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海豚音范文
時間:2023-03-18 05:46: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俄羅斯海豚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小提琴的伴奏下,他帶著淺淺的笑容開始了他的音樂之旅。簡直叫人難以置信——從他嗓子里流淌出的聲音,是那么干凈純粹,如山泉般清澈,不帶一絲雜質。雖說是俄羅斯語,我聽不懂他半句內容,但我卻無法不去折服他的嗓音,如同天使一般,我簡直快要懷疑自己的耳朵了。他似乎天生就是站在舞臺上的,那個個極具殺傷力和張力的動作,還有那一顰一笑,都是那樣的電力十足、魅力難擋。我默默的想,這樣奇特的男子,世上該不會有第二個了吧。
歌曲演繹到了部分。在我無比詫異的目光之下,只見他雙腳跨開,右手指天,發出了用文字根本無法形容的高音,就如同海豚在波瀾壯闊的大海里發出的叫聲。哦不,那高音連海豚都自慚形穢啊!如同鬼魅一般,沒有任何刺耳的感覺,反而卻如此的婉轉、悠揚。我如癡如醉的享受著他的天籟之聲,一時竟說不出一句話來。一切都那么完美,唯有一點讓我疑惑:為什么伴奏者們都蒙著黑布演奏?
在他美麗的嗓音中,歌曲終于結束了。我的思緒終于回到了現實中的英語聽力課。四周靜靜悄悄的,班級里所有的同學都沉默在那里,他們一個個似乎還沉浸在那繞粱的余音之中。
老師開口道:“這個年輕的俄羅斯歌手Vitas Jaydar的高音很讓人震驚吧。其實他為了他的音樂能保持純凈,為了他熱愛的音樂事業,也為了能養活一貧如洗的家人……他……他使自己在肉體上已不是一個真正的男人。也就是所說的‘閹伶’。”
篇2
關鍵詞:本音;錄音技術;音域
筆者在接觸的眾多非音樂專業的朋友中發現,他們幾乎一致的都認為流行歌沒有唱法,不存在唱法,只是歌手的天賦問題,只是“有嗓子”和“沒嗓子”的區別。但當筆者在學習聲樂專業的過程中發現,流行歌唱的好壞,和一個人“有嗓子、沒嗓子”關系并不是必須的。以我身邊的人來說,美聲唱的很好,有好的氣息支持,嗓子也很好,樂感也很好,照理來說,演唱流行歌曲的天賦已經具備,但是,這些同學演唱流行歌的狀態有時還不及一個非專業的歌唱愛好者,難道流行歌真的沒有整套的科學的唱法?或者,美聲唱法的學習難道并不能給流行歌的演唱給予幫助?
了解造成大家不重視流行音樂的唱法和不研究流行音樂唱法的原因,我們需從流行音樂唱法的發源說起:
流行音樂之源在美國的藍調音樂,當時藍調音樂的歌手,還大多是以美聲的男女中音居多,所以當時所謂的流行音樂的唱法,其實還是美聲唱法的基礎,只是音樂形式不同罷了。
說起來美聲唱法,筆者對其的概念有不同看法, 今天我們所說的美聲唱法指的是我們通常所說的bel canto 原意就是“美麗的歌唱”或“美麗的歌”,而從歌唱藝術的發展歷史說來,美聲唱法是對18世紀和19世紀早期意大利歌唱家在歷經百年磨煉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發展、完善直到最終達成的一種歌唱方法的藝術概括,也就是意大利傳統聲樂方法和技巧的統稱,用我們習慣的說法,就是意大利的民族唱法。所以,筆者認為,凡是動聽的歌唱和富有優美旋律的歌曲都可以稱為美聲,當然流行音樂也不例外。
流行音樂從最初的由美聲歌手演唱,到后來的由美國鄉村音樂歌手的改變后,逐漸的趨向于一種接近與說話聲音的“本音”唱法,從鄉村歌手再到今天各種流行音樂形式的如:RNB、ROCK、JASS等等,他們都或多或少的有自己”本音”的存在。但是他們的歌唱音域和歌唱難度又不是只靠說話的本音所能達到的,我們不能說是沒有方法的。拿歐美歌手惠特尼.休斯頓的一首 I Will Always Love You來說,音域跨越將近三個八度,歌唱力度變化極大,惠特尼.休斯頓將此曲演繹的淋漓盡致,我們不能說她有超人的天賦和非一般的歌唱技巧;再如在瑪利亞·凱莉的一首emotion中,出現了連續的花腔海豚音,音域超過三個八度。再有最近在媒體上倍受關注的俄羅斯歌手Vitas,他的海豚音唱法唱出的音高就連女歌手也望塵莫及。至今仍有不少評論者認為惠特尼.休斯頓、賽琳.迪昂之所以唱得好是因嗓音天賦好,這仍是“條件第一”論在腦子中作祟,領悟不到“方法”的重要性。中國是人口最多的國家,嗓音條件好的歌手多如牛毛,在技巧上達到上述二位大歌星的水平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呢,流行音樂又不都是這些難度高的歌曲,那是不是那些音域不廣,力度變化不大的曲子,是不是就不需要歌唱技巧呢?我們的回答同樣是否定的。有人認為唱流行不講究音色,更不需要什么技巧,只要有樂感就行了。這種觀點對于演唱一些低層次的歌曲來說,也許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流行歌只有一個八度音區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流行歌壇的作曲家們不論風格追求如何不同,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要求有高度演唱技能的歌手來唱自己的作品。即使在追求純偶像、純商業化的另一潮流中,作曲家們也未必會心甘情愿地降低對歌手“唱功”的要求。對歌手而言,有高音總比沒高音好,能兼唱多種類型的歌總比僅唱一種類型的歌強。樂感雖然重要,但總是通過聲音來表達的,如果一個歌手聲音過不了關,遇到稍高一點的樂句就卡住了喉嚨,那么再有一流的樂感也無法表現出來。
流行音樂的無比豐富性,也決定了其組成部分通俗歌曲演唱的豐富性,所以,有人認為,“流行音樂的演唱千差萬別,并不統一”;也有人說,“流行歌曲的演唱,幾乎是沒有確定規律可言的事情。它的聲音表達方式,就是讓你覺得具有自己的特點和個性就越好”;甚至有人說,“只要能隨心所欲地哼上幾句,唱上一曲,這就是通俗唱法的特點”。實際上,當已形成一種唱法之后,在具體演唱操作上,還是有其一定的規律的。
有人說唱流行歌曲不講究音色,但講究特色,這是事實,但如何使你的特色得到最充分的發揮?這同樣需要方法,歐美流行歌壇為什么在國際上始終處于領先地位,因為它在強調的特色,也包括"唱法特色"這個內容在內,不論是自覺的還是自發的究。盡管中國流行歌壇對唱法的理論研究還不能和歐美歌壇比,但它的實踐卻是毋庸置疑的,撇開審美觀點的偏見來聽惠特尼.休斯頓、瑪麗亞.凱瑞、賽琳.迪昂,她們的聲樂技巧事實上已不亞于西洋傳統唱法。當然她們只代表著歐美唱法目前的較高層次。如果一個歌唱者能下功夫去學會她們發聲方法,回過來再唱稍低層次的歌曲不是更容易了么?
篇3
【關鍵詞】 歷史傳奇 接受美學 民族性
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逐漸走出低谷,復蘇回暖,呈現出一片柳暗花明的春色。尤其是2002年張藝謀《英雄》_一片的上映對于中國電影商業化發展來說,更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標志,它不僅拉開了中國電影“大片”的序幕,甚至在國際主流空間拉開了中國大片時代的帷幕。中國電影從此開始迎來了“中國式大片”的時代。
然而,我們審視一下近幾年中國電影的創作情況會發現,這個所謂的大片時代基本可以定義為古裝大片時代,即其于題材方面都青睞于民間故事、古典小說等傳奇性文本,細數一下,諸如2005年的《七劍》、《神話》,2006年的《墨攻》,2007年的《投名狀》2008的《赤壁》、《三國之見龍卸甲》、《劍蝶》、《畫皮》,2010年的《花木蘭》、《孔子》、《蘇乞兒》等等,莫不如是。即便是回溯歷史,縱觀中國電影百年的創作歷程。尤其是歷數中國電影歷史上的幾次商業浪潮,歷史傳奇題材影片也一直都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構成了中國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么,究竟是何原因使得不同時代的電影制作者們都把目光聚焦在歷史傳奇文本之上呢?這類文本又蘊含了哪些適宜于以電影表現的特質呢?本文就以自20世紀20年代中國電影剛剛具備敘事能力的時候起便進入當時電影人的視野,更在此后的銀幕上被一再演繹的“木蘭從軍”電影為例,從讀者接受的角度對歷史傳奇文本所蘊含的電影特質予以解讀論證。
一、“木蘭從軍”的銀幕形象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流傳深遠,其最早的文學版本見于《樂府詩集》即人們耳熟能詳的南北朝民歌《木蘭辭》。它所包括的基本敘事情節,可以梳理如下:
閨中生活、朝廷征兵、代父從軍、女扮男裝、征戰立功、勝利回朝、天子賞賜、拒封返鄉、回復女身、伙伴驚惶;
這些忠孝節烈的敘事元素經過歷代傳奇小說的加工補充,一般又增加了愛情婚姻的敘事成分,最終形成了情節曲折動人的花木蘭故事。木蘭從軍故事不僅備受歷代文學家的青睞,也是電影人經常關注的題材。
1928年,民新影片公司出品了默片《花木蘭》,由侯曜導演,李旦旦、林楚楚等主演。影片借助“木蘭從軍”這個家喻戶曉的本土故事迎合了中國觀眾的欣賞習慣,突破了當時居于壟斷地位的歐美電影類型的藩籬,在中國早期電影類型發展史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939年,華城影片公司出品了黑白有聲片《木蘭從軍》,歐陽予倩編劇、卜萬倉導演,黃耐霜、劉繼群主演。作為孤島電影之一的《木蘭從軍》有意將敘事重點由傳統的對父親盡孝偏移到為國家盡忠。從而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成為一部優秀的抗戰電影。
1 963年,香港邵氏影業公司出品了黃梅調影片《花木蘭》,岳楓導演,凌波、金漢等主演。影片將黃梅戲曲調,“經過現代音樂理念的處理,晉升為一種現代化、精致化、時代流行曲化的傳統戲曲、江南小調的代稱”切合了現代都市型的香港民眾的娛樂要求――一種現代都市的民間性。
2009年,中國大陸和香港合拍了史詩大片《花木蘭》馬楚成導演,趙薇、陳坤等主演。影片采用了打通。跨越韓、俄的國際化明星陣容,強化了影像的視覺造型效果,成為中國影壇新世紀以來以大投資、大明星、大場景、大票房為標志的“景觀電影”的典型代表。
二、“木蘭從軍”傳奇文本的電影特質
百年來,“木蘭從軍”這個傳奇故事在銀幕上被一再演繹,花木蘭的形象也越加煥發光彩。不同時代、不同作者所拍攝的木蘭電影,旨趣也不盡相同,電影制作者們雖然討巧地選擇了大眾耳熟能詳又喜聞樂見的傳奇故事,借用了其中的故事情節、人物、場景的基本格局,但卻以一種現代精神重新觀照之,從而滿足當代人的審美需要。
1,題材的本土性
接受美學的干將之一伊瑟爾提出了“隱含讀者”的概念。他認為,作者的創作總要預設一類讀者。也就是說。是作家預想出來的他的作品問世之后,可能出現的或應該出現的讀者。文本中的一切都以這一讀者的存在組織起來,作者的任何創作行為都是以這一讀者群為對象,并考慮對象的群體特征和閱讀消費特點而設計的。1928年版的《花木蘭》,恰恰是為了迎合廣大的小市民觀眾的喜愛和需求而生產的。當時中國電影業基本上是為外國電影放映商、國外在華投資的商人以及國內民族或買辦資本家所控制,“絕大多數開設影片公司都是為了賺錢,只要影片能吸引城市小市民觀眾,有所謂‘票房價值’,就趨之若鶩,拍什么影片都行”。因此,以商業利益為訴求的電影創作者在影片的制作過程就明確他們的潛在觀眾是當時居于大多數的、文化修養并不高的小市民等普通大眾,而以木蘭從軍為代表的歷史傳奇故事由于世代流傳,可謂是家喻戶曉,無論是人物形象,還是敘事結構和價值取向都是大眾選擇的結果,深入人心。這就使得影片未拍,就先積三分。此外,影片還吸取了許多傳奇小說中的素材,人物遭際充滿波折,尤其女扮男裝作為木蘭故事的重要關目更是大大滿足了廣大觀眾的獵奇心理。此類根據民間故事、古典小說改編的古裝片還包括天一公司出品的《梁祝痛史》、《義妖白蛇傳》、《珍珠塔》、《孟姜女》、《唐伯虎點秋香》等。
2,主題的時代性
20世紀30年代末的上海,正處于國家被侵略,人民被奴役的現實之中,觀眾迫切希望以銀幕上的民族英雄形象來克服戰爭恐懼、抒發家仇國恥、振奮群情民心。期待視野是姚斯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即在藝術接受活動中,接受者原先已有的經驗、素養、審美趣味等綜合形成的對藝術作品的一種欣賞水平和欣賞要求,即先在經驗形成對作品的一種潛在的審美期待。姚斯認為期待視野是讀者對文學本文接受的出發點和基礎,決定著讀者的接受程度,作品要被接受,就必定要考慮讀者的期待因素。傳統木蘭故事的基本母題是“忠孝兩不渝”,而1939年版的《木蘭從軍》則有意識的將情節結構置于“國家”和“個人”關系,把國家利益的重要性和個人的思鄉戀家、甚至愛情進行并列式的對立,通過正面塑造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祖國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愛國行動,完成了從“為家盡孝”向“為國盡忠’的置換,從而將虛構的木蘭從軍故事和現實反侵略的時代主題結合起來,宣傳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思想,結果引起了空前的轟動。此后在“孤島”影壇的銀幕上,接連出現了西施(《西施》)、梁紅玉《梁紅玉》)、岳飛《岳飛盡 忠報國》)、蘇武《蘇武牧羊》)、洪秀全《》)等眾多抗敵御侮、濟民水火的英雄形象,極大地滿足了“孤島”大眾渴望庇護的救贖心理。
3,形式的多樣性
然而,電影作為一種大眾藝術,它如果僅僅是滿足觀眾的期待視野是遠遠不夠的。接受美學認為,在欣賞主體的“期待視野”與作品之間應當有一個適度的審美距離,應當使欣賞者出乎意料之外,超出他原有的期待視野,使其感到振奮,即所謂的創新期待。所以在20世紀50、60年代的香港影壇爭拍戲曲藝術片的熱潮中,邵氏影業公司的黃梅調電影如《貂禪》、《江山美人》、《楊貴妃》、《王昭君》、《花木蘭》等雖都取材于歷史傳奇,在主題內涵上表現出的也大都是中國傳統的儒家倫理道德觀念,頌揚傳統的家庭倫理觀,體現儒家美德的精神世界,以滿足作為一座浮城遠離內地的香港觀眾所懷有的根深蒂固的家國夢想。但是,為了打開更廣闊的電影市場,贏取更高的商業價值,香港黃梅調電影的制作者們還采用了特殊手段,如將傳統黃梅戲的道白及唱腔由較難明白的安慶土語改為通行全國的普通話,插曲由歌星以通俗的發聲方法代替戲劇的唱腔,以較普及的名稱“黃梅調”來擺脫戲曲給人的一種過于傳統和過時的感覺。這樣,影片雖以黃梅調為主,卻又參考了昆曲、紹興劇、京劇及民謠藝術歌曲等多種音樂,頗具多元性和包容性,加上有濃厚的感彩和民謠風格,并輔以明星制度的吸引力,金碧輝煌、豪華堂皇的片場內景和風光無限的實地取景等長處,從而使觀眾獲得了豐富的新鮮感,滿足了他們的創新期待。
4,結構的召喚性
接受美學認為,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本身在其意象結構中總是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和“意義空白”,從而形成一種潛在的“召喚結構”,促使欣賞者根據自身已有的閱讀經驗、生活經歷去填補文本的“結構空間”,實現文本的意義。在北朝民歌《木蘭辭》中,花木蘭征戰沙場的十二年都是寫意,只有“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合計三十個字,留白甚多,這樣編劇、導演等電影制作人員在影片的制作過程中就可以根據觀眾的審美需要用當時代的思想或技術填充之。作為以大投資、大明星、大場景、大票房為標志的“景觀電影”之一,2010版的《花木蘭》劍指史詩電影的桂冠,強化了觀賞價值,影片中不乏成千上萬人的戰爭場面,甚至還通過電腦制作出了龍卷風沙塵暴肆虐的景觀。當然,景觀等視覺造型的凸顯還包括場景中符號化的明星的出演,寫意化、舞蹈化表現的動作、武打等,尤其是打通,跨地區甚至跨國家的國際化明星陣容,也構成大片視覺造型美學的重要元素。在影片《花木蘭》中不僅有當紅明星趙薇、陳坤擔當主演,還請來了韓國歌星李玖哲客串、俄羅斯海豚音王子維塔斯做花瓶,可謂是當代中國電影商業化、市場化轉向――廣泛吸引資金,注重國際市場,開拓海外明星,以國際化的視點、東方化的奇觀生產“高概念電影”――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