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去兮辭范文
時間:2023-04-11 07:57: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歸來去兮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紅塵輾轉我把蕭再嘆
終是誰把弦斷 曲終就此各離散
已無緣 何必再提誓言
月明月缺誰貪念孤單
笙歌獨歡看燈火闌珊
終是歲月荏苒 相逢模糊的一段
這容顏 一守護是千年
愿乘風歸去來兮 繁花片片落滿地
流砂褪盡 我依然在等你
愿隨你走遍天際 云卷之后又云起
你的沿途 從此不見我孤寂
月明月缺誰貪念孤單
笙歌獨歡看燈火闌珊
終是歲月荏苒 相逢模糊的一段
這容顏 一守護是千年
愿乘風歸去來兮 繁花片片落滿地
流砂褪盡 我依然在等你
愿隨你走遍天際 云卷之后又云起
你的沿途 從此不見我孤寂
愿乘風歸去來兮 層層相思落滿地
卷起珠簾 唯有一襲青衣
夢一場江南煙雨 無愁亦無需惦記
一夜清歡 誰在旁白首共齊
篇2
關鍵詞 陶淵明 意象 《歸去來兮辭》
中圖分類號:G623.3 文獻標識碼:A
有人說《歸去來兮辭》的創作受到過佛教關于西方凈土經典思想的影響,其中“想象還家”的場面就構自佛教禪經,所以詩人一定是要追求一種“質性自然”。
辭中講到,歸園田的原因首先是,“田園將蕪”,接著“心為形役”,還有“來者可追”,總結便是“今是昨非”。無論從客觀原因還是主觀原因講,都直接表達想要歸園田的情感。在歸園田后,詩人用很多意象表達歸園的樂趣,如“徑”,“松菊”,“自酌”,“倚南窗”,“門”,“云”,“鳥”,“孤松”,“悅親戚”,“樂琴書”,“有事”,“尋壑”等。而且在每一個意象背后都蘊藏著不同的情感。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古代“徑”這一意象,很多文人會用,如“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王維的《過香積寺》)和“青松臨古路,白月滿寒山。”(劉長卿的《宿北山禪寺蘭若》)還有“青苔生滿路,人跡至應稀。”(趙師秀的《大慈道》)古人們大多認為循著路就可以找到“道”,這種“道”象征著的是希望。所以詩人說的“徑荒”,也可以理解為希望破滅了。魯迅說,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而路這一個意象在我們現代社會中出現得也很廣泛,由小徑變為馬路再發展為高速路等等。所以“徑”的選擇,詩人有獨特的構思在其中。“松菊猶存”不是說其它的植物都不存在了,而是說詩人想要看到的是象征著氣節的松和菊,其它的景物就不予描寫。
“倚南窗以寄傲”在“倚窗”時的詩人在想些什么呢?仰觀天時,俯察物美,不是隨意,而是有共同情感指向。結合生活經歷,“倚窗”似乎是在表明對于某件事情的觀望或者眺望。而“倚窗”的時候什么都可以想,什么也都可以不想。也許此時的詩人什么都沒有想,就是發呆,以前的案牘勞形,對比現在的心情寧靜。或者此時的詩人思緒萬千,也許在反省,也許是一種對未來的迷茫,詩人雖歸到田園,可卻不是一個農民,剛歸來的他還是與這里稍顯格格不入。窗外的景究竟給詩人的心帶來了些什么?只有詩人自己知道,也許是一種情操吧。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每天的散步,足以表現詩人的閑適,可設門卻常關著。詩人是真的關著門嗎?“門”這個意象在詩歌當中是常見的,如“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葉紹翁的《游園不值》)。還有被稱為“閉門詩人”的劉長卿,對于“門”這一意象有詳細的分析。門往往意味著回歸家園和回歸生命。如:“寒燈映虛牖,暮雪掩閑扉。”門是有象征性的,或者說是一種隔絕性,是人與自然、荒蠻與文明的隔絕;或者是一種階級差異,富貴與貧窮的隔絕。詩人這里并不是真的把門關上了,我們看到,之后還講到“悅親戚之情話”,“農人告余以春及”等,可以表明,作者的“門雖設而常關”是對于某些人的宣告。詩人選擇了“門”這一意象,沒有選擇墻或者柵欄,它們的作用雖然都是隔絕,可“門”往往帶有主觀性,情緒感更強,可見詩人此時的心境。
“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這里的景外之意是一種自然、隨行、自由的狀態。因為只有在閑適的狀態下,我們才愿意看云卷與舒,雖是無心,但卻有意。“云”和“鳥”這兩個意象給人以空闊、柔弱和飄渺之感。詩人在這里通過描寫“云無心”,“鳥知還”想要表達的是一種蘇軾所說的“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的狀態。
“撫孤松而盤桓”,詩人流連徘徊不忍離去,輕輕地“撫松”。對松的憐愛與親近的狀態,是因為與它有相同的處境,“孤”。李白的寫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鳥飛盡和孤云,為什么會兩不厭,就是因為他們有相同的處境和感受。而詩人對孤松也是有著相似的情感的,所以會格外的親近,以至于徘徊而不忍離去。結合詩人三次入仕,三次歸園隱逸,也能看到深埋詩人心中的矛盾、徘徊和猶豫。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為什么要消憂呢?外表的樂在內心深處卻是一種憂愁,詩人因為對這個世界愛之深責之切,因為光陰、生命只能由時間決定,而志向卻未完成,然則憂。這種憂只能在“敘舊”和“撫琴”中完成。“琴”是一種特定的意象,它有特定的內涵,如“伯牙鼓琴”,為的是尋覓知音,而知音難覓卻也是一種憂愁。詩人其實是眼極冷,心腸極熱的人,他對世界的牽掛是貌似快樂背后的悲哀。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詩人在崎嶇的路上是美的享受還是感受艱難? “尋”首先帶有主觀性,接著“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這些美景都是在人跡罕至之處的,而“窈窕”這個詞本身就帶有美感,古人通常講窈窕淑女,詩人把崎嶇的路用窈窕來描寫,足見內心的享受感。我們常講“文似看山不喜平”,同理可得看山也喜崎而非平。所以筆者認為,詩人即使是在崎嶇的路上,也是一種美的享受啊。
陶淵明的思想是偏儒的,儒家似糧店,用這種思想去面對苦難得到的是超脫。僅僅通過分析《歸去來兮辭》中的一些意象便知詩人選詞用意之深。這種多遠的審美體驗教會我們用生命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