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紹翁的古詩范文

時間:2023-04-04 18:21: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葉紹翁的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葉紹翁的古詩

篇1

一天早晨,窗外的空氣格外清新。小鳥嘰嘰喳喳的鳴叫著,在枝頭上飛來飛去。葉紹翁走到窗前,望著窗外滿目春色,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啊,整整一個冬天沒有見到好友馬翁了。他現在還好嗎?冬天大雪封山,行動不便;現在天氣轉暖,春色滿園。我何嘗不去看看他。老哥倆開懷暢飲,聊天賦詩,順便也可欣賞一下他的滿園春色。

想到這里,他急忙更衣,帶上他的酒葫蘆就要出門。為了防備冰雪融化,道路泥濘,他特意穿上了兒子為他用木頭制作的底下帶刺的“泥屐”。走出家門,屋外清新的空氣,滿目的春色,使他頓時感到心曠神怡。也許是他的心情好,也許是想盡快見到老朋友,他感到腳下特別輕快,幾十里的山路,一轉眼就被他甩到了身后。

看見了!看見了!馬翁那熟悉的房子,高大的院墻,小小的柴門,已經清晰地出現在他的眼前。他仿佛已經看見了老朋友那熟悉的面孔,聞到了桌上的飯菜酒香。他快步如飛地來到馬翁門前,整了整衣冠,輕輕的叩響了馬翁的柴門。可奇怪的是,過了好久好久,也沒有人來開門。他高喊了幾聲,也沒有人答應。他倒背雙手,在門外輕輕地渡著步子,心想,好一個小氣鬼老馬翁,你是耳朵聾了,還是怕我的木屐踩壞了你園中的苔蘚和鮮花,而故意躲在家里不開門?你要知道,我可是趕了幾十里的山路來看你的,我還給你帶來了一壺好酒哪!你總不能讓我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吧!想著想著,他又伸手去敲門。忽然,他的眼前一亮,只見柴門的上方吊著一個大銅鎖。啊,原來主人不在家。唉,我可是錯怪老朋友了!

看看天色已晚,老朋友還沒有回來,葉紹翁就圍著馬翁的院墻外面轉起圈來。他想,馬翁院子里的鮮花一定開了,有迎春花、山、桃花、杏花、玫瑰花……他想著想著,簡直就想一步跳過院墻,好好欣賞一下里面的景色。可惜,高高的院墻,緊閉的柴門,他什么也看不見。

葉紹翁進不了院子,十分失望。他正想離開,忽然,他看見在圍墻的拐角處,一枝白里透紅的杏花從圍墻里面伸了出來。他站在墻外,仔細的欣賞著這隨風飄香的花朵:紅紅的花瓣,白白的花心,好像正在對他微笑。他仰面朝天,一動不動的看了好幾個時辰,簡直就像著了迷一樣。

詩人畢竟是詩人。一枝出墻的紅杏,引起了他的無限聯想,他好像已經看到了滿園的春色,于是生發了“關不住”的妙想。葉紹翁面對那出墻的紅杏,高聲朗誦道:“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時,在詩人的眼里,一枝飄香的紅杏,已經演變成生機勃勃的春景。他未進園而勝似進園,那桃紅柳綠、姹紫嫣紅的滿園春色,盡在詩人的想象之中,而且充滿了無窮無盡的韻味。

詩人充滿激情的高聲朗誦,召回了他的朋友。這時,馬翁從外面回來了。他一見葉紹翁就忙著躬身行禮:“老朋友駕到,柴門緊鎖,有失遠迎,失禮失禮,恕罪恕罪”。葉紹翁忙說:“馬翁免禮也!我來時也沒有給您打招呼,不知者,不為罪呀!”……

兩個老朋友寒暄一陣,就進了家門。這時,展現在葉紹翁眼前的,果然是一派生機勃勃、五彩繽紛的景象:美麗的迎春花,鮮艷的桃花,白里透紅的杏花,婀娜多姿的垂柳,清清的小池塘,活蹦亂跳的小魚兒,滿地的綠草、鮮花,仿佛使人進入了夢的仙境。

篇2

【關鍵詞】詩情畫意 情境教學法 古詩詞教學 運用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2)09(a)—0046—01

教育學家贊可夫所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歡快活潑的課堂氣氛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學生情感高漲和歡欣鼓舞之時往往是知識內化和深化之時。筆者認為,中國古詩詞因為本身具有一種獨特的“意境”而與這種“情境教學法”存在某種內在的暗合。因為在古詩詞作品中,“意”不是裸地說出,往往借物來表現,“境”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由意所觸發。而既然“意”需借物表現,那想要理解詩中之意就必須要置身“物”中,即需要走進作者借“物”創設的情境,才能真正感悟到“意境”。

1、訴諸視覺的情境

常言道:“百聞不如一見。”眼睛所看到的東西往往是最為直觀,最易產生直接感受的。教師通過搜集與詩詞相關的實物或圖畫,在課堂中予以展示,學生根據實物展開思考,就更容易順利的進入詩詞中的情境。

一位教師在上《望廬山瀑布》一課時,就在課前準備了有關廬山瀑布的許多視頻或圖片資料。畫面上草木清翠,郁郁蔥蔥,危峰矗立,山巒疊障,而香爐峰被煙霧籠罩,在陽光的照耀下,一團團紫煙不斷從山谷中升起,山前一道瀑布如一條白練掛在山壁上,山勢陡峭瀑布也氣勢雄偉,景象美不勝收。學生觀看了圖畫后不由自主地贊嘆到:“瀑布真長,像從天上掉下來的。”如此一來,對“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句的理解也就變得輕而易舉了。

2、訴諸聽覺的情境

聲音元素在課堂中的恰當使用同樣能為情境教學的實現起到很大的輔助作用。課堂中的聲音除了人聲和自然聲響之外,我們為了創設詩詞描繪的意境,可以利用音響設備,為課堂提供環境聲和音樂來增加情境的真實感。環境聲比如詩詞中經常出現的水聲,雨聲,動物聲等對于學生進入情境都有很好的引導作用。音樂的作用同樣不容小覷,音樂的情感渲染常常會帶給人一種直抵心靈的觸動感。在為古詩詞教學創設情境的過程中,音樂也能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

許多老師都曾在課堂音樂運用上下過功夫。有位教師在上《尋隱者不遇》一課時,不但找了許多名山的圖片,還加入了一首古曲做背景音樂。上課伊始,就向學生展示課件,學生一面欣賞畫面上高山巍峨,山上有蒼松翠柏,眺望群山,山頂若隱若現,山腰處云海茫茫……配以教師精心選取的一首古琴曲,古曲寧靜悠遠,恰映隱者心境,在此背景音樂下教師從容深沉地朗誦起課文,學生已被此情此景所吸引,置身景中,很快就進入了作者的情境世界中。

3、訴諸想像的綜合運用

除了視聽覺具體的形象的引導,教師作為課堂的“導演”需要用各種有效的方式引導學生發揮想像,來進入到詩詞的意境當中去。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語言,形象的肢體表達甚至角色的扮演來創設情境,當然也可以通過調動學生,讓學生來展示抑或扮演詩中角色的方式,這樣可能起到非常理想的情境教學的效果。

比如一位教師在教授《游園不值》一課時,道具只有書中的掛圖,和一幅葉紹翁的畫像。教師在上課伊始就出示葉紹翁的畫像,請學生說說畫像上的人是誰。待學生大體了解了作者后,教師巧妙地自己搖身一變,成了葉紹翁本人,提出帶領小同學們去他一個朋友家的園子里賞賞春。教師在講臺上仿佛真的成了詩作者,按照詩中的節奏和過程,一路不住地關注同學們注意腳下的蒼苔,小心滑倒。這樣一來學生立刻來了興趣,仿佛小小教室里的神游真的成了他們的踏青之旅。學生們興奮的心情溢于言表。老師隨后敲敲教室的門,“咦,怎么敲了這么久主人都沒有來開門,莫非主人出門了?唉,看來我們進不去了,同學們你們現在是什么心情啊?”教師此處一句合情合理地提問既是問學生現在的心情,又是讓學生體會葉紹翁“游園不值”的心情,學生在這種情景下非常自然地表達了自己的失望情緒,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既然來了,我們就想像一下園內的景色吧,看看哪位同學能用四字詞語說說你想到的景色。”這樣一來,水到渠成,學生非常踴躍自然地說出了很多諸如“萬紫千紅、鳥語花香、滿園春色”等等的詞語。這樣的教學設計可謂構思巧妙,借助想像的力量綜合的運用各種因素,引導學生進入到了詩歌的具體情境當中,從而更真切地感悟古詩詞的意境。

篇3

1、蕭蕭:風聲。

2、梧葉:梧桐高大挺拔,為樹木中之佼佼者,自古就被看重,常和鳳凰聯系在一起。鳳凰是鳥中之王,最樂于棲在梧桐之上,可見梧桐質地高貴,在古詩中有象征品格高潔美好之意。

出自葉紹翁的《夜書所見 》,蕭蕭梧葉送寒聲意為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一、入詩中境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在讀中體會古詩的情感表達,才能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達到對古詩的認知與審美效果。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說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詩通過一定的意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情感。而意境是詩中描繪的畫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只有全方位地沉浸到詩人所描繪的情境中去,才能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具體,變詩境為我境,使之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歷其事。

二、品詩中情

文章不是無情物,強烈的情感是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古詩教學中,要指導學生自己以讀通情,準確地傳情會意;以讀激情,激發其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以讀移情,充分品味洋溢在詩句里的情感,從而與作者的感情共鳴,心靈相通。如,在教學《靜夜思》時讓學生輕聲朗讀,潛心體會如水的月光靜靜地流淌,流淌過床頭,流淌過靜夜,也流淌過旅外游子的心的情景,然后配樂朗讀,引導學生先乘上語言的小舟,進入詩文的語言環境,展開思維的翅膀,出神入化,“神與物游”。學生仿佛和詩人一起進入這明月如霜的晚上,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刻,思鄉的惆悵便漸漸彌漫開來。這樣便切身地體會出詩人當時孤獨的心情和思鄉之情。

三、悟詩中理

教材中,有一些深含哲理而又形象鮮明的古詩,我們稱之為“理趣詩”。這樣的古詩教學,靠抽象的講解、分析是不能讓學生深刻領悟其中的道理的。因此,可通過指導感情朗讀,帶學生賞景、激情、悟理。如,葉紹翁的《游園不值》,作者游園的目的是為了尋春,柴扉緊閉未免讓他失望,但是一枝出墻的紅杏使他領略到了滿園春色,又給他帶來了一份驚喜。短短的四句詩寫出了作者由期望到失望,再到他的期望意外得到滿足而非常得意的心理變化過程,顯得情趣盎然。教學時,先指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悟出這樣的道理:這首詩道出了內容與形式、本質與現象之間的關系問題。內容或本質是一定會通過形式或現象反映出來的。最后,再引導學生齊讀全詩,并聯系生活經歷談體會,以進一步深化對這首詩的理解。

篇5

關鍵詞:讀古詩;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

古詩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古詩時代久遠,意義深刻,難以理解,不便于小學生學習,筆者就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學生掌握“讀、知、明、悟”四個基本環節,談一點個人淺顯的認識。

一、讀古詩

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記、易背,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讀古詩時,教學生學會找“韻腳”,使學生知道古詩中每句詩的最后一個字韻母相同或者相近的部分就是韻腳。如:在《靜夜思》這首詩中,“光、霜、鄉”的韻母都是“ang”,這首詩的韻腳就是“ang”。學生找到了韻腳,朗讀的積極性就會得到提高,很容易記住古詩并背誦下來。

二、知詩人

學習古詩,先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詩人的性格特點,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古詩的內容。“唐詩、宋詞、漢文章。”小學生所學的古詩主要以唐詩為主。在小學生古詩詞必背篇目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唐詩。在記詩人的朝代時,我們只需要特別記住不是唐代的詩人即可。如宋代詩人蘇軾、王安石、葉紹翁、楊萬里、陸游等幾位。三國曹植、元代王冕、明代于謙、清代鄭燮和龔自珍就行了。詞人需特別記住唐代張志和的《漁歌子》。采取“記少不記多”的方法記住詩人的朝代,其他默認為唐代詩人、宋代詞人。

三、明詩意

明詩意就是理解詩意。理解詩意的方法多,以下簡介幾種:

1.抓關鍵字理解詩意

如杜甫的《絕句》一詩中,只要抓住“鳴、上、含、泊”四個關鍵字來思考:①黃鸝鳥在什么地方鳴叫?②白鷺鳥飛上什么地方?③“含”是包含的意思,指從窗外望去,窗外的景色猶如嵌在窗子上。詩人從窗外望去看到怎樣的景色。④什么地方停泊著什么?回答了這幾個問題,也就理解了詩句。

2.結合圖畫,發揮想象理解詩意

學習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時,通過觀察母親在油燈下縫補衣服的情境,想象一下母親心理活動,很容易理解“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含義。

3.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編故事理解詩意

在學習南宋詩人陸游的《示兒》時,出示問題讓學生續寫故事:詩人陸游臨終前究竟放心不下什么呢?他又會給兒子叮囑怎樣的遺愿呢?請你熟讀古詩《示兒》續編一個故事。學生很容易明白詩人放心不下的是國家沒有統一,詩人的遺愿是南宋朝廷的軍隊收復中原。

四、悟詩情

“借詩言志”“借詩抒情”。古詩不僅有優美意境,還能抒發詩人的喜、怒、哀、樂之情。一般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贊美祖國壯美河山,表達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例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另一類是詩人自我情感的流露,表達對現實的不滿以及對下層勞動人民的同情。例如,張繼的《楓橋夜泊》、王昌齡的《涼州詞》。在理解古詩的基礎上,感悟詩人的情感是學習古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把握“讀、知、明、悟”四個基本環節,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篇6

一、 加強誦讀,體會古詩的語言美

古詩的語言美,首先是指語言的音韻美。凡是詩,即使不唱,誦讀起來也朗朗上口,抑揚頓挫,自然而然中產生樂感,讓人感受到優美流暢的音韻美,錯落和諧的節奏美。如李紳的《鋤禾》:“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詩中一、二、四句的“午”“土”“苦”押韻,但句內平仄交錯,句間平仄相對,充分顯示出語言的音韻美。

古詩的語言美,還體現在一種凝煉美。古詩字數有限,因而在用詞上講究精確恰當,有時一字一詞,都包含了極豐富的內容。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峰寫“活”了,也把山間煙云冉冉上升、裊裊流動的景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給人以動態美。

因此,教師在教學古詩時首先就要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古詩的語言美。可以將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輔以其他形式的讀,讓學生體會出詩歌的音韻美和凝練美。然后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如查閱資料等來弄懂詩中的詞義、句意,在正確理解詩的內容的基礎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只有反復朗讀,仔細品味,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古詩的語言美。

二、 激發想象,感受古詩的畫面美

教古詩時,我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可見詩與畫是有共同點的,是能夠相通的。 從小學課本中所出現的古詩來看,有不少“詩中有畫”的名篇。如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詩人著眼于春天,抓住青苔、紅杏等景物的特點,用自然清新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春色滿園而富于生機的“紅杏出墻”圖。再如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全詩一句一景,合起來好像是一幅美麗動人、渾然天成的畫卷,讓人眼前仿佛就立刻出現了滿池的荷葉荷花,相映成趣,令人賞心悅目。

詩和畫雖然有某些共同的審美特征,但是,畫是視覺藝術,詩是語言藝術,兩者還是存在明顯的區別的。畢竟詩只是用語言描述出來的“無形畫”,缺少直觀性。因此,在古詩教學中,還必須通過語言這個媒介,啟發學生去想象,才能使學生感受到詩中的畫面美。 轉貼于

課本中每首詩都配有插圖,詩句描寫的情景,都通過圖畫再現了出來,使原本難以意會的詩句變得形象可感。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借助各種教學媒體,充分利用文中插圖,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使之自由地在思緒的天空翱翔。

三、 披文入情,體味古詩的情感美

就古詩而言,詩人往往將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繪的景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從而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隨著人的情感變化而變化的。正如清代吳喬在《圍爐詩話》中所云:“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

篇7

【關鍵詞】語文教學 完美課堂

從課程方式來看,無論從教材的鉆研、教案的設計、教法的選擇還是教學氛圍的營造等都深入細致,孜孜以求,力爭為學生、更多地為聽課者奉獻一頓美味的教學大餐。而伴隨著下課的鈴聲,教師恰到好處地說著“謝謝大家”,成為令人稱道的演出,成了首選的“完美”風景。為了這個“完美”,公開課就成了“集體智慧的結晶”;為了這個“完美”,公開課就越來越變成了“無懈可擊”的表演;為了這個“完美”,公開課就越來越講究“精雕細刻”的形式;為了這個“完美”,公開課就越來越成了各種“模式”或生搬硬套或惟妙惟肖的翻版。

一、課堂教學時間的延誤也情由可原

現行的評課標準有許多,而這些標準中,有一條幾乎達成了一種“共識”,即:能否在“法定”的時間里“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成則“完美”,“不成則要打折扣。

于是我們在公開課時掐著時間進行,將每個環節設定好所用的時間,當下課鈴聲響起,教學環節剛好能結束則大功告成,對于這種“完美”的劃定,我們下意識里已默認了、習慣了。如果說能在規定的時間真正達成了目標、發展了學生的能力,這種真正的完美的確是成功的。但大多數情況是這樣的:當我們在完成教學環節時,總要去面臨孩子不斷新生成的課堂問題。教學是動態的,常常一個環節設定的時間到了,而教學任務尚未完成,于是為了整堂課結構的臻美,我們不惜漠視課堂的動態生成,草草結束一個環節,又匆匆開始另一個環節,牽著孩子走,而顛覆了“以孩子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那我們何必要求公開課上的“準時到達”呢,我們平時設定的課時要拖延,但不是一樣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嗎?

例如,學完了《古詩兩首》后,孩子們有些提議:一學生說我讀過許多描寫鄉愁的古詩和文章;一學生說我還知道好幾首王維和葉紹翁寫的古詩,我說:“你們能去搜集一下嗎?”孩子們一致同意,于是在下節課里,孩子們匯報背誦、朗讀了許多有關“秋景”“鄉愁”的古詩,還呈例了許多王維和葉紹翁的詩。在上述課例中,如果我上到搜集古詩這一層次,也已經按教學設計完成了教學任務,但對于學生來說,這堂課還會讓他們難忘嗎?是十分“完美”的嗎?不!

課堂知識包括課本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知識。在課文課堂教學中,豐富的課外知識很容易灌輸進課堂,這就增加了語文課堂教學后續性學習。

二、課堂教學內容的有缺未必不是堂好課

新課程的語文教材增加了許多內容選擇上的靈活性,練習的內容也有了很大的彈性,但對于低中段孩子來說,識字和個性化閱讀始終是重點。每上一課,我總是奢望能將識字和閱讀及其他的一些教學任務完美結合,順利完成。這種思維定勢實現于公開課上,執教者總希望通過一堂課展現給大家三維目標的和諧實現、師生的多元交流等等,似乎這成了評價一堂課優劣的標準。而過少地去考慮這堂課是否收到了實效,這種課型是否易于操作、推廣。然而讓聽課者看到的往往是前者多于后者。

例如《秋天的雨》第一課時,我預設目標是認識生字,會寫五六個生字;能正確流利地閱讀課文;并對秋天有所感受。當我實施教學時,發現孩子大多數已完成了識字任務,課文也讀得很流利。于是當我引導孩子閱讀第二段時,我邊運用道具(樹葉)邊做動作邊示范讀,孩子們興趣大增,完全投入了秋天的情境當中,讀了還想讀,演了還想演,有好幾次我試圖將孩子的思維從朗讀中牽回到寫字上來,都很難成功,索性我就將寫字這一內容從本堂課中刪除掉了。結果孩子整整朗讀了一節課,孩子們自己似乎成了那銀杏葉、楓葉、田野、果子、,興致勃勃地表演著,自我陶醉在“秋天”里,下課了還在意猶未盡地表演。

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固然是一堂課的精彩,但如果在內容的選擇安排上不遵從孩子的意愿,不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那么再多的精彩也只是教師個人的精彩;如果為了內容、結構與預設的絲絲入扣而不去關注課堂即時生成的問題,孩子的情感體驗,那么這種精彩怎么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精彩呢,又怎么稱得上是“完美”呢?還不如讓內容的有缺來成就孩子的精彩。因此,我想語文課堂未必需要負載面面俱到的任務,允許“有缺”,但不是說不要任務、不要目標,因此,遇到這一問題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我們應該花更多的時間來鉆研教材,站在孩子的角度安排課時內容,真正讓這些內容能對孩子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對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產生積極的影響。

篇8

來到苗圃,放眼望去,我被一片花繁葉茂的果樹林迷醉了。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梨花,桃紅的三角梅……都開得笑盈盈的,萬紫千紅。在陣陣微風吹拂下,枝葉輕輕地搖曳,宛若碧波蕩漾,在陽光的照耀下,那醉人的綠也閃爍著點點金光。我們一邊走一邊觀賞春天美麗的景色。你看,那棵樹怎么長得像金元寶似的?哦,原來是園藝師的作品。路旁的小樹苗都長出了嫩嫩的枝芽,一陣風吹來,樹枝擺了幾下,好像在說:“歡迎你們來游玩。”

順著那條蜿蜒的石板路往前走,我們來到一塊大草坪,草坪上的小草迎著微風,向我們頻頻點頭,小草上面還有一顆顆露珠,就像一顆顆晶瑩透亮的珍珠。還有許多叫不出名的花兒,正在爭先恐后地向我們展示春天的魅力。

快看!那里有許多雕像,個個雕得栩栩如生,逼真動人。有老鼠、有兔子、有虎等等。那里有一只鐵牛非常神氣地抬著頭,看著我們,好像放開嗓子叫道:“歡迎光臨!”那邊還有用木頭做的七匹狼栩栩如生,那只領頭狼更是張牙舞爪,似乎要向我們撲來。

順著那條蜿蜒的石板路往前走,我們來到一塊大草坪,草坪上的小草迎著微風,向我們頻頻點頭,小草上面還有一顆顆露珠,就像一顆顆晶瑩透亮的珍珠。還有許多叫不出名的花兒,正在爭先恐后地向我們展示春天的魅力。

篇9

一、開篇引題,激發興趣

導課,是一節課的開端,應該對新課的講授起到鋪墊、引入的作用。恰當合理、引人入勝的導課,不僅能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能給予他們愉悅的心境,便于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為本堂課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我們往往可用一個樸素而又喜聞樂見的俗語、諺語或古詩來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熱情和欲望,從而順利導入新課。例如,講授高二生物《遺傳和變異》引言時,我們就可先列舉“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及“一豬生九仔,連母十個樣”這樣的一些俗語,并設疑:“這些俗語分別講述的是自然界的何種現象?”然后集體討論分析:龍的后代仍然是龍,鳳的后代仍然是鳳,老鼠的后代也仍然保持其親本打洞的特性……這實際上都生動反映了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通過這樣的一些俗語,就把深奧、抽象、難于理解的遺傳變異現象,化為簡單、直觀、通俗易懂的歌訣,大大降低了知識的難度系數,并能迅速把學生的思緒順暢地領入新課,有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又如講授高二生物《植物的礦質營養》時,我們就可采用先介紹“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這一諺語和“種莊稼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這一俗語的方法,并設疑,引導學生思考礦質元素在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作用,從而有效導入新課。再如講授高二生物《植物的激素調節》時,我們也可先介紹“朵朵葵花向太陽”這一俗語,并引導學生回憶南宋葉紹翁的古詩《游園不值》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一詩句,還可補充北宋司馬光的《客中初夏》中的詩句:“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最后設疑:紅杏為何會出墻?葵花為何向日傾?引導學生分析植物的向光性,順利導入新課。

二、課中切入,幫助理解

新知的落實,是一節課的重點所在、目標所指,而有些新知難度較大,這時不妨在講授新知時,適時切入一些俗語、諺語或古詩。這樣不僅有形象感、親切感,縮短新知與學生心靈之間的距離,還能降低知識難度,有助于學生迅速牢固理解新知。例如我們在講授高二生物《生態系統》中森林生態系統的作用時,例舉:“山上多植樹,勝似修水庫。有雨它能吞,無雨它能吐。”這一俗語,用來形象說明森林生態系統在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方面的作用。又如我們在講授高二生物《生態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時,為了形象說明溫度對生物的影響,可引導學生回顧唐朝白居易的古詩《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一詩句,并可補充宋朝歐陽修的《答丁元珍》中的“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激活學生的思維,解釋詩句反映的現象。這樣可使學生感受到課堂教學的成就感,享受成功的喜悅,以鼓勵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結課印證,鞏固新知

篇10

一、追溯悠遠的背景,講述有趣的故事

每一首詩詞的誕生,都有它獨特的背景,或欣喜、或悲涼、或相思、或祝福……正所謂“字字句句總關情”。一首古詩詞就是一個故事、一段佳話。蘇軾在外為官,思念闊別已久的弟弟,在萬家團圓的中秋之夜寫下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纏綿;李白從秋浦前往涇縣游桃花潭,受到當地人汪倫的熱情款待,臨別時寫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感激……

語文教學中,我們應不遺余力地引導學生去追溯詩詞的寫作背景,將那感人的故事通過自己的筆尖生動地講述出來。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閱讀經典詩詞的興趣,而且能指引學生將詩詞讀深、讀透。這樣的練筆也一定是有血有肉、生動有趣的,相同的故事在不同學生的筆下流淌出的應該是別樣的精彩。

二、捕捉鮮活的事物,描摹眼中的精彩

古代詩詞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題材各異,有寫景抒情的,有詠物言志的,有懷古詠史的,有邊塞征戰的。其中寫景詩和詠物詩里都不乏許多鮮活的事物,可愛的鳴蟬,純潔的蓮花都是詩人歌詠的對象。千百年過去了,詩人筆下美好的事物仍然在大自然中煥發著勃勃生機,陶冶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性情。如今,面對清幽的梅花,蒼翠的青松,忙碌的蜜蜂,孩子們心中又會有怎樣的贊美和見地?

三、緊扣精美的詩行,想象美妙的景象

詩詞講究的是凝練,短短的五個字、七個字,不知包涵了多少人間萬象,波瀾壯闊。“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詩句的背后有著怎樣歡樂的場面?“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又讓我們想到怎樣的秀美?

在教學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時,我讓學生抓住“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進行一次小練筆,其中一個孩子這樣寫到:“邁進大門,頓時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雖沒有奇花異草、珍禽異獸,雖沒有高山流水、仙氣繚繞,但這兒有的是一片安靜祥和,鳥語花香,令人氣爽神怡……正對大門的是一棟簡樸的小木屋,雖沒有雕梁畫棟,龍飛鳳舞,但有的是樸素、自然……一棵高粗的杏樹,樹上開滿了粉嘟嘟的杏花,伴著金色的花蕊,仿佛是紅色的綢帶,里面鑲著金色的天絲……”從整體到部分,從園前到屋后,洋洋灑灑六七百字,描寫得細膩自然,一個令人神往的怡靜小院躍然紙上。

孩子的天性是想象,教學中,我們何不有意識地抓住這些精美的詩行,讓孩子們想象出美妙的景象,讓這些美妙的景象在習作中綻放出異樣的光芒。

四、鳥瞰完整的詩篇,作出完美的解讀

古詩詞的教學中,練筆的契機不僅僅存在于一個字,一組詞,一句話,鳥瞰完整的詩篇,還有太多的時機有待我們去發現、去捕捉。例如,學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學生寫寫當時的情境怎樣?分別在即,他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孤帆遠去,李白佇立江邊又會想些什么?這便是補白;學完《尋隱者不遇》,讓學生寫寫詩人告別童子后所發生的故事,這便是續寫。此外,翻譯、擴寫、改寫、看插圖寫話等都是不錯的練筆方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智慧和語言對詩歌作出完美的解讀。

五、體味深遠的意義,寫出獨特的感受

細細品味,簡短的詩詞往往蘊含深刻的道理。小學語文課本所選古詩詞中,就有一些這樣的“哲理詩”,這些詩詞,除了描寫景物、敘述事件外,往往蘊含著深刻的道理。蘇軾的《題西林壁》道出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玄機;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告訴我們“站得高,望得遠”的深刻道理;于謙的《石灰吟》贊頌了寧可粉身碎骨也要堅守高潔情操的情懷……學生是有思想的個體,教師可以借此引導學生多側面、多角度去思考,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力,精心品味古詩詞所蘊含的深遠意義,寫出自己獨特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