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救治方案范文

時間:2024-04-11 18:14: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療救治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醫療救治方案

篇1

一、工作目標

進一步落實國家、省有關人禽流感、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肺結核等重大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例和感染者的醫療救治措施,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提高重大傳染病特困人群的生活質量和水平。

二、救治(助)對象

(一)醫療救治對象:全縣范圍內確認的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全縣貧困的現癥結核病患者;全縣范圍內經有資質的醫療衛生機構確診的人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疑似病人、霍亂病人或疑似病人、不明原因肺炎病人、新發傳染病、不明原因傳染性疾病病人以及重大或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病人。

(二)生活救助對象:全縣范圍內因艾滋病導致勞動能力喪失的特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因艾滋病導致父母雙亡的孤兒;因艾滋病導致父母一方亡故的子女;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兒童;因艾滋病導致子女亡故且無其他人贍養的60歲以上的老人。

三、救治(助)原則

(一)適當減免、分級負擔。對符合醫療救治或生活救助條件的對象,實行醫療費用或生活費用部分救助,所需經費除中央財政、省專項補助外,由市、縣財政分別負擔。

(二)注重實效、避免重復。對已經參加城鎮醫保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重大傳染病患者,專項救治與醫保救治相互配合、互為補充,避免重復救治。本方案要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有機結合,充分發揮資金效益。

(三)量力而行、不斷提高。醫療救治及生活救助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逐步提高。隨著財力的不斷改善,逐步擴大救治(助)范圍,提高救治(助)標準。

四、救治(助)對象確定

(一)醫療救治對象

醫療救治對象均需要提交:申請人申請、身份證(戶口簿),不同的救治對象還需出具以下材料:

1.艾滋病醫療救治對象:確認實驗室出具的HIV陽性感染者檢驗報告、CD4檢測報告;

2.結核病醫療救治對象:當地縣級醫療機構或疾控機構診斷證明等相關臨床資料以及證明其為貧困人口的證明材料(包括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農村五保戶證、當地鄉政府或街道居委會出具的特困證明材料);

3.其他重大傳染病和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對象:有資質的、縣級以上的醫療衛生機構出具的確診證明。

(二)生活救助對象

生活救助對象均需要提交:申請人申請、身份證(戶口簿),不同的救助對象還需出具以下材料:

1.因艾滋病導致勞動能力喪失的特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確認實驗室出具的HIV陽性感染者檢驗報告、CD4檢測報告(2005年前未開展CD4檢測的病例除外,下同)和其他相關臨床診斷資料以及縣級以上勞動保障部門出具的勞動能力喪失的證明材料;

2.因艾滋病導致父母雙亡的孤兒或父母一方亡故的子女:確認實驗室出具的其父(母)的HIV陽性感染者檢驗報告、CD4檢測報告和其他相關臨床診斷資料以及父(母)死亡證明;

3.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兒童:確認實驗室出具的HIV陽性感染者檢驗報告和其他相關臨床診斷資料;

4.因艾滋病導致子女亡故且無其他人贍養的60歲以上的老人:確認實驗室出具的其子女的HIV陽性感染者檢驗報告、CD4檢測報告和其他相關臨床診斷資料、子女死亡證明以及當地鄉政府或街道居委會出具的無其他贍養人的證明材料。

五、救治(助)內容

(一)醫療救治

1.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認真貫徹和落實國家“四免一關懷”政策;對符合治療標準的艾滋病病人實行免費抗病毒治療及CD4檢測(中央補助地方公共衛生項目資金解決);對有治療需求的艾滋病病人進行抗機會感染治療,按照每人每年最高限額4800元標準給予補助(省財政負擔)。

2.結核病病人:實行免費檢查(痰檢及一次胸片)、免費提供抗結核藥(中央補助地方公共衛生項目資金解決);按照結核病診療規范,對現癥貧困結核病患者給予輔助診斷、輔助治療和并發癥治療,按照每人每年最高限額900元標準給予補助,以實際發生額由當地結核病定點收治機構予以減免(省財政負擔)。

3.確診的人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疑似病人、霍亂病人或疑似病人、不明原因肺炎病人、新發傳染病、不明原因傳染性疾病病人;重大或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主要包括病人的醫療救治、消毒隔離、專家會診及省級財政部門確定的補助費用進行補助,省和縣財政各負擔50%。

(二)生活補助

對因艾滋病造成的特困人群給予生活救助。因艾滋病導致勞動能力喪失的特困艾滋病病人,按照每人每月100元的標準給予補助;因艾滋病導致父母雙亡的孤兒,按照每人每月100元的標準給予補助;因艾滋病導致父母一方亡故的子女,按照每人每月60元的標準給予補助;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兒童,按照每人每月150元的標準給予補助;因艾滋病導致子女亡故且無其他人贍養的60歲以上的老人,按照每人每月100元的標準給予補助。以上生活補助經費,由省財政承擔。

六、資金使用程序

(一)縣衛生、民政部門根據本年度救治(助)人數,編制下年度醫療救治和生活救助計劃,商同級財政部門后,按規定向上級有關部門申請。

(二)救治(助)經費的支付實行報賬制。醫療救治經費由相關實施醫療救治的單位在完成救治工作7個工作日內,向同級衛生行政部門提出申請并附上醫療救治對象的相關資料;同級衛生部門收到申請后,7個工作日內簽署審核意見后報同級財政部門;同級財政部門收到有關材料后,符合條件的,10個工作日內將資金撥付至實施救治的醫療衛生機構。

(三)生活救助經費由被救助對象提出申請并提供相關資料,報當地鄉鎮政府或街道;當地鄉鎮政府或街道收到申請后,7個工作日內完成核實工作后報縣民政部門;同級民政部門10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批后報同級財政部門復核。救助對象憑民政部門出具的書面通知到財政部門指定的金融機構領取救助資金。

(四)補助到實施救治的醫療衛生單位的,被補助單位必須提供以下資料:前述的醫療救治對象確定所需要的資料及其他必需的相關資料(如姓名、工作內容、補助金額、單位、住址、聯系電話等);醫療文書及可以證明其工作真實性的相關材料;工作實施總結報告;同級財政、衛生行政部門認為需提供的其他資料。

(五)補助到個人的,救助對象本人需提供以下材料:前述的生活救助對象確定資料及民政部門認為需要提供的其他有關材料。

七、資金使用與管理

(一)救治(助)經費實行專款專用,我縣各級財政部門要對救治(助)經費要實行專項管理、專項核算;

(二)救治(助)經費的使用與管理要堅持厲行節約、杜絕浪費,充分發揮資金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努力實現規劃目標。

(三)必須嚴格按照省、市、縣有關規定的救治(助)對象、救治(助)范圍、救治(助)人數和救治(助)標準使用救治(助)經費。醫療救治經費必須按規定補助到實施醫療救治的單位,生活救助經費必須補助到患者,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擠占和挪用。

(四)縣(鄉、鎮)各相關實施單位、組織應建立健全相應的工作日志及可以證明其工作真實性的相關材料;具體實施單位要將救治(助)范圍、對象、標準等在一定范圍內張榜公布,接受廣泛監督。

八、組織與實施

(一)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衛生、民政、財政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重大傳染病病人醫療救治和艾滋病人生活救助工作的組織、計劃與安排,對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二)縣(鄉、鎮)成立重大傳染病病人醫療救治專家技術指導組,負責重大傳染病病人醫療救治工作技術指導,醫療質量抽查與評估等工作。

(三)實行重大傳染病病人定點醫療診治制度,加強防治能力建設和救治工作的業務技術培訓,確保醫療救治工作安全。

(四)凡經確定的救治(助)對象,縣級衛生、民政行政部門必須建立專門檔案,并逐級填報匯總表報上級衛生、民政行政部門。

(五)縣(鄉、鎮)要定期對重大傳染病病人醫療救治及艾滋病生活救助情況進行分析和總結,及時向縣政府、縣衛生局、縣民政局、縣財政局提交專題報告。

九、考核與評估

我縣各級政府及衛生、民政、財政部門要加強對重大傳染病病人醫療救治及艾滋病特困人群生活救助工作的督查,加強對定點診治機構的監管,建立核查機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對重大傳染病病人醫療救治、艾滋病生活救助、定點診治機構及經費使用情況進行考核、抽查。

我縣將每半年抽查考核與評估一次,每次抽查數不少于醫療救治數和生活救助人數的20%。

十、附則

篇2

關鍵詞:老年性骨質疏松;中醫治療;方案研究

隨著我國人們生活質量以及我國醫療水平的提升,我國的人口老齡化也在逐步增加,隨之而來,各種各樣的老年性疾病逐步受到人們的關注。其中,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呈現逐年增高的趨勢。在本次的實驗研究中,我院采用中醫治療的方法對50例老年性骨質疏松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

在2012年2月到2013年2月期間,我國骨科應該收治有老年性骨質疏松患者50例,其中男21例,女29例,年齡在64--79歲之間,平均年齡在66±4.9歲。經診斷,50例患者全部符合“中國人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

1.2治療方法

醫生對患者采用六味地黃湯加味進行治療。具體的中藥方子:熟地、枸杞子、甘草、菟絲子、骨碎補、狗脊、當歸以及山萸肉。由護理人員統一進行水煎350ml,1劑/天,早晚服用,2次/天,30 劑/療程,一共3個療程。并且,在治療期間醫生對患者實施飲食輔助治療,患者在保持合理飲食的情況下,多食含鈣、磷較高的食物。例如,利用羊脊骨、腎以及肉等,對患者進行煲湯。

隨后,觀察患者的臨床療效。

1.3 評價指標

在對患者進行3個療程的治療之后,對比患者在治療前后關于腰部以及股骨頸等部位的骨密度值。

1.4統計學分析

試驗中采集的所有數據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12.0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 ±s表示。其中,當P

2、結果

經過3個療程的治療之后,50例患者之中,有46例患者出現治愈或者是好轉顯現,疼痛完全消失或者減輕,總有效率高達92%。另外,通過對患者在治療前后進行的股骨頸以及腰椎2、腰椎3和腰椎4的骨密度檢查發現,治療之后,患者骨密度值出現明顯上升,其中P

3、討論

一直以來,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屬于老年人群中的一種十分常見的系統性骨病[1]。究其原因是因為老年人身體機能以及免疫力下降,繼而導致老年人骨強度降低,骨脆性增加以及骨組織結構退變等情況,十分容易發生骨折[2]。通常情況下,老年人發生骨質疏松癥的原因有很多種,基本上大致包含有遺傳因素、環境因素、不良的飲食營養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等。另外,當老年人機體的缺乏雌激素、鈣以及維生素D等,同樣也能夠引起骨吸收增加,進而導致骨丟失[3]。近年來,老年性骨質疏松的發生率在逐年增高,并逐步受到人們的關注。

在本次的實驗中,醫生主要對患者采用中醫治療的方法,46例患者出現治愈或者是好轉顯現現象,中醫治療的總有效率高達92%,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并且,對比患者在治療前后的骨密度變化發現,治療之后患者的骨密度出現了明顯的提升,P

參考文獻:

[1] 馬愛霞,李洪超,金雪晶等. 阿法骨化醇與骨化三醇預防骨質疏松骨折藥物經濟學評價[J]. 中國醫藥指南. 2011,11(20):45--47.

[2] 趙新蘭,秦愛平,陳凱,李浪波等. 伊班膦酸鈉和辛伐他汀聯合治療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的臨床療效[J]. 中國保健營養. 2013,03(10)69--71.

篇3

    【關鍵詞】 替莫唑胺;全腦放療;腦轉移瘤;遠期生存;療效

    腦轉移瘤是臨床顱內腫瘤中發病率較高的一種惡性腫瘤, 隨著近年來臨床腦腫瘤發病率的提升, 這種疾病的發生率也持續走高, 腦轉移瘤的發生說明患者病情已經進入晚期, 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 如果不及時給予有效治療, 腦疝死亡發生率將會非常高[1]。臨床中腦轉移瘤的治療目前仍舊以綜合治療的方式為主, 替莫唑胺作為臨床常用的抗腫瘤活性烷化劑, 與放療結合治療腦轉移瘤臨床效果較好。為分析替莫唑胺口服同步全腦放療治療顱內轉移瘤的臨床療效, 本次研究選取2009年3月至2012年12月間入河南省漯河市中心醫院進行治療的腦轉移瘤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 臨床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 1 一般材料 選取2009年3月至2012年12月間入本院進行治療的腦轉移瘤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 納入研究患者經過CT檢查和核磁共振檢查確診, 排除不良影響因素, 且同意參與研究。80例患者中男44例, 女36例, 年齡32~78歲, 平均年齡(48.6±4.1)歲, 原發性疾病主要為胃癌、腸癌、乳腺癌、肺癌等。根據入院時間前后將8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患者40例, 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具有可比性(P>0.05)。

    1. 2 方法 對照組行單純放療治療, 研究組行替莫唑胺口服同步全腦放療治療。放療方案:應用西門子公司生產的直線加速器6MV光子進行放射治療, 使用熱解塑料面罩進行固定, 對患者進行全腦對穿照射, 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照射方案照射量分別為每次30 Gy、37.5 Gy、40 Gy, 分別為10次、15次、20次且分別于2周、3周和4周內完成[2]。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在放療期間口服替莫唑胺, 每天100 mg, 周一至周五服用, 連續兩周, 間隔一周之后繼續服用。治療期間, 對兩組患者均使用甘露醇和地塞米松等進行脫水治療, 必要情況下進行止吐治療和白細胞治療等。

    1. 3 療效評價 根據臨床腫瘤治療標準制定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無變化(NR)三個標準, 以CR+PR為臨床治療總有效率;不良反應分為0~Ⅳ期。CR:腫瘤完全消失至少四周以上且無新病灶出現;PR:腫瘤消退超過50%且維持四周以上、無新病灶出現;NR:腫瘤消退<50%或增大≤25%。

    1. 4 統計學方法 臨床所得數據使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均數標準差以( x-±s)表示, 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近期療效對比情況見表1。從兩組患者近期療效對比情況來看, 治療組總緩解率77.5%遠遠高于對照組42.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治療效果較好。治療期間,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主要以惡心、嘔吐、骨髓抑制和白細胞降低為主, 其中對照組6例, 比率15%, 研究組8例, 比率20%,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43, P>0.05)。

    3 討論

    顱內轉移瘤作為臨床常見的腫瘤并發癥之一, 發生腦轉移的臨床幾率較高, 是威脅人類健康與生命的典型性疾病之一。隨著臨床影像學診斷技術的發展全身性綜合治療手段的出現, 面對發生率較高的顱內轉移瘤, 臨床中出現了許多應用于治療的新藥物和新手段。對于顱內轉移瘤來說, 傳統的治療主要以放療為主, 由于血腦屏障的存在, 許多化療藥物無法進入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 致使腦內藥物濃度相對較低, 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治療效果。

    替莫唑胺作為一種典型的脂溶性、小分子烷化劑, 是目前臨床中應用頻率較高的新一代抗腫瘤活性藥物, 是含有咪唑四嗪環的烷化劑類抗腫瘤藥物[3]。它屬于前體藥物, 在生理水平pH下經非酶途徑轉化為活性化合物后進一步水解成為活性代謝物發揮其抗腫瘤活性[4]。替莫唑胺通過甲基化來干擾腫瘤細胞復制實現抑制作用, 對于顱內轉移瘤患者的臨床治療來說是福音, 它對于血腦屏障良好的通透性和口服方式在臨床中配合放療同步進行輔治療效果較好。放療是腦轉移瘤的臨床主要治療手段, 普通放療受劑量限制, 作用有限, 全腦放療雖然無法徹底殺滅腫瘤細胞, 但是可以明顯降低患者的復發率, 不過對于延長患者生存期無明顯作用。

    替莫唑胺口服同步全腦放療治療腦轉移瘤是近年來臨床應用較多的一種治療方式, 臨床實踐顯示, 其能夠顯著提升局部腫瘤控制率、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和復發中位時間, 且口服替莫唑胺配合放療有一定增敏作用[2]。本次研究中, 研究組患者在近期療效完全緩解率上明顯高于對照組, 這與臨床研究中同類文獻報道較為一致, 且同類研究文獻顯示, 應用替莫唑胺配合放療不僅療效顯著, 安全性高, 且能夠顯著提升腦轉移瘤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遠期生存期, 這也是未來臨床研究和實踐的重點。作為治療腦轉移瘤的有效手段, 替莫唑胺在應用過程中會出現惡心嘔吐、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 但是多以輕度為主, 患者均能耐受[5], 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大大促進了其在聯合治療中的應用。本次研究中,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主要以惡心、嘔吐、骨髓抑制和白細胞降低為主, 對照組6例, 比率15%, 研究組8例, 比率20%, 兩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替莫唑胺聯合放療對于積極改善腦轉移瘤患者治療現狀有著重要作用, 值得進一步加強研究, 更好的改善患者生存現狀。

    綜上所述, 替莫唑胺口服同步全腦放療治療顱內轉移瘤臨床效果較好, 安全性高, 能夠有效提升患者遠期生存率, 應用價值高。

篇4

關鍵詞 鼻咽癌 轉移 化療 吉西他濱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he chemotherapy with DF orGP regimen for metastasis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Methods:54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fter first therapy failure from Feb,2007 to Jun,2009 were given into the trial.Group A:28 patients were administered with DF regimen (DDP 25mg/m2>/sup>D1-4,5-FU 0.75/m2>/sup> D1-5).Patients who were effective(CR or PR)were continued with the treatment for 3 to 4 cycles.Patients who were not effective after 2 chemotherapy cycleswere administered with GP regimen.Group B:26 patients were administered with GP regimen (Gemcitabine 1000mg/m2>/sup>,D1、8,DDP 25mg/m2>/sup> D1-4).Patients who were effective (CRor PR)were continued with the treatment for 3 to 4 cycles.Patientswho were not effective after 2 chemotherapy cycles were administered with other regimen.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chemotherapy after two cycles chemotherapies.Results: The response rate (RR) of B Group was higher than A Group(69.2%vs32.1%),The difference were significant (P<0.05).The Median time to progression of B Group and A group was 6.5 months,4.7 months,respectively.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B Group and A group was 14 months,7 months,respectively.B Group was longer than A group in survival.The2~3grade hrombocytopenia rate of B Group was higher than A group(34.6%vs3.6%),The difference of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But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 betwween two groups with leukopenia,leukopenia,and digestive tract toxicity.Conclusion: Gemcitabine plus cisplatin(GP regimen) was effective in treating 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Patients after first threapy failure,and patients can tolerate the toxicity of GP regimen.GP regimen was more advantage than PF regimen in RR and survival.GP regimen is effective regimen in treating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Patients after first threapy failure.

Key Wordsnasopharyngeal carcinoma;metastasis;chemotherapy;Gemcitabine

放療為鼻咽癌主要治療方式,隨著對該病生物學行為認識的深入、化療的介入和放療技術的改進,鼻咽癌的療效逐漸提高,但局部晚期患者的療效仍然較差,5年生存率徘徊在50%~60%[1,2]。鼻咽癌首次治療后的失敗模式是局部區域復發和遠處轉移。既往轉移性鼻咽癌的化療主要采用的是PF方案,但該方案有效率較低,緩解期短。隨著第三代化療新藥的應用,越來越多含新藥的化療方案臨床治療鼻咽癌。吉西他濱是細胞周期特異性抗代謝類藥物,主要作用于DNA合成期。吉西他濱與順鉑聯合應用會產生協同作用[3]。基于以上背景,我們設計了GP方案與PF方案對照治療初治后轉移的鼻咽癌患者,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6月,經鼻咽活檢,鼻咽CT或MRI確診為鼻咽癌,病理為WHO Ⅲ型,首次治療達完全緩解后未化療,定期復查或有癥狀而隨診,CT、骨ECT、MRI證實轉移,所有患者符合以下入組條件:病理證實的鼻咽癌患者,首次治療后出現鼻咽及頸部以外的遠處轉移,至少有1個可測量病灶;功能狀態:Karnofsky評分≥60分;WBC>4.0×109>/sup>/L,PLT>100×109>/sup>/L;肝腎功能、心電圖正常;以往可接受過含鉑或其他方案化療,但未用過吉西他濱;轉移距治療結束時間>6個月;預計生存時間>3個月;簽署書面同意書。A組(采用PF方案化療組)28例,B組(采用GP方案化療組)26例。兩組患者轉移均以單發轉移為主,其中以骨、肺轉移多見。兩組臨床資料,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見表1。

治療方法:A組給予PF方案(DDP 25mg/m2>/sup>,d1-4,5-FU 0.75/m2>/sup>,d1-5)化療,有效者(CR+PR)共3~4個周期,化療2周期未達PR者改用GP方案化療;B組給予GP方案(Gemzar 1000mg/m2>/sup>,d1、8,DDP 25mg/m2>/sup>,d1~4)化療,有效者(CR+PR)共3~4個周期,化療2周期未達PR者改用其他方案化療。

兩組均采用每3周為1周期。所有病例均接受至少2個周期的化療。

觀察指標和評價標準:治療開始前作胸腹部CT、鼻咽+頸部MRI、骨掃描等檢查評估腫瘤大小及病灶分布范圍。治療期間每周記錄KPS、體重及化療急性毒副反應,毒副反應按NCICTC 3.0(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e 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 V3.0)評定。每周復查肝腎功能、心電圖1次及血常規1~2次。客觀療效評價在2個療程后根據體格檢查和(或)胸腹部CT、MRI及骨ECT結果進行。根據治療前、后腫瘤灶的變化,并采用WHO(1981)制定的實體瘤客觀療效評定標準進行近期療效評估,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NC)和進展(PD),CR+PR為客觀有效(RR)。

統計方法:兩組患者采用電腦隨機數字分組。應用SPSS11.0統計軟件完成統計分析,組間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sup>檢驗,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P<0.05定義為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兩組隨訪情況:54例無1例失訪。A組中位進展時間4.7個月,中位生存期7月,無化療相關死亡病例,其中7例接受化療后4、9、10、14、16、20、21個月死亡。B組中位進展時間6.5個月,生存時間:中位生存期14個月,其中5例接受化療后12、15、20、23、29個月死亡,1例化療后引起粒細胞減少性感染死亡。

兩組近期療效比較:B組的客觀有效(RR)病例18例,客觀有效率(RR%)為69.2%,明顯高于A組(RR病例11例, RR%:32.1%)。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不良反應:兩組消化道及骨髓毒性的發生率比較:B組(GP組)患者的血小板減少發生率明顯高于A組(PF組)患者,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消化道不良反應及白細胞減少、血紅蛋白減少等方面兩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討 論

鼻咽癌首次治療后的失敗模式是局部區域復發和遠處轉移。香港方面[4,5]發表了2篇關于鼻咽癌治療后失敗模式的報道顯示所有入組患者的5年遠處轉移率分別為16%、23%。有文獻報道,已發生遠處轉移的鼻咽癌患者治愈率極低,2年生存率

目前鼻咽癌最常用的化療方案為DDP+5-FU,但其不足之處是緩解期短,故其姑息作用有限,而且對肝、骨、肺等遠處轉移的療效也很差。對復發、轉移鼻咽癌患者,臨床隨機試驗證實,順鉑+5-氟脲嘧啶方案有效率為32%,中位生存期6個月[10,11]。另一大規模Ⅲ期臨床試驗證實,順鉑聯合5-氟脲嘧啶治療鼻咽癌有效率(33%)較單用氨甲蝶呤(10%)高,但未延長生存[12]。本研究顯示PF方案的有效率為32.1%,中位進展時間4.7個月,與上述文獻報道一致。

吉西他濱是一種新型抗代謝類抗癌藥,屬胞嘧啶類似物。順鉑耐藥的主要機制是核苷切除和錯配修復,吉西他濱是DNA修復的有效抑制劑。Foo等[13]報道單用吉西他濱(1250mg/m,dl,d8)治療復發轉移性NPC患者有效率為48%,中位TTP為5.1個月,中位生存期10.5個月,1年生存率46%。Ma等[14]報道復發或轉移患者,單用吉西他濱有效率為34%,聯合順鉑有效率為64%,中位緩解期分別為17周和24周。Ngan等[15]前瞻性Ⅱ期臨床試驗顯示,吉西他濱聯合順鉑治療復發轉移患者,有效率達78%,中位TTP10.6個月,中位生存期15個月。國內胡等報道吉西他濱聯合順鉑治療復發、轉移鼻咽癌有效率為70%[16]。本試驗中GP方案RR69.2%,中位進展時間6.5個月,中位生存期14個月,與上述試驗組結果相似。

轉移性鼻咽癌患者對化療比較抗拒。近年來新型抗腫瘤藥物在頭頸部腫瘤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本組試驗顯示,GP方案客觀有效率優于PF方案,兩組的RR(69.2%VS 32.1%)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同時GP方案組的中位進展時間、中位生存期分別為6.5個月,14個月,優于PF方案組(4.7個月,7個月)。提示GP方案較PF方案有較好的客觀有效率及生存趨勢。本試驗主要不良反應是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應,兩組均不同程度地出現Ⅰ~Ⅳ度不良反應。GP方案組的血小板減少發生率,尤其是Ⅱ、Ⅲ度血小板減少的發生率明顯高于PF方案組,組間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但GP方案組無血小板減少所致的出血、死亡發生。白細胞減少、血紅蛋白減少及惡心、嘔吐等胃腸道不良反應方面兩組之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GP方案組的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的發生率分別為76.9%、50%;其中Ⅲ-Ⅳ度白細胞減少、Ⅲ度血小板減少的發生率分別為23.1%、15.4%。與文獻報道一致[16]。這提示GP方案治療初次治療后出現轉移的鼻咽癌患者,不良反應可逆,能耐受。

綜上所述,吉西他濱聯合順鉑治療初次治療后轉移的鼻咽癌患者,療效確切,耐受性好,比經典PF方案顯示有更好的緩解率和生存受益,是轉移性鼻咽癌患者的有效化療方案。但本試驗樣本含量小,隨訪時間短,有待于進一步系統性前瞻性多中心隨機臨床試驗。

參考文獻

1 Yeh S A,Tang Y,Lui C C,et al.Treatment outcomes and late complications of 849 patients with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treated with radiot herapy alone[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5,62(3):672-679.

2 Chua D T,Sham J S,Wei WI,et al.The predictive value of the 1997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stage classification in determining failure patterns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J].Cancer,2001,92(11):2845-2855.

3 Peters GJ,Bergman AM,Ruiz van Hapren VW,et al. Interaction between cisplatin and gemcitabine in vitro and in vivo[J].Semin Oncol,1995,22(Suppl 11):72-79.

4 Lee.AW,Sze.WM,Joseph.SK,Treatment results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n the modern era: the hong kong experience[J].Int J Radiation Oncology Biol Phys.2005;61(4):1107-1116.

5 Leung TL,Tung SY,Sze WK,Treatment results of 1070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n analysis of survival and failure patterns [J].Head and Neck.2005;27(7):555-565.

6 Chan A T,Hsu M M,Goh B C,et al.Multicenter,phase Ⅱ study of cetuximab in combination with carboplatin in patientswith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J].J Clin Oncol,2005,23(15):3568- 3576.

7 Chua D T,Sham J S,Au G K.A phase Ⅱ study of docetaxel and cisplatin as first-line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J].Oral Oncol,2005,41(6):589-595.

8 Teo P M,Kwan W H,Lee W Y,et al.Prognosticators determining survival subsequent to distant metastasis from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J].Cancer,1996,77(12):2423-2431.

9 王成濤,曹卡加,李茵,等.鼻咽癌遠處轉移的預后因素分析[J].癌癥,2007,26(2):212-215.

10 Lee AW,Poon YF,FooW,et al.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5 037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treated during 1976-1985;overall survival and patterns of failure[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1992,23(2):261-270.

11 Khuri FR,Shin DM,Glisson B,et al.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ormetastatic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J].Semin Oncol,2000,27(8):25-33.

12 Forastiere AA,Metch B,Schuller DE,et al.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cisplatin plus fluorouracil versus methotrexate in advance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 a southeast oncology group study[J].J ClinOncol,1992,10(8):1245-1251.

13 Foo KF,Tan EH,Leong SS,et al.Gemcitabine in 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of the undifferentiated type[J].AnnOncol,2002,13(1):150-156.

14 Ma BB,Tannock IF,pond GR,et al.Chemotherapy withgemcitabine containing regimens for locally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J].Cancer,2002,95(12):2516-2523.

15 Ngan PK,Yiu HH,lan WH,et bination gemcitabine and cisplatin chemotherapy for metastatic or recurrent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report of a phase Ⅱ study [J] Ann Oncol,2002,13(8):1252-1258.

16 胡,劉漢鋒.吉西他濱聯合順鉑治療20 例復發、轉移鼻咽癌[J].腫瘤學雜志,2009,15(1):82-83.

表1 兩組臨床資料

篇5

關鍵詞:中風病 康復 中西醫結合 規范化

中圖分類號:R743.3R255.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349(2011)05-0553-02

中風病又稱腦卒中,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等三大特點。本研究將傳統中醫的針灸推拿技術、藥浴、言語治療和心理疏導與現代康復醫學的規范化三期綜合康復治療方案相結合,綜合運用于腦卒中偏癱,采用前瞻性分層隨機對照研究方法,通過6個月評測與比較,探討規范化三期中西醫結合綜合康復治療在改善中風偏癱患者的綜合功能、認知能力、抑郁程度、改善生存質量方面的影響及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根據1993年全國腦病協作組《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及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診斷。納入病例標準:均為首次發病,愿意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30歲~80歲;符合腦梗死或腦出血的診斷;符合中醫中風病的診斷;發病1周內入院者,有肢體功能障礙;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在8分以上。

排除標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經檢查證實由腦腫瘤、腦外傷、腦寄生蟲病、代謝障礙所引起的偏癱;有活動性肝病、肝腎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惡性腫瘤、呼吸功能衰竭或四肢癱患者;發病1周后入院者,曾患腦血管疾病且遺留功能障礙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在8分以下;既往有精神病、癡呆病史者,聾、啞人;外省市無法隨訪者。

將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廣西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住院,并符合納入標準的80例患者,按入院順序使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各組4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既往史及伴發疾病、神經功能缺損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1.2康復治療方法將發病到發病后第一個月月末稱為第一期,第二個月月初到第三個月月末稱為第二期,第四個月月初至第六個月月末稱為第三期。

1.2.1普通康復組采用神經內科常規診療(早期急救、腦梗死或是腦出血常規診療),并給予下列康復治療。良肢位:仰臥位時注意肩關節外展,腕關節背伸位,手指及各關節稍屈曲;膝和髖關節保持伸直位,膝關節下墊以軟枕,兩足底放置足托,足趾朝上。側臥時下側手臂外旋并伸直,上側手臂置于軟枕上,掌心向下,肘、腕關節伸直位;背部墊軟枕;上側膝與髖關節屈曲,用軟枕與下側腿隔開。每日兩、三次,每次30 min~45 min。

肢體運動方法:專人對患者進行運動訓練,以Bobath療法為主,包括正確臥位的保持、定時變換、Bobath握手訓練、搭橋方法、床上起坐訓練、坐位起立訓練等方法,同時教會家屬或陪護輔助訓練,每日兩三次,每次30 min~45 min。出院后隨訪。整個訓練注意循序漸進,鼓勵患者做被動運動,輔助利用健肢帶動患肢訓練,防止異常運動模式產生,促進正常運動模式建立,使其更加適應日常生活的動作模式。

1.2.2規范化康復組參考胡永善等[1]方法給予三級綜合康復治療外,配合下列中醫治療、心理康復和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針灸治療:采用石氏“醒腦開竅”針刺法[2],根據病情辨證取穴,電針、頭針、舌針、耳針均根據需要采用。

患側肢體按摩治療:按壓穴位,上肢取內外關、曲池、肩; 下肢取足三里、三陰交、環跳、涌泉等穴,每穴按壓5 min。滾法,從肢體上下端依次按摩,壓力要均勻,協調有節奏,每次10 min~15 min。揉按法,采用掌根從肢體遠端向近端按揉,每次10 min~15min,腕部動作要輕揉緩和的擺動。順著雙側背部太陽經上下按摩,主要采用一指禪推法直至皮膚發紅為度。

患側肢體中藥燙療:采用本院制劑十一方藥渣,每次30 min。

1)為廣西科技攻關基金項目(桂科攻0632007-2A);廣西科學研究開發項目(桂科攻0632007);廣西教育廳面上項目(桂200510051);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200810600F01);廣西中醫學院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基金項目(G2005018)

日常生活能力訓練:設計簡單易行的動作進行訓練如擊球、拾豆子、撥算珠等,以及訓練脫衣服、使用餐具等。第1,2期每天治療2次,每次30 min。第3期開始隔天一次,每次30 min。

語言治療:以口語表達及聽理解訓練為主。采用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編制的300 詞300 圖及造句訓練冊進行命名、復述、聽辨別、聽理解是否題訓練。

心理康復:針對存在的心理特征采用相應的護理措施。采用疏導療法,對患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給予心理上的支持,使抑郁情緒得以調整。

治療均為第1、2期每天治療2次,每次30 min,每周6 d,第3期開始隔天一次,每次30 min。

兩組均可根據病情予常規西醫內科治療。予甘露醇、呋塞米(速尿)、地塞米松、白蛋白或復方甘油、甘油果糖降顱壓;胞磷膽堿、腦蛋白水解物等營養腦細胞;調控血壓;抗生素;抗應激性潰瘍等治療。積極防治并發癥。高熱患者可物理降溫。

1.3評定指標及方法兩組連續治療半年后結束觀察,分別于在治療前,及治療后1個月、3個月、6個月時記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采用《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 Barthel 指數,殘障功能評價。采用牛津殘障評分(OHS),漢語失語檢查采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漢語失語檢查法(aphasia battery of Chinese,ABC),精神狀態測定采用Hamilton教授編制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智力測定采用龔耀光修訂的Wechsler成人智力量表手冊(WAIS RC)。生存質量評定采用世界衛生組織1996年編制的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q檢驗、t檢驗、方差分析等相應統計處理。

2結果

兩組治療前后比較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中風又稱為腦卒中或腦血管意外,致殘率高,預后差,是現今人類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和生存質量[3]。我國腦卒中的患病率為66%,全國每年新發患者約200 萬人,每年死于該病的患者約150 萬人,存活患者為600 萬~700 萬[4]。近年來,隨著診斷及搶救水平的提高,中風患者的病死率已大幅度下降,但致殘率則明顯上升,存活患者中70%~80%遺留某些大腦功能障礙,包括認識與知覺功能障礙、運動障礙、語言障礙、心理或情感障礙等,尤其以肢體運動障礙偏癱所占比例最大。絕大多數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或勞動能力,生活質量普遍低下,給社會及患者家庭帶來了巨大的醫療費用和沉重的疾病負擔,因此,積極開展有效的康復治療,對降低腦卒中的致殘率,減輕疾病負擔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和現實意義。

國內外研究經驗顯示,多種療法配合的綜合性康復治療是肢體康復的必然發展趨勢,這其中包括運動療法及作業治療、針灸、功能性電刺激、生物反饋、部分減重的步行運動等現代康復手段,以及中藥湯劑、針灸療法等祖國傳統醫藥治療措施。古代文獻記載與近年臨床研究都顯示,祖國傳統醫學對腦卒中導致的肢體功能障礙康復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中風的有關其康復醫療的內容則散見于大量的中醫文獻中。古人對中風癥狀的觀察有其局限性,往往只認識了偏癱這一癥狀,及其兩種表觀方式弛緩和痙攣,不能像現代康復學那樣認識到偏癱運動功能障礙的發生發展規律。祖國傳統醫學在中風病的綜合康復治療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常用方法有針灸、中藥湯劑、外洗藥浴、推拿、精神調養等,尤其以針灸治療的研究和應用最多。

本課題將傳統中醫的針灸推拿技術、言語治療和心理疏導與現代康復醫學相結合綜合地運用于腦卒中偏癱,建立中風病的規范化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方案。充分發揮了傳統中醫在中風病康復方面的簡,便,廉,驗優勢,療效將優于目前的綜合康復方法,減輕了患者、家屬和社會的負擔,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另外,通過進一步降低病死率、致殘率,實現患者的早日社會回歸創造價值。

規范化三期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對中風患者綜合能力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充分發揮了傳統中醫在中風病康復方面的簡,便,廉,驗優勢,可在臨床實踐中予以運用。

參考文獻:

[1]胡永善,吳毅,朱玉連,等.規范三級康復治療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綜合功能康復的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4,19(6):418-421.

[2]石學敏.“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腦卒中[J].中國臨床康復,2003,7(7):1057.

[3]Nissan LW,Bravest JJ,Benelux L,et al.Stroke trends in an aging population[J].Stroke,1993,24:931-939.

[4]馮麗娜,馮振翼,紀愛兵.腦卒中疾病經濟負擔的評價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9,12(1):170-171.

篇6

河南省平頂山煤業集團一礦職工醫院婦產科,河南平頂山 467000

[摘要]目的探討研究兩種甲氨蝶呤應用方案與分別米非司酮聯合用于異位妊娠臨床治療的效果。方法選擇異位妊娠患者158例,隨機分為I組和II組,各79例,兩組均在服用米非司酮的基礎上,另用甲氨蝶呤治療,所用甲氨蝶呤劑量不同,觀察兩組異位妊娠癥狀與體征治療情況。結果I組總有效率96.20%(76/79)、II組94.94%(75/79),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I組血細胞計數減少率18.99%(15/79),II組為5.63%(4/79),I組高于II組,P<0.05。I組發生胃腸道反應II度以上者34例,發生率43.04%,II組16例,發生率20.25%,I組發生率高于II組,P<0.05。結論臨床醫師選擇1mg/(kg·次)的甲氨蝶呤用藥方案和米非司酮聯合,對異位妊娠患者施治,可在保證療效的基礎上,降低用藥危害,值得進行推廣。

[

關鍵詞 ]異位妊娠;甲氨蝶呤;米非司酮;臨床研究

[中圖分類號]R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742(2008)01(a)-0091-02

[作者簡介]王健(1972.9-),女,本科,主要從事婦產科工作,開展陰道鏡檢查,LEEP刀,微波,宮頸癌篩查及婦科、產科住院病人,未開展腹腔鏡及宮腔鏡方面工作。

異位妊娠癥又被稱作宮外孕,它所指的是孕卵在正常的著床位置之外的任何位置(比如,輸卵管、卵巢、腹腔、宮頸、殘角子宮等)發生妊娠的現象[1],在婦產科中極為常見,為急腹癥的一種,病情較重,可危及孕婦生命[2],據報道,約有10%的孕產婦因為異位妊娠病癥而死亡,嚴重危害孕產婦身心健康[3]。單就造成異位妊娠造成孕婦死亡的原因來講,由于95%以上孕婦為輸卵管異位妊娠,輸卵管發生破裂以及內出血癥狀,為危及孕婦生命主要原因。目前,B超及β-HCG測定技術的臨床應用,已經可使多數病患在破裂前得到診斷,為藥物治療爭取時間[4],而選擇高效、安全的藥物便成為了研究重點。該院以2011年4月—2012年11月甲氨蝶呤以及米非司酮兩種藥物治療異位妊娠的158例孕婦,分為各79例的兩組,兩組所用甲氨蝶呤劑量不同,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該次所選158例孕婦在該院救治,年齡為22~36歲,平均年齡29.9歲,經臨床表現判定、婦科超聲檢查、β-HCG檢查,確診為異位妊娠。臨床表現:入院時,114例有明顯停經表現,44例停經表現不明顯,陰道發生不規則流血癥狀。超聲檢查結果:孕婦無孕囊,在附件周圍區域有直徑不足4cm的小型不均質包塊,孕婦直腸子宮凹積液不足2cm。β-HCG檢查結果:每L血液中含量為100~2000U。所有孕婦肝腎功能檢查正常,未有甲氨蝶呤、米非司酮用藥禁忌者。隨機分組,I組79例,II組79例,兩組的年齡、停經時間、臨床表現、超聲檢查、β-HCG檢查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158例患者均服用米非司酮治療,用量與用法相同,在此基礎上,I組與II組采用不同劑量的甲氨蝶呤治療。米非司酮(北京紫竹藥業生產,口服用藥):在空腹2h以上之后,25mg/次,2次/d,連續用藥3d,為1個療程。甲氨蝶呤(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注射用藥):I組:肌肉注射,0.4mg/(kg·次),1次/d,連續用藥5d,為1個療程。II組:肌肉注射,1mg/(kg·次),1次/d,連續用藥3d,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用藥治療3d時,開始復查β-HCG,若用藥1個療程后,β-HCG水平下降不足15%,則以II組的用藥方案為標準,為兩組中158例患者進行繼續治療,連續用藥3d。治療中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率、血壓變化以及腹痛癥狀改善情況,詢問患者有無發生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治療期間,每間隔3d,為患者行β-HCG復查1次,每間隔7d,為患者行陰道B超復查1次,對患者的盆腔積液、附件包塊變化狀況加以分析記錄;以血細胞分析儀檢測血細胞減少的數量,并加以記錄。

1.3療效評價

顯效:癥狀消失,體征消失,β-HCG水平轉歸正常,或下降幅度>15%,尿-HCG為陰性;好轉:癥狀有所改善,體征有所恢復,β-HCG水平有所下降,下降幅度<15%,尿-HCG尚未轉陰;無效:癥狀、體征未發生明顯變化,β-HCG水平未見明顯下降,甚至升高,尿-HCG未轉陰。

1.4統計方法

選擇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

2結果

該次治療研究,I組79例患者顯效70例,好轉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6.20%(76/79),II組各為73例、2例、4例,總有效率94.94%(75/79),I組略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血細胞計數減少以及發生胃腸道反應(II度以上)兩種不良反應方面比較,I組的減少率以及發生率均高于II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II組患者用藥更為安全。見表1。

3討論

異位妊娠這種高危婦科癥狀,是孕婦死亡主要原因,為廣大婦女身心健康的重大威脅因素,臨床醫師在以往時期,普遍以側輸卵管切除手術進行治療,雖然效果顯著,但會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損害,因此,在當前妊娠診治技術水平逐步改善的環境中,藥物保守治療成為臨床常用治療方案,療效頗為顯著[5]。但是,據臨床報道顯示,作為常用藥物的甲氨蝶呤和米非司酮聯合應用,治療異位妊娠的效果極高,但甲氨蝶呤在臨床應用中,有明顯不良反應,比如,惡心、嘔吐、食欲減退、消化道潰瘍、皮膚癥狀、肝腎功能損害、骨髓抑制等,當得到徹底解決。所以,研究者目前多致力于通過調整甲氨蝶呤的用量,來減輕其不良反應,以盡量地保護孕婦用藥安全。

該院分別兩種劑量的甲氨蝶呤注射藥物為79例患者施治,治療中配合使用米非司酮,結果發現1次/d、1mg/(kg·次)的甲氨蝶呤用藥方案,和2次/d、0.4mg/(kg·次)的用藥方案,在療效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是,研究顯示,甲氨蝶呤這類藥物,在機體吸收、生物轉化方面,存在個體性差異,不同患者在用藥時,可能由于用藥濃度過高,或者作用時間過長,造成不良反應。該次研究發現,在上訴用藥方案中,前一種用藥方案中患者血細胞計數減少及II度之上胃腸道反應的發生率,均明顯地小于后一種用藥發生率,且統計差異顯著,這就說明前一種用藥更為安全,可減輕用藥對于患者健康的損害。

綜上,甲氨蝶呤和米非司酮二者聯合,用于對異位妊娠疾病治療,可以顯著改善異位妊娠癥狀,促進患者β-HCG等指標轉歸。單從兩種聯合用藥方案不良反應來講,1次/d、1mg/(kg·次)的甲氨蝶呤用藥方案對患者的危害明顯更低,應當加以推廣。

[

參考文獻]

[1]李艷麗.米非司酮聯合甲氨蝶呤治療異位妊娠的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5):83-84.

[2]曾美玉,袁浩雄.米非司酮聯合甲氨蝶呤治療異位妊娠50例分析[J].醫學信息,2013(6):125-126.

[3]周坤.甲氨蝶呤聯合米非司酮治療異位妊娠的臨床療效[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5):34-35.

[4].米非司酮輔助甲氨蝶呤治療異位妊娠68例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2):143-144.

篇7

[關鍵詞] 脂肪肝/非酒精性; 治療; 二氯醋酸二異丙胺; 阿托伐他汀

[中圖分類號] R322.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2-028-01

Effect of Atorvastatin Combined with Compound Diisopropylamine Dichloroacetate

o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Treatment

Shi Zhendong

(VIP ward,The Tiefa Coal Group General Hospital of Tieling City,Liaoning,Tieling,1127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Atorvastatin Combined with compound diisopropylamine dichloroacetate o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treatment. Methods In 52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0 June to 2011 to June outpatients and hospitalized patien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diagnostic standard of NAFLD, oral atorvastatin 10mg, 1 times per night, compound diisopropylamine dichloroacetate 2 tablets, 3 times/day, 3 months for 1 cycles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G, TC, ALT, AST and liver ultrasound changes. Results 3 months after the treatment, TG, TC, ALT, AST and liver ultrasound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P

[Key words] Fatty live/ nonalcoholic; Treatment; Diisopropylamine dichloroacetate; Atorvastatin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確的肝損害因素所導致的,以彌漫性肝細胞大泡性脂肪變為主要特征的臨床病理綜合征[1]。NAFLD患者可從單純的肝脂肪變性演變成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甚至發展為肝細胞癌。隨著肥胖和糖尿病的發病率增加,NAFLD已成為我國常見的慢性肝病之一[1]。我院近年來聯合應用阿托伐他汀與復方二氯醋酸二異丙胺治療NAFLD患者,觀察治療前后血生化(肝功能和血脂)指標變化,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入選的52例均為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門診及住院的NAFLD患者。1)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華醫學會肝病學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修訂的NAFLD診斷標準[2];②治療前2周未服用過或已停用降血脂、降酶及保肝藥物。2)排除標準:①過量飲酒、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病、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②心、肺、肝、腎功能不全及其他嚴重疾病患者;③準備受孕、已妊娠或哺乳的婦女;④對治療藥物過敏或不能耐受以及其他可能影響治療方案療效觀察的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14例,年齡21-62歲,平均(42±1.05)歲;病程3個月-6年,平均1.5年。臨床表現為腹脹、肝區隱痛或不適、乏力者34例,體重超重(體重指數BMI>24kg/m2)者22例。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入選患者均口服阿托伐他汀(商品名阿樂,北京嘉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10mg,1次/晚,復方二氯醋酸二異丙胺(商品名甘樂,遼寧丹東醫創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2片,3次/日,3個月為1療程,觀察治療前后TG、TC、ALT、AST及肝臟彩超變化。

1.2.2 監測方法 所有患者治療前2周禁止高脂飲食。治療前抽取清晨空腹靜脈血進行TG、TC、ALT、AST及肝臟彩超檢查,并于療程結束后復查,治療期間觀察藥物不良反應。

1.2.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以SPSS13.0統計軟件分析,p

2 結果

2.1 阿樂聯合甘樂治療前后血生化指標變化情況 見表1。

表1 阿樂聯合甘樂治療前后血生化指標比較

治療前后血生化指標比較, p

2.2 阿樂聯合甘樂治療前后肝臟彩超影像變化情況 見表2。

表2 阿樂聯合甘樂治療前后肝臟彩超影像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前后肝臟彩超影像變化比較, p

2.3 不良反應情況 未見明顯不良反應,耐受性良好。

3 討論 NAFLD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復雜。流行病學研究顯示,NAFLD與肥胖、糖耐量異常和糖尿病、血脂異常、高血壓、高胰島素血癥和胰島素抵抗、以及高瘦素血癥等因素密切相關,這些因素可單獨或聯合存在,其中血脂異常尤為重要。NAFLD病理生理學改變可用“二次打擊”學說來解釋[3]。初次打擊為肝內脂肪堆積,為脂質過氧化提供了反應基質。二次打擊為氧化應激、脂質過氧化損傷,導致肝細胞酶活性和線粒體能量不足,肝星狀細胞激活、增殖,從而引起炎癥和纖維化,最終形成肝硬化,甚至癌變。因此,氧化應激和脂質過氧化損傷在NAFLD發病中起重要作用。臨床治療除了改變生活方式外,還可通過藥物治療以減少攝入、抑制合成、或增加脂質降解速度達到治療目的[1]。

阿樂是選擇性、競爭性HMG-COA還原酶抑制劑,可有效降低血中TC、TG、LDL-c和升高HDL-c,其良好的調脂作用已得到全球的廣泛認可。甘樂的主要成分是二氯醋酸二異丙胺,目前認為其作用機制有:1)阻礙合成膽固醇限速酶的活性,減少體內膽固醇和脂肪酸的合成;2)抑制丙酮酸―蘋果酸循環中的檸檬酸裂解酶的活性來抑制脂肪酸及膽固醇與肝臟中脂肪的合成;3)促進肝細胞內線粒體上的脂肪酸與葡萄糖的氧化,抑制糖異生,降低外周血甘油和游離脂肪酸的濃度,有效抑制肝臟甘油三酯的合成;4)促進膽堿、卵磷脂合成,促進肝脂肪分解;5)增強肝細胞膜流動性,提高Na+-K+-ATP酶活性,增強組織細胞呼吸功能及氧利用率[4]。本研究聯合應用阿樂與甘樂治療NAFLD,結果顯示:治療3個月后患者血脂、肝功指標及肝臟超聲影像學均有顯著改善,且無明顯不良反應。

總之,阿樂聯合甘樂通過調節血脂及拮抗氧化應激、脂質過氧化損傷等機制,提高對抗“二次打擊”能力,減輕脂肪性肝炎的程度,從而有利于減少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35-438.

[2]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NAFLD診療指南(2010年修訂版)[S].中華肝臟病雜志,2010,18(3):164.

篇8

為指導醫療機構做好甲型H1N1流感醫療救治準備工作,應對可能發生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特制定本方案。

一、提高認識,健全組織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機構要高度重視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及醫療救治工作,充分認識這項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與復雜性,切實加強領導。要成立本轄區甲型H1N1流感醫療救治工作領導機構,制定醫療救治工作預案,采取有力措施,周密部署,統籌安排,建立行之有效的甲型H1N1流感診療工作責任制,

成立臨床專家組,負責指導本轄區甲型H1N1流感的診斷和治療工作。

二、確定定點醫院,積極進行醫療救治

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要指定傳染病院或二級以上具有呼吸道傳染病救治能力的綜合醫院,為本地區甲型H1N1流感病例診療的定點醫院。定點醫院負責接收本轄區醫療機構轉診的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或確診病例。定點醫院要健全工作專班,成立醫療救治小組,制定工作方案,加強對甲型H1N1流感的預檢分診、醫療救治和疫情報告工作的管理,在上級專家組指導下,積極有效地進行醫療救治工作。

三、設立發熱門診,強化預檢分診制度

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要認真貫徹《醫療機構傳染病預檢分診管理辦法》,設立專門的感染性疾病科或發熱門診,做好門(急)診病人的預檢分診工作,加強對不明原因肺炎和流感樣病例的癥狀監測。

設立感染性疾病科的二級以上綜合醫院,應承擔本地區不明原因肺炎和流感樣病例的預檢分診工作。沒有設立感染性疾病科的醫療機構應當利用發熱門診并設立流感樣疾病的分診點。

預檢分診工作實行首診負責制,應配備有豐富臨床經驗的、經過傳染病知識培訓的醫師和護士擔任預檢分診工作。醫生在接診病人過程中,除詢問病史、癥狀和進行相關檢查外,還要特別注意詢問與疾病有關的流行病學資料,特別是要詢問近期有無到過國外,防止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漏診、誤診,做到“早發現、

早報告、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同時要按要求做好個人防護及必要的消毒隔離。

四、診斷程序

非定點醫療機構接診的、經確認的不明原因肺炎或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的患者,應立即轉到定點醫院進行診斷和治療。

市(州)衛生行政部門在接到轄區內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報告后,應派出市級臨床專家組進行判定;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在接到各市州首例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報告后,應派出省級臨床專家組進行判定。年度首例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需由省級臨床專家組初步判定后報衛生部;甲型H1N1流感確診病例由衛生部組織的甲型H1N1流感臨床專家組進行最終確認。后續發

生的病例,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組織省級專家組進行診斷,并及時將病例的有關情況和專家組意見報衛生部備案。

各級醫療機構要做好甲型H1N1流感與其他呼吸道傳染病的鑒別診斷工作,既要做好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也要防止假陽性病例出現,保證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進行。

五、送檢與報告程序

定點醫院診斷的甲型H1N1流感的疑似病例應立即采集患者呼吸道樣本(如咽拭子、口腔含漱水、鼻咽或氣管抽取物、痰)和血液樣本,送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檢測機構進行相關實驗室檢測。年度首例及后續發生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原始標本送省疾控中心進行初步檢測后,送中國疾控中心進行復核確認。

綜合醫院或定點醫院等醫療機構發現甲型H1N1流感疑似和確診病例時,于2小時內通過電話報告給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和屬地縣(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同時于2小時內通過國家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進行網絡直報,報告疾病類別選擇“乙類傳染病”下的“甲型H1N1流感”。

甲型H1N1流感疑似、確診病例的病情進展、診療情況、病情轉歸及事件調查處理情況,定點醫院應將上述信息每天向當地及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并按規定通過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管理信息系統進行報告。在報告事件類別選擇“乙類傳染病”下的“甲型H1N1流感”進行報告。

六、病人轉運與轉診

市、州級醫療急救中心統一負責不明原因肺炎、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的轉運工作。轉運病人時,要嚴格按照衛生部《甲型H1N1流感病例轉運工作方案》要求進行轉運,防止甲型H1N1流感在轉運過程中傳播。轉運過程中,醫務人員和相關人員要按有關規定做好個人防護和消毒工作。

七、控制醫院感染,加強防護措施

醫療機構要根據流感病毒的傳播途徑,認真落實各項預防措施。醫務人員進入隔離病房時,必須正確穿戴好防護物品以減少職業暴露,離開病房時必須進行手消毒并脫出防護用品。隔離病區內,被病人污染的物品及醫療器具必須采取消毒措施,隔離病人產生的醫療廢物應當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衛生機

構廢物管理辦法》規定進行處理,防止醫院內感染發生。

八、成立醫療救治專家組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成立甲型H1N1流感臨床專家組。專家組主要由臨床相關專業(呼吸科、傳染病科、兒科、醫院感染科、重癥監護科、醫學影像科、檢驗科、中醫科)的專家組成,專家組根據衛生部《甲型H1N1流感診療方案(2009年試行第一版)》診斷標準、治療方案開展病人的診斷和治療工作,對疑難危重病

人搶救進行技術指導,指導做好醫院的消毒隔離和個人防護工作。

九、開展人員培訓,充實物資儲備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及醫療機構要根據衛生部《甲型H1N1流感診療方案(2009年試行第一版)》及《甲型H1N1流感病例轉運工作方案》要求,積極開展培訓工作,要加強重點部門、重點環節、重點人員的診斷治療、消毒隔離和個人防護等相關知識的培訓,切實增強醫務人員甲型H1N1流感防控意識。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加強對培訓工作的督導和檢查,要督促專科醫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積極開展全員培訓,層層抓落實。

各醫療機構都要做好醫療設施、藥品器械、防護用具等物資的儲備工作,現有的負壓病房和負壓救護車要保證處于備用狀態,積極應對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的發生。

篇9

按照關于《報送落實<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相關情況的通知》(醫政〔2020〕4號)文件精神,我們就我區相關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認真梳理,現報告如下:

一、工作開展情況

1.縣級醫院(中醫院)建設工作,宜秀區人民醫院(市八院)已于2014年被市第一人民醫院托管,相關建設工作由一院統籌推進。

2.我區無三級醫院對口幫扶縣級醫院工作任務;

3.大病專項救治工作開展情況,從2017年2月我區農村貧困人口大病專項救治工作開展以來,我區穩步推進救治工作,印發了《宜秀區農村貧困人口大病專項救治工作實施方案》、《關于新增農村貧困人口大病專項救治病種的通知》,組建了20個大病專項救治服務團隊,對全區所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進行了全面摸排。建立健全以區級醫院與市第一人民醫院醫聯體為依托的分級診療體系,完善雙向轉診工作機制,對需要治療的大病和慢性病患者進行分類救治。加強貧困人口大病救治工作,對罹患大病的貧困患者,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和救治對象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有計劃地組織患者到定點醫療機構進行救治,逐人建立大病救治臺賬,實行動態追蹤管理。目前共確定156例集中救治對象,已全部安排救治,救治率100%,其中治愈38人、好轉25人、死亡18人、正在治療75人。

二、存在問題

(一)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不足

1.人才總量不足,結構失衡,服務水平提高難。目前,基層公立醫療機構還是沿用2009年的編制核定人數,與實際需求差距大。如我區大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核定編制46人(其中12個編制被原郊區二院醫改三年過渡安置人員占用),實際在編在崗30人,隨著安慶東部新城建設日新月異,外來人口大幅增加,轄區戶籍人口3.6萬,實際常住人口近10萬,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多達40余項,醫療衛生工作量顯著增加。衛技人員緊缺矛盾十分突出,現有的編制已經不適應衛生事業的發展要求。

高級人才匱乏。全區衛生專業技術人才中,高級職稱和本科學歷人才比例明顯偏低。普遍缺乏臨床執業醫師,3家基層公立醫療機構放射科無醫生,群眾不得不舍近求遠,到上級醫院就診,分級診療制度難以落實。在專業分布上婦產科、兒科、影像、口腔等專業醫生缺乏,隨著二胎政策落實,人口出生率增長,婦兒科醫生緊缺問題更加凸顯。三是編外聘用人員多,隊伍不穩定。聘用人員多數是護理人員,人員專業水平差異大,隊伍穩定性差,一定程度上存在安全隱患。

3. 人才機制不活,專業水平難提升。一是由于人才引進政策和激勵政策等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落實,人才引進門坎高,加之基層醫療機構工作環境相對艱苦,專業施展和業務提升空間不大,導致多數醫學院畢業生不愿到鄉鎮衛生院工作,招聘指標往往不能足額落實到位,部分畢業生應聘后又辭職現象時有發生。二是人才培養力度不夠。基層醫療機構由于缺員嚴重,選派十分困難,特別是全科醫生培訓和業務骨干培訓難以派出人員參加,醫療技術難以提高。

(二)基礎設施薄弱,各級支持力度不夠。2016年后中央財政不再有專項資金支持基層公立醫療機構建設,根據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安徽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皖政[2015]16號)文件要求,基層公立醫療機構基本建設、設備購置及更新、周轉房建設等經費由區級政府負責,因區級財力有限,此項經費未納入財政預算予以保障。自2016年起,基層公立醫療機構收支結余計提39%用于醫院事業發展,2016年全區6家醫院共計提73萬元,2017年計提189萬元,遠遠不能滿足發展需要。

(三)信息化水平不高,分級診療難以實施。目前基層衛生信息化水平還不高,缺乏跨區域頂層設計謀劃,“信息孤島”、“信息碎片化”現象嚴重,信息集成化程度不高,基層醫療機構電子病歷系統(HIS、LIS)、健康檔案系統未實于市級醫療機構互聯互通。遠程心電會診系統、遠程影像系統、分級診療系統都是獨立的系統,方便程度、使用率不高。

三、意見建議

篇10

一、工作原則

堅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遵循“依法、科學、規范、統一”的原則,按照“有力、有序、有效、有度”和“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治療”的防控方針,加強統一領導,充分發揮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作用,實施分級負責,依法、科學、規范做好全疫情防控工作。

二、適用范圍

適用于未發生病毒感染的肺炎持續行政村(社區)傳播時我縣各醫療衛生單位的防控工作。

三、組織機構

(一)應急指揮機構

成立縣健康局肺炎疫情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由縣衛健局局長任組長,其他副局長任副組長,統一指揮、協調轄區內的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領導小組下設綜合協調組、疫情防控組、醫療救治組、監督檢查組、后勤保障組、宣傳組、督查組、隔離轉運組8個工作組。各醫療衛生單位在衛健局統一領導下,根據實際需要成立本單位防控病毒感染的肺炎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本轄區疫情應急處置工作。

(二)應急處置專家組

衛生健康局分別成立醫療救治專家組和疫情防控專家組。各醫療衛生單位可根據本單位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應急處置工作需要,組建應急處置專家組。

四、職責分工

(一)衛生健康行政部門

1.縣衛健局負責指揮、協調、管理全縣各醫療衛生單位防控病毒感染的肺炎應急處置工作,制定各醫療衛生單位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和防控策略,指導各醫療衛生單位做好防控病毒感染的肺炎應急處置工作,組織開展病毒感染的肺炎專業人員培訓,組建專家組,為防治工作提供技術支持,開展防控處置工作的督導檢查。

2.各醫療衛生單位負責指揮、協調、管理本轄區內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處置工作,結合本單位實際制定《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方案》,組織開展病毒感染的肺炎培訓,組織專家組排查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開展督導檢查和社會動員及宣教活動,組織開展對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調查處置。

3.加強部門間的協調與配合,建立部門之間信息溝通和固定聯絡員制度,及時與有關部門交流協商,形成多部門共同參與的聯防聯控機制。

(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承擔全縣轄區內病毒感染的肺炎預防控制及監測工作,負責制訂全縣疫情處置技術方案,評估和監測疫情發展趨勢,負責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包括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密切接觸者追蹤,相關標本的采集和運送)及疫情處置,負責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及監測資料的收集、匯總分析、反饋和上報,指導全縣做好生活環境、物品的衛生學處理和疫情現場處置人員的個人防護,開展技術培訓和健康教育,開展實驗室檢測工作,并保障實驗室生物安全。

(三)醫療機構

1.定點醫院負責病人的隔離、診斷和報告,開展臨床救治、院內感染控制工作,配合疾控機構對疑似、確診病例進行流行病學調查,采集病人標本,落實醫院內的各項防控措施,并根據國家衛健委《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第八版),做好病例尤其是危重癥例的救治工作,負責重癥病例的轉運工作。

2.縣級醫療機構、鄉鎮衛生院負責規范設置預檢分診,二級綜合醫院負責規范設置發熱門診,開展疫情監測、報告和院內感染控制工作,負責本機構內有關人員的培訓,做好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應急處置工作。

3.鄉鎮衛生院(含村衛生室)在疾控機構和上級醫療機構的指導下,開展本轄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對中高風險地區返鄉的需要居家隔離重點人員,配合當地政府開展體溫和健康情況監測。

(四)衛生監督機構

主要協助衛生健康局對疫情發生地醫療衛生機構疫情報告、醫療救治、傳染病防治等進行衛生監督和執法。

五、防控措施

(一)病例監測、發現和報告

1.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發現符合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定義的患者后,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醫療機構應于2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尚不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醫療機構,應當于2小時內以最快的通訊方式(電話、傳真等)向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并寄出傳染病報告卡。

2.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接到報告后要立即進行網絡直報,同時應當立即報告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縣衛健局。縣衛健局接到報告后立即報告市衛健委,同時報告縣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縣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接到報告后應當立即按疫情報告程序報告市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

3.按照上級要求嚴格實行日報告和零報告制度。

(二)流行病學調查

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到轄區內醫療機構或醫務人員報告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后,協調公安、交運等部門按照《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病學調查方案》進行調查,必要時根據個案流行病學調查情況組織開展病例主動搜索。

(三)標本采集與檢測

收治病例的醫療機構要及時采集病例的相關臨床樣本,并通知盡快將標本送至實驗室進行相關病原檢測。采集的臨床標本包括病人的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標本和血清標本等。應當盡量采集病例發病早期的呼吸道標本(尤其是下呼吸道標本)和發病7天內急性期血清以及間隔2-4周的恢復期血清。標本采集、保存、運送和檢測暫按二類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管理,按照《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及《可感染人類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樣本運輸管理規定》的要求執行。

(四)病例救治和院內感染預防控制

病例需收治在定點醫療機構,我縣確定縣人民醫院為定點醫院。定點醫院要積極做好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人隔離治療,并做好醫療救治所需的人員、藥品、設施、設備、防護用品等保障工作。

醫療機構要進一步完善預檢分診制度,完善預案及工作流程,規范設立發熱門診、隔離區,滿足疑似或確診患者就地隔離和救治的需要。要嚴格按照《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醫療廢棄物處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棄物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做好院內消毒和醫療廢棄物的處理,控制院內感染。要積極開展臨床醫務人員的培訓,提高醫務人員對病毒感染的肺炎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意識。醫務人員按照標準預防的原則,根據導致感染的風險程度,使用符合國家有關標準的防護用品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

(五)密切接觸者的追蹤和管理

縣衛健局組織各醫院醫護人員進駐隔離場所,對隔離人員進行醫學觀察,每日至少進行2次體溫測定,并詢問是否出現急性呼吸道癥狀或其他相關癥狀及病情發展,按照上級管理控措施進行隔離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