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柳人家范文

時間:2023-03-21 02:22: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蒲柳人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系的是掛賊扣兒。

那一年是一九九八年。何滿子六歲,剃個光葫蘆頭,天靈蓋上留著個木梳背兒;

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曬得兩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

像剛從煙囪里爬出來,連眼珠都比立夏之前烏黑。

奶奶叫東隔壁的望日蓮姑姑給何滿子做了一條大紅兜肚,兜肚上還用五彩細線

繡了一大堆花草。人配衣裳馬配鞍,何滿子穿上這條花紅兜肚,一定會在小伙伴們

中間出人頭地。可是,何滿子一天也不穿。

何滿子整天在運河灘上野跑,頭頂著毒熱的陽光,身上再裹起兜肚,一不風涼,

二又窩汗,穿不了一天,就得起大半身痱子。再有,全村跟他一般大的小姑娘,誰

的兜肚也沒有這么花兒草兒的鮮艷,他穿在身上,男不男,女不女,小姑娘們要用

手指刮破臉蛋兒,臊得他找個田鼠窩鉆進去;小小子兒們也要敲起鑼鼓似的叫他小

丫頭兒,管叫他一輩子抬不起頭。

何滿子不穿花紅兜肚,奶奶氣得咬牙切齒地罵他,手握著搟面杖要梆他,還威

嚇要三天不給他飯吃。原來,這條兜肚大有講究。何滿子是個嬌哥兒,奶奶老是怕

閻王爺打發白無常把他勾走;聽說閻王爺非常重男輕女,何滿子穿上花紅兜肚,男

扮女妝,閻王爺老眼昏花地看不真切,也就起不了索命的惡念。

何滿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個兒,一雙大腳,青銅膚色,

嗓門也亮堂,罵起人來,方圓二三十里,敢說找不出能夠招架幾個回合的敵手。一

丈青大娘罵人,就像雨打芭蕉,長短句,四六體,鼓點似的罵一天,一氣呵成,也

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動起手來,別看五六十歲了,三五個大小伙子不夠她打一

鍋的。

她家坐落在北運河岸上,門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門口路

過,也正是歇晌時分。一丈青大娘站在籬笆外的傘柳陰下放鴨子,一見幾個纖夫赤

身露體,只系著一條圍腰,褲子卷起來盤在頭上,便斷喝一聲:“站住!”這幾個

纖夫頭頂著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頂水又逆風,還沒有歇腳打尖,個頂個窩著

一肚子餓火。一丈青大娘的這一聲斷喝,他們只當耳旁風。一丈青大娘見他們頭也

不抬,理也不理,氣更大了,又吆喝了一聲:“都給我穿上褲子!”有個年輕不知

好歹的纖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沒好氣地說:“一大把歲數兒,什么沒見過;

不愛看合上眼,掉過臉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來,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兩

只叮叮當當響的黃銅鐲子,一陣風沖下河坡,阻擋在這幾個纖夫的面前,手戳著他

們的鼻子說:“不能叫你們腌?了我們大姑娘小媳婦的眼睛!”那個不知好歹的年

輕纖夫,是個生楞兒,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說:“好狗不擋道!”這一下可捅了

馬蜂窩。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個耳刮子搶圓了扇過去;那個年輕的纖夫就

像風吹乍篷,轉了三轉,擰了三圈兒,滿臉開花,口鼻出血,一頭栽倒在滾燙的沙

灘上,緊一口慢一口倒氣,高一聲低一聲。幾個纖夫見他們的伙伴挨了打,唿

哨而上;只聽咯吧一聲,一丈青大娘折斷了一棵茶碗口粗細的河柳,帶著呼呼風聲

揮舞起來,把這幾個纖夫掃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紛紛落水。一丈青大娘

不依不饒,站在河邊大罵不住聲,還不許那幾個纖夫爬上岸來;大帆船失去了纖力,

掌舵的綻裂了虎口,也駕馭不住,在河上轉開了磨。最后,還是船老板請出了擺渡

船的柳罐斗,釘掌鋪的吉老秤,老木匠鄭端午,開小店的花鞋杜四,說和了兩三個

時辰,一丈青大娘才算開恩放行。

一丈青大娘有一雙長滿老繭的大手,種地、撐船、打魚都是行家。她還會扎針、

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紅傷。這個小村大人小孩有個頭痛腦熱,都來找她妙手回

春;全村三十歲以下的人,都是她那一雙粗大的手給接來了人間。

不過,別看一丈青大娘能鎮八方,她可管不了何滿子。何家世代單傳,輩輩一

棵苗,何滿子的爺爺就是老生兒,他父親也是在一丈青大娘將近四十歲時才落生的;

偏是何滿子不同凡響,是他母親頭一胎生下來的貴子。一丈青大娘一聽見孫子呱呱

墜地的啼聲,喜淚如雨,又燒香又上供,又拜佛又許愿。洗三那天,親手殺了一只

羊和三只雞,擺了個小宴;滿月那天,更殺了一口豬和六只鴨,大宴鄉親。她又跑

遍沿河幾個村落,挨門挨戶乞討零碎布頭兒,給何滿子縫了一件五光十色的百家衣;

百日那天,給何滿子穿上,抱出來見客,博得一片彩聲。到一周歲生日,還打造了

一個分量不小的包銅鍍金長命鎖,金光閃閃,差一點把何滿子勒斷了氣。

何滿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葉子,眼珠子,命根子。這一來,一丈青大

娘可就跟兒媳婦發生了尖銳的矛盾。

何滿子的父親,十三歲到通州城里一家書鋪學徒,學的是石印。他學會一筆好

字,也學會一筆好畫,人又長得清秀,性情十分溫順,掌柜的很中意,就把女兒許

配給他。何滿子的爺爺虛榮心強,好攀高枝兒,眉開眼笑地答應了這門親事。一丈

青大娘卻不大樂意;她不喜歡城里人,想給兒子找個農家或船家姑娘做妻子,能幫

她干活,也能支撐門戶。可是,她拗不過老頭子,也怕傷了兒子的心,不樂意也只

得同意了。何滿子的母親不能算是小姐出身,她家那個小書鋪一年也只能賺個溫飽;

可是,她到底是文墨小康之家出身,雖沒上過學,卻也熏陶得一身書香,識文斷字。

她又長得好看,身子單薄,言談舉止非常斯文,在一丈青大娘的眼里,就是一朵中

看而無用的紙花,心里不喜愛。何滿子的母親更看不上婆婆的粗野,在鄉下又住不

慣,一住娘家就不想回來。等生下了何滿子,何滿子的父親就想在城里另立個家。

一丈青大娘是個愛面子的人,分家丟臉,可是一家子雞吵鵝斗,也惹人笑話;老人

家左右為難,偷偷掉了好幾回眼淚。但是,前思后想,千里搭長棚,沒有不散的筵

席,到了兒點了頭。不過,卻有個條件,那就是兒媳婦不能把何滿子帶走。孩子是

娘身上掉下來的肉,何滿子的母親哭得死去活來。最后,還是請來擺渡船的柳罐斗,

釘掌鋪的吉老秤,老木匠鄭端午,開小店的花鞋杜四,說和三天三夜,婆媳倆才算

講定,何滿子上學之前,留在奶奶身邊;該上學了,再接到城里跟父母團聚。

何滿子在奶奶身邊長大,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趕快搬梯子去摘。長到四五歲,

就像野鳥不入籠,一天不著家,整日在河灘野跑。奶奶八樣不放心,怕讓狗咬了,

怕讓鷹抓了,怕掉在土井子里,怕給拍花子的拐走。老人家提心吊膽,就像丟了魂

兒,出來進去團團轉,扯著一條亮堂嗓門兒,村前村后,河灘野地,喊啞了嗓子。

何滿子卻隱匿在柳棵子地里,深藏到蘆葦叢中,潛伏在青紗帳內的豆棵下,跟奶奶

捉迷藏,暗暗發笑。等到天黑回家去,奶奶抄起頂門杠子,要敲碎何滿子的光葫蘆

頭;何滿子一動不動,眼皮眨也不眨,奶奶只得把頂門杠子一扔,叫了聲:“小祖

宗兒!”回到屋里給孫子做好吃的去了。不是煮雞蛋,就是烙白面餅。

這一天,何滿子的爺爺回來了。一丈青大娘跟老頭子叨嘮這個,嘟噥那個,老

頭子陰沉著臉,哼哼哈哈,一腦門子官司;一丈青大娘氣不打一處來,跟老頭子叫

起了苦,順口就給何滿子告了狀。爺爺是個風火性兒,一怒之下,就把何滿子拴在

了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賊扣兒,跑不了更飛不了。而且,在他面前扔下一個

紙盒,盒子里有一百個方塊字碼,還有一塊石板和一支石筆,勒令他在這一個歇晌

的工夫,把這一百個字寫下來。

篇2

1、《蒲柳人家》劉紹棠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首次發表于《十月》1980年第3期?!镀蚜思摇芬酝丈彽拿\變化為主線,她從小受虐待、壓迫,在父老鄉親幫助下逃出火坑,并與周檎結為夫婦,投身于抗日救亡運動中去。

2、《野婚》是劉紹棠創作的長篇小說?!兑盎椤返闹饕獔鼍盀榫〇|北運河畔的魚菱村。作品以劉四夢同金裹銀兒、小戲子的“野婚”為線索,從解放前金裹銀兒和小戲子分別陰差陽錯與劉四夢簽訂婚約開始,一直寫到三人從中年漸入晚境,經歷了種種人事和是非,又見證了新一代年輕人的新的“野婚”。

3、《十步香草》是劉紹棠的一部長篇小說,作品講述的是發生在通州一個僻靜胡同里的故事。主人公云蘭渚雖念過兩年大學,卻一直背著黑鍋,長期在一家造紙廠當臨時工。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林黛玉,我想對你說,我愛慕你!我愛慕你的傾城美貌,連同你的蒲柳之質,那一曲“北方有佳人,遺世而獨立”,我總認為是為你而歌;“一肌一容,盡態極妍”,我總認為是為你而作;“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我總認為是為你而言。我愛慕你的絕妙文才,連同你的刻薄話語。千年前,有人感嘆“天下文才,曹子建獨占八斗”,那么我想說:“棠社詩才,瀟湘妃子獨占八斗,蘅蕪君一斗,他人合一斗?!蹦闶且粋€超凡脫俗的奇女子。

林黛玉,我想對你說,我同情你。少失怙恃,寄人籬下,又遇上一癡情公子,便縱有萬般心事,無奈無處可訴,無人做主,一腔柔情,只得化作點點相思淚水。

林黛玉,我想對你說,我討厭你,討厭你的清高,你的多愁善感,你的猜疑。

紅樓女子,不乏清絕之人,寶釵、湘云等人,絕非尋常女子。一只鶴與一群鶴一起,卻要作鶴立雞群狀,你的清高,不是特立拔卓,而是自命不凡。你的不合群,不會顯得你超凡脫俗,只會更加反襯出你的心胸狹隘。何必呢?為什么不放下冷若冰霜的架子,和女伴們盡情玩樂,揮灑青春呢?

榮寧二府,固然沒有你的雙親,可府中之人,盡是你的親人,那位鬢發如銀的老太太,不也把你當作心肝兒肉嗎?不也曾為你的命運淚如雨下嗎?兄嫂姐妹,多為和善之人,你還愁什么呢?史大小姐不也是寄人籬下嗎?她還要受兄嫂的使喚,干活到半夜,而你半年不曾拿針線,整一年做了個香袋,就是這樣,老太太還怕勞碌著你。當你自嘆命薄時,你可曾捫心自問,自己比起湘云、妙玉、香菱,真的命薄嗎?多愁善感,讓你日益憔悴,你的早亡,實在情理之中。

寶玉對你的一往情深,你并非看不見,可你就是要猜疑,就為了一個小物件、一句玩笑、甚至一個眼神。你是多么的可笑?。∽悦甯叩哪愦丝淘跤秩绱瞬蛔孕拍兀繉氣O待你如同姐妹,可你卻懷疑這別有用心,非等到人家送來燕窩湯才承認人家的好,難怪府中上下,連趙姨娘、襲人都偏愛她。這一場愛情的競爭,你還未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林黛玉啊林黛玉,作為一個奇女子,你本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至少不必過早夭亡,可你為什么就那么偏激呢?

篇4

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宗璞《紫藤蘿瀑布》)

這個開頭只有一句話,獨立成段。讀了這個開頭,我們知道,作者要寫某次行進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按一般的寫法,開頭要寫出“我”在什么時候、走在哪里、看到了什么,然后才會寫到“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但作者把前面那些內容都省略了,從整個事件中“停住腳步”這個地方切入寫起,這個開頭顯得簡潔別致,并且留下了懸念:是什么吸引了作者讓她停住了腳步?這個懸念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使讀者的注意力“不由得”就跟著作者的行文走了。

“那只羚羊哪兒去啦?”媽媽突然問我。(張之路《羚羊木雕》)

這個開頭也是從一個事件的中間切入,似乎給人沒頭沒腦的感覺,先聲奪人,有點“突然”,留下一串懸念:什么樣的羚羊?它到哪兒去啦7媽媽為什么這樣問“我”?“我”是個什么樣的人?文章的第二段才補敘出事件的背景性內容:媽媽說的羚羊是一件木雕工藝品,是爸爸從非洲帶回來的,原來一直放在桌子上。“昨天…‘我”把它送給好朋友了。按照常規的寫法,應是把第二段的內容整合成文章的開頭,但作者開頭卻不提“昨天”送羚羊的事,而是從媽媽追究羚羊的下落寫起。從事件出現矛盾的地方切入寫起,造成一種突兀感,一下子就使讀者的注意力集中了。

喬安娜-斯特朗和湯姆?B,萊奧納德所著的《蘇珊,安東尼》一文,開頭和上面這個開頭相似,更吸引人:

“該死的,你們在這里干什么?”桌旁的男人大聲喊道?!澳銈兣嘶丶覀冏约旱氖虑??;丶宜⑼肴ァH绻銈儾豢禳c從這里出去,我就要報警把你們抓走!”

作者從事件的某個中間節點切入。以人物的對話開頭。“桌旁的男人”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番話的,沒有交代,給人留下很多懸念:被罵的女人是些什么人?她們是在哪里?要干什么?說話的男人為什么罵她們并威脅她們?她們離開了嗎?被抓走了嗎?在后面的敘述中。這些內容才被陸續補記出來,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逐步呈現出來。原來,事情發生在1872年的美國,那些女人是在選舉投票點,要為選舉美國總統投票:她們勇于反抗男人們的謾罵和威脅,最終投了票,維護了自己的權利。作者從男人對她們的謾罵和威脅處切入寫起,也就是從沖突最激烈處切入寫起,一開始就把沖突的焦點推到讀者面前,有力地突出了當時那些女人的處境,也使下文寫到的她們所作的抗爭顯得格外有力,突出了她們的勇氣和自尊。這樣的開頭,起到了突出焦點、放大主題的作用。

再看看下面這個開頭:

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熱得像天上下火。何滿子被爺爺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賊扣兒。(劉紹棠《蒲柳人家》)

篇5

一、充分挖掘語文教材的人文內涵,并以之作為人文教育的知識資源

語文學科除了交流思想外,還承擔著傳承文明的重任,是人文精神的主要載體。如今的中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包羅萬象,不僅有許多描繪祖國河山、歌頌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明的優秀篇章,還收入了許許多多享譽世界的名篇佳作。這些文章閃爍著古今名人的光輝思想、弘揚者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傳統美德……這正是我們語文老師用來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樹立遠大理想、進行人文教育的良好教材。如學習《背影》,就緊扣父親疼愛兒子這個中心,讓學生體味禍不單行下父親的用心和艱辛,感受無微不至的舐犢情深;閱讀冰心老人的《談生命》,就讓學生在深情地誦讀中,感受字里行間作者對生命的體悟,啟發學生認識生命的本質和人生的意義。

二、聯系歷史和現實,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人文教育滲透

語文不僅僅是中學生學習知識的平臺,也是中學生觀照自我、觀照社會、觀照時代的窗口。在教學中,我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有意加大了語文學習的拓展延伸。在講述《那樹》一課時,我拿出珍藏多年的《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給學生們講述自然的神秘、山河的大美、發展的代價、環境的危機。祖國壯麗河山的圖片讓同學們心馳神往、驚嘆不已;而環境遭到破壞、美麗化為烏有的圖片則讓同學們扼腕嘆息、感慨萬千。生動的展示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經過這一課,學生們一定會對保護環境、低碳生活有更深一層次的認識……這些人性的閃光點深深地影響了學生、感染了學生。接下來,關于人生的抉擇、關于舍生取義等都在師生熱烈的互動討論中得到了解決。

三、開展課外閱讀,吸納人文精華

課外閱讀不僅能拓展學生的視野、增長知識,還能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精神境界。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是中學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為此,我在分析學生學習情況、學科情況、思想情況、情感情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了一系列的閱讀活動。外國名著和中國歷代佳作囊括了大地滄桑、融會了世態百相、凝聚了人間真情、沉淀了人文精華,是人文教育的極好教材。我在引導學生完成新課標要求的閱讀內容后,又為學生引薦許多名篇佳作。在閱讀教學中,我還引用當代文學的例子,樹立學生的社會和歷史意識。如余秋雨的《信客》、劉紹棠的《蒲柳人家》、曹文軒的《草房子》等,他們的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觀,要加以吸收和借鑒。此外,我還給學生介紹彰顯主流、積極向上、催人深思的美文和新聞報道,讓學生品位思索。如散文《沒有一種給予是理所應當》,讓學生意識到心存感激是一種美德,關愛他人是一種素質;《一個側撲,救了女兒一命》的新聞報道,讓許多學生為之落淚,無不深感親情的可貴,母愛的偉大。

四、開放作文教學,培養人文精神

篇6

一、給學生創造體驗情感的環境

對教材挖掘得再深,同時也須運用恰當的教法,否則備課時再好的設想也很難實現。因此在設計教法時,一定要處理好“境”與“情”的關系。在教學中可以充分恰當地運用錄音、圖片、攝影、幻燈、音樂、語言描述、動作演示和實驗等方式,創設與渲染情境氣氛,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之耳聽目視,口誦心動,進入課文描述的情境之中,并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這是授文傳道的有效途徑之一。采用此種教法,必須要有鮮明的目的性和強烈的感染力。我們的目的在于把教材中的語言文字演化成有聲有色的情景,啟發學生想象和聯想,使孩子們動之以情,而實現曉之以理的目的。離開了鮮明的目的,再精彩的手段都是無意義的。

教師可設置與文本相似的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如教學都德《最后一課》的時候,我不僅放映一些日本侵華、英國占領香港的圖片,引導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將自己置身于當時的環境中,還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學生的回答真是豐富多彩,有的人說,我們只有奮發圖強。讓祖國富強起來,才不會有小弗郎士的亡國遭遇;有的人說,學了這篇文章,才意識到對祖國母語的那份深深的愛,并明白了平時不認真書寫。不努力讀書是對祖國語言的褻瀆。

二、通過文本解讀來體現情感價值,進行情感教育

語文課堂是教師培養學生情感最好的途徑。教師應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以達到語言感人的目的。在文本的閱讀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思考詞語的深刻含義。如教學朱自清的《背影》時,作者連續三次借用“終于”來描述父親送“我”上車,我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學生根據語境來推敲,弄清了這樣寫可以表現出父親對兒子的照顧,體現了深深的父愛。這樣,學生就慢慢意識到父母對兒女的愛無處不在,瑣碎的生活也無不滲透著父母的愛。

文章是思想、情感的載體,語文教材大多文質兼美,特別是一些名作,不僅為學生提高了認知能力,還從各方面反映了不同作者對社會和人生的領略和感悟,往往集風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體,隱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情感內涵。如當代作家劉紹棠的《蒲柳人家》,通過幾戶普通農家的故事,表現了京東運河邊農民的獨特精神面貌,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格,體現了特殊的審美情趣,欣賞這篇文章,我們不僅可以聽到運河邊那悅耳的流水聲,感受到瓜棚豆地的泥土氣息,而且可以飽覽河兩岸恬美秀麗的自然風光,更可以體會到世世代代生長在這里的農民的淳樸歡樂和憂傷。而選自《詩經》中的《蒹葭》一詩,僅通過一個特定的場景:在深秋的清晨,一位戀者在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河畔,徘徊猶豫,魂不守神地尋求他思念的戀人,學者陶濤把它歸納為四美――意境美、音樂美、朦朧美和含蓄美。因此可以說,它帶給人的美感可以說非常豐富的。

作為教師,我們只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教化。如沐春風,身臨其境,并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喜樂、共傷悲,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陶醉其中,才能達到忘我的境界。

三、以情感人,努力尋找學生與課文、作者之間的情感交融點

篇7

生活是寫作的不竭源泉,教師應引導學生從自己身邊的生活著眼,發現自己身邊的事情中的豐富含蘊,從而寫生動感人的作文。

1.關注家庭和學校生活。這兩個方面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但最容易熟視無睹,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家庭和學校發生的典型的大事,思考這些事件中所包含的意蘊,最好能有日記或隨筆的形式記錄事件和自己的感悟。同時還要留心生活中的小事,如父母兄弟的生活習慣、性格脾氣、工作學習理想追求;家庭中的一些生活設施的添置;學校各個老師同學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興趣愛好;同學和師生之間發生的大小事情;班級開展的平凡而又具體的各科的學習情況,生活和紀律情況等等,把這些事情和觸動的點滴感悟積累下來,慢慢地學生會發現生活是這么的豐富多樣,自己的思想也會變得越來越深刻了。

2.關注社會生活。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能督促學生留心觀察社會生活,積累素材的作業,如,讓學生利用節假日到農貿市場,觀察物質的豐富,產品的琳瑯滿目;到街上觀察不同職業、不同身份人物的不同特點。也可適時引導學生發現反映生活中有新意的內容,像農民就地焚燒秸稈,污染環境,容易引起事故;市場上假冒偽劣產品,對顧客利益的損害;一種新的行業或經營方式的出現等等。

3.關注認識自我生活。認識自我生活指的是讓學生注意觀察和認識自己的學習、生活實踐。認識自我生活能夠讓學生隨時留意自己、審視自己,發現自己的優點,找出自己的不足,總結成功的經驗,反思失敗的教訓。中學生正處于敏感的年齡,激情的歲月,而心理又不太成熟,由于對一些人事的不全面看法就可能引發各種不良情緒或行為。教師如果能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快意傾吐。這樣既讓學生宣泄了自己,獲得旁人的理解和幫助,得到成長和教育,又積累了素材,何樂而不為?另外,要求學生不做生活的旁觀者,而要做生活的小主人,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熱愛生活,積極地參與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可以請家長配合,讓學生做一天飯、當一天小工,通過“今天我當家”,體驗生活的不易,珍惜父母所給的幸福。體驗多了,學生的作文自然就會有真情實感了。

二、著眼知識積累

1.從教材的學習中積累。我們的語文教材里有大量語言規范的美文,有許多生動形象的故事,將它們進行系統的整理歸納,這必將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寶庫。而且課本中的素材老師認識,一看就會有一種親切感。如果能再加上其他學科中豐富的文理資源,那更令人賞心悅目了

2.從課外讀物中汲取營養。這里首先要強調的是,不能完全放任學生想讀什么讀什么,抓到什么讀什么。否則學生就會只讀自己感興趣的,長此以往,就會造成讀書面狹窄的結果,不利于積累豐富的作文材料。從閱讀內容來說,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真、善、美的讀物,或是古今中外優秀的文藝作品,或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論著,或是各種報刊雜志中的精華。每隔一周布置一個讀書的范圍,例如科幻類的、環保類的、人物類的,或是確定一個讀書的主題,如以友誼為主題、以親情為主題、以愛為主題、以成功為主題等等。

另外,還要給學生定量,即一個月或是一個學期讀多少書。因為同學們學習生活緊張,名著方面可閱讀一些壓縮本的經典名著。

三、養成積累習慣

常言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閱讀不作筆記,如過眼煙云,無蹤無跡。那么積累哪些內容?如何積累呢?

1.做摘記。根據對讀物的理解和需要,把讀物中的重要觀點、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名言妙語、謠諺典故和史實等,及時分類摘抄在筆記本或卡片上。詩詞名句有必要規定一定的主題。如古詩中寫春的詩句、與友情有關的句子、寫到鄉愁的句子等,還有關于勤奮的名言、關于珍惜時間的名言、關于人生的格言等等。只要每天積累一點,持之以恒就能形成一個語言材料的寶庫。平時隨手翻閱,熟記于心,并做一些必要的思考,例如這則故事適合運用到什么主題的文章;哪個材料適合運用到什么話題的文章,長此以往,作文時就不愁沒有新鮮素材可寫了。

2.積累寫作方法。好多學生不會擬題,開頭和結尾不知道如何下手。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從課內和課外搜集有含蘊、令人耳目一新的標題、開頭和結尾的寫法,讓學生通過思考其妙處,進而掌握這些寫法。一些課文語言非常有特色,手法多樣,比如劉紹棠的《蒲柳人家》中語言的口語化、善用比喻、以及多用音韻和諧、整齊美觀的整句,這是這篇課文的亮點,教師就可以任選一兩點讓學生進行仿寫練習。

篇8

協合勒村坐落在遠古騎士般的托木爾峰下,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庫木艾日克河從它身邊潺潺流過,托木爾峰的積雪銀光閃閃。在那些陡峭的山峰上,云兒親吻著山巒,纏繞著耀眼的雪峰,深情地注視著協合勒村。這時候,托木爾峰仿佛一位頭纏“太斯達爾”去麥加朝圣的老翁。

協合勒村“干打壘”的低矮農舍被綠樹環抱著,從煙囪冒出的炊煙散發著禾木的芳香,懶洋洋地向四野飄散。門前的藤架上爬滿葡萄藤蔓,繁茂的青楊、桑樹、杏樹、桃樹、核桃樹……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從托木爾峰吹來的涼風,將雪峰上涼爽的氣息帶到協合勒村。駝峰般鼓起的土塬上,生長著一簇簇馬蓮和芨芨草。藍幽幽的馬蓮花瓣上忽閃著露珠,在微風吹拂下微微顫抖。風吹麥浪,沙棗花飄香,整個村莊顯得分外妖嬈。野地里吃草的羊兒們、仰望著托木爾峰反芻的牛兒們、撅著尾巴撒歡的牛犢們、在崗子上昂叫的驢兒們、在河灘上晃蕩著駝峰吃草的駝兒們……這一切像出自名畫家之手的一幀油畫,帶給人無盡的美麗遐想。

村里居住著300多戶人家,大多數是維吾爾族,還有幾戶柯爾克孜族。這里民風淳樸,家門基本不上鎖,夜不閉戶。

初到協合勒村,我覺得這里簡直就是個世外桃源,又像從天而降的人間伊甸園。因為我喜歡這個地方,再加上入伍前就從維語翻譯專業班畢業,所以,我很快就和村里的老鄉們打成了一片。

有一天,我們工作隊的張參謀告訴我,村里給我們準備的柴火燒完了,讓我想辦法跟村里的領導聯系一下。我便找到阿希姆隊長。阿希姆隊長笑呵呵地對我說:“蘇萊曼小弟(他記不住我的漢語名字,就給我起了個維語名字),柴火是有,可是村里的人都不敢去拉。我給你套一輛馬車,陪著你去拉,可是往車上裝的時候你得自己裝,裝好了我和你一起拉回來,這樣可以吧?”

“別人為什么不敢去拉?”我不解地問他。我不明白,拉個柴火還有什么敢不敢的。

“那你就別問了,說來話長。走吧,到路上我慢慢說給你聽?!彼麛D了擠眼,有點神秘兮兮地說。

我是第一次求當地老鄉辦事,他答應得這么痛快,使我內心充滿感激。

阿希姆隊長中等個子,50來歲,臉膛黑里透紅,蓄著紅山羊胡子,烏黑的眼睛炯炯有神,戴頂巴達木小花帽,看上去壯如牦牛。

很快,阿希姆隊長帶了一把截鋸、一盤纜繩、一葫蘆水、一褡褳馕,套上一輛馬車,我們就出發了。

沿著一條自然形成的卵石土路,馬車叮叮當當地顛簸在西天山南麓的鵝卵石灘上,朝西北方向一個墨綠色的山崗走去。路旁稀稀落落地從石頭縫里長出麻黃草、駱駝刺、白刺、紅柳、梭梭、沙棘等戈壁沙生植物。偶爾可遠遠地看到旱獺站在石頭上曬太陽,還有山鷹從頭頂盤旋飛過,它們都是戈壁荒灘的主人和守望者,有了它們,戈壁就有了生機,再不那么死寂了。

我們大約走了一個小時,一直是從坡下往坡上走,遠遠地望見似乎漂浮在瀚海中的一個墨綠色的小島,來到跟前,才知道那是戈壁荒山中的一片樹林。

“這是什么地方?”我問阿希姆隊長。

“這是一個很古老的麻扎――庫爾米什阿塔木麻扎,我們今天拉柴火的地方就在這里。”他回答說。

說著,他便領我走進了這片樹林。

這里有潺潺流水,濃濃樹蔭,萋萋芳草,啾啾鳥鳴,美景如詩如畫,著實令我吃驚。這個地方很神奇,周圍都是戈壁荒漠,荒山禿嶺,唯獨這里有一片郁郁蔥蔥的樹林。我懷著好奇心,想問阿希姆隊長個究竟。

他先把我帶到了山崗頂處的水泉跟前,只見泉水汩汩流淌,我便更加好奇了:山下的協合勒村沒有水泉,這個山頂上怎么冒出一眼水泉來?

阿希姆隊長說:“來吧,蘇萊曼小弟,咱們就在這里就著泉水吃馕吧,吃飽了肚子好去裝你的柴火?!彼自谌?,用手捧起泉水喝了起來。

“聽老人說,這個泉水有祛病強身的神效哩!”他連喝幾口,示意讓我也喝。

部隊有個規定,就是不能隨便喝生水。但“兵在外,不由帥”,阿希姆隊長能喝,我也能喝。就這樣,我也捧起泉水喝了幾口。這泉水真是甘冽爽口,喝了讓人神清氣爽,非常解乏。

離泉水不遠處,我發現有一棵幾個人都抱不住的蒼天大白楊被攔腰折斷的枯枝倒在地上,樹皮斑駁,木質干枯、,成群的螞蟻熙熙攘攘,川流不息。我想,這棵倒地干枯的白楊樹,少說也有幾百年樹齡了。

阿希姆隊長看出了我的迷惑不解,便指著那棵楊樹對我說:“我們今天就拉這棵枯楊樹枝,給你們當柴火?!?/p>

“你不是說,人們不敢來這里拉柴火嗎?”我疑惑地問他。

“是啊,我們這里的人都把這個麻扎當成圣地。這里的東西都是自生自滅的,誰都不敢去冒犯神靈。”他神秘地說。

“哦,原來就跟漢人說的,不敢在‘太歲頭上動土’是一樣的道理。”

“這方圓十幾里沒有人煙,怎么會有這么一個大麻扎呢?”我有些好奇地問道。

他沉思片刻后,給我講起庫爾米什阿塔木麻扎(如今,這里已成為新疆著名旅游景點――天山神木園)的傳說:據說,很久以前,沙特阿拉伯一位名叫蘇里坦?庫爾米什?賽依德的阿訇,帶領眾多伊斯蘭教徒,經過印度繞道到中國西域傳教。當時,這里的人不信仰伊斯蘭教,是清一色的拜火教徒,他們因此把這里的人稱作異教徒,并展開了激烈的圣戰。最后,這些人節節敗退,大部分伊斯蘭教徒戰死。戰死的人被就地埋葬。蘇里坦?庫爾米什?賽依德也被埋葬在這里,就形成了現在這個庫爾米什阿塔木麻扎。

說到這里,阿希姆隊長停住話頭,又捧起泉水喝了幾口繼續他的故事:還有一種傳說,就是蘇里坦?庫爾米什?賽依德跟拜火教徒進行圣戰,被當地的拜火教徒打得敗下陣來,順著天山山溝,逃到這里。那時候,這個地方叫色日克維都,維語的意思就是黃色的土地。在這荒山野嶺中,那些逃亡的伊斯蘭教徒們人困馬乏,又累又渴,戰馬也開始死亡。蘇里坦?庫爾米什?賽依德在火燒眉毛的情況下向真主祈求道:“萬能的真主啊,我們被困在這荒山野嶺,人困馬乏,饑渴難忍,都快渴死、餓死了,求你賞賜我們飲食吧……”第二天凌晨,蘇里坦做了個夢,在夢中,他聽到有人對他說:“蘇里坦,睜開眼睛吧,你把崗子上那塊大石頭搬開,就會出來一眼泉水?!碧K里坦醒來后,便帶領伊斯蘭教徒來到這個崗子上,去搬那塊在夢中見過的房子一樣大的巨石。巨石被搬起,一股清泉噴涌而出,他們便給這眼泉起名叫“頭泉”。這眼泉噴水后,又連著有幾眼泉噴水了,形成了一股可以轉動水磨的水流,從這個倒扣的卡盆一樣的崗子上奔流而下。

蘇里坦?庫爾米什?賽依德找到水后,便沿著水流打下柳樹木樁,搭起了帳篷。而這些搭帳篷的柳樹木樁竟然全都成活了。但是,這些柳樹的葉子,既不像現在旱柳的葉子,也不像現在蒲柳的葉子,所以,人們就把這種柳樹叫“帳篷柳”。他們栽下的長矛也長成了楊樹,但其葉子既不像現在鉆天楊的葉子,也不像現在青楊的葉子,人們叫它“長矛楊”。

后來,蘇里坦?庫爾米什?賽依德戰敗后,被拜火教徒用亂刀砍死在這里。再后來,這里的人慢慢被阿拉伯圣戰者征服,皈依了伊斯蘭教,這里便成了人們瞻仰的陵墓了。

阿希姆隊長講的民間傳說就像揭開了迷霧,使我對此地的神奇之處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我覺得他講的故事倒也真實可信,不像有些學者講得那么極端和走樣,便向他點點頭,表示認可。他一高興,便來了精神,要帶我去林中走走。

我跟著他在林中轉了一圈。這里的樹木種類很多,有楊樹、榆樹、柳樹、白蠟樹、核桃樹、杏樹……但不知什么原因,它們都形態各異。那些蒼勁的古樹,有的曲折盤旋,貼地而伸;有的匍匐在地,猶如盤龍臥虎;有的軀干壯碩穩固,枝條隨風起舞;有的樹頭與根部相連,分不清哪是根,哪是枝;有的樹倒地后,又從根部生出新枝,筆直向上,長成參天大樹。一切都是自生自滅,像個與世隔絕的孤島。因為信仰和禁忌的關系,雖然這里有這么多的枯樹干柴,卻沒有一個人敢取,我想,這也是的魅力所在。

走出樹林,北側便是庫爾米什阿塔木麻扎,它實際上是分布在高出地面幾十米的土丘上的一片墓葬群。大大小小的墳墓,有的已經坍塌,有的被雨水沖刷出深深的溝槽,看上去滿目滄桑。還有一座破舊不堪的清真寺,像個滄桑老人一樣靜臥在那里,在夕陽下顯得陰森森的,門口布滿了蛛網,要是一個人來,還真有點毛骨悚然的感覺。

轉完了林子,我們返回到那棵老白楊樹下。阿希姆隊長把馬車趕到跟前,我匆匆往馬車上裝干枯的楊樹枝。干柴散落一地,別說裝一馬車,就是裝十馬車也裝不完。那時我才20多歲,有的是力氣,裝一車柴火也是“小菜一碟”??次乙粋€人裝車,阿希姆隊長有點不好意思,但是他又不敢幫我裝車,怕犯了禁忌??吹剿笥覟殡y,我坦率地對他說:“阿希姆隊長,你們既然有忌諱,就別為難了,你帶我來,已經很不錯了,我尊重你的信仰和風俗習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