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版七年級上冊英語范文
時間:2023-04-01 10:44: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仁愛版七年級上冊英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仁愛版初中英語教科書 插圖 分析與應用
0.引言
教科書中的插圖,能夠幫助學生直觀的了解圖片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科書中的插圖想要良好的發揮出作用,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與教師的感受。一本圖文并茂、插圖與文字良好結合的教科書不僅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有利于教師開展教學,符合我國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1.仁愛版初中英語教科書插圖的分析
筆者通過對仁愛版初中英語教科書的插圖進行統計與分析發現,七年級上冊插圖總數488幅,96頁。七年級下冊495幅,96頁。八年級上冊564幅,96頁。八年級下冊563幅,96頁。九年級上冊406幅,96頁,九年級下冊213幅,48頁。
從以上的數據分析可以發現仁愛版初中英語教科書其中的插圖十分豐富。通過對學生認識規律的考慮與學生理解能力、思維水平的提升,插圖數量隨著年級的增加而減少。特別是到了9年級學生進入到復習階段,插圖數量的減少符合該階段學習的要求。
從插圖的表現形式進行分析發現,七年級上冊照片17幅,卡通漫畫類392幅,卡通簡筆27幅,圖表52幅。七年級下冊照片15幅,卡通漫畫類399幅,卡通簡筆24幅,圖表57幅。八年級上冊照片18幅,卡通漫畫類472幅,卡通簡筆15幅,圖表59幅。八年級下冊照片20幅,卡通漫畫類469幅,卡通簡筆11幅,圖表63幅。九年級上冊照片78幅,卡通漫畫類267幅,卡通簡筆9幅,圖表52幅。九年級上冊照片58幅,卡通漫畫類129幅,卡通簡筆2幅,圖表24幅。從上組數據可以發現照片數量與年級成正比關系,而圖表與卡通類則隨著年級的出現先增后減的趨勢。不同的圖片形式對學生有不同的教學意義,特別是照片由于復合學生直觀理念的增長因素照片比例出現增長。但是在實際的教學應用中仍然存在問題。
2.仁愛版初中英語教科書插圖應用存在的問題
(1)學生對教科書中的圖片存在比較濃厚的興趣,但是其對圖片的認知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無法做到對圖片與教學內容的聯合思考,無法理解插圖對教學的幫助點在哪里。
(2)學生由于受到自身知識的限制只能了解插圖的大致意思,無法深入理解其信息,無法理解插圖在這里插入的本質。
(3)學生對插圖的理解不夠深,就會影響到對教學內容的理解[1]。教師對插圖的理解即使通過講解也不能代替學生自身對圖片的理解,長期在這種思想惰性的影響下學生不愿意對插圖進行深入思考,影響了插圖在教科書中的應用。
3.仁愛版初中英語教科書插圖應用研究
3.1以圖引出教學意義
探究插圖的作用,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從這一點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插圖的特點進行教學。
例如,以仁愛版七年級下冊第6單元的《Our Local Area》為例,教師利用插圖進行教學。師:同學們現在請你們根據課文中的這幅插圖進行思考,這個扎著兩個小辮子的同學是在什么環境下做著什么?整幅圖傳遞出來什么信息呢?生:這個同學拿著書本在學習,從人物的表情上可以發現這個同學學習的十分快樂,在這位同學的身后是一個書柜,書柜里全是書。師:這個同學回答的特別好,說明這位同學有認真思考。同學們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這個同學拿著書本的表情是微笑、愉快的?現在讓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教師利用學生初步建立的的情感體檢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跟隨教師的教學步驟進入到學習中。
3.2以圖詮釋做人道理
英語教科書中很大一部分的插圖表達出培養學生健全人格、提高德育教育效率的目的[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聯合插圖將做人的道理穿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教會其做人的道理。
例如,某教師在進行仁愛版八年級上冊2單元的教學時,首先讓同學們熟悉這段內容,讓學生利用英語朗讀一遍之后,又利用中文翻譯一遍。這時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師:我們設身處地的思考一下這樣一個問題,當我們班級中有同學也住院了,你們會怎么做呢?另外觀察第二幅插圖,病床上的同學是一種什么表情?這個表情說明了什么?生:如果我們班級中也有同學住院了我們肯定會去醫院看望他。生:插圖2中可以看出躺在床上的同學因為其他同學來醫院看望他忘記了病痛,顯得十分高興。在同學回答完問題后,教師補充了插圖中隱含的知識后又補充了在日常生活中看望病人應該多安慰人。
3.3以圖陶冶學生情操
插圖不僅僅要傳播出一定的教學意義,更多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4]。教師可以利用教科書中的插圖在引導學生挖掘其內涵的同時陶冶學生情操,有效提高學生對美的欣賞能力。
例如,某教師在進行《Who is your favourite character in literature》的教學時,并沒有先進行教學內容的教學,而是以插圖作為切入點,首先對這幾幅插圖的一些知識點闡述出來,讓學生有一個大致了解,從而激發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欣賞,通過這種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之后教師再轉回到教學課文的學習,學生在之前分為的感染下積極、專注的參與到教師的教學中,不僅提高了教學質量,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藝術的鑒賞能力,有效套也了學生情操。
4.結語
總而言之,插圖在英語教科書中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課堂專注力,另外從教師的角度而言能夠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只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利用插圖聯合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采用較為靈活的方式,結合插圖的特點進行教學,充分保證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定,李臣之.教科書插圖二次開發制約因素與實施途徑――以新課改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為例[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2,11(01):132.
[2]錢福兵.談談如何有效使用初中英語教材中的插圖[J].中學英語園地(教學指導), 2012,13(09):209.
篇2
一、影響學生創新思維的因素
1、傳統教育僵化與局限。長久以來,我們在教學中由于忽視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而一味地讓學生在大堆大堆的題海中“磨練”應試技巧,導致許多學生“死讀書”、怕交際。而教師在長期的分數指揮棒下,也一味地以語法教學為中以,課堂成了老師展現知識的天地,教師是知識的權威,學生只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傳統教育從思想上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2、學生自身的心理障礙。大量的研究表明,多數學生的英語學習方式屬于記憶―模仿型。在他們看來,學習就意味著每天準時到校上課,從在課堂里聽他們不理解也不感的事情中,努力記住一大堆零碎的知識,做一些索然無味的練習,應付沒完沒了的考試,因而學生參與學部分只表現在行為上的參與,如做了多少題、花了多少時間,而沒有進行深層次的學習參與,即情感參與和認知參與。學生自身的心理障礙從主觀上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3、教師自身的素質障礙。傳統教師自身的素質障礙體現在以下幾方面:⑴習慣于當課本知識的“傳遞者”。⑵習慣傳統的基礎英語教育,強調整齊,“同書本、同教案、同進度”。⑶習慣單兵作戰。⑷習慣“粉筆+黑板”的教學模式。教師本身習慣于當工匠式的教師,缺乏創新意識,抑制了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二、創新思維走進初中英語課堂的必然選擇
新課標要求英語的教學必須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新課標呼吁創新思維應進入學生的日常學習活動。如《仁愛版英語》教材采用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融話題、交際功能和語言結構為一體,話題貼近生活。以七年級下冊為例,話題分別為:⑴school life(校園生活)分為交通方式、校園建筑、借書、活動、學科、愛好等小話題。⑵Our local Area(我們的社區)分為位置(there be句型)、環境、打電話、尋求幫助、問路和指路交通標志等⑶Celebrating the Birthday(慶祝生日)分為出生日期、能力、生日派對等⑷The seasons and the weather(季節和天氣)分為四個季節、假期、節日等。每個話題相對獨立,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對每個話題進行擴展、創新。
三、讓創新思維走進初中英語課堂的策略和具體做法
1、營造新型的師生關系。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自始至終關注學生的情感,努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僅僅的DO FOR(為……而做),而應更多的是DO WITH(與……一起做)甚至是ENABLE(使……能夠做)。培養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一要尊重學生,營造自由、民主的學習氣氛。二是要鼓勵學生,常對學生說肯定性的語句:“Good!”“Excellent!”“How nice you are”“Trust yourself!”“Trust me you can make it!”“Keep up your courage!”“Nevermind.”“Can you think it overa gain?”。使學生對課堂的創新活動采取積極的態度,產生強烈的參與需求。
2、精心設置創新目標。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出發,確定目標,可以重新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活動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如《仁愛版英語》教材Project English(八年級上冊)Animals in the zoo提供了兩個教學目標:⑴是學會描述動物⑵是學會表達喜好并陳述原因。根據學生愛動物的心理特點,我給學生提供了另一個目標:學會以動物保護協會的會員身份進行愛護動物的演說。在接下來一星期里,每天的值日報告都是不同的動物生活報告。對于學生來說,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不同的動物生活報告,已經超出老師的意料。這樣的學習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非常有效的。
3、多樣化創新意識和能力訓練
⑴創設情景,開發創新思維。想象力是創造性思維能力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創造型人才必須具備的智能素質。對學生想象力的訓練,是指創設一定的情景,引起學生運用頭腦中的已有想象創造新的形象。
下面另一則對話是學生對這堂課的知識更高的運用了,他們設置的情景是在鞋店里買鞋。
GroupB:顏××、孫××兩位同學,其中顏××扮演saleassistant,孫××扮演customer.
Yan:Welcome to Yan Shoes Shop.Can I help you?
Sun:Yes,I’d like shoes.
Yan:What kind of shoes would you like?
Sun:This kind.
Yan:What size would you like?
Sun:Size 36.
Yan:Hereyouare.
Sun:How much arethey?
Yan:$25.
Sun:That’scheap.I’ll take it.Here’sthe money.
Yan:Thank you.
Sun:You’re welcome.
通過這種訓練學生逐漸會從單純的方法模仿,發展到思維模擬,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⑵活化課文插圖,拓展創新思維。仁愛版英語的學生用書插圖非常有趣,且貼近生活,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并且會展開聯想,甚至可讓學生參與動手,自己畫一畫,增添樂趣,拓展思維。如:Go For It七年級上冊Unit 14 I’m watching TV.Section A 2c圖片上呈現的是幾位同學坐在桌前,背對著我們,讓學生畫圖并用名字進行猜測。
A:Is Nancy doing homework?
B:No,she isn’t.she’s writinga letter.
答案可以有多種:She is looking at a bird./She is drawing.She is eating./She is reading./She is playing computer./She is thinking.等。
它不僅能鞏固所學的語言知識,還能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開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4、課堂活動任務化,是英語教學培養創新思維的具體手段
課堂活動的任務化是英語教學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具體手段。有了任務,學生的思維、直覺和想象就會遵循一定的方向展開,心智活動就會少阻滯,多流暢,就會在較少的時間內表達較多的思想,造成詞語、觀念的聯想的流暢。有了任務,語言學習就能多知識的講解和規則的理解,發展到意義的表達和能力的培養,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交際情景的創設和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學生創新地運用規則進行新思維,表達新概念。
篇3
一.以舊托新,所呈現的內容要以復習為基礎,要合情合理,水到渠成
在呈現環節學生不僅要真切感知,理解新語言材料所適用的場合,有時還要辨析中外文化的差異。為此,教師要努力通過合情合理的呈現,使學生身臨其境悟出新語言材料的意義,以使學生達到見景生情的目的。
1、復習相關內容,做好自然過渡
新語言和學過的內容有內在的聯系,復習是學生學習的準備活動,要求教師努力挖掘新舊知識的相互聯系,有意識地為第二步的呈現鋪路搭橋,使新內容的出現順其自然。例如七年級下冊:教學"Do you like doing sth ?"詢問喜好和厭惡,學生在前一部分剛學過"Do you like +食物?"這一內容,復習時,教師可利用多種食物如tea、milk、orange 等等在師生之間詢問飲食愛好。學生詢問教師時,教師有意識地只作肯定回答,教師重復I like tea . I like milk and I like drinking. 引導學生復述后,板書該句,并問學生"Do you like drinking?"然后利用復習階段不同學生的喜好來檢查學生是否能做出正確的反應,如:Do you like swimming? Do you like having some tea? 進而再再利用圖片展開其它問題的問答。這樣,我們通過復習舊課,很自然地由詢問對飲食的喜好過渡到對某一件事的喜好。這樣的呈現自然流暢,給人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學生學得輕松,又親切自然,增強了學生對呈現內容的感知和理解。
2、盡量創設真實的語言情景,消除誤導學生產生歧義的因素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交際必然發生在一定場合,因而在呈現新內容時必須從語言所表達的功能和意念出發,創設與之相一致的情景。仁愛教材的許多教學內容均是放在一定的語言情景里出現的,我們的任務是,通過自己的加工,利用掛圖,簡筆畫,借助動作,表情,手勢,角色表演等手段,將教材中設置的情景清晰而準確地再現出來。這些方法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而用之。要將語言結構,語言功能及語言情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情真意切的環境里感知,理解新語言材料的意義和用法,功能及作用,并通過操練與練習使學生達到見景生情的目的。
在創設情景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注意語言情景要清晰,情景所揭示的語言意義要準確。例如在仁愛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one. Topic2中的Section B部,分為操練 What's his (her) name ? His(Her) name is…以及Where is he(her) from…?He(She)is from… 等句型時,課本用了兩幅Michael Jorden 和 Kelly Holmes的兩幅圖,由于農村學生對此了解不多,甚至連Kelly Holmes 的性別都無法從圖上辨別,名字又比較難讀,用His還是用Her無法弄清,這兩幅圖就失去了創設語言環境的意義。這時若教師變換一下,改用詢問前排男女同學的姓名和他們的籍貫,他們對His和her用得很好,課堂氣氛也十分活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進來,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充分創設真實和半真實的語言情境,在這樣的情景中呈現出教學內容,就能使教學更具鮮明性、生動性和真實性,就能喚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有利于學生確切地感知理解教材,掌握教材,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二、教學中視、聽、說融為一體,詞句的音、義、形緊隨其后
語言的音、義、形是一個整體,在呈現中不可將其割裂開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要將音義形與視聽說緊密結合起來。教師在精心創設的語言情景中清晰、準確地呈現讀音,讓學生的眼、耳及全身集中關注,把新的語言材料聽得清清楚楚,在教師的引導下正確模仿、復述迅速上囗,使他們一開始就學會學好。
在呈現語音的同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利用各種手段創設語言情景,就是要使語言適合環境,讓環境體現語音所表達的意義,以確保學生能準確無誤地聽清其讀音理解其詞義,教師要在學生聽清弄懂的基礎上,適時、規范、完整地呈現其形,把新語言材料的結構展現給學生,使學生將新語言材料的音、義、形對號入座,建立聯系,若有文化背景的還需要和學生解釋清楚,在呈現過程中既要注意語言材料的完整性,又要努力突出重點。
例如,七年級上冊Unit1 Topic3中的Are these eggs? Are they…?這類句型時,教師將其書寫形式展現給學生以留下整體印象。緊接著用彩筆突出Are these (they) 以顯示其與陳述句的差別,同時象"A"要大寫句末用問號等應用標示,使學生對新知識從音、義、形形成一個完整的正確的概念。呈現過程中教師把握好新語言材料的音形義三個關鍵,而學生則通過視聽說調動多種運動分析器參與感知活動,獲取新的語言技能,從而保證了新語言材料準確、順利地"輸入",為緊接著的操練打下良好基礎。
三、呈現的內容由易到難,分層出現,層層突破
這種認知方法也是由人的認知規律決定的。當一節課的新內容較多時,教師先引導學生掌握容易的,然后再根據學生的掌握程度,推陳出新使學生掌握較難的。
教師在呈現新語言材料時要避免一次呈現的新內容過多,否則容易使學生聽了前面的未能及時上口而被后一部分內容干擾,造成遺忘或混淆,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接受新語言材料時存在的困難。教師在處理這些問題時一定要抓主要矛盾,每次呈現突出一個重點,分層出現,出其不意將新內容化整為零,然后各個擊破。
在新內容集中出現的課時中,也要巧妙安排,重新組合,劃分幾個片段然后一一擊破。例如仁愛版八年級上冊Unit Two,Topic Two ,Section D 一課中既有13個象sandwich,strawberry,sausage一類表示食物的長生詞,還有多音節詞的比較級用法keep+adj,make+adj,It′s+adj+forto do sth等用法。一節課要講清這些用法確實不易,若教師能事先準備這些食物的圖片或實物,在上課時呈現出來,教會學生看圖讀詞,學生在興奮之中將生詞掌握了,緊接著呈現出Eating some sausage(strawberry,sandge..)make (keep)us strong結構,操練掌握后再呈現出多音節詞的比較級,最后變換形容詞和人稱呈現It's+adj forto do sth 的句型,這樣學生基本上都能較好掌握。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將幾個難點不知不覺地掌握了。
四、當一次呈現不能使學生理解時,可用不同的情景再三呈現
由于在一個班級中有幾十名學生,他們的智力水平,思維方式各有特點,他們對同一事物的作出的反應有時有很大差別,因此,教師在某一特定的情景呈現出來的內容不能保證全體學生的感知和理解,經常有學生產生錯誤的歧義,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可變換其它方法,再三呈現相同的材料直到學生理解為止,經驗豐富的教師往往能預知學生可能出現的歧義,并采取補救措施。例如當教師呈現介詞的意義和用法時,教師會把一本書放在桌上并說"The book is on the desk"一些學生會觀察書在桌上的位置,若教師把書放在桌子旁邊,他們會認為書在旁邊才能用on,若書在桌子中央,他們則認為書在中央才能用on。要使學生準確掌握書在一平面上的用法,老師可將書本放在桌子不同位置,說出一樣的句子使學生感受on的意義,而且教師還要指著墻上的圖畫說:"The picture is on the wall "指著黑板說"This is blackboard.What′s on the blackboard ? 這樣變化情景使學生對on有較全面的理解,對同一內容設計多個情景呈現,可以深化學生對某一新材料的感知和理解,這一做法在教學中不可忽視。
五、呈現之后務必操練鞏固,操練過程不斷進行反饋調節
篇4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學習能力
當前隨著新課改的不斷發展與不斷深入,中學在進行英語教學過程當中,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中學的英語教學條件與英語教學方式都在不斷地進行著變化,其教學效果也在隨之不斷提高。其中,中學英語課堂教學對學生的諸多能力的培養,是有效促進學生英語水平提升的關鍵內容。英語教學活動不僅要以科學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論為依據,而且要有科學的教學框架和活動程序,具體來講,英語教學活動的發展與確定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科學的理論與正確的思想的指導之下,去進行摸索,從而去對學生創新能力、合作競爭能力、英語知識應用能力等多方面能力進行全面的培養。
一、培養學生合作競爭的能力
通常情況下,中學的英語教學多為“教師——學生”的單向灌輸式教學,這種較為傳統的教學模式當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學生主要被動的聽從教師的講授,這種教學模式不僅無法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而且對學生之間的合作與競爭意識的增強有著消極的影響。相較之,“教師——學生——教師”這種新型的雙向的課堂教學不僅能夠有效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而且教師不再是英語課堂教學的主導者,而是引導者,英語課堂的真正主導者是學生,這一教學過程當中,學生在積極的狀態下進行學習,其不可避免的要進行師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從而在交流過程當中進行必要的合作,同坐的同時也存在著競爭,從而在英語知識的學習過程當中,其合作與競爭能力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如仁愛版中學英語教材七年級上第二單元當中的Section A這一部分內容,在對該部分內容學習的時候,教師可將學生視為課堂的主體,并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進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合作意識。具體來講,該部分內容主要是講授一些具有反向意義的形容詞,如“new”和“old”,如“fat”和“thin”等,在對這些詞匯進行講授過程當中,教師可向學生提問,讓學生將圖畫上的特征搶答出,如果遇到難度較高的內容,則可以進行討論,然后得出結論。如此一來,既能夠讓學生將課堂教學內容主動說出,也能夠幫助學生的合作與競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
當前,學生的創新能力幾乎是教學過程當中最難培養的一種能力,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教育事業的不斷投入,多媒體具有形象生動、形式新穎、內容量大、使用方便、易于理解等多種特點,因此,與傳統的教學條件相比較,多媒體教學不僅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豐富課堂內容,而且能夠有效幫助教師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于中學的英語教學而言,其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在于創新思維的培養,而創新思維的培養又主要是通過寫作來進行體現。
中學英語教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當中,要盡可能的對已有的多媒體教學條件進行充分的利用以幫助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如在對仁愛版七年級上冊英語第二單元的Section B進行學習時,教師在帶領其進行對話的學習之后,可搜集一些與本對話的話題相關的一些圖片,進而讓學生根據對話的內容與課外圖片的理解進行英語寫作,要想很好的完成這一寫作內容,學生不僅需要對圖片進行充分的理解,而且需要對原文對話的知識進行創新性的靈活運用,如此一來,學生的寫作能力不僅得到了提高,其創新能力更是得到了有效的鍛煉。
三、培養學生英語應用的能力
在以往的中學英語教學過程當中,對教師的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評價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的考試成績。不容忽視的是,學生考試成績的優異不能夠完全代表學生的英語能力較強,尤其不能夠代表學生對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與不斷深入,英語教學不應當停留在考試成績為主要測評標準的層面上,而應當將學生對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換句話講,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不僅要取得優異的考試成績,而且要實現英語應用能力的提升。
如仁愛版中學英語教材第七冊上第三單元當中的Section D部分的Grammar focus,這部分的內容主要側重于學生所學英語語法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該部分內容不僅對“Subject pronouns” “Possessive Pronouns”等內容進行了歸納與總結,而且給出了例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人稱的總結與歸納的同時,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實際的應用,從而對學生所學的英語知識進行實踐性的訓練,為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多的可能。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當中,應當深刻的認識到,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考出優異的成績,更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在日常的生活與學習當中去對這些知識進行運用,只有能夠得到真正運用的知識,才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只有能夠真正進行運用的能力,才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與提高。
參考文獻:
[1] 何國文.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效應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2(05)
篇5
一、融洽師生關系,誘發學生學習興趣
古語說的好:“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任課教師有很大的關系,他們佩服、喜歡任課教師,才會喜歡上他的課,才會對英語感興趣。在教學中,我認為“愛”是情感誘導的根基,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教師實施教育教學的手段,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對教師的親近感,創造一個師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環境,并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幫助、團結、友愛、共同進步的良好關系。學生就會由愛老師到愛上英語學科,使學生從喜歡學、愿意學到自覺學,由“苦學”變成了“樂學”。在這種融洽的師生的關系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就能收到預想不到的效果。教師向學生傾注全部的愛,是培養學生積極情感態度的前提。學生對老師的一舉一動都非常關注,哪怕是一次詳盡的輔導,一句溫暖的話語,一次鼓勵的眼神,都會把鼓勵、期盼、等待、肯定與贊揚傳達給學生,這些無聲的語言會感染和激勵學生,給他們信心、力量以及克服困難的勇氣。使他們不怕出錯,敢于開口講英語。這樣學生才能興趣盎然地進行英語學習。
二、創設活動情境,誘發學習興趣。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創建一種開放的、和諧的、積極互動的語言活動氛圍產生浸潤性的效果,即讓學生愉快地融合在英語環境之中,自覺地、不知不覺地進行自主學習,并且創設的情景要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學生才能有求知的欲望,學生才會想學。實現教學目標。那么該如何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活動情景呢?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設備,設計真實場景。例如,我在教“仁愛版第一冊Unit7 Topic1 Section C ”這一課的What’s the shape of your present? 這個句型時,我抱了個看似十分沉重的大紙箱子走進教室,隨口就說:"The box is very heavy. Who can help me?"許多學生都舉手要來幫我拿,于是我把這個箱子交給了一位高個子男同學問他:"Could you help me?" 他接過箱子便說:"Certainly." 然后我又問他:"Is it heavy?" 他掂了掂箱子的份量說:"No, it isn''t heavy. It''s light. "隨后我又借機問學生:"What is in the box, do you know?" 學生便好奇地猜起了箱子里的東西來。于是我就從這只大箱子里拿出個足球,并趁機問學生: What’s this? 全班同學大聲答:“It’s a football. ” 接著我又問:“What’s the shape of it?”有一部分學生爭著答:“ It’ a circle.”(這正是本課要學的內容) 接著我如同變魔術般地又從這只大箱子里拿出鉛筆盒、三角尺、茶杯、彩蛋、水果和一些正方形的餅干等東西,每樣東西都要求學生描述它們的顏色和形狀。凡是能把箱子里的物品描述得正確的學生,都得到了相應的東西作為獎品。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已經掌握了如何用英語提供幫助和如何描述事物。這樣的課堂活動,學生的興趣必定盎然,學習起來也就有滋有味了,常常下課了他們仍然回味無窮。
三、實施情感教學,營造寬松教學氛圍
一位教育專家曾經說過:"課堂教學蘊涵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師生們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的發揮,才能真正有助于學生們情感的培養,課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專家的話給人以啟迪,課堂教學是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和主要形式,而素質教育的核心內涵則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在教學中,我注意從情感角度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和組織,在向學生呈現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情感方面的積極作用。我力求將英語學習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內容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創設情境,給予每位學生參與的機會。讓學生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識,大膽進行發散創造,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例如仁愛版七年級上冊Unit4. Topic1:How much is it ? Section A 1a中學的是如何購物,上課時,我拿了很多不同顏色的氣球和糖果回課室,指著學生課桌上的物品問學生:
如:Is this your pen? How much is it? 讓他們搶答,答對的就可以得到一個氣球或糖果,以激發他們的興趣。通過這樣一些活動,就是在差的學生學起來也有興趣。接著,我就利用教室的講臺作為柜臺,準備了幾種不同的學習用品作為貨物,自己做了一個招牌,The Stationery Store.分別介紹This is my stationery store. There are many school things in it. Such as pens、 pencils、 erasers、 pencil-boxes and so on. 同時讓學生分別扮演售貨員和顧客進行購物情景對話,并要求他們都要盡量用學過的各種購物用語和禮貌用語。
如:A: Can I help you / What can I do for you )?
B: I’d like a pen.
A: What color do you like?
B: I like yellow. How much is it?
A: It’s one yuan.
B. Oh, It’s cheap. I’ll take it.
A: Here you are.
B: Thank you!
在這寬松愉快的聽,說,看,演環境中,既鞏固了新學的知識,又活躍了課堂氣氛,既豐富了本課的語言材料,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學生自然會情緒高漲,躍躍欲試,把小手舉得很高,爭著回答問題。學生在這樣輕松快樂的氛圍中,積極性和主動性被調動起來,都爭先恐后,把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課堂氣氛因此尤其輕松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四、利用模擬或真實的語言環境,進行愉快教學
學習英語就是為了學習和掌握在真實的情景中運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能力。愛玩、好動是初中生的天性。游戲、活動符合初學生的認知結構與心理特點。因此,教師創造和利用情景組織課堂教學,給學生創造交際的氣氛,加強語言信息刺激,引發學生表達思想的欲望,培養他們使用英語的能力,這對激發興趣是十分重要的。根據初中生年齡特點: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中沒有枯燥感,在課堂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中相似的作為切入口,來調到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例如仁愛版七年級上冊Unit4 Topic2Would you like to go for a picnic?:打電話這一課中,我用手機作為教學用具,并讓學生自己找同伴,創設了一個用英語打電話的真實情景。先老師和一個有手機的學生進行對話,如:
T:Hello! May I speak to Li Ming?
S:This is Li Ming. Who is that?
T: This is Miss Zhang.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for a picnic with me tomorrow?
S:Yes, I’d love to.
T:Don’t forget to bring your camera.
S:All right.
T: See you tomorrow.
S: See you then.
篇6
關鍵詞: 初中英語教學 學生素質 培養方法
英語作為初中的一門重要學科,不僅要教會學生相應的英語知識,還要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各項素質和能力,這不僅是素質教育的要求,而且是新課改的重要目標之一。那么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素質能力呢?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英語學科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對學生模仿能力擁有很高的要求,而模仿的前提是擁有良好的觀察能力,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首先,教師要善于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的優勢,使用圖片、實物,以及多媒體教學設備,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記憶水平;其次,在學習句式句型的時候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引導學生自主觀察例句,自主分析語法結構的特點,明確英語與漢語語法結構的內在差異性,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
初中生正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因此,學生的抽象思維并不成熟,思維能力也不高,作為人認知結構中的核心成分,思維能力對于人們進行綜合、分析、推理、判斷等認知活動都是十分關鍵的。因此,首先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特征和認知水平制訂不同的教學方案,讓學生思維在轉化的過程中方向性和目的性更加明確,多采用符合學生思維特征的直觀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直接運用英語思維的良好習慣。同時,教學活動要建立在學生對英語學習形成一定認識的基礎之上,以啟發引導為主,豐富課外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其次,要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想敢說,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例如,在教學一段對話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情境,鼓勵學生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想象作者的語言內容,感受作者的內心世界。另外,想象討論也是解決懸而未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再現故事情境,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文章內容的了解和作者內心情感的感受,再加上豐富的想象力,這樣一來學生對文章人物、背景、內容、主旨的理解會更加深刻。同時,教師要幫助學生印證想象的結果,在提高學生想象力的同時也注意保護和維持,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
在傳統英語教學活動中,由于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忽視了學生思想品質方面的培養,因此,在仁愛版思維的引導下,教師要重視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引導學生誠實守信、講文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實現寓教于學,發揮學科德育功能。在現代教學中,教師要創新教學理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創建語言環境。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這部分內容時,不但要讓學生熟練地掌握基本英語語言用語“Good morning! Hello! Please! Thanks! Excuse me! How are you? I’m fine.”等,還要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講文明、懂禮貌。再例如,在學習China這個單詞的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這個單詞的由來,并為學生講解中國與Canada,Japan,England,America這些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差異,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另外,教師要增強自身職業素養,在學生面前塑造模范形象,讓學生把教師當成爭相模仿的對象,從心理上接受英語,行動上積極學習英語。
四、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
實踐證明,學生心理素質的高低對學生英語成績的優劣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只有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克服心理恐懼,讓學生敢想、敢說、敢做,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讓學生享受學習帶來的樂趣。為此,教師要積極利用class activities,培養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例如,在學習七年級課本第三單元Section A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分別出演driver,farmer,cook,nurse,teacher,worker,doctor等角色,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激發學習的興趣,然后進一步地將學習的興趣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和行為,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增強成就感,讓學生以積極的心理素質投入英語學習中來,提高初中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五、提高學生語言的運用能力
英語知識貴在應用,只有將課堂學習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學生可以靈活地運用英語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才能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因此,教師要積極創設生活情境,組織學生模擬生活中的角色,運用語言材料去完成目標任務,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感受語言運用的技巧,同時,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感受真實的生活情感,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鍛煉語言交際的能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享受學習帶來的快樂,實現教學生活化,提高學生語言的運用能力。例如,教師可以開展“裝飾空間” 的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How many bedrooms? How many bathrooms? What’s in your bedroom?……設計屬于自己的私人空間,然后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介紹自己的“家”:This is my new house. I have got two bedrooms...讓同學們討論交流,最后,再評選出“最佳設計獎”,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安排學生自導自演的生活短劇,既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又能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教學活動中來,推進課堂教學深入開展。
總之,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老師只有認真貫徹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從學生素養和能力提高上為出發點,靈活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對他們進行素質能力的滲透和培養。
參考文獻:
[1]王秀華.如何培養中學生主動學習英語的能力[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03).
[2]韓春麗.談中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問題[J].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學報,2005,(Z1).
[3]王云霞,潘淇.淺談運用多媒體教學對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培養[J].消費導刊,2009,(16).
篇7
關鍵詞:英語課堂教學;提問;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41?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7-0051-02
課堂教學的課時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而課堂提問及其所涉及內容又是該課時教學內容的要點與課堂活動的開端。在這個過程中,可能由于提問的失當,并非每個問題都能達到預期的設定目標,成為無效提問,并不可避免地產生一定的消極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深研教材的同時,還要善于把握、分解課時目標,以便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優化提問設計及其效果,如問題的類型與表達、提問的策略與技巧等。這樣的提問,沒必要端架子樹大旗搞得特別嚴肅,要盡量把握學會的興趣愛好點,以學生喜歡的方式,以小而精當的問題,以看似無意之狀態取得有益之效果。要做到這一點,根據我的教學經驗,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明確問題設計的目的
限于課堂教學的45分鐘時間,聽說讀寫還要樣樣進行,用于提問的時間就不得不仔細掂量,過多會擠占其他環節的時間,過少又不利于課堂活動的推進。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階段,對每一個提問設計都必須要有所考量,細化其目的。如,或引起注意,或強調重點,或溫故知新,或激發思考,或提示總結等,并要對可能出現的課堂意外情況作出必要的時間規劃。做到這一點,教師要在課前充分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如興趣點)及存在問題(如疑點)等,并對可能出現的課堂問題做出預案,以備不時之需。
以七年級上冊(仁愛版)“Unit 3 Topic 2“What does your mother do?”Section B為例,針對部分重點詞匯與短語,在展示了一系列的相關圖片與練習后,對班上的兩位同學,我設計了如下問題與對話。T:What does your father do?S1:He is a driver .He often drives a car to work. T:What does Meimei’s mother do?S2:She is a worker. T:Where does she work?S2:She works in a factory .
通過舉例中加黑部分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這樣的提問設計,目的是非常明確的,就是要練習相關的新單詞與短語。把這樣的問題設計放在課堂上,學生會很快進入新課程的學習,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輕松掌握本課時應該學會的新單詞與短語。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這樣的問題設計與進行及其數量,可靈活掌握,便宜行事,以精當為要,達成目標為佳,切忌泛濫,引起學生反感,走向反面。
二、問題設計的層次與內容要清晰、準確
精心設計課堂問題的前提與基礎是教學的需要,或曰課堂教學目標的需要,也與課堂教學的結構、方式、程序等相關,并與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興趣愛好、學科好惡等實際狀況密不可分。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時,必須注重細節,從小微入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避免一次性將本課時所有待學新知識點全部呈現給學生。前者的好處是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給學生以清晰的層次感,使學生隨時以前面剛學過的知識為后面即將學習的知識奠基。猶如登樓,使前面即使是新學過的知識也會成為后面新知學習的階梯。后者的缺陷是,因為新知識點量大,以及缺乏必要的知識與方法奠基而使學生對新知的學習普遍感到難以接受與消化。俗語“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邊”即是此意。以對“How much”短語的學習為例(七年級上Unit 4 Topic 1 How much is it?Section C),根據以往經驗與事先了解,既然學生對以此短語來表示價格與數量的區分存在困難,就先對該短語表示價格或者數量的某一方面,進行講解并進行鞏固性練習,然后再學習該短語的另一種表示用途。最后,再將二者綜合,引導學生進行區分與聯系。這樣的做法,基本會使全體學生對所學內容一目了然,收到良好效果。
在層次清晰的基礎上,問題設計的內容指向也要準確、明確,既要抓住重點、突出要點,又不能面面俱到,拖沓煩瑣,首鼠兩端。仍以上述“How much is it?”為例,既然問“價格”,就要以此為學習的中心和重心,向學生講述明白“How much+be+something?”的句型,然后示例,舉一反三,幫助學生理解其用法,進而以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如,“How much are the things?”、“How much is it to Beijing?”這樣的做法,既突出了重點,使學生學以致用,達成教學目標,又避免了將其與表示數量時的用法混在一起,產生疑惑。
三、把握好問題設計的難度與層次性
一個班級內的學生數量有四五十人甚至更多,其成績參差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優秀生、中等生、學困生,總有所劃分。這就要求教師的問題設計,在指向全體學生的情況下要注意層次性。甚至在極特殊的情況下,可以指向某一個或者幾個學生,對其難度便更不得不加以充分的考慮。所以,教師的問題設計,必要把握要領與規律,以舊知導出新問題,由淺易而漸至深難,以便于學生一步一個臺階,逐次推進以至重點與難點,逐個突破,進而掌握全部教學內容,達成學習目標。具體而言,針對優秀生,可以設計與教學內容中的重點與難點關系都非常密切的難度較大的題目,因為是新授課,其難度似在0.4至0.6之間為佳;對于中等生則要降低難度,主要考查與教學重點密切相關的題目,難度在0.6至0.9之間為佳;對于學困生,則要以鼓勵為主,務必要使學生感覺到有難度但稍許用力即可解答出的基礎性題目為主,甚至可以提問其必會之題目,以使其獲得成就感,重塑學習自信心。
篇8
那么,作為初中英語教師,應該怎樣在正確的處理教學內容與采取恰適的教學方法之間,恰到好處地展開情感教育,并使之貫穿英語教學的始終呢?
一、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要正確認識自己與學生之間的關系
教師不僅僅學生學習活動的控制者、管理者,還應該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和朋友。教學相長的理念也應使教師認識到,學生也可以做教師的老師,只因“術業有專攻”(韓愈《師說》)。在這樣的理念下,師生之間必然會建立起一種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師生之間身份與地位的特殊性,也必然會使教師成為“平等中的首席”,使學生成為“平等中的主體”。這種師生間身份與地位的清晰,會使學生對教師愈加尊重和信賴,也使教師對學生愈加關心與愛護。這種良好的人際情感反映到學生的英語學習上,必然會是因“親其師”而“信其道”,“向師性”愈加明顯,因而也就愈加利于學生的英語學習并取得好的學習成績。由此可見,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與情感交流,對于學生的英語學習是何等重要。
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以教師親切的情感來影響學生
這種影響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以親切的語言來表達教學內容。干癟的教學語言最無味、最讓學生厭煩,而飽含親切情感的教學語言最易讓學生動容、動情,進入到學習狀態中去,只因為其可以感染學生,引發興趣,又易于學生理解相關的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在以語言呈現教學內容時,務必要使自己的教學語言充滿激情又飽含溫情,這無形中也是對學生展現的一種善、一種希望、一種熱愛和一種巨大的肯定與鼓勵。例如,在學習仁愛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個主題“nice to meet you”時,登上講臺伊始,我即用一種熱情洋溢的聲音與學生打招呼介紹自己說“Hello! My name is Zhang san.”然后走到某個學生身邊親切的詢問“Hello,What is your name?Can you tell me your name?”稍稍停頓等待片刻,即幫助學生回答“My name is…”在這個過程中,只要學生能夠意識到我是在詢問他的名字并作了回答,我就會挑起大拇指示意并以非常高興而輕快的語調做出肯定的表示:“Oh,very good.What a nice name! Nice to meet you.”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學生尚未學習相關的知識點,但在多次重復與示意后,即可領悟到我所講話語的確切含義。這會讓他們非常高興,開始了建立英語學習自信心的第一步。
二是以恰當而適合的體態語來傳遞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初中學生英語學習的一大困難是,作為第二語言,我們沒有一個真實的交際環境作為需求來使用這些學到的知識(語言)。這就使得我們的學生更多的只能采取最簡單的方法――反復多次的重復,才可以學會、掌握。因此,教師在日常的英語教學過程中,在使用有聲的語言展開教學時,也要多多重視體態語言的使用并關注來自學生的體態語言。畢竟,體態語言在集中學生聽課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控課堂行為、反饋教學信息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學代詞時,面對學生,用手指指著對方說“you”;面對一名學生,用手指指著另一名學生說“he”“she”等。又如,在教授單詞“cold”時,我做出身體發抖、搓手并放到嘴邊哈氣等動作,學生遲疑片刻,馬上就猜出了該詞的含義并有樣學樣地學起來,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興趣和學習效果,學生心中蘊含的情感也得到了自由的抒發。
三、給學生一個表現的平臺,激活其成功的渴望
對成功的渴望是每一個人的夢想,也是每一個學生的夢想。在今天的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課標的要求和時代的需求,都要求今天的英語教師以飽含關愛的微笑溫馨每一個學生的心靈,以無比信任的眼光照亮每一個學生的成長,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高高興興地學習、快快樂樂地進步。所以,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應該可以、也能夠自由地發表自己的學習感受和對教師及其英語教學的意見與建議,自由地參與教學活動,這也是素質教育實施的必然要求。所以,英語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有必要拿出一定的時間,創設一個合適的、適宜學生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某種程度上,教師的心有多大,搭建的舞臺有多大,學生的才華就有多么寬廣。
篇9
情境創設法在詞匯教學上的運用
傳統的詞匯教學方式,是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是教師單方面大量的填鴨式教學,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在課堂上發揮的主體性作用,從而使得學生逐漸失去英語學習的熱情,最終導致學生被動接受。而現階段,新的英語課程標準中規定,英語教學的目標是為了讓學生具備一定的英語聽說讀寫作能力和交際能力。英語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語言的得體運用。在英語詞匯教學方面,通過反復的操練和鞏固讓學生掌握英語詞匯音、形、義以及用法,是教師的詞匯教學目標。但是在這過程中,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因素,即:學生的興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以及對于詞匯的理解程度。
情境設計法主張詞匯教學不是從詞匯表逐一教授,而是應通過創設情境,將詞匯融入情境中來進行。如在教授新課時,先介紹課文相關的背景文化,中西文化結合,通過提問題、引導、等方式讓學生初步了解與課文有關詞匯;再通過讀整篇文章或者對話,聯系上下文和文化背景知識來猜測詞義、總結生詞用法。通過由情境創設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從而獲得運用生詞的能力,在感悟和體會中懂得如何使用所學詞匯地道而又得體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此同時,通過情境創設可以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符合新課標下的教學目標。
把創設情境法應用到英語詞匯教學過中,極大地提高語言教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同時可以使學生在之后的學習應用中進行詞匯再現;學生能夠通過新舊知識的練習對詞匯進行深加工。教師通過了解學生所具備的知識基礎,明確地規劃教學任務,引導學生進入到教師所設定的情境中,結合新舊知識,感悟詞匯的含義以及用法,并通過練習和操練鞏固和加深對詞匯的理解。詞匯教學過程可以分為 三個步驟:教授新詞前階段,教授新詞階段,教授新詞后的鞏固階段。
1.教授新詞前階段。好奇心,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興趣,則能夠讓學生保持學習熱情。教師在教授新詞前階段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學習特點,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在詞匯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是為了讓學生對教學內容保持高度是注意力,從而使得教學活動可以順利進行,教學目標得以完成的關鍵。教師對教授新詞前的 活動進行情境創設,比如:講一段小故事,與當下學生喜聞樂見的話題結合,背景文化知識的介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教授新詞階段。有了前期的準備,學生的注意力已能夠集中到即將要學習的新詞匯上。教師應該抓住這一學生記憶的關鍵期,創設與學生實際想切合的情境,有效地幫助學生從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教師可以通過游戲、競賽的方式,創設情境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使用新詞匯。
以仁愛版英語七年級上冊的課文為例:
首先教師創設以《爸爸去哪兒》中田亮和女兒Cindy買衣服購物的情境,讓學生在此背景下進行詞匯的練習:“How much are/is...?”為例:課文里面有shoes,pants,dress,skirt,glove,等單詞,設計猜價格游戲。經過練習,學生對于新詞已經能夠了解詞義、總結用法后,教師再給學生們示范、領讀,讓學生掌握這些詞語的讀法,音形義相結合,增加學生回憶時的聯想,加深記憶。
3.教授新詞后的鞏固階段。對本階段,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如何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能夠對所學詞匯印象深刻,從而做到學以致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將創設情境與思維導圖相結合,學生通過思維導圖前后的知識點相聯系,拓寬學習渠道。
篇10
關鍵詞 理解 教學意義 評價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41
The Teaching Significance of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on
ZHANG Lina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101)
Abstract The teacher's role is teaching, and the basis of this duty is to maximize the effect of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nly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classroom, teaching can be truly effective. Charity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will be on the seventh grade English book, for example, from a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teaching,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content,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evaluation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set forth understanding of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Key words understanding; teaching significance; evaluation
現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師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學生學。”由于現在大部分教師把教學目標狹隘地理解為“雙基”,進而進行機械訓練和題海戰術,認為分數就是一切,講得多,解得少,學生發現得少,對教材理解得少,導致的后果是學生學得空洞而死板。理解,對于教學目標的實現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學過程不應成為單純的知識傳授過程,知識不應成為教學的終極目的,教師而應處理好知識與學生的學習、能力、智慧、發展幾者之間的關系。教育者應當為達成學生真正的理解而教育。
1 理解教學的概念
理解教學這個概念已經被很多國內外學者熟知,并做出很多研究,但關于理解教學概念的界定,各位學者不盡相同:國外有研究者認為:“理解教學”是一種教學形態,是指“把新知識與原有的知識結合起來進而幫助學生建構相關的知識網絡”的教學形態。①
我國教育學者認為:“理解(性)教學是引導師生通過相互理解,來發展學生知識、技能和豐富情感,最終促成師生的生命意義的表達。”②有學者認為:“理解(性)教學是以理解價值觀和生活世界觀為基礎,教學人員借助一定的教學條件在相互理解與自我理解的同時使自己的生命意義更好地實現的過程。”③有學者認為,“理解(性)教學是指一種教學形態:它在平等、信任和融洽的教學氛圍中,教師、學生、教材文本和教學環境之間通過交往活動和對話等形式而生成的‘課程事件’,理解教學意義,實現人生意義建構和提升”。④也有學者認為,“理解教學,指教師和學生在相互理解、理解自我以及理解文本的同時來不斷發展自己,進而提高自身素養和生命意義的教學實踐活動”。⑤還有學者認為:“理解教學是指一種以理解為基礎的,在教學實踐中強調師生的有效交流與對話的,注重引導師生在相互理解中不斷地發展知識、技能和情感,使師生的生命意義不斷提升的教學形態”。⑥
從以上概念不難看出,這里的“理解”不只是局限于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還進一步拓展到了師生和諧融洽的教育氣氛,這種理解,當然“可以幫助學生和教師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并且幫助他們籌劃并實現生命的多種可能,令理解主體更好地理解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回到感情的、具體的、現實的、流動的人生當中,使教育真正地指導人生,真正地培養人的精神”。⑦但由于需要,本文主要論述學生對課本知識及教師所講知識的理解。這種理解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學生持續體驗和思考的過程,是一個從部分到整體,從整體到部分的過程,是一個學生在課堂上多維轉換生成新知識的過程,是學生建立知識聯系和建立整合的過程,是一個遷移運用與解決問題的過程。
1.1 學生在課堂上的多維轉換
多維轉換的方法有多種,包括解釋,說明,比較,推斷,概括,舉例等。解釋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質,說明能幫助尋找原因,推斷即由舊知推導出新知。如在look like這個短語中,教師需向學生解釋like此時是介詞,而不是之前學過的動詞;在This school is ours 這個句子中,要給學生說明為什么our此時不對,幫助他們運用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和名詞性物主代詞的區別來尋找原因;碰到Kate’s and Lucy’s rooms和Kate and Lucy’s room 這兩個短語的區別時,可以采用比較的轉換方法;當He speaks English變成 He can speak some English 時,可以引導學生推斷出can 是情態動詞;當學完He wants to visit the Great Wall和I want some toys 這兩個句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著概括 want的用法;在講解名詞變復數的不規則變化時,可以舉幾個常見的例子。
先由教師給學生演示多維轉換的方法或引導學生進行多維轉換,再過渡到學生慢慢掌握這些方法并獨立運用。
1.2 學生建立知識聯系
學生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知識之間的聯系就好比一座橋梁,通向理解的王國。這些聯系包括新舊知識的聯系,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及知識與自我的聯系。
在學到That is OK 這個句型表示“沒關系,不客氣”時,學生可以回想之前學過的有類似功能的表達,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學習drink、juice、 milk、 food 、bread 、 hamburger、 fish 、chicken這幾個新單詞時,教師可以引入上義詞和下義詞這兩個概念,幫助學生建立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在實際生活中當別人邀請你做某事,而你又有事去不成時,可以用到I’d like that, but I am afraid I have no time 這個句型,而不是生硬地用I have no time 來拒絕別人;當老師講到healthy food 和unhealthy food時,學生要與自己聯系起來,想想平時自己經常吃的食物哪些是healthy,哪些是unhealthy的,以后應怎樣保持或改變飲食習慣。
2 學生理解的內容
學生理解的內容主要包括:(1)知識的產生與來源;(2)知識的本質與規律;(3)知識的過程與方法;(4)知識的意義與價值。
(1)知識的產生與來源:如學到afternoon這個生詞時,由于以前學過after和noon,聯想到這兩個單詞的意思及afternoon 是這兩個詞的復合詞,就會對afternoon的含義有更深刻的理解。(2)知識的本質與規律:在學習了work、drive、teach等詞后,再遇到 worker、driver、teacher這類詞后,就應理解前者變為后者的規律及變化后后者與前者本質上的區別。(3)知識的過程與方法:老師教授I 選am,you 選are,is跟著他,她,它,單數is 復數are這個口訣后,學生應理解這種選be動詞的方法。(4)知識的意義與價值:通過學習What color is his/her hair和What color are his/her eyes等句型,學生可以了解不同國家人們的外貌差異并培養熱愛祖國的情感。
3 理解的意義
理解是內化知識、發展能力的關鍵,沒有學生的理解,知識只是沒有意義的符號。學生即使通過死記硬背記住了一些知識,那也是“死的”、“無用的”知識,最終造成“有知識無能力”的局面。理解還是學生建構意義的關鍵。他們只有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理解怎樣對知識進行深加工,才能獨立建構意義并遷移運用與解決問題。另外,理解在學生學習、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1)理解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基本途徑;(2)理解是學生能力發展的重要機制;(3)理解是學生品質提升的核心環節。鑒于理解的意義,教師一定要多幫助學生理解,多采用促進學生理解的教學策略,如持續思考,整體轉換等。并創造學生真正理解的必要條件,如讓學生同時掌握五類知識和五類元知識及同時讓學生在五個水平上學習同一個知識。五類知識包括事實型知識、概念型知識、方法型知識、思想型知識和價值型知識;五類元知識包括關于事實的知識、關于概念的知識、關于方法的知識、關于思想的知識和關于價值的知識。五個水平包括經驗水平、概念水平、方法水平、思想水平和價值水平。
4 理解的評價
評估學生的理解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1)知識的聯系與整合;(2)過程與方法的考察;(3)轉換與生成;(4)遷移與運用。
(1)知識的聯系與整合:如學過animal這個表示動物總稱的單詞,當再學到panda、monkey、lion、tiger、 elephant 等新詞時,要診斷他們能否把后面幾個單詞與animal聯系與整合起來,理解animal 是上義詞,panda、monkey、lion、tiger、 elephant 等是它的下義詞,把新詞與舊詞聯系起來記憶加深印象,深化理解。(2)過程與方法的考察:學過一般現在時的句子中人稱代詞后選用哪個be動詞時,要考察學生是否真正到掌握了這個方法,不僅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答案,還要解釋選擇的原因。(3)轉換與生成:學過What about flying a kite with me這個句型,再見到 How about having some apple juice這個句子,要診斷學生是否理解how about是what about的轉換形式及這兩個短語后所接動詞的形式是一樣的。(4)遷移與運用:判斷學生是否能對知識遷移與運用,要區別他們是套用程序還是真正到學以致用。
5 結論
教育最根本的使命是幫助學生構建自我、發現自我,而理解在這一使命中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與地位,并且理解是學生學科能力發展的關鍵,為了避免培養出“有知識沒能力”的學生,教師應為真正的理解而教學。
注釋
① Thomas L.Good,Tere E.Brophy:Look in C1assrooms[M].陶志瓊,王風,鄧曉芳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530.
② 馬勇.論理解性教學[D].廣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4:14.
③ 熊川武.論理解性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2(2):16.
④ 黃繼玲.論理解性教學[D].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18.
⑤ 郝明君,靳玉樂.理解教學的實現形式[J].廣西教育,200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