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范文
時間:2023-03-16 12:29: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今年4月17日,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引起了不小的社會震動: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其中,耕地污染率達到19.4%,全國18個主要耕地分布省份中,有13個存在土壤重金屬超標問題。這是經過8年調查之后,我國首次公布土壤污染的相關數據,盡管結果不甚樂觀,但從最初的“按國家秘密管理”到現在的主動公開,可以說已經邁出了關鍵一步。
20%
公報中反映了殘酷的現實:約20%的中國農業用地受有毒元素的污染,成千上萬的中國人生活和工作在含有劇毒的土地上卻全然不知。而土壤污染要比空氣污染、水污染更難治理,其中的毒素不僅會被植物吸收,更會污染地下水。盡管如此,這數據依然保守,因為每54平方公里才進行一次取樣檢測。
2.5倍
根據環保部的調查報告,工業污染方面,以華南部分城市為例,約一半耕地遭受有毒重金屬和石油類有機物污染。農業污染同樣嚴重。據測算,我國農藥使用量達130萬噸,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而實際利用率不到30%,而大量使用的農藥幾乎全部進入了生態系統。
30多起
更為殘酷的是,當前土壤污染的發展趨勢是工業向農業轉移、城區向農村轉移、地表向地下轉移、上游向下游轉移、水土污染向食品鏈轉移,逐步積累正演變成事故頻發。2008年以來,全國已發生百余起重大污染事故,其中重金屬污染事故達30多起。
200億元
從直接損失來說,土壤污染導致我國糧食每年減產100億公斤。環保部門則估算,全國每年因土壤污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挖地3米
近幾年,全國關閉的各類化工廠數以萬計,這些化工廠原址都成了一塊塊亟待治理的“污染地”。而土壤污染修復所需的費用則是天價。有毒土壤一般要挖地3米,用化學方法“洗土”,直到各項指標達標才能再利用,這一過程漫長且昂貴。例如,常州農藥廠土壤修復需2億元,蘇州化工廠污染治理費則高達數億至數十億元。
1000億
國外土壤修復已有成熟模式。比如美國在“污染者付費”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征收專業稅種,建立了規模超過1000億美元的土壤修復“超級基金”。在污染風險評估方面,美國要求如百萬人中有一人可能致癌,則土地必須修復;荷蘭則要求更為嚴格,若10萬人中有一人可能致癌就得修復。但我國并沒有建立相關評估機制,污染責任認定也不明確,歷史遺留問題突出,導致國內土壤修復工程是以政府的單向投入為主,這使得治理不可持續。
1:20
篇2
摘 要:一直以來,治理土壤中的重金屬污染都是全球各國亟待解決的一項難題。當前我國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相對較為嚴峻,且引發這一問題的因素相對也比較復雜。而此種污染問題的出現,不僅會對生物的生長帶來極大的危害,還會降低作物的總產量,并對人的生命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對此,本文以土壤的重金屬污染為立足點,通過對我國土壤污染現狀和危害的分析,從而就緩解和解決土壤污染問題的策略展開研究。
關鍵詞:土壤重金屬污染;危害;修復技術
中圖分類號:X5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224
就土壤本身來看,其之所以會產生重金屬污染,主要是因為人類在活動期間將重金屬物質帶入到土壤內部,使得土壤內的重金屬含量增多,破壞生態環境。隨著農村人口數量的增長和農業生產過程中對化肥和農藥使用量的增加,導致土壤中有害物含量增多,自身生態結構和環境質量被破壞。其中,重金屬是對土壤生態結構影響最大的一種元素。為了重塑土壤生態結構,提高土壤內部環境質量,解決土壤存在的重金屬污染問題勢在必行。
1 土壤污染現狀和危害
1.1 重金屬污染現狀
在2005年到2013年的12月,我國土地管理局第一次開展了有關全國土壤污染情況的調查研究。按照我國在2014年由國土資源部和環保部共同的有關《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所公示的調查結果看:當前我國土壤生態環境的狀況整體來講十分嚴峻,特別是重金屬污染問題,更是極為嚴重。在我國一些廢棄工礦所在區域的周邊位置,土壤的重金屬污染問題十分的突出。其中,我國有16.1%的土壤,重金屬污染總超標率相對較重,11.2%超標率屬于輕微范圍;而輕度超標率和中度以上的超標率分別達到了2.3%和2.6%。
1.2 重金屬污染的危害
同其他土壤污染類型相比,重金屬污染本身的隱匿性、長期性、不可逆性較強,且這種污染問題一旦出現,則很難消逝。一旦重金屬污染存在于土壤中,不僅很難被移動,還會長時間滯留在其產生區域,不斷污染周邊土壤。與此同時,重金屬污染物不僅無法被微生物有效降解,還會借助植物、水等介質,被動植物所吸收,而后進入到人類食物鏈之中,對人體健康a生威脅。從具體的情況來看,重金屬污染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危害類型:對作物生產造成不利影響。因為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壤與作物系統遷移的過程中,會對作物正常的生長發育和生理生化產生直接影響,從而降低作物的品質與產量。例如,鎘屬于對植物生長危害性較大的重金屬,如果土壤鎘含量較高,植物葉片上的葉綠素結構就會被破壞,根系生長被抑制,阻礙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養分與水分,降低產量;會對人體生命健康帶去影響。土壤中存在的重金屬污染物可以借助食物鏈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例如,汞進入人體后被直接沉入到肝臟中,破壞大腦的視神經。
2 解決重金屬污染問題的方法
2.1 工程治理法
所謂的工程治理法,是通過利用化學或者是物理學中的相關原理,對土壤中的重金屬污染問題展開有效治理的一種方法?,F階段,工程治理法主要包括了熱處理法、淋洗法與電解法等[1]。在眾多重金屬污染處理方法中的處理效果更好、處理工藝的穩定性更高。但該項方法處理過程和處理工藝復雜,需要花費的成本高,且經過該方法處理后的土壤,其本身的肥力會有所降低。
2.2 生物治理法
該方法指的是借助生物在生長過程中的一些習性,來達到改良、抑制、適應重金屬污染的目的。在該項治理方法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微生物、植物和動物治理法。生物治理是利用鼠類和蚯蚓等動物能夠吸收重金屬的特性;植物治理則是利用植物積累到一定程度可以清除重金屬污染,對重金屬具有忍耐力的特質。工程治理法相比,生物治理方式投資相對較小、管理便利、對環境破壞性小等優勢,但治理時間較長[2]。
2.3 化學治理法
化學治理法是通過向已經被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中投入適量的抑制劑和改良劑等其他化學物質的方式,增加有機質、陽離子等在土壤中代換量和粘粒含量,來改變被污染土壤電導、Eh、pH等其他理化性質,使重金屬可以通過還原、氧化、拮抗、吸附、沉淀、抑制等化學作用被有效消除[3]。
3 結束語
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重金屬對土壤污染程度逐漸加深的今天,對重金屬污染現狀,以及其可能會造成的危害等問題展開細致的分析與研究,并利用工程、生物、化學等方式來有效的緩解和治理土壤當前存在的重金屬嚴重污染問題,能夠對我國土壤的生態環境和內部結構進行重構,為我國城市發展和社會建設提供充足的土壤資源。
參考文獻
[1]崔德杰,張玉龍.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與修復技術研究進展[J].土壤通報,2004(3):366-370.
篇3
關鍵詞:農業土壤;鎘;危害;污染途徑
中圖分類號:S156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6.12.023
Analysis of Cadmium Pollution in Agricultural Soils and Analysis of its Aay of Pollution
PANG Rongli, WANG Ruiping, XIE Hanzhong, GUO Linlin, LI Jun
(1. Institute of Zhengzhou Pomology, CAAS/ Laboratory of Quality & Safety Risk Assessment for Fruit(Zhengzhou),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Zhengzhou, Henan 450009, China)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of our country, caused different degrees of pollution on soi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the problem of cadmium pollution has attracted global attention.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soil cadmium pollution and the harm of cadmium pollution in soil, and pointed out the evaluation indexes of cadmium in soil environment, and summarized the main ways of cadmium pollution in soil, and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for reducing cadmium pollution in soil. This will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remediation and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cadmium contaminated soil.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oils; cadmium; harm; pollution way
土壤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然而,隨著我國工農業的快速發展,礦產資源的不合理開采,以及農業生產中污水灌溉、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畜禽養殖等,導致了土壤重金屬的污染逐步加劇。鎘是環境中毒性最強的5毒(汞、鉛、鎘、砷、鉻)元素之一,同時由于鎘在土壤中不易遷移,鎘對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土壤一旦受到鎘污染就很難恢復,對鎘污染土壤及修復的研究目前是土壤環境研究的熱點[1-2]。
本研究擬從土壤鎘污染現狀及評價指標、土壤鎘污染的危害及我國對植物性食品中鎘的規定、土壤中鎘污染的主要途徑等方面著手,全面分析農業土壤中鎘污染來源及其危害性,并對減少土壤中鎘污染途徑提出建議,以期為更好地推動重金屬鎘污染土壤的修復與治理技術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1 我國土壤鎘污染現狀及評價指標
1.1 土壤鎘背景值
土壤背景值是指在未受或受人類活動影響小的土壤環境本身的化學元素組成及其含量。自然土壤中的鎘主要來源于成土母質,全世界土壤中鎘的含量一般在0.010~2.000 mg?kg-1,中值為0.35 mg?kg-1。由于我國不同區域地球化學條件差異顯著,在我國各區域土壤中鎘背景值差異較大,土壤中鎘背景范圍為0.001~13.400 mg?kg-1,中值為0.079 mg?kg-1,算術平均值為0.097 mg?kg-1,低于日本(0.413 mg?kg-1)和英國(0.62 mg?kg-1),95%置信度的置信區間為0.017~0.330 mg?kg-1 [3]。
1.2 土壤鎘污染現狀
現代農業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含重金屬的化肥、農藥等的大量使用,導致土壤重金屬污染日益嚴重,這不僅使土壤肥力、農產品產量和品質下降,而且重金屬元素通過在農作物中的富集而影響農產品食品安全,從而間接危害人體健康。據統計,我國鎘污染農田超過1.3萬 hm2,涉及11個省市的25個地區[4],并且部分地區的鎘污染已相當嚴重。2014年4月17日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公布了全國土壤污染調查公報,公布了我國首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結果。公報指出,我國土壤環境狀況令人堪憂,鎘等重金屬污染問題相對比較突出,從污染分布情況看,南方土壤污染較重,北方土壤污染相對較輕,西南、中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范圍較大,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部分區域土壤污染問題也較為突出。鎘含量分布呈現出從東北到西南、從西北到東南方向逐漸升高的態勢,鎘點位超標率為7.0%,其中,輕微污染、輕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的比例分別為5.2%,0.8%,0.5%,0.5%。我國地質調查局的《中國耕地地球化學調查報告(2015)》顯示,我國有232萬hm2重金屬中重度污染或超標耕地。
1.3 土壤鎘評價指標
評價指標的選擇是土壤環境質量評價的關鍵,現行《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 15618―1995)將土壤各污染物限量值分為三級:一級標準是為保護區域自然生態,維持自然背景而設置,鎘限量值為0.2 mg?kg-1;二級標準是為保障農業生產,維護人體健康而設置,鎘限量值在pH值7.5時為0.6 mg?kg-1;三級標準是為保障農林生產和植物正常生長而設置的土壤臨界值,鎘限量值為1.0 mg?kg-1(pH值>6.5)。此外,我國農業行業標準《無公害農產品 種植業產地環境條件》(NY/T 5010―2016)規定,土壤污染物鎘為基本指標,具體限量值應符合國家標準GB 15618的要求;《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質量》(NY/T 391―2013)規定,鎘限量值均為0.30 mg?kg-1(pH值≤7.5)和0.40 mg?kg-1(pH值>7.5)。
2 土壤鎘污染的危害及我國對植物性食品中鎘的規定
2.1 土壤鎘污染對植物生長的危害
鎘在土壤中具有移動性差、毒性強的特點,因而,重金屬污染土壤之后,就有可能導致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在農作物體內富集[5-6]。鎘不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元素,當鎘進入植物體內并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通過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減弱植物體中的酶活性[7-8]、降低植物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含量等途徑來影響植物的產量、品質和安全,從而間接地危害人類的健康[9-10]。
2.2 土壤鎘污染對人體的毒害作用
鎘不是人體所必需的元素,主要通過影響人體的心血管系統而使人體免疫力下降。鎘屬于肺癌的致癌物之一,同時其還是典型的環境激素類物質,對人類生殖系統造成損傷,對胚胎發育也有一定的毒性。
2.3 我國農產品中鎘的限制
我國國家標準《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中規定了和土壤相關的植物性食品中污染物鎘的限量指標。
3 土壤中鎘污染的主要途徑
土壤中鎘的自然來源主要是巖石和土壤的本底,人為來源主要是人類工農業生產活動造成的污染。
3.1 交通運輸
公路源重金屬對公路旁植物污染來說是主要的污染源,通過對路邊重金屬沉降種類相關分析表明,路邊的交通造成的污染主要有鉛、鎘、鋅等重金屬。鐵路旁鎘、鉛污染主要歸結于貨物運輸(包括冶煉物質、煤炭、石油、建材、礦建等各種大宗工業物資)、火車輪軸以及車輛部件的磨損、牽引機車的廢氣排放等[11]。公路、鐵路兩側土壤中的鎘污染程度與距離路基的距離、交通流量、通車時間長短等有一定的相關性。全國土壤污染調查公報(2014年)顯示,在調查的267條干線公路兩側的1 578個土壤點位中,超標點位占20.3%,主要污染物為鉛、鋅、砷、鎘和多環芳烴,一般集中在公路兩側150 m范圍內。符燕[12]2007年研究表明,在隴海鐵路鄭商段路兩側300 m范圍內,表層土壤中重金屬含量明顯高于我國潮土中鎘背景值,綜合污染指數為重污染,基本與距鐵路的距離呈負相關,離鐵路越近,污染指數越大。羅婭君等[13]2014年對成綿高速公路特征路段兩側土壤重金屬污染特征及分布規律進行研究時發現,在分析路段范圍內Cd單項污染指數介于2.2~4.35,平均為3.18,污染等級為重度污染。陳黎萍等[14]研究表明,在川中丘陵區鐵路沿線附近土壤中,鎘總量較高,其化學形態主要以酸可交換態和可還原態為主,殘渣態含量很低,說明在鐵路沿線附近土壤中鎘的生物活性和可遷移性較強。
3.2 農業投入品的使用
含鎘肥料主要指磷肥以及一些可以用于農業生產的含鎘生活垃圾為原料生產的肥料,大量長期施用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農田鎘污染。生產磷肥的原料是磷礦石,磷礦石中除了含有一些營養元素外,同時也含有較高含量的鎘。資料顯示,磷肥中的鎘含量因原料產地不同而有很大差異,加拿大為2.1~9.3 mg?kg-1,瑞典為2~30 mg?kg-1,荷蘭為9~60 mg?kg-1,澳大利亞的磷肥鎘含量高達18~91 mg?kg-1,美國為734~159 mg?kg-1,我國的磷礦含鎘大多較低,所以磷肥的鎘含量也較低,如廣州市施用的磷肥鎘含量為2~3 mg?kg-1 [15]。王美等[16]對肥料中重金屬含量研究結果表明,過磷酸鈣中鎘含量高于鈣鎂磷肥,這與生產原料、生產工藝等有關,這些磷肥的大量長期施用必將導致土壤鎘含量的積累。馬耀華[17]1998年研究結果顯示,上海地區的一些菜園土施肥前土壤中Cd的含量為0.134 mg?kg-1,施肥后上升到0.316 mg?kg-1。美國某橘園土壤Cd含量為0.07 mg?kg-1,連續施用磷肥36年后,土壤Cd含量高達1.0 mg?kg-1。由于長期施用含鎘磷肥而導致了土壤中Cd的積累,同時增加了植物中Cd的質量分數[18]。因此,含鎘磷肥被認為是農田鎘污染的重要來源。
以畜禽糞便等為原料堆制成的有機肥中也含有較高的鎘等重金屬,長期連續施用也將造成土壤鎘污染[19]。潘霞等[20]研究了畜禽有機肥對典型蔬果地土壤剖面重金屬分布狀況,指出施用豬糞、羊糞、雞糞3種畜禽有機肥均可使重金屬在土壤剖面呈現表聚現象,以設施菜地最為突出,Cd和Zn積累較為明顯。葉必雄等[21]研究結果表明,牛糞集中施用區土壤剖面中Cd,Ni,Cu,Pb,Cr等重金屬存在較為明顯的淋溶下移性,長期施用不同畜禽糞便的不同土壤剖面Cd,Pb,Cr,Ni等含量變化差異明顯。董志新等[22]在分析沼氣肥養分物質和重金屬含量差異時指出,沼渣有機質和養分含量較高,是營養元素種類齊全的優質有機肥料,但沼氣肥中也含有一些重金屬元素,農業利用有可能因植物富集而影響農產品食品安全。
農用塑料薄膜在生產過程中用到熱穩定劑,而熱穩定劑中又含有重金屬鎘,因而,隨著塑料大棚和地膜覆蓋技術的大量應用,在對低溫季節和干燥地區的農業生產起到極大促進作用的同時,也可能使農用土壤中的鎘積累,造成土壤質量下降。陳慧等[23]研究結果表明,覆膜種植方式下萵苣根際土壤中的重金屬明顯高于不覆膜種植方式,地膜覆蓋能有效地降低重金屬向地上部分轉移。于立紅等[24]在地膜中重金屬對土壤―大豆系統污染的試驗研究中指出,大豆各生育時期,高倍地膜殘留量土壤和植株中Cd和Pb含量高于低倍殘留,各生育時期各處理土壤中Cd含量為0.7~2.4 mg?kg-1,Cd含量均超過《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 15618―1995的Ⅱ級標準。
3.3 污水灌溉
使用污水灌溉農田,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業用水資源短缺的問題,但由于污水中可能會含有重金屬等污染物,長期施用勢必也會造成土壤中重金屬含量的增加[25-26]。全國土壤污染調查公報(2014年)顯示,在調查的55個污水灌溉區中,有39個存在土壤污染,在1 378個土壤點位中,超標點位占26.4%,主要污染物為鎘、砷和多環芳烴。長沙市郊引用化工區污水灌溉,土壤的重金屬污染極其嚴重,環保部門在某鉛鋅礦區監測分析結果顯示,該礦水系沿岸耕地所產的稻米Cd含量為2.24 mg?kg-1,是對照點的3.7倍,屬于“鎘米”[27]。張萌等[28]在對太原市污灌區土壤鎘存在形態與生物可利用性研究時發現,與太原市土壤背景值相比,污灌區土壤中重金屬鎘含量已達太原市土壤背景值的3倍,鎘在土壤表層含量明顯高于其他分層,表明表層土壤有明顯的鎘累積,并且鎘在表層土壤含量最高,隨深度增加鎘含量逐漸降低。艾建超等[29]研究結果表明,污灌區土壤鎘含量超標,并且污灌區土壤耕作層中Cd的形態特征為可交換態>鐵錳氧化態>碳酸鹽結合態或有機結合態>殘渣態。
3.4 污泥施肥
城市污泥中含有多種能夠促進植物生長的營養物質和微量元素(如B,Mo等),但是污泥中也可能含有大量的重金屬元素,主要來源于不同類的工業廢水中,鎘主要來源于礦業廢水、鋼鐵冶煉廢水等,長期污泥施肥也可導致土壤中鎘含量的增加。黃游等[30]研究結果表明,污泥進入土壤后,土壤中鎘和鋅的生物活性與污泥的施加量成正比。有研究表明,不同區域城市污泥Cd含量從大到小依次為華南、西南、華中、華東、西北、華北、東北,這可能與工業密集程度、礦區類型及分布等有關[31]。徐興華等[32]在污泥和水溶性重金屬鹽的植物有效性比較研究時指出,污泥中含有較高的鋅、鎘等重金屬。
3.5 工況企業活動
鎘往往與鉛鋅礦伴生,工礦活動可造成不同程度的鎘污染。在冶煉廢渣和礦渣堆放或處理的過程中,由于日曬、雨淋、水洗重金屬極易遷移,以廢棄堆為中心向四周及兩側擴散。全國土壤污染調查公報(2014年)顯示,在調查的70個礦區的1672個土壤點位中,超標點位占33.4%,主要污染物為鎘、鉛、砷和多環芳烴。姬艷芳等[33]在2008研究鳳凰礦區耕地土壤和稻米中重金屬時發現,土壤中Cd含量高達10.70 mg?kg-1,大大超過了國家土壤環境質量的二級標準,稻米中Cd含量也嚴重超標。周建民等[34]2004年在研究廣東省大寶山礦區的尾礦和周邊的土壤重金屬時發現,尾礦附近的稻田土壤Cd平均濃度高達2.453 mg?kg-1。尹偉等[35]2009年調查佛山某礦區周邊菜地結果表明,在研究區域內有20%的土壤不同程度地受到鎘污染。
4 控制土壤重金屬鎘污染的建議
由以上分析可知,人類活動對全球土壤鎘的輸入量已大大超過自然釋放量,同時被鎘污染的土壤很難修復。因而,應嚴格控制土壤鎘的來源,尤其是嚴格要求農業投入品的質量。做到不用未經處理的污水進行灌溉,不用污泥進行施肥,少用農用薄膜,杜絕不合格化學肥料或有機肥料,遠離工廠企業和交通要道,嚴格控制土壤中重金屬鎘的輸入,改善土壤環境,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人類健康。
參考文獻:
[1]張欣,范仲學,郭篤發,等.3種微生物制劑對輕度鎘污染土壤中菠菜生長的影響[J].天津農業科學,2011,17(1):81-83, 87.
[2]曾祥峰,王祖偉.城市污泥中鎘的去除試驗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1,17(1):117-119.
[3]魏復盛,陳靜生. 中國土壤環境背景值研究[J]. 環境科學, 1991(4): 12-19.
[4]郭明新,林玉環.利用微生態系統研究底泥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J].環境科學學報,1998,18(3):325-330.
[5]李嶺,劉冬,呂銀斐,等.生物炭施用對鎘污染土壤中烤煙品質和鎘含量的影響[J].華北農學報,2014,29(2):228-232.
[6]楊亞麗,李友麗,陳青云,等.土壤鉛、鎘、鉻對蔬菜發育影響及遷移規律的研究進展[J].華北農學報,2015,30(z1):511-517.
[7]趙本行,陳康姜,何楚斌,等.大豆作物對污染土壤中重金屬鎘的富集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3,19(11):15-17.
[8]徐照麗,段玉琪,楊宇虹,等.不同土類中外源鎘對烤煙生長及土壤生物指標的影響[J].華北農學報,2014,29(z1):176-182.
[9]高子平,王龍,尹潔,等.鎘污染來源對蘿卜鎘積累特性的影響[J].天津農業科學,2015,21(11):37-41.
[10]高巍,耿月華,趙鵬,等.不同小麥品種對重金屬鎘吸收及轉運的差異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4,20(10):55-59.
[11]林海,康建成,胡守云.公路周邊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物的來源與分布[J].科學:上海,2014,66(4):35-37.
[12]符燕.隴海鐵路鄭州―商丘段路旁土壤重金屬空間分布與污染分析[D].開封:河南大學,2007.
[13]羅婭君,王照麗,張露,等. 成綿高速公路兩側土壤中4種重金屬的污染特征及分布規律[J]. 安全與環境學報, 2014(3): 283-287.
[14]陳黎萍,艾應偉,于燕華,等.川中丘陵區鐵路旁土壤重金屬含量及化學形態研究[J].化學研究與應用,2008,20(5):552-556, 560.
[15]范洪黎.莧菜超積累鎘的生理機制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7.
[16]王美,李書田.肥料重金屬含量狀況及施肥對土壤和作物重金屬富集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4,20(2):466-480.
[17]馬耀華.環境土壤學[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78-207.
[18]黃紹文,金繼運,和愛玲,等.農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重金屬區域分異與評價[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7(S2):540-548.
[19]茹淑華,張國印,楊軍芳,等.雞糞和豬糞對小麥生長及土壤重金屬累積的影響[J].華北農學報,2015,30(z1):494-499.
[20]潘霞,陳勵科,卜元卿,等.畜禽有機肥對典型蔬果地土壤剖面重金屬與抗生素分布的影響[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2,28(5):518-525.
[21]葉必雄,劉圓,虞江萍,等.施用不同畜禽糞便土壤剖面中重金屬分布特征[J].地理科學進展,2012,31(12):1708-1714.
[22]董志新,卜玉山,續珍,等.沼氣肥養分物質和重金屬含量差異及安全農用分析[J].中國土壤與肥料,2015 (3):105-110.
[23]陳慧,卓開榮.覆膜種植下重金屬在土壤-萵苣的遷移特征[J].廣東農業科學,2014,41(13):57-59, 66.
[24]于立紅,王鵬,于立河,等.地膜中重金屬對土壤―大豆系統污染的試驗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13,33(3):86-90.
[25]梁仲哲,齊紹武,和七紅.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及改良劑的研究進展[J].天津農業科學,2016,22(7):5-9.
[26]蘇亞勛,王素君,趙立偉,等.天津市郊區果園土壤重金屬鎘污染狀況調查試驗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6,22(6):20-22, 27.
[27]劉國勝,童潛明,何長順,等.土壤鎘污染調查研究[J].四川環境,2004,23(5):8-10, 13.
[28]張萌,毋燕妮,解靜芳,等.太原市污灌區土壤鎘存在形態與生物可利用性研究[J].環境科學學報,2015,35(10):3276-3283.
[29]艾建超,李寧,王寧.污灌區土壤-蔬菜系統中鎘的生物有效性及遷移特征[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3,32(3):491-497.
[30]黃游,陳玲,邱家洲,等.污泥堆肥中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研究[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6,25(6):1455-1458.
[31]郭廣慧,陳同斌,楊軍,等.中國城市污泥重金屬區域分布特征及變化趨勢[J].環境科學學報,2014,34(10):2455-2461.
[32]徐興華,馬義兵,韋東普,等.污泥和水溶性重金屬鹽的植物有效性比較研究[J].中國土壤與肥料,2008 (6):51-54.
[33]姬艷芳,李永華,孫宏飛,等.鳳凰鉛鋅礦區土壤-水稻系統中重金屬的行為特征分析[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8,27(6):2143-2150.
篇4
食物應多樣化,主食也要多樣化,不能太單一,這是營養學一貫主張的健康飲食原則。白米飯作為精制谷物的代表,營養價值不及粗雜糧。但這些原則和事實顯然不足以得出“不能天天吃大米”的結論。不過,新近出現的一些事件和證據正在促使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
最新的數據是美國FDA(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要準確解讀這些數據,尤其是要把這些數據跟中國人吃大米的情況對應起來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們不在此討論這些數據,只分享一下美國FDA根據這些數據給出的建議:“樣品中所發現的含砷量很低,不足以立即或在短期內造成健康損害。鼓勵所有消費者(包括孕婦、嬰兒和兒童)平衡飲食,以獲得更全面的營養,避免因過量食用單一食品可能對健康帶來的不利影響,應給嬰兒喂食多種谷物(而不是單一的米粉或米糊)。”另外,FDA 指出,有機大米中的砷并不少,糙米(粗糧)含砷似乎比白米還多,徹底清洗、多加水長時間煮可以降低砷含量,但對維生素破壞很大,整體健康益處不明顯。
砷固然值得關注,而鎘的毒性也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去年5月,廣東省食安辦率先公布150多個批次(約占總檢批次的10%)大米鎘含量超標,一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雖然從那之后很少再有其他地區的檢測結果(只看到福建的大米鎘超標率為1%),但這絕不意味著其他地區就沒有鎘大米,這種奇怪的“沉默”本身就值得深思。專家們給出的建議與美國FDA 如出一轍:“增加食譜的多樣化,減少對大米(尤其是單一來源的大米)的依賴?!辈灰筒统悦罪?,膳食應增加雜糧、豆薯等食物。
篇5
下面,就讓我們來認識3位恪盡職守的植物“環境監測員”。
松蘿――大氣監測員
松蘿這東西,現在我們已經不太能見到了。不過,踏上云南迪慶的高原,步入香格里拉茂密的原始森林之中,你會驚喜地發現,在那些密密匝匝的參天大樹上,披掛著無數曼妙的絲狀植物,如簾似瀑,隨風飄拂,煞是奇特。這便是有著“大氣監測員”之稱的松蘿。
松蘿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植物,它寄生于樹梢,無根無枝,似草非草,春榮秋枯,所以,在《中國植物志》里根本就沒有關于松蘿的任何記載。事實上,松蘿是藻類和菌類共生的地衣體,屬松蘿科植物,又名女蘿、松上寄生、天棚草、雪風藤、山掛面、海風藤、石絲線,可分為長松蘿和節松蘿兩種。
長松蘿呈地衣體絲狀,灰綠色,柔軟,主軸單一,細長且沒有分枝,向下懸垂,最長可達1米以上;節松蘿全體淡灰綠色,長絲狀,全長通常為10~40厘米,成二叉式分枝,枝體平滑,表面有很多白色環狀裂溝,橫斷面可見中央有線狀強韌性的中軸,由菌絲組成,有彈性,可拉長,其外為藻環,常由環狀溝紋分離成短筒狀。
松蘿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陜西、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多生于深山的老樹枝干或高山巖石上,尤喜陰暗潮濕的樹林中,附生在針葉樹上。它對生長環境的空氣質量要求很高,一旦大氣遭受污染,便會在短時間內迅速滅絕。因此,人們通常稱其為“大氣監測員”,以是否有松蘿生長來判斷大氣質量。
松蘿不僅恪守檢測大氣的重任,還以其身軀為人類防疾治病。它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之功效,主治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從松蘿中提取制得的地衣酸鈉鹽,能抑制白喉桿菌、結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多種病菌,可用于治療各種傷口感染、化膿性中耳炎、瘡癤、淋巴結結核、乳腺炎、子宮頸糜爛、陰道滴蟲等。
除了特殊的藥用價值,松蘿還是理想的養蘭基質。因為蘭花是嬌嫩的植物,對基質要求特別高,既要很透氣,又要保濕和干燥。松蘿仿佛天生就是為蘭花而生的,扯一把曬干的松蘿,裹在蘭花的根上,直接放進花盆里,沒有山泥也不要緊,既不用擔心水澆多了爛根,也不用擔心澆少了會,特別省心省力。
――水質監測員
在四川和云南交界的萬山叢中,有一個寧靜而神秘的瀘沽湖,那里不僅有獨特的摩梭走婚文化,更有澄明透徹得令人沉醉的碧水。最讓游客印象深刻的,則是生長在這碧波湖水中的一種植物。它們白天頂著一朵潔白的小花隨波逐流,到了夜晚花朵閉合,又沉入水中酣然入睡,因此,當地人稱其為“”。
其實,是一種嬌貴的植物,它對水質的要求相當嚴苛,喜歡溫暖干凈的水體,多生長在4米左右的深水區域。假如水體稍有污染,它就會成片死亡,直至絕跡。
的學名叫海菜花,又名龍爪菜,是水鱉科多年生水生植物,因其莖干短縮,葉片基生,植株沉水,所以只能看見漂浮在水面上的點點白花,遠遠望去,宛如湖面上灑滿了珍珠,煞是好看。
不僅花朵美麗可人,還是一種營養非常豐富的美味,在云、貴、兩廣等地,民間愛喝的“龍鳳呈祥”湯,就是在臘豬骨熬制的湯中加入洗凈不切的藤莖和煮化了的蠶豆米做成,其味道鮮爽甘香,食后能明目養肝、止咳化痰,尤其適合中老年人食用。另外,還可以用加火腿丁等各種輔料,制作成各色菜肴,都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尤其對心血管疾病與尿頻有輔助療效。在云南的不少地方,人們還把當作一種美食來招待客人,很多餐館里也都能吃到涼拌的。
是我國獨有的植物,早些年曾廣泛分布于云南、貴州、廣西和海南部分地區海拔2700米以下的湖泊、池塘、溝渠和深水田中。尤其是在云南省大小湖泊的淺水帶,均有大量生長。之后,由于湖泊、池塘廣泛遭受污染,加之對這種生物資源的過度開發,在許多湖泊中相繼消失。
正因為只能生長在純凈的活水之中,對水質污染極為敏感,因此人們常以是否生長有來判別水體狀況。環保部門則干脆將其稱為“環保菜”,專門用它來檢測水體質量。
葫蘆蘚――土壤監測員
對于空氣和水源的污染,大家可能會有比較直觀的感受,而土壤污染常常容易被人忽略。其實,土壤污染和空氣污染、水源污染一樣,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當下,我國的土壤污染狀況不容樂觀。環境保護部、國土資源部2014年4月17日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總點位超標率為16.1%,部分地區土壤污染已經比較嚴重,其中鎘、汞、砷、鉛等無機污染物含量的超標率尤為嚴重。
難怪,我們小時候經??梢栽诼愤厜且姷降囊环N綠油油的苔蘚,不知何時已變得難覓蹤跡了。這種喜愛生長在陰暗潮濕環境中的苔蘚,雖然沒有枝葉,沒有花朵,卻會長出一根根很萌的芽孢,宛若一粒粒迷你的小葫蘆,綻放在綠綠的小絨毯上,可愛異常。沒錯,這種植物就叫葫蘆蘚,屬于苔蘚類植物,其植株非常矮小,通常僅有1~3厘米,它們沒有真正的根,只有短而細的假根,起固著植株的作用。葫蘆蘚以孢子來進行繁殖,我們見到的那一粒粒迷你葫蘆般的可愛小點點,就是它的孢子體――孢蒴。
葫蘆蘚是一種對環境質量非常敏感的植物,因為它的葉只有一層細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和土壤中的其他有害物質很容易從其腹背兩面侵入細胞,從而威脅它的生存。所以,在污染比較嚴重的地方,就很難見到這種苔蘚植物了。于是,人們就利用葫蘆蘚的這個特性,把它當作監測環境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篇6
“農業面源污染量大類多、分布廣,總體狀況不容樂觀?!鞭r業部副部長張桃林說。鑒于農村人口基數大,農村污染的影響面更大、危害更深遠。鑒于農村肩負糧食及農副產品供應,農村污染(尤其是土壤及水污染)的影響是全局性的,城市也不能幸免。鑒于農村污染的復雜性,污染治理難度更大。譬如土壤污染治理、土地機能修復,比普通的污水治理難度要大得多。鑒于農村的幅員遼闊以及經濟發展水平,農村污染治理還難以大面積推開。因此,可以說,農村污染比城市污染更讓人憂心,“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加難走。
那么,如此嚴重的面源污染成因是什么?怎樣才能打贏這場攻堅戰,以終結這份真正的“鄉愁”?一時間,向污染宣戰建美麗鄉村,成為上至政府下至的熱門話題。
內源污染和外源污染共同加害環境
內源污染主要包括:第一,農村生活方式的變革。隨著農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今日農村也告別了傳統、低耗、環保的生活方式,各種不可降解的生活垃圾隨之增多,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第二,農業生產方式的變化。傳統的有機農業、循環農業式微,逐漸被化學農業所替代。一方面,化肥、農藥等高殘留、高污染的化學品,以及難降解的農膜大規模使用,這些成為農村污染的罪魁禍首。另一方面,效益偏低的傳統有機農業生產方式被遺棄,人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有機肥料不再使用,成為農村環境污染的增量。
外源污染主要包括:第一,城市垃圾、污染企業“上山下鄉”,直接加大農村環境壓力。城市產業升級,難容污染企業,一些企業便將眼光轉向農村,出于GDP渴求,地方政府對此多半持歡迎態度,為其大開綠燈。第二,城鎮化“副產品”。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搬到了城鎮生活。城鎮人口多了,生活垃圾、污水也就多了,而現階段小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有限,垃圾多半采取運到農村、山區填埋,造成二次污染。生活污水也一樣,未經處理直排江河湖泊溪流,是農村水污染重要肇因。
重金屬污染成農產品質量“隱形殺手”
據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公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主要污染物為鎘、鎳、銅、砷、汞、鉛、滴滴涕和多環芳烴。
“看不見”的重金屬污染,正在扮演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隱形殺手”,不僅可能影響到農田和農村周邊環境,也讓普通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產生疑慮。“除了工業廢棄物排放造成的土壤重金屬污染,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投入會導致土壤中養分、重金屬以及有毒有機物富集引起的土地污染,直接威脅農產品質量安全?!敝袊r業大學教授張福鎖說。
例如,化肥的過量使用會造成土壤的酸化,進而會誘發土壤重金屬離子活性的提高。數據顯示,土壤PH值每下降一個單位,重金屬鎘的活性就會提升100倍,增加骨痛病等疑難病癥的患病風險。
骨痛病易發生在鎘污染地區,以周身劇痛為主要癥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居民長期飲用受鎘污染的河水,并食用此水灌溉的含鎘稻米,致使鎘在體內蓄積而造成腎損害,患上骨痛病,成為當時震驚全球的公害事件。
“當前我國耕地重金屬污染總體以輕度污染為主,可防可控?!鞭r業部有關人士指出,中央高度重視重金屬污染問題,農業部將加快推進全國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普查,啟動重點地區土壤重金屬污染加密調查和農作物與土壤的協同監測,切實摸清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底數。
化肥農藥農膜:“資源”與“污染”一線之隔
道路兩旁的溝渠滿是白色的殘膜,大風一刮,樹木的枝枝杈杈都掛著成條的地膜碎片……這是我國西北農村地區隨處可見的景象
覆膜可以控溫保墑,具有顯著的增產效果,是我國旱作農業的一項核心技術。然而,由于超薄地膜的長期使用并缺乏回收機制,大量地膜一揭就碎,殘留在農田里,“白色革命”帶來了“白色污染”。一位農民說:“這些膜要是爛在地里,過幾年莊稼就長不出來了!”
白色污染只是農業面源污染的一個方面。根據農業部的一份調查,全國一些省份存在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具體表現在:中東部省份主要是化肥、農藥過量施用造成水體環境富營養化,南方省份主要是畜禽和水產養殖過程中的排泄物對土壤和水體環境造成的污染。
“農業面源污染的最大特點是隱藏性、長期性和分散性,是農業生產各個環節各個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產生的。它不像工業生產上的點源污染,有問題關掉就行了,農業面源污染處理起來比較麻煩。”農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所長任天志認為。據介紹,在我國西北干旱地區,農膜污染問題成為比較突出的問題;在南方,由于畜禽養殖規?;礁?,規模大,農業畜禽糞污染問題比較突出。
多措共舉還農村一方凈土
農業面源污染盡管嚴峻,但并非不能防治。“農業面源污染中,一部分屬資源性污染,是可以加以轉化利用的。如果措施得當,還農村一方凈土并非沒有可能?!鞭r業部科教司資環處處長李波說。
從內源污染尋求治理之道,關鍵是要轉變農業生產理念和生產方式。包括:通過科學指導,優化施肥、施藥方案,將兩者用量減下來;減少污染性化肥、農藥生產,加大低毒、低殘留化肥、農藥的研發、生產;大力提倡用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穩定地提高產量,提升農產品品質;提高農業生產集約化水平,提高風險可控度;利用市場手段,形成良幣驅逐劣幣氛圍,提升綠色農產品占有率,倒逼農業生產方式轉變;通過新農村建設,增加環境保護投入,提高治理能力。外源污染上,要禁止城市垃圾未經處理直接向農村傾倒,嚴控環保不過關的污染企業向農村轉移。同時,在城鎮化過程中,搞好城鎮環境治理配套設施,別讓農村承擔外部成本。
從外源污染層面進行農村環境整治包含幾個要素:對于相對條件比較差的農村地區,主要以改造危房,改廁、修建一些公共的道路為主,來改善環境面貌。而基本具備相對條件的農村,就要建立環境設施,把農村的垃圾、污水和機動車、畜禽養殖的污染物有效地治理,作為整治的一個重點。像蘇南地區,它的環境基礎設施、居住基礎設施都已經到了一定的水平,這個就是更高層次地進行村莊、村落的保護和完善,就是強調對文化傳承的保護。農村容貌的改善,農村環境原來的面貌,自然環境之美,能夠還原它們的特色。不同層次的農村,要進行不同的農村環境的改善。這樣對農村環境改善,就更能夠體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同樣是美麗農村,吸引更多的游客,旅游業,鄉村其他產業都蓬勃發展,老百姓也富民了,所謂的綠色轉型也就朝著這個方向去發展。與子孫耕。
政、研、民合力共治謀求千秋萬業
農村環境保護是千秋萬業的大事,需要社會各界取得共識,合力共治。為遏制農業面源污染擴大趨勢,農業部了《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兑庖姟肪头乐无r業面源污染提出了“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一控”即嚴格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兩減”即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三基本”指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基本資源化利用。對于已經受污染的地區,農業部將實施分級處理。在輕度污染區,通過灌溉水源凈化、推廣低鎘積累品種、加強水肥管理、改變農藝措施等,實現水稻安全生產;在中、重度污染區,開展農藝措施修復治理,同時通過品種替代、糧油作物調整和改種非食用經濟作物等方式,因地制宜調整種植結構。
科研界也在積極探索防治方法。目前,中國農科院正組織160余名各學科專家聯合攻堅南方稻米重金屬污染。記者了解到,主要研究思路是從農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入手,如產前品種選擇、產中水肥管理、產后稻米加工等,“截斷”重金屬鎘被稻米吸收和富集的途徑。還有專家表示,要特別關注養殖業的污染防治。養殖業在農業面源污染所占比重超過一半,其環??刂拼胧┮耙?,從選址、圈舍設計、雨水處理等方面都考慮到環保問題,最后再處理末端生產產生的污染,形成全鏈條式環保處理模式。
篇7
關鍵詞: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生態保護;問題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9-0055-1
1 土地開發利用中存在的生態問題
近些年,人類對土地資源的任意開發隨意利用,造成了我們生態系統嚴重失衡,土地資源污染破壞嚴重,已經嚴重威脅到我們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根據2006年《中國統計年鑒》可知,我國每平方公里人數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根據《2005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可知,我國現有土地面積為18.31億畝,人均面積為1.4畝,不足世界人均土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再加上我國難以開發的土地資源面積巨大,土地資源后備力量嚴重不足,尤其是我國耕地面積逐年縮小,耕地土地資源非常匱乏?,F在我國的土地資源利用已經達到100億畝,占土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左右,還有三分之一是難以開發和不能開發的資源,比如:沙漠、戈壁、積雪地、沼澤地、石山、裸地等等。
1.1 土地開發利用過程中引發的環境問題日益惡化
在土地開發過程中,導致土地資源生態環境惡化范圍在逐步擴大,危害程度日益加深,其具體表現在土地面積侵蝕面積增大、城市建設造成水土流失嚴重、農業用地農藥用量超標土地污染嚴重、土地鹽堿化嚴重、草地森林不斷退化、濕地減退、生物多樣化銳減、土地結構遭到破壞。目前我國的沙漠化面積已經到了174萬平方公里,約占我國土地總面積的18.13%,造成我國的經濟損失達到500多億;水土流失的速度超過了治理速度,需要新的治理技術加快治理速度。
1.2 城市用地浪費嚴重
近些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化發展速度加快,城市用地面積急劇增加,工業用地面積不斷擴大,大量耕地被占用。根據2005年的城市用地顯示,我國城市用地面積已經增加到427.4萬畝,要比2004年增長了6%。這組數字說明,我國可利用土地在逐漸減少。另外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工業用地、商業用地、住宅用地比例失調,行業內部也存在這種現象,城市有限資源不能合理最大化的利用,造成土地資源浪費,得不到土地資源最大價值開發利用。
1.3 農業用地急劇減少
農業用地急劇減少的原因很多,首先是由于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和自然災害導致農業耕地面積減少。另外非農占地現象嚴重,而且造成農業耕地永久性流失。非農業占地規劃性不強,盲目性大,不僅使所征集的耕地不能發揮其最大價值,也使周邊耕地備受污染,從而影響農業生產。據2005年相關統計資料顯示,建設面積為318.2萬畝,占耕地面積80.2萬畝,說明所征集耕地建設約占總建設面積的四分之一。農村住宅基地規模過大,這是我國農村尤其是東北農村遺留下的問題,住宅基地過大,沒有形成集中建設,大量耕地用在房屋建設,使得耕地面積浪費。
1.4 污水灌溉和環境污染破壞土地資源
造成土地污染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有工業、生活、農業以及交通,這幾方面是土地污染的主要來源。從工業方面來說,近些年鄉鎮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但一些問題不可忽視,鄉鎮企業分布廣形成不了集約化發展;資金不足,使一些設備得不到改善;技術落后,制約企業進步。工業中的“三廢”排入河流以及農田,造成土地資源的污染。據先關統計我國每年的廢水排放量高達到200億噸以上,工業固體廢棄物也達到65億噸,占地面積約為5萬平方千米,再加上城市生活垃圾,土地資源浪費極為嚴重。此外,不合理的開采也會導致土地資源的浪費。
1.5 土地資源重金屬超標
化學工業的蓬勃發展,對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極大作用。但是其對空氣的污染、水體的污染程度卻越來越深,而水體和空氣污染最終都會導致土地的污染。在我國造成土壤污染最為嚴重的是重金屬污染。根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目前受鎘、砷、鉻、鉛等重金屬污染的土地面積高達兩千萬公頃,約占我國耕地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因重金屬污染造成我國糧食減產1000多萬噸。這種重金屬污染的主要元兇是不規范的采礦和金屬冶煉;在耕作區不合適使用化肥是造成總金屬污染的主要來源,在農業區很多農戶不按照要求進行施肥,最終使土壤中所含的金屬超標,從而改變土壤結構,致其肥力下降,另一方面是復合肥本身所含有的鎘超標。
參考文獻
[1] 中國環??偩志W站.2005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OL].
篇8
圖1 2001―2014年中國主要河流總體水質年際變化曲線圖(資料來源:國家環保部《2014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
《公報》對該曲線圖的解讀是:“2001―2014年,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流域和浙閩片河流、西北諸河、西南諸河總體水質明顯好轉,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上升32.7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下降21.2個百分點。”
筆者在寫作《人口困局》一書時,全面、系統地研究過我國最近30年水污染狀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近海)及其發展趨勢。結果顯示,最近20年是水污染形勢迅速惡化并逼近爆發大規模水危機邊緣時期。因此,筆者對《公報》關于我國最近14年水污染形勢“明顯好轉”的研判不敢茍同。水污染形勢研判涉及我國水污染長期趨勢,有可能誤導公眾,誤導管理層和決策層,并帶來決策失誤和治理失當失效的嚴重后果。
評價總河長增加“稀釋”了水污染嚴峻形勢
假定《公報》所依據的基礎數據真實(該假定要打折)。這些基礎數據可以歷年《中國環境統計年鑒》相關數據為依據。在此條件下,圖1的研判數據及其結論至少存在兩個問題。
一是評價總河長的增加稀釋了劣Ⅴ類水質所占比例。2001至2014年的14年間,我國主要流域評價總河長增加了55%,而劣Ⅴ類水質絕對數量及其指數變化并不大。2008年以前,劣Ⅴ類水質增加值甚至超過評價總河長增加值。2009年以后,劣Ⅴ類水質絕對量和指數變動都非常小。但同一時期,評價總河長大大增加,從而大大降低了劣Ⅴ類水質所占比重。
二是Ⅰ~Ⅲ類水質比例的增加并不表示最近14年水污染形勢“明顯好轉”。14年來,Ⅳ類、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絕對量呈現“穩中有升,降幅較小”的狀態。也就是說,這些年來雖然政府花了很大力氣治理水污染,在局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局部好轉、整體惡化的趨勢尚未改變。圖1的Ⅰ~Ⅲ類水質比例為什么會“上升32.7個百分點”?這是因為,這些年來各流域增加的評價河長主要是Ⅰ~Ⅲ類水質河段。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環保部門最先監測的往往是人口密集、水污染較重的中下游河段,后來逐漸擴大監測范圍。一方面擴大了污染河段的監測,另一方面,越往后就有越多的上游河段納入監測范圍。一般地說,上游河段人口相對稀少,重化工業比重較低,水污染相對輕些。
因此,簡單依據圖1數據就得出我國主要流域“總體水質明顯好轉”的結論,恐怕過于輕率。
2002版水質標準掩蓋了水污染嚴峻形勢
為了盡可能還原真實數據,需要先說明我國地表水水質分類標準的變動情況。
1983年,我國首次頒布地表(面)水水質分類標準,此后分別于1988、1999、2002年進行了修訂。
按照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地表水水質按功能高低依次劃分為五類:Ⅰ類水,屬于潔凈的源頭水,主要適用于國家自然保護區;Ⅱ類水,主要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珍貴魚類保護區、魚蝦產卵場等;Ⅲ類水,主要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二級保護區、一般魚類保護區及游泳區;Ⅳ類水,主要適用于一般工業用水區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Ⅴ類水,主要適用于農業用水,也可作一般景觀用水。(國家環??偩郑骸兜乇硭h境質量標準(GHZB1-1999)》,2000年1月1日起實施;國家環??偩?、國家質檢總局:《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2002年4月26日。)
有關專家解釋說,Ⅰ類水就是未污染的源頭水;Ⅱ、Ⅲ類水雖有污染,但經處理后可以用作居民生活飲用水(即Ⅲ類水是居民生活飲用水的最低標準);Ⅳ類水污染嚴重,人體直接接觸有害,只能作為工業和農業用水;Ⅴ類水只能用于農業灌溉。劣Ⅴ類水,已經完全喪失水功能,用于任何目的都不安全。
鮮為人知的是,現行2002版地表水水質國家標準與之前標準相比“放寬”很多。北京保護健康協會健康飲用水專業委員會負責人評價說,“2002年,中國地表水標準修訂后,現在的Ⅰ類水標準只及當年的Ⅲ類”。如果將GB3838-2002標準與之前的水質標準仔細對比便可以看到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
首先,GHZB1-1999標準“基本項目”的監測指標有31項,而GB3838-2002只有24項。在缺少的7項中,有5項被單列為專門針對集中式生活飲用水的“補充項目標準”,這意味著,“非集中式生活飲用水”不需要監測這5項指標。
更重要的是,GHZB1-1999標準在“基本項目”之外,還專門針對Ⅰ、Ⅱ、Ⅲ類水域設立了40項“有機化學物質特定項目標準”。這樣,要確認Ⅰ、Ⅱ、Ⅲ類水質達標,共需要監測71項指標。但在GB3838-2002標準中,僅需要監測24項“基本項目”指標。
雖然,在GB3838-2002標準中,另外設立了專門針對集中式生活飲用水的5項“補充項目標準”和80項“特定項目標準”,但對于“非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則不需要監測這85項指標。這就是上面那位水專家所說“現在的Ⅰ類水標準只及當年Ⅲ類水”的最重要原因,同時也是近幾年各地紛紛“涌現”Ⅰ~Ⅱ類水的根本原因。(圖1的評價指標僅有9項或21項)
再有,在GB3838-2002標準的24項“基本項目”中,Ⅲ~Ⅴ類水的總磷指標上限值(即具體數值)分別比之前水質標準放寬了100%、50%、100%,化學需氧量COD指標分別放寬了33%、50%、60%,氨氮指標分別放寬了100%、50%、33%;而高錳酸鹽指標早在GHZB1-1999標準中就分別比之前標準放寬了33%、25%、50%。(見圖2)
圖2 國家2002版水質標準四指標與之前標準比較(單位:毫克/升)(資料來源:國家環??偩?、國家質檢總局:《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88)》,《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HZB1-1999)》,《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
可見,若粗略地依總磷、化學需氧量和氨氮這三項指標(許多場合有關部門就這三項指標確定水質類別,足見其重要性)確認水質類別,則2002版的Ⅲ、Ⅳ、Ⅴ類水依次只相當于之前水質標準的Ⅳ、Ⅴ、劣Ⅴ類水質,即依次降低了一類(圖2顯示,2002版Ⅲ類值與之前標準Ⅳ類值相等)。若再按GHZB1-1999標準監測共71項指標,則2002版的Ⅲ類水的確不如1999年標準的Ⅳ類水。
另外,在GB3838-2002的80項“特定項目標準”中,一些項目指標的限值也比GHZB1-1999標準提高(放寬)了許多,例如,前者的苯、甲苯和乙苯指標限值,分別是后者的2倍、7倍和30倍。
因為歷史原因(當年水污染還不成氣候),20多年前的GB3838-88標準缺失了一些重要監測項目,如缺少氨氮和硫化物指標,缺少GHZB1-1999標準專門針對Ⅰ、Ⅱ、Ⅲ類水域的40項“有機化學物質特定項目標準”,因此,對于如今“大鍋湯”式的地表水來說,GHZB1-1999標準比GB3838-88標準更適用。
盡管如此,GHZB1-1999標準還是有缺陷。因為該標準的有些指標,如高錳酸鹽、化學需氧量、凱氏氮和揮發酚等,均分別比1988年標準放寬了。
我的同事馬小浩將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飲用水水質準則(第4版)》進行比較后,得到如下基本結論:根據我國飲用水標準與WHO標準比較,并與我國地表水GB3838-2002標準對比后發現,按2002版地表水標準,并考慮我國目前飲用水處理工藝,只有Ⅰ~Ⅱ類水可以作為居民生活飲用水水源。2006版國家飲用水標準,大部分采用WHO現行標準,并且我國2006版飲用水標準中的一些農藥、致癌有機物指標是WHO飲用水標準中沒有的,或他們認為在飲用水中不太可能出現,或存在的濃度遠低于可影響健康水平,其中有很多是WHO禁用的高毒農藥,這說明我國濫用農藥導致水中農藥殘留對人體構成威脅,所以才需要增加這些項目的檢測。其實,現在的Ⅲ類水不能飲用是一個公開秘密,地方官員都知道這一點。
地下水資源銳減,污染面積大
地下水資源的兩個問題關乎生存。
第一,地下水資源銳減。2003年普查數據顯示,全國地下水每年每平方公里可開采量比1980年代銳減60%。這是大自然對人類相當嚴重的警告,而人類的非理性活動是這一嚴重后果的主要原因。10多年過去了,地下水資源趨于減少的趨勢并沒有改變。
第二,地下水大面積嚴重污染超乎想象。越是水資源稀少的地區,地下水污染越嚴重;越是地面和地表水污染嚴重的地區,地下水污染就越嚴重。
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地下水嚴重污染比例從2000年的37%增加到60%。連續監測數據顯示,在重點監測的約200個城市中,地下水嚴重污染(包括較差和極差)呈現增長趨勢,2014年這一比例高達61.5%。
對于缺水地區來說,如果疊加上城市以外地區的地下水污染,那形勢往往很嚴峻。例如,幾年前的調查數據顯示,在華北平原(包括京津冀及豫魯的黃河以北平原)地下水資源中,Ⅰ~Ⅲ類水占24.24%,Ⅳ類水占25.05%,Ⅴ類水占50.71%。
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所造成的環境與生態破壞往往難以逆轉”。淺層地下水與地表水系有一定水體交換,其水質會隨著地表水水質波動而有所波動,但越往深處,地下水污染減輕的可能性就越小。對于深層地下水來說,一旦污染就只會持續惡化,而絕無逆轉的可能。(目前,我國已經有20多個省區市在不同程度地開采深層地下水。)
有些水專家認為,按現在的污染速度,用不了多少年,全國主要(缺水)地區的地下水就將全部受到嚴重污染,屆時不僅當代,甚至子孫后代都將失去生存的基礎。
根據正在實施的全國地下水治污規劃目標,到2015年,需要“逐步整治影響地下水環境安全的土壤,初步控制地下水污染源”,“城鎮集中式地下水飲用水水源水質狀況有所改善,初步遏制地下水水質惡化趨勢”;到2020年,“全面監控典型地下水污染源,有效控制影響地下水環境安全的土壤”,“重要地下水飲用水水源水質安全得到基本保障”,“重點地區地下水水質明顯改善”。
現在時間已過半,但統計數據顯示其任務和目標很難實現。
水污染治理規劃應當務實
其實,治理水污染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簡單,比如控制住排污企業。
水污染本質上是一個河流水系的污染,它不僅意味著江河湖泊水庫的水體污染,也包括流域污染、河岸及附近水域地域污染、江河湖泊水庫的底泥污染等。流域污染不僅有工業、城市的點源污染,而且還包括更難治理的農業、鄉村的面源污染,而所有這些污染都意味著土地、土壤污染。流域土壤污染、河岸地域污染和水體底泥污染往往難以治理,甚至不可逆。對于那些已經深度污染的土地來說,即使停用化肥、殺蟲劑、除草劑和激素,在很長時間內,土壤毒素仍然會被農作物吸收,例如茶葉有可能20年內仍不達標。對于廣大流域來說,面源污染是長期持續并且停不下來的(如今非綠色生態的種植模式,靠激素抗生素維持的養殖業、漁業等難以大規模轉型),它會累積、加深土壤污染,惡化整個流域的水系環境。這里的嚴酷現實是,在“人口高位運行”(即我國人口在10億至14億之間運行)條件下,即使控制住工業、城市點源污染,但整個環境惡化也會持續加深。如果工業、城市的點源污染不能有效控制,那整個流域水系的水環境就會加速惡化。因此,在水污染治理方面,輕言“好轉”“改善”,風險很大,更不用說以“明顯改善”或“總體改善”為目標了。
這方面,有必要借鑒歷史,而這些歷史離我們很近。1994年,淮河流域大規模嚴重水污染第一次大爆發,震驚中外?;春铀廴臼录饹Q策層高度重視。兩年后,國務院批準《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及“九五”計劃》。當年,有關方面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淮河流域點源污染,即大大小小的企業排污和城鎮集中排污,而忽視了污染物范圍更大的城鎮、農村和農業面源污染,同時大大高估了行政手段治污能力,嚴重低估了企業排污對于企業成本和利潤的巨大影響,因而大大低估了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難度。因此,竟然輕率地提出“1997年實現全流域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2000年實現淮河水體變清”的目標。
然而,花費巨資10年集中治污以后,淮河流域嚴重水污染依舊,2004年7月甚至又爆發一次更大規模的“特大污染事故”。據說,淮河里“有史以來最大”的污染團,“如同巨大的黑蘑菇,從上游奔騰而下,橫掃千里淮河,充斥河面的黑色污染水團全長133公里,總量超過5億噸,一路浩浩蕩蕩殺奔洪澤湖”,最后注入近海,“洪澤湖上氨氮超過平時的60倍,水質全為劣五類?!?0年后再次爆發的這次“特大污染事故”實際上宣告了“淮河水體變清”目標的失敗。
鮮為人知的是,為了完成2000年“淮河變清”的目標,有關部門甚至提前修改水質標準(即頒布了GHZB1-1999標準),例如,Ⅲ~Ⅴ類水的化學需氧量COD指標分別比之前標準放寬33%、50%、60%,高錳酸鹽指標分別放寬33%、25%、50%。(參見圖2)
盡管如此,今天淮河流域水污染數據仍然很難看。畢竟,三四十年的嚴重污染已經讓那塊大地水系污染“定型”,土壤和水體底泥已經浸潤了太多污染物,沒有人口壓力指數大幅度減少,沒有真正的治本措施并長期堅持,淮河流域嚴重水污染不可能真正好轉。更何況,有些污染根本就是不可逆的,比如,深層地下水污染、土壤深度污染、重金屬污染等。
與“2000年實現淮河水體變清”目標相似的還有2001年實施的“渤海碧海行動計劃”。因為接納來自大陸的絕大部分污水及其污染物,我國近海,尤其是近岸海域,早已成為一個巨大的“污水桶”,而渤海的污染程度和面積一直高居四大海域之首。“渤海碧海行動計劃”的實施并沒有遏制住海域荒漠化趨勢,渤海最終淪為漁業資源幾近枯竭的荒漠化海域。
其實,早在2006年8月,國務院召集的渤海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便坦承,渤海污染物入??偭烤痈卟幌拢廴久娣e擴大,赤潮頻繁出現,重大污染事故時有發生。事實上宣布了“碧海行動計劃”的失敗,“以后沒人喊停,也沒人說繼續實施,這個計劃反正就是不了了之了”。
無須更多的筆墨,筆者已經將“水污染治理規劃”脫離現實的典型情形勾勒清晰。
前面已經談過,在現有污染強度下,依靠現有治污體制和機制,完全不可能取得立桿見影的治污效果。事實上,由于我們已經喪失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歷史時機和必要條件(這主要包括人口、經濟和社會條件,其中,人口數量決定了環境的后備容量和環境治理的戰略縱深),因此目前最好的治污效果也只能做到減緩環境惡化速度。環境的“局部好轉、整體惡化”早已成為常態。
筆者《人口困局》一書對我國資源環境與人口的緊張關系進行了全面、系統、深入研究,其基本結論是:在人口高位運行條件下,我國的資源早已嚴重超載,環境污染觸目驚心且已經臨近觸發大范圍環境危機的邊緣(嚴重霧霾“突然”大面積爆發僅僅是開始);未來十年、十幾年,這種緊張關系的發展方向將決定中華民族的未來。本書對上述嚴峻形勢的演變有如下推測:如果不能在盡可能短的時期內緩解資源環境與人口的緊張關系,那我國資源和環境系統的崩潰就可能成為現實,而最終引發系統性崩潰的,很可能不是溫室效應,不是能源枯竭,不是嚴重霧霾,甚至也不是糧食短缺,而極有可能是嚴重水污染的全面失控。
篇9
關鍵詞:環境風險治理;科技專家;不確定性;有組織的不負責任;綜合治理
近年來不斷發生的環境事件表明,中國已經進入環境風險高發的風險社會。環境風險源于諸多因素,但其中科技因素無疑占據了主導地位,科技專家因此應該在環境風險的治理當中承擔重要的作用。
一、作為現代風險的環境風險
安東尼?吉登斯指出,今天人類面對的風險不再是傳統的那種主要由相對確定的自然因素所導致的“外部風險”,而主要是由科技力量擴張所帶來的不確定的人造風險。烏爾里希?貝克看到,傳統社會當中的風險分配受到財富和社會地位等因素的影響,現代風險的分配則體現了更大的公平性。但貝克“嚴重地低估了‘社會風險地位’的不平等性對弱勢群體的嚴重影響,以及由此產生的難以估量的多重效應?!?近年來中國出現的環境風險常常引發,帶來比較嚴重的社會風險,這次常州事件就是又一例證。
縱觀近年來的環境事件,當前中國的環境風險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
首先是技術風險。借助現代技術力量的支持,人類活動的影響力在時間和空間上不斷擴大,超過自然環境自我修復能力之后即會產生破壞效應。中國的工業現代化是在較短的時間內快速展開的,但由于總體科技水平落后,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特別嚴重。常州“毒地事件”的根源在于,此前三家化工廠幾十年來的污染物排放對“常隆地塊”的土壤造成嚴重污染。2014年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經濟發達省份、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土壤污染狀況相對落后地區更加嚴重,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落后的科技水平使經濟的發展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隨著現代化負面后果日益顯現,更清潔的生產方式、對環境污染的修復與治理都對技術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是制度風險。到目前為止,中國的環境標準、環保制度尚不健全,無法為管控環境風險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中國環境保護的立法工作與西方相比并不算晚,但受到經濟發展觀念與模式,特別是總體科技水平的限制,中國的環境法律法規所設定的環境標準較低,作為執法依據的環境監測也不完善。2011年6月份,常州市的環保部門對“常隆地塊”進行環境調查時,因為國內沒有相關標準,所以參照的是《荷蘭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質量(DIV, 2009)》相關指標。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期間,常州外語學校的建設和啟用均在鄰近地塊污染修復工作尚未完成之前,不僅存在程序不當,其選址過于接近遭受嚴重污染的化工園區原址本身也不科學。在央視的新聞報道中,環境專家指出,2016年2月份新北區環保局委托上海華測品標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對基本污染物的測量未專門檢測農藥殘留成份,導致對污染程度的調查不夠全面。可見,在工農業生產環節,廢棄物處理環節,環境監測與治理修復等環節缺乏更為細致、嚴格的具體標準,大大阻礙了環境保護事業的推進。
再次是道德風險。受經濟利益驅動,經濟組織、科技人員甚至部分政府組織對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不夠甚至惡意破壞環境。在對“常隆地塊”進行土壤修復的過程中,修復企業為了保證利潤未嚴格遵守施工設計要求,將受污染土壤露天堆放是造成常州外校大量學生身體不適的直接原因。近年來雖然中國政府加大了對環境違法案件的查處力度,但仍有不少企業鋌而走險,部分地方政府和官員為了政績或非法利益,不息縱容包庇這種做法??萍既藛T如果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巧,規避環境法律的相關要求,監管方可能難以及時發現,也會帶來較大的危害。
上述三個方面的因素事實上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成為制約環境事業發展的障礙??萍家蛩責o疑是基礎性的:正是中國的工業體系整體科技水平不高導致對污染控制的能力不夠;為了在更短時間內快速實現現代化,立法者也無法設定嚴苛的環境標準;在這種“壓縮的現代化”進程中,環境參與者的道德風險也因前兩個因素的存在容易被放大。在簡單工業化階段,人們通過相對比較嚴格明確的事實和因果關系管理風險并劃分責任,但隨著風險社會的到來,“科學與法律制度建立起來的風險計算方法崩潰了?!?烏爾里希?貝克用“有組織的不負責任”來描述風險治理面臨的現實困境。他實際上指出了現代技術活動與現代社會管理的特點與缺陷:大規模的工業生產和工程建設等現代技術活動高度復雜,充滿不確定性,它們制造的風險也會迅速擴散,很難找到明確的責任方;社會管理體系各部門職能分工細致,同時又交叉重疊,往往無法將某些風險歸咎為特定的組織和個人。這在客觀上為相關行為主體逃避責任創造了條件。
二、環境風險治理中科技專家的權威地位
全體社會成員都希望可以參與到環境風險的治理當中。但是,環境風險作為一種現代風險,其中高度復雜和專業化的科學技術因素客觀上賦予了科技專家在風險治理中的權威地位。“工業社會的內在發展機制將使人類社會可能行進到一切都必須按照科學技術專家所提出的原則來進行管理的技術統治時代,或者行進到直接由科學技術專家統制一切的專家政治時代?!?
按照貝克的分析,環境風險都是被科技專家建構出來的。因為正如鮑曼所指出的那樣,“現代化自身產生的新危險肉眼看不到并且也不能立即辨認出來;最重要的是,外行人不能發現它,更不用說應付它了――外行人是這種危險未來的犧牲品?!?由技術活動導致的環境問題通常無法為普通人感知,“現代化風險滋生了對知識的依賴,在任何情況下風險可能導致的危險都需要科學的‘感受器’――理論、實驗和測量工具――為的是使它最后變成可見和可解釋的危險?!? 作為外行的普通公眾對于什么是威脅人們生存的環境風險,人體承受的環境危害的界限在哪里,以及如何化解這些風險根本無法知曉,“因而它們在知識里可以被改變、夸大、轉化或者削減,并就此而言,它們是可以隨意被社會界定和建構的。”5
基于知識的不對稱性,在各國的環境法律法規當中以及環境保護的實踐中,科技專家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很大程度上掌握了為公眾設定生存環境的權力。在生產和建設項目的環境評估、環境標準、排放要求以及環境污染修復等環節中,只有掌握了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專家們才真正有資格行使決定權。對于環境風險的管控措施通常也是按照科技專家預測的危險狀況來設定的。毫不夸張地說,面對環境風險,社會共同體的命運被交付給了科技專家。
在常州事件中,地方政府部門基本上按照法律程序的規定對環境進行了技術監測,并請相關技術專家提供了修復污染土壤的方案,出現的問題恰恰是因為承擔修復工程的企業沒有嚴格按照技術方案的設計要求施工。出現問題以后,學生家長也委托有資質的機構對土壤、地下水以及空氣質量進行了檢測,這說明,面對環境風險時,社會公眾最終還是只能選擇相信科技人員的專業知識。除了部分數據因為某些技術標準不統一導致檢測結果有所差異外,包括政府機關所提供的相關數據基本也都經得起檢驗,這也說明此次事件中的環保專家群體是值得依賴的。
三、科技專家在環境風險治理中的尷尬處境
吉登斯指出,“科學理應使世界的可預測性增強,但與此同時,科學已造成新的不確定性――其中許多具有全球性,對這些捉摸不定的因素,我們基本上無法用以往的經驗來消除。”1 現代工業生產和工程建設的基礎在于科學知識與技術手段,但事實上科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大規模的生產與建設活動將這種不確定性進一步放大,它們對外部環境的影響已經超出了科學認知與技術操控的范圍。因此,從根本上說環境風險就內置于現代化的生產方式當中。人們對環境風險的預測與防范最終基于對概率的推算,“風險的精確推算把道德道義上的保證與承諾轉換成在技術上具有可操作性的一系列規范。”2 現代技術活動依賴科學理論的假設與推理,實驗室條件下和理論推理中的狀況與實際的工業生產、工程建設往往存在巨大的差異,現實中復雜的因素則更容易將這種不確定性無限放大。所以,科技專家既無法精準預測也無法完全掌控生產和建設過程中的環境風險?!扒袪栔Z貝利事件”就發生在貝克發表《風險社會》的1986年,它為風險社會理論做了最好的注腳:高度復雜的現代技術活動中,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出錯,任何看似精確的預測及相關的嚴密防范措施都可能無濟于事。而對于科技專家而言,政府和社會公眾需要的是他們根本無法給出的絕對安全的承諾,在生產和建設項目的環境許可證上簽字就是將自己的專業權威一同裝進充滿未知風險的黑箱子里了。
當前中國發生的累積型環境風險較多,工農業生產中的廢棄物排放即使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設定的標準也會在環境中積累下來,構成污染威脅。大工業生產對環境幾乎都有破壞作用,科技專家制定生產標準、排放標準時需要平衡經濟收益與環境代價,并為社會公眾設定承受環境壓力的界限?!霸谀撤N程度上,環境標準可以作為可接受風險與不可接受風險的分界線,即環境標準背后體現的是環境風險應當被限制在什么程度。這是對風險規制價值目標的選定,其決定應當體現公眾的價值。”3但普通的社會公眾包括行使公共管理權力的官員囿于知識的匱乏,裁決權最終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掌握在科技專家手中。
但是,每次環境災害的實際發生都不可避免地將科技專家置于極端尷尬的境地。政府部門對于環境問題管理的權威來自于科技專家的專業權威,政府官員和企業經營者總是需要科技專家站出來向公眾保證有待開展的重大技術活動是安全可靠的。但災難性的后果卻屢屢發生,為政府和企業背書的科技專家必然要為此擔負一定的責任。雖然理性的公眾可以理解環境風險的發生事實上來自于諸多的因素和環節,科技專家整體的話語權威仍然得以維系,但專家個體的權威開始不斷受到社會公眾的質疑。這樣,政府和社會公眾對于專家系統的信任同樣陷入兩難的困境當中。
此外,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科技專家也面臨著巨大的道德風險。公眾期待專家們為公共利益積極發聲,但也會質疑專家的某些話語受到利益的裹脅。常州外語學校的大量學生出現身體狀況異常后,政府部門仍然拿出專家們提供的環境檢測數據,以此保證環境是安全的,但這樣做的后果就是讓公眾對專家也產生懷疑。此外,科技專家共同體內部相互勾結、相互庇護的現象并不鮮見,尤其需要在追究環境責任時加以防范。貝克警告道:“此種保護和包庇同行專家的惺惺相惜行為雖情有可原,但天理難容……勢必要給人類社會造成新的更大的風險和災難?!?
四、科技專家環境責任的實現途徑
貝克提出“科技民主化和生態民主化”,即運用分權與制衡的原則打破少數科技專家的壟斷特權,在科技共同體內部和社會公眾當中實現對環境決策的監督和參與,以實現對環境風險的有效治理。國務院剛剛印發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就明確提出要構建“政府主導、企業擔責、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土壤污染防治體系,這與貝克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我們認為,充分尊重并有效發揮科技專家的作用是題中應有之意。
第一,在法律法規的制定中,科技專家的權威意見應得到充分的尊重。建立健全環境法律法規體系是治理環境風險的前提條件,環境法規的制定和完善對專業技術性要求非常高,應尊重并發揮科技專家群體在知識與技能方面的優勢,并經過充分的討論后形成制度標準。另一方面也要通過制度設計對科技專家形成有效監督。具體來說,通過建立專家庫隨機選派、同行匿名評議等制度在科技共同體內部多層把關、互相監督;環境問題決策信息公開,通過社會公眾對科技專家進行道德風險的監督。另外,建立環境風險決策責任的終身追究制,有效威懾科技專家與其他環境參與者聯合起來欺騙公眾的企圖。總之,要通過制度設計預防因少數科技專家的失誤或失足將社會公眾置于重大的危險之中。
第二,科技專家應承擔預警環境風險的責任?;诃h境風險的不確定性,預防原則業已成為各國環境立法和環保實踐的根本原則??萍紝<乙驗閾碛袑I的知識與技能,比普通社會公眾更有條件發現或者預測存在的危險,也因此被賦予了預警風險的責任。漢斯?約納斯提出,除了基于專業判斷的預測知識之外,一種“恐懼啟示法”應當成為科技決策中的必要手段,即通過預測技術活動可能造成的最壞的后果來作為環境影響評估的依據。在現代技術力量已經可以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的語境中,“最要緊的是一種關于保存與保護,而不是關于進步和完善的倫理學?!?按照責任倫理的要求,在大規模技術活動的經濟效益與可能帶來的環境風險之間,我們應當以節制、審慎的原則而非過分積極和樂觀的態度進行抉擇。參與環境決策過程的科技專家有責任向決策者提出風險預警,特別是“當技術活動風險過大時應予以禁止,因為絕不允許將人類整體的生存或人的自然本性作為賭注。”2
即使是未直接參與的環境項目,科技專家也有風險預警的責任。常州事件持續發酵的過程中,很多參與的科技專家都不愿對媒體記者介紹情況,因為“問題太復雜了”。不難想象,涉身其中的專家在事件發生后承受了很大的壓力,而多數未參與其中的專家也會因為顧及同行的處境選擇了沉默。這難免讓人們疑惑,“在這種沉默中,知識分子推崇的獨立人格、科學家肩負的特別責任,是否也如那片土地一樣被污染了。”3近年來環境風險引發社會呈多發趨勢,科技專家對專業問題提供客觀公正的解釋,不僅有助于平息社會公眾的不安心理,也能起到化解社會風險的作用,事實上,這也是科技專家作為知識分子不該推卸的社會責任。
第三,專家主導的科學決策與政府主導的民主決策相結合才能更有效地治理環境風險。貝克提出通過權力分配來營造一個“激烈的有說服力的以科學論戰武裝起來的公共領域”,其中,社會公眾提出“我們希望怎樣生存”這樣的問題,科技共同體則負責提供達到這種生存目標的方案供決策選擇。他希望通過“科學的開放性從內到外地過濾和摒棄科學自身的局限性?!?這為我們指供了一個科技共同體與社會公眾互動開放的環境風險綜合治理模式。具體來說,就是政府主導下的環境管理應以保障社會公眾的環境權益為目標,科技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得到充分尊重并在科技共同體內部形成有效監督,社會公眾也有暢通渠道參與環境風險治理并形成外部壓力。環境風險治理的決策最終由政府管理機構按照民主的方式做出,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范科技專家的道德風險,也可以部分化解其個人的聲譽風險,有利于他們提出客觀公正的專業意見。
五、結語
常州毒地事件中,企業未嚴格遵守科技專家設計的毒土修復方案帶來空氣污染是事件的直接起因,常州外校的學生家長委托專業機構進行環境檢測并依此發起合理的環境抗爭,兩方面的事實都說明了環境風險中科技專家的權威作用。只有通過構建更加完善的綜合治理體系,更好地發揮科技專家的作用,才能更加有效地管控環境風險。
[作者簡介: 楊振華,南京林業大學江蘇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講師。]
篇10
此次“北大系”強力共謀腫瘤醫療市場,對于近年來風起云涌的腫瘤醫院投資熱潮而言,無疑是最令人矚目的標志性事件。
在經歷了牙科、整形外科、婦兒科等??仆顿Y熱后,腫瘤??崎_始成為醫療行業新的投資熱點。各路資本或是悄悄進村,或是高調登場,開始了它們新的掘金與角逐之旅。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資本對腫瘤??漆t療的追逐,背后有著深刻的內在動因。
腫瘤熱投,影響的不僅是腫瘤醫院的格局,其更可能成為影響中國醫療格局的支點。以此為發端,民營醫療或會以規?;⑵放苹淖藨B大舉登上中國醫療的舞臺。
資本熱投
近年來的腫瘤??漆t院投資熱,幾乎傳導了各色資本及全國各區域。
2014年8月,天津市第一家民營腫瘤專科醫院――天津捷希醫院將正式開診。至此,天津市公立的腫瘤醫院“一統”該地區腫瘤疾病治療的局面將一去不返。
天津捷希醫院市場部趙女士向《中國醫院院長》雜志介紹,該醫院由天津捷希醫療設備有限公司投資2億元興建,是一家營利性的二級??颇[瘤醫院,也是天津市社會辦醫重點項目。在政府的力促下,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與該醫院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專家門診、雙向轉診等方面開展合作。
在豫東南的駐馬店市,已經在該市兩個縣投資運營著兩家綜合性民營醫院的張五成,2013年春天注冊成立了駐馬店市腫瘤醫院。依靠前期的資金積累,他陸續完成了醫院內、外科樓的建設,腫瘤相關科室的設置,專家的引進,設備的購置。
同處河南的洛陽市,在同年10月,在老城區舉行了洛陽京都腫瘤醫院的奠基儀式。這一被定位于三甲腫瘤??频尼t院由河南小浪底實業和北京弘富盛金投資基金聯合興辦,總投資約11億元,一期設置床位500張,被媒體報道為豫西地區投資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腫瘤??漆t院。
而在西部地區的四川,也在同年的7月開業了其省內首家大型腫瘤私立??漆t院――成都瑪詩特腫瘤醫院。該醫院總投資2.3億元,首期開放床位500張,二期開放床位至700張,集腫瘤診療、康復、預防、保健于一體。
各種層面的境內民營資本,讓近年來各種層級的腫瘤專科醫院投資,變得前所未有的密集。
與此同時,境外的資本大鱷們也紛紛“搶灘”,面對中國大陸“到2018年健康產業8萬億的規?!?,無論是合資還是獨資,境外資本顯然不可能錯失腫瘤??七@一塊市場,而投資金額巨大是它們“出手”的共同特征。
2013年第17屆京港洽談會上,香港JP環球投資公司與北京市政府簽署協議,將斥資30億元在北京門頭溝區進行“腫瘤組學平臺”和“國際腫瘤醫院”項目建設。
2013年冬天,英國首相卡梅倫訪華,醫療合作成為中英高層對話的重要內容。而作為中英醫療合作的具體落地項目之一,12月2日,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孫曉陽與英國Sinophi(信諾)醫療健康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馬西門、首席執行官漢夫?坎吉簽署協議,雙方合作建立一家擁有1000張病床的腫瘤醫院。
資本激蕩著每一個角落,腫瘤??漆t療投資浪潮席卷而來,大勢已成。
上市公司的雄心壯志
在腫瘤醫療投資熱潮中,上市公司無疑是一股極為重要的推動力量,因為必須對外公告投資舉措的原因,上市公司們謀劃腫瘤醫療市場的“路線圖”也最容易被外界看個清晰。
打造以“北大腫瘤”為品牌的全國最大腫瘤??漆t療網絡,是“北大系”下幾方強強合作,在7月9日的簽約會上宣告的戰略企圖。
北大腫瘤醫院宣傳處向《中國醫院院長》雜志表示,北大腫瘤醫院與北大醫藥、北大醫療合作,可以做到真正的強強聯合?!巴瑢俦本┐髮W旗下的幾家單位合作也將會是公立醫院與社會資本合作辦醫的最佳路徑。”
而在這次合作中,上市公司“北大醫藥”在資本運作層面居于了主導的位置?!靶〔娇炫埽墒煲患易鲆患摇!边@是北大醫藥董事長李國軍對“北大腫瘤”??凭W絡資本證券化戰略的通俗化定位。“成熟”的標準有兩條,一是利潤量上對上市公司有支持,二是醫療機構的業務要順暢。
有關下一步的投資計劃,李國軍表示,合資公司正式注冊后,北大醫藥作為股東之一,會對管理層提出具體的要求,針對具體的投資計劃形成調研報告,同時針對各個投資方的意愿,“有步驟一步一步地來。”他還笑言:“我不可能一下子喊出來要收1000家,那是開玩笑的。”
北大醫療產業基金負責人林楊林向媒體透露,基金目前計劃募集資金100億,首期關閉了超過30個億,會采取股權投資、加權投資包括控股投資等各種方式來投資以醫院為核心的投資標的,會覆蓋到醫藥、醫療器械等醫療服務產業鏈。
“北大腫瘤”品牌的全國最大??凭W絡,無疑是上市公司“北大醫藥”的篤志。北大腫瘤醫院的管理經驗、醫師資源,北大醫療產業基金的資金,都將成為北大醫藥打通產業鏈,成就最大的腫瘤專科醫療網絡的依托。
不同于北大醫藥計劃主要通過收購來建立全國最大??凭W絡的戰略,2009年在美國上市的泰和誠醫療,近年來卻越加明晰了以自建醫院為主導的戰略。
2013年,泰和誠宣布了將以自建醫院定為主導方向。在剛剛過去的6月,泰和誠醫療集團總裁兼CEO楊建宇更是透露了下一步將在北上廣三地各建設一家高端腫瘤醫院的戰略計劃。
上市公司復星醫藥,在腫瘤??漆t療市場上的投資步伐也令人側目。2013年9月,復星醫藥成功牽手廣州南洋腫瘤醫院,業內公認后者是一家優質的醫院。復星醫藥內部人士也向《中國醫院院長》雜志坦言,此項合作被公認為該公司PE部門的杰作。
復星醫藥董事長陳啟宇6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該公司2014年戰略布局瞄準的是二三線城市腫瘤領域的??漆t院和500張以上床位的綜合性醫院,未來在每個大城市收購的醫院都將發展到千張床位。
難以滿足的需求增長
資本對我國腫瘤??漆t療的追逐,背后有著深刻的內在動因。如果從供需的角度看,我國居民腫瘤發病率高速增長所形成的巨大需求,當屬腫瘤專科投資熱潮的最大動因。
“從疾病譜來看,腫瘤現在是危害人類最重要的疾病,已經占到了第一位。”北大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日前表示。
據介紹,腫瘤發病的內因包括免疫功能的影響、內分泌紊亂的影響、遺傳因素、不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等。內因中,除遺傳因素外,另外幾項均深受自然和社會環境影響。而遺傳因素,只體現在了5%的病例之中。
環境的惡化促生了惡性腫瘤。我國環保部門不定期公告顯示,水污染、空氣污染有惡化趨勢,形勢嚴峻。2014年4月,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
而高速的經濟發展伴隨有人民的健康危機。資料顯示,世界上每年新發腫瘤80%集中在中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近20年來,我國腫瘤發病率約為200/100000,惡性腫瘤已經超過心腦血管疾病,成為我國居民第一大死因。
我國每年新發惡性腫瘤病例約在220萬以上,在治患者600萬以上,死亡患者人數超過160萬,腫瘤的醫療費用年平均1500億以上。而腫瘤發病率每年還在以3%~5%的速度增長,預計2015年,我國腫瘤醫院診療人次將超過2億人次,住院人數將接近1千萬人次。
除了疾病譜變化帶來的內生需求,腫瘤疾病治療模式的變化更是讓這一市場成倍的放大。專家表示,腫瘤的治療正在發生變化,一個明顯的特征是腫瘤的治療正在表現出慢病的趨勢。這其實從另一個側面展示出了一個十分廣闊的醫療市場。因為相比其他病癥,人們更愿意或者更舍得為了治療腫瘤而花錢,治療腫瘤也更需要花錢。
相較于民眾巨大的腫瘤治療需求,當前我國腫瘤醫療供給則顯得相對不足。據統計,2013年全年,我國腫瘤醫院診療人次相比上年的增幅是43.3%,而醫院的增幅僅為6.2%。
以民營醫院為例,2014年一季度末,民營醫院數量為11514家,腫瘤專科醫院在其中僅排名第5。目前民營醫院涉及的多為??漆t院,且以整形美容??漆t院、婦產科??漆t院、口腔??漆t院、眼科??漆t院、骨科??漆t院等幾類為主,腫瘤醫院占的比重較小。
而占據主導地位的公立腫瘤專科醫院同樣也有著總量供給不足、地區分布不均等問題。如溫州市衛生局局長程錦國曾向《中國醫院院長》雜志介紹,溫州腫瘤病多發,但相關醫療服務卻薄弱,患者多“顛沛”前往上海就醫。為解決這一問題,溫州市衛生局正在與大型醫藥國企洽談成立溫州市腫瘤醫院的合作計劃。
其實,溫州曾也有過公立的腫瘤醫院。據了解,浙江省最早成立的兩家公立腫瘤醫院中,就包括原溫州市腫瘤醫院,非典之后,這家醫院被市中心醫院兼并。之后種種原因,腫瘤專科逐步萎縮,如今治療能力相當有限。
高投入下的豐厚回報
在畢馬威中國醫療企業融資服務專家江立勤看來,2013年11月,鳳凰醫療公開招股結果,公開發售大幅超額認購533倍,這讓所有資本看到了投資醫療服務領域的高市盈率。一時間,這個領域收獲了萬千資本的矚目。
相比體檢、婦產等其他類別的??祁悇e,雖然腫瘤醫院前期投資較大,靈活性不夠,但進入運營期后,現金流比較穩定。
在獨立主導投資三家腫瘤醫院之前,汪強在上海仁濟醫療集團任副總,在醫院投資方面經驗豐富。他在回復《中國醫院院長》雜志有關投資腫瘤專科醫院的偏好時說:“相比較其他??萍熬C合性醫院,腫瘤??七@一塊,投入的資本更能沉淀下來?!边@意味著,資本投入后可以更持續地回報投資人。
天津醫科大學一位長期關注腫瘤??频慕淌?,對《中國醫院院長》雜志記者表示:“腫瘤專科醫院確實是一個需要高投入的領域,但高投入的同時,回報也是極高的?!?專業機構的調查顯示,在各類型專科醫院中,腫瘤醫院平均利潤最高,平均收入位列第二,僅次于兒童醫院。
這位教授還表示,從醫務人員收入的角度看,在一個中等規模城市,無論是公立醫院還是民營醫院,腫瘤??频尼t務人員,年平均收入都在十萬以上。這是其他??剖请y以實現的。
在他的記憶中,上世紀80年代末,一例乳腺癌,從檢查到手術到術后痊愈,患者的醫療費用大致在2000元;而當前,同樣是乳腺癌,患者的醫療費用最少是10萬元。
“這與腫瘤治愈的周期長有關,無論是公立醫院還是民營醫院,治療腫瘤的過程中,患者自付的項目比較多,這也是費用下不來的原因。”他總結說,“腫瘤相關疾病,在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的花費差距并不大。”
“腫瘤治療領域,一些進口藥品、昂貴的檢診項目、高難度手術的費用,目前確實在患者自付范圍。”天津腫瘤醫院一位科主任也向《中國醫院院長》雜志記者證實了這一現狀。他認為,這與醫保經辦機構未能綜合考慮藥品的療效,而過分注重藥品價格有關;也與地方經濟發展水平造成醫保基金支付能力限制有關。
“一些藥品盡管便宜,但我們醫生知道療效有限。而且在目前藥占比的限制下,我們只能建議患者在醫院以外的渠道購買某些昂貴但確實有效的藥。”這位科主任期待醫保藥品目錄能更多征求醫生的意見,否則將嚴重影響患者的利益。
打通產業的企業謀劃
在醫藥行業摸爬滾打的各大藥企,憑借最靈敏的嗅覺,開啟民營醫院投資或并購的先例。由于他們在醫藥產業鏈得天獨厚的優勢,也具備更犀利的投資眼光。
作為業內資深的醫藥上市公司,復星醫藥在腫瘤??漆t院的戰略布局中搶占制高點的底氣在于,在藥品研發、生產和流通領域具備的經驗與優勢。
大量腫瘤靶向藥物陸續在復星的生產線上誕生。結合收入囊中的腫瘤專科醫院的運營,復星醫藥開始著手節省用藥成本,以期形成了規模效應。
陳啟宇說:“在費用方面,常規的一個療程下來需要10萬左右,但我自己有藥,能滿足3000人的用藥需求,可以把用藥成本砍掉一半,3000人的費用降到5萬也好?!?/p>
希望通過收購腫瘤醫院來打通自身產業鏈的藥企并不少。2012年,恒康醫療獲得美國Apexigen公司抗癌藥技術許可,同時達成商業化合作。正是憑借著這樣的產業優勢,恒康醫療在國內展開了對腫瘤醫院的大肆收購。在收購腫瘤??漆t院的戰略上,恒康醫療朱錦表示,會選擇公司總部所在中西部地區腫瘤??漆t院進行投資。他解釋說:“畢竟這樣的醫院運營起來相對簡單,可以避開公立三甲綜合醫院直接競爭?!?/p>
同樣,對于上市公司“北大醫藥”來說,也是寄望于做完整的產業鏈來提高效能。
“北大系”的此次合作,產業化的運作模式將體現在,幾方將共同設定合資公司,依托北大醫療現有的產業布局,擬在腫瘤預防、腫瘤篩查、醫藥研發、醫療保險、設備租賃、藥品配送、消毒洗滌等方便開展合作。
北大醫藥在打造腫瘤藥物特色生產線方面成績突出?,F公司已有進入臨床二、三期研究的全球首創抗腫瘤藥物,四款抗腫瘤輔助用藥已經上市銷售,在研的抗腫瘤仿制藥有十余款。此前收購一體醫療,業界認為將加速北大醫藥打開抗腫瘤藥的銷售渠道。同時,一體醫療的腫瘤治療服務平臺,將助力北大醫藥打造腫瘤治療全產業鏈。
除了藥企,眾多醫療設備企業也希望通過收購或建立腫瘤??漆t院來完善自身產業鏈條。綜觀投資腫瘤??漆t院的企業,如仁濟醫療、泰和誠、天津信康、天津希捷等都具備相關設備研發、生產或租賃的背景。
設備背后的資本重量
腫瘤的治療對影像檢測、放射治療設備的依賴性較高,這意味著巨大的資本投入。然而不少“財大氣粗”的資本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憑借著投入巨資購置最新設備,民營腫瘤醫院可以構建起對于公立腫瘤專科醫院的相對競爭優勢。
上世紀90年代,山東萬杰醫院從瑞典醫科達AB公司引進了兩臺當時全球范圍內頂尖的醫用設備B型伽馬刀,在業界率先啟動了伽馬刀醫療運營。由此,這家地處齊魯腹地山村的醫院,在當時吸引了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就醫者,寫就了醫療行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傳奇一幕。
如今,泰和誠醫療也同樣希望“復制”出相似的成功路線圖。2013年底,泰和誠通過收購美國首屈一指的腫瘤醫院MD安德森質子中心管理公司的少數股權,間接持有19.98%的股權,成為該中心的第二大股東,獲得先進質子治療技術的準入券。
今年6月,泰和誠醫療向媒體透露,他們將引進該中心所研發的低副作用的質子治療設備,這樣的設備,每臺的價格在4億到5億元之間。
盡管有放療科專家對類似設備的投入與收益比表示質疑,但對于人才、品牌相對匱乏的民營腫瘤醫療機構而言,這卻是它們賴以成功的重要利器。即使如醫生張五成投資建成的駐馬店腫瘤專科醫院,設備的花費也占了總投入的三分之二。
天津信康醫療器械集團股份公司總經理汪強,已經在三座省會城市并購、改制成立了三家腫瘤??漆t院。他表示,房產投資排除在外,一家專科腫瘤醫院的投資大致在5000萬,而其他的??苿t只需要2000萬至3000萬。這一說法獲得了天津腫瘤醫院一位科主任的證實,他坦言:“多出的2000萬至3000萬元的投入絕大部分體現在了設備上?!?/p>
資金無疑鑄成了腫瘤??漆t院的一大投資壁壘,這樣的壁壘讓不少資本不敢輕易涉足,但也讓不少資本趨之若鶩。正如一位國藥控股高層所言,“恰是由于壁壘的存在,才孕育出更大的投資空間。顯然,腫瘤醫院的投資價值明顯高于其他??漆t院?!?/p>
投資須知
7月6日,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投融資主題論壇上,溫州康寧醫院院長管偉立直呼:“民營醫院的春天真正到來了!”
正是為了緩解醫療服務供給不足的現狀,新醫改啟動后,政府不同層面出臺系列政策鼓勵、加快社會資本辦醫。一系列“落地”的政策,使得民營醫院的院長們感受到了屬于民營醫院“真正的春天”。
中國的腫瘤??漆t院發展前景良好,除了政策因素,更得益于中國廣闊的市場和強勁的需求。這是投資領域、醫療服務專業領域形成的共識。
畢馬威中國醫療企業融資服務專家江立勤認為,目前腫瘤專科醫院的投資熱,是醫療服務市場需求驅使的,尚在理性范圍內。但他提醒,社會資本辦醫療機構目前在整個醫療服務中仍處于參與的地位,一部分原因在于制度、法律方面的關鍵問題未能厘清。
2009年,《國務院關于印發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的通知》中提出,鼓勵民營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院。之后中央一系列文件出臺后,地方的配套政策就區分了營利性與非營利性醫院,制造了一些“玻璃門”。
2010年,《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后,地方陸續出臺了跟進意見,內容包括價格、稅收、土地政策、醫保定點等方面的鼓勵細則。但在與公立醫院實施相同的用水、用電、用氣、用熱等公用支出標準上,有些省市的政策則區分了營利性醫院與非營利性醫院,優惠僅予以后者。
眾所周知,非營利性的民營醫療機構按國家相關規定,免繳營業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車船使用稅等。但所得利潤不得用于分紅,只能用于改善醫療條件、擴大經營規模。
江立勤坦言,這種非營利性質醫療機構的運營與資本的運作實際上是不對接的,這會帶來許多法律、財務管理上的問題。
廣東省衛生廳前副廳長廖新波曾經談到,目前民營醫院的注銷、轉讓、兼并、拆分的手續和要求仍不明確,沒有正常的退出機制。
有媒體指出,2014年以來,??漆t院受到越來越多PE機構的關注。但事實證明,在現行體制下運行,符合上市條件的民營醫療機構很少,這就直接堵死了PE慣常的上市和并購兩種退出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