評,而是由此導入教學目的和內容,并提醒學生帶著疑問聽老師的講授。

3.教學效果評估

為了客觀評價病例分析教學法的效果,我采用了課堂教學效果分析和問卷調查分析兩種方法檢查實驗結果。(1)課堂教學效果分析采取小測驗方法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在腹部外科疾病患者的護理相關知識學習結束一段時間后進行一次小測驗,題目圍繞教學大綱根據本系統知識點編定,主要考查學生在該階段學習過程中對相關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該系統內容的掌握和簡單的臨床思維能力。(2)問卷調查分析由教師列出調查項目表,在本章節理論課教學結束后發給B組學生,由學生不記名如實填寫,共發出50份,收回50份,問卷回收率為100%。

二、結果

1.教學結果:見表1。

2.測驗成績比較:見表2。

3.問卷調查內容和結果:見表3。

三、討論

我國的醫學教育多采用以學科為中心的教育模式,這種傳統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系統掌握,但不利于學生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且課堂教學通常采用以教師為中心,以講授為主要教學方法,注重知識的傳授和記憶,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的主動性,學生缺少了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空間,導致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嚴重脫節。病例導入教學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將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把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將基本理論和具體實踐相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以病例的診治護理為中心的臨床思維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對兩組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比較,A組課堂氣氛較平靜,提問較少,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完全按照教材內容作答,很少有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去查閱相關資料或相互討論,學生也很少提出問題。B組學習氣氛熱烈,學生踴躍發言。遇到問題時能積極查閱參考書,進行分析討論。討論的話題涉及本單元各個疾病的護理,并能提出一些有深度的問題。

總之,病例導入法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將學習當成一個“設問―質疑―釋疑”的過程。學生參與了教學的全過程,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課堂上學生精力集中,教學效果顯著,符合現代教育理念。[1]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將病例導入法合理地應用并結合其他教學方法,取長補短,優化教學過程,共同實現教學目的。病例導入法教學可以提高醫學生的綜合素質,成為提高外科護理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任秋愛病例導入法在外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9

[2]鄭蓉典型病例導入法在兒科護理學理論教學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0

[3]邱敏,黎燕病例導入教學結合傳統教學在婦產科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10

篇10

項目課程在授課過程中要求用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方法,課程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生產、技術服務融于一體,教學環節相對集中,由同一教師主講,教學場所直接安排在實驗室來完成某個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師生雙方邊教、邊學、邊做,理論和實踐交替進行,直觀和抽象交錯出現,沒有固定的先實后理或先理后實,而理中有實,實中有理,突出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 設計項目

我們對產科護理學的教學進行了項目教學的嘗試,根據產科護理學課程目標,將產科護理學分為三大項目:產前檢查的護理、正常分娩的護理、正常產褥期婦女的護理,通過這三大項目的學習,讓學生掌握在妊娠、分娩和產褥期生理和病理情況下,產婦和胎兒、新生兒的護理。

2 設計內容綱要

每個項目都規定了適用對象,根據調研論證,產生完成該項目所需的課時,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制定了學生的學習目標及工作任務。

每個項目又分為若干個模塊,每個模塊都制定了學生的學習目標及工作任務,完成該模塊的操作,要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及實踐知識,對于學有余力的同學,規定了一些拓展知識。

3 設計技能考核要求

根據各項模塊的學習目標和工作任務,明確了具體的考核標準,每完成一個模塊的學習,都要進行1次學生互評與教師的評價,評價要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教學過程中的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每項考核實踐占60%,理論占40%,總分80分為通過,不合格者進入下一輪補考,學期結束前進行所有項目的綜合考核。

4 設計具體的實施過程

4.1 首先婦產科護理學的任課教師根據項目中的具體工作任務安排和組織教學。如項目產前檢查的護理中有三大模塊,其中模塊一是骨盆外測量,進行這一模塊的學習。(1)先制定好學習目標:理解骨盆外測量的目的,會準備骨盆外測量的用物,掌握骨盆外測量的操作,根據測量所得的結果能準確的分析骨盆的三個平面,并且能進行健康宣傳教育。(2)制定好工作任務,獨立完成用物準備,熟練規范的在人體上進行骨盆外測量。(3)制定好相關的實踐知識,人體體表的骨性標志,如髂前上棘,髂嵴,第五腰椎,恥骨聯合上緣等。(4)制定好相關的理論知識,女性生殖系統的解剖知識。(5)制定好相關的拓展知識,如骨盆內測量。

4.2 根據項目的目標制定好項目任務書。在項目任務書里,明確該項目教師講授和演示的內容,明確學生預習的要求,制定該項目的整體安排及各模塊訓練時間與內容。

4.3 在教學結構的設計中,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理念,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與成就感。

4.4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同學們完成完整的項目,在實踐的同時,滲透理論知識,做到實踐中有理論,理論中有實踐,有機地統一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