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醫生范文
時間:2023-03-31 04:55: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森林醫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森林里有棵大樹爺爺,他的身上有太多的害蟲。葉子全部掉光了,他非常難受多么希望有人給他治病啊!
突然一只啄木鳥飛來了,原來是森林醫生啊!它用尖尖的嘴巴,使勁的啄大樹爺爺的身了,把害蟲啄的到處跑,最后把害蟲全部吃了。大樹爺爺病治好了連連向啄木鳥醫生道謝。
從此大樹爺爺身上再也沒有害蟲了,身上的葉子越長越肥美,身體非常茁壯。日子也過的非常快樂。
啄木鳥醫生真是森林的守護神啊!
篇2
我是啄木鳥,人們稱我為“森林醫生”。我有一雙銳利得像一把鑿子的嘴。我每天啄木五六百次,可我一點兒也不覺得頭昏,因為我的頭部有強健的肌肉組織,頭骨由骨密質和骨松質組成,既能防震,又能保護頭腦,怎么樣?羨慕吧!我們的舌頭很長,而且生有倒鉤 ,能伸出嘴外,便于鉤蟲吃。我最驕傲的還不是這些,而是我的腳趾和尾羽——我們的腳有四只腳趾,二、三兩趾向前,一、四趾向后,便于抓住樹干:我們還有堅硬的尾羽,啄木時用它撐住樹干,像坐在椅子上似的,舒服極了!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因素,我們啄樹就變得更方便了!
我和樹木可謂是情同手足,誰也少不了誰。樹木使我有棲身之地,我則常常幫大樹、小樹們治病。我最鐘愛的食物式楊樹、榆樹、柳樹內的天蟲幼蟲。
記得有一回,我正在樹林里巡邏,發現一顆楊樹正痛苦的著,就立刻沖了下去。站穩之后先用嘴巴在樹干上敲了敲,算是在找蟲道吧。果然,聲音有虛有實,肯定又是這幫蟲子在搞鬼!我在蟲道上方啄了個洞,然后用舌上的倒鉤鉤出蟲子。哈哈,任務完成!
呀!又有一棵樹在想向我求救了,話不多談,我先走了,下次再聊!
篇3
關鍵詞 生態區域;森林生態廊道;模型;野生動物保護;山東臨沂
中圖分類號 P9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9-0172-01
2013年9月24日,臨沂市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有一個重要的考核指標是森林生態廊道建設,它的主要內容是創建市的市轄區內“主要森林、濕地等生態區域之間建有貫通性的森林生態廊道,寬度能夠滿足本地區關鍵物種遷徙需要”。通過對該市野生動物資源的調查分析,全市陸生脊椎動物有326種,其中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分別有73種、225種、20種、8種,其中丹頂鶴、白鸛等84種為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動物。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該市處于候鳥遷徙的主要路線上,鳥類區系特別豐富,占全省鳥類總數的55.5%,其中大多數為國際重要的遷徙物種。
臨沂市著力打造以北部沂蒙山區、東部低山丘陵區和中心城區及南部平原區為主的生態廊道系統模型,初步構建了一條森林生態長廊。該市的野生動物分布區和遷徙所涉及生態區域和廊道主要包括3個地區,現分別闡述如下。
1 北部沂蒙山區
位于該市北部地區,是全市地勢最高的地方,1 000 m以上的山有沂山及蒙山。河流水系呈放射狀,多屬暴流性河流。區內山體相對高度較大,地表切割破碎,水土流失嚴重。本區野生動物資源主要以各種鳥類、爬行類最為多見,需要保護的稀有動物有黑鸛、灰鶴、白琵鷺、金雕、游隼、長耳^等30多種。目前,該區已建成臨沂大青山省級自然保護區、蒙山森林生態自然保護區、沂南五彩山自然保護區、北大山森林自然保護區(正在續建省級自然保護區)、鼻子山森林保護區、沂河自然保護區等自然保護區和沭河源省級生態功能區、跋山水庫省級生態功能保護區、云蒙湖省級生態功能保護區等生態功能保護區。境內還建設有蒙山國家森林公園、孟良崮國家森林公園、沂山省級森林公園、海螺寺景區、許家崖省級森林公園、塔山省級森林公園、中山寺省級森林公園、大洼景區、萬壽宮景區、明光寺景區、沂河市級森林公園、岱崮市級森林公園、五彩山市級森林公園、中羅山市級森林公園等適合野生動物繁衍生息及遷徙需要的生態場所[1-2]。
2 東部低山丘陵區
本區位于沭河以東,面積27.9萬hm2。該區地形起伏緩和,多為海拔300 m以下的丘陵。本區野生動物的種類和分布也是全市最豐富的地區,除常見的中小型獸類、爬行類、兩棲類及鳥類(鳥類總數占全市鳥類總數的80%)之外,尤以珍稀動物的數量為省內最多,需要重點保護的稀有種有禿鷲、丹頂鶴、白枕鶴、白頭鶴、大天鵝、白頭鷂、白尾海雕等。目前,該區已建成莒南馬髻山市級自然保護區、臨沭蒼馬山市級自然保護區、柳莊(蒼馬山)省級森林公園,正在建設莒南雞龍河國家級濕地公園、臨沭沭河省級濕地公園提升建設國家級濕地公園,馬髻山市級自然保護區正在續建省級自然保護區[3-4]。
3 中心城區及南部平原區
本區熱量資源豐富,日均溫
4 結語
經過多年的保護、建設和發展,臨沂市已經初步建成了適合各種野生動物生存繁殖和遷徙的生態廊道模型,眾多類別的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和生態功能保護區構成的生態區域互相串聯貫通,在臨沂市的主要森林、濕地等生態區域之間基本建成了一條貫通性的森林生態廊道,使得本地區關鍵物種能夠安全順利地實現遷徙需要。野生動物得到很好的保護,生物多樣性水平穩步提高,有效地保護了該市珍稀動物資源,大大提升了整體林業生態環境。
5 參考文獻
[1] 達良俊,余倩,蔡北溟.城市生態廊道構建理念及關鍵技術[J].中國城市林業,2010(3):11-14.
[2] 郭子良,李霄宇,崔國發.自然保護區體系構建方法研究進展[J].生態學雜志,2013(8):2220-2228.
篇4
關鍵詞: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策略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6-0108-02
1引言
森林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關系到百姓的生活以及未來經濟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施森林建設是維護社會與自然平衡的重要舉措,通過森林建設,增加森林面積,恢復良好的生態環境。同時,為了發揮生態環境的經濟效益,還要注重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逐步完善,因此,應該對森林的成本進行管理,使得農民能夠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和實惠,從而促進森林生態效益與產業的雙重發展。
2森林建設的作用以及生態效益補償
2.1森林建設的作用
森林資源保護是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國家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目的是把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山區資源優勢,突出生態恢復、產業發展、農民增收,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農民的耕地面積雖然有所減少,但森林覆蓋率有所增加,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森林建設有效的促進了農業結構的調整,改善了生態環境狀況,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使得農民生產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同時,隨著森林建設的不斷推進,也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使得群眾能夠更好地領悟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并積極投入到生態文明的建設中來。具體說來,森林建設主要有幾個方面的作用。第一,增加了森林覆蓋率,是實現森林還原目的一個重要途徑。第二,有助于改善氣候。森林面積增加,對調節氣候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三,帶動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由于農民的耕地減少,很多農民都選擇外出務工,這對于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有著很大的幫助。第四。農業逐步向科技化邁進,通過對農民進行技能培訓,讓他們掌握更先進、更實用的技術,不斷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從而促進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2.2生態效益補償概念
森林建設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具有很大作用,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又產生了其他問題,比如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生態效益補償又被稱作是環境服務支付或生態效益支付,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是指國家在保留森林面積的基礎上為了充分發揮生態效益而建立的,它主要是由國家投資籌建,然后森林生態效益的經營者需要再向國家交一部分的補償費用的方法來維持生態效益資金循環鏈條,這些資金再反過來對森林進行保護和管理的一種法律機制。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實施,對于我國的森林資源保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在森林環境受到破壞比較嚴重的地區,必須要加強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概念的認識,對相應的機制進行完善,從而促進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當前關于森林建設中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研究還有待提高,我國關于這些機制的研究還比較落后,因此在森林、森林保護以及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
2.3生態效益補償特點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不僅是森林建設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整個人類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任務之一。生態效益補償主要的特點有三個方面。第一,長期性。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各項資金是由國家設定的,專門用于補償政策的實施,沒有明確實施期限,將是一項長期政策。第二,無償性。環境保護事業是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一項重要項目,是屬于公益事業,公益林產生的生態效益是公共產品,屬于公益事業范疇;財政投入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資金屬于支持生態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公共支出,是無償使用的。第三,惠農性。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屬于深化林業改革的范疇,促進農民增收的措施,對權屬為國有的國家級、省級公益林來說只是管護補助,不存在補償;對權屬為集體和個人的才實施補償。因此,除按規定列支必要的管護費外,補償資金應主要用在林農的身上,盡可能地使林農增收和得到實惠。
3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策略
森林建設是促進生態環境保持平衡的一個重要途徑,當前各地都在積極加強對森林生態環境的保護,森林建設產生生態效益,為了實現生態效益的可持續化,則應不斷完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3.1生態效益補償的基礎措施
(1)建立健全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我國的西部地區是森林建設的主要區域,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建立過程中,應該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生態效益地區轉移支付力度,突出對生態地區的轉移支付,可以設立對重點生態區的專項資金支持模式,使得生態環境惡化地區在進行森林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可以得到足夠的支持。(2)拓寬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資金籌措渠道。在森林建設過程中所需要的資金較多,單純地依靠國家的財政撥款不能很好地實現生態環境的建設,因此可以不斷拓展資金渠道,繼續利用國債這一有利的籌資手段,解決資金缺口問題,通過不斷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吸引更多的資金用于森林生態效益的建設與補償工作中,促進生態建設項目的有序推進。(3)加強生態補償機制的基礎研究工作,開展生態保護立法研究,法律是保障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基礎,根據我國的環境污染以及生態情況,應該對不同的地區制定不同的補償標準、方式以及對象,加強產權改革制度的研究,使得民眾能夠提高對森林建設的積極性,并且積極參與到森林建設以及生態保護中來,使得傳統的政府主導型生態治理模式可以逐漸轉變為民間主導型治理模式。
3.2完善生態效益補償制度
在加強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完善和健全的過程中,需要從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建立森林合理分類制度。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實施的前提就是必須根據各個區域的社會經濟實際發展情況,對森林進行合理分類。第二,建立森林資產評估制度。森林的生態效益是客觀存在的,是極具使用價值的,也是社會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因此,應該依據森林資產評估結果來進行補償。第三,建立成本評價分析制度。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必須要保障正常的生態服務功能,在滿足人類需要的同時,還要維持自身持續發展的能力和狀態。第四,建立分類補償制度。為保障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順利實施,應根據不同的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對其影響范圍和作用的大小來對應補償標準。
3.3生態價值基礎上的補償
在森林建設的過程中,生態效益價值也是影響生態效益補償標準的一個重要因素,合理地考慮到生態效益服務價值,可以更好地確定生態效益補償標準。以某地區為例,森林為當地帶來的生態效益服務價值總額為327048137元,當年的森林面積為30738hm2,則森林的平均生態效益價值為每年每公頃10639元。由于不同地區的森林產生的生態效益服務價值不同,有的地區產生的價值較高,有的地區產生的價值相對較低,因此不同地區的森林所帶來的平均生態效益價值是不同的。一般說來,中西部經營森林所帶來的生態效益比較明顯,但是其平均價值不如東部地區高,這與氣候、地理環境、人為因素等多個方面都有關系。因此,各地在制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的時候也應該要根據當地的生態效益價值進行綜合評估。
4結語
森林的建設和管理是保護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途徑。在森林建設不斷推進的過程中,讓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制定過程中,不同地區對于不同的主體,就應該制定動態管理機制和監督機制,從而使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更為完善,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吳志文.生態價值規律與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諸問題探討[J].中國林副特產,2000(10).
[2]吳,李劍泉.我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探析[J].林業資源管理,2008(3).
[3]詹國明,賴才盛,林志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體系構建探討[J].福建林業科技,2007(6).
篇5
關鍵詞: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7-000-01
森林的生產凝結著大量的勞動,是一種勞動產品,而且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與此同時,森林的經營者還可以營造出森林的生態功能價值,這也反映出森林資源在投入與產出上彼此之間的關系。森林資源是有形產品,可以用貨幣價值加以衡量,但是生態功能的價值是無形的,無法直接用貨幣進行衡量,有形產品又是無形產品形成的基礎。森林以直接或間接、有形或無形的方式向受眾群體提供多樣化的服務,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為居民帶來經濟收益以及社會利效益,因此說森林資源具有外部性特點。所以就需要人為的通過一些方法把這種外部性進行轉換,體現出利益平衡性,也保證調動社會全體成員參與到生態維護的過程中來,維持森林以及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利用。
一、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概述
森林生態補償是一種綜合手段,主要目的是對利用及保護森林生態效益的主體之間利益進行均衡的手段以及激勵方式,主要就是政府作為主體,對營林造林工作者進行相應經濟補償的過程。這種補償既有對生態環境的補償,同時還有對個人營林造林行為的補償,以及對有重要生態價值的地域或者有重要意義的對象所進行的保護性資金投入。
在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中有明確的規定,生態效益補償一共包含四方面的內容:第一,是補償生態環境本身;第二,是為生態環境提供補償費用,也就是采用經濟調節方式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加以控制;第三,是給予個人實施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而放棄獲取其他收益的機會成本補償;第四,是為保護具有重大生態價值的區域所進行的經濟性投入。其中第一種意義的補償是從生態學角度給予的補償,另外三種是從經濟學角度給予的補償,是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的經濟手段和機制。
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森林生態補償仍處于起步階段,無論是補償主體、客體還是補償機制都存在一定的不規范和不完善等問題。
1.森林生態補償的范圍過于狹窄
目前在我國所實行的森林生態補償范圍多是限定在退耕還林、天保工程、重點區域生態公益林補償等方面,而在其它領域的補償項目很少。放眼世界,其他很多國家在實施森林生態補償方面已經覆蓋了較大的范圍。比如美國實行的土地定期休耕計劃;歐盟一些國家對于水土實行的嚴格保護措施,而且對耕地周圍田埂上的亦是實行多樣性的維護;哥斯達黎加建立起可確認貿易補償制度,目的是為了保護當地森林并且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巴西規定,一方面逐步恢復功能消退的林地,并且不斷擴大受保護區域的面積,同時還要建立自然遺產私有化制度,征收生態增值稅;丹麥、瑞典、荷蘭和德國等許多國家把征稅稅種增多,比如開征環境稅等。由此可見,我國與其他很多國家相比,還有許多的工作要做,還有很多亟待解決的補償問題。
2.森林生態補償資金來源渠道單一
現在我國生態補償的資金主要是通過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以及專項基金兩種方式來實現的,而財政轉移支付是其中占較大比重的資金來源渠道。而從財政轉移支付的的方式來看,占主導地位的是縱向的財政轉移支付,也就是從上到下、從中央到地方、從上級主管部門到下級主管部門的支付方式,而地域之間、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以及森林生態環境的受益者一方,都很少實行轉移支付手段。這種支付方式很顯然,都是由中央或者高一級的政府來負擔費用,與設想的初衷“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是截然不同的。維護森林正常生長以及建設林業生態工程都需投資要大量的資金,如果只是想單純的依靠國家和政府的投資來解決問題,那么就可能會因為資金數量不足而影響生態工程的進度和質量。為了避免上述情況,就需要積極尋求資金的來源渠道,多方面籌措需要的資金,保證林業生態工程持續、順利的開展。
3.森林生態補償標準不合理
我國目前的森林生態補償標準基本上采用“一刀切”的政策。而現實中由于區域、環境等因素,森林資源的差異性非常明顯。無論是退耕還林還是重點生態公益林,不同的區域森林資源對于生態效益的貢獻有所差異。
4.市場化機制欠缺
市場化是指用市場作為解決社會、政治和經濟問題等基礎手段的一種狀態,意味著政府的放松管制,產權私有化。簡單的說,就是利用價格機能達到供需平衡的一種市場狀態,其實就是市場擴大,內容開放。現在我國森林生態效益市場化手段尚沒有成熟的模式,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只是偶爾出現些簡單的生態效益市場交易案例,并未形成規模化和程序化,而且范圍多是水文服務交易和碳匯交易上,對于深入的森林生態效益市場相關利益主體、交易對象、交易范圍、規模、程序等,都缺少系統的、全面的研究。
5.缺乏科學的核算方法體系
對于森林的生態效益評價以及進行生態效益補償時以何種標準來進行,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定,我國森林生態效益價值評估理論和方法尚處于探索階段,還沒有建立一個公認的、完善的核算方法體系,因此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存在著技術制約。
6.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法規制度相對滯后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沒有專門的立法,現行的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多為應急立法。由于沒有強有力的法律保障措施,各地在進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工作時,難以保障工作順利有效地開展。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伊春;森林生態旅游;中國林都;紅松故鄉;比較優勢
根據東北林業大學對伊春的資源普查顯示,伊春市的森林生態旅游資源分屬于70個基本類型,338處資源實體,占國家標準中全部155種類型的47.09%。按5級分類,伊春旅游資源5級有5處,占1.49%;4級有27處,占8.06%;3級有98處,占29.25%;2級有131處,占39.10%;1級有56處,占16.7%。可以說,伊春旅游資源豐富多彩,開發潛力巨大,特別是森林生態旅游資源更為突出而盡占優勢。
1.生態保護成效顯著
“中國林都”、“紅松故鄉”的美譽,使伊春成為馳名中外的綠色之都。伊春林區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實施天保工程以來,落實森林資源管護經營承包面積157.4萬公頃,封山育林51.8萬公頃,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面積達56.4萬公頃,累計調減木材產量945.5萬立方米,少消耗森林蓄積1935萬立方米。小興安嶺這片壯美的山川林海,像一顆“祖母綠”鑲嵌在祖國的北疆,森林覆蓋率高達83.8%,并以其生長的紅松純林和紅松針闊混交林面積大、蓄積多、材質好、價值高而著名于世,因此伊春被譽為“中國林都”、“紅松故鄉”。近些年來,伊春市更是堅持嚴管森林資源,主動停伐紅松,推進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在保護世界森林生態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被聯合國有關組織授予“城市森林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范例一一綠色伊春”和“世界十佳和諧城市”的榮譽稱號,因而在國內外擁有了更加廣泛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2.自然資源十分豐富
天造地設的神奇和人與自然的和諧,使伊春成為令人向往的理想休旅城市。伊春旅游資源豐富,既有古樹參天的原始森林、鬼斧神工的奇峰異石、水聲潺潺的飛瀑流溪、種類眾多的異草珍禽等生物多樣的自然生態,又有小孤山古人類文化遺址、橫山古墓群、抗聯遺址等諸多人文古跡,還有小興安嶺特有的地域風情。其中,地文景觀占基本類型的48.65%,達72處。3.3萬平方公里的森林大公園渾然天成,林間空氣清新,含有豐富的負氧離子和植物芳香氣。據專家測定,伊春市負氧離子含量平均達到每立方厘米1.57萬個,森林水邊達幾萬個,被譽為“天然氧吧”,是避暑度假、康體養生的理想之地。全市域內有水質純凈的大小河流702條,由于水系發達,水質清澈,兩岸景觀豐富,適于開展觀光游憩。特別是漂流河段、冷泉、湖區、沼澤、濕地、潭池、懸瀑和暗河均有豐富分布。其中境內生態系統保護完好的湯旺河水系和中俄界江黑龍江以及圍繞兩大水系開發的各類水庫湖泊是主要的水上旅游基地。在浩瀚的林海中,點綴著中國北方罕見的湯旺河林海奇石、桃山懸羊峰、嘉蔭茅蘭溝、南岔仙翁山等奇麗景觀;伊春還是神秘的恐龍之鄉,因出土我國第一具恐龍化石一一黑龍江滿洲龍而備受世人矚目。五營豐林和帶嶺涼水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批準納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絡。伊春林區野生動植物資源留存豐富,有野生藥材300余種,山野菜、山野果60余種,獸類67種、鳥類270余種,同時還儲藏各類礦產資源40余種,堪稱生態凈土、資源寶庫。
3.生態園林城市建設進程加快
變幻流動的自然神韻和城林相融的鮮明特色,使伊春成為獨具魅力的中國北方生態園林型城市。伊春位于東經127.37’-130.46’,北緯46.28’-49.26’之間,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風光原始,景象紛呈。春季冰融雪化,杜鵑盛開;夏季千山盎然,百水爭秀;秋季層林盡染,姹紫嫣紅;冬季銀裝素裹,雪玉冰清。近年來,伊春市順應依山傍水、山環水繞的自然特性,科學確定了“世界知名、全國一流、中等規模、生態園林”的城市發展定位,廣借自然山水造勢,彰顯林都自然神韻,通過移大樹、栽片林,見縫插綠,引鄉土樹種進城,突出了森林城市特色。經過幾年的努力,一個以中心城區為核心,以縣區城鎮為骨干,以建制鎮和林場所為基礎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態優良、景觀優美的林區城鎮體系初步形成。先后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國家園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范例。
4.優勢特色產業加快發展
篇7
【關鍵詞】:森林碳匯;生態工程;造林技術;效益
【引言】:隨著人類活動和工業化的發展,各種豐富的化石燃料資源被深入開采,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被排放到了空氣之中,再加上森林面積的銳減,致使森林的光合作用能力下降,全球變暖日趨嚴重,嚴重影響著人類的生存環境。在注重工業減排之外,發展森林碳匯就已經成為人類拯救自身命運的必然選擇,森林資源能以最小的成本,實現最大化的固碳效益。
1、森林碳匯的概述
大氣中的大部分氣體都是由地球表面產生并釋放出去的,而且這些氣體在流動過程中還會發生一些相互作用,并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產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學反應,進而以其他物質形態重新聚集回地球的表面。我們通常把排放物氣體的點叫做排放“源”,氣體在經過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學反應后,這些新產生的物質就會不斷地遷移、聚集到新的地點,我們將這個新地點稱為“匯”,而碳匯就是指生態系統中碳的聚集體。
顧名思義,森林碳匯是以森林作為碳的載體。森林碳匯生態工程與一般的造林不同,主要是通過造林和營林措施,對宜林荒山荒地、疏殘林、低效純松林等碳密度^低的林分進行建設,改善森林結構,提高森林的碳密度,從而增加森林碳匯、提升生態服務效益。幾乎大氣中的全部物質,都會歷經由“源”到“匯”的循環過程,如果是在正常情況下,這種循環過程會形成一種穩定的動態平衡關系,但由于近年來人類的各項生產活動,不注重環境保護,打破了這種平衡,致使大氣中一些有害氣體含量逐漸增多,特別是二氧化碳的增多直接導致了溫室效應,因而發展森林碳匯生態工程是當前最重要的工作,關系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森林碳匯生態工程的造林技術
2.1造林地選擇
森林碳匯生態工程在獲得碳匯的同時,應該注意對當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盡量不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并考慮經濟效益最大化,所以重點考慮重要性高的生態區和生態環境惡劣的地區,并依據其重要性和難易程度決定造林順序。
2.2精挑樹種
森林碳匯生態工程建設應優先選擇固碳能力強、抗逆性優、生態景觀好的樹種。荒山荒地造林可選用荷木、樟樹、楓香、火力楠等鄉土闊葉樹種,但要滿足各季都有景可賞的要求,就要精心挑選樹種。春季觀賞樹種最易選,如山倉子、廣玉蘭、刺桐、石榴等;夏季可選火焰樹、野牡丹、臘腸樹、榕樹等;秋季有野漆樹、欒樹、金蒲桃等;冬季可選擇番石榴、朱砂根、陽桃、異木棉等。此外,還需要注意的是,色彩不但要豐富,還應搭配協調,樹形也要高低錯落,動靜結合。
2.3建設對象
森林碳匯造林對象主要包括宜林荒山荒地、疏殘林、低效純松林和低效按樹林等。宜林荒山荒地指相對集中連片、適宜造林的無立木林地,疏殘林指林木矮小稀疏、生長緩慢、郁閉度低的疏林及殘次林分,低效純松林指生態公益林中生長狀況和生態效益較差的松樹林,低效按樹林則生態和社會效益均較低。
2.4建設類型
碳匯造林的建設類型主要分為人工造林、套種補植、更新改造、封山育林,應該根據建設對象的不同,科學選擇合適的建設類型,綜合考慮其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2.5實施技術
選擇好工程地點后,就要進行林地清理、整地,然后施好基肥,使肥料和土壤充分融合,最后選擇合適的造林密度和樹種進行栽植。
2.6封山育林
對于森林碳匯生態林,一般要求 30 年內禁止主伐,為了保護植物生長繁殖,應采用適當的限制措施。對于林地中天然闊葉幼樹較多,并且具備自然成林能力的宜林荒山、殘次林及純松林,應該嚴格執行封山育林措施,從而保障森林質量。
3、森林碳匯生態工程的效益分析
溫室效應是目前全球人類面臨的最大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不利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而已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密切關注。森林是地球陸地上最有效的“吸碳器”,對調節大氣中碳的動態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在緩解全球變暖問題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國際社會正在積極探索森林碳匯效益的更有效評估方法和實現途徑,在以前,都是以木材本身作為價值載體的單一經營形式,現在則已經轉變為以木材和森林碳匯價值為價值載體的復合經營,從而找到了樹木的最佳伐木時間,實現了森林資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更充分的發揮出了森林碳匯的經濟價值。
碳匯市場化是未來碳匯工程發展的必然選擇,并且當前碳匯經濟的發展已初具模型。在我國,建國初期一直實行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這就致使森林資源消耗非常巨大,而森林碳匯生態工程的建立就能有效填補了這個巨大的碳匯缺口,由于我國地域面積遼闊,因而該工程還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在國際和我國的相關政策大力支持下,我國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森林資源所有制形式和經營模式,為森林碳匯生態工程發展和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且隨著相關理論研究的逐漸深入,經濟效益的評估方法也變得更加科學,當前我國已經不但實現了生態上的碳補償,而且還能在國內外進行交易,發展前景非常廣闊。因此,我國要繼續堅持森林碳匯市場化的發展道路,進一步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收益的共同發展。
結語
總之,面對當前嚴峻的環境問題,要想有效緩解全球變暖的問題,就要更加注重森林資源的主導作用。我國雖然較早的就已經開展實施森林碳匯生態工程,但在很多問題的研究還不夠深入,特別是在空間變化和循環等方面還需努力探索。在當今森林碳匯市場化不斷深入,碳交易日趨頻繁的背景下,我國應該在政策、技術等方面全方位加大支持力度,為碳匯經濟提供保障,努力實現最大化的經濟效益,讓森林資源充分發揮凈化空氣的作用,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
【參考文獻】:
[1]鐘惠祥.廣東省紫金縣森林碳匯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技術[J].北京農業,2013(15).
[2]何潔,王全權.生態文明建設視域下森林碳匯經濟發展的基本路徑[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4,05:60-62.
篇8
1自然條件
天竺山森林公園位于廈門市西北郊,地理坐標為東經117°53′~117°57′,北緯24°35′~24°39′,東毗灌口鎮,南鄰東孚鎮,西連龍海市,北接長泰縣,距廈門市區36km,離漳州市區35km,至集美區、海滄投資區約10km。天竺山森林公園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23℃,最高氣溫35℃,最低氣溫-1℃,全年基本無霜。年均降雨量2300mm,年降雨天數130d左右,雨水主要集中于4~6月,7~8月常受熱帶風暴影響。境內有溪頭湖、兩二湖、天竺湖、坑內湖、小龍潭湖等大小人工湖5個。天竺山森林公園屬低山丘陵地貌,山體為博平支脈,大致呈東北至西南走向,山峰連綿起伏,海拔大多在700m以上。廈門市區最高山峰均分布于該公園內,最高峰天柱山海拔933m,為茂密森林所覆蓋;次高峰仙靈旗海拔916m,頂部巨石成群、形狀各異。公園成土母巖主要為花崗巖,土壤以山地紅壤為主,質地為黏質土或砂壤土,土層較薄,立地條件差。公園植被中,喬土層樹種以馬尾松為主,其次有杉木、相思樹、木荷等;灌木層主要有桃金娘、杜鵑、柃木、冬青、小葉赤楠、黃瑞木、黃梔子、鵝掌柴、野牡丹、亮葉圍涎樹、巖柃等;草本層主要為蕨類和禾本科植物,常見有芒萁、扇葉鐵線蕨、芒、五節芒等。公園境內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金錢豹1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蘇門羚羊、蟒蛇2種。
2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
天竺山森林公園原始植被幾近絕跡,現有植被多為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其面積分別為1658.87hm2和351.80hm2。植被類型層次結構簡單,且林下地被物較缺乏。鄉土植被缺乏,起源不清,影響遺傳性狀。樹種種類單一,針葉化和純林化嚴重,馬尾松面積為1531.2hm2占樹種總面積的76.1%,占絕對優勢;杉木和硬闊也占一定比例,面積分別為262.73hm2和216.73hm2。成過熟林所占比例最大,占林分面積的62.3%;其次為中齡林,占16.6%;幼齡林最少,占7.5%。野生動物種類貧乏,其生境條件較差。
3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策
3.1進行功能區劃,恢復生物多樣性
森林公園建設基本上按照原林業部華東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總體規劃和原林業部調查規劃設計院總體設計,確定森林公園的功能分區。在保證森林公園各功能區建設的同時,將生態保護區和生態經營區中原始植被區(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林)劃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研究區,并計劃沿溪頭-兩二湖建設秋色季相林帶。從生態系統水平上和人為與自然更新條件下,在風景旅游區內開展退化人工林生態更替研究,使已退化人工林(或單一人工林)的生物多樣性得以迅速恢復,使已失調的生態系統日趨平衡和穩定。
3.2發展混農林業,使森林保持喬、灌、草、蘚復層結構
由于自然植被群落具有長遠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而經濟效益在短期間不易立即見效,發展混農林業則可把長遠利益與當前利益相結合,對于植被的恢復和保護具有深遠的意義,有益于森林保持喬、灌、草、蘚復層結構。可充分利用森林公園空間組成多層結構,包括地上部分與地下部分的植物群落,提高系統的生產力及自我維持能力,減少病蟲害的侵襲。可結合森林公園景觀改造及林分、林種調整,實現用材林與經濟林、喬木與灌木、喬木與草本植物、林木與經濟灌木、草本植物的結合。
3.3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確立禁伐區
保護森林生態系統是就地保護野生生物資源的主要措施和有效途徑,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在森林公園生態經營區和生態保護區內,把一切有保存價值的森林生態系統和生物物種盡可能就地保護起來,對于相對面積小、具有當地特點、典型代表仙靈旗風景區交通不便地塊的森林生態系統或天然林分應確定禁伐區,嚴禁人為活動,以減少干擾。
篇9
關鍵詞:森林;生態補償;理論依據;現實依據;有效措施
中圖分類號:S8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們國家就給予保護森林生態環境方面充分的重視,并先后出臺了許多相關法律制度來支持森林生態保護的相關工作。在本世紀之初,我們國家正式執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并每一年直接從中央財政下撥二十億專項資金對2600多萬公頃的重點公益森林開展生態效益補償。現今,我們國家的生態林建設仍有待加強,現今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具有缺乏資金、補償不能滿足新形勢的發展、補償所覆蓋的面比較小、補償方式及用什么性質來補償還沒有非常明確,仍有模糊的方面,逐步修正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相關制度是我們國家保護森林生態環境,確保森林資源穩定提升的有效措施。所以,從理論及現實依據方面研究當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實際情況,并提出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相關制度的有效措施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一、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現實依據
關于森林的生態保護及林區周邊經濟的發展問題往往一對相互矛盾的問題。因為政府相關部門對于森林生態效益的補償力度不夠,致使林區不是出現森林資源效益不佳,就是走進社會經濟發展落后的局面,甚至是兩種情況同時存在。
1.對于林區中資源采取限制,甚至是禁止開發,導致林區失去經濟來源,慢慢步入經濟發展困局
國家天保工程旨在保護林區木材資源,對于林區中的木材采取限制或禁止砍伐,導致林區周邊以木材為主要生產原料的生產廠家及私營企業的生產經營出現了巨大改變,該工程讓相關林木企業與“林業財政”區域受到極大的直接效益損害,以往那些以“林業財政”作為其主要經濟支撐的區域大范圍迎來了政策性“斷米”。當中,某些國有重點林區執行木材限制性砍伐政策,這部分林區的木材年產量直接下降了大約800多立方米,因此其“林業財政”下降的比例較大;而像山西、寧夏、甘肅等黃河中上游地區及貴州、、青海等長江上游地區則是執行禁止砍伐木材的政策,因此這部分區域的“林業財政”幾乎完全“斷米”。
我國西南地區的森林區域也存在這種相似的情況。例如位于四川的川西林業局,在實行天保工程之前曾經是一個較大的森林部門。自從針對公益林實行禁伐政策之后,川西林業局的日常工作就從砍伐木材轉變為管理、保護林區及植樹造林。川西林業局當前總共有2000多人的職工,其中還有超過1500人的退休職工干部,這部分退休員工就占了整個林業局全部職工的大半。該局平均一年需要800多萬的日常工作及職工費用,然而政府相關部門僅提供410多萬的管理、保護林區及植樹造林費用,當前,平均一年資金缺口就達400多萬元。該局的工作職責是對其管轄范圍內的25000多公頃的人工林進行管理、保護等,因為沒有充足的資金投入,川西林業局在辦公條件、職工住房、職工福利等方面都比較差。
這幾年以來,雖然在實行限伐、禁伐地區開展了人工商品林砍伐相關試行,然而因為這部分林業資源有限,砍伐的數量比較小,對于增加林區財政收益效果不大。我們就舉2010年為例,在這年商品林采伐量是1400多萬立方米,僅在我國林木總產量中占了大約百分之二十的比例。
2.實行定產計劃依舊讓某些林區無法走出資源困境
因為國家對于森林生態補償投入不夠,大部分林區的社會經濟依舊要以來林木砍伐而獲得的效益。此外,大部分國有林區依舊負責提供特定區域木材的責任,而政府相關部門給各個林區所擬定的木材供給計劃往往大于該林區木材資源的能力。依據某林管單位所提供的有效數據制作出該單位森林資源變化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該林業單位所管轄的林業資源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但是相關部門依舊其按照原先標準提供木材,導致該單位為了可以順利達到產量標準而違背相關規定去開展林木采伐作業,根據現今的生產作業量,當前該區域的成過熟蓄積僅僅可以保持三年的生產量。
從這點我們可以知道,假設不下調林木產量,停止林區主伐,我們國家大部分林區都將不能獲得足夠的休養生息的時間,從而必然導致我們國家林木資源受到極大的損失,且這種損失是沒有有效方法恢復的。所以,下調林木產量,將林區主伐及時停止,與此同時,架構有效的森林生態補償機制是處理我國森林資源困境等問題的迫切需要。
3.限伐或禁伐政策之后集體林區居民經濟權益受到影響
我們從權屬安全的視角來說,限伐或禁伐相關政策侵蝕了集體林區居民的森林收益權利。限伐或禁伐相關政策的執行對集體林區居民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受限制林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被放慢,林區周邊相關林業企業有大部分都將面臨倒閉的危險,極大的影響了居民收入情況。當初林區周邊居民投資所造的人工林也被天保工程所限制而受到極大的經濟損失,有些在造林時是與銀行簽訂貸款合同,現由于林子被限伐、禁伐而導致還貸艱難。
4.林區政府為保護生態林承擔了額外支出
林區政府部門為了確保森林林區相關服務有足夠的日常供給,不僅要缺失某些發展機遇,還需要為生態保護方面相關工作提供額外的支出。為了可以有效保護林區生態,林區相關政府部門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到林區火災預防、管理林區、保護林區生態等工作中,此外,為了保證限伐或禁伐林區的社會穩定,還有大批原林區工作人員及其家屬必須安置妥當,而這部分資金要是僅依靠國家的生態補償是遠遠不夠的。
二、架構森林生態補償機制的有效措施
1. 提高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標準
從理論上看,由于森林生態效益的普遍性,各類森林的營造和保護者都應該得到森林生態效益補償。但鑒于在營林者的經濟行為通常是以內部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相比較,現實收益與機會成本相比較而做出選擇的,但他們可以自主處理和變賣自己的林木資產時,可以通過市場機制得到相應的收益,當收益大于成本時,其理性選擇會從事林業的生產經營。因此,鑒于政府財力的限制,這里探討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主要針對禁止或限制采伐的森林。
2.健全公共補償機制
一是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用于生態補償的財政轉移支付應同時考慮地域因素、林種、樹種、造林方式、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等,逐步實現森林生態補償標準的科學化。建立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與該地區森林覆蓋率相對應的投入機制,森林覆蓋率超過50%的地區,同時公益林占林地面積比重超過50%的地區,中央政府要作為該地區生態補償的主要承擔者,以促進生態經濟協調發展及區域間公平。
二是建立分級負責的生態補償制度。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優先納入生態公益林補償范圍。國家級保護區和國家森林公園納入國家重點公益林補償范圍;省級保護區和省級森林公園納入省級生態公益林補償范圍;設立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建設專項資金。
三是加大林業項目投入。生態建設中應該以經濟林木為經營對象,融第一、二、三產業于一體,以培育保護、管理、開發和利用資源為使命,強調資源、環境、產業的協調發展和經濟林經營活動中所產生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
3. 為市場補償創造條件
一是扶持林業產業化。我國當前林業產業還處在一個起步時期,與世界林業產業的發展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急需為林業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利的市場條件。因此,各地政府應加關注本地區的林木選種問題,發展適合本地特色的林業產業 ,這樣不僅能綠化荒山,保持水土,還可以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補這些地區因進行生態保護而喪失的其它產業發展機會。
二是開發森林旅游。開發森林旅游既可以滿足人們的生態旅游需求,彌補財政支持的不足。但森林生態旅游對資源具有極強的依賴性,因此,應堅持資源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在確保資源不受破壞的前提下,推出特色自然景觀和珍稀動植物資源、天然林資源;在保護原有景點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名勝古跡,人文景觀,為游客提供更多更好的旅游環境,通過資源科學合理開發,提高旅游景區的品味。需要注意的是,開發森林旅游應提高當地居民的參與程度,以實現養山富民的協調統一。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伊春;森林生態旅游;策略
伊春擁有豐富的森林生態旅游資源,森林生態旅游發展有著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前景,加快森林生態旅游的發展,把伊春建成中國森林生態旅游勝地,是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發展步伐的客觀要求。本文就伊春發展森林生態旅游的策略進行思考。
1.整合森林生態旅游資源
針對季節效益差異明顯的實際,按照“林海觀光、森林避暑、休閑度假、康體養生”一體化的思路,根據不同區域森林生態旅游的資源特色,進一步優化森林生態旅游產品結構,科學開發四季旅游項目,加快建設東、南、北、中“四大旅游區”。北部旅游區突出“原始生態”特色,重點開發森林觀光和休閑度假產品;東部旅游區突出“運動康體”特色,重點開發森林避暑養生產品;南部旅游區突出“冬季冰雪”特色,重點開發雪上、冰上旅游產品;中部旅游區突出“城市觀光”特色,發揮集散和綜合服務功能。根據這個區域布局,集中打造系列化精品主題景區,即以五營國家森林公園、上甘嶺溪水國家森林公園、伊春興安國家森林公園、小興安嶺植物園、帶嶺涼水國家自然保護區、朗鄉林中園為重點的林海觀光主題景區;以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茅蘭溝國家森林公園、湯旺河林海奇石風景區、紅星火山地質公園、南岔仙翁山、朗鄉石林、桃山懸羊峰為重點的地質觀光主題景區;以回龍灣旅游區、峰巖山寨生態旅游區、梅花河度假區、興安湖水庫度假區、日月峽國家森林公園、東升島度假區、界江島度假區為重點的休閑度假主題景區;以大豐河、依吉密河、金沙河、巴蘭河、豐林河為重點的水上娛樂主題景區;以日月峽、梅花山、平頂山滑雪場為重點的冬季冰雪旅游度假主題景區;以桃山國際狩獵場、梅花河狩獵場、金山狩獵場為重點的特種旅游主題景區。同時,大力開發以鐵力老金溝、金山屯老白山、上甘嶺老錢柜、烏馬河鍋盔頂等抗聯重要遺址為主的紅色旅游資源,促進紅色旅游與綠色環境、傳統文化有機結合。
2.打造森林生態旅游的產業格局
一是促進森林生態旅游創新發展。大力開發以登山、攀巖、滑雪、滑草、漂流等為重點的康體健身項目,加快山地、冰雪、漂流等比賽基地建設,促進體育旅游業發展。集中力量開展森林養生項目專項研究,盡快推出一批森林養生主打產品,促進療養旅游業發展。加快推動以原始林、濕地、野生動植物為重點的森林科普旅游,以嘉蔭龍骨山、紅星火山口為重點的考古、探險旅游,以風力發電、礦山公園、地方特色產品生產為重點的工業旅游,以及森林房車游、自駕游和熱氣球觀光等與現代生活方式相適應的新興旅游業態發展。二是加快旅游商品開發。大力開發以木雕、工藝畫為代表的旅游紀念品系列,以特色種養產品精深加工為代表的山特產品系列,形成一批工藝精湛、獨具特色、附加值高的旅游商品。扶持和培育龍頭企業,壯大旅游小商品生產集群。加強旅游銷售網絡建設,逐步建立規模適度、結構優化、分布均衡,具有較強集散功能的旅游商品市場服務體系。三是培育壯大旅游企業。以資產和利益為紐帶,整合現有旅游資源,組建伊春旅游發展集團,直接隸屬市政府,實行實體化統一運營,待時機成熟之后,逐步推向市場。扶持重點旅游區(局)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和良好聲譽的旅游景區、旅游飯店和旅行社,通過旅游企業的帶動,逐步提高伊春森林生態旅游產業的競爭力。
3.擴大旅游知名度和影響力
一是培育精品旅游線路。充分發揮市中心城區的旅游服務集散功能,加快建設以湯旺河水系、嘉蔭界江為主的水路觀光帶,以小興安嶺風景觀光道為主的陸路觀光帶,全力打造“哈爾濱一鐵力一伊春一嘉蔭”省內黃金旅游線。積極創造條件,盡快把伊春周邊市縣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旅游線路承接進來,把伊春市的旅游線路延伸出去,共同推出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旅游產品,形成聯手開拓市場的區域合作機制。加強市內各縣區之間、四大旅游區之間和重點景區之間的橫向聯合,逐步開通市內旅游線路,形成長線、短線、環線互為補充的旅游精品線路,加快伊春市旅游一體化進程。二是積極搞好節會促銷活動。突出特色,提升水平,辦好黑龍江(伊春)森林生態旅游節。在嚴格標準的前提下,積極鼓勵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和社會團體委托旅行社,將各類公務和商務活動安排在景區,提升景區知名度和人氣,促進景區加快發展。創造條件,積極申辦組織全國性、國際性的會展和文化、體育、經貿等活動,提高節會的影響力。組織旅游企業廣泛參加國內外各種旅游展銷會,赴發達地區舉辦伊春旅游推介會,加強與三亞等旅游城市合作,聯手打造中國旅游休閑度假熱線和“北有伊春,南有三亞”的旅游聯盟品牌,全方位拓寬推介渠道。三是統籌各種旅游資源,采取打捆宣傳方式,統一打造“林都伊春、森林氧吧”特色形象,在央視等主要媒體黃金時段長期做好廣告宣傳。精心策劃央視品牌欄目走進伊春,吸引戰略投資者到伊春建設影視城,投拍影視片,請著名音樂人創作旅游歌曲。充分利用“中國?伊春”網、旅游信息網等現代傳媒,采取專群結合的辦法,拓寬宣傳推介伊春的渠道。借助林權制度改革試點擴大、城市經濟轉型、保護紅松行動、停止森林主伐等重大事件,大力開展“事件營銷”活動,通過大事要事進一步擴大“林都伊春”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