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親情的文章范文
時間:2023-04-08 22:06: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親情的文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每個人都有很多朋友,也一定有屬于他自己的友誼。但是,通常只有當你遇到困難時,你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友誼?;茧y見真情,只有真正的朋友會在你身處困境時幫助你。如果你在逆境中將友誼建立,那么請讓它繼續到永遠。 也許一個女孩和一個男孩成為了好朋友,他們在一起會感到很幸福。但是,其他同學會認為他們相愛了。如果你是其中之一,你會怎么辦?如果是我,我將不會在乎別人說什么,我只在乎她的感覺。我們應該明白,我們的友誼是純潔的,是不含任何雜質的。友誼對每個人都很重要,所以我會讓我們的友誼繼續下去。 每個人都應該明白你不能失去異性的朋友如果你不與異性同學交朋友,那么你就已經失去了一半朋友。所以你可以與你所有的同學交朋友,不要害羞。你同樣也應該重視你已經建立的友誼,不要破壞它,除非你想傷害他。不過,請不要去嘗試,如果你這么做你會失去太多的感情。 請珍惜你所擁有的一切也許你現在并不在乎,但當你失去時你會發現它是多么的重要。
"Maybe you will forget those who shared pleasure with you, but you will remember those who tasted tears with you. " Kahlil Cirbran
Everyone has a lot of friends and he must have his own friendship as well. But usually only when you get into trouble, will you know what the true friendship is. The friend in need is the friend in deed. Only the real friends will help you when you are in trouble. If you establish your friendship when you are in trouble, make it go on forever.
Maybe a boy and a girl become good friends. They feel very happy when they are each other, but other students may think that they have fallen in love. If you were one of them, what would you do? If I were in that position, I would not care about what anyone else may say. I only care about her feeling. We should know that our friendship is pure without anything bad mixed. Friendship is very important for everyone, so I will let my friendship last forever.
篇2
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3―0093―01
群文閱讀是一種以特定主題為依托,在同一時間內對多篇文章進行初讀、略讀、跳讀的閱讀方式,在培養學生感悟能力、閱讀速度、閱讀理解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群文閱讀是對傳統閱讀方式的一種創新,有利于規避傳統閱讀方式帶來的枯燥、乏味、效率低下的弊端,成為當前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方式。
一、科學選擇閱讀文章,優化文章組合結構
在群文閱讀中,文章的選擇是開展群文閱讀的基礎。在選擇文章時,應保持文章之間的聯系,應將教學目標與學生的興趣結合起來。文章的主題可根據體裁、作者、寫作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來確定。如,在學習《麻雀》一文時,如確定其主題為鳥類,則可選擇《翠鳥》《灰雀》《燕子》等文章進行閱讀,提高學生對于動物描寫的認識;如確定其主題為親情時,可選擇《地震中的父與子》《慈母情懷》等文章,增強學生對于親情的感悟能力,培養學生的豐富情感。此外,還可將作者作為對象對文章進行組合,提高學生對該作者的認識程度;還可以記敘文、說明文、散文為主題,提高學生對該類型文章體裁的了解。另外,為擴寬學生的閱讀范圍,還可將文章的選擇延伸到課外文章,從而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選擇好課內、課外的閱讀文章后,需要對文章進行優化、重組,突出文章的閱讀價值。可按照結構、層次組合文章,開展遞進式、舉一反三式及重復閱讀法閱讀,提高閱讀質量。
二、指導正確閱讀方法,奠定學生閱讀基礎
小學階段的學生通常未掌握正確閱讀的方法,因而閱讀質量相對較差,再加上群文閱讀篇目較多,學生認字能力有限,因而存在一定的閱讀壓力。所以,教師應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如,在閱讀《麻雀》《翠鳥》《灰雀》《燕子》《夜鶯的歌聲》等以鳥類為主題的群文時,首先對其進行初讀,對于文中的生字、生詞可采用上下文聯系、猜想的方式大致了解其意思;其次,了解該文章描寫的屬于鳥類的特點;最后,分析麻雀、翠鳥、燕子等不同鳥類之間的不同,思考上述文章中的側重點。如,《麻雀》雖以麻雀為題,但是側重于描寫動物之間的親情,而《翠鳥》則側重描寫翠鳥的習性等,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此外,還應對學生的閱讀速度進行培養,在進行閱讀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閱讀任務,再逐漸縮短閱讀時間,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
三、問題貫穿群文閱讀,提高群文閱讀效果
在群文閱讀中貫穿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對關鍵信息的提煉能力,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提高閱讀速度方面,問題引導也具有較佳的應用價值。因此在進行群文閱讀時,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適時的提問。如,以親情為主題的《麻雀》《地震中的父與子》《慈母情懷》等文章為例,教師可提出“動物之間的親情與人之間的親情有什么相似之處”、“動物也有親情,你從中感悟到了什么?”等問題。學生在閱讀的過程會以解決該問題為出發點,從文章中找尋相應的答案,從而提高閱讀質量。在完成閱讀之后,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答案、感想,鼓勵學生對該話題進行討論,發表自身的不同看法,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獨立人格、價值觀的目的。
四、開展各種閱讀活動,將閱讀延伸至課外
篇3
秋濃了,月圓了,又一個中秋要到了!本周日,農歷的八月十五,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處在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稱為“中秋”,它僅僅次于春節,是我國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的月最圓,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所以又被稱為“團圓節”。
金桂飄香,花好月圓,在這美好的節日里,人們賞月、吃月餅、走親訪友……無論什么形式,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是中華瑰寶之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人特別講究親情,特別珍視團圓,中秋節尤為甚。中秋,是一個飄溢親情的節日;中秋,是一個彌漫團圓的時節。這個時節,感受親情、釋放親情、增進親情;這個時節,盼望團圓、追求團圓、享受團圓……這些,都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主旋律。
同學們,一定能背誦出許多關于中秋的千古佳句,比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些佳句之所以能穿透歷史的時空流傳至今,不正是因為我們人類有著的共同信念嗎。
中秋最美是親情。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講不完的話,敘不完的情,訴說著人們同一個心聲:親情是黑暗中的燈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后的彩虹……
中秋最美是思念。月亮最美,美不過思念;月亮最高,高不過想念。中秋圓月會把我們的目光和思念傳遞給我們想念的人和我們牽掛的人,祝他們沒有憂愁,永遠幸福,沒有煩惱,永遠快樂!
中秋最美是感恩!無須多言,給父母一個微笑,給親友一個問候,遞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餅,這是我們給予父母最好的回報。感謝父母給予的生命,感謝父母給予的培養……老師們,同學們,這個中秋,我們要用一顆感恩的心來度過!心懷感恩!感恩一切造就我們的人,感恩一切幫助我們成長的人!心懷感恩,我們才懂得尊敬師長,才懂得關心幫助他人,才懂得勤奮學習、珍愛自己,才會擁有快樂,擁有幸福!
老師們,同學們,中秋最美,美不過一顆感恩的心!中秋最美,美不過真心的祝福!
篇4
摘 要:兒童成長一直是兒童文學作品中經久不衰的經典母題,歷年來也有很多大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一定的剖析和闡述。本文將通過對《殺手的眼淚》的解讀,從小主人公帕洛的成長角度出發,探討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情感體驗與生命感悟,包括親情的不可缺席,友情的陪伴以及知識的獲取等,從這個意義上進一步理解兒童成長的哲學。
關鍵詞:《殺手的眼淚》;兒童成長;哲學
中圖分類號:I10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7-0000-01
《殺手的眼淚》不同于一般的成長題材小說。在此之前,諸如《納尼亞傳奇》一類的兒童讀物大多采用“遭遇挫折―克服困難”的簡要模式來敘述兒童成長,重點突出兒童成長過程中一種戰勝困苦與自我的精神升華。事實上,這樣的敘述對于兒童成長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在現實生活里,兒童從孩童變為成人的過程中需要的絕不僅僅是磨難。在這一點上,《殺手的眼淚》顯然把兒童成長處理得更好,更復雜化,它不僅囊括了親情,友情,還將為人處事的道理滲入在人物對話和心理描寫中,將兒童的成長過程通過一個感人至深的孩子與殺手的故事呈現出來,引人深思。
一、親情的失而復得
談及親情,很多人會本能地聯想到父母。自然,孩童從父母那里獲取生命與愛,獲得最為重要的親情。然而,“父母”與“親情”并不是等同的,父母的健全并不意味著親情環境的完整?!稓⑹值难蹨I》就對此有所闡述:在遇到安吉爾之前,帕洛從父母那里得到的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親情,“這個孩子的誕生完全是他們在床上‘例行公事’的結果,并不是因為什么愛或激情”,這也就注定了帕洛能從父母那里獲得的只能是“義務上的親情”和“撫養的責任”。在這樣親情缺失的環境下,帕洛像一個野孩子一樣“成天與蛇為伍,跟它們嬉戲”,他的成長明顯地滯后了。對于他而言,父母或許只是一個給他生命的存在。從這個角度來說,安吉爾的刀下留情亦是給帕洛“生命”。而從親情的角度出發,安吉爾給予帕洛的遠遠超越了他的生身父母。小說中有這樣的情境描寫:“下大雪的寒冷日子里,晚上安吉爾把帕洛摟在懷里,用自己的體溫給他取暖”,在帕洛獨自前往森林迷路的時候,是安吉爾四處奔跑找到他,“用牙咬住防風燈的提手,幾乎毫不費力地抱起孩子,貼身裹在懷里,這是他身上最暖和的地方?!卑布獱査退『?,因為帕洛對路易的喜歡而心生妒忌,他告訴帕洛他愛他,在救回企圖自殺的帕洛之后“安吉爾把帕洛瘦小的身軀摟進了懷里,緊緊摟著”。他撫養帕洛,保護帕洛,給他父母應當給予給孩子的愛,甚至更多,這樣的親情對于帕洛來說彌足珍貴。如果說,安吉爾的付出僅僅是撫養和愛的話,我們可以把它歸因為是他作為一個殺手也想要獲得溫情的自私,而不是親情的付出;然而,當帕洛為里卡爾多的音樂和書籍著迷的時候,安吉爾選擇了放手,讓他留在老伐木工人身邊更好的成長。這正是為人父母的心情。帕洛因為殺手安吉爾的出現而失去世界上唯一的雙親,卻也因為安吉爾而收獲真正的親情。與其說是親情的失而復得,不如理解為親情的真正獲取。在擁有了這份親情之后,帕洛才得以按照正常的軌跡成長,才得以“超越封閉的自我,在真正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梢姡诤⑼某砷L過程中,真正的親情是不可缺少的成分,它并不是生命的饋贈,而是源于內心的一種有關愛的溫情。這種溫情不一定要由生身父母給予,但必須真摯和恒久。
二、友情的重要性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友情同樣有它的必要性。友誼的建立并不需要太多的共同基礎。在書中,路易和帕洛來自于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帕洛生活在大自然中,幾乎是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他的指甲里全是泥,兩只招風耳像是被狂風撕扯成的一樣,皮膚又干又黃,滿口鹽塊一樣的白牙”;路易則在城市里生長,他有著帕洛遠遠及不上的閱歷。但是他們卻在見面不久后就成為了好朋友,他們的相遇使得帕洛體會到友情的寬博廣大,他由此開始了解外面的世界,學會讀書寫字,他收獲了親情所不能給予的同伴的愛與關懷。路易是帕洛從自我封閉的世界里走出來的第一步,是他引導著帕洛去了解外面的世界,而不是把自己圍困在荒無人煙的原野之中,他的出現使得帕洛的童年有了不一樣的色彩,使帕洛獲得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性的解放。然而,正如同現實中所刻畫的一樣,路易的友情也有其局限性,它遠不如親情那樣持久和牢固。對于帕洛這樣的孩子來說,擁有如父母般的安吉爾和博學的朋友路易便已經足夠;但對于路易這樣的成年人來說,他所需要的還有愛情。所以當德麗婭出現的時候,他和帕洛的友情便徹底瓦解。朋友的背叛給帕洛帶來傷害,“小手里的鈔票在瑟瑟發抖,如同風中的柳葉”,但這樣的傷害是不可避免的。在現實世界中,友情也很難像童話故事書里所描繪的那樣“從一而終”,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友情的陪伴,也需要友情的暫時缺席。一個成長過程中的孩子,只有在經歷了友情的得與失之后,他才能真正獲得獨立的人格。
三、對生命的感悟和對人生的體會
親情和友情,對于一個孩童的成長來說,只能提供物質上的優沃和情感上的滿足,而精神上的成長同樣不可缺席。帕洛因為自己的存活和父母的死亡而開始感悟生命,“在這個世界上,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只有死去才能享受安寧;活著的,只能咬緊牙關忍受?!币驗楹偟谋撑?;他開始看到世界并不那么美好的一面,因為友情的離開,他知道了什么是被傷害;因為里卡爾多的無辜喪生,他突然領悟到現實的不公;因為安吉爾的入獄和死亡,他也懂得了法律的嚴酷與殘忍。與此同時,因為德麗婭的油畫,他懂得了什么是美;因為老伐木工人的音樂和書籍,他開始有了對知識的渴望;因為銀行工作人員的糖果,他體會到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從這樣的一個層面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現實生活也給帕洛鋪就了一條曲折的道路。他在這條道路上行走,無時無刻不在遭受著傷害,同時也享受著溫暖與柔情,在體悟著自己的生命,在思考,在成長。而這,正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必要成分。很多人都認為兒童成長是一個經歷的過程,經歷困苦,經歷挫折,經歷磨難,而這些經歷并不等同于經驗。一個孩子,只有在遭受這一切時不斷地自我反思,總結,收獲精神上的關于生命的體會,關于人生的感悟,懂得做人的道理,才能把這些經歷消化為以后為人處世的經驗,才能真正地成長起來。
總的來說,《殺手的眼淚》或許在題材的選擇上并沒有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殺手父親畢竟與我們相去甚遠,但從故事情節和語言的處理上,我們不得不承認它的巧妙與成功。它讓我們從某種程度上了解到,只有真正的親情才能給孩童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友情雖然不必相伴永恒卻是在某一個階段必不可少,而關于生命人生的感悟,道理的獲取則是孩童成長起來不得不踩上去的一塊踏板。兒童成長自然不是一個可以簡單的用三言兩語就可以探討清楚的話題,它有它的寬度與廣度。但當我們從《殺手的眼淚》一書出發去審視這一切,我們仍然可以從中看到一些兒童成長的哲學,一些談不上真理的真理。
項目名稱:浙江師范大學課程實踐教學項目成果(編號:201129)。指導老師:首作帝
參考文獻:
篇5
一、友情經不起平淡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慨,友情經不起平淡,是因為自己也有過這樣的感覺。細心點你會發現有很多的雞湯文章中會這樣提到關于友情:"不需要平時多聯系,送節日祝福,但需要時會為對方付出",但是不時常聯系的友情真的可以長久維持嗎?在這個信息膨脹,快速發展的時代,每個人都時常在變化,難道你真的覺得不聯系但突兀的向對方提出要求不會覺得尷尬嗎?偶然談心起來,你的擔憂在她看來矯揉造作,她的生活你一無所知,沒有共同語言沒有共鳴,怎么相處?所以,友情雖堅不可摧,但記得時常聯系,因為友情經不起平淡。
二、親情
篇6
【關 鍵 詞】 閱讀;韓軍《背影》教學
【作者簡介】 翟曉周,中學高級教師,四川省成都石室佳興外國語學校高中語文教研組長。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 (2015) 28-0036-03
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如何讀?讀出什么才是最恰當的?在各階段教學中解讀到什么程度才是最合適的?從閱讀學的不同理論看:大約有三種閱讀理論作為支撐:作者中心論、文本中心論和讀者中心論。作者中心論支撐下的閱讀強調挖掘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文本中心論支撐下的閱讀則強調拋開作者摒棄讀者的個體差異挖掘出文本表達出來的思想情感,讀者中心論支撐下的閱讀強調讀者的二度創造的個性化解讀。
“作者中心論”的閱讀:唯有作家對自己作品的閱讀才是單純的真正意義上的“作者中心論”的閱讀,只有作者自己的解讀才是完全符合作者的本意。而其余人的閱讀則永遠不可能,就算加上寫作背景,也只能是接近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何況作者想要表達的和他在表達的語言中表達出來的還是有差別。我們讀到的或者可能正是他要表達的,這種情況極少,無論如何不吻合是常態,吻合是偶然,正常情況下我們只是讀出了他想要表達出來的其中一大部分。
“文本中心論”的閱讀:文本在呈現于我們面前的時候雖然是固定的,但是它表達出來的思想情感卻很復雜。盡管它的值可能是一定的,但是我們卻永遠無法完全準確抵達――只能是最接近文本表達出了的意思。因此我們只能盡力抵達眾多讀者以“文本中心論”為理論支撐的閱讀結果的共性――他必須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哈利?波特。
“讀者中心論”的閱讀:每一個讀者的閱讀能力、心理認知、人生閱歷不同,面對文本,讀者的二度創造就充滿了精彩的個性――一千個哈姆雷特的不同。從這個理論出發來看閱讀,我們不能隨便說誰的解讀錯了,只要是哈姆雷特,讀者讓他穿什么衣服騎什么馬都應許可和贊同。
一般來說,基于作者想要表達的在文本中表達到位了來討論,文本表達出來的一定遠遠大于作者想要表達的。詩人流沙河講:“形象大于思維?!边@也給讀者中心論的閱讀創造了基本的物質條件。鑒于上述三種閱讀的優劣,我們應該以文本中心論為基礎,盡力靠近作者本意,張揚讀者個體的創造性。
對于閱讀結果的判定,只能看誰最接近作者本意、最接近文本表達出了的意思。但前者誰知道呢?而后者和讀者的自身密切相關。所以一般來說我們讀出的只要是“哈姆雷特”就夠了。但是我們往往強調不能是哈利?波特只能是“哈姆雷特”――共性的認知,卻忽視了是“一千個不同的”――個性差異。
有人拿現代文閱讀題(文學作品)文本的作者做不好題目來說事兒。我想說的是,基于上述三種解讀理論支撐下的不同解讀,我們不難發現:命題者以文本中心論甚至結合著讀者中心論作為閱讀的理論支撐來閱讀來并以此來命題,他們拋開了作者,而作品表現出來的思想情感遠遠大于了作者想要表現的,而命題者制定的評分標準――他們的閱讀結果――則往往與作者想要表達的距離較大,而作者是只關注也是唯一能夠準確關注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的那個人,自然這個時候文本的作者做不好題目。
有人說:閱讀有深有淺,不合度也是過度和不夠吧。那么請問:度的標準是什么?誰來定?理論依據是什么?這個問題必須統一,否則關于閱讀的過度與不夠的對話與批評都是自說自話。
比如韓軍老師執教的《背影》,批評者認為是拔高的過度解讀,遠離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親情而不是生命意識??墒琼n軍老師解讀的結果是親情與生命意識的交織。誰對誰錯?還是標準不一。仍然以這個為例,我從一個小的角度來解讀一下:
《背影》中為什么朱自清要抓背影來寫而不是抓面對面的父親的正面或者正面的某個部位來寫?有人說這是藝術上的留白,給讀者留下了更多想象父親正面的空間,固然不錯。但設想,寫正面不能留白嗎?只寫眼睛,留白面部其余。所以除了藝術上的留白,還有正面與背影給人的感受不同。正面是迎面而立,是相聚之感;背影是背面而視,是遠去之象。所以背影也正是逐漸遠去的方向和感受――衰老的父親背影的遠去,下次見面會怎么樣,還能有多少次見面和相聚?既有親情又有生命意識。所以筆者認為在親情的基礎上,更有生命意識的表達。沒有親情的生命的背影和沒有生命的親情背影一樣不妥。因為親情,所以才會更加關注父親,而關注背影就指向生命意識。所以《背影》,親情是必然的理解之一,生命意識也是其一,二者雜糅一起,或許更接近本真。
有時,我們往往容易受到一文一主題的思維影響,尤其習慣于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無論讀寫――強調中心突出主題鮮明的單一主題論,這也養成了很多人的閱讀思維惰性,有人一開始讀出了或者只是讀出了親情,就跟著附和,廣而告之,人盡皆然,謬也。而現在我們不思考自己閱讀的淺陋――打晃眼就給結論,反而去指責深閱讀者閱讀的過度,就更是荒謬了。
中語會副理事長何立新談到這個問題時說:“文學作品解讀、閱讀教學,每個人心中自有自己的主張,學術探索沒有絕對的真理和謬誤。現階段語文教師不是‘解讀過度’,而是無自己的解讀?!庾x缺失’是語文教師的通病,先得補補‘氣血’,然后再才談得上‘疏通經脈’。”中學教學各個學段的閱讀該教給學生什么?引導學生解讀到什么程度合適?結論當然還是應該從我們應該給學生什么這一點出發思考而得出。明白了給學生什么,或者做了自己的選擇,答案就清楚了。《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表述:“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并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p>
一、學生的人生閱歷與心理認知水平的問題
學生尤其是中小學生的人生閱歷實在太淺,生活單一,而且由于這一代大多是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多數不太懂得感恩和愛,多以自我為中心,于親情淡漠或者表淺。以《背影》為例,學生對父母的付出感到的是理所當然,就很難理解文中的父親買幾個橘子就可以感動得朱自清流淚的。從這個角度看,或許解讀為親情,學生反而是看似懂了實則未能真正懂得,當然這也是應該強調學生對文本表達的親情的感受和認知。與此同時學生之于生命意識,就反而更容易感受,當然對生命的珍惜卻遠遠不夠者也需要我們去引導學生感悟生命意識,珍愛生命。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語文課程的特點的表述,可以看出,如果在講《背影》的課上,既體會到親情,又能意識到生命的載負與意義,是應該被引起重視的。 對于學生的心理認知水平或者層次,我們缺乏科學的數據,更多時候是以主觀臆測為依據。我們揣度的只是一個大概,連距平均值都相差很遠,更不要說地區和個體差異。這個暫且不說,我們看一看這個現實: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的《我國自殺狀況及其對策》報告顯示:自殺是我國15-34歲人群的頭號殺手。因此,自殺是青少年死亡的一大原因。在中國大陸的一項關于中學生自行報告抑郁和自殺意念比例及嚴重程度的調查顯示,有33.3%的中學生受嚴重的壓抑癥狀所苦,16%的承認有自殺意念??梢?,青少年學生的自殺意愿呈比較明顯的上升趨勢。
《語文課程標準》“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這一說法,告訴我們語文與生活實踐的緊密相連。結合上述現實,我們完全沒有理由批判將《背影》的“哈姆雷特”解讀為親情加生命意識是一種過度解讀和拔高。換言之,教師不能坐在屋子里想學生的實際是怎么樣的,必須走進學生,做調查了解。這一點相信整個中小學一線的教師更有發言權。
二、我們該給學生什么
是僅僅把我們所知的遺產給他還是同時還教給他創造的辦法?我們是要將學生教育成整齊劃一的產品還是個性張揚的創新型人才?當然我們選擇何種閱讀理論基礎作為支撐,取決于教師自己的教育觀,看他要培養怎樣的人才――是將學生培養成考試的機器,作品的研究者,還是有個性能創新閱讀的閱讀者。
篇7
【關鍵詞】新的語文教學視角 閱讀教學 學生的主體地位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0-0102-01
以學生為主體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在新課改浪潮中,彰顯出它獨特的視角。學生是整個教育的主體,語文教師在教學之余,不免為自己的閱讀教學進行留白,認真反思,在反思中不斷吸收和擴充知識,轉變觀念,關注學生在閱讀中人格、思維方式的生成,使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不是簡單空洞的說教,而是讀書明理,讀書用書,不斷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思想。
一、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困惑
在新視角下,傳統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方式和觀念受到了很大的挑戰,也使得老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很多困惑。一是教師講多少的困惑。傳統語文閱讀教學注重課文分析,忽視了學生自我品味和欣賞語言的主體性地位。但是不講又不行,學生已經依賴于老師講授,不愿意主動學習,講多少已經成為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最大困惑;二是教師如何調動學生課前收集資料,課后拓展學生進行閱讀學習的困惑。我們知道很多教師以自我接受能力為基點,把設計的相關課堂問題充斥在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上,不但沒有調動學生學習閱讀材料的興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審美欣賞的能力,如何把課前課后有機的結合起來是教師改變教學觀念和調整教學手段的困惑之一。三是閱讀教學的終結性評價方式所帶來的困惑。新視覺下,依然存在部分教師把語文閱讀教學的視野局限于課堂和書本,到底語文閱讀這一塊學到了什么?僅僅憑借學期末考的語文成績來衡量,這就削弱了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后所獲取知識的優勢,評價方式偏重考試,用一分定高低,顯露出評價方式的單一和絕對化,沒有形成動態評價體系。
二、新視角下的語文閱讀教學
(一)案例精彩回放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課,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親情。親情是人世間真摯而美好的情感,濃濃親情,動人心弦,描寫親情的詩文往往最能打動人心。本單元所安排的課文都是作者以自己的切身體驗,寫出了親情的豐富和多樣,不能不引起學生和教師的心靈共鳴。新視角下,筆者準備這樣進行本課的教學:
1.課前預習,全面獲得本課的相關信息
在學生預習本課時,不應該孤立地看待本課,應該關注本單元專題“親情”進行預習??梢岳斫獗疚乃霈F的新詞、讀好課文、積累詞語、了解作者、提出相關的問題等等,鼓勵學生把自己所獲得的知識信息記錄在“預習本”上,做好語文課文中的問題批注,為新授做好充分的準備。
2.課中新授,教師精講給學生讀書的時間
對學生收集的資料和預習所獲得的信息進行交流共享,然后學生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小組交流,篩選不理解的問題,在全班讓小組長作為代表進行交流,最后提煉一個問題,即爸爸把貴重的羚羊木雕給了“我”,“我”把木雕轉送給好朋友,這樣可以嗎?為什么?全班同學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加以討論,如同學間討論、查資料來解決問題,問題可以形成為小練筆、小演講等等,把每位學生的想法都用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教師要激發學生品味語言的興趣和敢于提問的勇氣,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后總結,羚羊木雕有價,情義卻無價。只知道珍惜有價的木雕,不知道珍惜孩子們的感情,重財輕義,只會嚴重傷害孩子的心靈。針對所提的問題和解決的方式,再多讀相關的文章,進一步體會親情。
3.課后閱讀,擴大閱讀量
課后布置作業,美美地誦讀課文,并且積累本課你認為最好的句子。讓學生養成勤積累的好習慣,并且能夠讀一本關于親情的文章或者小故事,記憶一句感人的親情語句等等,進行課后拓展和延伸,讓學生在生活中,接觸更多的閱讀資料,豐富自己的語文知識。
(二)新視角下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彰顯
1.彰顯于課外閱讀中
語文來源于生活,生活處處有語文?!缎抡n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要拓寬范圍,擴充閱讀空間,讓閱讀教學生活化。加強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外閱讀量,其語文實踐性活動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語文閱讀教學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加強課外閱讀與課內優秀文章緊密聯系,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豐富自己的視野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彰顯于欣賞美文佳作
語文課本上的優秀文章,其語文文字之優美真是堪稱“一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精講,把剩余的四分之三的教學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品味語言文字,深切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和寫作意境,而且教師還要善于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要不斷啟發學生,要有目的去讀書,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彰顯于多寫多練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的最直接目的就是為了寫作。閱讀教學后,教師要經常鼓勵學生多寫多練,把平時看過的書籍和雜志等上面的相關句子或者優美的語言進行摘錄和積累。把自己的讀后感分享給全班同學聽,讓大家為你的體會和感悟喝彩。
三、結束語
新課改、新視角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良好語感,盡量讓每堂課都有瑯瑯的讀書聲,并能激發學生思維方式的發展,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不同程度上享受到多資多彩的精神生活。因此,新課改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勤于反思,在反思中不斷加強自己的專業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許敏.語文新課程理念與魏書生語文教育教學改革[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2]山東省沂源縣中莊中學 焦玉安.新課標下教師角色的轉化[N].學知報,2010年.
篇8
目 送(節選)
龍應臺
博士學位讀完之后,我回臺灣教書。到大學報到第一天,父親用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我。到了我才發覺,他沒開到大學正門口,而是停在側門的窄巷邊。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車內,準備回去,明明啟動了引擎,卻又搖下車窗,頭伸出來說:“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
我看著他的小貨車小心地倒車,然后噗噗駛出巷口,留下一團黑煙。直到車子轉彎看不見了,我還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個禮拜到醫院去看他,是十幾年后的時光了。推著他的輪椅散步,他的頭低垂到胸口。有一次,發現排泄物淋滿了他的褲腿,我蹲下來用自己的手帕幫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糞便,但是我必須就這樣趕回臺北上班。護士接過他的輪椅,我拎起皮包,看著輪椅的背影,在自動玻璃門前稍停,然后沒入門后。
我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
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品讀
初讀這篇散文,很容易讓人沉浸于朱自清先生《背影》中感人至深的父子親情,同以人間親情為切入點,龍應臺這篇《目送》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一份血濃于水親情的感慨和溫暖,更有一份對生命本質,生命起點與終點的深刻思索與終極關懷。文中的龍應臺,是作為母親,也是作為女兒,長長牽引的目光,連接著生命的起點到終點的整個過程,漸行漸遠的背影,蘊積著漸遠漸濃的至深親情。這篇散文既有龍應到的敏銳,也有她文字特有的深情,字里行間流溢著與生命素面相對的真誠與理解。文章采取寫實的手法,選取我們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情景片段,作者于其中做最深刻的思索,發出自己獨特的聲音,別有境界。
素材小卡
經典語錄
時光,是停留還是不停留?記憶,是長的還是短的?一條河里的水,是新的還是舊的?每一片繁花似錦,輪回過幾次?
――龍應臺《目送》
我的人生里沒有那么多時間與精力去揣測別人對我的看法與評價;該做的事太多了。
――龍應臺《野火集》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
――龍應臺《目送》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他們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舍的,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最后才漸漸明白,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樣,愛我如生命。
――龍應臺
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
凡是出于愛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諒的。
――龍應臺《目送》
想想看,你用什么東西量時間?一只漏沙里細沙流完是一段時間。一炷馨香裊裊燒完是一段時間。一盞清茶,從熱到涼,是一段時間。鐘表的指針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時間。
――龍應臺《時間》
他的坐著,其實是奔波,他的熱鬧,其實是孤獨。
――龍應臺
思想需要經驗的積累,靈感需要孤獨的沉淀,最細致的體驗需要最寧靜透徹的觀照。
――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
真正有信心的人不怕暴露自己的缺點,試圖掩蓋粉飾才是沒有信心的表現。
――龍應臺《野火集》
斜坡上的雜花野草,誰說不是一草一千秋,一花一世界呢?
――龍應臺《目送》
在暫時里,只有假設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
――龍應臺《目送》
華章溢彩
散 步
龍應臺
回到屏東,春節的爆竹在冷過頭的冬天,有一下沒一下的,涼涼的,仿佛浸在水缸里的酸菜。陪母親臥床,她卻終夜不眠。窗簾拉上,滅了大燈,她的兩眼晶亮,瞪著空蒙蒙的黑夜,好像瞪著一個黑色的可以觸摸的實體。她伸出手,在空中捏取我看不見的東西。她呼喚我的小名,要我快起床去趕校車,不要遲到了,便當已經準備好。她說隔壁的張某某不是個東西,欠了錢怎么也不還。她問,怎么你爸爸還沒回家,不是說理了發就馬上回來嗎?
我到廚房拿熱牛奶給她喝。她不喝。我撫摸她的手,拍她的肩膀,像哄一個嬰兒,但是她安靜了一會兒又開始躁動。我不斷地把她冰冷的手臂放回被窩里,她又固執地將我推開。我把大燈打開,她的幻覺消失,燈一滅,她又回到四十年前既近又遠、且真且假的彷徨迷亂世界。
大年初三,二八年的深夜,若是從外宇宙看過來,這間房里的燈亮了又暗,暗了又亮,一整夜。清晨四時,我下了床,光腳踩在冰冷的地板上,說:“媽,既然這樣,我們干脆出去散步吧。”幫她穿上最暖的衣服,圍上圍巾,然后牽著她的手,出了門。
冬夜的街,很黑,犬吠聲自遠處幽幽傳來,聽起來像低聲嗚咽,在解釋一個說不清的痛處。路底有一家燈火通明的永和豆漿店,我對她說:“走吧,我帶你去吃你家鄉浙江淳安的豆漿?!彼龔膲趑|中醒來,乖順地點頭,任我牽著她的手,慢慢走。空蕩蕩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品讀
文章用溫情而又悲傷的筆觸,描寫了自己與母親之間的瑣事。文章以陪母親散步為行文思路,在細碎而生活化的語言之間,能夠充分感受到龍應臺與母親之間的深情,以及她自己對母親老去的一種淡淡的無奈與感傷。縱觀全文,雖然寫的事情很細碎,但是,卻由一件件小事拼出了母女之間的深情。對于龍應臺來說,蒼老的母親既是幸福的,又是不幸的。幸福的是她有那么多的兒女記掛著她,惦記著她。不幸的是,此生此刻的老去卻是無法勉強,時間能停留下的。母親仿佛回到過去而產生的動作,說明了就算在早已糊涂的母親的心里,母愛早已成為了一種習慣,一種條件反射,不管她是否還記得,可身體卻總能記住那份愛,更顯出了那份令人唏噓的深情。
素材小卡
關于親情的美句
心灰意冷時,親情是那給人以希望的梅花,看到它,一睹破萬難;心煩意亂時,親情是那釋愁的一杯烈酒,喝下它,一醉解千愁;心滿意足時,親情是那催人奮進的號角,聽見它,一聲震百里。這就是親情,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她都將永遠陪伴著你。
親情是雨后的那滴甘露,滋潤了原本貧瘠的土壤;親情是破曉的那聲雞啼,喚醒了原本沉睡的大地;親情是大海上的那葉小舟,拯救了掙扎在其中的人們;親情是漆黑港口的那盞孤燈,希望著那返航的人們;親情是陽關古道上的那個驛站,親切著那浪跡的游子。親情如良藥,可以治愈你受傷的傷口;親情如美酒,愈久愈香醇;親情如影子,無論貧富,無論貴賤,總是無怨無悔地伴你一生。
親情,就像一滴春日里的甘露,總能在悲愴的歲月里,鮮活懷舊者那風干的記憶;親情就像一片夏日里的綠蔭,總能在炎炎烈日中,撐起迷茫者的藍天;親情,就像一縷秋日里的陽光,總能在蕭瑟的風雨中,溫暖失落者的心田;親情就像一場冬日里的白雪,總能在污濁的旅途中,滌盡跋涉者的征塵。它就是這樣,沒有雜質,沒有距離,更沒有虛偽,僅僅是相通的血脈間彼此默默地相互關懷。
親情,無處不在。親情是溫暖的,它讓我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得到溫暖如春;親情是濕潤的,它讓我的歲月即使蒙上了風塵,依然清澈澄凈;親情是偉大的,它激勵我學習、奮進。它在馬路上,在家里,在人間的處處關愛中……
親情,是一把斜背著的吉他,越到情深處,越能撥動你的心弦;親情,是一掛藤蘿,不管你身在何方,它總是緊緊牽著你的手;親情,是一串掛在頸間的鑰匙,打開的是一扇扇憂郁的門窗。親情,就在眉眼顧盼間,淺淺的微笑里,就在我那一首抒情的小曲中。
綜述
篇9
——《引你走出冬天的文化》
適用主題:堅定信念、心懷希望。
2、世事紛擾,我唯愿尋覓心底的寧靜;紅塵匆匆,我唯愿駐足心底的安然。靜靜地過自己的生活,揮手作別世間紛紛擾擾,心若不動,風又奈何,你若不殤,歲月無恙。
——《素履之往,獨行愿也》
適用主題:處世態度、忘卻世俗的紛擾。
3、當我們的太陽緩緩升起 ,他們的夜幕卻已然降臨;當我們站在社會的風口浪尖之上,他們卻挽起衣袖,歸隱山中;當我們的冬天來臨,他們卻如梅花傲然開放。
——《逆行之路》
適用主題:英雄、擔當。
4、北島在《波蘭來客》中寫道:“那時我們有夢,關于文學,關于愛情,關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北瘔训脑娙艘蚯啻旱氖湃ザ臍?。
——《一點青春氣,千里快》
適用主題:把握青春時光。
5、昨日之時,你教長鶯飛,細雨朦朧。今日之時,我教你細數花名,測天看云。
——《帶您去看花海》
適用主題:親情、師生情。
6、鯤為魚,化而為鳥則為鵬,鵬有翼,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樹為木,修其精華方為果,果無翼,亦可借雙翅膀游遠方。
——《修煉翅 膀游遠方》
篇10
1、寧大夫是《愛的婦產科》里面的人物。
2、《愛的婦產科》,是朱丹、楊祐寧、孫堅、魏千翔、王笛等主演的醫療懸疑劇。該劇以社會醫生與患者之間涉及孕產話題、醫患關系為背景,講述了一系列關于親情、友情及愛情的故事。
3、電視劇叫《愛的婦產科》,楊祐寧飾演楊俊波,仁雅醫院婦產科副主任,一位留美歸來的高材生,不僅長相英俊,而且醫術精湛。他是個工作時一絲不茍,生活中桃花朵朵開的型男醫師。他喜歡葉紫,為了得到曾受過感情創傷的葉紫的心而處處小心,悉心呵護。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