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成分分析范文
時間:2023-03-16 10:05: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句子成分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狀語:用來修飾v., adj., adv., or 句子。 表示時間、地點、原因、目的、結果、程度、條件、方式和讓步。
(以下例句按上述順序排列) I will go there tomorrow.
The meeting will be held in the meetingroom.
The meat went bad because of the hot weather.
He studies hard to learn English well.
He didn’t study hard so that he failed in the exam.
I like some of you very much.
If you study hard, you will pathe exam.
He goes to school by bike.
Though he is young, he can do it well.
二、謂語(predicate):說明主語的動作、狀態和特征。
We study English.
He is asleep.
三、表語(predicative):系動詞之后的成分,表示主語的性質、狀態和特征。
He is a teacher. (名詞)
Seventy-four! You don’t look it. (代詞)
Five and five is ten. (數詞)
He is asleep. (形容詞)
His father is in. (副詞)
The picture is on the wall. (介詞短語)
My watch is gone / missing / lost. (形容詞化的分詞)
To wear a flower is to say “I’m poor, I can’t buy a ring. ” (不定式)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they will come. (表語從句)
常見的系動詞有: be, sound(聽起來), look(看起來), feel(摸起來),smell(聞起來),
taste(嘗、吃起來), remain(保持,仍是), feel(感覺) …
It sounds a good idea.
The sound sounds strange.
Her voice sounds sweet.
Tom looks thin.
The food smells delicious.
The food tastes good.
The door remains open.
Now I feel tired.
三、賓語:
1)動作的承受者——動賓
I like China. (名詞)
He hates you. (代詞)
How many do you need We need two. (數詞)
We should help the old and the poor.
I enjoy working with you. (動名詞)
I hope to see you again. (不定式)
Did you write down what he said (賓語從句)
2)介詞后的名詞、代詞和動名詞——介賓
Are you afraid of the snake
Under the snow, there are many rocks.
3) 雙賓語——間賓(指人)和直賓(指物)
He gave me a book yesterday.
Give the poor man some money.
四、賓補:對賓語的補充,全稱為賓語補足語。
We elected him monitor. (名詞)
We all think it a pity that she didn’t come here. (名)
We will make them happy. (形容詞)
We found nobody in. (副詞)
Please make yourself at home. (介詞短語)
Don’t let him do that. (省to不定式)
His father advised him to teach the lazy boy a lesson. (帶to不定式)
Don’t keep the lights burning. (現在分詞)
I’ll have my bike repaired. (過去分詞)
五、主補:對主語的補充。
He was elected monitor.
She was found singing in the next room.
He was advised to teach the lazy boy a lesson.
六、定語:修飾或限制名詞或代詞的詞、詞組或句子。
Ai Yanling is a chemistry teacher.(名詞)
He is our friend. (代詞)
We belong to the third world. (數詞)
He was advised to teach the lazy boy a lesson.(形容詞)
The man over there is my old friend.(副詞)
The woman with a baby in her arms is my sister. (介詞)
The boys playing football are in Cla2. (現在分詞)
The trees planted last year are growing well now. (過去分詞)
I have an idea to do it well. (不定式)
You should do everything that I do. (定語從句)
七、主語(subject): 句子說明的人或事物。
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名詞)
He likes dancing. (代詞)
Twenty years is a short time in history. (數詞)
Seeing is believing. (動名詞)
To see is to believe. (不定式)
What he needs is a book. (主語從句)
篇2
【摘要】
為了在線快速、自動處理氣溶膠激光飛行時間質譜儀在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海量數據并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將基于神經網絡的自適應共振算法運用于氣溶膠單粒子化學成分在線聚類分析。利用該算法對NaCl粒子、NaCl和CaCl2的氣溶膠混合物、三聚氰胺氣溶膠單粒子以及大氣氣溶膠單粒子進行在線分類,被成功分類的粒子數占命中粒子總數的100%,當警戒閾值為0.1,學習速率為0.05時,獲得的每類聚類中心都能很好地代表該類物質的特征;深入研究了警戒閾值對NaCl粒子在線聚類數的影響。結果表明: 當警戒閾值增大到0.8時,在線聚類數增多,分類更加精細。本算法的質譜分析軟件基本滿足大氣氣溶膠單粒子在線聚類分析的要求。
【關鍵詞】 大氣氣溶膠; 氣溶膠單粒子; 化學成分; 氣溶膠激光飛行時間質譜儀; 自適應共振神經網絡
Abstract To quickly process the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ss spectra which were generated by aerosol laser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 (ALTOFMS) during its working and extract the valuable information, an adaptive resonance theorybased neural network, ART2a algorithm,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realtime classification of single particles of NaCl, the mixture of NaCl and CaCl2 aerosol, melamine and the atmospheric aerosol.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vigilance factor was 0.1 and learning rate was 0.05, ART2a algorithm could successfully reveal the aerosol particles categories. Besides the successful probability was near 100%, the centroid mass spectra for the single particle classes were obtained, which could re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 of single particle classes remarkably. The number of NaCl single particle classes as a function of vigilance factor was also discuss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NaCl particle classes was larger when vigilance factor reached 0.8; furthermore the classification was much more precise. The mass spectra acquisition and control software using ART2a can basical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realtime classification of atmospheric aerosol single particles.
Keywords Atmospheric aerosol; Aerosol single particle; Chemistry composition; Aerosol laser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 Adaptive resonance neural network
1 引 言
大氣氣溶膠在全球氣候變化、全球和區域污染過程、降低能見度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甚至影響人類的生存環境。獲知氣溶膠單粒子的粒徑和化學成分將有助于解析氣溶膠的來源、傳輸過程及其在大氣中的化學反應[1~3]。氣溶膠激光飛行時間質譜儀(Aerosol laser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ALTOFMS)能夠對單個氣溶膠粒子的粒徑和化學成分進行實時測量[4,5]。該儀器在使用過程中會產生海量數據(每分鐘達上百個質譜數據),依靠人工處理數據不僅速度慢、勞動強度大,還易出現誤差,極大地削弱了儀器實時測量的優勢。因此,開發高效全面的在線質譜分析軟件非常必要。
目前已用于質譜數據分析的方法多為離線分析,如等級聚類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模糊C均值(FCM)[5]、自組織特征映射神經網絡(SOM)和自適應共振算法(ART2a)[6~8]。本課題組利用FCM和ART2a算法對氣溶膠質譜進行離線聚類分析[5,8],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無法滿足實時在線快速提取信息的要求。目前,在線聚類分析質譜數據方面的工作鮮有報道。
ART2a神經網絡算法與其它算法相比,其最大的特點是能快速識別遇到過的質譜模式類型,即存儲在數據庫中的聚類中心所代表的模式類,并且能夠根據環境輸入,自動將不同于已知質譜模式類但又具有相似特征的輸入歸為新的一類,并將學習到的這個新類的聚類中心保存下來,作為一種新的模式類參與以后的分類。簡單而言,該算法具有無需監督、可靈活控制分類精細程度、快速有效識別已記憶質譜模式類以及根據環境變化自適應快速識別和學習新類的特點,非常適合氣溶膠粒子化學成分的在線聚類分析。本研究在前期離線聚類分析基礎上,利用ART2a算法開發實時的化學成分分析軟件,將其加載到ALTOFMS質譜采集控制系統中,并對實驗室環境下和大氣中的氣溶膠單粒子進行在線分類,對粒子分類后的分類信息在采集控制系統中實時顯示。實驗證明,此算法可對氣溶膠單粒子的化學成分進行在線聚類分析,并可以較好地運用到整機系統中。
2 實驗部分
2.1 實驗裝置
本實驗是在自行研制的氣溶膠激光飛行時間質譜儀上完成的。該儀器的工作原理及儀器裝置詳見文獻[3~5,9]。采用空氣動力學透鏡加兩級差分系統進樣、雙束連續激光測量氣溶膠單粒子粒徑和激光飛行時間質譜儀進行化學成分分析。使用德維爾比斯(Devilbiss 40#)產生氣溶膠粒子,方法參見文獻[8]。
2.2 數據預處理
在線聚類分析中的ART2a算法是離線聚類分析中ART2a算法的簡化版本,前者省略了后者中的重復迭代過程,縮小了后者中學習速率的作用范圍。這是為了保證存放在數據庫中的聚類中心的穩定性,其余步驟相同,見文獻[8]。簡化的目的是在保證數據庫中聚類中心穩定的情況下,通過犧牲少量的分類精確度,實現實時分類當前采集到的氣溶膠粒子。在線仿真時單粒子的分析速度可以達到50個/s,而單粒子的采集速率僅為5個/s,因此,在線聚類分析的速度完全可以跟得上粒子的采集速率。
3 結果與討論
3.1 NaCl氣溶膠單粒子在線聚類分析
根據離線聚類分析的經驗值[7,9],本實驗中警戒閾值和學習速率分別取0.1和0.05。
即便數據庫中不存放NaCl質譜聚類中心,軟件也能自行學習,將粒子質譜很好地聚成3類:圖1所示為NaCl單粒子LDI正離子質譜在線聚類中心,Class 1在m/z 23(Na+)和m/z 81(Na235Cl+)處有明顯的特征峰,占總質譜數的57.5%。將其存入數據庫中,命名為NaCl Ⅰ類;Class 2中NaCl特征峰全部向后平移了1 Da,從而被聚成一個新類,占25.7%,這種峰值漂移不是新質量數譜峰的出現,而是離子在穿越質譜儀的離子引出區和加速區極板時發生部分離子吸附,引起極板間電壓起伏造成的[11]。正是這種飛行時間質譜峰值的漂移導致了兩個來自相同物質的粒子在某個或全部質量數上相差1 Da;Class 3雖然完全包含了前面Class 1中的所有離子種類, 但它比Class 1多出了m/z 46(Na2+), m/z 83(Na237Cl+)和m/z 139(Na335Cl2+) 3個離子特征峰,同樣屬于NaCl類,記為NaCl Ⅱ類,占3.5%。這與質譜數據的采集次數無關,是NaCl質譜種類本身的多樣性造成的。命中質譜113個,能夠成功聚類的有98個,另外15個質譜(占總質譜數的13.3%)因Na+信號峰太強已經過飽和,沒有進行聚類,如果改變軟件設置的增益使信號減弱,可以全部分類。當數據庫中加載了前面獲得的兩類聚類中心(NaCl Ⅰ 和NaCl Ⅱ)時,同樣可以很好地聚成3類:NaCl Ⅰ, NaCl Ⅱ和Newcluster 1。其中Newcluster 1即為圖1中的Class 2。由此可見,軟件的自主學習能力是非常強大的。
3.2 警戒閾值對NaCl粒子在線聚類數的影響
本實驗考察了警戒閾值參數。實驗發現,加大警戒閾值,可以增加在線分類數、提高分類的精細程度。圖2為不同警戒閾值與聚類數的關系。當警戒閾值
3.3 NaCl和CaCl2氣溶膠粒子混合物在線聚類分析
用Devilbiss 40#分別產生多分散的NaCl氣溶膠粒子和CaCl2氣溶膠粒子,將其混合在10 L棕色瓶中,用ALTOFMS進行檢測。實驗共獲得255個有效質譜數據,分為5類,各聚類的粒子個數(所占比例)、主要質譜峰和物質類型如表1所示。表1 基于ART2a算法的聚類概述(略)
本實驗的前提條件是所加載的數據庫中只包含NaCl類而沒有CaCl2類:當實驗中采集到的質譜特征峰(如23, 46, 81和83)只屬于已有數據庫中事先存放好的NaCl類時,算法能快速識別出來,自動歸屬到NaCl類中;當采集到的質譜峰(m/z 40, 44, 75和77)不屬于NaCl類時,ART2a算法會自動識別和學習特征峰并形成聚類中心Newcluster 1、2和3。實驗結束后,只需分析3個聚類中心,并根據經驗判斷Newcluster 2和3可能屬于CaCl2類,因為這兩個聚類中心包含了CaCl2粒子的最常見的特征質譜峰(40Ca2+, 44Ca2+, 40Ca35Cl+和40Ca37Cl+),能較好地符合CaCl2顆粒的激光解吸附電離特性;Newcluster 1中的質譜峰主要以40和23為主,由前面的分析就可以推斷出粒子可能是NaCl和CaCl2的混合物。當NaCl和CaCl2以氣溶膠形式相互混合時,會發生凝并,進入ALTOFMS的氣溶膠粒子產生的質譜有一部分以Na+和Ca+形式共同存在。由于離子的空間電荷效應導致質譜峰展寬[12],儀器分辨率有時比較差,NaCl與CaCl2氣溶膠粒子混合后的飛行時間質譜中的Na+和Ca+峰跨越了幾個質量數,因此獲得的聚類中心在m/z 40附近有m/z 35, 37和38的峰,并不是雜質的影響。因此,當采集到的粒子質譜數據中出現新的質譜模式類時,ART2a算法可以很好地適應環境輸入,具有自動識別和學習新的質譜模式類型的能力。利用此算法開發的在線質譜分析軟件可以完成質譜數據的在線預處理,反應速度快、誤差小,從而使得需要人工處理的數據量明顯減少,這極大提高了質譜儀實時檢測氣溶膠粒子的效率。
3.4 三聚氰胺氣溶膠單粒子在線聚類分析
以三聚氰胺為例研究有機氣溶膠單粒子的在線聚類分析。圖3a為三聚氰胺(C3H6N6)典型的正、負離子解吸/電離(LDI)質譜。正離子質譜中, m/z 127為分子離子([C3H6N6+H]+),m/z 85 為三聚氰胺開環分子重排失去H2NCN的碎片離子峰([C3H6N6+H-H2NCN]+),m/z 68為m/z 85脫去NH3的碎片離子峰([C3H6N6+H-H2NCN-NH3]+),m/z 60應為三聚氰胺開環分子重排失去HNCNCN的碎片離子峰([C3H6N6+H-HNCNCN]+),m/z 43應為m/z 60 脫去NH3的碎片離子峰([C3H6N6+H-HNCNCNNH3]+)。負離子質譜中m/z 26是可以標識的,為CN-。圖3b為三聚氰胺單粒子的在線聚類中心:負離子質譜在m/z 26, 41和66處有明顯信號,這與其質譜完全吻合;正離子質譜在m/z 18, 23, 39和43處有明顯信號,m/z 127處沒有信號,原因是大多數有機氣溶膠粒子的LDI譜峰復雜多樣,且常存在金屬離子的干擾,分子離子峰本身質量數比較大,探測效率很低(三聚氰胺分子離子峰的探測效率僅有0.2%),軟件未分析出來,這就是犧牲少量的分類精確度,換取質譜的實時分類。隨著實驗方法和實驗條件的完善和提高,分子離子峰的探測效率會相應優化,此軟件可以很好地應用到有機氣溶膠粒子的實時分類。
3.5 大氣氣溶膠單粒子化學成分在線聚類分析
在前面研究的基礎上,對大氣氣溶膠單粒子進行實時在線聚類分析。圖4為實驗過程中截取的質譜采集控制系統軟件界面。在質譜采集控制系統[13]基礎上增加了實時的化學成分分析模塊,對粒子分類后的分類信息在圖5左側中間的列表控件中實時顯示。當采集到的質譜不屬于已加載的質譜數據庫時,在線聚類名稱以newcluster 1, newcluster 2, newcluster 3……命名。命中的103個粒子被很好地聚為4類,被成功分類的粒子數占命中粒子總數的100%。
4 結 論
本實驗利用ART2a算法編制軟件功能模塊,實現了對氣溶膠激光飛行時間質譜數據的在線分類。運用此算法對實驗室環境下和大氣中的氣溶膠單粒子進行了在線聚類分析。當警戒閾值為0.1、學習速率為0.05時,能夠快速區分大氣氣溶膠粒子,被成功分類的粒子數占命中粒子總數的100%。獲得的每種粒子的聚類中心都能較好地代表該類物質特征,對于有機氣溶膠單粒子而言,隨著實驗方法和實驗條件的完善和提高,分子離子峰的探測效率會相應優化,此軟件可以很好地應用到有機氣溶膠粒子的實時分類。利用ART2a算法開發的軟件模塊具有很好的自主學習和自動識別學習新類的能力,可以應用于氣溶膠激光飛行時間質譜儀海量數據的在線聚類分析。
參考文獻
1 Suess D T, Prather K A. Chem. Rev., 1999, 99(10): 3007~3035
2 XU SiQi(徐思琦), XIE ZhouQing(謝周清), LIU Wei(劉 崴), YANG HongXia(楊紅霞), LI Bing(李 冰). Chinese J. Anal. Chem.(分析化學), 2010, 38(2): 219~224
3 XIA ZhuHong(夏柱紅), FANG Li(方 黎), ZHENG HaiYang(鄭海洋), KONG XiangHe(孔祥和), ZHOU LiuZhu(周留柱), GU XueJun(顧學軍), ZHU Yuan(朱 元), ZHANG WeiJun(張為俊). Chinese J. Anal. Chem.(分析化學), 2004, 32(7): 973~976
4 ZHOU LiuZhu(周留柱), ZHU Yuan(朱 元), GUO XiaoYong(郭曉勇), ZHAO WenWu(趙文武), ZHENG HaiYang(鄭海洋), GU XueJun(顧學軍), FANG Li(方 黎), ZHANG WeiJun(張為俊). Chinese J. Anal. Chem.(分析化學), 2005, 33(11): 1551~1554
5 GUO XiaoYong(郭曉勇), FANG Li(方 黎), ZHAO WenWu(趙文武), GU XueJun(顧學軍), ZHENG HaiYang(鄭海洋), ZHANG WeiJun(張為俊).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08, 28(8): 1713~1717
6 Song X H, Hopke P K, Fergenson D P, Prather K A. Anal. Chem., 1999, 71(4): 860~865
7 Murphy D M, Middlebrook A M, Warshawsky M. Aerosol Sci. Tech., 2003, 37(4): 382~391
8 LIN Ying(林 鶯), GUO XiaoYong(郭曉勇), GU XueJun(顧學軍), XIA WeiWei(夏瑋瑋), ZHENG HaiYang(鄭海洋), ZHANG WeiJun(張為俊), FANG Li(方 黎).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09, 29(3): 580~584
9 Guo X Y, Zhao W W, Huang M Q, Fang L, Zhang W J. Optica Applicata, 2007, 37(3): 229~235
10 Denis J P, Kevin P R, Anthony S W, David B K, Murray V J. Anal. Chem., 2001, 73(10): 2338~2344
11 ZHANG ShuDong(張樹東), XU MingKun(許明坤), KONG XiangHe(孔祥和).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07, 27(4): 799~802
篇3
【關鍵詞】標點符號 句子成分 語法教學
一、借助句子成分的劃分,正確使用引號
①有詩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例①中后引號前面的標點到底是在引號外還是在引號內確實不好給學生道明白,若輔以句子成分的劃分就簡單了。
有詩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通過句子成分的劃分句子主干就是有詩――曰――
很明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充當了“曰”的賓語,主語是“”,由此可知,這是原創者在說,可見原文引用的是原話且完整,所以,句末標點句號應在引號內。
再如:②唐先生教宋詞,基本上不講,打起無錫腔調。把詞“吟”一遍:“雙鬢隔香紅啊――玉釵頭上風……好!真好!”這首詞就算講過了。
③長假過后,于丹授課的網絡視頻點擊、下載量節節攀升,網友好評如潮,因“俗事”纏身而二十多天未寫博客的易中天也為此“破例”開博,寫道:“于丹真棒”!
例②句子主干為“唐先生――‘吟’:‘雙鬢隔香紅啊――玉釵頭上風……好!真好!’”其中““雙鬢隔香紅啊――玉釵頭上風……好!真好!”是“吟”的原話,充當了“吟”的賓語,所以“!”應在后引號的里面。
例③“寫道”的主語是“易中天”,“于丹真棒”是易中天寫的原話,所以“!”應在后引號的里面。
④對李清照的詩,比之那“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我倒是更喜歡她那“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⑤“兩會”期間,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盡快啟動修憲工作,并對憲法修改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在整個修憲過程中要“切實加強黨的領導,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嚴格依法辦事。”
⑥他又付了五個里亞爾,就像把手放在圣經上為人作證那樣,把手放在冰塊上高聲說道:“這是我們時代的偉大發明。”
例④表面看引用的是李清照的原詩,并且具有相對的完整性,然而,縮句為:我更喜歡那“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可見,李清照的詩作了“我”表意的一部分,因此,后引號前的“。”應放在后引號外面。例⑤例⑥后引號前的句號都屬于這種情況,句號都應放在后引號的外面。
二、利用劃分句子成分的方法判斷說話的語氣,正確使用問號
一個句子是問話語氣還是陳述語氣對于閱歷淺的學生來說很難把握,若采用劃分句子成分就簡單多了。
如“他認真地看過這些信后,鄭重地轉給了有關部門,不知道有關部門收到信后作何感想?能不能像影片中那位女法官那樣秉公斷案,盡快解決問題?”一句中的問號的使用是否正確,學生不太好辨別。通過劃分句子成分找主干可知,從“有關部門”到句末的內容是謂語“知道”的連帶成分即賓語部分,“知道”的主語是“他”,“他不知道”是陳述語氣,可見整個句子也是陳述語氣,因此句中的兩個“?”都用錯了,可改為:第一個“?”改成“,”第二個“?”改成“。”這樣就將“句子中有疑問詞不見得就是疑問句”這句話作了形象詮釋。那么疑問詞在句中的什么位置,句子才是疑問句?請看下面兩例:
①他怎么知道這件事?
②怎么,他知道這件事?
例①中的“怎么”從語氣上修飾“知道”,表反問。“知道”作該句的謂語。例②是一個倒裝句,“怎么”強調反問語氣,如果還原到句中,和例①就是同一句式。由此可知表疑問的詞語修飾謂語,這個句子肯定是疑問句。
篇4
關鍵詞:ERP環境;電力工程;物資審計;數據分析
電力產品是無形、無味、無色,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非常大的便利。電力產品的生產、供應、銷售等運作,都是通過電網來實現的,電力的使用讓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但同時,電力產品屬于一次性商品,無法貯存,電力的流動也需要有第三方介質來進行傳輸,電力工程的物資審計需要有更加現代化的技術來進行分析,本次研究中即針對新時期基于ERP環境下電力工程物資審計數據分析展開討論。
一、ERP環境分析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ERP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ERP系統的高度集成特性也使其難于維護及更新。事實上,不少ERP系統已經過時或者需要進行重大調整。另外,也有不少企業出于成本及靈活性的考量而有意將ERP遷移至云端。這一切都令ERP系統本身成為一種隱性災難。做出大規模技術升級。盡管消費者可能傾向于購買最新型號的智能手機,但企業在選擇新型方案時卻往往比較保守——這一點在ERP領域尤為重要。如果使用者的ERP版本遠高于原本計劃使用的版本,那么此輪升級很可能帶來諸多挑戰,甚至給原有業務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另外,使用者也需要有針對性地調整規劃與預算假設,從而真正將業務需要同技術方案聯系起來。忽視業務部門的參與:技術部門與業務部門之間往往很難找到理想的平衡點。這一難題在ERP領域也同樣存在。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ERP方案——如果大家積極同業務部門接洽,那么對方無疑會對問題采取寬容的態度。相反,如果使用者一意孤行,那么所有負面后果都會引發沖突。吸引用戶的最好方法就是向業務部門解釋ERP變更會對日常工作帶來哪些影響。只有順暢溝通之后,升級工作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結果。高估員工對于云版本解決方案的適應能力:多年以來,成本節約與靈活性優勢一直是云服務的主要賣點。
二、基于ERP環境下電力工程物資審計數據
隨著近年來國家節能減排意識的不斷深入,社會經濟形勢發生變化,電力工程物資審計數據分析的工作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基于ERP環境下電力工程物資審計數據分析具有較好的效果,首先,“供求平衡性”:供求平衡性是針對電力產品的不可貯存性而來的,由于電力產品無法貯存,因此,在供求之間必須保持平衡,供電量由用電量而定,一般來說,電力市場中的供求平衡是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電力產品從生產、供應、銷售再到使用,是具有同時性的;“終端營銷”:終端營銷是由于電力產品具有較強的瞬時性,在營銷時無法進行過程營銷,將營銷的重點放在終端營銷能夠有更佳的營銷效果。并且,電力產品的終端營銷成果決定著整個電力市場的需求量;“市場壽命周期”:電力市場的壽命周期與傳統意義上的市場壽命周期有一定的差異,電力市場的壽命周期受到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的影響,經濟的進步能夠提高對電力的需求量,經濟格局與社會結構的變化也會影響到電力市場的銷售,在制定營銷策略時,對于市場經濟格局的變化也要有關注;然而在云端實現ERP時,員工的實際適應能力往往會成為巨大瓶頸。考慮到云版本ERP系統仍然需要強大的內部治理與支持作為配合,大家需要評估云遷移規劃的成本主張與假設。例如,如果我們假設云版本ERP帶來的效率提升足以抵消員工不適應造成的負面影響,請意識到這一假設往往基于早已過時的原有工作定義。事實上,在完成遷移之后,業務用戶可能會更加依賴于ERP支持人員并要求其更為廣泛地參與到日常工作當中。項目要求太過宏觀且不夠明確:一切ERP相關項目都必然包含升級、強化與轉換這幾大要素。在這里,正確進行需求分段將直接決定項目的最終命運。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制定更為具體的ERP項目要求,確保其滿足各個用戶群體的實際需要。具體而明確的要求還能夠幫助大家更輕松地判斷項目本身是否成功。這意味著使用者的ERP系統未能以用戶友好方式提供服務,且用戶可能需要自行查看多種數據來源以完成日常工作。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每月或者每季度詢問用戶定期使用的Excel文件的情況,并以此為基礎調整ERP方案。過度使用新興技術方案:新興工具與系統確實令人興奮不已,但盲目引入新型技術成果往往會削弱使用者的ERP系統。千萬不要本末倒置,以技術推動決策流程。應將技術視為支持自身獲得業務成果的工具。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傾聽業務用戶的意見,并有針對性地作出技術選擇。將合規性視為事后舉措:如果使用者的ERP項目主管將合規性視為“項目完成后才需要考慮的工作”,請立馬將其撤掉。金融服務、醫療衛生、制藥以及能源等監管要求較高的行業對于合規性的要求尤為嚴苛,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從起步時即將合規性保障納入ERP系統的設計考量。將內部環境中的種種假設帶入云端:內部部署型ERP方案與其云版本存在巨大差異。事實上,大多數企業往往在內部方案中使用70%的原有配置加30%的定制化配置。相比之下,大多數云ERP方案的定制空間更小,因為服務供應商需要客戶以更加標準化的方式進行使用,旨在促進整體更新。
參考文獻:
[1]萬靜波.基于ERP的電力工程物資管理信息系統設計和運用淺析[J].新經濟,2016,12(12):124-124.
[2]張文杰.基于ERP環境下電力工程物資審計數據分析研究[J].數字通信世界,2015,10(12):145-145.
[3]廖勝明.基于ERP的電力工程物資管理信息系統設計和運用淺析[J].大科技,2016,10(28):54-55.
[4]邢芮.電力制造行業ERP環境下的財務管理變革[J].科技經濟導刊,2016,6(35):184-185.
篇5
關鍵詞:概念整合理論 越劇 翻譯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概念整合理論基于心理空間理論(Mental Space Theory)得以產生并迅速成為相關學者的研究熱點。作為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理論之一,概念整合理論為研究各個層次的意義構建開拓了更廣闊的前景,具有強大的認知解釋力(蘇曉軍、張愛玲,2001)。國內學者主要從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兩方面來研究概念整合理論。
理論研究方面,蘇曉軍、張愛玲(2001)對概念整合理論進行了較為具體的介紹;王文斌(2007)、王正元(2009)、張輝和楊波(2008)則對概念整合理論的國內外研究現狀進行了綜合評述;王文斌(2007)以概念整合理論為基礎,創造性地提出了隱喻意義的理解過程是一個認知主體不斷自洽的過程,積極推動了隱喻理論的發展。
同時,國內學者也將概念整合理論引用到了語篇分析、二語習得以及翻譯實踐等領域。如王斌(2001)將概念整合理論的認知解釋力與翻譯相結合,從認知結構的角度將翻譯納入概念整合網絡,使之具有動態操作性,由此,他試圖解釋傳統翻譯觀中難以解決的種種矛盾;董桂榮與馮奇(2005)則提出運用概念整合理論對翻譯進行創造是相對合理的論斷;尹富林(2007)著重強調要在概念整合模式下完成翻譯的創作,各翻譯主體間的相互交往必須以概念映射作為交流的“中介”,以和諧的主體間性作為目標。不同于傳統的翻譯研究,概念整合理論側重于探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心智空間的運作機制多就翻譯理論探討翻譯結果。為此,一些學者開始關注該理論在實際翻譯中的應用問題。如肖家燕與李恒威(2010)就探討了概念整合理論下的隱喻在文學翻譯領域的轉換機制。
如上所述,雖然在翻譯領域已有諸多學者做了大量研究,但就概念整合理論對戲曲字幕英譯過程進行探討的文獻卻是少之又少。當英譯過程涉及語言的認知選擇與文化心理的跨空間整合時,譯者所選的整合方式能否達到最佳翻譯效果?帶著這個疑問,本文將以寧波市小百花越劇團赴美展演的《梁祝》字幕英譯本為語料,擬就譯者在越劇翻譯時心智空間的運作過程進行探討。
二、概念整合理論發展及理論概述
概念整合理論(the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又叫概念合成理論(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用來解釋隱喻、借代、虛擬句、指示代詞、語法結構、語用預設等語言現象。相關著作大多出自美國加州大學的Fauconnier&Turner之手。該理論主要涉及到合成概念的四個心智空間(mental spaces)。心智空間可以用來模擬思維和語言中的動態映射(Fauconnier & Turner,1994)。該理論源于Lakoff & Johnson(1980)的隱喻理論(通常被稱為“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概念合成理論的研究目標在于揭示人類表層的思維能力背后的冰山,即后臺認知(backstage cognition)的隱性內容(Fauconnier &Turner,2002)。該理論意圖展現自然語言意義在線理解的方法及各心智空間的相互映射過程。而整合并不是附加品,而是人類生存的工具(Fauconnier & Turner,2002)。Fauconnier(1997)認為各空間域之間的映射是人類所獨具的生產意義、遷移意義和處理意義這些認知能力的核心,而語言的結構和使用為潛在的空間域之間的相互映射提供了依據,顯性的語言只是隱性意義構建這座認知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意義的構建隨著我們的思維和交談而向前推進,屬于高層次而復雜的心理運作過程,既發生于各空間域之內,又發生于各空間域之間。(袁周敏、金梅,2008)
概念整合理論以心智空間為基本單位,根據建立在類比、遞歸、心智模式化、概念包、知識框架等心智活動基礎上的認知操作過程,建立四個抽象空間:類屬空間(generic space)、表征空間(representation space)、所指空間(inference space)、整合空間(blending space)。表征空間與所指空間的共有成員(element)被投射到類屬空間。同時,在這兩個心理空間的基礎上,通過跨空間的部分映射、匹配,并有選擇地投射到第四空間――整合空間。整合空間從表征空間與所指空間中提取部分成員,形成層創結構(emergent structure)。從而四個空間通過投射鏈彼此連接起來,構成了一個概念整合網絡。(祝敏、席建國,2011)
三、概念整合理論對翻譯研究的功能
傳統的翻譯觀過于局限在兩個概念域之間客觀意義的單向投射,而忽略了人心智空間的復雜性。對譯者而言,即便是同化翻譯(當然異化翻譯更不例外),無論是譯作的呈現形式,還是翻譯過程本身都不可能僅僅是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標域(target domain)之間的互動,因為雖然譯文是由譯語文化及其文字所承載,但譯文的思想內容卻是來自源語文化文本,而且原文不可能主動撲向譯文文本,它需要一個繁復的加工過程,即譯者在原文和譯文認知框架(frame)制約下的主觀選擇過程。因此,譯文只能是源語文化文本的思想內容與譯語文化表現形式在第三個概念域內的整合。這樣一來,翻譯就被納入概念整合網絡。(王斌,2001)
應用概念整合理論對比譯文時,源語(即中文)設定為表征空間I(representation space I),分解后生成一項或多項中文成員(element),而譯語(即英文)設定為表征空間II(representation space II),同樣在分解后投射出一定數值的英文成員。將兩組成員互相映射,觀察其對應情況,也就是源語與譯語的粘合程度。當兩組成員完全連通時,源語與譯語完全對應,則譯者可通過異化將源語的深層語義通過譯語直接傳達;當兩組成員只有部分連通時,源語與譯語形成半對應關系,則譯者需通過增補或刪減某些成員使譯語為觀眾所接受;當兩組成員完全分離時,源語與譯語無對應關系,則譯者需將兩組成員納入到整合空間,經過合并、精制、完善過程,新結構得以在層創空間(emergent space)中凸顯,并使譯語符合多數受眾的認知范疇與認知習慣。
本文將從源語與譯語的三種映射關系(完全對應、半對應及無對應)探究越劇《梁祝》字幕英譯的整合過程。
四、越劇《梁祝》文本分析
(一)完全對應
李忻洳(2014)指出,按照對等論的原則,英語和漢語中的習語可分為完全對應、部分對應以及無對應。筆者認為,越劇的字幕翻譯也有這三種對應。完全對應是指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雖受到其大腦中突顯的文化背景、社會背景、自身經歷特殊性以及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影響,但在部分意象上,中西方的理解具有互通性。(李忻洳,2014)
(1)原文:何不前去求親?
譯文:Why not go and make the proposal?
此句選自第四場“思祝下山”,譯者將“相親”直譯為“make the proposal”,其認知翻譯過程可作如下解釋:源語的表征空間I(representation space I)“相親”投射出一個人物成員“本人”以及一個事件成員“定親”;譯語的表征空間II(representation space II) 同樣涵蓋了兩個人物成員“sb.”和“you”以及一個事件成員“ask(sb.)to marry”。將表征空間I與表征空間II進行連通,兩個空間中的內部成員相互映射,表征空間II中的兩個人物成員“sb.”和“you”經整合后,輸出的層創結構(emergent structure)與表征空間I的人物成員“本人”形成完全的連通映射;而原語空間的事件成員“定親”與譯語空間的事件成員“ask(sb.)to marry”在語義因素上可完全連通,即原語與譯語完全對應。
(2)原文:梁兄一死百念灰。
譯文:His death makes all hopes dash to pieces.
又如第八場“逼嫁”中“百念灰”的翻譯,源語的表征空間I(representation space I)“百念灰”投射出兩個事件成員:“所有希望”“灰燼”。而在譯者心智空間的經驗框架作用下,得出源語中的“灰”為動詞。從而,上述第二個事件成員應改為“成灰燼”。對比譯語的表征空間II(representation space II):“all hopes dash to piece”。它是由“all hopes”“dash to piece”這兩個事件成員組成。表征空間I中的成員“所有希望”與表征空間II中的成員“all hopes”在語義表征上的對應關系不難看出;而成員“成灰燼”與成員“dash to pieces”是否也形成對應關系?筆者在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C Chinese Dictionary(the 7th Edition)(牛津英漢高階詞典 第7版)中找到與譯文用法相同的詞組“dash sb’s hope”。英文釋義為:to destroy sb’s hopes by making they were hoping for impossible.(中文釋義:使某人的希望破滅。)此時,“dash”對應中文的“破滅”。而在實際語用中,“希望變成灰燼”的語義框架與“希望破滅”的語義框架相同。因此,當成員“變成灰燼”映射到成員“dash to pieces”時,兩者完全連通,也表明譯語與源語完全對應。
(二)半對應
半對應是指由于人的心智空間具有動態性,它不是虛無的世界,而是源于客觀世界的知識、體驗和感知,心智空間概念伴隨著無數快速映射出的個體的連續體而快速連續地生成(王正元,2009)。這就導致了譯者突顯的譯語的表征空間與源語的表征空間在某些表征與特性上截然不同。換言之,不同語言在表達相同的意義時會采用不同的意向;或者是不同的語言所凸顯的元素不同,但其概念框架卻十分相似(李忻洳,2014),因此不同的語言可以整合出同一類屬范疇。
圖1:半對應機理示意圖
(3)原文:你我鴻雁兩分開。
譯文:We’ll be parting like lonely birds.
在第三場“十八相送”中,源語的表征空間I(representation space I)“鴻雁”類推映射出一個概念集合成員(element),即“鳥”,而譯語的表征空間II(representation space II)“lonely bird”類推映射后得到兩個成員,一個為概念集合成員“bird”(鳥),另一個為情感框架成員“lonely”(孤獨)。在表征空間II中突顯出的情感框架是譯者心智空間中所固有的客觀世界知識的主觀映射。換言之,“鴻雁”這個意象在中國文化中常常是游子思鄉之情的寄托,由此可見“鴻雁”帶有游子離鄉背井的孤獨感。因此,譯者在成員整合(blending)的同時,考慮到意象本身的文化內涵,使得表征空間II(inference space II)包容了表征空間I(inference space I),此時,譯語與源語產生半對應關系。
(4)原文:九天仙女我不愛。
譯文:I won’t love any girl, even if she is a fairy lady.
又如第六場“樓臺會”中,源語的表征空間I(representation space I)“九天仙女”突顯出一個地點成員(element)“天庭”與一個人物成員“仙女”。譯語的表征空間II(representation space II)突顯出兩個人物成員(element),即“girl”(女孩)與“a fairy lady”(仙女),后者可視為對前者的進一步補充說明。對原文進行剖析后,筆者認為源語最直白的表達即是“我不會愛其他女子”。翻譯時,譯者的心智空間中恰恰也突顯出這一深層含義,而表征空間II的成員“a fairy lady”與表征空間I的人物成員雖在語義因素上互為連通,但兩個空間中各自出了一個地點成員和人物成員,兩者無法映射連通,這就造成了源語與譯語的半對應關系。
(三)無對應
無對應是指出由于人們所受文化不同,而文化現象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因此,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就呈現出獨特的個性,這種特異性昭示在語言的具體表達上(諶莉文,2007)。如諺語“愛屋及烏”,英譯為“love me love my dog”。“烏鴉”轉譯成“狗”,符合西方人對“狗”作為家庭一員的重視度。又如,“lucky dog”,譯成“幸運兒”;“a poor fish”譯成“可憐蟲”;“膽小如鼠”譯成“as timid as a rabbit”。上述的源語與譯語在屬性映射過程中,它們的表征支點相互獨立,同時又是屬于兩個層面不同的范疇。
圖2:無對應機理示意圖
(5)原文:風和日麗花如錦。
譯文:It’s a sweet spring day。
這是該句第一場“草橋結拜”中的一句旁白。“風和日麗”是一個事件域(domain),“花如錦”是另一個事件域,兩個事件若單獨拿出來,實際上是沒有必然聯系的,但譯者在翻譯時,必須將兩個域結合,這就要求譯者的心智活動復雜化,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費腦筋”。首先大腦凸顯的是這兩個域的情景框架(frame)。“風和日麗”框架成員為“晴朗”“暖和”,而“花如錦”框架成員為“花”“美好”。整合(blending)后產生的層創結構(emergent structure):在春天這一個晴朗、溫暖日子里,開了許多花,很美好。結合譯語,筆者發現,表征空間I(representation space I)凸顯的空間成員“風和日麗”與表征空間II突顯的空間成員“spring day”相呼應,但兩者明顯在語義層面上互不對應;同樣的,表征空間II(representation space I)凸顯的成員“花如錦”與表征空間II(inference space II)凸顯的成員“sweet”也如此。此時說明,譯者更多的是探索到隱藏于表征空間I與表征空間II后的“默認值”,并將其顯性化,但譯語空間與源語空間并無對應情況。
(6)原文:一番話暖心貼肺動柔腸。
譯文:His words have moved me so much.
這是第二場“書館”中祝英臺的唱詞。表征空間I(representation space I)凸顯的成員“暖心”“貼肺”“動柔腸”中,“暖”“貼”“動”三組動詞表面上無關聯性,但與“心”“肺”“柔腸”結合,整合后的層創空間(emergent space)所輸出的是三者所共有的含義,即“感動”。在表征空間I中有多個默認值,譯者的心智空間 (mental space) 通過將這多個默認值進行變通整合,經合并、完善、精制后,將整合后的新創意義凸顯出來,使之與表征空間II(inference space II)凸顯的動作成員“move”在語義框架上相吻合。但譯語空間中的多個成員無法與源語空間中的單個成員(element)相映射,這就造成了源語和譯語的無對應現象。
五、結語
本文通過概念整合理論,對越劇《梁祝》字幕英譯文本從完全對應、半對應和無對應三種映射關系進行對比,結論如下:1.源語與譯語兩個所指空間中顯性成員的對應需要譯者在翻譯時去全面考慮原文所凸顯的表征空間,從而使得譯文的表征空間與原文的表征空間完全連通,即兩個空間中所有成員的完全對應;2.譯語與源語的半對應情況表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根據實際受眾需求,量化所指空間的成員,并與源語表征空間中的成員部分融合,最終使譯文受眾接受;3.譯語表征空間類推映射出的空間成員并非都與通過譯語源語空間類推映射出的空間成員互為映射連通,但無論連通與否,其最終目標還是以有效應用為前提。因此,英譯字幕的翻譯中涉及語言和文化心理的跨空間整合時,譯者會選用不同的整合方式求得最佳翻譯效果。筆者借助概念整合理論,希冀為探討中國戲曲翻譯提供一條方法和道路。
參考文獻:
[1]Fauconnier,Gand M.Turner.Conceptual Projection and
Middle Spaces[C].UCSD Cognitive Science Technical Report,1994.
[2]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Fauconnier,G.&M.Turner. 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4]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5]諶莉文.漢英委婉語跨空間映射認知對比考察[J].外語教學,
2007,(4):39-43.
[6]董桂榮,馮奇.從概念整合的角度看翻譯創造的合理性[J].上海
翻譯,2005,(s1):33-36.
[7]李忻洳.從概念整合視角探析翻譯過程[J].外語研究,2014,
(5):83-87.
[8]蘇軍曉,張愛玲.概念整合理論的認知力[J].外國語(上海外國
語學院學報),2001,(3):31-36.
[9]王斌.概念整合與翻譯[J].中國翻譯,2001,(3):17-20.
[10]王文斌.隱喻的認知構建與解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
社,2007.
[11]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論及其應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9.
[12]肖家燕,李恒威.概念隱喻視角下的隱喻翻譯研究[J].中國外
語,2010,(5):106-111.
[13]袁周敏,金梅.概念整合理論對詩歌意象的闡釋[J].外國語言
文學,2008,(4):217-223.
[14]尹富林.論概念整合模式下翻譯的主體間性[J].外語與外語教
學,2007,(11):41-44.
[15]張輝,楊波.心理空間與概念整合:理論發展及應用[J].解放
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31):7-14.
[16]祝敏,席建國.國內概念整合理論及其應用研究十年(2000~
篇6
論文關鍵詞:城市,金融競爭力,因子分析法,聚類分析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已成為全國各城市提高城市檔次、增強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在一個開放的全球經濟體系中,金融運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經濟的競爭力,關系到黑龍江省全面建設和諧社會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黑龍江省要想全面提高自身的經濟實力,其管轄的13個地級市及地區的持續健康發展的金融是必不可少的,這就需要進一步研究黑龍江省13個地級市及地區的金融競爭力情況,這樣才能搞清楚黑龍江省各城市的金融競爭力的相對地位與相對差異,以及黑龍江省的金融發展的總體狀況,為金融資源的合理流動提供參考依據,從而使各城市明確自己的合理定位,制定出正確的城市發展戰略和建設規劃。本文將采用因子分析法來解決黑龍江省城市金融競爭力排名問題,運用聚類分析解決城市金融競爭力分檔問題。
一、城市金融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城市金融競爭力,它反映了一個城市配置資源的效率,是一個城市的金融綜合實力的整體情況的表現,其規模和活躍度對提升城市競爭力構成最直接的推動力,因此,構建城市金融競爭力評價的指標體系,評估城市金融競爭力,對于推動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提高至關重要,其應包括評估城市的金融現狀和未來金融發展潛力兩個部分的優勢。目前在國內缺少一個公認的像衡量一家銀行那樣容易的效率指標體系。針對我國以及黑龍江省的實際情況,本文將從金融市場環境競爭力和金融機構競爭力兩部分進行研究。
金融市場環境競爭力反映了一個城市潛在的金融規模、經濟的外向性程度和活躍程度、金融市場的效率高低,以及經濟運行環境等多方面。GDP、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總額,人口等指標均可以用來描述金融市場環境競爭力。金融機構競爭力表現為銀行、保險、證券及其他金融機構的綜合實力。金融機構年末存款和貸款余額可以反映銀行的業務規模,保費收入可以反映城市保險實力,由于證券機構的屬地行較弱,且沒有任何統計年鑒能提供關于各個城市的證券機構業務規模的數據,金融業從業人數能夠從另一方面反映出證券業的部分信息,根據實際情況,暫不將證券業指標進行評價指標體系中。
根據黑龍江實際情況,構建的城市金融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
圖1城市金融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指標具體說明:1.GDP:它能反映城市經濟規模和實力;2.固定資產投資:反映儲蓄轉化成生產資本的能力力;3.進出口總額:反映了經濟的外向性程度;4.外商直接投資:反映的是一個城市融通外來資金的能力;5.城市人口:描述金融區位力,反映城市在區域經濟中的重要程度;6.職工平均工資:反映一定時期職工工資收入的高低程度,也反映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7.金融機構貸款年末余額:反映城市資金的總量實力,特別是銀行部門對該區經濟發展的支持程度;8.金融機構存款年末余額: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能夠提供的儲蓄量越多,可用于投資的儲蓄量也就越多,從而影響地區經濟未來的發展潛力;9.保費收入:該指標反映保險市場的發展狀況,衡量該城區保險業務發展規模的客觀尺度;10.金融保險從業人員數:從就業方面反映金融發展水平。
二、黑龍江城市金融競爭力排名
在上部分構建的城市金融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中,多個變量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關性,可以通過因子分析法來減少解釋變量,即用少數幾個主因子來描述諸多因子之間的關系,在盡可能保持解釋能力的前提下,將更容易掌握和測度解釋變量。
黑龍江省13個地級市及地區的10個指標數據如表1所示:
表1黑龍江省城市金融競爭力指標數據
X
X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哈
2868
10305543
298043
92412
990.1
33395116
23844594
25237
87.5528
37214
齊
666
1602955
26879
9692
569.2
5161137
3345495
22192
28.2359
10869
雞
316
652445
36588
7185
190.8
3174914
1315958
20124
16.0335
4409
鶴
185
554848
3625
808
109.4
1749914
1302450
22796
10.5659
2732
雙
260
1002826
73698
1265
150.5
2009239
1541775
22130
10.4172
3926
慶
2220
4859958
67907
15982
277.2
11179187
2511552
34153
35.0690
7431
伊
179
507179
13508
1868
127.6
1989059
738250
12115
7.2199
3432
佳
399
888148
169955
16987
251.7
3606653
1781020
19380
18.0778
5717
七
187
692752
2775
172
90.2
1403828
1019088
21748
5.4679
2304
牡
501
1562781
763857
9321
269.9
5287927
1803485
20699
24.3427
8370
黑
206
410115
236423
5791
173.9
2234528
940466
19841
11.2874
3835
綏
534
935936
4461
3543
577.2
3139441
2307483
15987
17.7695
7819
大
70
181018
1288
3153
52.9
1137939
200290
17857
篇7
關鍵詞:因子分析;功能布局;上海
中圖分類號:TU528.45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上海相比于經濟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心城區開發強度過高所帶來的種種問題逐漸凸顯出來,過于注重城市功能中的經濟和產業功能而導致城市功能內涵的提升相對較弱,出現了“重產輕城”的問題。產城的不均衡會影響上海的可持續發展和產業的轉型升級。如何調整城市功能布局、滿足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要求是現在必須要面對的課題。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對上海市18個區縣的城市發展指標進行了綜合評價,明確了上海18個區縣的現有功能定位,揭示了各區縣城市發展的主導因素,為確定各區縣發展優勢及功能定位提供科學依據。
一、研究的指標體系和方法
(一)指標體系
本文研究區域為上海市全部行政管轄區。共包括中心9個城區即黃浦區、盧灣區、靜安區、普陀區、長寧區、徐匯區、閘北區、虹口區、楊浦區;近郊4個區域即寶山區、嘉定區、浦東區、閔行區;遠郊5個區縣即奉賢區、金山區、松江區、青浦區和崇明縣。
研究數據來自于2001年至2010年統計年鑒中關于區域經濟結構、人口變動和社會環境的指標數據。
表1 城市功能綜合評價體系
(二)因子分析
統計檢驗中KMO檢測值為0.784,屬于0.8-0.9范圍,說明適合做因子分析。通過對指標的矩陣變化,把多個相關聯的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互不相關的綜合變量,并且相互正交。而后按照對方差貢獻率的大小,順次提取4 個主因子,說明上述17個指標的85.491%,因子旋轉后主因子的載荷矩陣如表2所示。
表2 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
變量
代碼 變量 因子
1 2 3 4
V1 至城市中心的直線距離比率 -.224 .817 -.828 .043
V2 2010年人均GDP .589 .738 -.144 .117
V3 2010年一產占GDP比重 -.209 -.150 .924 -.034
V4 2010年二產占GDP比重 .634 -.277 .494 -.397
V5 2010年三產占GDP比重 -.520 .567 -.545 .612
V6 2008-2010二產占GDP比重變化 -.057 .244 .275 -.866
V7 2008-2010三產占GDP比重變化 .284 .181 .127 .813
V8 2010年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562 .476 -.612 -.053
V9 2010年外來人口比率 .772 -.264 .104 .234
V10 2010文盲占本地區人口的比重 .021 -.228 .951 .059
V11 2001-2010人口密度變化 .727 -.483 -.002 .083
V12 2010年企業集團從業人數占全區人口比重 -.118 .928 -.215 .061
V13 2010年每公里文體場館數 .381 .742 -.634 -.056
V14 2010年萬人擁有病床數 .346 .760 -.769 .024
V15 2010年萬人均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億元) .913 .033 .158 .060
V16 2010年萬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公頃) .848 -.383 .050 .119
V17 2010年每公里外資投資額(萬美元) -.182 .917 -.550 -.176
二、上海市城市功能空間布局分析
第1因子表達了所有指標的28.101%,在第一因子上,2010年二產占GDP比重;2010年外來人口比率;2010年人口密度;2001-2010年人口密度變化;2010年萬人均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010年萬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等這些因子的載荷比較大,由此可以看出第一因子具有原有人口密度較低,但人口密度增長較快,外來人口比率高,二產比重較大,經濟基礎和發展潛力較好,城市化進程較快的特性,所以將第一因子命名為外來人口驅動的的新興工業拓展區。
圖1 上海市各區縣因子得分空間分布圖
圖1中,因子得分大于1的地區為浦東新區、閔行區、嘉定區、松江區。這些地區主要是上海的近郊區,其經濟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人口密度增長較快。與之呼應,人均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和人均綠地面積都較高,說明城市化率增長亦較快。外來人口增長成為帶動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動因。
第2因子表達了所有指標的24.655%,至城市中心直線距離比率;2010年人均GDP,2010年三產占GDP比重;2010年企業集團從業人數占全區人口比重;2010年每公里文體場館數;2010年萬人擁有病床數;2010年每公里外資投資額;人口密度等因子的載荷比較大。第一因子具有區位條件好,三產比重高社會文化服務設施完備,投資環境好,人口密度高,且人口密度增長緩慢等特性,將第二因子命名為三產驅動的優勢服務區。
圖2 上海市各區縣因子得分空間分布圖
圖2中,因子得分大于1的有黃浦區、盧灣區、靜安區、徐匯區;因子得分大于0小于1有普陀區、閘北區、虹口區、長寧區、浦東新區等,這些區域大都是上海的中心區域,其區位好,人口密度高,經濟優勢明顯,文化衛生等城市設施完善,外商投資環境良好,城市化程度高等特點。
第3因子表達了所有指標的22.420%,在第三因子上,至城市中心的直線距離比率;2010年一產占GDP比重;2010每公里文體場館數;2010年萬人擁有病床數;2010文盲占本地區人口的比重等這些因子的載荷比較大,第3因子命名為生態環境驅動的鄉村旅游區。
圖3 上海市各區縣因子得分空間分布圖
圖3中,因子得分大于1的有崇明區、金山區、奉賢區、青浦區;因子得分大于0小于1有松江區、嘉定區、寶山區、浦東新區等,這些區域大都是上海的近遠郊區,其區位一般,一產比重高,文化衛生等城市設施較少,文盲比重大,城市化進程較慢等特點。
第4因子表達了所有指標的10.315%,在第四因子上,2008-2010二產占GDP比重變化;2008-2010三產占GDP比重變化,2010年三產占GDP比重這些因子的載荷比較大,說明“退二進三”步伐較大,三產增長速度快,第4為特色服務驅動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圖4 上海市各區縣因子得分空間分布圖
圖4中,因子得分大于1的有黃浦區、靜安區、浦東新區;寶山區等。這些區域有的是上海中心核心區如黃浦和靜安2011年三產增加值已占到生產總值的94.5%和96.85%,這些核心區呈現出較強烈的城市化“質”的提升態勢。浦東新區和寶山區是近些年現代服務業發展勢頭較猛的中心城區的拓展區域,它們承接了許多從中心區轉移來的像金融、商貿服務等功能,經濟空間呈現“質”的提升與“量”的擴張并存態勢,既有臨近中心城區的要素不斷集聚和功能的提升,又有邊遠農村區域變成為城市化區域。
三、上海市城市功能空間布局特征
根據以上對上海18個區縣城市發展內在因素的分析,綜合各因子的得分情況,可以將上海各區縣城市功能的強弱劃分為三個等級:
(一)第一等級即三產驅動的綜合優勢明顯的都市功能優化區。包括功能優化核心區即黃浦區、靜安區;功能優化邊緣區即徐匯區、長寧區、、普陀區、閘北區、虹口區、楊浦區等中心城區。都市功能優化區域集中體現了上海的繁榮繁華和深厚的歷史底蘊,服務經濟較發達,但人口密度較高,資源環境約束明顯,中心城區蘇州河以北地區發展比較滯緩,城鄉結合部地區發展基礎欠完善,需要加強區域內的統籌協調。
(二)第二等級即外來人口驅動的新興工業拓展區。包括都市功能優化拓展區即閔行區、寶山區;都市發展新區即浦東新區;新型城市化地區即嘉定區。該區域經濟發展有一定基礎,城鎮建設成效顯現。但常住人口總量增長較快與新城功能相對滯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口特征是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因素。據統計這4個新興工業拓展區常住人口中有一半多為外來人口導入。外來勞動力的宜居,制造業的改造升級,智慧型城市的建設是當務之急。閔行和寶山是上海中心城區的拓展區,是中心城的腹地,承接了大量外來人口的導入和中心城區人口的疏散,寶山精品鋼鐵基地的改造升級和閔行航天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使其綜合服務功能和集聚輻射作用進一步增強。都市發展新區即浦東新區聚集金融、航運、貿易、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其功能定位是“四個中心”的核心功能區,將不斷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引領作用。新型城市化地區即嘉定區,嘉定新城是建設西部城市群的綜合性節點城市,嘉定國際汽車城的產業能級,將增強對周邊地區發展的帶動作用和綜合服務功能,提高大型居住社區的人口服務和管理水平。
(三)第三等級即生態環境驅動的新型城市發展區。包括新型城市化地區即金山區、松江區、青浦區和奉賢區以及綜合生態發展區即崇明縣。該區域區域生態環境品質較高,對提升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但城市功能相對較弱,公共服務和資源環境壓力較大,產業面臨轉型升級,產城融合有待深化,需要加快新城和重點小城鎮發展,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加快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
(四)根據城市功能優勢因素分析,黃浦區、盧灣區、靜安區可化為都市功能優化區,普陀區、徐匯區、長寧區、閘北區、虹口區、楊浦區可化為都市功能優化區(邊緣),閔行區、寶山區為都市功能優化區(拓展),浦東新區為都市發展新區,嘉定區為新型城市化地區,金山區、青浦區、奉賢區、松江區為新型城市化地區,崇明縣為綜合生態發展區。
四、完善建議
綜上所述,按照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以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要求,深入推進上海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和城市空間格局,應重視以下幾方面的功能完善。
(一)中心城區建設方面
寶山濱水區應依據自身的城市特點和資源稟賦,在開發中應強化其文化博覽、休閑娛樂、旅游航運功能,結合濱江區時尚住宅的開發和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形成多方位展示都市風采的旅游風景帶,以完善寶山區作為中心拓展區在新一輪城市建設中的功能定位。閔行區位于應結合閔行輪渡站的遷建、新安市場的搬遷,進行綠地景觀和濱江活動空間打造,使其成為黃浦江濱江景觀的組成部分,作為濱江綠帶的補充和延續。使閔行濱江融交通集散、文化休閑、生態建設等功能于一體,營造出都市濱河新景觀,打造閔行區濱江沿線景觀新地標和樣板示范段。
(二)新城建設方面
上海新城建設中產城融合不暢分問題較突出, 雖然產業布局主導新城興衰,但在新城建設中,僅僅孤立地發展新城并不能解決這一問題,一定要有城市之間的依托,如果沒有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輔佐,新城建設將會非常困難。上海新城建設應打造宜居“市域城市群”。 如東部濱江沿海城市群(南橋新城、金山新城、南匯新城)、西部城市群(嘉定新城、松江新城、青浦新城),北部生態城市群(崇明城橋新城)等。人口從中心城區流到了新城以后,新城的發展和功能就會發生重大變化,不僅是解決產業問題,更要解決人口承載力問題,社會保障、就業、教育等服務,都要考慮。這就是比較理想的新城,簡單概括就是“宜居”。這是在新城建設中很重要的,需要從頂層設計的重大問題。沒有政府干預,新城運動不會成功。上海要盡力把新城建設為功能完善、產城融合、用地集約、生態良好的長三角城市群重要組成部分。
(三)小城鎮建設方面
今后需要更多地關注城鎮化建設質量,要由過去片面追求城市規模、空間轉向以城鄉統籌,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目標,著重在提高產業發展績效、分類推進城鎮化建設、 提升城鎮宜居水平等方面進行探索。可根據各城鎮不同的地理區位、交通條件、 產業特點、 資源稟賦、歷史文化等,制定符合各城鎮發展的綜合型城鎮、旅游型城鎮、生態型城鎮、產業型城鎮等發展規劃。從城鄉二元向城鄉統籌轉變, 讓農村居民在生活方式、 居住環境上享受與城市居民均等的待遇; 從粗放擴張向集約低碳轉變, 使城鎮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適宜人居之所。推動中遠郊小城鎮與新城的合理分工,全面提高農村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寧越敏.中國的城市化問題及治理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12(10).
[2]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轉型上海•規劃戰略[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2.
[3]洪楠.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教程[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0.
[4]上海市統計局.上海統計年鑒2000-201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篇8
關鍵詞:農村人力資本;消費水平差距;向量自回歸模型
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使全球經濟進入蕭條時期,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擴大國內需求,保持經濟持續穩健增長,成為我國這幾年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城市已趨于飽和狀態,擴大內需,增強內需,其主要動力之一來源于啟動農村消費市場。然而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弱,城鄉消費水平差距大。1981年至2012年間我國城鎮居民消費水平從520元增加到24565元,增加了47.2倍;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也由201元增加到7919元,增加了39.4倍。但二者之間絕對額的差距卻在逐年擴大,1981年城鄉消費比率已達到2.59∶1,由于我國農村實行了,提高了農業經濟效益和勞動生產率,活躍了農村經濟,刺激了農村居民的消費,1985年城鄉消費比率下降為2.19∶1。之后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推進,城鎮經濟發展越來越快,社會保健體制也越來越完善,居民的收入水平也發越來越高,而農村由于受城鄉二元體制的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緩慢,居民收入也增長緩慢,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差距迅速攀升,由1989年的2.67∶1擴大到2012年的3.1∶1。
一、數據選取及模型說明
由于數據方面的原因,本文只選取了反映勞動者受教育水平及健康狀況的指標進行分析。在受教育水平方面,選取農村人均教育支出(E)作為衡量指標;健康狀況方面,選取農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M)作為衡量指標。而城鄉消費水平差距(C)則采用城鎮居民消費水平與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之差為衡量指標。所選數據為1981-2012年相關時間序列數據,其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中經網―中國經濟統計數據庫》。各時間序列以1978年為基期的商品零售價格指數進行調整。為避免出現異方差,對各序列進行對數化處理,分別記為[LnE]、[LnM]、[LnC]。
本文采用向量自回歸VAR模型研究農村人力資本積累和城鄉消費差距的數量關系,從長期和短期兩方面刻畫兩者內在的、本質的聯系。計量模型如下:
[LnC=C0+αLnE+βLnM+εt] 其中,[C0]為常數項,[εt]為隨機擾動項。
二、實證分析
(一)ADF單位根檢驗
利用Eviews5.0軟件對經過預處理的農村人均教育支出[LnE]、農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LnM]和城鄉人均消費差距[LnC],以及各變量的一階差分進行ADF單位根檢驗,以判斷平穩性,檢驗結果表明,[LnE]、[LnM]和[LnC]均是非平穩時間序列,而一階差分后的序列均是平穩的,且均為一階單整過程,即I(1)。因此可對其進行協整檢驗。
(二) Johansen協整檢驗
利用Johansen協整檢驗對[LnC]、[LnM]、[LnE]序列進行協整檢驗。本文采用AIC和SC準則,經過多次試驗,采用滯后期為1時,建立模型。結果如表3.1所示:序列[LnC]、[LnM]、[LnE]之間有且只有一個協整關系。
對比跡統計量與5%、1%水平臨界值可知,分析結果拒絕變量間不存在協整關系的假設,且不能拒絕存在至多一個協整關系的假設,因此,兩變量之間有且僅有一種協整關系。取標準化(Normalization)的協整系數,得協整方程如下:
對殘差序列
[e=LnC-0.188497LnM+1.0585191LnE+3.749531]進行ADF檢驗,結果表明,在99%置信水平下殘差序列不含單位根(見表3.2),是平穩的。說明協整關系通過檢驗是正確的。
因此可以建立向量誤差修正模型,檢驗其短期動態關系。模型具體形式如下:
其中,
[ecmt-1=LnC(-1)-0.188LnM(-1)+1.059LnE(-1)+3.750],是VEC模型的誤差修正項。
由式(3-1)和式(3-2)可知,[LnE]、[LnM]和[LnC]之間不僅具有長期均衡關系,而且也具有短期動態調整關系。即增加農村人均教育支出,可使城鄉人均消費水平差距縮小;但增加農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反而使城鄉人均消費水平差距增加。
可見,加大對農民教育的投入,可有效地提高農民的素質,改變其消費習慣和消費結構;而農村醫療保健的支出之所以會出現同方向的變動,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雖已建立但并不完善,而且存在基層實施過程中的監管漏洞,農民基本上還是作為自我保障的醫療群體,較低的收入水平,無法跟上醫療費用的急劇上升,這大大限制了農民的消費水平。
(三) 脈沖響應函數分析
為了更直觀地展示農村人力資本積累與城鄉消費水平差距的動態關系,圖3.1至3.4為序列[LnC]、[LnM]、[LnE]之間的脈沖響應函數分析結果。
從消費差距[LnC]的脈沖響應來看,[LnC]對[LnM]始終呈現持續的、負向的響應,縮小城鄉消費水平差距并不能從根本上使農民增加對醫療保健支出幅度,只有國家通過體制上的改革,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才會對農民增加醫療保健支出幅度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LnC]對[LnE]的沖擊,在第1-2年變化不大,之后緩慢上升,在第5年后趨于穩定正向響應。
從農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LnM]的脈沖響應來看,[LnM]對[LnC]的沖擊在第1年為正向影響,之后迅速下降,在第2年開始呈現微弱的負向擾動,從第5年開始對消費差距不再產生擾動。這反映出我國現行醫療體制的弊病,農民是自費醫療群體,較低的收入水平,無法跟上醫療費用的急劇上升,致使大量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因此,政府不僅需要加大對農村醫療的投入,而且要進行有效的監管。
從農村人均教育支出[LnE]的脈沖響應來看,[LnE]對[LnC]的沖擊始終呈正向擾動,而且幅度比較大,在第5年達到峰值6%后趨向平穩。這反映出我國的城鄉之間存在著受教育機會不均等的現象。
三、結論與建議
(1)農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LnM])、農村人均教育支出([LnE])和城鄉人均消費差距([LnC])之間存在協整關系,且[LnM]、[LnE]和[LnC]分別具有正向、負向的長期均衡關系。這反映出我國的社會保障體制不健全,現行的醫療體制存在著弊病,農民有限的收入增加并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消費昂貴的醫療費用。所以我們必須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醫療改革的進程和有效地實施醫療改革的方案。
(2)脈沖響應函數顯示,城鄉消費差距對農村醫療保健支出一個標準差大小的新息沖擊沒有響應。而增加教育支出對縮小城鄉消費差距呈現一個正向的、持續的、穩定的響應。此外,我們的分析顯示:我國社會保障體制和教育體制在城鄉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因此政府要盡快完善城鄉各種不均等的政策體制,切實讓農村居民享有更多的社會公共福利。
參考文獻:
[1]白菊紅.農村人力資本積累與農民收入分配機理研究[D].2002
[2][美]雅各布?明塞爾著.張鳳林譯.人力資本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篇9
關鍵詞:城鎮居民;家庭金融資產;金融資產選擇特征
引言
家庭金融資產是居民家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居民選擇家庭金融資產的行為,不僅與資本市場的波動重要關聯,又對居民家庭提高財產性收入和生活水平密切相關。家庭金融資產的發展涉及宏觀微觀多個層面并發揮重要作用。2006年,Campbell第一次提出將家庭金融作為一個新的金融研究的重點領域,隨后對其的研究在國內外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彭志龍(1998)、彭新育(2003)和李建軍,田光寧(2001)從宏觀層面研究居民選擇家庭金融資產的行為,于蓉(2006),鄒紅,喻開志(2010)從微觀角度分析居民的金融資產選擇行為。我國是一個區域經濟發展差別較大的國家,不同地區居民家庭對金融資產的選擇特征有很大不同。為了突出江蘇省居民家庭金融選擇特征的區域特點,本文用通過調查得來的微觀數據,研究江蘇省居民家庭金融資產結構的現狀,并分析江蘇省居民家庭金融資產的配置特征。這對于引導江蘇省城鎮居民家庭分配家庭金融資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江蘇省城鎮居民家庭金融資產選擇現狀分析
1.1 問卷設計與數據來源
本文設計的調查問卷參考了北京奧爾多投資咨詢中心的“投資者行為調查”、李心丹的“個體投資者問卷調查”等多個問卷,調查對象是江蘇省18歲以上的城鎮居民,問卷采用有目的的隨機抽樣的做法。2012-2013年共投放問卷1000份,實際回收821份,樣本的回收率為82.1%。篩選的有效問卷一共705份,有效樣本回收率為85.9%。分析有效樣本的抽樣結構可以看出,家庭的投資決策者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占比為64.80%,年齡只要是26-55歲的人群,被調查的居民以高中或中專以上的學歷居多,超過50%的調查者具有本科以上受教育程度。超過一半的被調查者為已婚之家,家庭人口為3或4人,且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5000元之間的家庭為39.30%。從整體看,有效樣本的調查結果基本服從正態分布的特征,抽樣結構比較均勻合理。
1.2城鎮居民家庭金融資產組合構成
圖1 江蘇省城鎮居民家庭金融資產組合
從圖1江蘇省城鎮居民家庭金融資產組合可以看出,金融資產結構中儲蓄存款和現金的
比重最高,股票、基金等有價證券緊接其后,銀行理財和保險類金融資產所占比重不高,債券的投資比重最小。儲蓄存款是居民家庭的首要選擇,所占比重是5120%,表明居民家庭金融資產最重要的部分是貨幣性資產,這因為其屬于具有風險小、易變現特點固定收益類產品。浮動收益類金融產品股票占比為1272%,基金占比為988%,說明居民家庭對風險型金融產品的投資需求有所增加。保險在居民家庭金融資產中所占比重為543%,可能因其變現度差、投資期限長。由于居民家庭對理財產品了解較少和理財產品對投資者有最低的投資資金要求,居民家庭對理財這類固定收益類的產品投資比重較低,為385%。此外,債券占有家庭金融資產的投資比重為195%,包括黃金、外匯、期貨等金融衍生品等在內的其他金融資產所占比重為65%,這與我國的金融衍生品和債券市場發展落后有關聯。
2.江蘇省城鎮居民家庭金融資產選擇的配置特征
2.1不同性別與城鎮居民家庭金融資產
從表1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對于家庭金融資產的首要選擇都是儲蓄,在對儲蓄和股票兩項金融資產的配置比例上有所不同,女性居民投資的儲蓄資產比男性高約4%,男性配置的股票比女性高2.57%,可見女性風險偏好性較小,偏好投資套期保值的項目,男性偏好風險,為獲得較高的收益更愿意承受較大的風險。男性和女性對于風險的偏好程度不同也可以從其他各項金融資產的選擇上反映出來。
2.2不同年齡與城鎮居民家庭金融資產分布
生命周期是分析家庭金融資產選擇行為的一個重要變量。處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家庭所考慮的未來的收入流、消費支出和由此產生的投資需求不一樣。因此,經濟人會根據自己在不同階段的情況選取合適的投資組合,為家庭帶來最大的收益和保障。這也是城市家庭資產選擇行為相異性的一個重要原因。
篇10
關鍵詞:尋釁滋事;聚眾斗毆;未成年人;檢察工作
近年來,未成年人涉嫌尋釁滋事、聚眾斗毆類犯罪已成為青少年犯罪研究中一個令人關注的話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刑訴法的修改進一步完善了我國未成年人司法保護體系,也給我國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新的挑戰。
一、未成年人涉嫌尋釁滋事、聚眾斗毆類犯罪的基本情況[1]
通過對諸暨市人民檢察院近三年審查批捕未成年人涉嫌尋釁滋事案件、聚眾斗毆案件的梳理,我們發現未成年人在該類犯罪中,呈現以下幾點特征:
1、未成年人犯罪呈高發態勢,涉案總人數和所占比例較大。2011年至2013年諸暨市人民檢察院辦理聚眾斗毆、尋釁滋事類案件,共批準逮捕309件558人,其中未成年人涉案人數為117人,約占20.9%(見圖一)。從統計數據上看,2013年以前,未成年人涉案比例呈上升趨勢。隨著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的實施,未成年人涉案比例開始有所下降。
(圖一:2011年至2013年我院批捕尋釁滋事、
聚眾斗毆犯罪人數情況)
2、未成年人犯罪手段成人化現象突出,持械、持兇器作案較為普遍。從所辦案件來看,一些聚眾斗毆、尋釁滋事案件糾集人數少則三、五人,動輒十幾人甚至幾十人,并多攜帶馬刀、開山刀、匕首、棍棒等工具。據統計,2013年尋釁滋事案件中持有兇器的案件數量為53件,約占總受案數54%,其中攜帶馬刀的案件約占持兇器案件總數的51%。聚眾斗毆案件中持械斗毆的案件數量為13件,約占總受案數73%,其中攜帶馬刀的案件約占持械案件總數的54%。而這兩類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未成年人實施或者參與的。如趙某等人聚眾斗毆案件中,雙方糾集社會閑雜人員十余名,且手持馬刀互劈,造成多人受傷,社會影響惡劣。
3、涉案未成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且呈現社會閑散化。社會閑散未成年人通常是指不在學、無職業、未滿18周歲的青少年群體。從近三年未成年人涉嫌尋釁滋事、聚眾斗毆類案件來看,涉案未成年人絕大多數僅具備初中及以下教育文化,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少年犯在整體未成年人犯罪數量較小,且多數涉案未成年人不在學,也無固定職業,社會閑散化現象明顯。
4、未成年人犯罪出現反偵查意識增強等新情況。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涉案未成年人使用綽號現象普遍,由于尋釁滋事、聚眾斗毆類犯罪涉案人員眾多,綽號的頻繁出現,增加了辦案人員確定犯罪嫌疑人身份工作難度,立案監督面臨新的困境。二是翻供現象頻繁發生,導致不捕案件比例增加。部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歸案前串供,歸案后或隱瞞自己犯罪行為,或隱瞞同案犯犯罪行為,這給案件偵查帶來困難,甚至影響到定罪量刑。以2013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涉嫌尋釁滋事、聚眾斗毆犯罪為例,其中因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而不捕的比例高達20.83%。
二、未成年人涉嫌尋釁滋事、聚眾斗毆罪的成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并不僅僅是其個人原因所致,更與周圍的社會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是諸多社會矛盾和消極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受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未成年人的犯罪概率。受過高中以上程度教育的未成年人犯罪概率明顯較低。如唐某等20人聚眾斗毆案中,涉案的5名未成年人受教育程度均為初中及以下,其中有三名未成年人受教育程度為小學文化。受教育程度低的未成年人過早離開校園,離開了有益于身心發展的教育環境,缺乏必要的道德和法律教育,很容易因為無知、沖動或者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從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典型的生理心理特征導致未成年人更容易觸犯該類犯罪。一方面,未成年人正處于青春發育期,生理特征變化明顯,身體精力旺盛。對未成年人這種充沛的精力,如果引導得當,就會轉化為智慧的力量;反之,則可能變成暴力,成為違法的動機。另一方面,青少年的內心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善于模仿,敢于冒險。但未成年人情緒不穩定,易于沖動,情緒化、情感化濃厚,行為易受情緒的影響。面對外界不良因素刺激,容易缺乏理性思考,意氣用事,產生過激行為,導致犯罪行為的發生。
3、社會、學校、家庭的責任缺失。未成年人涉嫌尋釁滋事、聚眾斗毆類犯罪,其深層次的原因是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學校教育的缺失,以及家庭監管的缺位。不少學校限于師資力量及硬件設備等條件,重文化教育輕思想道德培養,使得在校學生學習壓力過大,生活單調,而日常有益健康的活動甚少,導致學生厭學,甚至出現逃課現象。當前家庭教育對子女要么過于溺愛,使得子女養成了自私自利、專橫霸道的不良習氣;要么過于簡單粗暴,造成子女的逆反心理。加之現今社會不良風氣依然存在,少數媒介宣揚暴力、江湖義氣等行為,卻游離于有關部門的有效監管,青少年面臨的文化環境日趨惡劣。當他們旺盛的精力無處發揮,精神無所寄托,心靈感到空虛,免不了就要胡思亂想,惹是生非,進而釀成大錯。
三、未成年人涉嫌尋釁滋事、聚眾斗毆犯罪的防范措施
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犯罪的特殊之處,而未成年人涉嫌尋釁滋事、聚眾斗毆類犯罪,更有其深層次的社會原因。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檢察機關預防具有其他部門不具備的司法預防的便利條件。而2014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也進一步明確,“修改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規定,實行專人辦理、社會調查、合適成年人到場、附條件不、犯罪記錄封存等制度,幫助失足未成年人改過自新。”因此,檢察機關應當積極作為,切實保護未成年人及其合法權益,創新預防工作方式,創造性地開展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工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1、適應未成年人特點,改進檢察工作方法
首先要積極轉變辦案理念。辦理未成年人涉嫌尋釁滋事、聚眾斗毆類案件,辦案人員應將“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貫穿于執法辦案始終,堅持以保護未成年人為本位,推行恢復性司法,做到依法少捕、慎訴、少監禁。最大限度地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最大限度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
其次要慎用“逮捕”強制措施。針對辯護律師提出的意見,應當認真聽取,對非法證據應堅決予以排除。嚴格落實新刑訴法規定的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工作,規范社會調查報告制作。依照新刑訴法規定的逮捕條件,規范逮捕必要性說明,特別是未成年人在尋釁滋事、聚眾斗毆犯罪中的“社會危險性”分析,并適當采取非羈押措施風險評估制度,從嚴把握逮捕適用條件。
最后要推行附條件不與刑事和解制度。附條件不制度對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的積極作用,檢察機關在辦理未成年人案件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附條件不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作用。同時,檢察機關在辦案中也要注重適用刑事和解制度,積極化解涉罪未成年人與被害人之間的矛盾,避免雙方沖突,充分發揮檢調對接平臺作用,從深層次化解社會矛盾。
2、把握 “寬嚴相濟 ”政策 ,落實未成年人權利特殊保護機制
一是要寬嚴相濟,區別對待,注意區別未成年人與成年人的界限,注意區別罪與非罪的界限,更要把重大刑事犯罪與一般刑事犯罪加以區別,要把主犯同從犯、脅從犯、偶犯、未遂犯、過失犯等加以區別。對輕微違法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檢察機關可以發送檢察建議的方式,配合學校、家庭、街道對其加強管理,積極采取犯罪預防措施。
二是建立健全快速辦理機制和分案制度。尋釁滋事、聚眾斗毆類案件一般涉案人數多,案情復雜,但對未成年人被羈押的案件,應嚴格控制補充偵查和延長審查的次數和期限,盡可能快的辦結案件。對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在不妨礙查清事實和相關案件開庭審理的情況下,必須將成年人與未成年人分案提起公訴,由法院分庭審理和判決。
三是落實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和法律援助制度。加強與司法行政部門及教育、民政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制定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實施辦法,規范犯罪記錄封存的具體適用情形、程序以及保密等細則。建立常態化監督機制,確保輕罪記錄封存制度落到實處。嚴格落實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的規定,認真審查批捕、時環節未成年人委托辯護人情況,進一步加強對未成年被害人的法律援助和司法保護。
3、發揮檢察監督建議職能,積極參與社會綜合治理
檢察機關應充分行使監督建議權,積極推行針對未成年人的觀護幫教基地建設,切實做好法制教育和宣傳工作。
(1)主動與有關部門的聯動配合,積極對涉案未成年人開展幫教。檢察機關可以向地方黨委、政府提出建議,通過政府購買、財政補助、政策優惠等方式,建立政府主導、職能部門建設管理、公檢法共同使用的新型未成年人觀護幫教基地,引入社會力量,對不捕、不訴的涉罪未成年人開展幫教。
(2)加強與共青團、教育、學校等單位的聯系,建議督促在學校建立德育管理體系,采取派駐檢察工作室、擔任法制副校長等形式,組織開展法制宣講、模擬法庭等活動,逐步探索適合未成年人特點的法制教育制度。積極參與校園安全整治工作,為未成年人營造健康的成長環境。不斷創新宣傳的方式方法,開展微電影創作等活動,擴大宣傳覆蓋面,提升宣傳效果。
(3)加強與公安、法院、司法行政機關之間的協調配合,定期召開未成年人司法聯席會議。通過與公安、法院、司法行政機關的溝通協調,進一步明確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執法思想,規范執法標準與執法行為。針對分析未成年人工作中存在的疑難問題,認真開展調研分析,提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創新的建議。
注釋:
[1]本文所有數據均來自諸暨市人民檢察院數據庫。
參考文獻:
(一)論文類
[1] 靳高風,趙偉:《當前我國未成年人涉黑涉惡犯罪特征與模式研究》,載《青少年問題研究》2011年第5期。
[2] 李玉嬌:《檢察機關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載《黨政干部學刊》2010年第7期。
[3] 黃輝:《關于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檢察工作的若干思考》,載《檢察實踐》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