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天仙子范文
時間:2023-03-20 02:26: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張先天仙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根藝淵源,經久不息
我國的根藝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早在原始社會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會采用樹根或竹根制作裝飾品。1982年,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清理馬山一號楚墓時發現了我國戰國時期的根雕藝術作品《辟邪》,作為鎮墓獸的這件根雕作品,虎頭龍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蟬等紋樣,富有動勢,顯示出兩千三百多年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根雕藝術品已達到了自然形態和人工雕琢巧妙結合的水平。西漢時期,孔子的后裔曾利用樹木自然彎曲的形態制作拐杖。
南北朝時期,我國開始出現不少利用樹根制作的杖頭、筆筒、佛柄、抓背、煙斗等實用品和家具。隋、唐以后,根雕不僅在漢族民間普遍流傳,同時也得到皇室貴族的青睞,使得根藝發展不斷趨于繁榮。據《新唐書?李泌傳》記載:“泌嘗取松橢σ砸背,名曰‘養和’,后得如龍形者,因以獻帝,四方爭效之”,說的是唐時鄴官李泌采用天然樹根,制作龍形抓背獻給皇帝一事。韓愈在《題木居士》中有“火透波穿不計春,根如頭面干如身。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的詩句。詩中的“木居士”,就是一件被視作“神佛”形象的根藝作品。
宋、元時期,根雕藝術不僅在宮廷和民間流行發展,同時還出現在石窟、廟宇之中。到了明清兩代,中華根藝日趨成熟,明代有以竹根雕著稱的濮仲謙為代表的金陵派和以朱鶴為代表的嘉定派。根藝家們不僅利用木、竹根創作出供人欣賞的擺設,而且還雕刻具有實用價值的家具及其他實用品。從明代蘇州畫家仇英繪制的《金古圖》、《桃李園圖》、《賺蘭亭》等畫中,可觀賞到畫家細致描繪的樹根太師椅、樹根拐杖等多種根雕藝術品。清朝時期的根藝作品《玉玲瓏麒麟》、《鳳凰》等作品更是將根藝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民國時期,根藝制作和生產日漸衰落,許多藝人改行或轉業,根雕技藝到了瀕臨滅絕的境地。
改革開放的春風又讓根藝在中國大地復蘇并發展。坐落于美麗的四川盆地周山區西緣的蘆山縣,在漢代是蜀郡屬國,因蘊含豐富的烏木材料且根雕藝術在這里生根發芽使其而被譽為“蜀根”。曾受千年蜀漢傳統文化的滋潤和石雕藝術文化的支撐,蘆山烏木根雕利用天然材料,逐步形成了“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創作原則和因材施藝的烏木雕刻技法,使得蘆山早已成為聞名遐邇的根雕藝術之鄉、根雕之都。如今,在唐國富等根雕藝術大師的帶領下,蘆山的根雕藝術不斷被發揚光大,展現著獨特的根藝之美。
夢的開始,坎坷而執著
夢想是一個人生命的最高追求,一個有夢的人必定有著執著而堅定的步伐,唐國富的夢想就是懵懂時期的那個雕塑之夢。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蘆山人,唐國富對蘆山根雕有著深厚的感情,他說自己是一生就是一個“雕刻人生”。他的父親從事照相行業幾十年,“六十年代初相館就在文化館旁邊我們也就此在這種環境長大,因而被藝術氣息所感染”,每天在漢代的石刻獸周邊玩耍,在獸的背上攀玩長大,再加上從小喜歡繪畫的愛好,得到文化館的老師的關注,并教會了他基本的繪畫知識,這為他后來的根雕藝術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在讀小學三年級時,中國涌現出了一位名叫歐陽海的英雄人物,他因看到一匹馱著火炮的馬因受驚狂奔在火車道上,為了保護列車人員安全,他不顧個人安危,把受驚的馬推出火車道,自己卻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為此還出了一本專著《歐陽海之歌》,該書的封面就是用雕塑表現了歐陽海的瞬間動態,人們因此而記住了這位英雄,也讓唐國富感受到了雕塑的魅力,以及藝術家將英雄的形象瞬間凝固的震撼。他于是暗下決心,一定要自學雕塑。
后來,唐國富又看了阿爾巴尼亞電影《第八個是銅像》,對他產生極大的影響,想當雕塑家的夢便油然而生。
學生時代總是輕松而短暫的,而唐國富的學生時代卻是被雕塑夢想填滿的時代。
這期間,他開始了最原始的石雕,用石頭撞擊鐵釘,花了很長時間,打出了一個能鍛煉身體的手提子舉重器,當時的心情非常自豪。
中學時期,唐國富開始有一種想做塑像的沖動,但不知如何下手,于是他寫信給四川美院,美院方面非常認真地給他寄來了四川大邑收租院的泥稿造型搭架圖,讓他激動不已,同時也讓他更有信心在摸索中學習和提高。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青年人們都經歷過下放農村,唐國富在這一時期看到了自己雕塑的未來。
1972年,響應知識青年下鄉的號召,唐國富和他的哥哥都被下放到農村,并且二人住到同一生產隊。在那里,兄弟倆同甘苦、共患難。農閑時期,唐國富還不忘自己的藝術夢想,抓緊泥塑學習。他記得當時生產隊有個磚瓦窯,取泥很方便,為他的雕塑夢想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最值得一提的是,唐國富那時就開始自塑頭像,甚至晚上點著煤油燈都在造型。作品完成后他還曾私下搞展覽,得到很多農民的高度贊揚,這讓他心花怒放,成就感更是油然而生。
后來,唐國富又做了一些反映知青題材的作品參加了縣級和區級的藝術作品展。并參加了短期培訓,提高了對雕塑藝術的認知。
1976年恢復高考,唐國富認為不應該錯失這樣的機會,于是積極參加并報考了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當時重慶設了考點,成都的四川音樂學院也設了點,報名者成千上萬。經過初試、復試,過五關斬六將,最后他終于拿到了準考證。第三天將應考,他選擇了表現知青的題材。結果作品在28位考生中名列前三名,讓他信心倍增。然而,在后面的素描考試中,他因從未學過而最終一敗涂地,還是沒有被錄取,這對唐國富來說是藝術人生的一個轉折點。
雕塑人生,圓夢人生
從那之后,唐國富被調入國營照像館工作,并從事暗房沖印工作5年之久。后來,彩色照片開始在全國推廣,讓他意識到傳統的照像工藝將被高科技代替。于是,他依然選擇重新回到雕塑的世界,找回原來的自己。
唐國富開始不斷的學習臨摹,也搞一些創作,最終他的努力和好學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好評。在50周年紀念日,他塑了一尊半身雕像,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贊揚。
1987年,唐國富調入了蘆山博物館。他介紹說,蘆山博物館座落在城南漢姜侯祠內,有元明建筑平襄樓,明代建筑姜公廟,為紀念三國人物姜維而建造,原有木刻姜維塑毀于。后來,很多專家學者建議重塑姜維像,1991年,唐國富重新設計創作了姜維座像,并與馮德安老師合作放大翻模,像高2.5米。最后用紅砂石打制,安放在姜公廟內。得到了專家學者的認可和贊揚。同年,他還到北京參加了古人類頭骨復原修復培訓學習,參觀了中國美術館,這讓他又重新找回了自信心。并在以后不斷努力學習,不斷提高。
1997年6月,唐國富創作了漢白玉石雕作品《回歸》,并發表于人民日報海外版。有一位詩人看后寫了一首詩:“切切思親念,依依母子情,歸嬉懷抱里,喜泣百年心”,貼切的表達了“回歸”所要表現的意境。
瑞獸從遠古時代一直延存至今,代表了吉祥、仁慈、正義和勇氣。各地歷朝歷代的瑞獸造型大同小異,尤以蘆山的漢代石刻造型最為生動傳神。2002年,唐國富取材于蘆山東漢時刻瑞獸創作了烏木雕作品“瑞獸”,作品在2002年“首屆中國旅游紀念品設計大賽”活動中榮獲優秀獎,現已成為蘆山特色旅游紀念品。在南京召開的中國第十屆國內旅游交易會上,雅安市人民政府和南京市人民政府結為友好城市,該件作品作為禮品贈送給南京市人民政府。
唐國富的樟木雕作品《夢》入編中國中青年藝術家作品集,寓意青春之夢;紅木木雕作品《夢》入編當代藝術家作品集;紅豆杉作品《醉》入編中國當代美術家作品選集,表現一名青年女性陶醉于愛情之中,被愛所醉。書法作品曾獲得國家級展會金銀獎,入編多部典籍。陶藝作品《老成都》獲得四川省第三屆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銀獎,用漢代的土陶的表現形式,融合了漢俑的抽象、夸張、風趣、幽默的表現手法,展現了老成都的一種自由生活形態。紅椿烏木雕《老村長》榮獲第十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銅獎,憨直的面孔、和善的容貌、敦厚的性情,直抒人性的真與善、繁與簡,樸拙的表現之中發散出作者內心的不羈與達觀;卵石雕《歲月》榮獲第四屆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金獎等。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為了表達對逝者的哀悼和對生者的無限祝福,唐國富有感而發,創作出了名為《用我們的雙手重建家園》的烏木根雕作品。該作品底座長50厘米,高12厘米,意為讓大家記住5月12日這一天,作品主體采用了抽象和夸張的表現手法,用雙手向上伸展的三人,象征著大家緊密團結,用雙手重建美好家園,而舉起的雙手又好似樹枝,象征著未來會在大家的努力下蓬勃發展。
這期間,唐國富的書法作品和格言入編多部典籍,2005年他被評為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他還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文化名家協會會員、中國國學研究會會員、原蘆山博物館館長。他的人生是與雕塑為伴的人生,是為藝術而奔忙的人生,更是豁達睿智的人生。
傳承發揚,讓藝術之美花開四方
2012年,因工作需要唐國富被借調到蘆山縣根雕藝術城管委會,負責蘆山根雕企業的藝術指導。2014年被四川省檔案學校聘為客座教授,專職培訓一個班15人學生學習泥塑、木雕。從1994年起至今,他已經先后培養學生120余人,并分別在重慶、成都等地從事石雕、根雕、青銅制作等。有部分學員在蘆山創辦根雕企業。有多名學員作品曾在參加省級根雕大賽中榮獲金、銀、銅獎,甚至將申報四川省工藝大師稱號。
走進唐國富的藝術工作室可以看到,每個學生都在認真創作。在一名學生正在創作的一幅名為《規矩》的作品前,唐老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是該作品要表達的思想。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體現著創作者的個性。”
隨手拿起一件《唐吉訶德》根雕臉譜,唐國富介紹說,這件作品的靈感就來自于他讀過的名著,把他所理解的堂吉訶德的個性與形象融為一體。“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根雕藝術作品亦是如此”,“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蘆山根雕最大的工藝特點是充分取形于烏木“瘦、透、漏、皺”自然特點,以“巧雕”為主的雕刻工藝技法,因材施雕,使自然美的“奇”與人工美的“巧”自然結合起來。
“因材施雕,正如培養我的學生一樣,只要因材施教,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唐國富表示,他教給學生更多的是一種藝術文化,創作的靈感需要他們自己去挖掘。“順其學生的天性,才能更利于開發學生的潛能,這跟創造根雕是一個道理”。
唐國富不僅將自己的藝術人生書寫到極致,他還讓更多的人領略到了根雕藝術之美,讓更多人傳承發揚這一傳統藝術。他說:“我還將繼續培訓雕刻學員,爭取在近年內再培訓100余人。為蘆山根雕產業發展,為中國烏木根雕藝術之都建設做出貢獻”。
大膽創新,助推產業化發展
蘆山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豐富的根雕資源――特有珍貴的金絲楠烏木。為了推動蘆山根雕的產業化發展,很多蘆山根雕企業不定期參加省外有影響力的各類會展,參賽作品分別獲得了各類大獎,有的作品入編國家級藝術刊物,為縣里贏得了很多榮譽,也為蘆山根藝的推廣起到了很大在作用。
同時,近年來蘆山匯集了浙江、福建、遼寧等地的雕刻藝人和一大批技藝精湛的青年根藝大師,他們的作品秉承了“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精髓,作品各具特色和風格。在根雕產業呈現上升發展的良好態勢下,形成了十多家烏木根雕龍頭企業,先后被央視、香港媒體、省市媒體大力宣傳報道,強有力地推動提升了根雕產業的發展。
2013年蘆山縣榮獲了“烏木根雕藝術之都”的稱號,這一榮譽稱號是全國烏木根雕行業唯一的品牌稱號,標志著蘆山以烏木根雕為核心的文化產業發展走在了雅安市的前列。目前,蘆山全縣根雕經營戶達220余戶,設計制作人員1200余人,發展及帶動相關從業人員8000余人。其產品不僅銷往國內各地,更遠銷美國、新加坡等海外市場,產值高達數億。
蘆山的烏木根雕作品造型千姿百態,作品《雄鷹》霸氣十足,有的高山俯沖、藍天翱翔;有的以展現奇山異水、松山壽石、古寨沙丘、小橋流水等景觀;有的表現女媧神仙道長、英雄好漢等人物;烏木瑞獸有驅魔鎮邪之神威;生肖花鳥栩栩如生。這些優秀的作品使得蘆山烏木根雕產品聞名全國及海內外,不少的專家學者、旅游觀光者贊嘆不已,流連忘返,不惜以重金購買收藏。
蘆山根藝開始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選用千年的烏木、紅豆杉,老香樟、老楠木、老白木等優質樹根,手法恣意奔放,化腐朽為神奇。
蘆山根雕產業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推動。唐國富回憶到,2005年以前蘆山根雕業僅有業主34戶,從業人員100余人。當時的蘆山縣正處于經濟轉型期,由于地處偏僻,外界對于蘆山根雕與蘆山縣一樣知之甚少。
從2005年開始,有著先見之明的蘆山縣委、縣政府在當時財政非常緊張的情況下,果斷斥資上千萬元,傾力打造了位于蘆山縣蘆陽鎮樊敏路的根雕一條街,初步形成了較為集中的烏木根雕交易市場,并成立了蘆山縣根雕協會。當年根雕經營戶增加至65戶,從業人員增至350余人。自此蘆山縣根雕產業開始駛入發展快車道。
2006年,蘆山縣結合自身文化資本與自然風光,將歷史文化、傳統民間民俗活動、根雕藝術產業、自然景觀旅游等相結合,推出了“油菜花開?七里奪標”民俗節暨根雕藝術節,時至今日,蘆山已成功舉辦了六屆,并入選“全省十大民間節日”。受益于蘆山縣“油菜花開?七里奪標”民俗節暨根雕藝術節的直接推動,目前,蘆山形成了全國烏木根雕第一、根雕第三的市場,成為雅安乃至四川少有的全國知名根藝市場。
另一方面,由于蘆山縣擁有全國儲量第一的香楠、水楠、金絲楠等名貴品種的烏木和其他品種烏木,在吸引大量客商的同時,也使云南、貴州、重慶等西南省市出土烏木自然流入蘆山,促使蘆山烏木市場自然形成,日益壯大。久而久之,蘆山縣逐漸發展成為全國名副其實的烏木交易第一大市場。
為做強做大根雕產業,蘆山縣作出了建設“西部第一、中國一流、世界有影響力”的中國根雕藝術城的重大決策,即以文化為引領,以產業為基礎,堅持原料市場、加工市場、工作室和商品交易市場“合理布局、統籌互動”的原則,建設集創意、展示、拍賣、交易等為一體的高端根雕創意文化產業園區,并將根雕創意文化產業園區打造成為AAAA級景區。
作為蘆山根雕藝術的領軍人物唐國富表示:蘆山根雕從業人員要深入挖掘民俗文化、漢代文化、文化的精髓,創作更多更好的根雕作品來展現本土豐富的歷史文化、人文資源。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已到花甲之年的唐國富,在道友邵小明的筆下,似山中“玩童”,玩石弄藝視為本家,性情粗放,好酒,不修邊幅;得益于清風與皓月,伴根入眠,行走于夢鄉。他所摸索出的具有巴蜀特色的泥塑、根雕與石刻的藝術手法,也讓他被圈內稱呼為“土巴唐”。
篇2
多年來,少先隊工作一直是以學校為主體,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社區在少先隊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對社區教育資源的調動、配置工作做得不充分。隨著時代的發展,少先隊工作社會化將成為大趨勢。所謂社會化,不僅是對社會資源的挖掘、利用,更重要的是要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建設社會化的工作運行機智和活動模式,在社區也成為少先隊教育的主體。現代社會以社區為基礎,所以,我以為少先隊工作社會化,社區要當先。社區少先隊,也可以為孩子的成長添一把柴。
一、社區應該是少先隊組織開發的新空間
開拓社區少先隊工作,具有理論與現實的合理性。一方面人的社會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少年時代處于這個過程的起點、游戲、娛樂、交友是少年兒童成長的需要,現在他們每年在社區的時間增加到160天以上,這本應對他們的社會化大有裨益,但是大城市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阻礙了他們社會化的進程。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基礎教育由素質教育的轉變,課程、教材、教學方法以及升學考試制度的改革也已提上日程。開設素質教育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學校的一種自覺行為。這種情況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少先隊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第三方面,一個社會越是進步,它的各個機構的管理越是科學化,一些群眾團體在機構內賴以生存的空間也越來越小。與此同時,這些結構剝離出很多職能還于社會,政府職能也越來越單純,而社會的空間卻越來越大。所以,群眾團體社會化就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作為少年兒童的群眾組織,少先隊也概莫能外。
二、 建設社區少先隊工作結構的有效途徑
作為學校少先隊教育的重要補充,少先隊社區工作結構的主要任務是聘任輔導員、把少先隊員們組織起來、聯絡學校的少先隊組織、開展少先隊的活動、尋求物質支持。它的職能是學校少先隊教育在社區的繼續,而不是另起爐灶。它要與隊員所在學校的少先隊組織加強聯系,了解社區內每一個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更重要的是,要在節假日把隊員們組織起來,繼續開展學校少先隊的教育活動,并做好互相銜接與隊員的認定工作。其實,少先隊的很多活動都可以轉移到社區開展,以“雛鷹達標爭章”活動為例,我們完全可以將一些達標的訓練、考核及頒發工作交給社區來做,這樣就克服了學校少先隊開展“達標爭章”活動所受的時間、地點限制,也減輕了學校輔導員的工作強度。社區少先隊的工作機構也可以結合社區建設、管理與服務的需要,或者根據家長及隊員們的愿望,組織隊員自己設計、開展豐富多彩、富有意義的公益勞動、讀書活動、科普活動、冬(夏)令營活動,使他們的節假日充實起來、活躍起來。
三、我校構建社區少先隊組織網絡的做法
結合我校實際,我們重點抓了兩方面的建設。
(一)是制度建設
(二)是陣地建設
就這樣,我校少先隊社區組織建設的神經末梢活躍在社區的各個角落。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互促進,提高了少先隊員的整體素質,文明之風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樣,從學校輻射到社區,從小孩子波及到成年人,從一家一戶蔓延到整個社區。少先隊組織不僅成為人才的“培養基地”,更成為社會文明的輻射源。
四、我校構建社區少先隊組織網絡的收獲
(一)少先隊社會化是少先隊發展的必然趨勢
教育的社會化是教育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廣大少先隊工作者不僅要掌握先進的教育理論,更要把少先隊的發展貫入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中,認識到少先隊的社區化、社會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趨勢。少先隊的宗旨是育人,而不同時代又提出了不同的育人標準。因此,我們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銳意改革進取,不斷更新觀念,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少先隊工作,努力開拓,積極創新,只有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促進少先隊工作更好的進步。
(二)社區少先隊是少先隊組織社會化的有效形式與重要載體
少先隊社會化意味著少先隊組織將承擔更多的責任,特別是少年兒童事務工作,包括社區少先隊員的管理、教育、維權服務等,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更新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少先隊的社會化正是適應未來社會的這種發展,教會少先隊員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學會生存,學會應變的重要一課,現今的少先隊員多為獨生子女,且家庭矛盾較以往而言,有所增多,成年人中所存在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在孩子身上同樣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諸如此類的影響很多,這就使得當今的少年兒童事務增多,復雜性有所加強。少先隊走向社區,將義不容辭的擔負起社區內少年兒童的管理和服務工作,除了開展各種活動外,還要通過組織團結他們、關心他們,為他們維護權力,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成才提供服務。所以說,社區少先隊是少先隊組織發展的需要,而社區少先隊工作提供了廣闊的教育資源,是少先隊員迅速成長的課堂。在社區開展少先隊工作有充分的時間保障,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鞏固學校少先隊教育新格局,使社區成為少先隊組織社會化的一種好形式。
篇3
[關鍵詞] 低產田 障礙因子 對策
[中圖分類號] S1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3-0064-02
目前,中低產田嚴重阻礙了瑪納斯縣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受水土資源限制,充分挖掘現有耕地的潛力,改良中低產田,能有效提高提高土地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一、主要障礙因子
改造中低產田的障礙因素主要是部分耕地干旱缺水鹽堿重、土壤瘠薄、板結、漏水、漏肥等因素。
1. 農業結構不合理,致使土壤肥力下降
全縣耕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19.52g/kg,堿解氮57.67mg/kg,小于60 mg/kg的面積占總土地的63.1%;速效磷小于10 mg/kg的面積占耕地面積的48.6%。因此要調整農業結構的合理化,提高土壤養分含量。
2. 地面坡度大,土地不平整,水土流失嚴重 土壤類型主要有白板土和紅板土,地面坡度大多在1.7%左右,土地坑洼使澆水時極易造成水土嚴重流失。
3. 土壤板結 我縣土壤大面積板結,高達55萬畝,約占耕地總面積的一大半,耕層容重達1.65g/m3,這種情況嚴重影響滲水和作物出苗。
4. 土層薄、漏水、漏肥
土層薄的土壤保墑和保水、保肥性能差,常引起土壤干旱和缺水缺肥,戈壁紅板土和戈壁白板土就是這類土壤。
5. 重用輕養,地力下降
由于人多地少,極易造成土地分配不均,加劇了耕地輪作的困難,土壤缺乏休養生息的機會,再加上一味的追求土地的利益最大化,但是對土地投入量少,導致地力下降。
二、培肥改良措施
改造中低產田的重點是消除土壤障礙因素和培肥地力,因此要治理鹽堿地和培肥地力相結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實行以改土為中心,土、肥、水綜合治理的方針。
要充分運用和推廣現有科技成果和先進的實用技術,走大農業、高科技和資源集約型優質高效農業的路子,積極做好綜合開發的可行性調查和規劃設計工作。本著節約資金,重點突破,配套發展的原則,發揮改造中低產田的最佳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 降低地下水位,防治土壤次生鹽漬化
1.1 挖溝排水,完善排水系統:排水工程是改善鹽堿鹽地主要方法,健全干、支、斗、農多級排水渠系,從而保證灌水與排水的平衡。
1.2 加強灌溉管理,用水效率最大化,做到按作物種類、地形情況、土壤條件,適時、適量的科學灌水。以細流溝灌或小畦灌,滴灌等先進節水措施代替大水漫灌。
1.3 退耕還林,減少土壤水分流失
長期采用精細耕作的方式,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對作物的布局進行科學的調整,自然的排水排堿,達成全面治理的目的。
2. 培肥土壤,提高農田有機質含量,使得土壤的物理性狀得到改善。
2.1 種植綠肥,提高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促進土壤熟化
定位檢測的結果表明:連續兩年種植小麥,土壤有機質顯著增加,增加0.1%。由此說明種植綠肥草木棲對土壤有機質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因此不重視綠肥的種植,也是造成土壤有機質下降的原因之一。
2.2 秸稈還田對農業發展有重要影響
實踐證明,秸稈還田大有裨益:a增加土壤有機質,通過對大麥、玉米、棉花秸稈還田的試驗,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0.303%;b土壤有機質的增加,對土壤的理化性狀有極大的改善作用,提高了土壤肥力;c節約了勞動力,降低勞動強度;降低了氮肥的投入量和物化成本投入費用;d節本增效。
2.3 積極發展農區畜牧業,實行過腹還田,增加有機質肥料的投入。
農家肥是農業生產中的主要肥源之一,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經多年調查由于農民施用了有機肥大大提高了低產田肥力。小麥從之前的畝產250公斤提高到了現在的畝產375公斤。經過幾年的改良,土壤逐步轉化為灰板土,保水、保肥能力明顯增強,土壤中的養份也增加了。
2.4 加強耕作制度,促進土壤風化,實行秋耕冬灌
有機肥和灌凍水配合使用,使土壤能夠進行充分的風化,使得土壤充分熟化,對疏松土壤,改良結構豆郵很大幫助,有利于第二年開春的出苗和作物生長。
定位試驗的結果表明:大土塊經過半個月伏耕后,緊實度由開始的27.5公斤滑落到16公斤,土壤容重由最初的1.53克/立方厘米下滑至1.20克/立方厘米,有助于疏松耕層土壤,加強滲水性能和透氣,經過伏耕曬垡的地塊對增加土壤的速效養分有一定作用。
2.5 增加投入,合理使用化肥,提高生產效益
2.5.1 進行配方施肥,優化測土施肥
施化肥能為土壤提供有效養分,同時滿足作物對氮、磷、鉀的需要,從而大幅度提高作物產量。配方施肥不僅可以培肥地力,提高化肥利用率,而且也是增加作物產量,改良中低產田的重要手段。
2.5.2 有機肥和氮、磷肥配合使用
農業生產實踐表明:有機肥與化肥各有其優劣,二者如果可以配合使用,能夠取長補短,達到最好的效果。由41個定位監測點看,幾年來只有11個點施用農家肥,而其它30個點從未施用過有機肥。經過11個點測定分析,一般土壤養分含量增加的占多數,尤其是土壤有機質含量上升的占73%,全氮增加的占46%。堿解氮上升的占46%,速效磷上升的占64%,表現都呈上升趨勢,由此得出有機肥是改良土壤的重要物質。如果不施有機肥或者施用甚少都會造成土壤中有機質損失或降低。故有機肥是提高土壤有機質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培肥地力的重要肥源。
2.5.3 氮磷配合,增加土壤速效養分
由30個定位監測點測定,氮磷化肥配合施用后,大多數土壤養分含量都會增加。堿解氮增加的占57%,下降的占43%,速效磷增加的占77%,下降的占23%。如果氮磷配合使用,能有效改善土壤中理化性質,土壤速效養分得到補充,增加較快。看來農業生產對化肥的需求是不可替代的,在提高作物產量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6 增加微量元素的含量,是培肥地力的必要措施
土壤微量元素的分析與比較表明,由于長期種植棉花和玉米,盲目施肥并沒有根據土壤的微量元素豐缺進行,大大降低了土壤中硼、鋅的含量,眼中的會影響到各種作物的正常生長,因此,在中低產田改良中,應注重硼、鋅等微肥的使用量,使之達到增產的目的。
三、結論
改造中低產田要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要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施用配方肥料,充分結合當前效益與長遠效益,因地制宜制定綜合措施,有機肥是培肥地力的條件關鍵所在,以有機肥為主,以無機肥為輔才能相輔相成,合理施用化肥,這樣才能在施用有機肥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化肥的最大效益。使農業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綜合改善中低產田,才是農業生產發展的根本出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