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慘淡經營范文

時間:2023-04-10 15:53: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成語慘淡經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成語慘淡經營

篇1

成語慘淡經營中慘淡的意思是:費盡心力。慘淡經營的意思是:費盡心思辛辛苦苦地經營籌劃;后指在困難的境況中艱苦地從事某種事業。

出自唐代杜甫的詩句《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詔謂將軍指絹素,意匠慘淡經營中。”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1、拔丁抽楔:拔出釘子,抽掉楔子。比喻解除困難。

2、奮勇直前:奮:振起。勇氣十足地直往前沖。形容在艱巨的任務或困難前不畏縮。

3、天各一方:指各在天底下的一個地方。形容相隔極遠,見面困難。

4、楚囚對泣:楚囚:原指被俘到晉國的楚國人,后泛指處于困境,無計可施的人。比喻在情況困難、無法可想時相對發愁。

5、刀山火海:比喻極其危險和困難的地方。

6、柳暗花明:垂柳濃密,鮮花奪目。形容柳樹成蔭,繁花似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難中遇到轉機。

7、寸步難行:連一步都難以進行。形容走路困難。也比喻處境艱難。

8、冰解凍釋:如同冰凍融化一般。比喻困難或障礙消除。

9、倒懸之急:倒懸:象人被倒掛著一樣。比喻處境極端困難。

10、和衷共濟:衷:內心;濟:渡。大家一條心,共同渡過江河。比喻同心協力,克服困難。

11、好事多磨:磨:阻礙,困難。好事情在實現、成功前,常常會遇到許多波折。

12、德輶如毛:德輕得象羽毛一樣。指施行仁德并不困難,而在于其志向有否。

13、狗猛酒酸:因狗兇猛致使酒酸無人買。比喻環境惡劣,前進困難。也比喻權臣當道,阻塞賢路。

14、關山難越:形容困難非常大。

15、彈盡援絕:作戰中彈藥用完了,援兵斷絕了。也比喻處境非常困難。

16、窮鳥入懷:窮鳥:困窘的鳥;懷:投入懷抱。比喻處境困難而投靠別人。

17、寸步千里:寸步:指距離非常短。雖然相距只有寸步,卻如同千里之隔。比喻相見非常困難。

18、行易知難:行:實施;知:知曉。實行容易,但通曉其道理卻很困難。

19、伏虎降龍: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用威力使猛虎和惡龍屈服。形容力量強大,能戰勝一切敵人和困難。

20、不知肉味:原指被美妙的音樂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專心學習,吃東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難,無肉可吃。

21、弘濟時艱:弘:大;濟:接濟。對當時出現的困難進行大力援救和資助。

22、大費周折:周折:曲折,不順利。指事情復雜,辦起來非常困難。

23、釜中生魚:比喻生活困難,斷炊已久。

24、等米下鍋:等著米來下鍋燒飯。比喻生活困難,缺少錢用。

25、國困民窮:國家困難,百姓窮困。

26、金盡裘弊:皮袍破了,錢用完了。比喻境況困難。

27、扶傾濟弱:傾:倒塌,這里指遇到困境的人。()扶助困難的人,救濟弱小的人。

28、冰消凍釋:比喻困難或障礙像冰融化那樣消釋。

29、趁人之危:利用別人有困難時加以要挾或陷害。

30、步履艱難:指行走困難行動不方便。

31、多難興邦:邦:國家。國家多災多難,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激勵人民奮發圖強,戰勝困難,使國家強盛起來。

32、溝溝坎坎:難走的地方,比喻做事時所遇到的困難與障礙。

33、朝升暮合:零碎賣米。形容生活困難。

34、避難趨易:指避開困難的而揀容易的做。

35、好施樂善:樂:好,喜歡。喜歡做善事,樂于拿財物接濟有困難的人。

36、得輶如毛:輶:輕。德行輕得如同羽毛一般。指實行仁政并不困難,而在于其是否有志向。

37、知難而進:迎著困難上。

38、乘風破浪:船只乘著風勢破浪前進。比喻排除困難,奮勇前進。

39、凍解冰釋:如同冰凍融化一般。比喻困難或障礙消除。

40、慘淡經營:慘淡:苦費心思;經營:籌劃。費盡心思辛辛苦苦地經營籌劃。后指在困難的的境況中艱苦地從事某種事業。

41、處安思危:猶居安思危。處在安樂的環境中,要想到可能會出現困難及危險。指隨時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準備。

42、沖云破霧:沖破云層,突破迷霧。比喻突破重重障礙和困難。

43、多易多難:多易: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多難:遇到很多困難。如果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就會遇到很多困難。

44、荊棘塞途:滿路都是荊棘。比喻環境困難,障礙很多。

篇3

【關鍵詞】成語;望文生義

望文生義與訓詁學中的望文生訓意思相近,郭在貽先生將望文生訓列為訓詁中常見的幾種弊病中的第一種,并通過具體的例子對古籍注釋中望文生訓現象從表現形式上做了說明。而成語使用過程中出現的望文生義現象也早就被一些學者察覺到,并從不同的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過探索。如:宋寶鎖在《望文生義原因初探》一文中通過對歷年的高考試卷中出現的成語誤用的案例進行分析,總結出望文生義產生的六條原因,張怡春在《望文生義:成語意義演變之一途》中分析了成語望文生義產生的內外原因,并且在《望文生義與陌生度》一文中提出了望文生義的產生與成語的陌生度有關的觀點。我通過對著些學者的觀點的比較分析,結合這些年自己的學習經驗,也談談我對成語運用中的望文生義的一些看法。

成語誤用在如今的文化生活中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不僅能夠在報刊雜志、電視網絡中見到,甚至會出現在一些學者的著作中,雖然造成成語誤用的原因很多,但很很大一部分原因可以歸結于因為對成語不熟悉而造成的望文生義。我認為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一、用成語中某些字詞的常用義解釋成語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是一個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現在常用來比喻某人或者某勢力雖已,但余威仍在,依然有一定的影響。《紅樓夢》第二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中就有“古人云: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今雖說不及先年那樣興盛,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氣象不同。”文化部《紅樓夢》校訂出版小組注:“百足之蟲,指馬陸、蜈蚣一類節肢動物。這類動物被截成幾段后仍會活動,故稱死而不僵。”[1]這里就是把“僵”字作“僵硬”來解,乍一看也能說得通。因為《現代漢語辭典》第五版的“僵”字詞條如下:①僵硬②事情難于處理,停滯不前③收斂笑容,使表情嚴肅。用這些詞條來解釋,當然會把“僵”字理解為僵硬。而事實上這里的“僵”字當作“仆,倒”講,該成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魏國曹的《六代論》;“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以扶之者眾也”這句話從字面上看,意思也很明顯“馬陸這種蟲子,死了之后不倒下,因為扶持它的東西很多。”

不贊一詞:原指文章寫得好,別人不能再添一句話,現也指一句話也不說。其來源于《史記?孔子世家》:“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詞。”這里的“贊”,應該理解為“說”,若以其常用義“幫助”或“稱贊”來理解,就會完全歪曲成語的意思,出現錯誤。

不足為訓:足,夠得上;訓:法則,典范。不值得作為效法的準則或榜樣。訓,在現代漢語中的常用義“教導,訊捷;教導或訓誡的話;訓練;解釋”,而“法則,典范”雖被收入《現代漢語詞典》的詞條之下,但較為陌生,所以才會被解釋為“不值得作為教訓”。

兔走烏飛:“兔”“烏”指月亮、太陽,比喻時間迅速流逝。其中的“兔”和“烏”被當作兔子和烏鴉來解,致使文本難以解釋或者成語被誤用。

表里山河:表。外表,里,里面。山河,指太行山與黃河。后亦泛指高山大河。指一面依山,一面臨河。形容地勢險要。《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無害也。’”

久假不歸:假,借用。本指長期借用而不歸還。語本《孟子?盡心上》:“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后也比喻長期染上了壞習慣,不能改正。“假”字被當做“放假”解,從而歪曲了成語的意思。

二、忽視了某些成語的來源,讓成語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只是根據字面意思,妄加揣測,穿鑿附會

火中取栗:偷取火爐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險出力卻一無所得。成語來源于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與貓》“猴子騙貓取火中的栗子,栗子讓猴子吃了,貓卻把腳上的毛燒掉了。”而該成語往往被誤用作“冒險取利”,曲解了成語本來的含義。

美輪美奐,該成語不僅易于寫錯,更易于用錯,有時候竟然被拿來形容文字的優美。如:你這篇文章寫得真是美輪美奐,精彩之至。其實這是不了解該成語的出處來源,美輪美奐出自《禮記?檀弓下》“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這里的輪乃形容詞,盤旋屈曲而上,引申為高大之意。奐乃眾多、盛大之意。形容建筑物的高大華麗,現在也用來形容雕刻或建筑藝術的精美效果。

暴虎馮河,該成語較為陌生,甚至對古漢語不甚了解的人都不能準確的讀準其讀音。暴虎馮河出自《詩經?小雅?小》:“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此處的暴作“徒手搏斗”講,馮,讀作ping,通“憑”,作憑借講。所以,暴虎,指空手搏虎;馮河,指徒步涉水過河,暴虎馮河就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其實,在《論語》中這個成語也出現過,還有一個小故事。《論語?述而》“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若是不了解其來源出處,而將其按現代漢語的讀音來讀,用現代漢語的常用義來解,一定會鬧出笑話。

像以上這種成語還有很很多,如:目無全牛,該成語經常被誤用“缺少整體性、系統性”;感同身受,常被誤用“引起情感的共鳴”;不刊之論,常被誤用“不能刊登的文章”。本來指公堂上受審的“對簿公堂”被誤解告上法庭,比喻極難得的音訊或事物的“空谷足音”被誤解傳播聲音,形容文思敏捷、下筆成章的“文不加點”被誤解為寫文章不加標點,指勉強能使人滿意的“差強人意”被誤解太差勁等等。這些之所以會被望文生義的加以理解和運用就是應為不知其出處之故。

三、斷章取義

漢語中本來就存在著一詞多義,有些詞的同義詞、近義詞很多,這就很容易使人避開成語中的難解字詞,以成語中所熟知的字詞為根基,避重就輕,截取詞義,妄加推斷整個成語的含義,從而破壞成語含義的整體性,造成意義上的扭曲。這一類的成語也不少,如:含英咀華、春秋鼎盛、忍俊不禁、安步當車、不絕如縷、登堂入室、師心自用、慘淡經營、三人成虎、求田問舍、萬人空巷、光怪陸離、善刀而藏、彈冠相慶、匠遇作家、篳路藍縷、尺布斗粟、木人石心、名山事業、望其項背、雅俗共賞、曾幾何時、求全責備、側目而視、五風十雨、首當其沖等等。

以上是我對在使用過程中容易被望文生義的成語所作的一個分類,從另一個方面說,這也是望文生義形成的原因。望文生義作為語言使用過程中的一種不健康的現象,應當盡量避免。若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一、利用手頭的工具書、相關書籍資料、網絡等媒介盡可能的豐富自己的詞匯知識儲備。二、在面對陌生成語時,不要妄加揣測,盡量查閱相關資料獲得準確的含義。三、運用成語需謹慎,尤其是一些特殊的的行業或職位。如:新聞、報刊、作家、學者、老師等,因為其作為文化的傳播者,影響深遠,對于規范語言的運用責任重大。因此,只要我們在使用成語時能夠做到字字有根,知其源流,就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望文生義。

【參考文獻】

[1]郭在貽.訓詁學(修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5(2011.2重印).

[2]宋寶鎖.望文生義原因初探[J].考試與招生,2010(01).

[3]馬朝東.“望文生義”摭談[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S2).

篇4

莫言的小說創作對多種有效的話語資源均有汲取。這集中體現在莫言小說創作的語言問題中。在固守本土文化資源的同時,他積極進行著語言的雜交,從容完成語體的試驗,但在這樣的恣意之中又難免顯露出過猶不及的語言暴力問題。

一、雜語叢生

莫言小說中的語言是混雜的,有“”乃至整個中國革命時期的革命話語,有農民等社會底層人民樸實的俚語和俗語,還有一本正經的書面語體,甚至還有歐化色彩很濃的對話,幾乎所有可以利用的語言風格都被他利用了。他從容地進行著自己的語體實驗。

如果不修廟,螞蚱王會率領著他的億萬萬兵丁,把高密東北鄉啃得草芽不剩,到那時遍野青翠消逝,到處都著結著鹽嘎癡的黑色土地……到那時牛羊要被餓死,暗藏在沼澤地蘆葦叢中的紅狐貍和黃野兔都會跑出沼澤,深更半夜,在大街小巷上、在人家的院墻外,徘徊踟躕,凄厲地鳴……

――《紅蝗》

這段引自《紅蝗》的文字,將書面語的“青翠消逝”、“徘徊踟躕”和很俗白的“鹽噶癡”并置,給人帶來一種奇怪的閱讀體驗。盡管《紅蝗》并不能代表莫言的水平,它甚至是一部備受詬病的作品。但即使在莫言的其他作品中,文白夾雜的運用也沒有那么成功。在《檀香刑》的《錢丁恨聲》章節中,全文以錢丁的口吻對夫人訴說對現世和個人遭際的感慨,行文中錢丁時而用第一人稱的“我”自稱,時而用“余”自稱,文白夾雜的語言帶給人的是一種不快的陌生化的感覺。

但文白夾雜的語體寫作方式并不總是受到詬病的。新鴛鴦蝴蝶派的舊白話,曾用一種文白夾雜的語言征服了讀者,取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將目光放到當下,金庸之所以廣受歡迎的原因,也是其武俠世界中文白交融的語言,帶給了讀者閱讀的。

莫言小說中的文白夾雜是一種意在繼承前人衣缽的嘗試,但似乎并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莫言小說語言的“雜”還體現在歐化傾向。

她用可憐巴巴的眼睛看著他,正在乞求著他的寬恕和原諒。

他沒有死成之后,才感到德國軍隊……

――《檀香刑》

二姐卻咧開嘴笑了,她的笑是準純情少女式的,使母親感到還有挽救她誤入歧途的可能……

――《豐乳肥臀》

這幾處語言描寫,結構嗦累贅,明明可以用簡潔的漢語表達出來的意思,卻偏偏用了一種刻板的語法結構來表達,造成的表達效果就是一種極大的不協調感。

漢語具有不同于印歐語系的特點:漢語是一種表意性很強的“深度語言”,而西方的語言則屬于表音性較強的“淺度語言”。[1] 漢語的表意性從另一個層面證明了漢語的隨意性,因為可以根據意思和情感的變化而調整語言的表達情況,這種靈活性就使得漢語表達更加自由,不必遵循嚴格的語法規范。而西方語言則相反,語言的表達多了更多語法規則的限制。漢語的歐化絕不僅僅只是將印歐語系的語法規則應用到漢語中。其實系統不同的言語本來決不可能同化的,現在所謂歐化實際上不過是根據國語的性質,使語法組織趨于嚴密,意思益以明了而確切,適于實用。[2]

在莫言小說中隨處可見的別扭的、拗口的語言表達,帶給讀者的閱讀體驗并不總是那么舒服愜意。作為一個始終堅守創新姿態的作家,莫言創作的突出特點就在于感覺。在莫言的文學世界里,讀者看到的是色彩繽紛、特立獨行,甚至雜亂不堪的語言表達。他不相信理性的力量,而是在感性的一路高歌中摧毀一切所謂的信仰和智慧。

但莫言在實際的文學創作過程中,卻沒有做到如自己預想地那樣揮灑自如,但這并不妨礙他始終如一的追求。捍衛純潔的母語有民粹主義的保守之嫌,先鋒者莫言進行著以母語為基礎的兼收并蓄的多元化嘗試。這是漢語技術化的大勢所趨,這種技術化帶來的勢必是一種多元化。正如李歐梵所指出的那樣,“中文的多元化已經是一個不可阻擋的潮流,在當代的華文世界,即使是書寫的中文本身也逐漸‘雜種化’,因為它受到英文和當地國家的語言的挑戰和滲透。對于中國文化的衛道之士,這是中文每況愈下的表征,然而,從文化研究的理論角度而言,這種‘雜種性’反而是值得推崇的,因為它對于原來祖國和當地國家的語言霸權都構成一種‘顛覆’。”[3]

二、返回本土

莫言積極進行雜語體的實驗,并不代表他放棄了本土的語言資源。“文學語言不僅僅是內容的載體,它本身就意味著內容,意味著某種文化。”[4] 莫言始終堅持對民間文化資源的積極利用。

莫言小說中返回本土的嘗試首先體現在對方言的利用上。與莫言在小說中建構地方性的高密東北鄉的封閉世界相一致,他的小說語言也多使用當地的方言進行表達,具有濃厚的地域性和民間性。大量的民間口語出現在小說中,不管是描寫環境還是刻畫人物,都使用了很多山東高密的土話,閱讀起來自然親切,既做到了對生活的還原,也起到了很好的審美效果。

《檀香刑》如莫言自己所聲稱的那樣,是一部大踏步向傳統撤退的作品,是他積極返回本土的佐證。小說中充斥著抑揚頓挫的成語和別具一格的韻文。

夫人,你是大清重臣之后,生長在鐘鳴鼎食之家,你外祖父為挽救大清危局,殫精竭慮,慘淡經營,鞠躬盡瘁,為國盡忠,真可謂挽狂瀾于既倒,做砥柱于中流……太后擅權,皇帝傀儡,雄雞孵卵,雌雞司晨,陰陽顛倒,黑白混淆,小人得志,妖術橫行……

――《檀香刑》

方言寫作不只是簡單地借用方言詞匯和語法,它更是一種廣義上的對民間文化的利用。方言是很有價值的文學工具,它的運用可以是精巧的, 而不是一定必得簡單搬用它的語匯。因為,方言可以變化,并非一種固定的說話習慣,它能微妙地轉化為口語,以反映妙趣橫生的思維。[5]

“文學的基礎總是建筑在語言文字的特性上的”。[12] 這里將語言(此處指發聲的口語)和文字,二者是影響文學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只偏重聲音層面,就會使表意性極強的文字近于凋敝,無法開掘出漢語象形文字的無限可能性。只關注文字層面而忽視聲音,所形成的文學必然是一種無聲的死的文學。

莫言早期的創作仍能夠對文字有相當程度的重視,早期成名作《民間音樂》和《春夜雨霏霏》頗有孫犁《荷花淀》的影子,有文言典雅蘊藉之美。但后來,莫言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希望能夠創造一種適合在廣場上朗讀的小說。其實,“五四”開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對口語在文學語言乃至整個民族語言中霸權地位的強調,早就成為中國現代文化的重要傳統了。[13] 莫言在遵循現代文化傳統的同時,追求對中國古典文化傳統的新一輪叛逆。

“五四”引領的漢語改造的烏托邦已經很遙遠,那一代文人在啟蒙的誘惑和救亡圖存的威脅中不遺余力地去打壓母語,希望引入更多鮮活的異質因素,從而拯救死氣沉沉的文言,以實現言文的合一。中國當代作家依然徘徊在母語的夢魘和啟蒙的誘惑中,甚至在希冀發展漢語的多種可能性中走向了語言的病態和粗糙。他們仍然沒能完成“五四”時期的夙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已然難覓蹤跡,對傳統和當代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仍然是一個問題。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文學院)

注釋:

[ 1 ] 李建軍:《直議莫言與諾獎》,李斌,程桂婷:《莫言批判》,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 2 ] 周作人:《國語改造的意見》,鐘叔河:《周作人散文全集2》。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 3 ] 李歐梵,季進:《李歐梵季進對話錄》,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31頁。

[ 4 ] 張直心:《邊地尋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95頁。

[ 5 ] 【美】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劉大基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252頁。

[ 6 ] 莫言:《檀香刑》,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第284頁。

[ 7 ] 黃擎:《毛語體時代文藝批判的話語風貌及其影響》,《閱江學刊》,2009第3期。

[ 8 ] 莫言:《福克納大叔,你好嗎?》,《小說界》,2000年第5期。

[ 9 ] 莫言:《紅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頁。

[10] 劉東:《西方的丑學》,美學第6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

[11] 摩羅:《紅色:記憶與遺忘――當代中國文學中的暴力傾向》,《不死的火焰》,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