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放風箏范文
時間:2023-04-12 09:22: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清明節放風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古人在清明節的時候會把風箏放上天空,然后再把風箏的牽線剪段,讓清明時節的春風把風箏送去天涯海角。古人之所以會這么做,是希望能除病消災,也能夠自己帶來好的運氣。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家鄉的空氣里彌漫著清明的氣息。生機和活力漲滿了大地,天空。殘冬的印痕一掃而光。春天將五彩繽紛的顏料四處潑灑,或高或低地濃彩涂抹,追求鮮艷俏麗。萬物祥和而生動。風兒柔了,燕兒來了,花兒笑了,榆錢兒爆了,柳絲長了,河水漲了,蛙兒鳴了,秋千蕩了,風箏飄了。
我們這兒清明節的習俗,除了掃墓,踏青,利用星期天盡情地蕩秋千、放風箏,成了我們這些少年所癡迷的活動。
煮雞蛋
清明節這一天的早飯,母親們習慣于煮一些雞蛋給孩子們吃。煮雞蛋大都是紅皮的,有白皮的就被涂成紅顏色的,有的還被畫上娃娃面相,有的笑瞇瞇,有的淚汪汪,有的怒沖沖,那俏皮樣兒令人忍俊不禁。自己對于吃雞蛋實在不感興趣,只是拿在手里欣賞,把玩。媽媽就哄我說:“不吃怎么行呢?吃了雞蛋,眼睛才會又大又亮?!庇谑遣磺樵傅爻詢蓚€,而且只吃嫩白的蛋清,剩下蛋黃。母親就又勸導:“蛋黃里含有豐富的鐵,對身體大有好處,不吃怎么行呢?”于是又不情愿地吃了一個蛋黃。剩下的熟雞蛋就裝在口袋里,玩夠了,而后送給老師或伙伴。
照照鏡子,自己的眼睛又大又亮,大概就是清明節吃雞蛋吃的。
蕩秋千
清明時節蕩秋千。 秋千的設置大都是在院子里將粗粗的繩索拴在兩棵大樹之間,繩索中間再拴一塊坐板(踏板),即可使用。有的只是將一根繩子往天井里用來曬衣被的鐵條上一拴,或干脆拴在門框上。自然,這大都是用采哄小孩的。
坐在秋千上,兩腳用力一蹬地,而后雙腳離地一翹,身子就飄飄然蕩起來,如同長了翅膀。忽上忽下,忽前忽后,天空和地面隨著晃動、旋轉起來,有點兒頭暈目眩,迷失方向。干脆閉上眼睛,排除物象的干擾,盡情享受飛翔的感覺,揚起頭,任微風自己的面頰,學習的重壓和生活的煩惱全拋在了腦后,優哉悠哉,自由暢快,真爽!
忽覺得秋千劇烈飄飛起來。忙睜開眼,原來是伙伴們偷偷給秋千加了把勁兒,使秋千依仗慣性放肆地飛蕩。我幾乎飄向了半空,于是死死抓住了繩索,直驚得大呼小叫,伙伴們則幸災樂禍地哈哈大笑……
蕩秋千,是一種快樂人生。
放風箏
清明時節,風箏難耐寂寞,凌風而起,或紅或黃,綻放于藍藍的天,如魚得水,俯仰漫游。
放風箏也需嫻熟技巧。手中絲線扯得越是緊而靈活,逆風而舞的風箏就越是游得舒坦得意。如果你手忙腳亂,手中絲線失控,風箏就會不知所措,惺惶顫蕩,像失靈的飛機轉眼就會掉頭栽下地來。你操縱著它,看到它耍性子就要墜落時,切莫慌亂,只要沉著地迎風猛扯絲線,風箏受到牽動,就會乖乖飄飛起來,如同魚兒從水底游到水面。風箏是淘氣的娃娃。你摸著了它的性情,任你將繩兒怎么扯動,它都會盡興在空中嬉耍,為你表演,讓你隨心所欲。你可知道,嘿,將風箏拋飛于柔風的那一刻,何等愜意――放飛童心,放飛歡快,放飛暢想,放飛希望。
(指導教師/孟憲法)
[簡評]
篇3
重陽節為什么要放風箏
風箏又名紙鳶、鷂子。自古相傳,重陽時有放風箏的習俗。那么重陽節為什么要放風箏呢?
據史料中記載與古詩的描述,北方人放風箏多集中在清明時節,而南方人則多集中在農歷九月初九重陽之時,福州也因此一直保留著重陽時一定要登高放風箏的民俗活動。為何南北方差異如此之大?為什么南方人多在重陽時放風箏?這是因為放風箏因其對氣候風力的要求,本身就帶著強烈的節令性有關。
由于北方在清明節前三個月內,風向最穩,一旦清明過后,季候風襲來,黃沙漫漫,因此人們以清明為分界線,習慣在那時放風箏,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種習俗。與之相反,因氣候的關系,農歷九月,南方季風漸強,時節秋高氣爽,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南方人則養成重陽節時放風箏的習慣。
據《漳州府志》記載:“九月登高,童子作紙鳶放于野,方言謂之‘放公叉’。”《廈門志》中也有記載“重陽,登高放風箏”一說。
重陽節放風箏寓意
傳說,重陽時放風箏是為了“放晦氣”,風箏飛得越高越遠,則晦氣也隨之高飛遠離,更有甚者,還要專門將線燒斷,讓風箏消失于云天之外。廣東《鶴山縣志》載:“于秋初放紙鷂,是日(九月九日)以火斷其線,任其隨風而去,謂之‘流鷂’,以除疾病云。”
可是與之相對,另有一種解釋則說重陽放風箏是“放吉祥”、“放福氣”,風箏飛得越好,則福氣越濃,放風箏者不僅不能弄斷絲線,還要千方百計保護之,因為若是絲線斷了,則“吉祥”、“福氣”也隨之飄向遠方。兩種解釋針鋒相對,讓人莫衷一是,不禁莞爾。
雖說“九九重陽放風箏”的習俗與氣候節令有關。但是經過漫長的歲月與傳說的渲染,放風箏,不僅僅成了娛樂的項目,也成了重陽節必做的一件事。相傳這源于漢代桓景與費長房的故事。農歷九月初九,桓景向費長房求取除邪祛瘟的藥,迷路山林,后經鴿子引路,才找到費。后人為紀念此事,以紙糊鴿子,登高時隨帶上山發放,有祈福去除晦氣之意。
放風箏要注意的事項都在“風箏線”上。有的地方風箏斷線是好事,意味著把晦氣放走了,有的地方像潮汕地區,風箏斷了線,千萬別撿,小心把別人的“衰運”撿回家。
在潮汕農村,有不少人信命運,認為每逢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是“轉運日”。因而此日有些人攜帶自己的風箏登高放飛,意謂“衰運”盡去,“好運”將來。人人都想方設法讓自己的風箏順利高飛并任其飄流,以償心愿。不過有不少風箏在中途放飛時斷線,故潮諺曰:“九月九,風箏斷線滿天走”。對斷線飛來的風箏,人們忌撿,怕撿到別人的“衰運”。
在福州,撿斷線風箏到底晦不晦氣,沒有一個準確說法,但是福州人重陽登高放風箏,最忌諱的就是“風箏斷線”,連提到這幾個字都是不被允許的。“斷線風箏”不吉利。意味著有不好的事會發生。過去人們嫁女兒,剛過門或還沒進門,女婿就死了或毀婚,就叫“斷線”,可見對風箏線斷了這件事,人們很忌諱。
篇4
清明節傳統習俗大全清明節習俗之踏青
清明之時,正值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折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郁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觀賞春*。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游,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清明節習俗之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后,寒食節逐漸式微,于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節習俗之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節插柳植樹的風習,據說是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并曾"嘗百草"的神農氏;另一說是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后來復活,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頭上,此習俗后傳入民間。雖然有著不同的典故源流,但這些風俗仍不離人們對春回大地的喜悅。
清明節習俗之清明游樂
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純屬游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鉤、放風箏和蕩秋千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音:促谷)。
清明節習俗之牽鉤
“牽鉤”是古稱,其實就是現代的拔河運動。據說春秋時,楚國為了進攻吳國,以牽鉤這種運動來增強人民的體質。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繩,兩頭分為許多小繩,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一聲令下,雙方各自用力拉繩,鼓樂齊鳴,雙方助威吶喊,熱鬧非常。
清明節習俗之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于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系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后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游娛樂活動。
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于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里,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蕩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傳秋千為春秋時齊桓公從北方民族山戎所傳入,漢以后成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節、寒食節等節日的民間游戲。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繩子,以手抓繩而蕩,后發展成于木架上懸掛兩繩,下拴橫板而成。
秋千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肚G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蕩秋千已經是很普遍的游戲,并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于清明蕩秋千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秋千節,皇宮里也安設秋千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
今日的公園和游樂場仍然有秋千,供兒童玩耍。
清明節習俗之射柳
清明節介紹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痘茨献?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墒?,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篇5
在我們說起重陽節這個節日的時候,人們也會想要更多的去了解這個節日的相關知識,那么2021年重陽節是什么日子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2021年重陽節是什么日子,歡迎大家來閱讀。
2021年重陽節是什么日子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熬拧睌翟凇兑捉洝分袨殛枖?,“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游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于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放風箏的說法說法一
據民間的說法,重陽時放風箏是為了“放晦氣”,風箏飛得越高越遠,則晦氣也隨之高飛遠離。而且風箏斷線是好事,還有人專門將線燒斷,讓風箏消失于云天之外,意味著把晦氣放走了。廣東《鶴山縣志》載:“于秋初放紙鷂,是日(九月九日)以火斷其線,任其隨風而去,謂之‘流鷂’,以除疾病云?!?/p>
說法二
不過還有一種說法,恰恰與之相對,是說重陽放風箏是“放吉祥”、“放福氣”,風箏飛得越好,則福氣越濃,放風箏者不僅不能弄斷絲線,還要千方百計保護之。因為如果風箏斷了線,則寓意“吉祥”、“福氣”隨之飄向遠方。
說法三
重陽節放風箏帶著強烈的節令性,據史料中記載與古詩的描述,北方人放風箏多集中在清明時節,而南方人則多集中在農歷九月初九重陽之時。由于北方在清明節前三個月內,風向最穩,一旦清明過后,季候風襲來,黃沙漫漫,因此人們以清明為分界線,習慣在那時放風箏,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種習俗。與之相反,因氣候的關系,農歷九月,南方季風漸強,時節秋高氣爽,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南方人則養成重陽節時放風箏的習慣。
2021年九九重陽節內涵意義是什么在《易經》中,九月九日,表示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所以稱為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重陽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在我國的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節,還與“久久”同音,且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所以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年,我國還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寓意“久久”長壽之意。所以后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重陽節,一個承續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中國人美好的節日,不應再被現代中國人所忽略。其中蘊含的傳統、內涵和價值,更應為人所真正認知并深深銘記。重陽節是一個傳統節日,但重陽節的意義,卻是永恒的。
篇6
2、掃墓: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肚逋ǘY》云:“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辈⑾鄠髦两?。
3、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
4、蕩秋千: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篇7
活動設計思想: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來到,萬物凋零的寒冬就過去了,風和日麗的春天真正地開始了。三月的春天,有絢麗的陽光;三月的春天,有稚嫩的笑臉;三月的春天,更有孩子們的活潑身影,從孩子們的言談中我們已經感受到春天帶來的喜悅,為了滿足孩子們美好的向往,我們帶孩子走進大自然,讓孩子去感覺春天,去體驗春天,去擁抱春天!通過踏青、春游、放風箏(家長帶領)等活動,充分感受春景的美好;在清明節期間,組織幼兒系列教育活動,聽英雄事跡,看英雄影片資料,目的是讓幼兒通過向革命烈士致敬默哀和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貴品質,樹立繼承先烈遺志、樹立認真學習、長大建設祖國的理想。通過以上這些活動,了解傳統風俗,鍛煉身體,充分感受春景的美好。
活動教育目的:
1.能全面正確的了解清明節,感受清明節的文化內涵,積極的過一個有意義的清明節。
2.了解中華民俗、風情和傳統美德,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學會感恩。
3.通過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教育幼兒學習古人舍己為人、不爭功名的精神,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熱愛民族文化。
活動時間:
3月28——4月3日
活動方案:
小班組:1.和春姑娘對話2.制作“青團”
小班組幼兒在教師的帶領下參觀園內種植園地,在種植園地發現春天的氣息。觀察小草發芽,花朵開花,感受春天植物的變化,發現大自然的美,捕捉春的氣息,探索春天的秘密,感受著這春季帶來的快樂心情。
觀看制作青團的視頻資料,了解青團的來歷,自己動手制作“青團”。
中幼組:1.走進各班賞花、畫花2.看英雄故事
中班組的孩子們在教師帶領下走進各班自然角,觀察自然角中植物的變化,發現春天給大家帶來的驚喜,并能用自己的雙手把看到的花繪畫下來。
聽英雄的事跡,觀看英雄的視頻資料,了解英雄的事跡,感受英雄們愛國之情,追念英雄,萌發孩子的愛國之情。
大班組:1.了解清明節來歷2.戶外放風箏3.繪畫春天的美景
了解清明節的來歷,知道清明節的習俗。
利用周末時間和家長一起在戶外放風箏,了解風箏的種類及結構,增強幼兒的活動能力,并感受春天給大家帶來歡快的心情。
讓幼兒自己總結初春的景色,并用“有……有……還有……”的句式來簡單描繪,如:春天里,有花、有草還有小鳥。春天里,有小河流水、有小蝌蚪還有小蜜蜂采花蜜等,還可以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下對春天的美好印象。
注:
1.各班可以參照方案,結合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安排假日前的時間進行。
2.提醒家長做好踏青的準備工作。( 踏青前應和孩子商量到什么地方去,最好選擇春季景象特征比較明顯的地方。)踏青過程中要注意安全。孩子走累時,應讓其適當地休息,補充一點能量。如果和孩子一起進行體育活動,也應注意運動量,不能讓孩子過度疲勞。
篇8
1、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2、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3、北宋時期清明節很是普遍,現在流傳下來的張澤端的描繪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間清明時節東京汴梁(開封)汴河兩岸的人物景象。從2008年開始,我國將清明節認定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為三天。一直延續至今。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2、清明節的起源,與24節氣清明節氣有關。
3、清明節的習俗有戴柳、植樹、蕩秋千、放風箏。
4、清明節的文化意蘊即表達對先人的,緬懷思念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等。
篇10
蘇州舊習俗吃:青團子、焐熟藕
春秋時代,晉文公稱王后,為逼介子推出山,放火燒山三天三夜,結果介子推和母親被活活燒死,文公十分后悔,為紀念介子推,故規定每年這時要“禁火寒食”,不準用火,只準吃冷食,喝涼水。但在精致溫雅的蘇州,這吃冷食的習俗卻也演繹得豐富多彩。
青團子、焐熟藕是蘇州清明的節令食品,它正是古老的寒食習俗的文化孑遺。蘇州市傳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戈春源介紹說,青團子是用麥苗葉取汁,經石灰點化澄清后調米粉做成的團子,可放入豆沙等餡心。青團子色青而味香,是蘇州人清明節必備的食品。
此外,焐熟藕酥中帶糯,風味獨特,也是蘇州人清明的節令食品。據介紹,每到清明節前,人們從藕池中采摘隔年老藕,去節去梢,兩頭切下一薄片,用糯米灌實,再把薄片用牙簽蓋上釘牢。將藕放入鍋內,加入食堿,面上蓋些荷葉,蓋上鍋蓋大火燒煮,至藕呈褐色酥熟為止。冷卻后,蘸赤砂糖漿等食用。
祭:新婚夫婦“上花墳”
相傳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每年清明前,他還要去祭祀介子推,也就形成了寒食上墳掃墓的風俗。
蘇州人清明上墳掃墓,更是不敢怠慢,特別是新喪終七而未滿周年的人家,要過新清明。新婚夫婦,要一起去上墳,稱為“上花墳”。直至今日,清明掃墓的習俗仍在民間流行。
戈春源介紹,除上墳掃墓以外,過去清明節家家還要“過節”祭祀先人。按照蘇州的習俗,祭祖有人鬼之分,每年的清明、七月半、十月朝(初一)是“鬼節”,端午、冬至、除夕是“人節”。逢鬼節,祭祀要用面麥制品,燒紙、化錠等迷信活動也以鬼節為盛。
玩:山塘看會“留會飯”
迎神賽會,蘇州人俗稱為“出會”。蘇州過去最有名的就是三節出會,即每年清明、七月半、十月朝(初一)的三次出會。其中尤以清明最為隆盛。
蘇州城內一府三縣約三十多個土谷神像,清明那一天都要被抬著排了儀仗,經閶門山塘街,到虎丘郡厲壇受祀。到出會那天,城鄉居民蜂擁而出,渡僧橋、山塘街一帶,這就是過去蘇州的山塘看會習俗。蘇州人歷來熱情好客,這一天,住在附近的居民,往往特意殺雞宰鴨,燒魚煮肉,要留前來這兒看會的親友吃飯,俗稱為“留會飯”。
出會時的隊伍中,地位最高的神像要數城隍老爺了,他非但有軒橋、暖橋相隨,還有神馬備用。出會隊伍除了菩薩神靈的官衙儀仗之外,還有眾多的民間雜技、文藝表演,這是出會隊伍中最為圍觀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部分。
臺灣習俗清明節前三天為“上巳”原是“祓出不祥”的洗濯儀式之日,大陸清明日則是掃墓日。但臺灣所有漳州裔民繼承祖先傳統,皆是上巳是掃墓日,此俗與鄭成功“反清復明”有關。當年鄭成功認為“清明”二字是“清在上,明在下”下令廢除“清明節”,新定三月初三為掃墓日,至今臺灣有人仍稱此日為“新清明”??傊_灣同胞掃墓的時間不盡一致,但都集中在清明節前后。緬懷先祖,寄托哀思,是這個節日的主要內容,至于獨特的清明習俗主要有:
做清明稞:用清明的青菜或艾葉和堿或石灰粉,一起煮熟,漂去苦澀味后,搗爛;配上糯米、早米磨成的米漿,制成綠色的稞皮(習稱“紅龜”)內餡以花生、綠豆、大麥麩、芝麻仁、糯米甜飯等為料,然后用稞皮包之,做好后呈圓形如拳頭大小,放入稞模一按,便成為有各種氏族堂號花紋的清明稞。印模的氏族堂號是祖上傳下來的,如沈、姚、施、尤等姓刻有“吳興發祥”字紋;許、白、鄧、韓、翟等姓刻有“南陽郡”;王姓刻有“三槐堂”;梁姓刻有“梅鏡堂”柯姓刻有“靖山堂”……現在通行的清明稞?;y多是梅花、、壽龜、如意、鯉魚等。稞模除圓形外,也有半球型、橢圓型等。這些清明稞在掃墓完畢后,按習慣分送墓地附近村落的牧童,期望他們放牧時不要破壞墓地,也有的送給親朋好友。
吃薄餅: 臺灣掃墓祭祖的物品,多用面粉和餡料做成薄餅(類似春卷)。據傳說:古時有個叫蔡莫一的文人是個跛足、眇目、歪口、只有一只攣縮手的殘疾人。他天資聰穎,滿腹經論,19歲時中狀元,皇帝破例重用他。他官很大,要理許多文書案件,常廢寢忘食。其妻想出一條妙計,將他那攣縮之手,用繩子懸在嘴邊,給予卷的薄餅,便他就餐方便。后來蔡官人在清明日去世,他的后代就用薄餅作為節俗來紀念他。后來閩、臺地區仿效之。
踏青:清明之日,時值春回大地,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因此,臺灣入借掃墓之機進行郊游稱之“踏草青”。
吃蛋斗雞: 相傳,這種習俗是從廣東傳進臺灣的,叫“清明蛋”,即將蛋煮熟后,用茜萆取汁作料,在蛋殼描繪花紋,數日后會呈紅色,剝殼后,蛋白有藍色花紋;另一種是“雕蛋”,即用筆在蛋殼上繪花紋,然后將蛋白蛋黃巧取出,成為永久性欣賞藝術品。臺灣清明節還崇尚斗當地民間飼養的一種黑色體大的“軍雞”屆時眾人圍在一起大聲喝彩助威。
山東習俗蕩秋千
清明這天,青島有蕩秋千的習俗,尤其是閨中女子,所以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說法。
秋千蕩得越高,就預示著將來的日子過得越好。于是,女子們便都放下矜持 ,興高采烈地蕩秋千。除此之外,在蕩秋千的過程中,男子們在幫忙推、送秋千時,容易獲得女子的好感 。因此,這個過程也為年輕男女交往創造了好機會。
據了解,秋千又稱“悠千”,是我國北方的一種傳統游戲。唐朝時,蕩秋千逐漸成為女子中流行的游戲娛樂方式。“這都是以前的習俗。”據姜館長介紹,由于當時青島人都住在庭院里,空間比較大,每到清明節來臨之前,都會在家里或者戶外比較寬敞的地方安置秋千,供家里的女士玩耍。但如今,這個活動就被人淡忘了。
吃面燕有種過年的感覺
早時青島就有在清明節做“面燕”的習俗。相傳為了紀念介子推,民間還將面燕稱為“介推燕”。
在過去,婦女們不僅做面燕的技巧嫻熟,而且還能做出各式各樣、神態各異的面燕。姜館長介紹,面燕的種類很多,有單頭的、雙頭的、平翅的、別翅的。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比較特別的,就是大燕背小燕。
以前人們的生活相對比較困難,平時很難吃到白面,因此吃面燕的時候就有種過年的感覺。除了吃面燕,每年清明期間青島還有做單餅的習俗。所謂單餅,就是一張用面做成的薄薄的小餅,上面放些大蔥、煮雞蛋等,卷起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