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秋的散文范文
時間:2023-03-23 23:56: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中秋的散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記得小時候,每逢中秋臨近,各家各戶各人都充滿了向往和興奮,尤其是忙壞了媽媽們。
首先,媽媽要早早收集晾曬盞花、葫蘆花、玫瑰花、香豆葉,接著用石頭“匠窩子”搗碎撻面,再托人從城里購買些紅曲、姜黃。其次,在日常勞作間歇,在田間地頭荒坡沙灘上,收集枯樹枝爛樹根、或挖或拔薅子、冰草、岌岌、艾桿子收工后背回家曬干了,或者在院墻外晾曬些牛糞塊。蒸月餅比不得平常蒸干糧饃饃,必須有燒灶火的好燃料才行。
在臨近中秋的前幾天,媽媽將自家提前制作好的“糟子”用溫水泡開了,調上澆頭子,發酵了,每隔一兩個小時再接續半碗干面,用適量溫水攪勻成成糊狀,連續接上十次左右,大概有半盆了。再按一碗面的標準加適量溫水揉面,揉一次發酵兩小時左右,連續揉個十次八次的,積少成多,滿滿兩大盆,松軟而勁道,用手一按撲哧撲哧的。
一大早,媽媽就和嬸娘、奶奶忙起來。
首先要按照我家“八卦”蒸籠的大小、月餅的薄厚、顏料的品種,將發好的面均勻的揪成若干團。接著,一手揉一手團,揉搓十來個回合,光滑了、瓷實了、圓溜了,用手心按平;再用搟面杖一下一下推開成半公分厚、直徑四十五公分大的一張面餅,將新榨的胡麻油均勻地涂抹一遍;黃澄澄的,清香撲鼻,再撒上姜黃,撒上白砂糖,撒上一層厚厚的白面;最后緊緊地卷成一卷壓成一團;壓實了,再搟成剛才的形狀,再撒上一遍,這才是個名副其實的好底層,是最好吃的一層之一。
然后,如法炮制,搟上一層又一層,用備好的顏料撒上一層又一層,一層層撂成十公分厚。或剪開翻出五顏六色的“抓抓子”、或卷成卷擰成“馬絆場”、或蓋上頂層做成一色“蒸餅”。最后搟一個薄如紙的面皮兒將整塊月餅完全包裹起來,雙人四手抬到籠屜里,一籠屜只裝一塊月餅,一次蒸兩籠屜或三籠屜或四籠屜。
這時,“坐臥”在灶臺上的那口大鐵鍋里早已燒好了沸騰的開水,按順序將籠屜次第撂在大鍋上;再用干凈的碎布片或其它什么軟物,將鍋沿、籠屜縫隙、鍋蓋縫等一切可能透氣的地方都塞嚴實了;用枯樹權、牛糞塊等結實耐用的柴火一口氣燒上半個鐘頭的旺火,防止“溜鍋”。等鍋蓋上面熱氣騰飛好一陣子了就要暫時停入火;停頓一刻鐘熱氣稍降,再用溫火燒半小時。就這樣燒四次,蒸兩三個鐘頭,一大鍋水也熬干散沒了,月餅也就蒸好了。
那時候,為了蒸月餅,每年我都會向老師請假擔任“燒火丫頭”。
篇2
在今年中秋節來臨之時,本刊記者采訪了多位明星和主持人,他們講述了記憶中難忘的中秋故事,同時,本刊記者也有中秋感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星中秋記憶
羅旭 難忘秋晚采訪余光中,家鄉廈門過中秋要博餅
談起難忘的中秋記憶。BTV主持人羅旭想到的是2010年的中秋晚會,那年的中秋,他采訪了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并被他的平淡深深打動。而在他的家鄉廈門,過中秋時有一項海峽兩岸共同的習俗——博餅,這是家人團聚時必玩的一種娛樂游戲。
2010年“秋晚”與余光中結緣,被83歲的詩人感動落淚
2010年的中秋,北京電視臺制作播出了在故宮太廟舉行的“天涯共此時·月上紫禁城”中秋晚會。海峽的名家其聚太廟,共話團圓,共敘親情。其中有一位重量級的嘉賓——享譽華人文學界的著名學者、詩幾、評論家、散文家余光中先生。20世紀70年代,他曾憑借一首《鄉愁》打動了無數讀者,“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在錄制現場,羅旭作為晚會主持人即興采訪了余老,“誰也沒有想到,83歲的余老竟然貼身帶來了一大盒臺灣的月餅,要讓大家嘗嘗‘臺灣的味道’。音樂響起,毛阿敏吟唱著《鄉愁》的詩句。當年余光中用了不到20分鐘寫下這首詩歌,他說,這是因為這首詩在心中醞釀了不下20年。那種赤子情懷讓太廟廣場上的觀眾們紛紛落淚。我也是其中之一。”
因為簽證快要到期,余光中不得不在第二天起程返回寶島臺灣,因為被余老的愛國清懷所打動,羅旭堅持去首都機場親自為余老送行?!耙驗檫B日參與晚會工作非常疲勞,擔心錯過時間,我在清晨4點鐘就來到了余老下榻的飯店等候。本來我還想幫余老收拾收拾行李,沒想到一大早老先生已經收拾妥當,靜靜地在屋里等著我。”羅旭被余光中的這份平淡深深打動,到了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后,他特意請同行的晚會導演于守山幫自己和余光中拍下了一張珍貴的合影。事后,羅旭在微博中寫道:“下午回電視臺的路上我聽著思鄉曲,想起余先生臨別時清瘦的背影,想起先生退房時屋里整整齊齊干干凈凈,想著紛擾的紅塵中竟然還有這樣平靜淡然的心靈……當我寫著這些文字的時候,淚水簌簌滾落?!?/p>
家鄉廈門每年過中秋都要博餅,今年中秋和家人團聚北京
在羅旭的家鄉廈門,過中秋時有一項傳統活動——博餅?!伴}南地區對過中秋是非常重視的,博餅是閩南地區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不光是廈門、漳州、泉州一帶,包括臺灣,這是兩岸共同的習俗。相傳博餅活動的創始人是鄭成功,當年是軍中的一種游戲,大家用這種方式團結親情、增加友誼?!辈╋灥耐娣ê苡幸馑?,“把餅分成好多等級,根據色子投出來的大小點數確定你能獲得哪種獎勵。這種博餅在廈漳泉特別流行,每年到中秋,大街小巷全是擲色子的聲音,很熱鬧,大家都趕回家,全家人其樂融融地博餅。不僅在家里博,還要跟朋友博,在單位和同事博,這是一種聯絡感情、博取好運氣的活動。”過中秋的時候,羅旭沒少參與博餅,“在廈門,我媽媽家是個大家族,整個家族一起博餅,很歡樂的。在北京有時老鄉也會邀請我參加這樣的活動,叫中秋博狀元餅。據說博中狀元的人,一年運氣總是會特別好?!?/p>
參加工作10年來,每年的中秋節羅旭總是很忙,幾乎沒怎么回家,今年中秋,他終于可以團聚了,“今年家人都在北京,應該能—起過中秋。希望大家能夠團團圓圓、快快樂樂。”
常露文
我拍的中秋題材短片就在中秋節這天首映
北京電視臺新聞主播常露文是個東北姑娘,獨自在北京闖蕩多年,所以對她來說中秋節本來就意味深長,而今年中秋節因為自己拍攝的一部中秋題材的電影短片要在網絡上首映而變得很不尋常了。
談到一個北漂人在京城的過節情懷,常露文告訴記者:“對于一個東北姑娘,我和所有的‘北漂’一樣,在京城里,懷著全部的虔誠和念想,希望一顆種子能夠生恨發芽,長出自己的枝干。來北京七八年的時間,因為職業原因,我幾乎沒有機會真正過節,尤其是感受中秋。每逢中秋月圓時,萬家燈火,一片團圓和祥和,但是像我—樣的很多異鄉客,卻難掩心底的寂寞。那時候我年輕,就告訴自己,中秋,和平常的日子—樣。而周圍的北漂們也都在埋頭拼搏,所以也就不在乎是否與親人在—起?!?/p>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常露文在漸漸改變。常露文說,最近這幾年,關于親情的公益廣告逐漸多起來了,媒體也在呼吁大家,尤其是在北京的外地人,過年過節常回家看看,而更有法律層面將子女關愛、贍養以及經??赐先俗鳛橐幎?。隨之而來的,周圍的氛圍和情緒也在發生著變化,“其實我很感激《北京電視》周刊在這個時候采訪我,讓我有機會可以抒發思鄉的心緒和佳節的感懷。因為那個曾經懵懂的、懷揣夢想的東北姑娘已經長大,她已經讀出了他鄉和故鄉兩片土壤中的相似但卻永遠無法混同的味道,她似乎也明白了事業的成功永遠無法填充家庭和親情的空洞。所以我想給同樣的北漂說,過節?;丶铱纯?,別以忙為借口不伴在親人左右。”
常露文告訴記者,今年中秋,對她來說別有一番滋味。她難得地感受到了中秋佳節的氛圍,也讀出了中秋佳節的味道。這是因為她拍攝的以中秋節父女團圓為主題的電影短片《寂寞》就在9月19日中秋節這天在網絡上開始播放,“影片中,影星任達華飾演我的父親,他為了在中秋團圓時見女兒,一面,只身從香港飛到北京,但是女兒卻被公司在上海的項目絆住腳,要失約于父親。女兒認為自己的工作大于天,親情是可以靠后一些的,今年不見,還有明年。父親認為,父愛就是要默默地站在女兒背后,于是正當父親準備黯然返回香港之際,在他離開酒店的那一刻,看到丟下上海所有工作的女兒,就站在自己的眼前,那會是怎樣的欣喜和溫暖!”
常露文告訴記者,她通過這部短片,想要表達這樣一種心情: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難忘的中秋節,雖然情節各不相同,但是都希望大家的中秋節是蛋黃色的、團圓的、溫暖的。
溫崢嶸
軍訓那年的中秋在拉練的路上看月亮
今年的中秋,溫崢蠑要和父母及老公家人—起在北京度過,“中秋節吃團圓飯,賞月,和媽媽唱唱歌,想想都覺得幸福。”
中午用蠟燭烤了一個饅頭
對于中秋,溫崢蠑有特殊的記憶,她難忘的是剛上北京電影學院時度過的那個中秋,“正式開學之前是軍訓,我們是在炮兵學院軍訓,我從貴州到北京上學,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陌生的環境冰土不服,而軍訓時,對學生的要求是不能吃零食,所以我水果吃得也不多,那段時間氣候也干燥,我就常流鼻血,我老拿紙蘸水塞鼻子里,濕潤鼻子。”
軍訓對于溫崢嶸來講不太適應,“穿的是厚厚的皮靴,有時候晚上還要站崗,跟同學那時候也不太熟,所以我很想家?!?/p>
那年中秋,軍訓已經到了尾聲,“我已經很饞零食,中午那頓飯,我偷了一個饅頭出來?;氐剿奚?,我決定把它烤了。沒有爐子,就用蠟燭烤,但是面上全給烤黑了,我把黑的皮剝了,吃里面,覺得真香?!?/p>
到了晚上,部隊給了來軍訓的學生—個意外,進行拉練,“從學校步行到盧溝橋拉練,這天是過節啊。等拉練快結束時,給大家發月餅,一人一個小月餅,其實那個月餅很硬,我們一路走一路吃,天上是圓圓的月亮,我們覺得月餅很好吃,那可能是我吃過的印象最深刻的月餅了?!痹趧〗M。媽媽會給我寄來家鄉的月餅和辣子雞
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當上演員,這些年的中秋,溫崢嶸基本上是在劇組度過,“像中秋這段時間,是拍戲的旺季,因為天氣不冷不熱,很舒服。而在劇組中,對于過節,大家都有意識地淡化,畢竟工作為重?!?/p>
但是,到了中秋,溫崢嶸的媽媽總會給女兒驚喜,“我媽媽會提前從家鄉貴州給我寄來貴州的火腿月餅,很好吃的。還有我媽媽會給我寄來她做的辣子雞?!睖貚槑V形容母親的辣子雞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辣子雞,“媽媽會把做好的辣子雞進行小包裝,裝成一袋袋的小袋,再用真空包裝裝好寄給我?!?/p>
有了月餅、辣子雞,溫崢嶸在中秋的這天,會把這些東西跟劇組的工作人員分享,“給大家一點小禮物,請大家喝喝茶,增加一點節日的氣氛?!?/p>
而母親給溫崢嶸寄月餅和辣子雞時,總是要附上一封信,“或者是長文,或者是寫:女兒,節日快樂。或寫;寄來東西給大家分享。等等,只言片語流露出媽媽對我的愛。我媽媽是語文老師,她習慣于用文字表達情感。”
斕曦
從小到大愛吃月餅中秋團聚是最高待遇
電視劇《錯伏》剛在北京電視臺影視頻道熱播完畢,斕曦飾演的冷梅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生動詮釋了不同于《甄嬛傳》中沈眉莊的又一形象。自從當上演員,斕曦很少能夠在中秋節和家人團聚,今年中秋她終于能夠好好陪陪家人。
因為愛吃月餅最愛過中秋節,吃一年也不膩
中秋節和端午節是斕曦最愛過的兩個節日,“因為我特別愛吃月餅和粽子。小時候過中秋節前一周,我就會催著家人買月餅,如果有人送月餅,我一定會把著,不讓媽媽再送出去。”斕曦至今還記得當年當兵時吃月餅的情形,“那時候我十七八歲,在安徽省軍區演出隊當兵,中秋節會發各種口味的月餅,我們吃下來,發現椰蓉、鳳梨的最好吃,五仁的最不好吃。”從小到大,斕曦對月餅口味的喜好一直沒變,“我喜歡吃椰蓉、蛋黃、鳳梨和各種水果味的月餅,不喜歡吃五仁和豆沙的。如果有朋友送我月餅,拆包裝時發現是我愛吃的口味,我會非常高興?!睌剃貙υ嘛灥溺姁鄄⒉粌H限于中秋節期間,“我可以從年頭吃到年尾,早中晚餐,永遠吃不膩?!?/p>
去年中秋在劇組拍夜戲。今年難得能團聚
當了演員之后,因為忙于拍戲,斕曦很少能和家人在中秋節團聚,一般也就通過電話互致問候,“去年中秋,我在上海車墩拍攝電視劇《九死一生》,劇組提前一周給我們發了月餅。當時我還想中秋節會不會早點收工,結果正趕上拍夜戲,連著好幾天都拍到很晚。我在車上等著拍我的戲,等著等著就睡著了,一覺醒來已經天亮,也沒能賞月?!?/p>
在斕曦看來,小時候過中秋有著濃濃的節日氣氛,“我還記得上小學的時候,爸爸讓我看月亮,之后寫篇作文紀念中秋節。當時我的父母都覺得我的那篇作文寫得不錯。”而現在,過節時最盼望的就是能禮家人團聚,“我覺得傳統的節日對于我們這種職業的人來說,最高的級別就是和家人團聚。中秋節能跟家人在一起就很好,不在乎吃什么山珍海味,我每次回家還是最愛吃媽媽做的家常菜?!?/p>
前不久,斕曦在拍電視劇《陸小鳳與花滿樓》時腳受傷,休息了三個月,現在還不能穿太高跟的鞋。接下來有多部不同類型的電視劇邀請她出演,“有抗戰戲,也有古裝戲,在題材上我還得斟酌一下?!庇谑?,今年的中秋節,斕曦有了難得的空閑可以陪伴家人,“每次過中秋父母都會買好雙方老人愛吃的月餅提前送過去,還會多買一些我愛吃的月餅。我爸媽喜歡吃椒鹽月餅,我也會買他們喜歡的口味,陪他們一起吃月餅,開心過中秋?!?/p>
宋春麗
部隊6層陽臺上的中秋讓我留戀
宋春麗主演的《大地情深》正在北京衛視播出,談到即將到來的中秋節,她說:“今年的中秋我和家人一起過,陪陪愛人,過一個團圓節?!弊鳛檠輪T,宋春麗也多次經歷過中秋在劇組度過的場景,“那些年,中秋快到了,我心中也著急,想要回家陪我的老媽?!倍幸荒曛星铮獾氐囊患译娨暸_希望宋春麗能參加他們的中秋直播晚會,但是宋春麗婉拒了,“我說,把這個時間給我的母親行不行,我要和她—起過?!?/p>
在宋春麗的記憶中,最難忘的中秋是她在部隊度過的,“我十幾歲就離開家到部隊了,那個時候每個中秋節我都是在,每—個中秋節我印象都很深,我們住的是5層,中秋節那天,基本上都是老同志們把我們叫到6層的平臺上。我們都叫‘走走走,上6樓陽臺’。到那兒后,地上鋪一面席子,然后老同志就會把水果、月餅什么的拿到上面,大家就坐在一起,一起賞月,一起聊天,一起吃月餅、水果。那個時候大家其樂融融,真的是很留戀那個時候?!?/p>
高峰
中秋在劇組看見女兒那一刻我渾身的幸福
你還記得電視劇《士兵突擊》中性格略帶“殘酷”的齊桓嗎?那個讓人又愛又恨的角色扮演者,就是演員高峰。其實,數一數,高峰塑造了不少軍人角色,從形象而言,高峰絕對硬漢一個。但如果你留心,會發現他偶爾在微博上曬自己與女兒的合影,非常有好爸爸的“范兒”,也顯得分外柔軟。高峰最溫暖的一次中秋歡聚,也與女兒有關系。
因為拍戲的緣故,高峰很少在家過中秋。而讓他最難以忘記的是有一年,妻子帶著女兒特意到劇組,來陪他過中秋節?!澳谴卧谕獾嘏膽颍s上中秋。老婆帶著女兒特意來探班,那時女兒還很小,晚上我收工時,一出現場就看見女兒踉踉蹌蹌地跑過來抱住我,那一刻我覺得渾身幸福,覺得工作再辛苦都值得。”
剛剛結束一部新戲的拍攝,高峰這次再度出演軍人,卻是很“擰巴”。“電視劇講述的是上世紀30年代日本時期全民抗日的故事,我在劇中飾演的‘海川’是個臥底,一直被大家誤認為是‘漢奸’,心里很痛苦,最后因幫助八路軍安全撤離而犧牲,就是到最后一集才沉冤得雪?!?/p>
郄路通
跟媽媽一起做63人份大月餅
中秋節,吃月餅不稀奇。但是要是親手做月餅,還做一個63人份的“巨無霸”,還真有點新鮮。而這也是小演員郄路通最美好的一次中秋節記憶。還在讀高中的她,因為電影《青春派》的精彩表演,首次“觸電”,便獲得2013年第1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之第10屆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佳新人女演員提名。這也讓她有了一個做演員的夢想。
還在上學的郄路通,幾乎每一個中秋節都是與家人共度的,說起最難忘的中秋團聚,她想到的是與媽媽一起做月餅的經歷。她說:“每年中秋節媽媽都會自己做糖月餅,做成很大一蜓兒,然后切好每人一份兒。有一年中秋,媽媽說要做63人份的大月餅,全家人一起上手做,然后客廳里被弄的全是面粉,大家都在一起玩,學做月餅,那是最開心的一次中秋節。等到晚上,我和哥哥、弟弟一起把月餅送給鄰居們,特別難忘?!?/p>
電影《青春派》讓郄路通收獲關注,也讓這小姑娘有了做演員的計劃。“最近開學,我已經回學校上課了,正式進入高考復習階段,希望安心學校做功課。今年,我會報考中戲、北電、上戲等專業學表演的學校,希望接受正規的訓練,成為專業的演員?!?/p>
李岷城
有一種青春,叫月餅
一首《同桌的你》,不知喚起多少人的青春記憶。如今,高曉松正在廈門拍攝同名電影。青年演員李岷城將與林更新、周冬雨聯手,演繹高中時代美好的初戀。“片中與林更新是室友、好兄弟,宿舍的4人都喜歡周冬雨,周冬雨是高中時代的女神。這次電影主創都是同齡人,大家相處得很開心?!倍钺撼亲铍y忘的一次中秋回憶也與青春、與哥們兒有關。
李岷城說:“自上大學以來,已經有近十年沒和家人—起過中秋節了。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大學宿舍的。記得上大學時,中秋節沒回家。當時學校給每個同學發月餅,大家—邊吃著月餅,一邊聊家里面的事。那么多男人坐在—起聊天,偶爾也會有傷感,還是挺難忘的?!?/p>
李岷城因主演香港導演張澤嗚的電影《非常之戀》嶄露頭角。2011年,李岷城與新銳導演孔令晨合作拍攝電影《寶貝別哭》而備受肯定。2012年,李岷城獲得吳天明導演的賞識。受邀拍攝了其最新力作《百鳥朝鳳》。說到這里,李岷城開心地說:“《百鳥朝鳳》入圍了2013年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的4項提名。我會與吳天明導演—起去頒獎禮為影片助威?!?/p>
記者 中秋記憶
外婆做的月餅永遠熱騰騰
我記憶中的中秋永遠和外婆相連,在西南的一座古城之中,外婆和外公生活在那里,那是一座帶水井的大雜院,木板的房子,街上是青石板的路。
中秋節快到了,外婆已經忙碌起來,除了買來又紅又大的石榴外,最重要的事情是做月餅。從鄰居奶奶家借來月餅模子,外婆把面團揉好,壓進餅橫,塞進豆沙、板栗等……拿出來后放進弱里蒸烤。
院里彌漫著香噴噴的味道。我從街上滾著鐵環,瘋跑著到家里,就等著月餅做好。出鍋的那一刻,是我最興奮的時候,外婆說:“小心,燙。”但是我已經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燙嘴的感覺我現在想不起了,現在我記得的只是那種熱騰騰的香。這種香伴隨了我之后的30年的歲月。
有時候,思念,會狠狠地在你心頭咬一口,咬得你想流淚。月餅,是我思念外婆的一座橋。
中秋夜,黃河邊的暢想
人的記憶很奇妙,有些事情早已忘得干干凈凈,但還有一些事情不管發生多少年后,什么時候想起來,都會歷歷在目,恍若昨天。
每到中秋節來臨之際,我都會想起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后期的那個中秋節,我在蘭州過節時的情景。
那是在我成為甘肅省乒乓球隊隊員的第二年,只有16歲的我孤身一人在遠離父母的地方過的第一個中秋節。印象中那年的中秋節臨近十一,但并不是周末。當天下午三四點鐘的時候,教練突然停止了訓練,說今天是八月十五,少練三個小時,大家先去食堂領月餅,然后自由活動。當時大家因為訓練緊張,都沒有想起當天是中秋節,所以當教練宣布這個消息的時候,大家先是一愣。等反應過來以后,便笑著叫著,呼啦一下都離開了訓練房。
我和幾個女隊的隊員一起相約前往蘭州的黃河邊賞月,當天天氣特別好,我們幾個是在晚飯以后去的,在河邊逛了—會兒天才黑下來。在來到河邊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一輪明月在空中慢慢升起來了。我們幾個人為了能更愜意地賞月,也制造點兒小情調,專門跑到黃河邊的一片空地上,鋪開一塊早就準備好的大塑料布,然后把帶來的月餅、瓜子、花生等倒在上面,大家面對著黃河,呈弧形圍坐在一起。
等我們坐下來的時候,天已經完全黑下來了。這時圓圓的明月已經掛在半空中,皎潔的月光照射下來,白白的又有些冷冷的,遠處的河水月光下渡光粼粼,也泛著冷色調的光。我們幾個人—邊吃著一邊聊著,雖然大家只是來自甘肅各個區縣,但彼此環境不一樣,所以也有很多可聊的話題。除了聊家鄉生活,還暢想今后的發展。有的人說今后想調到大城市的乒乓球隊,有的人說希望自己好好訓練,將來能進入國家隊。當時我是劇組的隊員,誰的志向高就附和誰,也跟著說想進國家隊。正說著的時候,月亮逐漸升高了,不知誰說了一句“我想家了”,勾起了我們大家對父母家人的思念,有一個伙伴竟然哭了起來。我趕緊上前安慰她,可話沒說兩句,我的眼淚也在眼眶里打轉,因為我也想爸爸媽媽了。
篇3
【Abstract】Haiku is a traditional form of Japanese poetry and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literature. It uses condensed words to express the rich connotation, leaving the reader a very interesting imagination. The readers’ perceptions of the translation of haiku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ir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Japanese literature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Japanese culture. This paper intends to place the translation of haiku into the framework of accepting aesthetics and to explore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haik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aders’ acceptance. It also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accepting aesthetics in guiding practical translation of haiku.
【Key words】Accepting aesthetics; Readers accept; Haiku; Translation
俳句原是俳諧連歌的第一句,因其奠定了全詩的主題和風格,后在十五世紀中期逐漸獨立出來,形成一種簡短的詩歌形式。一般由三句十七個音組成,全文按五-七-五的格式排列。以來,一大批翻譯家、學者開始活躍在俳句翻譯的領域。綜觀先行研究,俳句的譯法、譯文得到了廣泛的討論,但從西方文學理論視角處理俳句翻譯的研究較少。本文擬用西方流行的一種文學批評理論的新范式――接受美學理論為指導,從讀者接受的角度探討俳句的翻譯,豐富俳句翻譯研究的方法理論,以期更好地引領讀者發現俳句之美。
1 接受美學
接受美學又稱接受理論,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后期出現在德國,八十年代中期傳入中國,給中國的文學翻譯理論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并日漸成為翻譯質量的標準之一。接受美學的理論基礎為現象學與闡釋學,關注讀者接受,研究讀者在作品接受過程中的影響。其主要理論代表是德國康斯坦茨學派學者姚斯(Jauss)和伊瑟爾(Iser)。
以姚斯為代表的接受研究,把重點放在讀者期待和美學感受。姚斯和霍拉勃[1]認為作品在沒有讀者參與之前只能稱之為文本,只有潛在的審美價值,“只有通過讀者的閱讀過程,作品才能夠進入一種連續變化的經驗視野之中”,從而體現出實際的審美價值。伊瑟爾[2]主張的讀者反應論認為,作品本身存在留白,它的召喚結構使讀者需要運用自己的經驗來填補空白。
接受美學理論強調讀者的中心地位,把翻譯研究的焦點從傳統的直譯和意譯轉移到讀者身上,“重視讀者,把讀者放在突出的地位,強調讀者閱讀、接受的能動作用成為接受美學的一個顯著特征”[3]。根據接受美學理論要求,譯者應在注重原文的前提下,切實把握目標讀者的需求,采取最適當的翻譯方法。
2 接受美學與俳句翻譯
與一般的文學形式相比較,詩歌翻譯成與原文意義相對應的漢語十分不易。因此,一直以來,譯詩被譯者們視為文學翻譯領域最具難度的工作。而俳句作為短型詩之一自然不例外。
俳句源于日本獨特的詩歌形式――和歌。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翻譯家周作人[4]曾在其著作中如此推崇俳句:“簡單微妙處,幾乎不能著墨……寥寥數言,寄情寫意,悠然有不盡之味,仿佛中國之絕句,而尤多含蓄”。
舉俳圣松尾芭蕉的名句為例:
古池や蛙?wび?zむ水の音
這一句可能是日本俳句最廣為人知的一句吧。從現代至當代,譯者眾多。下面來看其中九個譯案:
(1)古池――青蛙跳進水里的聲音(周作人譯,1924)
(2)古池,蛙縱水聲傳(金中?g,2010)
(3)古池歷滄桑,蛙入水聲響(宋協毅譯,2001)
(4)蒼寂古潭邊,不聞鳥雀喧。一蛙穿入水,劃破鏡中天。(姜晚成,1981)
(5)春日古池幽,青蛙跳水破寂靜,夏日若將至(陳光譯,2001)
(6)古老水池濱,小蛙兒跳進水里,發出的清音(沈策譯,1981)
(7)幽幽古池塘,青蛙入水撲通響,幾絲波紋蕩(陳巖譯,2004)
(8)古舊池塘邊,青蛙默然躍中間,叮咚水聲喧(佟君譯,2004)
(9)秋風古池寒,孤伶伶蛙縱身躍,入水聲凄慘(寧粵譯,2000)
從以上譯文可看出,俳句的可漢譯性是毋庸置疑的。作為譯者,將文本的信息以適當的形式完整地傳遞給讀者,是接受美學理論其中要義。因此在翻譯文本之前譯者對文本的理解顯然是十分關鍵的。作者寫作的背景、作品體裁結構及作品的特征等要素都是應該掌握的。古池一句突出了“閑寂”“風雅”的風格,與中國唐代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整句仿佛描繪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畫卷,令讀者感受到了悠遠的藝術享受。
上述譯文均表達了原句中古池、蛙、水聲這三個主要意象,但仔細分析,表達方式卻有所不同。第(5)句的“春日”“寂靜”“夏日”等詞過于贅言,譯者似乎不太相信讀者的鑒賞能力;第(6)句的“池濱”“小蛙兒”“清音”等詞則在原意上過度地添加了譯者想象的內容;第(9)句雖然遵循了“五-七-五”的格式,然而譯者因為錯誤理解季語和句意,導致誤譯。將第(7)句和第(8)句與原文比較,第(8)句基本忠實地還原了原作,甚至與原句詞意分布簡直一模一樣,押韻也使其更具古典音韻美,然而“喧”字打破意境的閑靜之美和詩歌的含蓄之美,在向讀者傳達該俳句意味方面稍顯不足。第(7)句的譯法完整地傳達給讀者原句的意思,“靜-動-靜”的對比使讀者閱讀之后能產生美感,末一句又能使讀者產生悠遠的聯想,可以說該句譯文質量上乘。俳句是由五、七、五共三句十七個音節組成的定型詩,不是自由詩。它作為詩歌的一種形式,音美、意美、形美應該是相輔相成的。第(1)(2)(3)(4)句未遵循俳句五-七-五這一獨特格式,這就缺少了一些俳句獨有的韻味。即使將原句意思完整地表達出來了,在對讀者傳達??國文學形式美方面仍有欠缺。相比較之下,筆者認為第(7)句可稱之為較合適的譯法。
即使局限于“五-七-五”的格式,俳句的譯法當然也不止一種,以上只是舉一例進行譯法的探究,譯者應根據俳句的不同意義選擇最佳譯法。先行研究主要以原文的可譯性和譯文的可讀性為出發點,較少注意到讀者的可接受性。下面我們運用接受美學理論指導俳句的翻譯。大致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加以考慮:
2.1 結構處理探索
譯界曾經對俳句的漢譯形式進行過一些非常有意義的探究。王樹藩等[5]主張定型翻譯,即將俳句譯成“五-七-五”、“三-四-三”、“三-七”等形式,“即令按原詩字面譯出來能使讀者明白了原意,也遠不如‘五?七?五’更為符合原詩,詩是以生動的形象來感染人的,單是讓人明白一點‘意思’,是遠遠不夠的”。后來又有佟君[6]用萬葉集佐證“五-七-五”詩型的合理性。林林等[7]則主張不定型翻譯,即譯者翻譯俳句時,不用拘泥一種固定的結構,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翻譯。
俳句數量數以萬計,大部分俳句雖然都遵循五-七-五的結構,但俳人作句風格、內容多少以及含義的深淺有分別,即使譯者絞盡腦汁,也未必能尋得最恰當的譯法。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8]曾感嘆“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如何能使譯文在讀者最佳接受范圍內?根據俳句內容和句子成分分布上的不同,也許盡量采取靈活的形式來翻譯俳句比較符合譯者的習慣,也較容易達到翻譯的目的。但如果考慮到向中國讀者傳遞日本俳句的意味方面,采取“五-七-五”的譯法自然最佳。以如下俳句為例:
名月や池をめぐりて夜もすがら(松尾芭蕉)
對此俳句,請看以下譯文:
秋月明,一夜繞池行(林林譯,1981)
秋夜月兒明,悠悠閑步繞池行,不覺已深更(賀明真譯,1983)
中秋一夜繞池行,不覺明月落天邊(何薇譯,2014)
三句譯文都將原句中出現的“秋月”“池”“整夜”等意象完整地傳遞給讀者。林譯結構為三-五型,頗有宋詞曲調。但原句“夜もすがら”中的“も”有強調整夜不睡去賞月的喜悅之情,有加強語氣的作用。林譯雖將字面意思明了簡省地表達出來,但譯文似乎意味未盡,正因為如此,使讀者感覺不到俳句的意趣何在。正如佟君[6]所說:“漢語的特點有時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而日語則是言未盡而意茫然。俳句的省略含蓄法,只有日本民族才能以其獨特的心理感受去理解和創造”。所以,將俳句翻譯給中國讀者,務必要考慮到這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賀譯遵照了俳句“五-七-五”的格式,節奏和韻律整齊,詞句并無添枝加葉,具有畫面感的用詞良好地表現出俳句所營造的意境:“月兒”具有詩趣;“悠悠”表現出俳人月夜散步的神韻,“不覺”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空間――也許是思考心中事,也許是夜色迷人令人流連忘返,竟不知不覺走了一整夜。在不失原句意味和美感的前提下,能將俳句獨特的形式美介紹給讀者,不失為較上乘之譯法。何譯的結構參考了中國古詩的七言編排,第一句將原句意味表現出來,第二句則添加使讀者了解更確切的時間點的說明,字詞和諧明朗,朗朗上口。如果實在不能遵守“五-七-五”的格式,該譯案也有可供參考的價值。翻譯俳句,首先要了解俳句的特點。俳句本是內涵豐富而表達不徹底的文學形式,翻譯俳句不僅要思考怎樣將俳句意趣傳遞給讀者,還要考慮到中文的表達形式是否能使讀者更好地接受,所以要利用俳句的特點,在原句的基礎上適當地增補字數表現詩韻,務求使之能為讀者理解接受。
2.2 文化差異考量
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譯詩亦然。原句的格式、內容、韻味要通過另一種文字表達出來更是極為不易。譯者作為原文與讀者之間溝通的橋梁,應該要考慮牽涉其中的文化要素。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克服差異性。
關于詩歌翻譯有過可譯性和不可譯性之爭,但是大多數學者贊成詩歌是可譯的,只是有個限度問題。日本明治大學教授成瀨武史[9]針對翻譯的可譯性曾如此論說:“通過語言傳達信息這種方法是相似的,人類的經驗和意識也是類似的,這依賴于國際交流的頻繁和不同文化之間的滲透”。在翻譯領域,也有過歸化和異化的討論。歸化和異化概念的提出者,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10]提出了歸化和異化兩個翻譯專業術語。他認為,歸化就是采取民族中心主義的態度,使外語文本符合譯入語的文化價值觀,把原作者引入譯入語文化。他也明確指出,異化是一種對文化價值觀的民族偏離主義性質的壓力,它接受外語文本的語言和文化差異,給讀者帶來外國情調。
俳句是表現日本人獨特價值觀、自然觀和審美觀的文學形式,其中一定會有中國人比較難理解的內涵趣味。但同時,由于中日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文化又總是映射在文學作品中,所以總會產生一些共鳴。事實上,中國古代的唐詩宋詞對日本的俳句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在面對中日文化差異時,應合理處理歸化與異化,在盡量減少原句意味損耗的前提下,使譯文擁有閱讀意義。正如陶友蘭[11]所言:“在翻譯古詩時,面對文化差異,若過多歸化,則喪失異域色彩;若過多異化,譯入語讀者理解上會產生困難,很難產生共鳴。所以,在處理文化差異時,要在語言和形式統一的基礎上,尋求一個平衡點,以譯入語讀者為中心,對目的語系統所固有的價值觀念、文化取向和審美習俗等方面進行分析,并作出準確的判斷,然后再制定相應的翻譯策略,最低限度地減少文化差異,讓譯語讀者獲得與原詩讀者一樣的感受。”
3 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