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中窺人范文

時間:2023-04-03 02:05:43

導(dǎo)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杯中窺人,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南宋《三字經(jīng)》有“人之初,性本善”,說明人剛出生好比這團干布,可以嚴謹?shù)芈杉海唤佑|社會這水,哪怕是清水,也會不由自主如害羞草葉,本來的嚴謹也會慢慢被舒展開,漸漸被浸潤透。思想便向列子靠近。

中國人向來品性如鋼,所以也偶有潔身自好者,硬是撐到出生后好幾十年還清純得不得了,這些清純得不得了的人未浸水,不為社會所容納,“君子固窮”了。寫雜文的就是如此。《雜文報》《文匯報》上諸多揭惡的雜文,讀之甚爽,以為作者真是嫉惡如仇。其實不然,要細讀,細讀以后可以品出作者自身的郁憤――老子怎么就不是個官。倘若這些罵官的人忽得官位,弄不好就和李白一樣了,要引官為榮。可惜現(xiàn)在的官位搶手,輪不到這些罵官又想當官的人,所以,他們只好越來越罵官。

寫到這里,那布已經(jīng)仿佛是個累極的人躺在床上伸懶腰了,撐足了杯子。接觸久了,不免展露無遺。我又想到中國人向來奉守的儒家中庸和謙虛之道。作為一個中國人,很不幸得先學(xué)會謙虛。一個人起先再狂傲,也要慢慢變謙虛。錢鐘書起初夠傲,可憐了他的導(dǎo)師吳宓、葉公超,被貶成“太笨”和“太懶”,惜后來不見有惟我獨尊的傲語,也算是被水浸透了。李敖尚好,暫時磨不平他,他對他看不順眼的一一戮殺,對也照戮不誤。說要想找個崇敬的人,他就照照鏡子,但中國又能出幾個這類為文為人都在二十四品之外的叛才?

然而在中國做個直言自己水平的人實在不易。一些不謙虛的人的軼事都被收在《舌華錄》里,《舌華錄》是什么書?――笑話書啊!以后就有人這么教育兒子了:“吾兒乖,待汝者時,縱有一身才華,切記斷不可傲也,汝視《舌華錄》之傲人,莫不作笑話也!”中國人便乖了,廣與社會交融了,謙虛為人。

中國看不起說大話的人。而在我看來大話并無甚,好比古代婦女纏慣了小腳,碰上正常的腳就稱“大腳”;中國人說慣了“小話”,碰上正常的話,理所當然就叫“大話”了。

敢說大話的人得不到好下場,嚇得后人從不說大話變成不說話。幸虧病死了,否則看到這情景也會氣死。結(jié)果不說大話的人被社會接受了。

寫到這里,布已經(jīng)吸水吸得欲墜了。于是涉及到了過分浸在社會里的結(jié)果――犯罪。美國的犯罪率雄踞世界首位,我也讀過大量批評、贊揚美國的書,對美國印象不佳;但有一點值得肯定,一個美國孩子再有錢,他也不能被允許進播放黃帶的影院。中國不行,在大力提倡性教育同時,這方面連禁也鮮聞禁。中國教育者是否知道,這和青少年犯罪是連在一起的,一個不到年齡的人太多沾染社會,便會――中國教育者把性和犯罪分得太清了,由文字可以看出,中國人造字就沒古羅馬人的先知,拉丁文里有個詞叫“Corpusdelieti”,解釋為“身體、肉體”與“犯罪條件”,可見羅馬人早認識到肉體即為犯罪條件。中國就沒這個詞,在性教育時,又不禁學(xué)生看黃,讓學(xué)生充分地投入這個社會,此舉實屬不明智也。由此一斑,可見矣。

寫到這里,猛發(fā)現(xiàn)布已經(jīng)沉到杯底了。

名篇品讀:

篇2

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

題輿何俊發(fā),遂結(jié)城南期。筑土按響山,俯臨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彈霜絲。自作英王胄,斯樂不可窺。

赤鯉涌琴高,白龜?shù)礼T夷。靈仙如仿佛,奠酹遙相知。

古來登高人,今復(fù)幾人在。滄洲違宿諾,明日猶可待。

連山似驚波,合沓出溟海。揚袂揮四座,酩酊安所知。

篇3

相信自己,肯定自己,不放棄自己,是成功的關(guān)鍵。在為夢想不懈努力的同時,必定會遭遇許多困難、失敗。沒有充分的自信,就會輕易懷疑自己的能力從而頹廢、自卑,放棄夢想,與成功背道而馳。

自卑的人輕視自己,往往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即使可以做到,也不敢嘗試。當自己的意見與他人產(chǎn)生分歧時,無法堅持自我,最終與成功擦肩而過。自負的人則看輕別人,自以為了不起,無法聽取他人的正確意見,就不能進步,更不能成功。

韓寒從最初的《杯中窺人》,到現(xiàn)在的《他的國》。倘若沒有足夠的自信,如何堅持叛逆的性格,又如何一針見血地撕開黑暗現(xiàn)象戴的面具呢?

愛迪生發(fā)明電燈,如果不是堅持不懈的精神驅(qū)使他,自信的性格讓他相信自己會成功,又何來面對千余次的失敗,只求最后那一次的光亮的勇氣呢?

成功未必是震驚世界的壯舉,未必有鮮花與掌聲。成功可以小到細微之處,僅僅是達到了定下的目標,也算一種成功。

人人妄想成功,因而通往成功的路很擁擠。無論別人怎樣的優(yōu)秀,客觀條件有多么艱苦,心里那團火一定不可以熄滅:我可以,我能行。只有先自信,后才能成功。讓自信燃盡所有空氣,散發(fā)溫暖與力量,陪你走向成功的黎明。

——————

篇4

我父親讓我叫韓冷,我沒多大意見,可人前人后地叫我韓小金,我太有意見了,簡直要當一回岳飛: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明擺著的,干吧你叫“大金”,我只配叫“小金”。

噢,他的《杯中窺人》得了首屆新概念一等獎,我的《馬上觀天》得了第20屆新概念一等獎。他得一等獎時17歲,讀高一;我得一等獎時13歲,讀初一。

還有些話我就不便說了。他讀高一時數(shù)理化成績徘徊在30分上下,留了兩次級都不行,最后征得爺爺?shù)耐馔藢W(xué)了。我進入高一后的數(shù)理化成績?nèi)绨l(fā)酵的面團看著往上長,比初中時更好,幸虧我沒中他的毒。他曾說過:對于以后不去搞理科方面研究的人,數(shù)學(xué)只要到初二水平就絕對足夠了,理化也只需學(xué)一年。

還有個發(fā)現(xiàn)我不敢跟父親說。《三重門》的林雨翔也許正是父親青春的影子,由此我揣測父親早戀,他在中學(xué)生活中真的戀過沈溪兒、Susan等。報載,2000年10月14日,韓寒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簽名售書,有個小記者采訪他——

問:對早戀怎么看?

答:這應(yīng)該舉雙手贊成。(笑)……誰也管不了,人權(quán)問題。韓寒著黑外套,長發(fā)遮住一只眼,理直氣壯地說。

據(jù)說當時會場響起了一次最熱烈的掌聲。

早戀難么?朦朧浪漫的歲月中,追我的女孩子大有人在,有溫順如沈溪兒的,有聰穎如Susan的,可我不想跟她們“拍拖”。上個世紀末,北大中文系碩士究生余杰在《薄酒與丑妻》中說:“美麗的女子遠遠地走過,行走的風(fēng)景奪人的魂魄。多情是一把對準自己心窩的刀,傷的只能是自己。”這段文字,不知韓冷的父親--韓寒讀過沒有。受余杰的影響,我的最低理想是北大中文系碩士研究生。要考北大研究生先要考上與北大齊名的大學(xué),要考上與北大齊名的大學(xué)先要攢足足夠的高考分,要攢足足夠的高考分先要學(xué)好數(shù)理化,于是我哪有閑功夫去“君子好逑”。面對應(yīng)試教育與素質(zhì)教育的矛盾糾結(jié)體,我選擇了從批判走向建設(shè)之路。進攻,進攻,進攻,我竟嘗到了應(yīng)試的幾絲甘甜。再者,就憑中國稍有點臉蛋的女孩兒一個個流向國外,我也要為祖國爭口氣,我要引進一個美國的或西歐的女孩,這樣亦便于進行東西方文化交流。

篇5

離鞘的劍光寒徹骨,天際的風(fēng)云動驚心,多少年歲月匆匆,過往的記憶中,誰人跳著破陣舞,誰人又秋點兵,,那兩輪日月懸空,數(shù)十年江湖風(fēng),干將.莫邪.盡皆蒙灰塵。嘆蒼穹,流逝多少英雄,悲我漢魂,全都埋葬在詩酒圖文中......

到如今,紅塵幾多功名客,忙如釀蜜蜂,急似雨中燕,把斯文棄如塵,任光陰似,任霜雪染得兩白鬢,都道是非本心,可有誰,又相忘于江湖,得見于林泉中。

待云暮江水東,日沉西山昏,至今,誰人猶念聞楚聲,夫子魂,蘭芝靈,淚滿汨羅無人問,寂寞,只剩兩袖風(fēng)。博帶高冠古風(fēng),艾草為香祭騷魂,米粽龍舟尋詩情,待風(fēng)月三更中,嗚呼哀哉,不聞問天聲。

大夫,大夫,如今芝草已不生,黃鶴入云深,芙蓉裳又穿上誰的身,剩下《九辯》誰來問,余下《九歌》誰來聽,楚悲楚恨,又全都墜入江南煙雨中,化成寂寥,飄過青石小巷,皆做了一場風(fēng),吹過眉梢,穿過庭院深深,又為君故,沉吟至今......

鴻雁,悲回風(fēng),酒酣詩興濃,黃花開,朱顏改,誰飲杯中酒,誰言少年愁,花開人未至,花落春不存,濁酒入愁腸,一點梅心,對誰人醉,又對誰人醒。一江春水匆匆,萬點楊花隨風(fēng),五月,一場風(fēng)煙一場空,再回首已是百年身,風(fēng)情萬里,盡飄渺如天際之流云,悲未去,愁又生,嘆只嘆,詞中意,詩中情,人生易逝,世間如儂又幾人?

有意送君行,無緣錯時空,君生之時我未生,我生之后君做塵,何道休歸去,何言再相逢。可嘆,這世間種種,萬般不由人,枝上桃花點點紅,愁目望斷楚天云,路遙山遠,不見歸程,查查魚雁,是否已食了大夫的心,心若還存心更苦,千古流年,韶光暗里渡,夕陽重山外。野渡孤舟橫,唯見,老魚吹浪蓮葉東。

幾世的賢名,幾生的悲情,酒圣詩禪,時時處處,誰悟得了語中紅蓮意,誰解開了道中深言玄,醉仙江湖,流連,煙霞深處,吟風(fēng)弄月數(shù)十年。

九萬里鵬程不歸,煙花三月?lián)P州不遠,腰纏十萬貫,溫柔鄉(xiāng)里醉死了英雄漢,騎鶴御風(fēng)景闌珊,金與銀,貧與富,一片炎涼天地間,冷,徹骨生寒;暖,真假難辨。

暮四又朝三,昨已非今今又逝,癡心癡念,不解枯榮參半,風(fēng)過枝頭繁花散,雨淋眉梢歲又半,羅扇隔日歌亦晚,絮窺愁人眼,風(fēng)涼醉人顏,明月照,詩魂亂,驚破今宵夢無眠。

篇6

初見這個句子正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齡,但和豐子愷一樣,我?guī)缀跏且灰妰A心,立刻就被這短短14個字里的悠遠意境深深打動,在我想來這種感動超越了閱歷的深淺、年齡的障礙。張潮有言:少時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我也很欣賞和信服他的這段話,可謂至理。但我總是固執(zhí)地認為那時的我也能通過自己的想象品出其中許多況味,雖無法用文字表達,但也曾故作清高地戲曰“不可言,不可言”。

后來有一次翻父親的書櫥,無意中見到一本名為《古今楹聯(lián)拾趣》的舊書,封面有些發(fā)黃的白底色上有一幅小圖,細看竟是豐子愷的一幅畫,極其簡練的線條勾出一盞油燈下舉杯對飲的兩個長衫男子,雖未及其他,但也看出陋室,墻龕中有一只貓伏在那里打瞌睡,左下角還有一個孩子在小火爐前吹火烹茶。小小一圖,情趣盎然,更欣喜的是題款居然就是王安石的那句“草草杯盤供語笑,昏昏燈火話平生”。

圖畫看似具象之物,或可詮釋出文字的表象,但文字以外的境界卻和畫中的意境一樣需要你用心去體味。中國畫尤其如此,往往寥寥幾筆,卻蘊意無限,即使是詩意圖,最好也要含蓄淡遠,若過分詮釋便失于流俗。就像讀詩一樣,鑒賞者應(yīng)看到畫圖以外。有時就像樂曲的名稱,題款只是給你一種詩意的引導(dǎo),相得益彰的點綴,二者皆含蓄地自得著,如釋尊拈花不語,而自有會心人報以微笑。

或許就因為這一幅小圖,我對這個句子更加縈懷。曾敘與友人,卻被認為過于滄桑而不喜,但這并未影響到我的喜好,事實上打動我的正是這帶點蒼涼的意緒,歲月滌汰了年少的狷狂,豪情沉淀于邊額上。昏黃的燈火倒映在杯中的濁酒,久別的故人,欣然的重逢,笑談舊時風(fēng)月,慰語別后河山。

與此同時,腦中總是出現(xiàn)另一首同有些許寥落的詩句:“夜合花開香滿庭,夜深微雨醉初醒。遠書珍重何由達,舊事凄涼不可聽。”再往下就有些凄傷了,但也更加動人:“去日兒童皆長大,昔年親友半凋零。明朝又是孤舟別,愁見河橋酒幔青。”如果說上文的草草杯盤間尚有喧喧語笑,那么此詩中的失意之人就要善感許多。其實舊事未必凄涼,只是經(jīng)過了歲月的綿渺,徒增了一縷失落的心境,回首之時感傷也就在所難免了。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這本是最自然不過的,但總有念念癡人時時沉湎,這固與身世遭遇有關(guān),但這樣的善感怕還是羈留于天性之中的吧。

篇7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yǎng)性之道,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yōu)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述。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huán)境,理解,操作方式等飲茶議程已很講究。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位能夠使人平和寧靜:“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dǎo)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之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道出了飲茶的至高之境。后被日本僧人傳入日本并發(fā)揚光大,總結(jié)出“和,敬,清,寂”的茶道精髓,至此,茶道已經(jīng)作為一種典型的東方文化特質(zhì)被世人所稱道。

一杯茶,初飲清澀,再飲醇和,最后已經(jīng)失卻了茶的韻味,平淡如水了,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從激情澎湃的青年到灑脫寧重的中年,一直到淡泊平和的老年,人生的茶也就飲出了韻味,飲出了哲理。玲瓏剔透的茶葉被水包容著,由干燥單薄變得潤澤醇厚,它學(xué)會了適應(yīng),適應(yīng)讓它豐滿美麗恬靜從容,適應(yīng)讓它淡化了它的苦,也化解了水的澀,茶和水的聯(lián)姻讓我們想到的個人與社會,我們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融合的過程,融合讓我們得以生存和進步。

品茗而讀的愜意,沐雨而詩的恬淡,讓我們從紛繁的事物中,脫身而出,靜靜地品讀人生的香茗,凈化俗化已久的身心,一種久遠的文化氣息暮靄一樣籠罩心頭,如臨仙境。想著久遠的心事一如杯中的茶,淡淡的清香和著微微的苦澀,茶水浸潤著我們的喉嚨,也清醒著我們的思維,如同天上若隱若現(xiàn)的星星,朦朧而詩意。

茶的味道取決于茶和水的質(zhì)地,和盛茶的器具無關(guān),沒有優(yōu)質(zhì)的茶和純凈的水,再華麗的茶具也泡不出幽雅的茶。這很像人,僅靠華麗的服飾和精美的化妝品雕琢不出高貴典雅的氣質(zhì),惟有學(xué)識的鋪墊,才能豐富一個人的內(nèi)心,用知識的茶泡閱歷的水,才是人生之茶的極品。

清張潮說過這樣一句話: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耳。品茶也是,青年只感其苦,不得其馨,中年既覺其苦,又悟其香,老年只味其香,不覺其苦,竊以為這才是茶道精華之所在吧。

問日月,人生幾何?

“人生天地之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出生、入學(xué)、工作、退休、死亡,人生就是這么簡單而短暫。

在眾多的哲人中,莊子是研究生命哲學(xué)的先驅(qū),莊子哲學(xué)是真正的生命哲學(xué)。他以人的完整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yīng)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旅程。他超越了任何知識體系和意識形態(tài)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環(huán)中和人生邊上來反思人生。因此,他的思考具有終極意義。

事實上,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只不過一粒微小的沙塵,無論偉大還是卑微,富有還是貧寒,在人生的單行道上,我們匆匆走過,無論陽光還是風(fēng)雨,坦途還是泥濘,終極的結(jié)果都是一樣的。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在時光的夾縫中,我們只是一縷風(fēng)兒,坐擁山峰,環(huán)抱小溪,可怎敢與山河同在,那堪與日月爭輝?不是看破紅塵的焦灼,人生的路實在短暫。“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人生種種,“猶如空花二月”。所以,人應(yīng)該看破虛象,不為表面的現(xiàn)象所困惑。能做到如此,也算是大徹大悟了。

今天是父親的忌日,十三年前的今天,父親離開了我們,這一去,陰陽兩重天,無論內(nèi)心的思念多么濃烈,父親已在我們的生命中永遠消逝,他的音容笑貌,他的和善平易都只能在夢中顯現(xiàn)。初冬的風(fēng)里,暖陽輕瀉,碧綠的柳條兒多少有點泛黃,尚無凋零的跡象,而十三年前的今天,凜冽的寒風(fēng)夾雜著零星的雪花匕首一樣刺痛我們的心扉,幸福的姐弟三人一瞬間變成了沒有父親的孩子,心靈被禁錮于那個漫長的冬季,在寒風(fēng)中顫栗。

對于生命,有了一種超然和敬畏。

為生命的存在而感動,為擁有的一切而感恩。我始終無法理解那些以種種極端的方式結(jié)束自己生命的人,他們有社會底層,被貧窮和疾病逼得無路可走的窮人,也有社會上層,權(quán)高位重呼風(fēng)喚雨的權(quán)貴;有不懂法律,未受教化的凡夫俗子,也有深悟人生,受過高等教育的才子佳人。為什么就不愿意承載短暫的生命呢?

人生的旅程中,匆匆而過的風(fēng)景清晰著記憶,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小橋流水,多少詩意夢幻著心靈,又有多少傷感灼痛心扉?多少心情在頃刻間化為如同隔世的滄桑,人世間又有多少歲月可以重新走過?

生命被紛繁的事務(wù)透支著,掠奪著,在超負荷的運轉(zhuǎn)中,無奈與疲憊的交織中,我似乎體驗到了創(chuàng)造與奉獻帶來的甘甜,多做一些事,特別是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生命的長度不就在無形之中延長了么?

篇8

東晉時期的陶淵明具有非常敏感的生存意識,對生活的體驗也極為豐富。生逢亂世、家道中落、五仕五隱的人生經(jīng)歷,讓他對自然、社會、人生乃至萬事萬物的體驗都比其他人更為真切、深刻而強烈。

陶淵明的自然觀深受其人生觀的影響,而他的人生觀一方面深受魏晉思潮的影響,體現(xiàn)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另一方面,又受自身生平遭際及思想淵源的影響,具有強烈的個性色彩。

魏晉時代的特色,對于陶淵明有很大的影響,陶淵明對時空變幻、人生短促是非常敏感的,他的詩有很大一部分是感嘆時光的流逝,流露出對于大化無情的深深的無奈。如《歲暮和張常侍》:“明旦非今日,歲暮余何言。素顏斂光潤,白發(fā)一已繁。”《還舊居》:“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常恐大化盡,氣力不及衰。撥置且莫念,一觴聊可揮”。《飲酒》(其三):“一生復(fù)能幾,倏如流電驚。”《連雨獨飲》:“運生會歸盡,終古謂之然。”同時,魏晉崇情思潮及其對于人格美的重視與強調(diào)也使得陶淵明在對自然和人事上出現(xiàn)了某種程度上的情感先行的傾向。

從出仕到歸隱的反復(fù)經(jīng)歷中,從他歸隱后所作的詩作中,可以看出他的歸隱之路是迫不得已的選擇。他表面上過著貌似飄逸瀟灑的隱士生活,事實上,現(xiàn)實中忍受著躬耕生活的饑寒交迫。“夏日常抱饑,寒夜無被眠”,“傾壺絕余瀝,窺灶不見煙”;內(nèi)心深處的苦悶無法排遣“徒設(shè)在昔心,良辰詎可待”(《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其十);“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雜詩十二首》其二);“眷眷往昔時,憶此斷腸人”(《雜詩十二首》其三);“撫己有深懷,履運增慨然。”(《歲暮和張常侍》)決定了他貌似飄逸而內(nèi)心又極其苦悶的獨特個性。這種苦悶既來自于個人的理想的未能實現(xiàn),又來自于整個時代、社會的局限。他常常慨嘆生不逢時,因而也常借酒消愁、“寄酒為跡”(蕭統(tǒng)《陶淵明集序》):“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九日閑居》);“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責(zé)子》);“理也可奈何,且為陶一觴!”(《雜詩十二首》其八)。晚年的陶淵明越來越趨向理想化,他以極大的熱情為人間社會設(shè)計了一個“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桃花源詩》)的理想樂園。然而,現(xiàn)實中的他又是無奈的,他也深知這種理想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這種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貫穿了陶淵明的一生。

陶淵明因為強烈的個性色彩而使得其筆下的自然物亦帶有強烈的感彩,打上了主人公個人情志的烙印,即王國維所謂“物皆著我之色彩”。例如:《飲酒》(其四)、《歸鳥》、《詠貧士七首(其一)》等詩采取比興的手法,以“孤云”、“歸鳥”比喻自己,表達自己歸隱之情以及追求自由的心志;《飲酒(其七)(其八)》、《擬古九首(其三)》等詩則以“秋菊”“青松”自喻,表達自己堅貞的品質(zhì)和不為流俗所染的高潔情操。《飲酒(其十七)》詩中,以“幽蘭”自喻,以“蕭艾”喻世俗,表現(xiàn)自己清高芳潔的品性。袁行霈在《陶淵明研究》中說:“陶淵明常常寫到青松、秋菊、孤云、歸鳥。它們象征著詩人自己的性格,通過它們表現(xiàn)了詩人堅貞孤高的情操和愛好自由的情志。特別是,由于陶淵明的愛好與贊美,有了固定的象征意義,在后人心目中幾乎成了陶淵明的化身。

篇9

2004年,魯迅的兒子周海嬰先生將自己收藏的幾十克普洱茶膏捐獻給國家博物館,并拿出一小塊(約3克重)在廣州拍賣。一個富商花了12000元拍得,并當眾;中泡品嘗。受邀的專家在品嘗后給出了一個結(jié)論:此塊茶膏為清朝宮廷流傳下來的茶膏。自此,“普洱茶膏熱”旋即出現(xiàn)。

陸羽在《茶經(jīng)》中多次提到“膏”字,他認為在餅茶的加工過程中應(yīng)“畏流其膏”,意思是不能把“膏”擠壓出去,不然會使制成的茶餅表面像籮篩,形狀枯干。他認為最好的餅茶應(yīng)是“含膏者皺”,也就是要將茶葉中的茶汁擠壓出來附著在茶葉表面,經(jīng)過空氣氧化后,使茶汁形成的膏狀物質(zhì)存留在茶葉之間,這就使餅茶的表面由于“膏”的生成,形成皺紋狀。這也成為唐代鑒別好茶的一條標準。

雖然陸羽從制作餅茶中發(fā)現(xiàn)了茶汁溢出后出現(xiàn)“膏化”現(xiàn)象,并認為這個“膏”是茶葉中的好東西,但他沒有將茶汁與茶葉中的纖維物質(zhì)徹底分離,而只是讓“膏”仍然保持在茶餅的表面,與后來真正意義上的“茶膏”還有一定的距離。但陸羽的“真經(jīng)”一定給了后人極大啟示,在他去世的一百多年之后,“茶膏”便悄然出現(xiàn)了。

“寵兒”位高權(quán)重

“貢品”意味著什么,中國人都知道。在“舉天下奉一人”的年代,“貢品”意味著優(yōu)質(zhì)、珍稀、綠色、無毒、精工細作,意味著“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就連制作貢品的工藝工序也是秘不示人的,而享用“貢品”意味著什么就更不言而喻了。

南宋時期福建轉(zhuǎn)運使主管帳司趙汝礪所著的《北苑別錄》第一次記錄了宋代制作茶膏的方法:“茶既熟謂茶黃,須淋洗數(shù)過。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先是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后入大榨壓之,至中夜取出揉勻,復(fù)如前入榨,謂之翻榨。”雖是簡述,其工藝之繁復(fù)也可見一斑了。據(jù)說最高品級的茶膏外觀會出現(xiàn)白霜,這種掛霜的茶膏有如雪覆青石,是茶葉中富含的兒茶素與咖啡堿的絡(luò)合物,有極強的藥用價值與保健價值。

不同于其他工藝制造的茶葉,茶膏濾除了雜質(zhì),濃縮了精華,衍生了奇變,其品質(zhì)可以在入口的瞬間綻放全部的魅力,無論是香氣還是味道以及口感,都在第一時間達到極致并且保持始終毫無衰變。

清朝的普洱茶膏是宮廷特制的,選料極精,工藝保密。產(chǎn)量極少,外人難窺其奧,更別說嘗嘗了。當然,皇上也是人啊,一高興便把些珍玩寶物頒賜親信奴才以示恩寵,茶膏也在其中。不過,頒賜茶膏還有另一層特殊意思,據(jù)當時的藥學(xué)家趙學(xué)敏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綱目拾遺》中說:“普洱茶膏治百病”,因此,蒙賜普洱茶膏無異于得到了皇帝“祛除百病,長壽健康”的祝福。不僅如此,茶膏還是頒賜外國使節(jié)的特殊禮物,這背后依然是天國的自豪與優(yōu)越。外國使節(jié)們得著這些珍寶不舍得享用,一股腦兒貢獻給了大英博物館,這也給今天對普洱茶膏的研究保存了一份珍貴的實物標本。

“寵兒”的性格

“膏”字,古代有很多解釋,有以解釋石鐘乳的神奇者:“膏者,神之液也。”(《春秋?玄命苞》),有意為甘美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禮記?禮運》)有指物之精華者:“膏髓”,總之是神奇而珍貴且甘美。而茶膏之美兼具其優(yōu)的同時還兼有健康、方便、環(huán)保、時尚的特點。

飲茶的健康作用已是盡人皆知毋庸贅敘,茶膏的保健功能較之茶葉更勝一籌,如《本草綱目拾遺》在評價普洱茶膏時,第一句話就說“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普洱茶膏除了養(yǎng)生的功能外,也有對某種病具有獨特的療效,如脹腹所產(chǎn)生的不適,飲用普洱茶膏就可很快解決;口舌出現(xiàn)輕微的潰爛,可口含一小塊茶膏,過夜即愈。

除此之外,茶膏還可調(diào)配出多種時尚口味的茶飲。如普洱茶、普洱枸杞茶、普洱姜茶等,可以滿足不同人群對口感和特殊營養(yǎng)物的需求。

早上,當你坐在工位上,或是坐進班臺里,或是坐在會議桌前,信手在面前的茶杯中放進一顆豌豆大小的茶膏塊,熱水一沖,香溢四座……

茶,一種伴隨著中國文化成長的飲品,從遠古到現(xiàn)代始終浸泡著人類的生活,滋潤著中國人的心靈。從野山雜樹到閬苑仙葩,在中國人的精心選育種植了幾千年后,茶已經(jīng)發(fā)展為品種眾多口味各異的玉露瓊漿,中國人種茶、愛茶、飲茶、斗茶……生活中幾乎不可一日無茶。在中國,與其說喝茶是為了解渴,不如說飲茶是在品味歷史、品味文化、品味生活。

“膏”人一83地飲榮

由于茶膏是高度提純的茶品,自然對水的要求會比較高,具備“潔且輕”這兩個條件的水為最好。關(guān)于茶膏用水,云南蒙頓茶制品(昆明)有限公司曾經(jīng)做過試驗,先后用自來水、桶裝純凈水、桶裝礦泉水、屈臣氏蒸餾水進行沖泡比對發(fā)現(xiàn):

自來水由于含氯成分偏高,造成與茶膏內(nèi)丹寧酸產(chǎn)生化學(xué)反應(yīng),形成一種較淡的“異味”,不被飲茶人接受。且湯色顯現(xiàn)偏暗。

桶裝純凈水由于將水中雜質(zhì)過濾,對茶膏的干擾較少,湯色與口感都不錯。

桶裝礦泉水由于內(nèi)含多種礦物成分,與茶膏內(nèi)多種成分產(chǎn)生化學(xué)反應(yīng),其口感與香氣都增強了,但湯色也呈現(xiàn)偏暗的特點。

屈臣氏蒸餾水應(yīng)當是水中最純凈的,所以對茶膏影響最小。口感與湯色也是最佳。

上述的實驗說明,無論哪一種水,純凈度比例愈高愈好。

原因很簡單。茶葉沖泡的水相對茶葉而言是一種溶劑,這種溶劑,主要的任務(wù)是將茶葉內(nèi)含物質(zhì)提出并溶于水中,使人們品飲到真實的茶葉滋味與香氣。因此,我們對沖泡茶葉水的要求,應(yīng)以這種水不改變或破壞茶葉物質(zhì)為第一標準。

奶茶

配料:茶膏1克,鮮牛奶400毫升,蜂蜜3克(約一羹匙)。

步驟:將茶膏用50克開水溶解,并用匙子或筷子攪動,達到基本溶解為止。然后將鮮奶加溫至50℃左右,將50克茶湯倒入,反復(fù)攪動,待水溫降低,再將蜂蜜倒入攪動幾下即可。如果夏天為了避暑,可加冰塊飲用。

口感:香甜、厚滑。

湯色:淺褐色。

滋補茶

配料:茶膏1克,大棗、桂圓、山楂、枸杞各10克。蜂蜜3克。

步驟:將大棗、桂圓、山楂、枸杞放入鍋中,加水500克熬煮20分鐘(水開后計時)。然后過濾,將果肉及雜質(zhì)濾出,放入茶膏繼續(xù)熬煮5分鐘。關(guān)掉火源。讓茶湯涼置到40℃左右,將蜂蜜倒入,攪拌幾下即可飲用。

口感:甜、潤、滑。

湯色:紅色(葡萄酒色)。

玫瑰香

配料:茶膏1克,玫瑰花醬6克(約兩羹匙),蜂蜜3克。

步驟:將茶膏加水500克熬煮5分鐘(水開后計時)。關(guān)掉火源,讓茶湯涼置40℃左右,將蜂蜜倒入,攪拌幾下,然后再將玫瑰花醬倒入,輕輕攪動幾下即可飲用。

口感:溫潤、香甜。

湯色:玫瑰紅。

橙紅茶

配料:茶膏1克,鮮榨橙汁100克。

步驟:將茶膏加水400克熬煮5分鐘(水開后計時)。關(guān)掉火源,讓茶湯涼置40℃左右,將鮮榨橙汁倒入,輕輕攪動幾下即可飲用。

口感:微酸、滑潤。

湯色:淺紅。

當然,普洱茶膏調(diào)飲的方法還有很多,由于它沒有固定的模式,給人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人人都可調(diào)制出一杯好“茶膏”。

姜茶

配料:茶膏1克,姜片5克,蜂蜜3克。

步驟:將姜片放入鍋中,加水500克熬煮20分鐘。將姜片取出,放入茶膏繼續(xù)熬煮5分鐘,關(guān)掉火源,讓茶湯涼置到40℃左右,將蜂蜜倒入,攪拌幾下即可飲用。

篇10

“念書吧!這是

最好的事情”

沙皇時代,出身于工人家庭的高爾基,從小失去了父母,十一歲就被拋擲到“人間”。當他在善良號輪船上做洗碗工的時候,“善心的、孤獨而憤世的”廚師斯穆勒,象對待小弟弟一樣照護著他。斯穆勒常常從自己的“奇異的書庫”里,檢出一本又一本的書,塞給高爾基,讓高爾基讀給他聽。他以自已對書的純樸的見解來啟發(fā)高爾基,督促高爾基念書:“你念書吧,書里面什么重要的知識都有”。“一個人沒有學(xué)問,就跟一條牛沒有區(qū)別,不是帶上軛架,便是給人宰了吃肉,它還盡搖著尾巴”。“一個人想聰明,得多念書,正派的書固然好,壞的魔道的書也好,念得越多越好”。“你念吧!念不懂就念七遍,七遍再不懂就念十二遍”。他和高爾基分手的當兒,最后的贈書,還是“念書吧,這是最好的事情”。這些話,象一粒粒的火種,深深地栽植在高爾基幼小的心田里。

多少難堪的屈辱

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高爾基怎么能得到我們今天這樣好的學(xué)習(xí)條件呢?為了讀書,他真是受盡了“難堪的屈辱、侮蔑和不安”。他跨不進學(xué)校的門檻,要想學(xué)習(xí),只得憑借自已的努力——自修。無錢買書,他就向裁縫太太、瑪爾歌皇后借;搜羅破舊了的雜志和圖片;或者,“象叫化子似地到處去要”。他東奔西走、千方百計地弄來了書,然而,那里有時間讀?譬如說,他在繪圖師家中,一身兼任男仆、女仆和“跑街的”三重工作,還要貼設(shè)計圖,抄工程計算書,復(fù)核包工頭的細賬……往往只有在一天的沉重勞動之后徹夜苦讀。即使這樣,庸俗的小市民們,對于書籍,有一種生理上的厭惡。書中的智慧和他們的愚昧、骯臟的生活是不相適應(yīng)的。他們頑固地阻撓高爾基學(xué)習(xí),高爾基的“頂頭上司”——繪畫師家的老主婦,就是其中最惡劣的一個,她只要發(fā)現(xiàn)高爾基讀書,不打就罵;在蠟燭上刻記號,防止高爾基點燈;到擱樓上去搜尋高爾基的藏書,拿來撕碎、燒毀。為了掩護好書,高爾基故意租一些五彩封面的小書,供老婆子糟蹋。不多久,腰無一文的高爾基竟欠下書店老板的一筆大債——四十個戈比克。更令人感動的是,有一次,高爾基讀書讀得入了神,把茶炊燒溶了,為此,挨了那惡狠的老主婦一頓毒打。當醫(yī)生從他背脊上鉗出四十二枚刺的時候,也感到不平,說這是私刑,要高爾基去控告。而高爾基呢,唯一的要求就只是:許可他借書看。

為自己創(chuàng)造學(xué)習(xí)條件,

對于一個有強烈上進心的人來說,環(huán)境越艱難,他的學(xué)習(xí)欲望就越熾烈,他越能為自己創(chuàng)造學(xué)習(xí)的條件,爭取學(xué)習(xí)的權(quán)利,而高爾基正是如此。他當時很明白:就是一位“圣人”,在那群俗物中間,也會被他們挑剔、責(zé)罵和愚弄的,要讀書,就要用“狡猾的方法”對付他們。沒有地方看書,他就躲到什物間,爬上屋頂樓去看;沒有油點燈,他就刮下燭臺上的蠟油,裝入罐頭盒子內(nèi),用棉線作燈芯,自制成一盞煙氣騰騰的燈,在昏黃的燈光下看書,他的眼睛熏得通紅通紅的,幾乎熬瞎了。高爾基寫道:“我夢想享受大學(xué)生讀書的幸福,甚至甘愿忍受任何的拷打。假如有人向我提議說:‘你去學(xué)習(xí)吧!不過每到星期天,為了你去學(xué)習(xí),我們要在尼古拉也夫廣場上用棍棒打你一頓!’我想,就是這種條件,我大概也可以接受的”。這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要求學(xué)習(xí)呼聲,是多么耐人尋思呵!隨著年齡的增長,高爾基和妨礙他學(xué)習(xí)的人們開始作有力的斗爭了。他在面包房里工作,每天要辛苦地勞動十六個小時,但高爾基和書籍結(jié)下的不解之緣,是怎樣也拆不開的。他利用零碎的木柴搭成一個書架,一面在平臺上揉生面團,一面看書。一天,工廠主塞米諾夫突然走進來,瞥見高爾基正在讀一本托爾斯泰的著作,他想把它扔進火里去,高爾基一把抓住他的胳膊,憤怒地喊道:“你敢燒掉那本書!”塞米諾夫嚇得目瞪口呆,急忙把書歸還了高爾基。

博學(xué)的少年

不管現(xiàn)實如何折磨高爾基,但他只要一卷在手,便其樂陶陶,象酒徒對于杯中物一樣,不可一日無此。他讀蒙得賓的小說,一會兒愛,一會兒恨,全神貫注地凝視著人物的命運,想去幫助這個,阻止那個,“在這一頁上,被囚在歡喜的感情中,到第二頁上,眼睛里又含滿了悲憤的眼淚”。他頭一次借到普希金詩集,懷著貪婪的心情,一口氣讀完了它。那時刻,他的感覺,仿佛是“在沼地的林于中滿長著蘚苔的小徑上,躑躅了半天。忽然有一塊百花撩亂、煦陽當空的干凈的林間空地展開在眼前”,有“一種說不出的歡喜”。就是這樣,剛滿十五歲的高爾基,就已經(jīng)讀過大仲馬、蒙得賓、雨果、巴爾扎克、龔古爾、海涅、斐爾丁、司各特、迭更斯、蕭伯納、普希金、萊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等藝術(shù)大師的不少名著,少年的高爾基,可算得博覽群書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