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名言范文

時間:2023-03-15 05:25: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蔡元培名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蔡元培名言

篇1

大學生輕視生命甚至自殺,對國家和家庭造成了巨大損失,對社會風氣起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尤其對于高等學校校園文化的負面影響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針對大學生自殺開展生命教育,促進人才健康成長,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課題。因此,高校必須立足優秀人才培養,從構建和諧校園做起,切實把生命安全教育列入素質教育的范圍,促進大學生的和諧、健康發展。

一、部分大學生為什么輕視生命

國外對自殺的原因和干預,從遺傳、社會、氣候、文化、人格等諸多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與探索。國內對大學生自殺的研究日趨增多,著名學者董莉莉等人認為,社會轉型、家庭環境、生活環境的變遷、社會隔離、社會感應和模仿是影響大學生自殺的社會因素,大學生自殺往往是其中幾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張建東認為,大學生自殺的原因受個體出身、價值觀、個人經歷和個性特征等因素的影響,呈現多元化分布,但是近年來有集中上升的趨勢。

筆者在一所高校從事學生工作,兼做心理咨詢。根據自己對大學生的了解,結合國內外學者對大學生自殺原因的研究,從周圍高校大學生自殺事件出發,以個別訪談法為主,發現部分大學生自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客觀因素是關鍵。①大學擴招造成的學業壓力大。擴招一般都以降低分數線為代價,這樣,一些原本沒有達到分數線的學生也成為了大學生的一部分。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并不適合大學學習,是否能夠拿到學位證書和畢業證書的壓力,讓他們長期陷入焦慮狀態。在不良情緒的長期困擾中難以自拔,就很容易導致心理疾病,進而采取過激的行為結束自己的生命。②家庭因素是導致大學生自殺的關鍵因素。家庭的變故包括親人死亡、父母關系不和以及家庭關系破裂,容易使大學生在心理上缺乏一種安全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得不到及時幫助,容易引發自殺行為。父母的期望值過高會使孩子背負重擔,只要在某方面不能達到父母的要求,也可能完全否定自己,而尋找自殺這種解脫方式。另外,父母的溺愛和家庭的貧窮,有時可能也會使孩子在面對挫折時變得不堪一擊。③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就業壓力。2009年的金融危機,把很多人都卷進一場失業的危機中。在這種大形勢下,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更是難上加難。而且,龐大的大學畢業生的數量與實際需要的就業人數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這也導致了一些單位提高門檻,只招碩士和博士畢業生,于是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更陷入了尷尬的境地。2009年2月,一位女大學生因為不堪忍受就業壓力,選擇了用自殺來逃避眼前的世界。在她留下的10萬字的日記中,字字句句都充滿著對現實的一種無奈和無助。就業期望與現實反差較大,可能成為自殺的誘因。

(2)心理因素很重要。①正確價值觀的缺失。社會發展的多元化及一些不良價值觀的影響,使部分大學生喪失了正確的價值觀。如果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之風盛行,大學生在這樣一種社會環境下很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和生命存在的價值。當遇到一些生活事件難以接受的時候,少了正確的價值觀的支撐,便容易對生命開始輕視。②情緒失調是大學生自殺行為的重要原因。抑郁和悲觀是大學生中最常見的情緒問題。在大學生自殺的種種案例中,無論是學業、求職,還是戀愛,或人際關系問題,在越來越積聚的矛盾中加深了大學生的抑郁和悲觀情緒,并最終導致自殺行為。據調查,自殺和抑郁有著很高的相關,幾乎所有的抑郁癥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殺企圖,而且估計有一半以上的自殺者都有明顯的情緒抑郁癥或處在嚴重的抑郁狀態。因而抑郁情緒可以作為評定大學生自殺危險性的重要指標之一。③人際關系緊張。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就是開朗,友愛,有一個和諧的人際交往氛圍。從中學到大學,學習方式、管理方式有很大不同。大學生們來自不同的家庭,來自不同的地區,他們的知識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和習慣可能不一樣。在這樣幾乎全新的環境中,有的大學生可能易陷入苦惱之中,甚至走向悲劇。因此,當大學生遇到人際關系問題,覺得無法越過的時候,如果能夠得到來自家庭、朋友以及老師的關心和幫助,會讓他們感受到一種支持的力量,也讓他們更有信心面對未來。

二、預防大學生輕視生命,創建和諧校園,迫切需要開展生命教育

(1)生命教育的缺失是大學生自殺的深層動因。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曾經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生命力的正常發展,教育就是助長生命力發展的一切作為。”筆者曾經咨詢了幾個有自殺念頭的大學生,他們之所以想自殺,主要是因為個別學校或家長只看重成績,根本不傳授生命的智慧。大家都知道,“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而在現有的教育體系中,有的學校可能對學生專業教育非常關心,而對德育、心理健康問題相對有些淡化。有的教師似乎只是單純教學,對學生的心理變化,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比較漠然。這樣,有的學生如果出現心理問題或人生觀等問題,倘若一時找不到排解,個別學生可能走向極端。因此,在學校教育中,必須把生命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要讓學生熱愛生命,既熱愛自己的生命,更熱愛別人的生命。要學會尊重別人,愛護別人,做一個開朗、達觀、熱情、自信的大學生。

(2)開展生命教育,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學校教育中,不僅要教學生“做事”,更要教會學生“做人”。通過學校教育,要讓我們的學生掌握豐富的知識和必要的技能,同時,更要讓我們的學生熱愛生命,熱愛身邊每一個人。要正確地教育學生如何為人處世,如何看待生活,如何看待生命,如何看待生活中遇到的種種考驗。現代社會,不僅重視大學生的專業和專業才能,更看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堅強、樂觀、積極、有愛心的大學生,是現代社會的要求,也就是生命教育的目標。

(3)開展生命教育,是創建和諧校園的中心要求。大學生吸毒、犯法犯罪、自殺等惡性事件都是不和諧的音符,對文明和諧校園的建設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心理咨詢與會診中心主任LouiseDouce教授認為:“絕大多數的自殺可以預防,有針對性地重塑學生對自殺的態度可以降低自殺率。”這里所講的實際上就是開展生命教育。學校生命教育是指通過對學生進行生命發展知識的教授,讓他們對生命有一定的認識,對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態度,使學生在人格上獲得全面發展。只有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才能形成和諧的音符,使校園美麗和諧。

三、構建和諧校園,積極開展生命教育

(1)選拔并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高校若要生命教育有效果,必須對教師和管理人員進行認真選拔和嚴格培訓,讓他們首先對生命產生深刻的認識和敬畏,了解生命教育的價值和實施策略,從而配合學校對學生開展生命教育。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①教師對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有著充分了解和尊重。②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③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④擁有良好的專業知識。⑤擁有個人魅力及感染力。擁有這五個條件,在學生中樹立良好的個人魅力、感染力及影響力,在開展生命教育的過程中,就會讓學生感覺親切,才能深入到學生的內心,達到教育的目的。

(2)設置合理的生命教育課程。高校學生的主要任務是上課,因此,在生命教育實施的途徑與方式上,各高校應該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設置獨立的生命教育課程。我國已有一些高校設置獨立的生命教育課程,比如2002年,香港教育學院公民教育中心明確提出以生命教育整合公民教育及價值教育,并在多所學校推廣正規和非正規的教育課程,讓學生體會生命的意義;還有的大學為了加強學生對生命的認知,開設生命教育課程的同時,將“人生哲學”課程列為共同必修課程。這些高校的實踐經驗都可以借鑒。學校可以通過選修和必修相結合,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結合,不同學科相互滲透的方式,讓生命教育走進大學課堂并成為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對學生直接開展有關生命知識的教育,重點在于讓他們懂得生命的可貴性。生命教育主要從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兩課”等角度開展。在內容設置上,生命教育可以涵蓋多種內容,如生命的歷程、人格教育、安全教育、挫折教育、死亡教育等。在理論滲透的同時,輔之以課外社會實踐活動,如給學生設置一些情境,讓他們從做中學,親身體驗生命的意義,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認為,人們不恰當的行為是由不合理的信念引起的。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的教學管理工作中,可以使大學生對自己的心理狀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并且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可以有效防止大學生自殺現象的發生。①建立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非常關鍵。通過專業的心理咨詢,可以幫助有心理困惑的大學生及時解除他們的困擾,避免他們在心靈的歧途上越走越遠。心理咨詢機構也可以在學校定期開展生命教育的宣傳活動,引導大家珍重生命。②建立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筆者認為,要為學生創建心理健康檔案,先篩查,然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級開展工作,建立“校領導―咨詢老師―輔導員、班主任―班級心理委員―宿舍心理氣象員”五級工作體制,這樣,有問題的學生能被及時發現和關注,從而逐層解決,提高工作效果。

(4)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努力建設和諧校園文化。在大學校園中,可以舉辦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活動來豐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培養他們積極進取的精神。在形成良好的濃厚的學習氣氛和學術氛圍的同時,也容易使大學生把注意力都轉移到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上,積極投身其中,這樣就可以較少地受到不良情緒的影響。要努力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形成良好的校園文明,創造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努力建設平安校園、健康校園、文明校園,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和諧的校園環境,讓學生、家長和學校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