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民居范文
時間:2023-04-11 20:19: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皖南民居,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皖南黃山腳下以及周圍的歙縣、休寧、黟縣等地,古時為徽州所在地,這塊土地上誕生的徽商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且創造了獨特的徽州文化,各地至今仍保存著完好的徽派建筑和徽州古民居。
關鍵詞:歙縣;古民居;皖南
一、皖南古民居的分布模式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這是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的夢里江山,更是徽州境內的天人合一。800多年來積淀的徽州主體特征,有著其深厚的文化蘊涵,古徽州建筑,新安醫學、程朱理學、新安畫派、徽菜徽劇和徽州民俗等都是其突出的載體,可惜其中有的已經漸行漸遠了,有的正在逐漸消失,淡出人們的視線,留在人們心中最直接最現實的徽州文化恐怕只有徽派建筑了。在皖南腹地來回,感受到徽州的山水,皖南的徽派建筑就是徽州最大的特色。徽州建筑鼎盛于明清年間。這一時期發展的建筑有兩大特點:一是體現了商人對高層次生活的追求――明萬歷以前,徽州人生活以節儉簡樸著稱,但隨著徽商經營于都市,親歷繁華,激發了他們對高層次生活的追求,致使建筑趨向豪華;另一特點是建筑中滲透了儒學文化――由于這個時期的徽商經濟儒學文化,成為徽州物質與精神兩大支柱,因此,造成徽派建筑色彩上素潔雅秀、造型上別具一格,布局上緊湊通融,結構上奇巧多變,裝飾上精致多姿。
皖南古民居的群落規模一般不大,多是十余戶人家,較為松散地分布在某一山間的平地或者山坡上,不像北方的村莊里,房接房,屋連屋,而是各戶之間留有一點點距離。這樣的建筑特色是山里的地勢使然,建造房屋時,必須因山勢而建,沒有北方的平整地,就不能夠建造北方式的村莊;同時留下一點距離還可以防火。也有相當的一部分皖南民居是建在山間的闊地上的。它們一般規模較大,約百余戶人家聚居,村莊里的道路較窄,建筑風格依然是青瓦白墻和馬頭墻,只是平地上的皖南民居,多以水為伴,村里多池塘溝渠,恰好可以用來形容皖南民居的又一特點。
二、古民居的建筑特色
皖南民古居基本上是“白墻、青瓦、馬頭墻”。白墻,是指皖南古民居的墻壁多是白色的,沒有一點雜色。 皖南民居的墻不僅白,而且形狀是奇特的,都是采用“馬頭墻”,所謂馬頭墻,就是山墻呈方形,高出屋頂,可以把任何相連的兩處房屋隔開。這正是皖南民居能夠防火的主要原因。青瓦,是指皖南古民居都是采用黑色的小瓦,瓦面青黑,呈拱形,是用泥燒制而成的。皖南古民居的分布是有特點的,它沒有固定的朝向,它總是因山勢的變化而定,不僅是朝向,連聚居的群落的大小,也是取決于山勢。
皖南古民居一般是四合院式的結構,只留一個門。可以從大門進入院內,院內留有天井,天可以采光,增加室內的光亮,又可以通風,保持空氣清新,還可以晾曬東西,也好讓屋頂的雨水流入自家的院內,皖南人相信“肥水不流外人田”這種古老的說法。皖南古民居,不論是高大或是低矮,不論是成群或是單獨建造,對外一律不留窗戶,就是有窗戶,也是留在自家的院內,據說這樣可以防盜;特別是家境較好、男人長年在外做生意的人家,更是不會在墻上留下窗戶,一大家人合住在一個院內,只能從一個大門進出既可防外賊,對內又可以防止“紅杏出墻”。
三、古民居建筑中蘊含的“風水”意義
村是聚落的一種形態,古人注重追求人和自然關系的和諧。皖南民居儼然成了追憶歷史的化石。皖南民居的形成與徽商的興起密切相關,欣賞民居有不同的角度。單從風水與建筑的關系來看,就有許多妙中之妙,折射著皖南文化和儒商的心態。皖南民居與整個周遍山水的環境很融洽,在村落的選址上古代的規劃師和建筑工匠們有著一套秘訣--“尋龍、覓水、察砂、點穴”,比如說,皖南的民居建筑在朝向、開門、天井、裝飾等方面有很多講究--大門朝向忌正南向,在儒商們看來“南方屬火、而火克金”; 忌面對大路、惡物(險山、怪石), 于是“泰山石敢擋”、“照妖鏡”就應允而生;其他“四水歸堂”的天井都成了商人“聚財”的心理寫照。人們為了防止“氣”隨水流散,往往在村口等地的水口重點筑亭、建塔、修橋以鎖村氣。
皖南歙縣、黟縣的古民居體現了典型的江南風格。民居比較密集,庭院比較狹窄。城鎮中大型組群(大住宅、會館、店鋪、寺廟、祠堂等)很多,而且帶有樓房;小型建筑(一般住宅、店鋪等)自由靈活。屋頂坡度陡峻,翼角高翹,裝修精致富麗。總的風格是秀麗靈巧。
皖南民居“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照之精”,不愧為中國明清民居建筑博物館。大片的古民居,鱗次櫛比、粉墻黛瓦、飛金重彩、精雕細鏤。巷門幽深、青磚甬道旁古樸的店鋪、參天的古樹和爬滿青藤的庭院墻頭,構成一幅完美的“中國畫里的鄉村”,反映出悠久歷史所留下的廣博深邃的文化底蘊,體現出幾百年前古徽州經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世風民俗。
四、結語
通過認識皖南的古民居,不僅能了解古徽州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更可以了解以古山岳文化與中原文化、吳越文化融合所造就的文運繁昌的新安文化。徽州民居建筑藝術帶來給我們帶來的是美的感受,它們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參考文獻:
[1]鄧衛華.皖南村落園林與居民庭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年第18期
[2]胡倩,楊大禹.皖南古村落居民建筑裝飾形成因素探析[J].山西建筑.2009年第24期
[3]詹學軍.防火功能在皖南古民居村落設計中的意義[J].銅陵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4]陳雪杰.皖南西遞古民居建筑環境探析[J].住宅科技.2008年第3期
篇2
中央新聞媒體緣何對開遠市推行縣鄉村醫療機構一體化管理產生如此濃厚的興趣?
答案是:自2006年以來,開遠市緊緊抓住被列為紅河州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綜合改革試點市、云南省惟一的統籌城鄉發展試點市和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的重大歷史機遇,在全省率先探索推進統籌城鄉發展,圍繞“縮小城鄉差距,確保城鄉居民享有同等的權益和機會”的統籌城鄉發展核心問題,按照“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要求,以超前思維、前瞻視野、卓越實干,強勢推進以縣鄉村一體化管理為重點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努力構建城鄉居民“健康網”,實現了較高層次的城鄉居民醫療服務和待遇平等,進而有力地推動了開遠統籌城鄉發展、建設中國幸福之鄉的生動實踐。
城鄉差距催生“托管”新模式
靈泉辦事處南路村委會紅星村村民李自發,今年50歲,因患“急性化膿性闌尾炎合并腸粘連”入住樂白道衛生院。這次已是他第四次住院做手術,手術難度也較大,以前他都是到大醫院治療。而這次,樂白道衛生院在托管方——第59中心醫院原副院長金文山的指導下,邀請該院外科和麻醉科等科室主任為李自發成功實施了闌尾炎切除術和腸粘連分解術。李自發這次的住院費用是2896元,他自己支付了659元,新農合補償了2237元。“這次住院太讓我意外了,我才付了600多元住院費,而前3次手術的費用都比這次高。”李自發愈后出院時感慨萬千。
“大病拖、大病扛、危重病等著見閻王。”這句話曾在農村廣泛流傳。“大病不敢醫、大病醫不起”,“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現象曾在開遠農村普遍存在。
開遠市城區有著令人艷羨的醫療資源:擁有三級甲等醫院1家、二級甲等醫院兩家,2005年,全市有醫療衛生機構112個、病床2626張、衛生技術人員1665人。而占全市總人口60%的廣大農村卻僅有病床234張、衛生技術人員87人,農民群眾得了稍重點的病,就只能到城區綜合醫院診治,經濟負擔大大增加。
為強勢推進以縣鄉村一體化管理為重點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2011年1月,開遠市委、市政府經過調研分析后,啟動實施了城鄉醫療機構新型委托管理模式:保持衛生院所有制性質、職工身份、財政投入、衛生政策、收費標準、職責任務不變,讓城區醫院委托管理各鄉鎮衛生院,建立以技術協作、設備資源共享、轉診轉院、會診查房、信息互通為主要內容的工作運行機制,著力推動城市優質醫療資源向農村延伸。
全市轄區內的部隊醫院、公立醫院、民營醫院全體總動員,紛紛“托管”各鄉鎮、辦事處的衛生院。托管期間,城區醫院向鄉鎮衛生院重點提供管理、技術、設備、培訓4項支持。城區醫院派駐醫護骨干分別擔任衛生院業務副院長和總護士長,常年輪流派駐3名以上醫師到相關科室開展診療工作。
采取一對一或一對二的“師帶徒”模式,指導衛生院開展臨床診療工作。城區醫院根據當地群眾常見病和多發病情況,調配相關檢查、治療設備到衛生院開展診療工作;實行委托管理雙方醫院部分輔助檢查結果互認制度;農村患者到城區醫院檢查給予不低于10%的優惠。派駐衛生院的業務副院長每月組織一次醫療管理和質量培訓,總護士長或其他專業技術骨干每半個月開展一次專業培訓,城區醫院分批、分期接收衛生院人員進修學習。
在委托管理過程中,市衛生局負責衛生院院長、業務副院長的任命,并對委托管理雙方實行嚴格的“一年一小考,兩年一大考”制度,獎優罰劣。
新“托管”模式帶來新變化
自新型委托管理模式實施以來,開遠市的鄉鎮衛生院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曾經死氣沉沉的衛生院如今是人來人往,生機勃勃。過去,農村群眾得了重病,只能跑城里的大醫院,這不僅增加了病人的經濟負擔,而且還可能錯過最佳搶救時機。實行新型委托管理后,城區部隊醫院、公立醫院、民營醫院派駐醫療技術骨干全方位進行指導,充實了衛生院的技術力量,使各衛生院變被動“輸血”為主動“造血”,實現了“政府要我發展”向“我要發展”的大轉變。衛生院關閉多年的科室和“零”空白的業務,城區醫院充分發揮人才、技術、設備等資源優勢,按照“差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大力支持衛生院發展,在較短時間內使衛生院職工活力得到激發、診療技術更加規范、服務范圍再度拓展、服務質量明顯提升。
在第59中心醫院的幫助下,樂白道衛生院的X線機重新啟用。3月16日,第59中心醫院麻醉科、肝膽外科主任聯手,在樂白道衛生院為患者實施了闌尾切除術并腸粘連分解術和右側輸卵管切除術并腹腔內血塊清除術各一臺,結束了該院不敢在大手術上“動刀”的歷史。
大莊衛生院婦產科從2008年年底關閉后一直停診,州第四人民醫院下派產科主任吉云擔任大莊衛生院業務副院長并坐診,此后,該院婦產科恢復就診。近5個月來,共接診患者近1000人次,實施產科手術200余例。
在新型委托管理中,城區各醫院科室主任、骨干醫生為鄉鎮衛生院填補了一項項空白,培養了一批擁有實際操作能力的醫務人員。
開遠市充分整合調動各方資源,初步形成了部隊醫院、公立醫院、民營醫院齊心協力共促基層醫院發展的良好格局,成功破解了長期困擾農村群眾的“看病難”問題,賦予了開遠城鄉居民平等享受醫療保障的待遇,得到了上級黨委、政府的高度認可,受到了城鄉百姓的歡迎與稱贊。
“滇南醫療城”輻射作用顯現
今年3月,投資近3億元,占地80畝,并引進先進管理理念和建筑設計風格的開遠市人民醫院東城新院正式投入使用。群眾在這里就能享受到與發達地區一樣的就醫環境和技術……不僅市人民醫院煥然一新,開遠所有鄉鎮衛生院(所)和社區衛生中心服務站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通過改擴建,房屋面積變大了,醫療設備變好了……讓人民群眾“有地方看病”是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基本要求,開遠市按照“健全村級、強化鄉級、提升市級”的思路,積極推行市鄉村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一體化,充分發揮市鄉村三級醫療機構“龍頭”、“龍身”、“龍尾”的保障作用。
抓好“龍頭”。市人民醫院東城新院的建成,極大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需求。與此同時,開遠結合“東擴西盤,向南延伸”的城市發展戰略,對城區醫療衛生資源配置進行了新的規劃調整,全面啟動市婦幼保健院、市中醫醫院、市皮膚病防治院、市衛生監督所等醫院的遷建、改建項目。目前,市婦幼保健院遷建項目主體工程已完工,市中醫醫院遷建項目已完成招投標工作……第59中心醫院、州第四人民醫院也在加快新一輪的擴建,開遠城區醫院的整體實力,特別是城區醫院“以城帶鄉”的龍頭帶動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抓好“龍身”。為改善鄉鎮衛生院基礎條件,強化三級醫療網的重要樞紐作用,開遠采取統籌規劃、逐步實施的方式,自2007年開始,便大步邁開了鄉鎮(處)級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步伐。2007年實施鄉鎮衛生院建設(國債)項目,全市6個鄉鎮衛生院完成改、擴建業務用房4250平方米;2008年總投資780萬元,開工建設樂白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西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09年以來,先后開工建設靈泉街道西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完成羊街中心衛生院、中和營中心衛生院業務用房改擴建項目及3個衛生院的廉租房建設項目……
篇3
摘要:本文以徽式建筑中天井這一建筑元素為例,分析其定義、分類、特征、功能與文化內涵,倡導現代設計群體深入研究傳統特色建筑元素,積極做到創新性傳承。
關鍵詞:徽派建筑;天井;采光
通風徽州文化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漢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流派,為中華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徽派建筑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些特色的建筑特征,是徽州文化一項重要的載體。徽派建筑中一個重要的特色空間是天井,故有“有堂皆井”一說。天井是傳統皖南民居中一個重要的室內外過渡空間,它不僅是建筑中的交通聯系的活動空間,同時也蘊含“好運祈福”等美好的寓意。在當今現代設計中我們應該通過分析民居中天井這一特色空間的構成及功能特征,合理借鑒其設計手法,以期在傳統建筑與現代設計相融合的道路上找到發展創新的途徑。
一、天井的特色
所謂天井是指通過幾面房屋和幾面圍墻圍合所構成的中央空間,有時是四面房屋圍合或三面房屋與一面圍墻圍合或者兩面房屋和兩面圍墻圍合,是皖南民居房屋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位于房屋進深的前后正間中,兩邊由廂房包圍,相對地面的空地用青磚鋪砌。天井整體的面積不大,因高屋圍堵光線顯得較暗,狀如深井,故名“天井”。徽派皖南民居的外墻很少開窗,為讓室內的光線充足,空氣流通,天井就擔負起通風采光的基本功能。傳統的徽式天井主要分為入口天井及內院天井。天井依位置及布局形狀、院落的構成大體可分為“凹”字形、“回”字形、“H”字形和“日”字形四類。“凹”字形:以毗連的多層正屋、兩側廂房共同合圍形成三合式天井的基本單元。這種“一明兩暗”是徽州古民居中最典型的空間組成形式,也稱一條龍式,通常為三開間或五開間組合,七開間、九開間組合在徽州地區也很多。“回”字形:以獨立的三合天井與門廳或門廊圍合成四合式天井單元,又稱“上下廳”。“H”字形:在回字形天井的基礎上演變的由兩組三合天井單元背向串聯而形成的兩進院。這種民居常擁有前后兩個天井,中間兩廳合一屋脊,也稱“一脊翻兩堂”。“日”字形:由兩組三合天井正向串聯形成的兩進院,此種組合可以多單元延伸,如三組三合天井單元組合即為“目”字形院落。徽派建筑中的外部街道空間與室內空間正是通過天井內院串聯形成了一個開放與圍合的空間,而室內空間又借助豐富多樣的花窗、漏窗與外界的自然天空相呼應,如通過宅內人造的山石植物與宅外自然山水呼應,營造出一個個復合而有變化的室內外空間。這內院天井也是自然與建筑的過渡特征空間。
二、天井的功能
最常見的徽州皖南民居是以天井為中心的三間兩進的宅院,天井是民居中最基本的建筑空間。高聳嚴實的馬頭墻構成了徽派建筑封閉的外觀,建筑群中布滿的各式天井則是建筑內部與外界空間的交流通道。徽州地區夏季炎熱干燥,光照時間較長,室內的通風采光處理顯得尤為重要。民居內的建筑環境相對來說較為封閉,高墻小窗避免了室內陽光的直射,但也影響了建筑整體的采光系數,這時天井便成為建筑采光通風的主要構造。陽光通過天井反射到室內形成了柔和的光線,避免了室內出現炫光和室內外亮度差較大的問題。同時,廂房多以鏤空雕花門,也增加了建筑的采光性能。皖南大部分地區,春秋季多雨,夏秋季悶熱潮濕。為避免氣候的潮濕,民居中的天井起到風道的作用,它和廊道廳堂形成一個完整的通風系統。白天,天井和室內的空氣在太陽直射下溫度升高快空氣上升,致使天井內氣壓降低,同時室內由于有屋頂的遮擋,溫度上升慢,空氣壓力大,這時室內空氣最終匯集排出流向天井。夜間,天井上空散熱較快,氣溫較低,空氣會沿著天井下沉,而室內散熱較慢,溫度較高,空氣壓力小,形成由天井流向各室的風,而天井中常內設水池或水缸,也助于經過的空氣降低溫度,使通風更加涼爽,整個系統如同一個天然空調。相對于建筑的外部空間而言,天井是一個外封閉、內開敞的獨立空間,而相對于內部環境而言,天井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環境。在冬季,有些居民會將天井頂部用透光的有機材料制作成封閉的頂棚,不僅隔絕外界寒冷的氣候,也使中庭成為一個陽光房,吸收太陽的輻射。溫暖的空氣又可以流通到四周的房間里,提高了建筑室內空間的溫度。到了春秋季節,敞開頂棚,將舒適的空氣及陽光納入建筑內部。到了夏季,在開場的天井處外加遮陽的格柵,既保證氣流通暢,又能夠遮擋日曬。總之從建筑的構造來看,天井的出現對于整個建筑的小氣候調節作用明顯,體現了人們尊重自然、以人為本的生態原則。
三、天井的文化解讀
建筑是文化的載體。天井作為徽派皖南民居中建筑的核心,除了承擔基本的采光通風建筑功能外,還有一些封建禮制思想和傳統風水文化的表達。經商發達的徽州人多在家中修祠堂,凸顯家族的等級制度,宅中設天井,渴望“天人合一”的靈氣和“頂天立地”的傲氣。天晴時陽光從天井直瀉堂前,意為“灑金”;下雨時雨水自天井匯入地面,意為“流銀”,有四面財源滾滾流入之意,也稱四水歸堂。皖南民居中的這種天井空間的營造體現了對文化的詮釋,表達了徽商以水為福的傳統風水文化思想。
四、結語
天井作為傳統皖南民居的特色空間,承擔著重要的居民生活活動,體現著瑰麗的徽州文化。在當今溫室效應等諸多的生態環境問題出現后,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態環保的綠色設計理念,設計者應對徽派民居的特色天井進行深入的研究,借鑒中國傳統的設計理念和技術,應用在現代的建筑設計中,平衡傳統建筑元素與當前需求,與時代同行。這在節約建筑設計成本,傳承傳統建筑文化的同時,又不乏是建設綠色生態建筑的有效手段之一。
參考文獻:
[1]李修然.對于徽州民居中天井的思考[J].安徽建筑,2012(2).
[2]林辰松,戈曉宇,邵明,葛韻宇.徽派建筑中天井設計的功能及原理研究[J].建筑與文化,2016(7).
[3]喻洪都.小議建筑物天井[J].大眾文藝,2012(5).
[4]楊蘭英.關于徽州“天井”建筑空間設計的思考[J].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
篇4
論文摘要:皖南傳統建筑裝飾千變萬化,實用兼藝術的構件處理,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恰到好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文化風格。
置身于徽州古村落中,那里風光秀美,數百幢明清時期的民居靜靜佇立。它們采用了不同的裝飾手法,建小庭院,開鑿水池,安置漏窗、巧設盆景、雕梁畫棟、題蘭名匾額,創造了幽雅的生活環境,有著濃郁的文化氣息。
一般在皖南古村落的村子入口,祠堂前的廣場,建筑的大門,室內的廳堂等,這些人們的視線最易停留的地方都作重點裝飾。如款縣棠越的7 座牌坊群,徑縣茂林的14 座牌坊群等,它們都以赫然醒目的姿態立于村口,形成獨特的村口標志,同時也張揚著本村曾有的榮耀。另一些則利用門樓、古村及其特有的自然風貌來構筑村口空間。如徑縣桃花潭鎮的萬村,以“義門”門樓、彩虹橋和溪邊古楊樹,形成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氛圍。還未進村,以濃濃感受到家的氣息,村的靈秀頓顯無遺;而水東翟村的“踏歌岸閣”門樓屹立于桃花潭東岸,與古道石階、大夫第和銀杏古樹相擁而成的空間則氣勢磅礴,異常突出。牌坊群、門樓這些具有裝飾性的建筑物所營造的各種氛圍的空間不單純是為了界定村落的起始點,更重要的還是村落個性最好的反映。
逢時過節,祠堂前的廣場是最熱鬧的地方,人最多,人們逗留的時間也最長。所以皖南的祠前廣場常設有高大的旗桿石、萬年臺(古戲臺)。人們在古樹的濃蔭下看戲聊天,形成一個較開闊的集會場所。萬年臺是廣場的中心建筑,多用重檐翹角,相當耀眼醒目。舞臺又是戲臺的中心,自然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都采用各式的藻井裝飾,來突出演員的活動空間。如祁門珠林余慶堂的戲臺,正中為彎隆式藻井,臺面前檐斗拱、額仿上精刻有人物、花卉圖案,裝飾性極強。還有則在梁仿和檐拄撐拱上雕刻戲曲圖文。
大門是出入的咽喉,它對宅第的規模、氣勢起著不可忽略的暗示作用,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不論貧富,大門都是裝飾的重點。皖南民居喜在門洞上方飾以立體的磚雕門罩。門罩雕飾繁富,有山水人物,花鳥魚蟲、歷史故事、地方風情等,但都突出吉祥寓意的主旋律。它不僅美化了大門,而且表現了主人的情趣;同時,門罩本身又是一幅奇妙的藝術品。還有一些地區喜用滿飾有紋理的磨磚貼面來裝飾門墻,以襯托門頭所鑲的反映不同門第的嵌方。這種簡潔的裝飾手法更突出了大門的雄麗、威嚴。作為集會的重要場所— 祠堂,它的大門是采用石鼓、閥閱、鋪首和匾額來裝飾。
皖南居民的廳堂,是接待親朋好友和辦紅白喜事的場所,也是人來人往最多的地方,作為居住空間序列的,更是重點裝飾的對象。用屏風、匾聯和天棚界定了一個面對大門、天井的半開長敞空間,是其大而敞,堂而正。在屏風前八仙桌坐定的賓主目及的地方,如廳堂大門的墻背面和天井左右的側墻,講究的都用磨磚拼花貼面。如徑縣茂林的滋樹堂其天井即采用有暗八仙紋理的花磚側墻。稍次的也用磚墻粉白,再飾以墨線彩畫。廳內的柱礎、石墻裙和石踢腳通風口,都有表達主人情趣的雕刻。花好月圓、五富捧壽、松鼠葡萄等表達美好生活寓意的是尋常人家喜用的裝飾。而文人雅士則多用能表達自己情操、氣節的圖案,如琴棋書畫、魚樵耕讀、梅蘭竹菊等。每戶帶堂名的掛匾,更是主人的家風和志向的直接表露。今天,一些廳堂條案上還擺著“老三樣”:東瓶西鏡,中間自鳴鐘,寄寓著家人對外經商親人“永遠平平靜靜”的希望。
交通性質的街巷,輔質的廊廂,從屬性質的邊屋雜院,在裝飾及加工上都大大減化至適用的程度。如街巷鋪地的石材,只是中間推獨輪車的一條,選用較大的條石或卵石,根本不像天井鋪地那樣割拐拼縫;廊廂的石柱礎也是最簡單的復盆礎或方形刻線礎;廚房邊屋的梁架,更見不到月梁和雀替,就是檐口撐拱,也是形式最簡單的,絕對不會使用復雜精美的木雕;雜院圍墻更不見裝飾性的檐口磚雕或墨線彩畫……正是由于這些輔裝飾的簡化,襯托出主體空間中重點裝飾的細密與精致。如街巷平鋪的卵石,與民居前有各種吉樣圖案的卵石鋪地形成對比,使得人口更加突出。主次空間的不同裝飾,不僅加強了空間性質的區分,也在加工時省工省時,節約了開支,真正做到了裝飾的有的放矢、恰倒好處。
人們的視線容易停留和挑剔的地方是傳統建筑中空間的轉換處。如徑縣桃花潭鎮“踏歌岸閣”門樓,既是渡口的交通要道,又是接連村內外空間的人口標志。它高大的體量形態在寬廣的水面顯得格外醒目,透過二層明間的雕格漏窗觀桃潭風光,碧波煙云,如臨仙境。每戶廳堂和臥室廂房之間的天井橫門,如今門頭上還存有垂掛珠簾用的桃形吊鉤或石雕的鳳頸鉤眼,這種今日看來裝飾性極強的橫門,過去十分有效地界定了每戶的公共空間和私密空間:進一步是閨中繡房,退一步是會客廳堂。不論是主體的屋頂、屋身和臺基,還是地面局部的梁、柱、拎;抑或是檐口、門窗洞及墻的轉角,都進行了藝術化的處理。如屋頂與屋身之間用雕刻精致的撐拱和柱間坐斗作過渡;屋身與臺基地面則以石雕柱礎和浮雕墻裙來連接;室內地面和窗洞四周都飾以圈邊。屋面檐口的瓦則做成云頭和滴水狀。不同材料之間的過渡所作的裝飾處理,其細微考慮更是令人嘆服,如木柱落在石柱礎上的柱腳底端,其垂直交叉的中心線上,都挖了一個如意頭形的孔槽,看上去十分好看。實際上每個柱腳底端垂直交叉的四個孔槽,是施工時校正柱子垂直度用的標記,同時也是防止柱腳受潮腐爛的通風孔。只是匠人們將其藝術化了而已。這種兼實用與藝術于一體的裝飾處理,很值得現在借鑒和學習。
篇5
關鍵詞:護墻體 熱工性能 民居建筑
0、引言
皖南地區處于我國夏熱冬冷的氣候分區帶,該地區建筑外墻應當達到夏季隔熱與冬季保溫的要求才符合我國節能要求。民居圍護墻體熱工性能好壞也直接影響到建筑室內熱環境狀況,從而影響居住的熱舒適度。
1、測試對象分析
皖南地區傳統建筑墻體主要采用青磚空斗墻,其建造方法是在墻體的上部采用“空斗法”砌筑,下面采用“實砌法”砌筑,即先用大石板做墊層,然后平砌一層青磚(圖1,2)。該類墻體多在明清代木構架建筑中存在。
新建的房屋已經很少用木構架結構,農民自建房大多采用混合結構,墻體材料主要使用水泥磚(圖3)和水泥砌塊,也有新開發的項目開始使用煤渣磚空心砌塊(圖4)實砌墻體。
根據材料和砌筑方式的不同將當地墻體主要分為四類:青磚空斗墻、水泥磚空斗墻、水泥磚實砌墻及加外保溫砂漿的煤渣磚空心砌塊墻護墻體。本次測試在皖南黟縣的宏村及屏山分別選取這四種墻體的測試點并統一編號。屏山清代空斗墻編為1號,屏山農民自建水泥磚空斗墻編為2號(圖5),宏村某農民自建的水泥磚實砌墻編為3號,開發商新建徽派“水墨宏村”墻體(圖6)編為4號。具體墻體構造及測試現狀見表1。
2、溫度測試方法與結果分析
根據《采暖居住建筑節能檢測標準》(JGJl 32-2001),選擇熱流計法進行溫度測試。測試時間為12月19~26日。
測試時在內墻和外墻布置三個溫度測試點,最后取三點平均值,以減少測試誤差,12月19~26日室外氣溫在-5℃~15℃之間,溫箱加熱溫度設定為35%。實驗連續測試一周時間且沒有間斷,最后根據溫度計算出墻體的熱阻Rn(m2·k/W):
由于墻體的熱惰性,墻體達到穩定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所以排除安裝和卸除儀器這兩天的數據,取中間21~25日比較穩定的數據進行研究,保證了測試的準確性。
由每天測得的每種墻體的平均溫度數據,再根據熱阻計算公式,得出每種墻體每天的平均熱阻,最后得出墻體熱阻的平均值大小排序:1號墻體(R=01384)>2號墻體(R:01205)>4號墻體(R=O.199)>3號墻體(R=0.128)。
根據墻體導熱系數K=I/(R1+R+R0),R1為內表面換熱阻,根據國家標準選用0104m2·k/W,Ra為外表面換熱阻,根據國家標準一般選用Oillm2·k/W。
圍護結構熱阻越大,導熱系數越小,則材料的保溫性能越好,可以初步得出結論:青磚空斗墻的保溫性能最好,水泥磚實砌墻體的保溫性能最差。
根據水泥磚空斗墻和青磚空斗墻體在同一天中的實測溫度,繪制墻體的溫度及熱流逐時變化圖(圖7,8)。青磚空斗墻一天中內表面溫度變化范圍在25.7℃~26.6℃,平均溫度為26.13℃;外墻溫度波動范圍為22℃~8.5℃,平均溫度為7.64℃。水泥磚空斗墻的內墻溫度變化范圍是23%~24℃,平均溫度為24.02℃;外墻溫度變化范圍4℃~12℃,平均溫度為7.64℃。
在室外溫度條件相同,墻體內表面溫箱加熱溫度均為35℃條件下,青磚空斗墻的墻內表面溫度比水泥磚空斗墻墻內表面溫度高2.1℃,并且墻體內表面溫度的波動更加平緩。對比兩者的熱流密度,青磚空斗墻在52~60W/m2之間變化,曲線比較平滑;水泥磚空斗墻的熱流密度在70~91W/m2之間變化,曲線波動比較明顯。可見同樣空斗砌筑法,青磚空斗墻要比水泥空斗墻的熱穩定性好。
3、結語
篇6
本文從地域性的生活習俗、地域性的生產方式、地域性的文化形態、地域性的價值觀幾個方面探討民居建筑的地域屬性問題。
關鍵詞:民居建筑;地域;生活習俗;生產方式;文化形態;價值觀
民居建筑是傳統文化與地域文化的載體,我們在對地域性民居建設的規劃設計中,應對地域性所包含的生活習俗、生產方式、文化形態、價值觀進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感受不同地域的人們用心血和智慧壘砌出來的鄉土建筑和鄉土文化,這樣才能夠全面透徹地建造符合當地人們需要的民居建筑。
地域性的生活習俗
生活習俗是人們在生活中產生的生活習慣。中國古諺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雖然現在人們越來越容易被城市同化,但是不同地域的生活習俗還是在特定的地域下跟隨著各個地方的人們。我們舉幾個因地域不同導致生活習俗不同、民居建筑不同的例子。像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蒙古人,是游牧民族,他們的生活習慣是以放牧為主,哪有草就在哪安家,民居建筑是蒙古包。蒙古包建筑是游牧民族處理人、畜、自然關系的產物。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對當地的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和適應自然環境的知識和技術。兩三個人可以在一兩個小時內就搭建或拆除一個蒙古包。它外面是用羊毛氈包在簡單的木架上,平面和屋頂都做成圓形,材料都做成裝配式的構件,為了方面隨時遷徙,可以隨意拆卸和安裝,方便四處游走放牧,可以說是一種特別的民居,使我們感受到游牧民族的生存智慧。
早期的藏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主要是抵御敵人,所以看到的藏族民居都是用亂石壘砌,三四層高,因外觀很像碉堡,所以稱作碉房。因青藏高原山勢起伏,民居建筑占地過大會增加施工的難度,所以一般民居都是平面占地面積較小,向上延展空間。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藏族民居多是采用木石或土木結構。深入藏區的地方,他們意識里有著對外部影響的抵制,偏愛封閉、安靜的生活習慣,他們用方形墻圍起平房。而居住在靠近漢族地區的藏民,生活習慣照完全藏區的人有所改變。他們喜好外部事物,對周圍環境的感受敏銳,喜歡與人交往,喜歡開敝流動的空間,重視生活形態的時尚,他們的民居建筑窗都開的很大。以上可以看出生活習俗的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
地域性的生產方式
生產方式是指社會生活所必需的物質資料的謀得方式,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自然界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的體系。生產方式的物質內容是生產力,其社會形式是生產關系,生產方式是兩者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的統一。
不同地域的生產方式不同,造就了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在民居建設上有著很好的體現。東北地區生產方式主要以農業為主,這里是我國面積最大、質量最好的耕地。農村較多,主要以耕種為生,經濟不發達,民居建設的就簡單,沒有過多的裝飾花樣;南方沿海地區主要的生產方式是工業化,經濟開發較快,人們生活富足,在民居的建設上注重外觀形式,山墻、屋檐、屋脊式樣很多,裝飾也很繁瑣。
地域性的文化形態
中華民族的文化,以其地大物博、歷史悠久而聞名于世。文化形態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點,可以說是一個地方生活的微觀縮影。地方文化的特色是經過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的人的生活積累下來的。有的地區是由于共同的生活習俗,有的地區由于共同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態。
地域性文化形態在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之中滲透著,幾乎不受現代科技成果的影響而改變,這種文化形態也影響著地方民居的建設。東北農村住宅一般都要設有寬敞的院落,除了生活上需求的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家有喜事的時候方便搭臺請大家觀看二人轉地方戲。在東北流傳著“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傳”的說法,可見這種文化形態在人們的心里占有多重的位置。
而皖南民居建筑村落的空間布局緊湊合理,寓意深刻。民居建筑外墻高大而封閉,對外窗戶很少,即使有窗洞也開得很高,室內的通風采光全由天井解決。皖南民居建筑形式凸顯了徽商的“財不外露”的觀念,同時也體現了文人士大夫含蓄內斂的氣質。高聳的馬頭墻,整片的白墻僅鑲以黑瓦墻檐,大片的留白,以黑、自、灰的層次變化組成單純、統一的建筑色調,將平淡自然的美滲透在民居建筑藝術中。皖南民居建筑外部簡潔素雅,而室內裝飾極其講究,建筑中大量采用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磚、木、石雕,表現出高超的建筑手法和裝飾藝術水平。
不同的民族有著各自不同的文化氣質,使民居建筑散發出濃郁的地方文化氣息。
地域性的價值觀
價值觀可以影響和調節人們的社會行為,可以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地域性價值觀可以理解成不同地域的人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是對不同文化的尊重。我們生活在不同的地域里,我們享有的自然條件和文化傳統并不一致,這樣環境下價值觀就不會一致。如果我們只把一種價值觀當作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化和形式特點將會在一種價值觀的指引下逐漸消失。
信奉宗教是藏族人民的生活價值觀,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虔誠的信徒去朝拜。這種價值觀促使藏族民居建設中都要設有經堂,并且一定要設在房屋最好的位置上。山西商人儒賈相通、義利相合的價值觀,使晉商聞名天下、富甲天下。為中國的民居留下了如喬家大院(現為民俗博物館)、王家大院(山西最大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筑群,人稱“三晉第一宅”)的建筑瑰寶。如果我們所有人都是同一種價值觀,那么全國各地的民居建筑將是同一個模樣,毫無特色而言。
不同地域的生活習俗、生產方式、文化形態、價值觀都對建筑的形式產生重要影響。在這種影響下形成風格不一的建筑特色。
參考文獻
[1]陸覆鼎.《中國民居建筑》,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年
[2]于金富.《生產方式》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3]王其鈞.《中國民居》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年1月
篇7
此次“微電影”訓練營,由南京大學國家級傳媒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主辦,由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韓叢耀教授擔任學術主持,宏村的實地創作就由他親自帶隊。位于安徽黃山西南麓的宏村,始建于南宋,整個村落依山伴水而建,保存了比較完整的明清建筑,雕梁畫棟具有豐富的藝術性,也是徽派古建筑的代表。圍繞此次皖南風光和民居的特點,學生們的微電影劇本也大多以此展開,內容為有關民國或者江南鄉村為背景的短劇情片或者MV。學生們分組明確,每組都安排有兩位專業老師擔任拍攝指導,除了親自帶隊到拍攝現場,并給予拍攝技術上的支持。微電影中的演員既有參加此次訓練營的學生,擔任自己參與前后期制作的微電影的演員,對于他們是一次難得的體驗,能從制作人員的角度更好地理解演員應該如何配合攝像機的拍攝。同時老師們也從南京請邀請了幾名專業演員,為創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讓學生們體驗到如何指導演員與其在片場進行良好的溝通。
早晨7點30分從南京大學乘大巴出發,雖然經過五個多小時的行程,但是同學們并沒有覺得疲憊,經過了此前在南京大學里為期一周多的微電影創作理論和技巧學習,對于下一階段的實地拍攝都充滿了期待,躍躍欲試,把所學在這一階段的微電影前期拍攝中付諸實施。微電影作為近兩年來一種新興的影像形式,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學生群體的喜愛,同時對于影像或者傳媒專業的學生,也是一種非常適合學習影像語言的訓練和創作形式。南京大學這次的暑期學校特色課程面向全校學生,雖然最終報名參與的以新聞傳媒專業的學生居多,但是也有來自其他專業對于影像感興趣的同學參與,這一次的拍攝對于無論是專業的還是非專業的大部分同學來說,都是他們人生中的第一次微電影拍攝。
到達住下的賓館,放下行禮、匆匆吃完午飯,下午就已經安排下計劃,去宏村踩點,為第二天開始的拍攝進行準備。這次學生的拍攝,除了帶上了各自的單反相機作為拍攝輔機,更為主要的拍攝工具是由佳能公司提供每一組的佳能EOS C100攝像機。當然訓練營的學生們還從南京把三腳架、滑軌、小搖臂、獨腳架、手持穩定器、燈具都帶了過來。
第二天的拍攝,為了趕上清晨游人較少,同時也是光線最佳的有利時刻,同學們很多4點多以后就起來了,按照前一天的分工和計劃,以組為單位,在宏村按照前一天所踩景點進行拍攝。看得出來,每一組成員都很認真,按照劇組的制片模式,有條不紊地以之前寫就的分鏡頭腳本進行拍攝,一條不行就再來一遍。在宏村大部分是游人,以及來自全國各地寫生創作的藝術院校美術學子的人叢中,這群在這里進行微電影創作的年輕人顯得與眾不同。晚上每一組在賓館宿舍還會開碰頭會,老師們會幫著指出觀察到的問題,同學們也會自我總結,回放白天拍攝的素材,對白天的進程進行總結,然后對于不滿意的素材都進行記錄,利于第二天的補拍工作。
篇8
所幸,我還有我的畫筆,可以擇取皖南山中的某一片風景,令我在我的斗室中懷念質樸和自然的氣息。或者,不如就背起畫囊,一路向南而去,去尋訪陶淵明的詩意,去探求似水流年的真境,去山水澄明之處洗凈我的心靈。
宏村,隔著一潭琉璃般的靜水,與我相望。塵世的喧嘩悄然淡去,一切都靜了下來。初秋時節,遠山的顏色蒼翠中透著明凈,山色連同云朵拱橋,村落紛然跌落在潭中,云影天光交相映襯。青草與木葉的氣息逐漸浸潤了身邊的空氣,風的語聲是那樣地從容,一切恍如夢中。我走過湖堤,從拱橋上拾級而下,風聲細碎,拂過接天的蓮葉,搖曳著遠山的竹林。那一刻,仿佛是穿過時光的結界,行至仙境之中,歲月自此永久地停留。
湖那一邊,是白墻黛瓦的徽州古村落。
幽深的古巷,窄處僅容一人存身。蜿蜒的石板路在細雨中閃爍清冷的微光。層層跌落的馬頭墻,是最具符號性的景致,如黑白構成一般富于變化莫測的動感。那墻頭的黑瓦是這幅水墨中最為濃重的一筆,而那瓦下的自墻不是白墻,是“無畫處皆成妙境”。
最為難忘的是清晨與黃昏,如同時光停滯的夢境般闃寂無聲。乳白的晨霧迷離著,槳聲消失在水巷的盡頭水邊廊下尚且沒有人跡,在這離塵隔世之地,沒有人在為緊張繁忙的生活而奔波煩惱,沮喪。片刻間,云層中透出了微弱的陽光,那陽光也像被秋寒中的溪水洗滌過一般清冷。水面上泛起明亮的水光,拱橋的倒影如同描畫過一般清晰,粼粼波光慢慢搖碎了這清晰的倒影,那是穿著藍布衣裳的船家緩緩地行過了水巷。
天井真的如古井般深而幽暗,向上望去只見片四四方方的天空。靠墻的一邊往往是小小的一池清泉,使得陰涼的空氣更加潤澤了。堂上是古老精致的家具,老藤椅的全身都有著古玉般的包漿,光線從方小小的天窗外穿入,投射在雕刻精美的冬瓜梁上。向晚的庭院里空無一人,雨后金色的斜陽照在斑駁的墻上。深深的庭院,寂寂的流年,這一幕寧靜如太古,有似曾相識的意味。
隔著月沼,宏村的黃昏撲面而來,如同一個重復千百次的夢中場景。驟雨初晴,水氣尚未散去,金紅色的夕陽卻穿透了云層。水霧反射著蜂蜜色的光線,如虹彩如幻夢所有的顏色,所有的工具和技巧,在這般景色前都無能為力。令人唯有癡癡凝望,借用李商隱的詩句,可謂“此景可待成追憶只因當時已惘然”。我只有憑回憶勉強描摹著,而在那一刻,唯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以造就此景。
其實,何止是我所能描畫的這些,皖南的山水,民居、風土人情,似乎天生是為繪畫的人們而存在的。
你看那跌宕錯落的民居宅院,沿著曲折的小巷而高低倚側,變化有致的山墻,分明是幅幅最具創意的黑白構成圖。那墻頭層層疊疊的瓦片、蜿蜒蔓生的藤蘿同那古銅色的木籬笆,與大片的白墻相對比,不正符合線描里“疏可跑馬,密不透風”的古訓?若是你登上附近的山丘,山下密密麻麻的山墻與一大片澄凈的天空,或者你去哪水塘邊,半畝寂靜的水面與一角繁密的荷花,又是完美的疏密對比,天造地設,幾乎無需剪裁取舍,就是一幅天生的好畫。
同樣是面對一堵斑駁的白墻,油畫家看見了一萬種微妙的顏色變化,而國畫家眼中卻分明是一片氤氳的水墨。到那煙雨蒙蒙的天氣里,屋宇背后的小山翠流,山頭隱沒在白云之中,或是那晨霧迷蒙的清晨,水面上像是籠罩著一片流云,這時的畫境,又分明是一幅用濕畫法畫就的水彩了。
篇9
今年的“十一”長假,爸爸帶我回老家,順便游玩了景色如畫的皖南山區。
皖南山區風景優美,尤其是山景特別雄偉壯觀,一眼望去這里山連山,山環山,山抱山,我仿佛置身于山的懷抱之中。我們順著蜿蜒崎嶇的盤山公路而上,低頭望去山間一層層梯田錯落有致,山下一條條小溪環抱著大山靜靜流淌……大約開了近兩個小時時而上時而下的山路,我們來到了安徽省著名的自然景點——西遞。
遠望西遞,它依山傍水。整個村落非常有特色,一眼望去都是白墻灰瓦,墻的兩頭成牛角狀微微向上翹起,據說這有防火的用處。聽導游說,西遞古名西川,又名西溪,取溪水西流之意。因古代此處設有傳遞郵件的驛站,遂稱西遞。順著青石板路,我們走進西遞小村參觀了幾座古民居,。這幾戶人家的房屋都大致相同,門頭上雕刻著精美的花鳥圖案。房屋里素色原木,凝重端莊,廳堂很窄小,四壁無窗,光線很暗,只有一個小小的天井。每家的廳堂兩側都立有兩個大梁柱,梁柱上都刻有對聯,其中有一對對聯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據說西遞的族人很會做生意,生意越做越大,但讀書并不放松,他們把讀書放在首位因此出了很多成功人士。
一路參觀著西遞的長廊、庭院、祠堂等古建筑,聽著一段又一段的文化古傳說,使我感受到了西遞的神奇與美麗,這次的長假之旅真令我難忘。
篇10
時間:2007年4月初
出行者:肖楊
“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
當都市人厭倦了鋼筋水泥森林的時候,去農村走走成了一種心靈的召喚!廊橋、灰瓦白墻、油菜花、徽派建筑……中國最美的鄉村――婺源就成了我此行的終點。
從南昌出發,在大巴座上煎熬了五個小時,終于在下車的一瞬間,所有曲張的經脈得以舒展。眼前美景讓人的腦神經也變得簡單直接:“油菜花、油菜花”,除了知道映入眼簾的是油菜花以外再沒有別的。
江西婺源是鑲嵌在黃山――景德鎮――廬山國際旅游黃金線上的一顆綠色生態與古文化明珠。她位于贛東北,東臨國家歷史名城衢州,西毗瓷都景德鎮,北枕國家旅游勝地黃山,索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與莊園”之稱。婺源古屬皖南徽州“一府六縣”之一,是中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朱熹的故里,也是中國近代鐵路之父詹天佑的桑梓。從宋到清,整個婺源縣共考取進士552人,仕宦2665人,歷代文人學士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入《四庫全書》,7位名人入選《辭海》。有“中國縣級第一館”之稱的婺源博物館,珍藏著由商至清的各類文物達萬余件。
到達婺源的第二天,我起了個大早,一路直奔這座靜謐的明秀之村。司機大哥熱情地介紹著他的家鄉,行程間,只見黎明的霧靄漸漸散去,陽光悄悄喚醒了整個村莊。山明水秀、松竹連綿,飛檐翹角的古民居或依山,隱現于古樹青林之間;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遠遠望去,民居、梯田、繚繞云霧的相映成趣,極其入畫。
我原以為婺源的油菜花就足夠表達其最美鄉村的韻味,然而越了解婺源,才越感受其獨特的鄉村氣度。
百柱宗祠,實為九十九根主柱,猶如深藏民間的“金鑾殿”。建造于康熙年間的百柱宗祠,坐落于婺源古坦鄉黃村,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清華大學的學者在參觀完百柱宗祠后曾這樣寫到,開了鎖進了百柱廳,出乎意料的是這祠堂竟是五開間,規模宏大,構架壯麗……祠堂的軸線不偏不倚正對著一座干凈利索的圓錐形小山,叫“金字面”,這正是風水上的文筆峰,以它作為宗祠的朝山,有利于宗族在科第上取得成功……我是在這此逗留良久的,想說草根出身,多少也能沾些皇家之氣回去。
彩虹橋,建于南宋1137年,全長140米,是中國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設計最科學的一座廊橋。剛到這里我卻怎么也沒法相信這就是“中國最美的廊橋”了。整座橋沒有雕梁畫棟,做工電顯得粗糙、不精細。仿佛只要是木匠出身,都能做成這樣厚重、結實、耐用的廊橋。然而斑駁的紅漆廊柱,青苔蔓生的橋墩――現今的彩虹橋依然與兩岸默默青山相伴,在盈盈碧水里倒影低回。
婺源上千年隸屬古徽州,她的文化、建筑、民俗、菜系等都屬徽州范疇。從古村落看,西遞、宏村已成為世界級文化遺產,成為皖南古村落的代表。婺源當地的小姑娘會很樂意當你的導游,只是被問及徽派建筑時,她們也只是含糊而過,沒辦法說個明白。也許這只能怪這徽州文化太悠遠,聽到八十歲也聽不完!
旅游攻略
交通:營運班車可直達上海、杭州、深圳、廣東、溫州、寧波、金華、常熟、南昌、九江、黃山等地。從縣城大型停車場到各景點有公交車,時隔20至30分鐘。
精品范文
1皖南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