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檢測方案范文
時間:2024-04-12 17:55: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療檢測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為推進藥品安全示范區創建,加強醫療機構藥品不良反應和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工作,提升醫療機構藥品管理工作水平和從業人員業務素質,完成國家級藥品安全示范區創建工作,制定并下發醫療機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考核方案。
一、考核獎勵對象
清浦區武墩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清浦區和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清浦區黃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清浦區鹽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清浦區城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沙鋼集團淮鋼特鋼有限公司職工醫院、農墾職工醫院、運河公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清浦清安醫院、國信淮醫門診部、清棉醫院等11家醫療機構。
二、考核內容
藥品不良反應、器械不良事件監測工作。藥劑科能夠獨立上網,網速能夠滿足上報藥品不良反應報表的需要;積極搜集本單位患者或者其他方面發生的藥品不良反應和醫療器械不良事件信息,并在規定時限在指定網站上報;熟悉上報要求,報表完整。
三、考核辦法
1、區藥監局與區衛生局聯合按月對醫療機構不良反應工作開展情況的實際數據在全區范圍內通報;
2、按季度排出綜合成績前五名的單位和個人,對前五名的單位的不良反應負責人給予200元獎勵(各單位可另外等額配套予以獎勵);對沒完成基礎目標后五名的單位和個人通報批評;
3、每季度召開一次不良反應負責人會議,公布工作開展情況,兌現獎懲;
篇2
廣西貴港市中醫院 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 537100
【摘 要】目的:探討便攜式血糖儀與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血糖測定結果的影響。方法:資料隨機選擇2013 年4 月-2014年4 月本院內分泌科住院患者56 例,均分別行兩種檢測方案,將自動生化分析儀血糖測定結果設為對照組,將艾科益優便攜式血糖儀測定結果設為研究組,比較兩種方案的血糖濃度測定情況及精密度情況。結果:對照組血糖濃度測定結果為(9.98±6.66)mmol/L 與研究的(9.89±6.64)mmol/L 比較,相關性較高(r=0.9985,P<0.05);兩種檢測方案檢測誤差值均在允許范圍內,精密度均較佳。結論:便攜式血糖儀測定結果與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結果一致性較高,且誤差值在允許范圍內,血糖測定精密度符合國家標準要求。
關鍵詞 便攜式血糖儀;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血糖測定
便攜式血糖儀非作為目前普及甚高的床旁檢測儀器之一,其具有攜帶便捷、操作簡便、快速顯示結果以及非專業人員可操作等優勢,被廣泛應用于糖尿病患者血液檢測和其他疾病中糖尿病高危患者的篩查[1]。本研究將對本院內分泌科56 例住院患者分別采用便攜式血糖儀與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血糖測定結果進行對比分析,以期為便攜式血糖儀普及使用提供科學論據,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隨機選擇2013 年4 月-2014 年4月本院內分泌科住院患者56 例,均行艾科益優牌便攜式血糖儀和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糖,將其兩種方案的檢測結果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本組受檢者男女比例32:24,年齡22-57 歲,平均年齡(37.84±2.59)歲,血糖范圍3.75-18.55mmol/L。
1.2 方法
將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血糖測定結果設為對照組:采用奧林巴斯AU64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購自上海科華公司,檢測人員嚴格遵循說明書行常規操作[2]。將便攜式血糖儀血糖測定結果設為研究組:采用艾科益優便攜式血糖儀購自廣州晉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規格:82×48×17(mm),嚴格按照說明書行規范操作;檢測結果均參照國家標準(GB/T19634-2005)進行比較分析。
1.3 觀察指標
便攜式血糖儀與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血糖濃度測定情況;血糖精密度測定情況,血糖濃度≤ 4.2mmol/L 誤差允許范圍(-10.82-7.30%); 血糖濃度>4.2mmol/L誤差允許范圍(-7.33-16.80%)[3]。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數據均用spss20.0 軟件包統計分析,一般資料用標準差(x±s)完成表示,血糖儀和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血糖測定結果比較應用配對t 完成檢驗,當P<0.05,表示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誤差百分比算法=(血糖儀測定結果-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結果)/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結果×100%。
2 結果
2.1 兩種檢測方案的血糖濃度測定結果情況對照組血糖濃度測定結果為
(9.98±6.66)mmol/L 與研究的(9.89±6.64)mmol/L 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但相關性較高(r=0.9985,P<0.05),結果提示:
便攜式血糖儀測定結果較理想。
2.2 兩種檢測方案測定血糖精密度情況兩種檢測方案測定血糖精密度均較佳,檢測誤差值均在允許范圍內,結果提示:便攜式血糖儀的血糖測定精密度符合國家標準要求,詳見表1。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中顯示,研究組血糖濃度測定結果(9.89±6.64)mmol/L 與對照組的(9.98±6.66)mmol/L 比較,具有較高相關性即r=0.9985,提示:便攜式血糖儀測定結果符合理性目標。分析原因是由于在實驗中將靜脈血樣氧分壓調至(8.66±0.66)kPa 范圍內,使測定結果不受血氧分壓的影響,減少誤差,從而結果與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結果高度一致,符合理想診斷目標。本研究針對兩種血糖測定方案結果誤差情況予以分析,得出誤差結果均在科學范圍內,即血糖濃度≤ 4.2mmol/L 及>4.2mmol/L 測定最大值和最小值均在誤差允許范圍內。說明使用便攜式血糖儀檢測效果較佳同時未發生顯著異常,符合國家血糖基礎測定標準,同時由于其具有攜帶方便、操作簡單、結果報告迅速等自身特性,相較于全自動生化檢測儀更易被普及使用。
綜上所述,便攜式血糖儀與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血糖測定結果均有積極影響,但便攜式血糖儀效果顯著同時更易被普及使用,具有重要研究和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敏, 劉群. 便攜式血糖儀與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糖的比對分析[J].中國醫療前沿,2012,724):55-56.
篇3
據咨詢公司BBC Research的研究報告顯示,全球個體化醫療的技術市場預計2014年會增加到292億美元,年增長率達到15.2%。在這個熱潮中,全球醫療巨頭羅氏集團顯示出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個性化醫療”取決于兩方面:快速準確檢測出個體基因的獨特性,尋求最有針對性的藥物和治療。不同于其他單純的制藥企業,羅氏既有制藥業務,又有體外診斷業務,可謂把個性化醫療的兩方面需求最佳地組合到了一起。
目前,羅氏集團的藥品部與診斷部在個性化醫療方面有200多項合作項目。“我們是腫瘤和生物醫藥排名第一的公司,同時還有診斷能力,結合之下能知道病人應該用什么方法進行治療。” 羅氏診斷首席運營官丹尼爾·歐第(Daniel O’Day)先生對《環球企業家》說。
用這招來對付“宮頸癌”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目前,宮頸癌是僅次于乳腺癌的女性第二大“殺手”,中國女性患者占全球發病率25%以上。若能在癌變前確診,治愈率能提高到98%。然而,它的難度就在于致癌的人瘤(HPV)基因病毒有14種之多,其中16和18型基因誘發了70%的案例,而且是最危險的。如果能夠精準的監測出具體致癌的基因,就能夠針對不同的癌變類型進行有效的治療了。羅氏今年將在中國上市的HPV基因檢測方式就有區分出16與18基因的能力。
另外,在對抗乳腺癌領域,羅氏醫藥和診斷有著更加緊密結合的例子。羅氏的赫塞汀是對病變的靶細胞作用的生物藥,尤其針對由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導致的乳腺癌,它比其他類型乳腺癌更為兇險。究竟誰是這一類患者呢?羅氏診斷的HER2檢測設備對于具體這類乳腺癌靶向治療患者的篩選起著決定性作用。從去年年底上市至今,羅氏HER2檢測共提供了4.4萬次檢測,其中HER2的陽性率是25%,也就是說有1.1萬名患者可以有效地通過赫塞汀進行藥物治療。
篇4
1.1資料
研究中所采用的資料是由我院感染管理科專職人員對我院**科室2848例監測資料進行分析,其中普通診室、治療室、換藥室等空氣采樣1387例,醫務人員手、咽拭子、器械及各種物體表面采樣1373例,紫外線燈管強度監測88份。
1.2方法
1.2.1醫務人員手微生物檢測
對醫務人員手微生物的檢測采用的是涂抹法。通過6步洗手法規范洗手后,在雙手指屈面從指根到指端,用浸濕滅菌生理鹽水的無菌棉拭子往返涂抹2次,剪去手接觸部位后,將棉拭子投入10ml無菌生理鹽水中送檢,置37℃培養箱培養48小時,觀察結果。
1.2.2空氣微生物檢測方法
對空氣中的微生物檢測的方法采用的是沉降法。對室內采用動態消毒機進行消毒半小時,消毒半小時后,按室內面積≤30m3,設內、中、外對角線3點,>30m3,設東、西、南、北、中5點,采樣高度距地面1.5米,距墻1米,用直徑9cm普通營養瓊脂平板,在各采樣點暴露5分鐘后送檢,置37℃培養箱培養48小時,觀察結果。
1.2.3紫外線強度測定
對紫外線強度采用的測定方法是打開:打開紫外線燈管開關5分鐘待其穩定后,將指示卡置于紫外線燈管下垂直1m中央處,照射1分鐘,照射后將變色的光敏藥膜與標準色塊相比較,顏色相同或深于標準色塊者為合格。
1.2.4各種滅菌器械、其它物體表面微生物檢測方法
對各種滅菌器械、其它物體表面微生物檢測采用的方法是用5cm×5cm的標準滅菌規格板,放在被檢物體表面用浸濕滅菌生理鹽水的無菌棉拭子,在取樣區內往返均勻涂抹5次,剪去手接觸部位后,將棉拭子投入1ml無菌生理鹽水中送檢,置37℃培養箱培養48小時,觀察結果。不規則物體表面用棉拭子直接涂抹采樣。
1.2.5對一次性醫療用品及咽拭子的檢測方法
一次性醫療用品、咽拭子檢測方法均嚴格按消毒技術規范中方法執行。
1.3判斷標準
判斷時嚴格按照衛生部消毒技術規范、醫院消毒衛生標準、及消毒與滅菌效果和評價標準的方法進行。
2結果
根據判斷標準,最后得出的結果為:共監測2848份表本,合格的有2496份合格率為87.64%。
滅菌器械與一次性醫療用品的合格率最高均為100%,其次為空氣培養合格率和紫外線燈管強度,分別是94.64%和90.72%。最低的為醫務人員手為62.41%。
3討論
醫院感染管理涉及多學科、多部門的綜合性工作[1]。醫院消毒滅菌的效果直接關系的哦醫院的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到院中的滅菌器械與一次性醫療用品的合格率最高,其次為空氣培養合格率和紫外線燈管強度,最低的為醫務人員手,與相關文獻中的報道相似[2]。
3.1結果分析
分析這其中的原因,一次性醫療用品、滅菌器械合格率最高,是因為我院對所有的一次性醫療用品從買進到使用都進行嚴格的把關。所有一次性醫療用品均統一由藥劑科進行招標采購,堅持質量第一,嚴把進貨渠道,感染管理科負責索證,驗證,對購入的產品實行驗收制度,并做好采購記錄,從而保證了一次性醫療用品的質量。為了提高滅菌器械的合格率,確保醫療安全,我院建立健全了消毒滅菌制度、壓力蒸汽滅菌監測制度、嚴格按照相關的消毒技術規范要求使用、檢測壓力蒸汽滅菌器。
空氣、紫外線燈管強度合格率較高,是由于多數科室空氣消毒采用多功能空氣消毒凈化機,而用紫外線消毒的科室,感染管理科專職人員定期監測紫外線輻射強度,保證了紫外線消毒效果,醫院空氣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醫療質量水平,室內空氣微生物污染是醫院內環境污染的重要方面,也是醫院感染的重要因素,許多的疾病因子均可通過空氣擴散傳播[3],為此,我院感染管理科專職人員每月對各個科室的空氣進行細菌監測,不合格及時查找原因,及時整改。
醫務人員手合格率最低,分析發現醫務人員手部清洗消毒的依從性低,有些工作人員不能正確實施手部清洗消毒方法,而洗手原因很大程度是為了保護自己,在醫療活動中,頻繁接觸患者清潔或污染的醫療用品,手容易被污染成為傳播媒介[4],造成交叉感染。而洗手是控制醫院感染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感染管理科定期對醫務人員培訓洗手的正確方法,宣傳洗手的重要性,增強洗手意識。
3.2對于相關問題的控制措施
對于調查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管理控制。
3.2.1是提高全院職工對預防醫院感染重要性的認識,定期進行院感知識的培訓,了解醫院感染發生的相關因素,了解并學習預防與控制醫院感染相關的新技術、新知識,提高對醫院感染的防范意識及預防水平。
3.2.2提高醫務人員手衛生意識,配備有效、便捷的手衛生消毒殺菌設備和設施,進行手衛生知識培訓與指導,制定合理、切實可行的干預方案,從而提高手衛生的執行率。對新上崗的醫護人員、進修生、實習生必須進行6步洗手方法的崗前培訓,經示范操作合格后方可上崗。
3.2.3加強對器械的消毒滅菌管理,加強對器械使用環節的管理,督促提高器械的清洗質量,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
3.2.4加強消毒藥械的管理,購置消毒滅菌器械、一次性醫療用品時,應按國家有關規定,查驗生產廠家必要證件,監督進貨產品的質量,并按有關要求進行登記,嚴格把好進貨關。
篇5
關鍵詞:血培養無菌體液培養雙相血培養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046
【中圖分類號】R-0【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1-0037-01
1血培養檢測的臨床診療基礎
血液和無菌體液培養是指將離體血液標本或者體液標本接種在特定培養基上,并通過控制環境要素和營養供給促進標本中細菌生長繁殖,在對細菌類型進行辨別的基礎上判斷患者感染狀況,進而制定針對性的診療方案。
運用血培養技術不但能夠為臨床診斷提供科學依據,還具有多方面的優勢,例如在抗生素使用過程中,通過血培養能夠快速準確地得出微生物檢測報告,從而提出合理的抗生素應用方案,防止抗生素應用不合理導致的菌群失調或者病原菌耐藥性生長[1]。
此外通過血培養和藥敏試驗還能夠檢測出菌血癥患者對于哪種抗生素更為敏感,從而提升臨床治療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盡可能降低患者的用藥盲目性以及由此引起的藥物浪費和治療實效[2]。
2雙相血培養瓶檢測優勢
長期的臨床研究證實,降低血培養污染率和增加細菌捕捉機會是提高血培養標本陽性率,快速精確地提供病原學報告的關鍵。傳統的單瓶血培養在控制污染率和細菌捕捉機會這兩個要素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成為限制其在臨床中廣泛應用的根本原因[3]。
人體血液中的細菌并不會呈現出均勻的分布狀態,采用單瓶血培養方式僅僅能夠對患者身體的單一部位采集血樣,這樣很容易造成陽性率低的現象,此外,人體血液細菌不同時間分布情況也存在較大差異,單一時間進行血培養檢測很難反應患者過程性細菌感染狀況。綜合來講,單瓶血培養血樣采集方式大大減少了細菌捕捉機會,降低了結果的可靠性。
雙相血培養方式需要同時采集患者身體不同部位的靜脈血液(特殊情況采集動脈血),增加了血流感染機會的捕獲能力,并且大量臨床資料顯示,采集血量和血培養陽性率在一定范圍內(2~30ml)具有正相關關系,使用雙相血培養方式一次培養血量能夠達到30毫升,大大提升了檢測陽性率。
國內很多醫療單位使用單瓶學培養面臨的另一個技術難點是污染率高,尤其是在分離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時,很難判定是血液感染還是環境污染,對于疾病檢測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相關醫學實驗得出的數據顯示,在控制好培養條件的前提下,雙相血培養的真陽性率通常維持在12.6%左右,而單相血培養的真陽性率為7.1%,兩項數據對比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此外,在凝固陰性葡萄球菌檢測方面,雙相血培養的污染率2.2%,單瓶血培養污染率為9.1%,同樣具有統計學差異[4],顯示出雙相血培養檢測方式在控制污染率方面效果顯著。
使用雙相血培養瓶能夠準確判斷葡萄球菌的來源。可以采用雙瓶雙側培養方式,觀察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是在單瓶生長還是在多瓶生長就能夠排除污染。環境污染導致的假陽性一般只會出現在單一的陽性瓶中,基本不可能多瓶同時出現。而觀察到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重復檢出,則可以認定是病原體。
3雙相血培養瓶采血指證和注意事項
臨床上應用血培養檢測方法要嚴格觀察患者的采血指證,這樣可以加強檢測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一般當患者出現以下指證時并且需要進行抗生素治療時可以進行血培養檢測:發熱或者低溫、寒戰、血液分析包細胞數量增多(大于等于10×109/L)、血小板水平下降、皮膚黏膜出血、多器官衰竭等。
雙相血培養瓶檢測的效果明顯優于單瓶血培養,在應用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內容:有些菌血癥疾病具有間歇性特征,病原菌周期性出現在患者血液中,給血液培養結果造成一定影響;還有一部分患者在采集血樣前經過一定時間的抗生素治療,細菌可能暫時被抑制,使培養的陽性率下降,不能夠真實反映患者感染情況。
4結論
綜上所述,運用雙相血培養瓶對血液和無菌體液進行培養能夠綜合提升細菌捕捉機會,降低污染率,從而達到全面客觀反映患者血液細菌感染情況的目的。但是在臨床實踐中還應注意特殊情況下只能采集單份血樣、間歇性菌血癥、抗生素使用后采集血樣以及厭氧菌培養等狀況下的注意事項和檢測技巧,通過不斷改進血培養方案達到為臨床診治提供病原學依據的目的。
參考文獻
[1]CLSI.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for blood culture;Approved guideline.CLSI document M47-A[S].Wayne,PA: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2007
[2]Riley JA,Heiter BJ,parison of recovery of blood culture isolates from two BacT/ALERT FAN aerobic blood culture bottles with recovery from one FAN aerobic bottle and one FAN anaerobic bottle[J].J Clin Microbiol,2003,41(01):213-217
篇6
在當前醫學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檢驗效率以及精密度、準確性等方面的質量控制,直接影響著臨床醫療服務工作的成效。作為醫療衛生管理人員,需要從質量保證、質量控制、質量評價等方面著手,提高臨床檢驗質量,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確保臨床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精確可靠的依據。
1 抓好檢驗基礎質量管理
1.1 穩定技術人才隊伍。一方面積極爭取增加人事編制,用于專業技術人員招考招錄,逐步解決醫院確需留用的已聘用的專業技術人員“編外人員”身份問題,使其安心工作,保障醫院正常運營;另一方面積極爭取政策傾斜,暢通基層人員職稱晉升渠道,增加中、高級職稱兌現指數,穩定中、高級職稱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隊伍,激發工作積極性,切實從政策層面做好實驗室負責人和人才梯隊建設工作。
1.2 抓好人員資質管理:原則上從事臨床醫學檢驗的工作人員應當為相關專業畢業人員,所有從業人員均需要經過崗前專門培訓,并堅持定期脫產培訓與在職學習相結合的跟蹤培訓制度。要求檢測技術人員需經過上崗培訓和在崗持續培訓。上崗培訓內容至少應包括:臨床檢測相關基礎知識和技巧,相關檢測技術及管理要求,實驗操作,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生物安全。通過專業培訓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能獨立熟練地操作。所謂在崗持續培訓是指在工作中,要根據需要接受復培訓,通過培訓了解相關技術、質控及安全要求的最新進展。檢測人員分為檢驗人、復核人、簽發人。復核人、簽發人,應具備對檢測過程進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3 規范處置檢測標本。在臨床醫學檢驗中,標本的質量對于檢驗結果準確性具有直接影響,從標本的采集、輸送到處置的各個環節,都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標準和要求執行,確保標本的質量,為檢驗結果的客觀準確提供保障。
1.4 選擇合適檢測方式及試劑。在臨床醫學檢測中,對于同一種類型的標本,具有不同的檢測方式,所采用的試劑也有不同類型,在具體操作中,要結合檢驗實際情況進行篩選,運用最為科學的檢測方式以及試劑。實驗室在更換不同批號試劑的時候,要開展平行試驗,保證新批號試劑對質控品(已知結果)進行測定時和原批號試劑結果一致。試劑在保管儲存過程中注意相關條件要求,拆封后詳細記錄拆封時間,不得超過有效期使用[1]。
1.5 定期校準維護設備。對實驗室各項檢驗儀器設備,要建立起正常維護以及校準制度,校準工作應當由國家規定部門,按照規定程序進行,定期對設備運行情況進行維護,按照規范操作流程使用,并保管好相關維護記錄。
1.6 實行規范化文件管理。在臨床醫學檢驗實驗室管理中,要注重文件管理,建立涵蓋相關內容流程的SOP文件,主要包括:檢測樣品采集登記、保存輸送以及處置情況;檢測方式及流程;試劑使用保存和儀器校準維護;質量控制要求與要點;檢驗結果和報告;保密工作情況;資料記錄保存;不確定樣品處置,以及安全和衛生工作等。檢驗工作人員在自己崗位SOP文件上需要進行簽名,證明已了解并完全掌握,在整個檢驗操作過程中,按照規定程序和標準進行操作,不作擅自改動。
2 注重質量控制
在標本檢測的每一個環節,增強制度管理,完善臨床醫學檢驗制度和體系,加強檢驗環節當中的督查,提高檢驗人員工作積極性,增強檢驗工作責任感,實施系統化的檢驗監管,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加大對檢驗人員的教育和培訓力度,拓展檢驗人員的知識面,提高檢驗人員的操作技能和檢驗水平;制定和實施質量控制計劃之前,首先要對使用的方法和系統進行深入的了解,包括方法的檢出限、偏性、誤差被接受和拒絕的統計學水平。要考慮不同測定值的臨床意義,掌握這些參數,有助于制定切合實際的質量控制方案,監視和解決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增加試驗的可信度[2]。
3 強調質量評價
質量評價是一種全面判斷醫學檢驗實驗室檢驗成果質量狀況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內部質量和外部質量評價等兩個方面。在分析檢驗結果和出具具體檢驗報告之前,應在外部質控品結果符合質量要求的基礎上開展樣品分析,同時還可結合臨床情況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為臨床診治提供可靠、科學的檢驗報告[3]。
篇7
關鍵詞 多重耐藥菌 監測控制 醫療質量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7.071
隨著MDRO的日益增多,MDRO已經成為影響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的一個重要難題。MDRO為條件致病菌,在醫院內一旦出現,就會廣泛存在于醫院環境中任何物品上,或寄居在醫院內人體上,很難被根除[1]。為加強多重耐藥菌的醫院感染管理,有效預防和控制多重耐藥菌在醫院內的傳播,保障患者的安全,我院開展了MDRO的監測與控制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住院患者中采集標本作微生物學監測的患者,包括社區感染和醫院感染。監測MDRO種類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萬古霉素的腸球菌、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細菌、耐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腸桿菌科細菌、耐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鮑曼不動桿菌、多重耐藥/泛耐藥的銅綠假單胞菌。
監測方法:①微生物室工作人員:確定送檢標本是否合格;發現MDRO后1小時內電話通知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填寫MDRO感染患者通知單隨報告單送至患者所在科室;登記藥敏譜,發現同一科室發生2例同種MDRO菌株,且藥敏譜相同,立即報告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本院微生物室不能做同種同源分析;每月將多重耐藥菌感染分布科室、耐藥菌預警信息通報全院,指導科室做好感控措施和合理選用抗生素。②臨床醫師和護士:當發生感染和懷疑感染時,按要求正確采集標本;接到醫院感染辦公室及微生物室通知后,立即對感染患者實施消毒隔離措施,防止傳播;登記藥敏譜,發現2例同種MDRO菌株,且藥敏譜相同,立即上報醫院感染管理科,按要求配合調查和消毒隔離工作。③醫院感染監控專職人員:查看醫生病程記錄、護理記錄、體溫單、X線檢查和微生物學檢測結果等了解情況,判斷是社區感染還是醫院感染;指導科室落實衛生部《多重耐藥菌感染消毒隔離措施》和標準預防措施;對MDRO的患者進行追蹤,每周應到相應的科室不少于2次監督MDRO控制措施的落實情況,直至解除隔離,定時巡查臨床科室和微生物室藥敏譜登記情況,及時發現流行現象;匯總監測數據,反饋臨床,評價控制效果。
結 果
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細菌室共檢出MDRO 108株,其中MRSA 3株,產ESBLs的大腸埃希氏菌80株,產ESBLs的肺炎克雷伯氏菌14株,耐萬古霉素的腸球菌7株,泛耐藥的銅綠假單胞菌4株。其中社區感染57株,醫院感染51株。產ESBLs的大腸埃希氏菌居第1位,占MDRO菌株的74.1%,分布情況為神經內科病區24株,消化內分泌病區20株,呼吸內科病區12株,泌尿外科病區12株,普外科病區12株,SICU 10株,婦科病區6株,心內科病區5株,骨科病區5株,肝病科病區2株。監測中發現一次消化內科病區2株產ESBLs的大腸埃希氏菌藥敏譜相似,經調查干預后未再出現,有效控制了產ESBLs的大腸埃希氏菌和其他MDRO的傳播。
控制措施
加強培訓,明確職責:由微生物室和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聯合對臨床科室及微生物室醫務人員進行MDRO預防與控制及監測方案的培訓,明確各部門職責,提高監測、控制認識,掌握和理解MDRO預防控制措施和監測目的、要求。
患者的安置和管理:MDRO感染患者盡量選擇單間隔離,也可以將同類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間,隔離房間設置接觸隔離標識。按規定若連續3次標本(間隔時間≥24小時)培養陰性或無標本可送時,可解除隔離。如患者需轉科應通知接收科室,做好隔離和防護準備[2]。物品盡量專用,不能專用的用后清潔消毒。向家屬做好健康宣教,限制探視人數。患者的生活垃圾按醫療廢物處置,使用后的被服用雙層黃色塑料袋包裝并注明標識,由洗滌中心先消毒,再清洗。
嚴格執行手衛生制度:在病室入口處、室內放置速干手消毒劑,要求進入病室前后、接觸患者前后、治療、護理、操作前后,特別是接觸患者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須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劑。陪護人員、衛生員也需嚴格執行。必要時戴手套和穿隔離衣。
環境的管理:對患者頻繁接觸的物表、設備等應每天進行清潔和擦拭,保持病室空氣清新,每日開窗通風1~2次,必要時空氣消毒處理。房間內清潔用具專用,用后含氯消毒劑浸泡消毒。
做好抗菌藥物使用管理:醫院感染管理科及時督促主管醫生采集標本進行細菌培養和藥敏分析,醫務科和藥劑科同時介入,與管床醫生、科主任一起共同會診,根據病情和藥敏結果選用合適的抗菌藥物,并對治療用藥效果進行追蹤和隨訪。
討 論
總之,開展系統的MDRO感染患者的監測,制定合理可行的消毒隔離及預防控制措施,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微生物室、臨床科室加強溝通和配合,積極實施監測計劃,加強醫務人員培訓,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嚴格執行手衛生,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等,能有效地控制MDRO在醫院內傳播,提高醫療質量,保證醫療安全。
參考文獻
篇8
為全面做好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切實維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據疫情形勢和研究進展情況,特制訂本方案。
一、目的
及時發現和報告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規范疫情調查和密切接觸者管理,防止疫情擴散蔓延。
二、適用范圍
適用于尚未發生感的肺炎,持續做好鎮域傳播疫情時的防控工作。本方案將根據疫情形勢的變化和評估結果,及時更新。
三、防控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高度重視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加強對本鎮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導,組建專責工作組,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科學指導、及時救治”的工作原則,組織各村、有關單位按照相關工作和技術方案要求,規范開展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
鎮黨委、政府負責疫情控制的總體指導工作,鎮防范應對病毒感染肺炎聯防聯控工作領導小組成立辦公室和專責工作組,負責組織、協調、督導和評估,進行監測資料的收集、分析、上報和反饋。鎮衛生院負責疑似病例的發現與報告、隔離、診斷,向縣人民醫院報告和移交。
(二)病例監測、發現和報告。
鎮衛生院按照《病毒感染的肺炎監測方案》,開展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的監測、發現和報告工作。
1.病例監測和發現。鎮衛生院在病毒感染的肺炎監測和日常診療過程中,應提高對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的診斷和報告意識,對于不明原因發熱、咳等癥狀的病例,應注意詢問發病前14天內的旅行史或可疑的暴露史,了解本人近期有無赴病毒感的肺炎疫情發生地區的旅行史,或哺乳動物、齒動物、禽類等,尤其是野生動物的接觸史,及其與類似病例的密切接觸史。
2.病例報告。發現病毒感染的肺炎觀察病例、確診病例時,按照“依法、公開透明、科學規范”的要求,疫情信息及時報縣政府,由縣政府統一安排、縣委宣傳部統一。
(三)病例救治及感染預防控制。
鎮衛生院應當重視和加強隔離、消毒和防護工作。對觀察病例和確診病例實行隔離治療,觀察病例應當進行單間隔離治療,對確診病例可以多人安置于同一房間。鎮衛生院應當嚴格按照《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做好醫療器械、污染物品、物體表面、地面等的清潔與消毒;按照《醫院空氣凈化管理規范》要求進行空氣消毒。在診療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過程中產生的醫療廢物,應根據《醫療廢物處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置和管理。
(四)密切接觸者的追蹤和管理。
由鎮黨委政府組織,各村、有相關單位要配合鎮衛生院做好密切接觸者的追蹤和管理。對觀察病例和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實行隔離醫學觀察,每日至少進行2次體溫測定,并詢問是否出現急性呼吸道癥狀或其他相關癥狀及病情進展。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期為與病例末次接觸后14天。
(五)宣傳教育與風險溝通。
積極開展輿情監測,普及疫情防控知識,及時向公眾解疑釋感,回應社會關切,做好疫情防控風險溝通工作。要加強重點人群、重點場所以及大型人群聚集活動的健康教育和風險溝通工作。
篇9
【摘要】 目的:通過托幼機構環境細菌總數檢測,了解轄區托幼機構環境消毒效果,提出監督意見,確保消毒效果,保障幼兒健康成長。方法:以《消毒技術規范》(2002版)、GB15982-2012為依據,對托幼機構空氣動態、皮膚粘膜消毒液、手、玩具、物體表面采樣進行細菌總數檢測。結果:空氣動態細菌總數合格率為95.83%,皮膚粘膜消毒液細菌總數合格率為100%,手細菌總數合格率為40%,玩具細菌總數合格率為93.55%,物體表面細菌總數合格率為76.19%。結論:托幼機構消毒工作落實不夠完善,尤其是托幼機構工作人員手、物體表面,細菌污染率較高,存在較大隱患,必須加強托幼機構消毒管理。
【關鍵詞】托幼機構;環境衛生;細菌;檢測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8-0574-02
消毒與滅菌是預防和控制各種傳染病流行的有效手段,特別是搞好學校和托幼機構消毒衛生工作對于防控青少年和兒童傳染病具有重要意義。托幼機構是幼兒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對托幼機構環境進行細菌總數檢測是了解托幼機構環境消毒效果,確保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環節,為了解深圳市南山區西麗片區托幼機構環境消毒現狀,南山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于2014年6月對西麗片區7所幼兒園開展了環境細菌總數檢測和衛生評價,現分析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檢測地點和對象
隨機在托幼機構教室對托幼機構室內空氣、皮膚粘膜消毒液、手、玩具、物體表面進行采樣。
1.2 采樣和檢測方法
依據《消毒技術規范》[1](2002版)、GB15982-2012為依據,室內空氣在無人條件下,采用自然沉降法進行采樣監測。物體表面、幼兒及教師手、餐具在清潔衛生,在每所托幼機構選擇不同朝向、不同樓層教室對室內空氣、皮膚粘膜消毒液、手、玩具、物體表面進行采樣和進行細菌總數的檢測,檢測儀器均校正后使用。
1.3 檢測評價標準
評價標準依據《廣東省醫療機構、托幼機構消毒質量檢測技術方案》(廣東省醫療機構、托幼機構消毒質量檢測技術方案)、《醫院消毒衛生標準》(GB15982-2012)[2]。
2 結果
2.1 室內空氣檢測
7所托幼機構檢測室內空氣24間,合格23間,不合格1間,空氣動態細菌總數合格率為95.83%。
2.2皮膚粘膜消毒液檢測
7所托幼機構皮膚粘膜消毒液檢測7份,合格7份,皮膚粘膜消毒液細菌總數合格率為100%。
2.3手檢測
7所托幼機構工作人員雙手涂抹檢測25份,合格10份,不合格15份,手細菌總數檢測合格率為40%。
2.4玩具檢測
7所托幼機構玩具檢測31份,合格29份,不合格2份,玩具細菌總數檢測合格率為93.55%。
2.5物體表面檢測
7所托幼機構物體表面檢測42份,合格32份,不合格10份,物體表面細菌總數檢測合格率為76.19%。
3討論
檢測結果表明托幼機構消毒質量不容樂觀,在各項檢測中托幼機構工作人員手和物體表面合格率比較低,分別為40%和76.19%。托幼機構工作人員手不合格說明工作人員在接觸污染物后沒有及時消毒造成污染。物體表面檢測主要采樣為臺面和毛巾,毛巾合格率低可能與幼兒沒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亂摸而又未按規定進行及時消毒,其他物體表面不合格率較低可能與消毒液的使用濃度不夠、消毒頻次不夠、間隔時間過長有關[3]。
皮膚粘膜消毒液檢測合格率100%說明托幼機構在消毒產品購買上均保持了足夠重視,購買了合格產品。室內空氣檢測24間,合格23間,合格率為95.83%,可能與空氣消毒用紫外線安裝不合理、消毒照射時間不足、長時間未更換燈管照射強度不夠有關。
托幼機構環境細菌總數檢測分析,間接反映了托幼機構領導對衛生消毒工作不夠重視,保健醫生對消毒工作認識不到位,沒有嚴格遵守消毒管理制度及措施[4]。衛生監督單位對托幼機夠每年進行監督指導,對未按要求消毒的托幼機構無相關處罰措施,不能引起托幼機構對消毒工作的足夠重視。
4 建議
衛生監督部門加強對托幼機構的巡查和經常性的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及整改期限。托幼機構領導要高度重視,完善各項消毒制度和措施,使消毒工作制度化、經常化。托幼機構保健人員及直接消毒人員要進行消毒知識的培訓,把消毒工作落到實處,不走過場,確保消毒效果,有效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確保幼兒健康[5]。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衛生法制與監督司.消毒技術規范[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2:194-205.[2] 衛生部.《醫院消毒衛生標準》GB15982-1995.[3] 申同洋,杜曉旭,王曉軍,馮笑. 托幼機構細菌污染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3,30(4):372-372.
篇10
關鍵詞:心率檢測;圖像處理技術;手指RGB信號;人臉RGB信號序列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1.248
1 引言
心率是指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它是反映心臟是否正常工作的一個重要參數。目前,心率信號檢測與處理迅速發展為一個研究熱點,隨著醫學知識與圖像處理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日常監測人體各類生理信號也已經實現。現代技術也在更好的應用于心率圖像信號研究,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基于Android手機平臺的心率檢測軟件,以便更理性、更科學地揭示心率的實質與特征。
市面上基于智能手機平臺的心率檢測軟件已經出現,處于初級階段,但也能讓用戶隨時隨地測量心率,這樣非常簡單、方便、快捷。英國布魯內爾大學Pelegris等人研究了手機上心率的檢測,并將結果發表在《IEEE生物醫學工程會刊》上,然而他們在心率信號處理沒有考慮噪音消除或抑制,檢測結果受噪音影響較大。
因此,如何提高心率監測精確度和可靠性,是本文重點關注的問題。其中保障檢測心率準確率的重點主要在于心率監測中所采用的圖像處理算法,所以我們計劃嘗試不同的圖像處理算法并進行大量實驗,以期求得最為準確的心率。實驗證明,通過以上方案之后,檢測結果比較理想。
2 數據采集方法
以下是對基于手指RGB信號和基于人臉RGB顏色信號序列的心率檢測的算法進一步說明:
2.1 基于手指RGB信號的心率檢測
(1)操作過程:當打開Android手機軟件時,手機的攝像頭和閃光燈也會被自動打開,用戶通過將手指覆蓋在攝像頭上,攝像頭旁的閃光燈做照射光源,手指緊貼在攝像頭,指尖皮下血管由于有血液被壓入,被光源照射的手指亮度(紅色的深度)會有輕微的變化,將會使紅色(信號)會隨著心跳周期性地變暗,這個過程可以憑借感光元件捕捉到。這樣毛細血管的搏動就能通過畫面明度的周期性變化反映出來 (影響因素:手機攝像頭采集手指顏色信號會受用戶的手指擺放位置偏差、手指運動以及指壓過大等因素的影響)。
(2)通過對形成的圖像進行分析、對圖像的RGB值進行一定的算法取值、對所有圖像的取值按時間繪制成時域,做 FTT(快速傅里葉變換) 可以算得穩定的心率 (為了最大化降低上述影響,Pal 等[1]在研究中引入了有限狀態機,通過設置啟發式閾值來對顏色信號進行一定的篩選,能識別運動偽影和減少其他因素的影響,進而得到穩定的心率估計)。
2.2 基于人臉RGB信號序列的心率檢測
(1)操作過程:當測完手指RGB信號后,平臺將提示“是否進入人臉RGB信號序列的檢測”,手機的前置攝像頭會自動打開,用戶通過將人臉靠近前置攝像頭,利用人臉識別算法獲得感興趣區域,并把區域內的信號按 RGB 三個信道求出像素平均值,再對標準化后的信號進行時域圖的波峰檢測。
(2)首先將采集的圖片統一成相同的尺寸,然后進行歸類、統計,接下來就可以對輸入圖片中的感興趣區域進行檢測。自2010年,麻省理工學院多媒體實驗室的Poh利用日光作為光源,使用獨立成分分析從人臉視頻圖像中提取心率信號從而實現了心率檢測(基于人臉 RGB 信號的心率檢測,由Kwon 等[2]提出了基于手機攝像頭的心率檢測方法)。
3 Android手機平臺的心率檢測軟件模塊設計
3.1 信號獲取模塊
打開攝像頭,保持閃光燈常亮,捕捉手指的顏色變化,接著打開前置攝像頭,將人臉靠近前置攝像頭,利用人臉識別算法獲得感興趣區域。
3.2 界面呈現模塊
生成灰度值變化曲線(即原始信號),繪制心率曲線,顯示心跳韻律、當前心率和測試時間。(心率穩定后暫停采樣,計算心率時域圖的波峰檢測,從而得到穩定的心率估計),與心率標準做對比。
3.3 小波閾值去噪模塊
數字轉換模塊與系統控制模塊之間建立內部聯系后,用小波閾值去噪函數算法,對采樣的心率信號進行去噪處理,求得瞬時心率值,生成新的心率信號。
3.4 心率計算模塊
對新生成的心率信號進行融合檢測算法和尋峰算法,計算波峰出現次數及總體采樣時間,計算心率(檢驗算法)。
3.5 信號捕獲實現模塊
手機攝像頭取景,把視頻流轉換成位圖格式的圖像,再對圖像進行處理和識別,顯示心率值并存儲于個人數據庫。
參考文獻:
[1]Pal A,Sinha A,Choudhury AD, et al. A robust heart rate detection using smart-phone video[C]. Proceedings of the 3rd ACM Mobi Hoc workshop on Pervasive wireless healthcare, 2013:43-48.
[2]Kwon SJ, Kim H, Park KS. Validation of heart rate extraction using video imaging on a built-in camera system of a smartphone [C].2012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2012:2174-2177.
[3]李戰明,鄭蕾,韋哲.基于解析小波的心音信號時頻能量圖譜分析[J].醫療衛生裝備,2010,31(07):12-14.
[4]羅強,田化梅,羅萍等.基于平穩小波變換的心電信號去噪研究[J].計算機與數字工程.
[5]唐弘玲,基于信號處理的手機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