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園不值的詩意范文
時間:2023-04-07 18:05: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游園不值的詩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游園不值是一首贊美春天的詩,原文:“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意思是也許是園主擔心我的木屐踩壞他那愛惜的青苔,輕輕地敲柴門,久久沒有人來開。可是這滿園的春*畢竟是關不住的,你看,那兒有一枝粉紅色的杏花伸出墻頭來。
此詩寫詩人春日游園的所見所感:先是詩人游園看花而進不了園門,感情上從有所期待到失望遺憾;后看到一枝紅杏伸出墻外,進而領略到園中的盎然春意,感情又由失望到意外之驚喜。全詩寫得十分曲折而有層次,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尤其第三、四兩句,既渲染了濃郁的春*,又揭示了深刻的哲理,體現了取景小而含意深的特點,情景交融,膾炙人口。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醫院;財務;內部控制;優化;措施
一、醫院財務內部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1)醫院相關會計制度更新滯后。目前由于醫院的快速發展,出現了許多管理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然而我們財務內部控制系統的相關制度沒有適時做出應有的補充和調整,導致了墨守成規,缺乏科學的管理控制方法,同時給醫院實行內部控制帶來了負面影響。(2)缺少評價、監督機制。目前醫院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內部監督和評價機制沒有很好的建立,缺乏統一的標準和體系,致使檢查監督和評價都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記賬人員、保管人員、經濟任務決策人員及經辦人員沒有設置專人專崗,存在出納兼復核、采購兼保管等違規現象,重大事項決策和執行也沒有很好地實行分離制約制度。可見,缺乏應有的監督機制,便無法建立健全醫院內控制度。(3)制度不夠完善,執行不得力。目前相當一部分醫院對建立內部控制制度不夠重視,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殘缺不全或有關內容不夠合理,不能隨著業務發展及客觀環境的改變而及時進行修訂和補充。(4)理解程度及內控人員素質不夠。沒有高素質的人才,再好的制度也無法圓滿的實施,隨著會計制度的不斷改革,新增內容較多,由于人員素質的因素,對現行經濟法規理解不夠,不能適應新形勢,誤用會計政策,影響會計信息質量。另一方面內控人員結構參差不齊,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存在著較大差異,不注意文化專業素質的提高,不能適應崗位要求,以至于出現技術性及原理性差錯,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使內控工作在曲折和疏漏中艱難運行。(5)內控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尚顯薄弱。雖然我們以條文形式規定了各項經濟業務處理制度、目標、職責分工和各種行為規范,但監督控制層次與激勵約束機制卻不夠完善,目前部分醫院不注重成本核算和激勵機制的執行,信息查詢系統薄弱,不能做到事中監督、事后評價。不能及時掌握營運狀況,提供及時正確的信息,達到消除隱患,改進管理,提高效益的目的。
二、進一步優化醫院內部控制的措施
篇3
縱觀小學語文教材中安排的古詩教學,會發現很多地方是一課安排了兩首古詩。而被編在一起的兩首古詩,要么題材相近,要么內容相似,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那么,怎么進行兩首古詩的同步教學呢?在十三年的教學摸索中,我初步歸結了以下這樣幾種方法:
一、對比法
“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即便兩首題材相近的詩也不會意境完全相同,且詩人的遣詞造句功夫各有千秋,每一首都值得我們去探索。因此,可以進行對比式的同步教學,引導學生找一找兩首詩有哪些相同之處,又有哪些不同之處?
就拿第五冊《古詩兩首》舉例來說吧,這一課收集了《山行》和《楓橋夜泊》兩首詩。這兩首詩都是唐代著名詩人的作品,作者分別是杜牧和張繼。《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而《楓橋夜泊》則寫的是一個秋天的晚上,詩人泊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憂愁的客子,使他領略了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同時也體現了羈旅者的孤子清廖的感受。兩首詩都是在描寫秋景,但體現的意境卻不同,這是為什么呢?引導學生了解心情不同,就算看到同樣的景物也會產生不同的感情,而這景物也就蒙上了不同的色彩,這就是借景抒情,把情融入景物中,情景交融。
二、自學法
自學法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此習慣將使學生終身受用。在教學兩首古詩時,可以一首詩為引做點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另一首詩則可以放手讓學生以學習第一首詩的方法去自學。《游園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是第十冊《古詩兩首》中的內容。在教學《游園不值》這首詩時,可以引導學生從了解詩題、詩人開始,然后抓重點字眼理解詩句,如“應憐屐齒印蒼苔”一句中的“憐”為“愛惜”之意;“屐齒”可聯系課文插圖來認識,而此句中最有特點的是“印”的用法,由原來的詞句用做了動詞,可以將這種用法為學生今后學古滲透。這首詩中的千古名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作為重點研讀的對象,指導想象:滿園春色將是怎樣的一幅景象?而“滿園春色”,作者為何只寫“一枝紅杏”?推敲琢磨后,學生深有體會,這種寫法既體現出了這枝紅杏爭春惜春的生命力,又給讀者留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可謂是“以小見大”呀!這樣,詩的情、景、境就全都展現在了學生面前。
教師這時引導學生說一說剛才學習這首詩所用的方法——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曉詩意,入詩境,悟詩情。而理解詩意時遇到不理解的重點字眼,可以采用聯系上下文、觀察插圖、查資料、加上想象等方法進行。
三、互補法
互補法適宜學習兩首從內容上可以是互通有無,交相輝映的詩。蘇教版小語第十冊最后一組《古詩兩首》中安排了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和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兩首詩。兩詩都是寫西湖美景,但一個是晴天里西湖瀲滟令人驚艷,“無窮碧”“別樣紅”色彩艷麗,令人遐想;而另一個則是寫雨天的西湖——令人驚奇,一場驟雨,被一句“白雨跳珠亂入船”演繹得活靈活現。教學時,將兩首詩同步教學,引導學生體會晴天的西湖如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般顧盼生輝,雨天里的西湖又如一個豪爽俠士般,斬釘截鐵。
由此還可在理解中鑒賞,而不只是簡單地理解詩句的意思,更可以由此拓展出詩人的文風特點。楊萬里的詩以風格純樸,構思奇巧著稱;而蘇軾的詩則豪邁奔放、筆力縱橫,在這兩首詩中都可窺一斑。
以這種方法教學的還可以是《望洞庭》《峨眉山月歌》這一組,兩詩都是寫秋天月夜下的山水風景,寫法上卻各具千秋。
篇4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優撫工作的通知》(「19987號,以下簡稱《通知》)已印發給你們,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通知》精神,做好新時期的優撫工作,特作如下通知:
一、認真組織學習、大力宣傳《通知》精神。《通知》是推進新時期優撫工作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認真組織學習、宣傳《通知》精神,使各級領導和廣大干部群眾充分認識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下做好優撫工作的重大意義,增強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優撫保障制度、落實各項優撫政策、提高優撫對象保障水平的緊迫感,切實把我省優撫工作的改革與發展推向深入。
二、從實際出發,做好重點優撫對象的保障工作。各地要按照《通知》提出的“優撫工作要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負責,要逐步加大地方政府的責任”的要求,做好重點優撫對象的保障工作。對烈屬、傷殘軍人、在鄉退伍(抗聯)老戰士(含、抗聯失散人員),各級政府要嚴格執行中央財政統一制定的撫恤補助標準,對在鄉老復員軍人,各級政府要按規定對其實行定期定量補助,使其生活達到當地農村居民平均生活水平,對他們在生活、住房、醫療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要采取有效辦法加以解決。
三、深化優撫工作改革,積極探索優撫工作的新路子。要深入貫徹《黑龍江省義務兵征集、優待、退役安置條例》,進一步搞好優待金社會統籌,不斷改進方法,完善制度,實現多種形式的優待金社會共同負擔,并按規定兌現。要積極調整農村其他優撫對象的優待標準,保證他們的生活達到或略高于當地群眾的平均生活水平。要通過政府補貼、社會捐贈、優撫對象自然減員經費轉入、優待金兌現結余等方式,積極建立各級擁軍優屬保障資金,以解決優撫對象的特殊困難。要結合各地所進行的醫療制度、住房制度改革和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實具體措施,保障優撫對象應享受的生活、住房、醫療等權益。要繼續貫徹對重點優撫對象實行優先、優惠的政策,區別不同情況,減免各種提留、社會集資和義務負擔。要積極扶持優撫對象發展生產奔小康,在工商、信貸、生產資料供應等方面給予優待。在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時,優撫對象的撫恤補助金不計入家庭收入,確保生活困難的優撫對象能享受雙重保障。要進一步加大優撫工作社會化的力度,鞏固和發展基層群眾性擁軍優屬或優撫服務組織,探索開展適合優撫工作特點、滿足優撫對象需求的社會救助活動,為優撫對象的生產、生活提供服務。要加強優撫法制建設、努力實現依法優撫。各市、縣在今明兩年內都要制定擁軍優屬綜合性政策法規,初步形成優撫工作法規體系。
篇5
一、初步感知詩意
從插圖入手感知詩意。現行小語教材中,幾乎每首古詩都配有插圖,這些圖往往從某些角度揭示了詩意,教師必須充分利用“圖資源”。教學時,可先指導學生觀察圖畫,在觀圖中了解詩歌大意。如《游園不值》的插圖是詩人在春日去訪友沒碰上,卻見友人院內已是春色滿園,一枝紅杏探出院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明確:圖中畫的是誰?什么季節?他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將這些問題有機地聯系起來,就是這首詩要表現的基本內容。
從詩題入手感知詩意。有的詩題揭示了詩的基本內容,學生只要懂得了詩題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詩內容。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可引導學生先弄清“九月九日”“山東”“憶”等詞語的意思,這首詩的內容大體上就了解了。
從舊知入手感知詩意。學生學習過一段時間的古詩后,就會積累一些古詩的知識,這時教師就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的舊知,促進對新授詩的感知。教師要善于尋找恰當的“知識停靠點”,如教學《泊船瓜洲》時,讓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回憶以往學過的古詩,哪些詩的詩題與此詩相似,這樣的詩一般是寫什么的?猜想一下,要學的這首詩可能是寫什么的?
二、領悟古詩意境
動情。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動之以情,并通過自己動情激發學生動情,使學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響,一同進入或歡欣或傷感的情態。這就要求教師講課的語言、表情、動作等富于感情,切忌無動于衷地講解。有時,教師適當講述與所教古詩內容相關的故事,或讓學生背誦與教學內容相近的其他古詩,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情感。
入情。“入情”必須“披文”,教師應根據每首詩的不同特點,從具體的語言文字出發,啟發學生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感情。既要從一首詩的整體上去把握感情,又要體會詩中某些詞句的感彩。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既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體會詩人如何借描寫江畔雪景,借歌詠垂釣“寒江”的漁翁,來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心情,又要抓住“絕”“滅”“孤舟”“獨釣”“寒江”等詞語仔細品味,體會詩人的感情和用詞之精妙。
篇6
一、了解詩人
文如其人,詩也如其人。一首古詩,要么是詩人的托物言志,要么是詩人的觸景生情,詩人性格、命運的差異對他的詩歌創作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如教學李賀的《馬詩·大漠沙如雪》時,課前通過查閱資料,我們才了解到這個短命的“詩鬼”竟是皇室宗親,他的遠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鄭王李亮,只是到了他這一代已時隔近兩百年,故雖為皇室宗親實則極為疏遠,但他自己卻時常以此自居,因而他在很多詩中都極力地描寫皇室奢華的宮廷生活,連想象中自己的戰馬都佩戴“金絡腦”,以顯尊貴。有資料說此人雖滿腹才華但相貌實在不敢恭維,且自幼孱弱多病、窮困潦倒,而更不幸的是他為避父諱而無緣科舉,他縱有遠大志向,奈何無處施展……了解了這些,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感彩,更深刻地感受詩人在現實與理想的巨大反差中所遭遇的悲壯。
二、把握背景
每一首詩都與作者的思想、經歷密不可分,而作者的思想、經歷又無法脫離社會這個大背景、大環境。如曹植的《七步詩》,據古書記載曹丕因為嫉恨弟弟曹植的才華,更擔心弟弟會跟自己爭奪王位,就命令他在七步之內寫出一首詩,如寫不出來,就要對他施以酷刑,而這首詩正是曹植在七步之內完成的,詩人向他的兄長發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責問,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社會統治集團內部排擠斗爭的殘酷,從中也不難看出曹氏集團最終走向滅亡的必由之路。再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如果不了解李白之前所遭受的劫難,很難理解他離開那個傷心地的迫不及待。了解這些歷史背景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
三、研讀詞句
古詩的教學離不開對詩句的理解,有時甚至理解了字、詞,就理解了詩意,體味到了作者的感情。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其中有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知道“倍思親”時的孤單,就更能理解“異鄉”、“異客”的感情,更能理解詩人見到別人團圓而自己形單影只的寂寞了。再如葉紹翁的《游園不值》,對詩中“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進行仔細地研讀,我們從詩句的表面意義進行進一步的挖掘,就會發現這句詩同樣還揭示了“是金子終究會發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從而使學生獲得人生的啟迪。
四、注意比較
篇7
一、為有源頭活水來――巧妙導入
插圖是直接、具體、可感的視覺藝術,它將文字形象直接訴諸視覺,給人以鮮明的感受。利用插圖導入新課,往往能夠一下子提高學生興趣,為完成整節課的教學目標作好鋪墊。我在講蘇教版四年級上冊《九寨溝》這一課時,先讓學生說說書上的圖畫美不美,美在哪,接著引導學生用句子或成語來描述書上的插圖,學生說完后,再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看看課文是用什么樣的成語、什么樣的句子來描繪圖畫的,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的情境之中。
二、一橋飛架南北――精彩過渡
插圖最突出的優勢,就是學生在閱讀課文時,能比較自然地借助插圖,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直觀形象地理解文字的意思,能較好地抓住文章的主要精髓,幫助學生揭示課文的中心思想。
我在教學《最后的姿勢》時,先出示課文的插圖(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教師再做一方動情解說,把學生引入情境后,手指插圖啟發:孩子們,讓我們懷著對英雄的敬意,為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遇難的譚千秋老師寫一段頒獎詞。
小組合作交流:
生1:在災難中,是您為學生搭起了一個安全的避難所;在災難中,是您向我們展示了老師對學生無私的愛。今天,讓我們向您發出最崇高的敬意――您是最使我們感動的中國人。
生2:您那張開的雙臂,是一雙恪盡職守、充滿無私大愛的雙臂。當大災到來時,那雙手臂不是急于尋求自身的安命,而是堅強不屈地擔負起保護學生的職責。我們都會牢記您那永恒的瞬間。
生3:時間在那一刻凝固了!您用鮮血和生命阻擋死神,將生的希望留給了學生。您那匍匐的姿態化作了一尊永恒的雕像,成為您生命最后一課的最好見證。坍塌的是房屋,矗立的是千秋豐碑!
我指名學生讀出自己寫的頒獎詞,讀著讀著,孩子們對譚老師的精神品質有了深入了解,心中油然而生敬意。
插圖的運用,為文章中心的升華架設了“橋梁”,教師教起來生動有趣,學生學起來也輕松愉快,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此時無聲勝有聲――提煉升華
眾所周知,看圖作文是寫作的訓練方式之一,它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深受教師和學生的歡迎。課文中插圖,既可以發揮學生想象,又可以練習寫作。
在教學《荷花》這一課時,學生們在課堂上,又是畫,又是題名的,心中早已受到熏陶,此時教師順勢一點:“讓我們想象一下,如果自己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會看到、聽到、想到些什么?不妨寫寫”,這樣,課后做一個小練筆學生很容易就完成了。利用插圖進行一個小練筆,將寫作融入日常教學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想象能力,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大有裨益。
插圖為學生提供了練筆的話題,所以學生總能在寫作中呈現出多彩的一面,讓無聲的圖畫變成有聲的語言。
四、一枝紅杏出墻來――自由發揮
教科書里有不少充滿各種情趣的插圖,給人以特有的審美享受,因為它蘊含了兒童的個性氣質與文化修養,最能表現學生的審美情趣,學生也能從中獲得審美愉悅和思想啟迪,受到課文內在美的教育。學生從初步體會作者的感情,到引起情感的滲透,再到感情共鳴的深化,逐漸進入佳境,并顯現于筆端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生在創作中產生美的愉悅感,從內心喚起學生對美的追求的過程。
讓學生給古詩詞插入一幅幅引人入勝的圖畫,就會使學生一次次受到美的教育。《游園不值》中探出墻頭的“一枝紅杏”;僧志南的詩《絕句》中綿綿柔柔的“杏花雨”、吹面不寒的“楊柳風”;《楓橋夜泊》中對愁眠的“江楓漁火”等等,或嬌俏可人,或瀟灑潑墨,或蕭蕭瑟瑟,其情其意盡顯于尺幅之中。學生的這些小插圖,雖然顯得那么地稚嫩,但它們既表現了學生豐富的聯想以及所展示的或柔婉或開闊的意境,沉醉于詩意濃郁的山水之中,又表現了學生對詩句主旨的把握,對其中蘊含詩意的領悟。應該說,它是學生充分調動和發揮自己發現美、感悟美、創造美的積極性的結晶。很明顯,借助繪畫的美感優勢進行語文審美教育,不僅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篇8
【關鍵詞】意境;想象
古詩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選入小學教材的淺近古詩,更是傳誦千古而富含教育資源的佳作。古詩詞的教學便也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個跳躍的音符,在小語古詩詞教學中,我們不應該只停留在“熟讀成誦、理解大意”水平,更需要在誦讀過程中,讓學生通過激發想象以感知意象、感悟意境而獲得情感體驗,從而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唯此才能符合中國文化“重經驗、尚感悟、趨向反省內求”的特色,才能有效實現關于“豐富自己精神世界”的教學訴求。
然而,在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幫助學生感受詩之“韻”,走進那四句話背后的廣闊天地?我想實現這一目標的極為有效的途徑,就是營造課堂教學的意境之美,通過各種形式與方法幫助學生領會古詩意境。
一、 品析――張弛有度
引導學生讀懂詩句,品詞析句不僅可以理解古詩的內容,進入詩的境界,還有助于領悟只能意會而無法言傳的意境和韻味。
(1)解字面之意。小語教材中選用的古詩,或抒情、或狀物、或議論,都是作者人生態度與審美情感的統一體,所以教師要讓學生進入古詩的意境,就要幫助學生先讀懂詩句。讀懂詩句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理解字詞的意思。例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不理解“接天”、“映日”,如何感受一望無際的湖面,被碧綠的荷葉遮得嚴嚴實實,在陽光的照射下,荷花分外紅艷的西湖美景。
(2)抓詩詞之眼。古詩詞中“詩眼”是通向古詩詞意境的橋梁。因此,我們要善于抓住“詩眼”,讓文字動起來、活起來,為通往古詩的意境鋪路架橋。重點詞語突破了,其他一般的詞語就迎刃而解了。如陸游的《游山西村》一詩,其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全詩的詩眼,在引導學生閱讀欣賞時,扣住詩詞本身的詞語,啟發學生想象、理解詩句的美,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有同學說山的重重疊疊,水的彎彎曲曲;有同學說“又”字寫出了詩人出乎意料的驚喜;還有同學說“暗”修飾柳,“明”修飾花,明暗相映、色彩艷麗……扣住這些關鍵詞語來把握全詩,學生就不難理解詩的內容了。
二、想象――連象成畫
作家馮驥才曾道:“我想到的東西都會不由自主地變成畫面。如果不出現畫面,沒有可視性,我仿佛就抓不住它們。”然想象并不是憑空而來,想象依托的是文本。在教學古詩的過程中要根據詩詞提供的信息,從記憶倉庫中調動有關表象加以補充、組合,進行再造想象,從而把詩中的語言想象成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
如《游園不值》一詩,在教學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從“一枝紅杏”入手,合理想象“滿園”的“春色”。學生在想象的過程中,既扣住了詩句本身,又感受到豐富多彩的形象畫面。又如《江雪》一詩,學生根據詩的大意閉上眼睛想象意境:高高的群山,長長的小路,無邊的江水就在學生腦中清晰地展現出來,“漫天飛雪的江面”、“漁人孤舟獨釣”的情景整首詩也就深深地印在學生腦中,個中情味,就會越來越濃。
想象,載著學生的思緒感悟了詩詞意境的藝術美。通往詩詞意境的旅途上,必須給學生一個足以幫助他們到達目的地的載體,讀而悟,悟再讀,通過反復的朗讀明“意”入“境”,合理地運用想象。
三、畫演――感悟意境
蘇軾的“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數語,道出了“詩畫相通”的“玄機”。所以,古詩有可能“畫演”。所謂“畫演古詩”,就是讀者以繪畫的方式,演繹自己對古詩意境的感悟。
小學生畫演古詩,不在乎畫出什么水平的圖畫,而是在你一言我一語、你一筆我一劃的建議與爭議中,交流共享古詩學習成果,促進對古詩意境的進一步感悟。如在教完《江南春》后,就可以讓孩子們用自己的畫筆勾勒出一幅幅充滿稚氣與童真的畫面:遼闊的江南,青山綠樹,山傍水的村鎮,酒幌子在風中飄動,還有些象征性的南朝各代修建的寺廟,這些亭臺樓閣留在春雨之中。好一派美麗的江南春光啊!只要學生試圖以自己的理解和方法把意象的大意表達出來,怎么畫、畫得怎樣都是無關緊要的。該關注的是:是否確實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古詩意境的感悟,特別是富有個性的感悟。
詩中有畫,畫中有情。好的古詩教學,更能給人帶來無窮的藝術享受,令學生回味不盡、余音繞梁,更是我們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參考文獻:
[1]汪裕雄著《意象探源》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2]林弗堯主編《作品賞析與小學語文教學.》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9
【關鍵詞】詩眼;“鑰匙”
古人寫詩作詞講究煉字,凡在節骨眼處煉得好字,使全句游龍飛動、令人意馳心動的,便是所謂“詩眼”。它可以是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精煉最傳神的一個字,也可以是體現全詩主旨的精彩語句。我們在鑒賞古典詩歌時,如能從“詩眼”入手,一方面可以體味詩人創作時的艱辛與歡愉,另一方面也是理解詩歌思想感情及藝術手法的一把“鑰匙”。讀者可從以下幾個角度對詩眼進行鑒賞。
一、加深形象描繪
比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二句,像一幅巨大的風景畫,形象地描繪了塞外遼闊蒼涼的景象:“直”字展現一種挺拔堅毅之美,落日之圓,襯托在萬里戈壁背景之上,則給人以蒼茫之感。二字將直線之美與渾圓之美融為一體,畫面壯觀,這“直”和“圓”正是該詩的詩眼。再如“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一句,前人劉辰翁評:“等閑星月,著一‘涌’字,復覺不同。”詩中“垂”“涌”二字描寫明星低垂于廣闊原野,江流涌動著白色月光,此情此景與詩中“危檣獨夜舟”之“獨”、“天地一沙鷗”之“一”完全交融,使詩人漂泊無依孤苦伶仃的形象躍然紙上。
二、關乎詩意精確
唐代大詩人杜甫,歷來被視為錘煉字句的圣手。杜甫在《曲江對雨》中有一句:“林花著雨胭脂濕”,因題于院壁,“濕”字為蝸涎所蝕,令后輩學人頗費心思,蘇軾用“潤”、黃庭堅用“老”、秦觀用“嫩”、佛印用“落”補缺,都不及“濕”字下得精確,詩人乃寫長安亂象,與色彩明快之“潤”“嫩”不合,花在雨中,不一定就“落”,也未見得就“老(色暗)”,此處“濕”正為詩眼。再如齊巳詠早梅詩:“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鄭谷將“數枝”改為“一枝”,使“一枝”與“早”意絲絲入扣。齊巳因此拜鄭谷為“一字師”,傳為佳話。其他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用“綠”字而不用“到”、“過”、“入”、“滿”等字,是取“綠”字的色彩及無盡的想象空間。
三、營造詩詞意境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一個“鬧”字把詩人心頭感到的蓬勃春意給寫活了,一個“弄”字把詩人欣賞月下花枝在輕風中舞動的美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二句憑二字,情景交融,意境盎然。宋人葉紹翁《游園不值》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一個“關”字反襯了春意活躍,一個“出”字則表達了春色撲人的情景,讓人感受到春天到來時杏花盛開的濃烈的生命活力,詩句蘊含著一種沖破壓抑脫穎而出的意味,意境深遠,韻味深長。再如《登岳陽樓》一詩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老杜妙用“坼”“浮”二字,對洞庭湖水勢浩瀚廣闊無邊的景象作了精彩的描畫,氣勢恢弘,意境深邃,為詠洞庭湖五言詩之絕唱。
四、瞄準詞類活用
詞類的活用,有時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功能,在錘煉字眼時也值得重視,往往以形容詞的活用多。如“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蔣捷《一剪梅》),形容詞“紅”、“綠”,活用作使動詞,詩人通過桃變紅、蕉葉轉綠的動態,抒寫了對時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紅”、“綠”仍作形容詞用,說成“櫻桃紅,芭蕉綠”,就會味同嚼蠟。周邦彥的“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將鶯雛與梅子的變化與風雨聯系到了一起,“老、”肥“經由形容詞轉成動詞后,有如靈丹,在句中起到了點鐵成金的作用。杜甫詩句:”四更山吐月,殘夜月明樓。“詩眼”明“也是形容詞用如動詞,使畫面具有動感,化靜為動,富有詩情畫意。
五、體察精當修辭
辭格本身并無高下之別,運用之妙全在于恰到好處地敘事狀物、傳情達意。但就各種辭格相比較而言,在詩詞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則以擬人居多。詩人既”能以奴仆命風月“,又”能與花草共憂樂“(王國維《人間詞話》)。風月花草,在詩人、詞家眼中莫不可以被人格化,因而擬人的辭格被廣泛采用,這些妙用辭格的地方往往正是詩人精心鑄煉的詩眼。比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詩眼在于”知“字,雨本無知,因人而知,詩人同樣運用擬人化的手法,植入人之情感,用一”知“字寫善解人意之春雨,頓生妙趣。
此外,夸張、通感等手法,在錘煉字眼時也常為詩人所矚目。如”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維《過香積寺》),該句中的詩眼為”咽“和”冷“,它巧妙地運用了”通感“這一修辭,”日色“是視覺意象,“冷”是觸覺感受,詩人巧妙地使視覺向觸覺轉移,相互交通,從而更精煉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
篇10
關鍵詞: 詩歌教學 體式特征 語言自由 想象聯想 詩以言情
曾聽過一節詩歌教學案例《別董大》,教學環節主要有三個:十分鐘讀讀背背,十五分鐘講授關鍵詞和詩意,五分鐘講授中心。這么一個教學案例,其特點十分清楚:文言處理,而且不分學段、板塊碎化;重語言而輕文學,重表面的字詞語法而輕內在的情韻,致使詩歌特有的音韻美和情韻美蕩然無存。這種做法使許多學生失去了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
隱藏在此教法背后的深層原因之一在于教師對詩歌這種獨特文學體式的不了解和忽視。對于字詞句難懂一些的古詩教學以字詞句、語法現象為主,逐字逐句翻譯,把詩歌翻譯成現代散文,把詩歌的學習完全等同于古漢語的學習;而對于那些情景渾然一體、字詞句淺顯易懂的詩作就進行簡單處理。
語文教師的使命,要比數理化教師的使命艱巨得多,也光榮得多。數理化教師的解釋往往是現成的,全世界公認的,而語文教師卻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做出獨特的領悟、探索和發現。這一點在詩歌教學上尤其明顯。因此,改善詩歌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教師對詩歌體式必須有足夠的了解和認識,依據體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到詩歌之美。
詩歌體式特征之一:語言的自由化。這種自由,既有語言學意義上的缺此少彼,也有語義上的不合常情。如江南春絕句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楊慎就質疑:“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做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升庵詩話》)這話有負才子之名,顯得呆頭呆腦。所以清代何文煥說:“升庵謂‘千’應做‘十’,蓋千里已聽不著、看不見矣,何所云‘鶯啼綠映紅耶’?余謂既做‘十里’,亦未必聽得著、看得見。”這是反駁中的歸謬法。這句詩不過是說詩人覺得到處都是鳥語花香而已。詩歌不一定如實地反映客觀現象,詩人只是表現自己的感受和感情,詩人在表達感情的過程中,感覺可能會出現變異,表現在語言上就有些夸張,就是詩歌語言的自由性。如果沒有這種語言的自由,詩歌就沒有想象的空間;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歌。
詩歌體式特征之二:擁有想象和聯想的空間。詩不提供全部信息,只提供最有特征的細節,把其他部分留給讀者想象,讓讀者用自己的經驗去補充。詩歌的語言越能調動想象,越有質量;關鍵是要有效地調動。所以寫詩,要有留白的藝術,而讀詩,要抓有特點的局部進行想象和聯想。比如“水村山郭酒旗風”,能不能說除了句中四個意象,就沒有其他的東西了?顯然不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寫了僧寺,樓臺,煙雨,用想象去填補,詩人寫出了如幕煙雨籠罩寺廟樓臺,縹緲而又超凡脫俗,充滿朦朧美。僅僅如此嗎?當然不。她激發讀者一種想象的思考,寺廟多年美麗依舊,而修建她的“南朝”卻無處尋覓了,正所謂“景依舊,人空瘦”“物是人非”,歷史興亡之感便油然而生。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前兩句“鳥飛絕、人蹤滅”,天地一片空白,后兩句一翁獨釣,打破空白,印象深刻。讀到此時,有人讀到老翁的與眾不同,有人讀到老翁的堅守,有人讀到老翁的頑強等等,這都是基于詩歌的一種想象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