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訓范文

時間:2023-03-21 07:18: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校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學校訓

篇1

【關鍵詞】大學校訓;校訓研究;綜述

“校訓”名稱來源于日本。中國古代有校訓的原型,沒有校訓的明確名稱。直到近代,教會大學出現了英文校訓(School precepts;motto for school discipline),隨后中文“校訓”名稱引進。

什么是校訓?

中華書局出版的《辭海》是這樣解釋校訓的:“學校為訓育上之便利,選若干德目制成匾額,懸之校中公見之地,是校訓,其目的在使個人隨時注意而實踐之”。

華東師范大學陳桂生教授認為,校訓是:“學校規定的對學生有指導意義的詞語”,同時“校訓即是學校著意建樹的特有精神的表征”。

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同志在《開展大學文化研究,推進大學文化建設,是一項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工作》的講話中指出:“所謂校訓,不過是一個大學對其文化傳統、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認同;不同的傳統、精神,不同的校訓、校風,是大學展示的‘文化名片’,大學綿延的‘文化基因’,是它構成了學生思想和行為的不同‘文化模式’。”

上面關于校訓內涵的表述盡管各不相同,但卻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校訓的本質,大學校訓是一所大學辦學理念的核心,是辦學目標和辦學原則的集中概括,它既凝練了一所大學的辦學宗旨與辦學特色,又承載了與時俱進的大學精神和價值取向。

帶著對大學辦學理念和價值取向的不盡探索,筆者認真考察了許多大學的校訓,現綜述于下。

一、關于校訓的內涵研究

(—)關于校訓概念的研究

1.劉亞軍等人調查得出:關于校訓,一是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二是反映了時代特征;三是體現了學校特色;四是貫徹了人本思想。2. 李中偉研究認為,校訓的含義是“學校為訓育上之便利,選若干德目制成匾額,懸之校中公見之地”,“目的在使個人隨時注意而實踐之”。3. 林為連等認為,校訓是學校辦學理念的體現,校訓的內涵各具特色。一是追求知識;二是追求真理;三是服務社會;四是完善人格;五是突顯特色。4. 楊元業在研究校訓時指出,校訓的文化內涵有:第一,校訓是一所大學精神的表征,從總體上反映學校的價值取向;第二,校訓一般言簡意豐,精短好記;第三,早期校訓主要是從育德方面提出來的,意在指導學生如何做人;第四,校訓既是大學師生的座右銘,也是大學的聲譽招牌和特色之一。5. 劉發生、謝小剛在《論高校校訓對大學精神形成的影響》中認為,校訓是一所大學獨立思考和傳統精神的集中表述,它最能反映一所大學的辦學傳統和特色。

上述研究較好地從校訓的表現形式、文化積淀、精神追求等角度揭示出了校訓的內涵,為校訓內涵的研究拓展了廣闊的思維空間。

(二) 關于校訓特點的研究

1.關于中西方校訓的特點研究,周谷平、陶炳增認為,西方大學校訓的特點有:一是簡潔、凝練,寓意深刻,大部分來自拉丁文的格言,二是蘊涵了各個大學的理念追求,三是具有穩定性、繼承性和個性化的特征。近代中國大學校訓的特征有:一是源自經典,繼承傳統,二是緊追潮流,順應時代,三是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2.丁艷紅等在《大學校訓的文化蘊涵及其功能》中認為,校訓具有穩定性、時代性、個性化、導向性的特點。

3. 通過對國內外知名高校校訓進行評析,林為連等人認為,校訓具有穩定性、特殊性、時代性、與時俱進的特點。

4.徐健在《學校校訓構成特點及其教育功能探析》一文指出,校訓具有激勵性和整齊性、針對性和時代性的特點。

5.關于大學校訓的句式特點,胡剛研究認為,主要是四字兩句、二字四句和四字四句,大學校訓的語言簡潔、精練、詞性一般以動詞和名詞為主,詞義明快、樸實。

6.關于大學校訓的審美特點,楊元業認為有崇高美、時代美、傳統美、個性美四個特點。

上述校訓特點研究著重從大學理念、文化內涵、教育功能、結構形式等方面契入,應該說比較全面。

二、關于校訓的作用和分類的研究

(一)關于校訓功能的研究

(1)關于校訓在塑造大學文化精神中的重要作用,曾愛平認為,校訓對教師文化素養有陶冶作用;對大學生文化素質有孕育作用;對校園文化氛圍有凈化作用。(2)劉發生、謝小剛認為校訓對大學精神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校訓對大學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功能;對塑造受教育者人格和品質的積極影響;校訓倡導社會進步文化,充實和豐富社會文化體系。(3)李中偉研究認為,校訓是學校傳統的表露,是一種方向性育人手段和管理措施。校訓對教風和學風起著舉足輕重的指南作用,振奮精神,渲染氣氛,具備教化和目標激勵功能。(4)謝美航認為大學校訓對大學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功能。(5)徐健認為校訓有評價作用、導引作用和激勵作用。(6)此外, 楊科正研究認為校訓有著外樹形象、內聚人心的作用。

上述功能研究涉及大學文化精神的塑造、大學精神的形成、大學發展的指導三個方面,可以綜合為對大學發展的作用,一是文化氛圍的形成,二是人的塑造。其中,文化氛圍的形成應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三個層面,人的塑造包括三個層面,即管理者、教師和學生。大學校訓的作用無疑更側重于人的精神層面,是更深層和更核心的層面。

(二)關于校訓分類的研究

1. 從內容上劃分:秦磊認為校訓有厚德博學類、自強不息類、“為人師表”類、“求實創新”類等四類。鐘曉雪認為可分為三大類:一是提倡良好學風,指出應該掌握的治學方法;二是彰顯教育目的和大學理念;三是培養高尚的人格,期待承擔社會責任。

2. 從校訓的出處劃分:林為連等人認為可以分為四類:一是引經據典類;二是名家題詞類;三是推陳出新類;四是重新恢復類。

關于校訓分類的研究,關鍵是明確分類的標準。除可按照內容、出處進行分類外,也可從價值取向等角度進行分類。還可從大類中分出小類。就價值取向而言,從內容上可分解成認識論、道德論、價值論三個層面;從審美角度可分解為功利和審美兩個層面。

三、關于校訓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

(一)校訓存在問題的研究

1. 關于校訓存在問題的研究:曾愛平研究認為,一是形式單調,風格雷同,二是趨附時尚,追逐時髦,三是思想貧乏,內涵淺薄。

2. 周谷平、陶炳增在《近代中國大學校訓——大學理念的追求》中對大學校訓的雷同現象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決大學校訓趨同現象的辦法:一是從大學文化的研究和建設的角度來看;二是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和改造方面。

3. 通過對上海部分學校校訓的調查分析,劉亞軍等人發現校訓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學校的校訓缺乏特色;二是校訓的內容和表達方式雷同;三是校訓流于形式,成為學校的口號。

關于校訓存在的問題,似乎已經成為定論。

(二)關于校訓的差異研究

(1)關于校訓的差異研究,王彩霞分析比較了中西校訓的思想之源的差異和形式之源的異同。中西校訓思想之源的差異,中國校訓表現在“主德”、“求善”的道德性思想;西方校訓表現在“主知”、“求真”科學性思想等等。

2. 林為連等人通過對國內外知名高校的校訓比較研究,發現高校校訓在文字構成、文化積淀、價值取向等三個方面存在差異。

關于校訓差異的研究,主要是中西校訓的差異。

(三)關于校訓確立原則的研究

1. 在《校訓與凝練大學精神》中,秦磊認為確立校訓的基本原則有注重凝練性、體現民族性、力求獨特性、堅持民主性和保持穩定性等5個原則。

2. 楊科正研究認為,校訓確立必須遵循的原則有:第一,必須依據高等教育的本質意義和根本宗旨;第二,要反映出各自學校的辦學經驗、優良傳統和辦學風格;第三,要反映每所高校的準確定位、奮斗目標和理想追求;等等。

以上研究比較強調大學文化的獨特內涵和個別差異,而且民族性始終是一面高揚的旗幟。

四、關于校訓價值取向的研究

關于校訓的價值取向,李翠珍在《“校訓”的價值取向分析》中認為,大學校訓的價值取向有崇古意向與偉人情結、道德目標至上、注重意志磨練、求知與思維方式的倡導不多、多使用祈使語氣等五個方面。

關于校訓價值取向的研究,研究的文章寥寥無幾。就李翠珍的《“校訓”的價值取向分析》而言,揭示了注重傳統、道德、意志等方面的傾向,但論述數據缺乏,分析不深入。其實,價值取向研究的關鍵和核心應從文化角度契入,以傳統的哲學觀和現代的價值觀作為研究的理論基礎,具體體現在文化積淀、思想觀念、道德信念等方面,而非句式上的特點。 【參考文獻】

[1]李翠珍. “ 校訓”的價值取向分析[J].教育探索,2005.

篇2

關鍵詞:接受理論;大學校訓;英譯

一、引言

如今,中國與外界交流日益密切,中國的大學也作為文化交流的場所,越來越受到外國朋友的關注。而大學校訓作為外界了解中國大學的窗口,凝聚了該校的文化與精神。因此,對校訓進行有效的翻譯也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了。一個好的校訓翻譯不僅能夠起到對外宣傳的作用,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還能夠提升學校的名氣與形象,促進中外友好聯系。然而,由于中國和其他國家在文化上存在差異,要想準確、完整地翻譯出漢字中所蘊含的涵義,從而讓外國人接受,是頗具難度的。因此,從接受理論角度來看,對校訓翻譯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擬從接受理論的角度入手,概括接受理論的起源、定義、主要特征,進而分析校訓的功能與特點。把兩者相結合,研究中國大學校訓的翻譯,旨在對翻譯實踐起到指導作用。

二、接受論的主要內容

接受論是由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 Iser)和漢斯?羅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于1967年創立的。接受論以讀者為中心,并認為一個作品的完成不僅是作者單方面的努力,還需要依靠讀者的能動性。只有在雙方的共同配合下,這個作品的創作意義才能得以實現。

接受論主要有三個觀點:(1)期待視野,(2)視野融合,(3)視野轉變

(一)期待視野

讀者在接受一件作品時,已經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觀、社會閱歷、審美傾向,而且他的意識不是空的,這些就構成了他的期待視野。姚斯認為,一部文學作品,即使它看起來是新的,也容易使接受者通過公告、公開的和隱蔽的信號、熟悉的特征或者暗示的幻想得出一個具體的理解。姚斯的期待視野可以分成狹義的審美經驗視野和廣義的日常生活經驗視野。前者被命名為姚斯的文學期待視野,包括推定的藝術或文學的規范和關于風格的某一特定時期的慣例以及文學文本的形式;后者則包括了一個社區或個人對于整個社會文化世界的假設,無論這個個人是作者還是最初的讀者或后來的讀者。

(二)視野融合

“視野融合”這一思想是由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Hans Georg Gadamer)提出的。這是一個隱喻,用來描述讀者努力接近作者所創造的想象世界。這意味著只有通過結合讀者的期待視野和文學文本的視界,翻譯才能被理解和接受。它不僅解釋了文學閱讀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譯者在翻譯實踐中力圖實現的理想狀態。文本生產者在產生文本時,必須認識到讀者的世界,即他們的文化知識,社會文化環境和以前的閱讀體驗。源文本過多的前提條件可能會給譯者帶來嚴重的問題。原文作者設定的信息與目標文本接受者實際的文化世界知識之間的文化差異有時可以通過譯者添加信息和調整得到橋接。然而,在其它情況下,這兩種視野不會并發。目標文本不太容易實現源文本作者本來的功能,因為目標讀者無法在自己的背景知識與文本信息之間建立一致性。

(三)視野轉變

一部文學作品可能會引起讀者的某些期待,而這些期待又會在讀書期間變化、修正和重現。這意味著,與文本溝通后,讀者可能會發現,他的期待改變了,或者說,他正經歷著一場可視的變化。

根據接受論,讀者的閱讀體驗構成了他們的期待視野,期待視野反過來又影響了他們的行為。姚斯認為,一個新作品與它的最初讀者的期待視野之間有一段距離。而接受也是一個很長的過程。目標讀者往往要花相當長的時間來完全理解和接受目標文本想要傳達的文化內涵。只有通過讀者的傳送過程作品才能夠逐步進入連續變化的有經驗的視野,其中暗示的文化背景被不斷的理解和接受。讀者的理解因而也將日益完善,視野轉變也就出現了。

讀者視野的轉變有利于譯者處理目標文本。反過來,譯者對目標文本的正確處理是讀者視野轉變的前提。他們相互依存又相互補充。一部文學作品在不同時期會為不同的讀者提供不一樣的看法。讀者會有新的要求,而譯者應該相應地改變自己的處理方式。

(四)讀者的角色與地位

接受論絕對認可讀者的能動作用,并充分發揮其能動作用。而在其他理論中,讀者被看作是被動的接收者。根據接受論,文學作品不僅僅是由其作者創造的,還是由作者與讀者共同合作創造的。讀者接受的過程就是再創造的過程,也是作品價值實現的過程。對一個作品的理解可能會因人而異,因時而異,但是這些不同的理解都應該是有意義且合理的。

一部作品包含文本的不確定性和讀者的實現性。接受論明確指出,讀者的實現性是最重要的而文本的不確定性處于次要地位。建立讀者的中心地位是接受論做出的一個最重要的貢獻。沒有讀者參與的翻譯是不完整的,因為任何作品都是為讀者而做。接受論充分考慮到讀者的地位,這點也大大啟發了中國大學校訓英譯的研究。

二、中國大學校訓英譯的現狀

大學校訓的翻譯涉及到文化、翻譯技巧、中西差異等多種因素,而且還會存在著些許的問題,因此,要求我們看清現狀,這樣才能夠尋求對策,迎接挑戰。

(一)大學校訓研究現狀

對大學校訓進行直接研究的文獻并不多,主要包括兩部分:校訓定義和校訓翻譯:

1.校訓定義:不同的學者對校訓的定義給出了各自不同的見解。有些學者結合學校建校歷史、文化背景以及校風,總結出校訓應具有的一些特點;有些學者根據所搜集的國內外大學校訓,對中西校訓進行對比,分析目前中國大學校訓存在的缺陷,給出理想的校訓特征;有些學校則利用互聯網發起公開的搜集和討論,從而選取最適合其的校訓;有些媒體也開展了民意調查,得出最受大眾認可的校訓和校訓特征。做此類研究的學者有:龔曉斌、肖夢、陸春霞、王春喜、程斯輝、張競碧、寧東興等。

2.校訓翻譯:這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一般只針對個別大學,根據其歷史演變和發展的趨勢,對該校訓的內涵做出合理的闡釋,從而給出理想的翻譯。如杜爭鳴的《從蘇州大學校訓中管窺中英互譯原理》,吳偉雄的《中國海洋大學校訓英譯小記》和鄭傳銀、張久全的《從翻譯“目的論” 角度談淮南師范學院校訓的英譯》。

(二)校訓翻譯現存問題

結合范武邱、范頭姣[10]的觀點,中國大學校訓翻譯中的問題可大致歸納為以下三類:

1.漢語美感有所缺失

中國的文字善用修辭,短小精悍,因而很難準確、完整地翻譯成英語。這一特點也體現在校訓上。如復旦大學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它的英譯文為”Rich in Knowledge and Tenacious of Purpose; Inquiring with Earnestness and Reflecting with Self-practice”。這個翻譯已經相當出色了,但中華漢字博大精深,看似簡短卻內涵豐富。故在這個翻譯中“相對死板”的英文難以表達出古文的精煉所在,總讓人感覺美感有所缺失,這是英漢差異導致的。

2.冗長繁瑣

如同上文所說,漢字是言簡意賅的,所以在翻譯成英文的時候,為了表達清楚原文的內涵,往往會出現譯文繁瑣拖沓的情況。如哈爾濱工業大學校訓“規格嚴格,工夫到家”一度被譯為:Being strict in qualifications; Making every endeavor in education and research。這個譯文略顯嗦,原意是想把這兩個四字短語的內涵翻譯出來,卻不想適得其反,還有將對教師與對學生的標準硬性區分之嫌。

3.中式英語

北京師范大學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曾被翻譯為:Studying to teach and acting to example。很顯然,這一譯文留有中式英語的痕跡,而且并未將原文的內涵充分體現出來。該校訓想要表達的意思是:所學應為世人的老師,所行應為世人的模范。而譯文的用詞過于平淡直白,尤其是”studying to teach”所表達的語義與“學為人師”相差甚遠,而”acting to example”明顯屬于不地道的英語表達。

三、接受論在中國大學校訓英譯中的應用

大學校訓作為一種獨特的文體,具有特殊的交際功能。它體現了一所學校的價值觀,反映出該校的辦學理念和目標。因此,在翻譯的時候,必須正確理解并準確表達校訓的意思,同時要考慮到譯文的表達方式與結構,以便外國人接受。此外,譯文還應該反映大學的特點并且盡量使結構簡潔生動。

(一)校訓英譯原則

中國大學校訓英譯的原則主要分為以下三點:

1.互文性原則

互文性是指任何一個文本都是在對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轉化中形成的,它不可脫離其它文本形式而存在。翻譯本身就是一種在語言、文化、思維方式等多個層面開展的具有互文性的轉換活動。因此,在校訓英譯中,應針對校訓特定的文本形式,借鑒譯語的表述方式來重現原文。

2.傳意性原則

翻譯的目的是使譯語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相同的感受。由于中西方思維方式不同,導致英漢兩種語言的表達方式也會不同,因而在對同一事物的表述上,往往也會出現不一致的情況。因此,要求譯者在翻譯校訓時深刻理解原文的精神和含義。只有在此基礎上,翻譯才能傳情達意。

3.簡潔性原則

文以簡為貴。由于中國校訓大多出自儒家經典和名人名言,語言上簡潔凝練,內容上信息密度大,所以在英譯中時,譯文往往要用更多的字去釋意。雖然校訓的英譯有時很難像原文一樣言簡意賅,但仍然可以運用一些翻譯技巧使其簡潔化。

(二)校訓英譯策略

1.直譯法

直譯經常用于翻譯獨特的文化,因此,維持字詞和短語的字面意思能提高跨文化交際。例如,北京大學的校訓“愛國民主進步科學”分別被直譯為“patriotism, democracy, advancement and science” 。這一譯文使得意義和形式易于理解。天津大學的校訓是“求實求是”,它的英譯版本是”seeking truth from facts”。中山大學的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被直譯成”study extensively, enquire accurately, reflect carefully, discriminate clearly, practice earnestly”。

2.意譯法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表達存在差異,當形象化的含義,特別是蘊涵不能在字面上得以表達時,就要采用意譯法。如果一所中國大學的校訓的形象不能在翻譯中得以保存,那么譯者就應該將該形象轉化為另一種外國人更熟悉的形象。只有這樣做,中國的大學校訓所蘊含的含義才能夠完全表達出來。例如,香港中文大學的校訓是“博文約禮”,它可以意譯為”to broaden one’s intellectual horizon, to keep within the bounds of propriety”。

(三)接受論對校訓英譯的啟示

在翻譯過程中,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發揮接受論的作用:

1.強調讀者的角色與地位

根據接受論,讀者的經驗會不斷改變他們的期待并使他們重新認識過去。一名讀者在譯文中發現了外來的文化元素,他會結合語境去理解,并把它吸收歸納到自己的知識庫,與此同時,還會改善和拓展自己的期待視野。譯者應該考慮到讀者的期待視野,以便更好地傳達校訓中的文化差異。在翻譯中國的大學校訓時若能把外國人看成是主動的接受者,那么校訓中的文化形象也就能較充分地表現出來了。

2.強調期待視野的轉變

接受論認為,讀者的期待視野一方面通過閱讀體驗形成,另一方面又影響他對翻譯作品的接受程度。若少了讀者的積極參與,一個好的翻譯作品是無法完成的。當一個校訓的譯本進入了不斷變化著的期待視野,它所植根的文化背景也會被讀者逐漸理解和接受。讀者的理解力不斷增強,因而他的期待視野也在不斷擴大。讀者期待視野的轉變為翻譯大學校訓提供了極大的支持,而一個恰當的翻譯也有助于讀者期待視野的轉變。兩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3.強調接受性和跨文化交際

接受論認為,翻譯不僅要譯出原作的含義還要關注它對讀者的影響。這一點同樣適用于大學校訓的翻譯。譯文要被目標讀者所接受,還涉及跨文化交際。用適當的方法去應對校訓翻譯中的文化差異,準確地傳達校訓中的文化內涵,不僅有利于外國人了解中國,促進雙方交流,減少不必要的翻譯障礙,而且還拓寬了外國友人的視野。跨文化交際的發展將引起期待視野的轉變,而反過來,讀者期待視野的轉變也將推動跨文化交際,使文化差異更易理解。

四、結語

接受論把重點轉移到了讀者身上。在接受論以前,文本通常被視為文學藝術作品,處于中心地位。接受論強調讀者的作用和地位、期待視野的轉變和接受性與跨文化交際,是指導大學校訓翻譯的一個比較理想的理論。

然而,本文只是一次嘗試性研究,由于缺乏時間和經驗,加上作者對大學校訓的知識有限,本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后該領域的研究仍需繼續努力。

[參考文獻]

[1] Baker, M. and K. Malmkjear, ed.,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2] Gentzler, Edwin, ed.,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London: Routledge, 1993.

[3]Jauss, Hans Robert, ed., Toward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2.

[4]Jauss, Hans Robert, ed.,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Literary Hermeneutic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1982.

[5]Newton, K. M. ed., Twentieth-century Literary Theory.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1997.

[6]Nord, Christinaem, ed.,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7]Nida, Eugene. A., ed.,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8] Savory, T. H. The Art of Translation, 1957.

[9]杜爭鳴.從蘇州大學校訓中管窺中英互譯原理[J].蘇州大學學報,2007(02).

[10]范武邱,范頭姣.中國大學校訓翻譯:問題與基本對策[J].上海翻譯,2008(02).

[12]龔曉斌,蘭夏.國外著名大學校訓的語言特點及文化內涵[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

[13]龔曉斌,肖夢.淺談中西方大學校訓之差異[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7(02).

[14]洪明.論接受美學與旅游外宣廣告翻譯中的讀者關照[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08).

[15]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15

[16]陸春霞.中美大學校訓折射出的文化差異[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6(03).

[17]麥新轉,王玉芬.文化視角下的大學校訓翻譯管窺[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9(07).

[18]寧東興.中美英大學校訓比較研究及翻譯[J].山東文學(下半月),2007(09).

[19]彭曉希.接受美學理論視角下的電影片名翻譯[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06).

[20]王春喜,程斯輝.中外大學校訓比較研究[J].教育科學,2007(03).

[21]吳偉雄.中國海洋大學校訓英譯小記[N].中國海洋大學校報,2004-04.

[22]張競碧.中西大學校訓之比較研究[J].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09(03).

[23]鄭厚堯,劉洪泉.箴言英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2(08).

[24]鄭傳銀,張久全.從翻譯“目的論” 角度談淮南師范學院校訓的英譯[J].考試周刊, 2008(03).

[25]張曉春,張思潔.接受理論與企業簡介英譯[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6).

[26]朱健平.翻譯:跨文化解釋――哲學詮釋學與接受美學模式[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篇3

關鍵詞:國外著名大學;校訓;語言特點;文化內涵;作用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3-0149-02

縱觀全球,著名的大學比比皆是。對于各大高校進行網絡搜索,都有詳細的師資情況、硬件配套情況的介紹。可是在當今知識經濟處于過渡時期的階段,幾乎沒有人去認真閱讀各大高校宣傳上的文字。所以,就好比可以通過姓名進行區分一個人一樣,各大高校的校名也代表著不同群體,而學校的校訓就好比姓名一般,具有很強的個性魅力。所以,想了解一所高校,就應當從它的校訓出發。

一、校訓的語言魅力

1.詞匯的魅力。放眼整個世界的著名大學校訓,不難看出,各大高校的校訓在選詞上均為通俗易懂的詞匯。只有在極個別情況下會使用古英語,其他時候都不會應用到這些生僻的詞匯。兩個人能在一起必定是有共同語言,高校也是因為這樣才會在詞匯上選擇一些大眾化的語言進行詮釋。不要認為高校的校訓運用了大眾化語言,就失去了其闡明理念的準確度。例如:為了闡明“自由意義”的校訓,杜爾大學采用了Drew University Freely have you received;freely give的校訓;為了闡明“真理”的觀點,華盛頓大學采用了Strength through Truth作為校訓。這些普羅大眾的詞語并沒有影響高校所想表達的意義。正好相反,就是這些普通的詞匯,讓人們更深層次地理解了各大高校想要表述的精神理念。

2.句子結構的魅力。體現校訓的四種句型包括名詞+虛詞/(,)+名詞的方式,這種形式主要強調兩個名詞,比如麻省理工學院的Mind and Hand,讓大眾的腦海里可以直接調出對此的印象;通過“From”或者“In”這類介詞來開頭的方式,比如瓦爾帕萊索大學的In Thy Light We See Light,突出了高校之所以存在的意義,是大眾在看到校訓的同時就可以立即想到這所學校;用“Let”開頭,主要強調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讓大家可以在一個舒服的環境里自愿地接納并傳播的觀念,比如哈佛大學的Let Plato be your friend,and Aristotle,be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運用“名詞is/(,)名詞”的方式,這樣的校訓結構,從格式上凸顯了其簡潔明了的特征,比如范德比爾特大學的Education,a debt due from present to future generations。

3.校訓里的修辭手法。通過選詞和句子的機構方面,各大高校都展現了各自的語言魅力,認真分析后,很容易發現在校訓當中的修辭手法也為語言增添了不少魅力。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是英語修辭手法的兩大分類,對于一些沒有固定格式消極的修辭手法我們不給予評論,因為這類的修辭手法是為了避免造成重復詞語而選擇其他詞語的方式。但大多數學校的校訓還是采取積極的修辭手法來進行相對固定的修辭方式進行創作。這些積極的修辭手法包括:隱喻、明喻、借代、擬人、重復及輔韻等幾種方式進行表達。比如斯坦福大學的Let 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屬于隱喻手法;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的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屬于擬人手法;加州大學的Let there be light屬于頭韻手法。

二、校訓表達的文化內涵

1.探討校訓傳達的學校理念。理念的意義在于將形式和看直接相連,所以同事物的外貌和形態相連接。并漸漸地向抽象方向延伸,出現了觀念、類型、形式、本質等一些內涵,將這些內涵引入英語當中就出現了再次的延伸,出現了精神、信仰、夢想、目的、意識、觀念等寄義。大學理念應當是發展的前景和目的的指導原則,也是大學的最高領導的原則,這是對大學的精神、信仰、責任、意義、價值觀等發展的基本思想囊括其中的概述。國外的語境當中,大學的理念都顯得比較明確化,它包含了大學的職責、方向等等。不論哪所大學都會因其本身的歷史背景及所處的環境,而對理念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比如說美國天主教大學的God Is My Light是側重于希望上;愛荷華州立大學的Science with Practice側重在理論方面;西北大學的Whatsoever Things Are True則側重在真理方面。由社會學的方向來看,所有學校的校訓都在傳遞出學術知識、真理、實踐、自由、宗教、道德、藝術、公正、民族的大學理念。

2.校訓傳達的大學理念的淵源。首先,由社會政治經濟學方面來看,上層建筑取決于經濟基礎。勞動者素質的提升及生產工具的改進成為了生產力三大要素中的兩種后,越來越受到推崇。由于科學的昌盛,追尋真理成為了很多科學家的座右銘,當然,也成為了培養這些人才任務的名言警句。比如麻省理工學院的Mind and Hand。其次,政治因素。以華盛頓大學舉例。華盛頓大學是一所世界頂尖的著名大學,創建于1861年,主要培養醫學、生命科學、計算機科學、教育學、公共關系、社會工作和海洋科學方面的政府官員的人才,雖然現在已經有很多大學在逐漸將其政治色彩進行褪色,但還有一部分大學在校訓中體現了自身的政治背景,例如普林斯頓大學的校訓:In the Nation’s Service and in the Service of All Nations。再次,思想文化因素。西方很多國家都受到了兩次思想解放浪潮的影響。一次是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一次是法國啟蒙運動。它是開啟人們反封建思想的鑰匙,例如耶魯大學的Truth and Light,讓仍舊處于黑暗當中的人類意識到了光明和希望所在。最后,宗教因素。當今的社會中,對于宗教和科學間的相互矛盾的觀點眾說紛紜,先不論宗教同科學到底有何關系,最起碼我們要了解宗教已經對學校這個關于科學的孕育場所有所影響。在很多大學的校訓中,知識其實就相當于上帝,受到人們的推崇知識,就好比基督教徒對上帝的信仰一般。例如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God our light,從某個方面來講,這樣的大學校訓更加適合社會的發展,也更具備呼吁能力和陶染能力。

當今的社會正在迅猛發展當中,各大學校應當積極地向世人推薦自己的學校,讓學校可以在如此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矗立不倒,大學校訓就如同一個商品的商標,具有其特點和代表性意義,讓學校通過校訓充分地表達學校的個性及意義,讓世人都可以通過校訓來了解學校的語言特點及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 河北省;高職院校;大學生;籃球訓練

中圖分類號: G67 文獻標識碼:A

2011年8月23至29日,邯鄲職業技術學院承辦了河北省第十七屆大學生運動會高職組籃球比賽。大學籃球作為高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受學生的喜愛,但就其近些年來的發展狀況,尚未見到高職院校相關調研資料,邯鄲職業技術學院體育系作為承辦單位,對我省高職院校籃球調研方面做了這項工作,希望能夠對兄弟院校提供部分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以第十七屆河北省大學生運動會高職代表隊運動員為調查對象,其中男運動員199名,女運動員110名。

1.2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查閱數字期刊網相關論文,為本調研的內容提供依據。

(2)問卷調查法。采用相關文獻[1、2]問卷內容,了解我省高職院校大學生籃球訓練情況,對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通過比賽前統一發放問卷,調查第十七屆大學生運動會高職院校男隊20個,女隊11個。共發放問卷309份,回收305份,有效問卷293份,有效率回收率為94.8%。

(3)數理統計法。對調查結果采用Excel建立數據庫,常規分類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采用平均數±標準差(X±SD)和百分比表示。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大學生運動員身高、體重、年齡、系統訓練年限結果與分析

表1結果表明男運動員從身高、體重方面均高于女運動員,并且數據離散程度也較女運動員大,說明男運動員從參賽人員的選擇性方面較女運動員靈活,選擇范圍更大,同時也說明男子籃球運動員一方面需要身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則更加注重技術的水平。男女隊員年齡相近,說明高年級大學生還是參賽的主力。

從表2結果中發現男女運動員接受系統訓練的年限存在較大差異,男運動員接受訓練的時間遠大于女運動員,高職院校中男子籃球的訓練和比賽更易普及和開展,但是從數據中也說明了要想在高職男子籃球比賽中獲得好成績則必須在隊員的選材方面加大力度,想要取得好成績相對女子籃球比賽更困難。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女子籃球比賽通過積極備戰、訓練更易提高成績。

2.2 訓練相關條件統計結果與分析

(1)比賽前訓練時間、每周訓練次數的結果與分析。通過對問卷相關內容的統計整理,得到比賽前平均訓練時間男生4.76±4.53個月,平均每周訓練次數4.88±2.11次。女生比賽前平均訓練時間1.78±1.64個月,平均每周訓練次數5.89±1.10次。說明高職男子籃球訓練和比賽比女子開展的時間要早,比賽次數要多,這可能和隊員的選材組隊時間,隊員的自身技戰術水平,教練員的組織安排等有關。每周訓練次數相近,說明學校在對球隊的訓練方面要求一致。數據離散程度較高,說明高職院校對比賽前組織訓練的重視程度不同,有的學校可能未能進行訓練就臨時組隊參賽。

(2)高職院校籃球場地統計結果與分析。通過數理統計得到結果如下,高職院校平均有1.72±1.34塊室內籃球場,4.04±3.27塊塑膠籃球場,5.04±3.82塊水泥籃球場。說明高職各院校籃球場地數量存在較大差異,部分院校需要增添基本運動設施,不僅為籃球的訓練提供保障,更為高校籃球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提供保證。

(3)訓練食宿、補助、運動員訓練恢復手段統計結果與分析

通過表3說明男女運動員多數能夠在學校的安排下集中吃住,尤其是女運動員在這方面更易接受管理,男運動員則表現為多樣化,這可能與隊員自身的要求及高職院校備戰條件有關,這或許會給男運動員的訓練帶來不利影響。表4表明男運動員每天的訓練補助比例要高于女運動員,尤其女運動員的補助大多數維持在10元以下,這和學校及教練員對男女籃球重視的程度不同有關,也和男女運動員訓練時自身的運動消耗相關,尤其是男隊教練會更加側重隊員的營養補充。表5表明男隊員較女隊員有更多的訓練恢復手段進行選擇,也更重視訓練后的恢復,女隊員未做過電理療方面的恢復,但在非常規恢復手段方面比例較高,這可能和高職院校訓練時提供的條件不足有關,也可能和訓練的疲勞程度及運動后恢復放松的認知程度不同有關。

2.3 大學生對訓練的本體感覺及相關認知結果與分析

(1)大學生對訓練的本體感覺認知統計結果與分析。結果表明男隊員相對女隊員感覺訓練較輕松些,過半的女隊員感覺疲勞,這可能和比賽前訓練的時間有關,或者女隊較男隊組隊時間晚,隊員自身技戰術水平低,訓練任務重,疲勞感加劇。數據見表6。

(2)大學生對訓練產生的厭倦情緒統計結果與分析。結果表明男女隊員對訓練均有時產生厭倦情緒,比例較高,這可能和訓練過于疲勞有關。如何安撫隊員、調節隊員情緒,需要教練員重視。為使隊員帶著良好的情緒投入每次訓練,教練員可以采用訓練間隙講笑話這樣的調劑安排給隊員,也可以在訓練結束后放松時采用,亦或可通過集體聚餐、唱歌等的方式進行,這些方法均會使隊員們增加團隊凝聚力,也可消除訓練疲勞所帶來的厭倦情緒。數據見表7。

(3)訓練對學習的影響結果與分析。結果中男女運動員認為訓練對學習影響很大的比例分別是13.51%,14.29%,說明訓練對多數的大學生學習會有一定影響,但比例并不大,同時籃球競訓可以豐富大學生經歷,提高其身體素質,在高職院校中開展還是利大于弊。數據見表8。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高職院校開展籃球組隊訓練男隊好于女隊,包括從隊員的選材、運動水平、訓練安排等,但集中訓練時學生管理女隊好于男隊。

(2)部分高職院校存在訓練條件有限,重視程度不夠。

(3)合理安排訓練計劃,循序漸進,避免訓練疲勞給學生帶來的不良情緒影響學習和訓練。

3.2 建議

(1)組建學校球隊,建立長效機制。同時開展學校聯賽,做好群體健身工作,便于隊員的選材和系統訓練。加大女隊的訓練力度更易取得比賽成績。

(2)加大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提高學校重視程度,建議學校提供相應政策給與學生文化成績、營養補充等后勤保障。

(3)教練員不僅要安排好隊員的訓練工作,還要指導隊員訓練后的放松恢復。

參考文獻:

[1]劉烜華.對大學生籃球超級聯賽人才培養現狀的研究分析[D]. 武漢: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11):37-38.

篇5

我們來到學校開始軍訓,讓我們我們基本上適應了軍營的緊張環境,生活狀況, 講究規范的生活習慣,嚴明的紀律。剛開始,教官就教我們怎樣軍訓是辛苦的,是能夠鍛煉毅力的…他告訴我們要仔細作好每件事情不能馬虎,部隊里最重要地是服從,不能由自己的性格做,一切必須聽從教官、領導的指令。 刻苦認真,實事求是的鍛煉。太陽炙熱地燒烤著大地,大地像甲殼一樣開裂,烤得人們像土地一樣干癟。人們吸著悶熱的空氣,吐出更炙熱的渾濁氣體。雖然環境如此,我們還是一絲不茍地站著軍姿,練著跑步,一遍又一遍,幸運的是我們中間還可以休息一會。教官說他們以前不論天氣多么惡劣,都會為一個動作練上幾個小時,并且不休息。刻苦認真地訓練,實事求是,不弄虛作假,可想而知那種情況比我們要辛苦百倍!真是理解了“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后甜”的意思。

團結互助,講究集體榮譽感。在家過慣獨女生活的我,從沒嘗試和他人同住一個屋檐下,這次部隊里一個房間有幾十人,每個人都會友好地伸出熱心的手去幫助別人,大家訓練時相互改正步姿,我們一起進步,共同為班集體爭光!

激發親情,培養愛國情感。越是珍貴的東西越是在失去之后充分顯示出它的價值。親情,這個曾被我們無數次吟誦,無數次詠嘆,無數次自作多情哼哼的美麗字眼,當我們擁有它時,總不免出奇的慷慨,猶如百萬富翁一擲千金般地揮霍如度。一俟意識到很快就要揮手作別時,我們才驀然醒悟:一個多么凝重而悲涼的時刻降臨了。現離開父母,我們真的好想家的感覺,越是這樣,我們對于美好情感就越發渴望,真正理解了愛國之情多么重要。

篇6

筆者在農村當一名小學教師,所在學校一直采用大循環的教學管理模式。教師從一年級開始教學一直到小學畢業。顯然,這種教學管理模式的優點還是很多的:學校領導在安排教育教學工作時,只要安排好一次工作,后五年的工作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學的質量領導也就無需操心費神了。許多教師在無法選擇的條件下,也頗認可這種方法。只要在低段打好基礎,嚴格要求學生,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加之師生越來越熟,雙方就有了一種默契。學生的管理問題也不大。更重要的是,在學校里老師都覺得這種辦法很公平,沒有了推諉扯皮,大家和睦相處。那么站在學生全面發展的立場上去考慮,這種模式在實際的教學之中效果如何呢?

假設一名教師的責任心不強,“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學生沉浸在其中日久,不但學習成績無法大幅度提高,思想覺悟也無法得到提升。白駒過隙,歲月荏苒,一朵朵天真爛漫之花就無法真正汲取“天地之精華”。在這種假設的條件下,一批學生就會偏航迷路。誰之過?首先是老師的大錯,誤人子弟。那學校的責任能推脫嗎?學校如果不采取大循環的教學模式,會造成對孩子們的失誤嗎?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退到事情的反面,如果執教的教師師德高尚,教學有法,工作努力,責任心強,從表面看,這種管理模式學生受益匪淺:學生能學到了一定的知識,受到教育,得到啟發。但這種一人執教學生所受到的益處同多名教師共同執教所受的益處是大相徑庭的。魯迅先生在《給嚴黎明的信》里講:只讀一種或一個人的書“所得有限,枯燥了。”提倡讀書要向蜜蜂學習,采百花才能釀好蜜。拿這個談讀書的比喻來談此問題也是適用的。一位老師就像是一種書,學生長期讀這種書,“所得有限”,而且慢慢地就會感到枯燥乏味。小學時期正是長知識、長身體的時候,也是樹品德的關鍵時期。只吃一種營養,絕不會身強體壯,只有多種營養成分的共同配合協調才能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在小學采取小循環的教學的模式是比較合適的。一二三年級為低段,四五六年級為高段。低段一個循環,高段一個循環。在這種小循環的模式下,學生就會多遇到幾名教師,從教師們不同的知識結構、情感方式、教學方法中取長補短,使學生得到更多的啟迪,讓一朵朵鮮花綻放在華夏大地之上,讓他們的歡聲笑語能長久地回蕩在天地之間。

(作者單位陜西省城固縣金星小學)

篇7

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小學教師的教學分工大多按年級段實施,分為初級班教師、中級班教師、高級班教師。那時多數孩子到了上W的年齡就直接就讀小學一年級。初級班教師專門教小學一、二年級,由于長期與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打交道,往往把自己也教成了孩子。他們熟悉孩子的心理,熟悉孩子的語言,知道孩子的愛好,了解孩子的困難,善于跟孩子交流,很容易獲得孩子的喜愛和信任。在教學上,由于長期在一、二年級循環,對于教材、教法、重點、難點等把握得比較準確。通過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他們逐漸積累了適合低年級學生的教學經驗,創造出一些與教學內容匹配的教學方法及教具,對一些輔助教學的兒童喜聞樂見的游戲、詼諧易懂的順口溜、形象生動的案例也熟悉到可以信手拈來,使他們的教學生動活潑,能夠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取得較高的課堂效率。那段時期,許多低年級教師,憑著獨特的教學方法、精湛的教學藝術、滿意的教學效果,成了名教師,獲得了社會的認可和很高的榮譽。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許多學校喜歡實行教學大循環。教師常常是從一年級分工到班,隨著學生一直升級到六年級,除特殊情況外基本不再更換教師。這樣做的好處是:教師、學生及家長之間很熟悉,不需要在中途重新適應對方,有利于準確掌握學生成長脈絡,也利于家校聯系;一次分工,六年一貫,減少學校分工的麻煩,教師對自己下一學年的工作也能早知道、早安排;教育教學的責任明確,有了教育教學質量問題,“誰家的孩子誰抱走”,難以互相推諉,“承包制”降低了學校管理難度。

其實,教學大循環是存在著一些缺陷的:首先,這樣的安排不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的專業素養不只是教師所教學科的知識、能力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師全面育人的意識、高超的教學方法和精妙的教學藝術。小學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學生的年齡段不相同,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方法應有較大的區別,一個教師六年后才循環到一年級,往往會帶著畢業年級的思維慣性對起始年級學生提出過高、過難的要求,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與一個一輩子在低年級摸爬滾打的教師相比,無論從實踐機會還是從經驗積累來說,都難以在低年級學段成為出類拔萃的名師。同樣,大循環也難以讓教師集中足夠的精力專門研究初級班、中級班或高級班教育教學的獨特規律和最佳教法,在淡化教師對不同年齡段學生教育教學精準研究的同時,必然影響教師的專業發展。其次,這樣的安排使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夠豐富。一個教師,無論怎樣全面發展,總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學生從小學一年級就跟定一個(或幾個)教師,六年不變,教師的性別局限、性格局限、愛好局限、經歷局限、知識局限乃至氣質局限往往在不經意間籠罩住學生的個性發展,如同蜜蜂只在同一花朵上采蜜,蜂蜜的營養成分就不夠豐富。如此“從一而終”的做法,或許會造成學生愛好單一,生活單調,情趣淡薄,孩子求新求異的思維難以伸展,個性發展會受到無形的限制。再次,這樣的安排容易造成師生矛盾或家校矛盾的累積。師生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難免存在某些誤解或不同的看法,個別特殊學生(或家長)與教師“不對付”,甚至格格不入,如果長期不更換教師,這樣的矛盾就可能不斷累積,影響師生關系的和諧,影響家校聯系的正常開展,最終影響教育教學效果。

當然,如何進行教師的教學分工,還有許多應該考慮的因素,追求效益最大化才是總的原則。

篇8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山西醫科大學2005級臨床醫學專業全部新生為研究對象,采取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將一系的學生103人作為干預組,二系的學生105人作為對照組。對干預組的學生實施應對技能訓練,對照組不給任何干預。2組研究對象除艾森克問卷[7]中神經質人格得分不同外,其他各項內容(性別、城鄉、內外向、父母文化及職業等)均衡可比。

12 方法 (1)干預前對2組艾森克人格及其他一般情況進行均衡性檢驗。并于干預前后,分別采用心理問卷對2組學生進行應對能力測查,通過比較干預前后2組應對能力得分的不同,來判定干預效果。測量應對能力的心理問卷包括代表個體應對資源的自我接納問卷[7]、代表社會應對資源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及代表行為應對方式的應付方式問卷[8]。自我接納問卷包括自我評價與自我接納2個因子,共16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接納程度越高。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包括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個因子。應付方式問卷包括解決問題、求助、退避、幻想、自責、合理化6個分量表,共62個條目,每個條目答案選是得1分,否為0分。(2)對干預組的學生實施為期4周(每周2次、每次2學時)的應對技能訓練。訓練圍繞認知應對、情緒應對、行為應對3方面內容,以多媒體教學為主,結合游戲活動、角色扮演、知識競賽、案例分析、即興演講、歌曲欣賞等形式對大學生進行知情意多方位干預。具體干預內容和方法如下:(1)適應新生活;(2)壓力與挫折認知應對;(3)壓力與挫折情緒應對;(4)壓力與挫折行為應對;(5)開發個體應對資源;(6)豐富社會應對資源;(7)明確奮斗目標;(8)回顧總結。

13 統計分析 應用SPSS115軟件進行協方差分析。

2 結果

21 干預組與對照組干預前后自我接納問卷得分比較 2組大學生在神經質人格方面不均衡,同時神經質人格又是應對能力的影響因素之一。因此,以自我接納問卷各因子干預前后得分差(后-前)為因變量,以組別為自變量,以神經質人格為協變量,對干預組與對照組各因子得分差進行協方差分析,見表1。

22 干預組與對照組干預前后社會支持問卷得分比較 分別以客觀社會支持、主觀社會支持、社會支持利用度、社會支持總分的干預前后得分差(后-前)為因變量。以組別為自變量,以神經質人格為協變量,對干預組與對照組各種支持得分差進行協方差分析,見表2。

表1 干預組與對照組大學生干預前后自我接納得分差(略)

表2 干預組與對照組大學生干預前后社會支持得分差(略)

23 干預組與對照組干預前后應對方式問卷得分比較 分別以各種應對方式的干預前后得分差(后-前)為因變量,以組別為自變量,以神經質人格為協變量,對干預組與對照組各種應對方式得分差進行協方差分析,見表3。

表3 干預組與對照組大學生干預前后應對方式得分差(略)

3 討論

本次評價結果顯示,干預組大學生干預后自我接納程度明顯提高,提示干預可有效增加個體應對資源。同時證明,成年后人格也是可以改變的,尤其是大學階段的大學生還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干預組大學生干預后社會支持特別是主觀社會支持明顯提高,提示干預可有效增加社會應對資源。進入大學是青年期的一個重要轉折,在影響個體轉折期適應的諸因素中,社會支持被認為是最重要的環境資源,在個體的適應中占有首要地位。社會支持作為重要的社會應對資源,一方面可通過情感安慰、傾訴等方式緩解個體的壓力與應激,提高個體安全感、價值感和接納感;另一方面可減少個體可能遭遇的壓力事件,使個體對環境更為接納,減少負性情緒體驗,從而使個體的適應更為順利。干預組大學生干預后解決問題方式明顯增加,退避、自責、幻想方式明顯減少,提示干預可有效改善大學生應對方式更加成熟。一方面反映課堂中的行為演練、角色扮演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個體和社會應對資源增加的必然結果和有力證明。本次干預研究證明,應對技能培訓對提高正常大學生應對能力的近期效果很好,遠期效果如何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姜乾金.應對研究近況[J].中國臨床醫生,1999,27(1):16-18.

〔2〕 Freda Patterson,Caryn Lerman,Vyga G Kaufmann,et al.Cigarette smoking practices among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review and future directions[J].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2004,52(5):203-210.

〔3〕 肖計劃,許秀峰,李晶.青少年學生的應付方式與精神健康水平的相關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6,4(1):53-55.

〔4〕 樊富珉,李偉.大學生心理壓力及應對方式[J].青年研究,2000,(6):40-48.

〔5〕 陳琦,吳志功,苗逢春.年輕大學生憂慮的問題、應對策略和尋求幫助的行為[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8,4:26-31.

〔6〕 G Evelyn LeSure-Lester.Effects of coping styles on college persistence decisions among latino students in two year colleges[J].J College student retention,2003-2004,5(1):11-22.

篇9

大學生村官黨校培訓心得體會

 20xx年×月×日-×日,在縣委組織部的精心策劃下,全縣大學生村官培訓班正式開班,學制雖然只有短暫的×天時間,但是,這期培訓對于一個向往農村工作卻又不知道該如何放手去干的新上任的女大學生村官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雨。無論是在理論,還是思想創新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這次黨校培訓,學習形式是理論學習與實際參觀考察相結合,課堂上老師的言傳身教,讓豐富了我們新農村建設的寶貴經驗。與此同時,縣委組織部還從實際出發,統一安排參訓人員參觀瑞塔鋪鎮楊家洛村村委會以及村里周邊設施建設。楊家洛村村書記鐘書記為我們敘述了楊家洛是如何從一個無名小村成長成為一個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點的艱辛歷程。從鐘書記的敘述過程中,作為官地坪鎮山羊棟村村官的我們,清晰了自己的思路,鼓舞了自己的干勁,在深入學習楊家洛村成功背后的經驗的同時,結合本村實際情況,立足科學發展觀,并以一種模仿加創新的指導思想,立志為本村經濟的發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斷奮斗。

       此次培訓班,既傳授給我們工作方法和工作經驗,又給我們以思考和啟發,是授人以漁而非受人以魚。結合工作實際,我們切實認識到,在工作中我們要充分挖掘團隊的力量,在中增進班子成員團結,依靠團隊力量戰勝工作中的種種困難。首先,要感謝組織部給了我這次培訓的機會,學習的時間過得非常快,經過這×天的學習,我想每一位學員都有不同的但很大的收獲。對于我個人,我認為這次培訓舉辦的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必要。因為他不僅讓我充實了更多的理論知識,更讓我開闊了視野,解放了思想。同時,每時每刻我都有所收獲,有所感動。加之與來自不同地方的村官相互交流借鑒工作經驗,思路方法,較全面的提高了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以下是這幾天的感受和心得體會。這段時間的培訓,讓我深刻認識到,村官是一個鈕帶,他上聯系上級黨委政府,下聯系著群眾百姓,一個村的安定和諧、經濟發展、農民增收,都與村官的工作分不開的。要做好村官工作,就必須要當好服務員,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村官的主要職責就是為廣大農民服務,為他們辦實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村的經濟、文化、基層組織建設都需要我們這些年輕的血液,所以作為一名女大學生村官,要提高認識,撲下身子來為農村的建設、和諧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奉獻自己的青春。同時,村官還必須具備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以及為農民群眾解決矛盾和糾紛的能力等等。但是,作為一名村官光有一腔熱血還遠遠不夠,還要具備在農村工作的能力。在培訓期間,我發現自己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對于個人而言,我認為:×. 必須要樹立良好的心態。農村工作是我們畢業后踏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我們人生的起點,我們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和精神狀態,在基層工作中更好地了解農村,更好地服務于農村,為基層工作中更好地了解農村,更好地服務于農村,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添磚加瓦。基層工作相對復雜,農村條件相對艱苦,我們必須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態,為建設一個全新的社會主義村風村貌而努力奮斗。×. 正視困難、奮發向上。基層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在了解中肯定存在一些困難,存在各種問題,因此,我們都要坦然面對,結合本村的實際情況,克服重重難關,知難而上,永往直前,依靠年輕人的闖勁干勁解決硬問題,將村里的工作人人真真地落實到實處。×. 提高自身素質修養。修養是一個品德、學識、風度、心態綜合因素的外在體現要想做好農村基層工作,村干部必須大公無私,心胸寬廣,以身作則,必須具有較強的服務意識,要不斷提升開拓創新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依法辦事的能力和分析判斷的能力。×. 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基層工作中要謙虛謹慎,勤于思考,善于學習,同志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不注重學習的領導干部決不會有大出息。”一個思想僵化的人,一個不知學習的人,一個不與時俱進的人最終被社會所淘汰。此次培訓,即使我們看到了發展前景一片大好,也深刻感受到了村官的責任重大、使命崇高。今后,我將一如既往,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斗志、扛起時代賦予一名“村官”的歷史使命與神圣職責,不負組織重托與群眾期望、堅定理想與信念、努力學習、認真工作,為廣大人民群眾致富奔小康、為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力爭在“村官”這一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跡。

篇10

1.將大學生的創業計劃植入到ERP沙盤實訓之中從2008年“用友杯”全國大學生沙盤模擬大賽起,大學生創業計劃書不斷被引入最終成績的考核范圍。2009年的“金蝶杯”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2010年第六屆“用友杯”全國大學生沙盤模擬大賽等,都不斷加強了創業計劃與ERP沙盤的結合。在創業計劃與ERP沙盤的結合方面,金蝶企業設計了專門的電子沙盤,在考慮產品設計、定價和銷售等因素的前提下,進一步細化了市場,使學生的創業模擬更貼近現實。利用這個平臺,要求財經院校的大學生制定詳細的創業計劃書,并通過這個平臺進行模擬和驗證,使大學生能更清楚地了解創業計劃在競爭環境中有可能遇到一系列風險,并作出相應的戰略調整。[4]2.積極對有創業計劃的大學生開展ERP沙盤實訓在國內大學,創業教育教師多半是學術性專業人士,缺乏實際的創業實踐經驗,即便是一些財經類院校,真正擁有創業經驗的大學教師也為數不多。在這樣的前提下,財經類院校尤其應積極引進全面的ERP沙盤系統,對有創業計劃的大學生開展ERP沙盤實訓。正是由于ERP沙盤模擬的市場環境中的競爭行為和競爭結果都存在極高的不確定性,所以,使大學生能夠接受更接近于現實競爭環境的創業體驗。積極針對有創業計劃的大學生進行ERP沙盤實訓,是出于教育的針對性和效率性,通過這種實訓可以檢驗他們創業必備的各種能力,包括大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創業的決策與戰略調整能力,以及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的資金運用能力、風險抵御能力等。3.靈活運用ERP柔性沙盤,對創業計劃進行實戰演練ERP柔性沙盤實訓模式的要求相對較高,難度也比較大,這種模式的重點在于靈活運用ERP實訓沙盤,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靈活設計ERP沙盤實訓的運營規則。無論是在ERP沙盤中加入大學生創業計劃,還是參加創業計劃的大學生直接進行ERP沙盤實訓,都必須根據創業的項目,對所處的市場環境、競爭規則進行設計。[5]因此,在通過ERP沙盤實訓進行財經類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培養時,應主動將創業教育和ERP沙盤對抗模擬緊密結合起來,而ERP沙盤的運營規則必須具有柔性,以便得到靈活運用。(2)靈活部署ERP培訓團隊的結構。ERP沙盤實訓是一門非常復雜的綜合性經營管理實驗課程,而且隨著ERP沙盤與大學生創業計劃的不斷融合,以及創業環境不確定性因素的不斷加大,這門課程的復雜性和綜合性也變得越來越強。因此,對高端的ERP培訓團隊的需求不斷加大。由于擁有創業計劃的財經類大學生大多數為精英,創業計劃也大多為創業精英計劃,因此需要高質量的ERP培訓團隊給予指導。而財經類大學生的創業項目往往存在不確定性,因此ERP培訓團隊必須根據項目特點來組建,通常的ERP沙盤實訓教師團隊是由ERP沙盤專業輔導教師和特定項目所在領域的專家組成。

二、基于ERP沙盤實訓的財經院校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踐探索

1.按時間順序構建漸進式ERP沙盤實訓課程體系根據財經院校大學生創業和ERP沙盤系統的實際,這種漸進式課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1)準備階段。該階段主要要求財經類大學生掌握企業經營管理的理論基礎知識和相應的計算機基本技能。通過第一階段的學習,大學生基本能掌握企業經營管理的理論基礎知識,并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實踐能力。(2)ERP平臺模塊訓練階段。在準備階段之后,大學生基本具備了相應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即可以利用ERP平臺進行模塊化實踐培訓,有針對性地向大學生講授ERP軟件的操作方法和運用技巧等,使大學生快速掌握ERP平臺的基本技能。(3)ERP沙盤實訓階段。這一階段是整個培訓實踐課程的重點,主要根據財經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實際需求,開設專業的ERP沙盤實訓課程。通過分組培訓的形式,讓大學生參與和體驗虛擬的創業行動,讓他們感受從知識到技能轉化的過程,促使他們更清晰地了解ERP沙盤實訓的本質和創業必須具備的能力。

2.按專業差異構建ERP沙盤實訓課程體系財經院校經濟管理類的專業門類相對較多,因此,需要兼顧各專業學科,充分考慮不同專業之間的共性需求,兼顧各個專業的個性,構建共性、個性和綜合性兼備的ERP沙盤實訓課程體系。[6](1)共性課程。共性課程包括,《計算機應用基礎》、《會計電算化基礎》、《企業管理基礎》、《ERP沙盤模擬實訓》等課程。財經院校應該根據各個專業在ERP沙盤實訓過程中所處的階段,統籌安排教師隊伍和ERP實訓資源,同時,不同專業之間應加強師生的交流。(2)個性課程。個性課程如財務會計類專業應開設《財務核算》、《統計》、《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等符合財務會計類個性化課程;國際貿易類專業應開設《外貿單證業務》、《報關業務》和《報檢業務》等課程;市場營銷類專業應開設《市場調研》、《門店系統管理》和《分銷渠道》等課程。(3)綜合性課程。綜合性課程,即運用ERP沙盤進行模擬實踐活動。目前,國內大多數財經類院校都選擇了以ERP沙盤實訓作為大學生創業能力培訓的主要課程。在以后的大學生創業能力培訓中,應進一步強化ERP沙盤實訓課程。

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