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蘿卜高產栽培技術范文

時間:2024-04-18 16:55: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白蘿卜高產栽培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介紹了白蘿卜的經濟效益、其生長對環境條件要求及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要點,以為種植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白蘿卜;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吉林長嶺

白蘿卜為十字花科蘿卜屬,一至二年生草本雙子葉植物,是根菜類蔬菜的主要品種之一。膨大的直根為產品器官,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以及一定量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白蘿卜的產品器官含糖量高,無纖維,長45~55 cm,直徑6~9 cm,單株平均重量2 kg左右,表皮光滑,長筒形,肉質根周皮不含色素而呈現白色,人們習慣上稱之為日本白蘿卜。主要用于加工干條、作腌制醬菜原料,具有助消化、清心潤肺、清熱解毒之功效。

1白蘿卜的經濟效益

栽培白蘿卜,投資少、產量高、效益好。生產中需用化肥375 kg/hm2、農藥投資300~450元/hm2,中等肥力地塊產鮮蘿卜90~105 t/hm2,按34 kg鮮蘿卜加工1 kg干條計算,產干條2 647~3 088 kg/hm2,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白根蘿卜營養生長周期短、易管理、可復種[6]。播種時間一般在6月25日至7月5日,9月初開始收獲,營養生長期僅為60~70 d。前茬可種地膜甜瓜、早熟春小麥、紅蔥、甘藍等作物,從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復種指數,有利于種植業結構調整和增加收入。同時栽培白蘿卜不與田作物爭農時,從收獲、加工到干條出售,僅需20 d左右,產品供不應求,是增收致富的好項目。

2白蘿卜生長發育對環境條件要求

白蘿卜屬于半耐寒蔬菜,較耐低溫,喜溫暖、涼爽氣候,不耐高溫和嚴寒,生長的適宜溫度為5~25 ℃,長時間處于18 ℃以上肉質根不能膨大,肉質根生長的最適溫度為13~18 ℃,低于6 ℃生長緩慢。對光照要求中等,葉簇生長需充足的光照,肉質根生長時期光照過強,會導致溫度升高,對肉質根充實不利。白蘿卜膨大的直根含水量在90%左右,葉面積大,組織柔軟,根系入土不深,抗旱能力較弱,容易因水分不足而生長緩慢,產量降低,品質粗糙,產生辣味和糠心,需澆灌無污染的凈水。因白蘿卜的產品器官生在地下,宜選擇土質疏松、土層深厚、無污染、沒有前茬作物的根茬和石礫、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堿性砂質土壤的地塊種植[2]。土壤pH值以5.5~6.8為宜。排水不良的低洼鹽堿地不適合白蘿卜種植。

白蘿卜茬口選擇應避開與十字花科蔬菜連作,禾本科、豆科、茄科作物是栽培的良好前茬。幼苗期、葉簇生長期若氮肥不足,則發育遲緩、生長受阻;肉質根膨大期氮素過多,植株易徒長,鉀肥不足則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

3白蘿卜無公害栽培技術要點

3.1整地施肥

選擇無污染的地塊,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破茬整地,秋季深翻30 cm。倒茬復種地塊的整地要在前茬作物收獲后馬上進行,清除殘茬和雜草,施優質農家肥45 t/hm2,拌入磷酸二銨或復合肥300~450 kg/hm2做底肥起壟,壟寬55~60 cm,壟高25 cm。

為防治地下害蟲,用50%辛硫磷乳油52.5 L/hm2拌成毒土,隨基肥條施在壟溝內(禁止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施入的有機肥必須充分腐熟,否則易傷害主根,形成岐根而影響產量[5]。蠅蛆是為害蘿卜生長的主要害蟲,有趨向腐臭有機物的習性,生產上應加以注意。

3.2播種

播種時間為6月25日至7月5日。高壟點播或刨埯坐水種,播量為3.00~3.75 kg/hm2;株距23 cm,保苗7.0~7.5萬株/hm2。每穴4~5粒,種子在穴內散開,覆土2 cm,使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防止干旱致“芽干”和積水致“悶苗”現象,確保苗全、苗壯。

3.3田間管理

3.3.1間苗。間苗不宜過早,因為肉質根是由下胚軸伸長形成的,適當晚間苗有利于下胚軸伸長,間苗可分2次完成,第1次在3片真葉時間苗,每穴留2株,第2次在5片真葉時定苗,每穴留1株壯苗。

3.3.2中耕。中耕疏松土壤,促進根系生長發育,使主根扎深。要求深鋤壟溝、淺鋤壟背。濕鋤深、干鋤淺,開頭淺、中間深,不傷主根[4]。

3.3.3水肥管理。進入破肚期,控水蹲苗,肉質根膨大期澆水,保持田間持水量約60%,基肥不足時,結合澆水追肥,追施尿素和硫酸鉀150~225 kg/hm2,距苗10 cm遠扎眼施入,也可噴施0.5%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增產效果明顯。

3.4 病蟲害防治

優先使用農業綜合防治技術,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結合,科學合理地應用化學防治方法,盡量減少農藥的使用和殘留,生產符合國家標準的無公害產品[5-6]。

3.4.1農業防治。因地制宜選用抗病品種或利用綜合栽培措施防病,減少農藥的使用;實行輪作換茬,清除田間病株殘體,深翻整地降低病蟲害基數;施用凈肥,有機肥必須充分腐熟,用凈水灌溉。

3.4.2物理防治。設置防蟲網,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采用

(下轉第141頁)

(上接第138頁)

銀灰膜避蚜,做好種子消毒處理可預防病毒病。

3.4.3生物防治。保護天敵,創造有利于天敵生存的環境條件,選用對天敵無傷害的生物制劑或殺傷力低的農藥,如吡蟲啉、阿維菌素、蘇立金桿菌類等農藥。

3.4.4藥劑防治。推行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使用藥劑時,嚴格按照國家頒布的安全標準,確保生產無公害農產品。

3.5收獲加工

白蘿卜長到最大限度時產量最高,品質也最好。一般在9月上旬開始收獲。加工前將蘿卜頂削至葉根,用清水洗凈,勤換水,才能加工出白凈的蘿卜條。加工的刀具一般自行設計,“五把刀”加工成1 cm方條;“一把刀”加工成三角條,成4大塊,較粗的蘿卜加工成6~8塊,三角條不易太細,嚴格按要求加工。加工后的蘿卜條掛在通風處晾干,最好在大田1行排開,分上、中、下3層,庭院晾曬時要搭高架,蘿卜條與地面距離不低于1.2 m,曬至9成干即可下架,長短分開捆成0.5 kg/捆,扎實,要求捆形整齊,放在通風處陰干待售。

4參考文獻

[1] 朱信陽,李軍民,唐浩,等.白蘿卜的開發價值及其栽培技術[J].中國果菜,2010(3):28-30.

[2] 游明珠,吳政元.提高白蘿卜品質和產量幾項有效綠色栽培技術[J].現代園藝,2010(2):29.

[3] 陸佩偉.白蘿卜栽培技術[J].現代化農業,2006(11):29.

[4] 單連慶,辛元法,尹德英,等.優質大白蘿卜生產標準及配套栽培技術[J].山東農業科學,2009(2):109-110,113.

篇2

關鍵詞 鳳凰蘿卜;豐產;高效;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31.1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2-0087-01

鳳凰蘿卜是歙縣北郊、富資河上游10 km的鳳凰村的地方特產,因脆、甜,生吃可口,燒制易爛,入嘴無渣,很受當地市民青睞,種植范圍也從富煺蚍锘舜逖由斕攪爍臁⑿澩2個鄉鎮,成為當地冬閑田利用和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優先選擇。鳳凰蘿卜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是餐飲業的優質食材和當地饋贈親友的佳品。產區2014年專門成立了歙縣鳳凰梧桐專業合作社,并就產品開發進行了嘗試?,F將鳳凰蘿卜豐產高效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選地整地

用于種植鳳凰蘿卜的土地宜選擇土層深厚、質地肥沃、疏松透氣的砂壤土,前茬作物為中稻、甜玉米等,忌選擇十字花科蔬菜或油菜田留茬,以富資河西岸西鳳凰至富彀游最佳。

整地要精細,做到耕透、耙細,使土壤上虛下實。土地深翻應達到33 cm,最好采用旋耕機打碎、整平[1]。

鳳凰蘿卜種植以基肥為主,施底肥可與整地結合,具體施肥量要考慮種植密度,一般種植密度低的(5.25萬~6.00萬株/hm2)可施有機肥(農家肥)75 t/hm2+三元復合肥(15-15-15)750 kg/hm2;播種密度高的(9.00萬株/hm2)可施有機肥(農家肥)90 t/hm2+三元復合肥(15-15-15)750 kg/hm2;種植密中等的(7.50萬株/hm2)可施有機肥82.5 t/hm2+三元復合肥(15-15-15)750 kg/hm2。

整畦通常在蘿卜播種前1個月進行,即8月初至8月中旬,選擇南北向田塊,按畦寬1.5 m做畦,畦面之間開寬30 cm的畦溝,溝深20 cm。也可在播前整成單壟,壟寬30 cm、高15 cm,溝寬20 cm。

2 品種選擇

鳳凰蘿卜以種植小園白蘿卜為主,也有種植小園紅蘿卜的,生產上可根據市場需求選用。目前,大多數采用的是小園白蘿卜自留種。

3 播種

3.1 播種時間

鳳凰蘿卜多為秋冬季采收上市,習慣接中稻茬口或早春甜玉米茬口,采收上市周期在10月至春節,具體播種時間應依據準備上市的時間推斷。準備國慶節上市的應在8月中旬播種,準備春節上市的可在9月底至10月中旬播種[2]。

3.2 播種方式

常用的播種方式為穴播,少量種植戶也采用條播的方式進行播種。

3.3 播種密度

播種密度一般為7.5萬株/hm2,但播種時期不同,密度應進行適當調整。

4 田間管理

4.1 水分管理

蘿卜生長分為前期(蘿卜播種后至葉片生長旺期)、中前期(蘿卜肉質根膨大期)、后期(成熟采收期)3個階段。根據蘿卜生長不同時期對水分的不同需求而采取具體對策。前期、中期應保持土壤濕潤,此期需水量相對較多,防止土壤缺水或者長時間土壤含水量過低,以保持土壤濕度在70%~80%之間。后期,蘿卜生長對水分的需求量相對較前期略少,但總體需水量仍然較多,此期土壤的濕度應保持為60%。蘿卜整個生長期雖然需水量大,但切忌過度給水,更要防止水淹,注意排除澇災。采收前15 d左右應盡量避免補充水分[3]。

4.2 中耕除草

蘿卜除草一般在封行前進行,秋蘿卜生產前期皖南山區秋高氣爽,同時也時常出現秋雨連綿,應及時鋤草中耕,中耕應掌握先淺后深再淺的原則,定苗后第1次中耕要淺,劃破地皮即可,以后中耕可適當加深,但不可傷及根,防止爛根或裂口等。

5 病蟲害防治

5.1 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的無病害種子,深溝高畦,翻炕土,避免土壤過濕,清除田間雜草,施用完全肥料及充分腐熟的肥料,輪作[4]。

5.2 物理防治

通常采用頻振式殺蟲燈、田間懸掛黃板進行誘殺。

5.3 化學防治

秋冬蘿卜種植雖然病蟲害發生較輕,但前期還是會有蟲害,如不及時進行防治危害也很大。應及時掌握病蟲害發生動態,選用生物制劑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具體可選用阿維菌素或甲維鹽等藥劑進行防治。

6 采收及采后處理

6.1 采收

根據市場需求和蘿卜商品成熟度及時采收。

6.2 采后處理

采收后剔除病、蟲、傷蘿卜,清洗污泥,達到感觀潔凈,清洗時注意水源干凈無污染,清洗后根據大小、形狀、色澤進行適當分級[5]。

6.3 包裝

目前,鳳凰蘿卜的包裝基本上采用S帽嘀袋包裝,一般分5 kg裝和10 kg裝。

6.4 采收后田園清潔

鳳凰蘿卜種植地域相對固定,可用輪作換茬的余地有限,對土地清潔要求較高,加上農村散戶養殖習慣改變,已經很少有農戶用菜皮、野菜養豬,大量蘿卜葉堆積在田間,易形成污染源,特別是有病植株不及時處理會加大病源基數,給下年生產增加感染病害的風險。

7 參考文獻

[1] 王娜,吳華麗,韓婕,等.櫻桃蘿卜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8):104.

[2] 盧建興.雪玉春蘿卜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農業信息,2016(1):123-124.

[3] 劉曉芳.蘿卜栽培技術[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4(2):8.

篇3

關鍵詞:蘿卜;白玉春蘿卜;反季節栽培;管理

長期以來,貴陽市蔬菜市場的蘿卜品種供應,主要是以本地的胭脂蘿卜和白蘿卜為主。每年春節過后,氣溫轉暖,本地蘿卜易抽薹、空心、上筋,市場上蘿卜的供應就主要由云南等外地市場調入,價格較高,且不新鮮。從2004年開始,貴陽市烏當區蔬菜技術服務中心選擇了烏當區下壩鄉喇平村海拔在1000m以下的地方,對引進的白玉春系列蘿卜品種進行了越冬反季節栽培試驗,播種時間選擇在每年的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上市時間是次年的3月上旬至4月中旬。一般單產在6萬~7.5萬kg/hm2,產值在4.5萬~7.5萬元。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種植面積從2004年的0.43hm2發展到現在的20余hm2。筆者現將有關越冬反季節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品種特性

為了使越冬反季節蘿卜栽培成功,選擇了深受消費者歡迎的在低溫條件生長快、產量高、品質好、不抽薹、不空心的世農白玉春、特級白玉春等蘿卜品種。白玉春蘿卜為早熟春蘿卜品種,生育期為60d。葉數14片,葉簇半直立,葉色深綠,葉緣缺刻,花葉有茸毛。耐抽薹,不易糠心,歧根裂根少。根部全白,長圓筒形,根長22~40cm,根徑6~10cm,單根重1kg左右。低溫下生長快、產量高、品質優、肉質脆嫩,外表潔白。

2地塊選擇

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排灌方便、保水保肥的地塊播種蘿卜。生產地的氣候、土壤、水質環境等要符合無公害蔬菜生產管理的規定。

3整地施基肥

結合土地深翻施足基肥。每茬地施足優質腐熟有機肥5000kg/hm2、復合肥100kg/hm2,或施足優質腐熟有機肥4.5萬kg/hm2、尿素225kg/hm2、三元復合肥750kg/hm2。同時用50%多菌靈粉劑22.5kg/hm2+75%敵百蟲0.75kg/hm2摻細土450kg/hm2拌勻撒入土地中,以消滅地下害蟲。地塊要耙細整平,做成壟或畦以備播種。采用1.2m開廂,廂面寬55~60cm,廂溝寬25~30cm,溝深15~20cm,用100cm寬的地膜覆蓋。畦或壟應達到面平土細,以利于保墑。

4適時播種

4.1播種時間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均可播種。

4.2精播勻播播種量以1125g/hm2為宜。地膜覆蓋后,采用點播,每廂播種2行,行距45~50cm,窩距20~25cm,每窩播1粒種子,播種后細泥蓋種,厚度為0.5cm左右。為確保一播全苗,播種時一定要確保土壤墑情適宜。如土壤水分不足墑情差,播前應先澆水,創造適宜墑情后再播種;也可播后輕澆水造墑,采用干籽法播種。遇天干時,每天下午淋水1次,直到苗出齊為止。

5田間管理

5.1及時查苗、補苗播種后7~10d對田塊作1次檢查,對缺苗的地方及時進行補播,確保每窩1株秧苗。方法是用打孔器在缺苗處打一小洞,然后將預先準備好的苗移入洞內,用細土封嚴苗四周,然后噴灑定根水。

5.2肥水管理秧苗長到2~3片真葉時,用腐熟的人畜糞尿37500kg/hm2+尿素10kg/hm2追肥1次,進行提苗,使秧苗快速增長;蘿卜開始露肩時,用腐熟人畜糞尿37500kg/hm2+磷酸二氫鉀5kg/hm2、硼肥5kg/hm2追肥1次;肉質根膨大盛期,每隔7~10d用腐熟的人畜糞尿37500kg/hm2+磷酸二氫鉀10kg/hm2追肥1次。蘿卜的耐旱能力較差,要求土壤保持濕潤,如生長期間土壤過干,可以選在晴天午后灌半溝水,灌后2h排干,也可采取滴灌技術,但是不可漫灌,切勿積水過夜。特別在蘿卜肉質根膨大期,若氣候干旱應及時補充水分,以保證產量和較好品質。

6病蟲害防治

在蘿卜越冬反季節栽培管理過程中,大部分生長時間在冬季,病蟲發生比較少,主要害蟲有蚜蟲和菜青蟲。蚜蟲可用10%大功臣2000倍液,或用敵敵畏、樂果1000倍液交替噴霧于葉背進行防治;菜青蟲用2.5%高效氯氰菊酯2500~3000倍液進行防治。病害主要有黑斑病和霜霉病,分別可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用75%百菌清1.5kg/hm2對水750kg/hm2,或70%的乙膦鋁一錳鋅2.25kg/hm2對水750kg/hm2交替噴霧防治。

參考文獻

[1]張永生.胡蘿卜秋季高產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06(7):9-10.

[2]劉世勇.夏秋反季節蘿卜栽培品種的選擇[J].農技服務,2007,24(4):29.

[3]曾思棋.高山甜椒-白菜-蘿卜高效栽培模式[J].農技服務,2007,24(8):43,59.

[4]文林宏,王天文,李桂蓮,等.黔西北山區反季節蘿卜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J].貴州農業科學,2006,34(6):93-94.

篇4

該模式為菜菜輪作(復種)組合,多種多收。娃娃菜適宜密植,與間種的西蘭花是2個高品質、高價值的經濟作物,秋蘿卜為冬季貯藏蔬菜,需求量大。娃娃菜為長日照作物,對地溫的要求較高(13℃以上),春季種植,能達到適宜生長期對溫度前低后較高的要求,是娃娃菜種植的主要季節之一,產量高、品質好;復種秋蘿卜的生長期,正在處于秋季氣溫由高到低的季節,是蘿卜種植最好的季節。娃娃菜與秋蘿卜均要起壟后種植,其生物性狀及產量好于平畦,在進行田間操作時,只需一次起壟,種植2茬,省時省力。間種的西蘭花葉片大、光飽和點高、需光量大。但作為副作蔬菜,定植時處于苗期,葉片小,需光量小,與主作娃娃菜沒有冠競爭,生長旺盛期又處于秋蘿卜的苗期,與主作秋蘿卜也沒有冠競爭,能較好地發揮間作方式合理分配光照的優勢。娃娃菜與西蘭花之間選用播帶與空帶比為3∶2,帶長分別為0.6、0.4m。栽培和施肥技術的前提是以保證白蘿卜產量、主攻娃娃菜高產、額外多收西蘭花。

2栽培技術

2.1整地施肥于4月中上旬選擇平整地塊,延地長設水溝,順地寬起壟,壟寬60cm,壟溝40cm,壟高15cm。起壟前每667m2撒施腐熟農家肥7000kg,澆足底水,土壤見干見濕旋耕起壟,壟底每667m2施入磷酸二銨20kg和過磷酸鈣50kg。壟面用木板拍,壟溝內平鏟一些土堆于畦邊壓覆使用,在無風晴天下午,用幅寬90cm伸縮性較好的白色地膜,沿壟長方向拉展,每2人一組,前面一人用腳踏一側地膜,后一人壓土,同樣一組在另一側同時進行,可使地膜緊貼壟面,以控制雜草生長。

2.2播種、育苗、定植覆膜后立即打孔定植娃娃菜,株行距20cm×20cm,深度略深于苗坨,并封口澆透水。5月中下旬進入結球期后澆水,澆水前在壟溝內每667m2施磷酸二銨15kg,尿素10kg,淺翻后定植西蘭花。結球期以后根外噴施葉面寶、豐收素或磷酸二氫鉀等1~2次,收獲前7~10d停止澆水。6月下旬娃娃菜收獲后清除膜下雜草,防止撕破地膜,平整壟面。此時西蘭花進入顯蕾期,結合澆顯蕾水,澆透壟面,見干見濕后點播秋蘿卜,一穴一粒,(15~20)cm×(15~20)cm。大小破肚時各澆大水1次,每667m2隨水追尿素10kg,后期因進入雨季,視天澆水。澆水后中耕除草。

篇5

持續干旱少雨天氣,給我縣小春、大春農作物生長造成很大影響,導致全縣農作物損失嚴重。為促使大災之年糧食總產穩定和農民增產增收,抓好今年的晚秋生產極為重要。各鄉鎮部門要高度重視、及早謀劃,按照“大春損失晚秋補”原則,把晚秋生產作為全年糧食生產的重頭戲”作為促農增收的重大舉措抓緊抓實,筑牢全年糧食生產的最后一道防線。現就做好年晚秋生產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理清思路,明確任務

(一)指導思想。全面奪取抗旱救災攻堅戰的勝利,充分發揮區域優勢,突出區域特色,努力增擴面積,科學合理布局,優化品種(質)結構,狠抓科技興糧,加強技術集成,著力提高單產,確保增產增收。

(二)總體思路。主攻秋蕎,狠抓秋洋芋,突出秋紅苕,開發秋大豆,大種秋季菜。

(三)目標任務。全縣晚秋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3萬畝,其中秋蕎9萬畝,秋洋芋8萬畝,秋苕4萬畝,秋大豆2萬畝;實現晚秋糧食總產4.1萬噸以上;秋菜種植面積12萬畝,總產18萬噸以上。

二、突出重點,抓好規劃

(一)主攻秋蕎。要充分挖掘自身資源優勢和品牌優勢,著力提高單產。力爭全縣秋蕎種植面積達到9萬畝,總產1.37萬噸。

(二)狠抓秋洋芋。要因勢利導,加大工作力度,充分發揮洋芋適應性廣、抗旱性強的優勢,把抓好秋洋芋生產作為晚秋生產的主攻目標。確保全縣秋洋芋種植面積8萬畝以上,鮮薯總產1.68萬噸。

(三)突出秋紅苕。秋紅苕生產時間短、見效快、投資少、效果好,因地制宜發展秋紅苕是增加糧食產量、促進畜牧業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也是抗旱奪豐收的重要措施。各鄉鎮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確保全縣秋苕種植面積4萬畝,總產0.87萬噸以上。

(四)開發秋大豆。秋大豆具有生產周期短、投入少、種植方法和管理簡便等優點,是深受消費者歡迎的糧蔬作物,既可作糧食,又可作鮮食蔬菜上市,市場看好,收益可觀。生產區域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區,因旱災已造成絕收的田塊,可以利用早熟品種,及時增種一季秋大豆。確保全縣秋大豆種植面積2萬畝,總產0.21萬噸以上。

(五)大種秋季菜。各鄉鎮要根據區域特點和市場需求,引導農民積極發展品質好、適銷對路、經濟效益高的秋菜,幫助農戶做好產銷銜接。城郊和淺丘平壩重點發展速生葉菜類(如瓢兒白、白菜、萵筍、菠菜等),離城區較遠的低山、平壩區重點發展儲運方便的根莖菜類(如白蘿卜、胡蘿卜、青菜頭等);中高山區要充分利用氣候特點,大力發展反季節蔬菜;充分發揮設施栽培的作用,在秋菜延后上市上做文章。同時,要大力開拓市場,積極發展加工蔬菜,搞好訂單生產,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力爭全縣秋菜面積達到12萬畝以上,總產18.1萬噸。

三、落實技術,提高單產

(一)秋蕎生產在品種選擇上要大力推廣苦蕎,積極引進示范推廣西蕎1號、西蕎2號、川蕎1號等優良品種,在技術上要重點抓好適時早播、合理密植、增施磷鉀肥等技術,要積極示范推廣點播、人工條播或犁溝條播等精細播種。

(二)秋洋芋生產要選好豐產性、抗病性好的脫毒早熟良種,適時催芽播種;要落實深溝高埂、催芽下種、增施磷鉀肥等技術,大力推廣稻草覆蓋免耕種植秋洋芋技術;要利用大春農作物收割后的空閑地增種秋洋芋,從而實現省工、節本、增產、高效。

(三)秋紅苕生產要重點抓好深溝高廂和早栽密植等實用技術的落實,確保一次全苗。

(四)秋大豆要注意選用早熟良種,合理密植,早治豆桿蠅。

(五)秋季菜生產要重點落實培育壯苗、深溝高廂適時定植、重施底肥、合理施肥、科學防治病蟲等綜合配套技術。

四、狠抓示范,以點帶面

(一)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晚秋作生產的科技示范工作,充分發揮典型引路的示范帶動作用??h、鄉鎮兩級均要狠抓示范片建設,及早落實示范片建設任務,高規格、高質量辦好晚秋豐產示范片,全縣各級各類示范片建成面積達到2萬畝以上。

(二)縣農業主管部門要根據區域優勢,切實抓好各級示范片建設的技術指導工作,重點抓好后坪鄉部級萬畝蕎麥高產示范創建。

(三)各鄉鎮要嚴格按照縣上下達的晚秋生產任務要求,迅速落實核心示范片建設任務。示范片建設列為縣人民政府對各鄉鎮晚秋生產任務考核的主要內容,示范區域必須相對集中成片,做到“面積、良種、農資、技術、責任”五落實,示范作物類型和品種可結合本地實際確定,技術上要集成高產栽培技術,充分體現科技水平,使之建成轄區內發展晚秋生產的科技示范走廊。

五、狠抓落實,確保豐收

(一)組織領導落實。各級各部門要站在保證糧食生產安全和促進農戶萬元增收的高度,充分認識發展晚秋生產的重要性,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各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有關部門務必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把晚秋生產作為當前農民增糧增收的重大舉措來抓,做到關鍵時期集中時間、集中人員、集中精力“三集中”,廣泛宣傳、大造聲勢,積極組織發動農民群眾因地制宜地多種、種好晚秋作物,切實抓緊、抓好、抓落實??h人民政府將對各鄉鎮進行檢查考核,對信息報送不及時、示范片不落實、質量差的鄉鎮將予以通報批評。

(二)種植面積落實。各鄉鎮要根據不同的區域特色、種植制度、市場需求,突出自身優勢,及時將晚秋生產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戶、到田塊,層層落實責任,實行分級負責、分片把關,充分利用各種茬口和有利條件,選擇好作物品種,進行合理布局,優化品種結構,盡力擴大晚秋作物種植面積,確保晚秋生產任務的完成。

(三)生產技術落實。各鄉鎮要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形式,多種途徑加大宣傳和培訓指導力度,將晚秋生產的高產栽培技術落實到田間地頭。各鄉鎮農業服務中心尤其要全力組織搞好晚秋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大力推廣良種、農田保護性耕作、配方施肥、病蟲草鼠綜合防治等技術,千方百計提高晚秋作物的單產水平,最大程度地增加農民收益。

篇6

關鍵詞:食品;機械設備;恩施州;農產品;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f273.1文獻標識碼:a

1 恩施州農產品種植現狀和加工條件

恩施州是農業大州,糧食(尤其是雜糧)資源十分豐富,可稱為 “雜糧王國”,并享有“世界硒都”盛譽。州內山清水秀,工業污染較輕,是天然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特色農產品資源十分豐富,以馬鈴薯、玉米、魔芋及紅薯(甘薯)等雜糧為重點的富硒綠色產業發展迅猛。

1.1 馬鈴薯種植現狀

馬鈴薯常年種植面積在1.267×105hm2左右,平均每667m2鮮薯產量在1000kg以上,總產達1.976×109kg,占夏糧90%以上,占全州糧食總產20%以上,種植面積占全國1/50、占湖北全省1/2以上。

1.2 玉米種植現狀

玉米常年種植面積在1.200×105 hm2左右,平均每667m2產量在520~680kg之間,巴東縣的平均每667m2產量超過825kg,全州總產量在9.000×108kg以上,約占全省玉米總產的1/4。

1.3魔芋種植現狀

魔芋種植面積2.401×104 hm2,鮮芋產量達4.000×108kg,總產值也達到5億元以上,占全國的1/4、全省的2/3,被譽為“全國魔芋第一州”。

1.4 紅薯種植現狀

紅薯種植面積4.669×104 hm2,鮮薯產量1.100×109kg,鮮薯藤產量2.000×108kg,占全省的1/3。

1.5 農產品加工條件

目前,魔芋芋角、精粉加工,紅薯粉絲、膳食纖維產品加工,馬鈴薯加工及玉米加工均只有較小規模,精深加工基本屬空白狀態,大量原材料被食用和作為飼料消耗掉。

充分利用恩施自治州現有資源及“富硒”、“綠色”優勢,大力開發富硒綠色食品,前景十分樂觀。利用現代食品加工技術,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將雜糧主食化,并提升其品質,對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產品附加值提升,農民收入增加,社會和諧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2 國內外相關領域及加工技術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2.1 高新技術在食品加工中的應用

不斷開發利用高新技術是食品深加工的基石,既可實現高效生產,降低生產成本,且可開發創造新類食品,增強食品品質。食品加工工業的發展趨勢是運用高新技術,不斷研究開發出新的品質好的高檔食品。食品深加工中所用的高新技術主要有以下幾類:

2.1.1 微波技術

915mhz和2450mhz微波常用于食品加工工業中,主要是利用微波的磁場作用對食品進行加熱、干燥、滅菌、膨化、抑酶等加工。韓國、日本等國用微波蒸熱技術,增加了綠茶中的氨基酸、維生素c含量。同時微波殺菌可應用于燒鴨、燒雞、醬制品等熟制食品的保鮮。

2.1.2 擠壓膨化技術

運用螺旋擠壓機將調配均勻的農產品原料進行運輸、混勻、加熱、結構重組、熟制、滅菌消毒、成型等步驟的技術的擠壓膨化技術,可實現食品自動化、連續化、高效率和低成本生產。

高新技術還有超高壓技術、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真空包裝技術等,這些技術有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

2.2 食品加工設備選型

選擇適用食品加工設備是衡量生產水平的標準,也是保證食品高質量的基點。技術先進、性能先進、高可靠性、成熟度高、使用壽命長,無故障工作時間長,配置和銜接緊湊、協調、均衡的食品加工設備,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生產技術進步,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并實現可持續發展 。

2.2.1 馬鈴薯淀粉生產加工設備選型

馬鈴薯因其產量高、淀粉含量高、價格低廉、易儲存和加工等特點而常用于淀粉加工工業中。鮮薯收獲后應及時加工,長時間儲藏會導致馬鈴薯霉爛變質。因此,需要機械化程度高的馬鈴薯淀粉加工設備提高恩施州馬鈴薯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目前,開封市麗星機械設備有限公司成功研制的第4代6gb系列馬鈴薯淀粉生產加工成套設備是我國最先進的馬鈴薯加工設備,具有工藝先進、造型美觀、布局緊湊,可適用于很多農產品的淀粉生產等特點。

2.2.2 玉米深加工機械設備選型

我國在玉米加工中存在技術落后、加工成本高、資源綜合轉化效率不高等突出問題,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政府應與企業一

,加大科技投入和扶持力度,積極探索高產能效率高、環境污染少的玉米加工機械設備,逐步提高玉米的利用效率。

2.2.3 魔芋精粉加工設備選型

魔芋是經濟價值較高、消費市場大、畝產高的經濟作物。魔芋精粉干法加工工藝存在成品精粉中有so2殘留的缺陷,抑制了其用途的廣泛性。因此,濕法魔芋精粉加工工藝應運而生,吳倫等通過技術攻關和設備選型,實現了無so2殘留、低加工成本生產優質魔芋精粉的目標。

3 恩施州農產品市場需求分析

3.1 馬鈴薯市場需求分析

馬鈴薯食品在我國倍受歡迎,隨著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食品在我國落戶,其油炸薯條、薯片在國內已形成了龐大的消費群體,全球馬鈴薯加工產品市場供不應求。恩施自治州不僅馬鈴薯資源豐富,而且品種優良,固形物含量高,開展馬鈴薯深加工可降低產品成本,增強馬鈴薯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位于湖北恩施的中國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是國家設在恩施州的南方唯一馬鈴薯專業科研機構,也是國內僅有的2個國家級馬鈴薯育種中心之一,50多年來相繼育成了多個品種。特別是近年來選育的“鄂馬鈴薯5號”,其淀粉含量高達19%,還原糖含量0.16%,是鮮食、加工、全粉、變形淀粉兼用等優質品種,為深度開發馬鈴薯產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2 玉米市場需求分析

玉米油是食用油中的上品,特別是其中富含亞油酸、亞麻油酸及維生素e,可以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病。據日本報道,長期食用玉米油能降低人體約16%膽固醇濃度,是理想的食用保健油,已被歐美家庭所廣泛接受。而在我國,從生產或消費的角度來觀察,都還只是處于起步階段。專家預計,隨著人們越來越注重營養,對玉米油的認可和對健康油脂的認識也會提高,玉米油消費也會不斷增長。目前,一些玉米油生產企業正是看到了其巨大市場潛力,紛紛準備擴產,并制作調和油。玉米是恩施自治州的優勢農產品,產量大、品質好。因此,深度開發玉米油食品具有巨大的優勢。

3.3 魔芋市場需求分析

魔芋是恩施自治州重要的優勢資源,在全州廣大農村廣為種植。目前,全州魔芋精加工發展較快,通過扶貧項目、招商引資、企業聯合和吸納民間資本等途徑先后融資4億元,相繼建成了多家魔芋加工企業。建成多條精粉生產線、微粉生產線、深加工(魔芋粉絲、魔芋飲料和膳食纖維膠囊)生產線等,加工精粉、微粉、超微粉和深加工產品4.5×107kg,60%的精粉產品銷往國外。但是存在加工水平低,效益不高,以及沒有強大的龍頭企業,無法帶動基地連農戶的產業格局。要提升效益,關鍵在于科技創新、精深加工。

4 恩施州基礎條件分析

4.1 自然條件優越

恩施州屬中亞熱帶季風性山地濕潤氣候,冬無北方的嚴寒,夏無似武漢、重慶等嚴酷的熱氣,晝夜溫差大,下雨量充沛,獨特的自然資源條件十分有利于馬鈴薯、玉米、魔芋等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業的發展,特別是以山區海拔高度為特色的立體種植模式的運用,實現馬鈴薯商品薯和玉米每667m2產量均達600kg以上,四季豆產量大于1500kg,白蘿卜產量高達2700kg,每667m2產總產值超過4000元,凈產值也超3000元,比傳統種植模式的凈產值增加5倍多。

4.2 優良的品質資源

恩施馬鈴薯品種豐富,相繼培育出“783-1”、“雙豐收”、“南中552”、“鄂馬鈴薯1號”和國審品種“鄂馬鈴薯3號”,以及淀粉含量高的“鄂馬鈴薯5號”。恩施馬鈴薯主要種植在高海拔的山區,環境污染低,土質礦質營養豐富,化肥和農藥使用少,造就了恩施優良的馬鈴薯資源。玉米的豐產也在恩施得到較好的實施,在巴東縣3個部級玉米高產創建項目示范區實現了玉米每667m2產825.23kg的偉績。適合恩施的種植的魔芋品種也比較多,葡甘聚糖含量高達60%的白魔芋,產量較高。適宜恩施州高海拔地區種植的花魔芋,以及從多個地方花魔芋栽培種中優選出的萬源花魔芋,每667m2產達4458kg,適應性強,產量高。

4.3 區位優勢突出

位于鄂西南的恩施,接合我國的東西部,滬蓉高速公路、宜萬鐵路貫穿全州,滬渝高速、渝長高速也從州內經過,“318”、“209”國道線交叉東西南北,縣鄉公路實現村村通,農產品加工調運快捷便利。

4.4 政府科技、資金投入加大

2005年國家農業部對恩施州投資640萬元成立國家馬鈴薯品種改良中心恩施分中心,馬鈴薯科研綜合實力更明

顯增強,在新品種選育、脫毒種薯生產、主要病蟲害防治和栽培技術研究等方面獲得了一批新成果。2010年國家將恩施州列入國家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之一,并予以資金支持。2011年恩施州財政部門先后投入財政資金2億元支持特色農業科技創新,帶動企業、農民及社會各方面增加農業科技資金50億元,建起1批集農業科研、示范、種苗繁殖、技術推廣、人才培訓、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綜合性特色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形成了以煙葉、茶葉、畜牧、林果、中藥材、特色蔬菜為主的6大特色農業,推動該州特色農業向“快車道”發展。

5 結論

綜上所述,對恩施州農產品進行深度開發,可提高其附加值,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廣闊的市場前景。對推動食品加工工業朝縱向和多元化方向發展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楊, 江連洲. 許晶, 等. 擠壓膨化預處理水酶法提取大豆油工藝的研究[j]. 中國油脂, 2009,34(6):6-10.

[2] 吳倫, 王鵬, 趙幫泰. 優質魔芋精粉濕法加工工藝及設備配套研究[j]. 四川農機, 2011,(2):37-38.

[3] 張遠學, 田恒林, 沈艷芬, 等.恩施山區馬鈴薯與玉米、蔬菜立體種植模式[j]. 中國馬鈴薯, 2010,24(5):281-283.

[4] 謝瑞禮. 恩施州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 農業科技通訊.

篇7

關鍵詞:武陵山區;城郊蔬菜;發展對策

恩施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武陵山腹地,東連荊楚,南接瀟湘,西臨渝黔,北靠神農架,轄恩施、利川兩市和建始、巴東、宣恩、來鳳、咸豐、鶴峰六縣,擁有28個少數民族400多萬人口。資源豐富,屬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和山地立體氣候,冬少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6.2℃,年均降水量1 600 mm,極適宜發展城郊蔬菜生產。

城郊蔬菜是城市鮮菜保供的核心來源,關乎城鎮居民的生活質量和蔬菜基本供給,是城市居民菜籃子工程建設的重中之重。近些年來,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展和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各地城郊蔬菜在發展規模、經營模式和品種結構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國務院啟動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后,城市蔬菜保供問題已引起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摸清恩施州城郊蔬菜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州農業局調研組深入恩施自治州八縣市,對我州城郊蔬菜產業狀況進行了為期1個多月的深入調研。

1 發展現狀和特點

1.1 發展現狀

恩施州城郊蔬菜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經過近60 a的發展,在21世紀初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13年,全州城郊蔬菜基地面積達到

4 333.3 hm2(其中設施蔬菜615.3 hm2,不含食用菌),播種面積1.082萬hm2,產量38.71萬t,基地規模、播種面積和產量分別比2010年增加15.4%、16.8%、18.2%。城郊蔬菜種植以辣椒、大白菜、普通白菜、白蘿卜、結球甘藍、菜豆、黃瓜、菠菜、茄子、番茄、大蒜、花椰菜、芹菜、胡蘿卜、萵苣等為主,集中在4~11月供應市場。部分蔬菜如青椒、茄子、菜豆、萵苣、普通白菜等在海拔300 m以下的低山區域通過設施溫棚實現了越冬栽培,在春節期間上市,適當緩解了春淡期間蔬菜供給壓力。

從市場需求量看,2013年全州八縣市城區常住人口達100余萬人,日需鮮菜量按1 kg/人計算,每年需鮮品蔬菜總量約36.5萬t,而城郊蔬菜年生產總量按95%供應本地市場即可保供,加之6~11月高山蔬菜補充,還有10%~20%的城郊菜外銷。

從市場保供情況看,全州城郊蔬菜在12月至翌年3月供應市場量不足1萬t,且品種相對單一,大量蔬菜需從500 km以外地區調運。據初步統計,恩施州冬季4個月左右時間從外地調運鮮菜量在12萬t以上,占全年需求總量的32.9%。從季節性品種調運量看,全年需從外地調運蔬菜約15萬t以上,占總需求量的2/5有余。因此,恩施州城郊蔬菜發展空間巨大。

從季節性菜價波動情況看,第一季度(春節期間)蔬菜大多從外地調運,且多為精細菜,“高進高出”導致市場菜價極高。2013年全州第一季度平均菜價為7.06元/kg,高出武漢市場15%以上,高出全國平均菜價20%左右。第二、三、四季度平均菜價分別為5.42、4.38、4.66元/kg,與州外市場菜價基本持平、略有攀升。部分精細菜如辣椒、豇豆、菜豆、西蘭花等菜價“過山車”現象時有發生。

從城市擴展和菜地發展情況看,2010年以來,各縣市特別是州城建設的不斷擴充,城市常駐人口增加約22.4萬人,增幅達22.4%。而城郊菜地逐漸被占用,新征菜地發展相對較慢,4 a來共計新增城郊菜地1 820 hm2,增幅僅為16.8%。相比而言,城郊蔬菜發展速度趕不上城市人口的增長。

1.2 主要特點

據調查,目前我州城郊蔬菜產業發展呈現以下5個特點。

一是發展模式逐步由菜農自發向政府引導、企業參與轉型。20世紀末21世紀初,恩施州城郊蔬菜發展較為迅猛,其模式主要是由城郊菜農自發種植、自產自銷為主。2011年以來,恩施市、巴東縣、利川市、咸豐縣等縣市相繼落實“菜籃子”工程建設引導資金,支持蔬菜企業、專業合作社發展城郊“菜園子”,不斷完善城郊菜地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如巴東縣從2012年開始,財政每年預算資金300萬元以上支持發展設施蔬菜,所建設施大棚產權屬鄉鎮農技服務中心所有,無償提供給企業或蔬菜專業合作社使用,形成了“巴東模式”。這種政府強力引導,帶動了“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市場”發展模式的形成,特別是一大批流通領域業主參與城郊蔬菜基地的開發,極大地推動了恩施州城郊蔬菜的快速、健康發展。

二是蔬菜基地逐步由城郊區域向城市就近鄉鎮轉移。由于各地城市建設范圍不斷擴展,交通運輸條件不斷改善,大多新增菜地已逐步向城區周邊鄉鎮轉移。如恩施市三岔鄉三元村、梨子坪村66.7 hm2以上的蔬菜基地成為州城蔬菜保供的重要來源;巴東茶店子、咸豐忠堡、利川南坪等海拔800 m以下區域均已成為重要的城市“菜園子”。城郊蔬菜基地的轉移,標志著恩施州低海拔區域種植業結構在發生重大調整,為新型城鎮化建設轉移剩余勞動力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是種植方式逐步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設施農業轉換。據統計,恩施州現有設施大棚蔬菜基地約615.3 hm2,占城郊菜地的14.2%,播種面積1 733.3 hm2以上。設施大棚產量、品質、效益都遠遠高于露地蔬菜?,F代設施蔬菜栽培已逐步改變了過去城郊蔬菜傳統種植方式,在品種選擇、供給時段等方面都具有較大優勢,為豐富城市蔬菜花色品種、平抑蔬菜價格等方向發揮著巨大作用。

四是蔬菜供給逐步由季節性供給向周年生產供應轉化。在來鳳縣金葉瓜果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來鳳縣三友果蔬專業合作社、咸豐縣旭田農業公司、利川市振輝無土栽培專業合作社調研時了解到,通過現代化設施栽培,部分瓜果類、葉菜類、豆類蔬菜均能順利實現越冬栽培,可在春節前后上市,填補恩施州春淡期間蔬菜市場供應空白,在品種調整、栽培方式、季節性供應上都有較大突破,打破了恩施州城郊蔬菜不能周年供應本地市場的格局。

五是市場管理逐步由市場檢測向基地監測監管轉變。蔬菜質量安全一直是各級政府、廣大消費者廣泛關注的焦點問題,過去蔬菜監管注重在重大節假日和慶典活動期間的市場抽樣檢測上,且重點檢測的是蔬菜批發市場和生鮮超市,忽視了對蔬菜零售市場、社區菜店的監管。近年來,在國家蔬菜標準園建設項目的帶動下,各級農業執法和蔬菜管理部門加強了對蔬菜特別是城郊蔬菜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監管,在嚴格控制高毒、高殘留農藥等生產投入品使用的同時,重點抓蔬菜標準化種植、綠色防控和連作障礙治理提高產品質量安全等技術的推廣應用,實行源頭治理,以確保城市居民吃上放心菜。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菜地征占嚴重,新菜地發展緩慢

城市發展銳不可當,過去一些城郊能種菜的區域都“種樓”了,這種現象在全州八縣市普遍存在,且愈演愈烈。如州城建設規模的快速擴展,導致30%以上城郊菜田被占用,城郊蔬菜規模一度下降到不足666.7 hm2,金子壩、旗峰壩、高橋壩、龍鳳壩原有的菜地所剩無幾,而新菜地增長速度又相對緩慢,城市居民蔬菜供應不足的矛盾凸顯。城郊菜地被征占,不僅導致城郊技術醇熟的菜農大量失業,新型城鎮化建設就業壓力也會不斷加大。加之,新建菜地農民對城市蔬菜保供的認識、新技術的培訓和糧改菜土地熟化還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城市蔬菜保供已是刻不容緩,發展城郊新菜地迫在眉睫。

2.2 投入嚴重不足,各地發展不平衡

近年來,全州多數縣市政府充分把握機遇,用足用活政策,捆綁項目資金,大力發展城郊蔬菜,取得了較好效果。但部分縣市政府重視不夠、支持不力,導致發展極為不平衡。作為全省蔬菜大縣的利川市近3 a每年投入不低于300萬元,新發展城郊蔬菜規模達1 000 hm2以上;恩施市、巴東縣發展相對較快,新增城郊蔬菜333.3 hm2以上;咸豐縣、來鳳縣和宣恩縣城郊蔬菜發展卻相對較慢,但已起步;鶴峰縣處于“零增長”,建始縣為“負增長”。

2.3 組織化程度低,企業帶動力較弱

目前,全州蔬菜(含流通領域)企業、專業合作社1 600多家,以規?;l展高山蔬菜外銷為主要經營目的,對本地蔬菜“保供”意識淡薄,從事城郊蔬菜開發的龍頭企業更是微乎其微。從種植上看,城郊蔬菜由企業或專業合作社帶動的基地規模僅占總規模的20%左右,城郊菜農組織化程度非常低;從經營上看,市場流通企業經營基本沒有和基地形成固定鏈接,大多處于“坐攤式”經營,對基地的帶動和發展力較弱。

2.4 科技支撐不力,綜合效益難提升

為加大城郊蔬菜產業發展,各地蔬菜業務部門加大了蔬菜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在煙菜輪作、煙棚育苗、高效栽培、病蟲害防治、冷藏貯運、凈菜加工等方面積累了一些技術和經驗,但由于基層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技術服務不到位,致使城郊蔬菜種植標準化、品種多元化、經營規模化的發展步伐還相對較慢,城郊蔬菜綜合效益也難以得到較大提升,生產者、經營者的既得利益也沒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城郊菜農和蔬菜業主發展城郊蔬菜產業的積極性也不高。

2.5 菜地質量下降,菜農積極性偏低

由于城郊菜農多年來習慣種植同類蔬菜品種和施用同一種農藥、肥料,種植2~3季,對土壤實行“掠奪式”經營,導致菜地土壤嚴重酸化,病蟲害發生頻繁,產量、質量急劇下降,菜農種菜積極性也因此受到極大挫傷。此外,由于城郊區域成年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勞動力奇缺,城郊蔬菜發展面臨危機。農用生產資料和城區勞動力工資節節上漲,每667 m2城郊菜地種植成本在2 000元左右,設施蔬菜在3 000元以上,667 m2銷售收入4 000~6 000元,利差較少,加之種植風險和市場菜價波動大等因素造成產量低、菜價下跌時,菜農積極性將受到較大影響。

3 恩施州發展城郊蔬菜產業的對策建議

根據《州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的通知》(恩施州政發[2011]19號)、州政府專題會議紀要([2011]39號)和《省蔬菜辦公室關于印發2014年全省蔬菜產業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鄂菜字[2014]1號)文件要求,結合恩施州實施產業化、城鎮化“雙輪驅動”戰略部署,今后3~5 a恩施州城郊蔬菜發展的總體思路是:按照“競進提質”的總體要求,以推進城郊蔬菜產業現代化為主要目標,堅持“增面積、調結構、提速度、保供給”的工作思路,立足國家、省、州菜籃子工程建設要求抓發展,促進城郊蔬菜產業規?;?、標準化、設施化和產業化。到2020年,全州城郊蔬菜基地面積達到

6 666.7 hm2,其中設施蔬菜基地達到2 000 hm2,播種面積穩定在16 666.7 hm2以上,產量60萬t左右,產值突破10億元。

3.1 科學規劃布局,豐富菜籃子品種

根據恩施州城區近郊和遠郊海拔氣候差異特點,合理安排季節性種植規劃。低海拔特別是城郊區域重點發展設施精細蔬菜,中海拔區域以大宗蔬菜和精細蔬菜相結合,高海拔區域以發展大宗蔬菜為重點。以村為單位,大力發展“一村一品”,建立高山蔬菜“萬畝村”,精細蔬菜“千畝村”,設施蔬菜“連片村”。通過品種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不斷豐富城市菜籃子花色品種。

3.2 加快基地建設,確保蔬菜有效供給

按照“城市保供核心區”要求,重點建設好恩施龍鳳萬畝城郊蔬菜基地、來鳳翔鳳城郊低海拔萬畝設施蔬菜基地、咸豐忠堡萬畝露地連片蔬菜基地和利川南坪利中盆地萬畝高山蔬菜基地,鼓勵龍頭企業特別是流通領域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設施蔬菜基地。2014年全州城郊菜地規模力爭達到

5 000 hm2,新增蔬菜播種面積達到1 666.7 hm2左右,新增蔬菜供給能力6萬t以上,其中精細蔬菜比重達到80%。今后,全州城郊菜地發展規模每年按10%~15%的速度遞增,以確保城鎮居民蔬菜的有效供給。

3.3 扶持培育龍頭,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在發展城郊蔬菜基地建設的同時,要突出由抓“田頭”向抓“龍頭”轉變,著力培育城郊蔬菜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優化資源配置,合理流轉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不斷提高城郊菜農組織化程度。一是強化蔬菜產業政策引導和項目扶持,整合項目資金,重點扶持溫室育苗、設施大棚、排澇灌溉、產品分選加工、冷藏保鮮等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大力推行“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三是大力推進農超對接、農批對接、農企對接、農校對接和產銷鏈接模式,支持連鎖配送、超市專柜和社區菜店建設,促進蔬菜基地和市場的深度對接,逐步形成新型的流通業態。

3.4 加強科技服務,提升產業綜合效益

建立和完善城郊蔬菜科技服務體系,不斷提升城郊蔬菜產業綜合效益。一是集成推廣一批主推技術,加大產學研結合,聯合省高山蔬菜研究中心、州農科院、湖北民院生科院、恩施職院生物工程系等科研院所,大力開展新品種引進和城郊蔬菜高效栽培技術、蓮藕淺池生產技術、設施無土栽培生產技術等一批主推技術的示范與推廣,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與創新。二是建立一批城郊蔬菜科技示范園,以觀光農業、休閑農業、旅游農業、設施農業為切入點,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社會融資等方式,在各縣市城郊適宜區域建立1~2個蔬菜科技示范園,園區建設規模不低于33.3 hm2。三是依托國家陽光工程及新型農民培訓項目,舉辦城郊蔬菜特別是設施蔬菜技術培訓,培養一批科技骨干和農民技術員。四是加大科技抗災救災指導與服務,提高抗災救災預警和服務能力,降低種植、經營風險,確保企業和菜農利益不受損失或少受損失。

3.5 注重市場監管,保障蔬菜質量安全

一是充分發揮各縣市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站(點)的作用,建立城郊蔬菜信息共享機制,進一步整合監管資源,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絡。二是強化對蔬菜產地環境和農業投入品的檢測、分析和掌握,認真落實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體系,推動“放心”農資進村入戶。三是構建和完善各級檢測網絡,重點加大縣市級檢測機構、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自檢機構設備及專業技術人員的配備,逐步構建城郊蔬菜生產、流通、監督3個環節的檢測監督網絡體系。四是加大行政執法力度,每年春耕時節開展蔬菜種子及農資市場專項整治,強力打擊涉農違法犯罪行為,最大限度地保護城郊蔬菜產業有序發展,杜絕食品安全事故發生。

3.6 加強組織領導,加大產業發展投入

民以食為天,食以菜為先。城郊蔬菜產業發展是事關城市居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事關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的順利推進。各級黨委、政府要進一步強化行政首長負責制,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科學謀劃,將城郊蔬菜產業發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

各級涉菜部門要加強對城郊蔬菜產業的支持力度。財政部門要認真落實州政府《關于全州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工作的會議紀要》([2011]39號)文件,按標準將本級財政每年菜籃子建設專項資金安排到位,專項用于城市保供、提高自給率的蔬菜產業化基地建設。國土資源部門要認真落實《州政府辦公室關于蔬菜基地開發建設基金征收、使用和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2011]39號)文件,按標準征收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重點支持城郊蔬菜標準化示范基地、設施菜地和新菜地建設。發改、交通、水利水產、扶貧辦、電力、商務等部門要整合土地治理、農業綜合開發、鄉村道路建設、冷鏈物流、農田水利建設、節水灌溉和電網改造項目,加快城郊蔬菜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抗災、保供能力。金融部門和農業擔保機構要加大對城郊蔬菜生產、加工和流通企業的信貸支持,為城郊蔬菜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保險部門要積極探索和建立城郊蔬菜產業發展保險新途徑,降低生產和經營風險,提高城郊菜農和經營業主的積極性。

各級蔬菜主管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加強領導,明確職責,強化服務,把城郊蔬菜產業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積極組織動員全社會力量,切實解決好城郊蔬菜產業和菜籃子工程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為城郊蔬菜產業跨越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與此同時,要搶抓武陵山試驗區和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改革試點建設機遇,積極爭取國家、省優惠政策和項目扶持,高起點、高標準推進城郊蔬菜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