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臺歌陳子昂范文
時間:2023-04-05 22:43: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登幽州臺歌陳子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注釋
幽州臺:即薊北樓,又名薊丘、燕臺,亦即傳說中燕昭王為求賢而筑的黃金臺。幽州,唐時幽州治薊,是古代燕國的國都,在今北京市西南大興縣。
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賢士,如燕昭王、樂毅等。這句表現了詩人對歷史上君臣遇合,風云聚會成就一番事業的無限向往之情。
來者:指后世的明君賢士。這句表現了詩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見“來者”的無限傷感之意。
悠悠:長遠得無窮無盡的樣子。
愴然:傷感的樣子。
涕:眼淚。
譯文
先代的圣君,我見也沒見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時候?
想到宇宙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短暫,獨自憑吊,我涕淚縱橫凄惻悲愁!
賞析
《登幽州臺歌》這首短詩,由于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諫,對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不為武則天采納,并曾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反而受到打擊,這使他心情非常苦悶。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稍后,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與《登幽州臺歌》是同時之作,其內容可資參證。《薊丘覽古》七首,對戰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跡,表示無限欽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后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登臺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本篇以慷慨悲涼的調子,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
本篇在藝術表現上也很出色。上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念這首詩,我們會深刻地感受到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面前仿佛出現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面前,兀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因而深深為之激動。
評析
這是詩人于神功元年(697年)隨建安王武攸宜遠征契丹,在幽州時作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詩。由于武攸宜在軍事上的無能,剛一接戰,先鋒王孝杰等全軍覆沒。為了挽救危局,陳子昂請求分兵破敵,為國前驅,結果不僅沒有得到武攸宜的支持,反而遭到降職處分,忠而見棄,悲憤填膺。當陳子昂登上幽州臺的時候,舉目四顧,大地蒼茫,仰天長嘯,壯懷激烈,古往今來多少歷史興亡的慘痛,一齊涌上心頭,迸發出了這樣一首聲情激越,氣韻沉雄悲壯的詩篇。這首詩雖只寥寥四句,并且還是化用了《楚辭?遠游》中的詩句:“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但陳子昂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結合著身世的強烈感受,用樸實蒼勁有力的語言,深刻地揭示封建時代普遍存在的一個尖銳而嚴肅的主題,即人生有限而宇宙無窮,歲月易逝而功業難就。這對于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作為的人來說,該是怎樣的難以忍受啊!黃周星說:“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古今詩人多矣,從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唐詩快》卷二)
寫作手法
《登幽州臺歌》在藝術上也并不是沒有什么可講的。詩之取勝,途徑非一。有以詞藻勝的,有以神韻勝的,有以意境勝的,有以氣勢勝的……取勝之途不同,欣賞的角度也就不一樣。這首詩純以氣勢取勝,詩里有一股郁勃回蕩之氣,這股氣挾著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歷史情懷,以不可阻遏之勢噴放出來,震撼著讀者的心靈。我們如能反復涵詠、反復吟誦,自然能感受到它的磅礴氣勢,得到藝術的享受。
篇2
1、《登幽州臺歌》的主旨是:通過描寫登樓遠眺,憑今吊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抒發了詩人抑郁已久的悲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那些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
2、原文:《登幽州臺歌》唐 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3、翻譯:先代的圣君,我見也沒見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時候?想到宇宙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短暫,獨自憑吊,我涕淚縱橫凄惻悲愁!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適合練習書法的文章如下:
《將進酒》,李白;《水調歌頭》,蘇軾;《長恨歌》,白居易;《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虞美人》,李煜;《天凈沙·秋思》,馬致遠;《春江花月夜》,張若虛;《登幽州臺歌》,陳子昂;《蜀道難》,李白;《春望》,杜甫;《短歌行》其一,曹操;《飲酒》,陶淵明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借助注釋、課后練習,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借助注釋和課后練習,以及相關資料,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在我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河中,詩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永開不敗。有這樣一位詩人,他胸懷大志,博覽群書;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屢受排擠,報國無門;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獨上高樓,難尋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從心中來,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的詩。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領略中華古詩的魅力。大家知道詩人是誰嗎
2、指名回答。對,就是陳子昂,大家通過預習,對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師這里也有一份陣子昂的資料,請個同學讀一讀。
3、這樣一位才子,這樣一位胸懷大志的詩人寫下的詩會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呢,今天我們就學習他寫的《登幽州臺歌》
二、初步感知
1、板書課題(提醒學生認真看師書寫課題,注意字的筆順筆畫,“幽”字中間一豎要寫長些),齊讀課題
2、誰來說說課題的意思。幽州臺在哪兒?(登上幽州臺的感受)到底是怎樣的感受呢?(心曠神怡、豪氣、空曠、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讀課題吧)
3、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千古流傳的詩吧。
4、初讀古詩。
生自由讀詩,提出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注意讀出詩的節奏、韻味。
(2)讀完后鄰座互讀,互相正音。
檢查初讀情況:指名讀,學生評議讀得如何?(讀準了字音,詩的節奏把握很準,讀出了詩的韻味。相機劃出詩的節奏)
賽讀(男女小組)、齊讀。
三、深入理解
(現在我們已經讀通讀順了詩句,其實每一首詩句字里行間中都隱藏著作者別樣的情懷,下面我們就走進陳大詩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詩我們還要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體會。下面是老師找到的一份資料,請大家用我們剛學到的默讀的方法讀讀吧。)
1、學生自讀
出示學習要求:
(1)結合注釋說說詩句的意思。
(2)你從詩句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并說說你是怎么體會到的?把你的體會讀出來。
(3)小組交流自己的體會
2、全班交流體會
師:詩人登上幽州臺,放眼山河,思緒萬千。他心中到底是憂慮大唐社稷還是感傷文化的蕭條呢?我們一起談談自己的感受吧
(預設:生不逢時的惆悵之情、懷才不遇的哀嘆、報國無門的悲憤、知音難覓的苦悶、建功立業的渴望、理想破滅的痛苦、“獨”字渲染了詩人不可名狀的孤獨悲涼質感、“愴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繪了詩人熱淚飛灑的情態和悲憤)
3、升華朗讀
(蒼天無語,只能靜靜的聽他傾訴,北風呼嘯,替他把滿腔悲憤宣泄,情何以堪,——讓我們把把詩人的情感宣泄出來吧,)生齊讀古詩。
聽了大家的朗讀,老師也想替詩人把感情宣泄出來,(師配樂朗讀)
4、練習背誦
有沒有誰能像老師這樣抒發一下感情的?
四、總結全文、默寫古詩
1、小結學習古詩方法:
(1)理解詩句,初步弄懂詩意。
(2)想象古詩意境,體會作者感情
(3)熟讀吟誦
2、默寫古詩。師::是的,詩人是不幸的,報國無門,獨上高臺,知音難覓,有道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詩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他留下了這樣一首足以萬古不朽的詩作,我們也是幸運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賞到這樣一首名垂千古的詩篇,讓我們拿起自己的筆,把詩人的情懷也流淌在我們的紙上吧。(生默寫古詩)
五、拓展
1、課外讀讀陳子昂的詩作
篇5
春天始于立春,止于立夏。這個季節,大自然的陽氣升發,春意盎然,生機勃勃。人也隨著氣溫的回升和萬物的蘇醒而更加富有朝氣,古今中外許多文人墨客對春的贊美更是比比皆是。人們把人的年輕時期稱為“青春”,歌頌春的創造力,強調春的寶貴。但寶貴的東西往往容易失去,春天的時光也是如此。
面對時光水一樣的流去,歷史上多少名人曾發出無奈的長嘆。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在徐州的呂梁洪(黃河改道前流經此處),目睹了“懸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的壯觀景象,圣人大呼: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生命短暫,韶華易逝,童年的天真浪漫和青春紅顏終究會一天天遠走并消逝,滿頭白發、老態龍鐘的腳步只會越來走近,圣人也不例外。
東晉權臣桓溫,二十三歲即擔任東漢太守,種了一片柳林。六十歲時,已經位及人臣的桓溫率軍北伐,途經故地,當年栽下的柳樹已經長成了合抱的大樹,不禁感慨:“木猶如此,人何以堪!”說完,手拿柳枝,眼淚奪眶而出。桓溫有感而發的一聲嘆息,多么讓后人怦然心動。
唐代詩人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向前看,看不見古人的輝煌與壯懷;向后看,猜不透來者的希望與夢幻。然而,發出如此剛健之音陳子昂解官回鄉之后,竟遭知縣陷害,40出頭竟冤死獄中,多少雄心壯志來不及施展,空留人間許多遺憾。
坡青年時也曾“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但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中,他嘆賞周瑜瀟灑英姿的同時,感慨自己的老朽,人生如夢,讓人華發早生,多少理想只能在紙上空談,英雄沒有了用武之地,悠悠歲月總是把一代代英雄豪杰送向未知的遠方。
我的本家,清代思想家魏源在《曉窗》一詩中寫道:少聞雞聲眠,老聽雞聲起。千古萬代人,消磨數聲里。是啊,少年苦讀詩書,三更燈火五更雞。年老無夢,雞鳴而起,日落而息。人的一生,經得起幾聲雞鳴?千秋萬代,歲月的長河,不過消磨于幾聲雞叫而已,既是對人生無奈的訴說,又是自警與自醒。
篇6
如李白的《行路難》,其題眼為“難”,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寫人生路難行之意;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其題眼為“登”,由此可推知本詩當是寫登高懷遠、懷古傷今之情。
2.把握關鍵,了解詩意
如陸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把握這些關鍵句(聯),也就是把握了詩歌最關鍵的內容。
3.體味煉字,理解情意
古詩詞最講究煉字,最擅長寫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如劉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前兩句描摹了夜靜更深、斜月映照、天宇寥廓、寒氣襲人的月夜之景。后兩句中的“偏”字透露出作者在料峭寒夜中敏感地捕捉到微弱的春之氣息的驚喜;“暖”字一現即沖淡了逼人的寒意,天地間頓時掠過一絲溫暖;“新”字蘊含著久盼寒去春來的人初聽春之聲那種新鮮、歡愉之感。
4.熟知意象,豐富聯想
“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如冰雪喻忠貞高潔,楊柳寓意離愁別緒,流水喻綿綿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月亮喻鄉思懷人,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子規(杜鵑)寓哀怨悲凄之情……積累和熟知古詩詞中常用的意象,在閱讀的過程中迅速把握意象,并聯系意象的特定含義加以詮釋,詩詞的主旨即能呈現。
5.積累典故,隨詩釋義
如讀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如果不了解“遣馮唐”、“射天狼”這兩個典故的意思,就無法理解作者渴望自己被朝廷重用,為國殺敵,希望能夠建功立業的決心。因此,積累典故,對正確理解詩人所抒發的情感,是很有幫助的。
篇7
一、積累與運用:(33分)
1、下面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2分)()
A、禁錮(gù)詰責(jí)文縐縐(zhōu)眼翳(yì)
B、胡髭(zì)黝黑(yǒu)一綹綹(lǚ)頷首(hàn)
C、解剖(pōu)畸形(qí)誘惑(yòu)摹畫(mó)
D、滯留(zhì)粲然(càn)庶祖母(shù)脊背(jǐ)
2.下列成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2分)()
A.翻來復去器宇軒昂相形見絀憂郁消沉
B.成群結隊花團錦簇精巧絕倫困惑不解
C.正襟危坐誠惶誠恐粗制亂造藏污納詬
D.暗然失色不可名狀不容置疑顧名思義
3.下列句子加點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在繁華的商業大街上,觀光購物的人濟濟一堂,笑容滿面。
B.體育考試時,李明考試成績優秀,不可名狀,王新也獲得了優秀。
C.領導干部要對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切實負起責任,決不允許馬虎從事,敷衍塞責,玩忽職守。
D.談起互聯網,這孩子竟然說得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就連在場的專家也驚嘆不已。
4.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2分)()
A.能否推進素質教育是保證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條件之一。
B.學校新的領導班子健全并建立了一整套班級管理制度。
C.這次會議規定每一位發言者的發言時間最多不能超過30分鐘。
D.湛江的亞熱帶城市風光迷人,豐富味美的海鮮也吸引著大量的游客。
5文學常識表達有誤的一項是()(2分)
A、《馬說》、《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這三篇文章的作者分別是韓愈、柳宗元、范仲淹,他們都是唐代偉大的文學家。
B、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詩人,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五柳先生傳》等。
C、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收錄了《雪》、《風箏》等作品。
D、高爾基,前蘇聯無產階級文學家,他的代表作有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6下列句子中標點符號的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讀了拜倫的詩,就想到西班牙去,想看看西班牙女郎的頭發是黑的,還是金黃的?
B、在中華大地上,我要去的地方就更多了,因為我認為中國的山山水水、亭臺樓閣、花草樹木……都是世界上最美的。
C、為了對演出市場及演員進行規范管理,文化部近日發出了“演員個人營業演出活動管理暫行辦法”。
D、她說:“有這么多熱心的民警,有這么多好街坊,我呀!還得活一輩子啊!”
7將下列五句話填在橫線上,順序最恰當的一項是()
在北京寬闊的馬路上,。要沒有這些小色塊點綴,北京的深秋或許就索然無味了。
①氣氛顯得安謐而有生氣。②行道樹是由各種樹木組成的。③街道被美麗的各種形狀的小色塊點綴著。④落葉飄搖而下。⑤首都濃濃的秋意就驀然顯現出來。
A、⑤②④③①B、②④③⑤①C、②④③①⑤D、⑤①②④③
8、名句默寫:(8分)
(1),松柏有本性。(《贈從弟》劉楨)
(2)安得廣廈千萬間,!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3)長風破浪會有時,。(李白《行路難》)
(4)念天地之悠悠,。(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5)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
(柳宗元《小石潭記》)
(6),愁云慘淡萬里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7),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其五)
(8),兒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9、名著閱讀:(4分)
(1)《海底兩萬里》里的情節按事情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2分)
①同鯊魚搏斗②遭遇土人圍攻③章魚襲擊
A、①③②B、②①③C、③①②D、②③①
(2)作者凡爾納被公認為“”(2分)
綜合性學習:(7分)
10.寶雞市“德潤鄰水書香陳倉”活動開展地有聲有色,請你積極參與。
(1)請你為本校這一活動擬一條標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下面要求策劃一個班級活動方案。(3分)
活動主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動目的(緊扣班級活動主題):
活動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你推薦一本自己喜歡的好書,并說明推薦理由。(2分)
篇8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濃烈,因為經典,它變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為經典,它變得悅耳;生活如畫,或明亮,或素雅,因為經典,它變得美麗······其實從文字在倉頡手中誕生的那一刻起,經典便注定要以無限的魅力,支撐起一個名族的脊梁。請留心觀察,在斑駁歲月的甲骨上,在風塵歷史的竹片里,在絢爛千年的錦帛中,處處記錄著經典的美麗容顏。
漢唐,中華民族五千年里最輝煌的歲月,它遺留下的風韻灑入我們的血液里,像陽光一樣,熠熠生輝。唐朝是我國古典詩詞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在所有古代經典中,興許是我們最熟悉的。很小的時候,我們的父母和老師一字一頓地教我們“鵝鵝鵝,曲頸向天歌”,但當時也只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殊不知,唐詩也有她的美麗與哀愁。唐詩,它記載了中國千年的悲與苦,蘊含了千年來人民的喜與樂,蘊藏了中國千年來的寶貴文化。每一首詩,就像一杯茶,難受時嘗到的是苦,愉快時品到的是甜,如果你想喝到一杯好茶,得入情入心。每每品唐詩,我的心情隨著詩人的憂而憂,隨著詩人的樂而樂。在憂中學會思考,在樂中學會享受。“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的《山居秋暝》。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天色已瞑,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清幽明靜的自然美,宛若一縷清風,滲入心中。“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俯仰古今,寫出時間之綿長;登樓遠眺,寫出空間的遼闊。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兩相照應,分外動人。仿佛出現了一幅蒼茫廣闊的北方原野的圖景,圖景面前兀立著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悲傷的詩人。
不同的詩人會有不同的人生經歷,筆下詩句的感情也會迥然不同,或喜、或悲。而唐詩,也正因此而變得瑰麗多彩。
如果說唐詩是中華經典的根,那么,宋詞就是中華經典的枝。
宋詞從唐詩發展而來,汲取了《詩經》《楚辭》的營養,一直到現在陶冶著人們的性情。柳永、李清照、晏殊用柔軟的文筆,細密的心思,寫盡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一面,《雨霖鈴》中的一句“多情自古傷離別”以冷落秋景為襯托,淋漓渲染了惜別的場景,進而推測別后的銘心刻骨的思念。層層鋪敘,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現了柳詞“細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反之蘇軾、辛棄疾的便氣魄如虹,高昂之調用一句“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便能震撼住人心。宋詞,無疑是古代經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寶石。
篇9
抒情,有直接與間接之分。感情的直接抒發,即直抒胸臆。比如曹操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詩人直接抒發人生苦短的感慨,接下來寫對人才的渴求,則表明建功立業的愿望。又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時空阻隔卻無有窮盡,抒發了一種獨立蒼茫之感。好似具體的景物難以映發,便略去了景物。間接抒情,多是借景抒情。將情感寄寓于相關的景物中,往往情感在前,可謂寓情于景。比如杜甫的《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雖有好花開放,但感時傷事,花枝上的露水變成濺淚。同樣,雖有鳥鳴悅耳,但在離別者聽來格外驚心。這都是詩人的情感作用,改變了物態生趣;也有觸景生情,比如岑參的《山房春事》:“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盡管花發依舊,但景象蕭條,情懷是黯淡的;即景即情,景與情不分先后,就是情景交融了。比如秦觀的《春日》:“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芍藥含淚與薔薇無力,亦情亦景,情景交融。還有以景語作結的,情感大都蘊于其中。比如王昌齡的《從軍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那高懸的明月,所要寄托的仍就是邊愁。
議論,多用來表明見解或看法。比如劉禹錫的《秋詞二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以議論起筆,說秋天要勝過春天,然后精選一個鶴飛沖天的意象,將詩思高遠地飛揚開去。議論放在篇末的,就是卒章顯志,即在篇末點明主旨或思想感情。比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明自己的傲岸,而不屈服于權貴。
再說微觀的細節與場景分析。比如《孔雀東南飛》:“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這里寫劉蘭芝的容貌及舉止,多用細節來形容其美好,足見阿母的指責毫無道理,只是一味蠻橫。再如《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湘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這里寫人物的肖像,有許多細節,除了正面寫服飾外,還采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即通過行人放下擔子、少年摘下帽子及耕者鋤者都忘了勞作,來形容秦羅敷的美貌。
古詩中的細節與場景是多樣的。比如趙師秀的《約客》:“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詩人約了客人,但客人沒來,便通過一個閑敲棋子的細節描寫,來表明燈下的守候。又如張籍的《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要寄信了又拆開,唯恐匆忙間沒有說清楚。一個細節描寫,表明鄉思無盡。元稹的《行宮》:“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這個場景描寫,有寂寞的宮花及閑話的宮女,卻傳導出無盡的哀怨。即宮女虛耗青春,最終也只有老死宮中。再如朱慶馀的《宮詞》:“寂寂花時閉院門,美人相并立瓊軒。含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花開寂寞,閉郁著許多美麗的生命,本想有所言說的,卻怕學舌的鸚鵡搬弄是非,只得欲言又止。意在言外,不僅寫出了宮人的寂寞,還流露出恐懼。
篇10
我們細讀李白詩歌,就會發現他的許多名句的確不同凡響,豪邁曠達,傲睨萬物,恣肆,咄咄逼人,字里行間透射出一種從天而降的霸氣。給人的感覺是氣盛辭放,瀟灑出塵,有一種舍我其誰的壟斷之勢,傾筆一吐,一氣呵成,不等你們帆檣如林,我這里就“直掛云帆濟滄海”、“輕舟已過萬重山”了。
我們必須彎腰。在李白詩歌的城闕中,詩仙的作品幾近于金口玉言,真的是“飛步凌絕頂,極目無纖煙”,沒有給別人留下發揮和延伸的空間,叫人讀后凈是理屈詞窮,凈是跪拜,凈是雌伏,凈是惶恐和唯唯諾諾。從此創意不敢抬頭,突破不敢抬頭,探索不敢抬頭。
自古以來,許多人把李白詩歌中這種“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宏大的氣勢視為詩人浪漫氣質的一種超拔,為他的“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的詩風所稱頌不已。
但這恰恰應了哲人所言:真理向前邁進半步就淪入謬誤。李白詩歌之短其實就隱于其絕對長處之中。他在一味酣暢淋漓地傾瀉才華之際,忽視了三個方面的把握。
一、有生命的詩歌需要呼吸吐納
“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州”,用李白詩句解讀李白實在是有一種西望長安到日邊的透徹。讀李白的詩有一種噴發而出、一吐為快的酣暢感,可以把人引入 “回山轉海不作難,傾情倒意無所惜”的境地。
李白的詩歌是氣血噴涌的,像高濃度的伏特加烈酒,是文學藝術園地里裂帛的秦腔,出天外之音,可聲震寰宇。有大秦帝國兵馬俑的陣勢,是從靈魂的丹田里吼出來的文化底蘊,但它太注重“長風萬里送秋雁”的直抒胸臆,把每首詩寫得大氣磅礴,壯哉偉哉,于作品就帶有幾近相同的模式,一氣呵成,一吐為快,一竿子插到底,一語定乾坤,丟失了詩歌極為珍貴的含蓄和朦朧。就像而今一些學術講座,把里里外外都講了,交代得明明白白,好像自己最周全,別人不需再思、再想、再作任何揣度。默默無語、頂禮膜拜成了讀者惟一的反饋模式。
看來只顧主觀痛快地一味傾吐,忽視了別人喘息的權利,使應該有呼有吸的詩歌藝術丟失了吸入功能。不知不覺把吸收的任務全部轉嫁給客觀對象,扼殺了彼此的交流。
我們只把唐初著名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和李白的《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云》放在一起對比一下,就可以看出一呼一吸于詩歌與讀者的交流有多重要。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李白《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云》)
我們看陳子昂多高明,用“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把歷史和未來拉到一個切面,然后發一聲慨嘆,再描繪出自己愁狀情態,就此戛然收住,把一切想象和連綴權利交給了讀者,成為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的共同思考和共同慨嘆。
而李白則不同,他盡顯自己更高明,一副我為真圣賢,別再無圣賢的詩壇霸主氣概。把自己復雜的心緒反復書寫之后,就蹦上了一個絕高的臺階,著眼宏觀發一番感嘆,又折回來,極言現實境況之艱難,然后用兩句高級牢騷煞尾,可謂前后呼應,精密周到,把該出現的句子全部寫成了絕句,讓你就此不再生發異想,不再構思出奇,惟一要做的,是借用詩人名句,當成品牌味精添加到自己的文章里,以求錦上添花、增光加彩。
我們看,只呼不吸,多么殘酷,剝奪了詩人和讀者交流的權利,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李白絕對不會想到:“太有才了”恰恰是他的詩歌長處中的短處。
二、海潮應在一進一退間回腸蕩氣
李白自詡為楚狂人,是名副其實的,這種狂放生于他的傲骨,并支撐他的人生理念,使他的品格和靈魂具有一種不容侵犯的高尚和貴重。但這種狂放如果一味地放縱開來,進入了詩歌創作本體,就可能是一種破壞力,會踐踏詩歌的含蓄、婉約和唯美。
我們看看李白幾例極具代表性的句子:
“我且為君捶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想象力和夸張力確實超人,但是太過直露,喪失了詩歌視之為靈魂的唯美。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用于彰顯李白不畏權貴的傲岸人格確是恰到好處的,但作為詩句,則太過直白,完全是與人爭辯時脫口而出的口語,顯得劍拔弩張,少了委婉含蓄。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完全是酒后的信口言說,話的確一針見血,但三句之間毫無邏輯關系,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給人一種突兀而至、無頭無腦的感覺,有點兒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我們應該欽佩李白浩大澎湃的浪漫主義氣勢,他的詩句總是豪情充沛,少有晦澀,單刀直入,咄咄逼人。李白詩歌的軟肋恰恰也藏于他詩歌的最長處,就像海潮如果只有進沒有退,這叫一鼓作氣,結果人們看到的只是一波接一波地覆蓋和淹沒,少了一輪又一輪的潮起潮落,對詩歌而言,就少了隱藏于委婉含蓄中的蕩氣回腸。
詩有多種風格,但唯美是必不可少的共性。豪邁奔放可以呈現剛陽至上的唯美,但如果走極端路線,徹底丟失了委婉含蓄的陰柔之美,就是詩性唯美的自殺。就像海浪,只有漲潮的奔涌,沒了退潮時的回環,就失去了一波三折的綿長和回味。
三、直抒胸臆和直奔主題
作為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思維力和想象力精騖八極,心游萬仞,以特有的豪放直抒胸臆,使詩歌從楚辭的奇崛詭異和譎怪晦澀中躍離出來。李白的許多作品是以一根直腸和直言的口語入詩的,如“雖有數斗玉,不如一盤粟”,“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要表達的心跡一語道破,不留情面,不考慮被責對象的心理承受能力,沒有“香屏空掩,人面知何處”的懸念和包袱讓你去抖。
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人生漂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詩人當時的情感借助一定的夸張和比喻,明明白白地說出來,絕不搞那種“羅帳燈昏,哽咽夢中語”的欲言又止。
就李白這種直抒胸臆、無所顧忌的詩歌秉性看,他堪稱詩歌狂人,而且接近了詩歌“瘋子”的邊緣。許多常人、凡人不能說、不肯說、不敢說,天天壓抑著、委屈著、埋伏著的話,他借了一樽酒培養的詩膽,一偏脖子就吐了出來。
我們如果認真地去唐詩宋詞的珠玉鋪里撿拾一下,留下絕美佳句最多的詩人,非李白莫屬。
但任何事物都是辯證的,這種不會拐彎的直抒胸臆,如果信馬由韁,廢棄門窗地直奔主題,那么就可能把詩歌的意境情態、語言技巧和字義后面的畫面破壞掉了。
如李白在《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一詩開頭就是直奔主題寫的。“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如果不分行,這完全是散文的開篇,這種寫法太直白,太直趨而入,這種自大的口吻,對讀者欣賞性來說是一種蔑視。
其實讀者在進入詩歌審美消費之后也是一頭牛,他有自己強大的消化功能,他希望反芻,你的直奔主題于你來說是痛快極了,但對讀者來說,他就喪失了那種讀著、讀著,心猛地睜開一雙眼睛,有一種“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發現感。
早期象征主義大師馬拉美曾說過一句很絕對的話:“詩只能暗示,如直呼其名,詩的享受便減去四分之三。”李白一些詩歌的毛病就在這里,缺乏隱喻,太過直露。如果不是詩人在作品中頻頻有讓人拍案驚奇的佳句和絕句出現,那么李白的詩歌是會被歷史大打折扣的。
為了驗證我的觀點,在這里舉一個例子,《漢樂府集》里有一首《陌上桑》,有描寫羅敷之美的句子:“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從句子來看,作者在寫羅敷之美,但沒有一筆直接寫羅敷。一切都是隱喻和借喻,但在讀者的想象中,每一筆都勾畫了羅敷的美,美到什么程度,一萬個人可以有一萬個想象。
實事求是地說,這首詩的作者沒有李白那種冠蓋天宇、氣勢奪人的才華。他和李白不在一個重量級,但他此詩里的這種零度情感表達和讓局外人的行為舉止說話的描述方式,卻是李白應該學習的。當然我在這里說了也白說,李白已經作古,無緣與他相會、商榷。
寫到這里,我對李白詩歌短處的挑剔就一籠統倒出來了。挑刺者不疼,被挑者已無感覺。但很多旁觀者可能會心里不舒服,認為這樣評價,超越了詩人所處的特定歷史時段,是不近情理的苛刻,是用今天的藝術標準給1300年前的古詩人打分。其實我就盼望有人打這樣的抱不平,如此我心里才踏實。它可讓我斷定,我的挑刺行為不會讓李白的藝術形象毫發受損。但李白如果轉世再來一次,按照我的論點去修正自己的詩歌,那么李白就不是李白了,李白的詩歌也就無以成千古不朽之作,唐朝會倒塌一座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