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英烈內容文字范文
時間:2023-04-05 14:16: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清明祭英烈內容文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019——2020學年度第二學期)
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清明節來臨之際,為了緬懷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繼承革命烈士的光榮傳統,按照市精神文明辦通知要求,我校組織全校師生登陸中國文明網網站開展“清明節—網上祭英烈”活動。現就對**學校清明節網上祭英烈活動情況作如下總結:
一、
具體活動完成情況:
1.領導重視,大力宣傳,營造氛圍。
學校利用微信釘釘等形式進行師生共同參與的宣傳,對本次活動進行統一布置,要求人人參與,共同緬懷先烈。
2.進入相關網站,進行祭奠活動。這次活動在全國防疫期間,主要是采用在家里家長指導學生進行網上寄語活動。學生們可以自由點擊自己想要了解的相關內容,并向烈士們獻上鮮花、鞠躬,在留言欄上留言,表達自己的緬懷之情。同學們的寄語文字質樸、感情真摯、令人鼓舞,充分展示了當代小學生對革命先烈滿腔熱愛,立志學習先烈的高尚情操。
3.閱讀有關革命英雄故事的書籍
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緬懷革命先烈,在清明節三天的假期中,鼓勵學生到閱讀有關革命英雄故事的書籍,通過閱讀,激發學生對革命先烈深切的懷念和無限的哀思。
4.倡導“文明出行,平安清明”活動。學校倡導師生假期“文明出行,平安清明”。引導大家用鮮花、植樹等文明生態的方式表達對
家庭先人的懷念之情,推廣網上掃墓和家庭追思會等新型祭奠方式,形成文明健康的祭祀新風。
二、
本次活動效果明顯,體會深刻。
在活動中,同學們進一步了解了烈士們為祖國為人民拋頭顱、灑熱血,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的感人事跡,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先烈們那種堅貞不屈、英勇無畏的
高貴品質和革命精神。本次活動是一次震撼學生心靈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
篇2
【關鍵詞】走心;德育;動人故事;教學情景體驗;儀式
現代社會環境復雜,對學生產生一定負面影響,學校德育說一千道一萬,都比不上社會的影響深刻。那么,如何突破當今學校德育現實困境,讓德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促進學生良好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的形成,值得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深思。本文結合我校德育管理的實際,談談我校德育管理中,實現教育“走心”的舉措與策略。
一、教育“走心”需有吸引學生的動人故事
為了向學生宣傳愛國主義,我們以愛國模范與典范,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錢學森為例,他曾把自己的故事告訴國人說:“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在美國期間,有人好幾次問我存了保險金沒有,我說一塊美元也不存。因為我是中國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國住一輩子。我在美國前三四年是學習,后十幾年是工作,所有這一切都在做準備,為了回到祖國后能為人民做點事。因為我是中國人。我姓錢,但我不愛錢。我個人僅僅是滄海一粟,真正偉大的是黨、人民和我們的國家?!边@樣通過事跡故事走進學生的心靈,讓學生自主感受,這些真實的例子比我們生硬地講愛國主義效果要好得多。
二、教育“走心”需用接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學生思維詮釋深奧的道理
在文明禮儀的教育中,我們可以用生活化的語言詮釋文明禮儀,“文明”就是不隨地吐痰,講衛生,勤洗手、節約用水、不要踐踏花草、輕聲慢步;”禮儀“就是見到老師、長輩問聲好,同學見面互相問聲好,孝心教育中”;“孝”就是幫媽媽洗腳,幫爸爸捶捶背,將這些用學生能容易理解的語言生動詮釋著文明,禮儀、孝心展現在校園的樓梯、走廊上,讓學生看得見、記得住、看得懂。教育“走心”需要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體驗,從而內化為學生主動接受的動力。
我校確立了“以人為本,體驗為主,發展為要”的德育理念,培養有“感恩、勵志、誠信、擔當”的現代人,實踐摸索出以“體驗”為主要模式的自能德育,使德育工作更走心。以下是我校體驗德育的四個故事:
故事一:開展每月一次的話題討論活動,將話題討論擴展為立德樹人的討論平臺。
根據校園內發生的不文明行為現象,或者社會上的教育熱點問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通過撰稿,投稿的形式,由我校寫作組的老師組織評比,評出一、二、三等獎。最后把優秀獲獎作品展覽供全校師生閱覽。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深入思考并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提煉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能加深學生對優秀道德品質的理解與重視,從而內化成在行動上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的自覺踐行。
故事二: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創設德育的教學情景
當今社會提供給我們的教學資源是很豐富的,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充分選擇這些多樣的資源,把這些資源利用好,整合到德育工作中去,效果也是非常顯著的。我們可以把需要傳授的、講述的德育內容以漫畫、動畫、音頻、視頻、文字、圖片等組合成圖聲并茂的課件傳播給學生;這樣也更容易降服學生的心,讓他們的內心主動接受教育,并內化為行動準則。為此,為加深學生對德育活動的理解,我校統一要求各班進行每周一次的德育主題班會,一般是針對某一個德育主題,結合當下時事新聞,以及經典的實例進行宣傳教育,加深對德育的理解,并深刻在心中。
故事三:“三句話、一棵樹”引領好習慣
我校很多是外來工子女,家長平時上班都比較忙,對孩子的衛生,文明習慣都疏于管理,衛生習慣、文明禮儀方面做得比較欠缺。為此,我們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了“三句話、一棵樹讓文明之花芬芳世埠”活動。
三句話是:“張張嘴”做禮儀達人;“彎彎腰”做文明使者;“伸伸手”幫助能幫助的人;三句話明確具體了學生行為規范,使學生行為有的放矢。
“一棵樹”是對“三句話”落實的檢查和評價。每個班級在教室內制作一棵樹,針對“三句話”取名“文明禮儀之星”,這棵樹的果實是由做到“三句話”的學生的名字掛上去。如果誰在明天又沒有做到,名字就會被摘下來,學生們為了自己的名字不被摘下來,行為上受到約束會主動去整理儀表,注意個人衛生,他們就會主動約束自己去剪指甲、洗頭、理發、洗衣洗澡、幫助別人、整理環境衛生、打掃教室,等等,學生們的良好習慣就在這些行為習慣中形成。
故事四:開發校外德育課程,讓學生參加校外實踐活動,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收獲不同的感悟,構筑走心德育
為了拓展學生視野,我們把課堂延伸到課外,每年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外實踐活動鏈接社會,讓學生接觸社會,體驗父母勞動的辛勞。
(一)開展“春游”“秋游”、短途研學活動
我校通過組織學生外出參觀生態園、農業園、本土企業、職業體驗館、名人故居、科技館、動物園、海洋館、逛公園……在歡聲笑語中體驗農民的勞動成果,體會農業文化、本土企業文化、本土產業、不同職業的工作特點和辛勞、體驗科技創新精神的偉大,體驗人與自然的親近,愛護動物;通過這些親身體驗的活動讓學生親臨其境,感受“德”就在自己的身旁,由此達到“走心”目的。恰恰比教師空洞的在教室言過百而效微薄更能達到走心德育的目的。
(二)是進行“告別陋習,走近文明”德育活動
我們學校的個別學生之所以養成隨地扔垃圾,吐痰,粗言碎語的不良行為習慣,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家庭成員的不良影響。家長素質參差不齊,很多家長忙碌于上班工作也疏于對孩子的文明禮儀管理教育,使他們不懂文明禮儀,文明禮儀思想淡薄,與當今先進發達的社會時代要求格格不入,這正好是我校德育的素材以及切入點。首先,我們開展“告別陋習,走近文明”的主題教育活動,通過正反面的圖片情景進行教育,讓學生們認識貧窮,體會臟亂、粗暴無禮的可怕,對比自己的生活,增強對文明、衛生、禮儀富裕的渴望,珍惜現有的校園生活。其次,結合開展我們的“三句話,一棵樹”活動,評選文明禮儀之星,達到讓學生從思想上增強認識,文明禮儀之星的評選達到對“告別陋習,走近文明”活動的踐行,達到有效的德育效果。
(三)在我國傳統節日里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鮮明的教育活動
我校通過開展“清明節”掃墓、網上祭英烈活動;“端午節”詩歌朗誦比賽、“中秋節”和家人團聚說出你的愛,“國慶節”手抄板和書畫賽,“重陽節”清潔敬老院溫暖老人心,微家書等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進行美德、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
三、教育“走心”需要特定的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