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人的話范文
時間:2023-03-26 04:42: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雷人的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人類從哪里來,這是一個迷。但是有神話回答,我也不會覺得枯燥。網上有許多關于神創造人類的神話。
我首先查了神創造人類的神話。據說,大約五萬年前,一批外星人來到地球,他們具有高度的知識,當他們發現地球的引力因素不適合他們居住時,他們選擇了地球上精力旺盛的智力較高的雌猿,注入太空人的心進行雜交,這便產生了地球人。另外,還有普羅米修斯造人的說法。先覺者普羅米修斯降落到地球上,他是神的后裔,他機敏而智慧,他知道天神的種子隱藏在泥土里,于是用河水濕潤它們,把它們塑造成人的形狀,他從各種動物的心中攝取善和惡,把它們封閉在人的胸膛里,他的好朋友指揮女神雅典娜靈魂神圣的呼喚送給僅僅只有半個生命的生物,然后形成了人。神創造人的深化很多,有的是用土造人,有的呼喚而來,有的天地本來就有人。
接著,老師帶領我們又查了人類進化的過程。前7000萬—前800萬年,人類是古猿,它是人類和類人猿的共同祖先,它們開始從不同方向進化。前420萬—前100萬年,古猿人進化成南方古猿,它是由猿分化出來的最原始的人科代表,具有猿和人的混合特征。這時,南方古猿能直立行走,接著進化成人,它們代表了人類演化歷史中的早期猿人的階段。慢慢的,進化成直立人,萬年前的元謀人就是中國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直立人,稍晚的重要發現有藍田人,早期智人中最早發現的是尼安得特人,顱骨為扁頭型容量為900—1300毫升,人類的進化過程非常復雜,科學家雖已經大概了解推測了,但更多的是讓我們這一代的接班人去探索、發現。
人類的起源與進化魅力引導我們去探索,今后,會有更多的迷團等著我們去解開。
廣東廣州越秀區了你后果初一:bhuygvcft
篇2
這首七言律詩出自《豐模式·現代施工企業管理新理念》(以下簡稱《豐模式》)。幾經周折,終于聯系到此書作者雷民政,朋友們都叫他詩人。
那天的見面是在一個咖啡館,他比約定的時間早了十分鐘。初次相見的他給人以熱情而沉穩的印象。藍色波點的襯衫、黑色西裝褲、棕色皮鞋,干凈利落的職業經理人打扮。橘黃的燈光下,他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一些。只有仔細觀察眼角,才能看到與歲月留下的痕跡。可能不太習慣正式的采訪形式,他局促起來,身體略微前傾,滑動著鼠標,像是在電腦里尋找問題答案。熟絡起來后,他的話匣子打開了,用夾雜著陜西方言的渾厚嗓音,描繪著施工企業對信息化的構想。
以詩論“豐” 開先河
我們的談話從他的新書《豐模式》開始。我說,有讀者評價這本書不實用。他并不反感我的唐突,反而坦然的笑了:“只有一個人這么評價,沒有工作經驗和文字理解能力肯定是讀不懂的。我看了網上其他人的評價,都挺高的。”
誠如雷民政所說,《豐模式》早已潤物無聲地進入施工企業。綿陽通恒軟件有限公司因為在對客戶建設的信息系統中運用豐模式理念而大大節省了成本。
考古專家泰斗石興邦老先生曾高度評價此書:“《豐模式》以詩論道前所未有,其創新價值和文學價值極高,堪稱瑰寶”。
運用詩歌的形式寫企業管理書籍是雷民政的首創。他說:“詩歌具有‘語言凝練、易于傳唱’的特點,希望用這種語言風格讓讀者了解我的管理思想。”
《豐模式》是一本適合企業管理者、軟件商以及從業人員看的書籍。他說出了寫這本書的初衷:“偌大的中國建筑市場,7萬多家建筑企業,特級企業接近270家左右,4000萬直接從業者,這個群體需要有人去理清管理理念、去挖掘提煉屬于中國的管理智慧與寶典、去傳播行業的最佳實踐成果。”
貫穿全書的“豐”字飽含深意。“三橫”指“母集團公司—分子公司—項目部”三級組織,“一豎”指聯結三級組織的信息通道。
“三”+“I”=“豐”,看上去簡單的文字加法,實際上是一個模型。它將單級組織使用的局域網、三級組織使用的城域網、組織與外部聯通的廣域網集成在一起,形成能滿足三級組織協同運作的豐模型平臺。
書中提到,“豐模型將三級組織的應用信息系統、多媒體系統、視音頻系統等統一集成在豐模型平臺上,滿足組織的內外溝通協調需要。”
通過對建筑行業組織架構及運用規律的觀察研究,雷民政發現目前特級施工企業基本上都是三級組織架構,于是提出在三級組織間建立一體化協同運作平臺和運作機制的豐模式理念。
他如此跟我描述:“豐模式基于現實施工企業集團三級組織與其運營管理流相結合而生成,是現實組織與虛擬網絡的結合,是施工企業管理與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整合。”
豐模式的理念不僅僅適合施工企業,也適用于社會各級組織。他說:“‘三’在中國的傳統語言中代表‘眾多’的意思,豐模式中的‘三’指多級,涵蓋三級組織管理、二級組織管理、一級組織管理在內。”
因為父親的名字里含有“豐”,雷民政對“豐”字有特別的親近感。他說:“我出生在60年代的農村,那個時候年年盼望豐收”。他愛這個“豐”字,《豐模式》正是這樣一本集結著施工企業信息化豐碩果實的書籍。
建筑行業信息化任重道遠
雷民政與“信息化”結緣較早,年長日久,感情越來越深厚。
1984年,雷民政畢業于交通部呼和浩特交通學習計劃統計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中交公路二局二處工作,那時候用他的話說“不吭氣只知道干活”。兩年后因表現突出,領導推薦他參加了1986年的成人高考,就讀于大連海運學院電子工程系電子技術專業,畢業后又回到原單位。
豐富的經歷成就了雷民政。他寫道:“云端展手通天路,海底駐腳固龍宮;三山五岳盤蛟龍,五湖四海渡長江;高山流水泡足暖,陽春白雪潤手寒;相思紅葉摘一片,飛信傳書報心安。”這首《筑路人》以飽滿的情緒記錄了一個建筑行業工作者的心路歷程。
從科員、項目副經理、項目經理、各部門科長直到副總經濟師,憑著勤奮努力,突出的業務能力使他逐漸為人所識。2003年他被調到北京,任中交路橋集團國際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二級單位的總經濟師。
2008年5月,他被領導調去集團做信息化建設,擔任信息化工作小組副組長。成立之初人手不夠,只有一名組員隨著他四處奔波。
那時雷民政幾乎每晚都會加班,能趕上最后一班地鐵回通州已是十分幸運的事,在地鐵里他又會沉醉在信息化方面的書籍中,不知歸處,有好幾次甚至都坐過了站。
通過自我學習、請教專家、走訪調研等形式,他在信息化項目啟動、需求調研、流程梳理、軟件招標的每個階段一步一個腳印實踐著,僅僅用了三個月時間就順利完成了上述工作,這樣的速度在行業內是罕見的。
憶往昔,追明日。說到建筑行業信息化建設進程,他有些 “恨鐵不成鋼”:
“建筑業是中國信息化起步最晚的一個行業,應用程度也最低。住建部2007年提出特級企業信息化建設的要求后,一部分企業為了獲得特級資質而上信息化,開發的系統并不實用;另外一部分企業看到了信息化方面帶來的好處,認為信息化會提高管理,降低企業管理成本,才逐漸重視起來。
“路橋行業較早推進信息化的是IT工具應用,如設計用到CAD、預算用到概預算軟件、進度管理用到PROJECT等。
“管理信息化,較早是從財務系統開始的,后來在OA領域逐漸推廣,而核心業務項目管理信息化是近幾年的事情。
“移動終端應用與辦公是當下的IT熱點,智能手機已經普及,3G網絡已經成熟,PAD應用遍地開花,符合建筑行業走動式工作、分散型崗位等特點。
“另外,物聯網、云計算等都會走進行業內,如在施工安全、人員管理、現場視頻監控、物料跟蹤、地下空間施工監控等方面都會有物聯網的應用。
“而云計算是分布式處理、并行處理、網格計算、網絡存儲和大型數據中心的進一步發展,可以擴大企業與外部伙伴的協同工作與數據共享,形成合作聯盟式的網絡體系,不遠的將來,云計算與其他應用的結合可以為建筑業提供管理模式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和進步。”
雷民政坦言不太懂技術。迫于我的追問,他還是談了許多,卻一再謙遜地強調自己水平不高。
“老蠶”吐露真心意
企業哪里需要他,他就去哪里。信息中心走向正軌后,雷民政于2011年到中交路橋華北工程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市場開發工作。
當我問起他的職業規劃時,他表示,“企業信息化的本質是管理,技術是次要的。企業管理與企業信息化不矛盾,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我喜歡研究管理課題,將會繼續專注信息化,因為企業已經離不開信息化了。”
已近知命之年的他心境平和,閑暇時會找朋友品茶聊天交換思想,或找個安靜的角落寫作。他向我講述撰寫《豐模式》時的那段日子:“常常廢寢忘食,靈感來時偶爾也會寫個通宵。”
我驚訝于他旺盛的創作精力:“為什么忙碌的工作之余還要寫書?”
“看書寫作讓思想凝聚筆端,對我來說是最愜意的事。”雷民政告訴我,最近他正寫一本關于施工項目如何提升利潤空間的書籍,明年春天會與讀者見面。
說到愛好,他提起中坤地產董事長黃怒波:“他就一個詩人,詩人界里做地產做的最好的人。他曾說‘投入的去工作,大家覺得我辛苦,而我看是在為我詩歌事業做積淀’,這個觀點我也很認同,投入飽滿熱情去工作、去生活、去體驗,雖然距離我未來的目標還要走很遠的路,但我會一直走下去,在求索的過程中享受人生的快樂。”
“熱愛并享受生活,是詩人最基礎的素質,雖然我不是一個標準的詩人;用詩表達企業管理,用詩敘說管理是我的愛好,我在其中享受了最大的快樂。” 雷民政不止一次的談到了自己的詩歌管理哲學,“人生如詩、管理如詩。就是在做革命事業的過程中成為了一個偉大的詩人,人生經歷是詩歌靈感的源泉。”
談興正濃時,他拿出文件夾給我看他這幾年發表的文章,突然一個特別的簽名映入眼簾:豐模式工作室,詢問后得知他早就有成立工作室的想法,以便更好地推廣豐模式這種新穎的管理理念。
他在網絡上建立了一個社交群,名為“豐模式踐行者之家”,群友近100人。隨著影響力的擴大,這個虛擬的工作室很有可能會走進現實。
雷民政是醉心于詩歌的。當訪問接近尾聲時,他將筆記本電腦里的詩一首首念給我聽,并講述當時的創作背景及心情。而一首五絕《老蠶》被他特別提及。
詩中寫到:“春蠶不覺老,日夜吐心絲。絲吐微軀盡,夢圓繭成時。”
從這首詩不難窺見他的心跡。雖然50歲了,雷民政并不服老。他說自己要像春蠶一樣不停地吐絲,為行業進步做點事情。
仿佛想到了什么,他忽然從隨身帶來的包里拿出《豐模式》一書贈予我。
我來不及言謝,他又拿去說要寫點文字,接著便埋頭陷入沉思。
我開玩笑道:“沒關系,別浪費您的腦細胞了。”
他繼續低著頭,喃喃地說道:“一定要寫的。”
品茶間歇,再抬頭時,一首優美的藏頭詩已然跳到書上:
“寧以安福,靜以致遠……”
朝扉頁望去,飄逸的字與美好的詩相得益彰。
恬淡閑適之意似乎也隨著筆墨暈染開來了。
記者手記
如果說有人能協調好感性與理性的關系,雷民政就是其中一個。他可以作詩,也可以做管理。
細膩的情感是他作為詩人不可或缺的元素,隨著談話的深入,你又會發現作為高級經濟師的他一絲不茍的一面。
你姑且把他看作研究員,他鉆研詩歌文學,也鉆研企業。當他把愛好發揮到極致時,新的管理模式自然誕生了。
篇3
1、二氧化氮是氮的一種氧化物,屬于有毒氣體對人體健康是不利的。
2、二氧化氮會引起呼吸系統失調。二氧化氮是一種紅棕色呼吸道刺激性氣體,氣味閾值約為空氣質量的1.5倍,對人體影響甚大。
3、由于其在水中溶解度低,不易為上呼吸道吸收而深入下呼吸道和肺部,引發支氣管炎、肺水腫等疾病。在濃度為9.4mg/m2的空氣中暴露10分鐘,即可造成呼吸系統失調。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一天,正走在路上,手機響了,話筒里是個稚嫩的小女孩的聲音:“爸爸,你快回來吧,我好想你啊!”憑直覺,我知道又是個打錯的電話,因為我沒有女兒,只有個6歲的兒子。這年頭發生此類事情也實在是不足為奇。我沒好氣的說了聲:“打錯了!”便掛斷了電話。
接下來幾天里,這個電話竟時不時地打過來,攪得我心煩,有時態度粗暴的回絕,有時干脆不接。
那天,這個電話又一次次打來,與往常不同的是,在我始終未接的情況下,那邊一直在堅持不懈地撥打著。我終于耐住性子開始接聽,還是那個女孩有氣無力的聲音:“爸爸,你快回來吧,我好想你啊!媽媽說這個電話沒打錯,是你的手機號碼,爸爸我好疼啊!媽媽說你工作忙,天天都是她一個人在照顧我,都累壞了,爸爸我知道你很辛苦,如果來不了,你就在電話里再親妞妞一次好嗎?”孩子天真的要求不容我拒絕,我對著話筒響響地吻了幾下,就聽到孩子那邊斷斷續續的聲音:“謝謝……爸爸,我好……高興,好……幸福……”
就在我逐漸對這個打錯的電話發生興趣時,接電話的不是女孩而是一個低沉的女聲:“對不起,先生,這段日子一定給您添了不少麻煩,實在對不起!我本想處理完事情就給您打電話道歉的。這孩子的命很苦,生下來就得了骨癌,她爸爸不久前又……被一場車禍奪去了生命,我實在不敢把這個消息告訴她,每天的化療,時時的疼痛,已經把孩子折磨得夠可憐的了。當疼痛最讓她難以忍受的時候,她嘴里總是呼喊著以前經常鼓勵她要堅強的爸爸,我實在不忍心看孩子這樣,那天就隨便編了個手機號碼……”
“那孩子現在怎么樣了?”我迫不及待地追問。
篇5
作者
:奉化斗門
方世杰
在雨林里,一個小男孩拿著相機尋找著新的拍攝內容。
不遠處的沼澤深處傳來一陣??聲,一條鱷魚正慢慢地向小男孩逼近。他張開了血盆大口,企圖將它吞下……不知怎的,她倏地又停了下來,淚水無聲地留了下來。
她想起了自己的孩子——前不久,一批狩獵者陸續來到了鱷魚的棲息地,在混亂中,她的小兒子隨著一聲槍響趴在了地上,永遠離開了她。只留下鱷魚母親,淚如泉涌。
而如今,一個人就站在自己面前,她卻又猶豫了。想到自己失去孩子的痛楚,她的母性令她猶豫不決。
小男孩也早已發現了她,轉身便將她淚流滿面的樣子拍了下來。鱷魚母親在沉思中被喚醒,那拍照的聲音讓她想起了槍聲,她不由得有撲了上去,小男孩向后一閃,從她的肚皮下逃了出來。 他沒想到,母鱷的轉變會那么快,她的眼中分明還帶著淚花。
“都怪你們人類,嗚嗚……”母鱷開口了。
小男孩愣住了,他沒想到鱷魚會說話。
“要不是你們人類,我兒子現在早已長大成鱷,獨自闖蕩了。”母鱷依舊抽咽著說,“近些年,由于人口增多,我們的棲息地在不斷地縮小,而你們卻步步緊逼,為了獲取經濟利益,獵殺我們的家人,更使我們有瀕臨滅絕的危險。”
篇6
人是野獸垂涎的獵物
②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大型食肉動物除非上了年紀或行動不便,否則不會輕易攻擊人類。但科斯卻認為,靈長類動物由于體格弱小、行動遲緩,一直是野獸垂涎的獵物。
③科斯還引用非洲地區的考古發現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科學家在南非發現了許多距今100萬~300萬年前的野獸巢穴,里面發掘出324只狒狒和140只南方古猿(人類祖先)的骨骼化石,其中許多化石上都有大型貓科動物或鬣狗的齒印或爪印;近代的一些調查也發現,野獸并不像人們以前想象的那么善良,它們一有機會就兇相畢露。墨西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出沒于亞馬遜叢林的強盜當中,青壯年死亡人口的6%是由美洲虎造成的。另外一項調查也發現,在過去的80年里,烏干達全國有393人喪命于獅、豹或鬣狗口中,這些現代的證據進一步說明,吃人是野獸的天性。
人類至今心有余悸
④在從獵物向獵人轉化的漫長過程中,那種擔心落入虎口的恐懼深深地植根在人類的大腦里,并且一代一代地遺傳到今天。在現代人類身上,依稀可以看到那個時期留下的影子,比較典型的就是“摩洛反應”:剛出生的嬰兒在受到驚嚇時,會不由自主地攥緊小手。科斯認為,這和小猴子在受驚時緊緊抓住母親肚子上的毛一樣,都屬于一種對威脅的本能反應。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科斯還做了一個試驗。他模仿史前非洲大草原的巖石地貌搭建了一個場景,其中包括3個可以藏身的地方:一塊大圓石,一道巖石裂縫,一棵荊棘樹。然后他找來一組4歲大小的學齡前兒童,告訴他們這里來了一只獅子,讓他們找個安全的地方躲起來。結果大部分孩子選擇了巖石裂縫或荊棘樹。為什么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幼兒能夠做出正確選擇呢?科斯認為這就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此外,科斯的觀點還可以被“侏羅紀公園癥候群”所證明。世界各地的孩子,無論他們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下,種族、膚色、家庭出身如何,都對野獸的危險性有著一種本能的認識,甚至包括那些已經滅絕了的野獸,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侏羅紀公園癥候群”。即便是像《獅子王》這樣的動畫片把小獅子描寫得那么善良可愛,小孩子們也都知道野獸是會吃人的。
生存現實逼迫人腦發育
⑤由于不能和野獸硬拼,那只有智取了。這種嚴峻的生存現實迫使人類的祖先開發他們的大腦,培養出“超獸”的智慧。例如人類具有“察言觀色”的本領――把自己放在別人的位置,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別人的感情和動機,從而猜透別人的心理。這種能力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馬基雅夫利智慧”,它可以使個體更融洽地生活在社會組織中。有人認為這種智慧是對社會生活方式適應的結果,但科斯則認為它是人類祖先想在智力上戰勝野獸而被迫鍛煉出來的。
⑥在生存威脅面前,靈長類動物學會了結成群體生活。例如狒狒和猩猩就通過結成群體來提高發現野獸的機會,它們甚至可以發起反擊,在這種群體的基礎上,我們的祖先建立起熟悉、信任、互惠的結構,這就是社會的雛形。
⑦科斯甚至還認為,人類區別于動物的兩大特征――語言和制造工具,也有可能是作為一種防御野獸的手段而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人類的不斷進化都是野獸逼的。
(選自《奧秘》)
【閱讀訓練】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是按照什么順序進行說明的?
2.第④段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⑩段畫線句中的“可能”一詞能否刪去?請說明你的理由。
4.科斯運用了哪些材料闡明自己的觀點?請分條簡要概括。
5.請根據文章內容歸納,人類在野獸的逼迫下出現了哪些進化?
12版參考答案:《人類進化都是野獸逼的》
1.說明對象:人類進化都是野獸逼的。
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2.舉例子、列數字。有力地證明了“人是野獸垂涎的獵物”的觀點。
3.不能刪去。因為“可能”一詞表明“語言和制造工具是作為一種防御野獸的手段而發展起來的”的觀點只是科斯的推測,并沒有得到科學驗證,刪去“可能”一詞后,與原文意思不符。
篇7
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工智能這一嶄新的名詞誕生了,人工智能在給人們提供便利和方便的同時,也給帶來了一群無用群體。這些被機器取代了,的工作的人,被冠上了無用的稱號,近期阿里巴巴開發無人超市,再次引發了人們的熱潮。機器智能的推廣是否給人們帶來了都是好處?
科技讓過去的空想變成了現實,信息技術的飛速傳播,讓人們忽視了距離的存在,人工智能這一產物逐漸走進了我們的生活,無人超市機器帶娃,智能家具……這些新科技著實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但是隨之引發的社會問題不得不令我們反思,重新審視這一人工智能的潮流。
人工智能挑動的是社會的穩定,就目前的社會形勢來看,技術化高效化的產業,對人們的個人素質能力要求會越來越高,社會的高速發展逐漸演變成了超速發展,這樣的發展步伐難免會使許多滴知識的水平民眾,跟不上。所以說現在人們受教育水平往往很高,但是能接受高知識教育的,畢竟只有少數部分,如果社會以這少數部分的水平來發展,那必然是忽視了余下的大部分,人工智能的開發出自有技術的團隊,用人工智能來取代,本來就是苦苦掙扎底層的人民,民心不平,又無力跟上,久而久之必然會產生反抗情緒,對整個社會的安定產生極大的威脅。
篇8
地球上能夠脫離自然界這種往復循環的似乎只有人類――居于食物金字塔頂端的動物。人類的出現是生物進化長河中動物界優勝劣汰,物競天擇的結果。同時人類的出現又是自然界中的偶然事件,因為生物進化歷程本身是一連串偶然事件的集合。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起初只有物種與物種之間的差異,隨著人類的進化與發展,人類從動物界脫胎出來。盡管人類已經成為地球上的主宰,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自然和世界,但是,人還要長期與動物共存下去。
現代人類在享受空前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如臭氧層的空洞、水體的污染和土地的沙漠化。更嚴重的是自然界的野生動物種群的自然調節機制已經不完善或徹底喪失。人類的過渡開發利用導致了野生動物的瀕危和滅絕,大批動植物面臨著生存危機,人類活動導致動物滅絕是人與動物關系史中觸目驚心的篇章。有識之士指出這場生態環境危機是人類自身的生存危機,因為人類的生存與動物的生存要求的條件相似。
如果人類不能調整自己的行為,人類的滅絕并不是不可能的。而且人類的滅絕并不意味著生物世界的終結。著名古生物學家D. V. 阿格爾教授甚至預言,在一個沒有人類的世界中,嚙齒類動物將是優勢的動物種類。
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場環境保護的熱潮正在興起,人們開始審查自我行為,開始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認識人與動物的關系。更可喜的是,人們開始用法律和條約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反映在1991年開放簽署的《生物多樣性公約》上。像人類的先祖一樣, 現代人類又一次勇敢地接受了環境的挑戰。人與動物的關系將又一次發生飛躍的質變。人與動物關系的演化折射著人類文明的進程。
其實,人們對動物有著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人們對身邊的、周圍的、還有那些遙遠的動物有著濃厚的興趣,這一點可以從動物園里川流不息的人群、電視機前野生動物紀錄片的忠實觀眾、廣告中隨處可見的動物形象中得到證實。然而,動物成員眾多、無處不在。即使是專門研究動物的人士,對動物的所知也是有限的。普通讀者更是限于活動空間、活動時間的限制,由于觀察手段、觀察方法、參考資料的欠缺,不可能了解許多動物學知識。例如一些簡單的動物學問題:它們叫什么?它們在哪里?它們吃什么?即使是這樣一些常識性問題,也不是容易解答的。對此《文明》雜志擔當起普及科學知識的重任,為讀者提供了從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的科普文章。
《文明》雜志自2001年創刊以來,除了追溯人類文明的源流、介紹世界的文化習俗之外,還用很大的篇幅介紹了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樣的動物。《文明》雜志將弘揚文明,傳播知識為己任,在辦刊中堅持介紹動物學知識,揭示人與動物的關系,關注野生動物的生存狀況,暴露野生動物保護中的問題,提倡環境保護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將一個活生生的生物世界呈現在讀者的面前,提出了現代社會文明建設的重要問題,激勵讀者了解世界、認識自然,意義重大。在蹣跚學步中,《文明》走過了五年,我希望《文明》保持一貫的風格,為讀者提供更多的知識,為中國的文明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成群結隊的大火烈鳥密密麻麻地聚集在湖邊,聲勢浩大,令人嘆為觀止。夜暮下的它們,火紅的外衣上被鍍了一層金黃。
《燃燒的火烈鳥》
撰文/李湘濤 攝影/夏富祥 吳常云
2006.7
專題介紹:
第一次見到大火烈鳥,我就被極大地震驚了。這種喜歡扎堆生活的大鳥,往往成千上萬只甚至多達10萬只聚集在一起。從高空看,遍地通紅,綿延好幾公里,就像一塊巨大的紅地毯,又宛如一片在泥沼原野上沸騰的紅色波濤……
朱性情溫順,再加上優雅的外形和飛翔姿態,輕易就獲得了“詩人”稱號。
《拯救大鳥朱 》
撰文/丁長青 攝影/奚志農 祁云 丁長青
2003.1
專題介紹:
在亞洲的東部,生活著一種名叫朱 的大鳥,傳說它能給人們帶來福音。它體態優美、氣質溫雅、羽毛清麗,但它生性害羞而脆弱,面對滅頂之災卻無能為力,那么人們為朱開展的空前拯救行動能否彌補人類對自然界的傷害呢?
雖然名稱里有“雞”字,但是作為世界上珍貴的鳥類,藏馬雞自有一番高貴的氣質。
《高原藏馬雞》
撰文/吳秀山 攝影/紅杏 吳秀山
2005.9
專題介紹:
為探索藏馬雞這一珍貴的物種不為人知的一面,我奔赴它們的原產地,開始了艱難的引種、飼養和繁殖等工作。在科研取得成功的同時,我不禁陷入深深自責: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帶著它們或它們的子孫重回,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形態優雅的黃嘴白鷺,因為它美麗的外衣而遭到大量捕殺……
《白衣紳士―海驢島上的黃嘴白鷺》
撰文/張學武 趙一龍 馬得東
攝影/張學武 趙一龍
2004.3
專題介紹:
由于黃嘴白鷺的羽毛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加上它們喜歡群居生活,因此遭到人類的大量捕捉,導致數量銳減,現在幾乎陷入滅絕的境地……
在野化訓練的過程中,東北虎繁殖能力也能得到增強,現在老虎“拿下”一只黃牛前后不過半分鐘的時間,王者之風在奔跑中顯露無遺。
《王者何時歸來?》
撰文/王遠昌 王敏 呂晶 攝影/王福春 王遠昌
2004.9
專題介紹:
由于濫殺和生態惡化,20世紀中期,具有300萬年歷史的古老物種東北虎已到滅絕的邊緣。跨世紀拯救東北虎的宏偉工程歷盡艱難。1986年以來,攝影師深入“虎穴”,親身見證了“虎威”重振的全部過程,捕捉到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夜幕中的雕雙目炯炯有神,它的翼展達兩米,如果有誰侵犯了它的領地,它會悄無聲息地發動致命一擊。《雕―夜幕下的幽靈殺手》
撰文、攝影/王永軍
2006.5
專題介紹:
這是一種兇狠異常的大型猛禽,一種令許多小動物聞風喪膽的神秘掠食動物。它會在無聲無息中對敵人甚至人類,發動致命一擊。然而事實上,我們幾乎很難見到它的廬山真面目……
環尾狐猴在分類學上屬于哺乳綱,但卻是較為低等的種類,被稱為原猴類。與高等的靈長類相比較,它們的面部更像狐貍,而與人類相去較遠。
《崇拜太陽的“幽靈”―環尾狐猴的隱秘世界》
撰文/李湘濤 張斌 攝影/張詞祖 李湘濤
2004.7
專題介紹:
環尾狐猴是非洲馬達加斯加島的特有物種,目前由于人類的原因已經瀕臨滅絕。不過漂亮與溫順的外表正在挽救它們的命運,人類通過飼養繁殖,使這些習慣于向太陽祈禱的“幽靈”的數量得到增長。
由于生存環境的變化,蝙蝠們的獵食種類也在變化。因此一些種類的蝙蝠已可以在夜晚捉魚。
《發現食魚蝙蝠》
2004.2
撰文、供圖/張樹義
專題介紹:
全世界大約有1000種蝙蝠,中國有100多種,北京有近20種。吸引我前去房山拍攝大足鼠耳蝠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們是在我國首次發現的食魚蝙蝠。
眼鏡蛇在遇到危險時會將頸部立起并側展開來,它們不但能夠用毒牙咬人,而且還會噴射毒液,但是它們并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這樣兇巴巴的行為只是出于自衛。
《蛇的行動密碼》
撰文、攝影/肖詩白
2006.9
專題介紹:
傳說它在伊甸園引誘人類吃下了禁果,冷血、神秘、危險、神出鬼沒,如同幽靈一般游走,甚至膽敢殺死地球上的王者―人類,這就是蛇。
竹直錐象在我國南方比較常見,筆者曾看到有小孩子捉到后用細竹棍從尾部刺入拿著玩耍。這是一對正在交尾的竹直錐象。
《披頭士的精彩世界》
撰文、攝影/買國慶
2003.2
專題介紹:
威猛的虎甲與步甲,“含金量”頗高的金龜子,為非作歹的天牛,令人遐想的螢火蟲,輕功了得的“草上飛”叩頭蟲,熱愛“自由搏擊”的鍬甲……構成了一個精彩奇妙的甲蟲世界。
馬達加斯加曼蛙又稱馬加彩蛙,這是曼蛙屬中色彩最艷麗的一種,因而經常被誤認為是箭毒蛙,其實它并沒有毒。由于色彩華麗,它們遭到了大規模的捕捉,已被列入瀕危動物。
《奇異的蛙家族》
撰文、攝影/喬軼倫
2006.4
專題介紹:
驚蟄的春雷剛剛掠過鄉間的池塘,久違了的蛙鳴聲便開始在田野中唱響。對于深居都市的人們來說,這僅僅是一種對于青蛙的美好記憶。那么,一個更加鮮為人知的蛙類世界又是什么樣子呢?
差不多同一時間出世的小螳螂你推我擠,互不相讓,好不熱鬧。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它們來到世間僅半個小時。
《殺手螳螂》
撰文/張瑜 攝影/張瑜 唐志遠 張仁琴
2006.1
篇9
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coutering unfair competition basic principle's meaning explanation, the analysis establishment law basic principle's theory basis, the evaluation related coutering unfair competition basic principle's theory viewpoint, has restructured the coutering unfair competition three big basic principles from the economic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gle of view: Protects the fair competition principle, the maintenance competition order principle and promotes the consumer benefit maximization principle.
關鍵詞:反不正當競爭法基本原則公平競爭競爭秩序消費者利益最大化
Key words: Coutering unfair competition Basic principle Fair competition Competition order Consumer benefit maximization
法律基本原則”從語源學意義上說是現代學者的一個創造,在古代中國、古希臘和西方語言中,只有“原則”一詞而沒有“基本原則”之說;創造性地使用“基本原則”一詞,用“基本”修飾和限定“原則”,主要目的是為了盡可能地消除“原則”在內涵和外延方面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 以滿足“原則”作為精神理念在實現法律制度內部和諧與整體上統一的要求。一般認為,法律的基本原則是法律原則中處于最高位界的、屬于精神層次的理念和信仰,是法律的活的靈魂。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基本原則是指由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本質屬性決定的,貫穿和滲透于該法律制度的整體,體現和反映人們創制法律的最原始的理念、信仰和追求,對反不正當競爭的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起著普遍指導作用的最根本的思想信念和行為準則;它必須符合精神性、法律性、抽象性、表征性和統率性的特點和要求。
1、法律基本原則的精神性。法律基本原則是一種人們從事特定法律行為時內在穩定的心理狀態和精神導向,是法律人在設計法律制度時所傾注的主觀價值追求,體現了一個特定法律部門或法律文件的立法目的和立法宗旨,在具體的法律適用中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性和絕對的服從性。
2、法律基本原則的抽象性。法律基本原則不同于具體規則,它是從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中歸納和演繹出來的一般的、具有抽象性的、可以普遍適用的規則,它是只作一般調整,不作個別調整的特殊行為規范。正如美國著名法學家弗里德曼所言:“原則是超級規則,是制造其他規則的規則,換言之,是規則模式或模型。” “原則起標準作用,即是人用來衡量比它次根據規則的價值或效力的規則。原則還有一個指歸納出的抽象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說,原則是總結許多更小的具體的規則的廣泛的和一般的規則。”[1]
3、法律基本原則的規范性。盡管法律基本原則具有很強的精神性和抽象性,但是它之所以能夠被人們所遵從,是因為也具備一般法律規范的特征,它對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都有具有高度的統攝作用,對法律的產生和實現都有起著根本性的指導和規范作用。
4、法律基本原則的統率性。法律基本原則是具體法律制度和法律規范的淵源和基礎,其內涵是從一個法律部門的所有制度及其調整的社會關系中抽象出來的,其外延要足以包含該部門法所涉及的一切社會行為。就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基本原則而言,其內涵必須能夠涵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基本立法態度,不正當競爭的范圍界定、法律規制的方法和手段、爭執解決的基本原則和標準等,其外延縱向應當貫穿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各個環節,橫向涉及反不正當競爭法所調整的兩類社會關系,即競爭關系和競爭管理關系。[2]
首先,民法基本原則的簡單挪用在學術上仍有討論的余地。民法從其本質上來說屬于自治法,是典型的私法,其精神支柱和價值追求全面反映了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要求,平等、自由、自愿、誠實信用、權利不得濫用等原則勿庸置疑是市場競爭的原則,但將其轉化成競爭法或者說是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基本原則有一定的歷史意義,但不具有現實價值。如前文所述,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立法和實踐經歷了一個從民法的邊緣化向經濟法的核心化轉變的過程,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現行立法(民法的邊緣化)和修改要求(經濟法的核心化)正是對這一歷史過程的具體回應。目前,反不正當競爭法已經從完全的民法性質轉變成具有公法性質的經濟法,帶有明顯的國家對私人權利進行限制和干預的色彩,民法的個人主義和自治要求已經不是它的基本價值追求,相反從整體主義和社會本位出發,關注整個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行和一切生產經營活動的最終目的――消費者利益的經濟法理念已經對民法精神進行了修正和揚棄。世界上除了德國和日本還沿襲大民法傳統而對反不正當競爭和反壟斷分別進行立法,在形式上適用不同的司法機制外,其他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采取統一立法,[13]在制度層面和法治理念上都表明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經濟法屬性。所以在立法修改意見的理論探討中依然采用民法屬性的有關理念,只是大民法傳統的一種歷史的懷舊感而已,已經沒有必要過多地爭議。
篇10
關鍵詞: 類型化 觀念 風格特征
“類型化”是文學創作中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法之一,也是最早成熟的有關人物塑造的理論形態之一,在增強藝術效果、發揮藝術的社會影響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類型化”強調的是:為一般而找個別”(歌德語)。
“類型化”是對客觀原型加工處理不可或缺的一種方式,不是對客觀原型的照抄,而是按照自己的主觀認識對客觀原型進行加工和處理。因此,”類型化”形象常常表現著作者強烈的主觀傾向。油畫作為藝術門類的一種形式,藝術創作頗受文學創作的影響,藝術家充分汲取“類型化”理論的精髓,在思考作品內在意蘊的同時,通過“類型化”這種表現形式進行創作,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藝術家——方力鈞、岳敏君、張曉剛、宮立龍,等等。他們積極,靈活地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探尋著自己的藝術語言,并通過”類型化”的形象呈現藝術家獨特的視覺語言面貌。強調個性和內省反思成為其追求藝術價值的立足點,使得”類型化”人物造型符合畫面內在的敘事表達要求。
“類型化”作為一種藝術處理手段,傳達觀念是“類型化”的一個特征。用美國著名藝術史家拉塞爾的話說:“藝術不僅存在于所理解的物體之中,還存在于我們對它的認識的方法中。”[1]不是說只要出現“類型化”人物就是傳達同一種觀念,而是“類型化”人物形象的創造都有藝術家各自傳達觀念的要求。從視覺語言與觀念的角度來看,繪畫要做的,或者說應當做的,是如何轉換繪畫語言的習慣方式,傳達出某種當代的感覺。也就是說,繪畫不再以"繪畫的身份"出場,而是以表達觀念的一種視覺方式介入當代問題。因此,對于畫家來講需要把握的重點就在于不用"繪畫的標準"來進行繪畫,而是將錯就錯,以求達到一種藝術語言的純粹。”[2]“類型化”這種人物表現方式,對個體藝術家來說,就是一種創新,一種對過去所熟悉的繪畫語言與形式的突破。這種語言上的突破,使得作品具有當代文化的意義和價值。通常人物“類型化”這一藝術現象所要取得的最終效果和最終意義就是思想觀念的表達。
藝術的觀念,是理解、欣賞藝術所必須具備的前提。藝術是藝術家對世界的看法與感悟,“類型化”則很好地實現了創作者的觀念傳達。這類作品中“具體可感的形象與虛化錯位的背景相結合,細節越詳細畫面就越富有幻覺意味,正如意大利藝術家波斯托萊托1967年說:‘藝術的不明確性只是把兩件事物置于相互關聯的狀態中,以便觀察他們的沖突。’”[3]他們筆下“類型化”的形象已經成為一些公共性很強的符號并被這種符號所取代,像岳敏君、宮立龍等畫家都以很強烈的人物符號來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體現更為廣泛的對人的生存認識和情感反映。“類型化”怎樣才能更好地傳遞觀念的呢?語境在這里就成為了觀念傳達的一個重要因素。語境是思想觀念表達的關鍵,它決定著思想觀念能否被表達且如何表達。語境即語言環境,是話語或文句所反映外部世界的特征。指的是交流過程中某一話語結構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各種主客觀因素, 所涉及的對象以及各種與話語結構同時出現的非語言符號。不同的語境包含不同的指向問題。當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被藝術家重新塑造成新的形象安置在畫面中時,就不再是原有的信息的表達與再現了,而是具有了新的某種凝練的象征意義與暗示力量。
“對架上藝術的意義尋求,已不完全是原創不原創的問題,也不完全是繪制技藝的問題,而是所謂原創、所謂復制有沒有當代文化意義的問題。技藝水平只是一個基礎、一種準入條件,而不總是一種藝術成果。也就是說,繪畫的當代性不再局限在技藝之中,不再是繪畫語言的個人特征,而是以什么樣的觀念從事創作、以什么樣的觀念對待技藝、以什么樣的觀念運用形式的問題”。[4]技術夠用為止,觀念創造無窮,繪畫的觀念化成為繪畫具有當代性的理由。因此,如果藝術家的創作沒有觀念的介入,沒有適合觀念的藝術創作方法,就不可能達到藝術所涉及的問題。90年代以后,新潮美術的“創新”轉向以“觀念”為主的藝術形式。繪畫在內容和語言上開始呈現極大的開放性和多樣性。很多畫家開始有意識地將自己的觀念意識引入畫面,將觀念因素和油畫形式相糅合,以個人的語言方式來陳述境遇和社會評論。這種觀念的油畫形式具有消解技術,切入題材和強化觀念的特點。以張曉剛的《大家庭》為例,用傳統的創作方法是無法達到作品涉及的家庭照片這一類本應屬于輕松愉悅的普通家庭生活,卻同時也被標準化了意識形態化了。使畫面在單一的技法之下引述了歷史的沉重和對個性的壓抑。在以油畫人物的“類型化”為主要藝術表現的作品里,“類型化”則是觀念傳達的最佳方式,且作品明確地體現了觀念:以大眾的方式對社會現實進行響應體現出個人主體對大眾和社會的關注、對現實自我狀態的體驗。
“類型化”人物形象是創作者精心設計的,完全不拘泥于人物的個性特征,這是“類型化”的第二個特征。在一系列創作中的反復登場,體現出了畫家鮮明的風格,主要指體現在作品或人物的符號性指代上。這種符號性指代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藝術家個人風格的指代,二是“類型化”人物形象以一種概念化的方式反復登場形成了一種程式符號。
“卡西爾認為整個文化都是人類活動的符號,不同的文化形式就是人類經驗的不同的符號形式。藝術是情感符號的安排,這種安排是全新的,沒有先例的,不可重復的,是種富于想象力的能動的創造。即使模仿客觀真實的再現性藝術,也不會毫不改變地照抄自然,而要對自然進行必要的加工改造,以便表現社會性與人的主觀情感,它的符號程式便具有再現與表現兩種功能。藝術是人創造出來的一種直觀形式,用來把握自然與生活,除了再現客觀現實以外還可表現思想意蘊,從這個意義而言,它也可以說是一種可以感知的形式符號。”[5]油畫人物“類型化”具有各自的特點,也就是說每位畫家在各自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各自的造型特征。他們利用原型但又不照搬原型,而是按照對這類原型的理解或者說是感覺來再現描繪。這種具象寫實的“類型化”的形象,在現實中卻找不到,它不是客觀實在的事物,而是藝術家虛構出來的理想事物。由于虛構本身具有的主觀性和超現實性,所以人物形象是夸張變形的,是經過典型化了的富于想象力的形象。通過對現實人物加以夸張取舍創造出能夠傳達出具有某種特征的人物,他們或具有地域特點、或具有階層身份、或具有時代特征。人物“類型化”不具有某類人物的共性,不是說某個畫家畫了一系列“類型化”的農民形象,我們就把農民定義為這種形象。其實藝術家畫的只是他感覺到的形象,它體現的只是藝術家的個性風格。它們往往會成為藝術家的藝術標志,提到某位藝術家想到的便是其與之相對應的人物形象,或者看到某“類型化”人物便知道是某個藝術家的作品,哪怕這是一件從來沒有展現過的作品。因為人物已經形成了一種“類型化”概念,或者說是一種代表畫家藝術特征的符號。這種“類型化”人物或畫面風格很容易使人在認識觀念上將藝術作品整個當成符號看待。塑造的是個性概念化的人物重復運用形成程式化符號,變得容易被大眾接受,具有易識別性。 張曉剛的《大家庭》是一種符號性質的形象和語言。借鑒老照片提煉出了極簡化的人物造型,舍棄了學院要求的色彩、深度最后找到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通過這種方式經過內心轉化將家庭老照片上特有的時代密碼、精神含義轉化成自己的藝術語言。他不是稍做技法處理就照搬圖像,他有自己具體的真實感受和獨立思考能力,它不是臨摹一張老照片,他在繪制的過程中加入了自己的繪畫技法和個人風格。反映的是一種時代的縮影,又具有當代藝術所推崇的那種影像上的符號性質。繪畫畢竟是有感而發的藝術行為。在有人問張曉剛你畫的是哪一類人時,張說:“這不是任何一個具體的人,當然,也不是我自己。我在畫的過程中把個人的具體性、個性都畫沒了,這是一個純粹的類型人”。
參考文獻:
[1]顧丞峰.感受誘惑——中國當代藝術靜觀[G].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200.
[2]張曉剛.經驗身份與文化判斷[J].畫廊,1996,(5、6):8-11.
[3]殷雙喜.現場[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