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篷節范文

時間:2023-03-16 09:29: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帳篷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帳篷節

篇1

酷暑識途慌恐龍,狂涂蒼南(1)不倒翁?

三百里外揭帳蓬,千萬高低案武庸。

無忌難倒背書童,有浪潛在長江誦。

搖搖肩膀扎根榮,灌灌良畝稞更濃。

親吻大地忘卻風,難怪魔鬼蠢蠢動。

問候霹靂斥警鐘,近來可見筆墨功。

篇2

1.凝汽器橡膠膨脹節的更換

1.1更換前的準備工作

凝汽器橡膠膨脹節的更換一般發生在如下兩種情況:一種是在預防性檢查中發現影響橡膠膨脹節性能的缺陷,如破損、龜裂、鼓包、硬度超標等缺陷。另一種則為預防性的更換,即無論檢查情況,到期時進行更換。我廠根據橡膠膨脹節制造廠家以及同行電廠的經驗,將橡膠膨脹節更換周期設為每15年更換。

橡膠膨脹節的更換工作也必須安排在機組停機檢修狀態下進行。檢修工期約為10天,檢修人力約為7人。橡膠膨脹節到貨后,首先對各關鍵尺寸數據進行復核,但不允許有超過±10mm的誤差,否則將導致安裝困難或無法安裝。尺寸復核無誤后,對橡膠膨脹節表面進行仔細檢查,確認表面無缺陷,特別是密封面部位。

工作人員取得工作許可證后,將需更換橡膠膨脹節的凝汽器對應低壓缸人孔門打開進行通風。測氧含量合格,內部溫度適宜后,建立防異物措施及人員物品進出登記。準備工作就緒后,由工作負責人召開工前會,向工作組成員明確工作中的風險及預防措施。

首先由腳手架工作人員進入,在凝汽器橡膠膨脹節區域用跳板搭設好全封閉檢修工作平臺,跳板必須可靠固定于凝汽器內部支承件上,鋪好絕緣橡膠板防滑跌。檢查平臺無大于30mm孔洞,在低壓缸排氣管道、抽氣管道周圍圍上一圈塑料布,同時在凝汽器傳熱管上搭設跳板并鋪設好塑料布防止異物墜落砸傷鈦管。工作組對工作平臺驗收合格后,將檢修用工器具運入凝汽器內,同時準備好備品備件

1.2舊橡膠膨脹節的拆卸

工作人員進入凝汽器后,首先將橡膠膨脹節防沖板進行拆除并做好回裝標記。

拆卸下來的防沖板、鎖緊螺栓、墊圈全部運出凝汽器進行檢查,螺栓進行清洗。

接著對外壓板進行拆除并做好回裝標記,將拆卸下來的外壓板、螺栓、墊圈全部運出凝汽器,對螺栓進行清洗,對外壓板密封面進行打磨修復,除去銹層至金屬亮澤,表面無突起,凹坑為佳。

將橡膠膨脹節從內壓板上剝離后,切斷橡膠膨脹節,運出凝汽器廢棄。

檢查內壓板密封面,對內壓板密封面進行打磨修復,要求平滑無毛刺,表面無缺陷。

用絲錐對壓板螺孔進行重新攻絲,。

清理檢查密封水槽內雜物及銹渣,要求無較大異物殘留。

使用吸塵器對檢修平臺內、密封水槽內,壓板密封面上的浮塵進行徹底清理,準備新橡膠膨脹節運入凝汽器。

1.3新橡膠膨脹節的安裝

將新橡膠膨脹節運入凝汽器,運送過程中需多人配合傳送,注意躲避凝汽器內鋒利物,防止劃傷。

將硫化機拆分后運入凝汽器,吊運過程中注意上下協調一致,在指定預留好的硫化位置重新組裝硫化機。

試裝新橡膠膨脹節,確認好硫化長度并做好標記。

硫化過程由廠家控制時間、溫度。

硫化拼接完成后,需靜置冷卻8小時以上才可安裝。

新膨脹節靜置冷卻期間,無關人員不得進入凝汽器。

新膨脹節安裝前,仔細檢查膨脹節有無缺陷,特別是密封環部位及硫化拼接部位。

檢查內外壓板螺孔、螺栓是否已清理、。

安裝新膨脹節,按照標記恢復上、下外壓板。

安裝螺栓時先適當緊固螺帽,螺栓需與外壓板接觸。

檢查外壓板圓鋼已與內壓板接觸。

按150NM與200NM力矩分兩次緊固螺栓。

使用硬度儀檢查測量新膨脹節硬度值,作為原始記錄值。

請運行人員配合對密封水槽進行充水,2小時后觀察無滲漏。

恢復防沖板。

1.4工作結束

將硫化機拆分后運出凝汽器,專門存放。對工作平臺進行徹底清理,將工器具、雜物運出凝汽器不得有遺留,檢查無誤后,移除橡膠墊、防護網,拆除工作平臺,關閉人孔門。做好檢修記錄。

2.總結

對于橡膠膨脹節密封水槽腐蝕嚴重的情況,如使用打磨除銹,一是由于大部分位置不可達,二來打磨造成壁厚減薄,加快局部腐蝕速度。因此需另外研究解決水室腐蝕的措施和方案,包括聯系防腐專業廠家考慮防腐涂裝或其他腐蝕控制方式。

對于充水驗漏的方式,由于機組條件所限,暫無法在大修期間進行較好的驗漏。可以在日常期間,由氦檢漏裝置在凝汽器喉部區域進行檢查,同時由運行人員配合增加對水封槽充水的頻度,保證水封的完整性。

參考文獻

[1]張彥國.凝汽器的功能與維護.2002

篇3

弗里德曼說過:通貨膨脹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象。我國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貨幣供給增加速度遠遠大于經濟增長速度,M2/GDP快速提高,尤其是1994年之后,這種趨勢不斷加速。2009年中國的M2/GDP已經達到178%,造成了我國經濟體系內積累了大量的貨幣。與此同時,長期以來,特別是1998年以后我國還能維持低位通脹水平,被很多專家學者稱為“中國經濟之謎”。

對于這個“中國經濟之謎”,不同學者給出了不同的解釋。下面介紹三種比較有影響力的解釋。早在1995年,就有學者提出“貨幣化進程”吸收超額貨幣來解釋我國貨幣增長率遠大于通貨膨脹率與GDP之和的經濟現象。還有學者根據貨幣數量恒等式(MV=PY),提出高貨幣供給增長率與低通脹率同時存在的原因是貨幣流通速度的下降。第三種聲音就是中國資本市場的制度創新弱化了貨幣供應到通貨膨脹間的傳導機制,從而讓高貨幣增長與低通貨膨脹并行不悖的現象得以存在。無論是“貨幣化進程”吸收貨幣,還是貨幣流通速度下降和中國資本市場的制度創新,等等,這些解釋無疑在當時都有一定道理的。按照貨幣化進程理論的觀點,我國貨幣化進程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已經達到最大值,隨后的貨幣化進程放緩就應該伴隨著那些被“壓抑”的大量貨幣的釋放。可是1998年以后,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依然低位運行。對于流通速度下降的解釋,步妍和李曉明指出這種解釋只是問題的開始,關鍵是那些貨幣供給最終流向何處,終歸會隨著貨幣供給連續超過經濟增長式的擴張而全部步入實體經濟。資本市場制度創新的解釋與我國資本市場至今不發達,抑制流動性過剩的作用有限的現實不能很好吻合。

本文目的不是對上述三種觀點的批駁,因為任何一種經濟現象并不是只有一個原因,可能有很多因素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我們可以從另一方面看到,中國這么多年來的“經濟之謎”還沒有構成對弗里德曼關于通貨膨脹觀點的挑戰,這三種觀點的共性就是:若不是貨幣化進程、貨幣流動速度下降或資本市場制度創新等因素,中國早就應該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經濟離不開貨幣,但是貨幣超發甚至連續幾十年超發會出現問題是不言而喻,早被證明的事情;近30年來的貨幣發行連續超過GDP總量的既定事實本身就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2010年或者更早,吳敬璉、吳曉靈、謝國忠、周其仁等許多專家學者均表示,貨幣超發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存在通脹隱患。針對目前熱議的央行超發貨幣引發通脹的說法,央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指出,以M2減去GDP,截至2010年9月底,中國超發貨幣接近43萬億元。這種說法沒有理論、現實依據。他建議,下一階段我國應盡快回歸穩健的貨幣政策。本文不是討論中國貨幣超發是不是接近43萬億,而是在大家都承認我國存在貨幣超發的現實基礎上,從貨幣超發的原因開始分析,討論過去我國為什么沒有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以及未來會不會有嚴重的通脹取決于什么。

二、貨幣超發的原因和后果

貨幣供給與實體經濟的平衡是經濟良好運行的重要保證之一。貨幣供給少于實體經濟,則出現通貨緊縮,抑制經濟增長;貨幣供給適當超過實體經濟,能夠促進經濟增長;但是過度供給也就是貨幣超發,則存在引起通貨膨脹的危險,影響人們預期、經濟增長以及收入分配等。貨幣是央行對公眾的信用,任何一個理性的央行都不會無所顧忌的對外發放自己的信用,我國央行的理性則深受其獨立性的限制。

(一) 貨幣超發的原因

1.主動超發貨幣。第一次大戰后,德國和俄國在惡性通脹期間,印制貨幣成為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就像征稅獲得收入一樣,有時候這項收入甚至接近GDP的10%。1920-1923年之間的德國,實際政府支出與貨幣增長率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大多數國家在正常時期,政府從印制貨幣中只獲得一小部分收入。

當政府預算出現赤字時,財政部就靠發行債券籌集貨幣來支付政府的賬單。從本質上說,政府的債券買主有四大類型:外國人,國內的個人和企業,非央行的其他銀行,國家中央銀行。在許多國家的經濟中,中央銀行都是國債最重要的購買者和最主動的貸款者,有時候,中央銀行在政府的強迫下直接從財政部購買國債。財政部欠中央銀行的債務并不需要真正的償還,它只是代表政府的一個部門對另外一個部門的債務,結果就是公眾持有的貨幣供給增加了。政府的財政預算赤字通常都會導致通貨膨脹。

2.被動超發貨幣。我國1994年實行匯率并軌,對中資企業實行強制的結售匯制度,1996年將外商投資企業也納入結售匯體系,實行全面的銀行結售匯制度,央行基礎貨幣的來源大幅度上升甚至跳躍式增長。因為外匯儲備增加迅速,為了穩定匯率,要求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頻繁地使用沖銷工具。中央銀行的沖銷政策導致了大量基礎貨幣的投放,通過商業銀行進入經濟體系。這些基礎貨幣通過貨幣乘數效應被放大,導致貨幣供給大大增加。這種情況下的貨幣超發就是被動超發貨幣。柳欣等根據2000年第一季度到2008年第一季度的樣本數據進行實證檢驗得出:2000年以后,我國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引起中央銀行為了穩住匯率而采取的沖銷政策,進一步導致大量基礎貨幣被乘數效應放大后進入經濟體系,超過貨幣需求并產生通貨膨脹效應。

(二) 貨幣超發短期和長期的后果

貨幣超發最大的后果就是通貨膨脹,在短期影響并不明顯,也就是說存在一個貨幣在傳導機制過程中的時滯效應。我國貨幣供應量對通貨膨脹的滯后影響大約維持5年左右,并且2年前的貨幣供應量對本年度的通貨膨脹產生顯著的正向壓力,推動物價指數上行。

在長期中,過去由于時滯效應而沒有凸顯的通脹壓力會慢慢釋放出來,這種累積的推動通貨膨脹的力量毫無疑問會導致通貨膨脹,程度與貨幣超發的程度正相關。

三、股市、樓市的繁榮吸引貨幣,大大緩解了通脹壓力

貨幣總是流向回報率最高的行業。數年來,房地產被認為是中國最有利可圖的行業,加之炒作和眾多有住房需求的人們的追逐,房地產行業蒸蒸日上,吸引了天量的資金。許多個人及企業都將買房作為財富保值增值的最佳途徑,甚至唯一途徑,從大街小巷到處都是房地產的巨額豪華廣告就可以對房地產市場的繁榮可見一斑。再一個,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的幾年時間里,中國股市異常繁榮,只要進入股市,就會賺錢的信號導致眾多股民跟風進入股市,在這段時間里,股市也吸收了大量的資金。

由于股市和房地產市場吸收了大量資金,才使得超發出來的天量貨幣沒有集中涌向一般消費商品,從而緩解了通貨膨脹的巨大壓力。

然而,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全球股市進入波動振蕩的時期,加大了不確定性,嚴重挫傷了股民進入股市的積極性,那些預期股市將持續走向低迷的股民紛紛退出;加之2010年尤其是下半年開始,我國政府針對居高不下的房價的整治計劃和政策的出臺,使那些投機和炒作的資金也紛紛退出樓市。這些資金不是進入了實體經濟,而是轉向了一般的日常消費品,接著“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等消費品價格暴漲現象層出不窮,嚴重干擾了我國經濟秩序的正常運行和人們生活秩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亂。

四、結論

通貨膨脹本質上就是現實中的貨幣多于日常交易中需要的貨幣,造成貨幣相對于商品而言過剩。有效控制和治理通貨膨脹對于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和社會穩定有著不可小覷的意義。

篇4

關鍵詞:通貨膨脹;CPI;政府調控;增長方式

中圖分類號:F8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08)02-0061-04

2007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29個年頭,隨著市場化體系的逐步建立,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發展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我們是在不斷的學習和摸索中前進的,這期間我們也經歷了兩次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尤其在2007年,從年初開始肉禽及其制品的價格就大幅上漲,緊隨其后,食用油和雞蛋等的價格也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很多地區出現了“搶油熱”,價格上漲問題一時成了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國家對本輪食品類價格的上漲也給予了充分的重視,為防止過度通貨膨脹,央行迄今為止已經進行了6次加息,10次提高準備金率,從年初的9%調整到現在的14.5%,其他一系列措施也相繼出臺,可見通貨膨脹對一國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筆者收集了改革開放以來近30年的數據(見表1),對CPI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找出影響CPI的主要原因,結合當時國家治理通脹的措施,進行綜合分析,希望對本次通脹具有借鑒意義。

一、1978-2005年CPI及影響因素的統計數據

通貨膨脹的定義可以概括為:一般價格水平普遍的和持續的上漲過程。此定義有兩個要點:第一,通貨膨脹是一般物價(即全社會所有的商品和勞務的平均價格水平)水平的上漲;第二,通貨膨脹是物價的持續上漲,季節性、暫時性或偶然性的物價上漲不能視為通貨膨脹。本文采用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來代表一般價格水平。

變量的實際意義:CPI代表消費者物價指數,CCI代表居民消費水平指數,GER代表政府支出增長率,M2:M2增長率,EXP代表表出口總額(人民幣:億元),SALARY代表全國工資指數,MPI代表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GDP代表GDP增長率,AIR代表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FPI代表食品類消費價格指數,UNEMI代表失業率。其中所有的指數和增長率均是以上1年為基期(上年=100)。

這些指標是按照通貨膨脹的類型來加以確定的,通貨膨脹主要分為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和供求混合型通貨膨脹。表1中的四個指標CCI,GER,M2,EXP是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的影響因素。CCI代表居民消費,GER代表政府支出,M2代表貨幣供給,EXP代表出口;SALARY和MPI是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的影響因素。SALARY代表工資成本,MPI代表要素市場的成本。表2中的4個指標GDP、AIR、FPI、UNEMP是伴隨CPI變動而變動的指標,筆者在下文中將分別分析中國歷次的通貨膨脹究竟是受哪些因素影響較大。

二、統計數據的描述性分析

首先,繪制CPI和FPI(1978-2005年)的折線圖,從圖1中初步觀察它的變動趨勢:

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自1978年以來消費者物價指數出現了兩次比較明顯的波動,第一次是在1988年和1989年,分別增長了18.5%和17.8%。第二次是在1993年、1994年和1995年,1994年CPI增長率甚至達到了21.7%,達到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峰。另外,從圖1中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出食品類價格指數的波動和CPI幾乎完全相似,說明歷史上出現的兩次通脹均和食品價格的上漲密不可分。最近的一次波動在圖1中并沒有體現出來,是在2004年,雖然當年的CPl只有101.2,并不算高,但是從當年的月份數據可以看出食品類價格指數一直成高位走勢,屬于部分商品價格上漲的結構性通貨膨脹。

三、對統計數據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采用逐步回歸法,對這些個變量做多元線性回歸,得到方程如下:

我們得到的回歸結果是非常理想的,10個變量中有4個最終進入了方程,系數在0.05顯著性水平下均通過了檢驗,4個變量的VIF值都較小,說明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很小,可以忽略不計。進入方程的4個變量分別是:FPI(食品類消費價格指數),M2,GER(政府支出),MPI(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其中FPI和M2的貢獻率最大,分別達到40.7%和46.4%,說明食品的消費和貨幣供應量這兩個因素對改革開放近30年的CPI影響程度是最大的,政府支出和原材料價格對CPI也有影響,而居民消費和出口對CPI的影響是不明顯的,說明改革開放這30年中國的CPI主要是受政府政策的影響,特別是貨幣供應量的影響尤其明顯。表1中的數據也顯示出在1988年、1989年、1993年、1994年、1995年這幾年高通脹時期,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增長率均達到30%左右,這期間政府投資也成2位數增長,特別是在1993、1994年政府投資的增長率更是達到了24%多,由于這期間中國投資增長勢頭猛烈,原材料價格也隨之大幅上漲,在1993年達到了35.1%的增長高峰期,同時食品類價格指數也一路飆高,這些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這幾年的CPI均成兩位數的增長態勢,很快政府意識到經濟已經過熱,緊縮銀根,減少貨幣供應量,政府投資同時也逐年遞減,隨著政府調控手段的實施,CPI也很明顯地下降,政府調控的效果比較理想。這些是我們從數據和分析結果中得到的結論。

四、對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截面數據的聚類分析

從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1995年、2000年、2005年的物價分類指數的截面數據分析各地區在食品、醫療、通信、教育、居住5個方面的物價水平,從而得到各地區在這5個方面的消費差距,補充CPI縱向的時間序列分析所不能解釋的地區差異問題。

我們采用的是層次聚類分析方法,類間距的計算采用的是組間平均連鎖法,樣本距采用的是歐氏距離平方法。初步觀察31個樣本數據的特征,由于樣本差距并不明顯,我們對31個省、市、自治區只分成4類,由于我們選取了3年的截面數據,可以對比這3年的聚類結果,分析各地區在這10年來在消費水平上的變化(見圖2、圖3、圖4)。采用直方圖的形式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出我們聚類的結果,由于篇幅所限,我們在每一類中只選取一個樣本,每個樣本只選取兩個觀測變量,分別是食品類價格指數和居住類價格指數,代表分析這10年來四類地區的物價走勢。

通過對圖2、圖3和圖4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

出。從時間上來說,食品類價格指數成遞減趨勢,1995年,各地區食品類物價指數在120%~125%之間。可以說這期間食品類的價格是比較高的,食品類價格的走高對當年的EPI的影響也是比較顯著的,這在上面的分析中已經提到。隨后2000年和2005年食品類物價指數呈下降趨勢,基本維持在100%左右,說明食品類價格已經逐步穩定;居住的物價指數也成下降趨勢,1995年的居住物價指數都在110%~120%之間,而到2005年降到只有105%左右。從截面數據來看,各地區在食品類的價格差距并不大,基本持平,北京略高;居住價格在1995年的新疆偏高達到120%左右,而北京的居住價格在2000年以前都呈高增長的態勢,近幾年才有所回落,其他地區的居住價格差距并不顯著。這與我們實際的情況并不相符,這是由于中國的住房消費并沒有被包括在消費當中,而是被當作投資,所以近些年來在房價普長的情況下,而我們的居住價格卻呈下降趨勢的原因,指數編制的問題已經超出了本文討論的范圍,在此,恕不詳論。

\

五、通貨膨脹的治理對策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追求最優發展速度

通脹的治本措施之一,是在長期發展戰略上真正做到向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主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徹底解決長期以來中國國民經濟中存在的高投入、低產出,生產效率低、經濟效益差的問題。在宏觀方面,包括正確處理中長期發展目標的選擇,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穩定,使財稅、金融、投資、外貿和企業改革同步實施,使金融、財政、收入分配、產業、區域等政策的協調配套,以實現國民經濟發展由粗放經營為主向集約經營為主的轉變,使中國經濟在繼續增加總量的同時,提高宏觀經濟的質量和效益。

(二)促進市場發育,完善市場體系

市場的不健全,經濟生活中的大量壟斷行為的存在,是產生通貨膨脹的重要體制因素。促進市場發育,建立和完善市場體系,盡快建立和健全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市場,對于逐步消除體制性通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和健全勞動力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發展大中城市的農副產品市場、生產資料交易中心和大規模連鎖店。整頓市場交易秩序,包括金融市場、房地產市場、產權市場和期貨市場,以規范市場操作,提高市場運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三)宏觀調控間接化

篇5

Analysis of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unnel supporting under swelling rock stratum

C. Xu

(China Railway First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Ltd. Xian710043)

Abstract: The safety of tunnel supporting structure is influenced by swelling ratio, swelling force and distribution ran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Xining tunnel construction of Lanzhou-Xinjiang second track, an estimate and suggestion of tunnel lining safety are done based on the water physical properties analysis and the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swelling rock. It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Keywords: swelling rock,tunnel supporting,mechanical behavior

中圖分類號:U4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作者通訊方式:西安市雁塔區西影路2號

作者簡介: 徐沖(1984-),男,工程師,主要從事地下工程、巖土工程方面的研究.。

1. 引言

眾所周知,膨脹巖是否會表現出其膨脹性受很多因素的制約,包括巖體的初始含水量、干密度、巖石結構等,甚至與相應工程的施工因素也密切相關,如膨脹巖在沒有受到擾動時,其膨脹性是極其微弱的。本文根據巖鹽(石膏巖)室內水理及力學試驗,測定該類巖體膨脹率及膨脹力規模,依據《鐵路工程特殊巖土勘察規程》(TB 10038-2001)確定西寧隧道圍巖—鹽巖(石膏巖)的膨脹性等級[1]。為保證隧道施工與結構的長期安全與穩定,采用荷載-結構模型法對西寧隧道典型的膨脹性圍巖地段隧道結構分別在不考慮和考慮膨脹力的兩種不同情況進行結構力學特性分析,以此評價襯砌結構的安全性與穩定性。

2. 項目簡介

2.1 工程概況

西寧隧道位于青海省西寧市,西寧車站出站端,隧道總長5743m。隧道地質狀況極其復雜,其中Ⅵ級圍巖1310m,Ⅴ級圍巖2740m、Ⅳ級圍巖1650m。西寧隧道進口段1368m淺埋段位于西寧市區,洞身拱部基本位于黃土地層,邊墻及仰拱位于細砂、卵礫石土或石膏巖、泥巖中,埋深約12~25m,下穿蘭西高速公路、小北川河及多處民用建筑物,施工難度極大。

2.2 設計概況[2]

表 1 V級加強圍巖初期支護參數表

圖 1 膨脹巖地段V級加強雙線復合式襯砌

巖鹽(石膏巖)地段往往伴隨易溶性、膨脹性、腐蝕性三大工程特性。膨脹性作用直接影響隧道結構的耐久性、安全。針對西寧隧道巖鹽(石膏巖)強發育地段,采用V級加強雙線隧道復合式襯砌結構,結構設計參數見表1。

3. 襯砌結構安全評價

3.1 圍巖壓力計算

根據《鐵路隧道設計規范》(TB10003-2005)可知,計算深埋隧道襯砌時,圍巖壓力按松散壓力考慮,其垂直及水平勻布壓力的作用標準可按下列規定確定[3]。

(1)垂直勻布壓力可按式(1)計算確定。

(1)

(2)

式中ω—寬度影響系數,

B—坑道寬度(m);

i—B每增減1m時的圍巖壓力增減率:;

q—圍巖垂直勻布壓力(kPa);

—圍巖重度(kN/m3);

h—圍巖壓力計算高度(m);

s—圍巖級別。

對于膨脹巖地段V級加強型雙線隧道復合式襯砌,取γ=20kN/m3,s取5,取i=0.1,根據圖1坑道寬度在考慮施工預留變形量和施工誤差基礎上取B=15.26m,則垂直勻布壓力為q=20×(0.45×2(5-1))×(1+0.1×(15.26-5))=291.74kPa。針對膨脹性,檢算時分兩種工況,工況一:不考慮圍巖的膨脹性,圍巖壓力取上述按照規范計算的結果。V級加強型的側壓力系數取0.5。工況二:考慮圍巖的膨脹性,圍巖壓力在規范計算的結果(即工況一)基礎上,加上膨脹力489kPa。

計算襯砌內力時,取初襯承擔圍巖壓力的70%,二襯承擔圍巖壓力的50%。具體如表2所示。

表 2 隧道襯砌計算荷載匯總

3.2 襯砌結構計算

在襯砌檢算時,要對襯砌進行節點劃分,將襯砌劃分為40個單元,如圖2所示。襯砌內力離散為有限桿單元采用彈性鏈桿法FORTRAN編程計算。

圖 2 有限單元離散示意圖

以下針對考慮膨脹力和不考慮膨脹力兩種情況,對V級加強型襯砌結構斷面進行計算復核,對比分析不同工況下結構工作性態,確定膨脹力對結構安全的影響程度。

彈性鏈桿法FORTRAN程序中初襯及二襯內力計算數據如表3所示。

表 3 V級加強型襯砌下初支及二襯計算參數

注:括號內數據表示工況二條件下取值

3.3 計算結果分析

圖 3-a工況一初襯軸力圖(kN)圖 3-b工況一初襯軸力圖(kN)

圖 4-a工況二初襯彎矩圖(kN)圖 4-b工況二初襯彎矩圖(kN)

上圖3~4分別為初支結構的軸力和彎矩分布情況,其中,a圖表示工況一不考慮膨脹力,b圖表示考慮膨脹力。顯而易見,工況一和工況二條件下襯砌的受力規律相同,這是因為本計算考慮為全斷面施加膨脹壓力的原因,并未分區塊、分量級施加膨脹壓力,與實際情況稍有區別;此外,從計算數據可知,工況二下襯砌明顯負載較大,關鍵部位受力大小突出。在不調整襯砌參數的條件下會降低襯砌安全系數。限于篇幅,二襯受力情況與初支類似,不再累述。

依據《鐵路隧道設計規范》(TB10003-2005)第11部分按照破損階段法和容許應力法檢算的相關規定,根據隧道襯砌結構所受不同的荷載組合,進行強度安全系數計算,其單元系數分布如下圖5所示。

由圖5可見,在考慮膨脹力條件下,無論是初支還是二襯,支護結構整體安全系數下降,初支平均安全系數由3.25變為1.28,二襯安全系數由9.15變為3.77。其中,斷面拱腳單元28~31和37~40的安全系數在考慮膨脹力作用下已經不能滿足規范要求,結構偏于不安全。

圖 5-a 不同工況下初支安全系數分布圖

圖 5-b 不同工況下二襯安全系數分布圖

綜上所述,V級加強型襯砌在不考慮圍巖的膨脹力作用時,基本上滿足規范要求。當考慮圍巖的膨脹力作用時,從整體上講,襯砌結構不滿足規范要求,其中初襯結構相對于二襯結構安全性更低,就結構部位而言,仰拱部分屬于結構的最薄弱環節,在有膨脹力作用時要考慮加強。

考慮到西寧隧道及附近類似的鹽巖(石膏巖)地段隧道大部分處于干燥狀態,不具備產生膨脹力的條件,因此所設計的隧道結構在不考慮圍巖膨脹力的條件下是基本可以滿足工程需要的。但考慮到膨脹巖產生膨脹的必要條件——水之外,其膨脹性能還與施工擾動,尤其是施工造成的膨脹巖含水量的變化有很重要的關系。且施工中水會向隧道下部積聚,因此坑道底鼓是可能的主要變形特點與施工病害,故在膨脹巖地段開挖后應盡早進行坑道底部處理以及加強仰拱支護。

4. 結論

本文針對巖鹽(石膏巖)地區隧道工程襯砌安全控制問題,從工程應用及指導施工角度出發,基于膨脹力實驗、數值仿真技術,對該區隧道支護的主要設計原則及參數做出對比分析,得要以下有益結論:

(1)巖鹽區隧道結構設計必須充分考慮膨脹巖膨脹率水平,膨脹力發育部位等關鍵參數影響,有必要結合數值技術進行相應斷面參數優化;

(2)膨脹力作用條件下,隧道襯砌整體安全性降低,局部部位如仰拱、拱腳均為高風險部位,可通過加大仰拱剛度、改善拱腳仰拱曲率過渡及矢跨比等措施,提高襯砌整體安全性;

(3)巖鹽(石膏巖)不但具有膨脹性,同時受其化學組分的影響,對襯砌結構具有腐蝕性,隧道襯砌設計中亦考慮因侵腐產生的結構弱化作用。

參考文獻

[1] 《鐵路工程特殊巖土勘察規程》(TB 10038-2001)[S]背景:中國鐵道出版社。2001.

篇6

關鍵詞:通貨膨脹;商業企業;成本計價和結轉

我國的國民經濟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地改革中得到快速的發展,通貨膨脹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經濟持續過熱必然會引起商品成本增加,原料價格上漲、成本增加、物價大幅上漲等一系列連鎖反應,這些都對商業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提出了一個新的挑戰。

一、通貨膨脹的時代

通常來講,通貨膨脹是指因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實物價格上漲現象,即是一個價格持續上升,貨幣價值持續下降的過程。通貨膨脹下,經濟的增長率也會持續提高,通貨膨脹率也不斷地上升。實際上,經濟理論和實踐上認為,適度的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是有益處的,但持續的、過度的、明顯的通貨膨脹則會對經濟的健康發展產生很多惡劣的影響。通常認為,通貨膨脹率如果在3%~5%的范圍內則是適度的,若超過5%就會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這表明,貨幣資金在遇到通貨膨脹的過程中會因為購買力降低而遭受損失。

通貨膨脹下企業要承擔銀根緊縮帶來的經濟減緩,而且逐漸上升的利率也會使資金成本大幅提高。當前我國的通貨膨脹即是貨幣量的通脹,又是產品與產品之間的價格調整和產品結構悄然變化造成的。通脹既表現為商品價格的普漲,也表現為商品與商品的價格有升有降,價格體系和有效需求都發生了變化。這些都是商業企業必須準備面臨的情況。

二、通貨膨脹下商業企業的成本計價和結轉

在通貨膨脹的條件下,企業的成本計價和結轉出現嚴重失衡現象。這主要是由于流通中的貨幣貶值十分嚴重。這時,企業如果采用流通中的貨幣作為衡量自身產品和服務價格的基準,就會喪失其真實性,造成企業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實際的貨幣衡量結果之間產生了較大的差異,企業的成本計價就會出現嚴重的失衡。

現階段我國主要采取歷史成本作為計量基礎,要求每項記錄均以原始憑證作為依據,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能客觀的記錄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但在貨幣價值變動劇烈,尤其是通貨膨脹時期,這種方法不能保證客觀性、實時性、有效性,這種計量方法使得在不同時期獲得的相同資產所付出的資源相差很大,從而導致企業同一時期的數據不具有可比性。

在會計的一般核算中,成本是受物價影響最大的因素。因為成本的變動直接受現行市場上生產原材料價格、固定資產價格等因素的影響,通貨膨脹要求增加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以及其他各種成本,同時出于趨利因素的影響,企業會儲備更多的原材料,無疑加劇了企業成本的上升。

受通貨膨脹的影響,投資與存貨之間的資產成本計算結轉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可比性,究其原因在于資產的市場賬面價值已經背離現實。貨幣資產的期初和期末的資產性數據不具有可比性,同時非貨幣性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實際價值有很大偏離,這些都導致企業的成本結轉無法真實計量企業的成本與收益。

三、簡述商業企業在通貨膨脹下財務的應對措施

知識經濟時代的商業化企業通常都將資本的運營作為自身發展的基礎,怎么樣運營資本自身的價值才能讓企業的整體價值最大化成為當今企業經濟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企業應該如何通過成本計價和結轉的有效方式減輕企業壓力,筆者有以下建議:

(一)轉移通脹壓力

商業企業可以通過改善庫存商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提高附加價值,以及搞好售后服務等方式,使商品的需求大幅增加。這樣,可以將原材料上漲的價格加到商品品價格中,將通貨膨脹的壓力有效轉移給社會。

(二)改進折舊方法

在財會制度允許的范圍內,企業應該盡量縮短折舊期限,加速折舊的過程,從而達到遏制通貨膨脹不利影響的目的。這是由于在通脹的狀況下,折舊不受影響,晚些時候發生的折舊可以使一部分稅收有所減少,這可以削弱由于通脹帶來的不利影響,增加企業投資經營項目的凈現值。

(三)在通貨膨脹時,企業應保持凈債務人身份

近年來,很多西方學者認為,當出現通貨膨脹時,只要企業能保持凈債務人的地位,就可以從中獲利,這是因為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由于貨幣購買力下降,企業若保持凈債務人的身份,那么從貨幣性負債上獲得的收益會超過從貨幣性資產上所遭受的損失,這樣就可以得到購買力凈收益。當然,這種情況是在利率低于所設想的通漲率時出現的。同時要防范商業企業負債率過高造成的財務風險。

(四)對實物性的資金管理采用超額儲備法

這里所說的實物資金,主要是增加庫存商品。增加庫存商品可以保證商業企業的正常運轉,經營更具彈性。利率上升的變動,貨幣性資金的持有量會相應減少,這時更多的購置實物性資產是一個很好的規避方法。因為在通脹的情況下,實物性資產價格的上漲速度將遠遠超出利率的上升速度。在這個時候,購買實物性資產,不僅可以起到保值、增值的作用,更可以抵御由于通脹帶來的壓力。增加庫存商品應重點考慮產品的品種,規格,質量,價格,以適應市場的需求,防范產品供求和價格體系變化帶來的風險。

以上介紹的這幾種方法,在通貨膨脹環境下可以有效減輕商業企業成本及結轉所承擔的巨大壓力,為企業平穩的度過通貨膨脹這一難關提供一些幫助。

參考文獻:

篇7

摘 要: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它的發生會引起物價上漲。自2009年以來,我國CPI和PPI指數一路走高,國內一些商品物價上漲速度之快之高,通貨膨脹壓力不斷增強,影響了居民的正常生活。本文就中國本輪通貨膨脹的現狀、成因及其對策展開論述。

關鍵詞:通貨膨脹;現狀;成因;對策

一、通貨膨脹理論綜述

通貨膨脹是一個古老的經濟話題,我國北宋期間就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后來到元朝時實行典型的紙幣流通,米價在69年間上漲了60多倍,紙幣迅速貶值。通貨膨脹是貨幣失衡中一種常見的問題。關于通貨膨脹的定義,各國經濟學家所持觀點各有不同。例如,薩姆爾森認為“通貨膨脹的意思是物品和生產要素的價格普遍上升的現象”,萊德勒和帕金認為“通貨膨脹是一個價格持續上升的過程,也等于說是一個貨幣價值持續貶值的過程。”弗利德里奇?哈耶克認為“通貨膨脹一詞的原因和真意是指貨幣數量的過度增長,這種增長合乎規律地導致物價上漲。”羅賓遜認為“通貨膨脹是由于對同樣經濟活動的工資報酬率的日益增長而引起的物價直升變動”等等。

關于通貨膨脹的理論,各學派有著不同的看法。最具代表性并普遍被人們接受的貨幣主義學派以弗里德曼為代表,認為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他們總結出通貨膨脹有幾種成本―“皮鞋成本”和“菜單成本”。“皮鞋成本”是人們為了減少貨幣持有量所付出的成本。“菜單成本”是企業調整價格所付出的成本。貨幣學派還認為:通貨膨脹會導致資源配置的失靈;會造成稅收的扭曲,增加人們的納稅負擔;會增加企業預測前景的不確定性,企業會因此放慢投資,從而降低經濟發展的速度。

新凱恩斯主義則把通貨膨脹歸結為三種主要形式: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及固有型通貨膨脹。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是由于GDP所產生的高需求與低失業,也即菲利普斯曲線型通貨膨脹;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發生于油價突然上漲時;固有型通貨膨脹一般與物價薪金有關,工人希望提高薪金,這必然導致企業生產成本上升,推動物價上漲,形成惡性循環。

二、中國現階段通貨膨脹的現狀

自 2010 年以來,我國煤炭、鐵礦石、鋼材、銅和鋅等價格上漲非常明顯,電、水、天然氣價格也都上漲,加劇了通貨膨脹的發生;我國農用生產資料化肥、農藥、種子等價格上漲明顯,部分國家2010 年遭遇干旱和洪災造成糧食減產,中國農產品價格也因此受到了很大影響;房地產市場出現異常熱潮,房價越炒越高,盡管政府出臺了相關抑制政策,但卻沒有起到立竿見影的明顯效果,反而很多游資在政府房地產調控政策出臺后從樓市退出轉向對農產品進行嚴重炒作。在當前流動性過大的情況下,資本的保值增值投資性需求造成了通貨膨脹;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的上漲,導致原材料成本的增長和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物質材料的上漲,成本因素導致物價上漲推動通貨膨脹;2010年 11 月初,美國宣布采取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后,釋放的流動性使得國際農產品、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價格上漲,并傳到我國國內,這進一步推高了CPI指數。

評價一國通貨膨脹的兩個重要指標是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包括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以及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自2009年以來,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由負轉正,一路走高,2011年5月,CPI同比增長達到5.5%,此后一直到12月,CPI價格指數始終在5.5%之上徘徊,創下09年以來最高值。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自2011年1月至9月,同比增長均在6.5%以上,10月份之后有所下降,2012年前三個月的PPI與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其中三月下降了0.32%。從數據的結構來看,當前仍是以食品和原材料類漲幅最大,2011年以來糧食價格、肉禽類、鮮果蔬菜等價格同比上漲均超過10%,有的甚至超過30%,與此同時,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中,與去年同期相比,有色金屬材料類、燃料動力類、化工原料類都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以上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網站)

三、中國現階段通貨膨脹的成因

(一)需求拉動

消費、投資和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同時也構成社會的總需求。

消費是收入的增函數,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同比增長11.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919元,同比增長14.9%,收入增加必然導致消費支出增加。此外,政府支出增加也會引起社會總需求增加。但是我國消費對需求的拉動作用相比投資和出口而言仍然較小,約占全國GDP的40%,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這是我國居民消費傾向較低引起的。

投資是拉動我國總需求上漲的最關鍵因素。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我國投資對GDP的貢獻率甚至達到90%以上,這不得不引起對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思考。我國實行的低利率政策,使得企業資金成本低,于是不斷擴張投資規模,201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78139.8億元,與2009年相比增長23.8%,過度投資會引起社會總需求增長,并且總需求要遠遠大于總供給,供不應求,自然引起通貨膨脹發生,物價上漲。

我國經濟對外部依存度較高,一旦國際經濟環境不穩定,必然會對國內經濟發展造成影響,我國是貿易大國,從統計數據上來看,在對外貿易中,我國一直處于貿易順差地位,這一順差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外部經濟體增加了我國原材料、商品、產品的需求,從而引起社會總需求的進一步增加,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發生。

(二)成本推動

由第二部分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結構性通貨膨脹矛盾特別突出,以食品價格為中心,帶動其他商品價格上漲。

我國工業占整個經濟比重過大,產業結構不合理,每年都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石油、鐵礦石等原材料,而這些原材料都以美元為結算貨幣,美元不斷貶值引起此類商品價格不斷上漲,因此我國從國外進口的原材料成本不斷增加,進而引起企業成本增加,商品價格自然會上漲,從而引起輸入型通貨膨脹。

此外,由于工資增長機制,當工資增長率超過產出增長率時,就會引起固有型通貨膨脹。工資是企業成本的一部分,工資增加必然會引起企業成本上漲,因此企業不得不通過提高商品價格來保證原先的利潤不受損失,而商品價格提高,居民生活成本上升,必然會導致另一輪加薪的開始,如此反復,會進一步推高價格,形成一個工資價格不斷上升的循環。

(三)國際收支不平衡

自1994年以來,由于我國貿易一直是出口大于進口,同時鼓勵外商來華投資,所以我國國際收支一直是順差,外匯儲備持續膨脹,2008年我國外匯儲備越居世界第一位,為了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我國政府大量購進美元,成為美國第一大債主,大量外匯占款增加了基礎貨幣量,又通過貨幣乘數效益對其進行放大,引起了國內的通貨膨脹。此外,由于人民幣升值預期不斷增強,大量熱錢流入國內,也加劇了通貨膨脹的發生。

(四)貨幣供應量不斷增長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國一直實行擴張性經濟政策,不斷擴大貨幣供給,截止到2012年3月,貨幣和準貨幣(M2)達到895565.37億元人民幣,與2008年相比,增加了417846.17億元,達到114.33%的漲幅。通貨膨脹實際上就是一種貨幣現象,如此之多的貨幣供給,必然導致經濟過熱,國內需求旺盛,引起物價上漲,物價上漲又反過來引起貨幣需求增加,為了保證就業和促進經濟發展,國家不得不繼續發行更多貨幣,這樣就必然進一步引起通貨膨脹發生。再看國際環境,美國實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釋放出大量貨幣,這些貨幣通過國際收支進入中國,又增加了我國貨幣供應量,而這些超過經濟發展速度的貨幣,造成了流動性過剩,引起了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

四、政策建議

鑒于目前我國通貨膨脹非單一因素引起,而是由成本、需求、國際收支不平衡等因素綜合影響,因此要控制通貨膨脹,并保證經濟發展水平,需要正確平衡這兩個宏觀經濟政策目標之間的矛盾。有時候我們必須停下腳步,給經濟轉型一個機會,利用本輪控制通貨膨脹的機遇,調整我國產業結構,為經濟健康發展打好基礎,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控制通貨膨脹:綜合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調節社會總需求;增加商品供給,解決供需矛盾;提高借貸利率,遏制企業過度投資;調節存款準備金率,防止經濟過熱;平衡國際收支,緩解外部輸入型通貨膨脹。(作者單位:四川大學)

參考文獻:

[1] 劉麗欣,王營.淺析當前中國通貨膨脹的現狀、成因及治理[J].東北師大學報,2012 (2)

篇8

【關鍵詞】通貨膨脹率 紙幣貶值率 計算題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2B-0119-03

與通貨膨脹率、紙幣貶值率相關的計算題是經濟生活常見,也是學生最容易失分的題型。本文介紹一種簡便的答題方法――圖表法,以饗讀者。

一、例題精講

1.假如B國2012年流通中所需貨幣量4萬億元,紙幣發行量5萬億元。問: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該國當年的通貨膨脹率和紙幣貶值率分別是多少?

[解析]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與研究,我們發現:由于通貨膨脹表現為紙幣貶值,物價上漲;通貨緊縮表現為紙幣升值,物價下跌,因此物價變化的情況與紙幣購買力變化的情況正好相反。如題B國流通所需的貨幣量是4萬億元,紙幣發行量是5萬億元,那么該國物價變化的情況是由4元上漲到5元;而紙幣購買力變化的情況則由5元下跌到4元,如下表。

設B國2012年的通貨膨脹率為x,紙幣貶值率為y(以下未特別注明則x指通貨膨脹率,y指紙幣貶值率――筆者注)。

由物價變化情況(I)可列等式:4(1+x)=5,1+x=,x= =25%

由紙幣購買力變化情況(I)列等式:5(1-y)=4,1-y=,y==20%

2.某國2009年的通貨膨脹率為20%,理論上該國的紙幣貶值率是多少?(保留兩位小數)

[解析]該國通貨膨脹率為20%,意味著物價變化的情況是:每1元上漲到1+20%元;紙幣購買力變化的情況是由1+20%元下跌到1元。如下表。

由紙幣購買力變化情況(I)得等式:(1+20%)(1-y)=1,1-y=,y==16.67%

二、練習鞏固

1.某國2010年流通中所需貨幣量5千萬元,2011年由于生產發展,流通中貨幣需要量增加20%,但是實際執行結果卻使流通中的貨幣量達到8千萬元。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該國2011年貨幣貶值幅度為_______;2010年標價15元的M商品,在2011年價格變為_______。( )

A.28% 22元 B.25% 20元 C.22% 18元 D.25% 18.75元

2.假設2008年某國M商品的為30元,2009年該國貨幣升值50%,理論上該國2009年M商品的價格為_______。( )

A.20元 B.35元 C.45元 D.15元

3.2012年某國待售商品1500億件,平均每件商品售價20元,該年度單位貨幣流通次數為3次。2013年為防止經濟下滑,該國政府實施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致使該國投放到市場的貨幣量達到12500億元,理論上該國2013年通貨膨脹率是_______;紙幣貶值率是_______。( )

A.20% 25% B.25% 20% C.25% 20% D.75% 80%

4.M國為應對金融危機,2009年向市場多投放了250億元紙幣,致使該國物價上漲了25%,那么該國2009年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是多少億元?( )

A.800 B.1000 C.1200 D.1400

5.2012年M商品的價格是24元,如果2013年該商品的價格上漲到30元,理論上該國的通貨膨脹率和紙幣貶值率分別是_______。( )

A.20% 30% B.30% 25% C.25% 30% D.25% 20%

6.儲蓄是一種投資方式,其收益主要是銀行利息。假如小王在2012年10月15日將20000元存入銀行,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為3.5%,假定之后一年間CPI(消費價格指數)的平均漲幅為5.5%。那么,存款到期后小王存款本息的實際購買力大約相當于物價上漲前的 _______元。( )

A.19562 B.20400 C.19600 D.19620

三、高考真題回放

1.(2008 全國卷Ⅰ.25)假設2007年某國一單位M商品,其價值用該國貨幣表示為15元。如果2008年生產M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50%,且該國的貨幣價值下降(貶值)20%,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2008年一單位M商品的價值用貨幣表示為( )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2.(2009海南.1)假設2007年1單位M國貨幣/1單位N國貨幣為1∶5.5。2008年,M國的通貨膨脹率10%,其他條件不變,從購買力角度來看,則兩國間的匯率為( )

A.1∶4.95 B.1∶5 C.1∶5.6 D.1∶6.05

3.(2010全國卷Ⅰ.24)假設某國2009年甲產品的總產量是100萬件,每件產品價值用貨幣表示為10元。2010年生產甲產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一倍,在貨幣價值不變和通貨膨脹率為20%的不同情況下,甲產品2010年的價格分別是( )

A.5元,6元 B.10元,12元 C.20元,24元 D.8元,16元

4.(2011年上海文綜.13)假設某企業201 0年的生產條件屬于社會平均水平,生產每件甲產品的價格為28元,2011年生產甲產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降低30%,在貨幣價值不變和通貨膨脹率為25%的不同情況下,甲產品2011年的價格分別是( )

A.40元、32元 B.40元、50元 C.30元、50元 D.45元、32元

5.(2012年海南文綜.2)2012年若M國貨幣流通速度加快20%,國內生產擴大10%,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該國物價水平的變化大致是( )

A.下降10% B. 上升10% C.上升30% D. 上升50%

練習鞏固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該國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5(1+20%)=6千萬元

根據紙幣購買力變化情況可得:8(1-y)=6,1-y=,y==25%。

由物價變化情況(II)可知每1元上漲到 元,

那么15元上漲到:15×=20元,故答案為B。

2.答案A。

由物價變化情況(II)可知物價每1元下跌到元,那么30下跌到:

30×=30×=20元,故答案為A。

3.答案B。

[解析]2013年該國流通中所需貨幣量==10000(億元) 原來 現在 備注

物價變化情況 10000元 12500元 物價每10000元上漲到12500元

紙幣購買力變化情況 12500元 10000元 紙幣購買力每12500元下跌到10000元

根據物價變化情況得:10000(1+x)=12500,1+x==,x==25%

由紙幣購買力變化情況得:12500(1-y)=10000,1-y==,y==20%,故答案B

4.答案B。

[解析]假設M國流通中所需貨幣量為a億元,紙幣發行量為a+250億元

原來 現在 備注

物價變化情況 a元 a+250元 物價每a元上漲到a+250元

紙幣購買力變化情況 a+250元 a元 紙幣購買力每a+250元下跌到a元

由物價變化情況得:a(1+25%)=a+250,a=a+250, a=250,a=1000億元

5.答案D。

原來 現在 備注

物價變化情況 24元 30元 物價每24元上漲到30元

紙幣購買力變化情況 30元 24元 紙幣購買力每30元下跌到24元

根據物價變化情況得:24(1+x)=30,1+x==,x==25%

由紙幣購買力變化情況得:30(1-y)=24。解得y=,故答案為D。

6.答案D。

[解析]小王到期的存款本息=20000×(1+3.5%)=20700元

根據紙幣購買力變化情況(II)可知:紙幣購買力每1元下跌到元,那么20700元購買力下跌到:20700×=19620元

高考真題回放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第一步,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50%,M商品的價格==10元。第二步,再計算紙幣貶值20%M商品的價格變化情況。如下表:

由物價變化情況(II)可知,物價每1元上漲到:元,那么每10元上漲到:10×=10×=12.5元

2.答案B。

[解析]本題普遍的觀點認為考察匯率的計算,但是筆者認為難點還是理清通貨膨脹率與紙幣貶值率的關系。

(上接第120頁)根據紙幣購買力變化情況(II)可知:

1M=5.5N,M=×5.5N=×5.5N=5N,答案為B。

3.答案A。

[解析]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1倍,甲商品的價格==5元

原來 現在 備注

物價變化情況 1元 1+20%元 物價每1元上漲到1+20%元

紙幣購買力變化情況 1+20%元 1元 紙幣購買力每1+20%元下跌到1元

據物價變化情況可知,每1元上漲到1+20%元,

那么每5元上漲到:5(1+20%)=6元,答案為A。

4.答案B。

[解析]第一步,社會勞動生產率下降30%,甲商品的價格==40元。第二步,再計算通貨膨脹率為25%甲商品的價格:

原來 現在 備注

物價變化情況 1元 1+25%元 物價每1元上漲到1+25%元

紙幣購買力變化情況 1+25%元 1元 紙幣購買力每1+25%元下跌到1元

根據物價變化情況可知,每1元上漲到1+25%元,那么每40元上漲到:40(1+25%)=50(元),答案為B。

5.答案B。

[解析]本題隱含的一個關鍵信息:2012年之前M國的紙幣發行量=流通中所需貨幣=1。而2012年M國的紙幣發行量不變,流通所需的貨幣量==

篇9

實際上,面對經濟的漲落起伏,西方各國政府試圖通過財政和貨幣政府熨平經濟波動周期的試驗始終沒有停止過。“歷史不會重復,但會押韻”,馬克吐溫的這句話至今仍然蕩氣回腸,歷久彌新。翻開經濟史有助于我們按圖索驥,從中發現通脹或者滯漲的影子或者啟示。

“大”政府與大赤字的趨勢

我們知道,主流經濟學者將1970年到1982年期間的經濟衰退階段定義為滯漲,所謂的滯漲就是生產下降,失業率增加,并且伴隨著通貨膨脹。這一期間,除了尼克松總統因“水門事件”而狼狽下臺之外,另外一則影響至今的重要事件是美國宣布取消其自導自演的金本位體制。

二戰以后“有限政府”,即小政府大社會的理念影響逐漸式微,從西方各國中政府的開支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這一事實即可見端倪。有統計數據表明,從1870年到2009年度,西方13個主要國家政府開支占GDP的比重從10.4%飆升到47.7%,從這點看,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影響舉足輕重(見圖1)。

自然,美國政府亦不能免俗。1870年,美國政府開支占GDP比重為7.3%,1937年為23.8%,19.6%為28.4%,1980年為31.4‰2005年為36.1%,2009年為42.2%。政府支出的逐年遞增,也導致了政府寅吃卯糧,為此將凱恩斯主義奉為圭臬,大張旗鼓地推行財政赤字政策,尤其是出于經濟周期的谷底期間,政府總是千方百計通過擴大政府開支來刺激經濟復蘇。圖2顯示了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持續高升。有統計數據表明,二戰后到1981年期間,在36個財政年度居然有高達27個財政年度顯示出赤字,甚至1970年到1981年期間,美國政府的預算赤字總額高達5128億美元。

眾所周知,政府收入來源無非兩個主要途徑,一是稅收支持;二則是通過舉債維持收支平衡。那么我們不妨先來看看美國政府發行國債的簡單統計數據,1970年國債為370億美元,1975年為5332億美元,1980年則高達9077億美元。實際上,愿意為政府埋單的債權人,要么是普通的民眾或者境外投資者,剩下的份額通常被美聯儲照單全收,納入囊中,而美聯儲的資金來源,通常都是開動印鈔機來籌措資金,解決問題,這樣通脹的必要條件便成為事實。20世紀70年代美國取消的金本位制度也為法幣信用的無限擴張提供了條件,美元的“道德底線”成了一紙空文,美元(Greenback)的信用透支后果自然應驗了那句中國古話,即一“發”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通貨膨脹的前車之鑒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句話想必大家耳熟能詳。對此,1970年到1982年之間,美國財政和貨幣政策失靈,離不開實體經濟(Main street)的萎靡不振。這段期間,戰爭引發的“破窗理論”處于強弩之末,即二戰后的社會需求基本得到滿足,進而社會投資領域亦缺乏亮點;其次,源于20世紀40年代的原子能和電機信息技術為主導的第三次技術革命推動力已經處于衰退的邊緣,還有美國這段時期的出口出現了疲軟,1947年美國出口占世界的1/3強,1970年下降到15.5%,并且1971年開始出現13億美元的逆差,此后鮮有順差的年份。在這樣的背景下,擴張性的政策無異于火上澆油。有統計數據表明,從爆發危機的1969年12月開始到1982年12月經濟復蘇為止,相較二戰后正常的平均增幅為3.87%N5,69%而言,美國的實際GDP平均增長速度只有2.9%,顯然黯然失色。而與此同時,相較而美國戰后各經濟階段的平均通貨膨脹率為2.33%至3.54%而言,這一階段年平均高達10.46%的通貨膨脹率無疑紅杏出墻來。

屋漏偏逢連陰雨。這期間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那就是高企的石油價格為通脹帶來的麻煩。我們知道,中東戰爭的爆發引發了第一次石油危機,從1973年10月到1974年初,國際油價從3.01美元/桶飆升到12美元/桶;伊朗的革命則導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機,油價從1979年底13美元/桶左右,短短六個月直接飆升到34美元/桶。為此,工業化的國家也深受油價的拖累,1974年美國工業生產總值下降14%,日本則下降了20%以上。

自古華山一條路。對付通脹這只老虎,升息的辦法簡潔明了。但是按下了葫蘆起了瓢,美國提高了聯邦基準利率,美元回流和升值則是可見的后果之一,這無疑使得本已不平衡的外貿赤字雪上加霜;同時,利率的提升也改變了美元的環流路徑,上世紀70年代開始流出的熱錢爭相回流,那么經濟蕭條亦在情理之中。上世紀80年代早期美國西部主要工業區茍延殘喘(Rust-Belt)即是見證。“杯具”的大背景成就了時任美聯儲主席沃克爾的一世英名,1981年7月基準利率提升至22%,1984年底美元的匯率飆升至前所未有水平,這直接開啟了后來里根政府時代的經濟繁榮。

2003年到2004年間的通脹,想必大家都刻骨銘心。為此,格林斯潘的低息政策成了眾口一詞的罪魁禍首,即基準利率維持在1%的水平之下引發了美元前所未有泛濫成災。大宗原材料的價格指數在2003年到2004年開始飛速上漲,然后一直維持著強勢,從2007年的峰值到2008年上半年一直維持著強勢。其中,美國房價平均水平上升了50%左右,這成了壓死瘦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2008年下半年,大宗商品價格指數開始了下跌和崩潰,房地產價格的崩盤直接引發了經濟危機的多米諾骨牌。提到這里,一個結論不得不提,一言以蔽之,就是當大宗商品價格周指數和資產價格指數快速上升的時候,通常都會敲響了衰退的喪鐘。前車之鑒,上世紀80年代后期日本的居民消費物價穩定,當資產價格上漲了數年之后,1989年日本的居民消費物價上漲才姍姍來遲。200i年到2004年,美國低息造成了房地產價格泡沫之后,一直到2008年,美國的物價才出現了通脹的幽靈。

政策“失靈”是否會重蹈覆轍

2010年9月底結束的2010財年,美國聯邦財政赤字接近1.3萬億美元,占GDP的比重仍高達8.9%,而國際公認的警戒線為3%的。按照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數據顯示,2011財年美國政府預算赤字將會達到1.48萬億美元,高于去年8月份預測的1.07萬億美元。按照美國“債券之王”的比爾?格羅斯的投資展望顯示,QE2啟動以來70%的美國國債發行量都是由美聯儲購買的。言下之意,剩余三成為海外投資者,在持續量化寬松的背景下,門前冷路“鞍馬”稀,那么美國債券收益率大幅上漲,將會倒逼美元的低息政策,而泛濫的美元會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通脹將會扼殺復蘇的嫩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金本位體系的解體,為門可羅雀的美債“杯具”留下了隱患。除此之外,自從2008年開始美聯儲將基準利率設定在0~0.25%的水平之上,2010年再出量化寬松政策(QF2)。有數據可見量化寬松的后果,2010年美元標價的大宗商品價格指數上升了33.5%,工業原材料價格指數亦如影隨形飆升了37.4%。

美國財政赤字已達空前規模,

“債務危機”成了市場的心腹大忌,再加上美聯儲“落井下石”的量化寬松政策,法幣體系(Fiat Money)步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是可忍,孰不可忍。美國猶他帥_A年3月4日率先邁出了第一步,通過法案承認黃金白銀為法定貨幣,接下來有12個州將要審議相似的議案。“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這句中國樸素但極富哲理的話言猶在耳。重溫古典主義的思路,對于解決貨幣的“杯具”大有裨益。盡管美國商務部2月25日公布,2010年第四季度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幅向上修正為3.1%,并且美聯儲官員暗示QE2可能提前退幕。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海嘯及核泄露接踵而至,重創了工業文明。這邊天災未息,那邊利比亞的戰火又起。世界經濟就像俄羅斯的方塊游戲,不規則的事件總是突如其來,我們總是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判斷和思考其走向。最為糟糕的是,我們還沒有想好,麻煩又接踵而至了。

有一則幽默大意是在軍方的新式飛機試驗中,飛機出現了嚴重的機械障礙,副官及時向將軍匯報――

好消息:飛行員成功離機……

壞消息:飛行員忘了帶傘包……

好消息:地上剛好有個游泳池……

篇10

【關鍵詞】通貨膨脹 CPI 貨幣政策 宏觀調控

一、中國現今的通貨膨脹現象

通貨膨脹(Inflation)是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于貨幣實際需求,即現實購買力大于產出供給,從而導致貨幣貶值,引起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上漲的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于社會總供給。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2010年中國通貨膨脹率2月達到16個月以來新高,消費物價的年通貨膨脹率從1月的1.5%升至2.7%,超出了分析師2.3%的預期數字。而且從國家統計局的經濟數據看,我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等都環比繼續上漲,其中3月CPI公布值為102.4,同比增2.4%;PPI公布值為105.9,同比增5.9%;房價公布值為105.89,同比增5.89%;貨幣供應量為650000億,同比增22.5%。針對公布的一季度經濟數據,泰達宏利基金分析認為,未來經濟仍將保持較高增速,同比增長率將有所回落,CPI和PPI仍會緩慢地逐步上揚,這證明中國通貨膨脹的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有關權威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煤炭、鐵礦石、鋼材、銅和鋅等價格上漲明顯,主要化工產品亦上漲明顯,僅水泥、原油價格出現了小幅下跌;農用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藥、種子等價格上漲;房地產市場出現熱潮,房價越炒越高,盡管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卻沒有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大米、乳業、啤酒、白酒、飲料等食品行業紛紛漲價,原材料成本的增長和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物質材料的上漲造成的支出增加和居民實際收入的差距,進一步推高了CPI指數,這對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造成了威脅。而官方公布的CPI指數并沒有計入住房消費,實際影響居民的CPI指數遠遠不止于此,普通居民的生活十分直接地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在原有的住房、教育、醫療方面的沉重負擔下,還要忍受什么都漲價的艱難,日常的衣食住行開銷增加,略微上調的工資實在無法與物價上漲的步調相協調。

二、通貨膨脹的原因

1、貨幣發行量過大

20世紀中葉,弗里德曼提出了現代貨幣數量論,認為通貨膨脹在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象,是由于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超過實際需求量而造成的,控制通貨膨脹的措施主要是減少貨幣的供應量,因此控制貨幣供給的中央銀行最終控制通貨膨脹率。如果中央銀行保持貨幣供給穩定,物價水平也將穩定。如果中央銀行迅速增加貨幣供給,物價水平將迅速上升。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到,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增長比例過大,這是為了滿足快速復興經濟的需要,現在中國又面臨國外要求匯率調整的壓力,這些因素直接導致了貨幣貶值,最終影響了通貨膨脹率的上升。

2、需求大于供給

凱恩斯主義把通貨膨脹視為一種宏觀經濟現象,認為通貨膨脹是由于實際經濟中的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的緣故,需求過度拉動了通貨膨脹的產生,從而形成了需求拉動理論。中國是一個消耗很大的國家,200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給中國造成了很大沖擊,很多企業倒閉,盡管到現在經濟開始復蘇,就業壓力緩解,甚至還出現“用工荒”的現象,但并不能說明中國各方面材料的供給量增加到大于需求量,而且最近幾年中國自然災害比較頻繁,地震、干旱等困擾著中國的供給和需求的平衡,是造成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的因素之一。

3、經濟結構因素變動

在經濟活動中,各個部門生產率提高的速度不一致,其中部門的興衰更替頻繁,各部門同世界市場的聯系密度不一樣,而社會經濟結構并不能非常有效地使生產要素從生產率低的部門轉移到生產率高的部門,從衰落的部門轉移到正在迅速發展的部門,從非開放性部門轉移到開放性部門。但是,生產效率提高慢的部門、和非開放性部門在工資和價格等問題上都要求和其他部門享受一致的待遇,這就導致了通貨膨脹。我國經濟發展明顯呈現出如下特征:東部沿海城市對外開放程度高、經濟發展速度快、經濟效率高,而中西部企業盡管有國家政策扶持仍然相對封閉、經濟效率低下,地區發展不平衡;服務業和加工業等蓬勃發展和重工業、制造業等發展緩慢,而去年的金融風暴和今年的經濟復蘇也造成了地區間和部門間發展不平衡的速度加快,這些都是造成今年通貨膨脹的因素。

4、預期和通貨膨脹慣性

在實際中,一旦形成通貨膨脹,便會持續一段時期,這種現象被稱之為通貨膨脹慣性,對通貨膨脹慣性的一種解釋是人們會對通貨膨脹作出的相應預期。預期是人們對未來經濟變量作出一種估計,預期往往會根據過去通貨膨脹的經驗和對未來經濟形勢的判斷,作出對未來通貨膨脹走勢的判斷和估計,從而形成對通脹的預期,它對人們經濟行為有重要的影響,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會導致通貨膨脹具有慣性。

三、啟示和建議

目前官方對外宣稱,中國CPI上行中并無通貨膨脹因素,統計的數據與真實情況相去甚遠,政府不應只關注上報的數據而需要更關注具體的基層居民的生活現狀,因為后者更能反映我國的CPI和通貨膨脹率。現在居民普遍對持續增長的物價不滿,他們的收入不能使他們維持原來的生活水平,這種現象與我國飛速增長的GDP是相矛盾的,從中可以看出我國通貨膨脹的壓力,而政府出臺解決通貨膨脹的政策能很好地解決民生問題。

1、完善CPI體系

CPI體系對我國經濟發展十分重要,因為CPI指數不僅影響每一個消費行為,影響著每個消費者的支出預算,也左右著市場經營成本,影響著企業與個人的投資決策,影響著社會財富的分配與轉移,影響著政府決策及央行的貨幣政策,影響著我們社會每一個居民的生活。而我國官方統計出來的CPI指數與實際居民生活消費價格變動不一致,這說明我國的CPI體系存在缺陷,使政府不能準確地了解我國通貨膨脹的現狀和嚴重性,就不能采取有力的手段解決通貨膨脹的問題。

解決通貨膨脹問題首先得準確了解通貨膨脹的具體情況,彌補現行CPI體系的缺陷。中國CPI指標體系的缺陷在于官方一直在強調作為國際慣例,CPI不包括商品房價格,而且居住類權重過低(13%左右,國際慣例是30%以上),其基數過低,而食品類占CPI權重為33.6%,食品類通常是通貨膨脹最后波及的環節,然而食品類商品和服務價格上漲,也就標志著全面的通貨膨脹開始形成。

因此,中國應該完善現有的CPI體系,使之真正切合實際和民生,將商品房價格納入其中,同時合理地調整各方面的比重,使之能真正地反應居民的生活消費情況,否則只能使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還會造成居民對政府的不信任。

2、央行實行貨幣從緊的政策

中國式的通貨膨脹實質上是貨幣問題,資金過多地流向地產部門以及與地產相關的行業,造成其他行業,主要是食品等由中小企業投資的行業資源不足,供給下降,故物價上漲,而現在中國的房地產出現泡沫,如果不遏制可能會出現崩盤的現象,到時候經濟損失更加慘重,因此得通過央行的貨幣政策來解決,而不是采取政府管制價格的行政手段。

中央銀行應該采取央行價格機制(即利息)來收緊貨幣供應,著重調節總供給、通過削減政府開支,增加財政收入以減少財政赤字、減少銀行信貸、遏制大量的銀行資金進入房地產市場及股市,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以貨幣主義理論為基礎,以控制消費物價上漲、實現國際收支平衡、穩定貨幣作為主要目標。在緊縮財政的同時控制貨幣發行量以遏制紙幣貶值的勢頭,并注重匯率的作用,防止外來資金帶來的副作用。

3、控制通貨膨脹必須壓低房價

很多學者聲稱房價上漲是通貨膨脹的根源,雖然反對者很多,但也有其道理。去年以來,我國房價飛漲,一些熱點區域的房價甚至一個月上漲超過10%,一年上漲超過100%。自今年年初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抑制房價過快上漲,已經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對房子的消費依然占到了居民一生收入的絕大部分。雖然國家統計出的CPI指數沒有將房價列入其中,但實際上房價是直接影響到最廣大的居民的,應該列入其中,而倘若將房價列入CPI指數,可以說也受到了中央的關注,對防范金融風險有重要作用。

4、改善民生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逐步提高“兩個比重”,一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二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通貨膨脹持續的情況下應逐步提高“兩個比重”,增加勞動者的收入。通貨膨脹對于工薪階層影響很大,其實際收入因通貨膨脹而減少,生活水平也必然會相應降低。現有的情況不能改變,就應漲薪以解決居民的生活困難,因為存在著通貨膨脹的慣性,通貨膨脹不是一時就能解決的,如果不采取這一措施改善民生,就會使慣性延續下去,而且會造成居民的不滿。

5、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英國在治理其1979―1981年的通貨膨脹中,多次調整工業結構,提高競爭力。在工業結構調整方面采取了“建設性干預政策”,即增加對高技術工業的財政幫助,刺激傳統工業企業在改造中大量運用新技術工藝。最后,倡導競爭,實行國有企業的私有化,鼓勵職工持股。法國在治理經濟危機時以科技進步為推動力,加速產業結構調整,為陷入衰退的傳統部門注入了新的活力,為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同時收縮傳統工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由勞動和資本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轉化。我國在解決現有問題上也應借鑒其方法,采取宏觀調控,以干預手段保持市場價格的基本穩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勞動生產率的速度提高到快于要素成本提升速度的水平,提高要素投入產出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這樣,才能根本解決成本推動所導致的通貨膨脹威脅,最終促進經濟在長期內快速、平穩發展。

四、結語

我國的通貨膨脹持續了幾年,現在已經到了全面通貨膨脹的地步,造成這種現象的因素有很多,如經濟危機、貨幣政策不力、房價過高等,盡管政府采取一些措施來解決,但其并沒有意識到通貨膨脹的根源,其手段也只能是治標不治本,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本文建議完善體系、貨幣從緊、改善民生等,希望中國的民生問題能得到很好地解決,通貨膨脹現象得以消除。

【參考文獻】

[1] 葛暢:我國房地產價格變動與通貨膨脹關系――基于北京上海數據的實證分析[D].吉林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