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文明講禮貌范文
時間:2023-03-14 05:59: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講文明講禮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個充滿文明禮貌的城市,能夠給人帶來愉快和信心。?一個不講文明禮貌的城市,設施再好,也難秩序井然,賞心悅目。文明禮貌表現的不僅是個人形象、城市形象、市民素質,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文明程度。這一點,越來越成為大家的共識。
講文明講禮貌,需要開展廣泛持久的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自我教育應成為一個有機結合的系統,以強化人們講文明禮貌的自覺意識、公德意識,培養和完善公民的道德人格,形成無論在家庭、學校、單位、社會都能夠自覺自愿地講文明、講禮貌的習慣。
講文明講禮貌,需要自覺行動。一些人談起不文明不禮貌的現象時憂心忡忡,輪到自己了照樣不講文明禮貌。改變這種狀況,需要每個人從一言一行開始,不能只說不做。學校要從老師做起,給學生做出榜樣。家庭要從大人做起,為孩子做出榜樣,孩子也要監督大人。家長不能只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還要重視文明禮貌的教育,重視孩子的道德修養。大人尤其要為孩子作榜樣。
講文明講禮貌,需要加強管理。文明禮貌既要靠自覺,也要靠規矩。完善的社會管理,是形成全社會講文明講禮貌的保證。無論是領導還是群眾,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應遵守規矩。規矩不能有彈性,不能有特殊,不能有例外。只有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行政、輿論等手段,形成嚴格的監督機制,“講文明講禮貌”才能成為每個人的良好的習慣,成為整個社會新的風尚。
篇2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這個詞大家再也熟悉不過了,可有誰知道這個詞的確切含義呢?
馬路上,人來人往,車流如潮。一位老爺爺柱著拐杖,在路邊停下了腳步。一個小朋友跑過去,扶著老爺爺,一步一步地向對面走去。路上的車輛見了,紛紛給老爺爺讓開了道路,老爺爺順利地走過了馬路。公交車上,一位阿姨帶著小寶寶上車了,車上的人連忙給他們讓座。這些跡象不就是文明的跡象嗎?
瞧,一個小朋友出來玩了,他遇到了自己的老師,親切地叫了一聲:“老師好!”,老師心里暖呼呼的。
看,另一個小朋友出門去拜年了,一路上碰的人,他都對他們說:“過年好!”、“新年好!”,這些舉動不都是文明的舉動嗎?
篇3
大家好!
當代的青少年有理想,有熱情,他們向社會尋求理解和信任,渴望施展自己的才華。然而在這變革和迅猛發展的時代,真正在探索中獲得成功的青年,畢竟是少數的。為什么許多青年還在理想與現實的十字路口上失意徘徊,落伍為生活的弱者?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不能正確地認識禮儀與形象的重要。
渾圓瑰麗的夢想,固然充滿了鮮活的誘惑,但創造精彩的過程,更會滋養你不屈不撓的創造情懷。一個商人靠著自己堅韌的毅力而取得的成就,他的成功與禮儀、形象緊緊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人生最幸福最壯美最起伏跌宕的動人樂章。
篇4
甲:現在進入文明社會了,人人都應該講文明禮貌。
乙:可不是嘛,不過在我們的周圍還有許多人不講文明禮貌。
甲:我就見過這樣的人。
乙:哦!你說說看。
甲:你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想問路,你會怎樣說?
乙:老弟呀!
甲:怎么?厄,老弟?我比你大呀!
乙:哦!我忘了,老弟,哦不老哥呀。
甲:咦,小伙子,有什么事?
乙:我是從三明來的,第一次到這里不認識路,請問您,到綠色家園怎么走?
甲:向前走,向左拐就到了。
乙:哦,謝謝您!
甲:不用謝,再見!
乙:再見!
甲:這樣挺有禮貌。
乙:是呀!
甲:可是我見到的那人,可不是這樣問的。
乙:哦?那是怎樣的?
甲:那個人是一個大個子,騎一輛自行車。前幾天,他來明溪玩兒,不知道怎么走,就問一個過路人
乙:大個子怎問的?,
甲:喂!告訴我到綠色家園怎么走的?
乙:過路人怎答的?
甲:你猜猜。
乙:別賣關子了,快說說看。
甲:那過路人見大個子這么沒禮貌就說:“問別人吧。”那個大個子很生氣,就說過路人:“你真小氣,做人太差勁了。”
乙:那人真沒禮貌!
甲:還有些人,洗手不關水龍頭。
乙:你看見過嗎?
甲:當然,要不我怎知道?
乙:那你把水龍頭關了嗎?
甲:哦!沒有。
乙:為什么?
甲:我那時正在“唱歌”。
乙:你這人真要面子,那你是在什么時間,哪個歌廳“唱歌”的呀?
甲:個人隱私不能說。
乙:告訴我嘛!
甲: 好吧,悄悄告訴你,我是昨天上午十點十分十秒在河濱北路拱橋頭的那個“歌廳”唱歌的。
乙:你還記得真清楚。我昨天上午十點十一分十秒也到過那兒,你好像沒有沖側所呀!
篇5
從前有一個動物園里有很多的小動物,有小狗,小猴,大象,老水牛,其中有一只孔雀很美麗,但是她很不講文明禮貌,總是在別的動物面前炫耀自己,說自己是怎樣美麗怎樣聰明。所以動物們都不愿意和她玩、有一天,孔雀在外面玩,迷路了。她很著急,她看到老水牛在附近吃草,就問;喂,附近動物園怎么走,水牛聽見了,但水牛不理她,孔雀以為他沒聽見,又叫了一聲。喂,附近動物園怎么走。水牛瞟了她一眼,又轉回去吃草。孔雀見水牛不理她。孔雀便去問別人了,孔雀走著走著,看見小狗和小綿羊在玩,就問;喂,附近動物園怎么走。孔雀以為她們玩的在太開心,沒聽見,又問;喂附近動物園怎么走、孔雀見他們不理她,便走了。
她看見大象在河邊喝水,就看見一只小貓走來,問;大象爺爺您知道附近動物園怎么走嗎,大象笑微微的說,看你那么懂禮貌,就一直走到盡頭,在左拐就到了,孔雀心里想,為什么別的動物不告訴我,就愿意告訴她,不行我也去問問,孔雀問附近動物園怎么走,大象沒理他。孔雀大聲說道,你為什么愿意告訴小貓,就不愿意告訴我。大象笑瞇瞇的說,你都看見了,人家小貓那么懂禮貌,你呢,一說話就是喂這喂那的,你到底是問誰呀,孔雀一聽了大象的話臉上就一下子發了燒,低頭著說,大象爺爺我再也不敢了,
以后孔雀變得有禮貌了,動物們也愿意和她一起玩了。
廣東廣州我做得四年級:陳楊
篇6
我們祖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孔融四歲讓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現在之所以重提文明禮貌,那是因為現在的人們在接受教育的時候,把文化知識的學習放在首位而忽略了社會公德、文明習慣的養成,而這恰恰從本質上體現了一個人的思想品質。文明就是我們素質的前沿,擁有了它,我們就擁有了寶貴的財富。所以,我們一定要養成文明禮貌的好習慣。
首先,培養自己高尚的心靈,從心里深深的扎根,在日常生活的每一言每一行都靠心來約束自己。其次,要在實踐中用文明道德標準規范自己,做到談吐文明,禮貌待人,講究衛生。若能做到這些,也不愧為“禮儀之邦”的成員了。
一聲謝謝,等于一次情感的交流;一聲對不起,能化解劍拔弩張的沖突;一個不要緊,等于給人吹去一陣溫暖的春風;以禮待人,把笑臉常掛,你會發現天很藍,花很紅,其他的人也很友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這就是禮貌的魅力所在了。
手下留情花似錦,腳下留情草如茵!雖然變下腰撿起的是碎紙,擦去的是污漬,說話用的是文明之語,但這一切卻純潔了自己的精神,凈化了自己的靈魂,改變了自己的陋習,這就是文明的獨特之處。
篇7
關鍵詞:民居;民俗;裝飾
一、鄯善縣吐峪溝麻扎村歷史背景
建筑是文化內涵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在滿足使用功能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同時通過建筑作品實體凸顯時代精神,鄯善縣土峪溝鄉麻扎村的民居建筑展示了當地區域性民居建筑藝術特色的圖景風貌。它不僅是民居建筑的實體,同時也是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的物質體現。其民居建筑不僅是一個建筑符號,也是一個文化符號,體現著這個地域的文脈和風貌特色,反映著一定時代和民族的思想觀念、審美理想和精神氣質,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民族性。
據文獻記載在南北朝時,麻扎村稱丁古口,西漢時期,麻扎村屬車師前國。現位于鄯善縣大峽谷南出口溝谷中的一個村落,是迄今新疆保存最好、最古老的維吾爾族村落,也是最具有活力的傳統村落。這個村落約有二百余戶人家,并完整地保留了維吾爾族古老的傳統和民俗風情。
在麻扎村歷史文化融合的過程中,經歷了多宗教并存、東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繁盛局面。可以說,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使得麻扎村的民俗文化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發掘和闡釋。
二、鄯善縣吐峪溝麻扎村成因
1.氣候地理位置的影響
麻扎村位于新疆吐魯番地區鄯善縣西南部的吐峪溝鄉,由于三面環山,海拔100-500米,地勢低下閉塞,造成增溫迅速,散熱不易。春季升溫快,春來早,但有回寒;夏季高溫炎熱,時間長達160天:秋季短,降溫迅速:冬季寒冷期短,風小雪稀。該區熱量極為豐富,日照充足,降水極少,氣候異常燥熱,是當地典型的火洲氣候。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就了當地居民選擇建筑材料具有局限性,既要保暖又要隔熱,這就使當地居民選擇了經濟又實惠的生土作為基礎民居建筑材料,便形成了以生土顏色為主要裝飾的民居建筑形式。一座座民居建筑在平地上形成了黃色的小方塊,點綴于火焰山腳下,呈現出有血有肉的風貌圖景。
2.經濟與文化的影響
受當地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的影響下,麻扎村居民主要種植葡萄和少量的果樹,很少有糧食物。據說,麻扎村的居民都是圣地守墓者的后代,他們世代接受朝拜信徒們的供奉,所以傳統上只種植葡萄而不種莊稼,形成了單一的經濟模式,但這種單一的經濟生活方式嚴重阻礙了當地居民的收入,從而影響著當地居民對構建民居的裝飾環境具有了約束性。近年來,村里的人口增長很快,而這里的人均耕地面積還不到0.5畝,經濟收入又更近一步受到阻礙。因此居民在選擇裝飾材料時既要考慮多方面的功效還要選擇最實惠、最經濟的方式,故就地取材,形成了以材料的原始色彩為裝飾色彩,例如,木柱、大梁、檁條都只是在表面刷一些清漆來防腐蝕,甚至有些都不刷清漆,直接使用。在民居建筑的外表,只是用泥漿與麥秸稈的粉碎攪拌在一起,用泥漿將房屋表面抹平,使民居外表的裝飾具有原汁原味的素樸感。
3.民俗文化的影響
盡管在麻扎村的生存環境比較惡劣,物質生活匱乏,經濟發展相對還比較落后,但是麻扎村的村民們卻獨守著這一份靜謐,依然保持著純樸的民風,同時也保留著傳統的生活習俗。例如,在日常生活以及起居都繼承了以往的方式。這里民族成份單一,其當地居民的服飾和飲食習俗基本一致,男子普遍頭戴各種帽子;女子一般頭戴紅色和綠色的頭巾或小花帽,身穿長裙:職業宗教人士一般以白布纏頭:食物主要有以拉條子、湯面、囊等,大米主要用于做羊肉抓飯。而這些淳樸的民風,在衣、行、食等方面影響著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影響著當地對居住環境的裝扮,因為有了這些因素,才使千余年的古村落還保持著活力。
三、民居建筑裝飾
麻扎村的傳統民居基本上都是土木結構,以土坯壘砌或夯筑墑體、樹干作梁,這種房屋冬暖夏涼,r分適合當地的氣候環境。而民居裝飾中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麻扎村的裝飾風格以伊斯蘭裝飾風格為主,由于伊斯蘭教“不敬偶像”的教規,裝飾圖案只采用植物紋樣和幾何圖案。因吐魯番地區是新疆與內地相離的比較近,受到漢文化影響比較多,并吸收了漢地民居常見的花飾,例如同心結、壽字紋、d字紋之類的吉祥圖案。裝飾題材喜用漢式紋樣與維吾爾伊斯蘭風格的花飾圖案或幾何形體混合組合,多為植物花卉和幾何紋,疏密有致,構圖手法巧妙。當地還運用了木雕的藝術處理手法有花帶、組花、透雕、貼雕。花帶以二方、四方連續為多,圖案縝密,幾何紋嚴謹對稱。植物花卉紋自由靈活,題材以杏、桃、葡萄、桑、石榴、荷花為主。刀法的表現方式有陰刻線、淺浮雕、綜合刀法等。陰刻線為平面陰紋:淺浮雕的特點是圖案性強,不作植物、生物原形態雕塑。透雕是將木板上的花紋圖案以外的部分鑿掉鋸去,形成透空,以虛面烘托圖案。而這些裝飾手法都反映了當地居民樸實的感情和美好的生活理想,也是當地居民的情趣志向,這些裝飾不僅使空間增加了美感,還營造了人性和人的情感裝飾。
其次,在麻扎村民居室內大多喜歡采用白色石灰飾面或以泥漿的原色為裝飾色彩,采用樸素淡雅的生土色,更自然而高雅保持了民居建筑的古樸裝飾色彩。麻扎村民居建筑裝飾豐富多彩,尤其在對木結構件的裝飾處理上更為突出,柱子、掛檐板、門窗、壁龕都是裝飾的重點,手法多樣并靈活。
柱子,在麻扎村民居中柱子用于支撐物件,一般柱子沒有柱裙,柱身多無雕飾,僅作梅花邊或原木柱。柱上有的直接承接檐枋,有的通過梁托與檐枋相接。而常見的柱子為方形或圓形,柱頂有梁托,其圖案是連續的弧形木質小拱券。粱托紋樣曲線優美舒緩,簡練而有力,給立面增添了牛動、活潑的動感。
檐部,民居的檐部裝飾,包括檐部整體輪廓線,封檐磚、掛檐板(或封檐板)、檐橡等。通過豐富的造型、雕花和材質本身的質感,與梁托、額枋、梁頭等組合形成優美的輪廓。是麻扎村民居建筑裝飾中最豐富多彩的部位,也是受漢式影響最顯著的部位。
門窗,麻扎村民居窗戶形狀為矩形多用木欞花窗飾,其歷史悠久,運用普遍,與漢文化保持較為深遠。窗扇與窗戶是一個整體,固定在墻體中,用紙、塑料布或玻璃遮擋,其裝飾造型比較豐富,一般是木質網格,網格上面沒有附著任何東西,十分適于采光通風。房門多采用雙扇實木門板,其外表刷有色漆,多為藍色,門楣上通常有一對方形或圓形門簪,或者干脆就是四瓣花飾,極寓民族特色,而民居大門上的雙交四碗欞花以已是該地區民居裝飾的重要特征之一。入口大門造型簡潔大方,做法質樸細膩,多采用兩扇不施油飾的門板,四角施鐵面葉,中部安門環,左扇上安中門,中門上分段裝飾精美的木雕花紋,一些較高大的門扇上部還裝飾透雕花邊。
欄桿,麻扎村民居多為雙層建筑,欄桿主要是在二層的護 欄,造型主要是方木柱子,經濟條件較好的也旋轉成瓶頸式樣,顏色以木色為主。
最后,室內陳設。本節主要是對麻扎村的室內陳設做闡述,其主要是壁龕、土炕、掛毯、花枕等。當地居民充分利用室內厚實的墻壁,開設了許多形式各異、大小不同的壁龕或壁櫥,就像一組組的組合柜,實用性很強,并成為室內墻面裝飾中最重要的部分。大部分壁龕是均勻排列在室內空間當中,有些專門用作儲藏室的房間甚至整面墻上都布滿壁龕。利用墻體的厚度在壁龕周圍做了豐富的造型,其造型主要以幾何形為主,在方形壁龕上有三角形或拱形,其用途是盛放各種日常用具。墻龕的形制大多類似于清真寺的墻龕,臥室炕內側的壁龕為長方形,里面放置被褥,而樓梯旁的小壁龕內則放置著煤油燈供人們上下樓時照明用。在麻扎村傳統民居中,壁龕的開鑿和廣泛使用成為當地民居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色。而民居室內類似清真寺墻面的壁龕大量開鑿和使用一方面可能和伊斯蘭教傳入以后的影響有關,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對前伊斯蘭時期佛教石窟開龕傳統的繼承和改造。客房與臥室陳設相同,只是雜物少、擺設華麗。民居的臥室內一般都是土炕,炕上鋪墊花氈或地毯,炕周圍也均是富有民族特色的裝飾花毯。炕上也有很多帶有織繡的花枕,顏色艷麗,其紋樣多以植物紋樣。室內的陳設既是當地居民生活審美的結晶,也是居民的情感表露。裝飾性的矮墻、窗花、細小的裝飾、鋪磚的小路,一石一木,都是裝扮生活的情感要素。
四、結語
麻扎村民居建筑是當地居民在歷史中成長而發展,是當地居民從時間、實踐而得來,其維系著當地居民的情感要素,符合當地居民心理與情感上的審美要素,具有歸屬感;也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的民居建筑,值得當今吐魯番地區在新農村建設中傳承與發展,同時也是我們今后在區域性民居設計時需要參考以及借鑒的元素,有利于以后吐魯番地區的新農村建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彭一剛著,《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2]陸元鼎,潘安《中國傳統民居與營造技術》[M],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3]張勝儀著,《新疆建筑藝術》[M],新疆科技出版社,1995
篇8
各學校科學而有序地開展和進行。下面,本文就從以身作則、身正為范,創設生動、具體的實踐情境這兩方面出發,對小學生文明禮儀教育方法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以身作則,身正為范,做好模范帶頭作用
小學生年齡小、身心發展不成熟,他們主要依靠模仿來學習各種語言和行為,所以,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將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要想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和學生接觸最多的我們就要以身作則。比如,我們要求學生尊敬師長,我們自己就要做到尊重年齡教長的教學前輩;我們要求學生著裝整齊,我們自己就要做到穿戴干凈、樸素大方;我們要求學生站得端正、站得自然,我們自己就要站得像松樹一樣挺拔,不能無精打采、自由散漫;我們要求學生遵守紀律,我們自己就要在上課鈴聲響后準時到達教室,不能目無學校紀律……總之,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處處樹立文明禮儀形象,做好學生的表率,如此,我們的文明禮儀教育便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創設生動、具體的實踐情境,使學生做到知與行的統一
在學生了解了文明禮儀的行為規范后,我們還應將這些知識付諸于實踐,只有通過在實踐中的不斷練習、不斷鞏固,才能使學生的文明禮儀行為過渡為真實、自然的生活習慣。比如,在教會學生待客禮儀之后,我們可以為學生創設生動、具體的實踐情境,如“朋友來我家”,讓學生分別對“我”“朋友”進行角色扮演,將朋友到“我”家做客的具體情境演繹出來。這樣,通過創設生動、具體的實踐情境,使學生做到知與行的統一,使他們體會到講文明講禮貌的魅力,進而就能促使他們真正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行為習慣。
總之,廣大小學教師應教育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處處講文明、講禮貌,使小學生能夠符合“文雅的言談舉止、儒雅的禮儀形象、優雅的行為規范”這一人格規范和道德標準。
篇9
出處: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八節:日本國內,自望族以至一般文士,摹仿唐詩蔚然成風。
例句:講文明講禮貌的新風尚在這個城市里蔚然成風。
蔚然成風為褒義詞,不可用于貶義。
篇10
2006年3月4日,總書記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四屆四次會議的委員時提出了“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舉國上下掀起學習“八榮八恥”,爭做光榮公民的熱潮。
孟子曾經說過:“無羞惡之心,非人也。”意思是說一個不知羞恥的人,就不是人,與動物沒有差別。古人說:“民無德不立,政無德不威”。有德,是修養,是文明,是基石;無德,是無信,是卑鄙,是自滅。我們要懂得什么是榮,什么是辱。“八個為榮、八個為恥”就好像一面鏡子,每一個中學生都應當勇敢地站在它的面前,照一照,看一看,想一想。如果你的行為光榮的,那么你就應該繼續,哪怕你覺得會吃虧、會遭到誤解,也該繼續;反之,如果你的行為是可恥的,那么就應該停止,哪怕你覺得你的行為會給你帶來好處,也該停止。
既然我們知道了什么是榮,什么是辱,就應該講文明,用實際行動去遵守“八榮八恥”。為什么要講文明呢?因為講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禮儀教育是培養人的教養,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與他人相處。中學生的禮儀教育實質是個人道德品質和個性形成的素質教育,更是提高全民道德素質,振興民族精神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礎教育。而且講文明懂禮儀是做人的起點。每個人來到世上,學習做人就是從講文明禮儀開始的。連未上學的孩子都知道講文明講禮貌,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就更應該知榮辱,講文明。我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個年輕人去一家大公司應聘,人事部的主任拌成一個清潔工,“不小心”弄濕了那個年輕人的衣服,那個年輕人出言不遜,罵“清潔工”,結果就沒有應聘成功。可見講文明是多么重要。
那么怎樣做一個講文明的中學生呢?其實很簡單。尊敬老師,尊敬長輩,見到老師與長輩主動問好;團結同學,與他人和睦相處;不說土話、臟話、粗話,禮貌待人,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亢不卑,尊重別人,學會傾聽;保護環境,不亂丟果皮紙屑,嚴格遵守《中小學生行為規范》。做到了這些,就能成為一個文明的中學生。
同學們,讓我們共同努力,成為一個知榮辱講文明的中學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