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嫂嫂十九歲范文
時間:2023-03-13 19:19: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我的嫂嫂十九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說起我的嫂嫂,遠近十里都知道她是個能干的人。你別看她長得土里土氣,不愛說話,可是她有一件事還真令人佩服呢!
一天放學,我路過解放村,只見那里煙火繚繞,鼓聲沉沉,罄聲悠悠,我懷著好奇的心情走進村去。
呀!我差點兒叫起來,原來這里有人在搞迷信活動呢!只見香客挺多,但十分肅靜。我看著那千奇百怪,栩栩如生的菩薩,不禁心里十分納悶,想:解放村,解放村,早就解放了,然而人們的思想為什么老是解放不出來,還有這么多人,時常在搞迷信活動呢?
我不由猛地發現我嫂嫂也正對著菩薩閉目合掌,作揖磕頭,表現得十分虔誠,口中還喃喃自語。我愣住了,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為嫂嫂平時不愛說話,可是她孝敬老人,體貼別人,精打細算,很會過日子。自從她過門之后,我哥哥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那彩電、冰箱……都全了。難道她也相信“佛祖在我心頭坐”這一套嗎?我媽媽還時常夸她呢!怎么她……當我還沒來得及再往下想時,只見嫂嫂站起來,走到“如意箱”前,麻利地從口袋里掏出一張嶄新的“大團結”塞了進去,我真想喊出來。可我還是耐心地往下看,只見她來到一個裝神弄鬼的老太婆旁邊說:“婆婆請給我丈夫算一下命吧!他最近一段時間,心胸發悶,吃不下飯,我有點擔心……”我哥不是好好的嗎?她為什么要說謊呢?我心里十分納悶。這時只見老太婆用眼睛打量了嫂嫂一下,雙眼緊閉裝模作樣,老聲老氣地說:“你丈夫幾歲,說說什么時候生的吧!”只見嫂嫂回答:“我丈夫今年二十七歲,七月初三是生日……”老太婆一邊用食指對著大拇指不斷地移動,嘴里一邊嘰哩咕嚕地嘮叨著什么,不一會兒便對嫂嫂說:“你丈夫是好人,可就是這人要度二十九歲這個難關,否則可能……”嫂嫂還沒等老太婆把話說完就用手指著她的鼻子說:“你簡直在胡說八道!老實告訴你吧,他長得結結實實的,根本沒生一點病!今天,我是有意來揭穿你那專門騙取錢財的鬼把戲的。你天天造搖撞騙,裝神弄鬼,愚弄群眾,在八十年代的農村依然還搞迷信活動,我村吳阿三由于聽了你的鬼話而送命的事難道你忘了嗎?”嫂嫂邊說邊一腳踢倒“如意箱”,一張張“大團結”頓時涌出箱來。嫂嫂彎腰撿起一張,振振有詞地說:“你騙取了多少人的錢財,害了多少人的命?今天……”嫂嫂一番話,說得老太婆的臉不由一陣紅,一陣白。在場的人也都目瞪口呆,有的也乖乖地溜走了。我簡直不敢相信一向文靜的嫂嫂會有那么大的魄力,用她那果斷而又大膽的行動教育了群眾,使科學占領了農村陣地。她真不愧是我的好嫂嫂。
篇2
關鍵詞:韓流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啟示
韓流,是指韓國音樂、電視劇大舉登陸中國后人們的1種形象說法。由韓國流行音樂、偶像劇、服飾打扮所聚集起來的韓國文化風潮席卷我國。這種社會現象的出現使得“韓流”1詞應運而生,并在電視、報紙、雜志、網絡等傳播媒體中頻頻出現。正如社會語言學家陳原先生說的:“凡是社會制度出現了新的東西,不論是新制度、新體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質、新概念、新工具、新動作。總之,這新的東西千方百計要在語言中表現出來。”而語言中的新詞語是新事物、新現象和新概念最直接的反映和記錄。“韓”是指韓國,“流”是水,是韓國特色的水,韓國的服飾,文化,飲食,就是通過韓流來流入中國,流入我們的大學生之間。事實上韓國國土面積只有9.93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4700萬。其文化傳統不如中國深厚,經濟也沒有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發達。但是在近10年來,就是這樣1個國家的影視產業異軍突起,其電影數次贏得世界關注,電視劇滲透到了亞洲每1個國家,韓流的出現不只在中國大陸,在日本、菲律賓甚至俄羅斯及中東國家也受到廣泛擁躉。
曾經有調查顯示,大學生大多都是通過電視、網絡、電影等媒介接觸韓國影視劇、韓國流行音樂的。可見,大眾媒介,尤其是電視、網絡、電影等媒介,對于韓國文化的流行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那么韓流的出現究竟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那些啟示意義呢?
韓劇中的很多故事在向我們大學生傳達1種強烈的現代意識,即強調的是個體的最大程度的自由發展,是對個體的充分的尊重,是1種獨立樂觀向上的精神。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主體意識
韓劇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對白,如“我的人生”、“自己的人生”、“父親有父親的人生,我有我的人生”等等。“自己的人生”強調的是個體對自我的所有權,意思是每個人都應該由自己負責,為自己負責,由自己來選擇要走的路。這便是1種主體意識。這種思想意識才是韓劇在極力肯定的。《看了又看》中銀珠這個人物便表現出了這種強烈的主體意識,她自己選擇自己的愛人,當愛情受阻的時候她也是經過自己的考慮做出選擇,她甚至從不向家人求助,不管生活中有多少艱辛與困難,她都能夠不放棄,不抱怨,永遠相信自己可以,而對比較為明顯的就是跟她同齡的李圣美了,雖然家境比她好,工作比她好,卻生活得比她痛苦,她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么,除了盲目的驕傲以外再無別的,失去了1種堅定的人生信念,當挫折出現時,她才表現得毫無招架之力。后來,當她經過痛苦的反思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時,才開始樂觀、堅強起來。當她的愛情遭到父母的反對時,她才表現得無比堅定,當她為了母親而打算放棄自己的愛情時才顯得那般偉大和美麗。
2、自強精神
這是韓劇中表現的非常明顯的1種價值取向。自從《大長今》開始風靡以后便出現了1個新的名詞“勵志劇”。勵志精神的1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不去抱怨客觀條件的惡劣和社會環境的不公,而是認定自己的方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靠自己的力量實現自己的目標。《大長今》就不必說,在韓劇中具有長今精神的又豈止這1個。《屋塔房小貓》中的智恩,《嫂嫂十九歲》中的郁美,《加油,金順!》中的金順,《我的女孩》中的周裕玲,《巴黎戀人》中泰英,每1個都是在逆境中堅持,在困境中努力。有誰能說,她們的美麗,她們的幸運跟她們不屈不撓的精神無關呢。或許吸引我們的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
以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生活,并執著不懈地為了理想和目標的實現而努力,這種精神幾乎貫穿了韓國的每1部電視劇。《看了又看》里的銀珠、《人魚小姐》里的雅麗瑩、《漢城奇緣》里的漢妮、《黃手帕》里的紫英、英俊……無不為了自己的愛情、婚姻、事業、家庭進行著執著而認真的努力。“fighting!”、“加油!”成為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的臺詞和主人公鼓舞自己的口號。這1點,不論生活多么艱難,總是能讓我們看到希望,領會到1種積極的、振奮人心的力量,這是韓國電視劇吸引眾多大學生的魅力之1。
三、樂觀態度
篇3
論文摘要:韓國影視在儒家傳統文化的保存和現代化以及商業化的過程中成為重要媒質。中國是泱泱文化大國在社會的轉型期傳統文化卻被慢慢湮沒。社會文化淡漠。價值取向模糊。分析比較韓國的文化視點和文化價值總結發展經驗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韓流來襲
在世紀之交的中國滄桑巨變中,“韓流”洶涌而來。“韓流”的產生絕不是平地風云,唯有在文化多元共處的框架中,謀求多元文化之間的對話交流,、相互學習、共同發展,才是比較理想的文化互動模式。外來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融合后的多元文化結構,是韓國近代歷史中文化領域發展的極大成就,這種文化結構也成就了韓國的影視產業。
韓劇中有著濃厚的溫情和鮮明的儒家道德,恰如其分地填補了國內目前的道德空白。韓國既有悠久的歷史傳承又經濟發達,既古老又現代,既傳統又先進,世界韓國研究者有一個共識:“儒教傳統是韓國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儒學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和“學而優則仕”的為學之道,在韓國深入人心。并演化為注重教育的傳統。劇中所體現的儒教傳統,那種森嚴的長幼尊卑關系、幾代同堂的生活方式以及孝順父母、重視家庭、謙恭有禮的人生態度,讓人感受到濃郁的東方文化傳統。
二、韓國影視的文化視點
人性親和力。韓劇為什么如此有生命力,不僅因為東亞文化的同質同源,還在于韓劇的敘事技巧揭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體現了全人類的善世思想。每部韓劇都有一個優美動人的故事核心。無論是青春偶像劇如《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浪漫滿屋》等,還是日常生活劇如《愛情是什么》、《看了又看》、《人魚小姐》等,抑或是歷史劇如《明成皇后》、《商道》等,都有一個情節曲折、細膩精致、打動人心的故事。這些故事情節中通常蘊涵著這樣一些主題:親情、愛情、友情、信義、利益、誤解、寬容,情和義、恩和怨被綿密而富于技巧性地編織到日常化的真實生活場景里,既令觀眾感到無比親切,又常常被其中蘊涵的戲劇元素所打動。無論故事如何發展,韓劇總有一個情節核心如影隨形,緊緊扣合,這是吸引觀眾看下去,并被打動的核心要素。因此。很多韓劇即使長達幾十上百集,觀眾仍是忠心耿耿、不離不棄,伴隨劇情始終。比如多數韓國影視劇是以普通人的生活為描述對象,用細膩而樸素的手法再現韓國民眾的精神風貌。無論輕松詼諧還是感傷憂郁,都真實而親切。觀眾在觀看電視劇時的感覺,仿佛劇中的人物就生活在自己的身邊。
文化親和力。韓劇在題材類型上顯現出多樣化,而且在內容上也很注重倫理道德的力量與人文精神的培養。從形式看。有歷史劇、現代劇;從主題看,有歷史題材的勵志劇《大長今》、《海神》、《茶母》,也有現實題材的勵志劇《明朗少女成功記》、《漢城奇緣》。主人公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和抱負,不畏艱難、不計名利、不怕打擊,歷盡曲折終有所成。倫理劇《黃手帕》,反映傳統文化中人性的真善美、恕道、孝道和人格救贖,《商道》舊瓶裝新酒反映現代商業精神和義利之爭;肥皂喜劇《愛情是什么》、《我的嫂嫂十九歲》、《我的名字叫金三順》、《校園臥底》、《黑道千金要結婚》、《愛在哈佛》、《家族榮譽》等幽默詼諧,主人公的生活情感費盡周折而結局卻皆大歡喜;愛情劇《藍色生死戀》、《天國的階梯》、《雛菊》,感情執著堅如磐石,悲彩凝重,讓人為之扼腕悲泣,有“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凄楚之絕美。
韓劇的文化構圖從基本的生活細節鋪開。以家庭為點、社會為面,輻射到各個行業、各個社會階層,人物的情感豐富和文化的立體呈現。倫理和道德的社會約束,輿論的強大作用,再加上美麗的自然景觀、寓情于景的敘事手法、悠揚哀婉的主題曲等,在一種不動聲色的客觀性的描述中展現人物的生活狀態和心靈狀態,在銀幕熒屏上實現新寫實小說的個人化書寫。韓劇中對復雜的人際關系和人物心理的準確客觀的把握。細膩細致的描摹非常深入人心。尤其深得同樣面臨事業和家庭等各種關系困擾的中青年女性的共鳴。工作中的競爭、同事的遠近親疏、利益分配。家庭中的夫妻關系、婆媳關系、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等,無論是和諧還是紛爭。都有因東方文化的含蓄而有著為情義、得失難以啟齒的心理較量。韓劇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感情專一,執著于理想與家庭,遇到困難隱忍堅強。一方面負有傳統的家庭責任,另一方面也富有現代社會的事業女性特有的進取精神與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演員表演真實投入,感情真摯,畫面干凈,色彩濃淡相宜。雖然韓劇冗長繁瑣,但還是在中國大陸有很高的收視率、有很強的視聽效果,很富有感染力。
三、當代韓國影視的立足點
韓國在政治和經濟上全面接受現代文明的同時,在文化層面上也較為完整地保存了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傳統。韓國人認為人的修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知識,二是倫理道德水平。韓國人所信奉的共同道德就是儒家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近年來亞洲金融風暴過后。韓國人進行了反思,認為西方文化道德在其鼎盛期過后,已明顯暴露出一系列的弊端,如“拜金主義”使人錢迷心竅,不擇手段;“個人主義”渙散集體,瓦解民心;人情淡薄漠視親情,分裂家庭。有害社會。于是韓國提出了“文化立國”的國策。主張不僅要挖掘發揚傳統儒家文化道德的精髓,而且要大力發展以儒家文化道德為主體的“文化產業”,一方面可以抵制歐美頹廢文化道德對傳統儒家文化道德的沖擊,另一方面可以成為拉動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僅在2002年韓國就向文化產業提供資金5000億韓元,約合4,5億美元。同時,韓國又于1999年制定了《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隨后又陸續對原有的《演出法》、《唱片錄像及游戲制品法》進行了修改,為文化產業的振興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和發展空間。
四、當代韓國影視的文化價值
韓劇在我們國內的流行主要是東亞文化圈共存的對儒家文化的認同感,不僅韓劇,新加坡和日本的影視劇也都同樣在國內深受歡迎。這種文化的同質性是東方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當代文化形態及價值觀念的轉型期,國人的思想迷失和對傳統寧靜和諧文化精神的渴望。尤其是韓劇,在內容和表現手法上更為純凈、雅致、唯美。優美的畫面,無論樸實還是華麗都很生動,傳神的對白,悠揚動人的音樂,準確細膩的表演,細致深刻的心理刻畫,東方文化特有的仁義、禮孝、含蓄、內斂,切近而遙遠的熟悉,感動著世紀之交的中國在滄桑巨變中渴望親情和諧生活的蕓蕓眾生。
西方有句諺語:“上帝在細節中。”用曲折的劇情吸引人。用唯美的畫面迷倒入,用婉約的音樂打動人,在文化共通中營造親和氛圍,在文化差異中展示獨特風情,韓劇就是通過對其中一個個細節的精妙把握,完成了對中國觀眾的一次又一次征服。無論是歷史劇還是現代生活劇,當代韓國影視在電影電視劇題材選題和內容情節中面向生活與現實的個人化形態上,都體現出厚重的文化內涵。其獨特的文化策略與文化戰略方式是文化市場化運作的獨特顯現。韓劇注重在觸手可及的家庭生活細節中,充分挖掘通俗瑣事的表意潛力,在細致入微的家庭生活流程中客觀呈現、主觀營造厚重濃郁的民族文化氛圍,并借以倡導真善美,使人物的精神得到逐步的闡發和張揚。可以將韓劇的文化價值概括為:關注普通人的生存狀態、倡導現代觀念而又尊重傳統、看重倫理道德和社會責任、呼喚現代人的溝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