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倫的詩范文

時間:2023-03-31 16:52: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拜倫的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還記得拜倫家族的那句格言嗎?“信賴拜倫”也一直鼓勵拜倫。從紐斯臺德的那個跛腳憂郁的少年到哈羅公學、劍橋大學放蕩不焉的風流浪子,從受人攻擊被迫離開祖國浪跡天涯的游子,到深受希臘人民敬重的英雄。拜倫的一生極具傳奇色彩。這就是可愛、可恨、可親、可怨、可信、可嘆、可尊、可敬的拜倫。

尋找吧——不需怎樣尋找就能發現——

一個戰士的墳墓,對你最合宜;

然后四面看看,選擇你的土地,

于是你就永遠安息

——拜倫

我不太懂拜倫的詩,他總是那么的傷感,也許是因為他的一生充滿著不如意。他生命完美和缺失似乎都有更深的含義。一位古人先哲說過:喜歡孤獨的人,不是神明就是野獸。可拜倫似乎處于這兩者之間……

他的一些夢想總是破滅,也就造成了他獨特的性格。還記得那首共16章,16000多行,被歌德稱之為“絕頂的天才之作”的《堂璜》嗎?我想歷史是最有見證的。在300年后,人們還是熱忠于他的詩,都被他悲慘的一生所感動……

讓我們也感受一下拜倫他獨特的詩:

但自由啊,你的旗幟雖破而仍飄揚天空,

招展著,就像雷雨似的迎接狂風;

你的號角雖已中斷,余音漸漸低沉,

依然是暴風最嘹亮的聲音。

你的樹木失去了花朵,樹干遍體鱗傷

受了斧鉞的摧殘,似乎沒有多大的希望,

但樹漿保存著,而且種籽已深深入土,

篇2

【關鍵詞】百寶箱;性格;主題;情節結構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是明代通俗文學家馮夢龍改編的擬話本小說,“百寶箱”是小說中出現的一個小道具。這個道具雖小,但在杜十娘性格塑造、小說主題形成、故事情節的結構安排三個方面,所起的作用卻非常重要,充分顯示了改編者的思想高度和藝術匠心,值得深入探討。

一、小說標題中的“百寶箱”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原名為《負情儂傳》,是同代文言筆記小說家宋懋澄的作品。文中不乏對負心薄幸的李甲的唾罵、對孫富壞人姻緣的指斥,甚至嘲笑李甲“發乎情,止乎禮”,但小說的主題卻定位在贊美杜十娘的“三貞九烈”,捍衛封建道統。馮夢龍突破了宋懋澄的局限,把小說標題改為《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把“杜十娘”與“百寶箱”置于文章標題位置,并用“怒沉”連接起來,強化了杜十娘的反抗者形象;重新為小說確立了一個反封建禮教、反新興資產者市儈的主題,弘揚了人格、尊嚴、情感等人文主義價值觀;把“怒沉百寶箱”這一性情節置于文章標題,形成了讀者的期待效應,為小說設置了懸念,同時,“百寶箱”也就成為了小說的一條基本線索,在結構上貫穿全篇。

二、故事開端與過渡處的“百寶箱”

杜十娘從良之后,與李甲在京都與眾姊妹及柳遇春道別,謝月朗托口眾姊妹相贈,把一描金文具送給十娘,這就是“百寶箱”,是“百寶箱”在正文的第一次亮相?!胺怄i甚固,正不知什么東西在里面。”“十娘也不推辭,也不開看,但殷勤作謝而已?!边@兩個讓人疑竇叢生的細節,正展示著杜十娘的性格,并暗藏作者的結構意圖。它引起我們對“百寶箱”的興趣,從而接觸到故事開端處的杜十娘?!耙蛞婙d兒貪財無義,久有從良之志”;“妾風塵數年,私有所積,本為終身之計”;激于情義決定與落魄的李甲從良;身擁巨資,卻堅持讓李甲自借贖身銀三百兩;提前偷運“百寶箱”出行院;欲攜巨資入豪門以換取認可……我們看到了典型環境中的杜十娘的典型性格:高潔、精明、自尊、重情義。在情節結構上,正文中的“百寶箱”第一次與標題呼應,并為下文的三次出現埋下伏筆,設置了懸念;“百寶箱”的出現特征為暗出、慢出,此是“欲揚先抑”,為后文蓄勢。

杜十娘與李甲行至潞河,李甲沒了銀兩,杜十娘“乃取鈅開箱。公子在旁,自覺慚愧,也不敢覷箱中虛實。”“十娘仍將箱子下鎖,亦不言箱中更有何物?!贝耸沁^渡情節中的“百寶箱”。我們看到杜十娘對李甲的愛、信任、對前途充滿信心以及重情輕財的特點。這正是后文“怒沉百寶箱”的情感基礎。另外,“百寶箱”在此處出現,承接了前文的懸念,繼續為下文蓄勢;把“從良”與“沉江”兩塊情節連接起來,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與尾聲處的“百寶箱”

孫富替李甲分析了處境,李甲最終選擇了封建豪門的長子地位,放棄了杜十娘的真情,把杜十娘以一千兩白銀的身價賣給了好色成性的孫富。絕望憤怒中的杜十娘,以沉江前的怒罵、“怒沉百寶箱”的自殺行為,展示了自己的深層性格,形成了小說的反抗主題,把故事情節推向了。先以“百寶箱”為抵押,把孫富的一千兩銀子誆到李甲船上,再把百寶箱誆回來;當著李甲孫富之面,把“百寶箱”逐層打開,展示異寶,再逐一扔入江中,吸引來眾多“舟中岸上之人”;痛罵孫富“以奸之意,破人姻緣”,指斥李甲“有眼無珠,負心薄幸”,表白自己一番苦心、一腔真情;然后“抱持寶匣,向江中一跳?!倍攀锏膱髲团c反抗言行,再次展示了性格中的精明,并顯露了堅貞與剛烈的高貴品性?!鞍賹毾洹敝械漠悓毰c杜十娘的美好性格相互映襯、相得益彰。杜十娘與“百寶箱”這一對美好事物的毀滅,形成了小說反封建禮教反資產者市儈的主題。“百寶箱”完成了對標題、開端、過渡處的呼應,解開了謎底;“欲揚先抑”的目的也達成了,“百寶箱”給人留下了令人眩目的震撼印象。

柳遇春“坐監完滿,束裝回鄉,停舟瓜步”,無意中撈到“百寶箱”,杜十娘托夢于他,贈“百寶箱”乃為報答當年從良相助之情。這是故事的尾聲?!鞍賹毾洹痹俅维F身,并非畫蛇添足,乃作者有意為之,為小說增添了余味。杜十娘重情義的性格得到強化。故事情節更完整更自然。柳遇春“識情重義”的作為得到肯定,考慮到孫富死李甲瘋,作者弘揚了自己人文主義價值觀,對杜十娘遇人不淑的悲劇命運表達了深切的同情。

綜上所述,“百寶箱”在《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一文中的作用不可低估。除了開端、處出現的“百寶箱”,馮夢龍襲用了宋懋澄的構思外,標題、過渡、尾聲中出現“百寶箱”,都屬于馮夢龍的獨創。在此,我們看到了明末優秀通俗小說家的杰出才華。

參考文獻:

[1]吳曉鈴.話本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篇3

關鍵詞:綿延;反理性;時間;意識

在《試論意識的直接材料》中,他把時間分為科學時間和持續時間,而持續時間與生物的生命力相似,這種時間是動態的流動,呈現出經常的和永恒增長的變化,擺脫了理性思維活動的模式,只有在這種時間里人才有進行選擇的自由意志,才能領悟自我的本質,創造性地表現人性。科學時間就是鐘表所表示的時間,它是外在的,是受地球和太陽之間的運動而影響的,它沒有活力,只會機械的變化,只適用于空間形式。持續時間的概念是理解柏格森生命哲學的突破口,我認為也可以理解為“綿延”的外在表現。

要理解柏格森的“綿延”,必須要先弄清柏格森生命哲學提出的淵源。當時社會背景下,達爾文發表了《物種起源》一書,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進化論觀點。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成就進一步鞏固了“理性”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在學術影響方面,叔本華作為西方反理性主義思潮的鼻祖,叔本華認為理性不能使人解決所有的問題,因而提出了“意志”、“悲觀主義”等哲學觀點,主張“意志”才是生命的本質。尼采提出“上帝死了”,“權利意識”,“酒神”,“日神”和“超人”觀點進一步發展了反理性主義思潮,直接啟發了柏格森。柏格森上承叔本華、尼采等人的非理性主義思維方式,貶斥理智,高揚直覺,自創以“綿延―直覺―同情”為核心的哲學體系,稱為生命哲學的最終完成者。[1]這是柏格森生命哲學誕生的背景,也是理解其生命哲學的歷史資料。

一、柏格森對“綿延”的解釋

從其著作《時間與自由意志》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在第一章從研究人的心理狀態的強度入手將人的意識和現實世界的物質劃清界限,把表象性狀態和情感性狀態等感覺區分開來。第二章中,他重點研究了意識狀態的多樣性,并解釋了關于“綿延”的一些觀點。在第三章,他進一步發展了前兩章的內容,研究的是意識狀態的組織形式即自由意志。在這本書的框架中可以知道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其實是建立在人的自由意志基礎之上的了。他認為生命的本質就是“綿延”。因為他說“純綿延是完全性質式的。除非被象征地表示于空間,它是不可測量的。”[2]所以,我們必須先弄清柏格森對“綿延”的幾個定義,然后才能更好地理解這個概念:

1、“綿延”是不能被測量的。柏格森在論述這個觀點的時候用了鐘擺的例子,他認為鐘擺在擺動六十下的時候,我們認為它是一種延續,之所以肯定那個感覺始終相同乃是因為我們沒有想著感覺自身,而在想著那位于空間的客觀原因。他說“我們于是把感覺自身放到空間去,而我們所看到的不是一個在發展中的有機體,不是一堆互相滲透的變化,而是一個始終未變的的感覺…所以必得把純綿延(照意識所覺到的樣子來講)跟強度上的大小歸為一類…但嚴格講,純綿延不是一種數量;一旦我們企圖測量它,則我們就不知不覺的使用空間來代替它?!保?]

2、“綿延”是不斷發展變化著的。柏格森認為“我們越是研究時間,就越是會領悟到:綿延意味著創新,意味著新形式的創造,意味著不斷精心構成嶄新的東西。”[4]他還說到“我們意識存在的根本基礎就是記憶,換句話說,就是過去向當前中的延伸,或者簡而言之,就是活動著的,不可逆轉的綿延;”[5]

3、“綿延”是不同于概念上的語言形式的。換句話說,我們由于自身的感覺知覺問題,會發現許多事物不是簡單像我們所認為的那樣。在這一條限定中,柏格森想表達的其實是語言概念在形容感覺知覺意識時乏力的表現。他舉例說“我們在夢境不再測量綿延,而只感覺綿延;綿延不再是數量而重新變為性質。我們對于過去的時間不再加以數學式的計算;在夢境里沒有了這樣的計算,而被一種模糊的本能取而代之…日常的生活經驗也應該教會我們去辨別這兩種東西:一種當做性質的綿延,它是意識所直接到達的,也許又是動物所可感覺的;一種是(好比說)被物質化了的時間,它因被排列在空間而變為數量。”[6]綿延正是按照這種樣子直接呈現與意識中;只要從廣度派生出來的象征表示還沒有取代綿延,則綿延會一直保持此種形式。

這其實是在解釋我們意識狀態的兩方面而已,我們的感覺、觀念等意識狀態都會“呈現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清楚的,準確的,但不屬于任何私人;另一方面是混雜紊亂的,變動不停的,不可言狀的,因為語言若不取消它的可動性就不能捉住它…”[7]因此,真正的“綿延”是不能用任何象征性的事物和非事物來定義的。

4、“綿延”是無法被掌握的。柏格森說“我們已經設法證明過:綿延從其為綿延而言以及運動從其為運動而言是數學無法掌握的…”[8]

綜上可知,柏格森認為綿延是世界的本質,是持續發展的并無法言說的心理體驗,“構成了我們生活在其中的持續的經驗之流。”[9]這種體驗擺脫了理性的習慣和模式,是從人類自身意識中展現的一種不可逆轉的持續的時間,而且只有在這種時間內,人類才能充分發揮自由意志的作用,這樣才能領悟生命的本質進而去表現人性。

二、“綿延”的理論基點―上帝

柏格森將世界分為兩個不同的部分:一方面是生命,另一方面是物質,或者說是“被理智看成物質的某種無自動力的東西?!保?0]而這也是其反理性哲學的邏輯起點,生命其實就是他所理解的持續時間影響下的自由意志的外在表現。在他的另外一本著作《創造進化論》中,他認為不僅人生活在持續時間里,某種生物的進化更新正是延長了它的持續時間,周期性的發生神奇的事物并成為存在,這是生命的創造性的延伸。在柏格森看來,人的智慧不能解釋這一進程,傳統的解釋生命的兩種方法都無視創造性和否定持續時間。而再結合柏格森“在《創造的進化》中我談到上帝,就像談到一個源頭,從那里,以其自由奔放的力量,一陣又一陣地迸涌出泉水或‘激流’,分別構成個人的世界。因此那‘源’與‘流’有區別,我們不能認為那‘源’有什么錯處…絲毫也沒有針對或否定超驗的原因在世界上的存在:相反的我在該書中反復解釋我的論辯是以斯賓諾莎的存在概念為目標的。他在末了僅僅顯示某種東西總歸存在著。”[11]即柏格森認為上帝是存在的,他的“綿延”的非理性基點也是基于此的。

總之,柏格森預料到了理性科技的危機,從而提出生命哲學,讓人類審視自身,基于綿延,憑借直覺,實現自由意志的主動性。這樣,人類才能認識到生命的本質,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

[參考文獻]

[1]魏彩霞.柏格森生命哲學美學的歷史歸宿[J].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1-2

[2][法]柏格森著,吳士棟譯. 時間與自由意志[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77.

[3]同上,78-79.

[4][法]柏格森著,肖聿譯.創造進化論[M]. 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16.

[5]同上,21.

[6][法]柏格森著,吳士棟譯. 時間與自由意志[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94.

[7]同上,96.

[8]同上,175-176.

[9][美]S.E.斯通普夫著,匡宏 鄧曉芒等譯.西方哲學史[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376.

[10][英]羅素著,馬元德譯. 西方哲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380.

篇4

關鍵詞:禹羌文化;石崇拜;大禹;民族之神

石崇拜是禹羌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作為羌人的大禹延續了羌人的石崇拜,對中國古代文化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本文擬對此進行一些論述。

一、羌文化中有石崇拜

現今的羌族仍盛行萬物有靈觀念的多神崇拜。而白石崇拜正是這樣的靈物崇拜。在羌族的每家屋頂上都有一塔子,上供白石,是家庭私祭的地方。

羌族何以如此崇拜白石?這應從羌族的心態及信仰中求得解答。羌族世代相傳的口碑史詩《羌戈大戰》這樣說:現今生活在川西北這些羌族的遠祖原本生活在西北大草原。那里水草豐美,牛羊成群。后來遭到北來的異族入侵,羌人被迫西遷。羌人九弟兄率九支人馬各奔前程。其中一支在大哥阿巴白構率領下奔向了補孕山。這時敵兵突然來襲,激戰三天三夜,羌人且戰且退,損失慘重。就在這支羌人敗退到無路可走時,他們便向天女“木姐珠”禱告,祈求幫助。于是木姐珠從天上拋出三塊白石,頓時變成崛山上的三座大雪山,擋住了敵兵的追趕,這支羌人乃能來到松潘境內的熱茲草原安居。三年以后羌人重建家園有了成效,于是大家決定在“雪山頂上捧白石,白石供在房頂正中間”,以此報答神恩。[1] 這便是羌族對白石崇拜來源的應有解釋。

白石崇拜的基礎是石崇拜,而之所以有石崇拜,源于先民的艱苦生產和生活。遠古時代原始先民的生活情景我們已經無法看到,但可以感受到,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有兩點是不言而喻的,一點是環境異常嚴酷,一點是條件極端艱難。環境的嚴酷,是原始先民會時時遇到炎炎的烈日、滔滔的洪水、熊熊的野火、兇猛的猛獸的挑戰;條件的艱難,是原始先民自身生產工具的粗糙、技術水平的低下。正因為這樣,原始先民以艱苦的勞動、巨大的犧牲換來的往往是微薄的回報,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梢哉f,沒有什么比饑腸轆轆的動物更渴望獲得足夠的食物以解決生存需要了;也沒有什么比經常處于饑寒交迫狀態下的原始先民更渴望在某種范圍操縱自然現象、以求取更好的生存條件了。這種情況導致了原始先民強烈的“物欲”和控制某種自然現象的“權欲”,還有作為動物的本能的,或者延續后代的生育繁衍之欲。

從這個角度分析,石崇拜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萌生于先民的“物欲”。

在羌人的早期歷史中,石頭就成為人們崇拜的對象,因為它具有工具作用和武器作用。遠古人們要求生存,就得時時與大自然作斗爭,采集植物、捕捉野獸以至抗擊別的部落的侵擾等,無不需要工具和武器。當時,能成為工具和武器的物質對象主要有兩種:石頭和木棍。相比之下,石頭較之容易毀壞的木棍具有更大的優越性。從特定的地理環境看,羌人所在的岷江流域山石遍地,堅硬、鋒利的石英石被古羌人廣泛用作工具和武器是順理成章的。就整個人類歷史而言,幾乎所有的民族在遠古時代都曾經歷過一個用石頭作工具和武器的石器時代。羌族史詩《羌戈大戰》中,古羌人便曾用石頭作武器,打敗了“雖愚而強”的戈基人。史詩有這樣的描寫:“白構出陣很沉著,三塊白石擊戈人;白石擊中格波頭,頭破滿臉鮮血流?!盵2]

以石頭作為一種工具或武器,在現實生活中具有神奇的力量。這種神奇的力量,也反映在羌族的巫術活動中。史詩《木姐珠與斗安珠》中說:斗安珠被大火燒傷后,木姐珠去請求阿巴錫拉幫助,阿巴錫拉“用烈火燒紅三尊白石,燒水取汽為斗安珠熏身體”[3] 。再比如羌族端公在做驅鬼法事時,之所以演唱《羌戈大戰》這部經典,其目的即是想用以石頭曾助羌族打敗過戈基人的故事,去威懾那些作祟害人的鬼怪們,以使它們聞而生畏,趕快逃走。

可見,在舊、新石器時期,石頭是先民用來制造工具和武器的原材料,石器是先民獲取食物、謀取生存的“另一雙手”,石作為崇拜對象理所當然。就在石器已經不是工具的主要原材料以后,石頭仍對一些民族的吃喝住穿等起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石崇拜與相關神話傳說,亦大多萌生于這種種欲求。作為自然崇拜的主要崇拜對象之一的石崇拜,歷來較完整地保存在羌族的原始信仰當中?,F今羌族有三十萬余人,主要分布在四川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茂縣、汶川、理縣、松潘、黑水諸縣以及綿陽市所屬的北川縣境內。據研究,他們是古代羌人的一支后裔,至遲在先秦時即由西北的河湟一帶逐漸遷移到岷江上游一帶。因之,現今羌族的石崇拜應視為古老的羌文化的延續。

二、大禹傳說、遺跡都與“石”有關

大禹是我國繼炎黃之后又一人文始祖。他是古代的治水英雄,“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家喻戶曉;他同時又是我國第一個國家――夏王朝的奠基者。大禹對中華民族的締造與發展有著重大貢獻。

篇5

初讀這一消息,筆者不免愕然,大老板怎么熱衷于與豬為伍?拜會“豬堅強”,學習“豬堅強”,高呼“我肥我堅強”,這分明是以豬自詡、托物言志。豬有何辜?遭盡浩劫的一頭豬,幸免于難,接下來面對的卻是,無休止地被示眾、被惡搞、被精神。而這些老板也夠無厘頭的,不把錢捐給父老鄉親,不在家好好過節,卻招搖于世,難怪網民們罵聲一片,稱其為吃飽了撐的。

仔細一想,其實這些名流們不是表演,也許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價值取向的體現。“我們剛吃上肉,他們吃魚翅了;我們剛解決了‘三代同居’的難題,他們住上豪華別墅了;我們剛戴上金項鏈,他們換成珠寶玉石了;我們剛喝上啤酒,他們又開始青睞百年蘇格蘭威士忌了……”這是網上曾有的一個段子,當富人們連百年蘇格蘭威士忌也喝夠了,接下來會怎么樣呢?近年來,關于富豪的財富、品質未同步上升的例子可謂多矣,比如熱衷于炫耀性消費,喜歡吃黃金宴,燒錢斗樂……

“一夜可以出一個暴發戶,三代才能培養一個貴族”。由是觀之,精神上的貴族很罕見,許多富人的精神深度并未與金錢增長成正比。也正因為“為富不仁、為富不義、為富不德”的現象很大程度地存在,世人對富人這一群體的評價才不高?!吨袊嗄陥蟆吠瞥龅摹扒嗄耆搜壑械闹袊缓馈闭{查顯示:66.75%的人認為,中國富人的整體品質“很差”或者“較差”;認為中國富人整體品質“好”或者“較好”的,只占3.95%。富人的整體形象為何不堪?究其原因,也許正因為許多大老板還沒學會怎樣做富人,當有一天連花錢都厭煩了,交流泡妞經驗,追求一下怪異的生活方式,體驗一下畸形的生活狀態,或者如四川名流們拜訪一番“豬堅強”,也許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資產上千萬的富豪熱衷于哪些生活方式?去年7月14日,胡潤百富榜的創始人胡潤稱,針對中國一千名千萬富翁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的調查,結果將于今年1月揭曉。如今看來,這一調查虎頭蛇尾。千萬富翁到底有哪些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不會也不應該是奢侈與無聊。觀之那些更富的富豪,也未必是窮奢極欲。李嘉誠,經常穿膠鞋,就餐時不剩飯;曾為亞洲第一富婆的龔如心,身家高達三百億港元,每月支出不足三千港元;曾是世界首富的比爾?蓋茨和墨西哥電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埃盧也都個性低調,推崇節儉,熱衷慈善。

當然,誰也沒有權利強迫富豪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否則就是一種道德綁架。如果富豪們連拜會“豬堅強”都要受到橫加干涉,足以說明社會道德暴力的泛濫。然而,當姚明不辭辛苦,看望災區孩子時,且表示自己的心愿是建立更多的希望小學時,我倒覺得,置災區重建而不顧,依然作秀,是對災區人們蒼涼內心多么不懷好意的挑釁,是對財富倫理多么殘忍的猥褻。這些行為,被侮辱的不止是豬,被損害的不止是堅強,還隱喻著一個群體的夸張與囂張。

【原載2008年9月23日《中國

篇6

ZHANG Mingfei

City College, Kunming Univeri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Kunming Yunnan 650051

【Abstract】Darwin put forward evolution and the idea of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in the 19th century. Jack London is one of American naturalistic writer是, and his novel White Fang is based on Darwin’s idea, describing all kinds of contradiction caused by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and a tendency of naturalism. The novel reflects human life through animal life, displaying Jack London’s view to the human existent reality.

【Key words】survival of the fittest;White Fang;reflection

ⅠIntroduction

Among American naturalistic writers, Jack London’s ideology is the most complicated one. When he was a young boy, he accidentally heard about the introduction to Max and socialism, and he saw a lot in his eyes about the poor life of working class. Therefore he has a great interest to socialism. At the same time, Jack London shows his extremely enthusiasm to Nietzsche’s philosophy and Spencer’s sociology, and he is influenced by Darwin’s idea of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and “nature choose”. He uses Darwinism to explain the contradictions among different classes. He believes the working class is the fittest to survival.

All these ideas are reflected in his series of novels on dogs. The most famous one is The Call of the Wild, which is the sister work of White Fang. The hero of White Fang is a part-wolf dog called White Fang, which at last turn to be a real watchdog living in the human world. In this novel, Jack London describes a phenomenon which is 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 Darwin’s idea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is well expressed in the story.

If what The Call of the Wild describes is a kind of degeneration-- a dog changing into a wolf, which implies the degeneration from the civilization to the barbarism, to White Fang it expresses a kind of evolution, which realized by the change of living environment.

Ⅱ The Influence of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on White Fang

White Fang was born in a fierce animal world. His father was a wolf, and his mother was a

dog. Since he lived with his mother in the wild, he learned the right of competing for existence in the animal world. However, considering of his own strength and living environment after his mother died, White Fang at last chose “give in” between “give in” and “fight for”. This choice was exactly the reflection of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in animal world. In White Fang, through animals eyes, Jack London did all he could do to describe the environment where animals lived was badly and ruthlessly, which is a deep reflection to social life.

In order to exist, White Fang came into the world of human beings, where he had to blend in other dogs. In the other dogs’ eyes, White Fang was not a real dog because of his three quarters blood of wolf, therefore there were many fighting between White Fang and the rest of them. Gradually he summed up some existent principles in order to face the constant danger of hurt and even of destruction.

An American bought White Fang and trained him to be a fighting dog. During the period, White Fang lived in the flame of his fierceness; his capacity was molded by the pressure of environment. This character with tenacious and warlike is a portrayal true to Jack London’s own life experience. There was a long time in Jack London’s life he lives in the world with image of “domestic animals”.

At last, White Fang met his last master, who awaked his natural instincts to be a real dog. He experienced the verge of death with his strong will, which finally became “Blessed Wolf” and was accepted by human and other dogs. In the ideal of Jack London, White Fang turns to be a loyal servant of human, which is an expression of evolution and a tendency of naturalism. White Fang ---a part-wolf dog grew up in northern cold wild, but unexpectedly could live very well in warm southland with his master. All these changes proved that weather and environment are not obstacles to live for “the fittest”.

Ⅲ Conclusion

Jack London portrays White Fang as a “strong dog” in life. The image of the strong dog is reflected in the badly environment, especially 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 in the wild makes White Fang become the strong dog of destiny. However, the worst thing is that the wild dislikes living things, so life is a kind of offense in the wild. To be a living thing in the wild, White Fang was threatened to exist from the start, especially the menace of hunger. The first famine made his sister die, and then in the second famine, he lost his father. These experiences were branded deeply on White Fang’s mind forever, driving him aware of the “existent choice”, which became his own existent philosophy.

Jack London’s novel White Fang involves two worlds: human world and animal world. Jack London doesn’t divided them into two parts to describe, but mixes them together.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animal world, Jack London expresses his understanding to the existent situation of human society. He held “the aim of life is meat, life itself is meat. Life lived on life. There are the eaters and the eaten. The law is EAT OR BE EATEN”. The philosophy of wolf is also the human existent principle, so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can meet human world.

參考文獻:

[1]Jack London.The Call of the Wild, White Fang and Other Stories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Marcus Canliff.The Litera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M].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5

篇7

2008年,土生土長的美國人魏克,遠離親人和朋友來到中國,他的心情非常復雜。但是作為一個體育迷和運動健將,開拓中國市場,對于魏克來說簡直就是他夢寐以求的工作。他在心里告訴自己:我有足夠多的時間接受挑戰,我不能眼看著這個機會從眼前溜走。

2008年,新百倫緊鑼密鼓地重塑其在中國市場上的形象,而魏克恰恰在運動行業有著豐富的管理經驗。更為重要的是,新百倫這個有著104年制鞋歷史的運動品牌亟待在中國市場傳遞它的“慢跑”概念,推廣其跑步文化。

從年輕時開始一直到現在,魏克對運動有著異乎尋常的熱情,每天早上都要出門跑步。年輕時,因為錢包不夠鼓脹,魏克無法擁有一雙理想的跑步鞋,但每個周末他都會去運動場察看運動鞋,看什么樣的運動鞋避震性能好,看來看去他看上了新百倫具有高避震性能的C-CAP320慢跑鞋―這款慢跑鞋被《Runner's World》雜志評選為“世界第一慢跑鞋”,除了選用高科技材質,它特別強調人性化設計,提供多種寬度和高度的跑步鞋?;貞浲?魏克說當時留下的印象至今記憶憂新。事實上,魏克是因為熱愛跑步運動進而關注跑步鞋并最終成為辯識運動鞋的行家里手。

“新百倫吸引我的還有它獨特的企業文化。新百倫認為,跑步是任何運動的基礎。從品牌創立至今,新百倫都在傳揚跑步文化和推廣慢跑概念,這種堅持不受其他任何因素影響。我們希望能夠把風靡全球的跑步文化帶入中國,讓中國消費者知道新百倫的定位就是做專業的跑步鞋,讓他們知道新百倫品牌代表什么?!蔽嚎苏f。

扎根中國推廣跑步文化

其實新百倫很早就進入中國市場了,但在以往的十幾年里,新百倫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不盡如人意。與商之間不和諧的關系導致新百倫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歷經頗為曲折。相比較耐克、阿迪達斯在中國的發展,新百倫有些水土不服。

“我對新百倫感情挺深的,以前非常喜歡這個品牌,后來因為‘紐巴倫’大降價,加上假貨橫行,不得不放棄了這個品牌。”來自湖北的張雅倫說。事實上,這一番話恰如其分地說出了2000年“紐巴倫”在中國市場的遭遇。

“當然,由于過去的一些問題,我們在中國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是我們對這個百年品牌和中國消費者非常有信心?!蔽嚎苏f。

在美國,新百倫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按需打造”,通過與消費者進行深度溝通,與消費者建立了情感紐帶,從而培養了深厚的消費者品牌忠誠度,以其獨特的模式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中國,信心十足并不表明新百倫的再次崛起不會遭遇強大的市場阻力,特別是中國的很多消費者至今對“紐巴倫”心有余悸。

“其實國外的運動品牌,除了耐克和阿迪達斯,對中國市場都不是十分了解,容易犯僵化的錯誤。在這個行業,一些國外品牌反而不如國內品牌更懂得變通和找到自己的位置?!睆堁艂愓f,“雖然新百倫收回了權,再次進入中國市場,但我懷疑它今后的路不好走,它在美國成功的策略是不打廣告,但是在中國的市場環境中,不打廣告,不找體育明星代言,意味著消費者不知道新百倫。這就是中國的消費環境,比如我同事就是這樣的想法:價格和耐克差不多,我憑什么買新百倫,耐克多酷啊!因此,我覺得新百倫要在中國取得成功就必須打廣告,當然可以著重推出一些象征品位的廣告,不要讓消費者覺得新百倫和其他品牌沒什么區別,這樣才能得到中國消費者支持?!?/p>

對此,魏克說:“有些人誤解我們不用代言人。的確,通過明星的影響力拉動消費需求是一種有效的營銷手段,但是適合明星的鞋,不一定適合大部分消費者穿著。新百倫堅持從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切入并進行溝通,這并不意味著新百倫沒有廣告和市場推廣預算。新百倫在始終秉承這樣一個理念:多做活動,少請明星。新百倫要通過長期的戰略規劃同消費者建立長遠的關系,而不是盲目追求短期回報。”

“在中國推廣慢跑概念,其實是在推廣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這句話說起來容易,真正要做到還需要我們與中國消費者一起跑。我們一直說跑步不是要贏,跑步最好的速度應該是你喜歡的速度。”魏克說,“為了推廣我們的理念,新百倫先后舉辦了12'24"跑步機比賽、足夠愛?新百倫非常6公里挑戰賽、金橋8公里碧云國際社區長跑比賽?!?/p>

獲悉,新百倫從足夠愛?新百倫非常6公里挑戰賽中挑選了88名選手,對他們進行指導,然后讓他們參加中國香港國際馬拉松賽,結果來自上海的蔣成成以41分33秒獲得女子10公里組季軍。“他們都是平民英雄,他們對跑步運動的執著以及對自身極限的不懈挑戰,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跑步文化無限輝煌的未來?!蔽嚎苏f。

“有人問我,為什么要舉辦足夠愛?新百倫非常6公里挑戰賽和金橋8公里碧云國際社區長跑比賽。談起長跑,人們自然會想到半程21公里、全程42.175公里馬拉松賽。我們了解中國跑步文化,如果今天跑10公里,大部分人會說,我一年都沒跑過3公里,這是很現實的?!蔽嚎苏f,“比如足夠愛?新百倫非常6公里,不單單是那一天的跑步活動,在比賽之前的3~6個月里,每個周末在上海、北京、南京、杭州、武漢、沈陽、成都,我們都有專門的教練陪伴200位到300位跑步愛好者一起跑。這不像贊助一個馬拉松比賽那么簡單,我們有跑步俱樂部,俱樂部有跑步顧問給會員講解如何根據腳的長度、寬度以及走路的方式選購合適的鞋子,以往大家選購鞋子主要看價格、樣式,而我們提出的是一種全新的購鞋方式。我們以這樣一種方式推廣跑步文化,建立一個跑步平臺。很多人說,新百倫這樣做影響力不可能在短時間得到提高,但我們相信日復一日地通過跑步平臺把新百倫品牌介紹給消費者,總有一天消費者會認同新百倫,自發地向家人、朋友宣傳。我們在美國市場的調查數據顯示,新百倫的品牌忠誠度排名第一?!?/p>

收回權自建渠道

“現在我們完全收回權,自己做中國市場?!蔽嚎苏f。

2007年,新百倫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戴維斯(Jim Davis)從美國波士頓來到上海,在新聞會上他勾勒了新百倫在中國中心城市的擴張計劃:在北京、上海開設超豪華的旗艦店;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在中國市場的發展規模超過其他國家,成為新百倫的全球第二大市場。

當《新營銷》記者問及這一目標是否實現時,魏克說:“目前,美國市場仍然是新百倫的第一大市場,中國市場是新百倫的第三大市場,僅次于日本市場,之所以排在日本市場之后,原因在于新百倫最初進入日本市場時就通過推廣跑步文化的方式推廣品牌,如果新百倫在中國市場最初也采用這種方式,如今的市場局面就會大不一樣了。2009年新百倫的增長超過了40%,2010年的增長目標是50%,讓中國市場成為新百倫的全球第二大市場仍然是我們的目標。”

Sport 100市場推廣部經理楊寅說:“從2007年到 2008年,我們明顯感覺到新百倫的變化,首先是店鋪形象做了調整,看起來更新、更時髦了。然后是新百倫開設了幾家直營店。另一方面就是上貨的速度更快了,開始在商場里做一些比較大的活動?!?/p>

在楊寅的印象中,新百倫在Sport 100分布于全國16 個城市的連鎖店里都有專柜,但是“廣告比較少”,相比耐克和阿迪達斯,表現不夠搶眼?!暗抑肋@個品牌在國外做得不錯,專業做跑步鞋。收回權自己做,我覺得新百倫還是有希望的?!?/p>

據了解,新百倫在新概念體驗店的選址、店內設計及布局上著實下了一番工夫?!叭ツ?月15日,新百倫全球首家新概念體驗店在北京前門大街開業。今年2月6日,新百倫第二家新概念體驗店在上?;春B烽_業?!蔽嚎苏f,“其實中國這么大,單單在北京和上海開旗艦店是不夠的,我們計劃在大城市具有代表性的商業街再開10家新概念體驗店。我們將通過‘過去―現在―未來的理念’,展示新百倫一個世紀以來的精神遺產,渲染20世紀50年代、60年代美國的懷舊氣氛,新概念體驗店的頂部是一幅長長的描繪新百倫歷史的畫卷,櫥窗里是充滿活力、動感十足的模特真人秀,我們要通過獨特的手法給消費者一種完全不同于其他運動品牌的體驗。未來兩年我們會集中精力抓一線、二線城市,尋找真正了解新百倫品牌并與我們目標一致的經銷商,建立自己的經銷商體系,把看中的市場先做好?!?/p>

篇8

關鍵詞:詩人;迷狂說;理念世界

在西方美學史上,柏拉圖是第一個建立起美學體系的思想家。他的美學思想是以理念論為基礎建構起來,因此帶有唯心主義傾向,影響了后來的浪漫主義美學發展。與其體系完整的哲學理論相比,柏拉圖的美學也涵蓋了審美主體、審美客體、審美過程等美學范疇,總結了美學中“文藝與現實世界的關系”、“文藝的社會功用”兩個重要問題。與其理念論哲學思想不斷推進類似,柏拉圖美學思想也分為前后期,并在后期美學思考中對前期觀點作了修正。正如柏拉圖哲學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一樣,其系統的美學思想也影響了后來的美學發展。受理念論本體論思想決定,柏拉圖的美學也是肯定理念世界的美,否定可感事物的美,認為審美或藝術創作的最高理想就是“美真善合一”。為了在教育上強化兩種世界的區別,柏拉圖認為文藝應服務政治,創作崇肅的作品,否定對具體可感事物、低劣情感等的文藝創作。

一、“詩人”的闡釋

  從藝術摹仿自然、美本身就是美理念這兩個不同的角度出發,柏拉圖明確區分了兩種詩人:一類是由于詩神憑附而從事創作的詩人;一類是憑詩的技藝從事創作的詩人。在《斐德若篇》中,柏拉圖把人分成九等,其中第一等人是“愛智慧者,愛美者,或是詩神和愛神的頂禮者”,也就是詩神憑附而寫詩的詩人,其實就是柏拉圖心中“美真善合一”的哲學家。這類詩人并不是從現實世界出發來創作詩篇、感受美感的。這些人之所以能列到第一等,主要是因為他們是從理念這個本原出發,才創作出真正的、有美感的詩篇。

二、“迷狂說”的論述

既然理念是最高的美,那么現實世界中的感性事物是否具有美感呢?柏拉圖并不否定一般藝術美,而且在他早期的《大希庇阿斯篇》中還專門討論了藝術和其他感性事物的美。但對于感性事物的美,柏拉圖沒有得出一個完整結論,而是形成了三種看法,第一種就是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形成的“美就是有益的”效用觀點。從美可以成為善的原因、美的可感事物可以產生好的效果觀點出發,柏拉圖在《理想國》和《法律篇》里權衡哪些種類藝術作品還可以留在理想國內。第二種就是《理想國》中提出的摹仿觀點。藝術摹仿感性事物,感性事物又摹仿理念,而理念是美的最高的根源,直接或間接摹仿理念的事物就多少“分享”到理念的美。第三種是柏拉圖在《斐德若篇》中結合“靈魂輪回”說提出的神秘看法,認為感性事物的美是由靈魂隱約“回憶”到未依附肉體前在天上見到的真美。這一觀點本質上與第二種相同,只是借用了古希臘神話內容來表達。后兩種觀點都把藝術美看作“絕對美”的影子,和“效用”觀點有深刻矛盾。因為“效用”觀點替美找到了社會基礎,而另外兩種觀點是在另一個世界找美的基礎。這也是柏拉圖前期理念論哲學內在矛盾的一個體現。

受理念論思想決定,柏拉圖區分了兩類詩人。后一種詩人憑借技藝創作,一種詩人憑借靈感創作,柏拉圖認為兩者藝術才能來源不同。作為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創造者,柏拉圖受其理念論思想影響,認為藝術才能不是來自變動不居的可感世界,而是摹仿、取法于理念世界。對藝術家(指第一等詩人)如何摹仿理念世界創作作品,柏拉圖提出了“迷狂說”美學思想,認為理念世界將文藝創作的靈感傳給文藝家,才有了偉大的藝術作品。對于“迷狂說”柏拉圖給出了“磁石說”、“回憶說”兩種不同的解釋。柏拉圖在《伊安篇》中提出了“磁石說”,認為是神靈像磁石傳導磁性一樣將文藝靈感傳給詩人或藝術家,使他處于迷狂狀態,決定著他們去進行文藝創作。在《會飲篇》里,柏拉圖描繪了回憶“美本身”的漫長過程,從美的形體到美的靈魂、美的行為制度到美的學問知識,最后到美的本體,這一認識論的過程同時也是價值逐漸升級的過程,是靈魂逐漸返回自身、回到理性家園的過程。他的起點和終點都是對理念世界肯定。

三、“理念世界”的社會功效

柏拉圖對理念世界的推崇,具體還表現在他的社會功效。其在他的晚期作品《理想國》中,他認為當時的藝術作品既破壞希臘宗教的敬神和崇拜英雄的信仰,又使人的理智容易失去控制,讓中“低劣部分”得到不應有的放縱和滋養,從根本上破壞理想國的“正義”。柏拉圖貶斥詩歌不是絕對的,也歡迎詩人在理想國內創作詩歌,但條件是詩歌是對神或者奴隸主統治者歌功頌德,替國家培養他心目中的理想衛士,“證明詩歌不僅能引起,而且對于國家和人生都有效用。”柏拉圖并不否認詩歌在審美意義上具有令人愉悅的作用,但他更強調詩歌積極正面的社會效用。這也正是他自己的政治理想。這種試圖以個體生命統攝對象世界的雄心壯志明顯帶有濃厚的烏托邦氣質。

參考文獻:

[1]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一卷,王曉朝譯,人民出版社2001年. 

篇9

關鍵詞:查慎行;詩歌;白描

查慎行(1650-1727),字悔余,號他山,晚號初白老人,康熙四十二(1703)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浙江海寧人。他是“清初六大家”之一,一生詩歌創作豐碩,著有《敬業堂詩集》五十卷,《續集》六卷,總量五千余首,為清初詩人之最。他的詩以紀游見長,善用白描,自然清新,被推為清代宋詩派的典范。白描,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指純用線條來勾勒形象,不加彩色渲染。后被引入了文學領域,專門形容那種用簡潔、樸素的語言描繪出對象的特征,不事雕琢、不作渲染的創作方法。查慎行的詩歌之所以能在清代甚至整個詩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與他運用白描法的精純熟練是分不開的。

查慎行在《東木與楚望疊魚字凡七章》其二中明確標舉了自己的創作傾向:

插架徒然萬卷余,只圖遮眼不書。

詩成亦用白描法,免得人譏獺祭魚。

從這首詩中拈出的白描,當是反對炫耀學問、堆砌典故之意,這恰和他本人的飽讀詩書、滿腹學問形成了對比。他雖強調以學問為“根株”(《題陳季方詩冊》)、以學力養天資,卻只把它視為詩人必備的修養之一,具體創作則藏棄學問、捐書為詩、重用白描。所以,討厭“填書塞典,滿紙死氣,自淹博”(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三)的性靈主將袁枚十分欣賞查詩的這一特色。袁枚的《仿元遺山論詩》其五曰:

他山書史腹便便,每到吟詩盡棄捐。

一味白描神活現,畫中誰似李龍眠?

在《隨園詩話》卷八中又說:“查他山先生詩,以白描擅長,將詩比畫,其宋之李伯時乎!”李龍眠、李伯時指宋畫家李公麟,他字伯時,號龍眠居士,擅長以墨線勾勒、不施色彩的作畫方法,謂之白描。查慎行在《初白庵詩評》中評白居易《弄龜羅》詩曰:“白描高手,只是善達性情?!笨梢?,在他看來,高明的白描是有益抒寫性靈的。

除此之外,查慎行詩之白描,當還有不事文飾、不求濃墨重彩的另一層含義。他在詩中也頻頻給予自道,如《雨中發常熟回望虞山》云:

天工似嫌秋太濃,變態一洗歸空鰲:波蒸云作朝雨,用意不在丹黃中。

大癡歿后無傳派,此段溪山復誰畫?老夫新句亦平平,要與詩家除粉繪。

借繪畫之理道出白描之喜尚,因為在國畫中,粉飾是與白描相對應的畫法,“除粉繪”自然就是尚白描了。相近的說法與旨意還見于《秋花》一詩,此詩為查為仁的《蓮坡詩話》所存,詩曰:

雨后秋花到眼明,閑中扶杖繞階行。

畫工那識天然趣,傅粉調朱事寫生。

反對“傅粉調朱”的重彩,喜愛未經渲染的天然之趣。而在《自題廬山紀游集后》詩中,作者講得就更直截了當了:“偶然興至或留題,聊藉微吟豁胸臆。詩成直述目所睹,老矣焉能事文飾?!睆恼摦嬣D到直接的論詩上,清晰地表達了他不事文飾、白描出之的作詩之法。

白描法運用于查氏詩歌的各類題材中,尤以紀游詩成就最高。這些詩語言淺顯通俗,樸實無華,如慎行自言,“我詩質直無夸辭”(《甘泉漢瓦歌為侯官林同人賦》),然又準確凝煉,含蓄雋永,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大江南北風情各具的美景奇觀,如那首廣為傳唱的五絕小詩《舟中書所見》: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

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詩歌明白如話,樸素質直,寥寥二十字就把漁燈反照在風浪中如滿河散星、隨波閃耀的迷人夜景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出來;先靜后動,以動襯靜,又足見匠心。又如《淮岸夜泊紀所見三首》其三:

大星三五點,小星明復滅。

俯仰一青天,玻璃渾不隔。

無風之夜,星光明滅,平靜的河面若一面大鏡子倒映著青天繁星,使人無論俯身還是仰首皆能見到其美景,就像中間放了透明的玻璃似的。比喻貼切,情趣自具。

運用白描手法要求在有限的篇幅里展現盡可能大的容量,所以查慎行的詩歌往往具有高度凝煉的省略技巧和以一當十的文字功力,突出本質,剔棄蕪雜,然字里行間又留足余地,能充分調動欣賞者運用想象力和自身經驗去填補空白,充實作品。如《青溪口號》其二:

橋壞笮系繩,水淺??煽?。

牛背度溪人,須眉綠如畫。

一個常為人忽視的生活小場景,卻被詩人點染得生趣盎然。笮(竹篾擰成的索子)做成的橋壞了,為什么用繩子系著而不用笮來續補?詩的第一句就引發了讀者的疑問,從而展開了對當地民風民俗的聯想。然后詩的主角――一個騎在牛背上悠悠閑閑的渡溪人出場了?!绊毭季G如畫”一句又讓人產生了無限聯想:為什么須眉會變綠呢?是讓溪水映綠的呢還是被兩岸群山佳木染綠的?抑或是看久了綠水青山的詩人在陽光下的錯覺?真是余味深長。

查氏運用白描法不僅準確逼真地再現了客觀的形象與場景,而且能在形似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深入對象的內部,揭示其內在的底蘊與精神,做到形似與神似的統一,給人風神飛動之感。如《曉發胥口》:

半浮半沒樹頭樹,乍合乍離山外山。

借取日光磨一鏡,吳娘船上看煙鬟。

篇10

關鍵詞:商品拜物教 社會生產關系 社會意識

商品拜物教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生產關系還是社會意識,這是我國理論界長期以來沒有解決好的基礎理論難題之一。拜物教問題是貫穿《資本論》始終的基本理論問題,其中包括有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和利息拜物教等形式,作為商品拜物教是其他各種拜物教形式的基礎,其他拜物教形式都是商品拜物教進一步發展的產物。從《資本論》的整體研究思想來看,商品拜物教的研究對象就是揭示商品生產的社會生產關系,特別是揭示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社會生產關系,揭示在這種經濟形式下社會生產關系借以實現或表現的形式。至于馬克思在研究中提及的拜物教思想或觀念,這是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并不包含在《資本論》的研究對象之中。

從商品拜物教的性質分析商品拜物教的研究對象

無論在什么樣的社會生產條件下,生產者之間必然發生相互交換勞動的關系,但是在商品社會的生產條件下,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勞動的關系,卻要通過物和物的交換關系表現出來,使物本身帶有不可思議的神秘性質了?!翱梢姡唐沸问降膴W秘不過在于: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由于這種轉換,勞動產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商品形式以及商品形式所表現的價值關系,本來是人們之間一定的社會關系,但它在人們面前卻采取了物與物的關系的虛幻形式?!耙虼?,要找一個比喻,我們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腦的產物表現為賦有生命的、彼此發生關系并同人發生關系的獨立存在的東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產物也是這樣。我把這叫做拜物教”。

我們要著重理解馬克思關于商品拜物教性質的基本思想。首先,人們自己的一定的社會關系,它在人們面前卻采取了物與物關系的虛幻形式。馬克思認為,問題的本質是人們自己一定的社會關系,虛幻形式并不是那種精神世界中的與宗教等同的虛幻形式,而是在物質世界中,人與人的關系表現為物與物的關系的間接和神秘的外觀表現。這種間接和神秘的外觀表現同人們自己一定的社會關系的本質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如果要找一個比喻,就要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馬克思認為,在宗教世界的幻境中,人腦的產物表現為賦有生命的、同人發生關系的獨立存在的東西。其實,這些東西是由人腦幻想出來的,是真正虛幻的東西,客觀上是不存在的。但是,這些東西反轉過來,卻成為支配人們行動的力量。商品的神秘性質,也和它相類似,所不同的是,那只是人手的產物,就是說,人們用雙手勞動生產出來的商品,本來是應該為人所支配,可是現在卻反過來起著支配人的作用。因而人們對物,好像對上帝一樣,進行偶像崇拜,認為物本身具有駕馭人的無上權威。所以,商品拜物教的性質就是指物和物的關系掩蓋著人和人的關系。必須強調的是,馬克思在這里所作的比喻,并不是指等同,更不是指同樣,它只是從某一側面,就其相似之處來形象地說明問題的一種方法。

從商品拜物教的根源分析商品拜物教的研究對象

馬克思指出:“商品世界的這種拜物教性質,象以上分析已經表明的,是來源于生產商品的勞動所特有的社會性質”。生產商品的勞動,一方面,由于私有制,他表現為私人勞動;另一方面,由于社會分工,私人勞動必須為對方勞動,通過勞動的交換來滿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所以,私人勞動具有社會性。這種獨特的社會性質只有在商品交換中才能表現出來。這就使人們在勞動中的直接的社會關系,表現為物與物之間的關系。“因此,在生產者面前,他們的私人勞動的社會關系就表現為現在這個樣子,就是說,不是表現為人們在自己勞動中的直接的社會關系,而是表現為人們之間的物的關系和物之間的社會關系”。

馬克思指出:“從那時起,生產者的私人勞動真正取得了二重的社會性質。一方面,生產者的私人勞動必須作為一定的有用勞動來滿足一定的社會需要,從而證明它們是總勞動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會分工體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種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勞動可以同任何另一種有用的私人勞動相交換從而相等時,生產者的私人勞動才能滿足生產者本人的多種需要”。但是,私人勞動的這種二重的社會性質不能直接反映在私人生產者的頭腦里,也就是說,在實際買賣中,私人勞動的二重社會性質是看不出來的。一方面,私人勞動的社會有用性,表現為勞動產品必須具有使用價值,而且是對別人有用的社會使用價值的形式。另一方面,私人勞動作為抽象的人類勞動所具有的共同性質,表現為各種勞動產品具有共同的價值性質的形式。這樣,從交換中只能看到有用物和價值物,而看不到物所包含的私人勞動的社會性質了。這就使人們產生一種幻覺,本來是人們自己使他們的勞動產品彼此當作價值發生關系,這些物只是同種人類勞動的物質外殼,卻被看成是勞動生產物所固有的自然性質了。

在商品生產中,商品拜物教性質的必然性在于:首先,商品的物質外殼掩蓋了價值實體、價值本質,造成了商品的神秘性。只要商品經濟存在,勞動產品就必然采取價值形式。價值的實體被商品的物質外殼所掩蓋,使人們易于把勞動產品的社會性質看成是勞動產品本身的物質屬性。其次,價值規律自發的調節作用,造成了商品的運動支配著商品生產者命運的幻覺,加深了商品的神秘性。最后,貨幣形式進一步加深了商品拜物教的幻覺。貨幣形式是價值表現的完成形式。貨幣能直接與一切商品相交換,好像金銀本身的物質屬性天然就是一般等價物,從而更加掩蓋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可見,商品拜物教和貨幣拜物教,都不是什么社會意識,而是指人們的社會生產關系必然表現為物與物的關系,抑或貨幣與物的關系的社會經濟現象。

從《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分析商品拜物教的研究對象

如果從《資本論》的研究對象來看,問題就更加明顯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恩格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指出:“在這里我們立即得到一個貫穿著整個經濟學并在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頭腦中引起過可怕混亂的特殊事實的例子,這個事實就是:經濟學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歸根到底是階級和階級之間的關系;可是這些關系總是同物結合著,并且作為物出現”。列寧在《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中指出:“凡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看到物與物之間的關系的地方(商品交換商品),馬克思都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商品的交換表示通過市場來實現的各個生產者之間的聯系”。以上論述都在強調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而研究對象的基本特征就是要通過揭示拜物教,即通過揭示物與物之間的關系,來揭示隱藏在物后面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

馬克思依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不僅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中來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而且還從生產關系的總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中來研究生產關系。馬克思認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從來不存在沒有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也不存在沒有上層建筑的經濟基礎。一般來說,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上層建筑為經濟基礎所決定,并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而變化。但上層建筑也有一定的反作用,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以起決定作用。馬克思不是單純地、孤立地研究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而是從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相互作用中,來研究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的。列寧在分析《資本論》的結構時,曾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比作“骨骼”,而把適合于這種生產關系的上層建筑比作“血”和“肉”。要使骨骼有血有肉,就必須聯系上層建筑來研究生產關系。但是,聯系上層建筑并不表明上層建筑也包括在《資本論》的研究對象之中,馬克思在《資本論》的研究中,曾經大量引用過生產力、科學技術、社會歷史、國際分工、國際貿易等方面的資料和信息,如果這些資料和信息都是研究對象的話,則《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就是包羅萬象的了,這種研究思路顯然是違背科學原則的。就其《資本論》的思想實質而言,仍然是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的。

從生息資本的形式分析商品拜物教的研究對象

馬克思指出:“在生息資本上,資本關系取得了最表面、最富有拜物教性質的形式”。在商業資本形式G―W―G`上,雖然這種資本運動,僅僅限于流通領域,好像利潤是從流通中產生的,但是在這里,還存在著資本主義運動的一般形式,“利潤仍然表現為一種社會關系的產物,而不是表現為單純的物的產物”。但是,在生息資本形式G―G`上,既不表示生產過程,也不表示流通過程,資本的社會關系一點也看不見了,在這里所看到的,只是一定的價值量的數量關系。前者為生息資本的本金,后者為生息資本加上其帶來的利息,因而G―G`所表現的,只是本金和本金加利息的關系。因此,在生息資本上,資本關系完全取得了拜物教的性質,人和人的社會關系,歪曲地表現為物和物的關系了。同時,生息資本沒有任何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不借助任何社會行為和社會關系,貨幣本身就能自然地產生出貨幣來。“現在,物(貨幣、商品、價值)作為單純的物已經是資本,資本也表現為單純的物;總再生產過程的結果表現為物自身具有的屬性”。這就是說,資本表現為一種物,只要貸放出去,就能夠直接生出一定量的貨幣來。

在生息資本上,這個自動的拜物教,即自行增值的價值,會生出貨幣的貨幣,就純粹地表現出來了,并且在這個形式上再也看不到它的起源的任何痕跡了?!吧鐣P系最終成為一種物即貨幣同它自身的關系”。貨幣或商品獨立于再生產之外,從而具有增殖本身價值的能力,資本的神秘化取得了最明顯的形式?!霸谶@里,資本的拜物教形態和資本拜物教的觀念已經完成”。同時,在生息資本形式上,資本的社會關系的屬性,卻變成了貨幣這個物本身的屬性了。原因在于,資本采取生息資本的形式,首先作為資本商品而出現,這種商品的自行增殖的性質有一個固定的價格,這個價格就是利息。由于生息資本作為資本商品,被看成是可以出售的物,不僅具有價格,而且能增殖價值,這樣,資本的社會關系的屬性,自然就變成了貨幣這個物本身的屬性了。但是,從利息的本質而言,它是職能資本家使用借貸資本而讓渡給借貸資本家的一部分剩余價值,其來源歸根結底是產業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由于利息是平均利潤的一部分,而平均利潤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因而利息就是剩余價值的特殊轉化形式。所以,利息就體現著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共同剝削工人和共同瓜分剩余價值的社會經濟關系。

總之,商品拜物教就是專門研究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社會生產關系和這種社會生產關系為什么必然表現為物與物的關系。同時,說明了在這種社會生產關系基礎上產生的與其相適應的社會意識和思想觀念。前者是主要的、第一位的,因而構成商品拜物教的研究對象。后者是次要的、第二位的,因而不能構成商品拜物教的研究對象,只是研究中順便需要說明的問題。商品拜物教的研究對象究竟是社會生產關系還是社會意識之爭,不是一個枝節問題之爭,而是關系到整個商品生產社會中具有統治作用的根本問題之爭。因此,澄清理論界關于商品拜物教研究對象之爭,就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