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講故事范文

時間:2023-04-09 23:07: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兒童講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兒童講故事

篇1

兒童睡眠枕經過多年測試,由復旦大學專家研發而成,將最新高科技語音識別技術、超強的智慧芯片控制系統,專業兒童心理學融入睡眠枕頭中,晚上睡覺前能為寶寶唱歌、講故事,引導寶寶快樂入睡,還有報時功能和鬧鈴設置,叫寶寶準時起床,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項目特點

1.無輻射,保障兒童健康成長。

2.智能語音對話,培養兒童開朗的性格。

3.講故事,背唐詩,開啟兒童心靈成長的智慧。

4.放音樂催眠曲,讓兒童更快進入夢鄉。

5.天然乳膠枕,給兒童深層睡眠。

6.波浪形人體工學設計,保護兒童頸椎健康成長。

7.USB接口,可以網絡下載更多音樂故事,陪伴兒童一路成長。

市場分析

目前該項目已成功在全國開設180余家經銷點,遍布上海、江蘇、浙江、云南、江西、遼寧、內蒙古等南北多地。目前市面上都是普通單一的枕頭,很少有針對兒童設計的枕頭,兒童睡眠枕從根本上突破了這一模式,專門針對3—12歲兒童設計,作為獨一無二的產品,市面上并沒有同類產品競爭,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投資條件

投資該項目縣級市需交納2.68萬元區域保證金,總部承諾免費贈送3萬元貨品,同時從第二次進貨開始,總部會給經銷商每次800—1000元左右的返利,直到2.68萬元的保證金全部返還清為止,一般半年左右能夠返還完。目前該產品可采用開店或在母嬰用品店、兒童用品商店進行代銷的模式進行銷售。

效益估算

該產品主要有兩種材質,乳膠枕進價68元,市場建議售價168元,決明子枕進價48元,市場建議售價98元,經銷商可根據當地不同情況調整售價。以一個鋪貨到十家相關兒童店的商為例,10個銷售點每天平均銷售5個兒童睡眠枕,每個產品和店家利潤平分后,平均每個產品可獲利80元,每個銷售點每天可為商盈利400元,一個月盈利1.2萬元,10個代銷點每月可為商盈利12萬元。

篇2

【關鍵詞】 免疫;接種率;現狀;回憶;真實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imate the authenticity of memories about childrens immunization status that were recalled by different parents and ones which were in different living conditions and in different education conditions in the city of Neijiang.Method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methods was used.600 parents who had children aged 4~5 years (400 permanent children and 200 floating children) were selected in 20 rurals,towns and neighborhoods in the whole region.Health statistics principle was used to assess the authenticity of there immune memories.Results Prior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immunization miller four full immune basis rate was 82.8 percent,floating children vaccination rate was 62.8 percent.The rate that parents recalled inoculation and vaccination of children was less than 50 percent.The authenticity of the childrens immunization history recalled by parents had got the educ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That recalled by mothers was higher than fathers,grandmothers than parents,urban than rural.90 percent of the urban children was vaccinated all relevant vaccines.In the rural areas,only 60 percent children were vaccinatedby all relevant vaccines.Conclusion The answers about immunization status recalled by parents in towns have the higher credibility than the parents in the countries.The higher education level of child-motherscredibility is higher.The credibility of the town is higher than in rural areas,they cant be considered as immunization children.They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 objects that arent vaccinated and should be vaccinated in the next step.

[Key words] immunization;vaccination rate;status quo;memories;authenticity

在計劃免疫工作的現場調查中,免疫史調查是極其重要的一項內容。免疫史的來源有相當一部分是兒童雙親或其監護人(如祖父、祖母等)的回憶。家長的回憶是否準確,以及如何作為免疫接種的依據,對直接影響當地兒童免疫規劃工作的評價和查漏補種對象的確定。為評估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居住環境條件,不同身份家長對兒童免疫接種狀況回憶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程度,我們在全區開展了兒童家長免疫回憶真實性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在我區14個鄉鎮和城區6個街道各選擇2個村(或社區)共40個點,每個點調查10名適齡兒童;每個鄉鎮和城區各點調查10名流動兒童,調查對象為12~24個月齡的兒童。

1.2 調查方法 在各鄉、鎮、村和城鎮各街道抽樣的兒童調查均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法,現場調查采用橫斷面調查法,按照設計的調查方案和調查表先調查兒童家長,逐一詢問文化程度、該兒童的一般免疫史及接種證建立情況,調查結束后,再讓其出示兒童預防接種證,記錄疫苗接種情況。現場調查結束后,到鄉鎮及街道防保所核對接種卡。

1.3 判斷標準 以接種證或接種卡為準(卡證不符者以證為準,無證以卡為準,卡證均無示為未接種)分別計算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地區兒童父母分別對各種疫苗接種回憶的真實性程度。疫苗包括五種:卡介苗(BCG)、脊髓灰質炎疫苗(TOPV)、百白破(DPT)、麻疹疫苗(MV)、乙肝疫苗(HBV)。合格接種以國家統一的免疫程序為準。

1.4 評價指標 五苗接種率、四苗全程(UCT4)接種率。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統計學原理將數據作顯著性比較分析。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本次共調查20個鄉鎮街道40個點400名常駐兒童和200名流動兒童,接種狀況見表1。平均四苗全程接種率為82.8%,流動兒童明顯低于常駐兒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9.42,P<0.01)。表1 內江市市中區常駐兒童與流動兒童五苗基礎免疫接種率比較

2.2 家長回憶準確免疫史的真實性 將接種記錄證明家長回憶孩子接種過疫苗的真實性作為第一種情況(即首先在家長回憶孩子接種過疫苗的兒童中,去核實接種記錄確認接種過該疫苗者)。

接種過疫苗的兒童中,家長能明確回憶其接種過該疫苗者為第二種情況(接種記錄確實反映孩子接種過疫苗的兒童中,從家長的回憶中排除不詳和未接種而明確能回憶起孩子接種過疫苗者)。

接種記錄證明家長回憶孩子未曾接種過疫苗的真實性作為第三種情況(首先由家長回憶孩子未曾接種過疫苗的兒童中,去查接種記錄證實未接種過)。接種記錄證明孩子未種過疫苗,但其家長回憶曾接種過作為第四種情況。

由表2可見,兒童家長回憶孩子曾接種過疫苗的,該孩子確實接種過疫苗的可能性在80%,其中農村在60%,城鎮在95%以上,城鎮明顯高于農村(χ2=13.47,P<0.01);在多數家長不能確切回答免疫史的情況下,接種過該疫苗的兒童,其家長能明確回憶其接種過疫苗的比例不超過50%,家長認為未種過疫苗的真實性不超過20%,即該回憶不真實;未種疫苗的兒童中,家長認為孩子接種過疫苗的真實性城鎮不超過80%,農村不超過40%。表明城鎮的真實性明顯高于農村(χ2=28.64,P<0.01)。 表2 城鎮及農村兒童家長不同情況對五苗接種回憶真實性百分率比較

2.3 不同情況免疫史回憶的真實性 以有明確免疫史記錄的兒童中其家長能正確回憶者所占的比率(第一種情況和第三種情況所占的比例),比較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身份以及常駐和流動兒童家長免疫回憶的真實性。

由表3可看出,具有中學以上文化程度的家長,其各種疫苗免疫回憶真實性明顯高于小學及文盲的家長(χ2=6.04,P<0.05),兒童母親對所有疫苗的免疫史回憶真實性明顯高于父親(χ2=11.31,P<0.01)。常駐兒童家長免疫回憶真實性略高于流動兒童家長,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3 不同情況的家長免疫接種回憶真實性比較

2.4 家長的免疫回憶為不詳的情況 家長不能有免疫史的兒童中確實接種過疫苗者所占比例,BCG、TOPV、DPT、MV和HBV疫苗分別為98.67%、98.31%、96.21%、96.02%和95.84%。有明確免疫記錄的兒童中,家長不能回憶免疫史所占比例BCG、TOPV、DPT、MV和HBV疫苗分別為48.37%、49.13%、54.12%、47.35%和49.82%。

3 討論

目前,常規免疫接種率報告質量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報告接種率往往比實際接種率高,不能真實反映實際接種情況[1],因此常規接種率調查便成為評估兒童計劃免疫工作的一項重要指標。但是,近年來,地方經濟條件差,基層預防保健人員(特別是村級)勞動報酬不落實,機構缺乏穩定性,計劃免疫工作質量提高不快,兒童預防接種卡證等資料記錄不完整,保存尚不夠完善,接種證遺失后補證的較多,原來的接種記錄以兒童家長的免疫回憶為兒童免疫接種史的重要來源,因而兒童家長免疫回憶的真實性對評價兒童免疫狀況,補填既往接種記錄帶來重大的影響。

本次調查,雖然是在一個局部區域進行,但兒童家長回憶接種過疫苗的真實性在城鎮達95%以上,而在農村僅為60%,這與城鎮計劃免疫工作質量和群眾的接受程度有關[2],表明在城鎮接種率較高,在農村較低,同時也反映出城鎮兒童家長免疫回憶的肯定回答具有可信性,在農村可信性差,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計劃免疫工作中存在的問題:(1)宣傳工作力度不夠,宣傳面狹窄,在城鎮宣傳較好,而在距城鎮越遠的農村宣傳差;(2)意識問題,由于廣大農民普遍對兒童預防接種不夠重視,不注重兒童的免疫情況;(3)在農村地區免疫接種的相關資料管理不善,記錄不完整。

調查結果顯示,兒童家長文化程度越高,對疫苗的免疫回憶真實性越高,這與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對健康知識的認知程度有關。母親在哺乳期撫養孩子等方面,經常接受產后訪視醫生的宣傳,并且與兒童接觸密切,又有更多帶孩子去免疫接種的機會,受到了較多的免疫規劃相關知識的教育,加之母親更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免疫狀況,所以兒童母親的免疫回憶較父親具有更高程度的可信性。

另外,目前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等因素影響,孩子的父母均忙于工作,將撫養孩子的責任轉嫁給孩子的祖母或祖父,特別是農村,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的日常生活都由祖母或祖父來料理,預防接種也不例外。因此,出現了祖母或祖父的免疫回憶真實性高于父母。在城鎮家長的免疫回憶為不詳的兒童中有95%以上的兒童均接種過相關疫苗,因而出現了調查接種率較回憶調查接種率低的現象。

總之,在評價兒童免疫基礎免疫接種率狀況和查驗補辦預防接種證時,應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狀況、健康教育真實普及情況以及家長文化程度和撫養孩子的狀況綜合分析兒童免疫史的歸屬,并根據不同的地區、經濟、文化水平等狀況制定科學的評價方法,以達到最佳的評價效果,反映當地兒童計劃免疫的真實狀況,確定相關疫苗查漏補種的地區、范圍和對象。

通過這次接種評價,更進一步地明確了下階段兒童免疫規劃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農村兒童及流動兒童的預防接種以及農村衛生知識的宣傳和普及是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期的免疫規劃工作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篇3

故事是人在認知世界的初期最喜歡的文學體裁之一,其中有各種善良、兇惡的人物和動植物,有曲折跌宕的故事情節,還能夠任意編造屬于自己審美最高層次的意境。學前兒童喜歡故事,是因為他們能在故事中獲得情感的滿足,而教師喜歡用故事進行教學,不僅是因為幼兒喜歡,還因為通過講故事、討論故事、質疑故事、創編故事等方式,能讓幼兒形成品質、增加知識、增長能力,促進他們富有個性地發展。

故事以事為主,在對幼兒生動描述事情的過程中,也向幼兒講辨別是非、界限對錯、區分好壞的道理,一般來說,對學齡前兒童講道理,遠不如跟他們講故事,更能提升孩子的品質。

二、故事教學能增加幼兒知識

幼兒故事中蘊含的知識是多方面的。如從《小青蛙找媽媽》中,孩子們就能清楚地知道關于青蛙的自然知識:青蛙媽媽繁殖時生的不是小青蛙而是卵,那些卵后倆變成長尾巴的小蝌蚪,最后才會變成小青蛙,還了解了青蛙的具體特征:有兩只大眼睛,嘴巴大而闊,肚皮白,四條腿等。在平時生活中即使幼兒見過青蛙,也不一定就會仔細觀察,所以通過故事,他們能詳細記住不少知識,以后再遇到青蛙的時候,就會從腦子里搜索出這些知識做比認。

如果老師一邊講故事,還一邊有意識地讓幼兒參與表演,他們獲得的知識就會愈加牢固。工作若干年后,我還聽一個同學說起她在幼兒園聽老師講故事時,自己扮演小螃蟹的情景,這成為她至今仍經常回憶的童年趣事,就是在這個故事中,她第一次知道了螃蟹是橫著走的。

故事中的知識,通過故事這根線索,被一個個串了起來,讓幼兒在被故事情節深深吸引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走上了文化學習之旅。

幼兒聽故事時,會很自然地將老師的聲音轉化成一個個的畫面,這就是想象力;他們還會將想象出來的畫面進行加工,添油加醋地想當然擴展,這就是創造力;他們有時聽到好玩的地方,還會跟著老師一起講,這就是模仿表達;在講故事時,我們可以看到幼兒們集體全神貫注的模樣,這就是傾聽能力……如果教師有意識地對這些能力以活動的形式進行擴展、強化,幼兒就會因此而獲得長足的進步。

如我在講故事時,一般不會用“講”的方式,而采用“念”的方式,因為“念”出來的是書面語,講出來的是口語,書面語的表達遠比口語要規范,如果經常采用念故事的方式教孩子,他們的表達就會規范很多,而講故事是幼兒學習表達非常重要的一 個途徑,尤其是平時講方言的幼兒,這樣的故事對他們改正方言用語有很大的作用。即使是現編的故事,我也盡量講慢一些,方便幼兒接受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就是方便自己字斟句酌地考慮一下表達,避免出現口誤,小孩子的模仿能力讓我不得不十分小心。

魯迅曾在他的散文《風箏》中寫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如果說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故事就是精靈,它們給幼兒帶來快樂,同時,幼兒也能從與它們接觸的過程中,借助自己的本能,形成品質,吸收知識,發展能力,為成長為對這個社會有用的人邁出學習的第一步。

篇4

一、讓“繪本閱讀”走進家長,促進幼兒閱讀能力的意義

(一)繪本閱讀對幼兒的意義

1.豐富幼兒的語言詞匯

圖畫是建立起幼兒認知和詞匯的橋梁。透過形象、生動的圖畫表象,結合詞語的表達,幼兒初步了解了“不如意”、“橫沖直撞”、“呲牙咧嘴”等詞匯。同時,借助文字、圖畫,幼兒也深刻地體會到了“生氣”這種情緒的種種表現方式。

2.幼兒獲得更多的情緒體驗

閱讀繪本能夠彌補幼兒直接生活經驗的不足。他們通過體會繪本中的故事情節、故事中主角的心理過程來獲得新的體驗。

3.豐富幼兒的想象力

幼兒活在現實的經驗世界中,同時也活在幻想世界中。借助幻想,幼兒體會現實世界;通過現實生活,幼兒驗證幻想,在這現實世界和幻想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幼兒從中獲得影響、提升認識。

(二)繪本閱讀對家長的意義

1.幫助孩子學習語言

好的繪本,其文字的創作比較詩歌化。經常為幼兒讀著富有詩意與想象力的語言,可以幫助幼兒學習規范的語言。

2.讓孩子從此愛上閱讀

小小的繪本,讓孩子們眼中的世界豐富起來。從繪本閱讀開始,保持跟孩子一起讀書的習慣,就是在不斷維系一個跟孩子溝通的渠道。

3.幫助孩子健全人格

繪本的閱讀,使孩子從生動的故事中學會積極、坦然地接納自己的所謂“缺陷”,學會充分享受溫暖的親情和友情……最終幫助他建立健全的人格。

二、讓“繪本閱讀”走進家長,促進親子閱讀的有效策略

(一)幫助家長樹立閱讀理念

我們進行了“故事沙龍”、“家長咨詢”等一系列活動,不斷增強家長對閱讀的重視。

(二)充分利用家長資源,為孩子創設溫馨和諧的閱讀氛圍

豐富多彩的家園閱讀活動,不僅能讓孩子享受到閱讀的樂趣,還能在這種氛圍中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展現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1.保證親子閱讀的時間和質量

家長應堅持每天陪孩子看繪本,通過和兒童一起閱讀有趣的繪本,幫助兒童感知繪本中文字與口頭語言的對應關系,并且在讀的過程中鼓勵兒童認讀文字或朗讀文字。同時增加預期和假設的提問,幫助兒童獲取良好的閱讀經驗。

2.鼓勵多種形式的親子閱讀

在家庭中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如“家庭繪本表演會”,鼓勵兒童和父母一起演一演繪本中的故事;也可以請家長走進班級來給孩子講故事等等。

(1)我講故事大家聽

各班每天利用零散時間請幼兒給大家講故事,孩子們通過不斷地聽、練、演、講,提高技能。而且,講故事活動會促進家長和孩子在家中一起閱讀、一起選擇故事、一起準備講故事,無形中促進了家長在親子閱讀中的教育作用……

(2)我的小書

在家長的合作幫助下,孩子們制作的一本本精致可愛、內容豐富的圖書呈現在我們眼前。之后,我們開展了“講講我的小書”活動,讓孩子們把自己制作的圖書上的故事講述出來。這樣既讓幼兒學會看書,又使幼兒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高。

(3)家庭圖書借閱

幼兒園選購了一大批供孩子們閱讀的圖書,同時還要求各班教師為家長提供借閱、選書清單。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會了解為何選擇這種書籍,以及它們與孩子發展的關系等,這也是對家長與幼兒開展共讀活動的指導過程。

(4)家長走進班級講故事

我們組織了“家長走進班級講故事沙龍活動”。在近兩個月的活動中,我們體會到:講故事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講故事可以讓孩子學習知識,掌握道理。孩子犯了錯誤,有時直接批評會給他造成心理壓力,或產生逆反心理,強化錯誤行為。這時,如果借助具有教育功能的故事,就能有效地避免負面影響,讓孩子在輕松的氣氛中接受教育。

其次,講故事少不了提問。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可以幫助教師確定幼兒對特定內容的理解,激勵小朋友們參與,引導幼兒進行創造性思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孩子獲得多元的發展。

最后,講故事可以拉近幼兒園與家長的距離。我們邀請家長來園看幼兒的生活情況,觀看幼兒游戲,與幼兒進行講故事比賽。活動中我們采用教師講――幼兒聽――幼兒講――家長寫這一教學形式,為家園共育搭建了平臺,使家長們自覺、主動地投入到活動中。

三、讓“繪本閱讀”走進家長活動中的一些建議

1.家長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滿足孩子成長的需要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然而,大部分家長不是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所以開展親子閱讀活動沒有明確的目的,指導方式也比較隨意。因此,在指導孩子閱讀時,家長也需要閱讀――讀一些有關兒童心理學、兒童教育學方面的書,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在親子閱讀活動中,家長其實也是在讀孩子這本書。家長要和孩子共同成長。

2.從物質、心理、信息環境創設等方面入手

為親子閱讀營造良好互動的氛圍,閱讀時間的選擇和長短安排,閱讀地點的選擇都應有一定的計劃性、目的性,且最好固定。選擇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圖書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力求種類豐富、數量適當。既不讓孩子在閱讀中產生“乏載”現象,也不讓孩子在閱讀過程中產生“超載”現象。要想孩子喜歡閱讀,家長要帶頭學習,用自己好學、樂學、善學的精神感染孩子,鼓勵孩子學習。同時,父親也應承擔親子閱讀的責任。家長可利用節假日,帶領孩子走入大社會、大自然,通過各種有效途徑,不斷拓寬親子閱讀的信息渠道。例如,可常帶孩子去書店看書、買書;多與其他家長交流親子閱讀的心得,多指導自己孩子與他人的孩子交流閱讀的感受。

3.密切家、園、社區合作,共同促進親子閱讀的開展

篇5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更多經典的、優秀的兒童故事進入到小學語文教材。兒童故事不僅是小學生學習語言的好材料,而且對學生精神成長的作用巨大,它使孩子求真、向善、尚美,使孩子具有自由的想象力、敏銳的感受力、豐富的情感力,使孩子內心柔軟、細膩而豐富……兒童故事教學要有兒童的立場,要有審美的視角,要擯棄教化沖動。兒童故事閱讀過程中強調審美情感并不是擠兌語言的發展,反而是在促進語言的發展,是在實現審美能力培養和語言發展的雙贏。

一、閱讀兒童故事的選擇方向

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而低年級孩子年齡比較小,根本不知道什么樣的讀物才適合自己,所以自己在選擇閱讀故事時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隨從性,這樣不僅不能提高孩子的閱讀質量,還可能使孩子出現“偏食”現象。因而,教師和家長必須指導孩子選擇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能理解的,并且有一定思想內涵的讀物,來提高孩子的閱讀水平。

1.根據兒童特點和興趣推薦書籍

低年級的孩子持久性比較差,比較適合淺顯易懂、通俗簡短、情節生動的讀物比如童話故事,民間故事以及一些兒歌等,耳熟能詳的有《安徒生童話》、《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話》等。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受到各國傳統文化的熏陶,還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促進他們健康地成長。

2.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推薦閱讀兒童故事

一本好書要打動人心,引起讀者的共鳴自然是要聯系讀者的生活情感,脫離生活實際的書籍很難讓人親近,更不要說深入閱讀了。兒童故事更是如此,盡管在其中有一些不切實際的童話故事或者神話故事也深受孩子們的喜歡,但那正是孩子尚未成熟的心智對未來美好生活實際的向往,反言之,它也是孩子生活實際的憧憬表現。因此,我們在選擇推薦的時候,不要脫離了兒童世界的界限,要聯系他們的生活,推薦閱讀和他們緊密結合的,讓他們有濃厚興趣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可以來自于民間故事,也可以是兒童文學中敘事性很濃的作品,比如《伊索寓言》、《皮皮魯傳》等等。

3.根據孩子需要推薦有一定知識性的兒童故事

光靠學校里老師教的知識,是遠遠滿足不了當今社會對孩子的要求的。所以必須向他們推薦有一定知識性的書籍,比如《十萬個為什么》、《藍貓淘氣三千問》等包容各方面知識的注音讀物,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幫助學生了解、掌握父母、老師無法給予的知識,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二、讓兒童故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

1.靜靜地聽故事

記得我小時候聽故事的時候,多余的,老師什么都不說,什么也不做,只是打開故事的話匣子,我們就能立刻被老師吸引過去了。靜靜的教室里,到處充滿的都是故事本身的曲折氛圍,還有我們和主人公共鳴時的喜怒哀樂的情緒。因此,我想,要讓孩子們聽得進故事,必然先要練就當初老師的本領,在語言表達,動作配合,還有表情烘托中讓我的學生為我所吸引!哪怕沒有高科技多媒體聲色的配合,也能讓我的學生被我獨特的表現深深陶醉。好在有先前情感豐富的基礎,每每在班上講故事的時候,我只是保持住那安安靜靜的環境,每一個故事都讓我從孩子們的臉上感覺到:他們聽進去了,他們很有興趣,這些故事有作用了!因此,要想讓孩子愛上故事,要想讓故事有作用發揮,必得老師先練成講故事的功力!就算是徒口,也能惟妙惟肖展示故事的精彩!

2.用心地講故事

聆聽一段時間的故事以后,我們可以依據學生對故事的喜愛特點,在班級舉行講故事活動,要求學生把課外閱讀中看到的童話、寓言、故事等講給其他同學聽。這樣類似于故事會的形式能激發學生對故事更大的喜歡,也能幫助學生積累得更多!因為要想講好故事,就必須去找恰當的材料,而且要進行選擇,這就需要他們用心地閱讀大量的兒童故事。

3.巧妙地用故事

將孩子們帶到故事的天地中來,是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發揮故事的作用,利用他們由故事迸發出的興趣全面地學習語文,培養素養。因此,知道了那么多的故事,還可以在恰當的時機用用它們,也是重新回味思考那一瞬間的感動、思考或者恍然大悟。

篇6

關鍵詞: 故事 幼兒教育 訣竅

故事以生動有趣的情節、形象活潑的語言吸引小聽眾,經常聽到一些年輕父母說:“我的孩子就喜歡聽故事,總愛纏著我給他講故事。”其實這是一件好事,因為故事是開發孩子智力的好工具、教育孩子的好教材,可以說故事就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在幼兒園里,如果老師能注意選擇一些適合幼兒年齡、心理特點的故事,經常講給幼兒聽,往往可以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通過講故事,幼兒能學習語言,接受品德教育。世界上沒有不愛聽故事的孩子,可是有的老師講故事幼兒愛聽,有的教師講故事幼兒不愛聽,這是為什么呢?原來,給幼兒講故事也是一門學問。

講故事有什么訣竅呢?不外乎恰當選材、趣味講述、有效啟迪。

一、選擇合適的故事

1.根據幼兒的年齡選擇故事

只有符合幼兒年齡特點、適合其理解程度的故事,幼兒才會感興趣。一般來說,兩三歲幼兒理解力有限,喜歡以動物為主人公的童話,內容應貼近幼兒生活,可選擇一些講述生活常識、規范幼兒行為的故事,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詞匯盡量口語化。隨著孩子理解和思維能力的提高,故事內容可漸趨多元化,如思想品德、革命歷史傳統、自然科學常識等,情節要有起伏,詞匯可使用淺顯易懂的書面語。對幼兒來說,童話、神話故事最有魅力,如《安徒生童話選》、《格林童話》、《葉圣陶童話選》等都是講故事的好材料。

2.針對幼兒個性選擇故事

如果發現幼兒個性上存在不足,可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適當的故事,潛移默化地引導幼兒個性向良好的方向發展。比如:對膽小懦弱的孩子,要多講些英雄勇士的故事;對粗暴霸道的孩子,要多講些謙遜禮讓的故事;對愛慕虛榮的孩子,要多講些頌揚內在美的故事。

3.抓住教育時機選擇故事

幼兒犯了錯誤,有時直接批評會給他造成心理壓力,或產生逆反心理,強化錯誤行為。如果借助具有教育功能的故事,就能有效避免負面影響,讓幼兒在輕松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

二、學會有趣味地講述

1.教師要熟悉故事

給幼兒講故事,不應照著書念,因為念書不利于思想感情的表達,影響教育效果。幼兒故事一般不長,故事內容是容易記住的。講故事前一定要有所準備,根據故事的中心思想和重點熟悉故事,把故事情節和主要對話記熟,同時要想好怎么講,不一定把每句都背誦出來。在故事情節和主要對話不隨便改動的情況下,用口語化語言講,會講得更生動,更能吸引幼兒。對難懂的詞,應該考慮怎樣解釋清楚。

2.掌握講述的藝術性

給幼兒講故事要掌握技巧,如果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幼兒定會興味索然。首先,應分析主題,確定用什么語氣,需要突出什么,講到哪兒應提個什么問題讓孩子回答,等等。講故事時應該注意:①態度要和藹可親,開講前猜個謎語或提個問題,引起興趣,再自然引出故事。②故事要講不要念,也不要背,語言要口語化。而且要有對象感,講故事時,要時時想著他們,看著他們,注意他們的反應。③要有起伏高低,抑揚頓挫。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聲音有高有低,節奏有快有慢,重點的地方要突出。④要有動作,有表情。要想把故事講活,不但要有喜怒哀樂的變化,而且要學會用眼神和手勢,做到心到、話到、眼到、手到。在講故事的語言技巧方面不妨學學孫敬修老先生,他在講故事時,就十分注意語言適合孩子的口味。此外,對故事進行形象化加工,可以適當增加一些象聲詞。這樣可以使故事活起來、動起來。

培養和發展兒童想象力的最好方法是在講故事時,為他們準備一些圖片、玩具和實物。可以邊講邊讓他們看圖片,聽模擬的聲音,觸摸有關的實物,這樣大腦中就會浮現一幅幅鮮明的圖像,浮想聯翩,使想象的觸角伸得更深、更遠。還可以讓兒童邊聽故事邊看書,或邊聽音樂,了解快樂和悲傷的心情。了解人的情感比獲得知識更重要,這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經驗。因為兒童對感知的對象十分敏銳,只有當感知和思考對象是可以看得見、聽得著或摸得著的形象時,才能正常工作。

三、進行有效啟迪

給幼兒講故事不是為了敷衍幼兒,而是為了開發幼兒智能,培養他們良好的個性品質。講故事時,要注意給予幼兒多方面的啟迪。如在講前、講后或在重要地方提出一些問題,如“誰對,誰不對,為什么”,“你喜歡誰,不喜歡誰,原因是什么”,待幼兒回答后再問“以后會怎么樣”、“會得到什么結果”等,使幼兒邊聽、邊想、邊構思,這樣能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啟發他們思考,發展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有時講到時,還可以賣“關子”,讓幼兒自己猜猜故事的結尾,處理故事的結局。德國大詩人歌德的母親每天都給兒子講故事,每講到關鍵之處,就“且聽下回分解”,下面的故事情節就讓小歌德想象。第二天,講故事前,先讓孩子說說是怎么想的,再講。

篇7

1、使用繪本故事的方式有問題

繪本是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的一種材料。其具有強烈的畫面感,能吸引兒童的興趣,在過程中培養和發展兒童的多種能力。而繪本故事是很多學生喜歡選擇的講故事的材料,喜歡將繪本講給兒童聽。然而,大多繪本的文字雖描述和解釋了畫片,是故事的線索和內容,但如果只按照現有的文字講給兒童聽,兒童只能接受到來自聽覺的故事描述,接受到的內容簡單且短小,缺少繪本故事更多的背景等相關信息,對繪本故事的內容沒有較全面的了解,沒有將繪本故事的價值發揮出來。更不用說那些絕大部分是圖畫而只有少許的幾個字的繪本,如《母雞螺絲去是散步》。因此,使用繪本作為故事講述活動時,應盡可能的呈現圖片,讓兒童能將聽覺信息和視覺信息整合在一起。

2、故事提問不當,很難緊扣或升華主題。

在《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繪本中故事中,講述了一只蛀牙的鱷魚在看牙醫的過程中和牙醫之間的對話和心理過程,對話語言上呈現重復的特點。學生在故事講完后,一般會這樣提問:“小朋友想一想,鱷魚明年還會來嗎,為什么?”,“鱷魚和醫生的對話有什么樣的秘密?”。這樣的提問基本上沒有將這個繪本故事的核心內容升華出來。在這個故事結尾的問題處理上,可以用問題“如果你是牙醫,你會怎么告訴鱷魚保護牙齒”,“如果你是鱷魚,你會怎么做來保護牙齒”等緊扣繪本主題的假設性提問來調動起兒童的思維和參與性,同時提升故事的主題和實現繪本的意義。

二,開發運用繪本方面

1、繪本開發不足,只作為繪本故事使用

在繪本運用過程中,除了把繪本作為一個故事材料使用外,還可以將其作為教學活動中某環節與主題相關的材料使用,做到開發和利用繪本開展教學活動。如在《吃掉黑夜的怪獸》繪本故事中,如果直接利用這個繪本講故事,那么可以在故事導入時用“如果沒有黑夜會怎樣,小朋友們來聽一聽會發生什么樣的事”來進行。那么這個繪本就直接被原版運用作為講故事的材料使用。學生在使用該繪本時,基本上也是按講故事的方式原版運用故事內容。然而,仔細分后后會發現這個繪本故事不只這一種用途,可以做成一個語言活動或科學活動,以“如果沒有黑夜可不可以,為什么?”或“如果沒有黑夜會怎么樣等”來作為活動的任務導入,將其作為語言活動、科學活動中的一個環節的材料來使用,作為圍繞主題的討論材料。

2、繪本故事話題開發與運用不足

有的繪本除了利用繪本內容來開展領域教學活動外,還可以利用故事的話題來開展教學活動。《小房子大房子》講了一個老太太她獨自一人住在一個小房子里,她有四只動物。有一天她感到房子太小了,于是請聰明的老爺爺幫他想辦法把房子變大。老爺爺想了個辦法,讓老奶奶每次帶一只動物進屋,老奶奶每帶一只動物進屋都會發現原本就擠的房子更擠了。老爺爺再讓老奶奶依次把動物一只只帶出去,每帶一只老奶奶就感覺房子大一點了。到了最后,老奶奶覺得房子變大了。學生在使用該繪本時,通常都是設計成將該故事講給兒童聽或者是呈現繪本內容帶著兒童一起看,故事講完后,兒童很難體驗到為什么房子變大了,且會受老爺爺的影響會認為方法只有這一個。基于這樣的問題,《小房子大房子》可以考慮充分運用繪本故事的話題———將小房子辦成大房子來作為教學活動的任務來做成一個美術或綜合活動。如,可以用“老奶奶覺得自己的房子太小了,想請小朋友們幫忙把房子變大,小朋友們有什么樣的方法呢?”引入教學活動,根據目標偏向設計為某教學活動,如用“請小朋友們把想到的方法畫下來等”將其做成美術活動。

3、運用繪本方式不足,缺少開發繪本的動機和能力

繪本除了可以直接運用繪本故事、將繪本融入到教學活動的某個環節、抽取出話題外,還可以利用故事的劇情來開展教學活動。在繪本《咕嘰咕嘰》中講了一只從小在鴨群里長大的鱷魚在被鱷魚同類嘲笑它雖然是鱷魚但是卻像鴨子一樣走路,又被要求幫助鱷魚同類捕捉鴨子,而這只鴨群里長大的鱷魚卻不想,它想當一只鱷魚鴨,于是它想出了將石頭而不是鴨群丟下橋的方法。學生在使用這個繪本時,往往都是按著故事內容走下去,缺少對繪本內容的再分析在思考,缺少對繪本開發的動機和能力。這個繪本故事的劇情有起有伏,可以利用劇情轉折的地方設置后續活動,讓故事發展到鱷魚鴨遇到了難題,讓兒童想想如果自己是咕嘰咕嘰,有什么辦法來幫助鴨群,可考慮用多種方式讓兒童歌將想法表現出來,如用語言、用繪畫,甚至可以考慮是否可以用表演的方式將想法表現出來。

4、繪本歸類積累不足、不同類型分析不當

學生在使用繪本過程中,缺少對同主題內容的積累、對同題材繪本的處理策略遷移。在繪本的分類上,按主題可以分為情感類、品格培養類等等,在使用繪本過程中應該要做到隨時積累,歸類整理這一點。如,《我爸爸》,那么與這個主題相關的繪本就有《我媽媽》等一系列繪本。學生在講繪本時,缺少搜集、整理、歸類意識。如在學生講完《勇敢的克蘭西》后,被問道還有哪些繪本與它相關時,學生基本不知道還有哪些與它相關,比如《花格子大象艾瑪》系列。有些繪本很適合在教學活動中開展,能起到很好的與兒童互動的作用,如發展觀察力類的繪本。在對《誰吃了我的大餅》繪本進行分析后,可以發現這是以發展兒童觀察力作為主線的繪本,可以將活動設計為讓兒童通過逐一觀察大餅上牙印的形狀來推理和判斷是誰吃掉大餅。在同類型繪本《誰在我頭上嗯嗯》等繪本中也可以分析后發現仍然是以發展兒童觀察力為主的,可以在教學活動中設計成和兒童互動,發展兒童觀察力。但在這兩個繪本的使用過程后,有的同學直接將其作為一個繪本故事講完,沒有挖掘出這個繪本的價值和可以在教學活動中怎樣開展。而有的繪本卻不適合在教學活動中觀察,但是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硬要設計成讓兒童觀察,沒法吸引兒童又沒法緊扣主題且教學活動節奏混亂。

三,結語

篇8

聽故事是孩子們不可或缺的一項精神享受。在幼兒教育中,故事可以豐富幼兒的知識,陶冶情操,豐富情感體驗,還能帶給幼兒無限的身心愉悅。在幼兒園保教工作中,講故事是實施語言教學最基本的手段,是幼兒教師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幼兒教師講故事訓練的基本要求應具備以下幾點。

一、精心選材

首先,適宜的故事素材是講故事的前提。它在講故事活動中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講故事,從內容上來說,要選擇那些思想觀點正確,內容新鮮健康,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要求的作品。從藝術方面來講,所選擇的故事要具有兒童文學的美學特質,首尾完整,情節引人入勝。特別是在幼兒教育中,更應選擇情節圍繞中心展開,符合幼兒生活實際,人物形象鮮明突出的故事。但是,由于幼兒的理解能力尚不完善,情節不宜過于復雜,人物不宜過多,還要注意情節的完整性。例如《巧克力餅屋》《小紅帽》《猜猜我有多愛你》等故事,情節簡單又有波折,線索清晰,內容連貫完整,人物性格鮮明,適宜對幼兒進行講述。

其次,選材還要根據幼兒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選擇那些深淺適度、符合大多數幼兒欣賞水平的故事。幼兒的發展與年齡的關系非常緊密,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思維有很大差異。一般來說,3~4歲的小班幼兒,年齡尚小,認知水平較低,應該選擇內容單純、情節簡單、形象生動帶有重復內容的故事,如《好餓的小蛇》《拔蘿卜》等。4~5歲的中班幼兒,理解水平逐步提高,可以選擇與幼兒生活聯系緊密的幼兒生活故事、情節稍曲折的中外經典童話故事,如《珍珍唱歌》《皇帝的新裝》等。5~6歲的大班幼兒,自我控制能力增加,想象力豐富,情節生動篇幅較長的童話故事、歷史故事、神話故事、寓言故事都可以選擇,還可以適當增加一些科普故事,如《神筆馬良》《賣火柴的小女孩》《愚公移山》等。

二、合理加工

選好故事的基本材料后,還要根據講述時間和聽眾特點,對故事的原材料作必要的加工處理,對故事的加工可以從文本和語言兩方面進行。加工方法有添枝加葉、修枝剪葉、成人語言兒童化等。

(一)添枝加葉

幼兒圖畫故事以其獨有的圖文合奏的魅力備受幼兒教師和孩子們的喜愛。越來越多的幼兒圖畫故事出現在幼兒園的語言教學活動中。圖畫故事通常是圖文并茂地講述故事,許多精彩的場景只出現在圖畫中,而文字卻沒有體現,幼兒教師在講述幼兒圖畫故事時,可采用添枝加葉的方法對故事進行加工。例如深受孩子們喜愛的名作《母雞蘿絲去散步》,故事中的文字和圖畫, 就像相聲表演中的捧哏和逗哏,缺一不可。這個故事的文字講述了一只母雞的散步過程。母雞蘿絲出門去散步/她走過院子/繞過池塘/越過干草堆/經過磨坊/穿過籬笆/鉆過蜜蜂房/按時回到家吃晚飯。

單看故事的文字,翻譯成中文只有44個漢字,英文是36個單詞,全文連一個標點符號都沒有。作為故事的文字,它的語言顯得平白,不生動,很沒有意思。如果只是講述故事中的文字部分會讓幼兒味同嚼蠟, 對故事失去興趣。要想使故事從平面走向立體就需要對畫面內容進行充實。如,狐貍想吃母雞卻一頭扎進池塘的場景,在書中只有繞過池塘四個字,經過添枝加葉后可變成:狐貍又向母雞撲去,撲通這一次它掉進了池塘里,池塘里的水冰涼冰涼的,水花濺得到處都是,連小青蛙都嚇了一跳。呱呱 是誰打斷了我們的聊天?而母雞蘿絲卻繞過了池塘不慌不忙地走了。

故事的原材料中對狐貍的描述沒有文字,講故事時就需要添加狐貍的形象,再加上擬聲詞的運用,人物對話的添加。這些對故事材料的添枝加葉,既豐富了故事內容,又把人物的表情和動作生動再現,使故得豐滿有趣。

(二)修枝剪葉

有些故事內容很精彩, 情節也很有趣味性,可是故事內容太長,不適合在特定的時間和場合下講述,對于這些故事,我們可以進行修枝剪葉。講述時保留故事的主要情節,刪除故事的次要情節或將其一帶而過,這樣就可以壓縮故事的內容,使故事更精練、簡短、緊湊。經典童話故事《丑小鴨》是非常受兒童喜愛的作品,但如果照著葉君健先生翻譯的安徒生原著來講的話,恐怕大多數幼兒會無法欣賞。故事的結尾原著是這樣寫的:

當太陽又開始溫暖地照著的時候,他正躺在沼澤地的蘆葦里。百靈鳥唱起歌來了,這是一個美麗的春天。忽然間他舉起翅膀,翅膀拍起來比以前有力得多,馬上就把他托起來飛走了。他不知不覺地已經飛進了一座大花園。這兒蘋果樹正開著花, 紫丁香在散發著香氣,它又長又綠的枝條垂到彎彎曲曲的溪流上。啊,這兒美麗極了, 充滿了春天的氣息! 三只美麗的白天鵝從樹蔭里一直游到他面前來。他們輕飄飄地浮在水上,翅膀發出颼颼的響聲。小鴨認出這些美麗的動物,于是心里感到一種說不出的難過。

我要飛向它們,飛向這些高貴的鳥兒! 可是他們會把我弄死的,因為我是這樣丑,居然敢接近他們。不過這沒有什么關系! 被他們殺死,要比被鴨子咬、被雞群啄、被看管養雞場的那個女傭踢和在冬天受苦好得多! 于是他飛到水里,向這些美麗的天鵝游去。這些動物看到它,馬上就豎起羽毛向他游來。請你們弄死我吧! 這只可憐的動物說。他把頭低低地垂到水上,只等待著死。但是他在這清澈的水上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但那不再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討厭的鴨子,卻是一只天鵝!

鞠萍姐姐在講述這個故事時把結尾部分改成了這樣簡單的幾句:冬天過去了,春天來到了。丑小鴨經歷了種種的磨難和考驗,他長得高大結實,竟然能夠展翅飛翔了。他看到花園里有三只天鵝,想游過去,可是又擔心他們會啄死他。忽然,他頭一低,看到了自己的倒影。啊,我再也不是丑小鴨了,而是一只美麗的天鵝!

原著多用形象的語言,有文筆出色的景物描寫,有情感真摯的心理描寫,但是這些語言遠遠超出了幼兒的理解水平和知識儲備,對幼兒來說還是太難了。這時就需要教師根據作品內容結合幼兒的特點進行修改,刪掉句子中大量的修飾語,把長句改為短句,減少描述性的句子以及大段的景物描寫心理描寫。以適應幼兒的語言接受能力。

(三)化深為淺

故事文本一般都是由兒童文學作家創作的。作家創作作品時常常著重于故事內容的完整性、故事情節的生動性和趣味性,而有時忽略敘述語言的口頭性。因此,講述幼兒故事有一個書面語到口語的轉換過程。要將成人化和書面化的語言改為兒童化、口語化的語言。使故事材料更適合講述。幼兒年齡小、理解能力較弱。這就決定了教師在使用語言時應當避繁就簡,使用詞匯涉及范圍較小、句法結構較短的語句,不使用讓幼兒感到理解困難的專有名詞、抽象詞語和長句、復合句等。

1.詞語運用以淺代深

故事《月亮出奔》 啊我是多么明媚,多么皎潔,多么嬌艷! 要是白天也能夠和人們見面,那該有多少榮譽和贊美落到我的身邊!就是那個太陽逼得我不能露臉! 中有許多幼兒不理解的詞句, 幼兒教師如果在講述故事時,只是按照故事的文本給幼兒講述,書面化的語言,會使幼兒難以理解,如果將其改為通俗的口語,如將明媚、皎潔,嬌艷改為美麗、明亮,將榮譽和贊美換作夸獎,幼兒理解起來也就容易多了。

2.句式運用短小精練

句子要更短小一些、更簡單一些,附加成分盡量少,適當重復。如孫敬修爺爺在講故事時會把因為天下雨, 所以帶把雨傘 改為啊,天嘩嘩地下雨了,怎么辦呢? 帶把傘吧! 去掉關聯詞語的短句的運用使語言口語化,這樣饒有風趣地講述更能吸引幼兒。

三、形象講述

要做到講述生動,具體來說,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使用形象的口語

要用生動活潑、充滿濃郁生活氣息的、符合幼兒口語習慣的話語講故事。做到簡潔、生動、通俗,讓教師說起來順口,幼兒聽起來親切,不會因為語言的障礙影響聽眾的注意力和對內容的理解。例如,《皇帝的新裝》形容騙子的狡詐用詭計多端、心術不正,不如說他眼珠兒骨碌一轉,想了個壞主意更加直觀。

(二)把握好語調和語速

講故事的人要運用抑揚頓挫的語調來表達不同的內容、描繪不同的情態時,都要運用不同的語氣和語調來加以區別。如果語調平淡,再好的故事也不會吸引人。講故事還要處理好語速和節奏。一般來說,故事的開頭一般用慢速,情節緊張時就要注意快慢結合,張弛有度,有時還可以適當停頓,給聽眾留下回味的余地,增加情節的感染力。總體上講,給幼兒講故事,速度不宜過快。

(三)恰當運用態勢語

篇9

女兒還沒有出生,我就看了不少育兒雜志,了解到跟孩子說話要用完整的句子,因為孩子在不會說話時,是通過聽大人說話來完善自己的語言能力和思維邏輯能力的。因此,我們平時講話都注意用完整的句子,而不是“吃果果”,“噓噓”等所謂的“童言童語”。兒童故事的語言和想象力空間最為豐富,優秀的兒童故事經過時間的千錘百煉,是最精華的所在,所以我們就經常給女兒讀故事。讀故事沒有太大的難度,孩子也很愛一邊看故事書上的畫,一邊聽媽媽溫柔的朗讀聲。

第二步:黑燈瞎火講故事

但是不久,睡前讀故事顯現出弊端來了。女兒每次都不肯老實地躺著聽,總要把的小身子掙扎出來,趴在故事書上看,而且越聽越興奮,把一心哄她睡覺的我折騰得身心疲憊卻無可奈何。后來,我想了一個辦法,把燈關掉,在黑暗中講故事,慢慢地拍著她,因為沒有燈光的刺激,她就比較容易入睡。還別說,這倒真是一個好辦法,大大縮短了入睡的時間。而且,在黑暗中聽故事的她,注意力比較集中,聽得很仔細,很多故事的細節都記得。

第三步:天馬行空編故事

可過了一段時間,麻煩又來了。因為經典的故事畢竟有限,而且很多故事在“讀故事”階段就講過了,當女兒不斷提出“這個故事我聽過了”的抗議時,黑燈瞎火講故成了我每天的考驗。有段時間,我每天都要在雜志上找故事,后來發展到上網找,找到后還要做些加工,然后看幾遍,晚上再講給她聽。有時候,忘記了故事的情節,就只好求助于孩子的爸爸,宣布“今天晚上爸爸講故事,鼓掌歡迎”。剛開始小家伙還興高采烈地歡呼:“爸爸講故事,爸爸講故事。”領教過“山里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老和尚說……”之后,她再也不要爸爸講故事了。這下可難為了我,連救場的人都沒有了。

有一天,我又忙得忘記準備故事了,情急之下,只好編了一個小動物的故事救場。我讓她給小動物起名,她可高興了。那些天,正好看到網上有小朋友走失的報道,我就編了一個“小豬找媽媽”的故事,講小豬跟媽媽出去玩,東張西望就走丟了,然后讓警察叔叔給媽媽打電話,最后終于找到了媽媽的故事。我想通過這個故事告訴她出門要拉緊媽媽的手,過馬路要注意安全,要記住爸爸媽媽的手機號碼,不小心走丟了找不到媽媽時,應該怎么辦。還別說,教育效果真不錯。

篇10

一、先聽后看,為閱讀導航

要想讓幼兒學會閱讀,可以先從“聽故事”上下工夫。經典的故事無疑是幼兒聽讀的最佳內容。在我班的自主閱讀架上,每月都會投放“童話故事集”“幼兒畫報”“兒童時代”等優秀雜志。在投放前,我會堅持利用餐前、睡前、離園的時間讓幼兒先聽讀其中的經典故事。有一天,我無意中聽到我班的伊伊小朋友在講述“聽媽媽講故事”上的內容,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當我走近她,看到的現象更令我驚訝,她居然拿著那本書,一邊翻,一邊講。那一刻,我欣喜,因為我的堅持沒有白費,伊伊已經向閱讀成功地邁進了一步。

二、先學再講,“小喇叭”激情演繹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語言領域的總目標是“提高幼兒語言交往的積極性、發展語言能力”。針對要求,我們在本學期試著開展了“故事大王”的活動,為孩子營造“說”的氛圍,旨在鼓勵幼兒把自己學到的故事大膽地在集體面前進行講述。

起先,在我們的“故事大王”時間,只有三四個小朋友愿意給大家講故事,在老師的積極鼓勵下,一段時間下來,孩子們覺得“故事大王”時間太短了,他們都爭先恐后地想在大家面前露一手。在這一活動中,每個小朋友都受益匪淺。其中,雨辰的進步最大。他是一個從來都不愿意在集體面前講話的小朋友,上學期,我幾乎沒有聽他回答過問題。就是這么一個內斂的小男孩,在故事魔力的驅動下,有一次,竟然舉手要求與大家分享他的故事。自那以后,他像換了個人似的,變得活潑了、愿意舉手發言了、能主動與老師交流了,也更愿意在集體面前展現自己了。

三、先分后合,共享“精彩一刻”

《指南》中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會密切配合,共同為幼兒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也就是說,幼兒園勢必要跟家長、社區密切聯系、步調一致,只有這樣,幼兒園的教育才有真正的意義,才能更好地讓5+2>7。

1.發邀請帖

在我們的教育沙龍中,我經常會發一些有關閱讀的帖子。在帖子中,有時我會轉載一些父母教孩子成功閱讀的例子、故事對孩子閱讀的作用,有時會談談閱讀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國內外有關閱讀方面最新的研究資料。有時我會跟家長聊聊班上部分家長利用故事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具體做法,供大家借鑒。

2.網絡討論

互聯網給老師和家長提供了及時交流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家長提出了很多問題,如“應該給孩子選擇怎樣的圖書?”“什么故事孩子最感興趣?”“我還可以用什么其他方式給孩子講故事嗎?”……經過大家的激烈討論,一致認為,給孩子講故事的形式可以多樣化。

3.家園聯盟

看著孩子們了解的故事越來越多,對故事也越來越感興趣,我們自發生成了“家庭童話劇表演賽”。在這個活動中,家長和孩子是主角,他們負責選擇表演內容、分配角色、精心編排,我們老師則負責幕后工作,如制作頭飾、服裝、道具等。正式表演那天,不管老師、孩子,還是家長,都異常興奮,因為這是大家攜手共同演繹的一臺節目。

四、先易后難,“今天我來做老師”

1.“今天我來做老師”――家長

一次家長沙龍活動時,許多家長都說自己孩子特愛吃糖,怎么說、怎么哄都沒用。“你們可以試著用故事來教育呀。”小瞿媽一下打斷了大家的討論,家長們像得到救星一樣,熱烈地鼓掌,要求小瞿媽好好地教教大家。“孩子最聽老師的話,老師又特愛講故事,從故事中讓孩子明白很多道理,我們為什么不嘗試做一回老師,利用故事來教育孩子呢?”家長們頻頻點頭,表示這個辦法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