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教學設計模板范文

時間:2023-03-17 11:57: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化學教學設計模板,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化學教學設計模板

篇1

王生軍老師在準備參加“第六屆全國中小學美術課評選活動”時,和其他參賽教師….樣,付出了全力。對我這個市美術教研員來說,我市美術教研團隊和王老師一起研磨這節課的過程至今還歷歷在目。我們主要是圍繞“如何設計才能科學而生動?”“如何能體現傳統藝術課的醇厚味道?”“王老師如何展現出個人的風采?”等幾個問題來進行的。

木版年畫距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不易理解,只有把這節課設計得科學而生動,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拉近學生與傳統藝術的距離?;谶@樣的考慮,王老師在整個團隊研課的基礎上.把木版年畫的知識按照由淺入深的層次,分散到各個教學環節中去。根據五年級學生的特點,他設計了“激情導入”“欣賞武強年畫,感受木版年畫的藝術特色”“探索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嘗試印制,感受年畫的獨特魅力”“總結提升”這五個教學環節,以此串起整節課的教學進程。各個環節的設計既各有亮點,又各有側重。觀察上課現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時而充滿好奇、主動探究,時而積極思考、侃侃而談,時而激情四溢、動手操練……學生們都被充分調動起來,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他們對木版年畫從一開始的不了解到越來越著迷,一直到最后由衷地對祖國這一傳統民間藝術深深地贊嘆起來。

《木版年畫》這一課知識量大,若想講好,教師沒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是不行的。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的知識儲備豐厚,上課時自然會沉穩自信,不怕被學生問了“不該問”的問題。為了上出民間藝術課醇厚的味道,王老師做了大量深入了解木版年畫的功課。他利用節假曰,帶著相機到河北武強木版年畫產地去走訪調查,向民間老藝人們請教,學習刻版和印刷年畫的方法和制作要領。老藝人們聽說他是美術教師,要給孩子們講木版年畫,都無條件地支持他、幫助他,有的還把自己收藏的年畫送給他。王老師深受感動,他說:“我越研究木版年畫,就越喜歡它,越想讓孩子們好好了解它?!彼炎约簩δ景婺戤嫷臒釔壑閹虢虒W,再加上自己對木版年畫的深入了解,上課時知識與情感就能夠自然交融,課也就講得沉穩厚實,讓人聽完課后回味再三。

優秀的教學設計就像一艘設計精良的船,需要船長的高超駕馭,才能駛向成功的彼岸。王老師平時的教學風格生動、活潑、機智、幽默,學生上他的課時感到非常親近。在全國賽課活動中,是一本正經、按部就班地上一節“表演課”,還是像自己平時上課一樣做一次本色教學?怎樣才能讓學生忘記是在眾多人的觀摩下聽課,全身心地投入到美術學習中去,從而展現出個人的教學風采?石家莊市推行美術教師本色教學多年,王老師自然選擇了后者。所以,在講臺上,我們看到王老師瀟灑自然、詼諧幽默,與學生共享美術學習的快樂。反思各種評優課中都常見的現象——教師平時上課是自己,展示課就變成了演員,學生成了盡力配合老師的觀眾……這其實不應該是美術教學追求的狀態。

教學是一種有缺憾的美,王老師的這節課也不例外。比如這節課的最后,如果能留出1至2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談一談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自己對木版年畫的認識,就更能激發他們對祖國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熱情了。

點評二(白云云上海市實驗學校東校)

木版年畫是中國民間美術中非常傳統的藝術形式。河北的土老師對武強版域非常熟悉,設計這節課擁有地域優勢,他把武強木版年畫分析得頭頭是道,說明課前做了充分而具體的準備,這電是打造一節好課的前提條件。這節課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結構嚴謹

基于“欣賞·評述”課型的特點,這節課的定位明確,在三維目標和重點、難點的制定方面,教師顯得尤為慎重,在字句的斟酌方面也下了一番功夫。

比如,在“知識與技能”目標的陳述中,教師強調“用口頭或書面語言表達自己對木版年畫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而與之對應的是教學重點“木版年畫的藝術特色與制作工藝”,這也正是學生學完這節課時能夠用口頭或書面語言加以表現的“理解和感受”。

結構上的“滴水不漏”,還體現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旧厦恳粋€環節、每一次互動都是圍繞重點和難點展開的,鮮有不利于教學走向的因素。整節課教師圍繞著了解木版年畫的藝術特色,即表現內容、寓意、構圖、造型、色彩,以及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即制版、印刷這樣一個流程來展開教學,脈絡清晰、邏輯嚴密。

2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王老師在設計教學流程、設置教學重點時,關注點始終放在學生身上,教學目的都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強學生學習的體驗性。

比如,在導入環節,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木版年畫的興趣,他首先設置情境,布置“舞臺”,并且用略顯神秘的語氣向學生描述學習“主題”——木版年畫。在這樣神秘氛圍的渲染下,學生的好奇心很容易被調動起來。興趣被激發之后,學生都很想知道老師到底賣的是什么關子,環節的開展也就水到渠成了。這既符合教育教學的規律,又契合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

又如,在欣賞武強年畫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感受木版年畫的藝術特色,王老師把黑板上的年畫分發給各個小組,請學生近距離地接觸木版年畫。這樣的環節設置,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又能保證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到活動中、全面進行視覺“閱讀”的機會。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親自體驗可以獲得豐富的感受,另外,也可以照顧到“慢半拍”學生的心理感受,保證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接受學習任務。

再如,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套色印刷是什么,王老師不僅親自進行示范,而且還分組請學生嘗試體驗。對于學生來說,這種通過體驗所得來的經驗要大于理論學習所獲得的。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教學設計文本沒有詳盡地描述學生分組印刷的過程是怎樣的,讀者只能憑想象。但可以明確的是,在短時間內的印刷嘗試,目的一定是為了加深學生對木版年畫藝術特色與制作工藝的了解。所以,出于這一點考慮,這點微瑕應該也不算什么了。

點評三(張新江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

1.可取之處

任何學段的美術課,都必須滿足學生的發展所需,這是建立在教師對學情充分把握之上的。王老師的《木版年畫》教學設計清晰地表述了對五年級學生群體和教材的綜合分析,尤其是教學難點很接地氣,放在了解木版年畫制作的具體技能上。這既是立足于對教材文本的科學分析,又是結合學生實際做出的符合學生認知邏輯的教學設計。導入環節的魔術情境教學法和過程中的游戲教學法都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為達成教學目標做好了鋪墊。

2.有待改進之處

(1)“認識貼年畫的年俗意義”這個環節有些多余。因為之前的“木版年畫的表現內容和美好寓意”等教學環節,已經把木版年畫的內容、構圖、色彩、寓意等介紹得很清楚了,大部分也都與民俗有關系,所以,沒有必要再設計這個環節。

(2)整個教學設計,前半部分邏輯嚴密、結構清晰,但是從第三部分的技能學習開始、到學生分組練習、再到作業展示等,都過于簡單。在“探索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環節中,王老師一共使用了兩種方式,一是觀看武強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視頻,二是教師現場演示。這本是解決教學難點的重要環節,又涉及技能學習的核心要領。但是,這里既沒有教師的詳細講解,也缺少重要步驟的提煉總結,教學重點的解決顯得頭重腳輕。建議教師用微視頻的方式,提前把民間藝人的制作視頻和教師演示的方法步驟進行視頻編輯,融合到一起。這樣,既能有效解決教學難點,又能節約課堂時間,為學生的作業展示和交流留出足夠的空間。

點評四(張蕾江西省上饒市逸夫小學)

筆者聽過好幾節不同版本的《木版年畫》課,這次有幸研讀了王生軍老師的這一版,從中感受到他對這節課的設計之用心。對于本課的諸多優點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只想借此機會與同行們探討一些值得商榷之處。

1講解構圖特點過于籠統淺表

王老師通過觀察、比較等教學方法總結出木版年畫飽滿的構圖特點,是過于籠統淺表的。根據筆者的了解,木版年畫的構圖是非常講究的。它的構圖方式有對稱式、中心構圖式、展開式、散落式、階梯式、適合形構圖,等等。構圖上追求“滿”與“空”的對立統一。所謂的“滿”,即是利用畫中“空”的形象在“滿”中求變化,達到畫面既飽滿,又能滿而不擠、空而不虛(教學設計文本中的圖10、圖11的構圖就是“滿”)的效果。所謂的“空”的構圖指的是:去掉背景,突出人物,簡明扼要,畫的“滿”與畫外的“空”,畫的“密”與畫外的“疏”達到對立統一(圖12至圖15的構圖就是“空”)。對于木版年畫這種獨特的構圖,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探究得更深入一些。

2.學生的自主探究不夠充分

在“感受木版年畫的藝術特色”環節,王老師運用了很多教學方法進行啟發和引導。但給我的感覺是,教師帶著學生在走。其實,教師對五年級學生可以再放手些,讓學生根據目標學會自己走。教師可以為每個小組的學生提供不同的相關資料,發放有針對幽的研究問卷,提出明確的研究目標和方向,組織各個小組的學生自主選擇探究年畫藝術特點中的一項,如題材、寓意、造型特點、構圖、色彩等。學生在小組中有目的性地分析資料、討論問卷,最后各組——匯報本組的研究成果,師生共同總結出木版年畫的藝術特色。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能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

3.套染的概念不清晰

在“探索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環節中,學生看了木版年畫的制作視頻,又體驗了一色一版的印制工藝,了解了分色套染的概念,但未必清楚年畫中的這些顏色是如何套染在一起的。我曾聽過浙江省吳興實驗中學徐軍老師的《木版年畫》一課,他制作了一件在空畫框中用幻燈片表現套染過程的教具。每張幻燈片是一種分色,當它們逐一放入畫框中,套色逐漸豐富,直至合成一張完整的套色年畫。這個精巧的道具生動、直觀地演示了套染的過程。如果本課也設計這樣一個演示環節,會更有利于學生對年畫印制這一難點的全面理解。

點評五(阮鴻雁山東省濟寧市東門大街小學)

近幾年來,“欣賞-評述”課由最初的“不敢觸碰的美麗”逐漸變得炙手可熱,在各級評優課、公開課中都能見到其身影。教師們也逐漸摸索出這個學習領域的教學路子和方法。而民間美術面臨的逐漸消失、后繼無人的困境也越來越受到美術教師的重視,在課堂中對學生滲透這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學生樹立良好的傳統文化保護意識,形成正確的藝術價值觀。王老師選擇的《木版年畫》一課很具上述兩方面的代表性。下面談談筆者對本課的一些感受。

1.本課亮點

(1)目標落實到位

王老師根據學情,將知識與技能國標定位在初步了解我國傳統木版年畫的藝術特點與制作工藝,能用口頭或書面語言表達對木版年畫的理解與感受;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感受傳統木版年畫的形式美感,熱愛木版年畫,激發保護和傳承我國傳統民間藝術的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王老師采用欣賞、學習、游戲、體驗等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讓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欣賞、評述、感受技法、課后拓展等方面都達到不同層面的目標要求。

(2)教學形式多樣

課的開始,教師通過張貼的年畫創設情境,加上故作神秘的語氣、魔術表演般的動作,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通過播放視頻短片,讓學生觀看民間藝術家的不同制作技法,調動學生的動手興趣。教師在恰當的時機示范印制,讓學生體驗印制年畫,了解套染的制作工藝。雖是欣賞課,但教師沒有忽略技能的訓練,而是抓住學生愛動手的天性,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體驗,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

(3)欣賞與評述兼顧

本課兼顧欣賞與評述,層次清晰,有遞進性。一是賞年畫,感受木版年畫的藝術特色;二是觀工藝,探求制作年畫的方法;三是試印制,對年畫制作方法進行再認識。學生通過觀察、觸摸和欣賞,多種感官參與,充分展示自我,感受到學的樂趣。

2.改進建議

教師在引導學生了解木版年畫的色彩特點時,采用了游戲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觀察年畫,找色彩、貼色卡,從而發現年畫的用色規律,較好地解決了知識難點。筆者建議這里可以插入一個色彩搭配練習,以此鞏固所學知識,增強學生對民間美術色彩搭配的情感。加上第四個環節的學生嘗試印制,本課便有了兩次讓學生實踐的機會。在這一系列的實踐過程中,教師將美術文化的學習和技能技巧的學習相結合,能使學生對我國木版年畫有更深的認識和了解,以增強熱愛之情。此外,在對比分析木板年畫作品《門神》和《老虎》的造型特點這一環節,教師如能出示真實老虎的照片做對比,會更具直觀性。

點評六(張艷紅江蘇省徐州市礦山路小學)

1.可取之處

(1)運用“發現學習”的教學理念開展教學

該課有三個環節體現出“發現學習”的教學理念。第一,教師把年畫分發給小組討論、交流和總結,讓學生感受木版年畫的藝術特色;第二,在分組討論中,讓學生探索木版年畫色彩運用的秘密;第三,讓學生用看一看、摸一摸的方式體驗木版年畫的質地。在這三個環節的設計中,教師的教學行為都放在了學生自主探索活動之后,由學生自己通過觀察、總結、思考和發現,來建構知識體系??此坪唵蔚脑O計,卻彰顯了學生的“學為先”和教師的“教為后”的理念。這種注重學生發現過程,注重知識學習過程的課堂,才是“生本課堂”,學生才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2)巧設興奮點,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

教師在教學中兩次妙用游戲教學法:一是導入部分,把作品用綢布遮蓋起來的懸念式游戲;二是請學生找找木版年畫中的色彩秘密的參與式游戲。兩處游戲的設計不僅考慮了小學生認知和心理上的特點,更重要的是將游戲與教材相聯系,讓學生學得更“有勁”。兩個游戲設計教法得當、目標明確,發揮了為學生學習服務的功能,起到了以小游戲帶動大課堂的作用。

2值得商榷之處

(1)教學思路不夠開闊

本課整體的教學過程設計感很強,教師雖然在部分環節運用了“發現學習”的教學理念,但是總體來說,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赌景婺戤嫛钒闹R很多,那么,是以賞析為主,還是以操作體驗為主?知識點需要講多少?哪一個環節需要示范?何時由學生自主體驗最好?這些都需要教師去把握。如果整堂課力求知識點面面俱到,那么飽滿的教學設計反而會弱化課的開放性生成。因此,智慧的課堂應該是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盡興的課堂,而不是老師滿意的課堂。

(2)學情調查不夠,影響了課內動態學情的生成

五年級學生在小學階段已具備初步的自主先學的能力?!赌景婺戤嫛返奈幕曀?,學生可以借助查閱書籍或網絡自主先學,教師在教學設計上要以學定教。這樣,不僅可減少教師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內容過多帶來的壓力,更重要的是課前有準備的自主學習,可以為學生課內動態學情的發展提供空間。課堂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木版年畫的知識積累,有的放矢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在探究木版年畫深度審美問題上有更大的提高。

點評七(孟慶娟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教研室)

王老師能夠緊緊圍繞學科需要關注的內容,引導學生理解和認識木版年畫作品,同時兼顧與學生生活環境的聯系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眾多優點,在此不一一列舉。作為教研工作者,更喜歡抱著研究的態度談自己的觀點,思考得更多的是如何尋找不足,交流探討,以趨完善。下面,筆者談談對本課的幾點感受,不當之處,敬請諒解。

1.思考不夠

本課設計的學生活動很多,但缺少一個真正讓學生思考的空間。比如,在了解木版年畫色彩特色的環節,教師設計了讓學生找顏色的游戲,卻沒有讓學生思考民間藝人為什么喜歡用這些顏色。教師直接總結答案,使得本環節的設計略顯單薄。此外,教師可以加上一個課堂前測,了解學生對本課的疑問點,然后通過本課的學習,思考和解決問題,真正培養學生思考、分析、評述和審美的能力。

2.對比不強

本課教學重點落實部分,作品選擇都以教師所在的河北武強的年畫作品為主,但就中國的木版年畫來講,桃花塢、楊柳青、楊家埠的年畫都是非常經典的,而且藝術風格有所不同,少了這部分作品的對比欣賞,感覺對木版年畫的藝術特點的認識有點偏頗。在解決重點問題時,教師可以在欣賞、研究的作品中加入其他年畫產地的作品,這樣既有橫向對比,又有縱向對比,使學生能深入感受和理解木版年畫的藝術特點。

3.評述不足

既然是“欣賞·評述”課,就要有欣賞感知,還要有學生的理解、分析和評述。在教學目標設計中,教師寫了“用口頭或書面語言表達自己對木版年畫的認識和理解”,但是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評述這一方面還需加強。例如,第四環節的“師生共同欣賞不同地域的木版年畫”可以改為“用本課學習到的欣賞方法,去評述其他地域的木版年畫作品”,以提高學生的口頭或書面表達能力和鑒賞能力。

點評八(黃華山東省淄博市楊寨中心學校)

1.本課亮點

(1)教學情境創設巧妙

王老師以“揭紅綢、賞年畫”活動導入課題,通過范作欣賞、佳作欣賞、情境感受等方式,讓學生在情境中產生學習興趣,并通過實物觸摸、感受分享、評價交流等方式加強學生對版畫的深入了解,拉近了學生與這一傳統藝術的距離。

(2)在引導中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本節課,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賞、思考、討論、游戲、交流、探究等活動,探知木版年畫的造型及色彩特點,過程推進有序,方法與策略有效生動,并通過小組探究、討論、視頻觀看和動手實踐,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

(3)教學節奏張弛有度

整個教學過程有條不紊、環環相扣,圍繞教學目標有序推進,靈活的教學方法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從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使欣賞從視覺的直觀層面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層面。

2.改進建議

(1)教學重難點沒有有效強化

在環節二探究“年畫的內容和寓意”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探究過于簡單。教師應通過較為充實的范畫或圖片資料開闊學生的視野,加強年畫文化的熏陶,從而促使學生對其感受理解的內化生成,而不是簡單地總結為“內容的多樣性、美好寓意”;在探究木版年畫的構圖時,可以通過疏密、均衡等形式的示意簡圖,讓學生了解其構圖特點;在探究造型手法時,可以通過提煉部分有代表性的人物、動物造型簡圖,讓學生進行觀察、分析并加以感知,以此推進學生對造型手法的認知;在感知年畫色彩時,可以通過色彩拼貼等方式,讓學生在知曉民間美術色彩單純、鮮艷的基礎上,感知、理解民間美術傳統的審美特征和審美情趣。

(2)應引導學生多角度欣賞美術作品

作為“欣賞·評述”課,就是要讓學生在觀察、欣賞的同時,感知、理解、描述、分析美術作品。在環節四中,學生嘗試印制武強年畫后,教師可以簡要介紹一下包括我國其他地因的木版年畫藝術,并對木版年畫的發展歷程、分類做簡要介紹,以增強學生對這一民族藝術瑰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的探知與了解。

(3)鼓勵學生以直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

學生對年畫的感受、感知可以通過多樣的表述、評價方式和探究成果展示等加以呈現,從而使評述課堂更加多彩。

(4)教學環節有待整合

環節二中,教師可以將內容、寓意和意義整合為一個板塊,提高課堂教學韌度,避免探究內容繁雜、冗長。

點評九(秦緒春江蘇省連云港贛榆外國語學校)

王老師的這堂課,具有濃郁的文化韻味,能夠激發學生對民間美術的興趣,從而更好地理解鄉土文化;教學環節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學過程清晰,富有節奏感,是…節極為成功的美術課。

1.本課亮點

(1)地方特色鮮明是本課的一大亮點。民間美術的色彩、樣式等與學生常見的現代樣式不同,教師通過引趣、欣賞、講解、討論、體驗等環節引領學生了解木版年畫的地方特點、藝術特色、制作工藝等,還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體驗年畫分色套染的制作工藝,散發著濃濃的地方氣息。在這樣“玩”的過程中去體驗民間美術,使學生有了深入的體會,學生的課堂表現也可圈可點。

(2)教學方法多樣,手段豐富但不花哨。如在“感受木版年畫的藝術特色”這一環節,老師指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體驗,使學生帶著極大的興趣去參與課堂活動,課堂練習扎實有效;在“探索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環節,視頻展示和教師示范的設計很好地考慮到了學生的學習特征和學習知識技能的坡度,層層遞進,便于理解和掌握。

2有待商榷之處

(1)在討論“年畫內容中的美好寓意”時,五年級學生難以總結出準確的答案,需要教師的引導和總結。本課重點是木版年畫的藝術特色和制作工藝,教師在介紹木版年畫的藝術特色部分下足了功夫,無論是課件展示,還是講解分析,包括學生的思考回答都有充分的展示,對于理解木版年畫的特點很有效果。但在制作工藝環節的介紹上,不能僅僅局限于每個小組只嘗試一種顏色,課堂上應該有色彩整合的“套色”過程,以便于學生理解年畫的特點,能夠更好地突破“認識木版年畫一色一版、分色套染的工藝方法”這一難點。

(2)對于木版年畫這一學習內容,從色彩感知、造型了解到內容寓意,教師都能詳略得當地引導學生了解和欣賞,但對木版年畫制作過程的要點解讀得不夠。針對五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教師可以增加教學深度。木版年畫這一民間美術包含著先輩們千百年持久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這些都是現代人應該學習和繼承的。對木版年畫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了解造型、色彩和簡單的印制上,教師在制作過程中應給予進一步的分析和介紹。木版年畫要經過構圖、勾描、雕刻(包括線版和色版)、印刷(包括調色、夾紙、兌版、處理跑色等)過程。只有當學生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用敬畏的眼光看待我們的民間美術,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才會更有著力點。

點評十(朱成斌江蘇省淮安市清河區教學研究室)

從整體來看,《木版年畫》一課教學目標清晰、結構嚴謹,知識內容的呈現循序漸進,教學中教師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特別是課堂導入精彩,教師能抓住學生對事物好奇的心理,通過對罩著紅綢布的木版年畫及制作工具吸引學生的注意,接著用神秘的語氣簡要描述了木版年畫的古老歷史、制作方法和歷史價值,既激起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又對木版年畫的特點和歷史價值做了很好的介紹,體現了課堂導入的針對性、趣味性、啟發性及藝術性的要求。通過做游戲的形式,學習木版年畫的色彩知識,這些都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也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同時,該課也存在著一些值得商榷之處,在此與同仁們交流探討。

1該課屬于“欣賞·評述”學習領域,重在“賞”和“評”,因此,要重視學生的欣賞感受。但本課教學對中國傳統木版年畫的欣賞存在數量不足、面上不寬、點上不深的現象?,F代媒體技術為我們的美術教學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完全可以展示大最的不同內容、不同風格的木版年畫來讓學生充分感受。學生有豐富的感知,才能有更多的知覺體驗和理解。

2.教學內容以武強木版年畫導入,這是一個很好的教學切人點,但僅僅以武強木版年畫的欣賞學習作為主要內容、而將其他不同地域的木版年畫只作為簡單的拓展欣賞,這與課題不符,也與知識與技能罔標中“初步了解我國傳統木版年畫的藝術特點與制作工藝”的要求不符,有以偏概全之嫌。教師可以武強木版年畫為一條線,結合我國不同地域木版年畫的欣賞、比較學習,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我國不同地域傳統木版年畫的藝術特色,了解木版年畫的文化內涵。

3.木版年畫教學的文化內涵有待增強?!靶抡n標”在“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目標中指出,要在文化的情境中認識美術。木版年畫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文化,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本課欣賞教學中,在關注年畫的吉祥文化寓意的同時,要對武強木版年畫中的多神崇拜、忠孝節義、民風民俗等文化內涵適當拓展,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傳統木版年畫的文化意義。

點評十一(朱傳斌上海市松江區九亭中學)

看了王老師的《木版年畫》教學設計,筆者感到到其文本規范詳實,完整地呈現了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藝術高超,能誘導學生積極思考,同時也有利于學生順利地表達,克服異地教學由于地域差異導致的學生在認知方面的不足。此外,教師將木版年畫實物展示給學生,并介紹了年畫的形式、內容和用途,既生動直觀,又簡潔明了,給學生以親近感。與此同時,筆者認為該課也存在幾點值得商榷之處。

首先,教師在導人環節展示的木版年畫有些重復。比如,圖3、圖4是以童子為題材的年畫,圖6、圖7是表現美好生活的年畫,圖8、圖9是表現古代故事的年畫。課堂一開始就展示較多的年畫作品圖片,小學生反而會迷失方向。建議教師只需從各個題材中精選一張。圖5展示的是貼在門上的年畫,教師可以將圖片放大給學生看,一方面讓學生了解到年畫的用途,另一方面也讓他們能欣賞到年畫的內容。

其次,在“了解木版年畫的構圖、造型與色彩的特色”環節,教師請學生研究一下木版年畫在構圖、造型和色彩上有著怎樣的特點。我認為,從教學案例文本中無法看出教師引導學生研究了木版年畫的構圖。一般在分析構圖時,我們會聯想到橫構圖或者豎構圖等,顯然王老師只是引導學生分析了年畫的造型和色彩。

最后,筆者還有一點疑惑。王老師在導人環節說,從河北帶來一種既珍貴又有特色的畫—武強年畫,由于武強年畫是木版印刷而成,即木版年畫。教學設計中,教師帶領學生欣賞武強木版年畫的時候,也多次使用“木版年畫”這個名稱,這是否妥當?眾所周知,木版年畫還包括各個地方的年畫,武強木版年畫與木版年畫并不能劃等號。因此,我認為,教師在教學中還是應該用“武強木版年畫”更為準確。

點評十二(江沙湖南省長沙市清水塘第二小學)

本課教學中,教師以武強年畫為切入點,分析了木版年畫的內容寓意、構圖造型、色彩搭配和年俗意義,不但介紹了木版年畫的印制技術,還介紹不同地域木版年畫的鮮明特色。教師以一種“講故事”的語言進行教學,輕松隨意,思路清晰,使學生聽起來不那么累。但是筆者也提出一些值得商榷之處,與同仁們探討。

1.教師在請學生探討木版年畫的藝術特色時,應強調它的藝術功能:由于木版年畫一般是在喜慶節日里張貼使用,因此,內容以歡樂、吉祥為主,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年畫的形式是隨著人們的需要而變化的。例如:圖1《門神》,含有“御兇”的意思,既能祈求平安吉祥,也能裝飾門板。

2教師在講年畫的內容與題材時,應讓學生欣賞更多的不同題材和內容的年畫;對于個別年畫的內容和題材要以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聽,而不能一味地把問題拋給學生,這樣才能讓學生知道年畫取材于社會世俗生活,大都是以神話傳說、花卉人物、魚蟲鳥獸等為內容。

3.對于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教師讓學生直接摸木版,這非常好。但是,教師接下來應講明各地印制木版年畫的木版基本都采用堅硬、紋理細膩的梨木、棗木雕刻。木版年畫的印刷方式有:①分版彩色水印;②先印人物、背景輪廓的墨線,再以人工敷彩。欣賞木版年畫制作流程的視頻時,教師應總結木版年畫的制作過程:畫稿、勾線、木刻、制版、印刷、人工彩繪、裝裱。

4.教師在最后的總結中應強調: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傳統習俗的改變,傳統手工制作的木版年畫逐漸被現代印刷品所取代。我們應從傳統的年畫文化中汲取營養,加以創新,以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發展,為民族文化振興找到源頭活水。

篇2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10-0025-04

1 問題的提出

微時代的到來在教育領域很快也掀起一股“微熱潮”,近年來最突出的和影響最廣泛的要數“微課”的設計、開發及應用[1],微課程已漸漸進入一線教師的視線。但目前關于微課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闡釋其理念與應用前景,故仍需對微課程的設計與實施進行深入的審視與總結,提出具體的設計模式[2]。而微課程教學設計是制作微課程的前提,微課程的質量如何,主要取決于對其進行的教學設計。合理的教學設計是保持學習者有意注意的最佳方式[3]。如何進行微課程選題?微課程如何設計?微課程教學如何呈現?本著這樣的思路,本研究在一線教師中進行了微課程教學設計在教學中使用的調查,以期通過調研在收集并分析大量調查數據的基礎上,歸納與分析當前微課程教學設計在教學中的使用狀況,為后期構建微課程教學設計模型奠定基礎。

2 研究樣本與研究方法

研究樣本為昆明市部分中小學教師和大學教師;研究方法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用問卷收集數據;調查時間為2014年8―10月;通過紙質問卷進行調查,問卷設計從教師基本情況、教師在教學中使用微課程教學設計情況及教師對微課程教學設計情況的期望三方面展開,共設計30道選擇題。共發放調查問卷85份,回收問卷81份,有效回收率為95.29%;有效問卷80份,問卷有效率為98.77%。將收集的問卷數據整理后,采用Excel和SPSS16.0進行分析處理。

3 調查數據統計分析

教師的基本情況 調查樣本(教師)的基本情況為:男教師51人,占63.75%,女教師29人,占36.25%;教師年齡和教齡分布如圖1、圖2所示;教師所教對象年級分布如圖3所示;教師所教專業涵蓋信息技術、語文、數學、

英語、歷史、政治、地理、生物、化學、物理等10個專業,如圖4所示。被調查教師學科涉及范圍廣,專業分布較為均勻,男女教師比例相對均衡。

教師在教學中使用微課程教學設計情況

1)教師對微課程的認識和態度。整體而言,多數教師對表1所示12項表示積極認同(M=3.0)。近80%教師表示“使用微課可以幫助我更好地組織教學”(M=4.26),同時“學校領導對微課的應用比較重視”(M=3.49),并且“目前的設備可以讓學生在家里或者學校方便地使用微課”(M=3.48),“在我的課堂中我愿意使用微課來教學”(M=3.30),“使用微課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M=3.26),“掌握微課的應用對我的職業生涯(如評職稱等)有一定的幫助”(M=3.26)。對于“我覺得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去使用微課是容易的”是否認同,教師的回答比較分散(M=3.09),33.75%的教師表示贊同或非常贊同;38.75%的學生態度中立,27.5%的學生表示不贊同或很不贊同。

2)教師個人特征對于教師參與微課程教學設計情況的影響。調查表明(見表2),教師的五項因素(性別、年齡、教齡、教學對象及教學學科)對他們的微課程教學設計活動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性別對教師大部分教學設計活動無顯著影響,但對以下兩項有顯著影響(P

①微課程教學設計目標明確,t(80)=1.63;

②能有效教學導入,t(80)=-1.102。

結果顯示,男教師比女教師更可能使微課程教學設計目標明確,而女教師比男教師更能有效地進行教學導入。

表2和表3顯示,年齡的不同對教師參與7項微課程教學設計活動有顯著影響(P

①了解微課程教學設計,F(4,80)=2.773;

②愿意微課程教學前進行教學設計,F(4,80)=2.97;

③微課程選題準確,F(4,80)=3.529;

④微課程教學設計目標明確,F(4,80)=5.384;

⑤學習者特征分析準確,F(4,80)=5.906;

⑥教學策略選擇恰當,F(4,80)=4.325;

⑦教學總結簡短準確,F(4,80)=2.931。

整體上,年齡相對越高,教師參與大部分微課程教學設計活動的頻率越高。但對于了解微課程教學設計和愿意微課程教學前進行教學設計,50歲以上教師認同低于平均水平,表明他們參與此兩項活動不如青年教師。

表2和表4顯示,教齡對教師參與微課程教學設計活動有顯著影響(P

①了解微課程教學設計,F(4,80)=2.059;

②愿意微課程教學前進行教學設計,F(4,80)=2.778;

③微課程選題準確,F(4,80)=1.448;

④微課程教學設計目標明確,F(4,80)=4.483;

⑤學習者特征分析準確,F(4,80)=4.019;

⑥教學策略選擇恰當,F(4,80)=5.885;

⑦能有效教學導入,F(4,80)=3.598;

⑧具有教學啟發,F(4,80)=3.919;

⑨教學總結簡短準確,F(4,80)=3.518。

結果顯示,教齡長的教師參與這些活動的頻率高于教齡短的學生,但教齡越長,教師因為有教學經驗輔助,并不是很愿意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說明微課程的教學除了做好教學設計外也需要教學經驗的輔助;而教齡1~5年的教師相對和學生差距不是很多,反而能夠更多地了解學習者特征。

表2和表5顯示,教學對象不同對教師參與4項微課程教學設計活動有顯著影響(P

①了解微課程教學設計,F(4,80)=0.718;

②愿意微課程教學前進行教學設計,F(4,80)=6.888;

③學習者特征分析準確,F(4,80)=2.935;

④能有效教學導入,F(4,80)=6.053。

小學教師和大學教師對于微課程教學設計了解較多,也更愿意微課程教學設計;而中學教師更多注重于升學率,因此對于微課程教學設計了解不多,也不是太愿意進行微課程教學設計。而大學教師教學覆蓋面比較廣,對于學習者特征的把握低于平均值;小學生比較活躍,教學導入更有效。

表2和表6顯示,教學學科不同對教師參與3項微課程教學設計活動有顯著影響(P

①了解微課程教學設計,F(9,80)=1.89;

②愿意微課程教學前進行教學設計,F(9,80)=2.915;

③教學策略選擇恰當,F(9,80)=3.894。

語文、數學、化學、物理、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對于微課程教學設計了解較多,也更愿意進行微課程教學設計;而對于教學策略選擇方面,語文、數學、地理、生物、化學等學科教師選擇更恰當。

教師對微課程教學設計情況的期望

1)教師微課程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根據此次調研,在80名接受問卷調查的教師中,各位教師均列出了當前微課程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如圖5所示。

2)教師對于微課程教學設計的期望。針對當前教師對于微課程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試圖調查出教師對于微課程教學設計的期望方面。結果顯示,絕大部分教師希望提供微課程教學設計模板和微課程教學設計模型,如圖6所示。

篇3

關鍵詞 電子白板;交互;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4)15-0014-02

1 引言

相對于黑板而言,電子白板不僅呈現教學資源,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個教師、學生、資源之間交流互動的平臺,而這種交互是電子白板的獨特之處和核心競爭力,是區別于以往任何教學設備的優勢所在。但實際情況是很多教師囿于傳統習慣或對新事物的成見,僅在電子白板上播放幻燈片,把電子白板當作投影來用,忽略了它的交互性,這無疑是資源的浪費。

課堂交互是保證課堂效率的重要要素,對電子白板環境下教學交互行為的深入分析,正是為了適應信息時代對課堂教學的要求,更有效地設計教學活動。交互的目的是教學信息在教與學之間的雙向流動,它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與白板的互動以及學生與白板的互動[1]。本文以SMART交互式電子白板為例,從以下兩方面來分析如何發揮電子白板的交互功能,以期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2 學生和電子白板的交互

要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必須將學生的活動放在首位。在以前的教學中,教學資源掌握在教師手中,學生只能通過觀看來獲取信息,但是在電子白板環境下,學生可以直接操作教學資源,全面調動手、口、腦,激發了學習主動性,從而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

在白板上直接書寫 通過白板工具“筆”的使用,學生可以完成上臺示范、標注重點、連線搭配等教學活動。如在語文課堂中,學生可以直接用“鉛筆”工具將作者和其作品連線,也可以直接在白板上書寫自己的答案。這時白板主要是作為一種呈現手段,相比投影只能用鼠標操作的特點,白板更具開放性,學生可以任意修改所呈現的內容,操作更主動更方便。而PowerPoint等軟件都是事先做好的直線型課件,在使用過程中進行修改是比較麻煩的[2]。

在白板上操作對象 電子白板不僅可以像黑板一樣供使用者在上面隨意書寫,而且可以直接對對象進行拖動、克隆、刪除、組合、鎖定、縮放、旋轉等操作[3]。如安徽省銅陵實驗小學趙永康老師在講“搭配的學問”過程中(本案例選自第二屆SMART杯教學大賽一等獎獲獎作品),就使用了白板軟件Notebook中的無限克隆功能:讓學生在兩件上衣和三件下裝之間進行任意搭配(圖1),從而發現總結出搭配的規律――有順序、不重復、不遺漏。讓學生體驗到一種嶄新的媒體,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教學效果非常好,整個學習過程變得輕松自如。

使用白板工具進行實踐 在白板軟件Notebook中,帶有很多數字化學科教學工具,如圓規、量角器、直尺等,以方便師生的使用。如在“確定圓的條件”一課中,學生通過使用“圓規”工具畫出經過A點的圓(圖2),可以明確得出結論:一個點不能確定一個圓。(本案例選自第三屆SMART杯無錫現場課,教師:溫秀智。)這樣的設計將“黑板+圓規+投影”結合起來,減少了屏幕切換,改變了教師演示、學生觀看的傳統模式,不僅讓學生去想,而且讓學生去做,實現“從做中學”。

在白板上回答問題 電子白板軟件還提供了很多生成性工具,如活動模板中的選擇模板、匹配模板、分類模板等,這些工具可以直接生產題目,學生在操作這些題目的時候,白板能隨機給出題目,自動辨別對錯,給出評價。這也是對學生的一種激勵,教師上課也變得更靈活更多樣化。如在學習計算機的硬件設備的時候,可以通過使用分類模板,讓學生將設備圖片分為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如果分類正確,則圖片順利被吸入漩渦,反之則不能(圖3)。這一設計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大家爭先恐后想要到白板前一試身手,課堂氣氛非?;钴S。這些工具是交互白板在技術集成和資源整合基礎上得以實現的,是白板相對于其他信息技術裝備獨有價值的體現[4]。

在白板上進行小組競賽等游戲 結合電子白板獨有的小工具如電子記分牌、倒計時、隨機生成器等,教師可以設計出許多別出心裁的小游戲,如比比哪個小組回答的問題多、哪個小組找到的生字詞多,從而創建出互動、開放的數字化學習情境,有利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有利于知識的自我建構。從課堂反應來看,這也是學生最喜歡的課堂項目之一。

3 教師和電子白板的交互

學生與電子白板的交互說到底仍然是學生與教師的交互,技術只是實現教學效果的工具,離開了教師的精心設計,再高明的技術也僅僅是一種擺設。而要實現師生之間輕松自然的交互,教師就得在課前多花精力進行教學設計,只有準備充分,設計用心,教學才有靈性,才有創新,課上的交互性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才能凸顯出來[5]。

課前預設 要實現學生與電子白板的順利交互,教師就必須在課前對白板課件進行準備。如要實現白板課件對學生操作的即時評價,教師就必須在制作課件時提前設置正確答案(圖4);要實現預想的課堂效果,很多資源都需要暫時被隱藏,這就需要教師提前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技術手段予以實現,可以是動畫,可以是屏幕遮罩,也可以是顏色屏蔽;等等。在一個調查統計中,針對“你認為使用電子白板教學,備課過程和以前相比如何”這一問題,75%的教師認為時間增加了一些,25%的教師認為時間增加了很多。可見使用電子白板教學,對教師備課的要求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加了[2],這也印證了教學設計對教學效果的重要性。

課中引導 電子白板在一定程度上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可以直接操作教學資源,教師更多地以提問者、引導者、評價者的身份出現。如在課堂上使用“魔術筆”“聚光燈”“放大鏡”等特殊效果,引導學生注意重點;在播放視頻過程或者使用其他第三方軟件如PPT時,教師利用白板可以隨時暫停的功能,直接在視頻或PPT上進行批注;在學生上臺示范后,教師可以直接在白板上進行修改,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識、記住知識[1]。

課后反饋 Notebook軟件的頁面記錄功能可以記錄屏幕上的每一個操作,實現對課堂的回放,有助于教師進行課后的反思和總結,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效果。

皮亞杰說:“智慧的鮮花是開在手指上的。”他要求學生“高度活動手指”,把活動實施于教學全過程。交互式電子白板無疑順應了這一理論,提供了師生交互的平臺,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而這一切都有賴于教師科學的教學設計和新穎的教學策略[6]。

參考文獻

[1]孫倩.基于交互電子白板的教學課例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2]劉江巖.電子白板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交互性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9.

[3]李新蘭.白板教學條件下生成性資源的挖掘與管理[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1.

[4]丁興富,蔣國珍.白板終將替代黑板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流技術[J].電化教育研究,2005(5):21-26.

篇4

關鍵詞:新課程;活動元;教學設計

在化學新課程教學中,如何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課程理念,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從過多的接受學習向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方向轉變,如何快速而有效地開展符合新課程要求的教學活動,是進行新課程教學的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問題。我們的行動研究表明,根據化學新課程的特點,利用活動元教學設計原理,教師根據教學資源和學生情況,將教學設計的重點從關注“教”到關注學生參與“活動”,設計一個或幾個活動元,形成課堂活動流,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達到三維教學目標的要求,活動元教學設計是一種高效、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新型教學設計方法。

一、活動元教學[1]

(一)活動元

活動元是指在教學中為完成某一學習任務中的一個或幾個子任務而進行的相對獨立的學習活動。這種活動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任務為背景來進行的。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改革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2]從中我們不難得出,要實現新課程目標,就要改變以往的過于強調接受學習的教學,要利用各種活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使他們在活動中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在活動中搜集和處理信息;在活動中得到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在活動中交流與合作;在活動中解決問題。因此組織好課內外的學生學習活動是能否實現新課程目標的重要一環。

活動元就是將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學生活動抽取出來,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元素或一個環節來使用,在設計時應注意以下要點。

1.活動元必須是以學生活動為中心,以學生接受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為基礎進行的一組活動。如課堂化學實驗探究活動是讓學生在分組和實驗室條件下自由探究某物質的物理、化學性質,研究某一化學問題進行的活動。

2.每個活動元必須有明確的學習任務,學生在此任務驅動下進行學習活動。

3.每個活動元必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是學生認識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

(二)活動元模式

活動元模式是指將活動元進行分類,從中抽取出同一類活動元的教學程序,將這些活動元進行抽象、提煉出共同的、可操作的步驟,以利活動元的設計和使用。

活動元模式設計的要點為:

1.活動元模式是由一組同類的活動元,將其共同可操作的步驟抽取出來而形成的。如分組實驗探究、課堂實驗探究和課外實驗探究都可以提取出相似的操作步驟:(1)獲得任務;(2)實驗探索;(3)記錄和分析結果;(4)得出結論和反思。

2.一種活動元模式可代表一個或多個活動元。其步驟的提取主要來源于學生主體的活動過程。

(三)活動元模式庫

活動元模式庫是指按一定規律將活動元模式進行組織和分類。每個教師都可根據自己教學的特點、風格,自己擁有資源的情況以及學生集體的不同,形成自己獨特的活動元模式庫。

經過實踐研究,我們認為,可按如下形式進行組織和分類,形成一個較為通用的活動元模式庫,每個教師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甚至重新規劃。每個項目和其子項均可進行調整。常用的活動元模式庫的組織如表1所示,為節約篇幅,我們僅列出活動元模式庫的一級項目及其說明。

表1 活動元模式庫的一級項目組織(部分)

代碼

一級活動元模式庫名稱

描述

1

以探究活動為核心的活動元模式群

以各種進行探究學習活動為主的活動,是本教學設計的中心活動形式

2

以自主學習活動為核心的活動元模式群

以學生自主學習,如自學、自我小結等為主的活動

3

以合作學習為核心的活動元模式群

以小組或全班合作進行的活動,如組對學習、討論、集體朗讀等

4

以學生展示為核心的活動元模式群

以學生或小組展示自己學習成果為主的活動,如網絡BBS交流、小講座、答辯或辯論、自主發言等活動

5

以完成作業或任務活動為核心的活動元模式群

以完成作業、練習等學習任務為主的活動

6

以評價活動為核心的活動元模式群

學生針對自己的學習檔案進行自主評價、小組評價為主的活動

7

以聽專家報告及質詢活動為核心的活動元模式群

包括聽教師和同學的發言,并提出質詢的活動

8

以技能形成活動為核心的活動元模式群

如聽說讀寫、計算、計算機軟件學習、實驗基本技能、識圖等的技能形成型學習活動

9

以創設情境活動為核心的活動元模式群

如看錄像、聽故事、計算機模擬等為主的學習,常用于課題和活動的引入

10

以其他活動為核心的活動元模式群

各種特殊活動和創造性活動

我們知道,每一個教師的教學風格、所面對的學生和所擁有的教學資源都是不一樣的,這樣每個教師都應該根據通用的活動元模式庫建立適合自己的活動元模式庫,這樣才能根據每個教師的教學小環境建立最優化的教學體系。

二、活動元教學設計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提取自己活動元模式庫中的活動元模式,根據教材特點、教學資源情況、學生實際等因素進行活動元設計,再將一個或幾個活動元有機組成課堂活動方案的過程稱為活動元教學設計。

(一)活動元教學設計流程

根據教學設計的原理和活動元教學設計的研究成果,我們提出了如下活動元教學設計的系統流程,以方便教師進行活動元教學設計。

──活動元選取或創新設計

──活動元組合

──各活動情境和任務設計

──利用教學設計模板,組成教學設計案學生情況分析教師情況分析資源情況分析教材情況分析活動元庫分析

(二)活動元教學設計方法

1.理論基礎

教學系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多種要素構成的。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用系統的方法對這些要素進行合理的安排和計劃,這就是教學設計?;顒釉虒W設計是教學設計的新發展,它仍然將教學的諸要素連接起來考慮,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以改善教育教學質量。[3]其理論基礎源于教學設計理論,其中不同或改進之處有以下幾點。

強調以學生活動為中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設計過程中,繼承了系統論的觀點,但突出學習主體的合作、學生主體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利用各種活動使學生的學習符合新課程的要求,為完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的課程目標服務。

設計的重點從設計教師的“教”轉移到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上。傳統的教學設計主要是設計教師的“教”的各個環節,就是利用教學系統的各個要素進行“教”的設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的作業和教學評價等。而活動元教學設計主要是利用系統的觀點進行學生“學”的活動設計,從活動中達到教和學的目的,實現課程目標。

建立系統單元的觀點(活動元),使教學設計的系統落到實處。在傳統的教學設計中,教師主要是按系統的觀點進行教學設計,可操作性并不強?;顒釉虒W設計倡導每一個教師形成自己獨特的“活動元模式庫”。教學設計時教師可在自己的活動元模式庫中調用、形成活動元,迅速完成一節課的設計。

強調教師在組織學生活動后,對教學的反思和對自己“活動元模式庫”的優化和調整,進而形成自己組織教學活動的風格。

2.設計原則

在進行活動元教學設計時,為達到設計中體現學生活動為中心的教學思想,體現活動元教學設計理念。在進行教學實踐中我們初步提出了如下一些教學原則。[1]

以學生活動為中心的原則:在設計中必須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生活動為中心的教學原則,體現學習者也是教學的參與者這一設計思想,這是本教學設計方法的關鍵。

以活動流方式進行教學設計的原則:活動元教學設計是以一個一個的活動單元(活動元)來開展教和學的過程的,這些活動流來源于每個教師自己的“活動元模式庫”中的一個個“活動元模式”,結合系統分析后設計而成的“活動元"。而這些活動元模式大多數是經過檢驗的,有的是經過了多次優化后形成的。

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足夠的教學資源原則:教師在學生活動中是合作者、參與者、服務者和資源提供者,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努力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提供足夠的資源,設計中要想辦法(甚至使用有創造性的代用品)來滿足學生進行學習所需的資源。

任務及任務體系合理原則:每節課有明確的學習任務,組成每節課的活動元有自己的學習任務,這樣一個任務體系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可能性,使學生在一定的努力下能完成相關任務,達到學習效果。

3.設計方法

活動元教學設計要按照系統的觀點,對整個活動進行系統分析,同時分析自己的活動元模式庫的情況,從中選出合適的活動元模式,并組成合理的活動流系列。使用活動元設計的活動流的例子如下。

案例1:引入活動/探究活動/展示活動/完成任務或小結活動

案例2:合作學習活動/展示活動/評價活動

案例3:自主學習活動/展示活動/完成任務活動

4.方案的評價

活動元教學設計方案的評價,主要根據教學設計理論中的評價理論和本方法殊的理論要點和設計原則來進行評價。主要有如下評價因素。

教學對學習結果產生的影響因素:教學方案在培養或促進學生的多元智能的發展上產生了哪些積極的影響,對這些結果變量進行測量或觀測可對方案進行有效性評價。

活動的過程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因素:教學結果不但要注意最終的結果,還要對活動過程中學生發揮的作用進行觀測和評估。

活動中資源利用促使學生發展的因素:這種設計方案對現有教學資源利用是否達到可能的最大值,也是對方案進行評價的重要方面。一個好的方案,能整合盡可能多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活動服務。

師生能力傾向優化因素:教學設計是否能將特定教師和學生的能力傾向發揮到最大的作用。同時對能力傾向的培養也達到最優的效果。

教學思想貫徹因素:活動元教學設計的中心在于以學生活動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整個設計是否體現這一因素也是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活動元教學設計案例和分析

課題:裝備一個小藥箱

教學目標

能為自己居家旅行裝備一個小藥箱;

認識常見的、典型的一些藥品,知道它們的組成、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探究胃舒平的主要成分,進一步加深對探究活動的認識與體驗;

能寫出乙酰水楊酸水解的化學方程式;

形成尊重科學、相信科學的思想。

教材分析

本課題以治療最常見的感冒、胃病的常用藥(胃舒平、阿司匹林)為載體,開展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感悟化學在醫藥開發中的作用、對人體健康的重大貢獻。合理用藥與避免藥物依賴、遠離,意在讓學生形成更為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材中有個欄目:組織學生討論參加夏令營時應如何裝備一個小藥箱(幾天前,布置學生回家查看自家的小藥箱,用于課堂學習中交流)。從課前與學生的交談中,了解到學生對這部分內容,已有較為豐富的生活經驗。因此,課堂教學中淡化了這個欄目的活動。對“胃舒平”的主要成分的探究,從知識內容來看,比較簡單,但是,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實驗探究的過程,在這個活動中,要花費較長的時間讓學生體驗。對合理用藥、避免藥物依賴,遠離等內容,指導學生課后閱讀。

擬采用的教學方法:小組合作法、實驗探究法。以活動元教學設計方法進行設計。教學流程圖如下。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

學生活動

活動元設計分析

引入:各位同學,我剛從外地出差回來,出差時,我除了帶上手表、手機、錢包、身份證、換洗衣服外,還要帶一樣東西(隨即拿出“固腸止瀉丸”),我的常備藥──固腸止瀉丸。無論是居家生活,還是外出旅行,我們都需要配備一些常用的藥物,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課題:裝備一個小藥箱。

學生在教師的講述中進入教學情境。

從學生(教師)的生活開始,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動1)交流與討論:我的家庭小藥箱。

學生談自己家庭小藥箱中的藥品:創可貼、胃舒平、花露水、止咳糖漿、燙傷藥……

本活動讓學生通過了解自己家中的小藥箱,讓學生交流已有的經驗,使教師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情況,同時也是對其他學生的一個指導。

(活動2)設計方案:探究“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是氫氧化鋁還是碳酸氫鈉。

學生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利用他們已有的知識進行探究物質組成的實驗設計。

(活動3)交流與表達。

在教師的組織下,學生提供方案,并對各個方案逐條加以分析論證。

經過討論,師生一致認可的有:溶解法、與鹽酸反應法。

在討論的基礎上形成實驗報告。

(1)小組交流;

(2)在教師組織下進行全班交流,注意鼓勵學生對各種方案的交流和質疑。

這是本課的主體,通過討論實驗方案,復習以前學過的知識,認識物質成分檢驗的方法,同時讓學生積極發言,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活動4)學生按討論的方案或自己認為正確的方案進行實驗。

學生按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允許學生用經過討論認為不好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

本部分讓學生進行小組實驗,讓學生可以檢驗自己的實驗方案。

(活動5)應用:與學生交流關于藥品的組成或應用知識,使學生應用所學知識。

交流活動。

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討論、交流,使學生能應用好獲得的知識。

(活動6)介紹“阿司匹林”的發現、合成史。(略)

感受人類在應對疾病斗爭中化學的作用。

意圖讓學生體驗化學在醫藥開發中的作用。

(活動7)演示實驗:阿司匹林的水解。

學生觀察現象,記錄實驗現象。

在教師的指導下,書寫阿司匹林水解的化學方程式。

布置課后任務:閱讀有關合理用藥及避免藥物依賴、遠離的內容。

掌握阿司匹林的有關知識。

通過阿司匹林的教學讓學生知道化學合成藥物的成分。

三、展望

活動元教學是課程改革百花園中的一朵新花,它只是進行新課程課堂教學的一種方法,相信還有許多的教學方法正在研究或正在發現。本研究僅僅是一個初步的成果,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師如何較好地建立自己的活動元模式庫、在活動元教學中如何照顧各種層次的學生、農村學校如何更好使用活動元教學等問題,均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是本研究使我們的教學設計從“教”的設計轉變為“學生活動的設計”,這一教學思想,在實踐中確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們期待更多的教師加入到我們的研究中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教育設計理論的本土化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傅興春.新課程活動元教學設計與教學原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3—12,56—68.

篇5

一、個性化教育勢在必行

(一)個性化原則

首先教學思想要個性化。教師在要求學生發揮自己個性的同時,自身也應該做出調整,在教學時,要彰顯自己的個性,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方法。其次,教學方法特異化。教師應該積極地完成新課改的要求,放棄以前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善于利用實踐活動、實驗體驗來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知識。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要求教師能夠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加以引導激發,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因此,教師應該分生物小組,便于自己進行管理和觀察,以小組的形式來發現學生。

(二)學生需要個性化

高中時期的學生,不同于中學生,他們已經有自己的觀點,有自己的想法,并不是單純地去同意別人的結論。這個時期的學生追求成熟,有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有各自的原則和學習理念。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尊重他們的這些特點,引導他們,而不是一味地去要求他們記住自己所講的東西。而且,由于學生各自的學習能力不同,理解知識的時間有長有短,這種不統一就更加要求老師發現學生的特點,尊重差異性,并對學生加以引導,取長補短。

(三)生物學科需要個性化

我國長期以來,以師為尊,以老師為主進行課堂教學。但是生物是一門探索的學科,是一步步學習前人的研究,慢慢揭開世界神秘面紗的一門學科。生物的一個個發現都是因為科學家不斷思考,持續探索所得來的。因此,教師在教授生物時,應該尊重學科特點,鼓勵學生勇于思考,積極發言,提出質疑,和學生一起走過生物學的探索之路。

二、個性化教育中出現的問題

(一)學生基數大

鼓勵學生個性化的前提是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特點足夠了解,知道從哪方面入手來幫助學生發揮個性。目前的高中班級人數較多,即使教師想要個性化教學,也無法兼顧這么多學生,為了課堂秩序管理,學生管理,只能使用統一標準來判斷學生。

(二)單一的教學評價

高中教育主要是應試教育,采用筆試的方法,用成績來評定學生。統一的答案、統一的要求只能抹滅學生的個性,學生只為了成績來學習生物,教師也只是通過標準答案來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這樣的生物教學課堂帶給學生的不是樂趣,而是應試壓力。

三、個性化教育的改進方法

(一)個性化的教學設計

關于教學設計的理解,國內外都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國外學者認為教學設計是選出最優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拓展知識,也有人認為教學設計是一套規范的教學模式。我國的烏美娜教授認為教學設計包括教育問題的分析,教學目標的建立、試行結果的評價以及對教學方案的改進。在我國的高中生物課堂完全可以按照這些步驟來做,這樣的教學設計更加符合我國實際情況。在教授學生的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明白學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不同,不可以用統一的標準來要求學生。明白這種差異性后,教師要為不同的學生設立不同的教學目標,即為學生設立階段性的目標,教學內容分層,不要求學生一步到位理解知識,使得教學目標具有人性化,具有彈性。為學生設立符合他們實際情況的目標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為一個個目標而努力,而不是望而卻步。個性化的教學方法應該是靈活的、多階段的、小組合作進行的。這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才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單一的課堂模式只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個性化的教學需要老師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家庭情況,尊重每個學生,幫助他們解決難題。

(二)鼓勵一題多解

高中生對問題一般都有自己的想法,因此生物老師不應該將自己的方法機械地讓學生重復,使用標準模板答題。比如在學習遺傳病的家族系譜圖時,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計算家族某種病的得病概率時,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思考,運用自己的思維解題。這樣的做法能夠幫助學生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對生物問題的興趣。

(三)完善教學評價

評價學生的標準不應該只以學生成績為唯一標準,要全方面地對學生進行評價。教學評價應該注重學生的學習情感和狀態,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白差異性的存在,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多樣的教學評價有利于學生養成愛思考愛探索的習慣。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從自身出發來發現問題。雖然教學評價應該尊重學生個性,但絕不能失去真實性,失去教學評價的目的。教學評價是為了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問題,不斷進步。

四、小結

高中生物教學需要教師進行個性化教育,一方面是因為學生具有自我意識,具有差異性,教師應該尊重每個學生,結合學生特點來進行教育。另一方面是因為生物是一門探索型的課程,它需要學生和老師共同求知。個性化的教學要注意教育原則,制作個性的教學設計,鼓勵學生進行一題多解,用多樣的教學評價來評價學生,尊重差異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化教育的成功實施與教師和學生的親密配合密切相關,學生愿意在教師引導下探索知識,教師愿意尊重學生,接受他們的劣勢,并且幫助他們解決學習難題。

作者:張楊 單位:甘肅省西和縣第一中學

參考文獻:

[1]王建軍.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過程性評價多元化的實踐與思考[J].化學教育,2014,35(1):60-62.

篇6

隨著微時代的來臨,微課正改變著高職教育的教學模式。微課教學的關鍵是開發系列微課。系列微課設計的關鍵要明確設計原則,并進行科學的整體規劃,恰當選擇題材,精準選擇微課資源,精細設計教學過程,最終實現學生愿意學、主動學,且能學會的教學目標,發揮小視頻的大作用。

【關鍵詞】

高職教育;機械設計基礎;微課設計

【基金項目】

本文為于輝主持的吉林省教育廳2015年度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改革研究課題“高職‘機械設計基礎’系列微課開發與應用的研究”(編號:2015ZCZ029)成果。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高職“機械設計基礎”系列微課就是基于“互聯網+課程”形成的,以“機械設計基礎”學科知識點為主要內容,對教學環節精心設計制作的短的系列視頻。它是針對高職學生,以教學應用為目的的綜合性教學資源。作為課程資源,開發設計高職“機械設計基礎”系列微課要從教育視角考慮,即基于“機械設計基礎”學科的重點、難點、疑點,以學生為中心,結合高職學生認知水平和規律,突出其教學屬性。

一、系列微課設計原則

(一)學生主體性原則。高職“機械設計基礎”系列微課的使用對象是高職學生,因此,“學生主體性”是系列微課設計的核心原則。教育的宗旨是“一切為了學生”,因此,必須站在學生的視角,顧及學生體驗設計系列微課,才能受到學生的認可和歡迎,才能實現設計制作微課的價值。

1.準確分析學生需要解決的問題。要設計出適合高職學生的微課,必須準確分析學生需要解決的問題,以此為切入點進行微課設計。結合高職學生學習的困難點、疑惑點等,把機械設計基礎的教學內容分解為一系列彼此關聯的小問題,以問題導向為主線設計微課。準確分析學生亟待通過微課解決的問題,按照學生的思維構建知識順序,真正做到在教學理念和思路上“以學生為中心”,達到為學生解決問題的目的。

2.深入了解學生希望看到的畫面。微課學習與課堂學習不同,師生不同步,而且是學生自主學習,這就要求微課的視聽效果留住學生。在制作微課時,要從學生的視角看畫面,用學生的耳朵聽聲音。比如在“運動副實質”這節微課中,各構件用不同顏色呈現在畫面上,并用慢鏡頭顯示其運動規律。否則,學生分不清構件聯接關系,看不懂構件運動性質。微課畫面要注重呈現教學內容,而不是表現教師或教學環境。微課中的聲音與畫面同樣重要,微課中的聲音要讓學生聽得清楚、親切,感覺舒服。因此,教師必須說普通話,發標準音,音量適度,既不可太高,也不可太微弱。同時,注意背景音樂與課程內容協調一致。

3.親切體會學生看后的心理感受。由于微課學習,師生不能直接面對面,沒有視覺呼應的自然感。為使微課傳遞出“一對一教學”的親切感,教師要對課程內容熟練駕馭,對微課形式不斷創新,創建“我在你面前,我為你講解”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產生親切、踏實的心理感受。

(二)碎片化原則。微課與傳統課程的最大區別就是:學習目標單一,視頻容量小,播放形式兼容。每個視頻要短,最好在10分鐘內。視頻容量小,學生手機能播放,便于利用零散時間觀看學習。實現學生自定時間、自定地點、自定內容的碎片化學習。

(三)交互性原則。由于機械設計基礎是反映常用機構的結構、工作原理、設計等問題的工科課程,為了表達清楚課程內容,要附加圖片或動畫,盡量減少文字敘述的權重,圖文并茂更適合“95后”高職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最好由問題導向,問答瞬間解決問題,使學習化繁為簡,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實現高職學生由接受者到探究者的轉變。

二、系列微課題材分析

(一)科學規劃。開發微課的目的是提高教學效果,微課與微電影最大的區別在于它的教育性。高職“機械設計基礎”系列微課題材的選擇要從高職學生學會“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內容的視角考慮,突出其教育性和教學性。系列微課題材選擇與微課大賽題材選擇有本質的差異。選擇微課大賽題材時,只考慮本節微課的效果,與課程的其他內容無關。而系列微課題材的選擇,既要彼此相互獨立,又要環環相扣[2],層層遞進,即上一節微課是下一節的基礎和已知條件,下一節微課是上一節微課的進一步應用。例如,機械設計基礎的“機構自由度計算”模塊中,系列微課的題材選擇從簡單到復雜進行機構自由度計算。

(二)選題得當。選題是微課成功的關鍵,更是系列微課設計的核心之一。

1.有用性———學生感到值得學。無論哪種類型的微課,都應保證微課內容的全面、透徹。一是微課內容全面是指單個知識點要全,否則學生就學不全,還需要花費精力查缺補漏。系列微課內容要關聯密切,階梯遞進,并有與微課配套的材料,如微教案、微練習等學習資源與之配套。二是微課內容要透徹,既把單個知識點概念、原理等講明白,又與相關知識點進行相互對比、關聯利用,建構新的知識體系。選題要聚焦教學的重點、難點、疑點和易錯點,無論從哪點切入選擇微課題材都必須是固化的知識,不要選取顯性知識或有爭議的知識。并注意選題的大小,盡量做到一節一問題,學完即解惑,這樣學生通過微課學習能掌握所學的知識,使學生感到值得學習。

2.趣味性———學生想去學。微課內容要具有創新性,不局限于課本的知識脈絡或學科體系,最好用“行為導向教學法”。無論哪種方法都應該為實現教學目標來創新知識的傳授順序、傳授方法。在表現上,微課制作要有新意,可以采用多種技術,情境帶入等吸引學生學習,并在制作微課中適當設置交互性環節,利用問題吸引學生,從而實現學生想去學的目的。

3.淺顯性———學生感到易懂。微課的內容要容易理解,即利用各種教育技術手段,將不易理解的知識,變成淺顯易懂的知識。對于“機構的聯接關系”這類容易理解的內容,最好制成運動畫面,形象生動,既滿足學生視覺需求,又直觀易記。在制作動畫時要注意畫面顏色的搭配,實現微課的教育性和藝術性深度融合。

三、系列微課資源分析

系列微課需要資源很多,包括微課件、微教案、微習題、微視頻、微動畫、微原理、微討論和微評價等,這些資源可以在借鑒的基礎上,結合“95后”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出符合學生需求的作品。雖然可以借鑒或借用,但不如原創制作更符合學生的需求。無論怎樣選擇微課資源都要考慮到師生的異步性,這是微課與課堂教學的最大差別。在非面授的環境中,微課資源的選擇要充分考慮學習者的認知特征,符合心理特點,使學習者對微課知識內容產生心理共鳴。

(一)微課件分析。目前制作課件最常用工具是power-point軟件,它具有強大多媒體的功能,而又簡單易學。具有豐富的動畫、過渡效果和多種聲音效果的兼容性,并有強大的超級鏈接功能,可以直接調用外部眾多文件滿足教學要求。用powerpoint制作微課件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1.模板。由于學生的有效注意時間是有限的,所以做PPT的模板一定要有助于學生觀察課程內容,最好根據課程內容原創模板。否則,由于模板背景花哨、混亂或色彩影響學生的注意力,失去了認真觀看的興趣。

2.重點突出。在制作每一張幻燈片時,要按適用、適量和適當原則安排字幕、嵌入圖片和動畫。充分利用聲、光、動畫等增強聽覺和視覺效果。課件要突出微課內容,并條理清晰,不是圖片、動畫等素材的堆砌,素材過多反而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微課依然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一個教學過程。任何類型的多媒體課件只是一個輔助手段,它可使一堂課的重點突出、難點分散,更形象、生動地演示原理和過程。微課件的設計和制作是微課成功的基礎。

(二)微教案分析。微教案也稱微課教學設計。微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微課教學活動,依據教學大綱,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對微課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具體設計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3]。微教案包括教師、學生、課程及教學過程四大方面。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準確定位教學目標。結合課程內容分析重點、難點,從而進行教學準備和教學設計。微課的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設計不同,要在10分鐘內通過視頻的形式完成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就必須做到“精”,即時間精確到“秒”,內容精確到“字”,效果精確到“懂”。對視頻中“片頭”、“正文”、“片尾”都要精確斟酌,充分篩選,反復推敲。微教案撰寫得越詳細,環節落實得越準確,遺憾的幾率越小,效果越好。微教案設計是微課設計的隱性核心。微教案設計要遵循主題明確、導入簡捷、總結精準的原則。設計微教案,盡可能只選一個主題,圍繞這個主題突出重點、難點內容。注意導入路徑的新穎、直接,盡量做到引人入勝,減少所占時間??偨Y時要簡練、精準,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微習題和微討論分析。微課教學的目的依然是學生通過學習,獲取知識和掌握知識。做練習和討論是反饋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途徑。因此,微課中必須設置針對本節主題的微習題,便于學生自檢學習效果。微習題的設置數量和內容都要“微”,使學生即刻能答,答能掌握。微討論是在完成微課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的知識拓展,實現微課解決大問題、理論聯系實際的日積月累作用。

四、結語

系列微課不同于單節微課,其實質是校本應用型微課。設計原則以“學生主體性”為核心,“碎片化和交互性”為標準。在此基礎上,高職“機械設計基礎”系列微課設計的關鍵問題是系列微課題材要科學規劃、選題恰當,實現學生愿意學、主動學,且能學會的目標。為此必須做到對系列微課資源精準選擇,教學過程精細設計,教學實施精心落實,才能發揮小視頻的大作用。

作者:白潔 于輝 單位:吉林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虛擬教室漫游;設計;項目學習

項目學習作為信息時代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倍受重視。項目學習又稱 “基于項目的學習(PBL)”,它是按照課程內容和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針對學習者的特點,創設真實的學習環境,以設計的學習項目為中心,以小組作為主要組織形式,以項目來驅動學生的學習,通過對學生的主動探究活動,完成學習內容與活動任務,運用已有知識和新知識,達到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意義學習。[1]虛擬教室漫游(VCT)作為項目學習設計工具,它可以設計PBL學習內容、表現PBL學習過程和展示PBL學習成果,促進PBL教學理念的傳播和教師創新經歷的分享,有利于學生知識建構和有意義學習的實現。

一 虛擬教室漫游及其與PBL的關系

虛擬教室漫游(The Virtual Classroom Tour,簡稱VCT)是由微軟公司創新教師網絡提供的一個PowerPoint模板,其結構簡單、脈絡清晰、可操作性強,主要用于教師的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重現。VCT強調探索與創新,可以用來介紹獨特的教學方法,激發教師的創造性。它通過使用統一、簡潔、易用的PPT模板,從多個角度介紹激發教師產生教學創新思想的緣由和思維過程。

1 VCT的內涵

VCT模式基于這樣一種假設,即認為教師之間相互學習是學校發展的強大催化劑。共同經驗范圍內的知識共享和交流最能夠促進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教學創新理念的提升。該模式基于邁克爾富蘭(Michael Fullan)有關學校知識共享對教師學習和學校發展重要動力的著作而提出。VCT具有多種優勢,主要體現在:第一,真實的教學案例。VCT作為一種教師思考和交流的工具,呈現了教師最需要的教學案例資源,有助于教師的信息技術提高和專業發展。第二,創造性和別致的組織方式。它集國內的教案、教學反思日記、案例視頻等案例形式的功能于一身,通過PPT的形式將教學之外思考的過程記錄下來,其功能主要是介紹獨特的教學方法,強調探索與創新,激發教師的創造性。第三,對提高學生學習動力的支持。VCT模板聚合了多種資源,可以及時解決項目活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而VCT強大的展示功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其參與程度和有意義學習的習得。

2 VCT框架結構

VCT設計包括學習目標分析、教學內容分析、教學活動設計、教學實施與反思、教學資源整合、教學評價設計六大環節,如圖1所示。

圖1 VCT框架結構

學習目標是對學習者通過學習后應該表現出來的可見行為的具體的、明確的表述。它主要包括學習者通過學習后應具備的知識、完成創造性產品的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變化等。教學內容分析要以整個學習目標為基礎,規定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以期達到教學內容的最優化。教學活動是為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進行的師生操作的總和,它包括學習目標、活動任務、學習交互等。教學實施是對制定的教學實施計劃的執行過程,其流程可以使用概念圖工具進行繪制。教學反思是對教學環節的改進和完善,VCT提供了專門的教學反思模板,它采用表格形式,便于教師對已開展的教學活動的優缺點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教學資源是指教學過程中使用的一切資源的總和,VCT中的教學資源包括各種數字化素材、教學課件、擴展材料、教師和學生的學習作品等。教學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真實反饋,有利于教師改進教學方式,學生提高學習反思能力,VCT中教學評價的設計包括確定教學評價方法和評價形式、制定相應的評價量規等。

VCT框架中的六大環節與項目學習重點設計內容基本相互對應,見圖2。運用VCT模式設計項目學習,將其項目背景、項目目標等信息以PPT的形式系統、規范地匯集起來,為創新教學經歷的展示與共享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2]

圖2 VCT設計環節與PBL流程的對應關系

二 基于VCT設計模板的項目學習模式的構建

通過以上對VCT設計模式與項目學習關系的分析,基于VCT設計模板的項目學習首先要從評價需要、確定目標入手,根據課程大綱和新課程能力培養標準要求,教學目標的確定由教師精心策劃制定,鑒于以能力培養為本位的特點,采用績效技術方法,即根據要解決的問題或面對的機遇來設立學習目標,對于項目教學包中應該有什么并不作硬性規定,只要教學需要的都可以放入其中。隨后,對課程結構、學習者和學習環境進行分析,了解學習者的入門技能和從屬技能,以便促進其上位技能的學習;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學習偏好、學業能力水平也應詳細加以考慮,以便有針對性的對項目進行規劃。

1選擇項目

項目的選擇要根據學習需求和學習者特征。充分發揮VCT設計模板的優勢,即利于教師建構和共享知識、對教學實踐進行反思、應用技術并將技術整合在學習過程中。師生的教與學要圍繞項目的實施展開,提供真實的學習場景。

2 設計項目任務

項目確定之后,根據學習目標,確定項目任務,設計驅動問題是整個項目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驅動問題設計合理可以喚起學生的認知不平衡,激發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因此,設計的驅動問題要緊扣項目的學習目標,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學習任務難度不易過低,也不易過高,幫助學習者制定能夠完成的學習任務,在現有能力、努力的基礎上,提高成功的概率。

3創建學習資源并解釋、下達任務

明確項目評價內容,提供給學生評價量表,使項目作品與項目目標相匹配。根據項目開發流程,學生自由結合,組成開發團隊,制定項目實施線路圖,創建協作學習環境,收集資源,進行項目分工,為啟動項目做好充分準備。

4 實施項目活動

根據項目開發計劃,項目小組成員采用多種活動方式,如文獻檢索、小組討論、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等對項目內容進行調查研究,通過提出假設、收集資料和分析問題、驗證假設形成初步的項目活動成果。在此過程中,教師輔導對項目活動過程給予督導和有效支持。運用VCT設計模板豐富的表現功能,可以將項目活動過程的圖片、視頻等嵌入模板中,記錄活動過程。

5 項目成果展示

項目學習關注學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以及問題解決的研究活動過程和活動成果,在此,學生的作品可以上傳至VCT模板,利用其豐富的展示功能,將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成果如調查報告、活動圖片和活動作品PPT等展示出來,同時,也可以在線組成網上虛擬學習共同體。

6 項目的評價和反思

評價采用兩種形式,即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在形成性評價階段,一部分是項目小組成員的自評,即在小組范圍內對項目的選擇、項目的設計、個人在項目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等進行的評價;另一部分是他評,即來自同學、教師的評價,它主要對學生在項目學習過程中所運用的知識的技能、小組成員的團隊協作能力、項目成果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形成性評價貫穿項目過程的始終,對項目的形成性評價過程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和學習需要的診斷過程。形成性評價告一段落后,為把握項目學習的最終效果還需對項目進行驗收,借以對活動成果做出全面鑒定,對整個項目學習方案的有效性做出評定?;赩CT的項目學習過程模式的構建如圖3所示。

圖3 基于VCT的項目學習過程模式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三 基于VCT模板實施項目教學的應用策略

1 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宗旨,精心策劃項目

根據問題發生的情境,對選擇的項目進行系統的精心策劃,明確呈現項目目標和開展此項目需要使用的軟件。在項目創意中,要設計有驅動性的項目問題,用以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參與性。

2 合理調動資源,提供真實情境,強化知識技能學習

基于VCT設計模板的項目學習模式與傳統項目學習方式有所不同,學習過程需要運用多種認知工具和信息資源,學生要會使用各種認知工具和信息資源來陳述他們的觀點,支持其學習進程。

3 加強學生個性化學習和協作學習能力培養

VCT為個性化學習和協作學習的實施提供了平臺,它通過簡潔的PPT形式,把項目學習的一系列活動過程呈現給學生,學生根據提供的資源可以自由的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自主學習;也可以通過網上社區,同其他同學和教師通過即時通訊工具、論壇等形成網絡學習共同體,進行密切的協作學習,從而提高其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4 改革傳統考核評價方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在基于VCT設計模板的項目學習中,整個學習活動是以項目為中心進行的,對項目活動過程中用到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多種方式提供支持,教師適時地進行輔導,學生學習過程中可以自主學習、開展小組討論、網絡協作學習等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并不斷的對項目進行評價和反思。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自身能力得到了提升。項目小組成員的團隊協作可以照顧到更可能多的學生,從而有利于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四 應用案例分析

A學校8年級2班開展了基于VCT模式的項目學習――“環境污染的危害和保護”,旨在讓學生在知識、技能和情感等目標層次上得到發展,培養學習和實踐能力,通過研究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通過對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分析,選擇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選題,如河流的水被污染、臺灣的酸雨、禿山荒嶺等,基于此,學生以“環境污染的危害和保護”為項目主題,提供項目學習材料及網站資源。隨后,學生通過調查研究調查當地的環境污染情況;通過文獻檢索查詢化學、物理學科書籍,弄清酸雨的PH值,聲音的度量單位分貝等學科間的知識;通過網絡學生自主探討環境污染方面的實例,并歸納總結環境污染的危害。基于以上問題,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加強學生的環保觀念,提高環保意識。

利用VCT模式對多種資源進行整合,以支持學生項目學習的開展。針對所設計的項目問題,學生進行分組,確定各組的子課題任務,并根據提供的學習資源和VCT模板用概念圖工具Inspiration繪制活動流程圖,著手項目學習的實施。

各小組圍繞各自的項目任務,以自主學習、網絡協作學習、小組討論等形式開展學習活動,教師可以適時的給予指導。例如,第一組是水質調查組,他們從水的重要性談起,匯報當地水質情況,分析水污染的原因。并闡明水污染包括哪幾個方面、當地水污染情況如何、討論為什么水體富營養化會導致魚類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第二組是空氣質量調查組,他們從當地冬季煤炭燃燒引入大氣污染問題談起,介紹什么是大氣污染、當地大氣污染源有哪些、大氣污染的危害有哪些。

基于VCT設計模板的豐富展示功能,學生的調查報告、圖片、環保宣傳PPT、視頻錄像、環保網站等,都整合到了VCT模板中,以更好的方便學習共享。項目實施一階段后,即學生完成了調查報告,鼓勵學生對其學習成果進行展示,并介紹其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策略。首先,由學生討論,評論其優缺點,然后,其他學生可進行質疑,或提出改進措施。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并進行總結性評價,肯定可取之處,并指出需要完善的地方供大家參考。通過這些反饋信息,學生可以在項目實踐中不斷總結和反思,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運用VCT模式設計“環境污染的危害和保護”項目學習的主要環節,將項目實施方法與所蘊涵的創新理念整合到PPT中,學生通過小組協作學習形成網絡學習共同體,通過開放的互動對話環境放飛思維、展示才華。在項目評價過程中,多種評價形式的綜合運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習的有效性。

結束語

運用VCT模式進行項目學習設計不但具有理論上的可行性,在實踐中也逐漸得到了PBL設計者的普遍認同?;赩CT模式的項目學習融知識獲取、能力與素質培養于一體,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精神,是實現創新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核心所在,同時,它也為創新教學方法的實施和傳播提供了交流共享的有效形式。

參考文獻

[1] 劉細發,夏家莉.基于建構主義指導下的“項目牽引式”教學模式初探[J].電化教育研究,2007,(8):65-66.

[2] 章雪梅.基于項目的學:VCT設計模板與案例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9,(3):27-29.

[3] 鐘志賢.信息化教學模式―理論建構與實踐例說[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4] 戎戟.從ACCP課程體系看項目驅動教學[J].中國高教研究,2008,(9):76-77.

[5] 張豪鋒,孫穎.論網絡學習中的意義交互[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218-220.

[6] Stefan Halverscheid.Features of Mathematical Activities in Interdisciplinary, Project-based Learning [Z].2005,37(3).

On the PBL Construction Strategy Based on VCT Model

KONG Fan-shi1 LIU Xiu-min1,2

(1.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partment,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China; 2.Shangqi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hangqiu,Henan,476000,China) Abstract: PBL (Project-based Learning) takes the project as the core, designs the effective driving problem and gives students a chance to explore and solve problems in real situations. As a new design tool, VCT can design a better PBL, demonstrate learning outcomes. And it will bring new vitality to creative education.

篇8

關鍵詞:問題串;高中化學教學;應用

化學教學的目標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學生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在現有的化學課堂基礎上要培養學生獨立探究思考的能力,教師就必須創造出一個適合的引導學生思考的情景氛圍。在化學教學中利用“問題串”進行教學,就是圍繞著教學目標,通過設置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問題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但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必須根據學生的基礎,在學生思考過程中給予有效的指導,使教學目標順利完成。教師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串”能使學生的逐步掌握重點難點知識,思維慢慢清楚,更容易抓住問題的本質。布魯納曾說:“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在課堂教學中,問題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可以起到定向作用,提示矛盾和解決矛盾,加強和改善師生的雙邊活動,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一、在引入新課時運用“問題串”

在上新課時,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學生的基礎等,巧妙設計的“問題串”能夠讓學生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思考、集中注意力來聽課。為學好新知識做好準備工作。

教學案例如:蘇教版化學必修一中的《離子反應》在教師演示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實驗之前可提問(1)物質的量相同的的不同電解質溶液,其導電能力是否相同?做完實驗之后立馬提問(2)為什么燈泡的亮度有所不同?(3)那電解質溶液是怎樣導電的呢?(4)影響溶液導電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通過第一個問題可以吸引學生對電解質導電能力的興趣,帶著疑問盡快進入學習狀態。后面的問題都是針對實驗現象來題的問,有利于學生對強弱電解質概念的理解。

二、在突破重難點時運用“問題串”

對于學生難以掌握的某個教學難點,可將其設計成多個較容易理解的問題,逐個提出,一一解決,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更加深透地逐步理解掌握重點知識。

教學案例如:蘇教版化學必修一中《氮肥的生產與使用》中氮氣的性質一直是教學的重點,學生要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難度。如在做完氨的噴泉實驗后可以針對實驗進行一下提問:(1)在實驗過程中為什么裝氨氣的圓底燒瓶向上?(2)為什么會有噴泉現象?(3)為什么要先擠壓膠頭滴管在打開止水夾?(4)溶液為什么變成了紅色?這樣一串問題下來讓學生對氨氣的密度比空氣小,極易溶于水,氨水顯堿性這些性質就很容易掌握并記住了。

三、在教材的銜接處運用“問題串”

初、高中的化學教學知識是一個整體,之間有一定的聯系;必修與選修之間有一定的聯系,各專題之間都有一定知識聯系。但如果不揭示這種聯系,學生往往不能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因此在銜接處設計問題串既可以提醒學生注意,又可以自然的過渡。

教學案例如:在蘇教版化學選修四中《化學反應速率》中在講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式時可以提出以下問題:(1)化學反應有快有慢,請回憶《化學2》有關化學反應速率的知識,思考什么是化學反應速率?(2)怎樣判斷化學反應快慢?(3)那應如何來表示化學反應速率呢?較好的過渡了知識點之間的連接。

四、在課堂的結尾處運用“問題串”

一節好的課離不開好的結尾,在課堂結尾處可應用“問題串”,既能使新舊知識有機的的結合,還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帶著問題下課可以是學生在復習和預習準備過程中有方向,做好前提工作。

如在蘇教版化學必修二中《離子鍵》的學習結尾處提問:(1)我們這節課學習了離子鍵,知道它是陰陽離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那像氯化氫分子中的兩個非金屬原子之間是以什么樣的作用力結合的呢?(2)這種作用力又是怎樣形成的呢?(3)這種作用力又稱為什么呢?為學生的預習做了一定的提示。

五、將“問題串”應用整個課堂教學中

結合整個課堂教學內容,創設學習氛圍,設計問題串,指導整個課堂教學,引導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學生在整個課堂教學的參與程度,讓學生有目的、有方向的去思考、探索,總結,獲得新知的能力,來高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篇9

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

課堂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設計要圍繞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進行,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獲取學習和處理信息的活動。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課前對學生學習環境的設計和提供足夠的網絡、媒體支持,課中則主要作為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

2.探究性原則

教師要通過多媒體和網絡手段將教學目標設計為豐富的信息情境,將學生置于一種問題狀態,讓他們接觸解決未知教學內容的一切材料,在開放的情境中體驗、決斷和操作。

3.實踐性原則

要盡可能多地促進學生參與學習實踐,既感知計算機及多媒體網絡環境提供的學習情境,又通過實際操作計算機等工具,培養利用信息技術學習的技能。

4.和諧性原則

一方面,教學內容、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要與學生的信息素養水平和發展一致;另一方面,通過網絡化的學習環境應該是和諧的,以便教學組織者與學習者、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學科與信息技術整合課堂教學的操作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可以有不同程度的結合,但僅僅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如PPT、動畫、音像等)為學科教學提供輔助的方式,還不能劃歸為“整合”的范疇,這種方式,信息技術僅僅是教師的“幫手”,受教師的主導。筆者認為,學科與信息技術整合課堂教學,必須是以學生主體控制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媒體自主學習為特征。根據筆者的實踐研究,學科與信息技術整合課堂教學的操作,可按以下六種模式進行。

1.“自主學習—個體探究”自學模式

(1)模式流程(如圖1)

(2)模式說明

本模式適用于大多數選修課程和部分必修課程內容,是由教師將教學要求、教學內容以及教學評測等教學材料,編制成HTML文件,存放在Web服務器上,學生通過瀏覽這些頁面來達到學習的目的。當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以電子郵件的方式詢問教師,教師再通過電子郵件進行解答。在此過程中,學生還可閱讀一些教師提供的參考資料。學生不僅可以通過BBS或電子郵件向教師請教,也可以通過BBS或電子郵件與其他學習者討論交流。

(3)模式組織

本模式的教學組織形式以常見的信息技術課堂的組織方式為主體,教學必須在計算機教室進行。教師通過主機服務器控制和學習信息,學生則在自己的計算機上接受信息、展開學習和提出問題,同時,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可以通過網絡進行交流。這個模式在組織形式上的最大特點是既可以滿足傳統課堂教學對所有學生在學習內容上的統一要求,同時又允許不同基礎和接受能力的學生以不同的學習進度和不同的思維深度進行自主學習,并能夠獲得個別化的指導。

2.“分組協作—集中探究”互動模式

(1)模式流程(如圖2)

(2)模式說明

此模式是指利用計算機網絡以及多媒體等相關技術,由多個學習者組成學習小組,針對同一學習內容彼此合作,以達到對教學內容比較深刻理解與掌握的過程。本模式適用于一般的選修課程內容和部分必修課程內容(一般必修課程內容的單元總結教學常用這種模式)。模式的實施之前,教師的前期設計(包括對學生進行分組)十分關鍵,在實施過程中,學生之間的競爭、協同、伙伴與角色扮演對學習效果則起到決定性作用。

(3)模式組織

本模式的實施,常先由教師根據課程要求、教學大綱結合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制定出具體的學習目標和確立合適的信息技術途徑,同時提供相關網站和教學資源,然后由學生自愿成組(教師進行適當調劑)并各自搜索所需資料,把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資料下載存入各自文件夾中。接下來各小組的成員匯總收集到的資料,進行集體整理和學習,不同的意見或任何疑問,通過BBS或E-mail進行組與組、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交流互通、協商討論。最后各小組將學習結果進行集體構思,寫出研究報告作為電子作業上傳到校園網或個人主頁上,供教師評價反饋。

3.“資源利用—主題探究”研究性學習模式

(1)模式流程(如圖3)

(2)模式說明

本模式適用于研究性學習課程,尤其是一些需要通過網絡進行查閱、調查等方式進行的研究性學習。模式的運用過程主要以學生的小組學習進行,學習內容完全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包括學習進度、時間安排、學習途徑、學習結論的獲得和表達等都由學生自主決定,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僅僅起指導和宏觀調控的作用,而且可以參與某些小組的學習活動。本模式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定不以某些預定的知識的增長為目標,而是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信息技術研究方法的體驗和信息素養的提高為目標。

(3)模式組織

本模式主要在課堂進行,因此,課題一般指向性明確。教師應該做好以下準備:設計好Web模板,包括研究方案模板、素材登記表模板、成果模板。同時,為對學生的學習提供幫助和促進,教師最好建立一個相關的網站,對學生的研究進行一些專題點撥。

本模式對學生的信息素養要求較高,學生不僅需要具有文檔處理的基本技能才能設計好問卷和調查表,同時還要具有基本網絡資源利用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各個小組中要有部分學生具有應用Excel工具和圖標、動畫、網頁設計的能力。

4.“程序闖關”游戲化學習模式

(1)模式流程(如圖4)

(2)模式說明

本模式適用于學科考試或學科復習課,由學生獨立進行。首先由學生確定學習的主題內容和問題解決模塊,即模塊選擇。選擇好模塊后,即可登記進入,按所選擇模塊的程序依次闖關。每次成功闖關后,都可以得到相應的積分,積分達到一定數目后,才能單元過關并得到獎勵性游戲幣。當闖關者無法在限定的時間內解決問題或者給出了錯誤答案時,此關失敗,便必須點擊窗口的“充電”按鈕,打開相應的學習程序進行“充電”學習,然后再重新闖關,直到此關通過。學習者在退出之前,程序一方面會自動生成對他此次闖關的評價和建議,另一方面,會提示他回顧闖關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即反思建構)。

(3)模式組織

本模式既可以在計算機教室里進行,也可以讓學生在家里進行;既可以集中進行,也可以個體分散進行。為了保證模式的有效性,對關卡的設計必須做到:①模塊內題目的搭配合理;②實行難度分級,可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以適應不同層次的需要;③關卡問題的設計要增強其問題解決性、實踐性,切忌設計成單純的題目形式;④當闖關失敗,充電學習后重新闖關時,闖關問題是否更換應視具體題型或問題而定。

5.“任務驅動—創新設計”學習模式

(1)模式流程(如圖5)

(2)模式說明

本模式主要是進行復習課或習題課教學時應用。學習內容由教師設計成問題及材料形式,通過計算機預先在學習主頁或公共郵箱中,該學習內容應該是一項具體的任務,如提供一段詩文,要求學生用電腦繪圖完成一幅圖畫來詮釋該段文字的意境等。教師也可以直接提供一項帶有設計性的綜合題或作業作為任務。

(3)模式組織

本模式既可以由學生分散完成學習,也可以分組完成,視學習難度而定。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課堂組織上,重點在于對課堂流程及其實踐分配的控制和調控方面,以保證課堂學習順利完成。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要不斷巡視課堂,隨時對學生進行一些方法指點。同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在展示的時候有針對性地推出優秀的和存在問題的進行公開展示,因為不可能所有的作品都被展示。

本模式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信息技術素養,能夠使用一些工具作圖,甚至制作簡單的課件。因此,比較適合高年級的學生使用。

6.“自學-輔導”個性化學習模式

(1)模式流程(如圖6)

(2)模式說明

本模式是學生在教師制作好的學習網站上完成自主學習。

篇10

關鍵詞:電子商務;MOOCs;課程設計研究

引言:隨著網絡的發展以及政府、企業、個人對電子商務重視程度的提高,各類電子商務平臺紛紛涌現,其中大部分電子商務平臺都是基于大型數據庫(Oracle、Sybase、SQL Server等)作為服務器端的后臺數據庫來開發和運行。

在全球數字化與信息化時代,數據庫技術不僅只是學習技術,更要著重培養學生如何運用技術解決問題,教師只有具備這種教學技能,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和發展。筆者根據MOOCs教學設計模式,應用相應教學設計模板,對數據庫技術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深入研究,下面將進行詳細介紹。

一、數據庫技術MOOCs課程分析

(一)潛在學習者分析。數據庫技術課程主要是介紹數據庫是什么,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據庫處理能力,因此數據庫技術MOOCs課程潛在學習者如表1所示。

表1 數據庫技術MOOCs課程潛在學習者分析表

(二)確定教學目標。本研究的數據庫技術MOOCs課程,面向的是在職一線電子商務教師以及在校電子商務專業學生。數據庫技術MOOCs課程是希望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了解數據庫技術課程培養數據處理的能力,讓教師和學生認識到,學習數據庫技術課程在學會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掌握利用數據庫技術去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內容分析。教學內容分析是以整體內容分析和分割教學內容為基礎的,因此數據庫技術MOOCs課程教學內容分析如表2所示。

電子商務數據庫技術課程在我院大二第一學期開設,學生對于數據庫設計所需的語言、開發環境、以及數據庫設計原理并不熟悉,其中涉及的內容繁多,課堂的時間無法對這些內容做詳細的介紹,即使把對數據庫的相關操作技巧全部介紹給學生,學生也不一定能在短時間內全部消化。事實上,即使數據庫管理人員亦不需對相關技術都完全了解熟悉,他們并不一定熟悉所有相關的數據庫設計原理與SQL語法,但卻能根據需要靈活處理客戶所需功能,這就是問題導向式的學習。

二、MOOCs教學模式

MOOCs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是在2008年加拿大學者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提出的。MOOCs綜合運用了人本化學習、掌握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程序教學及有意義學習等理論。MOOCs課程的基本原則為:①匯聚。MOOCs課程的內容大部分是通過網頁形式聚合,以提供給課程的使用者,是動態匯聚的。學習者則根據自己的需要、興趣選擇所要學的內容。②混合。學習者通過網絡撰寫博客、論壇討論、微博、QQ日志等,將課程內容和課外知識相互混合,將自己的有關資源和課程資源混合。③轉用。MOOCs課程不是讓學習者重復課程已有內容,而是鼓勵學習者基于課程已有知識,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撰寫出新的內容,供后來者參考。④推動分享。學習者應該把自己的新資源、新觀點、新見解分享給其他學習者,課程協調者把這些內容中有價值的部分聚合到課程資源中。

三、基于MOOCs的數據庫技術課程教學模式的設計

(一)Udemy課程平臺環境介紹。Udemy成立于2010年,與Coursera、Udacity這類以名校名師為課程主講,課程開設權限為課程平臺本身掌控的MOOC環境不同,Udemy允許所有注冊用戶開發并創建自己的課程。在用戶未登陸之前,Udemy的網站首頁布局包含了與Udacity網站首頁類似的課程平臺信息介紹、課程列表以及網站信息更新三大區域,但與Udacity不同地方有三點:用戶登陸界面直接顯示在頁面的左側;AppStore上Udemy App的下載鏈接;在課程平臺信息文本介紹的基礎上,增加了1分鐘微視頻介紹網站的功能

Udemy目前只提供了直接注冊以及利用Facebook賬戶注冊的功能,用戶登錄后,直接進入用戶課程管理頁面。Udemy個人課程管理界面布局也十分簡潔,但是與Udacity課程平臺個人課程管理界面有著明顯區別的是:由于個人在Udemy課程平臺中的角色既是學習者又可以是課程主講者,因此在管理界面上方會有明顯標識,讓學習者進行平臺身份的切換。

(二)教學設計。(1)采用混合式教學的模式。把視頻和老師講解混合。參與課程的教師團隊會根據課程內容的要求提前錄制好相應的視頻上傳到網絡平臺上供學生集中學習討論,參與課程學習的學生在課堂上可以獲得老師的個性化授課和輔導。學習環境的混合。我們的方法將課堂教學環境、網絡教學活動環境、網絡施教環境、網絡討論環境、網絡互評環境有機結合。學習方式的混合。充分利用平臺的力量,將網絡互助自主學習同老師面授有機混合,小組內部協作學習、進行討論,共同為完成一個目標而學習。同時小組之間也可以討論,請教問題。

(2)啟發式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案例教學法是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以案例為基本素材,啟發學生并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教學情境中分析和解決問題。理論和案例相結合,課堂內容就不再枯燥,幫助學生輕松理解相關知識點,并能舉一反三,深入思考。啟發式案例教學法應分為三個步驟:教師設計案例師生共同分析案例引導學生創新構造案例。最后一步讓學生也參與案例的構造,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促進學生深刻理解知識點。例如,在介紹課程中關于數據操作部門內容時,與電子商務實際應用系統的實際功能講述關于數據查詢、數據添加、數據修改、數據刪除的理論,如表2所示。

表2 啟發式案例教學法案例設計示例

(3)任務驅動教學法。整個課程內容以一個基于后臺數據庫的B2C電商平臺商品管理系統進行貫穿,并將項目分解為多個子項目,順序推進教學過程。此外,對每個子項目落實其具體工作任務,形成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模式。如表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