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家范文

時間:2023-03-19 10:46: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代文學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現代文學家

篇1

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我國經歷了一個從思想解放到文化反思的過程。在20世紀80年中期,我國在西方現代哲學,以及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下,使得我國文學界出現了一

種用荒誕扭曲的手法,來以揭示人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即非理性的潛意識的反傳統的新型文學。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的反思中表現出‘重寫文學史”、“文學的現代性”、“現

代文學的轉型”和“現當代文學的分期”等方面的問題討論。新時期,我國社會從思想到現實的巨大變化,從創作、閱讀領域都已經發生的種種變化,包括我國社會文學的進退、

純文學的潮漲潮落以及通俗文學的持續走紅,使得我國現代文學及后現代文學的價值面臨沖擊和挑戰,本文將討論我國現代文學及后現代文學的價值。

一、我國現代文學的價值

1、文學的人文屬性和文化價值。新時期,不論是在創作還是閱讀的領域,純文學的領地都在不斷縮小。“純文學”在“純”方面就是我們常說的單色的絲織品;而“文”方

面就是我們說的色彩交錯、斑駁的器物或者是圖案。“純”與“文”兩個字就是一對對立的定義。“純文學”雖然屬于文化方面,但是一方面體現出一個科學主義的口號,另一方

面展現出一個很難擺脫其想象性的東西形式。我們已經將一種本屬人文領域的東西強行納入科學的體系,但是結果出現的是很難不陷入一種難以克服的困境。假設我們用這樣一種

科學主義的觀念去尋找文學性,我們能得到的將是對文學語言的極端重視。而如果文學活動一旦脫離生活價值的領域,那么就將變成純粹的“語言游戲”,這樣他的存在意義也就

走到了盡頭。 文化價值其實就是一種關系,也就是能夠滿足一種文化需要的客體和某種具有文化需要的主體,在文學理論和研究領域中,我們需要不斷增強的對通俗文學的重視,

而且對正體現關于文學史的本體性追求的那種,并且采取以形式演化為中心的文學史寫作。我們也需要在適度釋放了它的寫作激情之后,但是最后慢慢的顯出了它空洞與蒼白的一

面。人們在 “純文學” 中認識到關于理論、實踐都存在著難以克服的矛盾。所以在以后,我們只有不再執著于那種科學的追求,而應該是從充分承認文學活動的人文性和文化價

值,才能使得文學活動才能煥發出真正的活力。那么同時,對于新世紀以來,在文學研究或者是從文學轉向文化研究,已經很極具說服力的證明標準。

2、 我國文學民族生活價值。在全球化席卷中國之際,民族的文化就是世界的,為了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民族作家隊伍急需輸入新鮮血液, 當前,對于當代的人們已不會很

排斥,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一類說詞,來防御性的口號來為文化的多元存在的理由,更多的意識到世界文學存在。并不是一色的、單極的,同時需要構建全球化時代真正的

世界文學,由于近代以來,我國人民形成的世界觀念往往并不是一個平面的、均衡的,尤其是在各部分之間意義對等的存在,而在以西方文化視域為中心形成的是逐次向外擴展的

放射狀圓環。對于我國,在文學方面應充分理解,尤其是需要承認各民族文學文化生活自身的意義。那么,我們只有在沖破單一的文學史秩序,并且對于以西方文學為中心的世界

文學,需要在想象之中才能形成一種全新意義上的現代文學,才更深層的表現出真正文學的價值。

二、中國后現代文學的敘事價值

后現代文學是西方后現代主義思潮的產物,它全方位地批判現代文明發展的傳統,主張反理性主義,認為理性把人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束縛起來。后現代文學沒有中心,對各種

不同的標準都給予充分寬容,沒有固定的作家或批評家群體,也不存在任何可以一呼百應的綱領和宣言,充分展現了其“不確定性”、“非中心性”、“非整體性”、“非連續性

”的特性,后現代文學注重個人的價值體現及其個性的發展。中國的后現代主義文學始于八十年底末,基于改革開放帶來的思想上的解放,使中國的文學附上了濃厚的后現代主義

色彩。這個年代的作家,深受的影響,具備烙印下特有的被遺棄的孤獨感,對傳統的價值觀念產生質疑,對現實感到迷茫和困頓,代表人物有蘇童、余華、

陳染等作家,其作品的主要特點表現為無中心主義、飄忽不定、多元化,他們主張沒有限制的開放性、多樣性和相對性,反對任何對文學創作產生制約的模式或規則。中國后現代

主義作家的支流派眾多,各種思潮極度雜蕪。中國后現代主義不但批判現實主義的舊傳統,還反對現代主義的新規則,可謂將反傳統推向了極致。在中國的后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

,涵蓋了地下文化,街頭文化,廣告語,消費常識,甚至是生活指南等等內容,可謂包羅萬象,許多看似極其生活化,與文學價值聯系不大的范圍,被作家給予精心包裝,得以登

上文學藝術的殿堂。其審美價值和內涵許多讀者自行思索歸納,作家只是對社會、人及客體作相應的展示,而沒有強加預先設定的意義。后現代主義作品體現了現代出文學與哲學

的完美相融,具有精深的哲理性。作家通過自我表白的話語欲望,對人物進行塑造,打破以人為中心講述完整的故事,作品的情節內容也具有極為明顯的虛構性與荒誕性,作家極

為注重藝術形式與藝術技巧的創新,體現出隨意性,和不確定性。例如,王朔的消費小說體現了反理性主義思想,對世俗化的欲望加以放大,并大力提倡,在《千萬別把我當人》

、《浮出海面》等一系列作品中,王朔塑造了一批從社會學意義上來說屬于真正獨立但從社會體制角度看又是零余人的人物形象,他顛覆了傳統的價值體系,解構傳統的人的歸屬

感。又如,在格非的名篇《青黃》體現了解構主義的為了文本放逐歷史,文本之外,別無他物之說。中國后現代主義文學將傳統的文學觀念給予顛覆性地消解,使傳統的文本、藝

篇2

此時,我忽然想到了一直冷清的中國現代文學館,這個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綜合性國家文學館。好風憑借力,那里肯定一改舊觀,成了熱門而且門檻被踢破。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里,我又走進了位于北京文學館路的中國現代文學館。

嘿!又豐富啦――我簡直忘我了:一個大廳里,正在舉辦畫展;大陸外的華人文學家展廳,收藏的書籍,簡直快要把書架撐破啦,把房頂頂翻啦;最吸引我的,是二樓新開辟的十來個頂尖的中國現代文學家的書房原貌展――簡陋、清雅、個性、趣味……原來,那些驚世之作警世之言,就誕生在這些矮桌木椅上呀!

……忘我中絆了一跤,才使我清醒過來:這次到中國現代文學館的目的,不是看館看展看圖看書,而是看人。

于是,我重新穿行于各個展廳。末了,我完成了一道加法算術題:偌大的文學館,許多個展廳,觀眾總共不到二十人!其中,還有兩位是穿開襠褲的小客人――弄不清他們到底是來早慧的,還是被奶奶拉著來這干干凈凈的廳地上玩耍的,反正他們心不在焉地全身在淘。

館內館外,冷熱分明。第一個中國人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人獲得了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然而,方塊字的“文學”倆字,卻使我感到悲涼。

我是這樣想的:

全世界人口中,平均有百分之一的人喜歡文學,估計比例不算高。中國的人口已經達到了十三億之多,其中的百分之一喜歡文學,百分之一喜歡文學人中的百分之一一輩子――平均壽命一百年――到中國現代文學館參觀一次。這十三億人口的百分之一的百分之一再百分之一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內川流,這流量也不至于是二十來個人吧?

中國大學的文科生,每人在校期間參觀一次中國現代文學館,是應該的。據說,中國的大學生每年有五六百萬,學文科的按十分之一算,每年就有五六十萬,五六十萬分配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就有一千六百多人。一千六百多人和二十多人相比,是什么倍數?

北京每年的中學生有多少,我不清楚。三十年為一代。如果按北京居住人口一千萬的三十分之一計算,就有三十來萬。中學生六年都上文學課,每人在校期間參觀一次中國現代文學館,不算為過。如此看來,中國現代文學館每天光接待北京的中學生就達八百來人。

來北京旅游的中國人,每天平均多少,具體數字我也不知道。他們看天安門升國旗、游故宮、進頤和園、逛王府井、吃烤鴨、瘋狂購物和拍照……若他們中千分之一的人因愛好文學而走進中國現代文學館,那么,文學館每天需要接待多少外地游客?

……

在文學獎獎國人之際,在文學獎太熱鬧之際,我們似乎應該誠實地自問:當代中國人究竟愛的是什么?我看,當代中國人,總體愛的是文學獎,愛的是熱鬧,但肯定地說,愛的并不是文學本身。一個真正愛文學的國度,它的國民怎么可能和文學館絕緣呢?它的國家文學館怎么可能冷冷清清呢?

篇3

2、要想成為一個斜杠青年,必須不能懶!懶是一種病!得治!要想成為一個斜杠青年,必須比別人勤奮、比別人更加努力。做斜杠青年意味著你要比別人做更多的工作,這就要求你必須要勤奮。要想有回報,必須得有付出。

3、要想成為一個斜杠青年,必須不拋棄、不放棄!萬事開頭難,想要在一個領域有所建樹,你必須頂住開頭難的壓力。所以你不能中途放棄,當然這是在選擇正確的前提下,一旦放棄前功盡棄。成功的道路往往是不擁擠的,因為很多人中途就放棄了。

4、要想成為一個斜杠青年,必須選擇正確的領域,選擇適合自己現狀的領域,明確自己的目標。

篇4

魯迅的革命思想主線是要摧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社會,催生新社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培養革命戰士,進行思想革命。

魯迅,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堪稱現代中國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響著他的讀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現代作家、現代知識分子。魯迅同時又是20世紀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創造了“內外兩面,都和世界的時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國的民族性”,并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的“現今想要參與世界上的事業的中國人”的文學。他與同時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一樣,在關注本民族的同時,也在關注著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并做出了自己的獨特貢獻。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1、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含義:是指俯下身子甘愿為老百姓做孺子牛,出自魯迅的詩《自嘲》。《自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于1932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2、“孺子牛”出自《左傳·哀公六年》中記載的一個典故,原意是表示父母對子女的過分疼愛。后來現代偉大文學家魯迅《自嘲》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華,人們用“孺子牛”來比喻心甘情愿為人民大眾服務,無私奉獻的人。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關鍵詞】現代傳媒;中國現代文學;關系;文學變革

現代傳媒的到來給中國文學乃至中國社會都帶來了一次全新的革命,現代傳媒是現代文化的一種綜合呈現,也是現代工業化社會的必然產物,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傳媒越來越依賴于報紙、期刊、電子進行媒介傳播,所謂現代傳媒,已經是實際意義上的大眾傳媒,在給我們帶來文化、科技等新鮮事物的同時,也在一系列的變革中,成為我們傳播信息最得力的武器。現代傳媒是中國文化與文學現代性轉變的參與者和引領者,并且加速了中國現代文學更深入的發展。

一、傳媒與文學的密切關系

對于中國現代傳媒的發生發展與現代文學之間的密切關系,我們可以從許多角度進行論述,首先二者能夠有著密切關聯,完全是市場效應的需求,根據市場所需,現代傳媒與中國現代文學從產生到發展都相互促進,相互共生,在這種關系中便產生了新的文化生產體系和文化環境,也成為傳媒和文學不斷傳承的起點。

(一)傳媒與文學相互共生

“媒體會改變一切,不管你是否愿意,它會消滅一種文化,引進另一種文化。”中國現代文學誕生,便與報紙期刊為主體的現代傳媒共生一體,兩者相互發展,共同存在,所謂傳媒與文學的共生現象,就是指文學通過報刊來發表;兩種文本作為同一物質形式呈現給受眾,文學作品不是被動的刊載于報紙雜志,而是與報紙共同存在,相互需要而發展。報紙等媒體因為文學性而與文學作品同在。

(二)傳媒的是文學的載體

任何文學作品的存在都離不開一種的物質載體,即使是以前民間的口傳文學,往往也需要文人收集加工,以物質的形式承載文本,進而傳承。現代傳媒突破古代傳媒固有形式,為中國文學的現代化提供了一種新的契機和傳播方式,中國現代文學的存在與發展,就是現代傳媒的存在與發展,這是學術界早已達成的共識。

(三)媒體是文學傳播的中介

傳媒具有中介的特性是眾所周知的,作為現代文學的載體,報紙是文學作品的傳播工具,是通過媒體進行傳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代傳媒即是文學的中介。一般而言,媒體作為一種中介,聯接著作家和讀者之間的關系,文學寫作者寫出的文本一旦見報,都將面對眾多的讀者,供讀者進行閱讀、評判。報刊最重要的目標就是“上傳下達,通上下之情,通中外只故”,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聯系作者與讀者。除此之外,傳媒還充當著作家與作家之間的中介,使文人聯結而形成團體,進而發展成各個不同的流派,這對中國現代文學百花齊放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現代傳媒促進中國現代文學變革

從人類傳播史上來看,每一次媒介革命都帶來了新的傳播方式,現代傳媒在清朝末年從西方進入中國,也給中國文學傳播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變化,甚至可以說是革命。中國文學的文體從古文變成了現代文,同時,語言也隨著發生了變化。

(一)中國文學現代性生成

現代傳媒的到來,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來臨。中國雖然有著悠久的傳播歷史,但是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傳播歷史確實短暫的,晚晴時期,西方新生的現代大眾傳媒以其先進的傳播技術,給中國人在形式上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文學現代性新體驗。現代傳媒運用資本主義商業化運作方式,使用機器大量印刷報刊,不僅容量大,周期短,而且價格低,傳播范圍廣泛,這種傳媒方式,對文學的影響巨大,使文學走向工業化生產模式。

(二)傳媒促進文學文體轉型

現代傳媒不僅促進了中國文學現代性的形成,還割裂了我國文學傳統,造成傳承數千年的文言文變異成白話文,文體類型開始中斷,而隨著現代傳媒進入中國,幾乎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在文學樣式、內容、文學體裁、語言形態等方面進行了徹底的革命。曾經稱霸文壇的詩文開始有新詩和散文所取代,文體類型多樣化,淡化了古代散文的學術性、應用性、政論性,寫作上講究氣勢、注重音律聲調、追求辭采華美。當一種新的文類出現時,從生產傳播到文學思想和功能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伴隨著現代傳媒的進入而出現的現代文學文體類型,也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現代文學觀念。現代文學的出現,使文學形式更加多樣,并不斷的被大眾接受、理解、認可。可以說是現代傳媒給文學發展提供了足夠的養分和良好的發展空間。

結語

縱觀整個中國現代文學史,現代工業革命給傳播媒介帶來的變化時不言而喻的,現代文學因此而誕生到發展,幾乎完全受益于現代傳媒。現代傳媒通過報刊等形式使現代文學作品得以傳播和發展,使現代文學在思想意識、審美趣味、語言工具等方面而異于傳統古典文學,并在讀者群眾廣泛傳播,最終被大眾接受,現代文學有通過傳媒的傳播途徑,不斷加快中國文化的繁榮和發展。為讀者傳播了更廣泛多樣的先進知識。讓全民參與到社會、國家事件當中,也使文學更加平民化、國民化。

參考文獻

[1]童家麒.中國現代文學視野中的中國式大眾傳媒和現代傳媒[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4)

[2]盧興.電子媒介視域下中國現代文學經典研究[D].遼寧大學2014

篇7

擴展資料:

“俯首甘為孺子牛”出自魯迅的詩《自嘲》。《自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于1932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的首聯寫當時作者所處的險惡處境;頷聯寫他堅持斗爭的行動;頸聯寫他堅持斗爭的內在動力,即強烈的愛和憎;第四聯寫他戰斗到底的決心。全詩內在邏輯性強,文字風趣,內容莊肅。

全文如下: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篇8

魯迅(1881年9月25日到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主要代表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雜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墳》等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魯迅的《朝花夕拾》的文章包括:《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瑣記》,《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藤野先生》,《范愛農》。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收錄魯迅于1926年創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是女作家丁玲的著名小說,曾榮獲1951年斯大林獎金二等獎,被譯成10余種文字。2002年1月,丁玲的丈夫、年逾80歲的陳明先生來到國家圖書館,當他在時隔半個世紀后重新又看到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的手稿時,激動不已,忍不住熱淚長流。這部樸素熟悉的手稿,勾起老人對那段難忘生活的深切回憶。小說手稿共三冊,第一冊是用白報紙訂成,紙又簿又脆,據陳明先生介紹,當時條件十分艱苦,能找到可以習字的紙已經非常好了。后兩冊是日本人丟棄的記帳簿,質地較好,是丁玲的孩子從廢品堆里揀回來的。這三冊故人的手稿,讓老人又回到了當年雖然艱苦但充滿激情的歲月,回憶起丁玲與他討論小說人物如何出場及埋頭創作的情景,因此情緒格外激動,這就是手稿的獨特魅力。

手稿是作者親筆手書的文稿,包括詩稿、日記,書信、讀書筆記、采訪筆記,題詞等,是最具個性化的書寫和創作。一份名家手稿,包含了作者思考、創作、書寫、修改并從心到手的勞作過程,正是這種可以看到整個過程軌跡的“手工制作”,才是研究者、收藏者最看重的,從中既可以感受作者的寫作習慣、思維方式,又可以欣賞每一位名家不同的書寫個性和書法技藝,這是“機器生產”所不能的。

館藏特色

國家圖書館名家手稿文庫,收藏十分豐富,有中國近現代300多位著名作家學者的手稿近5000件,其中很多是手稿中的珍品精品,館藏具有以下特色:

1.國學大師、文學泰斗的手稿數量多,精品薈萃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資產階級改良派政治活動家、思想家和學者。曾就任京師圖書館館長和北京圖書館館長,著述宏富。1954年梁氏家屬慨然捐贈梁啟超全部手稿。這批著作手稿共393種,包括全部《飲冰室文集》。

章太炎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和國學大師。一生七次被追捕,三人牢獄,手稿難有集中完整的保存。然而,國家圖書館卻珍藏著章氏的手稿百余件,

我館保藏魯迅先生的珍貴手稿百余種,包括先生晚年最重要的雜文集《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朝花夕拾》、《集外集》、《集外集拾遺》等。

國學大師王國維的手稿在我館有百余種。含有他最著名的著作《人間詞》、《人間詞話》、《觀堂集林》及遺書。同時還收藏了羅振玉、顧頡剛、、梁啟超、沈增植,容庚、唐蘭等名家在內的50余人的書札近500通,記錄了各界與大師的學術交流。

現代著名學者鄭振鐸是我國的積極倡導者之一,他把畢生的精力都貢獻給我國的新文化事業。鄭振鐸先生的手稿幾乎全部收藏在國家圖書館,有300件之多。

著名詩人、學者、民主戰士聞一多先生遺稿171種255冊。聞先生善治印,書寫受篆刻影響,筆法剛勁有力,古樸厚重。正如朱自清所記:“我敬佩聞一多的學問,也愛好他的手稿。聞的稿子卻總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工楷,差不多一筆不茍……看了先就悅目。”

現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多次捐贈手稿,館藏巴金手稿包括小說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及晚年著名作品《隨想錄》中的幾十篇文章。巴老不僅將自己的多部重要手稿捐給國家圖書館,同時也是捐贈其他名人手稿最多的捐贈者。

這些國寶級大師的手稿,哪怕擁有一件都無比珍貴,值得炫耀,國圖卻幾乎擁有他們存世重要作品的全部,其價值真是怎么估量也不過分。

館藏中有許多文學家、詩人、劇作家的手稿,其中不少是他們的成名作、代表作。如馬烽、西戎合著的長篇章回小說《呂梁英雄傳》;周立波著名小說《暴風驟雨》,周而復長篇小說《上海的早晨》,郭沫若先生在重慶創作的5個歷史名劇《屈原》、《南冠草》、《棠棣之花》、《孔雀膽》、《筑》,劇作《北京人》、老舍劇本《龍須溝》,柳亞子的《南社紀略》、茅盾的《團的兒子》,阮章競的長篇敘事詩《漳河水》;徐志摩的《愛眉小札》以及傅雷、卞之琳、蕭三、羅念生、穆木天等著名翻譯家的名著譯稿等。

2.歷史學家手稿多

在館藏名家文庫中,歷史學家的手稿十分引人矚目,上個世紀許多著名歷史學家的論著都可以在這里看到。我館收有著名歷史學家朱希祖、陳寅恪、陳垣、鄧之誠、向達、賀昌群以及思想史家侯外廬,中西交通史家馮承鈞、考古學家郭寶鈞、石璋如,甲骨學大家董作賓、胡厚宣,中國古代史專家李亞農,勞干,岑仲勉、張蔭麟、鄧廣銘、陳述,、王崇武、李晉華、李光濤、鄭天挺,史專家羅爾綱,中國革命史專家胡華、榮孟源,中國古代經濟史專家梁方仲、全漢升等幾十位歷史學家的手稿,其中很多是他們的代表作或是創作高峰期的力作。

3.科學家手稿涉及多學科、多領域

我館收藏的名家手稿雖以人文和社會科學家的文稿為主,但自然科學家的手稿也不少,且涉及領域廣泛:橋梁學、植物學、藥物學、土木建筑、地質學,地層學、本草學、生藥學、農學,水利工程、天文學、細菌學,以及一些學科史的研究,如數學史、化學史、動物學史、水利史等。館藏科學家的手稿包括:中國近代著名工程師詹天佑的畢業論文及其日記、信稿,均為英文手書。著名數學家蘇步青,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地質學家、地層學家俞建章的論文手稿,農學家馮澤芳的代表作《中國的棉花》,天文學家戴文賽的《普通天文學教程》,著名的文獻學家、化學家袁翰青先生將他的20種手稿,分4次捐贈我館收藏。

手稿數量減少

名家手稿因具有研究與收藏的雙重價值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這不僅因為前輩著名學者作家大師們的手稿已隨他們的故去成為“不可再生的資源”,還由于現當代作家大多換筆改用電腦寫作,手寫的文稿已成為“稀缺資源”。更何況所有的手稿原件都是孤本。

隨著國家經濟的日益強盛和文化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收藏機構及個人認識到名家手稿的重要價值,都在四處搜尋,努力征集。給我們的手稿征集工作增加了難度。過去我館入藏的手稿,幾乎都是名人或其家屬子女、出版社、編輯部無償捐贈的。現在除了接受無償捐贈,我們也向收藏者購買,還參加古籍手稿的拍賣會。市場經濟的發展使一些名家手稿走入流通領域,而手稿數量的有限、稀缺,收藏機構與個人的大量人市,使手稿拍賣行情持續走高,對國家收藏影響很大。

國內外收藏機構

在國內,除了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和中國現代文學館也是手稿收藏的大戶,在數量上甚至超過國家館,并形成了自己的收藏特色。在中國現代文學館的網站上,就可看到其館藏作家手稿、書信的目錄。他們在征集作家手稿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