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小誠的黑白范文

時間:2023-03-20 11:19: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朝小誠的黑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陪你到時光盡頭》,作者:沈南喬。

3、《奕婚》,作者:長宇宙。

4、《掌中妖夫》,作者:霧矢翊。

5、《大隱隱于婚》,作者:蘇靜初。

6、《不識枕邊人》,作者:嫣香未落。

7、《白晝的星光》,作者:木梵。

8、《黑白》,作者:朝小誠。

9、《瀟灑與優雅》,作者:折火一夏。

篇2

一大早,小cool龍就發現有封信躺在他的桌子上,他迫不及待地打開――

親愛的小cool龍:

你好!

早聽說你熱愛大自然,關愛野生動物,我們特別邀請你來云南老君山,與動物學家們一起,進行一次“滇金絲猴生態行為學研究”的野外考察。

可能你和許多人一樣,還不了解滇金絲猴。其實,滇金絲猴是我國的國寶,在整個地球上,滇金絲猴只剩下2700多只了,與大熊貓的種群數量差不多。它們世代生息在云南西北部和東南部的原始高寒森林之中,擁有一張特別像人的面孔,配上黑黑的大眼睛、白里透紅的面龐和豐腴鮮艷的紅唇,堪稱世界上最關的動物之一,人們還親切地給它們起了一個雅號――“紅唇一族”。

怎么樣?想要去認識神秘而美麗的紅唇一族嗎?想要和動物學家們一起去了解它們的生活嗎?來吧!我們在老君山等你!不見不散!

中國靈長類專家組組長

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部首席科學家 龍勇誠

2013年4月18日于云南老君山

哇!真是一封令人激動的來信!還等什么呢?小cool龍已經出發啦!

出發

小cool龍總算和龍勇誠伯伯以及其他科學家會合了!龍伯伯安排第二天一早就出發尋找金絲猴,小cool龍興奮得一夜沒合眼!第二天,天剛蒙蒙亮,空氣中還帶著一股初春的寒意,小cool龍背上睡袋和足夠一周的干糧,跟著龍伯伯和另外兩位專家出發了。

大伙兒爬過高山,淌過溪流,穿過樹林,可惜連金絲猴的毛也沒看見,只能露宿山林,明天一早再繼續。

動物學家們的野外研究工作遠比小cool龍想象得要艱辛。聽龍伯伯講,以前上山尋找滇金絲猴,通常十天半個月的艱苦搜尋也會一無所獲。像這樣付出與收獲不成比例的現象在野生動物的研究歷程中屢見不鮮。但現在不一樣了,科學家們用了二十幾年的時間,把滇金絲猴的地理分布和種群數量都已經調查清楚了。2002年的12月,科學家們還第一次給兩只滇金絲猴戴上可以自動脫落的GPS(衛星全球定位技術)無線電項圈,以便跟蹤滇金絲猴的活動規律?,F在找這些可愛的滇金絲猴不再像以前那么難了。龍伯伯只讓大家帶了一周的干糧,證明龍伯伯有信心在幾天之內找到滇金絲猴。

見屎也瘋狂

第二天一早,大家匆匆吃過簡單的早餐便一頭扎進黑壓壓的原始森林中。大家一邊走,一邊仔細觀察四周的動靜。

大約走了三四個小時后,突然,龍伯伯“噓”了一聲,用手指了指地上,然后慢慢蹲下身去仔細觀察起來。大家圍過去一看,“呀!屎!”小cool龍捂住鼻子失聲驚呼!“噓!”另外兩位叔叔神秘地抿了抿嘴,示意小cool龍保持安靜,然后也蹲下來認真研究起這坨屎來。

難道這坨屎有什么奇特之處嗎?小cool龍也好奇地湊過去仔細觀察起來。這坨屎的直徑大約兩三厘米,形狀很奇怪,就像是成串的算盤珠子。龍伯伯指著這坨屎,興奮地對小cool龍說:“這是滇金絲猴的糞便!你看,還很新鮮呢,證明金絲猴們還沒走遠,咱們先爬到對面山脊上,應該能發現猴群的蹤跡,快走!”說完,龍伯伯疾步朝對面的高山飛奔而去。

原本幾個小時的山路已經使大家疲憊不堪,可龍伯伯的這番話像是給大家吃了興奮劑,大家緊緊地跟著龍伯伯一路小跑。花了兩個多小時,終于爬上了山脊。這是樹線上面的一片叢林,視野很開闊,放眼向四周望去,成片的原始森林盡收眼底。

小cool龍累得一屁股坐在地上,上氣不接下氣地喘著粗氣。三位科學家卻顧不上休息,舉著望遠鏡仔細搜尋著目標。

第一次親密接觸

果然,才觀察了一刻鐘左右,龍伯伯就指著遠處的一片冷杉林驚呼起來:“找到了,你們看那兒!”小cool龍舉著望遠鏡,順著龍伯伯手指的方向望去,在很遠的密林深處,似乎有―個小白點跳了一下,接著,又有―個小白點也跳了一下。??!是的,是黑白色皮毛的滇金絲猴!一個、兩個、三個……它們正在樹枝上嬉戲呢!親眼見到了紅唇一族,小cool龍激動得手舞足蹈!

“走,下山!咱們也與滇金絲猴來一次親密接觸!”龍伯伯帶著幾分調皮的笑容說。

于是,大家又馬不停蹄地下山,朝滇金絲猴群的方向悄悄靠近。等到離猴群越來越近,大家幾乎都能用肉眼看見猴子的時候,龍伯伯示意大家原地隱蔽觀察,以免驚擾猴群。大家各自隱蔽在灌木叢邊,屏住呼吸,悄悄地從望遠鏡中觀察猴群。

透過望遠鏡,小cool龍發現滇金絲猴果然長著一張粉嫩的“人臉”,炯炯有神的丹鳳眼再配上厚厚的大紅唇,真是惹人喜愛的“紅唇一族”??!看,它們有的在枝間跳躍嬉戲,有的在相互按摩理毛,還有的靜靜地曬著太陽發呆呢!這群猴子還不少,至少有200來只。

自那天以后,小cool龍跟著三位動物學家一起,對這個猴群連續跟蹤觀察了四天時間,了解到了很多關于滇金絲猴的有趣知識。

奇怪的食物

小cool龍發現滇金絲猴的食物與眾不同,它們除了大量采食竹筍、嫩葉、花朵和果實外,似乎特別鐘情于采食云杉、冷杉樹上的附生植物松蘿。

“滇金絲猴最重要的美食就是松蘿了,它們吃松蘿的同時還為生態平衡做了大貢獻呢!”龍伯伯耐心地為小cool龍講解,“如果云杉、冷杉上的松蘿太多,會過分地吸取樹木的營養導致樹木死亡,滇金絲猴正好吃掉松蘿這個‘吸血鬼’,確保云杉、冷杉樹的正常生長。而云杉、冷杉又給滇金絲猴提供了食物和隱蔽所。這樣,杉一松蘿一滇金絲猴三者之間形成了微妙的共生關系,任何一方消失,都會影響系統中的生態平衡?!?/p>

家庭關系

小cool龍覺得最不可思議的要數滇金絲猴的家庭關系了,一個猴爸爸后面總是跟著好幾個猴媽媽,大多數猴媽媽懷里還抱著各自的孩子,看起來一派溫馨和睦!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這就是滇金絲猴的家庭形式:每個家庭由一個爸爸(家長)、幾個媽媽和幾個孩子組成。再由幾個或十幾個這樣的小家庭組成一個大集體,稱為猴群。滇金絲猴群沒有猴王,各個家庭之間卻能友好相處,并保持著互不相犯的默契,真是令人驚嘆!

龍伯伯神秘地告訴小cool龍:“你發現了嗎?在每個滇金絲猴的家庭中,爸爸就是這個家庭的家長,它們不僅要保障種族繁衍,還要維護自家的‘社會地位’和各種‘利益’。所以,每個家長都是經過優勝劣汰的規則選的,只有最聰明和最強壯的公猴才有機會當上家長,帶領各自的家庭成員在高寒嚴酷的環境中生存下來?!?/p>

滇金絲猴的保護

和龍伯伯在一起的這一周,小cool龍聽到龍伯伯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如果我們把滇金絲猴保護好了,就意味著保護好了大片的原始森林,也就保護好了真正的動植物王國?!?/p>

龍伯伯強調說:“滇金絲猴對大面積原始森林的依賴程度遠比它所生活地域內的其他動物要高得多,如果我們保護的生態環境能滿足滇金絲猴的生存需求,就一定可以滿足許多共同生活在這片原始森林中其他動物的生存需求。所以,我們就可以通過對滇金絲猴的保護來實現對這片原始森林的保護,以及對同樣生活在這片原始森林中的其他動物的保護。”

每當說到這個話題,龍伯伯的神情就顯得特別凝重,他說:“目前滇金絲猴總共只剩15個猴群,大概還有2700只左右,如果不好好保護,不久的將來,滇金絲猴很有可能在地球上消失,美麗的紅唇一族就會變成一個美麗的傳說?!?/p>

篇3

[關鍵詞]明清;徽州;民居;文化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10)11-0114-03

作為徽州文化象征物的明清徽州民居,記載了徽州當時的各種文化觀念。透過民居表面,可以探知明清徽州民居形成的內在原因。

一、儒道文化心理

徽州民居親近自然逍遙于山水田園風光的精神主要來源于道家的那種“獨善其身”的人生價值,來源于“人的自然化”的觀念。徽派民居價值的另一方面是它所體現的當時社會的倫理,來源于封建正統的儒家思想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追求?;罩菔抢韺W代表人物朱熹的故里,封建綱常宗法觀念在民居的建筑上體現得非常充分。

1.“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蘊

徽派民居建筑無論是普通民居還是官宦、富商的住宅,或祠堂、廟宇一律都是青瓦白墻。門樓、窗權、隔扇、欄桿的磚雕、石雕、木雕無論如何精細婉麗,絕少施五色勾繪。木質梁架、隔扇、欄桿也不髹漆。在徽州民居中,建筑群體中的點窗、黑瓦、白墻相互配合形成了點、線、面以及黑、自、灰的有機組合,整體色調有一種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美感――明快而淡雅。這種重復的、眾多的黑白相間的色調在視覺上給人一種整體的美感,在青山綠水的環抱中顯得清遠而高雅,給人以極深的印象,體現了徽州民居的基本風貌。白墻黑瓦原先并非為了粉飾建筑,而是當時的一種生態的選擇?;罩莸貐^到處可以開窯燒瓦,白奎也遍地可尋;地方材料制作簡便、價格便宜、施工較為簡單;用白奎抹墻既可反射日光又可防水防潮保護墻體木構,“涂白奎以防潮,非為費財而飾也”…。后來受到徽州大量的讀書人寧靜且素雅的審美情趣以及中國水墨山水畫的影響,這種黑白之美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可。

2.等級思想

徽州民居一般都是面闊三間、兩層多進,這是封建社會等級觀念的直接外化。如宏村現存主體建筑分為三合院的原型、及由其演變出的三種變體。三合院的原型為左右廂房、中間廳堂、堂前天井、樓梯一般位于廳堂背后,對這種原型的產生有重要影響作用的是古代“三綱五常”等講究秩序的等級思想。在三合院中,對祖孫三代的臥室位置都有相應規定。三合院還有個顯著特點就是以高墻與鄰里和外部公共空間隔離,這種封閉性與徽商常年在外經商而妻子獨自在家應恪守“夫為婦綱”的思想是緊密聯系的。古代把南稱為至尊,宮殿、廟宇都朝正南,帝王座位也是坐北朝南,叫做“南面稱尊”。所以徽卅f民間造房,誰也不敢取子午線的正南向,都得偏東或偏西一些,免得犯“諱”而獲罪。

3.宗族意識

徽州古村落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聚族而居、不雜他姓”。即使同一村落,各族宗詞、民居亦界域分明。徽州古村落中聚族而居的生活為突出禮制的精神空間,推崇宗族意識提供了土壤。對宗族禮制意識的推崇主要反映在徽州古村落的宗族祠堂建筑上。宗祠不僅是村民日常生活的活動中心,而且是村民心目中的政治、經濟和精神的中心,更是村落文化的焦點和醒目標志。據統計,古徽州的宗祠清代以前的有36座。宗族建筑以祠堂為中心,“君子營建宮室,宗廟為先,誠以祖宗發源之地,支派皆源于茲”民居的地勢、規模均不得超過祠堂。西遞村,“村落空間組織按血緣以祠堂為中心進行布局,全村按血緣關系分為九個支系”,“總祠敬愛堂規模宏大,位于村落中心”。聚族而居和突出祠堂在村落中的主體核心地位,反映了徽州古村落對宗族意識的強烈推祟,表達了古徽州人對封建宗族禮制的敬畏和服從,對家族和祖宗至高無上的膜拜和尊崇。

二、風水觀念

徽州大到設府治縣,次至擇村建祠,小而營宅造院,無處不留風水活動的痕跡。

1.藏風得水說

徽州村落大多滿足這種“枕山、環水、面屏”的空間模式,形成依山傍水、背山面水或枕山環水的格局。遵循“陽宅須教擇地形,背山面水稱人心,山有來龍昂秀發,水須圍抱作環形,明堂寬大斯為福,水口收藏積萬金,關煞二方無障礙,光明正大旺門庭”這種理想村址模式。對于高垅之地,要求四周山形環抱,構成“藏風”的形局,以達到聚氣目的。背山要求村落所倚之山,應來脈悠遠,蜿蜒起伏,其主山龍脈,構成村落“生氣”之源。對于平曠之地,則要求以環繞的水流作為龍脈所在,形成生氣凝聚,是村落氣脈之處。正所謂“河水之彎曲,乃龍氣之聚會也”。

徽州村落水口一般位于村落的入口處,也是眾水匯集之地。水口的作用,一方面,界定村落的區域和標識村落出入口的位置;另一方面滿足村民對“保瑞避邪”的心理需求,即保住村落的瑞氣不外泄,避免村外的邪惡和煞氣沖進來。由于“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對于缺少水圳或自然河道形局不佳的情況,采取相應的彌補方法以增加村基氣脈。黟縣宏村由于村外“兩溪不匯西繞南為缺陷”,而在明永樂年間,采取“引西溪以鑿圳繞村屋,其長川九曲,流經十彎,串于人工池塘(月沼)”。至萬歷時,因“內陽之水”不能使子孫逢兇化吉,而征集秧田數百畝,開挖南湖作為“中陽之水”以避邪。對于處于平坦空曠處的村落,“惟于背后、左右之處有疏曠者,則密植以障其空”,利用林木來藏風聚氣,以彌補村基不足。

2.形勢說、理氣說

形勢說以強調“山龍落脈形勢”為主,注重周圍的地形等自然環境,經過“尋龍捉脈、察砂觀水、點穴定向”的過程,即先尋祖宗之山和父母之山,查清龍脈之來源,詳辨陰陽之穴。這種做法迎合了徽州士族注重“尋宗認祖”的心理需求。從徽州各地族譜或家譜中的村基圖和村落祠墓圖中看出,理想的宅外環境應是“凡宅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淤池,謂之朱雀;后有丘陵,謂之玄武,為最好之地”。要求宅基地選擇“居處須用寬平勢,明堂須坐萬馬廳……或從山居或平原,前后有山水環抱,左右有路亦如然”。滿足宅基地勢平坦寬敞,門前有寬闊平地,宅周有山環水抱。黟北灣里裴氏宅居地位于“面亭子而朝印山,美景勝致,目不給賞,前有溪清波環其室,后有樹蔥蘢蔭其居,悠然而虛,淵然而靜”。

理氣說是建立在“方位理氣”兼有五行生克、陰陽八卦等理論基礎上。黟縣民居的朝向多是“坐西朝東”或“坐南朝北”的原因,主要受“五行相宅法”影響,其在方位的五行生克關系上,存在“使黟縣人能發祥的龍脈起于西北,西北在地支上屬庚、酉、申,而庚、酉、申在五行中屬金,南向地支屬午、寅、戊,在五行中屬火,火能克金,門向朝南屬于“相克脈,三代當絕后”,“宅之吉兇全在大門,……宅之受氣于門,猶人之受氣于口也,故大門名日氣口”,這對于注重風水觀念的古黟人來說,在門的朝向上自然要避開“相克”的南方。徽州

民居的天井將四周屋面的雨水匯聚一處,順枧而下,流人石砌水池。由于“水為父氣為母,逆則聚而不散,水又屬財,曲則留而不去也”。對于排水路徑亦很講究,宜暗藏,不宜顯露,宜屈曲而出,不宜直泄而出。徽州民居室內陳設也依據理氣說的要求,“安床之法以房門為主,坐煞向生”。即對于坐北朝南的坎宅,東南方(巽位)是生氣方,臥室宜設在東南方位的房間,床應擺放在坐煞的方位。

三、從商心理

徽商是徽州村落的主要建設者,他們以自身的雄厚經濟實力、獨特的生活方式及文化理想,深刻地影響了徽州的傳統建筑和聚落。

1.追求平安心理

祈保平安一直是中國人傳統的意識,在徽州這塊土地上,表現得尤為顯著?;罩菝窬拥牡湫徒Y構是高墻小窗、天井庭院組成獨立封閉的小環境,甚至徽州民居中的天井比其他地方的天井要深得多,這是出于防御的需要,四面高墻圍護,儼然古堡,置身其中有一種與世隔絕的安全感。這與“徽商不蹲家,經營走四方”,為妻小營造一種封閉、安全、自足的生活環境的心理期待相一致。徽商宅第內部陳設,中堂之下,設有條案,條案正中位置一般擺著白鳴鐘,鐘的兩側擺放瓷器帽筒,帽筒之左邊擺有古瓷瓶,右邊擺有精美的木雕底座鏡子。這種“東瓶西鏡”的擺設,取意為“瓶”、“鏡”的諧音“平靜”。而“滴答滴答”走動鐘聲與瓶鏡組成諧音“終身平靜”?;杖颂貏e善于用許多靈活的雕刻圖案來表達豐富的內心世界。在中國古代,云常被稱為“祥云、慈云”,而來自佛教的萬字也象征著吉祥如意。因此,在徽州民居裝飾中大量使用了祥云、萬字紋等幾何圖案以及壽、福一類的吉祥文字,表達了徽人對平安、祥和的向往。

2.聚財心理

受風水術中“聚財”理論的影響,徽州民居多天井,明清時代一般都用石板壘砌出一方水池形,取“四水歸明堂,肥水不外流”之意,想把財氣完全蓄積在家中而不外泄。“四水歸堂”是徽商們祈求聚財、天降洪福、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典型心理的具體表現?!坝晁刂鴥葍A的屋頂流入天井中”正滿足了徽商財源滾滾而來的心理?;罩菝窬又信懦鑫萃獾乃彩鞘种v究的,常日“水為父氣為母,逆則聚而不散,水屬財,曲則留而不去也”,所以天井中的理水是宜暗藏,不宜顯露;宜屈曲而出,不宜直泄而出。另外,徽州民居多用高墻封閉,且住宅兩側的墻上很少開窗,當地人認為這樣也能夠聚財。在徽州,許多商人住宅的內、外門不在一條直線上,這是為了防止“財氣”外露;徽州民居重視門罩裝飾,且多呈元寶形,象征“招財進寶”。

3.追求平衡的心理

尊儒重仕、崇農抑商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國策。因此,雖然經商成功,徽商卻不能獲得與其財力相適應的社會尊重和與其財力相匹配的政治地位,這就使得經商致富后的徽商產生了心理失衡。為了平衡心理,徽州商人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費上極盡奢侈,以此向世人證明自己的存在。其在民居建筑上的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重三雕裝飾?;罩萆倘穗m然富甲一方,建宅也不敢違背封建等級規定。為了顯示經濟實力,徽商除了采用一屋多進、在室內外裝飾上盡量講究,從而使得徽州三雕藝術在建筑裝飾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與迅速發展。第二,建商字門。商人居住的房子太師壁兩旁穿堂頂上的樓坊與梁托大多都雕成倒掛元寶狀,從整體上看,倒掛的元寶與左右兩根門柱構成了一個“商”字,只是缺少了其中的“口”。人有一口,只要有人從穿堂門下經過,恰好填補了“商”字中的“口”。取意無論平民百姓,還是達官貴人,通通都在商人之下。第三,雕八仙圖案?;罩萑顺缟小鞍讼伞?,磚木雕的明八仙、暗八仙圖案比比皆是,其喻意是讀書做官為上策,但做不了官也沒有什么,還可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各種職業都可以有所作為。

4.崇儒貴仕心理

篇4

王氏高麗一朝,常以崇奉釋教為“國尚”。當其末葉,又有禪僧慧勤亦惠勤出世,名動一時?;矍?,以自號“懶翁”、加號“普濟尊者”、謚號“禪覺”著稱。《懶翁和尚集》卷首覺宏《慧勤行狀》:“師諱慧勤,號懶翁,舊名元慧,所居室曰江月軒,俗姓牙氏,寧海府人。延祐庚申(七年)正月十九日生”。“[宣光]丙辰(六年)師適疾作,輿出三門。五月七日,方到驪興,寓神勒寺。到辰時,寂然而逝,十五日也。師壽五十七,臘三十七,謚曰禪覺”1。李穡《牧隱稿》卷文14《惠勤塔銘》:“師諱惠勤,號懶翁,初名元惠,享年五十七,法臘三十八,寧海府人,俗姓牙氏”2。其剃度初期,《懶翁和尚集》卷首《慧勤行狀》:“既長,機神英邁,即求出家。年至二十,見鄰友亡,中心痛悼,遂授功德山妙寂庵了然禪師所祝發”?!爸琳哪辏綑u巖寺,時日本石翁和尚寓茲焉。一日下僧堂,擊禪府云:大眾還聞么?大眾無語,師呈偈云:選佛場中坐,惺惺著眼看。且聞非他物,元是舊主人。勤修四載,一旦忽開悟,欲往中國尋師訪道”3?!笆獭?,后回國,而較慧勤大十九歲的普愚和尚,與之有著“心靈相通”的神交。《太古和尚集》卷下《寄日本石翁長老》:“吾以恁么寄,師亦恁么通。吾誠無得失,師豈有無功?海東山岳香,扶桑一點紅??蓱z云雪子,幾乎表家風”4。

慧勤在中國的求學,以參拜指空、“平山”、“千巖”三師為要。白文寶《淡庵集》卷2《懶翁語錄序》:“懶翁往游燕都,又入江南,得參指空、平山,授以法衣、麈尾。于佛法既積力久,帝優加褒獎,令駐錫廣濟禪寺,賜以金襕佛字,大敭其法。而又平居,示人句偈多矣”5。權近《陽村集》卷15《贈玗野云上人后序》:“且以吾(玗野云)師(慧勤)之德,猶不憚走數千里,抵燕謁指空,抵江之南謁平山,以質其得然后歸于正。于是,與其友權仲英約將之中國,歷名山訪求尊宿如向所謂指空、平山者以就正焉”6?!赌岭[稿》卷文14《惠勤塔銘》:“至正[八年]戊子三月,至燕都,參指空,答問契合。十年庚寅正月,空集眾下語無能對者,師出眾吐數語,三拜而出??瘴魈彀舜嬉?。是春,南游江浙。秋八月,參平山。辛卯春,抵寶陀洛迦山拜觀音。壬辰,至伏龍山參千巖。是歲,北還,再參指空,空授以法衣、拂子、梵書。于是,放涉燕代山川,蕭然一閑道人也,名聞于內。[十五年]乙未秋,奉圣旨住大都廣濟寺。丙申十月望,設開堂法會,帝遣院使也先帖木兒賜金襕袈裟、幣帛,皇太子以金襕袈裟、象牙拂子來錫。[十八年]戊戌春,辭指空,得投記,東還,且行且止,隨機說法”7。

慧勤在江南的活動,《懶翁和尚集》卷首《慧勤行狀》所及更為詳細:“是年(至正十年)三月,離大都,到通州上船。四月八日,到平江府[路]休休庵結夏。七月十九日,將行,長者請留,師題一領贈之。八月,到凈慈禪寺,蒙堂老宿問,師以偈答。老宿無語,師即參見平山處林禪師。十一年辛卯二月初二日,辭退山,師禮辭,詣明州(慶元路)補陀洛迦山,親見觀音,廻來育王寺瞻禮釋迦像,是寺長老悟光以頌贊。又見雪宿和尚,到明州,見無相和尚,又見枯榮和尚,對座良久。壬辰四月初二日,到婺州[路]伏龍山參見千巖長和尚。是日,適集江湖千馀人,試選入室。師作頌呈似。巖問云:大德從甚處來?師云:凈慈來。巖云:父母未生前從甚處來?師云:今朝四月初二日。巖云:明眼人難瞞。即許入室,因留同飯。過夏至夏末,辭去。到松江[府],見了堂和尚、泊庵和尚,不敢羅籠”8。參拜平山法師的“凈慈禪寺”,蓋在杭州路。周密《武林舊事》卷5《湖山勝概》:“凈慈報恩光孝禪寺,[宋]孝宗嘗臨幸。山曰南屏,有慧日峰,舊名慧日永明。太宗賜壽寧院額。孝宗御書慧日閣。有千佛閣、五百羅漢堂。畫壁作五十三參等。理宗御書華嚴法界正徧知閣等額。寺后庵宇甚幽。大抵規模與靈隱相若,故二寺號南北山之最”9。

其后,慧勤北返,再行參拜指空,并游歷燕南、山西各地,又曾“奉圣旨”主持廣濟寺。《懶翁和尚集》卷首《慧勤行狀》:“是歲(至正十三年)三月,還到大都法源寺,再參指空,迎入方丈,請茶,遂以法衣一領,拂子一枚并梵草信書一紙付囑。因留一月,辭退,游歷燕、代山川,數載道行。聞于帝,乙未(十五年)秋,奉圣旨住大都廣濟禪寺。丙申十月十五日,設開堂法會。帝遣院使也先帖木兒賜金襕袈裟并布帛,皇太子亦以金襴袈裟、象牙、拂子賜之。是日,千巖僚佐約與士庶、諸山長老、江湖衲子俱會。師受袈裟,拈起問中使云: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盡是一個法王身。未市這個,向甚么處披?中使云:不會。師指左肩云:向這里披。又問大眾云:湛然空寂,本無一物。燦兮爛兮,從何而出?大眾無對。師云:九重宮,金口中。乃披拈香祝圣罷,又拈香云;此一辨香,舉為西天一百八祖指空大和尚、平山和尚用酬法乳之恩,升座普說。十七年丁酉,退院,游燕、薊名山。還過法源寺,問指空曰:弟子當往何處?空云:汝還本國,擇三山、兩水間居之,則佛法興矣”10。正是在這段時間,成就了其在宗教界中的非常聲望。景閑《白云和尚集》卷首李穡《白云和尚語錄序》:“余(李穡)之游燕也,懶翁方以道舉,動天子開堂說法,鄉人尤皈仰焉”11。

注釋:

1 漢城,文集編篡委員會、景仁文化社《韓國歷代文集叢書》影印本,頁249、263、264。

2 漢城,民族文化推進會《韓國文集叢刊》標點影印本,頁121上。

3 頁250。

4 漢城,文集編篡委員會、景仁文化社《韓國歷代文集叢書》影印本,頁564。

5 漢城,民族文化推進會《韓國文集叢刊》標點影印本,頁312上。

6 漢城,民族文化推進會《韓國文集叢刊》標點影印本,頁165上。

7 頁121下、122上。

8 頁252、253、254、255。

9 中國商業出版社《中國烹飪古籍叢刊》本,1982年,頁79。

10 頁255、256、257。

11 文集編篡委員會、景仁文化社《韓國歷代文集叢書》影印本,頁4、5。

經過一年多的路途辛苦,慧勤終于回到了闊別多年的高麗?!稇形毯蜕屑肪硎子X宏《慧勤行狀》:“戊戌(至正十八年)三月二十三日,禮辭指空,還于遼陽、平壤、東海等處隨機說法。至庚子(二十年)秋,入臺山象頭庵居焉”12。其所住名“那迦寮”,直到數年后,仍為人所提起。樸彭年《樸先生稿》《送雪玄游方序》:“見此山(五臺)懶翁所居那迦寮,今猶在焉,爾何畀惟彼之從,而不此顧歟”13?不久,因恭愍王的禮遇而停止“晦跡”?!兜旨肪?《懶翁語錄序》:“及東還,晦跡山水間。[至正二十一年冬,]王聞其名,遣使延致,接見既敬,俾住神光寺”14。不過,他仍常?!八艡C”躲避。《懶翁和尚集》卷首覺宏《慧勤行狀》:“癸卯(至正二十三年)七月,師自抽身而出,到九月山金剛庵。上遣內侍金仲孫特降內香,師不獲已。十月,還山。乙巳三月,游龍門、圓寂諸山,隨緣任運。丙午三月,圖金剛山,住正陽庵。丁未秋,上命交州道按察使鄭良生請住清干寺。是年冬,普庵長老親受指空遺囑,袈裟一領、手書一紙到寺授之。乙酉九月,又入臺山,住靈感庵。洪武庚戌(三年)秋,元朝司徒達睿舉指空靈骨舍利到檜巖。三月,師因禮骨出山,入城,結夏于廣明寺。八月初三日赴內齋,齋畢普說。十七日,上遣近臣安益祥為輔行,請住檜巖寺”15。

自那以后,慧勤經歷了其一生中極為輝煌而又嘎然中止的時段?!稇形毯蜕屑肪硎住痘矍谛袪睢罚骸靶梁ィê槲渌哪辏┌嗽露?,遣工部尚書張子溫赍書印,并賜金襴袈裟內外法服缽盂,封為王師、大曹溪宗師禪教都總攝、勤修本智重興祖訊福國祐世普濟尊者。太后亦獻金襴袈裟,詣松廣寺為東方第一道場,乃命居之。二十八日,發檜巖。九月二十七日,到松廣。壬子秋,師偶念指空三山兩水之記,請移錫檜巖,上又遣李士渭迎來檜巖。九月二十日,將指空靈骨舍利安塔于東之北峰。癸丑正月,游于瑞云、吉祥、復興諸山。八月,還松廣。九月,又遣近臣尹東明仍請住持檜巖寺。師曰:此地是吾初入道處,亦先師安骨之地,況又先師曾授記于我,烏得無心哉?即令眾重搆殿閣。今上(禑王)即位,遣內臣周彥邦降內香并送印寶再封為師。至丙辰(九年)春,修營已畢。四月十五日,大設落成會。上遣具官柳之璘為行香使,京外四眾,云臻輻輳,莫知其數。令臺評以謂檜巖密邇京邑,四眾往還,晝夜洛澤,或至廢業。于是,有旨移住瑩原寺,通延上道。師適疾作,輿出三門。五月初二日,到漢江,即與門徒一十馀人溯流七日方到驪興,寓神勒寺。到辰時,寂然而逝,五月十五日也”16。當其主持檜巖寺之時,還曾驚退了意欲輕薄的“儒者”17。

身為禪僧的慧勤,善詩能畫?!稏|文選》卷17、卷21載有多首旨在勸導世人的《警世》詩;這些詩曾經膾炙人口,廣泛流播。其一:“金烏東上月沉西,生死人間事不齊??诶锿聦⑷鐨?,山頭添得一堆泥。塵緣擾擾誰先覺?業識茫茫路轉迷。要脫輪回又別法,祖師公案好提撕”。其二:“寒暑催人日月流,幾多歡喜幾多愁?終成白骨惟青草,難把黃金換黑頭。死后空懷千古恨,生前誰肯一時休?圣賢都是凡夫做,何不依他樣子修”?其三:“終朝役役走紅塵,頭白焉知老此身?名利禍門為猛火,古今燒殺幾千人”18?用字造語雖然通俗易懂,含鋒藏機卻也深邃堪味。而見于《懶翁和尚集》中的《題江南十里松》一絕,同時包涵“詩”、“禪”:“十里荷花九里松,在山在水且非同。中間風月非山水,照地掀天到劫空”19。至于他的畫,見有即興而作的《云山圖》,曾經博得了不止一個士人的由衷贊美。鄭樞《圓齋集》卷中《嬾翁在清州菩薩寺,見子往謁。翁手寫云山圖贈之,掛以示予,即題一絕》:“明窗點筆寫云山,料得嬾翁意頗閑。要識盡中離相處,層巒古剎白云間”20。元天錫《耘谷錄》卷1《題懶翁和尚云山圖》:“青山隱映白云中,遠近奇觀一一窮。半幅華牋心萬里,方知妙筆即神通”21。

慧勤平時所說的“禪誨”,由其弟子覺璉輯傳于世。遣詞率直,不以張揚夸大?!稇形毯蜕屑贰墩Z錄》:“示睦相國仁吉:此事不在在家出家,亦不在初參后學,又不在多坐熏煉。忽得開發,只在當人一念。真實的信高生,所以佛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界一切諸香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22?主旨和氣,使人有“儒”、“佛”道同的感覺?!稏|文選》卷102李達衷《懶翁和尚語錄跋》:“余(李達衷)曰:但嘗聞之佛之為言先覺,覺后以仁恕為教。其有同乎不乎?吾夫子嘗曰:西方有大圣人者,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在而自行,蕩蕩乎人無能名焉,道則一也。世之言曰:儒佛相非。吾不知其相非之為非也,非儒非佛,但其徒未至其至者相售而相非耳。仲尼、牟尼只是一團和氣,今觀此錄益信其為,然常以去妄修真、壽君福國為定規”23。而于其師的“贊辭”,令人味到十足的幽默?!稇形毯蜕屑贰墩Z錄》:“師擎骨入塔云:西天一百八代祖指空大和尚三千威儀,不顧八萬細行那權。身上常穿渾金,口里痛罵佛祖。平生氣壓諸方,鶻眼難能插嘴。元朝默坐多年,感得人天打供。一朝傳語還鄉去,八部龍天嘆不遠。故我今朝成之塔,三韓境內鎮常安。法身徧法界,且道還收入這塔中也來,若收不入,這個骨頭向甚么處安著”24。

注釋:

12 頁257。

13 漢城,民族文化推進會《韓國文集叢刊》標點影印本,頁471下。

14 頁312上。

15 頁259。

16 頁261、262、263。

17 《慵齋叢話》卷6,慶熙出版社景印《大東野乘》縮本,頁38上:“懶翁住檜巖寺,士女奔波。有儒者三人相謂曰:彼髡有何幻術?而使人驚駭如此!吾輩往見厭之。遂到方丈,翁踞榻而坐,容貌雄偉,眼波明瑩,望之儼然。忽大聲喝云:三人同行,必有一智。智不到處,道將一句耳。三人魂遁,頂禮而還”。

18 漢城,太學社縮小影印本,1975年,頁310下、373上。

19 頁395。

20 漢城,民族文化推進會《韓國文集叢刊》標點影印本,頁201上。

21 漢城,民族文化推進會《韓國文集叢刊》標點影印本,頁139上。

22 頁307、308。

23 頁64上。

24 頁314。

令人深味的是,釋子以“善”、“良”為本,而慧勤對于本人的“評價”,卻重點突出“惡”、“毒”?!稇形毯蜕屑贰蹲再潯罚骸斑?,這村僧一無可取。細細看來,行無本分。面似慈悲,心中最毒。謗佛謗法,過犯謾天。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奉汝者,墮三惡道”?!爱斝卮胧窒袢缛?,肚里無無一點真。罵佛謗僧心最毒,至今不得露全身”25。心為禪,心為佛,禪本空,佛本空。為表達禪義、普度眾生,何妨謗?何妨罵?在“惡言”、“毒語”中體現真、善,體現佛旨、釋義,乃慧勤參禪、說禪的“風格”。這一“特點”,恰與“平山”、指空二師的“禪義”表達一脈相承?!对殴蠕洝肪?《贊懶翁真》:“毒心雄膽入于燕,強被胡僧赤口宣。毒口毒心相契處,東韓日月照西乾。胡僧,指空也”26?!稇形毯蜕屑贰渡蠌驼堎澠缴胶蜕小?、《贊指空》、《語錄》:“胸中極毒氣沖天,佛祖無能敢向前。臨濟狂風吹海外,三韓御室萬年傳”?!澳︳赏又锌窗闳簦鋈蝗庮D忘形。當時若負沖天志,何必南天見普明?咦!大元默坐無人識,罵動皇天振地聲”?!爸缚蘸蜕姓Q生之晨,師至真前云:驀面相逢親見徹,機鋒嶮峻骨毛寒。諸嗯欲識西天面,一片香煙起處看。掐香良久云:且道西天面目,與東土面目是同是別。雖然黑白東西異,鼻孔堂堂卻一般”27。

值得注意,當年慧勤在“平山”處的際遇極具“戲劇”性。《懶翁和尚集》卷首覺宏《慧勤行狀》:“山適在僧堂,師直入堂內,東西信步。山云:大德從何方來?答云:大都來。山云:曾見老么人來?答云:曾見西天指空來。山曰:指空日用何事?答云:指空日用千劍。山云:指空千劍且置,將汝一劍來。師以座具打山,山倒在禪座大叫云:這賊殺我。師便扶起云:吾劍能殺人,亦能活人。山呵呵大笑,即把手歸方丈,請茶留數月。一日,手書囑云:三韓慧首座來見老僧,看其出言吐氣,便與佛祖相合。宗昭明白,見處高峻,言處有響,句句藏鋒,茲以雪庵所傳及庵先師法衣一領、拂子一枝付囑表信。作偈曰:佛子法衣今付囑,石中取出無瑕玉。戒根永凈得嘗提,禪定慧光背具足。辭退,山又書一紙送行云:三韓慧首座,遠來湖上相依。復欲遍參,需語勇進。拈起兔角杖,向千巖大圓鏡里,一擊列祖機關,必然于分付處有所分付矣。頌曰:檜巖板首駕云門,百萬人無一口吞。更向明師參透了,廻家說法怒雷奔”28。從中,可以窺知彼此相知的程度。正因如此,《耘谷錄》卷5《鷓鴣天—送竹溪軒信迥禪師者游江南》特別提到:“今[信迥]欲遠游江浙,飛錫而去,其意無他,切欲參訪明師,亦歸敬懶翁舊游之地也”。“要看普濟曾游處,須向平山古跡尋”29。

不過,比較起來,慧勤與指空這個來自西天竺的高僧似乎有著更多的共鳴30。這種共鳴,來自于通過無所顧忌語言的表達所體現出來的強烈個性。《懶翁和尚集》卷首《慧勤行狀》:“空云:汝從甚處來?答云:高麗來??沼謫枺喝陱母啕悂恚瑬|海那邊都見來也?答云:若不見,爭得到這里?空云:十二個房子將來否?答云:將得來??赵疲簽楹问聛恚看鹪疲簽楹笕藖怼?。“師一日作偈呈似云:山河大地眼前花,萬緣森羅亦復然。昳生方知元清凈,塵塵剎剎法王身??赵疲何魈於热?,東土七十二等人,這一等人指空這里都無,前無人后無將,指空出世,法王也再那里有?師答云:法王身,法王身,三天為主利群民。千釰單提斬佛祖,百陽普遍照諸天。吾今識得這消息,猶是儂家弄精魂。也大奇,也大奇,扶桑日月照西天。空云:爺也是狗,娘也是狗,你亦是狗”?!翱占磿陶撸瑔栐疲荷曝敋v參五十三善知識,末后參彌勒。彌勒一彈指下閣門遂開,善財即入,你為甚么道無內外?答云:善財其時未到這里。侍者舉似指空,空云:這僧高麗奴婢”。“后一日,師作偈呈似云:迷則山河為所境,悟來塵塵是全身。迷悟兩頭俱打了,朝朝雞向五更啼??沾鹪疲何乙喑犲P聲??罩欠ㄆ?,即俾居板首”31。

除外,慧勤還曾從指空受過戒堞,《懶翁和尚集》附錄《菩薩戒牒》:“若有善男信女,欲受戒者,不得愛身舍身,有心無心。此戒治者本乎無一,無凡無圣,亦無善無惡。一、受凈信四歸依:歸依佛無形,歸依法無生,歸依僧無凈,歸戒最生無生戒。二、懺除諸三業罪:本來清凈道,為迷無所知。造罪無邊量,受此煩惱身。我今求哀懺,早證佛菩提。三、發弘誓六大愿:一切眾生未成佛,我亦不登正覺。一切眾生所有諸煩惱,我皆代受。一切眾生所有諸昏愚,令得明智。一切眾生所有諸災難,令得安隱。一切眾生諸貪嗔癡,今作戒定慧。一切眾生悉皆與我,同登等正覺。四、最上乘無上道:眾善不修,諸惡不造。牒付弟子懶翁慧勤,如來遣教弟子、傳授一乘戒法西天禪師指空”32。凡此種種,表明:盡管,慧勤于平山、指空門下無多時日;然而,其所“覺悟”并在“東國”得以弘揚的,正是這二位高僧的一脈延續。難怪慧勤門下,每以“平山”、指空奉作“宗師”之“宗師”。卞季良《春亭集》卷續1《自超塔銘》:“師(自超)從先師指空、嬾翁二塔,名曰掛嬾翁真事,奉塔名為檜巖,大設掛真佛事于廣明寺。自制真贊云:指空千劍平山喝,造擇工夫對御前。最后神立留舍利,三韓祖室萬年傳”33。

注釋:

25 頁400、401。

26 頁174上。

27 頁351、399、282。

28 頁253、254。

29 頁207下。

30 《牧隱稿》卷文14《指空浮屠銘》,頁116上、下:“迦葉百八傳提納薄陀尊者,禪賢號指空。泰定間,見天子于難水之上,論佛法稱旨,命有司歲給衣糧。師曰:吾不為是也。去而東游高句麗,禮金剛山法起道場,有旨趣還燕。至正皇后、皇太子迎入延華閣問法,師曰:佛法自有學者,專心御天下,幸甚。天歷以后,不食不言者十馀年。既言,時時自稱我是天下主。久而聞于上,上曰:渠是法中王,宜其自負如此,何與我家事耶?師所居寺皆高麗僧,一日忽語之曰:汝何故叛耶?欲鳴鼓攻之而止。數日,遼陽省馳奏:高麗兵犯界。京師者,眾之聚也,每語其人曰:速去之。既而,天子北狩,中原兵入城之,立府曰北平。師豈偶然者哉”!“師自言:吾曾祖諱師子脅,吾祖諱斛飯,皆王伽毗羅國。吾父諱滿,王摩竭提國,吾母,香至國公主,吾二兄悉利伽羅婆、悉利摩尼”。

31 頁250、251、252。

32 頁406、407、、408。

33 漢城,民族文化推進會《韓國文集叢刊》標點影印本,頁176下、177上。 四

入門于懶翁名下的傳法弟子,《懶翁和尚集》附錄《門生名目》:“比丘:國師、大曹溪宗師、禪教都總攝、開天寺住持智雄尊者幻庵混修,前檜巖寺住持、國大禪師果庵日升,前清溪寺住持廣濟大禪師無學自超,前谷亭寺住持、大禪師古鏡釋希,前清溪寺住持鐵虎祖禪,前法華寺住持慧寧,禪師谷泉尚謙。比丘尼:三韓國大夫人廉氏妙哲,順城翁主妙玲”34。其中,混修,《陽村集》卷37《混修碑》:“字天作,號幻庵。本姓趙氏,廣州豐壤縣人”?!坝秩胛迮_山,居神圣庵。時嬾翁和尚亦住孤云庵,數與相見,咨質道要。翁后以金襕袈裟、象牙拂、山形杖遺師為信”?!昂槲淙昶咴?,上設功夫道場,大集禪教山門衲子,命嬾翁試之,上親臨觀。翁下一語,諸衲無一能對者,上不懌,將罷。師后至,具威儀,立堂門階下。翁問:如何是當門句?師即上階答曰:不落左右,中中而立。問:入門句?師入門曰:入已還同未入時。問:門內句?曰:內外本空,中云何立!翁又以三關問曰:山何岳邊止?答曰:逢高即下,遇下即止。問:水何到成渠?曰:大海潛流,到處成渠。問:飯何白未做?曰:如蒸沙石,豈成嘉餐!翁乃頷之。五年壬子,壓于上命,住佛護寺”。“春秋七十三,臘六十”35。成俔《慵齋叢話》卷6:“辛禑遂以為國師。師(混修)聞之不懌然,作偈云:三十年來不入坐,水邊林下養情真。誰將擾擾人間事?系縛逍遙自在身”36。

自超,《春亭集》卷續1《自超塔銘》:“乙酉(永樂三年)九月十一日示寂。師諱自超,號無學,所居曰:溪月軒。壽七十九,法臘六十一。俗姓樸氏,三嶼郡人。年十八,依慧鑒國師上足弟小止禪師剃發具戒。至龍門山,咨法于慧明國師、法藏師,遂令居浮屠庵。壬辰(至正十二年)夏,住妙香山金剛窟。癸巳秋,挺身走燕都,參西天指空??赵疲焊啕惾硕細⒘耍w許之也。眾乃大驚。次年甲午正月,到法泉寺考嬾翁,嬾翁一見而深器之。游霧靈,歷五臺,再見嬾翁于西山靈巖寺。留數載,其在定也,至是有當食而不知者。將游江浙,適南方有變路梗乃止。丙辰(洪武九年)夏,東還,住天圣山元曉庵。己亥夏,師往見,翁以拂子與之。翁在神光寺,師亦往焉。師入高達山卓庵自守。辛亥(四年)冬,前朝恭愍王封嬾翁為王師,翁住松廣,以衣缽付師。師以偈謝。癸酉(二十六年),太祖欲相士建都,命師隨駕。九月,師從先師指空、嬾翁二塔名曰掛嬾翁真事,奉塔名為檜巖,大設掛真佛事于廣明寺。十月,國設轉藏佛事于演福寺,命師主席。師自戊寅辭退之后倦于侍眾,雖以上命復住檜巖,旋入金剛山真佛庵。乙酉四月,移于金藏庵”37。根據流傳的說法,他還曾與慧勤師徒一起為尚未“發達”的朝鮮太祖相過葬地的風水38。

達空、造石鐘以處置業師骸骨的“無及”和與自超“同年”參拜指空并“同年”投入門下的智泉,都是慧勤弟子中的皎皎者?!对殴蠕洝肪?《鷓鴣天—送竹溪軒信迥禪師者游江南》:“三韓無學、本寂(達空)二師,皆懶翁門之秀者也;翁信而傳之異于眾”39。金九容《惕若齋集》卷上《題卷》:“無及,懶翁和尚高第。去年夏,懶翁示寂于此,無及與其徒燒之,拾舍利頭骨安于北岡,造石鐘壓之,因以居焉。無及可謂不背其道,而無負其師者矣”40?!蛾柎寮肪?8《智泉碑》:“智泉,俗姓金,載寧人。至正癸亥,與今王師無學俱入燕京,謁指空于法泉寺。時嬾翁先入燕,受指空印可,道譽既著。二師皆投師之,同游參訪,所造益高。又往五臺山謁碧峰和尚,有名士趙氏仲穆為書叢源古篆二大字以贈,師之號也。丙申,還國,入香山,歷五臺、小白、智異、彌智等諸山,所至必獨屏一室,不隨從會。春秋七十二,臘五十四”?!昂槲涠四昶咴鲁跗呷?,示寂于天屠山之寂滅庵。荼毗既有日,夢于其徒海旵曰:爾何棄設利不收?旵即驚起,告其徒,奔往荼毗之所,得舍利無算,光甚明瑩。山中諸衲竟集來禮,頂戴感慕,嘆未曾有。上聞而異之,追謚曰正智國師”41。

覺宏和玗野云“上人”、云雪岳“上人”等,也是慧勤的“侍者”、“嗣人”。而中者,還是收拾其師“舍利”并筑藏塔的親近弟子?!对殴蠕洝肪?《送云游子覺宏游江浙》:“幽谷宏師,明信人也。自齠齕染削學道,游諸名山。業既就,參預江月軒懶翁之門為弟子職,每次叢林間為徒眾所推。再經藏主之任,視經得般若之義,談論悅三觀之理。一日辭眾人于金剛山,木食澗飲,晝夜服習,有佛處急回頭,無佛處不著腳,歌詠道趣,修而行之者十有馀年矣”42?!蛾柎寮肪?5《贈玗野云上人后序》、《送云雪岳上人序》:“今有玗野云者,嬾翁侍者也。其侍翁久而謹,翁甚愛之。及翁示寂,荼毗得舍利,置浮圖,勒碑以記。凡翁之后事,無不為之”?!皨鑫讨迷蒲┰雷陨絹砭?,示予曰:吾事吾師二十年之久,猶不得其道之仿佛。今也失吾師,內而求之心,外而求之名,將以質之四方之先覺。欲待縉紳之言以為行遠之資,自吾祝髪,足跡未嘗入城市,何從知縉紳哉”43!除外,尚有一位擬將長期“從游”、而緣慧勤辭世未能如愿者。李崇仁《陶隱集》卷4《送思庵游方序》:“思庵,雞林士族也。年十二,投神印宗剃發。學既進,中僧選,歷住諸伽藍。一旦去而從懶翁游,久之似有得也。將有以質之翁,而翁逝矣”44。

注釋:

34 頁422、423。

35 頁328上、下、329上、330下。

36 頁38下。

37 頁175下、176上、下、177上。

38 車天輅《五山說林草稿》,漢城,慶熙大學校出版社《大東野乘》縮小影印本,頁164下、165上:“太祖(李成桂)生于永興外祖家,即今濬源殿是也。桓祖之喪,太祖在咸興,欲得福地而葬之,未遇卜兆之人。二僧者駐錫于道左。太祖下馬跪請之甚誠。二人遂許,與俱歸。太祖舍之靜處,禮接之款情留。二人遂與太祖如其山,植杖而語之曰:第一穴王侯之兆,第二穴將相之宅,擇于二者。太祖曰:愿就其第一。長者曰:無乃過乎?太祖曰:凡人問事欲卜上,反得其下,是以云耳。二人者笑曰:惟息。遂不顧而去。長者懶翁(慧勤)長老,少者無學(自超)上人也”。

39 頁207下。又,《陽村集》卷17《達空首坐問答法語序》,頁183上、下:“山門之老有曰達空,號本寂。初事指空,后參諸方。道行高峻,操止益堅。自獨棲山中,人跡罕至,潛光匿影,不使外物亂其志。積十馀載,恍若有得,就質于龍門藏公。又積十載,始謁嬾翁于洪川,舉一轉話,翁乃可之。又積十馀載,所造益深”。

40 漢城,民族文化推進會《韓國文集叢刊》標點影印本,頁8下、9上。

41 頁335上、334下。

42 頁150上。

43 頁165上、166上。

44 漢城,民族文化推進會《韓國文集叢刊》標點影印本,頁601下。

金煐泰《韓國佛教史概說》3《高麗時代的佛教》:“太古(普愚)和懶翁是世上少有的巨僧;但國運下滑,政教混亂,他們的法化亦未能左右時代的趨勢。繼他們之后,高德禪匠輩出,但不久國運已到盡頭,所以他們中很多人已過渡到朝鮮時代”45。不知為什么,作者沒有繼續探討之所以在高麗末年出現象普愚、慧勤這樣禪宗“巨僧”的原因。無獨有偶,與慧勤一樣,普愚也是一位在中國留學拜師、并得到傳授承認的高僧?!短藕蜕屑肪硐戮S昌《普愚行狀》:“國師利雄尊者諱普愚,始名普虛,號太古,姓洪,洪州人”?!澳旮κ?,投檜巖廣智禪師剃發”。“己卯(后至元五年)春,往逍遙山白云庵。有唐僧無極航海而至,一日與師傅話,肅然心服,曰:南朝有臨濟宗正脈不斷,可往印正。師聞而悅之。丙戌春,入燕都,寓大觀寺,道答聞于天子”?!岸『ィㄖ琳吣辏┧脑拢勅词⒍U師在南巢,往則逝矣。時方七月,師拂衣向湖州霞霧山,到天湖庵,果見所謂石屋和尚,煙霞道貌峻峻如也。明日,詣方丈,通所證,且獻《太古庵歌》。屋微關云:佛法東矣。遂以袈裟表信之”?!氨耆鲁趿眨氛堥_堂于奉恩寺。先是,聞于天子,賜雜色段疋袈裟三百事”?!皦郯耸D六十九。癸亥(洪武十六年)正月十二日也。上益敬重,謚曰圓證”46。

說來蹊蹺,慧勤、普愚二個同時代的“巨僧”,也由于另一禪僧的“游學”中國,從而形成了彼此“傳授”的聯結?;矍谠鴱膶τ谥缚?,普愚則嘗就聽于石屋。《韓國金石全文中世上》544鄭道傳《楊根舍那寺圓證國師石鐘銘》:“高麗國師利雄尊者(普愚)生楊根郡大元里,游學中國,嗣臨濟十八代孫石屋清珙禪師之法,則師于臨濟為十九代之孫也。石屋贈法衣、禪杖以表相契,東還,玄陵禮以為王師,尋加國師”47。而景閑,則既從教于指空,也入聞于石屋。正是這一層關系,他與慧勤、普愚同時保持著親密的關系。《白云和尚集》卷下《寄懶翁和尚入金剛山》、《寄太古和尚書》:“奉別尊顏又一年,喜聞山里且安禪。三家村漢疏庸甚,饑即加冷困即眠”?!巴邭q在壬辰(至正十二年),于普法寺辭違已來,星霜屢換,路隔東西,久阻音問。時復遙心望風,悒怏即辰,季春盛暄,緬惟大和尚(普愚)尊體起居萬福,少病少惱。弟子宿重種勝,且與大和尚同參,俱是石屋之子。在今天下,除足指空一人,如是師和尚者甚為希有。先師雖入滅,公案遺在。伏望和尚枉與弟子于公案上各出,只乎苦一月半商量個事,則如親見先師,報恩是矣,未審尊意如何如何?昨聞和尚詔入天庭,日對龍顏,舉揚宗乘,中事以助文明之花,弟子喜溢胸襟,感荷和尚,好生命快命快”48。

當王氏、李氏因替的改朝換代之際,“游學”異域和“從學”異師的“傳統”,仍為慧勤的徒子、甚至徒孫們所繼承。而在所向的目標揀定上,當然以中國為首選?!蛾柎寮肪?5《贈玗野云上人后序》:“既乃嘆曰:吾(玗野云)師(慧勤)在世,發吾盲開吾聾者至矣,吾尚不能祛其蒙蔽。今吾師已矣,吾東方又無吾師比。吾之蒙蔽將日深,而卒之盲聾之歸乎?于是,與其友權仲英約將之中國,歷名山訪求尊宿如向所謂指空、平山者以就正焉。予曰:嬾翁之徒無慮數十百,得其門墻者蓋寡,況言其有升室乎?惟野云侍左右,親炙者最久,其庶幾于升堂歟?然猶不敢自足,將通歷天下以求師焉”49?!短枞酏S集》卷上《題卷》:“丁巳(洪武十年)八月庚午,自蘆灘放舟,順流而下,泊于神勒寺。有無及頭陀者,煮茗之馀,出示伽佗二軸,乃江南禪子相贈之作也。無及,懶翁和尚高第。弟子早慕印可,遂遠游吳楚閩越之間,遍禮諸名師,尋探蘊具,斂而東歸”。“予(金九容)甚嘉之,題詩卷末,以塞其請云。拃棹回蘆瀨,松舟系石矼。古寺亭臺好,居僧鬢發庬。拂衣游上國,飄錫訪南邦。彼佛心難見,渠僧道少雙。檣風吹老樹,明月滿長江。更欲游東界,于今已十秋。安得從公去,飄然寫我憂。升高望旌旆,青青極雙眸”50。這也許就是麗末禪學格外興盛的根本原因。

毫無疑問,在蕓蕓眾僧中,慧勤可說是個性鮮明?;蛟S正是因為這種與俗相異的個性,很為具有類似個性士人或僧人的喜歡。二度為釋、一度還俗的金時習,對之就有格外的關愛。《梅月堂集》卷10《懶翁香槃》、《懶翁繩床》:“勤師入燕代,跋涉千萬里。飛錫渡江南,長年作行李。為法不憚遠,挑包江湖里。參個本色人,痛念生老死。晝夜十二時,念念無間斷。所以制香槃,點檢寂與散。水邊或樹下,以此長為伴。遙遙清夜長,寂寂啼禽猿。睹此慕古人,蕩我心塵昏”?!肮拍拘《U床,僅可容倦膝。伊昔江月翁,腰懸向江浙。參見平山者,升堂入其室。朅來海東濱,高臥山中云。掛之庵壁間,用策同游勛。自從蕙帳空,拋擲詩人顧。繩斷嚙于鼠,腳敗侵于蠹。我本癖好古,撫摩徒仰慕。音響邈以遠,追戀逾棠樹”51。至于丁克仁《不憂軒集》卷2《太學請誅妖僧行乎疏》所云:“又聞前朝之季,有僧嬾翁以寂滅之教惑愚庸之輩,當時推戴,目為生佛。至屈千乘之尊,枉拜匹夫之賤,而國勢將傾,吾道寖衰。幸賴有道之士絕其根株,竟使自斃,成衰世之一大幸也”52。不過是排佛思潮中,為達到危言聳聽的目的而進行的有意“歪曲”罷了?!敖^其根株,竟使自斃”,也不知所指為何?實際上,慧勤寂后未幾,即得加謚和褒崇了。

注釋:

45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柳雪峰中譯本,1993年,頁113。

46 頁583、584、586、588、589、592、597。

47 漢城,亞細亞文化社刊本,1984年,頁1329。

48 頁120、127、128。

49 頁165上。又,同書卷3《送信圓禪者游江南詩》,頁191下、192上:“清風軒圓禪者,溪月軒無學門徒號曰寂峰,蓋有志者也。一日,過予曰:吾輩之所業,專以游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事,故有行腳之說焉。吾師嗣法于懶翁,吾于懶翁義當為孫”?!拔嵊嫌我挥^先師游覽之跡,以償平生之志,即今行矣”?!笆掍鹾跞輧x,恢弘乎識望。一盂生斗輕,萬里歸心壯。寂早離塵埃,不首少鹽醬。閩吳為浪游,楚越亦閑放。欲跨渡江蘆,常攜扶路杖。宗風嗣阿誰?普濟大和尚”。

50 頁8下、9上、下。

篇5

蒼然百尺高梧桐,綠陰如蓋遮當空;

紅塵自遠熱不到,有時習習生涼風;

于此小結屋軒窗,盈盈綠綠隱侯居;

夜深漏滴流螢飛,樹根徒依清歌發;

嗚呼!炎炎之天,安得無人不善避反善趨。

道旁流汗日相遂,拍手笑彼何其愚;

似此清閑真是羨,塵世紛華百不戀;

今年欲消夏未, G門與君得相見;

對君坐臥桐陰乍,醒時葉葉當風戰。

款曰:“雙藤表叔大人屬即請清政,七道士, 曾衍東”。由詩意可知,此圖當是替表叔回憶并描寫表叔母親 (七道士的姨婆)當年慈祥課子之狀。圖成之后,名列“西泠八家”之一的大書法家兼篆刻家陳曼生 (1768―1822)在畫的右上角,應雙藤先生之請,題了四個“曼生體”的隸書“課子成人”??梢?,曾氏與當時的知名的“西泠八家”是相互知道的,至于認識與否,則不得而知。不過,陳氏在題字時,竟沒有提到曾衍東,由此可以推測,比曾氏小17歲的陳曼生,在落筆時,名氣已比七道士大得多。不過,以書風的發展而言,年輕的陳曼生說不定在筆法上,多少受到曾衍東清奇古怪的書風影響,亦未可知。(圖11)

曾衍東的工筆畫流傳甚少,難得一見?,F在通行于世的,多半是他的寫意人物畫。美國藏家艾利奧特家族 (Edward L. Elliott,John B. Elliot) 所藏的《驢背詩思圖》是其早期佳作(注一)。此畫在奇逸的筆墨間,透露出一股民間式的幽默。畫中一人,頭戴大大斗笠一頂,身騎發飆毛驢一匹,四肢緊張,進退不得。用筆簡速,有如漫畫,用墨濃重,較之“京江畫派”有過之而無不及。畫上題短歌云:

驢兒得得,詩思橋頭,興適不用推敲,便成佳什。

這遭,孽畜兒性乖,把老夫著急,謹防大跌,哪有功夫平仄。

下有“衍”、“東”二印,白朱各一;右下角有白文印“一味風流”,朱文印“文章有神”。

畫面一反傳統“驢背詩思”的悠閑習套,畫毛驢使性,主人尷尬,騎也不是,下也不是,好生為難。眼看自己就要被驢子顛跌掉地受傷,哪還有閑功夫再去苦吟平仄?此圖畫外之意,不言而喻。其主旨在諷刺沒有詩才的人,為了附庸風雅,故意擺出 “驢背吟詩”的姿態,“一味風流”,結果無知的畜生不曉得配合演出,發起飆來,差一點把他摔了下去,好不狼狽。七道士畫人與驢的筆法,扭動非常,把畫面顛簸的情境充分地表現了出來;而題詩的書法,也配合人物驢子的扭動而運筆,達到書畫合一的境界。全畫強烈暗示,吟詩不在形式,而在有無真實的感受,只要情真意切,毫不作做,下筆立就,“文章有神”,脫口而出,便是好詩。

此畫用筆,放逸流暢,然風格尚未完全成熟,題字書法,也有較生硬之處,當是他三十余歲時的作品。不過畫中造境,令人想起元朝龔開 (1222―1304) 的《鐘馗嫁妹圖》(美國傅瑞爾美術館藏)(注二)與明末張風(1600―1662)的《驢背吟梅圖》(上海博物館藏)。龔開畫鬼諷人,是漫畫的鼻祖,可與七道士一脈相承。張風則放筆直寫人物、驢子及詩作,真氣一貫,書畫合一,詩云:

踏雪尋梅去,梅花在何處;

色聲與香味,眼下都全具。

此詩字面寫梅,實則論作詩之法,詩梅聲色,不在他處,而在眼前心頭,靈泉一紓便全都縵衷諮巰輪繳稀4庸開到張風到七道士,五百年間,此一漫畫精神,不絕如縷,代有創新,有跡可尋。

七道士的人物畫名品《鍾進士圖》,原作下落不明,圖片由《東方雜志――中國美術號》率先刊出,后由蔣彝轉載,傳播天下,享譽中外至今,是他寫意人物畫的杰作,當是他五十余歲時的精品。畫面中的執劍鐘馗與文字題識,出現了一種史無前例的極端結合,對比強烈,壓迫感、緊張感與窒息感十足,讓人物與題字之間,產生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戲劇性張力,亦可算得上是中國人物畫史中的代表作之一,可惜至今不知落在何人之手。

七道士六十余歲以后的成熟作品,可以《鄉野人物三屏》(漁夫、樵夫、農夫) (圖12a,b)(注三),以及《市井人物四屏》(眼盲者、木鐸者、撿紙者、戲法者)為代表,筆法沉穩,力道斬絕,方筆特多,結構特簡,放筆直干,隨畫隨改,隨染隨修,有如西洋后來的立體派畫法。以《市井人物四屏》為例,第一屏畫是《盲者哀歌圖》,畫二盲者,一前一后,相扶相持,險過板橋,后有山崖遠岸,前途則茫茫一片。畫左題五言古詩一首云:

不睹炎涼態,不走驚慌步;

手撫萬年藤,口說先天數;

吁嗟有目人,反被目所誤。

七道士

白文印“衍東”,朱文印“勿傳”、“七道士”、“西湖老子” (圖13a,b)

我們從“西湖老子”一印可知,這是他移居溫州后,六十歲后期的作品。此畫寫盲者行吟世間,過危橋而能安渡。有目之人,反倒容易失足落水。此無他,皆因表像惑人,蔽去本真知故。所謂“萬年藤”、“先天數”,都是真理大道,萬古不移的象征。只要心中有真知,行止便有安頓,盲有何妨。

第二屏是《木鐸警世圖》,畫一人獨敲木鐸,行經秋樹之下,后有蓁莽古木,前有斜坡亂草,好一幅“荒野的呼喚景象”。畫右題七言絕句一首云:

殘冬夜靜敲木鐸,敲醒睡深有知覺;

惟人雙點宜謹慎,免得恐嚇授驚駭。

七道士東

白文印“半生志不在溫飽”、“七翁”,朱文印“晝長吟罷蟬鳴樹,夜深燼落螢入幃”。(圖14 a,b)

“木鐸”典出《古文尚書?胤征十五》:“每歲孟春,遒人以木鐸徇于路”?!秱鳌吩唬骸澳捐I,金鈴木舌,所以振文教,所謂‘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論語??八佾》:“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注云:“或曰,木鐸所以徇于道路,言天子使夫子失位,周流四方,以行其教,如木鐸之徇于道路也”。觀畫讀詩,旨意自明,寒冬月夜,敲木鐸于大荒之野,無非有振興儒道之思,希望世人“兩點” (雙目) 謹慎分辨正邪,方可免災去驚。而 “半生志不在溫飽”一印,正好與畫面主題相呼應。至于“晝長”一印,引自翁森之名文《四時讀書樂》。此文為朱子所采,以為能得圣賢之樂處也。三者配合觀之,益發能感受畫家之平生志向。

第三屏是《敬惜字紙圖》,畫小帽老翁一名,肩挑字紙簍一雙,簍上書有“敬惜字紙”字樣,行過大石之下,圖左題七絕一首云:

惜字當從敬字生,敬心不驚惜難成;

可知因敬方成惜,豈是尋常愛惜情。

七道士曾衍東

朱文印“花里神仙”,白文印“七道士”、“七十自壽”(圖15a,b)

此畫前有三角形大石于畫右突出,后有立方體大石二堆,形成危崖,簡筆畫坡,點筆畫草,造型突出,引人注目?!痘茨献?本經訊》云:“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梢娢淖种疄橛?,大矣!一般民間自動自發,敬惜字紙,對言為心聲的文字,有一種“誠信”式的尊重。臺灣桃園龍潭鄉至今尚有清代民間自動興建的倉頡廟,其中有“圣跡亭”,可供焚燒字紙,當是目前中國“敬惜字紙”的最高殿堂(注四)。七道士此畫可與《敲木鐸》一畫對照,充分地反映了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百姓,對“修辭立其誠”的共識,是其七十歲時的力作。

第四屏是《巧變戲法圖》,畫一人在馬路旁邊,蹲地大變戲法,一人在道具箱旁,敲鑼吆喝觀眾,圖左有七絕一首云:

變法請當背古經,一心就抑誦生靈;

關濂終有明賢輩,亦共勛文漢簡青。

七道士曾衍東

白文印“七”、“翁”、“老樹山房”。 (圖16 a,b,c)

此畫為四條屏中最有意思的一幅,也是中國人物畫中少見的主題。畫中有一人敲鑼呼喝,招人來看變戲法。另一人則上身,身著短褲,半蹲在地,一手揮一巨大方巾,一手入方巾下摸索。上身,表示童叟無欺;伸手摸索,表示即將變綞西來。方巾四周,放的是一些好像是剛變出來的酒菜,有魚肉雞蛋等物;再遠一些,則有流星錘及槍槊之類的武器,皆供表演之用。二人身后,有箱籠三件,方圓俱全,可見還有不少行頭。

一畫一詩,乍看易懂,其實細想起來,并不那么一目了然。題詩的上聯,大約是說為政者大變戲法,愚弄生靈,終有拆穿一日。下聯則指“濂、洛、關、閩”諸宋儒,謹守大道,當永垂不朽?!板ァ笔侵稿ハ芏仡U,“關”是指關中張載。張載的《東銘》、《西銘》,在乾嘉時期風行天下,影響巨大。曾衍東當亦受到張載的“民胞物與”及“君民平等”思想的感召,認同他的“凡天下疲癃殘疾畝厲す眩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于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他的人物畫之美學哲學基礎,當根植于此?!段縻憽方Y尾的“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相信也是七道士晚年的座右銘。張載是北宋最復雜深刻的思想家,他在清代中葉重新受到重視,對后來的自強運動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啟發(注五)。周濂溪的思想,重在“中正仁義而主靜”,主張由“虛靜”而至“無欲”,對程、朱理學的“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理則奠定了基礎。這些對曾衍東的小說與繪畫思想,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值得繼續研究。

這四條屏,全都是先用柳條炭筆打稿后,再用墨筆霸定,前后二次鉤畫,痕跡清晰宛然。畫家有意讓兩種線條并存,毫不刻意掩飾。畫中人物造形,全都用方干之筆紓尤其是臉部,有如畫面具一般,十分接近西洋“立體派”的畫法。至于山石器物的造型,更是如此。我們將曾衍東的畫,與當時的人物名家如顧洛(1762―1837)、崔鶴年(1770?―1810)、顧應泰(1770?―1840)、改琦(1773―1828)等的畫相比,實在一細一粗,兩極化了。光就題材而論,曾氏畫的,全無高士雅客,亦無名媛貴婦,有的全都是市井升斗小民,社會底層人士,其中如拾字紙者、變戲法者、敲木鐸者,以及下面論及的“測字先生”,皆為中國人物畫史中,首次出現或極少見的,不但是絕妙的藝術作品,亦是難得的民俗史料,彌足珍貴。

《測字先生圖》當是七道士晚年的游戲之作,筆法自在,表情生動,用墨以淡為主,閑閑布局,妙得天然,有如新聞快照,熱鬧非常,諷刺入微。畫上配合題滿詩四言古詩一首,草書奔放狂野,奇逸俊爽,特錄如下:

測字測字,爾問何事;

物各有理,人各有志;

莫入岐路,無往不利。

七如

白文印“衍東”。 (圖17)

曾氏的狂草,并不多見,此處草法飛揚雄肆,在乾嘉時期的狂草界,可謂獨樹一幟,無人能及。

七道士67歲時的簡筆自畫像《自寫依牛小像圖》,充滿了漫畫筆法,線條簡勁而意味深長,全畫彌漫者一種自嘲式的幽默感,但見人與牛和畫面上方蒼勁頓挫的書法、筆法蒼老渾成的詩作,以及畫面右下方自嘲式的白文閑章“作老牛二五年”,四者互映成趣,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詩、書、畫、印整體。如觀者細心,當可看出四者之間,各有各的空間,各有各的理路,彼此相互配合又自由獨立,讓全畫產生一種閑散自在的感覺,一種輕松瀟灑氣氛,使自畫像達到了一種自我超脫的境界,這在中國自畫像史上,不但獨樹一幟,空前絕后,而且也可算得上是代表性的杰作之一。

作于稍早的《自寫柴米油鹽小照圖》,也是幽默滑稽的自嘲杰作,與當代的漫畫,已相去不遠(圖18 a,b,c)。 此畫題目,俗得可以,是真能為小市民傳達心聲者,可謂“畫中元白”,文士玩味,老媼能解,可謂雅俗共賞,并皆發出會心的微笑。畫面上繪有四人,最左一人,頭戴斗笠,短衣短褲,肩扛柴薪,弓背而行。領前一人,黑衣無帽,短褲赤足,雙手提籃,中有油瓶,屈背而行。其后有一人,白衣白褲,肩負白米一袋,彳亍而前。最后,有一主人模樣之人,身材比前面三人都高大,面蓄八字胡,頭戴黑氈帽,身穿白長袍,右手端茶一碗,口作品茗狀。此圖筆法內斂準確,墨法成熟簡練,構圖完整自然,是人物畫中的杰作。畫面左上方有題詩《柴米油鹽》七絕一首云:

柴米油鹽醬醋茶,今年無一到寒家;

鍾然不過還雖過,且自由他靜聽他。

七道士

白文印“七道士”。

我們將畫面中最后一人與自畫像中的“七道士”對照,便可發現許多相似之處,不禁恍然大悟,原來此乃七翁又一幀自畫小照也,只不過畫中人較為年輕,當是他近64歲時,初次被流放至溫州,窮愁潦倒時的作品。至于題詩,走的是錢載一路的 “放筆直干”法,有 “沛然肺肝中流出之致”(注六)。

曾衍東的畫鳥蔬果畫,亦有獨到的開發。在惲壽平沉昱芍外,別開生面,開啟十九世紀金石畫派花鳥蔬果畫之先聲。艾利奧特家族所藏另一件七道士的作品是《六甲靈飛圖》,畫六只螃蟹,四正兩反,正面者以濃墨畫出,反面者用淡墨,右上角畫蘆葦數葉蘆花一枝下垂,有如釣蟹一般,將全畫串成一氣。畫左題“六甲靈飛上乘”,落款為“七道士”,旁有白文印“衍東”,朱文印“曾氏”;畫右有“草泥之中”及“尊前風味”二閑章,一朱一白?!傲嘴`飛”為道家語,是指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戍六神,典出《六甲靈飛經》。據另一道家經典《三洞珠囊》云:“九疑真人韓偉遠,昔師中岳宋德元,服靈飛六甲,得道能行,為九疑真人”??梢娏滓彩且环N丹藥(不知螃蟹是否為藥引之一?),服之可以飛升。道家又有《靈飛六甲之秘文》,教人如何得道“遁甲”之法。

此畫寓意如何,史無確解。如以諧音觀之“蟹”、“謝”同音,當有一連串“謝謝”之意?;颉傲贰贝怼傲住?,纈凇安菽嘀中”,于秋高之際,肥美多肉,尊前下酒,食之可以成仙,實乃最佳“尊前風味”,其滋味之美,對老饕而言,無異于“靈飛”而“上乘”了。

下面為七道士畫鳥蔬果小品五幅。第一幅是《鵬程萬里》,圖右題“鵬程萬里”四字,款書:“七道士畫”,白文印“曾衍東印” (圖19) 。畫大鵬鳥,自右上向下俯沖,筆法古拙,不讓冬心。十九世紀以金石筆法畫鷹,此作算是開了先河。

第二幅是《平沙落雁》,畫右題七絕一首:

平沙水落雁來遲,衡岳峰回人未知;

南北不愁行李乏,蚤秋都是稻梁時。

七道士

白文印“衍東”。 (圖20)

七道士畫雁,風格獨具,與“揚州八怪”之一的邊壽民,大不相同。但見大雁似頑皮的小孩,神情十分幽默,有如現代“卡通”,為花鳥畫中的奇品。背景蘆葦,寥寥數筆,盡得金石派筆法之神髓。

第三幅是《菜根香》,畫白菜二棵,一大一小,挺立如大樹,自題云:“食肉者鄙,食者肥,吾食菜根,淡而有味。七道士曾衍東”朱文印“好讀書”、“衍東”。墨法靈活,枯中有濕,潤中帶澀,開齊白石、吳昌碩果蔬筆法之先聲。其題字之筆法,亦為中國書法中“壞字系統”的代表作,遙承元代張雨、楊維禎,近接明代徐文長、清代丁敬身。

第四幅是《風扇扇風》,以焦墨畫破蒲扇一把,并題《風扇歌》七絕一首云:

風扇扇風扇在空,扇風風出扇之中;

有風不扇無風扇,不扇無風扇有風。

七道士曾衍東作

朱文印“七如”、“”。 (圖21)

此圖此詩,為詠物妙品。全篇以打油詩口氣,繞口令筆法,把扇子諸種面貌及象征意義,全寫了出來?!扒锷纫娋琛钡墓适拢詽h以來,已成家喻戶曉的典故。宋元以后,以秋扇為主題的畫,多半與美人一起出現,暗示“色衰而愛弛”的悲哀。七道士一反陳腔,以老百姓的幽默,在風扇扇風上,大作文章,回來繞去,十分逗趣,充分發揮了畫家輕松頑皮的一面。

第五幅是《書齋清供》,畫上題“書齋清供”四字,款書“七道士”,白文印“七道士印”。畫筆筒一,內有畫卷一軸,大小毛筆五六枝,其中有一些已失去了筆頭,只剩下孤零零的筆桿,傲然挺立。旁有古硯一,水盂一,書一帙,菊兩朵,墨葉數片,有筆墨生涯,詩書相伴的東籬之思。全畫行筆快速,墨色濃淡對比強烈,置于豐子愷的畫中,幾可亂真,風格十分二十世紀。

綜觀七道士的花鳥、蔬果、文房畫,在乾嘉時期,可謂異軍突起,繼承揚州八怪的畫法,而又有所開創發展,并對十九世紀的畫家,大有啟發。若要稱他為一代承先啟后的大師,實非虛譽。

七道士的山水畫,亦是十九世紀一絕,開近代山水畫之先河。他有兩幅山水小品,可謂十九世紀山水畫之代表作之一。第一幅是山水畫《數家臨水自成村》,畫中自題:“數家臨水自成村 七道士”,白文印“七翁”(圖22)。 畫面前景以亂點做苔做樹,后有簡筆白描房屋三四間,屋后是山崖峭壁,垂懸如老人彎腰,似乎在呵護房屋村落,戲劇感十足。遠山全用干澀燥淡之筆墨,擦涂而出,絕似西洋炭筆寫生。

第二幅是《秋江平遠》,款書:“秋江平遠 七道士”,后有連珠白文印“衍”、“東” (圖23)。 畫面前方,以亂柴皴做山石,上著白色高塔,面江而立。在白色山石塔寺之后,是濃墨樹叢與房屋,補以黑色的沙岸與舟楫,黑白對比強烈。江面上,有二小舟,破浪而行,畫家以飛白筆掃船邊水波,觀之若小舟飛駛而過,速度感十足,這在古畫之中,尚屬首見,幾乎讓人以為,江上飛來的是現代快艇。對岸是兩三筆遠渚,一片淡墨遠山。畫家用墨濃重快速,有如西洋炭筆畫稿。乍一看,還以為是傅抱石或余承堯的寫生稿,真是奇逸非常,奪人眼目。

是的,七道士的畫,有用墨濃重的傾向,與稍后“京江畫派”的大師如潘思牧(1756―1843)、張(1761―1829)、顧鶴慶(1766―1840)、周鎬(1780?―1850)、明儉(1780?―1855)等,似乎互通聲氣,充滿了時代風格的特色。他的《簡筆山水仿古四屏》,是晚年自信滿滿的山水杰作,擺明了要與古代大師一較長短。他在畫中,以粗筆濃墨枯墨,方筆硬筆造型,向宋元名家如僧巨然、劉松年、倪云林、吳仲圭,大膽發聲,平等對話,構圖皴法,毫不相讓。充分把自我對山水畫的感受與主張,毫無保留地放筆陳述,直令當時“四王”的徒子徒孫們,驚恐萬分,張口結舌,動心駭目,不知所措。

第一屏山水,款題曰:“僧巨然 七如 衍東”,下有白文印“曾衍東印”、“情深恨有余”、“寫得名山真面目”(圖24 a,b,c)。他把巨然的淡墨長披麻帶水皴,改成了又干又燥的濃墨枯筆短披麻皴,充滿了自家倔強的個性,又顯示出無比明快的決斷力?!皩懙妹秸婷婺俊币挥?,更強烈地表現了曾衍東“筆墨當隨時代”的志愿,他要通過古人“名山”,寫自家精神的真面目。

第二屏山水,款題:“劉松年 七道士作”,下有白文印“[衍東之印”、“十年曲身無居”、“旦夕會于回齋” (圖25 a,b,c)。此畫把劉松年的斧劈皴,變成了短披麻兼雨點皴,化宋人細密婉轉的“格物致知”為七道士直接開朗的“目擊道存”。全畫濃墨粗筆,要言不繁,簡凈渾成,好一派闊大氣象,絕無小家喋喋不休之態。

第三屏山水,款題:“倪云林 七道士 衍東”,下有白文印“七” 、“翁”(朱文)、“休叫華事謝”、“自壽”(圖26 a,b,c)。 他把倪云林有名的折帶皴,完全變成了他特有的粗筆“方塊皴”,使遠山近石,都變成了堅硬的石灰巖城堡,或摩天巨碑,用七道士自家的粗獷陽剛之氣,取代了倪高士清雅秀美的陰柔之調,現代感十足,讓二十世紀的山水畫家,可以從中得到無限啟發。

第四屏山水,款題:“吳仲圭 曾衍東仿古”,下有白文印“虛侍實客”、“七品官耳”,白文印“西湖老子”(圖27 a,b,c) 。此畫把梅花道人吳鎮的濕筆披麻皴,化成了硬筆斧劈,筆筆斬絕,直陳本體,絕無朦朧暈染之態。如此大膽的放筆猛刷,當令所有的觀者都為之精神一振,從而使內行藏家拍案叫絕,外行玩家目瞪口呆;從而使藝術史學者,贊不絕口,當行畫家,心生佩服。而“虛侍實客”一印,正是他與古畫對話的大原則,那就是:侍從古人古畫是虛,客訪古人古畫是實。與主人平等對話,絕不為其侍從奴仆。

從藝術的內容而論,曾氏的畫,著重真實經驗,多從寫生來,少用芥子園畫譜的套式。尤其是他的人物畫,有很強的敘事性,既有生活諷刺,也有社會批判。在思想上,他從張載、周敦頤出發,避開晚明心學,對清初的顧炎武、顏元,到乾隆的戴震,都有體會。這些,全都反映在他繪畫及小說題材的多樣性之中。從形式上看,他多用濃墨、焦墨、枯墨,方筆、篆筆、隸筆,行筆迅疾,雄強重大,似乎受到顏習齋“動力說”的感召,在畫中展現出一種倔強憤世的態度,紀錄了自己的生活,也反映了時代的變遷。

從藝術圖像史的角度看來,七道士的畫,從五代北宋的石恪,南宋的粱楷,元代的龔開,明代的徐渭、張風,清代的、胡靖(癲道人)、陸日為(癡道人)、黃慎、金農,以及晚清的蘇仁山,似有脈絡可循。我曾為文,把不太為人所重視的癲道人(1630―1720?)、癡道人(1640?―1716)、七道士、蘇仁山(1813―1892)等四位奇逸畫家,列為清代畫壇的“畫外四奇”。近年來,大家對蘇仁山的研究已有不少進展,而對其他三位的考察,則尚待加強。

我們把曾衍東的山水、花鳥、人物作品,與他的詩詞佳句、小說文章對照起來,便可發現,他是一個藝術整體感與社會參與感特強的畫家與詩人、作家,真情真性,完全表現在他的文字寫作與圖像藝術之中,真實反映紀錄,絕不弄虛作假,下筆開門見山,毫不拖泥帶水。這樣的畫家,求之清代畫史,百不得一,求之中國畫史,亦是鳳毛麟角,值得大家重新重視,深刻研究,并進一步,將其藝術精髓發而揚之,光而大之。

注:

一、 Wen C. Fong, Images of the Mind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p.482.

二、 Harold Stern, Masterpiece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Art: Freer Gallery of Art Handbook

(Baltimore, Garamond/Pridemark Press,1976), P.49.

三、 見林宗毅編《定靜堂藏近代百年中國繪畫》(日本和泉市久保惚紀念美術館,2000年)頁18―19。

四、 筆者曾為為一文曰《用文字保衛文字》,詳述圣跡亭之重要歷史文化意義,刊于1995年 4月《漢聲雜志》第78期《搶救龍潭圣跡亭專號》。

五、 李蘭芝、方立克著《風華現影:哲人篇》下冊(臺北,書泉出版社, 1995年)頁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