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寒衣范文

時間:2023-03-18 19:06: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送寒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022寒衣節送寒衣能分兩次嗎

寒衣節送寒衣能不能分兩次主要看地方,不過大部分地區都是可以滴。送寒衣的人數沒有限制,一個家庭就能搞定。很多年輕人不理解這一點,認為這是一種迷信,不支持老人從事迷信活動,還有一些老人害怕孩子不理解,不想帶孫子參加。其實沒必要,應該支持,因為祭祖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含義,就是教育后人如何延續中國名門望族的傳統美德,也就是尊老愛幼,尊老愛幼。

寒衣節送寒衣是不是要一家子一起

看地方講究,小編老家那邊是這樣的,每每寒衣節到來的時候供品張羅好后,家人打發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色紙乃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晌午吃過飯,主婦把鍋臺收拾干凈,叫齊一家人,這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

寒衣節怎么送

篇2

關鍵詞 《秋頌》;美;憂傷

《秋頌》(To Autumn),作者是英國浪漫詩人濟慈(John Keats 1795-1821)。他才華絕世,而一生不得志,青年早逝,但在一生不到五年的創作時期中卻寫出許多不朽詩篇,其中之一就是《秋頌》。

一、《秋頌》之美

本詩共分三節, 三節就是三個不同的秋天畫面。第一節描繪了一幅碩果累累的“秋色圖”,呈現給讀者一個碩果累累、色彩艷麗的秋;第二節描繪了一幅“秋人圖”,詩人別出心裁地用“坐”、“臥”、“走”、“站”四種不同的姿態,塑造了四個不同形象的秋,這些形象以人為中心共同構成了一幅溫暖的豐收圖;第三節描繪了一幅“秋聲圖”,詩人描述了大自然中各種蟲鳥的鳴叫聲。這三節是相對獨立的各自完整的三個畫面,節與節之間看似沒有相互的關聯和過渡,但實際上,詩人以時間為順序把三節詩巧妙地組合在一起。第一節中的“mists”( 霧) 暗示秋天的早晨,第二節中的“sound asleep”( 酣睡) 暗示秋天的中午,第三節中的“soft-dying day”( 漸漸消失的日照) 暗示秋天的傍晚。詩人頗具匠心的以時間的早、中和晚為順序安排三個詩節,使結構相對獨立的三個畫面以時間為順序和諧地組合在一起,使整首詩具有和諧的結構美。同時,這首詩的取材視點也很完整:先寫村里,果實累累;接著寫田野中人們的活動;最后是大自然中小生靈們的歌唱。人與物、動與靜、聲與色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種完整自然、和諧統一的“美”是非濟慈這樣的大手筆辦不到的。有了它,整個秋之美盡現眼前,《秋頌》真正達到了“詩如畫”的境界。詩人在一開始就把秋天比喻成催萬物成熟的太陽的摯友,秋天和太陽在這里被比擬成人,是他們帶來了成熟的景象。據此,我們能領略詩人的用意:秋天是催熟萬物成熟的季節。緊接著,詩人呈現給讀者一幅清晰的畫面:綴滿果實的樹,成熟的果實,飽食的蜜蜂等等,整個畫面讓我們感到一切是那么的富足。如果說詩的第一節宛如一幅五彩繽紛的秋色風景畫,那么,詩的第二節乃是擬人化的秋的素描。在第二節中,詩人運用擬人手法把秋比擬成一位女神的形象,給讀者提供了秋的四個形象:坐、臥、走、站。詩人有一雙雕塑家的手,四個擬人化的秋的形象,猶如四尊雕像,和諧地組合在一起,詮釋著秋的意義,解說著秋收的全部內容――收割、打場、入倉、享受勞動成果。抽象的秋天被賦予人的言行和情感,給人以形象的美感,從而達到生動又富有情趣的藝術效果。在第三節中,詩人在一開始把秋比擬成一個像春天一樣,也有自己的音樂的人。交織在一起的各種動物的鳴叫聲就像一首樂曲,讓讀者享受了一頓聽覺的盛宴。

二、《秋頌》美之遺憾

詩人一開始便明確地告訴我們這是一首頌體詩。頌體詩是“一首相互關聯具有崇高思想的一節抒情詩。往往只討論一個主題, 直陳一個目的。特點是精雅、莊嚴和富于想象”。單詞(秋)的中古英語形式為Autumpne, 意為成熟之季或凋謝之始。那么“秋頌”就成了有關成熟之季或凋謝之始的一首具有精雅、莊嚴而富于想象的抒情詩了。狡猾的詩人用了表面的意象讓我們看到了成熟之季的風韻與華美, 實際上卻隱蔽地贊頌的是那個凋謝之始的秋季。進入第三節, 詩人又以問句開始,“春天的歌哪里去了?”在這里,詩情略帶哀傷的口氣。春日的明麗與歡樂都已不在,秋天的失落和冷清正在襲來。但是秋畢竟是循環往復、四季輪回中關鍵的一環, 它的出現又意味著更新。

秋天因此“你也有你的音樂”,“波狀的云把將逝的柔和的一天照耀?!笔堑? 每一天都必將逝去, 正如每一個季節都要逝去一樣。那“殘梗散碎的田野”也被抹上“胭紅”, 那是一種柔美而又絕訣的姿態, 這種不和諧的美給你視覺上強大的沖擊力,像是秋在逝去之前最后一次對生命的妝飾。收獲后的田野雖然有點貧瘠, 但“看上去卻很溫暖”。與“波狀的云”、“胭紅的田野”相對照的是下面出現的一片鬧哄哄的秋聲,“群蟲在奏哀音”、“知更鳥群起呼哨”、“群羊高聲咩叫”、“燕子在天空呢喃”, 一切的騷動與不安、一切的悲鳴與吵鬧, 都顯示出一幅雖有生機但又令人不安、似乎危機蟄伏的圖畫。這是一曲傷感的交響樂, 是一代代人興起而又沒落的象征和寫照?!皡诧w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 又一下子使人感到嚴寒的冬天即將來臨。整首詩從溫暖豐碩的夏末一直寫到寒冷嚴酷的冬天的來臨, 使人想起整個四季的循環。雖是秋頌, 詩人在第11行明確地寫到夏天,第23行提到春天, 最后一行明確無誤地暗示冬天的到來。甚至, 整首詩也暗示了人類自身和四季類似的循環:出生、成熟、死亡。這是人類無法逃避的永恒的自然律。

參考文獻:

[1]查良錚譯.濟慈詩選.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7.

篇3

1、送燈的含義:以求添丁吉兆,燈與丁諧音。

2、從春節至元宵前夕,福州民間有送燈習俗。對出嫁之女,娘家例必送燈,“燈”與“丁”諧音,取添丁之意。第一年送“觀音送子”燈,第二年如未生育,則送“天賜麟兒”燈、“孩子坐盆”燈,第三、四年如再未生養,便送“桔”燈,寓為“焦急”之意。生育后可送“狀元騎馬”燈、“天賜麒麟”燈等,直送到外甥16周歲為止。民間有首童謠:“正月元宵燈,外婆愛外甥(外孫),送來紅紅桔子燈,吉利又添丁?!狈从沉送馄艕弁鈱O的社會風尚。楊慶琛榕城之夕《竹枝詞》云:“天賜麟兒繪彩繒,新娘房子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釵卸,又報娘家來送燈?!贝嗽娒枥L當時送燈的盛況。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1、羅漢松是可以用啤酒澆的,這樣可以讓其生長的更加迅速更好。

2、能夠澆的原因是它呈弱酸性,澆灌之后可以讓花土也慢慢變成弱酸性,更利于植株生長。而且,它含有很多氨基酸、糖類物質,能夠為植株的生長提供養分。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2、不同顏色的玫瑰花的意義是不同的,通常11朵紅玫瑰代表愛你一生一世,是人們對愛的一種堅定的信念和承諾。

3、11朵粉玫瑰代表感動,愛的承諾。

4、而11朵藍玫瑰代表清純的愛和善良。

篇6

在圣誕節的時候可是可以送蘋果的,送蘋果寓意著平平安安的含義,但是送蘋果的個數是有著千差萬別的意思,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2021年平安夜送蘋果個數的含義。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平安夜送蘋果個數的含義一層是一心一意

兩層是比翼雙飛

十一層是一心一意

三十一層是祝你幸福

五十二層是用遠愛你

一百層是永不變心

但是一幫情況下來來說,很多人送蘋果的時候是不會一層一層的區屬的,只要能夠表達自己的心意就是可以的。

平安夜送不同水果的含義除了平安夜送蘋果寓意平安、平安夜送橙子寓意心想事成之外,其實還有許多水果都表示著不同的寓意。

荔枝的果語是承諾。 夏季盛產的荔枝,因為是"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諧音,所以就代表的是承諾。

水梨的果語是牽掛。 清爽消暑的水梨,也跳脫傳統代表"分離"的苦情,轉變成"想你的心不曾遠離"的甜蜜的牽掛。

木瓜的果語是暗示。它代表"木頭!你還不懂我的心嗎?我就是喜歡你。"

甜瓜的果語是甜蜜。它代表"每次見你都甜入我心!我們在一起吧。"

草莓的果語是。它代表"吻我吧!"

芒果的果語是專一。它代表"你是我心中閃耀不滅的光芒"或"你是我的惟一"。當你吃芒果時,特別能體會到愛情的甜美悸動。

香蕉的果語是追求。它代表"退去你的矜持,感受我的溫柔!和我在一起吧。"

葡萄的果語是思念。它代表"將每個思念你的日子串聯在一起!"

菠蘿的果語是好運 。它代表"好運旺旺來!"

柿子的果語是圓滿。它代表"事事如意!"

芭樂的果語是健康。它代表"健康快樂!"一年四季都能生長的芭樂,因為強勁的生命力,而贏得"健康"的果語。

棗子的果語是轉運 。它代表"早日康復!"

從上邊來看,不同的水果和蘋果的不同個數都代表的不同意思,想要送什么禮物給對方,就要看對方在你心中的分量是什么。

平安夜是哪天是在每年的12月24日夜里,對照今年的農歷可知是十一月二十一日,當天宜結婚、領證、求嗣、修墳、赴任、破土、祭祀,忌搬家、裝修、開業、入宅、開工、動土、安門等等。所以如果有以上計劃,還需擇一個黃道吉日進行。如果是跟著朋友參加教堂的活動,要注意遵守當地的禮儀,不宜大聲喧嘩,需認真聽大家唱贊美詩。

節日的含義是什么它也被稱為圣誕節前夜,通常是家人團圓,一起享用大餐的日子,主要習俗有互換禮物,參與彌撒或聚會,報佳音,參加化裝舞會,有的還需要提前給遠方的朋友寄去賀卡。在寒冷的冬夜,眾人坐在火爐旁,彈琴唱歌,述說心中美好的愿望,總之是一個特別隆重的節日,很多人不遠萬里也要趕回去。

篇7

2:書 - 我相信你很聰明;

3:口香糖 - 我希望跟你交往得很久;

4:香煙 - 我討厭你;

5:本子 - 我希望看你的天真的愛情;

6:戒指 - 你永遠屬于我的;

7:傘 - 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護你;

8:發夾 - 希望你的成功;

9:鏡子 - 你別忘記我;

10:項鏈 - 我要你在我身邊;

11:巧克力 - 我愛你;

12:打火機 - 你是我的初戀,你和他的感情一觸即燃;

13:圓珠筆 - 我給你我的心的一半兒;

14:鑰匙裝飾品 - 我希望你的幸運;

15:粘貼補(album) - 把我們的愛情珍藏在我的心;

16:鋼筆 - 把我們的愛情珍藏在我的心;

17:觸覺娃娃 - 希望你真實一點;

18:吉物 - 我想跟你做個朋友;

19:手套 - 希望你真實;

20:手帕 - 我等待分手以后再相遇;

21:睡衣 - 我給你我的全部;

22:日記本 - 我希望把我們兩個人的回憶珍藏在心;

篇8

[關鍵詞]

八個頌般若經

梵漢對勘

翻譯特點

般若經是公元前后開始流布于印度的一類大乘經典的總稱,主要內容是關于般若波羅蜜多的理論與實踐,闡述空性和慈悲,對其后大乘佛教思想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學術界一般認為,公元前l世紀左右出現的《八千頌般若經》,是最早的般若經。此后產生的各種般若經,都是在其基礎上增廣或縮減而成。因此,作為核心經典,《八千頌般若經》的重要性和地位不言而喻。

19世紀上半葉,英國人何德遜(Hou吵ton Hodgson)在尼泊爾加德滿都發現大批保存完好的梵文寫本佛經,其中包括兩個u一12世紀《八千頌般若經》梵文貝葉本。19世紀下半葉,本道爾(Cecil Bendall)在尼泊爾帕坦購得兩個12世紀之前的梵文貝葉本?;舳骼?August Friedrich Rudolf)收藏了一個印度波羅王朝時期抄寫的梵文貝葉本。

根據這五個11―12世紀貝葉本和一個尼泊爾原本的孟加拉文抄本,密多羅(Rajendral01a Mitra)進行了校訂,1888年出版了最早的《八千頌般若經》梵文校勘本(下文簡稱M本)。后來荻原云來(Unrai Wogihara)出版了《八千頌般若經》的梵文注釋《現觀莊嚴論》,附有經文原文(下文簡稱w本),對M本略有修正。1960年,瓦德耶(P,L Vaidya)參考前兩本,出版了一個有梵文注釋的??北?下文簡稱v本)。

20世紀90年代,在阿富汗的巴米揚山谷,發現了一批公元1-7世紀梵文寫本佛經的殘本或斷片。挪威收藏家斯奎因(Martin Sch~yen)收藏了這批珍貴文物,一批學者后來對之進行??薄⒀芯俊K商锖托抛罱K辨識出貴霜時期的般若經殘片屬于《八千頌般若經》。桑德爾(Lore Sander)主要依據w本,同時參考M本、v本,對這一部分殘片進行了整理校勘,最后出版。③根據桑德爾的研究,貴霜時期的梵本和尼泊爾梵本極其相近,僅部分語言有所不同。

在中國古代。從東漢到北宋,《八千頌般若經》屢經翻譯。根據隋法經等所撰《眾經目錄》、隋彥琮《眾經目錄》、唐道宣《大唐內典錄》、唐智升《開元釋教錄》、明智旭《閱藏知津》、呂瀲《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綜合考察可知,《八千頌般若經》的歷代漢譯本共有八個,六存二佚:

1 《道行般若經》十卷(現存),三十品。后漢月氏僧人支婁迦讖(簡稱支讖)譯,光和二年(179年)譯出。

2 《大明度無極經》四卷(現存),三十品。吳月氏居士支謙譯,約在公元222-257年譯出。

3 《新道行經》十卷(亦名什本或七卷)(已佚),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4 《大智度無極經》四卷(已佚),失譯。

5 《摩訶般若抄經》五卷(現存),十三品。原名《摩訶缽羅若波羅蜜經抄》,天竺僧人曇摩蜱和竺佛念共譯,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譯于長安。

6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七卷(現存),二十九品。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弘始十年(408年)譯出。

7 《大般若經》第四會王舍城鷲峰山說(現存),十八卷(從五百三十八卷至五百五十五卷),二十九品。唐玄奘譯于玉華宮,顯慶五年至龍朔三年(660―663年)譯出。

8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十五卷(現存),三十二品。宋北印僧人施護譯,咸平六年至景德元年(1003~1004年)譯出。

筆者曾根據荻原云來的梵文本,針對貴霜時期般若經殘片內容,選擇《八千頌般若經》若干章節,與六個漢譯本進行過細致的梵漢對勘。梵漢對勘揭示了不同時期漢譯本的特點,顯示出各漢譯本與梵本的不同關系,由此可一窺東漢到北宋佛經翻譯的歷史流變。本文根據梵漢對勘成果,談一談六個漢譯本的翻譯特點,以及各漢譯本與梵本的關系。

一、翻譯特點

下面從梵文單詞、復合詞或短句以及長句三方面來分析六個漢譯本的翻譯特點。

(一)單詞

1 tathagata如來

讖本、曇本:怛薩阿竭。什本:佛、如去。謙本、奘本、護本:如來。

2 bodhisattva菩薩

讖本、曇本、什本、奘本、護本:菩薩,謙本:閭士、開士。

3 mahfisa~va摩訶薩,大士

讖本、曇本、護本、奘本:摩訶薩。謙本:大士。什本:[無]。

4 arhat阿羅漢

讖本:阿羅漢道、阿羅呵。謙本:應儀道。曇本:羅漢道、阿羅訶。什本:阿羅漢。奘本:阿羅漢果、應(供)。護本:阿羅漢、應供。

5 srott~tpattiphala預流果、須陀洹果

讖本、曇本:須陀洹道。謙本:溝港道。什本、護本:須陀洹果。奘本:預流果。

6 sakrdagamiphala一來果、斯陀含果

讖本、曇本:斯陀含道。謙本:頻來道。什本、護本:斯陀含果。奘本:一來果。

7 anogamiphala不還果、阿那含果

讖本、曇本:阿那含道。謙本:不還道。什本、護本:阿那含果。奘本:不還果。

8 prajfiapOxamita般若波羅蜜多

讖本、曇本、什本:般若波羅蜜。謙本:智度無極、大明、明度。

奘本:般若波羅蜜多。護本:般若波羅蜜多。

9 anuttarasamyaksambodhi無上正等菩提

讖本、曇本:阿耨多羅三耶三菩。謙本:無上正真道。什本: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奘本:無上正等覺、無上正等菩提、大菩提、無上菩提。護本: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大菩提。

10 Subhtit須菩提

讖本、曇本、什本、護本:須菩提。謙本:善業。奘本:善現。

11 svabhava自性

讖本、曇本:自然。謙本:[無]。什本:真性。奘本、護本:自性。

12 namaskaromi我向……致敬

讖本、曇本:今自歸。謙本:自歸。什本:我敬禮。奘本:應敬禮。護本:我今敬禮。

13 vyakaraoa預言

讖本、謙本:受決。曇本:[無]。什本、奘本:受記。護本:授記。

14 pari―nir―Vvd滅度

讖本、曇本:般泥洹。謙本、什本、奘本:滅度。護本:涅。

15 samyaksambuddha正等正覺

讖本、曇本:三耶三佛。謙本、什本:[無]。奘本:正等覺。護本:正等正覺。

16 anu―Vmud隨喜

讖本、曇本:代勸助。謙本:代歡喜。什本、奘本、護本:隨喜。

17 vedana受

讖本、曇本:痛癢。謙本:[無]。什本、奘本、護本:受。

18 sarpjna想

讖本、曇本:思想。謙本:[無),一什本、奘本、護本:想。

19 pari―Vnam導向,成熟

讖本、曇本:持作。謙本:[無]。什本、奘本、護本:回向。

上述例子顯示:讖本、曇本偏重音譯。一些重要的佛教概念采取純粹的音譯。其中,“但薩阿竭”、“菩薩”、“摩訶薩”、“阿羅漢”、“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般若波羅蜜”等成為專有名詞,被什本、護本及后世沿用。讖本、曇本譯法比較質直,不能完全表達梵文詞真正的含義。如“自然”、“自歸”、“受決”、“代勸助”、“痛癢”、“思想”、“持作”,后世又重譯。

謙本注重意譯,偏于文麗。重要的佛教詞匯都是意譯。如“如來”、“大士”、“應儀道”、“頻來道”、“溝港道”、“不還道”、“智度無極”、“無上正真道”、“滅度”,這些詞都是支謙初次意譯。在六個譯本中,謙本首開意譯之風氣。全文都盡可能意譯,連人名也意譯為“善業”。有些意譯詞,如“如來”、“滅度”等為后世沿用。有些意譯詞則過于生澀,不夠明晰,如“代歡喜”,遂被后來的新譯取代。

總之,讖本、謙本和曇本對一些重要詞語的翻譯進行了初步探索,為后來的成熟傳譯作了有益嘗試。后來什本、奘本和護本在此基礎上,對有些詞匯重新翻譯,各有創新。如奘本新譯的“自性”、“滅度”,護本新譯“授記”、“涅”、“正等正覺”,都為后世習用。什本首創并確立了很多佛教常見詞匯,如“敬禮”、“隨喜”、“受”、“想”、“回向”,為奘本、護本及后世沿用。此外還有諸如“行”、“未來”、“無漏法”、“出沒”等更多詞匯也如此。

單詞翻譯是佛經傳譯的基石。考察各譯本對同一詞的不同譯法,可以一窺佛經傳譯的發展、演變和逐漸走向成熟的歷程。

(二)復合詞或短句

1 Sakor dcv6nan,indra~,為眾天之主的帝釋

讖本、曇本、什本:釋提桓因。謙本:釋。奘本:天帝釋。護本:帝釋天主。

2 dupkhasyantaq止ansy瓶將會達到苦的滅盡

讖本、曇本、謙本:[無]。什本:當得盡苦。奘本:作苦邊際。護本:盡苦邊際。

3 anumodan~tsahagata pun,yakriy~vastu隨喜所帶來的福業事

讖本:勸助之功德福。謙本:代歡喜德。曇本:勸住德福。什本:隨喜福德。奘本:隨喜俱行福業事。護本:隨喜福蘊。

4 viryaIpamadaya vartante持精進力而行

讖本、曇本、謙本、什本:[無]。奘本:精進俱行。護本:精進行。

例1中,謙本把“為眾天之主的帝釋”縮譯為“釋”,遣詞造句極為簡略,善于刪削整合。例2中,什本所譯“當得盡苦”,比奘本和護本更明白曉暢且巧妙傳神。動詞“盡”包含了"karlsyati"之義,又傳達出名詞"arlta”的含義。例3中,奘本所譯“隨喜俱行福業事”,與梵文完全吻合,清晰貼切。anumodana--隨喜,sahagata一俱行,puI,Lya一福,kriya--~,vastumuli:。其余五本均未譯出“俱行”。例4奘本所譯“精進俱行”,譯出“sam~,d6,ya”獨立式的意味,全面準確。護本所譯“精進行”略顯不足。護本翻譯質量不如奘本,(8B,5,7,16,17,18)各句也有體現。

(三)長句

1 dharmatai,s~ayu,sman S~riputra Bhagavatao Sr~vk80已m ani5Iitadharmd晌m/te yato yata eva paripraanikrlyante tatas tata eva ni,nsaranti dharmat~,ca na vir-odhayanti dharmataya~ca na vyativartante//(1,5)

今譯:尊者舍利弗!對于不依賴(世間)法的世尊之諸弟子來說,這

是法性。

無論被詰問什么問題,他們都能流利回答,而且既不違背法性,也不背離法性。

護本:舍利子。法本如是。佛諸弟子于無依止法中。隨有所問而悉能答于諸法相無動無壞。

奘本:諸佛弟子于一切法無依著者。

法爾皆能隨所問詰。一一酬答自在無畏。而于法性能無動越。

什本:法應爾。諸佛弟子于無依止法所問能答。

曇本:佛弟子所說法。皆悉如事隨其所問即能解。

謙本:是法意也。諸佛弟子所問應答。意不搖者。

讖本:佛弟子所說法十方亦不知所化來,時隨所問則解。

此例顯示:讖本、謙本和曇本的文字風格接近,用詞古奧,文義比較晦澀,不易理解。讖本中“十方亦不知所化來”,謙本中“意不搖者”,讓人不知所云。什本、奘本和護本用詞更加貼切,文辭工雅,行文流暢,清楚傳達文義。在梵漢對勘通篇,這樣鮮明對比的例子俯拾皆是,如(10B,1,2)、(12B,9,11)等。

2 rfipam nityam anityam iti na sth~ttavy,am/(2B,1)

evam,vedano sa,mj~a saZpsk已ra早v巧saIlalp山tyam anityam誠na sthatavya,m/(2B.2)

今譯:恒常的色,即是無常的色,因此不應住色。

如此,恒常的受、想、行、識,即是無常的受、想、行、識,因此受、

想、行、識不應被住。護本:不住色[受想行識]若常若無常。不住[色]受想行識若常若

無常。

奘本:不應住色若常若無常。不應住受想行識若常若無常。

什本:不應住色若常若無常。不應住受想行識若常若無常。

曇本:色常無常不那中住。痛癢思想生死識常無常不那中住。

謙本:五陰無常。不當于中住。

讖本:色無無常不當于中住。痛癢思想生死識無無常不當于中住。

此例顯示:讖本、謙本和曇本句式大致相同,把“色”譯為狀語。按梵文語序,直譯每一詞,排列成句。什本、奘本和護本句式一致,把“色”譯為“住”的賓語。整個第二章(B)部分,除(2B,7)外,都呈現出明顯對比。在梵漢對勘通篇,讖本、曇本的行文句式和用詞極其相似。從第一章到第八章①共63段梵文,除12段即A,其他51段梵文,二者或完全相同或極其相似。因此,讖本和曇本特點可放在一起來談。謙本行文簡潔。以“五陰”概括“色受想行識”,以“五陰無常,不當于中住”,概括了兩句梵文。(2B,3,5,6)也是如此。

3 evaiTl hi Subhfite prajfiaparamita tathfigat~nam arhat~ns,amyaksambuddhCt―n02rl asya lokasya saodarsayitd//(12A,13)②今譯:如此,須菩提!般若波羅蜜多能向如來、阿羅漢、正等正覺顯

示這個世間。

護本:般若波羅蜜多而能顯示諸世間相。

奘本:如是善現。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示如來應正等覺世間實相。

什本:如是須菩提。般若波羅蜜示諸佛世間。

謙本:如是明度出如來示現于世。

讖本:如是須菩提。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因般若波羅蜜示現持

世間。

此例顯示:讖本偏重音譯。大半句都是音譯詞,讓人幾乎把握不住句意所指。謙本最為簡潔,但表達有誤。什本流暢明了。奘本最全面、準確。譯

文忠實貼切、文雅精到。類似的例子還有(6.4)(8B,5.7,16,17,18)、(12A,6,13)、(12B,9,10,11,12)。護本基本傳達文義,但有所缺失。不如奘奉、什本全面并特色鮮明。

4 s~vaoi"tanl Subh~te rQpaniaritany utpadyam~many utpadyante iti yathobh―Qt,arpprajanati/(12B.3)

今譯:須菩提!(如來)如實地理解一切(出沒)是依色而生。

護本:須菩提。所謂了知眾生所起諸行出沒。依色而生。

奘本:謂諸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心心所法皆依色[受想行識]生。

什本:眾生所起出沒皆依色生。

謙本:一切欲得致。在五陰中住。

讖本:知一切色從不可得獲而生生。此例顯示:讖本和謙本文義晦澀。什本簡明。奘本和護本譯文較長,更清楚完整。護本比較準確地傳達了文義。奘本的特色之一:根據上下文義,進行添加和補充,使譯文更易理解。此例中,奘本根據前文補出“諸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同時把d~s址Vo--m,tani”譯為“無量無數無邊有情心心所法”,使讀者在沒有上下文的情況下,也能清晰把握句子內涵。這一點,其他五本均相形遜色。更多的例證可見(2A,3)、(6,1)、(10B,5)、(12B,4,5,6)。

綜上所述,從用詞、文風、句式和翻譯準確度來看,六個漢譯本明顯可分成兩類。讖本、曇本和謙本屬于一類。用詞古奧,句子簡短,某些句式特殊,有時文義晦澀,甚至有誤。其中,讖本、曇本偏重音譯、直譯,比較質直。謙本偏于意譯,比較文麗,行文極簡,多有刪削整合。什本、奘本和護本屬于一類。用詞工雅貼切,文句較長,明白曉暢,準確傳達原文含義。其中,什本簡潔明了。奘本文雅精到、全面貼切。護本忠實準確。

二、與梵本的關系

下面從短句和長句的對譯,來探討六個漢譯本與梵本的關系。

(一)短句

tatraiva parinirvasyati將于他方滅度

讖本、曇本:于天上般泥洹。謙本:于上滅度。

什本:彼間滅度。奘本:往彼滅度。護本:于彼涅。

此例中,讖本、謙本和曇本相似,“tatra”譯為“于天上”、“于上”,不能與梵本嚴格對應。什本、奘本和護本大體一致,“tatra”譯為“彼”、“彼間”,與梵本相合。

(二)長句

1 tat kath,ar~bodhisattvena mah~tsattvena p響s印已ramit5y6Ips山已taVygpkatha―lpsik;itaY7sIpkathaq叮。膽m印attavy,any'/(2A。4)

今譯:菩薩大士應如何安住般若波羅蜜多?應如何學習般若波羅蜜

多?應如何修行般若波羅蜜呢?

護本:令諸菩薩云何安住。云何修學云何相應。

奘本:云何菩薩摩訶薩應住般若波羅蜜多。云何菩薩摩訶薩應學般

若波羅蜜多。

什本:菩薩云何住般若波羅蜜。

曇本:云何菩薩摩訶薩。于般若波羅蜜中住。

謙本:云何閩士大士于大明中立乎。

讖本:云何菩薩于般若波羅蜜中住。

此例中,行文風格明顯分兩類:前三本和后三本。梵文中三個動詞“安住、學習、修行”,六譯本只有護本全部顯示。奘本顯示出“安住、學習”,奘本譯文一向忠實于原文,此處卻缺譯"katharoyogam apattavya’。其余四本只顯示出“住”,與梵本有所差異。

2 punar apararO SubhQte Tathftgata imam,,prajfiaparamit0,r0(12A,14)~gamya,prameyd已m asa,mkhyeyana,m parasattvana,m pampudgal~nam unmifijitanimifijitaniyathabhatawp,rajanati//(12B.1)

今譯:此外,須菩提!如來因般若波羅蜜多如實地理解無量無數其

他眾生、其他補特伽羅的出沒。

護本:佛告須菩提。又復如來因般若波羅蜜多故。如實了知無量無

數眾生。及諸異見補特伽羅諸行出沒。

奘本:復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證知

無量無數無邊有情若出若沒。

什本:復次須菩提。如來因般若波羅蜜。知眾生諸出沒。

謙本、讖本:無對應譯文。

此例中。讖本、謙本和曇本沒有對應譯文,與梵本差異較大。什本、奘本和護本更接近梵本。什本省略簡明。此類例子還有(8B,1,2,5,7,9,10,n)、(10B,2)和(12B,1,10,11)。與什本相比,奘本、護本譯文更接近梵本。此外還有更多例子,如(6,3)、(8B,1,2,5,7)、(8B。11,16,17)、(IOA,6)、(12B,1,2,3,4)。梵文詞“paraI)ud啊dn已m”,只有護本譯出,譯為“諸異見補特伽羅”,但以忠實、貼切著稱的奘本未見顯示。

3 SubhQtir aha/gambhifft Bhagavan prakrtir dham606r真/,(8B,11)

今譯:須菩提說:“世尊!諸法本性甚深。”

護本: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諸法性甚深。

奘本:具壽善現便白佛言。諸法實性最為甚深。

什本:世尊是諸法性甚深。

曇本、謙本、讖本:無對應譯文。

此例中,讖本、謙本和曇本沒有對應譯文。同樣的例子還有(6,1,2,6)、

(8B,8,11,12,16)、(12A,2,3,4,5,6,7,8,9)、(12B,1,2)。護本與梵本最相合。奘本有添加,如“具壽”、“最為”。什本有削減,如“須菩提說”。梵漢對勘通篇之中。護本與梵文最接近、最相應的例子還有(8A,13)、(IOA,4,12)、(10B,1,3,4,7,8,9)、(12A,1,8,9,10,12)、(12B,1,2)。

4 evam ukte Bhagavan即uSmanta,pSdriputram etad avocat/evam etacchari,putraivam etat/(10A,7)

今譯:說了這些后,世尊對尊者舍利弗說了這些:“它是這樣的,舍利

弗!它是這樣的。”

護本:爾時世尊贊尊者舍利于言。善哉善哉。舍利于。如是如是。

如汝所說。

奘本、什本、謙本、讖本:無對應譯文。

此例中,僅護本有對應譯文。類似例子還有(2B,7)、(10A,8)、(12A,5)。

從譯文的相應程度,以及關鍵詞匯和長句的缺譯,可以看出,讖本、謙本和曇本三個早期譯本與梵本差異較大,什本、奘本和護本三個后期譯本與梵本比較相近。其中,因什本簡略,奘本和護本顯得更全面,與梵本更接近。根據一些關鍵詞和句子的對譯,以及譯文的忠實相應,可斷定護本與梵本最為一致。

總的來說,六個譯本展現出了從東漢到北宋期間佛經翻譯不斷演進、成熟的過程。

(一)翻譯風格上,讖本、謙本和曇本屬于一類,用詞古奧,行文簡短,句式一致,文意晦澀;什本、奘本和護本屬于一類,用詞工雅,文句較長,明白曉暢。

第一類可分兩派。讖本、曇本的行文組織、遣詞造句極其相似,文風一致,比較質直,未加修飾。謙本首開意譯,偏于文麗,刪削較多,文字極簡。三本對詞匯翻譯的初步探索,為后來譯本的成熟傳譯,做了有益嘗試。某些音譯詞和意譯詞,為后世譯本所借鑒。

第二類各有特色。什本簡潔流暢明了。奘本翻譯質量最高,全面貼切,文雅精嚴,據上下文添補較多。護本不及奘本精嚴,但基本上忠實準確。三本對詞匯各有重譯,新譯明晰貼切,為后世習用。其中,什本首創佛教常見詞匯較多,為奘本、護本及后世沿用。

(二)與梵本的關系上,讖本、謙本和曇本的梵文底本與本文所用梵本差異較大,根據譯文推測,可能另有所本。什本、奘本、護本與本文所用梵本相近。因什本簡約,奘本和護本更接近梵本。六本之中,護本與梵本最相應、一致。

篇9

一、透徹理解函數和一次函數概念內涵

從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出發,通過對一般規律的探索過程,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一次函數和正比例函數的概念。其次,在深刻理解函數概念的基礎上,要抓住一次函數概念y=kx+b(k≠0)的本質,k、b為常數,且k≠0,自變量x的次數為1,當b=0時,為正比例函數,正比例函數是特殊的一次函數。

二、了解一次函數在初中代數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一次函數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它是數與形的有機結合體,也是中考的熱點之一,同時它更是研究反比例函數和二次函數的基礎。這部分內容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理解一次函數和其它知識的聯系

一次函數和代數式以及方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如一次函數和正比例函數仍然是函數,同時,等號的兩邊又都是代數式。需要注意的是,與一般代數式有很大區別。首先,一次函數和正比例函數都只能存在兩個變量,而代數式可以是多個變量;其次,一次函數中的變量指數只能是1,而代數式中變量指數還可以是1以外的數。另外,一次函數解析式也可以理解為二元一次方程。

四、要運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函數解析式及其圖像都是函數的表示形式,解析式決定圖像,而圖像直觀反映了解析式中函數與自變量的變化規律。如:一次函數y=x+1圖象不經過哪一象限?解法一:根據圖象性質,k>0,b>0過一二三象限,即不過第四象限。解法二:若忘了一次函數圖象性質,可做出此函數的圖象,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就是利用了數形結合思想方法。

五、掌握一次函數的解析式的特征

一次函數解析式的結構特征:kx+b是關于x的一次二項式,其中常數b可以是任意實數,一次項系數k必須是非零數,k≠0,因為當k = 0時,y = b(b是常數),由于沒有一次項,這樣的函數不是一次函數;而當b = 0,k≠0,y = kx既是正比例函數,也是一次函數。

六、分類思想方法

當一個問題因為某種量的情況不同而有可能引起問題的結果不同時,需要對這個量的各種情況進行分類討論,例如一次函數y=kx+b的圖象經過哪幾個象限,這時就要分四類討論:

(1)當k>0,b>0時,圖象經過一二三象限;

(2)當k>0,b<0時,圖象經過一三四象限;

(3)當k<0,b>0時,圖象經過一二四象限;

(4)當k<0,b<0時,圖象經過二三四象限。

七、應用一次函數解決實際問題

1.分清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尤其要弄清哪兩種量是相關聯的量,且其中一種量因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

2.找出具有相關聯的兩種量的等量關系之后,明確哪種量是另一種量的函數;

3.在實際問題中,一般存在著三種量,如距離、時間、速度等等,在這三種量中,當且僅當其中一種量時間(或速度)不變時,距離與速度(或時間)才成正比例,也就是說,距離(s)是時間(t)或速度( )的正比例函數;

4.求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關系式,一般采取待定系數法。

八、把握用待定系數法求函數解析式的一般步驟

1.依題意,設出含有待定系數的函數解析式;

2.把已知條件(自變量與函數對應值)代入解析式,得到關于待定系數的方程(組);

3.解方程(組),求出待定系數;

4.將求得的待定系數的值代回所設的函數解析式,從而得到所求函數解析式。

九、正確理解函數與方程及不等式之間的聯系

1.直線y = kx+b與x軸交點的橫坐標,是一元一次方程kx+b = 0的解,求直線y = kx+b與x軸的交點,可令y = 0,得到方程kx+b = 0,解方程得x =- ,- 就是直線y = kx+b與x軸交點的橫坐標,反之,由函數的圖象也能求出對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2.使一次函數y = kx+b的函數值y>0(或y<0 的自變量的所有值,就是一元一次不等式kx+b>0(或kx+b<0 的解集。

篇10

林吉洋是來自臺灣的社區工作人員。2012年下半年,他作為臺灣浩然基金會選派的志愿者,來到北京一家NGO工作。剛到北京沒幾個月,他就聯系拜訪《漢聲》雜志北京辦公室,他說:“《漢聲》是我的童年,也是我對黃土高原想象的起點?!?/p>

《漢聲》是一系列記錄中國傳統民間文化的主題書,創辦至今已有44年?!稘h聲》采編團隊總是行走在各地的偏遠山村,采用田野調查與圖片攝影并陳的手法,記錄那些行將消逝的民俗文化。2012年,《漢聲》曾出版一套共9本蘇州風物志《水八仙》,前后歷時兩年半,采編人員先后到訪蘇州20余次,記錄了莼菜、茭白等8種生長在蘇州的水生植物,還有一本是“檢討”,水八仙何去何從―水八仙已經是蘇州人生活中漸行漸遠的植物了,既然要做蘇州,為何不做名甲天下的蘇州園林?《漢聲》大陸區負責人林淑麗在一次演講中道出了答案:“我們在中國走了很多地方,看到土地變成工業園區,濕地人住到20層樓了,他要去種地,要從20層樓下來,和幾個人包車到很遠的地方種植物,我們出書救救水八仙,把這些風物記錄下來讓大家重視?!?/p>

這是《漢聲》對待每一本書、每一個選題的態度。在出書之前,他們并不會去算出一本書能賣多少錢?!稘h聲》創辦人、總策劃黃永松稱,“我們不會做生意,只是覺得有需要就去做了?!倍谂_灣,這些就是他們文化的母體,是他們的根。在《漢聲》北京辦公室,慈傳媒《中國慈善家》記者見到了72歲的黃永松。他身著淡藍色布衣,面容清瘦,在地上鋪上褥子,墊上涼席,打坐式地盤腿而坐,與慈傳媒《中國慈善家》記者邊喝茶邊聊文化。他樂觀地相信,“用傳統的民間的文化喚醒現代社會迷失的人”的這一天已經到來了。

負責任地傳,慢慢地承

文化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像黃永松和他的《漢聲》團隊所做的“小傳統”文化。

“大傳統”和“小傳統”是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于《農民社會與文化》一書中提出的一種二元分析框架。大傳統是指以城市為中心,社會中上層人士、知識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小傳統則是在農村多數農民所代表的文化。

大傳統文化有學者的著作論述,有各大博物館的分類呈現;小傳統文化則散落鄉野,需要守護它的人下到田間地頭一點一點拾起來,且做這些工作的人通常不被關注。當初《漢聲》要做“蘇州水八仙”這個題目讓黃永松周圍的朋友大跌眼鏡,不過黃永松從中尋找到了意義?!按髠鹘y文化農村里的老太婆能看得懂嗎?我們要做的是與每個人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的小傳統文化,對水八仙的關注與反思也就是今天蘇州人如何對待植物、對待生態的問題?!?/p>

《漢聲》于1971年創辦于臺灣,它的前身《ECHO》為英文版,旨在向西方人介紹中國文化。到了1970年代中后期,臺灣經濟起飛,人們開始富裕起來,于是有了對自身文化傳統的反思?!敖洕l展太快了,年輕人都向外看,要他們理解傳統文化很難,應該給他們一個學習的機會?!庇信笥迅嬖V黃永松。也有朋友在看了幾期《ECHO》后說:“這么好的東西怎么不給自己人看呢?”

1978年,《ECHO》改成中文版《漢聲》,意為“大漢天聲”。

“古與今,東與西,我們是處在中間,處理中間通道的機構。如果沒有中間通道,文明是斷裂的。我們的責任就是在中間負責任地傳,慢慢地承?!秉S永松語速平緩地向慈傳媒《中國慈善家》說起《漢聲》要做的事。在這一過程中,黃永松和他的團隊親眼目睹地方的民俗行走在消逝中,年輕一代越來越扔掉傳統的東西,但他們卻甘之如飴?!白鲂鹘y文化工作就是這樣一個規律,有時心情有點悲壯,但四十多年了我們一直在做,這就是意義的問題了?!秉S永松說。

《漢聲》早期出版過一套《中國結》系列叢書,它將這一中國民間編織藝術總結整理成11種基本結,14種變化結,并將之命名為“中國結”?!爸袊Y”的名字借著《漢聲》,由臺灣傳回祖國大陸,并進一步傳遍全世界華人區。夾纈是一種流傳在浙江蒼南縣一個小山村里的服裝印染技術。2000年前后,黃永松為做夾纈的選題來到這個村子。夾纈作坊的主人說,現在人們已很少使用這種布料,他已經決定要打掉染缸關閉作坊了。黃永松于是在后來出版的《夾纈》一書開篇寫下聲明,呼吁雜志訂戶和朋友來認購夾纈,共同挽救這種即將失傳的民間工藝。

說起《漢聲》這樣一步步地傳承民間文化,黃永松用“小題大做”來形容?!皞鞯墓ぷ?,我們很認真,很仔細,小題大做,悉數求全。傳的人一定要有責任感,把它整理、傳播出去。承,要很好地理解傳的東西的內涵。放在那里它不承也沒有關系,但明天也許會承,后天也許會承?!?/p>

尋根

黃永松祖籍廣東梅州,客家人,出生于臺灣桃園縣,自稱“離開大陸已有200多年了”。自祖先移民臺灣,到了他已經是第八代了。鄭成功后的一兩百年間,一撥又一撥的大陸人遷移至臺灣,其主體是泉州人、漳州人和客家人。而他們的文化母體在大陸,他們的很多親人依舊留在大陸。

《漢聲》自1978年改成中文版至今一直堅持做傳統與現代的銜接,于是黃永松做《漢聲》,有了幾分個人身處大的文化領域,由家族的尋根繼而上升到民族的尋根的況味。

《漢聲》創辦初期,兩岸還處于隔絕狀態。黃永松想了解祖國的事跡,看看小時候課本里讀到的祖國的風物,就以香港為跳板。他常常跑到香港羅湖邊界遙望祖國大陸,或者到香港的三聯書店看看祖國出版的書,到裕華國貨館購買祖國各地的特產。雖然他想要找的東西都不一定能找到,但只有這兩個地方可以去,可以此為窗口來了解祖國。

待到臺灣同胞可回鄉探親,黃永松借此機會做了“尋根系列”,主要內容為臺灣的泉州人、漳州人和客家人?!拔易约壕褪强图胰?,客家人是不得已而移民,所處位置比較偏僻,發展上沒有那么喧囂,所以晴耕雨讀,文化氣質比較豐富。如今,隨著人口流動和遷移,又有誰不是客家人呢?我們是同文同種,對大陸的感情與對自己的感情是一樣的。我經常回到老家去祭祖,去尋找我們的根據地?!秉S永松說。

做完“尋根系列”后,隨著兩岸關系進一步松動,《漢聲》采編團隊進到大陸,開始了一期又一期著眼于大陸祖國文化的選題。2004年,《漢聲》在北京西壩河畔的一棟公寓里設立了辦公室,注冊為“北京漢聲文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黃永松在其中的工作室,木桌橫亙著年輪,瓷器茶壺格外精致,再加上各式的民間小玩意兒,滿滿的擺設使整個屋子越發透著來自歲月深處的厚重與積淀。

在《漢聲》操作的眾多選題中,調研“四菜一湯”讓黃永松印象深刻?!八牟艘粶笔俏挥诟=暇缚h書洋鄉上坂村田螺坑自然村半山坡上的一組建筑群,由方形的步云樓、圓形的振昌樓、瑞云樓、和昌樓和橢圓形的文昌樓組成,為黃氏族人聚居地。黃永松一行到了當地,正在往山下走時遇到一個年輕人攔住了他們的去路?!拔覀兩较碌亩际青l親,都姓黃,不可以隨便進去?!薄拔乙残拯S?!秉S永松說?!澳闶悄姆N黃?”“江夏黃?!薄白嬗柺鞘裁??”“駿馬匆匆出異鄉,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但愿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黃永松熟練地背出了祖訓,年輕人聽罷,立馬幫黃永松一行提行李,熱情地招待他們。黃永松對此表示:“這是過關的密語,當時那個年輕人簡直就要過來抱我了,傳統文化的東西讓我們認祖歸宗了。”

民間守望者

《漢聲》創辦44年,已經是一個有口碑的老品牌,圖書多次獲獎,甚至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亞洲之最”之“給內行看的最佳出版物”。黃永松本人也被英國BBC授予全球“傳承的英雄”稱號,被馮驥才民間文化基金會評為“中國民間守望者獎”。

面對榮譽,黃永松很淡然,他甚至認為老頭子不用拿獎,應當多獎勵年輕人。這些年,他時常感到“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現在很多人沒有把傳統的東西搞清楚,就把老東西當缺點,把它推開,不去面對,不去學習,這樣就很麻煩?!秉S永松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一起來守望傳統的民間文化。

2006年,《漢聲》著手建立“中國傳統文化基因庫”。它把《漢聲》自創辦起做過的所有題材做成條目儲存起來,“今天用不上,明天后天可能用得上?!边@樣做除了方便檢索,黃永松強調更大的功能在于反思,“知道已經做了哪些,偏了哪些,還缺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