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宋蘇軾的古詩范文

時間:2023-04-10 08:13: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秋月宋蘇軾的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秋月宋蘇軾的古詩

篇1

一、最雄渾的中秋詩詞——《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點評:張九齡是唐代的一代名相,遭受奸臣排斥,貶謫荊州,中秋之夜懷念遠方,寫了這首詩。詩歌意境雄渾闊大,骨力剛健,但又情感真摯,特別是前兩句早已成為千古名句。

二、最寂寥的中秋詩詞——《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點評:這首詩先寫中秋月*,再寫望月懷人,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以寫景起,以抒情結,想象豐美,韻味無窮。

三、最有邊塞味的中秋詩詞——《子夜吳歌·秋歌》

(唐·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點評:《子夜吳歌》分別有春歌、夏歌、秋歌和冬歌四首。這首秋歌,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丈夫(“良人”)。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著真摯情意。李白描寫月亮的作品真多:“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等等,當然大部分不是寫中秋的。

四、最親情的中秋詩詞——《月夜》

(唐·杜甫)

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點評:明明是自己在長安,望月而遙想?(fū)州(今陜西省富縣)的親人。但詩歌卻從對面著想,只寫妻子“獨看”?州之月而“憶長安”。這種從對方設想的方式,寫出了一家人的真摯感情,經常被后人借鑒。

五、最清冷的中秋詩詞——《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點評:月亮還是昔日的月亮,地方卻不是往年那個地方,自然,身邊的人也不再是往年的人。被貶湓浦(pénpǔ,今*西九*),物是人非,故鄉不見,孤苦伶仃。詩歌清冷至極,悲苦無形。

六、最感傷的中秋詩詞——《中秋月》

(宋·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點評:作者蘇軾與其胞弟蘇轍(字子由)久別重逢,共賞中秋之月。如此賞心樂事,卻讓作者想到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詩歌境界高遠,語言清麗,意味深長。

七、最著名的中秋詩詞——《水調歌頭》

(宋·蘇軾)

(*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點評:這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自古以來寫中秋的作品中,公認的絕唱。它構思奇拔,獨辟蹊徑,神話與現實、出塵與入世、感慨與曠達,層層交織,極富浪漫主義**,也極富哲理與人情。通觀全篇,皆是佳句,很好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八、古詩

1《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2《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3《八月十五日夜瑤臺寺對月絕句》

(唐)權德輿

嬴女乘鸞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邊。

涼風遙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

4《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5《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6《中秋》

(宋)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篇2

游水、弄潮,都是遠古時代漁獵生活的生產技能,后來,隨著軍事上的需要變成了水戰的一種軍事技能,春秋戰國時,參加水戰的士兵要有較高的游泳技巧,能夠越深水渡江河,所以,游泳便成了水兵訓練的重要內容。齊國的管仲為擊敗善于水戰的越國,加強水軍訓練,“立沼池,令以矩游為樂”,并提出“能泳者賜千金”的獎勵,終于打敗了越國的軍隊,也培養出無數“弄潮”好手。

到了宋朝,錢塘江觀潮成了水上活動的盛舉。杭州灣錢塘江口因海灣廣闊,江口狹窄,每當潮水進江后,迫使潮頭壁立,波濤洶涌,尤以每年八月十八日最為壯觀,成千上萬之人特地趕去觀潮,坡曾作《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

其二曰:“萬人鼓噪懾吳儂,猶似浮江老阿童。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渾在浪花中”。

其五曰:“江神河伯兩醯雞,海若東來氣吐霓,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強弩射潮低”。

南宋?吳自牧《東京夢梁錄?觀潮》說:每年農歷八月十八前后,盛行錢塘觀潮。善泅少年,往往以大彩旗、紅綠小傘、彩緞等系在竹竿上,伺潮出海門,即百十為群,執旗泅于水上,稱為弄潮之戲,并以此博取觀潮者的賞賜,人們稱這些弄潮高手為“弄潮兒”。周密《武林舊事?觀潮》也說:“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逆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潘閬《憶余杭?長憶觀潮》詞把這場面描寫得很生動: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p>

古詩中提到浙江錢塘潮的很多,如宋之問《靈隱寺》:“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唐人李廓《憶錢塘》詩曰:“一千里色中秋月,十萬軍中半夜潮?!鼻迦宋涸础跺X塘觀潮行》曰:“傳與萬古觀潮客,莫觀老潮觀壯潮?!?/p>

蘇軾《觀潮》詩曰:“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白居易《潮》詩曰:“早潮才落晚潮來,一月周流六十回。不復光陰朝復暮,杭州老去被潮催?!?/p>

篇3

【探尋節日淵源,看中國文化內涵】

中國的傳統節日沉淀了千百年的傳統文化。這些節日蘊涵著人們特殊的情感內涵和文化價值需求。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情趣和深厚廣泛的民眾基礎。傳統節日的習俗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而這些充分說明了民間崇拜和信仰是民間至高無上的精神情感。

1.春節又叫做過年。民間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它頭長觸角,兇猛異常?!澳辍本雍5祝磕瓿Σ排郎习叮淌成髠θ嗣!澳辍币粊恚瑯淠镜虮?,百草不生,老百姓個個怨聲載道。這驚動了天上的太白金星和地下的地王菩薩。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薩一商量,就派神農老祖到大地收“年”。神農手執打獸鞭,對準“年”的屁股就是一鞭。兇猛的“年”竟乖乖伏地不動了。神農奔上幾步,一只腳踏在“年”頭上,怒吼道:“畜牲,你吃人無數,作孽極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說罷,從腰間拿下兩片瓜缽,對準“年”就一合。比象還大的“年”竟一下合在瓜缽里了。神農把裝“年”的缽埋在地底下,臨走時他再三叮囑說:“這缽埋在地下,將來會長出瓜來,這瓜不能破,一定要說它不破。”后來,那個埋缽的地方真的長出瓜來,百姓就按照神農“不”的話音,把它叫成“北瓜”。神農除“年”的那天正巧是農歷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這一天叫做“過年”,即避過“年”和除去“年”的意思。這天,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壓邪,人們還會敲鑼打鼓,鳴竹張燈,以紀念神農老祖的功德。

2.據史料記載,秦末就有 “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ㄌ遥褐髟子钪嬉磺兄瘢┲f,可見元宵節是從“敬神送年”這一民族風俗演變而來的。漢武帝時,“太乙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3.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紀念祖先的節日,傳說最早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這一習俗相沿已久,據史書記載,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稘h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發達和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動更為盛行。

4.端午節的淵源有好多傳說,但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屈原。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開始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后來發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5.中秋節起源于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抖Y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边@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并定為中秋節。歐陽詹《長安玩月詩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云中?;谔斓溃瑒t寒暑均,取于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泵耖g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祈求平安幸福、以月寄情的一種形式。

【探尋節日文化,看中國民俗魅力】

活動一:對聯

在我國許多傳統節日里都有對對聯的活動。節日期間,我們到處都能看到那充滿祥和喜慶氣息的對聯。對對聯,春節最為壯觀。有一個故事就是講春節寫對聯的:

清朝某年除夕晚上,乾隆脫了龍袍,換上便服,走出皇宮禁院,到三街六巷看老百姓怎樣過年。他走在大街上,只見家家戶戶掛彩燈,貼對聯,放鞭炮,人人穿新衣,戴新帽,一派升平景象。他走著走著,只見一戶人家門口沒有貼對聯,于是便輕輕敲開門。只見一個頭發花白的老頭兒,手里拿著一只正在納底的鞋子。乾隆沒客氣就進去了。原來這是一個小鞋鋪,炕上放著幾雙鞋,桌上放著大大小小的鞋楦,墻上掛著粗粗細細的麻繩。乾隆在炕邊坐下后,問:“老人家,生意不錯吧?”老頭說:“我是一個老頭子,掙得那幾個錢混住嘴巴就行了?!鼻∮謫枺骸斑^年了,怎么不在門口貼上一副春聯呢?”老頭兒說:“紅紙是買回來了,但籮筐大的字認不得一擔,自己怎么寫?”乾隆一聽,忙說:“你要不嫌棄,我就給你寫一副吧!”“那敢情好!”老頭兒說完,忙到隔壁借來筆墨紙硯,又拿出買回的大紅紙,裁了裁,乾隆提筆蘸墨,一揮而就:

大楦頭,小楦頭,乒乒乓乓打出窮鬼去;

粗麻繩,細麻繩,吱吱嘎嘎拉進財神來。

橫批寫什么呢?乾隆帝一時沒有想出來,老頭看著對聯十分高興,說:“如今乾隆當朝,天下太平,百姓都托皇上的福,安居樂業,橫批就寫‘天下萬年’吧?!鼻÷犃她堫伌髳?,揮筆又寫下了這個橫批。老頭兒當晚就把對聯貼了出去,樂得一夜沒睡好。

【請你參與】

1.請你把下面的對聯補充完整。

王羲之巧防“盜”聯

據傳,某年臘月,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由山東遷居浙江紹興。春節將至,王羲之揮毫寫了一副門聯:“春風春雨春色,新年新歲新景。”讓兒子貼于門口。不料剛貼出去就讓人悄悄揭走了。王羲之只好再寫一聯:“鶯啼北里,燕語南鄰。”他又叫兒子貼上,不料又被一位酷愛他手跡的當地書法愛好者“盜”走了。眼看要過節了,門口仍空空無字。王羲之的妻子很著急。王羲之略一沉思,笑著取過筆墨,又寫一聯。寫好后,他讓兒子將對聯攔腰剪開,各先貼上半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兩紙“半聯”貼出后,果然沒有人再來揭了。初一黎明,王羲之親手將春聯的后半截貼在下面,結果成了“ ”,“ ”。街坊看了,無不稱妙。

2.下面是有關端午的對聯故事,請你做簡要分析。

明太祖朱元璋擅長對聯,一年端午節,他賜宴群臣,席間出一上聯,聯云:“端門北,午門南,朝廷賜宴于端午。”要續下聯有一定難度。此時,群臣中的沈應思索片刻,對道:“春榜先,秋榜后,科場取士在春秋?!?/p>

3.(2012年湖北咸寧卷)

同學們,你知道嗎?今年中考結束后的第二天就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請按要求完成①②題。

①有位同學為紀念活動寫了一副對聯,請把下聯所缺詞語補充完整。

插艾葉 清香縷縷飄九州

賽龍舟 傳四海

②有同學不喜歡過端午、中秋節,而熱衷于過圣誕節等西方節日,為此,班級專門召開一次“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題班會,請你為主持人設計2—3句運用比喻修辭手法揭示主旨的開場白。

活動二:猜謎語

猜謎是中國節日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娛樂活動。大家在猜謎的過程中,開發自己的智力,同時也享受猜中謎語后的快樂。特別是在節日里猜謎語,會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

傳說,有一年元宵節,乾隆皇帝帶著一群文武大臣,興致勃勃前去觀看燈會。左看各種燈籠五顏六色,美不勝收;右瞧各種燈籠別致風趣,耐人尋味??吹礁吲d時,乾隆皇帝命隨行的大臣們也出一謎聯,讓大家猜一猜。學士紀曉嵐稍思片刻,就揮筆在宮燈上寫了一副對聯:“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獸。詩不是,詞不是,論語也不是。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薄∏』实劭戳粟に伎嘞耄奈浯蟪家粋€個抓耳撓腮,怎么也猜不出來,最后還是紀曉嵐自己揭了謎底:猜謎。

活動三:誦讀古詩詞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詞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可謂雅俗共賞。

1.寫春節的古詩首推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王安石在元旦之日的感懷之作。當時他位居宰相之位,正在全國推行新法,此詩正是以欣喜的心情,描繪了新法實行后萬象更新、喜氣洋洋的景象,同時也透露出他那躊躇滿志和志在必得的心態。它既寫出了元日的民間風俗,又通過對風俗的描寫語義雙關地表達了他對新法的評價,并反映出一個政治家的觀察視野。

2.最能夠表現出元宵節熱鬧非凡的詩應該當屬唐代大詩人盧照鄰的《十五夜觀燈》: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這首詩描述了元宵節燃燈的盛況,絢麗多彩的元宵燈火將大地點綴得五彩繽紛,人們在節日之夜觀燈賞月,盡情歌舞游戲。青年男女在這個歡樂祥和的日子里相互表達愛慕之意。

3.杜牧的“清明”詩可稱為清明節祭祀掃墓的經典之作: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鮮明生動的形象、優美含蓄的意境,再現了清明時節掃墓時的雨中景、雨中情;抒寫了清明時節行旅之人的情懷。詩畫合一,清新自然。

民間廣為流傳的孟姜女尋夫小曲則記述了清明無人掃墓的情形:

三月里來是清明,桃紅柳綠百草青。

別家墳上飄白紙,我家墳上冷清清。

這首小曲十分真切地反映了當時清明掃墓時的凄涼情景和氛圍。

4.唐詩中吟詠端午節盛況的也有不少。文秀的《端午》一詩,不僅反映了端午節的由來與悼念屈原掛上了鉤,還表現出詩人對屈原的同情和對昏君奸臣的鞭撻。其詩曰:“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屈為屈原。堪笑汩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弊x后不能不使人感慨萬千!

5.描寫重陽節的古詩詞不勝枚舉,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大家所熟知的詩詞之一。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詩把“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為人思“我”的幻覺,從中挑選出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代表意象,展示出一個頗有情趣的兄弟共樂的場面,從而把“共樂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寫得令人心顫而余味無窮了。

【請你參與】

1.宋代大詩人蘇軾的《中秋月》作于熙寧十年(1077)中秋。當時詩人任徐州刺史,見到胞弟蘇轍,方作此詩。請對該詩做簡要分析。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2.中秋詠月的詩句經常出現在中考試題中。

(2009湖北荊州)中秋賞月(欣賞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完成下面各題。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①詞的上片極寫作者在“天上” “人間”的徘徊、矛盾,下片寫 ,以積極樂觀的曠達情懷作結。

②說說你對“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的理解。

【品讀節日美文 傳承民俗文化】

在節日里徜徉

有的日子,值得慶祝它,紀念它,這就是節日。在日復一日的時間河流里,節日就像一個個停泊的碼頭。人們徜徉其間,體味某種特定的情境,把情緒調到興奮的波段,盡情釋放。節日,給平淡的日子打上一個漂亮的領結。有了節日,日子便有了起伏。

有些節日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它們的意義不同尋常。因某一年的某一天發生了一件意義深遠的重大事情,一個本來很平常的日子,便成為365天里的一個亮點,具有巨大的穿透力和輻射力。譬如l919年5月4日,北京青年學生發起了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在其后的一個多月里,運動迅速席卷中華大地,5月4日這個日子后來成為青年節,打上了愛國精神的烙印。又如1949年10月1日,主席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宣告了,10月1日這個日子從此成為國慶節,凝聚了揚眉吐氣的中華民族新生與振興的希望。這類具有重大意義的節日,為人們提供了一年一度舉行慶典的緣由。每逢這些節日,人們或舉行盛大的聚會,或召開莊嚴的大會,或舉辦載歌載舞的晚會,用以歌頌人民、禮贊祖國,充分感受節日的分量和意義。公共場所則彩旗招展,彩燈高懸,呈現出“火樹銀花不夜天”的景象。這些慶典,為人們創造了一個回眸和眺望的機會,成了人們保持意義記憶的一種基本方式,更是人們生命智慧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