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圣節的真正意義范文
時間:2023-03-17 09:09: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萬圣節的真正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萬圣節和萬圣夜的區別
中文的“萬圣節”實際上是指萬圣節前夜,與真正意義上的萬圣節不是同一個節日。
萬圣節介紹
世界上大部分基督教教派都有的宗教性節日。在西方基督教派(羅馬天主教、新教等)的傳統中,萬圣節在每年的11月1日;在東方基督教派(東正教、東方正統教會、東儀天主教、東方亞述教會等)的傳統中,諸圣節(萬圣節)則是圣靈降臨節(Pentecost)之后的第一個星期日,因而標志著復活節季度的結束。
“萬圣”是一個天主教、圣公宗和東正教的稱呼,用于所有忠誠的圣者和殉道者,包括知名的和不知名的。這個節日是天主教和圣公宗的煉靈月的首日,是以圣者的名義慶祝的節日,而這日是用作慶祝所有被列入圣品的圣人的瞻禮。
由于是純宗教性節日,通常只有基督徒慶祝萬圣節。
萬圣節前夜介紹
萬圣節前夜(英語:Halloween),萬圣節(All Hallows'Day)的前一天,即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世界的傳統節日,慶祝活動一般在晚上。主要流行于撒克遜人后裔云集的美國、不列顛群島、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等西方國家。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糖果等。
萬圣節前夜,又名萬圣夜。其英語名稱中的“Hallow”源于中古英語的“halween”,與“holy”詞源很接近,在蘇格蘭和加拿大的某些區域,諸圣節仍然被稱為“Allhallowmas”,意思是在紀念所有圣人(All Hallows)的那一天要舉行的彌撒(Mass)。
萬圣節前夜是西方基督教派的傳統節日。但與萬圣節不同的是,大部分的基督徒認為萬圣夜沒有重要的宗教意義,只把這節日當作是普通的“節慶”看待。隨著萬圣夜逐漸演變成帶有商業性的節日并借著商業而日漸普及,在東方基督教派為主的國家甚至非基督教世界,萬圣節的慶祝活動也逐漸流行起來。
萬圣節是什么意思
萬圣節又叫諸圣節,意思就是諸圣瞻禮,萬圣節的那一夜是一年中最“鬧鬼”的一夜,所以在西方國家也叫“鬼節”。
篇2
Well, Irish children made Jack's lanterns on October 31st from a large potato or turnip, hollowed out with the sides having holes and lit by little candles inside. And Irish children would carry them as they went from house to house begging for food for the village Halloween festival that honored the Druid god Muck Olla. The Irish name for these lanterns was "Jack with the lantern" or "Jack of the lantern," abbreviated as " Jack-o'-lantern" and now spelled "jack-o-lantern."
The traditional Halloween you can read about in most books was just children's fun night. Halloween celebrations would start in October in every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would make Halloween decorations, all kinds of orange-paper jack-o-lanterns. And from black paper you'd cut "scary" designs ---an evil witch with a pointed hat riding through the sky on a broomstick, maybe with black bats flying across the moon, and that meant bad luck. And of course black cats for more bad luck. Sometimes a black cat would ride away into the sky on the back of the witch's broom.
And on Halloween night we'd dress up in Mom or Dad's old shoes and clothes, put on a mask, and be ready to go outside. The little kids (children younger than we were) had to go with their mothers, but we older ones went together to neighbors' houses, ringing their doorbell and yelling, "Trick or treat!" meaning, "Give us a treat (something to eat) or we'll play a trick on you!" The people inside were supposed to come to the door and comment on our costumes.
Oh! here's a ghost. Oh, there's a witch. Oh, here's an old lady.
Sometimes they would play along with us and pretend to be scared by some ghost or witch. But they would always have some candy and maybe an apple to put in our "trick or treat bags." But what if no one come to the door, or if someone chased us away? Then we'd play a trick on them, usually taking a piece of soap and make marks on their windows. .And afterwards we would go home and count who got the most candy. One popular teen-agers' Halloween trick was to unroll a roll of toilet paper and throw it high into a tree again and again until the tree was all wrapped in the white paper. The paper would often stay in the tree for weeks until a heavy snow or rain washed it off. No real harm done, but it made a big mess of both the tree and the yard under it. One kind of Halloween mischief.
故事杰克,一個愛爾蘭人,他們不被允許進天堂,因為他對錢很吝嗇。所以他被送到地獄。但是在那里他老是捉弄魔鬼(撒旦),所以被踢出地獄,罰他提著燈籠永遠在人世里行走。
嗯,愛爾蘭的孩子們用“杰克的燈籠在10月31日土豆和蘿卜,掏空了的上打洞并在里邊點上蠟燭。和愛爾蘭的孩子們將他們村子挨家挨戶乞討食物節伊德神的萬圣節淤泥什錦菜。這些燈籠的愛爾蘭名字是“杰克的燈籠”或者“杰克的燈籠”,縮寫為“鬼火”現在拼寫“南瓜燈”。
現在你在大多數書里讀到的萬圣節只是孩子們開心的夜晚。每個小學,萬圣節是每年十月份開始慶祝的。
孩子們會制作萬圣節的裝飾品:各種各樣桔紅色的南瓜燈。和你用黑色的紙做一個“可怕”的設計————邪惡的女巫尖帽子騎著掃帚在天空中,或者是黑蝙蝠飛過月亮。這意味著壞運氣。當然黑貓代表運氣更差。有時候會出現黑貓騎消失在天空的女巫的掃帚。
在萬圣節的夜晚,我們會穿上媽媽或爸爸的舊衣服和舊鞋子,戴上面具,準備出去。小孩(我們)以下的兒童和他們的母親一起去,但是我們大一些的孩子一起去鄰居的房子,響了門鈴,大喊大叫,“不給糖就搗蛋!“意義”,給我們一個治療(吃)或我們會捉弄你!“里面的人應該來門和評論我們的服裝。
哦!這是一個幽靈。哦,有一個巫婆。哦,這里有一個老太太。
篇3
感性屬于感覺、知覺等心理活動;理性屬于判斷、推理等心理活動。理性認識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把所獲得的感覺材料,經過思考、辨析,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整合改造而形成的認識,它實際上是理性思辨的過程。思辨來自對事物本質或相反、或相對而歸于相成的一種揭示。
理性思辨是全面的,是具體的(方向目標明確)、好用的(方式方法多選),思辨在作文中,既關乎觀點提取的精準與深度與否,也關乎論證的充實與成立與否。
研究表明,高中閱讀寫作涉及的主要思辨類型有:1.表理性思辨;2.互利性思辨;3.多面性思辨;4.主流性思辨;5.歸因性思辨;6.包容性思辨;7.義理性思辨;8.公理性思辨;9.法理性思辨;10.求真性思辨;11.借物性思辨;12.適度性思辨。這些,聽起來模糊,做起來茫然,下面,以包容性思辨為例,來演繹如何將之細化、實化。
一、細化
細化是指把思辨的精髓變成針對性的思維網絡與模塊。思辨基于思重在辨,辨即順著事物本有的聯系,采用原點追問求證法,去分析辨別明確是什么、為什么,以令人信服的邏輯力量服人。避開“孤立”,學會“聯系地”看問題;走出“靜止”,學會“發展地”看問題;摒棄“對立”,學會“辯證地”看問題,就避開了非理性而進入理性境地。例如下面這則作文材料:
近日,在西方節日萬圣節(10月31日)到來之際,一群化妝成吸血鬼形象的人現身成都地鐵2號線,上演現實版“釜山行”(韓國一部喪尸片),嚇壞了不少市民。成都地鐵官微表示,此舉不僅驚嚇乘客,也傷害了這座城市的文明,會堅決說不!
此事件引起網友對是否應該慶祝西方節日的廣泛議論。不少人贊了微博評論“崇洋!抵制!” 但是另外一些網友則反問到:“過個萬圣節就崇洋了?”
對此,你怎么看?
這是一個充滿思辨性的時評類新材料作文題,屬于二元(A與B)命題。
擺出的現象:A網友:化裝成吸血鬼,在地鐵上演現實版, 找個玩的由頭。B官方:驚嚇乘客,傷害城市文明,崇洋。
在現象材料下面,覆蓋著可供考生深度開發的豐富思想資源;它供給學生個人思維自由舒展的巨大精神空間,將讓學生憑借語言來充分展示自我才智,將其蘊藏豐富的心智能量展現出來,并享受表達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提出的問題:對文化的接納與傳承。材料由兩段文字組成,呈現對比的關系。除了區分,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比形成一個統一的話題背景――節日文化。而這個話題背景其實就是命題者的命題意圖。透過現象揭示本質,分析出深層意蘊,才能寫出立意深刻的文章。
對于思辨性材料,不同的價值觀念有待考生深入比較、有所取舍。要在相互對立的觀念中進行全面的分析,然后調度自己的生活以經驗,提出對生活的獨立思考。
在對比型材料作文審題時候,首先必須要弄清材料所給事物之間的對立關系,從而在事物的矛盾關系中進行客觀冷靜的對比分析,找到事物矛盾關系的差異性。這樣考生可以把矛盾的差異性和材料的情感傾向性結合起來,從中挖掘出與眾不同的作文立意原點,最終擺脫立意上“非此即彼”的思維困境,開拓出立意的全新視域――包容性思辨。
包容性思辨模塊
1.看清差異點:
網友:慶祝西方萬圣節
官方:抵制西方節日
2.發現合理點:
網友:強調慶祝西方節日的必要,了解一下外國的文化
官方:突出崇洋的危害,缺乏文化自信。
3.找準通融點:
通――節日文化
融――要A(接納異域文化) 要B(傳承傳統文化)
4.選好側重點
眾所周知,議論文觀點一定要明確,必須選擇一種明確立場,不可模棱兩可。這就決定了,包容性思辨的內容不是簡單的平分中庸,而是周密的有所側重。側重的選擇,在于最有現實針對性最需解決的問題。
側重,分為前置式和后補式。前置式:先肯定對面合理性,再引出自己的側重:后補式:先論述自己的側重,結尾對面落筆關照。
側重A(網友觀點)
前置式――傳統文化之于異域文化固然重要,但網友慶祝萬圣節更應理解,雖然傳承是基礎,然而,不接納何以更新?
在文化大融合的時代,文化多元是必然的,再加上中國的一些傳統節日內容、形式均失傳多年,年輕人選擇熱鬧喜慶的萬圣節無可厚非。不能簡單判定熱衷過萬圣節便是“崇洋” 。
后補式――以為慶祝萬圣節的人們更值得稱贊,盡管堅守傳統文化是一面永遠不倒的旗幟,然而,不接納西方文化又何以豐富和發展文化的內涵和外延?
由于缺乏文化引導的市場經濟,使得商家以獲取商業利益的最大化為唯一目標,過度營銷洋節,導致消費時代的年輕人被動卷入,但在某種程度上可算作“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當然,傳統文化傳承了,接納吸收相也要跟上。
側重B(官方微博評論的觀點)
前置式――吸收接納固然必要,但我以為傳承傳統更重要,因為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承不暢,異域文化就會輕易地俘虜人們,就會喪失了文化的自信,所以,我更應關注微博評論的提醒。
后補式――認為更應關注微博評論的提醒,因為中國也有傳統的節日,它是根基,可是,萬圣節是西方節日,沒有了解背景文化,就容易崇洋,而無實質上的收獲,慶祝也就失去了意義。當然,文化本身就是在互相滲透和融合中發展的,傳承與接納各有側重而已。
二、實化
實化是指把思辨落實到具體的作文謀篇布局之中,讓考生在追問求索中,順其自然地思辨,形成漸進性的思維流程。
包容性思辨的化程序,可以這樣落實導引:
第一,這是什么現象?找出需要整合論點論據(歸納)――中外節日文化現象。這種現象本質是什么(定位)網友――了解傳播慶祝西方節日文化;官方――崇洋,缺失文化自信。各有所指,各有所重,各有所補,要做具體分析。
第二,這合理嗎?審視合理性及關聯。共性:文化多元化的價值取舍。抓住本質立意:文化要創新,就得接納;文化要傳承,就得要自信。分別肯定利,否定弊。
第三,怎么看這個現象?明確各自限定條件(優劣互補而出新)。
1.理性接納與傳承同行(裝鬼嚇人的環節可以省略,因為有的人會被驚嚇,也傷害了城市的文明,注意規避那些對成長不好的因素,善于引導年輕人)。
2.在傳承中彰顯文化自信(在國內也有類似的節日,比如中元節。二者雖然同被稱為“鬼節”,但祭祀方式和過節理念均有較大差異,中元節基本以祭祀為主,較為靜穆;萬圣節則逐漸演化成以游戲、娛樂為主要功能的嘉年華式的活動。另外,還可以用同一類型的其他事例來旁證,如國外有圣誕節,國內有春節,國外有情人節,國內有七夕節,這些節日里都蘊含著各自不同的文化等等)。
3.帶著自信汲取文化的滋養(“萬圣節”在國內的熱鬧,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些商家的炒作引起的,普通百姓對它的關注度其實沒那么高。多了解一些西方節日的文化背景,這種被動過節的情況可能會避免,也就不會因過節而有損文明形象了)。
第四、應該如何做?整合統一形成意見(互補):提高大家對吸收接納外來文化認識問題,豐富并發展文化的內涵與外延,使傳統文化更好的傳承與發揚。
以上四個實化程序,其實,這也與近年來倡導的時評類作文常用結構模式是不謀而合的。即:
引 簡潔(簡引材料、提出觀點、褒貶分明)
議 充分(正反對比、假設因果、點面層進)
聯 緊扣(明析原因、直指危害、闡明意義)
結 點題(尋找對策、倡議勸勉、呼吁號召)
不難看出,在細化、實化的過程中,能引導考生關注生活、思考生活并試圖超越生活,真正激活自己的思辨能力――善于概括,提升認識,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從而表達自己獨特新穎的感悟和思考,顯示出理性的力量和思想的深度。
通過理性的的思辨,佐之以典型的論據,將思辨融入事實的分析與道理的辨析之中,入情入理入品入格,也就可能形成卓越的思想力和獨特的語言表達力。
篇4
@田月妃:現在的放假,暑假放得和寒假一樣,寒假放得和國慶一樣,國慶放得和五一一樣,五一放得和周末一樣,周末放得和沒放一樣。總結下,放假就跟沒放一樣。(圖2)
@涙尋:正在上數學課。數學老師叫我起來回答問題,我突然腦子一陣抽,對同桌說,元芳,你怎么看?同學和老師都哄堂大笑。更牛的是,同桌說:大人,元芳乃一介武夫,不懂數學。(圖3)
@MrFangLee:那天上課,我埋頭偷偷玩一個剛摘的葫蘆。玩得正起勁兒,老師說:“某某,你給我站起來,說說剛才我講的是什么?”結果我不知道哪根筋抽了,直接把葫蘆舉起來,對著老師說:
“我叫你名字一聲,你敢答應么?”后來是爸爸來學校把我領走的。(圖4)@每日冷笑話精選:這遠投何止三分線外?裁判,這一球多少分?(圖1)
@漂泊的無名氏:最近食欲不是很好,吃一碗飯就撐了。(圖2)
@瘋言瘋語笑話匣:會粉筆畫的孩子你傷不起啊!(圖3)
@小馬馬o:浙大力學哥的傳世經典之作!這才是真正的學以致用啊話說,這哥們兒是哪換來這么多硬幣的?(圖4)
@阿信:準備好如何慶祝萬圣節,才發現萬圣節早過了。計劃好怎么揮霍青春了,才發現牙齒都掉了。(圖1)
@何炅:呼吸是本能。吸進有用的,呼出廢棄的。生活中要面對的也有這樣那樣的氧氣廢氣,別忘了選擇,別忘了呼吸……你看得出我在憋氣嗎?(圖2)
@周立波:先讓自己快樂,才能讓別人快樂!把別人逗樂了,自己卻不快樂的人是可悲的!因為,他既騙了別人也騙了自己。快樂很簡單但要真的快樂卻不是一簡單的事!所以我很不簡單!
@潘瑋怕:每個人都有一個痛的經歷或故事。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感覺太痛太難熬,那這條路可能不是你能完成的,而如果這條路很痛很辛苦,但你可以承受,你絕對會看到終點站的。
@微博心理學:不刻意地去追求完美,自己就會遠離痛苦:不要時時苛求自己,自己就會活得自在;不要每每吹毛求疵,自己就會輕輕松松。(圖1)
@線話英語:A frown and a smile are both possiole Whv not smile?皺眉和微笑都是一個動作表情,何不微笑?(圖2)
篇5
“中國人怎么什么節都過?”這是一位外國朋友對我提出的疑問。我答:兩個原因,一是平日太辛苦太寂寞,二是為了消費。很多人把洋節日在中國的盛行歸結為國人受西方影響、“崇洋”,實在言過其實了。人的本能和需求都是非常樸素的,在舊的環境里得不到滿足,就會到新的環境中找尋慰藉。至于價值觀上的認同,則遠遠談不上。
我把中國人喜歡過洋節的現象稱作一種“消費的儀式”。仔細觀察中國人在過圣誕節時的種種行為,便不難發現其行為方式實在與一般意義上的“過節”相去甚遠。
首先,共同行動的群體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家庭”,而是“情侶”或“朋友”。或者,用更時髦的話說,“和小伙伴一起”。這表明在中國,所謂的“過圣誕節”被納入了社交而非家庭團聚的范疇。大家坐在一起吃喝閑聊,仿佛不是給耶穌過生日,而是給每一個人過生日。
其次,比起西方的種種慶賀方式來,中國單單把“送禮物”吸納過來,成為中國式圣誕節的核心。一方面,購買禮物是消費行為,可以帶來;另一方面,交換禮物符合日常社交的需求,在群體壓力之下甚至會演變成一種半強制性的議程。
最后,比起清明、端午、中秋、春節來,洋節日對中國人而言是沒有文化和道德負擔的節日。不必掃墓,不必擠火車或長途車趕回老家去,不必給小孩子壓歲錢,也不必面對親戚朋友們的種種“多余”的“關愛”。卸去了文化之重的節日,的確令人心曠神怡。人們甚至不必知道這節日是怎么來的,為什么要過這個節日,只要消費、社交、狂歡、遺忘。難道這不正是古老而常新的中國及生活在這個國家里的人最需要的嗎?
一味批評國人愛過洋節日是“崇洋”的做法沒有任何意義,因其缺乏對普通個體的溫情與理解。從常識上說,人只有在自己的母文化中存在,才能感到真正的溫暖與安全。但文化的內涵需要跟隨時代的發展做出相應的改變。在美國,批評各種節日(尤其是圣誕節)已經演變成“花錢節”的觀點也已不再新鮮,消費主義似乎是整個人類面臨的共同困境。當傳統節日統統與祖先崇拜緊密關聯而無法滿足新的時代需求時,年輕人自然要將目光轉向其他地方。我本人對消費主義文化的泛濫并無特別的好感,但交換禮物的確是建立人與人之間友善關系的最簡單的方法。只有令人沒有文化負擔的節日才能真正贏得大眾的歡迎。
篇6
一、創設多元環境,營造人文氛圍
陳鶴琴說過:“兒童教育要取得較大的效益,必須優化環境。”環境是不會說話的老師,良好的環境可以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無細無聲”的效果,為幼兒營造多元文化的環境,讓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各民族、多國家不同文化的熏陶,從而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景觀、風俗、禮儀、文化等,形成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及對國外文化的認同感。
1.公共環境的多元文化的創設
例如:一入幼兒園,映入眼簾的是超大的世界地圖,世界各民族娃娃、各國國旗等,讓幼兒一下子有了世界是個大家庭的感覺;在醒目位置擺上世界各地的時區表,讓幼兒知道別的國家的時間是和我們不一樣的;學校的走廊掛上世界名畫,給幼兒以視覺上的沖擊,從而感受和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不同藝術文化,這些都是為孩子營造一種多元文化的氛圍,從中受到熏陶。
2.班級主題環境的創設
每個班級可以選擇適宜本年齡段的多元文化主題活動,通過主題活動的開展,創設相應的主題環境。如:小班幼兒開展“美食吃透透”的主題活動,墻面可以貼上各種本土美食和國外特色美食的圖片介紹,活動室可以創設有關于本土小吃的“閩南小吃街”、國外美食的”西餐廳”等;中班幼兒開展的“多國建筑”中,向幼兒展示的是世界各國的標志性建筑,如巴黎鐵塔、悉尼歌劇院、埃及金字塔等等,讓幼兒感受到世界建筑的輝煌和偉大,同時也展示了閩南燕尾屋、紅磚古厝等極具閩南特色的建筑,讓幼兒同樣體驗到民間傳統建筑的美。
3.各種游戲區的創設
在創設各種游戲區時,也可以融入多元文化在其中,讓幼兒在游戲中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如:在角色游戲區中,可以開設“好清香閩南風味小吃店”、“豪客來牛排館”、“多桑日本料理店”等等,讓幼兒在游戲中去體驗多國美食文化;表演游戲區中,創設小舞臺、小戲臺,幼兒可以自由表現各國的舞蹈和戲曲,也可以為幼兒提供多元的表演素材,如國外經典故事“小紅帽”、“國王的新裝”等等,讓幼兒把所學到的、聽到的、讀到的故事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出來。
二、以節日為載體,開展多元文化實踐活動
各國、各名族的多元文化如何體現,節日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在節日時,都會舉行各具特色的慶祝活動,而這些慶祝活動剛好融入了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可以說,節日是民族文化的精髓體現,抓住節日的教育契機,開展多元文化的實踐活動,讓幼兒切身去體驗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可以讓幼兒感受更加直觀,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
1.感受外來文化
通過世界性的節日和國外的節日活動開展,介紹世界的文化、習俗、藝術等內容,讓幼兒感知體驗世界文化的豐富和差異性,達到對幼兒進行多元化教育的目的。如:圣誕節到了,讓幼兒了解了有關于圣誕節的由來,相關故事等等之后,就可以開展相關的節日活動,如制作環保創意圣誕樹,孩子們可以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利用廢舊材料制作環保圣誕樹,并親手制作裝飾物裝飾圣誕樹;還可以開展制作圣誕卡,互贈圣誕禮物的活動,當孩子們收到同伴精心準備的圣誕禮物時,一定會無比的驚喜;再如,萬圣節來臨,在了解了萬圣節的傳說之后,孩子們可以利用廢舊材料制作服裝道具自由裝扮成女巫、仙女、童話中的主角等角色,進行討糖果的游戲,充分體驗西方民族的幽默樂趣。
2.傳承民族文化
極具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中也蘊含著中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通過各種中國傳統節日活動,也可以讓幼兒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從而形成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如元宵節,可以開展做花燈、賞花燈、猜燈謎、品湯圓的活動,幼兒自己動手制作元宵花燈,提著花燈到社區去觀燈賞燈,猜燈謎,然后和家長一起制作湯圓,品嘗甜甜的湯圓,體會團圓的意義,別有一番樂趣,也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再次發揚光大,得以傳承。
三、以社會、社區、家長為資源,挖掘多元文化教育契機
幼兒學習的空間是多元的,并不僅局限于學校,而是指向更廣闊的空間。真正有意義和有效的學習,可以打破封閉性,在空間與時間上充分的開放,在內容與形式上充分的多元化,使幼兒能夠盡情的去探索和體驗。
篇7
Abstract The "Bible" is the sourc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Western culture involves all fields. Learning English without knowledge of the culture of the "Bible", it is likely to have a smattering of knowledge of western culture, in the blind men and the elephant situation. Now in College English textbooks, many idioms, allusions, cultural phenomenon from in the "Bible", in order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culture, learn English better, I believe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Biblical" cultur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s very necessary.
Key words Bibl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humanities accomplishment;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0 引言
《圣經》從開始寫作到流傳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據統計,《圣經》是世界上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書。它共有1400多種文字的版本,每年銷量高達1500萬冊。在信奉基督教和新教的西方,幾乎人人一本《圣經》。 《圣經》已經融入到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的各個方面,已經成為西方文明的基礎。《簡明劍橋英國文學史》上說,“要是《圣經》有朝一日從它的至高無上的地位上墜落下來,那么我們可以斷言,英國人的性格將與此同時敗落。”因此,學習英語的人如果對《圣經》文化一無所知,就很可能對西方文化一知半解,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地。相比之下,中國人對《圣經》就比較陌生,許多人連中文版本都沒有完整地讀過。現在的大學英語教材中,很多成語、典故、文化現象都出自《圣經》,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學好英語,筆者認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引入《圣經》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1 將《圣經》文化引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必要性
(1)了解英美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大學英語課堂對大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現在的大學英語教學還是以傳統的翻譯式教學為主,過多強調學生的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而很少關注語言背后的文化知識。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要想真正學好英語,必須了解英美文化,提高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與《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精神也是相符的。《圣經》作為西方文明的源頭,對大學生了解英美文化有很大幫助,因此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引入與《圣經》相關的文化很有必要。如在講解節日時,可以引入西方節日中比較重要的圣誕節、復活節、萬圣節等節日,讓學生意識到許多西方的節日都是跟《圣經》有關:圣誕節是為了慶祝耶穌的誕生;復活節是為了紀念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之后第三天復活的日子;萬圣節是為了紀念一切有名和無名的圣徒的日子。此外,英語中的一些典故諺語很多都來自《圣經》中的句子,因此教師在教課中可以講解一些《圣經》文化,與中國文化比較,使學生對中西文化有更好的了解。比如《圣經?箴言》第4章18-19節中所講的“但義人的路,好像黎明的光,越照越明,直到日午。惡人的道好像幽暗。自己不知因什么跌倒。”與漢語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異曲同工之妙。教師對中西方文化的比較,可以培養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興趣,激發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2)提高英語學習能力。在語言方面,《圣經》里流傳下來的典故與成語、諺語,在英語的典故、成語與諺語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對于大學生在英語翻譯、閱讀方面會有很大幫助。如:the widow’s mite (寡婦的小錢),人們常用這個成語表示“微小而有意義的貢獻”。這個意義和“寡婦”有什么貢獻呢?原來這個典故來源于《路加福音》第二十一章第1-4節:耶穌看眾人給銀庫捐款。很多財主都往里面投了不少的錢,有一個窮寡婦也來捐款,卻只投了兩個小錢(two mites)。耶穌遂叫來門徒,說:“這窮寡婦投入庫里的,比其他人投的都多――因為別人只把手頭的盈余捐了出來;但這寡婦卻捐獻了自己所有的財富。”由此典故,a widow's mite現常用來形容“小而可貴的奉獻”。掌握習語是英文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閱讀《圣經》可以了解它的來源,加深理解,提高運用能力,提高閱讀和翻譯能力。此外,《圣經》 語言不僅簡潔有力,優美樸實,而且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欽定本”保留了原文的這種寫作特色。如:
①In the beginning God created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And God said, let there be light, and there was light.起初上帝創造天地。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②I am poured out like water,And all my bones are out of joint…… 我如水被倒出來,我的骨頭都脫了節……
侯維瑞先生在《英語語體》一書中說:“英國文學中沒有一位重要的作家未接受過《圣經》的熏陶,沒有一位重要的作家未曾受過《圣經》語言的訓練”。大學生可以多閱讀《圣經》中這些簡潔、明快的句子及各種形象的比喻,提高寫作水平。
(3)培養學生綜合人文素養。《圣經》既是一部宗教經典,也是一部學術文學巨著,為西方文化中宗教、哲學、倫理、文學、藝術、歷史、地理和社會等各個領域的寶庫。因此,《圣經》文化可以說是西方文明的源頭。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引入《圣經》,可以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首先,《圣經》本身是一部重要的文學作品,歐洲文學史上的許多偉大作品都取材于《圣經》,如英國作家彌爾頓的長篇史詩《失樂園》、班揚的《天路歷程》,俄羅斯作家托爾斯泰的《復活》等都受到《圣經》的影響。中國也有很多作家受到《圣經》的影響,如郭沫若、巴金、冰心等人的作品中都引用過《圣經》的話語。《圣經》除了對世界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對其他領域也都影響深刻。比如在繪畫領域,達?芬奇取材于《新約》福音故事的《最后晚餐》,已成為藝術史上代代贊嘆的絕世佳作。在建筑領域,許多教堂也深受《圣經》的影響,如宗教改革后天主教教堂中的穹頂畫、壁畫和祭壇畫題材很多都是來源于圣經。在電影方面,很多電影都是取自圣經的素材,如《七宗罪》,《達芬奇密碼》,《肖申克的救贖》等。可見《圣經》對西方文學藝術的各個領域都有重大影響,大學生如果對《圣經》不了解,就無法很好地欣賞和理解這些藝術作品。了解《圣經》會提高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和理解水平,提高綜合人文素養。
2 大學英語教學中引入《圣經》文化的途徑
(1)課堂上的《圣經》文化滲透。課堂教學是引入《圣經》文化最直接最有影響力的方式。在課堂上講解與《圣經》文化相關的知識點可以加深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在課文講解中,教師除了講解表面的語言知識外,更應該引入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比如在講解a thorn in the flesh(肉中刺)這個成語時,解釋完字面意思后,教師應引入它的故事來源。它來源于《哥林多后書》第十二章第7節,保羅在這封信里說有一種時常折磨他的病,他把它稱為“a thorn in the flesh”,指的是時刻使人苦惱或憂慮的事情。通過對課文中出現的諺語的背景講解,學生會對這一詞匯有更深的認識。
(2)開設與《圣經》相關的文化講座或選修課。跟課堂教學相比,文化講座或選修課是傳播《圣經》文化更生動、更靈活的一種方式。大學英語教師可以就《圣經》的某一主題提前精心準備,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對某一主題有個大概的了解。比如與《圣經》相關的西方文化,《圣經》中的婚姻家庭觀念,《圣經》中的經典故事,《圣經》中對西方禮儀的影響等等。《圣經》是包羅萬象的一本書,在學生中間定期的舉辦各種有關《圣經》的文化講座或選修課,將會促進學生的文化敏感性,激發他們學習另一種文化的興趣,從而促進他們的英語學習。
(3)鼓勵學生以各種方式學習《圣經》文化。《圣經》中有很多經典的故事,比如諾亞方舟、約瑟被賣、拾麥穗的姑娘路德、猶大賣主等。教師可以在班里設置各種活動讓學生了解《圣經》文化,比如讓學生分組表演話劇,就某一主題在課上進行英語介紹等等。學生在準備的過程中會對《圣經》故事或某一主題有深刻的了解。
篇8
摘 要:高職英語教學不僅僅局限于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更要注重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鑒于高職英語教學中普遍忽視德育的現狀,本文闡述了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實施的策略和方法,旨在推進高職英語教學改革,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學;德育;策略
一、引言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響,通過受教育者積極地認識、體驗、身體力行,以形成他們的品德和自我修養能力的教育活動。簡言之,德育就是教師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活動。唐代大師韓愈曾指出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們不能把育人簡單地理解為知識的傳授,教育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寓德育于學科教學是每位教師的職責。
二、高職英語教學中德育實施的現狀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來看,大學階段處于人生中最動蕩的時期,是青年走向成功的轉折期,學生們不僅會經歷身心的巨大變化,而且面臨著自我認識、重塑和發展等關鍵問題,所以合理的德育引導對其順利度過這一人生的關鍵期顯得尤為重要。在高職院校的眾多課程中,英語往往是一門公共基礎課,也是所有在校學生的必修課,具有學時多、時間跨度長,教學層次復雜,影響面廣的基本特征,而這一特征也決定了英語教學在學生道德教育方面起著重大的負載作用。然而長期以來,迫于應試教育的壓力,許多英語老師只是一味地注重聽、讀、寫、譯的語言教學,忽視了教學過程中的德育滲透,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大打折扣。
事實上,在日常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不僅能夠使之形成優良的思想品德,還能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產生積極學習英語的動機,端正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品,而英語能力的提高為后續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即以英語為工具,借鑒和吸收其他文化中的精華,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因此英語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局限于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它應該與德育相互滲透,將德育恰當地融入教學,努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高職英語教學中德育的策略
結合高職英語教學的實際及自身實踐經驗,筆者認為,要有效地將德育和英語教學融合,應采取以下策略和方法:
1. 為人師表,以身作則,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
教師的身教重于言教。常言道“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孔子也曾說過“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一個處處以身作則的教師對學生的品德可以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功效,對學生的成長極其重要。沒有教師的“身教”,就沒有真正的德育,學校教育就不可能實現它的道德目的。再者,教師必須要有一顆仁愛之心。人的高尚品德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經過一定的親身體驗后才能獲得。當一個學生常常得到老師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他就會在心中產生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在備受關心愛護的美好中學會主動關心他人,從而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打下基礎。這種無私的師愛相反也會鼓勵學生重拾自信,端正學習態度,進而提高自身的英語成績。
2.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在高職英語課文中,有著廣泛而豐富的德育素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挖掘學科教學中的德育因素,以語言和文化載體,適時適度自然地運用這些因素對學生施加道德影響,使學生在學習同時受到良好的啟迪和熏陶。我校所使用的《新編實用英語教程》這套教材中就有許多可以充分利用的德育內容。如<A Gift of Love>(Book3, unit1)這篇文章體現偉大母愛的同時,也為讀者揭示了真正的愛是什么,尤其是結尾處經典的三段排比更能給學生帶來深度的思考和洗禮。<Happiness>(Book3, unit3)也堪稱德育的典范之作,文章以故事的形式生動展示了心靈的美與丑、善與惡,并在此基礎上剖析幸福的含義。合理利用此類德育素材,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設置德育相關話題討論,啟發學生深度思考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單元內容相關又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使學生在激烈討論的過程中自覺地“悟道,明理”。例如對于這樣的話題Why do you go to college and how to make you college life colorful as well as meaningful?(Book1,unit 1), Why do you study English?(Book1,unit2), Is honesty the best policy in our society?(Book4,unit8), 學生們往往會比較感興趣,熱烈討論,積極發言 “In order to find a good job;to earn much money;do contributions to our country…”這時教師就可以進行啟發引導,使同學們明白青年學生所擔當的社會責任,從而刻苦努力,奮發學習。在談到誠信問題時,同學們能各抒己見,坦率地表明自己的看法,也有的同學尖銳地指出了社會上的不誠實風氣對校園帶來的諸多不良影響如考試作弊等問題。通過討論,學生們可以最大限度地在課堂環境中獲得語言交流的機會,既能鍛煉了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又能給他們以人生觀、價值觀的洗禮。
4. 重視文化差異導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隨著文化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年輕人越來越喜歡過情人節、萬圣節、圣誕節等西方節日,而對于我們自身的節日文化和傳統卻日趨淡漠。在講到“The Spring Festival”這篇課文時,一部分學生竟然都搞不清楚何為陰歷(lunar calendar)和陽歷(solar calendar),甚至把春節誤認為是元月一號,這種傳統文化常識的缺失未免過于離譜。針對這一問題,我專門給學生準備了一次有關中西方節日的專題講座,積極引導學生去思考情人節和七夕節、萬圣節和清明節、感恩節和中秋節、圣誕節和春節等在其淵源以及傳統習俗上的差異。這樣不僅能使學生了解到西方人的節日禮儀和風俗習慣,而且更能深入地理解我們中國傳統節日的特殊意義,進而教育他們要繼承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將中國的文化發揚光大。
四、結束語
德育不能孤立地開展,它必須聯系實際,與各門學科相互滲透,在教學實踐中完成。實踐也證明,德育以知識為載體具有巨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能夠給予學生深刻的影響,形成強大的內化力量,有利于德育目標的實現。具有廣泛普及性的高職英語教學更應該轉變思路,以德育學理論為基礎,充分挖掘英語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探索出一套基于德育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鄭州澍青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 教育學原理[M]. 鄭州: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3.
[2] 新編大學實用英語教程[M]. 北京: 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 2008.
[3] 英語[M]. 北京: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4.
篇9
【關鍵詞】小學英語 跨文化 意識 課堂教學 滲透
小學生的英語學習正處于啟蒙階段,文化的滲透能激發其對語言學習的興趣。然而,在目前的教學中存在很多弊端,教師習慣傳授知識、機械訓練等,忽略了語言文化的融合,導致學生喪失學習興趣,課堂效率低下。針對這一情況,就要轉換觀念,改善教法,注重文化意識的滲透,給學生一個完整的英語學習。
一、注重詞匯教學,著眼小處,挖掘文化內涵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組成,學生學好語言的前提是對詞匯的理解掌握,很多時候,我們直譯的英語詞匯與其真正的意思有很大差別,這就是缺乏文化意識導致的。為此要在教學中滲透文化,幫助學生正確理解。
隨著英語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很多詞匯被賦予了豐富的意義,在教學中,要借助文化的滲透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體會其中內涵。比如,我講到動物單詞“dog”的時候,就給學生分析了中西方對其不同的情感。在中國,“dog”一般是貶義的,它們與人的關系大多是主仆,像“走狗”、“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都是以狗為原型的。而在西方國家,狗卻有著不一樣的地位,它們與人平等,是人類的朋友伙伴。所以,在詞匯中有“Love me, love my dog”是愛屋及烏的意思以及“a lucky dog”是幸運兒的意思。我們熟知的龍“dragon”,在中國是吉祥騰飛的好寓意,在西方卻是邪惡的化身。由此可見,文化差異對詞匯理解的影響很大,在教學中要注重文化背景的介紹,幫助學生正確理解。
二、充分利用對話,對比分析,加深文化了解
口語交際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以對話的形式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促進其學以致用。在課堂上,我們要借助對話訓練,從話題、內容上引導學生明白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幫助其了解,在以后的交流中避免尷尬。
比如,我在教“How nice!”一詞時,就其使用情境和學生對比分析,滲透文化知識。首先,我提問學生,如果有人當面用“How nice!”夸獎你,你會如何反應?大部分學生表示會不好意思,并且謙虛地感謝。而在西方國家,有人當面贊美你的東西:“How nice!”他們會愉悅地接受,爽快地回答:“Thank you!I’m very glad to hear that.”這種不同還體現在做客禮儀上,中國人去做客,進門后主人詢問需要什么飲料,我們一般會表面回絕,但是主人依舊會準備,并且送上來后客人還自然的享用了。在西方,如果客人說不要什么,就表示他真的不需要,自然地主人也不會準備。此外,在講到“How old are you?”的話題時,我會提醒學生,在和外國人交談時要盡量避免這個話題,雖然年齡對中國人來說不是禁忌,但是外國人卻很重視自己的年齡。在他們眼里,“young”是年輕、活力,“old”是衰老、累贅。所以,在交談時,學生可以選擇天氣、愛好、見聞等輕松的話題來聊。
三、緊扣課文內容,設計情境,提升文化認知
小學教材的英語課文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設計課堂情境,引導學生融入其中,在有趣的活動中體會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這樣,不僅能給學生提供實踐的“舞臺”,還能提升其文化認知。
比如,在講到“birthday”一課時,考慮到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我就設計生日宴會的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里學習課文,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首先,學生要“準備禮物”,我就把教室布置成一個商場,由學生充當售貨員和顧客,進行對話,模擬購物情景。“顧客”走進門,售貨員就一臉微笑地開始服務:“Can I help you?”顧客隨意看了看,回到到:“I want a model plane for my friend. Today is his birthday.”售貨員點了點頭,隨即從“貨架”上拿起一個精美的飛機模型,向顧客展示:“Do you like this one?”顧客很滿意,開始詢問價格:“Oh,so great! How much is it?”“Twenty yuan ,please.”買完禮物,就來到壽星“家”,我給學生放起生日歌,把事先準備好的蛋糕拿出來讓大家一起慶祝,學生就在歡快的氛圍中感受西方文化差異,不僅掌握了知識,還收獲了愉快的學習體驗。
四、巧借節日文化,拓展延伸,豐富文化知識
孩子總是對節日的來臨充滿期待,這一點在中西方國家是一樣的。在教學中,可以借助這一點,引導學生感受西方文化,讓其在了解的過程中,拓展視野,豐富認知,激發學習興趣的同時,領會西方文化的特色。
篇10
論文關鍵詞:英語教學;文化意識;小學
一、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教育的背景
一般認為,文化是一個民族在自己的社會歷史發展中形成獨特的風格與傳統。世界上每一種語言都充滿了文化色彩,語言中的文化現象除了指狹義的社會意識形態外,還泛指社會歷史,自然地理等各方面人類所獨有的特征。英國著名的語言學家Caford指出“Meaningisapropertyoalanguage”。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意義(meaning)即代表了文化。任何語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它們各自代表了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獨特的表達方式。語言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容。一定的語言以一定的文化為靈魂,一定的文化也以一定的語言結構為依托。而各民族的文化又是獨特的,互不相同的。因此,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交際中,語言的使用和意義的表達就會有很大的差異。聽到別人贊揚時,說英語的人和說漢語的人在回答時所用的語言就不同。說英語的人一般說“Thankyou”以示接受對方誠心誠意的贊揚,而說漢語的人則往往要使用一些語句來表示“受之有愧”、“哪里哪里”之類的意義。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語言至少有兩套規則:一是結構規則,即語言的組織形式;二是使用規則,即決定使用語言是否得體的諸因素。一句完全合乎語法規則的話,用于不同場合,如若不符合說話人的身份,或者違反當時當地人的社會風俗習慣,既使結構規則正確無誤,不注意使用規則,就達不到交際的目的,有時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從一定意義上講,語言是形式,文化是內容,學習英語不能脫離英語文化,英語文化是準確、得體地使用英語的基礎。因此在語言學習中,一定要從文化的角度組織它,了解它的使用背景,掌握它的使用規則,從而用獲得的文化去感染語言。否則,就不可能真正掌握這種語言。
文化因素對語言學習究竟到底有多大的意義?對這個問題,許多學者都曾有過精辟的闡述。著名的語言教育家拉多(1_ado)認為,“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著名英語專家鄧昌民曾經指出,學習外語就必須了解與這種外語有密切關系的文化,熟悉有關的文化知識有助于保證使用外語的整體性。從中不難看出,學習外語的過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該語言的文化的過程,兩者之間有一種互動關系。為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文化意識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
2001年7月國家教育部頒布了《英語課程標》(以下簡稱“標準”),這標志著我國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教育不僅作為一個教學目標得以確認,而且有關文化意識教育的內容與教學要求都非常明確地列在《標準》中。在《標準》中,“文化意識”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目標總體描述”和內容“標準”中,“文化意識”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都有較為詳細的描述。在目的描述別強調了“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形成健全的人生觀”。這樣做的原因是基于這樣一些考慮: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學習中有許多跨文化的因素,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對英語的學習和使用,對目標語(英語)文化的了解與理解有利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認識,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養;傳授文化知識,所以,培養文化意識是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任務。
二、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教育實施的方法和途徑
語言的特質就是它本身帶有思想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學習語言需要了解和體會一種語言所蘊含的文化,只有這樣才不致于使語言的學習淪為簡單機械的死記硬背,下面介紹幾種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意識滲透的方法:
1.在學生交流情境中了解文化
由于外語教學的特點,課堂教學往往使學生接觸目標語言素材,觀察與參與目標語交際活動,學習有關目標語及其文化知識的最重要的場所。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學材料的安排、教學活動的設計應該把語言材料和活動的交際性、跨文化體驗及語言認知作為重要的原則。教學材料除了教材所提供的以外,教師還可以補充大量的其他現實生活中的語言材料。在課堂活動設計中,應該充分考慮到語言形式與意義的關系以及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
英語教學包含著西方英語語系的文化烙印,涉及問候、購物、祝愿、飲食等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由于民族的差異的背后包含豐富的生活內容、風俗習慣和價值觀。但是直白地對學生進行文化的輸入,對于小學生來說,與聽天書無異。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些有關于跨文化差異的幻燈片或視頻,根據看到的內容組織表演,如:場景一:一位中國人與一位外國朋友初次見面,中國人通常會問“你吃了嗎?”用英語就是“Haveyoueaten?”而西方人往往認為這些純屬個人私事,不能隨便問。所以他們見面打招呼總是說:“Hi/HelM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ight!Howareyou?It’Salovelyday,isn’tit?”
場景二:一位美國老太太,穿著得體。舉止優雅,令人感覺很有品位。一位中國朋友很想表示美國太太顯得年輕,讓他實在看不出實際年齡,于是問到“Howoldaleyou?IevenCall’tguessyourage”,中國人遇到這樣的問題經常很開心地回答:“過獎了,我都七十五啦!”那當外國老太太聽到這個問題感到很詫異,只能故作鎮定的回答:“It’Sasecret!’’
在學生的表演交流后,我告訴他們在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有“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了,不問“吃了嗎?”。讓文化的意識緩緩滲透孩子的心理是一種有效的輸入方式。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在交際中注重這些文化,體現出較好的文化素養。
英語教材是教師輸人文化最好的載體,在現行的教材中,編者已經較好地關注到了文化的編寫。以牛津小學英語教材為例,從3A到6B的八冊教材中,在每冊中都輸入了一定的文化,學生通過學習,已經打開了通曉文化的窗口。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文化教學要和語言教學有機結合。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內在的文化因素,特別是那些會影響語用和語義的文化因素,與本國文化加以比較,因勢利導,積少成多,增進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理解。
如,在3A教材中,Unit7It’Snice.時,學生通過學習知道,當自己受到別人夸獎的時候,要禮貌地說“Thankyou”。.
在四年級教材中,當談論到用餐時,學習到西方的用餐工具knife、fork、plate時,讓學生通過中西方餐具的不同來介紹中、西方飲食文化,使學生產生積極交流和嘗試的欲望,于是,他們就懂得了:fork、lefthand、knife、irghthand。TheyCanbeusedforsteak。
5A教材中出現了“thefastlfoor~,在英式英語中它指的是二樓,而美語中則是指一樓;再如,5A教材中提到的“Halloween”是西方的鬼節,節日期間人們會舉辦化妝晚會,小孩會提著南瓜燈籠游玩或拿著提簍去挨家挨戶討糖吃。在此我們可以介紹如果哪戶人家不給小孩糖果吃,當地的小孩怎么想辦法呢?讓學生發揮想象,給我們一些他們的想法后,我再告訴他們當地的小孩玩的Tirckortreat。并介紹萬圣節的來歷和南瓜燈的故事。了解這些節日知識后,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把握課文了。當學生了解了這些西方文化后,一旦有機會實踐,就會產生參與語言交際的強烈欲望。
2.在開展主題活動中感受文化
(1)發揮想象巧編故事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創造一種用外語進行的有意義感受多元文化的交流環境。可以選取西方小孩的一個小故事,但是只告訴學生故事的開頭,請幾位小朋友為故事續寫情節,每位小朋友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并依據他的生活經驗來續寫,往往小朋友要根據上一個小朋友的情節往下發展,這對小朋友的邏輯思維有很好的鍛煉。
在欣賞完小朋友們編的故事后,接著再向學生展示這篇小故事的原文,讓我們觀察西方的小學生是怎樣看待問題的,他們的生活和我們有什么不同,從中可以體驗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2)英文經典動畫影片賞析
多媒體在小學英語課堂的應用,效果不同凡響。現代技術的發展為小學英語教學提供了運用電教媒體的優越性。多媒體集形、聲、光、色于一體,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多通道輸入。可以選取時下很流行的幾部英文動畫片,在觀看影片的時候,對英語國家特定的情境下的特殊的表達進行指導。
(3)結合關注的熱點、聯系生活和熱點話題開展主題活動
其實我們常常能遇上國際上的重要節日,如國際愛眼日(6月6日)、國際愛牙日(9月20日)、世界環境日(6月5日)、國際兒童圖書日(4月2日)等等。以此為契機,舉辦—些主題活動,如,假設我們用簡單的英文寫一封E-一mall給美國的小朋友,介紹我們這邊國際兒童圖書日的活動,并告訴他(她)我最喜歡的圖書的名字叫什么,我為什么喜歡它,并請美國小朋友和我一起分享它。也可以以此為契機讓孩子們自己制作宣傳海報和貼圖。
3.在教室環境布置中滲透文化
(1)設立文化墻
建立班級文化墻,通過這個小小的一面墻認識和傳遞世界文化知識,讓學生直面文化,體驗文化,積淀深厚的文化素養,感受文化的滲透給學習帶來的愉悅。在班級的一面墻上,建立西方文化集錦,及時張貼結合教材關于文化知識的圖片,介紹相關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在學習文本知識之余,通過閱讀拓展文本知識與文化。在學習6AUnit7AtChristmas的教學中,我們通過文化墻,開設一系列與圣誕文化有關的集錦,①不同意味的圣誕節;②圣誕禮物放在襪子里——關于圣誕襪的傳說;③世界上真的有圣誕老人嗎?;④圣誕美食——教你做香濃美味提子蛋糕;⑤圣誕祝福英語等等。
(2)建設文化角
這是個在黑板的某個角落形成的“角落文化”。盡管他是個小小的角落,卻也是輸入文化的有效途徑。它以“及時、直觀、有趣”而讓學生喜歡。“及時”是指教師和學生能根據需要隨時更新內容,學生面對的文化知識可以做到每天都是新的。“直面”指的是它能時刻面向學生,隨時都能引起學生的關注。每天一句英語諺語、勵志語言或者英語繞口令等,那迎面而來的文化氣息,自然而然就被學生捕捉到了。一種文化的氛圍也就在課堂中漸漸彌漫。
如:Actionsspeaklouderthanwords(事實勝于雄辯),Acatmaylookataking(人人平等)Wellbeginishalfdone.(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Nopains,nogians.(不勞而獲),Wherethereisawill,theerisaway.(有志者,事竟成),Lookbefoeryouleap.Firsthtink,htenact.(三思而后行)。繞口令(Tonguetwisters):①Blil''''sbigbrohterisbuildingaebautifulbuildingbetweentwobigbrickblocks.(~PeterPiperpickedapeckofpickledpepperperparedbyhisparentsandputhteminabigpaperplate.③Abigblackebrasatonabigblackbug.這樣的文化角就像是一個個朋友在同學生進行文化的交流。這個小小的角落讓人感覺到角落雖小,而意義極大。
4.比較文化差異中加深對中國文化理解
小學英語教材涉及的幾乎都是西方文化,對本民族文化考慮并不多,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人似乎只是針對西方文化在中國開展文化意識教育還應考慮中國的國情和特點: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文化的貢獻,隨著中國近年來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交流與合作越來越密切,我們在和國際接軌時,不要忘了增強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對本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上,與其他國家人們平等友好地交往,形成民族平等意識和民族團結合作的精神。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文化意識教育。
(1)節日文化差異眾所周知,西方節日中最重要的是圣誕節,還有我們所了解的萬圣節和復活節。其實西方還有許多節日如降靈節、耶穌受難日、耶穌升天節、懺悔節等我們不是很熟悉種景象。中國的“四時八節”與氣候的變換聯系在一起的,如春節、清明節、重陽節、中秋節等。
(2)姓名差異中國人的名字和西方人有所差異,西方人是名在前,姓在后,如:J0hnWilson約翰·維爾遜,維爾遜是姓,約翰是名。我們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如李軍,李是姓,軍是名。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呢?中國人注重祖輩血統,喜歡把自己放在一個整體中去,作為一個群體的一部分,所以以代表整個家族的姓放在前面。而西方強調個性,更為注重自己是個個體,所以以代表自己個體的名放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