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性疾病預防范文

時間:2024-04-12 17:54: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季節性疾病預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季節性預防 春季 肉雞疾病 防治措施 分析

春季氣候變化異常,是疾病的高發期。做好此階段肉雞疾病的防治工作,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一、加強衛生消毒

在雞病防治工作中,要始終把消毒放在重要位置。要抓好三個環節,即雛雞入舍前,整個飼養期間、賣雞后的消毒工作。雛雞入舍前,雞舍及器具應嚴格沖洗,消毒(雞舍內應反復消毒三次以上);整個飼養期間要掌握三個要點:雞舍門口要設消毒池,并經常更換消毒水。喂雞前,要更換工作服并注意手和鞋的消毒。平時要堅持對雞舍內外實行定期消毒,一般冬春季每周2次,雞群發病時增加消毒次數;賣雞后要及時清理雞舍內外的雞糞,對雞舍內外器具進行徹底清掃、沖洗、消毒。

二、正確接種疫苗

養殖戶應根據適合當地疫情的免疫程序,嚴格接種好疫苗。正確接種疫苗須注意如下問題:疫苗品種應與雞群日齡相符;各種疫苗的接種方法(主要有滴眼、滴鼻、注射、刺種等)都有其嚴格規定,應按照說明去做;疫苗的稀釋一般用專用稀釋液或蒸餾水,稀釋好疫苗必須在規定時間內用完;每只雞都應接種好疫苗;注意疫苗的存放;進行滴眼、滴鼻免疫接種前后24小時不要進行噴霧和飲水消毒。

三、加強飼養管理

舒適的環境不僅能使雞產生最大的生產能力,而且可以減少疾病的發生,獲得最大經濟效益。溫度是育雛階段主要因素之一,適宜的溫度可以發揮飼料的最大效益。溫度過低易引起雞發生呼吸道病和打堆死亡。判斷方法有:一是把溫度計懸掛在與雞同一高度處測溫,春季育雛第一周一般控制在35~36℃,以后每周降低2~3℃,二是根據雞的反應,這也是養殖戶最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溫度過低時雞只尖叫聚堆,溫度過高時雞只則分散并有喘息,溫度合適雞只分布均勻。也可采取溫度計和感官相結合判斷溫度是否適合。雞舍空氣新鮮,可以避免呼吸道病的發生。空氣中的有害氣體或灰塵都能影響雞的健康,甚至引起死亡。雞舍中厭氧菌分解糞便和含氮有機物產生氨氣,雞舍內氨氣濃度在15×10-6時,人就感到不適,加上利用煤爐進行保溫時,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所以應在不降低正常室溫的前提下通風,減少雞舍內有害氣體和灰塵的含量。雞的飼養要特別注意墊料的干爽、清潔。育雛期最好用禾稈做墊料,較干爽,利于提高溫度;中大雞階段溫度低于18℃應加厚墊料以增加溫度。密度過大會造成雞的生長不平衡,空氣中有害氣體增多,特別在春季,濕度大,雞容易感染大腸桿菌,球蟲,葡萄球菌等,并可使疾病流行加快。所以,肉雞一般要控制在每平方米10只左右。減少應激反應。過大的聲音,轉群,接種疫苗,天氣突變、斷喙等對雞是一種不良刺激,常可引起發病。在飼養期間盡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抓雞和驚擾。轉群、接種疫苗、斷喙前可以投放抗應激藥物進行預防;處理好因氣溫下降帶來的冷應激。

四、定期藥物預防

病毒性疾病都是通過疫苗的接種來達到預防的目的,而大部分細菌性疾病則要靠藥物的定期投放來達到預防的目的。春季流行的細菌性疾病及寄生蟲病主要有大腸桿菌病、沙門氏桿菌病、慢性呼吸道病、球蟲病等,而這些疾病的發生大都與日齡和環境變化有很大關系,這就要求根據不同的情況來制定不同的用藥預防程序。如:沙門氏桿菌病易發生于育雛雞;而慢性呼吸道病和大腸桿菌易發生于冬春季;球蟲病多發生于15~60日齡等。正確安排用藥時間必須首先了解各日齡、各飼養階段易感染發生的疾病,適時投藥才能達到預防目的。早發現病雞,盡快處理疾病盡早發現可以盡早采取措施,以免耽誤最佳治療時機。早期覺察疾病的發生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每天檢查雞群(最好在早上),注意觀察癥狀特別是雞群精神,活動性及糞便狀態;每天雞群采食量的觀察,一旦剩料較多,可能有一定數量的雞發病;每晚在雞舍外靜聽雞群有無不良呼吸音。發現問題及時處置。

五、案例分析:雞異刺線蟲的治療分析

刺線蟲寄生于雞的盲腸內,在雞群中普遍存在,除引起雞腹瀉、減食、消瘦、貧血、精神萎靡、羽毛粗亂、產蛋量下降外,還是火雞組織滴蟲的傳播者。危害雞異刺線蟲在盲腸寄生時,能損傷盲腸黏膜,引起出血;其代謝產物可使機體中毒。幼蟲寄生于盲腸黏膜時,可引起盲腸腫大,盲腸壁上形成結節,有時發生潰瘍。病雞主要表現食欲不振或廢絕,貧血,下痢和消瘦。成年母雞產蛋量下降,甚至停止產蛋,幼雞生長發育不良,逐漸衰弱引起死亡。另外,雞異刺線蟲還是雞黑頭病的病原體、火雞組織滴蟲的傳播者。當同一只雞體內同時有異刺線蟲和組織滴蟲寄生時,組織滴蟲可侵入異刺線蟲的卵內,并隨之排出體外。組織滴蟲得到異刺線蟲卵殼的護衛,不致受外界環境因素的損害。當雞食入這種蟲卵時,同時感染異刺線蟲和火雞組織滴蟲,導致雞發生黑頭病,即盲腸肝炎,極易死亡。在防治過程中保持雞舍內外的清潔衛生,及時清掃糞便并進行堆積發酵。保持飼槽、飲水器的清潔,并按期消毒。雞異刺線蟲在發育過程中,蚯蚓可以作為其貯藏宿主,蚯蚓吞食了異刺線蟲的蟲卵,卵在蚯蚓體內能孵化,幼蟲能鉆入蚯蚓組織,在組織內能生存數月或更長的時間,當雞食入這種蚯蚓便可感染異刺線蟲。所以雞場要防止蚯蚓的潛入。應將雛雞與成年雞分開飼養,防止成年雞帶蟲傳播給雛雞。按期進行驅蟲,幼雞每兩個月驅蟲一次,成年雞每一年驅蟲2~4次。加強飼養治理,飼料中應保持足夠的維生素A、B和動物性蛋白。導籠養,減少雞的感染機會。天應每隔10~15天用開水或熱堿水燙洗地面、飼養槽以及其他一切用具一次。

參考文獻:

篇2

(1)結節性甲狀腺腫的病人大部分病史較長,有部分病人到腫瘤增大至出現壓迫癥狀才來就診,手術時因為病人局部解剖變異,血管增生豐富,術中分離時容易損傷神經或旁腺以及相應血管;(2)為求美容手術切口,術野不清晰寬闊,沒有充分暴露,造成手術盲目性;(3)手術方式選擇不當,切除甲狀腺組織的多少,決定術后復發率的高低,過分疑慮結節性甲狀腺腫術后出現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發生,而僅行單純腫物摘除術,致使遺漏小結節;(4)術中檢查不仔細,甲狀腺背面的結節因甲狀腺游離不充分顯露不好小結節易被遺漏。

2 手術方式選擇

對于結節性甲狀腺腫,現在大多數學者已極少應用單純結節摘除術,除非是極小的明顯單發結節。現在多采取甲狀腺次全切除或甲狀腺葉全部切除術。行甲狀腺葉次全切除術學者理由是甲狀腺葉次全切除時,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甲狀腺葉全切除術低,復發率同甲狀腺葉全切相當。而行甲狀腺葉全切除術理由:(1)如果有經驗的甲狀腺外科醫師施行甲狀腺葉全切除術,術后喉返神經損傷、甲狀旁腺素損傷的發生率很低,與甲狀腺次全切除術相仿;(2)40%的結節分布在甲狀腺葉背面部分,行甲狀腺次全切除術絕大部分無法完全切除結節,術后復發率高;(3)術后復發的病人再行手術,術后喉返神經損傷、甲狀旁腺損傷的發生率要升高10倍左右;(4)不論是可觸及的結節還是不可觸及的結節,都有惡變的可能,約4%~6%,因此,甲狀腺葉次全切除術有可能會遺留潛在的惡變病灶。楊連粵等[1]認為對孤立性甲狀腺結節行患側甲狀腺全切除加峽部切除術是安全有效的理想術式。筆者認為具體手術方式應該視術前B超檢查以及術中情況而定,(1)單側的結節性甲狀腺腫,腺體較大而且結節多,或結節直徑》3cm,術前B超檢查和術中探查對側均沒發現異常,病變側應該做甲狀腺葉次全切除術或近全切除術,術后出現甲狀腺功能減退以及損傷喉返神經、甲狀旁腺幾率極低;(2)單側結節,結節較小,可以考慮做甲狀腺部分切除或次全切除術;(3)對于雙側結節性甲狀腺腫,一般情況下做雙側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或一側甲狀腺次全切除,一側甲狀腺部分切除術較為理想,術后出現并發癥率較低,特別是預防甲狀腺功能減退。結節大、結節多囊性變一側做次全切除術。根據術前B超結果提示,盡量清除甲狀腺內微小結節,只要耐心操作探查,甲狀腺結節一般情況下是可以全部清除的。峽部有結節或明顯增厚時均需全部切除,罕見峽部甲狀腺切除后出現甲狀腺功能減退,但峽部復發不少見。據文獻報道[2]:結節性甲狀腫行甲狀腺次全切除術后復發率為5%,行甲狀腺部分切除術后復發率為3%~17%,而單純腫物切除術后復發率為11.9%。但是筆者經過多年來臨床實踐,采用以上術式術后出現復發、永久性甲減極低,均不到3%。可見手術時只要根據術中情況靈活應用正確的手術方式,效果是肯定的。總的來說,結節性甲狀腺腫的手術切除,既要保留足夠的甲狀腺組織,又要徹底清除甲狀腺內的小結節為前提。

3 并發癥的預防

喉返神經損傷和甲狀旁腺功能低下是甲狀腺疾病手術最常見的、比較嚴重的并發癥,據報道[3]甲狀腺手術中喉返神經的損傷率為2%~13%,損傷的類型是切斷、結扎、鉗夾、牽拉,其中后兩項可在3~6個月治療后功能恢復。預防喉返神經損傷主要是熟悉喉返神經的解剖及變異,對術中是否暴露喉返神經仍是爭論的焦點,本人認為一般情況下不用常規暴露喉返神經,術中常規暴露喉返神經反而容易出現喉返神經一過性損傷,對于解剖層次不清,粘連嚴重,試圖分離喉返神經時更容易引起較多出血,慌亂中易鉗夾或切斷喉返神經。因此,只要手術時嚴格在包膜內切除甲狀腺并盡可能完整地保留甲狀腺后被膜和后方正常甲狀腺組織,就能有效預防喉返神經損傷和甲狀腺功能減退。甲狀旁腺功能低下常因甲狀旁腺被誤切、誤傷或破壞其血供所造成。每個人所具有的甲狀旁腺數目不等,半數以上有4枚,上位甲狀旁腺和下位甲狀旁腺各2枚,甲狀旁腺血供和神經分布與甲狀腺相同,每一個甲狀旁腺均有1支或多支動脈供應,常來自甲狀腺下動脈。甲狀腺上下動脈之間及甲狀腺下動脈與咽部、喉部氣管、食管等有豐富吻合支,所以,在行甲狀腺次全切除時即使結扎4條甲狀腺動脈,只要保證甲狀腺后包膜完整,甲狀旁腺不會出現缺血性損害。另外,一般情況下只要保留有一粒正常有功能的甲狀旁腺,術后一般情況不會出現永久甲狀旁腺功能低下,或術后經過三個月到半年可以代償至正常。但是為避免甲狀旁腺損傷,手術時必須特別注意保護甲狀旁腺所分布的區域,操作時要盡量保持甲狀腺背側被膜的血運,即氣管層面后方的甲狀腺固有被膜的完好,避免粗暴分離。腺體全切除時要緊貼腺體后方分離,切除腺體后應常規檢查標本,如發現疑為甲狀旁腺的類脂肪組織,均應立即移植于同側的胸鎖乳突肌內。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的預防與治療主要依賴術后及時復查甲狀腺功能,一般情況下,我們要求病人術后滿3個月回醫院復查,因為術后三個月甲狀腺功能趨于穩定,如果結果正常,一年后復查,連續2年檢查正常可以不再復查;如果出現甲狀腺功能輕度低下,機體仍有機會代償至正常;明顯低下患者,極有可能要終生服用甲狀腺素制劑治療,常用甲狀腺片40 mg,2次~3次/天,服用到正常后再減量到40 mg/天維持量。不但可以預防甲狀腺功能減退,而且可以預防甲狀腺結節復發。現在大多數患者對甲狀腺功能減退這種疾病認識不足,而且出現癥狀患者有時難以發現,以至于不能及時治療,對患者身體造成較大損害,所以術后一定要向患者說明甲狀腺功能減退的嚴重性,對這種并發癥有充分認識,及時復查以及治療。預防喉上神經損傷主要是手術分離切斷甲狀腺上極時,應注意貼近上極緊靠腺體,耐心細致,暴露甲狀腺上極后,緊靠上極分別結扎并切斷甲狀腺上極的血管分支;對高位甲狀腺,應盡量在明視下進行,不可盲目大束鉗夾。術后傷口滲血較多容易出現頸前血腫,出現幾率在1~3%左右,出現頸前血腫,出現氣促、呼吸困難或吞咽不適時,要果斷切開傷口止血,一般情況下皮下滲血或甲狀腺上下動靜脈結扎線脫落出血多見;但是如果血腫不大,患者沒有明顯癥狀,可以觀察,血腫壓迫止血后血腫不會進一步增大。2~4周后慢慢機化吸收。不要勉強做頸部擠壓,擠壓雖然可以擠出積血,但是破壞原來的血凝塊,換來更多新鮮出血,反復出血給病人帶來身心打擊,最終可能還要切開原切口止血。另外對于術后甲狀腺危象、支氣管痙攣、皮下積液、淋巴瘺、切口感染等并發癥處理,可根據具體情況,作出相應對癥處理。

綜上所述,結節性甲狀腺腫手術治療除了應嚴格遵循手術方式的選擇外,還要根據個體化選擇可以進一步提高療效,減少并發癥,降低其復發率。

參考文獻

[1]楊連粵,魯偉群.擴大患側甲狀腺切除術對孤立性甲狀腺結節的療效評價[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4,24(1):57-58.

篇3

[關鍵詞] 畜禽養殖 常規性傳染病 預防防控

[中圖分類號] S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6)10-0254-01

病原微生物侵入機體,并在一定的部位生長、繁殖,此時機體與病原微生物相互斗爭,從而引起機體輕重不同的病理反應,這一過程稱傳染。在傳染過程中,當病原微生物有相當毒力和數量,而機體抵抗力相對比較弱時,機體在臨床上就出現一定的癥狀,這一過程稱為顯性感染或稱傳染病。當病原微生物侵入動物機體,雖能在某一部位進行一定程度的生長繁殖,但由于機體的防御機能較強,逼使病原微生物不能發揮其毒害作用,機體不呈現任何病狀,這種狀態稱無癥狀感染或隱性感染,也稱帶菌(毒)者,對周圍畜禽動物產生嚴重影響。

1 季節性畜禽常規性傳染病的流行規律

傳染性疾病在畜禽群體中流行、傳播和停止的過程,是疾病的流行全過程,整個流行過程是由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動物三者組合而成的,其中缺少任何一個環節,傳染性疾病都不會傳播流行。

1.1 傳染源

傳染源是指能夠使病原微生物不斷生長繁殖,并不斷向外界排出致病菌,造成健康動物患病的主要來源,傳染源主要有患病動物和帶菌動物。首先,患病動物。這類動物一般具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但也存在不典型癥狀,前者容易引起飼養戶重視,而隱性患病的通常不被重視,因此,常常會造成嚴重影響;其次,帶菌動物。這類動物外表健康,但是能夠向外界排出致病菌,潛伏期和恢復期動物常常是病菌攜帶者,他們也是導致疫病傳播的主要因素。

1.2 傳播途徑

致病菌從集體排出之后,會通過一定的方式進入到健康畜禽的體內造成危害,這個過程就稱為傳播途徑。了解各種疾病的傳播途徑,有利于切斷疾病傳播過程,將損失降低到最小。傳播途徑分為了直接傳播和間接傳播。首先,直接傳播是指在沒有外界因素參與之下,病原體通過和易感動物直接接觸而導致疾病傳播,如了狂犬病、豬瘟、口蹄疫和新城疫等,從嚴格角度分析,能夠進行直接接觸傳播的傳染病并不是很多,通常情況下也不會造成大面積流行;其次,間接傳播。是指病原菌從患病或者帶病動物體內排出之后,對飼料、飲水和環境造成的污染,動物通過進食、飲水和活動引起疾病傳播,此外,一些寄生也是多種傳染性疾病的中間媒介。

1.3 易感動物

易感動物是指對某種疾病具有感染性,動物易感性的高低和致病菌的病原種類、毒性大小以及身體免疫力有著最直接的關系。在畜禽動物飼養過程中,外界環境如氣候條件、飼養管理不當、飼料營養不全面、衛生條件較差等因素都可以引起動物患病和疾病傳播。此外,不同動物群體之間的年齡、性別和品種的患病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2 導致畜禽傳染性疾病出現的發病因素分析

首先,病原微生物存在。能夠導致畜禽集體發病的微生物被成為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之所以能夠引起集體發病,是因為其具有一定的毒性和致病能力。病原微生物在畜禽體內寄生、繁殖、代謝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有毒物質,從而引起動物出現嚴重的中毒癥狀,損害機體免疫力,此外,導致動物發病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足量的致病菌;其次,具有受性動物。這種動物機體內沒有對某種疾病的免疫能力,因此,動物機體內免疫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疾病的發生、傳播和流行。機體抵抗力下降之后,各種病原微生物就有可乘之機,從而導致疫病大范圍傳播;最后,外界環境。外界環境對傳染性疾病發生和發展都有著顯著的影響,如果外界環境較差,如飼養管理不到位、應激因素較多、飼料配比不科學、環境衛生條件較差,這些不當因素都會導致傳染性疾病的大范圍傳播。

3 季節性畜禽傳染性疾病的預防和防控措施

3.1 做好季節性畜禽傳染性疾病的防控措施

首先,施工貫徹預防為主的防控方針。預防為主的防控方針能夠將各種傳染性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是做好傳染性疾病防控的根本措施;其次,堅持自繁自育的飼養原則,建立完善的畜禽衛生防疫制度。在畜禽養殖過程中要始終堅持自繁自育,全進全出的飼養原則,盡量減少疫病的傳入,禁止從疫區引進種畜和幼禽,要做好嚴格的產地檢疫工作,到場之后做好隔離觀察,確定健康之后才可以將其混群飼養;再次。提高防疫意識,防疫意識不足是導致畜禽傳染性疾病發病主要原因之一,很多養殖戶在開展養殖過程中都存在僥幸心理,不進行免疫接種,沒有制定基本的衛生管理制度,給疫病傳播提供了機會。所以就要定期對養豬進行專業培訓教育,提高他們的防疫意識。最后,加強疫情監測。發生疫情后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的要求,及時上報疫情。以便及時封鎖疫區,撲殺患病動物,徹底消毒,并對受威脅區動物緊急免疫接種。

3.2 做好季節性畜禽傳染性疾病的預防工作

首先,科學選址建設養殖場。養殖場選址布局要科學合理,將畜禽生產區和飼養人員生活區隔離開來,圈舍設計建設都應該符合衛生防疫要求,保證良好的通風透光性能。同時養殖場還要遠離人群集中的地區,確定合適的養殖規模;其次,科學飼養管理。結合畜禽不同生長時期提供不同的飼料,禁止投喂發霉變質飼料。要注意環境消毒和清潔,定期進行驅蟲,實行全進全出的飼養模式;最后,定期免疫。定期對畜禽動物進行免疫是控制疫病傳播的重要手段。在免疫過程中,要保證疫苗質量,從正規渠道購進疫苗,嚴格按照要求保存疫苗。在免疫接種前后一周內禁止使用抗生素,避免出現拮抗反應,提高免疫質量。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 膽囊炎腹膜炎 切口感染 預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3.044

急性化膿性結石性膽囊炎并腹膜炎在手術之后容很易造成切口的感染而導致患者康復延緩,2007年以來對59例該類患者采取各種有效預防措施,防治術后切口感染而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59例該類患者中,男18例,女41例,年齡18~62歲,平均年齡40歲,膽囊未破裂者51例(864%),膽囊破裂者8例(136%);未安放引流管28例,安放引流管31例,其中右上腹部和右下腹部安放2根引流管8例;發病到就診時間2~72小時,均有典型臨床表現和體征。

結 果

該類患者在術前,術后選用針對性抗菌藥,細菌多來源于胃腸道,常見的細菌為大腸桿菌、克雷伯桿菌、厭氧菌、變形桿菌和糞鏈球菌等,可為單獨菌種感染,也可為混合感染,所以首先選用頭孢菌素類和奧硝唑等。針對革蘭陰性菌及厭氧菌的藥物,常規嚴格消毒體表皮膚手術野,創造絕對無菌環境,逐層切開腹璧,腹膜上切一小口后,將腹腔內膿性滲出液吸凈并逐漸切開腹膜擴大切口,術中保護好切口,皮膚保護巾固定于腹膜,避免切口污染,完全吸凈腹腔膿性滲出液,術后用生理鹽水沖洗腹腔,沖洗液至吸出無色液體,再用替硝唑沖洗腹腔,關腹前膽囊未破者右上腹部留置引流管,膽囊破裂者右上腹部原切口外下方和右下腹部各留置引流管并固定,堵塞引流管,避免藥液流出,縫合腹膜后參加手術人員更換手套,腹壁逐層用生理鹽水和替硝唑沖洗,切口徹底止血,術后3~4小時左右放開引流管,48~96小時左右引流管內無引流液后拔除引流管。該組患者術后切口末感染55例(932%),切口感染4例(68%),其中膽囊破裂2例,膽囊未破裂2例,年齡均>40歲以上。

討 論

術后切口感染與以下因素有關:是否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是否嚴防切口被污染;盡量縮短切口暴露時間;止血不徹底,腹壁層內形成血腫而繼發感染;切口層次內遺留死腔而積液;腹腔引流是否通暢。

手術切口的處理:術后切口感染的常見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疼痛和觸痛,切口有分泌物,伴有或不伴有發熱和白細胞增高[1]。采取腹腔內膿性液較多的患者腹膜上先取一小切口,吸凈腹腔內膿性液后再切擴腹膜,用皮膚巾保護切口,腹壁切口嚴防污染[2],參加手術人員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縫合腹辟層關腹時,腹壁各層徹底止血并逐層沖洗腹璧層。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切口要經常看觀,多換藥,換藥時擠壓切口兩邊組織將其滲液充分擠出,如發現切口局部紅、腫、熱、疼痛和觸痛,切口有分泌物,在切口紅腫處拆除傷口縫合線,使膿液流出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預防術后切口感染。除次之外因縫合絲線作為異物存留引起感染。術中選擇不同材質的縫線和縫合方法,可以預防切口因縫線感染而長期不愈。手術時選用吸收合成線縫合腹膜、皮下組織及皮膚,可以減少感染率,即使發生感染也不致存留[3]。

縮短切口暴露時間:手術操作時間長,切口暴露于空氣中的時間也長,空氣中的細菌污染切口的機會多,同時手術操作牽拉,擠壓,加重了切口局部組織缺血和缺氧,隨著手術時間延長,切口周圍組織的自身免疫力和抗菌能力下降。因此,術前力求明確診斷,切口要暴露好,便于操作,對操作者要求手術技術熟練,輕柔,盡量短時間內完成手術全程,以減少切口感染。有人通過臨床實驗得出直接縫合切口比延遲性縫合切口的感染率顯著降低的結論,這說明切口暴露時間越長感染的危險性越增加[4]。

防治術后切口出血:術中切口止血不完善,切口參血未完全控制,原痙攣的小動脈斷短舒張,結扎線脫落,凝血障礙等,都是造成術后切口出血的原因。覆蓋切口的敷料被血滲濕時,就應疑有手術切口出血。此時,應打開敷料檢查傷口,如有血液持續涌出,或在拆除部分縫合線后看到出血點,診斷既已明確。因此,術后縫合切口時嚴格止血,結扎規范牢靠,電凝止血徹底完善,但電凝和組織接觸時間要短、位置要準確,一旦發現術后切口出血,立即再次止血。盡量不遺留死腔,避免腹壁層內積液、積血或形成血腫而繼發感染。通過徹底止血、消除死腔,可以有效地消除細菌生長的環境,從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使促進切口愈合。

脂肪液化的預防:腹壁切口脂肪液化多發生于肥胖患者,首先明確脂肪液化不是切口感染,應注意觀察切口是否切口紅、腫、熱、痛、壓痛、硬結,有無滲液,應該結合體溫、血象,并常規作滲出液細菌培養。利用高頻電流在患者機體組織產生熱效應,高頻電切和電凝產生的局部溫度可達200℃~1000℃,高頻電刀與皮下脂肪接觸時間長,反復、大功率灼燒,可造成皮下脂肪淺表性灼傷及部分脂肪細胞因熱損傷發生變性,同時脂肪組織內毛細血管因熱凝固作用而發生栓塞,使本身血運較差的脂肪組織血供進一步障礙,術后脂肪組織發生無菌性壞死,形成較多滲液,影響切口愈合,由于術后患者免疫力和體質減弱,切口脂肪液化進一步發展可繼發切口感染及其他感染。因此每日檢查切口,觀察切口是否紅、腫、熱、痛、壓痛、硬結,有無滲液,如有淡黃色油性液體滲出,由切口兩側向中央擠壓,擠壓切口1~2次/日,每次盡量將液化脂肪擠凈后,切口

表面敷蓋聚維酮碘(PVP-I)紗布;做腹壁切口時盡量一次性切開皮下脂肪全層,避免反復多次切割脂肪層;脂肪層止血時避免過度電凝;手術時注意用鹽水紗布保護脂肪層;縫合脂肪層時應對合良好,避免錯位。所以嚴格控制使用電刀,需用電刀時,電刀的強度應以恰好能切割組織為佳,切勿以高強度電流切割組織,同時應盡量縮短電刀與脂肪組織接觸的時間并避免反復切割組織,以免造成大量脂肪組織破壞,在皮下組織層僅使用普通手術刀及結扎止血;生理鹽水沖洗切口及干紗布擦除游離失活的脂肪組織。

腹腔引流:腹腔引流的原則是引流口另行戳口,位置要準確,及時,引流管有效的通暢。由于急性化膿性結石性膽囊炎并腹膜炎患者腹腔污染較重,術后滲出多,引流液中細菌多,如原切口安放腹腔引流管,因切口各層較松弛,易受引流液污染。如在切口外腹壁另行口安放戳引流管,因新戳口各層結構緊密,可避免原切口引流的弊端,減少了切口感染。通過暢通的引流,也可以更好的減輕或消除腹腔積液、積血、壞死組織和異物,使更好的避免腹腔內繼發感染。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控制膽囊炎腹膜炎和預防手術后切口感染,抗生素必須有效、針對性使用。

參考文獻

1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7:144-145.

2 江劍鋒.闌尾炎穿孔并腹膜炎術后切口感染的預防.醫學創新研究,2006,12:12-42.

篇5

【關鍵詞】 痛痹方;佐劑性關節炎;病理改變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ongbi Prescription on patho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ankles in adjuvant arthritis rats. Methods Ra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six groups: normal control group, model control group, three Tongbi Prescription treated group (respectively with high-, mid- and low-dosages), Tripterygium glycosides treated group (each n=10). Except for the rats of normal control group, the others were injected with 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 The patho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ankles of each group were measured. Results The patho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high- and mid- dosages Tongbi Prescription treated group and Tripterygium glycosides treated group were lightened than those of model control group obviously (P

Key words:Tongbi Prescription;adjuvant arthritis;pathomorphological changes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的病理變化包括關節滑膜增生、關節軟骨及骨組織破壞。痛痹方是金實教授治療RA的經驗方,應用于臨床已取得良好療效。本研究主要是通過觀察痛痹方對大鼠佐劑性關節炎(Adjuvant Arthritis,AA)模型踝關節組織病理改變的影響,探討痛痹方治療RA的機理。

1 實驗材料

1.1 藥物與試劑

痹痛方浸膏粉,由青風藤、桂枝、知母、蜈蚣、白芍等中藥組成,每克浸膏相當于6.47 g原藥材,人日用量為136 g原藥材/60 kg體重,由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實驗中心提供。卡介苗(BCG),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液體石蠟和甲醛均為南京化學試劑廠產品;雷公藤多甙片,三九黃石制藥廠。

1.2 動物

SD大鼠,上海斯萊克實驗動物責任有限公司提供,生產許可證:SCXK(滬)2003-0003;實驗動物使用許可證:SCXK (蘇)2002-0123。

2 實驗方法

2.1 佐劑性關節炎模型的建立[1]

2.1.1 弗氏完全佐劑(FCA)制備

BCG于80 ℃水浴滅活1 h, 用滅菌液體石蠟制成7.5 mg/mL 的乳劑,得FCA。

2.1.2 佐劑性關節誘發

取體重為150 g左右的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用微量注射器于左后足跖皮內注射FCA 0.1 mL,約10 d左右,出現繼發性多發性關節炎。

2.2 分組及處理

動物隨機分為6組,每組10只,即:正常組、模型組,給予等容量蒸餾水;痹痛方高劑量組,給予痹痛方25 g原藥材/kg體重;痹痛方中劑量組,給予痹痛方12.5 g原藥材/kg體重;痹痛方低劑量組,給予痹痛方6.25 g原藥材/kg體重;雷公藤多甙片組,給予雷公藤多甙片0.06 g/kg體重。均灌胃給藥,給藥體積為30 mL/kg體重。

2.3 病理組織學檢查方法

實驗結束后處死動物,取其踝關節固定于10%福爾馬林內,脫鈣后常規石蠟包埋,切片厚4~5 μm,HE染色,由病理專業人員閱片,觀察關節滑膜被覆上皮有無細胞變性、增生,間質有無炎細胞浸潤及肉芽組織形成;關節腔有無減小或閉塞,關節軟骨有無破壞或纖維化,關節周圍皮下組織有無炎細胞浸潤或纖維化,根據關節各部位病變輕重程度,依次定量為1分(輕度或少量)、2分(中度或多量)、3分(重度或大量)、4分(極重度),無病變組織定為0分。關節周圍皮下組織病變以半量計算。累加所有分數,得出總分,計算出每組每只動物的均分,分值越高提示損傷越嚴重,反之則說明經藥物處理后損傷減輕,治療有效。

2.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用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有顯著差異者進一步用Bonferroni test或Student's t檢驗比較組間差異。

3 結果

3.1 各組大鼠踝關節組織病理改變情況

3.1.1 正常組

關節表面被覆薄層透明軟骨,細胞排列整齊、關節面光滑,軟骨內無血管和神經。關節囊由結締組織構成,囊腔光滑,表面覆有1~4層滑膜細胞。軟骨下為骨組織,由編織骨組成。關節周圍由肌腱橫紋肌結締組織組成,表面被有復層鱗狀上皮。1只關節滑膜有輕度充血,滑膜細胞有輕度變性,其它各只各部位組織結構正常,未查見明顯病理變化。

3.1.2 模型組

關節滑膜:滑膜細胞有輕度到中度變性、中度增生,呈短絨毛狀或指突狀伸入關節腔內。滑膜有少量到多量炎細胞浸潤,并有少量到多量肉芽組織形成。關節腔:腔內未見炎性滲出物,但8只關節軟骨有中度到重度破壞、表面有纖維結締組織增生,2只纖維結締組織增生明顯,導致關節腔消失。周圍軟組織炎癥反應:中度到重度炎細胞浸潤,炎細胞以類上皮細胞為主,并形成結核結節樣病變,4只尚有中性粒細胞呈灶性集聚,形成局部小膿腫。

3.1.3 痛痹方高劑量組

關節滑膜:細胞輕度變性6只,4只滑膜細胞均有增生,輕度的表現為滑膜細胞層次增多,中度或重度增生時呈絨毛狀或指突狀伸入關節腔內。此外4只滑膜有少量炎細胞浸潤,其中2只有少量肉芽組織形成。關節腔:腔內未見炎性滲出物,但2只關節軟骨有輕度到極重度破壞,表面有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其中1只,增生的纖維結締組織使相鄰兩個關節面粘連,導致關節腔消失。周圍軟組織炎癥反應:中度到重度炎細胞浸潤,炎細胞以類上皮細胞為主,并形成結核結節樣病變,外周有淋巴細胞浸潤。

3.1.4 痛痹方中劑量組

關節滑膜:細胞輕度變性5只,滑膜細胞輕度增生3只,滑膜有少量炎細胞浸潤2只,其中1只有少量肉芽組織形成。關節腔:腔內未見炎性滲出物,但2只關節軟骨有中度變性壞死,表面有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周圍軟組織炎癥反應:有少量到多量炎細胞浸潤,炎細胞以類上皮細胞為主,形成結核結節樣病變,外周有淋巴細胞浸潤。

3.1.5 痛痹方低劑量組

關節滑膜:細胞輕度到重度變性6只,滑膜細胞均有中度和重度增生,呈長短不一的絨毛狀或指突狀伸入關節腔內。此外3只滑膜有少量到大量炎細胞浸潤,其中3只有少量肉芽組織形成,外周有淋巴細胞浸潤。關節腔:腔內未見炎性滲出物,但3只關節軟骨有中度到重度破壞,表面有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周圍軟組織炎癥反應:10只均有中度到重度炎細胞浸潤,炎細胞以類上皮細胞為主,并形成結核結節樣病變,1只尚有中性粒細胞呈灶性集聚,形成局部小膿腫。

3.1.6 雷公藤多甙片組

關節滑膜:細胞輕度到中度變性6只,8只滑膜細胞均有中度增生,呈較短絨毛狀或指突狀伸入關節腔內。此外2只滑膜有少量到大量炎細胞浸潤,其中1只有少量肉芽組織形成。關節腔:腔內未見炎性滲出物,但1只關節局部表面有輕度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周圍軟組織炎癥反應:病變不明顯。

3.2 各組大鼠踝關節組織病理改變輕重程度的比較

(見表1)表1 關節病變輕重程度評分結果(略)注:與模型組比較,**P

4 討論

RA是一種累及周圍關節為主的多系統性炎癥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尚不清楚。其病理特征主要是滑膜增殖和贅生,關節軟骨及軟骨下骨侵蝕。增生的炎癥組織進一步破壞關節內和關節周圍組織,造成關節畸形和功能失常。本實驗采用的AA模型大鼠是公認的反映RA發病機制的動物實驗模型,其組織病理學改變包括滑膜的細胞增生和以組織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為主的滑膜炎并有血管翳形成;軟骨和骨的局灶性破壞可致關節纖維性強直,與人類RA具有部分相似性[2]。

RA屬于中醫學“痹證”的范疇。中醫學認為其形成主要是因為人體營衛之氣不固,風、寒、濕邪侵襲,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停痰留瘀,凝結為痹。由于本病反復發作,風寒濕邪久郁,必然化熱傷陰,加之素有寒邪未除,故常見寒熱錯雜的病機。據此創制的痛痹方具有溫經散寒、清熱利濕、活血通絡的功效。方中青風藤祛風通絡止痛,其有效成分青風藤堿可上調AA大鼠腹腔巨噬細胞及關節滑膜細胞內IкB表達,從而降低NF-кB活性,最終導致炎癥介質白細胞介素-1(IL-1)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生成減少[3];桂枝祛風散寒、溫經通絡,可改善組織血液循環,使病變組織得以修復,對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及角叉菜膠性足腫脹有抑制作用[4];知母清熱利濕,其有效成分知母總多糖對多種致炎劑引起的急性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炎性滲出增加、組織水腫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慢性肉芽組織增生也具有顯著抑制作用[5];白芍緩急止痛,其有效成分白芍總苷可改善AA大鼠的病理狀況,減輕足腫脹,恢復過低的細胞免疫功能,改善CD4+/CD8+ T細胞比例;蜈蚣搜風通絡止痛,其水提取物對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水腫、大鼠燙傷引起的皮片水腫及大鼠瓊脂性關節炎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本實驗結果顯示,與正常組相比,模型組病變最重,每只大鼠均有程度不等的病理改變,主要表現為踝關節滑膜細胞增生、炎性細胞浸潤;關節腔內關節軟骨有中度到重度破壞,表面有纖維結締組織增生,甚至導致關節腔閉塞;關節周圍軟組織見明顯的炎癥反應。而痛痹方高、中劑量組和雷公藤多甙片組的大鼠踝關節組織病理改變則明顯減輕,尤其是痛痹方中劑量組和雷公藤多甙片組的大鼠踝關節滑膜細胞增生、炎性細胞浸潤均較輕,關節軟骨破壞較輕、纖維化不明顯,未見關節面粘連,周圍軟組織炎癥反應不明顯。由此可推知,痛痹方與雷公藤多甙片一樣能有效抑制關節滑膜細胞增生、炎性細胞浸潤,從而減輕關節滑膜炎癥反應,阻止關節內和關節周圍組織破壞。痹痛方治療RA的機制可能與此有關。

【參考文獻】

[1] 徐叔云,卞如濂,陳 修.藥理實驗方法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723-725.

[2] 周金黃.藥理學進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176-197.

[3] Wang Y, Fang Y, Huang W, et al. Effect of sinomenine on cytokine expression of macrophages and synoviocytes in adjuvant arthritis rats[J].J Ethnopharmacol,2005,98(1-2):37-43.

篇6

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菌屬的細菌侵入機體,引起的共患的傳染-變態反應性疾病[1],該病有一定的季節性。2000年以來,該病疫情愈演愈烈,報告病例數量有逐年增多的趨勢。為此,本文試用秩和比法分析我國2004年――2010年該病按月報告病例數量,以闡明新時期布魯氏菌病的季節性分布特點,為疾病的防制提供客觀依據。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3討論

季節性是指疾病發病率隨季節而波動的現象,布魯氏菌病為一種傳染性疾病,呈現季節性升高現象,即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有一定季節其發病率升高。既往的研究表明[1],我國北方牧區羊群布病性流產高峰在2-4月,人間發病高峰在4-5月,夏季剪毛和奶食多,也可出現一個小的發病高峰;牛種菌則夏季稍多些。

從季節性的定義和人們通常理解看,反映布魯氏菌病季節性分布特點的綜合指數秩和比應該越高,其季節性升高現象越明顯。由此可知,對于不同年度各月份發病人數應該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編秩,才能較好地進行月份和季度季節性分布特點分析。

綜合全國2004年――2010年布魯氏菌病的發病情況看,月份季節性分布特點為:季節性升高的高峰為6月和7月,次高峰為5月和8月,低峰為1月和2月;季度季節性分布特點為:季節性升高的高峰為夏季,次高峰為春季,其他依次為秋季和冬季,由于兩兩季度之間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與文獻[2]的分析結果比較,本文所獲得的2004年――2010年全國布魯氏菌病的季節性分布特點基本一致,但與既往對布魯氏菌病的季節性認識有所不同。分析原因可能為,本文沒有對布魯氏菌病的致病菌進行分類所致,亦可能為布魯氏菌病發病變化的長期趨勢,如果真如此的話,值得人們進一步去探討和分析。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該根據一定時期內布魯氏菌病季節性分布的新特點,有的放矢地制定疾病防制的近期和中長期規劃,為減少疾病對人身心健康的損害和經濟損失、促進畜牧業的健康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布魯氏菌病防治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

[2]李曄,余曉華,賀天鋒.2004――2010年中國人間布魯桿菌病疫情分析[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2,27(1):18-20.

篇7

[關鍵詞] 上尿路結石;體外沖擊波碎石;并發癥;預防措施;血尿

[中圖分類號] R693+.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18-0091-04

The complication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after treatment of ESWL in patients with upper urinary calculi

TANG Xiayan

Lithotripsy Center,Jinhua Central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Jinhua 321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mplications and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to be taken after the treatment of upper urinary calculi with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 Methods 500 patients treated with ESWL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4 to October 2016 were enrolle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were taken to deal with the complications after surgery.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complic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noncomplication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in observation index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divided into hematuria group,urinary tract infection group and hematuria combined with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in observation indexes of the above group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those of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And the best preven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ESWL were summarized.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extracorporeal lithotripsy was 94.8% in 500 patients. Six kinds of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hematuria,renal colic,skin bleeding,stone street,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nd renal subcapsular hematoma occurred in 387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 rate ranging from high to low(P

[Key words] Upper urinary tract calculi;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Complications; Preventive measures;Hematuria

上尿路結石為泌尿外科的多發病和常見病,其包括腎結石和輸尿管結石。診斷上尿路結石的方法主要有X線、B超、CT等[1,2]。當結石直徑小于2 cmr,臨床優先考慮選擇體外沖擊波碎石(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3]。ESWL是因聲波阻力抗瞬間變化而產生的高壓脈沖性震蕩,使結石受到沖擊而碎裂,但高能量的沖擊波會造成人體組織器官產生一定的損傷,從而發生各種并發癥[4]。因此,對于ESWL治療后的并發癥采取有效、安全的預防措施至關重要。本研究針對我院收治的500例進行ESWL治療患者在術后出現的出血、腎絞痛、石街及尿路感染等并發癥及相應的預防措施進行了總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9月~2016年10月間我院泌尿科收治的500例進行ESWL治療的上尿路結石患者,其中男308例,女192例,年齡25~69 歲,平均(43.9±2.2)歲。

收集整理3個月內的排石有效率、術后并發癥及其發生率,按有無并發癥將這500例患者分成觀察組(并發癥組)和對照組(無并發癥組),觀察組387例,對照組11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結石位置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5]

納入標準:在ESWL術治療前,500例患者均進行B超、血尿常規、凝血時間、肝腎功能及腎盂排泄造影檢查,檢查診斷結果均為上尿路結石。結石位置:左腎結石98例,右腎結石89例,輸尿管結石313例。結石大小為小0.6 cm×0.7 cm~2.0 cm×1.3 cm。

排除標準:月經期婦女、孕婦、嚴重心血管疾病、凝血功能異常、腎功能不全、結石過大、結石遠端器質性梗阻及尿路感染者。

1.3 療效評價標準

本研究評價療效的標準[6]:顯效:結石完全排出體外;無效:結石未排出體外,且體內殘余結石直徑小于0.5 cm。

1.4治療方法

ESWL術治療均采用HK.ESWL-108A ESWL機(深圳惠康公司)治療,采用B超定位,工作電壓采用5~7 KV,每次沖擊次數為1100~2900次,平均沖擊次數為2080次。實時監測碎石情況,根據碎石情況調整碎石的沖擊波能量和聚焦位置。碎石過程中需監測患者的脈搏和血壓,適時給予補液、止痛治療,治療次數根據患者的碎石效果決定。術后1周患者進行B超復查,需繼續進行ESWL術治療的患者,兩次碎石治療的間隔為1周,ESWL術后隨訪觀察3個月。

1.5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身高、體重、沖擊次數、沖擊能量、結石長度及寬度,總結并發癥的發生原因。

1.6統計學方法

將收集整理的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P

2 結果

2.1兩組并發癥及術后療效比較

500例患者中有387例術后有并發癥發生,并發癥總發生率為77.4%。其中血尿376例(75.2%),腎絞痛32例(6.4%),皮膚出血19例(3.8%),石街8例(1.6%),尿路感染41例(8.2%),腎包膜下血腫1例(0.2%)。

本研究共有500例患者,顯效474例(94.8%),無效26例(5.2%),有效率為94.8%。通過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療效,對照組的有效率為99.1%,觀察組為93.5%,對照組明顯高于觀察組(P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

2.2兩組各項觀察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在結石沖擊次數、能量、長度及寬度方面比較,差異顯著(P0.05),表2的數據表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與結石沖擊次數、能量、長度及寬度有關。

2.3術后血尿、尿路感染、血尿合并尿路感染組和對照組觀察指標比較

本研究中有血尿376例,尿路感染41例,血尿合并尿路感染35例,將這幾種并發癥進一步分成血尿組、尿路感染組、血尿合并尿路感染組,分別與對照組進行觀察指標比較。結果(表3)與表2一致,術后血尿組、尿路感染組、血尿合并尿路感染組在結石沖擊次數、能量、長度及寬度方面數據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

3 討論

ESWL術由于其具有操作簡單易行、創傷小、安全性高、療效好等優點,在上尿路結石治療方面被廣泛應用[7]。但在進行ESWL術治療時,操作者的操作不規范、擅自加大能量、增加擊打次數或碎石間隔過短等,則有可能導致并發癥的發生[8,9]。有一些操作者治療前沒有對患者的凝血功能情況、有無心血管疾病、對側腎功能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因此嚴格要求ESWL 操作人員的操作規范,消除自我主觀因素,對操作人員進行培訓可以提高碎石的效率[10]。由于ESWL 的并發癥可能導致腎功能喪失甚至危及生命[11],因此有效地預防和處理這些并發癥極為重要。

本研究中有血尿、腎絞痛、皮膚出血、石街、尿路感染和腎包膜下血腫六種并發癥發生,且并發癥發生率不盡相同。

血尿:血尿是ESWL術治療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腎結石患者的血尿發生比輸尿管結石患者更加明顯,并且發生血尿的程度各不相同[12]。由于沖擊波或者是結石的撞擊損傷了腎盂黏膜或輸尿管黏膜的血管導致血尿的發生;碎石在尿液中排出時,可能刺破輸尿管的內膜血管,也會發生血尿[13]。本研究中有376例患者發生了血尿,發生率為75.2%。其中327例患者為輕度血尿,49例為重度血尿。

[6] Skuginna V,Nguyen DP,Seller R,et a1. Does stepwise vohage ramping protect the kidney from Injury during 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lithotripsy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J]. Eur Urol,2016,69:267-273.

[7] Al-Marhoon MS,Shareef O,Al-Habsi IS,et al. 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lithotripsy success rate and complications:Initial experience at sultan qaboos university hospital[J]. Oman Med J,2013,28(4):255-259.

[8] Mira Moreno A,Montoya Lirola MD,Garcia Tabar PJ,et al.Incidence of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after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 in patients without associated risk factors[J]. J Urol,2014,192(5):1446-1449.

[9] 謝凱,楊為民,楊欣,等. X線定位ESWL術23年15019例療效觀察[J]. 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2,33(4):581-583.

[10] 唐良平. ESWL治療泌尿系結石80例療效觀察[J]. 陜西醫學雜志,2013,42(9):1251-1252.

[11] Lu Y,Tianyong F,Ping H,et al.Antibiotic prophylaxis for shock wave lithotripsy in patients with sterile urine before treatment may be unnecessar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 Urol,2012,188(2):441-448.

[12] Hsieh CH,Yang SS,Un CD,et a1. Are prophylactic antibiotics necessary in patients with preoperative sterile urine undergoing ureteroronoscopic lithotripsy?[J]. BJU Int,2014,113(2):275-280.

[13] Oh MM,Kim JW,Kim JW,et a1. Bacterial sepsis after 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lithotripsy (ESWL) of calyceal diverticular stone[J]. Urolithiasis,2013,41(1):95-97.

[14] 王宏. 體外震波碎石術術后并發癥的防治分析[J]. 中國社區醫師,2017,33(1):20-21.

[15] Feng C,Wu Z,Jiang H,et al. Ureteroscopic Holmium:YAG laser lithotripsy is effective for ureteral steinstrasse post-SWL[J]. Minim Invasive Ther Allied Technol,2013, 22(5):279-282.

[16] 周春文,張懷強,魏巍,等. 輸尿管上段結石選擇ESWL的新適應證[J]. 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3,34(4):280-283.

[17] Okada A,Yasui T,Taguchi K,et al. Impact of official technical training for urologists on the efficacy of shock wave lithotripsy[J]. Urolithiasis,2013,41(6):487-492.

[18] Joshi HN,Karmacharya RM, Shrestha R,et al. Outcomes of extra 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 in renal and ureteral calculi[J]. Kathmandu Univ Med J (KUMJ),2014, 12(45): 51-54.

[19] Mirone V,Franco M. Clinical aspects of antimicrobial prophylaxis for invasive urological procedures[J]. J Che-mother,2014,26(Suppl 1):S 1-S13.

[20] 那┤海葉章群,孫光. 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21] Lee HY,Yang YH,Shen JT,et al. Risk factors survey for 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lithotripsy-induced renal hema-toma[J]. J Endourol,2013,27(6):763-767.

篇8

 

一、出臺背景

職業性放射性疾病包括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外照射亞急性放射病、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內照射放射病、放射性皮膚疾病、放射性腫瘤、放射性骨損傷、放射性甲狀腺疾病、放射性性腺疾病、放射復合傷以及根據《職業性放射性疾病診斷標準(總則)》可以診斷的其他放射性損傷。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和國務院職業病防治工作推進會的有關精神,根據福建省衛生健康委辦公室《關于印發2020年放射衛生監測項目工作的通知》(閩衛職健明電〔2020〕413號)、《泉州市衛健委關于印發2020年泉州市職業性放射性疾病監測工作方案的通知》(泉衛職健發明電〔2020〕150號)要求,決定在全區范圍內繼續開展職業性放射性疾病監測工作(以下簡稱監測)。特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二、工作依據

(一)監測方法

2021年職業性放射性疾病監測采取常規監測、職業健康檢查、醫學隨訪、現場調查、網絡報告、質量控制工作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市疾控中心負責本監測項目的具體實施、指導、技術培訓、質量控制等總體技術支撐工作。區衛生計生執法大隊根據區實施方案的要求,完成相關監測內容及任務。

(二)監測內容

1.放射診療機構職業健康管理基本情況調查。監測內容包括全區的放射診療機構數量、放射工作人員數量、個人劑量監測率和職業健康檢查人數等有關數據。

2.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檢查情況。監測內容包括開展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檢查機構的基本情況、本年度職業健康檢查的情況、在崗期間的外周血淋巴細胞染色體畸變分析情況、眼晶狀體健康檢查情況、甲狀腺檢查情況和職業健康檢查數據庫情況等。

3.過量受照人員醫學隨訪。監測項目承擔機構負責收集、整理轄區內既往職業性放射性疾病患者、事故受照人員及年劑量≥20mSv放射工作人員的基本情況。對上述人員開展醫學體檢,總人數原則上不少于2例,提交健康檢查數據,撰寫過量受照人員醫學隨訪報告。

4.醫院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情況。監測內容包括監測醫院基本情況、個人防護用品配備情況、放射防護配套設備和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監護等情況。

本方案監測內容所涉及的相關表格詳見《工作手冊》,《工作手冊》由省衛健委另行下發。

三、工作范圍

職業性放射性疾病監測項目包括放射診療機構職業健康管理基本情況、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檢查情況、過量受照人員醫學隨訪和醫院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情況四部分。

(一)放射診療機構職業健康管理基本情況、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檢查情況、和過量受照人員醫學隨訪。監測覆蓋全區放射診療機構、職業健康檢查機構。

(二)醫院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情況。監測對象為泉州市泉港區醫院、泉港區婦幼保健院、泉港合眾醫院。

四、落實措施

(一)組織實施

1.局綜合監督和政策法規股負責本轄區內監測項目的組織實施,制定本轄區具體工作實施方案。

2.區衛生計生執法大隊協調組織監測醫院開展監測工作,督促監測機構按時報送轄區內監測醫院基本情況、監測數據和工作總結等監測項目內容,確保監測工作順利進行。

(二)監測工作報告與監測數據的利用

區衛生計生執法大隊將職業性放射性疾病監測實施方案、業務培訓、過程管理、抽查、實驗室間比對、質量考核或質量評估、經費分配與使用、各分項工作評估等情況分別于2020年10月15日、12月15日前上報市衛生計生執法支隊。

區衛健局及時組織區衛生計生執法大隊對監測工作中發現的問題與整改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并依法處置。

 

 

篇9

【關鍵詞】 學生;疾病;缺勤;流行病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1-0084-02

兒童青少年是傳染性疾病的易感人群,因為其正處在生長發育計劃免疫相關疾病高發年齡段[1],而且學校人群集中,易發生聚集性病例。學校疾病統計是研究學生健康狀況的重要方法,學生因病缺課又是青少年健康受影響的一個重要指標。為掌握中小學校影響學生正常學習生活的疾病種類,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學生健康水平,筆者在江蘇省7個試點開展了學校因病缺課監測網絡直報,現將2007年9月-2008年6月的監測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南京市白下區、無錫市崇安區、蘇州市張家港、揚州市邗江區、鎮江市京口區、徐州市銅山縣、鹽城市射陽縣7個區/縣作為監測點,監測點所有的中小學校均為監測學校,共監測中小學校483所,其中中學211所,小學256所,職業學校16所;學生742823名,其中男生392433名,女生350390名。

1.2 方法 按照衛生部《學校衛生情況年報表填報說明及技術規范》的要求,制定統一的表格,由各監測點校校醫按統一方法和標準,每天填寫學生因病缺課癥狀及原因表格,缺課以“人•d”為單位計算,每6個課時為1 d,請假1~3個課時為0. 5 d,4個課時以上為1 d。疾病以病例為單位,1次疾病過程為1個病例[2]。每周五下班前將本周數據錄入江蘇衛生信息系統學生因病缺課數據監測網,不能網報的將每周數據用EXCEL表格匯報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由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匯總上報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除鹽城市射陽區部分學校外,其余各點全部實行網絡直報)。用SPSS12.0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中小學生因病缺課疾病構成情況 導致中小學生缺課的疾病中,排在前6位的依次為:感冒(37.72%)、其他疾病(18.12%)、水痘(15.82%)、傷害(6.94%)、胃腸道疾病(5.93%)、腮腺炎(5.33%),共占缺課總人次數的90.7%,其中傳染病(包括感冒、水痘、腮腺炎、氣管炎和肺炎、風疹、麻疹、結核以及其他傳染病)占缺課總人次數的64.77%,是導致中小學生缺課的主要原因。見表1。

2.2 不同性別學生因病缺課率比較 總因病缺課率女生明顯高于男生(χ2=66.09,P

2.3 中小學生因病缺課率時間分布 由圖1可見,中小學生缺課的高峰上半學年在12月份,因病缺課率為3.49/萬;下半學年在3-5月份,因病缺課率分別為4.63/萬,5.02/萬,7.37/萬。春季發病率全學年最高,全年因病缺課率為17.02/萬。

3 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江蘇省中小學生傳染病(包括感冒、水痘、腮腺炎、氣管炎和肺炎、風疹、麻疹、結核以及其他傳染病)占缺課總人次數的64.77%,是導致中小學生缺課的主要原因,與相關研究[4]一致。學校傳染病疫情特別近些年來常有發生,因為學校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場所,學生抵抗疾病能力較弱,加上近年來城市發展迅速,人口流動頻繁,容易導致傳染病在校園內的發生和傳播[3]。一旦疫情爆發,將嚴重威脅學生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對學校、家庭和社會造成較大影響[5-6]。因此,學校是傳染病防治的重點,應當加強學校衛生專業隊伍的建設和培養。各級各類學校均應按照《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的規定配備校醫或保健教師,并加強業務培訓,使校醫和保健教師真正承擔起學校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也應加強學校衛生的專業建設和人員配備[7-8],加強對學生因病缺課的監管,明確和各個地方學校相配套的方案,定期對傳染病防治管理工作開展自查,對校內公共場所及物品定期清洗消毒。重視傳染病在中小學生中的預防,接種疫苗,結合季節特點定期開展傳染病防治知識宣傳等。

有關文獻顯示,傷害是兒童、青少年致傷、致殘的最主要原因[9]。本次調查結果中,傷害導致江蘇省中小學生缺課占病因構成6.94%,是除了傳染病外最主要的致病病因,應該引起足夠重視。這可能是因為學生作為一類特殊人群,好奇心強,學生安全意識淡薄,進行的激烈運動比較多有關。傷害導致的缺課率男生明顯高于女生,這可能是與男生偏愛劇烈運動,如籃球、足球等,受傷概率高于女生有關。因此,加強學校安全教育,提高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將對學生傷害的預防起到促進作用。

江蘇省中小學生因病缺課高峰分別在12月份和3-5月份,因為中小學生因病缺課高峰期與季節性傳染病發生有密切關系,冬季是呼吸道傳染病的好發期,而胃腸疾病和一些季節性傳染病主要發生于春夏交替和季節交替時,要針對性地進行預防。而且隨著氣溫升高,戶外活動增加,傷害隨之增加,應該加強學校安全知識教育。學校在為學生提供安全保護措施外, 還應該提高學生自身的防護意識,可根據季節性流行病規律,進行健康教育,減少發病率,提高學生健康水平。

建立學生因病缺課監測系統, 定期對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進行監測,落實好系統預防措施和政策,是預防和控制學生因病缺課的關鍵。

4 參考文獻

[1] 馬文軍,許燕君,李劍森,等. 廣東省中小學生傷害流行特征. 中國學校衛生,2006 ,27(1) :47-49.

[2] 白呼群,主編. 中國衛生監督統計報表學校衛生情況年報表填報說明及技術規范. 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6:46-48.

[3] 貝品聯,主編. 學校衛生工作指南.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98-99.

[4] 丁勝非,陳碧云,段紅英,等. 湖南省2004 - 2005年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病學特征. 實用預防醫學,2006,13 (3):654-655.

[5] 鄭高,葉麗萍,林馨,等. 構建學校傳染病防治體系的探討. 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04 ,10 (6):62-63.

[6] 許國章,周愛明,朱利利,等. 學校傳染病防制工作面臨的形勢與控制對策. 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4,20 (6):539-539.

[7] 張智,張吉慧,蘇孟,等. 學校傳染病預防與控制對策. 現代預防醫學,2006,33 (6):1005.

[8] 方利洪. 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范和應急體系建設. 中國學校衛生, 2004,25 (4):496.

篇10

[關鍵詞]清解方;大劑量魚腥草;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血清及淚液;氧化應激指標

[中圖分類號] R772.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12(c)-0095-04

The curative effect of Qingjiefang combination with large dose of Houstonian Cordata on Herpes Sim plexeratitis and impact on patient′s serum and tear index of oxidative stress

SHI Yu-jin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Maternity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Quanzhou City in Fujian Province,Child′s Hostipal, Quanzhou 362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Qingjiefang combination with large dose of Houstonian Cordata on Herpes Sim plexeratitis and impact on serum and tear index of oxidative stress.Methods 81 Patients with Houstonian Cordata on Herpes Sim plexeratitis and TCM syndrome type belonging to KangCheng from August 2012 to May 2016 had been randomly into control group(n=40) and observation group(n=41).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Ganciclovir eye drops during the day,with Gel Ganciclovir during the night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Qingjiefang with large dose of herba houttuyniae in addtion,a course of treatment is 30 days,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was compared.Results The serum,TAC and GSH-PX levels of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of treatment, MDA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Qingjiefang;Large dose of herba houttuyniae;Herpes simplex viral keratitis;Serum and tears;Oxidative stress indicators

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是臨床常見的角膜病變,單純皰疹病毒型是本病的病原體,該病具有類型多、易復發、遷延不愈的特點,而隨著病情反復發作可引起角膜混濁日漸嚴重,是角膜疾病中致盲率較高的炎癥性疾病[1]。近年來本病的診療水平有極大進步,以更昔洛韋為代表的廣譜抗皰疹病毒藥物的應用顯著改善預后,但存在復發率高的弊端[2]。本病容易復發及病程遷延,研究顯示,此類患者淚液及血液中氧化應激表現異常,采用清解方聯合大劑量魚腥草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8月~2016年5月于我院眼科確診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患者81例納入研究,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40)和觀察組(n=41)。對照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16~68歲,平均(34.70±9.67)歲;病程1~6個月,平均(3.72±0.95)個月;初次治療29例,復發11例;病情分級:輕度15例,中度21例,重度4例;角膜炎類型:地圖狀角膜潰瘍24例,樹枝狀角膜潰瘍16例。觀察組中男21例,女20例;年齡17~69歲,平均(33.86±9.37)歲;病程1~8個月,平均(3.68±0.92)個月;初次治療30例,復發11例;病情分級:輕度16例,中度20例,重度5例;角膜炎類型:地圖狀角膜潰瘍26例,樹枝狀角膜潰瘍15例。診斷標準參照《眼科學》[3]:①存在反復發作病史或發熱、感冒、外傷等誘因;②患眼異物感、刺痛、畏光、流淚、視物模糊、眼紅,可見角膜水腫;③進行角膜知覺定性試驗,發現消失或遲鈍,操作時用無菌棉絲尖端輕觸角膜,瞬目緩慢為知覺減退,無感知或瞬目運動為角膜知覺消失;④角膜炎癥淺層型,表現為樹枝狀、星狀病損,熒光素鈉染色結果顯示陽性。中醫證型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眼痛明顯,抱輪紅赤,畏光流淚,視物不清,黑睛淺層如地圖狀、樹枝狀或如星點翳障,口苦口干,煩躁不安,舌紅苔黃厚,脈弦數。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單眼發病并知情同意者;②經醫學倫理會審核通過;③停止抗病毒藥物使用>3 d;④中醫證型屬肝火亢盛者;⑤近期未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排除標準:①妊娠期不便納入者;②受試藥物過敏者;③精神病不配合者;④肝腎功能障礙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白天用更昔洛韋滴眼液(湖北遠大天天明制藥,國藥準字H20041429),1滴1次,2 h 1次。睡前眼下瞼穹隆部用更昔洛韋眼用凝膠(湖北科益制藥,國藥準字H20050406)涂抹,30 d為1個療程。

觀察組采用中藥自擬清解方,方由生石膏30 g,龍膽草、玄參、丹皮、生地黃、知母、蒲公英、金銀花、黃芩、白術、木賊、黃芪、夏枯草、防風各15 g,蟬蛻10 g。由中藥房統一提供并代煎,煎煮成300 ml,每日1劑,150 ml/次,2次/d。用無菌注射器吸取魚腥草注射液(河北神威制藥,國藥準字Z13020885)3 ml,注入無菌眼藥水瓶,1滴/次,2 h 1次。取5 ml注射器抽取3 ml魚腥草注射液行結膜下加球旁注射,1次/d,30 d為1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①觀察抗氧化活力(TAC)、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等氧化應激指標改善情況,MDA以硫代巴比妥酸方法檢測,GSH-PX、TAC用ELISA法檢測,試劑盒為同一批次,由南京建成研究所提供。檢測由同一位經驗豐富的研究人員完成。②比較臨床療效差異。③對患者隨訪,比較治療后6個月內復況。

1.4臨床療效

療效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治愈:刺痛、畏光等角膜刺激Y狀消失,角膜潰瘍已完全修復,角膜厚度正常,后彈力層皺褶及角膜部位水腫消退,實質浸潤已吸收,熒光染色(-)。有效:癥狀改善,角膜潰瘍及浸潤愈合,上皮可見點狀染色。無效:癥狀未改善,角膜潰瘍及浸潤未見愈合。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氧化應激指標的比較

兩組治療前各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個月對照組血清TAC、GSH-PX水平升高,MDA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淚液氧化應激指標的比較

治療前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淚液中TAC、GSH-PX升高,MDA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7.50%,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1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57,P

2.4兩組患者復發率的比較

對照組復發率為37.50%,觀察組復發率為12.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972,P

3討論

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是臨床常見的感染性眼部疾病,好發于急性扁桃體炎等熱病后,外傷、日曬、疲勞及激素應用也是常見誘因[5]。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多沿三叉神經分布,當免疫力降低時,潛伏狀態的病毒可因此活化而使感染復發[6]。病毒在上皮細胞內活化復制是其重要發病機理,因此治療上以抑制角膜內病毒,減輕炎癥為治療思路。更昔洛韋是常用抗病毒藥物,可選擇性抑制病毒DNA合成,效果顯著[7]。但研究表明其抗復發作用較差,且易產生耐藥性。

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隸屬于中醫“聚星障”范疇,中醫認為其發病部位在眼,與肝臟關系密切。風熱病邪是本病的主要病因[8],脾胃濕熱或外感濕邪,在內不得通泄,在外不得及時疏解時導致濕熱熏蒸肝膽也可發病,但肝火亢盛是常見的證型,火邪循肝經犯目而發病。火為熱之漸,火熱邪氣往往同時并存,但臨床多以肝火亢盛證型為主。疾病初期病性以實為主,火熱邪氣易耗傷津液,導致氣陰兩虛,表現為虛實夾雜的局面。若失于治療,又可因虛致實,導致瘀血、痰濁等病邪的產生,形成惡性循環。清解方以龍膽瀉肝湯加減,其中龍膽草清瀉肝火;黃芩、夏枯草入肝經,與龍膽草合用共奏清瀉肝火功效;生石膏入脾胃、肺經,可清解氣分實熱,避免邪氣入血分而加重病情;防風祛風止痛,有助于肝火疏散;金銀花、蒲公英、蟬蛻、木賊共奏疏散風熱,解毒功效,且能明目;丹皮、生地黃、玄參清熱養陰生津;知母滋陰潤燥;白術、黃芪補益肺脾,全方共奏清肝瀉火、疏風滋陰功效。魚腥草是治療肺癰的要藥,具有解熱鎮痛、抗菌、抗病毒、抗炎、調節免疫力作用。魚腥草注射液是從魚腥草中提取而來,富含魚腥草素,對于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具有顯著療效,其作用機制與免疫調節及炎癥反應控制密切相關[9]。本研究在操作時采用大于常規劑量的3 ml魚腥草注射液結膜下加球旁注射,使房水、角膜局部藥物濃度保持在較高濃度,延長藥物作用時間,使病程得到快速縮短。本研究觀察組總有效率更高,證實該治療方案的顯著療效。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與氧化應激失衡的關系已得到證實,可表現TAC、GSH-PX水平降低,MDA則高于健康人群,導致機體抗氧化能力降低[10-11]。研究發現,氧化應激水平失衡也是機體炎癥反應的重要病機,使TNF-α、IL-6等炎癥因子水平升高,因此通過糾正氧化應激失衡已成為研究的熱點[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TAC、GSH-PX、MDA均改善更顯著。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龍膽草、金銀花、黃芩均有顯著抗菌、抗病毒作用[13];白術、黃芪可提高免疫力,調節T淋巴亞群,從而預防疾病反復發作[14];丹皮、生地黃可改善微循環,促進炎癥吸收;防風、蟬蛻可抑制組胺分泌,達到抗過敏作用。

綜上所述,觀察組治療方案效果顯著,可作為此類患者的常規治療方案。研究表明,T淋巴亞群水平失調及炎癥因子水平提高與本病關系密切,也是引起氧化應激失衡的重要因素,日后可增設指標以更好地評價療效[15]。

[參考文獻]

[1]王斌,呂頌誼.龍膽瀉肝湯治療肝火熾盛型聚星障30例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2015,50(1):33.

[2]姜洋,李瑩,王忠海,等.重癥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延誤治療原因和綜合治療效果分析[J].眼科,2012,21(3):172-176.

[3]葛堅.眼科學(七年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80-183.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

[5]劉玉紅,李宗港.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病毒性角膜炎30例[J].中國民g療法,2013,21(12):45.

[6]張愛雪,孫旭光.我國皰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十年研究進展[J].國際眼科縱覽,2014,38(3):204-206.

[7]胡益山,金艷華,童耿民.更昔洛韋在病毒性角膜炎中的療效及對患者血清相關指標的影響[J].中國醫師雜志,2015, 17(13):383-386.

[8]丁銀銀,丁淑華.病毒性角膜炎的中醫藥治療[J].吉林中醫藥,2012,32(4):362-363.

[9]趙子劍,郭勝雄,劉譯等.魚腥草藥理作用的文獻再評價[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14,33(1):63-65.

[10]王昕華.更昔洛韋對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血清及淚液相關指標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6,22(3):300-302.

[11]鄧顯峰,朱峰,陳偉,等.中西醫結合治療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 70 例療效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4,20(13):80-81.

[12]劉梅英.血清多項細胞因子檢測在單純病毒性角膜炎診斷中的意義[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10,26(12):1272-1273.

[13]謝有良.連花清瘟膠囊輔助治療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30例[J].中醫雜志,2013,54(16):1415-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