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近視眼的研究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29 15:16: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近視眼的研究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幸福是什么,給校長的一封建議書,紅領巾心向黨,未小關于近視眼的研究報告銜
這時候,夕陽已經銜著山巔了,西面的半邊天空,像起了大火球似的,燃燒著一片血紅的晚霞。關于近視眼的研究報告銜
最早出現的啟明星,在這深藍色的天幕上閃爍起來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個廣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個在那里放射著令人注目的光輝,像一盞懸掛在高空的明燈。青蛙碧綠的身體上布滿了墨綠色的斑點,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過了氣,一鼓一鼓的。劑網購電話:
蒼穹的雨,一絲一絲地飄著,像滿天飛舞的細沙;為大地綠物,帶來一份希望,滋潤在葉梢,也為河塘的水鴨,帶來一股愉悅的情趣,覓尋著秋的奧秘。靠近東窗,坐著一個年輕的戰(zhàn)士。被汗水浸透了洗得發(fā)白的軍衣,緊裹著他那健壯而勻稱的身軀。他那白中透紅的清秀的面孔,像涂了油彩似的閃閃發(fā)光。兩條漆黑的、細長的眉毛,有力地向上揚,將到頂端時,才彎成形。一雙像熟透了的葡萄一樣又黑又大的眼睛,機靈地、警覺地掃視著充滿汗味和傳出鼾聲的車廂。他的右手,很自然地伸到衣襟下面,汗?jié)竦氖终疲p輕握著腰間的小手槍。黨在我心中,《我有一個夢想》
篇2
(轉載),英雄人物故事,我愛祖國,我愛黨,小關于小學生近視眼與視力下降的研究報告
夕陽那輝煌美麗的影子投在被晚風吹皺的江面上,撒下了一大片閃亮的、鮮艷的玫瑰紅的細鱗片。關于小學生近視眼與視力下降的研究報告
點點的繁星好似顆顆明珠,鑲4嵌在天幕下,閃閃地發(fā)著光。青蛙碧綠的身體上布滿了墨綠色的斑點,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過了氣,一鼓一鼓的。
春雨不停地下著,細細的雨絲織成了一張碩大無比的網,從云層里一直垂到地面上,遠處黛色的群山,近處粉紅的桃花,嫩綠的楊樹,柔軟的柳枝,都被籠罩在這張無邊的大網里,這張網是春姑娘巧手織成的紗巾,蓋在天地間,技在群山上。表姐剛來的時候,身穿一件方格襯衣,補了幾塊補丁,腳穿一雙沾著泥土的白涼鞋,走路說話都不敢大聲,我們都說她土里土氣。可是現在,我們不敢說表姐了。你看她穿一件漂亮的上衣,一條緊身牛倉褲,一雙锃亮的高跟鞋,脖子上戴著閃光的金項鏈,肩上披著長長的黑發(fā),顯得神氣大方。回到家里又說又笑,像生活在蜜糖中一樣。知識,我喜歡的風味食品,給老
篇3
【關鍵詞】 上皮內炎癥細胞浸潤 上皮增生 食管炎癥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athologic changes of mucous membrane of esophagus from high_risk population of esophageal carcinoma by endoscopic screening, and to evaluate the connection of the numbers of intraepithelial infiltrating inflammatory cells and epithelial proliferation. Methods:The samples from 1 492 symptom_free subjects living in Hejian town, Linzhou citywere collected, and the pathologic diagnosis was made in 1 480 samples and analyzed initially. In 262 subjects selected randomly, the numbers of the inflammatory cells in the mucous membrane were counted under high power lens, and the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numbers of inflammatory cells and the stage of epithelial proliferation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atypical hyperplasia was 188%(120/638)in the subjects from 40 to 49 years, 310%(208/670)from 50~59 years and 331%(57/172)from 60~70 years, respectively and the prevalence of esophagus cancer was 00%(0/638), 06%(4/670)and 17%(3/172)in the different age stages mentioned above. In the groups of normal、hyperplasia、mild atypical hyperplasia、moderate atypical hyperplasia and severe atypical hyperplasia, the incidence of samples with inflammatory cells over 10 per high power field was 75%(9/120), 387%(29/75), 436%(17/39), 810%(17/21)and 857%(6/7),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numbers of the inflammatory cells infiltrating in the mucous membrane are correlated with the stage of epithelial proliferation.
[Key Words]Intraepithelia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ng; epithelial proliferation; esophagitis
河南省林州市是我國,乃至世界上食管癌高發(fā)區(qū)之一,食管癌的發(fā)病率在高發(fā)區(qū)具有明顯的區(qū)域分布特征:林州市北部鄉(xiāng)鎮(zhèn)的食管癌的發(fā)病率是南部鄉(xiāng)鎮(zhèn)的15~3倍[1]。2005_09~11,林州市腫瘤醫(yī)院承辦林州南部合澗鄉(xiāng)食管癌早診普查工作,汕頭大學醫(yī)學院腫瘤病理學研究室應邀參與此工作。本文以此次上消化道內鏡普查病理結果為基礎,對食管黏膜上皮浸潤的炎癥細胞數目與上皮增生程度的關系進行初步地分析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普查對象選擇林州市合澗鄉(xiāng)的河西、辛安、郭家屯、大南山、大付街、王家6個自然村作為普查社區(qū)。1492名無明顯癥狀的常住居民(男性564例,女性928例,男女比例:564∶928=1∶165。年齡40~70歲)自愿接受普查。
12取材方法普查對象接受嚴格的年齡、住址審查和內鏡取材,胃鏡鉗取可疑病變的食管、賁門或者胃組織。操作方法見參考文獻[2]。標本處理:體積分數75%的酒精固定3~5h,脫水、包埋。
13 食管黏膜的形態(tài)學觀察以及上皮內炎癥細胞計數為更細致地了解炎癥細胞的浸潤情況,結合林州市腫瘤醫(yī)院病理科臨床病理診斷,我們在1480例食管黏膜上皮樣本中隨機抽取262例,光鏡下詳細觀察食管黏膜上皮增生情況以及浸潤食管上皮內的炎癥細胞計數。正常食管黏膜上皮由2個基本區(qū)帶構成,基底層由3個細胞厚度的增生嗜堿粒細胞組成, 胞漿很少。 基底層不足上皮厚度的15%。上皮增生表現為基底層增厚和固有膜隆起延長[3]。非典型增生在增生同時伴有異型上皮細胞,具體各級非典型增生的診斷標準見參考文獻[4]。炎癥細胞計數:隨機抽取3~5個非重疊高倍視野(HPF),綜合各HPF的炎癥細胞數,求出平均值。鑒于標本只有黏膜層,根據正常食管黏膜上皮內每個HPF淋巴細胞大約少于10個[5],上皮內淋巴細胞增多提示炎癥反應。我們暫定食管黏膜上皮浸潤的炎癥細胞>10,即有炎癥的傾向。
14統計學處理建立資料數據庫,利用Excel數據庫及SPSS115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χ2檢驗。
2 結果
21纖維胃鏡的結果病變的賁門黏膜66例,胃竇6例,胃體7例,幽門3例。癌癥檢出率13%(20/1492)[食管癌05%(7/1492),賁門癌07%(11/1492),胃體癌01%(2/1492)],食管炎癥檢出率86%(128/1492)。
22 食管病變的病理類型(表1)隨著年齡的增長,各級炎癥、非典型增生以及表1內鏡普查中食管黏膜病理診斷的年齡分布46940~各類增生伴炎癥有21例。50~各類增生伴炎癥25例。60~各類增生伴炎癥6例。炎癥檢出率:86%(128/1492)χ2=6525 P
23食管上皮內炎癥細胞浸潤及增生情況(表2)隨機抽出262例食管黏膜標本,鏡下觀察炎癥細胞在各種病變中的分布情況。所觀察到的炎癥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食管上皮內炎癥細胞>20/HPF的標本有22例,檢出率84%(22/262)。各組炎癥細胞數目隨增生的發(fā)展逐漸增多,提示:炎癥細胞浸潤與食管上皮細胞的增生有關。炎癥細胞對食管上皮的增殖尤其是非典型增生的發(fā)生可能存在較為密切的關系(圖1~4,封2)。有明顯炎癥者(炎癥細胞>20/HPF)占所有觀察對象的84%(22/262),這同林縣腫瘤醫(yī)院炎癥的檢出率86%基本相符。 表2 262例食管黏膜中浸潤的炎癥細胞及細胞增生情況
3討論
河南省林州市以及下屬的任村鎮(zhèn)、姚村鎮(zhèn)、東崗等鄉(xiāng)鎮(zhèn)是我國食管癌的高發(fā)區(qū)。早在五六十年代,已經開始了對這些地區(qū)病因學的調查和研究(生活習慣、土質水質、微生物、微量元素等)[6]。隨著食管癌細胞學和內鏡普查的開展,林縣食管癌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也有了下降的趨勢[7],同時為食管癌病因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依據。林州市合澗鄉(xiāng)食管癌的發(fā)病率在林州各鄉(xiāng)鎮(zhèn)中處于較低水平[8]。該鄉(xiāng)此次為第1次接受大規(guī)模的內鏡普查,未經過營養(yǎng)干預,保持了本地原有的生活習慣。本次普查病理診斷為食管炎者為86%(128/1492)。有學者認為,返流性食管炎或Barretts食管與食管腺癌的發(fā)生有關。慢性非特異性食管炎與食管鱗狀細胞癌的關系報道較少。張延瑞等[9]發(fā)現高發(fā)區(qū)人群的慢性食管炎的患病率明顯高于低發(fā)區(qū)。同時,伴有食管炎的食管上皮的單純性增生和非典型增生的發(fā)生機率均高于無食管炎的食管上皮。Murphy等[10]通過對2013例組織學診斷為非Barretts食管的食管炎病人的隊列前瞻性研究中發(fā)現,非Barretts食管的食管炎增加了食管鱗狀細胞癌發(fā)生的危險。慢性食管炎在高發(fā)區(qū)的食管癌的發(fā)生、發(fā)展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食管上皮內浸潤的炎癥細胞來自于黏膜固有層,炎癥細胞突破食管基底膜到達食管黏膜上皮,通過釋放大量的炎癥介質促進上皮細胞的增殖。尤其是慢性炎癥,對上皮長期刺激,這就為食管上皮的增生提供了有利的微環(huán)境。本次普查從健康人群出發(fā),通過對食管黏膜上皮的觀察發(fā)現,食管內浸潤的炎癥細胞數目與食管上皮的增生程度呈明顯相關性。有些淋巴細胞浸潤較為嚴重的食管上皮出現嚴重的組織結構紊亂、破壞。在食管上皮的中、重度非典型增生中,淋巴細胞浸潤的程度較為明顯。張國紅等[11]也發(fā)現,局部浸潤的炎癥細胞導致局部基底膜的中斷和缺失,從而引起細胞增殖,促進腫瘤的發(fā)生。近年在對炎癥與癌腫關系的研究中發(fā)現,炎癥可通過多種機制促進腫瘤的形成和進展[12]。國外有研究證明免疫系統具有抗腫瘤和促腫瘤的雙重作用。炎癥時被活化的腫瘤細胞和基質細胞可產生某些致炎性趨化因子和細胞因子,促使淋巴細胞回至腫瘤,這些淋巴細胞被稱之為腫瘤相關的淋巴細胞,其可產生多種因子,刺激腫瘤細胞的變形和腫瘤血管的生成,以促進腫瘤的生長[13]。尤其是重度食管慢性炎癥是食管鱗狀上皮癌變的基礎[14]。諸多文獻報道,食管癌高發(fā)區(qū)色素內鏡多點檢查較之脫落細胞學對早期微小病灶以及各級癌前病變的準確檢出有較大的優(yōu)勢。內鏡普查對食管炎檢出起著重要的作用。慢性炎癥與腫瘤的關系在肝和胃等器官都有較為明確的促進關系。相對而言,食管是一個炎癥發(fā)生較少的器官,慢性食管炎與食管癌的關系還不確定。本文只是從最基本的形態(tài)學方面出發(fā),初步提出食管內炎癥細胞浸潤的數目與食管上皮增生程度有相關性的現象。通過對無癥狀食管癌高危人群普查所鉗取的食管上皮黏膜的觀察,發(fā)現食管上皮的增生與炎癥細胞浸潤的程度有相關性,但具體是否與食管癌發(fā)生有密切的聯系,以及其中更為詳細的機制,很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張亞冰, 趙立群, 裘宋良, 等. 河南省林州市2004與1980年食管癌前病變和食管癌患病率的比較研究[J]. 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2006, 13(5): 328-330.
[2]王國清, 周美宏, 叢慶文, 等. 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內鏡診斷中的應用[J]. 中華醫(yī)學雜志, 1995, 75(7): 417-418.
[3]回允中譯. Srephen SS著. 診斷外科病理學(下卷)[M].北京: 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 2003. 1283-2415.
[4]Qiu SL, Yang GR. Precursor lesions of esophageal cancer in high risk population in Henan Province, China[J]. Cancer, 1988, 62(3): 551-557.
[5]Riddell RH. The biopsy diagnosis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carditis”, and Barretts esophagus, and sequelae of therapy[J]. Am J Surg Pathol, 1996, 20(Suppl): S31-S51.
[6]陳志峰. WHO 腫瘤新分類與食管癌高發(fā)區(qū)變化的思考[J]. 中國腫瘤臨床, 2005, 32(21): 1201-1203.
[7]喬友林, 侯俊. 我國太行山高發(fā)區(qū)食管癌流行趨勢及防治策略[J].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 2001, 23(1): 11-14.
[8]韓建英, 連士勇, 徐致祥, 等. 改水對林州市食管癌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的影響[J]. 環(huán)境與健康雜志, 2005, 22(3): 200-202.
篇4
關鍵詞:流動兒童;非流動兒童;身高、體重、遠視力和齲齒
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將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列為一項重要工作之后,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隨之在全國范圍內展開[1]。牧區(qū)學校的撤點并校帶來了在家長陪同下進城讀書的流動兒童群體。同時因多數父母離不開牧區(qū)的生計,祖父母或其它家庭成員陪同學生到縣城學校附近租住房子陪讀。適應城市大環(huán)境及新的學校環(huán)境成為這一群體另一個必須面對的挑戰(zhàn)性問題。此外,照料兒童的祖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或甚至沒上過學,他們在教育兒童問題上也面臨諸多困難。十幾年以來,流動兒童群體成為多數教育研究者及政策制定者[1,2]關注的焦點,衛(wèi)生領域學者[3-6]也開始關注他們心理適應問題和行為異常的出現概率,而截至目前,流動兒童軀體疾病的出現率即患病率等卻極少被論及。流動兒童生活環(huán)境和陪同人員的改變可能對其健康產生影響。間接地,也可能影響兒童常見病的患病情況。本研究目的:①了解來自牧區(qū)的蒙古族流動兒童部分常見病患病情況;②探索導致流動和非流動兒童常見疾病的行為影響因素。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錫林郭勒盟兩個蒙古族旗(縣)中各隨機選擇兩所蒙古族小學(共4所),再從4所小學5年級學生中選擇符合納入標準的流動兒童125名和非流動兒童120名做為研究對象。于2012年5月進行部分常見病檢測和問卷調查。為避免年齡和種族對結果可比性產生干擾,調查僅包括10歲年齡段的蒙古族兒童。
1.2方法 流動兒童定義:撤點并校后在家長陪同下進入城市學校就讀至少2年以上的的牧區(qū)兒童。非流動兒童定義:在戶籍所在地學校就讀的城市兒童。問卷內容包括:學生人口學因素、每日網絡游戲平均時間、是否常攜帶手機到學校、每日戶外活動平均時間、作業(yè)輔導情況和患病后就醫(yī)行為等。問卷由調查人員對家長進行一對一面訪填表完成。測量指標包括身高、體重、遠視力和齲齒。測身高要求受試者脫鞋帽,立正姿勢站在底板上,雙眼平視前方后讀數;測體重要求受試者盡可能排空大小便,穿夏裝,直立于體重秤正中后讀數。遠視力檢查由經過培訓的醫(yī)學專業(yè)人員使用標準對數視力表進行檢查。研究對象摘去眼鏡后站在距視力表5m遠處檢查視力,若看不見最上一行則逐步向前移位到4m、3m、2.5m、2m、1.5m、1m等處測量至看清最上一行為止。近距離檢查的實際視力按照《眼科近距離視力對照標準》轉換后做記錄。齲齒檢查由口腔專業(yè)醫(yī)師按牙齒順序逐個檢查全牙列的方式完成檢查。為便于比較且多數兒童恒牙已基本萌出完畢,本次只記錄恒牙的齲蝕情況:以無齲蝕與充填者記錄為無齲齒,牙面點、隙、裂、溝有色、形、質改變且探針能插入、洞底已軟化、牙體有暫時填充物或銀汞折斷者記錄為齲齒。僅有色變者不作為齲齒。為避免時間誤差,學生在同一時間段完成所有測量項目。BMI(體質指數)的計算公式:(體重)kg/(身高m)2。肥胖和超重的判定標準按照《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篩查體重指數值分類標準》[7]中的10歲男女生肥胖超重篩查標準BMI進行分類。男生超重:BMI≥19.6;男生肥胖:BMI≥22.6;女生超重:BMI≥20.0;女生肥胖:BMI≥22.1。
1.3 數據分析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錄入、整理和分析。分析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t檢驗、方差分析、χ2檢驗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所有顯著性檢驗均以P值≤0.05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研究因素描述性分析 共125名流動和120名非流動蒙古族兒童參與本次調查。兩組性別構成基本一致(P>0.1)。流動兒童陪同人員主要為祖父母(60.8%),其次為父母(32.0%),而非流動兒童大部分(83.3%)與父母住一起(表1)。非流動兒童的1/2以上由父母輔導作業(yè),而流動兒童自己完成作業(yè)的比例達56.8%。兩組每日網絡游戲及戶外活動平均時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視力的平均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3)。
表2中記錄了三組不同陪同人員兒童的作業(yè)輔導情況、攜帶手機到學校的比例、網絡游戲平均時間、戶外活動平均時間和患齲率的差異。除了近視眼患病率沒有差異外,其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兒童部分生長發(fā)育和體成分指標比較 流動兒童與非流動兒童不同性別平均身高和體重以及體質指數(BMI)均出現差異(P
2.3兒童患病后就醫(yī)行為比較 分析不同陪同人員與兒童患病后就醫(yī)情況的關聯性發(fā)現,無論是否流動兒童,父母陪同兒童齲齒治療率和近視眼矯正率均明顯高于祖父母和其它家庭成員陪同的兒童(P
2.4近視眼影響因素多因素分析 近視眼影響因素多因素線性回歸分析發(fā)現,常攜帶手機到學校者和長時間玩游戲者易患近視眼(P
3 討論
牧區(qū)學校的撤點并校帶來牧區(qū)學生不得不進入就近縣城學校就讀的問題,導致牧區(qū)小學生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的雙重改變。本研究從比較分析的角度對蒙古族流動兒童與非流動兒童的健康問題進行了對比描述,對幾個常見病患病率也做了對比分析并探索影響疾病的行為因素。兒童少年的生長發(fā)育水平受遺傳、營養(yǎng)、環(huán)境及體育鍛煉等因素影響較大,尤以營養(yǎng)條件最為重要。本次調查中流動兒童平均身高和體重均低于非流動兒童;非流動兒童男女超重比例及男孩的肥胖比例均高于流動兒童,與何倫發(fā)等發(fā)表的結論相一致。本次流動兒童中肥胖女孩比例高于非流動兒童。這可能與陪同家長的營養(yǎng)知識和健康意識弱和隔代照料者的監(jiān)督跟不上等有關。鄺浩成等指出女孩喜靜,體育鍛煉少,加之挑食、偏食、早餐不規(guī)律的情況比男孩多。
本次兩組兒童恒牙患齲率未出現差異,支持上海市本地兒童與外來農民工子弟恒牙患齲率無明顯差異的結論。然而,上海10歲組兒童恒牙患齲率高于本資料10歲組恒牙患齲率。究其原因可能與兩地家庭飲食習慣如甜食的攝入頻率不同有關。本次問卷涉及的內容偏多,為避免問卷負擔過重而影響答案的真實性,本次未對齲齒的影響因素進行調查,是本研究的局限性所在。
兩組兒童的近視眼患病率(47.2%和;51.7%)與北京市小學兒童近視眼患病率結果基本一致,其平均9.4歲組患病率為41.5%。本次流動與非流動兒童組視力平均值有顯著差異,非流動兒童平均視力下降程度更明顯。攜帶手機到學校者、玩游戲時間長者、戶外活動時間少者更傾向于患近視眼。此結論支持郭寅等發(fā)現的城區(qū)學生與郊區(qū)學生相比更容易患近視,眼軸長度與戶外休閑時間、戶外活動時間以及學習時間有關的結論。此外,與父母同住兒童齲齒治療率和近視眼矯正率均高于其它家庭成員陪同的兒童。根據對家長的個人訪談結果,作者總結了其它家庭成員陪同兒童治療率低的可能原因:①進城陪讀使得流動兒童家庭需負擔房租和水電等費用,導致經濟負擔加重;②陪同的祖父母為高齡者且其文化程度偏低,導致對兒童健康問題重視程度不夠;③其它陪同人員與兒童的心理交流往往不如父母多,導致健康問題被發(fā)現的晚或兒童本身對他們提出的建議缺乏依從性等。國內外有關文獻中流動兒童在受教育機會和合理膳食等方面均與非流動兒童出現明顯差距,而心理適應問題出現的概率也比非流動兒童高。今后在內蒙古應該對撤點并校后產生的流動兒童身心健康問題、流動兒童與非流動兒童之間產生的各健康指標的差距以及產生此差距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等進行深入研究。作為近期目標,作者建議盡快實施以預防兒童常見病為目標的公共衛(wèi)生項目,可包括針對常見病危險因素的干預項目、改善學校衛(wèi)生服務、提高社區(qū)醫(yī)療對流動兒童的可及性、流動兒童家長健康意識干預活動等。
參考文獻:
[1]李盼強,曾爾琴,楊國輝.公平與效益的博弈-關于中部地區(qū)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的調查與反思[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2(4):103-108.
[2]蘇琳.全國婦聯《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J].中國經濟網,2013.
[3]范興華,方曉義,劉勤學,等.流動兒童、留守兒童與一般兒童社會適應比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33-40.
[4]劉楊,方曉義,蔡榮.流動兒童城市適應狀況及過程[J].北京大學學報,2008(3):9-20.
[5]王秋鳳,鄭曉邊,周國波.武漢市農民工子女的生活質量與社會偏見調查[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0,18(2):107-109.
篇5
醫(y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yī)學版 優(yōu)化乙肝治療方案真實評價治療效果劉士敬,朱倩
最佳療效的保證楊曉帆,宮劍濱,江時森,陳銳華
應用Markov模型進行臨床決策分析的思考孫曉花,劉愛忠
2型糖尿病醫(yī)療后果評價指標體系的系統論楊土保,孫振球
婦科內分泌疾病診療的從優(yōu)選擇王林,辛曉燕,郭照江
關于腫瘤專科診療最優(yōu)化與過度醫(yī)療李剛,梁紅娟,郭照江,閔婕,張,蘇勤
國家級繼續(xù)醫(yī)學教育“研究倫理”培訓班現在開始報名
食管癌內鏡技術最優(yōu)化原則的思考李健,易會興,王立東
“向癌癥宣戰(zhàn)”計劃的經驗教訓李吉學,李燕杰,王立東
結核病的再燃和控制新策略王爽,郭曉明,邱淑文,劉鳳芝
現代醫(yī)學人文回歸的學術性與現實性趙美娟
論護理學是醫(yī)學中人文精神的主要承載者馬翠云
醫(yī)院門診計算機就醫(yī)流程中的人文思考谷穎成
現代醫(yī)學科學和人文精神的統一與臨床醫(yī)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李宏宇,梁斌,李榮祝
心、腦科學與醫(yī)學人道主義價值觀蘭禮吉
循證醫(yī)學對醫(yī)學不確定性的影響曹曉曼,劉秦
循證醫(yī)學發(fā)展對臨床醫(yī)學科研人員的啟示謝峻,陳大軍,王琳
關于一稿兩投問題的聲明
正確理解和應用循證醫(yī)學的思維方法段登志,段呈玉,滕毅山,張瓊
基本醫(yī)療保險制度改革與醫(yī)學適宜技術的推廣羅海彥,胡長林
“零缺陷”與醫(yī)療糾紛的防范朱少銘,周娟
納米細菌與冠心病醫(y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yī)學版 尹倪,陳勝喜
β受體阻滯劑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思考王新華,劉恒,龔曉會
慢性心力衰竭與β受體阻滯劑任延平,呂卓人
視網膜手術的發(fā)展與思考楊詠梅,吳欣怡
近視眼治療史的回顧與思考王華,劉雙珍
胰腎聯合移植的倫理透視陳新華,鄭樹森,施衛(wèi)星
生殖細胞基因增強技術的倫理爭議與對策姜力駿
膚紋學研究的倫理問題張海國
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中的哲學思考肖毅,張東華,劉文勵
現代移植醫(yī)學與再生醫(yī)學的差異和互補高昱,高銘仁
法制環(huán)境下的現代醫(yī)學——一個必須面對的新問題王瓊書,李靈杰,宋華
新的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對醫(yī)療行業(yè)的影響及醫(yī)療行業(yè)的對策溫宇英,丁乾
社會實踐在衛(wèi)生法教學中的應用翁開源
中醫(yī)要有自己的金標準彭堅,吳興旺
中醫(yī)藥研究的“復雜性”辨析——兼談證候研究的思路程偉
中醫(yī)學的傳統優(yōu)勢與現展的思考丁建中,張六通
試析弗蘭克爾的意義治療理論賈林祥
從對人性的關注看心理療法的整合趨勢楊文輝,姚樹橋,賀達仁
新形勢下的危機干預:2001年“9.11”事件后的新澤西MaureenM.Underwood,JohnKalafat,辛晶
也談手術速度劉泉開
模棱兩可的“準生命”——一把并不好使的剃刀樊嘉祿,劉燕
數字化醫(yī)院下的科研管理劉樹雷;
提高醫(yī)藥倫理審查質量、促進生物醫(yī)藥科技發(fā)展許嘉齊;
實質正義與程序正義——倫理委員會SOP解讀沈銘賢;胡慶澧;丘祥興;
臨床研究中的受試者權益保障面臨的挑戰(zhàn)茅益民;
臨床試驗的科學性和倫理問題金丕煥;
北京地區(qū)機構倫理審查委員會現狀的調查分析吳曉瑞;李義庭;趙學志;羅艷俠;
倫理委員會繼續(xù)培訓項目和質量管理伍蓉;劉海濤;鄒和建;
農村地區(qū)PLWHA心理支持項目研究江啟成;方桂霞;李佳;李珅;
農村艾滋病人心理支持典型案例分析方桂霞;江啟成;楊善發(fā);
HIV母嬰傳播防治中的現存問題和對策高艷納;王紅紅;
河南省農村地區(qū)艾滋病衛(wèi)生服務系統反應性分析魏俊濤;朱偉;吳昊;趙曉媛;張傳排;
醫(yī)學人文精神缺失的認識根源李振良;李肖峰;
論醫(yī)療行為中的職業(yè)冷漠與人文關懷許小鳳;惠礽華;
論新戒毒模式的人文內涵羅濤;郝偉;鄧奇堅;
我國公立醫(yī)院治理機制改革模式及效果研究趙明;馬進;
我國公立醫(yī)院產權改革探析王小麗;
我國醫(yī)院公益性淡化的表現及其成因分析孔祥金;李貞玉;
各國醫(yī)療鑒定制度及對我國的啟示邱實;鄧世雄;
論對患者自主決策權的限制蔡昱;
略論禪與心理治療相關的幾個主題朱浩;朱蕾;
禪宗牧牛圖對現代心理治療技術的啟示程志立;張其成;
基于正念禪修的心理療法述評余青云;張海鐘;
中藥藥性理論的哲學詮析王磊;彭勁松;楊云松;
關于耳穴的認識過程邊慧;周文琪;
淺淡《周易》與《黃帝內經》中的象數思維高立珍;孟彪;
《黃帝內經》養(yǎng)生思想探析何穎;
創(chuàng)新、奉獻精神與醫(yī)學本科生導師制的實踐黃正接;羅琪;張亞強;胡詠暉;
現代醫(yī)學發(fā)展對中西醫(yī)結合教學的影響王煒;張艷萍;朱虹;
臨床醫(yī)學科研人才培養(yǎng)的實踐范式研究王彬;郭啟勇;周文穎;
助產士與中國近代的分娩衛(wèi)生趙婧;
論日本漢方醫(yī)學古方派的崛起楊晶鑫;
人是目的——《醫(yī)學與哲學》雜志與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的醫(yī)學人文的合作與實踐蘭禮吉;李琰;
《醫(yī)學與哲學》引領我們開展教學和研究工作王洪奇;
追尋心理問題的社會根源——評《社會角色與心理健康》胡志海;
倫理委員會的建設與運作——涉及人的生物醫(yī)學研究倫理問題國際研討會綜述劉閔;
第九次亞洲生命倫理學大會論文摘要選譯(Ⅲ)王延光;馮超;
醫(yī)學整合:增進國民健康的必由之路——在首屆醫(yī)學發(fā)展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尹力;
以人為本全面推進醫(yī)學整合——在醫(yī)學發(fā)展高峰論壇上的講話吳啟迪;
醫(y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yī)學版 醫(yī)學發(fā)展高峰論壇北京共識
“醫(yī)學發(fā)展高峰論壇”新聞稿
中國人口健康轉型與醫(yī)學整合饒克勤;
中國醫(yī)改進程中的慢性病預防控制楊功煥;
醫(yī)學整合:我國醫(yī)改目標實現的關鍵李立明;
醫(yī)學整合的境界、胸懷和志氣陸廣莘;
論醫(yī)療實踐中的人文關懷凌鋒;
論醫(yī)學的人本體及其文化內核耿拔群;范群;
語義結構理論與臨床推理鄧云龍;袁道瑞;楊帆;潘辰;田勇泉;
抗原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胡濤;劉希偉;付強;張海霞;
論醫(yī)患溝通中醫(yī)生的語言溝通技能謝保群;
基于語料庫的醫(yī)生第一人稱復數指示語研究楊石喬;
社會學視角下的“醫(yī)學邁向社會”周業(yè)勤;
和諧醫(yī)患關系中醫(yī)生的言語禮貌策略分析宋振芹;
一項創(chuàng)新性微創(chuàng)手術的倫理爭議黃瑾;
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中的倫理學思考周曉軍;李雪梅;
肺結核患者的知情同意權楊健;劉穎;宋文質;
性病診治中醫(yī)療告知的倫理學因素探討蔣明華;
抑郁癥:一種進化心理學的視角劉歌;趙山明;
抑郁自我圖式研究范式進展陳聰;
進食障礙亞臨床狀態(tài)的概念及診斷陸曉花;張寧;
辯證行為療法的回顧與前瞻舒姝;劉將;
臨床醫(yī)師成才規(guī)律的調查與分析袁蕙蕓;李享;周瑩;程華豐;范關榮;
判例教學法對我國衛(wèi)生法教學改革的重塑與推進峗怡;賀加;
人體形態(tài)學教學中的哲學思維——以組織胚胎學為例胡軍;宮琳琳;王效軍;宋陽;楊佩滿;
通向斯德哥爾摩的“七彩拼圖”——諾貝爾醫(yī)學獎得主的成功法則田文澤;
RNA酶的發(fā)現與啟示翁屹;劉銳;
衛(wèi)生法學論文狀況研究報告——《醫(yī)學與哲學》對衛(wèi)生法學學科發(fā)展的獨特貢獻姜柏生;任元鵬;
《醫(yī)學與哲學》載我學海泛舟三十年高也陶;
摯友師長同行事業(yè)命運與共——情寄《醫(yī)學與哲學》30年慶徐維廉;
第九次亞洲生命倫理學大會論文摘要選譯(Ⅰ)馮超;
眾多媒體關注首屆醫(yī)學發(fā)展高峰論壇高度評價會議豐碩成果楊陽;
抓住機遇,銳意進取,期盼更多的學術大師在紀念《醫(yī)學與哲學》雜志創(chuàng)刊30周年暨廣州醫(yī)學辯證法講習會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馮長根;
聚焦醫(yī)學理念關注現實為繁榮醫(yī)學與人文貢獻力量在紀念《醫(yī)學與哲學》雜志創(chuàng)刊30周年暨廣州醫(yī)學辯證法講習會30周年大會上的報告杜治政;
在東西方交流與合作中促進醫(yī)學創(chuàng)新在紀念《醫(yī)學與哲學》雜志創(chuàng)刊30周年暨廣州醫(yī)學辯證法講習會3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彭瑞聰;
為病人提供適度和可及的技術服務在紀念《醫(yī)學與哲學》雜志創(chuàng)刊30周年暨廣州醫(yī)學辯證法講習會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胡大一;
一定給予《醫(yī)學與哲學》更多的支持在紀念《醫(yī)學與哲學》雜志創(chuàng)刊30周年暨廣州醫(yī)學辯證法講習會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唐建武;
中國醫(yī)學哲學30年劉虹;
醫(y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yī)學版 醫(yī)學整合與倫理重構——祝賀《醫(yī)學與哲學》創(chuàng)刊三十周年范瑞平;
三十而立,走向成熟——一本雜志倡導著與醫(yī)學有關的另一種生活程偉;
寫在《醫(yī)學與哲學》辦刊30周年之際李中琳;
干細胞研究與應用中倫理問題的再調查:結果與建議丘祥興;胡慶澧;沈銘賢;田一飛;王一飛;
2010年建構中國生命倫理學研討會及中美生命倫理學暑期研討班通知
中國臨床遺傳學檢測的倫理問題陳瑛;錢吉;李紅;
論家系遺傳學研究中的倫理問題王利紅;陳曉陽;楊同衛(wèi);
“柔性支架”——社會工作方法介入醫(yī)患危機曲玉波;
“關系就醫(yī)”現象的調查與分析屈英和;田毅鵬;周同梅;
醫(yī)療團隊視角下新型醫(yī)護關系的構建于紅典;夏保京;謝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