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弘祖范文

時間:2023-03-19 11:47: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徐弘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紅高粱》;民族音樂;主題作用

在電影中使用音樂這種藝術手段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和重視,合理運用音樂對于電影在藝術上的創作有著重要的作用。電影《紅高粱》成功融合了中國傳統的民族音樂元素,這對于電影在環境氛圍的渲染上、人物內心情感的展現上以及給予觀影者合理的遐想空間上都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通過對電影《紅高粱》中的民族音樂藝術進行詳細的解讀,對于我們深刻理解影片的主題是有輔助意義的,能夠使我們從多視角、多層次體會到導演要傳達給我們的有效信息。

一、有關電影《紅高粱》的總體概述

電影《紅高粱》是根據著名作家莫言的原著改編的,于1987年由張藝謀導演執導,演員姜文、鞏俐主演的一部優秀的影片。在第38屆柏林電影節上,贏得了國內外觀眾的一致認可,獲得了金熊獎,這也是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獲得的最高榮譽。電影《紅高粱》歌頌了人性與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在具體的影片演繹中,講述的是中國的一支民間抗日武裝伏擊日本人汽車隊的故事,具體情節中始終貫穿了中國人民所具有的強烈的國家意識和奮勇抗爭的民族精神。影片中的紅高粱,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植物,更是作為一種生命意識的總體象征。紅高粱所蘊涵的精神,正是人們熱血澎湃參加的強烈體現。

一部成功的影片的創作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故事情節、畫面色彩上的應用,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音樂元素在影片中的恰當運用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電影《紅高粱》在這方面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特別是增加了許多民族音樂元素的配合,使得影片的主題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民族音樂元素配合了影片題材的創作背景,并恰如其分與電影相融合,極大增強了電影的藝術感染力。從整體上看,電影《紅高粱》中所運用的音樂元素,大多采用的是民族的音樂形式,包括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和地方傳統的童謠,另外還有民族樂器的演奏形式等。在電影《紅高粱》中的民族音樂,這種西北民族的風格襯托與輝映了主人公豁達、開朗的性格特征。如果影片在故事內容的具體敘述中采用單一的方式,不僅不能形象塑造人物形象,對于情節的表達以及情緒、感情上的宣泄也略顯單薄。導演張藝謀看到了這一點,在影片中成功運用了音樂的元素,特別是民族音樂元素,讓影片大放異彩。配樂與電影相得益彰,一方面音樂元素不僅體現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電影《紅高粱》在創作上也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熱土的源泉。音樂元素在影片中的有效運用,對于影片主題的深刻表達有著重要的輔助作用。可見,正是由于有著這樣的中國特色、文化底蘊,影片《紅高粱》才得以在國際影壇上獲得如此之大的成就。

二、電影中民族音樂敘事的特征

改編自莫言的名著《紅高粱》的同名電影,在張藝謀導演的手里得到了藝術上的轉化和進一步的升華。在電影《紅高粱》中,導演成功添加進來極具特色的民族音樂這種藝術形式,借以豐富電影的敘述和情感的表達。從整部影片來分析,其中的民族音樂的使用,表現出了非常明顯的輔助敘述的效果。在這樣的敘述表達的情境之下,又表現出它自己本身所特有的特征。這些特征具體表現為能夠非常貼切地圍繞電影人物形象的塑造要求,在渲染當時場景的環境的時候,將電影中不同人物的形象很好襯托出來。這種民族音樂的使用,在敘述上的特征共同地表現為服務電影人物形象的塑造。另外就是這種民族音樂的敘述特征還體現在對電影中個性迥異的人物和不同場景的準確把握。

三、電影《紅高粱》中的民族音樂藝術

電影《紅高粱》的成功,是與電影中的音樂元素的合理使用有著密切的關系的。在影片故事情節的具體展開中,始終結合了一些具有地方戲曲元素的音樂作品。這些具有民族元素的音樂曲段,恰如其分地配合了影片豐富的故事情節的展開,同時也與電影明麗的色彩畫面相輝映。值得一提的是,電影《紅高粱》在配樂的演奏形式上采用了嗩吶這種民間樂器,加之中國大鼓等與之配合,形成了該電影獨具民族特色的藝術風格。這些樂器的使用,所演奏的民族音樂,對于電影《紅高粱》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影片的深刻主題的提升都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電影《紅高粱》中民族音樂對人物形象的塑造

篇2

各二級分行:

梅雨季節將至,據氣象預報顯示,我省即將迎來大范圍、持續性降雨,為防范洪澇災害導致我行業務運營中斷,現組織全轄開展防洪澇業務連續性應急演練工作,具體事項通知如下:

一、時間安排

各二級分行可于即日起至6月19日前完成該項工作(我省平均進入梅雨季時間為6月16日,請盡量在此日期前完成)。

二、工作安排

(一)開展風險摸排

要對以前年度發生過內澇、面臨洪澇威脅、地勢較為低洼、可能發生山洪等網點進行梳理,確認高風險網點。

(二)制定方案

各行可在以前年度防洪澇災害應急預案的基礎上,根據演練實際情況,對預案、流程進行完善。

(三)實施演練

演練應當包括所有高風險網點,且至少應當安排3家網點實施演練。演練期間,應當安排風險內控部及相關業務部門人員在場指導。

(四)演練報告

各行應于6月23日前,將防洪澇業務連續性應急演練報告、應急預案發送至內控團隊信箱(notes:內控團隊/法律與合規部/安徽/BOC)。

三、相關要求

(一)高度重視演練工作

該項工作納入本年度各二級分行自行開展業務連續性演練情況相關考核,省分行將根據各行演練、流程方案的科學性、可操作性、演練質量等進行綜合評價,請各二級分行高度重視,認真開展演練工作,確保實效。另外,如發生內澇、山洪等災害造成業務運營中斷的,要第一時間按《安徽省分行業務連續性管理實施細則》要求報告,并通過行信業務連續性管理工作聯絡群進行匯報。

(二)豐富極端場景下應對策略

各行可參考《關于做好近期業務連續性相關工作的提示》中6個極端場景(見附件),對此類災害可能造成的極端場景進行豐富充實,特別是關注與客戶服務、第三方相關的應急保障措施,考慮替代措施適宜性,并在方案中體現,提升預案的有效性、前瞻性。

(三)加強資源建設

各行要通過本次演練,對現有資源的有效性進行檢驗,如發電機、抽水設備是否能夠正常運行,沙袋等防澇物資是否能夠及時供應等。一旦發現資源建設存在的不足,各行應當在演練報告中反映,并提出進一步改進計劃。

(四)注重演練質量

各行要以本次演練為契機,通過高質量的演練進一步提升應急處置能力。為增強演練的真實性,各行應當在演練過程中“預埋”突發事件,事先不與演練機構溝通,考查員工敏捷反應能力,并積累工作經驗。

特此通知

篇3

想必大家都聽過《徐霞客游記》吧!我也讀了《徐霞客游記》。以下便是我讀的這本書主要內容與我自己的心得感受了。

《徐霞客游記》主要講了徐霞客為了考察祖國的山河土地,他自二十二歲開始出游,30年間,東渡普陀,北游燕冀,南涉閩粵,西北登太華,西南游邊疆。足跡及于今江蘇、浙江、山東、河北、山西、陜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云南等16個省區及京津滬等地。《徐霞客游記》以日記體載精詳而忠實地記錄了徐霞客大半生跋山涉水見聞與心得。

我讀的《徐霞客游記之山篇》,大家如果要讀整版的買簡易版,因為如果要讀原版你可就死定了,原著六十多萬字,不持之以恒是不可能讀完的,我讀的山篇就花了我一星期的時間。如果讀原著一二年都是有可能的。徐霞客原名徐弘祖,字振之,別號才為霞客。《徐霞客游記》我發現他是以日記的方法編寫而成。《徐霞客游記》它不僅是一部聞名于世的地理巨著,更是一部我們值得觀看與品讀的山水游記。《徐霞客游記》是以文學價值極高而見稱于世,而被人們推為“古今游記之最。”這就是人見,花見花看,車見車要看的《徐霞客游記》。

這便是聞名于世!經徐霞客花了30年之久才寫成的《徐霞客游記》。

篇4

一、氣論自然觀與晚明科學的關系

氣論自然觀可概述為氣本、氣化、氣物感應三大觀點,貫穿在晚明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引導著中國古代科技在晚明時期取得卓越成就。

(一)氣為天地萬物之本根。晚明科學家認為,氣為天地萬物之本根,就是說,氣為宇宙的本源,萬物皆由氣所化生,一切有形物終究要復歸于氣。

1.李時珍之“變化皆由于一氣也”。李時珍(1518~1593年)所著《本草綱目》是中國醫學史上的重要文獻,這部著作在中國哲學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李時珍發揮宋明哲學家張載、王廷相等人的氣論思想,認為氣是宇宙的本根,萬物“變化皆由于一氣也”。他提出人和萬物都是由一氣所化生:“太初之時,天地絪缊。一氣生人,乃有男女。男女媾精,乃自化生。如草木之始生子,一氣而后有根及子,為種相繼也。人之變化,有出常理之外者,亦司命之師所當知,博雅之士所當識。”[1]

2.宋應星之“盈天地皆氣也”。宋應星(1587~約1666年)不但撰有科學巨著《天工開物》,還著有《論氣》《談天》等氣學著作。他認為“氣”是客觀存在的“渾然之物”:“天地間非形即氣,非氣即形,雜于形與氣之間者,水火是也。由氣而化形,形復返于氣,百姓日習而不知也。”[2]宋應星對張載的“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3]作了新的補充,在無形之氣與有形之萬物之間插入了水火這一過渡層次,由元氣生水火,由水火進而構成“土”,再由水火與土金木相互作用而化生出宇宙有形之物。元氣無形,充塞于天地之間,附載于萬物之中,是宇宙萬物的本根。

3.方以智之“氣貫一切實、充一切虛”。方以智(1611~1671年)在《物理小識》中提出:“天以氣為質”、“地以氣為質”[4],“質皆氣也”[5]。豐富多彩的世界歸根結底“皆氣所為也”,氣是宇宙萬物的本根,天地萬物和人都是由氣所構成:“氣形于天曰五運,產于地曰五材。七曜列星,其精在天,其散在地,故為山為川,為鱗、羽、毛、介、草、木之物,聲、色、臭、味,別其端幾。”[6]他發揮張載“太虛即氣”的思想,認為有形之實物與無形之空虛,都充滿著氣:“一切物皆氣所為也,空皆氣所實也”;“虛固是氣,實形亦氣所凝成者,直是一氣而兩形交濟耳”;“氣之為質,充一切虛,貫一切實”[7]。

4.揭暄之“無空不氣、無氣不空”。揭暄(1610~1702年)認為元氣是宇宙的本根,宇宙充滿著剛健之氣;元氣生成天地、萬物秉氣以生是一個自然過程:“元氣磨蕩……陰滋陽長,太息不已,遂豁然內空,有若浮漚,日月星辰,從茲麗矣。”[8]揭暄把宇宙空間分為從地球到月球、月球到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到空洞無物三層,每一層都充滿了氣,每一層的氣又不同。地球與月球之間為虛氣,萬物得以滋生;月至二十八宿的氣堅凝深厚,可以息泊日月星辰:“無空不氣,無氣不空……自地至月,月至二十八宿、自二十八宿至空洞無有為三停。自地至月內一停,為虛氣,故能浮云往來,鼓異生息。自二十八宿至空洞無有為外停,亦虛氣往來,蒸蒸外向,故能恒存不已不徙。中一停,則堅凝渾厚,棲泊日月星辰。”[9]

(二)氣的大化流行。“氣化”是指有形的萬物是由無形的氣變化而來,宇宙是一個氣化流行、生生不已的過程。氣的變化包括氣化形、形生形、形化氣,氣化的動因在于氣所固有的陰陽對立統一。

1.李時珍認為宇宙萬物都是氣化的結果。他以沙石為例,闡明物質形式的轉化由氣化所決定:“石者……氣之凝也,則結而為丹青;氣之化也,則液而為礬汞。……金石雖若頑物,而造化無窮焉”[10]。他還以草木為例,進一步闡釋物質存在形式的多樣性以及性質都由稟氣不同所造成:“天造地化而草木生焉,剛交于柔而成根荄,柔交于剛而成枝干。葉萼屬陽,華實屬陰,由是草中有木,木中有草。得氣之粹者為良,得氣之戾者為毒,故有五行、五氣、五色、五味、五性、五用。”[11]一切草木,其形其質,其色氣味,其性其用,都由氣化而成。人也是由氣化而成:“蓋人受陰陽二氣,合成形體。魂魄聚則生,散則死。死則魂升于天,魄降于地。”[12]人的生與死,是陰陽二氣的聚與散的自然過程。

2.宋應星把氣化看做氣和形的轉換過程。“天地間非形即氣,非氣即形。”[13]這種轉換是一個雙向過程,即“由氣化形”、“形復返于氣”。根據這一雙向模式,宋應星解釋了“土石五金生化之理”:“氣聚而不復化形者,日月是也。形成而不復化氣者,土石是也。氣從數萬里而墜,經歷埃壒奇候,融結而為形者,星隕為石是也。氣從數萬仞而墜,化為形而不能固者,雨雹是也。”[14]關于“草木與飛潛動植生化之理”,他闡述道:“氣從地下催騰一粒,種性小者為蓬,大者為蔽牛干霄之木,此一粒原為幾何,其余皆氣所化也。”[15]宋應星還描述了萬物從低級到高級的演化過程,即“元氣—水火—土金木—草木(生物)—動物(高級生物)”,萬物最終復歸于氣:“草木有灰也,骨肉借草木而生,即虎狼生而不食草木者,所食禽獸又皆食草木而生長者,其相傳,故骨肉與草木同其氣類也。”[16]

3.方以智用《易傳》“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辯證觀闡述氣化規律。“本一氣也而自為陰陽,分為二氣而各具陰陽。有時分用而本不相離,有時互用不礙偏顯,有時相制而適以相成。”[17]方以智提出氣有四種變化形態:“氣凝為形,蘊發為光,空激為聲,皆氣也;而未凝、未發、未激之氣尚多,故概舉氣形光聲為四幾焉。”[18]第一種是氣凝成的形,第二種是光,第三種是聲,第四種是未凝成形之氣。這氣、形、光、聲,便是世上四種最基本的物質現象,方以智稱之為“四幾”,它們本質上“皆氣也”。“氣凝為形,畜為光,發為聲。聲為氣之用……氣且不死,而況所以為氣者乎?……天地間凡有形者皆壞,唯氣不壞。”[19]

(三)氣物感應。“氣物感應”是指各種物質形態的一切相互作用都是感應;氣能自感、感物,并且是有形物遠距離相互感應的中介,由此氣把有形的萬物聯結成一個整體。

1.宋應星的“物聲氣關系說”和方以智的“光聲氣關系說”。宋應星提出聲在氣中傳播:聲“不能自為生”,必須“氣動而有聲”、“兩氣相軋而成聲”、“氣得勢而生聲”[20],這個“勢”表示一種能量。他討論了飛矢、彈弦、揮椎等發聲現象:“氣本渾淪之物……沖之有生焉,飛矢是也……振之有聲焉,彈弦是也……持物擊物,氣隨所持之物而逼及于所擊之物有聲焉,揮椎是也”[21]。方以智通過光的實驗論證氣的波動性:“日光常肥,地影自瘦,不可以圭角直線取也。何也?物為形礙,其影易盡,聲與光常溢于物之數。聲不可見矣,光可見測而測不準也。屋漏小罅,日影如盤,嘗以紙征之,刺一小孔,使日穿照一石,適如其分也。手漸移而高,光漸大于石矣。刺四五穴,就地照之,四五各為光影也,手漸移而高,光合為一,而四五穴之影,不可復得矣。光常肥而影瘦也。”[22]方以智提出光和聲的傳播可以繞行,所以物體的影子要比物體本身小;光線穿過小孔后向四周擴散,原因在于光是氣的“蘊發”,聲是氣的“竅激”:“氣凝為形,蘊發為光,空激為聲,皆氣也。”[23]光和聲都是氣運動的產物,可以在“空氣”中傳播:“氣凝為形,發為光聲,猶有未凝形之空氣與之摩蕩噓吸。故形之用,止于其分,而光聲之用,常溢于其余。氣無空隙,互相轉應也。”[24]

2.揭暄的“月地潮汐氣關系說”和邢云路的“日月星辰氣關系說”。揭暄用氣論來論說潮汐理論:“月為水精,以月為主潮者是也。月之所臨,則潮起為正攝;月之對沖,潮亦起為反攝。月之氣從前順虛,至對沖而極,極則不能前而聚,聚則盈。故月之所在為一月,月氣所聚,又一月也。月與水,如磁之吸鐵,珀之拾芥。”[25]揭暄與友人游藝繪制了《兩月對攝潮汐圖》,用虛線表示氣在月對水的吸引中所起的媒介作用。關于日月星辰的關系,邢云路在《古今律例考》卷七十二提出:“月道交日道,出入于六度而信不爽,五星去而復留,留而又退,而伏而期無失,何也?太陽為萬象之宗,居君父之位,掌發斂之權。星月借其光,辰宿宣其氣,故諸數壹亶于太陽,而星月之往來,皆太陽一氣之牽系也。故日至一正而月之閏,交轉五星之率皆由是出焉,此日為月與五星之原也。”邢云路認為太陽通過氣的中介作用對星月施加影響,是天體周而復始運動的成因。

3.中醫中藥學的“秉氣說”。中醫理論認為“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26],人秉天地之氣而生存,氣的變化直接影響到人體。李時珍提出,人與天地之氣“類相感應”[27],人的生活環境不同,所受五行之氣也不同,因而在生理上有不同特征:“山林之民毛而瘦,得木氣多也。川澤之民黑而津,得水氣多也。丘陵之民困而長,得火氣多也。墳衍之民皙而方,得金氣多也。原濕之民豐而痹,得土氣多也。”[28]明代醫學以氣論建構了溫病學說。吳有性在《溫疫論》中提出傳染病是“天地間別有一種戾氣所感”,他認為“戾氣”是“從口鼻而入”,“戾氣”的種類很多,一種特定的“戾氣”會引發某種特定的疾病。此外,徐光啟、徐弘祖、朱載堉的杰出研究也和氣論自然觀的影響密切相關:徐光啟《農政全書》的物候與氣候相關說與傳統氣論有關;徐弘祖在《徐霞客游記》中提出溶洞地貌的成因是氣流水流交互侵蝕崩削所致;朱載堉發明了十二平均律,比歐洲音樂理論家梅爾生(1588~1648年)的發明早半個世紀。這充分說明,盡管晚明時期中西文化交流頻繁,但無論是從實質性影響還是從成果份額看,這個時期的主流是中國傳統科技思想而不是西學。

二、中西比較中晚明氣論自然觀的缺陷

氣論自然觀已上升到哲學思辨的維度,并由于其指導認識和探索自然的功能而成為了一種自然哲學觀。但是,如果用西方近代的科學觀作為參照系對它進行審視,晚明氣論自然觀只是一種樸素的自然哲學觀,它雖然使中國傳統科學技術在晚明時期發展到總結性階段,卻未能引導中國傳統科技轉型而走向近代科技革命的道路。

首先,晚明氣論自然觀并非一種純科學研究的產物,它大體上是中國古代氣論成果的繼承與弘揚,這與晚明科學技術屬于中國古代科技總結性階段的狀態相對應。這種情形,與宋明理學三派的發展與衰落密切相關。宋明理學有程朱理學、陸王心學和張載氣學三派。自南宋到明初,程朱理學占主流,到明中、后期之交愈益顯謬,走向衰落。隨即陸王心學成為社會思潮主流,但由于“唯心”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和荒誕的論證,陸王心學很快走向衰落。晚明時期,以朱子之解釋為法式的科舉八股取士,被有識之士如李時珍、宋應星、方以智、徐霞客、朱載堉、揭暄和徐光啟等所詬病,加之西學東漸(以傳教為目的,以文藝復興早期及其以前的科技成果為手段)對中國傳統科技的挑戰,被朱學與王學長期壓抑的張載氣本論(到了晚明已兼雜儒道佛諸家顯學成分)被重新發掘而釋放,形成了一種脫離朱、王二學又對應西學的晚明氣論自然觀。因此可以說,晚明氣論自然觀是一種對應西學、上承傳統氣論的復興性回歸。

其次,晚明氣論自然觀不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哲學。以西方近代科學作參照系,晚明氣論自然觀的缺陷就會凸現出來。比如,氣為天地萬物的本原、宇宙一切都是氣并一切有形物終究歸于氣,這種氣本論并不符合科學的物質觀。“氣為天地萬物本根”這一思想,雖然與西方近代科學觀中還原論思想極其相似,二者皆致力于尋找某種能夠組成世間萬物的本原,但西方科學并不滿足于從思想層面提出萬物本原的假說,而是以實證的方法、實驗的手段對原子論的假說進行檢驗,從而誕生了諸如元素周期表等近代科學的產物。西方至遲從英國的玻義耳《懷疑派化學家》(1661年)開始,就從實驗中否定了亞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說”,提出了科學的元素概念,指出萬物皆由此四種元素組成的假說是站不住腳的。瑞典科學家舍勒(1742~1786年),通過實驗發現氣體中的氧、氮、氯等并區分為不同的物質。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1834~1907年)于1860年發現了氣體的臨界溫度,提出了液體的熱膨脹經驗式,并在1869年發表了《論元素的性質和它的原子量的關系》。至此,人類大致上可以知道物質的形態由氣態、液態和固態這三態組成,世界就是由一系列物質元素構成的。這些元素物態及其演變的學說,才是科學的物質觀。

篇5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途中越來越多的人們不滿足于游山玩水,而注重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既可領略到歷史文化精粹,同時也能得到美的享受,博物館因此留住了越來越多游客匆匆的腳步。

博物館旅游——歷史的傳承和文化的傳播

博物館是在適應社會發展的漫長歷程中,形成一個多職能的文化復合體。它屬于非營利性文化機構,負有人類生存及其環境見證物的收藏、保管、保護、科研、信息傳播、展示、公民教育等神圣的公益性使命。人們通過博物館,可以穿越時空的阻隔與歷史進行對話,打破歲月的定義對某個文物或某段歷史事件進行研究,它是一個民族乃至于全球的精神傳承。它的存在實現了讓過去的歷史輸送到現代人心中這種偉大的奇跡。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追求這種博物館文化。

旅游正是為歷史文明的傳承提供了媒介。旅游不外乎兩大類:人文旅游和自然風光旅游。在人文景觀游中,博物館占據著重要的一席。因為,大部分的旅游者都希望在游山玩水之間能發思古之幽情,了解地方文化,體驗異域風情,進而加深對文化和人類文明的了解。博物館的存在取決于人們傳承文化的需要,而旅游正是為這種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媒介,任重而道遠。

博物館的核心是遺產,是遺產中人類生存及其環境的見證。博物館存在的價值當然就是要把遺產文化精神展示、弘揚和傳播出去。而對于旅游來說,旅游者通過旅游就可以傳播文化,這一點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人墨客。他們在經歷了游山玩水之后,寫下了不少的游記。如酈道元的《水經注》、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都是傳世不朽的著作。這些著作流傳至今,起到了很好的文化精神傳播的作用。如今,人們生活條件好了,出行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口頭傳播文化和以文字形式記載文化的人數不勝數。旅游可以傳播文化,如果加入博物館旅游就能更好地傳播文化。

因此,可以把“博物館旅游”定義為:旅游者出于接受教育、考察研究、增長見識、提高自身修養或者休閑娛樂等目的前往博物館進行參觀游覽的短暫停留過程,獲得審美與愉悅體驗,并由此引起的各種現象和關系的總和。

博物館是重要旅游吸引物

博物館的存在提升了城市的地位和價值,它承載和展示了城市的文明。試想一個城市如果博物館眾多,那這個城市絕對是一個重視文明的城市,旅游者會很放心地選擇這個城市作為自己旅游的目的地。在國外,很多博物館就是由于它的名氣,而成為了這個國家或城市的縮影,進而成為了游客選擇這個國家或城市旅游的原因。因為有了盧浮宮,世界各地游客選擇法國旅游;有了大英博物館,人們選擇了英國旅游;有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人們選擇了美國旅游;也因為有了故宮博物院,世界人民選擇了北京。

2008年,部分博物館相繼對外免費開放后,引來了博物館參觀熱。各地博物館深入挖掘館藏資源,不斷創新展陳方式,積極對接市場,實現了從靜態資源展示向更具有吸引力的動態資源的轉化。擁有較高文化價值和品位的博物館,正漸漸成為游客首選的旅游目的地。

曾侯乙編鐘復制件的演奏一直是湖北省博物館的特色項目之一。從2007年開始,湖北省博物館將編鐘樂團作為培育發展博物館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大力開拓演出市場,積極拓展服務領域,深度挖掘游客體驗性項目。從應邀出訪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等國家和地區,到參加建國35周年大典、慶典等演出;從與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紐約交響樂團等著名樂團合作演出,到成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足跡館的常設演出項目……一組組清脆悠揚的編鐘古樂演奏,不僅引來了絡繹不絕的游客,更是將“荊楚文化”發揚光大。

通過對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和市場化經營,湖北省博物館的游客數量穩步上升。自2007年以來,湖北省博物館共接待海內外觀眾超過400萬人次,年均觀眾量140萬人次,是之前年觀眾量的7~10倍。

如今,類似湖北省博物館這樣以獨特的文化特性集聚人氣、吸引游客的博物館已不在少數,湖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博物館旅游盡顯魅力。

博物館是一個極具魅力的旅游吸引物、一種旅游資源。如今,它已不再僅僅是“文化的守望者”,博物館與旅游的聯姻,打開了博物館的院門,豐富了旅游資源,依托博物館的特性與功能開發博物館旅游,對旅游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提升和推動作用。

旅游激活博物館文化資源

博物館幾乎涵蓋了各種文化形態,如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等,是含金量極高的文化旅游資源。但如果沒有旅游開發,這些文化資源恐怕只能被束之高閣。

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是在世界著名的“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上就地興建的一座大型遺址類博物館,占地面積6.6萬多平方米,館藏化石標本幾乎囊括了距今2.05億年至1.35億年前侏羅紀時期所有已知恐龍種類,是世界上收藏和展示侏羅紀恐龍化石最多的展館之一。

雖然自貢恐龍博物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成開放了,但是門票收入無法滿足日常運營需要,每年要靠政府大量的財政支持。

而鄰省云南的祿豐世界恐龍谷同樣是恐龍博物館,且資源遠沒有自貢恐龍博物館豐富,但是卻因為在2004年便開始招商引資,用旅游發展促進資源保護的方式成功解決了博物館“叫好不叫座”的難題。

目前,祿豐世界恐龍谷靠門票收入已經能夠收支平衡,并有望實現盈利。世界恐龍谷已經從原來的一個博物館,發展成了國家4A級景區,不僅有世界上最大的室內恐龍化石保護遺址,還有以恐龍文化為主題的大型樂園。

旅游開發也成為很多小型博物館提升“人氣”的方法之一。杭州市刀剪劍博物館、扇子博物館、傘博物館等中小博物館就是旅游發展的受益者,原本分散的單體博物館被旅行社設計成了精品文化旅游線路,不僅為其帶來了人氣,也帶了可觀的經濟、社會效益。

旅游的發展還極大地促進了博物館文化資源的開發與挖掘。深圳璽寶樓青瓷博物館就是其中較為成功的一個。深圳璽寶樓青瓷博物館在館內開設優雅茶藝館,包括自然標本學習室、文物鑒賞廳、歌舞文藝表演廳、茶藝講座等多項服務功能,將博物館打造成社區文化休閑中心,讓觀眾在參觀瓷器的同時啜茶品茗,在欣賞中得到休閑享受。

此外,旅游的發展還促進了博物館服務質量的提升。以中國航海博物館為例,自2010年12月正式啟動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以來,中國航海博物館進一步加強了服務設施配套,規范博物館內外引導標識系統,設置咨詢服務、紀念品經營、講解導覽等多項服務功能,實現以觀眾為中心的全方位個性化旅游服務。

相關專家表示,在旅游業的帶動下,博物館的文化資源能夠得到更好的開發和更有效的保護,旅游業已成為博物館發展的重要動力。

博物館旅游面臨新機遇

文化旅游的蓬勃發展、遺產旅游的興起、博物館的免費開放等都為博物館旅游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新問題。如何讓更多的大眾百姓走進博物館,實現博物館與旅游的雙贏,值得我們深入地思考和探索。

市場經濟考驗著博物館搏擊市場的魄力和創新的智慧。博物館需要在社會責任和市場化運營之間建立一種平衡。博物館正常運作的兩大塊——行政、業務,應該轉變為三大塊——行政、業務、經營,才能真正實現自身的價值,并能謀求長久的發展。

湖南博物館將自己定位為綜合性的歷史藝術博物館,并特別強調馬王堆的重要地位,將它定位為該館的核心產品,吸引了不少觀眾。2007年該館的門票收入達到2811萬,為該館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同時,湖南省博物館也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成立了兩家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下屬公司,如包括這些公司的所帶來的經濟效益,2007年湖南省博物館的收入達到3740萬元。

上海博物館將自己定位為現代化大都市中的歷史藝術博物館,青銅器的收藏形成自己的特色,種類很多,在全世界來說都很有影響力。他們非常珍惜并利用好手中的資源,通過科學、嚴格的管理,策劃很多有影響力的展覽和其他活動,有效地發揮了它的社會價值,也帶來了很好的經濟效益。上海博物館已經毫無疑問地成為上海的文化品牌。

湖南省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都屬于近年來博物館界公認的較為成功的個案。而現階段我國博物館的普遍情況是,由于博物館的展品大都是靜態展示,旅行社組織的博物館旅游大多還停留在初級的游覽觀光階段,互動性活動較少,體驗活動不多,也因此單純的博物館路線吸引力較弱,難以調動普通游客的參與積極性。

的確,博物館內的遺產旅游展示類服務畢竟為公益屬性,進行非營利性經營。但餐飲、紀念品銷售、休閑娛樂服務等非遺產展示類旅游服務可以通過轉讓和特許經營的方式由企業進行營利性經營,既可以獲得效益,又豐富了博物館旅游的內容。同時,可在旅游開發方面整合博物館資源,不同特色的博物館打破隸屬關系,分門別類設立博物館參觀專線,并與教育、旅游等相關產業對接,整體包裝,打造“博物館專線參觀品牌”。

博物館還可以和旅游部門聯手,參與國家性、地域性的文化活動或文化節日。每個城市都有自己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活動,如端午節、龍舟節、中秋節等,每個城市對這些節日的慶祝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現手法。博物館和旅游部門聯手參與這些活動,通過多種宣傳方式來活躍節日的氣氛,既能提高節日的品位,又能給雙方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