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心瀝血文言文范文
時間:2023-03-13 16:29: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嘔心瀝血文言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對于剛涉足文言文學習的初中生來說,他們肯定一頭霧水:什么是“古字”?“通”和“同”到底有什么區別呢?其實,在以往的教材中,“同”是指異體字,“通”是指通假字,而“古字”則是指“古今字”。
簡單地說,古今字是古代漢語中的一種形體分歧的字。例如:古字“辟”,兼有后代產生的“避”“壁”、“僻”、“譬”等字的意思。因此,我們就把“辟”與后起的這些字稱為古今字。原有的漢字“辟”稱為古字(或初文),由它演變而產生的漢字稱今字(或后起字、區別字、分別字)。為了便于初學,一般把古今字當作通假字處理,不再嚴格區分兩者的界限。
異體字是一種不同形體的字,但不同于古今字,且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相互使用,例如“村”和“”。文化部和文改會1955年12月聯合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1986年重新發表的《簡化字總表》和《現代漢語通用字表》都對《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提出的異體字作了修訂,200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異體字為非規范漢字,除了像“姓氏中的異體字”等六種情況使用外,其他場合不允許使用。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初中階段無須再對學生提及異體字。如《核舟記》中“箬篷覆之”中的“箬”和“”為異體字,注釋中就不再標注。
相比之下,我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字”的生命力就非常強大,至今令人不敢掉以輕心,因為它們大量存在于文言文之中,而我們如果不掌握通假字的用法,則無法對古籍進行有效的學習。“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也叫“通借”,即借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本字。通借不同于“六書”中的假借,二者的根本區別在于通借“本有其字”,而假借“本無其字”,但習慣上也有把“通假”稱為“假借”的。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我們所說的通假字,是廣義的通假,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古音通假,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另一個字,也就是嚴格意義上的通假字,如以“蚤”代“早”、“亡”代“無”等;二是古今字,即古字與后起字之間的相互替代,如“禽”代“擒”、“說”代“悅”等?!扒荨焙汀罢f”原是古字,“擒”和“悅”則為后起字(今字),但在今字產生以后,仍有人書寫古字,這就發生了以古字通假今字的現象。習慣上,通常把這兩種現象都看作通假字。
按照通假字與本字的形體聯系,我們通常將其分為三種情況:一、聲符與本字有聯系的通假字(包括通假字只是本字的聲符,或本字只是通假字的聲符兩種情況)。如“知”通“智”,“闕”通“缺”;二、只有聲符相同,形符不同的通假字。如“距”通“拒”,“畔”通“叛”;三、字形完全不同,純粹因音同或音近而替代的通假字(包括同音、雙聲[聲母相同]、疊韻[疊母相同]三種情況),
如“裁”通“才”,“有”通“又”。
篇2
【關鍵詞】古典詩詞 人文內涵 創新模式 提升素養
古典詩詞是我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含的不僅是古人的思想,更是古代歷史文化的縮影,不少古詩詞記錄了古人的生活情景,反映了古人的思想情感。但由于古典詩詞以文言文為寫作方法,對于習慣運用白話文的當代學生來說,想學好古典詩詞并非易事,加上古典詩詞在初中教材占的比重不是很大,導致無法得到教師與學生的全面重視。教師如何挖掘古典詩詞的人文特色,讓古典詩詞閃耀光芒?
一、挖掘人文內涵,讓古典詩詞閃耀光芒
人文內涵是古典詩詞的一大特色,也是古典詩詞之所以能發揚光大的重要原因。它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教師應當轉變觀念,積極挖掘人文內涵以提升學生對古典詩詞的興趣,并在教師的引領下有效參與閱讀。
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此詞是屬于望月懷人之作。雖是懷人,詞牌的最后卻抒發了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世上所有的事都不可能完美。教師在分析該詞時應避免平白描述,盡量選擇優美的語言,以增強古典詩詞的質感。同時突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一人文精神。可以說,沒有深入品讀古詩詞,就無法感受到它的美,而沒有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就無法體會古人細膩而豐富的情感。教師可以運用優美、流暢的語言,將艱澀、難懂的古典詩詞簡單、生動的展示給學生,同時也要將作者的內心情感展現給學生,學生才能感受到古典詩詞的魅力,進而感受到古典詩詞中蘊藏的人文精神。古詩詞之所以能經久不衰,流傳久遠,原因在于古詩詞融入了當時的生活情景,融入了作者不一樣的情感,并運用語言文字將它記錄下來,當后人在品讀詩詞時,似乎還散發著余溫,情感是那么的熾烈、感人。因此,挖掘人文內涵是引領學生有效參與學習的重要法寶,也是閃耀古詩詞魅力的重要策略。
二、創新教學模式,讓古典詩詞閃耀光芒
由于長期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大部分教師習慣運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他們會將自己的理解借助課堂全盤“傳授”給學生,而沒有考慮學生的認知期待,沒有考慮教材蘊含的人文精神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同時,有些教師會讓學生背誦,這本是好事,但不少老師要求學生背誦時,并不是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之上,而是要求學生強行記憶,此方法顯然沒有充分挖掘出古詞的價值,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古詩詞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在于它的價值,蘊含的人文精神,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使古詩詞煥發魅力。
如《破陣子》,該詞的主要創作背景是南宋時期,當時南宋正在遭受金的侵略,而南宋朝廷并不主張抗金,一再退讓。當時,作者已經辭官在家,雖然閑居卻仍沒有忘記祖國,他的好朋友陳亮也有同樣的志向,作者就做此詞以表明自己的心跡。當學生了解到作者在寫此詞時的情感狀態后,他們在品讀時就不再是枯澀的,而是帶著愛國情懷的熱血,詞背后是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和報效祖國的情懷。學生的誦讀激情被點燃后,教師再讓學生去反復誦讀,在誦讀過程中,教師再巧妙滲透詞句理解,以達到逐漸提升學生對整首詞的理解。同時,教師就詩詞風格、意境、手法等知識,進行詩詞剖析,使學生感受作者嘔心瀝血的創作用意,感受作者濃濃的愛國情懷。可以說,新穎的教學模式為學習注了活力,作品的人文精神感染了每位學生,使學生對詩詞更加感興趣。
三、提升教師素養,讓古典詩詞閃耀光芒
教師對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自身的素養特別重要,因為古詩詞不同于白話文,它所蘊含的內容比較深,加上語言運用方面比較抽象,想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樂趣,教師要先用自己的文化“征服”學生,為學生展示古典詩詞的魅力,而這個魅力離不開流暢的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師豐富的知識底蘊,課堂的巧妙延伸會將學生帶入不一樣的古典詩詞世界,使古典詩詞中的人文氣息在教師的引領下而縈繞于課堂之中。
如《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師必須對全文有一個前瞻性理解才能課堂上向學生滲透作者人因懷才不遇而引發的無盡煩憂。人文情感是本文的一個隱性價值,而這個挖掘必須以文本的解讀為載體,教師要具備淵博的知識,才能充分挖掘出古典詩詞中蘊含的人文價值,詩人為何而煩惱,而這個煩惱離不開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詩人的情感如何通過字詞表達的。只要豐富的知識修養才能在授課時旁征博引、娓娓道來。
總之,古典詩詞中蘊藏的人文精神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沉淀,想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古典詩詞,并對古典詩詞產生濃厚的興趣,需要教師把握古典詩詞蘊含的人文價值,展示古典詩詞的魅力,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古典詩詞“可愛”的一面,進而產生積極的學習興趣,讓古典詩詞閃耀光芒。
【參考文獻】
[1] 趙一澤. 讓古典詩詞在課堂中綻放美麗[J]. 課程教育研究,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