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州新建小竹樓記范文
時間:2023-03-19 09:07: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黃州新建小竹樓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亭臺樓觀堂齋記的整體閱讀的內容應該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文言文正文,通過對正文的閱讀,明確該建筑物的特點、周圍的環境,建造修繕者或者居住游玩者是誰,文中抒發的情感,闡述的哲理。(2)標題、注釋、出處,這些內容除了對個別冷僻的字詞作出解釋外,還會提示相關的文化常識等,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內容。(3)相關的測試題,這是因為題干中常常會有相關的提示,其中選項題里有一部分選項是正確的,這些都會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正文內容。
一、正文的閱讀是整體閱讀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
讀懂原文是解答閱讀試題的基礎,解答文言文閱讀試題尤其如此。從大處著眼,不必字字落實,句句明白,了解全文的大意即可。對于亭臺樓觀堂齋記就要弄清楚這三個要素:
1.關于物 該建筑物的修建事宜、亭臺樓觀堂齋的位置、該建筑的取名由來、對該建筑物狀物的描寫和周圍景物的描寫。例如《岳陽樓記》第一段就交代了滕子京謫守岳陽樓,政通人和,重修了岳陽樓。第二段就寫了在岳陽樓上所見的自然勝狀。如《醉翁亭記》的第一段就描寫了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第二段寫了朝暮四時之景。再如王禹的《黃州新建小竹樓記》第一段交待樓由竹構成,故名竹樓。第二節詳細描寫了在竹樓中可以領略到種種別處所無法領略到的清韻雅趣。一般的亭臺樓觀堂齋記都會寫到這些信息,當然有的此類文章只是以這類建筑物為起興或媒介生發議論,不作或很少作客觀的敘述描寫。
2.關于人 亭臺樓觀堂齋記雖然是以“物”為主,但里面也有關于人的信息。比如,該建筑物的建造或者修繕者是誰,游玩休憩者或者是居住者又是誰。在這類散文中常常頌揚修造者的才德行能、政德修為。比如2012年高考上海卷選的柳宗元的《潭州東池戴氏堂記》就高度贊揚了潭州刺史弘農公治理有道,將建造好的一座房子送給了品德高尚的戴簡。另一方面也展現了士人優游閑適、精致高雅、充滿詩意的生活方式。即使有時主人公因貶謫遭遇了政治上的失意,但他們也能自我排遣,寄情自然。
3.關于情 亭臺樓觀堂齋這些融自然真趣與人文思想為一體的典型建筑往往會觸發文人的感慨。文人們常借此抒性志趣,這也常常是該類文章的主旨所在。如《岳陽樓記》抒發了作者以古仁人為榜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醉翁亭記》表明了歐陽修詩酒山林、隨遇而安、悠然自得的君子風范和他與民同樂的仁者情懷。
4.關于理 亭臺樓觀堂齋記進入了宋代以后,不再滯留在物上,而是逐漸超越了建筑物本身,被抽象成某種特定的意識或觀念,建筑物通常只是一種起興或媒介,作者借此來闡發哲理。如歐陽修的《非非堂記》把重心放在對“君子如何明辨是非”這一命題加以分析,作者借堂發揮來表達自己立身處世的態度和鮮明的是非觀。蘇軾的《靜常齋記》中幾乎沒有對齋作相應的描寫記敘,而是圍繞齋名“靜常”二字大做文章。蘇軾通過對“靜”與“常”這一對富有哲理性問題的闡述,來實現對生命的體悟和反思。蘇轍的《待月軒記》以大量的筆墨來談論性命之理。蘇轍的《黃州快哉亭記》則闡述了一種圓通的處世態度。2009年浙江省高考選文《寶繪堂記》中以書畫為例表達了一個道理,只有“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才能保持個體精神的自由,從而實現內心真正意義上的快樂。
二、整體閱讀的第二步是除了正文外,我們還要注意閱讀文言文的標題、注釋、出處、問題及選項等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可以反映文章的主旨,尤其是那些亭臺樓觀堂齋的取名,比如說蘇舜欽的《滄浪亭記》的滄浪取義于先秦民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歌詞寓含著洗濯政治污濁之意,文中也就深含了此義。比如王禹的《黃州新建小竹樓記》,竹對于中華民族來說是作為一種人格力量、人格理想的象征。文章不厭其煩地寫此樓非同尋常的特征是為了表現自己和竹一樣的高潔的品性。再比如2011年高考福建卷《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記》文中就講述了取名為“一柱峰亭”的原因。“夫所謂‘一柱’者,將以卓然獨立,無所偏倚,而震凌沖激,八面交至,終不為之動搖;使排天沃日之勢,雖極天下之驕悍,皆將靡然委順,聽令其下而去。”這里也體現了李侯的胸懷和操守。
文言文的注釋一般是提供作者背景如文章作者政治處境、身份等。這些信息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有時也提供了一些生僻字詞的解釋,幫助學生掃清文字理解上的障礙。這也是必須注意的。
選文最后一般會有該文的出處,這一信息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文章的時代大背景,在整體閱讀時也不能忽略它。
三、利用亭臺樓觀堂齋記的文體特性快速把握文章的整體內容
記體散文興于唐,亭臺樓觀堂齋記也由唐興起。王水照先生認為“唐人此類作品矩式,一般以‘物’為主,多作客觀、靜態的記述,重在本事,如建構程期、地理位置、自然景色等,或稍予議論、以寫實勝。”將唐亭臺樓觀堂齋記的基本體式概括為記事、寫景、議論、將之稱為唐人的“三段論”模式。這時雖以“物”為主,但并不以“物”為最終目的,主要還是為記修造之人,頌揚修造者的為政成績和他作為文人身份的詩性雅趣。2012年上海卷選文柳宗元的《潭州東池戴氏堂記》就是此類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