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精選范文

時間:2023-03-17 05:22: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代詩精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現代詩精選

篇1

英雄是值得使人們去贊美,學習其美好品質的,下面為大家分享了歌頌英雄的現代詩,一起來看看吧!

 

 

當贊歌再度唱響

——寫在英雄故里

當年你縱身一躍的地方

生長出一座巍峨的高山

《滿江紅》悲憤的仰天長嘯

又多了一闕慷慨悲壯的詞牌

黃河上高吭的船夫號子

此起彼伏,一聲聲

呼喚著驃悍不屈的民族之魂

千迴百轉,流淌到今天

把你為國雪恥的壯舉

化作一座英雄的豐碑

聳立于白云藍天之間。

五千年的民族從不低頭

五千年的民族流淌著英雄血

仇恨燃燒的危急時候

每一根骨頭都堅硬如鐵

只須振臂一呼,便可響徹天地

所有不屈的生命

都可以走進歷史

走進民族英雄的行列

看看這個英雄的民族

看看這片不屈的土地

當我們在英雄故里再唱英雄

當祖國的南海風云四起

每一個讓窺視者膽寒的國之利器

都是我們眾志成城的血肉之軀

你的名字

默念你的名字

他已融進狼牙山的群峰

融進峭立的巖石

融為碧濤林海

融入山谷青青的野草

誦讀你的名字

他已響徹紀念碑的上空

白云駐足傾聽

星星默默觀望

峭壁頷首樹木肅立

凝視你的名字

他在識字課本里

在連環畫冊里

在熒屏上在人心中

銘記你的名字

不忘那場戰爭

牢記歷史榮耀

尊嚴與恥辱

信仰與和平……

都已鐫刻靈魂之柱

你的名字

映著日月的光輝

歌頌英雄

我們必須明白

我們的生活來源于

無數人對使命的忠誠

我們的幸福來源于

熱血男兒不畏兇險的堅定

“8·12”火災爆炸事故中

面對大爆炸火災

奮不顧身勇往直前英勇犧牲的

那些現役與非現役消防員

都是勇敢的英雄

英雄必須被致敬

不管他們生前

屬于哪個階層

我們必須向英雄致敬

因為他們是國家的長城

因為他們是民族的精英

他們的犧牲給了我們生活的保障

他們的犧牲給了我們歲月的安定

他們的犧牲

彰顯出了人間的大愛

他們的犧牲

彰顯出了人間的真情

他們是時代潮頭的弄潮兒

他們是守護祖國祥和的排頭兵

他們無愧于時代的重托

他們無愧于人民的尊崇

他們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他們是盡職盡責的消防兵

歌頌英雄

青鋒直刺一百個世紀

馬蹄聲里

歷史被扯成碎片

蝴蝶般飛舞在

昏濁的淚燭前

風起了吧

東風 西風 南風 北風

大海里

又能起幾寸波濤

何況大海 也不過

囚在那口酒碗里

一仰脖 任心中

山崩海嘯

受傷了

隨手扯片烏云包扎

怒視著的

仍是那高不可測的幽冥上

天堂與地獄相唱和的狂笑

即使只剩下了一口氣

也還能仰天長嘯

震落滿天星辰

去淹沒那

宇宙間

膽戰心驚的鬼哭神嚎

風煙滾滾唱英雄

四面青山側耳聽側耳聽

晴天響雷敲金鼓

大海揚波作和聲

人民戰士驅虎豹

舍生忘死為和平

為什么戰旗美如畫

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

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英雄猛跳出戰壕

一道電光裂長空裂長空

地陷進去獨身擋

天塌下來雙手擎

兩腳熊熊趟烈火

渾身閃閃披彩虹

為什么戰旗美如畫

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

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英雄故里

英雄故里是一朵紅碩的花,

佩戴在祖國大地的胸襟;

英雄故里是一面不倒的旗,

高高飄揚在人們的心里。

走向這里的路很近,

象回鄉的路一樣熟悉;

走向這里的路很遠,

來自狼煙遍地血與火的記憶

懷著高山仰止的崇敬,走進你!

懷著波濤起伏的激情,走進你!

路旁的老柳樹高擎如傘,綠蔭匝地,

象英勇的哨兵,

守衛著這塊不屈的土地;

村里的滿井泉汩汩有聲,清澈見底,

象深情的眼睛,

凝視著這片血運旺盛的土地。

這里的每一扇門扉都很淳樸,

操著和英雄一樣的親切鄉音;

這里的每一塊石頭都會說話,

講述著英雄在苦難中成長的過去。

在英雄的塑像前瞻仰,

我仰問于天,

我們信仰的天空,

還有多少霧霾天氣?

在英雄的故居前沉思,

我叩問于地,

我們的精神家園,

還有多少未被污染的綠地?

走在英雄走過的路上捫心自問,

我的腳步

是否還那么堂堂正正,堅定有力

在英雄的遺物面前自省,

我的脊梁,

是否還那么坦蕩無私,正直挺立?

緊緊拉住鄉親們的手啊,

還有多少親如一家的話語?

坐在熱哄哄的土炕上,

已經陌生了多遠的距離?

走進你,走進英雄的根!

走進你,走進英雄的土地!

當英雄贊歌再度唱響,

江河為之揚波,群山為之奮起,

每一寸土地,都有激情燃燒的回音。

繼往開來的新一輩啊,

經歷了一次心靈的震撼,

接受了一次靈魂的洗禮。

偉大的民族之魂啊,

讓世界矚目,讓人類仰視,

在祖國廣袤的疆域里,

生生不息!

英雄贊歌

在驕陽如火的七月

比天氣更熱烈的是英雄故里

在英雄名字的.感召下

人們從四面八方涌來

聳立于藍天白云之下的英雄塑像

更加莊嚴肅穆,高大無比。

當英雄贊歌再次響起

我們的隊伍

在英雄的旗幟下再度聚集。

這是一個濃蔭深掩的普通村莊

我們的英雄就來自這里

這是一條象鄉音一樣樸實的鄉路

走過英雄的最初的足跡

在人們記憶里

他永遠是廿一歲朝陽般的年記

在歷史的記憶里

他是這個民族不屈的英雄魂

他原本和我們一樣普通

在民族危亡的時刻

他應聲而來,挺身而出

歷經血與火的錘煉

為了民族的尊嚴

毅然舍棄了年輕的生命

以自己的血肉之軀

化成一座比狼牙山更高的高峰

如果不是那個狼煙遍地的歲月

他也許在平凡生活中勞碌一生

是這個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

使他走完了從平凡到英雄的歷程

讓一個普普通通的名字

象一顆明亮的金星

永遠閃耀在祖國歷史的天空。

我們緬懷英雄

因為一個民族

不能忘記英雄

我們呼喚英雄

因為一個時代

不能沒有英雄

我們歌唱英雄

因為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需要更多的英雄

我們向英雄致敬

因為每一個華夏兒女

都有一個英雄的夢

在英雄旗幟的召喚下

在祖國大地的每一條道路上

篇2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第五批江蘇省教育改革和發展戰略與政策性研究課題“江蘇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的模式與路徑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江蘇省高教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重大課題“基于‘中國制造2025’的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16ZD005)階段性成果。

摘要:一流的制造需要一流的技術,一流的技術則需要一流的精神。中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從資源稟賦優勢走向創新制造優勢,則需要一種精神――工匠精神的支撐。雖然工匠精神誕生于古代,但其仍然是當今信息時代的重要思想資源和強大精神動力。工匠精神包含以下內容:尚美的情懷、求新的理念、求精的精神和求卓的格目。應用型本科高校處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中端環節,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應用型、高素質專門人才,應用型本科高校應勇于擔當、有所作為。澄清現實對于工匠精神的種種誤讀,研究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的能力構成,尋找人才培養對策,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實踐意義。應用型本科高校作為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的主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人才培養目標:以德為先、全面發展;人才培養體系:“全鏈條”式、協同育人;人才培養戰略:特色戰略、差異發展;人才考核方式:質量為重、力求科學;人才培養隊伍:德藝雙馨、言傳身教。

關鍵詞:工匠精神;當代價值及其誤讀;實現路徑

在現代科技時代,隨著機器大生產的發展,慢條斯理精細工作的“工匠”似乎遠離我們而去,“工匠精神”更是淡出哲學思想視野,然而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3D打印技術、個性化訂制似乎重新喚起人們對工匠精神的懷想,重新引起人們對工匠精神的哲學反思。工匠精神第一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中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從資源稟賦優勢走向創新制造優勢,則需要一種精神――工匠精神的支撐。一種技術可以被復制,而一種精神卻不能被復制,工匠精神仍然是我們當今時代的重要思想資源和強大精神動力。培養工匠精神,教育是基礎。應用型本科高校位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中端,目標鎖定于“專業教育”,是連通“職業教育”與“學術教育”的橋梁,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則是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根本使命。

一、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意蘊

精神是文化的核心,是一個事物與他事物相區別的根本所在、靈魂所依。工匠精神是一個歷史范疇。東方的工匠精神和西方的工匠精神不同,古代的工匠精神與現代的工匠精神不同。中國古代工匠精神表現德藝雙修、心傳身授、體知躬行、精益求益、強力而行,即:“向善”的價值追求、“尚巧”的創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態度及“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西方的工匠精神在西方文化中集中體現為追求完美與極致的理念,這一觀念來自于柏拉圖的理念論、亞里士多德的目的論以及基督教的新教倫理精神。但是古今中外工匠精神中的愛崗、敬業、創新、求精、卓越、擔當都具有相通之處。

筆者認為工匠精神的內涵具體包括:尚美的情懷、求新的理念、求精的精神和求卓的格目,即:審美之維、創新之維、求精之維和卓越之維。工匠精神的四維意蘊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審美作為人類特有的感性意識,源于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憧憬,源于本能和一種天生之愛。古代技術與藝術是不分的,統稱為“技藝”;而機器生產造就的現代文明從一定程度上導致技術與藝術的分裂,技術的異化和工具理性泛化,審美與人文精神的失落。工匠精神呼喚技藝一體化,強調技術的審美之維,強調用審美的眼光來制造產品,用審美的情懷來改造世界。“求新的理念”是工匠精神尚美情懷的保障,“新”也是“美”的另一種表達形式。“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古人的創新理念。“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這是的創新理念。創新的理念是一個優秀工匠所具有的基本品質,唯有創新方可在殘酷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方可在百舸爭流的浪潮中經久不衰。“求精的精神”用成語表達就是“精益求精”。《詩經?衛風?淇奧》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佳句,形象地展示了工匠在對骨器、象牙、玉石進行切料、糙銼、細刻、磨光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絲不茍的精神。求精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是一種永不滿足、永不懈怠的精神風貌,這種謙遜精神是匠人能夠獨立潮頭的動力所在。“求卓的格目”是匠人精神的最高境界,追求卓越、登峰造極、成就不凡是一種牽引力,匠人圍繞這種格目展開創新與求精活動,達到“道技合一”的和諧之美、創新之美、卓越之美。“爐火純青”是對高超冶煉技藝的贊美,“庖丁解牛”是對技術出神入化的表達,“匠心獨具”是對技術特色的夸獎。可以說工匠精神的實質是求真、向善、至美的統一。

二、工匠精神人才的現世誤讀

其實,對于工匠精神,現世存在種種誤讀。

第一,對于工匠精神時代意義的誤讀。隨著現代機器化大生產對傳統手工業的取代,傳統工匠逐漸從歷史舞臺中退出,有觀點便認為,工匠精神已經過時了。事實并非如此,工匠精神是一種對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與極致的精神理念與工作倫理品質,它包含了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堅守專注的意志品質,自我否定的創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質。信息時代、智能制造時代,工匠精神并沒有過時,甚至比任何時候都更重要。有這樣一組數字值得我們深思,日本長壽企業的數量全球第一,百年企業50000余家,二百年企業3146家,五百年企業39家,千年企業9家。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2]然而在中國,止于目前,最古老的企業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中國現存的超過150年歷史的老店僅5家。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8年,與歐美企業平均壽命40年相比相距甚遠。探究這些企業長壽的秘訣,不難發現一個共同點,傳承一種精神――工匠精神。

?理論探討?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意蘊及其實現路徑的選擇

第二,對工匠階層社會地位的誤讀。受傳統思想影響,“形而上之謂道,形而下之謂器”,誤認為具有工匠精神之人具有的是形而下之技,工匠階層是社會低級階層。孟子提出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實際上是一種社會分工,但經過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演變,成為官本位思想的文化土壤和合法化依據;“恒公讀書于堂上,輪扁斫輪于堂下”本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獲得真知的寓意,但最終演變為廟堂之下匠人社會地位低下的象征。雖然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過去了,但傳統的等級觀念、官本位思想、學而優則仕思想并沒有完全消除,仍產生較大的消極影響。

第三,對工匠能力素質構成的誤讀。人們傳統觀念認為工匠“唯技能、輕理論”,其高超技藝具有經驗性,不需要理論知識,只需“知其然(what)”,無須“知其所以然(why)”。的確古代匠人的技能都是從實踐中“心領神會”或者通過師傅“言傳身教”、“口口相傳”得到。其實,這僅僅是工匠能力素養在科技和教育不發達年代的表現。在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一個優秀的工匠不僅要有高超的技藝,還需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科研能力,唯有如此方可不斷創新、求精、求卓越。另外,工匠精神有著豐富的內涵,除了技藝層面,更有做人層面;除了追求自由的科學精神對創新、變化的表述,更有追求永恒的人文精神對責任、道德的堅守。

第四,對工匠精神培育主體的誤讀。誤認為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僅僅是高職高專院校的事。其實,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全社會的責任,大到宏觀整個社會工匠精神、敬業文化的培育;中觀到一個地區創業精神、企業家精神的培育;微觀到教育系統內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職高專、應用型大學和研究型大學不同層次間的教育銜接,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共同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在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應用型本科高校要突出和強調自身的“應用型”定位,身體力行、先行示范,共同搭建職業教育的“立交橋”,真正破除職業教育的“玻璃門”。

第五,應用型本科高校工匠人才培養規格的誤讀。培養人才是大學的第一使命,一流的大學當有一流的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是大學的靈魂。應用型本科高校是培養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主陣地,傳統應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養定位和過程中存在“重知識、輕實踐,輕理論、重技能”的現象,導致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不足,理論素養不足。其實,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的工匠與高職高專培養的工匠應不同,應用型本科高校不僅強調解決一線技術問題的能力,更強調具有技術創新的能力。另外,工匠也不是僅僅掌握一技之長的人,而是具有一定的審美情懷、崇高的社會擔當和追求卓越、不斷創新的人。哈佛大學前校長德雷克?博克認為:“幾乎普遍被認可的本科教育目標是:批判性思維、交際能力、種族寬容心、道德觀發展、全球視野以及廣博知識。”[3]“大學教育的主旨不在于傳輸某種實用的知識,而是在于培養學生的心智。”[4]前哈佛學院院長哈瑞?劉易斯認為:“如果學生只掌握某一專門技能,只能以此作為謀生的手段,那他的生活是缺乏情趣的。”[5]其實,在秋山利輝那里,品行和情懷及審美則占更多份量。秋山利輝評價人才的標準是40%技術、60%品行。他認為教育培養的不是“會做事的”的人,而是“會好好做事”的人。“屬于21世紀的新工匠,應懂得關心他人,知道感恩,能為別人著想……也就是擁有一流人品的人。”[6]應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人才的規格應定位在學生品德、能力、情趣的協調發展,根本旨趣在于潤澤學生生命、提升學生生活質量。如果學生僅僅會知識復制或技術操作,具有知識偏狹性,這是“單向度”發展的人,也與本科教育的本質相悖。應用型本科高校在為地方輸送大量高水平專門技術人才方面作出了貢獻,在轉型發展、提升內涵的時期,應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培養學生公民責任感、道德情懷和創新精神上來,滿足社會對高等教育作為公共產品的期待。

三、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路徑選擇

工匠精神生長于企業,卻萌芽于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首先是教育的結果。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并沒有忽視教育支持,“9億多勞動力、1億多受過高等教育和有專業技能的人才,是我們最大的資源和優勢”[7]。“創新過程中有效知識和人才所發揮的真正重要的功能并不局限于創新組織內部,也包括其他機構,而且大多往往是在大學內完成的。”[8]應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主體,對于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級專門人才擔負著重要使命,但其人才目標有別于職業技術院校。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水平專門人才,應用型本科高校可從以下幾方面克服誤區。

(一)人才培養目標:以德為先、全面發展

有一流的心性,方有一流的技術。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應是:以德為先,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專門人才。正如哈瑞?劉易斯所說:“失去靈魂的卓越不是真正的卓越。”具有工匠精神的教育旨趣要求應用型本科高校不僅追求學生精湛的技藝,更追求道技合一的和諧和自我實現的滿足。馬斯洛提出“人的本質即自由”的命題,“人成為目的本身,成為一種完美、一個本質、一種存在”[9]。他的需要層次理論,將自我實現的需要作為需要層次的最高層,它是一個人充分展示自身,使自己成為“自己力所能及高度的人”。“一位作曲家必須作曲,一位畫家必須繪畫,一位詩人必須寫詩,否則他始終都無法安靜。”[10]他對人實現自我價值需要的高揚,值得我們借鑒。同時,培育大學生的工匠精神也符合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的價值目標。“全面發展的個人,不是自然的產物,而是歷史的產物。要使這種個性成為可能,能力的發展就要達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這正是以建立在交換價值基礎上的生產為前提的,這種生產才在產生出個人同自己和同別人的普遍異化的同時,也產生出個人關系和個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11]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發展”包括能力方面、需要方面和社會關系方面,“需要方面”又包括情感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擁有50多年木工專業的秋山木工創始人秋山利輝老先生將“為天命而活”作為自己的企業信仰和人生追求,他認為“一流的人才首重一流人品,其次才是專業技能”、“我的時間95%花在教育人品,只有5%花在教育木工技能”。這與我國古訓“己成,則物成”、“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先德行、后技能”、“有成人而后有成事”的教育智慧是相通的。一個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絕對是一個“家”,是一個德才兼備的君子,是一個真正的追求生命尊嚴和價值的人。愛國、誠信、敬業、奉獻、創新等品質,是一個人能夠在一個崗位上重復10年、20年甚至一輩子的精神支撐。愛自己的工作,才會有創新的靈感;愛自己的工作,才會“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愛自己的工作,技術不是技術而是藝術;愛自己的工作才不覺得辛苦,而是在辛苦的工作中體會幸福。大道至簡,成功的關鍵在德。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一定要在“高科技、復合型人才”前面加上“具有較強職業道德”的限定。

(二)人才培養體系:“全鏈條”式、協同育人

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級專門人才好比某種產業,只有相關主體間形成相互需求、相互支持、環環相扣的“全鏈條”,發展才具有競爭優勢,競爭才具有比較優勢。“全鏈條”人才培養體系,要求應用型本科高校與生源供給側(高中、高職高專)和畢業生的需求側(企業)之間的有效互動,體現在招生、培養、就業全過程中政府、學校、企業、社會協同育人長效機制。應用型本科高校既要注重生源“供給側”,在工匠精神培養上從娃娃抓起,從大學前抓起;又要注重生源的“需求側”,面向企業、面向市場、面向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培養相應人才。具體是:一是生源“供應鏈”。工匠精神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應加強與大學教育前端學校的互動和交流,將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及早傳遞給非高等教育端。切實與高職高中展開合作,實行“3+2” “3+4”分段培養模式,要不斷研究克服高職高專學生進入本科基礎不強的劣勢,打破人才培養的“天花板”和“玻璃門”。二是學生“培養鏈”。突出職業能力的人文精神,與企業加強互動,邀請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專業人才標準制定;建立行業和企事業專家參與的專業設置和評價調整退出機制,優化專業結構;建立課程超市,增加實踐課程和課程中實踐的內容,增加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課程、通識課程,鼓勵校企共建特色課程,優化課程體系。同時,要按照人才培養規律和工匠精神的特質,實行分類培養、分類評價,建立大學四(五)年立體化、全面化的教育方案,校內各部門形成合力,達到同向同力同作用,共同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實行雙導師制,就是學生既有其在學校的基礎課老師,也有其在聯合辦學的企業實習單位導師。雙導師制既有師徒制經驗優勢,也有現代教育的效率優勢,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養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可選途徑。三是畢業生“需求鏈”。與企業合作共建實習實踐基地,為學生創造接觸前沿技術和最新設備的機會,在實踐中提升業務技能。開展“訂單式”服務,避免供需失衡現象出現,減少人才培養費用的浪費。

(三)人才培養戰略:特色戰略、差異發展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具有工匠精神的各專業、多樣化的人才是實現中國制造的關鍵因素。人才包括有一技之長、專擅某個領域的特色人才和全面化、復合型人才,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的是高素質、復合型的專門人才,這也是其與高職高專和研究型高校的區別所在。社會多校化的人才要求應用型高校走特色發展戰略。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特色化是指“在一定的辦學思想指導下和長期的辦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獨特、優質和富有開創性的個性風貌,是一所高校區別于其他高校的特性,尤指其出類拔萃之處”[12]。應用型本科高校必須準確定位、服務地方、差異發展、特色發展、內涵發展。清華大學以理見長,北京大學以文著稱,武漢大學以法領先,這是研究型大學的學科特色和發展特色;南京郵電大學以信息與通訊人才聞名,淮海工學院以海洋科學與技術人才自豪、鹽城工學院以機械、材料人才驕傲。由于經濟社會的多元化、多樣化發展,使得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多類化、多樣化,企業對人才的需要也多樣化。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用人標準和工作要求,應用型本科高校一定要找準方向、堅持不懈、久久為功。

(四)人才考核方式:質量為重、力求科學

求新不求穩,重質不重量,對學術崇敬,對抄襲零容忍,大學生畢業對論文幾乎沒有數量要求,只看論文的內容和行業影響力,這是瑞士“純粹”的治學態度,讓這個只有1/3學生走“學術之路”的國家,成為世界第二教育大國,歐洲科教強國的后起之秀,這對我國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應用型本科高校應改變傳統單一考試考核的方式,力求全面多維考核學生,注重能力、注重實踐、注重德行。可以采用實踐考核、專家評價、企業評價等多樣化考核方式,靈活多樣考核評價學生,不唯分,只唯實。可以以智慧校園建設為契機,推進學生教育管理大數據平臺建設,堅持平時考核與期末考核相結合,從而促進考核評價的及時性、動態性、科學性和過程性。

(五)人才培養隊伍:德藝雙馨、言傳身教

實際上工匠精神已經超越了“工”本身的范疇,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工匠精神,而不是某一種職業需要的精神。“在日本,最普通的賓館服務員也有工匠精神,對于從賓館開出的每一輛車,他們至少都會目送到自己看不到為止。”[13]在美國,良好的道德比以前更重要。“從1990年到2005年間有75%的教授被取代,代替者的質量和他們融入學校生活,極大地視現有教授的公民品德質量而定。”[14]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復合型人才,首先需要有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師隊伍。在中國古代教師職業并未社會化,教師的稱呼是“教書匠”,似乎有貶義之稱,其實教師屬于文人,當處于三教九流的上九流,“匠”字體現了在某一領域具有較高造詣,工匠精神也當屬教師這一群體所具有。教育的重要原則則是“言傳身教”,教師的職業信條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不論是淵博的知識、高超的技藝,還是高尚的德行,都應當為學生之楷模。德藝雙馨的教師是針對個體而言,對于應用型高校整體教師隊伍而言,而需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體現在:一是教師人才多樣化,有教學型、科研型和教學科研型人才,個體可以是雙師型人才,抑或某一方面人才;二是教師來源多元化,教師可以來自企業,可以來自科研院所,也可以來自高校,特別是相當數量的擁有業界經歷的教師,以不同的方式成為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7]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全文)[N].人民日報,2016-03-18.

[2][6][日]秋山利輝.匠人精神[M].陳曉麗,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5:11,3.

[3][美]德雷克?博克,回歸大學之道[M].侯定凱,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0.

[4]“Original Papers in Relation to a Course of Liberal Education”[J].15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Arts(1829).

[5][美]哈瑞?劉易斯.失去靈魂的卓越[M].侯定凱,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18.

[8][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M].徐小洲,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55.

[9]Maslow.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1962:37

[10][美]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許金聲,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53.

[11][德]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A].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12]胡弼成,張衛良.特色追求:大學創新之髓[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4(3):5-9.

篇3

    為什么C出口會建在機動車道中間?相關地鐵口為什么遲遲不開?究竟是何原因造成地鐵口的封閉?現代城附近交通問題出路究竟何在?隨著記者與讀者的采訪和交流,“現代城地鐵口問題”逐漸顯現了六大懸疑。

    原來的地鐵口跑哪兒去了?

    “其實,最初這個地鐵站并不是只有這兩個口在使用的。”地鐵大望路站的三輪車夫包先生告訴記者。“最多的時候這里有四五個地鐵口呢,到最后都不見了。”包先生指著SOHO現代城B座前的一片綠地告訴記者,在SOHO現代城沒有建成前,那兒曾經是一個地鐵站口,這個出站口向南延長后才出現了現在大門緊閉的現代城地鐵口。而另外一個原有的地鐵口位于位于SOHO現代城A座的地鐵通風口處,但這兩處出口在SOHO現代城建好后就夷為平地了。

    “誰干的?你問我,我問誰去?”包先生向記者打趣道。他還告訴記者,原來的地鐵口都在馬路邊上,目前的這個處在馬路中間的“孤島”地鐵口也是后來才建成的。在記者采訪負責SOHO公寓物業的城市綠洲物業時,一位老員工也認同了包先生的說法,當然,他同樣也表示不知道是誰動了附近的地鐵口,更不明白為什么會這樣做。

    “本來好好的地鐵口,規劃設計部門在調整時肯定也得考慮實際需要,怎么這么大的客流量還要減少地鐵口的設計,還要封閉著部分地鐵口?”在現代城C座一家廣告公司工作的李先生滿腹牢騷。

    地鐵口為何開在“孤島”上?

    在向本報記者反映情況的過程中,記者發現更多的業主和市民質疑的不僅僅是為什么地鐵口變少了,更重要的是為什么地鐵口的位置變得這么不安全。住在紅廟的張建華先生就告訴記者,原來此地是紅星酒廠,人流量相對較小,但是建成現代城后,人流、車流都放大了幾倍甚至十幾倍,地鐵口反倒少了,并且放在了馬路中間,這是不應該的。

    在1704策劃公司上班的程帆看了本報的報道后,也認為目前存在的交通隱患的確危險:“從目前的地鐵口到現代城之間,那條只有幾米寬的小路,是1路、4路、57路公交車的必經之地,這個地鐵口的人流量又特別大,許多人通過這里到附近乘坐長途汽車,其中的安全隱患實在太大了。”

    大顯通信公司的兩位開發經理仔細閱讀了本報后說:“公司有十來位員工每天坐地鐵上下班,對這個地鐵口的奇怪設置,大家都感到不可思議。我們就聽說有人出地鐵口過馬路時,曾被車撞傷。”

    費用問題困擾地鐵口開放?

    在現代城緊閉的地鐵口旁邊,某商鋪的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說:“我想現代城這個地鐵口遲遲不開,開發商可能擔心打開后帶來的損耗問題。這些年現代城春天鋪的草坪,到夏天就被踩禿了。一年鋪一回草坪,與一年鋪幾回草坪,投入肯定不同。現代城各樓層下面原先布滿了綠地,后來因為一些人肆意踐踏,開發商只好在綠地間鋪上石頭。”

    “如果地鐵口放到現代城里,人流量肯定會急劇放大。同一塊大理石地面,十個人踩和一萬個人踩,損耗肯定不同。如果在城內開地鐵口,人流量擴大,現代城保安警力肯定會增加。現代城有無必要替地鐵公司支付保安費用?”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先生的說法代表了很多數業主的想法。

    在現代城一家外企工作的孫小姐就認為可能困擾現代城地鐵口的最大問題就是相關的費用銜接問題:“地鐵口開了之后不僅是保安費用,包括保潔、日常維修維護等等就成了現代城和地鐵部門兩家的事情,如果費用協商不好,肯定‘開口’只能掛在嘴邊說說而已。”但是孫小姐同時也認為,既然目前許多的地鐵站口已經開到了寫字樓里,有先例可循,那么現代城的“開口”也應該是可以解決的。

    封閉與開放,進退兩難?

    另一位不愿公開姓名的現代城2號樓業主對本報記者說:“我認為現代城地鐵口不開,是出于安全角度。聽說我們2號樓曾發生過綁架事件,好像受害人是一位臺灣籍人士。地鐵口人來人往,是開放式;但一個高檔次的小區,需要封閉式的物業管理,保安有過問的權限。”

    她有些激動地說:“地鐵通道開了,我們敢不敢開著門上班?如果確實有2號樓那樣的綁架案,會不會在其他住戶身上重演?”

    “現代城眼下已經夠魚龍混雜了,有回遷戶,也有富豪階層。城內的地鐵口一開,人流量會翻倍擴大,甚至有些趕長途車的外地人,可能會在地鐵里夜宿。我親眼看見一滿身黑泥的中年婦女,坐在現代城的草地上,面朝著長安街,用空可樂瓶裝現代城工地的水,搓洗身上的泥垢。從開發商來說,必須防微杜漸,為業主的安全負責。”

    而來現代城辦事的孫藝則認為這種“麻煩”完全可以避免,“據我觀察,如果打開SOHO現代城的地鐵口,出來的乘客隨意到現代城內穿行的可能性不大,開發商如果擔心人流太雜,可以關上通往現代城內樓道的門,這樣來人可以直接走到大街上”。

    底商決定“開口”方式不同?

    恒越集團北京公司的吳夢雯小姐介紹道:每天早晨8:30-9:30,現代城的物業部門會派保安用小旗子維持現場交通秩序。據說是潘石屹親自拍板定的,他也是實實在在從安全的角度為住戶考慮,但他也只能量力而行。

    她同時認為:“東方廣場、國貿、阜成門華聯等,目前都有地鐵口與商廈相銜接,但它們是大型商城帶動寫字樓,需要吸引客流以維持商鋪的出租率和高租金,但現代城是靠寫字樓來帶動商鋪,其商鋪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城內的公司。眼下現代城底商據說退租率達30%,不見不散、仙蹤林在別處開得很火,但在現代城卻火不起來。如果現代城發展到國貿人流,我想潘石屹肯定會打開通道。”

    但是同時也有不少居民認為不應單純考慮經濟利益,而應該把市民的交通安全問題放在首位。“其實只要到過這個地鐵口的人,都會知道附近的交通狀況如何,其人流量多少,地鐵公司可能最清楚不過,如果按照分流的原則的話,理應增開地鐵口。”在附近散步的張女士告訴記者。

    要想“開口”,誰來負責?

    “兩年多了,附近居民乘坐地鐵的安全難題至今還沒有完全解決,我們真是希望有關部門不要繼續踢皮球,真正為民辦點實事。”在現代城C座12層工作的楊先生告訴記者,他認為既然道路附近有協管員,也有現代城的保安在維持交通,說明附近的交通的確是個問題。而開通現代城內的地鐵口可能就會讓相關的難題迎刃而解,為何相關部門遲遲未有行動呢?

    現代城物業部門的熊京明先生認為現代城地鐵口的開放會給現代城物業管理上增加相應的工作,但是同樣也會給現代城招商帶來方便,“我們是期望著地鐵口的開放,當然我認為這些工作可能更多地需要地鐵部門去做。”

篇4

關鍵詞:讀寫結合;以讀促寫;高考現代文閱讀選文;有效途徑

讀寫并重的教學規律一直為語文專家和一線教師所推崇;以讀促寫,以寫促讀也一直是語文教學行之有效的方法。多年的教學實踐充分論證著這個規律:寫作必須從閱讀抓起,閱讀的成果也須用寫作加以鞏固。在語文課堂,閱讀教學要注重通過教學生借由文本的主旨思想、選剪組材、遣詞造句,獲取自我作文審題立意、謀篇布局、語言表達的方法。對于高一高二的學生來說,讀寫相互促成,教材中大部分文章的思想內容、語言表達、結構層次學生都可以有意識無意識地遷移到作文中去。然而對于高三學生來說,沒有教材,沒有更多的時間自由閱讀,只有鋪天蓋地的試卷。這樣,選在各類試卷中的閱讀文章就是我們進行讀寫教學最好的范本。而且細心品讀江蘇高考試卷、各地模擬試卷以及全國各個地方試卷里的文學類文本閱讀及論述類文本,我們不難發現,它們對教材選文來說不僅堪稱經典,而且更具備了一些時代的鮮活性。我們在高三的教學中如果充分利用好這一資源創造讀寫結合的條件,就會具有“一箭雙雕”甚至“一石三鳥”的教學效果,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

一、解析現代文閱讀選文,挖掘材料積累寫作素材

縱觀全國各地的文學類文本閱讀,所選材料有的反思歷史,有的緊扣時代變化發展的脈搏,有的著眼時事熱點世態百相,有的著眼普通民眾;有的贊美自然山水,有的慨嘆人生百味……都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體現經典文本的魅力,不僅能給學生文化的滲透,審美的熏陶,更是對學生成長的關懷。

比如文學類文本閱讀中的《壺口的黃河》《我愛水》《瓷器的意味》《記住回家的路》《耕作的詩人》《上善若水》《泥濘》等等值得回味的美文,無一不富有內涵、韻味無窮,從不同層面體現作者對世界、自然、社會等普遍的永恒的人文關懷。比如人物傳記、新聞訪談為主的實用類選文《寂靜錢鐘書》《畫家黃永厚》《黃侃先生二三事》《達爾文的拖延》《尋找教育的曙光》等等,所選傳主都是有高遠追求、高尚情懷和理想人格的正面形象,無一不讓同學們在厚厚的試卷中了解到“人”的不同故事,“人”情感差異,“人”的堅定抉擇,“人”的高尚格調。比如論述類文章朱光潛的《談靜》、周國平的《波茲曼的詛咒》等等,從思想的深度到行文的思路脈絡,都是百讀不厭的佳作。

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如果有意識地開掘選文材料中的典型事例和聯想到的典型事例,對素材進行分析揣摩,就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從閱讀材料中積累素材的習慣;教師也可結合文中的一些觀點,引導學生進行逆向思維訓練,就能使學生具備多轉換一些角度看問題的能力。像周國平在《記住回家的路》中曾經說的,一個人有了堅實的自我,他在這個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標,無論走多選都能找到回家的路。一個人不論偉大平凡,只要他順應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歡做的有意義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盡善盡美,他在這個世界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園。這樣不僅能引導學生積極向上,也可以引起學生對“家園”“理想”等重新定位。像《寂寞的錢鐘書》,錢鐘書潛心著述的人生姿態很快讓學生在《格調》的作文中化用,表現自己對人生格調境界的認識。

二、解析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中的開頭的技巧,巧開優秀作文之頭

高三學生常常面對作文很困惑,常常咬著筆頭很長一段時間寫不出一個像樣的開頭,要么胡亂堆砌辭藻假文采式,要么曲里拐彎不知所云等等。好多學生的作文在開頭就暴露出一些寫作的硬傷,大大影響了在閱卷老師心中的印象,直接影響了得分。而品讀高考現代文閱讀的選文,優秀的開頭,其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突出開頭的吸引力。為此,如果在平常的閱讀訓練中,有針對性地對選在試卷中的文章的開頭進行解析鑒賞,學生不僅能掌握開頭的技巧,還有助于增強寫作時的開頭能力。

比如開頭用語別致,新穎引人。冰心《一日的春光》:“去年冬末,我給一位朋友寫信,曾說我要盡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這里的“吞咽”不僅表達了在寒冬中對春天強烈的期盼之情,而且用詞“陌生化”,很能吸引讀者的眼球。又如朱增泉《文赤壁》,作者不直接說遠遠望見的是坡的雕像,而說是坡。這兩篇文章開頭都用語別致,新穎引人,取得強化情感、引人入勝的表達效果,對學生開好一個強化某種情感的“鳳頭”有很大的啟發。

又比如開頭巧妙對比、凸顯主題。如肖鐵《壺口的黃河》,文章開頭先寫“中國的水”再寫黃河,最后寫到“壺口的黃河”,層遞又對比的手法,突出壺口的黃河最有“中國味”,凸顯主題,總領全文。實際上,對比反襯是散文常用的開頭手法,其目的就是為了突出和強調。尤其是《壺口的黃河》寫作時作者也是一名高中生,這對學生的觸動更大。如果在閱讀之余能有意識地把這種技巧內化為寫作技巧,那么學生為了表現主體對象,可能就會有意識地塑造一些側面的次要的形象加以突出強調。

“現代文閱讀選”選文里的文章,開頭絕妙的很多很多,精妙的形式也多種多樣。《一幅煙雨牛鷺圖》就是因為細膩詩意的描寫一下子帶讀者走進煙雨蒙蒙的意境中。這種效果,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及時體會,收獲的將不只是閱讀題答案里的幾個術語,而將產生一個又一個別致老練的作文開頭。

三、解析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中的結尾的藝術,妙結優秀作文之尾

好的文章,肯定有精彩脫俗的收尾。有的結尾呼應開頭,線索分明,結構完整。如《給匆忙走路的人》文章最后一段寫到了匆忙趕路的人的“傷心”,與正文中“憂愁”“焦灼”“憂慮”,組成一條情感線索,既使文章結構緊湊,又呼應文題。解析試題,不僅讓學生體會到前后呼應的結尾藝術,更能讓學生明白,這種結尾不僅僅是結構上的呼應,往往還有情感的突出強調的作用,這有助于學生作到很好地點題。

有的結尾間接抒情,耐人尋味。《鄉村的瓦》文章最后寫“我”與“瓦”的對話,含蓄表現“我”對“瓦”的一往情深,表達“我”靈魂歸鄉的愿望。間接抒情的結尾方式最受青睞,雖然有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寄情于事,但都能使得情感的表達既含蓄有余味,又能強化主旨的表達。這些都是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最需要訓練和提升的,也有助于學生作文情感的升華和深化。

有的文章卒章顯志,思考升華。如韓少功《陽臺上的遺憾》,閻連科《說村落》都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還有一些文章在結尾以辯證的態度、時代的眼光、深刻的反思對全文的觀點進行總結或升華,也是對學生結尾訓練最好的范本。

蘇軾說過:“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寫文章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模仿。這種從閱讀到寫作的訓練,教師可以根據閱讀分解的五部分內容:文章的結構線索,文章的素材主旨,文章的開頭結尾,文章的語言表達,文章的手法技巧,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定向思維,形成讀寫的思維目標。也可以抓很小的切入點,如通過對精彩語句的研讀,促使學生準確生動地把握遣詞造句的能力;利用含義題引導學生去品味語言,體味感情,進而領會主題思想,并用之于作文;通過分析人物形象,讓學生積累人物描寫的技巧……在定向積累的基礎上,抓住某一方面的靈感,及時引導學生遷移寫作,是對讀寫結合以讀促寫教學模式的及時小結和檢測。

篇5

【摘要】在現代文化語境中,戲劇從傳統走向現代,無疑需要直接面對現實。本文以青春版《牡丹亭》個案分析為出發點,探討戲劇的創新形式選擇。從青春版《牡丹亭》發展狀況來探討未來中國戲劇的發展策略和趨勢,探究綜藝節目《我看你有戲》,以傳承和創新為內核,思考中國傳統戲劇多元化發展,為戲劇未來實踐操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 文化語境 戲劇 青春版 牡丹亭 我看你有戲

一、推陳出新的“改”

21 世紀的中國正在現代化發展中,即包含了歷史的回旋曲折,屬于一種革故鼎新回歸本土的文化時代。顯然,每一種文化的形成,發展與創造都離不開具體的文化語境,即其本藝術的文化形態內部的自律性發展規律和當下文化語境的他律性。①中國戲劇,由傳統藝術樣式,凝中國文化智慧的結晶走到今天,推陳出新,有演變與蛻變,會有新的血液,同時也會有死亡。

推陳出新對傳統劇目重點是立足于“改”。“陳”代表傳統,“新”代表現代,要破除割裂傳統才是現代的體現,注重傳承再創新,用對的理念指導實踐,這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事實上,“新”“陳”之間不是對立的關系,現代不是空中樓閣,是有傳統的根基,兩者相互依托和創造出“古典”與“時尚”的經典之作。尊重戲曲,敬畏藝術是昆劇多元化發展的首要前提,正如王國維提出的所謂藝術的“第一形式”和“第二形式”的問題。所謂第一形式,即形之于作品的具體的藝術表現,是外顯的;所謂“第二形式”,則是相對于“第一形式”的形神合一之意向體驗的“形式”,是內蘊的,并且與主題內在體驗密切相關。②

二、第一形式:現代化

戲曲是實在的,需要具體的符號技巧來加以構造。青春版《牡丹亭》是現代戲曲中的經典,現歸納其三個創新因素。

1、劇本新

劇本新在青春版將原著55 折縮編成27 折,分“夢中情”、人鬼情”、“人間情”三本,演出分三個晚上共9 小時,這個版本在有限的時空呈現了《牡丹亭》的故事梗概,使情節簡單明了,也更符合年輕人的審美情趣。青春版《牡丹亭》突破了從專業的角度去欣賞名角表演,而是使大眾也能看出里面的味道來。

2、舞美新

青春版《牡丹亭》制造了戲劇界的一次“視覺盛宴”。青春版的整體視覺感受是精致典雅,這種美學格調與昆劇一脈相承。其精致在于兩百多套無一重樣的蘇繡服裝、一桌一椅等道具都是精心設計和訂做而成。舞臺設計的蘇州水鄉式“柔”和現代的設計手法,將古老與青春在同一個舞臺上有機融合。包括舞臺上的字畫也均出自名家之手。書法、國畫與蘇繡等共同構成了古典文化的符號集合。青春版的燈光反傳統的原光燈從滅到亮,從亮到滅,創意大師林克華在設計青春版《牡丹亭》燈光時說“: 我要讓現代人喜歡看古典傳統,讓我的燈光架起橋梁,串連古典與當代,典雅與青春,夢境與現實。

三、第二形式:經典化

第二形式經典化是戲劇虛擬的形式帶給觀眾體驗式的,具有形式意味的審美取向。如湯顯祖《牡丹亭》中所描寫的“人鬼情”的《幽媾》性場景大膽露骨,而在“夢中情”的《驚夢》舞臺上用眼神水袖和舞蹈肢體語言表達,給人全新的人間情愛。在《金馬樂》的后半段,兩人水袖表演暗示二人正在云雨之歡,觀眾參與體驗昆曲這種表意。不老實的書生對杜麗娘的“凝”即便在二人云雨中都沒有停過對杜麗娘說道:“虧殺你走花蔭不害些兒怕,點蒼苔不溜些兒滑,背萱親不受些兒嚇。認書生不著些兒差。”這個行為從現代語境來看來理所當然的一段,絲毫沒有負面看法,生活的寫照罷了。《牡丹亭》中回生是反,死亡也不能將愛情分開的主題不再是結局,在人間爭取婚姻,得到社會的認同的形象同樣深得人心。

1、“新”生旦角

(1)“新”閨門旦——杜麗娘杜麗娘

在昆曲里由最重要的行當閨門旦扮演,閨門旦也叫五旦,顧名思義是閨閣里的千金小姐,其一招一式,一言一行在舞臺上都是最秀美的。青春版《牡丹亭》有兩個鮮明特征,一是死后復活的傳奇設定。二是自我凝視的自信美。杜麗娘游園之前,她對鏡梳妝打扮時,美得連自己都驚訝,鏡子都在偷看她的美,弄得她羞答答,害羞之極。在《驚夢》中,她自道“俺的睡情誰見”來感嘆自己睡貌都美;《寫真》一折戲中“奈何一瘦至此”為尋夢遍尋不著,人瘦憔悴,思慮到“若不趁此時自行描畫,留在人間,一旦無常,誰知西蜀杜麗娘有如此之美貌乎”;《游園》時,她跨出了封閉的世界,睹花思春,對自己想要的愛情和自由有清醒的神經認知。《驚夢》表達了一個發育女性生理上的天然需求,她的在夢中得到千般愛惜,萬種溫存。這種既追求自我的真實又收獲愛情的自由的女性形象是現代女性的所崇拜的偶像。

(2)“新”家門的生行——柳夢梅

生行有不同家門,生行計有官生、巾生、正生、窮生及稚尾生等,官生還有大官生和小官生。而柳夢梅基本屬于巾生,巾生要求是風流倜儻還要帶有窮書生的味道,假音用的較多,不像老生都用真嗓,在青春版《牡丹亭》中柳夢梅并不是巾生到底,有時要帶點窮生的東西,有時加入正生、官生的表演程式。同樣一個柳夢梅,在不同的情境下,演員要用不同的表現手法,不同的程式化,以呈現人物不同的臉譜和心境。柳夢梅形象設計較大膽迂呆的傻氣更能體現人物內在的執著跟堅持與書生傲骨之氣在外,他也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風流心性,但確認了夢中人的身份后卻是一個至情至誠的憨癡情種,連開棺挖墳的事也敢做,他始亂終不棄,對畫中美人是敬仰、愛慕而不褻瀆,對周圍一切發生的事物反應敦厚而不呆滯,依靠第一形式的現代小清新的服飾體現了夢與現實之間美德和諧。

2、“青春”元素

青春版《牡丹亭》的唯美是一種青春意境,青年演員為青年觀眾演青春的故事,文辭和唱腔身段是青春的。演員、服裝、道具、布景,編排,都突出青春愛情的美好,形成了與當代喧囂、膚淺、追求感官刺激為主的審美體驗的一個以“唯美青春”回歸到中國傳統美學的意境。在娛樂時代,運用“青春”概念,讓《牡丹亭》回歸到故事中柳夢梅和杜麗娘的青春年紀去戀愛,古老的昆劇遇到青春,不僅是商業噱頭,更是一股新鮮的血液注入到觀眾的理性感受,找尋內心最真實的感受。“青春”成為可以詮釋使生者死,死者生的愛情形式,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從而青春版《牡丹亭》也將成為愛情詮釋的經典版本。

四、媒介即戲劇

戲曲除了內容上要與時俱進有時代的創造經典,其所傳播的形式也要具有現代性,符合現代觀眾的觀看需求。廣播戲曲、電影戲曲、電視戲曲是集體綜合性創造的結果,主要內容完成編、導、演、攝、音、美、化、服、道、錄,(廣播戲曲不包括攝、美、化、服)等媒介和演員創造戲曲的共同結果。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生》中認為所謂媒介即訊息,只不過是說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于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生(或曰任何一種新的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務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③所以,戲曲所帶來的影響在于所依托的媒介技術是否引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并且其與觀眾互動性越強,媒介影響力越大,戲劇的影響力就越大。

其次,麥克盧漢認為媒介的影響力之所以非常強烈,恰恰是另一種媒介變成了它的“內容”。讓新媒體推送的舊媒體的信息又演變成為另一種媒介。觀眾幾乎完全沒有意識到戲曲所賦予媒介形式,也沒有意識到口語這個媒介。就像人際傳播一樣,雙方接受的是生產的內容和怎么生產內容,而不注意渠道。就像看戲劇一樣,無戲劇,無視聽語言的介質,有的只是情節的吸引力。形式媒介和內容媒介越被公眾所視而不見,這樣公眾所接受的信息才較為深刻。

最后,媒介和藝術內容是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只有具備了符合當代媒介的藝術功用,才能走上傳承、弘揚的正軌,為社會所需,有長久的持續生存的意義。

五、借勢“新”模式

給當代的戲劇藝術生存發展找到一條多元化發展路徑,實則是需要營造一個中國傳統戲劇的大環境。不可否認,戲劇演出也需要名家效應,有噱頭,有“熱”文化效益才能取勝,擴大知名度。演出的內容形式多元發展是需要有一定前提和基礎的戲劇輿情背景。

如2015 年2 月6 日中國內地浙江衛視·中國藍制造播出綜藝節目真人秀《我看你有戲》,并邀請了表演界和導演界大咖成龍、張國立、馮小剛、李冰冰作為節目導師,其節目收視率,CSM50 城市網平均收視率1.123,平均排名4.142,平均收視份額3.46%,這場“全能才藝頂尖秀”有人氣,有市場,取得的好成績,節目模式得以肯定。參加選手必須展現二至三項才藝,大多數選手才藝都是戲劇,如18 歲姜怡冰在2015-03-13 期表演的京劇與小品的結合的戲曲小品《包公反腐》和2015-03-27 期給觀眾帶來了男旦的表演藝術,“男兒郎還是女嬌娥?”再現《霸王別姬》致敬張國榮。各種藝術形式的融合,碰撞出引人注目的火花,讓戲劇與這個時代社會有更多的交集,也吸引更多人接觸到戲劇藝術。

結語

在開發戲劇資源的過程中,戲劇通過現代傳播手段向大眾推出內容,勢必雅俗共賞,增強故事感,并與現代的情境相聯系,使得作品“接地氣”,引起共鳴。唯一阻礙發展的現實問題就是劇團中既會營銷管理又會中國傳統戲劇的人少,同時也缺乏營銷管理人才的背后支持。所以,要發展中國戲劇,就要各界相互借鑒和支持,實現“百花齊放”。

參考文獻

①施旭升:《中國戲曲審美文化論》[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359

②王國維,《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王國維美論文選》[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114-118

③馬歇爾·麥克盧漢著,何道寬:《理解媒介》[M].譯林出版社,2011:19

篇6

電大論文開題報告系(部):中文系

專業:漢語言文學

學科:中國現代文學

學生:XXX

指導教師:XX

一、論文研究的來源及意義

對于20世紀90年代初才紅遍大江南北的著名詩人汪國真來說,青年人尤其是在校的大中學生,可謂耳熟能詳,汪詩因此有一大批忠實的讀者。汪詩不僅有青年人的生活和那種明白曉暢的表達方式,而且汪詩更有一種超然、豁達、平易、恬淡的人生態度,這種人生態度來自于詩人汪國真對中國宋元以來傳統詩歌的那種豁達、飄逸和灑脫的人生哲學的二次創造。詩人汪國真的這種人生態度被現今社會稱為汪國真式的人生態度。毋庸置疑,它是可以激勵一代又一代人的,能夠讓廣大的青年人在復雜的生活中得到極大的啟迪,堅實理想信心。

本篇論文通過對汪國真詩歌的藝術特點進行研究探索,旨在為廣大的文學研究者提供一些膚淺的價值理論,讓更多的人廣泛地認識并認同這位上世紀盛名卓越的抒情詩人及其詩歌特點,明確汪詩在詩壇上的地位,從而期望有更多的讀者和文學愛好者對汪國真及其詩歌添加關注的眼神。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汪國真作為當代一位抒情詩人,他完全不同于聞一多、徐志摩、顧城、舒婷等這些早期中國詩壇上的領軍人物,汪國真的詩歌創作階段比較晚,將近不惑之年才功成名就。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詩歌中沒有一絲一毫的政治色彩,用平凡的語言抒發著平凡的人、事、物,樸實無華卻雋永深刻,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詩風是難能可貴的,因此其詩歌在廣大的讀者中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盡管如此,現今中國文學界對其詩歌的研究屈指可數,缺少廣泛而有力的學術性的研究和探索,而在國外這塊廣褒的文學土地上,依然沒有他光輝的影子。當然,這種現狀的產生,尤其多面原因,一是汪詩的影響力幾乎只局限于青年人這一層面上,詩歌內容通俗易懂,不需深入體味,因此在創作上不必進行權威的學術解析;二是現今文學界里,詩歌這以文學形式的地位每況愈下,已經處于文學的低潮階段,其發展受到各方面的制約。所以,對于汪國真詩歌的研究,我覺得應該著力加強。

三、論文研究目標

本論文研究目標是:對汪國真詩歌的特點進行探究,凸現汪詩的藝術魅力,進而弘揚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價值與地位,使廣大社會認同詩歌來源于生活,卻更深層次地反映生活的觀點。

四、論文研究內容

汪國真是20世紀90年代至今蜚聲文壇的著名中年詩人兼書畫大家。汪詩能從平凡的事理發現偉大,從普通的感受中看出永恒,主題昂揚,寓意深刻雋永,表現出詩人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學功力。本文研究的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汪國真的時代背景;

2、關于汪國真創作高峰期的分析研究;

3、汪國真詩歌的特點及研究;

汪詩的特點主要體現在:題材上較有針對性、篇幅短小、明白曉暢、精煉而富有哲理、充滿了音樂美、詩中小我與大我并存,等等;

4、汪國真及其詩歌在當代文學史上的價值與地位。

五、論文研究方法

分析研究、對比研究、研讀歸納研究

六、論文進度安排

20XX年11-12月,收集材料,建立論文大致的框架模型

20XX年1月上旬,完成開題報告并提交導師審批

20XX年1月下旬至2月,寫作論文初稿并提交導師審閱

20XX年3-4月,根據導師的意見和建議,對論文進行二次修改完善

20XX年5月,在二次修改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最后定稿

七、論文參考文獻

01、《詩學原理》,徐有富著,北大出版社

02、《詩歌美學》,謝利文著,中國青年出版社

03、《詩論》,朱光潛著,江蘇文藝出版社

04、《謝冕論詩歌》,謝冕著,江蘇文藝出版社

05、《中國古代文論精選》,北京大學出版社

06、《汪國真詩文集》,汪國真著,廣東旅游出版社

07、《從席慕容、汪國真到洛湃》,楊光治著,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08、《中國現當代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09、《汪國真抒情詩精選賞析》,王昆編著,中國婦女出版社

10、《尋找詩歌史上的失蹤者》,姜紅偉著,黃河出版社出版

11、《新作家文叢》,若冰主編,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12、《現代詩歌創作論》,薛世昌著,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

13、《后現代主義視野中的美國當代詩歌》,王卓著,山東文藝出版社

14、《中國新時期詩歌研究資料》,郭旭輝編,山東文藝出版社

15、《海子作品精選》,海子著,長江文藝出版社

16、《郭沫若經典作品選》,郭沫若著,當代世界出版社

17、《徐志摩作品精選》,徐志摩著,長江文藝出版社

篇7

【關鍵詞】威廉斯;詩歌;“No ideas but in things”

一、引言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 1883-1963)是美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天生的詩才。他的詩清新自然,文淺而意遠,詩風獨特,值得反復玩味和吟詠。一些評論家甚至認為威廉斯對美國詩歌發展的影響超過了龐德和艾略特。其著名主張:“No ideas but in things”,對詩歌界影響深遠,是美國文學的寶貴遺產。他強調意在物中,反對抽象,反對說教,反對空洞的詞,反對引經據典掉書袋。他自己對“No ideas but in things”所作的解釋是,“詩人不允許他自己所要表達的超過能在他所寫情景中彼發現的那種思想……詩人用詩思想。”因此,他的詩往往是由具體事物的細節構成的,使人通過感官直接與實物發生聯系,感受體驗實物,從而讓讀者面對他所構制的情景時感同身受,從中“發現”思想。他的名作《 便條》 便是很好的代表,下面就讓我們來一起欣賞這首樸實、生動、真切、具體的感官詩。

二、“No ideas but in things”在《 便條》中的實踐

This Is Just To Say

I have eaten

the plums

that were in

the icebox

and which

you were probably

saving

for breakfast

Forgive me

they were delicious

so sweet

and so cold

縱觀全詩,詩人用獨特的句法,打斷日常句子的形式進行重新組合,從而描繪了一幅溫馨、和諧的日常生活圖景。作品表面上的內容是主人公寫了一張道歉的便條留言,它的基本內容是:對自己因貪嘴而吃了“你”留著當早點的甜點心而道歉,因為上班、或有其他事來不及抑或是不好意思對其當面說出,而用便條的形式向“你”道歉。有人認為詩看起來更像是詩人給妻子芙羅塞(Florence Herman)留的一張便條。詩人向妻子道歉說,他把她為做早餐準備的梅子吃了,并將便條的內容拆成幾句詩行,拆成一個個短小的詞組,直截了當地寫出梅子的味道和溫度。然而,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首先,詩中對于“你”這一角色的解釋最受爭議。根據詩中描寫的場景,我們可以確定“你”應該是跟主人公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然而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的角色可以有多種可能,比如可以是親人,夫妻,情人,朋友,同學,合租室友等等。讀者也可以根據自身所處的情境來定義“你”,來解讀這首詩,這樣就恰如其分地將讀者自身置于詩中,讓其親身去體會和“發現”本詩所要表達的思想。由此可見詩人在進行詩歌創作時的匠心獨運,其詩僅用“很少”的語言來描寫,卻讓讀者感同身受并從中“發現”其“無限”的思想。

其次,詩中所選用的意象“簡單而又不凡”。如:“plums”,“icebox”等都是非常具體的、為人們所熟悉的“things”,讀者看到這里,大腦就立刻浮現出這些“things”的畫面,這樣就讓讀者通過感官直接與“實物”發生了聯系,從而引起讀者強烈的欲望和好奇心去讀完這首詩。到詩節最后,簡單一個“sweet”和“cold”將主人公最直接、最細膩的瞬間感受抒寫的淋漓盡致,并傳給讀者,使讀者讀后舌尖仿佛也觸到了那又“甜”又“冰”的梅子的味道。由此足見,詩人選用極其“簡單”的意象,卻起到了“不凡”效果。

最后,在藝術表現上,作者采用一種客觀呈現的敘述方式。其實這種間接的文本敘述,在讀者接受和閱讀中則更貼近一層,在閱讀中,每個讀者在初讀這首作品時會在頭腦中映現出一個活潑可愛而又貪嘴的“你”的形象,由于禁不住梅子的誘惑而貪吃,事后又懊悔不止的圖景,不禁內心微微一笑,同時也由此聯想到自己家中的日常生活情景,同時也勾起家庭溫馨情懷的回憶。另外,詩人把這個便條留言真實地再現和敘述出來,是對這個溫馨、和諧的日常生活的一幕的一種客觀再現,詩人自己好像根本沒有出場,更沒有詩人自己的聲音,沒有詩人自己的感情,沒有描寫,沒有議論,甚至于連詩人自己的敘述視角都沒有,詩人沒出現,更什么都沒說,那詩人的情感和感受貌似無從呈現。然而,這里詩人就是要一反常規的抒情與議論方式,僅用這一張簡單的表示歉意的“便條”,將其體驗到的溫馨美好的生活圖景婉轉地呈現出來,并傳遞到了讀者那里,引發了讀者的人生感受。一種對溫馨家庭生活的詩意的感受,一種詩意的溫柔在詩人的心田油然升起并為讀者所感動。

三、結語

扎根于真實的生活,即其詩歌創作主張“No ideas but in things”,使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詩歌散發著永恒的生命力。讀他的詩歌,讀者會體會到一種真實感和親切感。這種“真實”和“親切”不僅僅源于它的簡單,而且由于威廉斯對自然和生活的美的敏捷捕捉。這種美透過文字的生動描述而輻射出去,喚醒了讀者的感覺,想象力和心靈。威廉斯的詩歌是適合于任何人的,正如這首《便條》,他選擇的是平民的語言,以普通人的生活為主題,呼吁我們回歸生活,充滿熱情的生活。這種樸素自然的創作傾向和客觀平白的敘述方式以及簡約的語言和獨特的視角構成了威廉斯的主要詩歌特征并使其成為對美國后現代主義詩歌影響極大的詩人。

【參考文獻】

[1]Doyle, Charles.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and the American poem [M].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1982.

[2]劉守蘭.英美名詩解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3]錢青等.美國文學名著精選(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趙毅衡.美國現代詩選[C].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5.

篇8

關注名師?孫雙金篇

江蘇省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校長,語文特級教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南京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曾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師德先進個人”“ 全國首屆十大明星校長”“全國名校長”“江蘇省十大杰出青年”“南京市首屆基礎教育專家”“江蘇省首屆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和“2007中國十大小語年度人物”“2011年全國推動讀書十大人物”等稱號。出版《美麗課堂》《孫雙金語文教學藝術》等多部專著,發表文章300余篇。

12歲以前的語文是經典的語文。所謂經典,就是經過歷史的檢驗,被大眾和專家所公認的典范作品。它具有幾個特征:一是典范性,二是廣泛性,三是歷史性。為什么要強調12歲以前的語文是經典的語文呢?因為,人的學習時間是有限的,而需要讀的書籍卻是無限的。用有限的時間去讀無限的書籍,那就要篩選,就要精選。經典的文本思想經典,它能給學生思想以永恒的啟迪。經典的文本語言經典,它的語言形式永遠是學生學習的典范。因此經典性是12歲以前語文的首選要求。

12歲以前的語文是種子的語文。所謂種子的語文,就是像種子一樣能夠自己生長,生根,開花,結果。我堅持認為,知識是分類的。有的是“葉的知識”,這樣的知識雖然枝繁葉茂,美不勝收,數不勝數。但是因為多,所以難以全部掌握。因為多,所以難以全部消化。更因為是葉的知識,它自己不能生根生長,這樣的多反而成了累贅,成了包袱。愛因斯坦說過“負擔過重必然使人膚淺”。而“種子知識”則不同,它以一當十,以少勝多,更主要的是它能自己生根開花結果。什么樣的知識是“種子知識”呢?那就是最基礎的,最經典的,最必需、最永恒的知識。所以12歲以前的語文應該是種子的語文,是能夠自己生長的語文。

12歲以前的語文是不求甚解的語文。所謂不求甚解,就是在孩子的懵懂期,不求透徹理解,不求深刻理解,不求深度理解。而是先吃下去,然后逐步反芻,慢慢消化,慢慢領悟。我有一個觀點,12歲以前在學習經典語文的時候,遵循的原則是熟讀背誦,不求甚解。當然不求甚解并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求適度的理解,兒童能接受的理解,兒童喜聞樂見的理解。那就是快樂理解,趣味理解,兒童深度的理解。

12歲以前的語文是為一輩子奠基的語文。要能為一輩子奠基那就是要練好語文的童子功。大家知道,練武之人從小要練武術基本功,只有基本功扎實,底蘊深厚的人,他的武術才能走得高遠。同樣道理,要使自己的語文素養走得高遠,必須從小練就扎實的語文童子功。而這語文童子功,就是要從小背誦大量的經典詩文,做到熟讀成誦,滾瓜爛熟,張口即來,出口成章,達到厚積薄發,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理想境界。

12歲以前的語文具體包含哪些內容呢?我認為由三“大石塊”組成。

小學語文教育的第一塊“大石塊”是國學經典。中國文化是儒釋道三家文化,其中尤以儒家文化為主流、主脈。《現代漢語詞典》上說:“經典,指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那么,《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論語》《大學》《中庸》《孟子》《聲律啟蒙》《增廣賢文》就是國學經典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學語文教育的第二塊“大石塊”是詩歌經典(我把詩歌作為韻文單獨列出)。有人說,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中國教育的核心是詩教。孔子對兒子孔鯉的教育是:“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在廣大中國民間,孩子牙牙學語,首先背誦的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要熟讀這些朗朗上口的五言絕句。

小學詩歌怎么篩選,我個人認為應以中國古代詩詞為主,以現代詩歌為輔。一二年級可以歷代著名絕句為主,80首左右。三四年級可以唐詩為主,80首左右,五六年級可以《詩經》《古詩19首》《楚辭》《宋詞》節選為主大約80首。現代中外詩歌可以名家短篇為主,精選冰心、泰戈爾、普希金等名家適合小學生誦背的名篇約60篇,這樣小學階段古詩加現代詩約300首。真正達到古人所講:“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讀詩使人靈秀”的境界。通過詩教涵養我們民族的氣質,培養有高貴氣質的一代新人。

小學語文教育的第三塊“大石塊”是兒童文學經典。如果說國學經典、詩歌經典更多地的是面向過去,面向歷史的話,那兒童文學經典就是面向現代,面向兒童。因為兒童文學是專門寫給兒童閱讀的文學,它充滿幻想,充滿想象力,充滿情趣和童心。

我認為小學階段兒童文學可大致分為:低年級以閱讀繪本為主,中高年級以童話和兒童小說為主。當然教師要給學生精選名家名篇,在激發閱讀興趣的前提下鼓勵學生自由閱讀,共享閱讀,親子閱讀。

為了學好12歲以前的語文,我們語文教師要創設12歲以前的課堂為之匹配。那12歲以前的課堂應該是怎樣的課堂呢?我認為12歲以前的課堂有以下特點。

一、12歲以前的課堂是“四小”課堂

“四小”課堂是我一直所提倡的理想課堂。它指語文課要上得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小臉通紅”是指課堂要吸引學生,要充滿情趣,充滿魅力,讓學生的臉紅起來。臉紅了說明孩子的情緒被調動了,思維被激發了。“小眼發光”是指課堂教學觸及到了精神領域,觸及到了學生智慧領域,學生思維的琴弦被撥動了,思維的火花被點燃了。“小手直舉,小嘴常開”是指課堂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在課堂中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見,所疑,所獲,所感,所悟。“四小”課堂真正體現了兒童的生命成長,是兒童精神生命自由生長的快樂家園。

二、12歲以前的課堂是“登山”課堂

所謂“登山”課堂,是指在課堂中讓學生經歷由不知到知的過程,由不會到會的過程,由不理解到理解的過程。“登山”課堂說到底就是成長課堂,就是發展課堂。新課改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看到了許多活潑的課堂,好玩的課堂,熱鬧的課堂。但是透過表面的熱鬧我們發現學生在課堂中的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并沒有得到發展,那樣的熱鬧是假熱鬧,是虛假的繁榮。

“登山”課堂要引領學生登三座大山。一座是知識的大山。哲人說:“知識就是力量。”孩子到學校來首先是學知識的,只有掌握好知識,他們才能成為有力量的人。一座是思維的大山。哲人說:“我思故我在。”好的課堂一定是對學生的思維有挑戰的課堂,要讓學生有緊張的智力生活,充滿合適難度的智力挑戰。有專家說,評價一堂好課的最主要的標準,就是看學生在課堂中有效思維的長度。要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蘋果,這跳一跳就是對學生思維的挑戰。我曾經說過,上山是身體流汗,上課則要讓學生大腦流汗。一座是情感的大山。古人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學生還處在情感的萌發期,發育期和成長期,在這個時段我們特別要對學生加強真善美情感的培育。只有用真善美的情感去熏陶學生幼小的心靈,才能讓學生心靈更純潔,情感更高尚,人格更善良。

三、12歲以前的課堂是問題課堂

所謂問題課堂就是課堂要向學生的問題敞開。傳統的課堂,是由教師主宰的,所有問題都是由教師提出來的。這有它合理的一面,問題由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一環套一環,教學流程精致而省時。但是它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學生永遠處在被動的接受地位,而當問題向學生打開時,學生則變被動為主動,他們可以主動地思考,主動地提問,主動地探究,主動地與教師平等對話。在創設問題課堂的時候,教師要注意這么幾個方面。其一,要相信學生,相信學生能夠提出問題,相信學生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其二,要引導學生,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遠地去思考,去發現,去表達。其三,要鼓勵學生,剛開始的時候學生恐怕提不出很有水準的問題,但是教師要充滿期待地肯定學生,賞識學生。俗話說,好學生是夸出來的。學生只有在充滿激勵,充滿賞識,充滿贊美的氛圍中才會思如泉涌,滔滔不絕。

四、12歲以前的課堂是故事課堂

所有的人都喜歡聽故事,尤其是12歲以前的兒童,他們更會沉浸在故事的世界中,樂此不疲,流連忘返。故事的魅力在哪里呢?故事是一個奇幻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有我們現實世界中所不及的美好想象。故事中有寶葫蘆,故事中有功夫熊貓,故事中有變形金剛,故事中有青蛙王子,故事中有八仙過海……故事有動人的情節。小紅帽有沒有被大灰狼吃掉呢?賣火柴的小女孩有沒有見到她可愛的奶奶呢?哈利?波特有沒有戰勝伏地魔呢?小王子在其他星球中見到他崇拜的人沒有呢?這些情節都緊緊扣住孩子們的心弦,讓他們欲罷不能。故事能潛移默化陶冶孩子的心靈。讀了《小紅帽》的故事,小朋友對大灰狼充滿了憎恨。讀了《皇帝的新裝》,小朋友覺得那皇帝是多么的可笑可悲,對騙人者提高了警惕。讀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對那在大年夜中凍死的小女孩充滿了同情和悲憫。我希望我們的語文課堂要相機穿插故事,讓課堂充滿故事的魅力。你會發現,當你開口講故事的一剎那,學生的所有眼睛都變得閃閃發亮。

為了達到以上理想課堂的境界,12歲以前的語文的實施策略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讓教學富有畫面性或場景性

什么是教學的畫面性或場景性呢?具體來說,就是教師要善于挖掘文章中可能隱藏著的情感畫面或場景,在教學時,根據文本的文字和敘事邏輯,進行創造性發揮,或演繹成一段故事,或編織成一個戲劇性的場面,或描繪成一幅生動的畫面,由此讓學生走進文本的情感世界。

在創設教學的畫面性或場景性時,可采用如下手段:

1.教學語言的畫面性。教師可用一兩段富有形象性、畫面感的語言營造教學的畫面性或場景性,在學生面前展示文本所描寫的生動場景。

2.電教手段的情境化。恰如其分地運用多媒體,在學生面前顯現栩栩如生的畫面和場景,能增加教學的情境可感知性。

3.引導學生展開合理想象。視覺是有限的,而想象是無限的。可以想象場景,可以想象畫面,可以想象故事,通過想象,能夠把學生帶入那如詩如畫的場景。

二、緊扣語言“披文入情”

我認為“披文入情”是語文教學里有情感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徑,它是遵循語文學科規律,能充分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所謂“披文入情”,就是緊扣文章的重點,理解句子的句面意思,探尋句子的內在情意,體悟作者思想深處的情思,直至走進人物心靈的深處和作者發生情感上的共鳴。

“披文入情”的一般方法有:

1.咬文嚼字品意蘊。語言文字如美酒香茗一般講究品評滋味,咀嚼、品嘗、回味,在把玩中領略其中的韻味。

2.層層剝筍探情思。語言特別是有意味的語言往往有字面義、字中義、字外義,教師面對這一類文章就需要引導學生層層剝筍,走進語言內在的情感世界。

3.上下關聯悟真情。文章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我們讀者在閱讀時必須上下聯系,前后照應,沿著作者思路,體悟到他真正的感情。

三、教學是挑起矛盾沖突的藝術

語文經驗告訴我們,所謂要善于發現有價值的問題,就是要能敏銳地捕捉到隱藏在文本中的各種矛盾沖突。

智慧如何體現呢?要有矛盾沖突。有的矛盾是學生發現的,有的矛盾是教師挑明的。送別可以在家里送,在家門口送,為什么汪倫一直要送到桃花潭邊,還是剛知道才急急忙忙趕來送別?這就跟我們的生活情景、生活實際產生了矛盾。教師引導學生發現這個矛盾,這里面就產生了智慧的火花。

縱觀語文教學實踐得較好的教師教學藝術,有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善于挑動學生去發現各種各樣的矛盾沖突,并在理解這些矛盾沖突中啟迪智慧、深化情感體驗。

篇9

關鍵詞:音美;形美;意美;斯蒂文斯;《雪人》

中圖分類號:I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5-0209-02

一、作者生平及其寫作風格簡介

沃利斯?斯蒂文斯于1879年10月2日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作為一個成功的商業人士,斯蒂文斯自1904年就開始寫詩,但他可謂大器晚成:1923年他的第一本詩集《簧風琴》出版,時年44歲。斯蒂文斯的詩近于純粹的藝術,富于形而上的思考, 在美學觀念上幾乎可以說是為藝術而藝術[1]。他的詩具有很強的美感,充滿著印象派畫作的光線和色彩。當有人向斯蒂文斯抱怨他的詩晦澀難懂時,他說,“詩必須盡量成功地阻遏智力的闡釋”(“The poem must resist the intelligence almost successfully”)[2]。

二、The Snow Man 及其簡析

該詩最早出版于1921年,并收于他的第一部詩集《簧風琴》中。

The Snow Man

One must have a mind of winter

To regard the frost and the boughs

Of the pine-trees crusted with snow;

And have been cold a long time

To behold the junipers shagged with ice,

The spruces rough in the distant glitter

Of the January sun; and not to think

Of any misery in the sound of the wind,

In the sound of a few leaves,

Which is the sound of the land

Full of the same wind

That is blowing in the same bare place

For the listener, who listens in the snow,

And, nothing himself, beholds

Nothing that is not there and the nothing that is.

這首詩共五節,每節三行,一眼看去干凈、工整、錯落有致,可以說具有“形美”。第一節和第二節宛若一幅靜美的風景畫,從寒霜和白雪覆蓋的松枝到掛滿冰針的杜松和遠方陽光照耀下的針樅,鏡頭由近而遠,由具體而變模糊。第三、四節的感官描寫從視覺轉向聽覺,由于“不去想”(“not to think of ”)風聲和葉子聲中的感傷意味,停止了思考,因此景色有所抽離,只剩下聲音:風聲、葉子聲和大地之聲。進入第四節和第五節,連原本粗糙模糊的景色都消失了,只剩下荒涼大地(“bare place”),就連雪地里正在傾聽的雪人(“the listener, who listens in the snow”)也變成了“虛空”(“nothing himself ”),真是“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凈”。

三、The Snow Man趙譯和霍譯分析比較

雪人

一個人必須懷有一顆冬天的心胸

才能鑒賞寒霜與

大雪凍硬的松枝;

必須長時間挨冷受凍

才能體察掛滿冰棱的杜松,

莽莽云杉:才不會在風聲中

在幾片寒葉蕭瑟里

聯想到任何凄苦而傷感,

那是大地之聲

充滿同樣的風

在同樣的荒蕪之地

為雪中聽風聲的人而吹,

而他,自身虛無,體察到的

唯有雪外的虛無和雪中的虛無。

(羅若冰譯)

雪人

須要有著冬天的心境,

才能看寒霜,看白雪

覆蓋枝枝青松;

須要久久感到寒冷,

才能看冰針掛滿杜松

和隱約在遠方一月陽光中

才不會心懷感傷(苦痛),

雖然陣陣風聲來(吹來),

雖然片片殘葉響(飄零),

那是大地之聲,

同樣的風滿大地,

在這遍野荒蕪

為雪地里的聆聽者吹送,

他,虛空一身,看到

雪外的虛空和雪中的虛空。

(霍盼影譯)

第一節第一行中的“one”自然是“一個人”的意思,這里可以說是泛指,指任何人,也可以說是作者指自己本身,因此對之省略不譯,反而在漢語中能取得與原詩一樣的效果。

“regard”本身有“look closely at(觀察)”的意思,還有“to consider in a particular way(思考)”之意。而第二節中的“behold”有“see especially something striking or unusual”(看到)和“comprehend”(理解)的雙重含義。詩人用這兩個詞來表示“看”,就是強調思考(the presence of mind)在欣賞景色過程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在漢語中無法找到意義上能夠對等的詞匯,不如就譯為“看”。舍掉“regard”和“behold”的精確意而取其模糊意,更符合詩歌語言含蓄、耐人尋味的表達習慣。“crust”在這里是“be covered with hardened snow”的意思,覆蓋在松枝上的積雪久了確實可能會有些變硬,但說是松枝被“凍硬”則有些牽強。

最后一節中的“listener”實際上聽到了風聲,葉子聲和大地之聲,因此羅譯“聽風聲的人”則不免偏頗,不如簡單譯為“聆聽者”更為準確。

詩歌是最個人化的文學表達形式(“Poetry is the most personal……of the forms”)[3]。表達是作者的目的,而意義卻是讀者的目的[4]。二譯文之間雖有諸多不同,但大都是出于對同一詞匯從不同的角度理解而產生的結果。二者的相同之處卻是顯而易見的:在形式上與原詩一樣分五節,每節三行;在意義上也是竭力緊貼原文。正如羅若冰在詩集總序中所說,努力使譯出的詩和原詩一樣,是個完整的藝術品[5]。而一經閱讀即會發現,羅譯和霍譯最大的不同在于霍譯是押韻的(rhymed),但羅譯并沒有使用這種修辭方法。那么,原詩中有沒有押韻呢?答案是肯定的。在The Snow Man的第三節到第五節,斯蒂文斯運用聲音、或者說用發出特殊聲音的詞匯豐富了詩歌的內容,使讀者有更強烈的感官認識。

例如,第三節和第四節描繪風聲時,作者用了一系列齒擦音:“any misery”,“sound of the wind”,“sound of a few leaves”,“which is”,“sound of the land”,“same wind”,“is blowing”,“same bare place”,“for the listener”,“who listens”,“in the snow”。這些“咝咝”發聲的詞匯令人感到齒冷,更使讀者不免因此想象出詩歌中所描繪的、一月雪后荒涼大地上吹送的寒風。在第五節的最后一行,作者又采用了六個摩擦音:“Nothing that is not there and the nothing that is”,表達了大地的荒蕪、雪人的冷清、作者的寂寞和白雪的空靈。另外,第三節中“sound of the wind”和“sound of a few leaves”以及第四節中的“sound of the land”和“same wind”是輔韻(consonance),而第四節中的“sound of the land”,“same wind”和“same bare place”以及第五節中的“nothing that is not there and the nothing that is”則可以說是頭韻(alliteration)。

當然,輔韻、頭韻等修辭手段在漢語中并不常用,在漢語詩歌中更是鮮見,因此漢譯文要做到“音美”,只能從尾韻方面下功夫。在霍譯文中,除了第三節單獨合轍押韻外,其他四節基本上自始至終押同一韻腳(“境”、“松”、“冷”、“松”、“樅”、“聲”、“送”、“空”)。當然第三節也可以進一步“加工”,將它靈活翻譯,使其韻腳與全詩一致(“才不會心懷苦痛,雖然陣陣風聲吹來,雖然片片殘葉飄零”)。

四、結語

詩無達詁,對一首詩沒有與原作者百分之百的共鳴,沒有盡善盡美的理解,同樣也沒有盡善盡美的翻譯,因此同一首詩經常有不同的譯本,無所謂孰對孰錯。而譯詩雖然不必非押韻不可,但若誠如許淵沖先生所言,能夠做到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之外,還能做到音美以感耳,則是譯者之樂事、讀者之幸事了。

參考文獻:

[1]謝莉潔.簡析斯蒂文斯詩歌的藝術特點[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2,(3):60-62.

[2]Culler J. Structuralist Poetics[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5:178.

[3]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88:163.

篇10

關鍵詞:古詩;悲秋;原因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06-0024-01

古詩人以悲秋為主題的詩歌,一般是借秋色、秋景、秋物、秋風、秋聲、秋葉等一些具體意象來表達羈旅懷思、感世傷生、老病之哀、家國之痛的感喟。本來秋天是一個秋高氣爽,五谷豐登,萬物成熟的季節,這個季節帶給人豐收的喜悅以及成熟的飽滿感。那為什么秋天總是引起古代詩人的悲愁?以下將作簡要分析。

一、心理因素

詩歌是文學作品基本體裁之一,一切樣式的文學作品都是現實生活的反映,詩歌不同于其他文學樣式,“它吟詠的是使人最激動的生活事件。它要求精選生活材料,抓住感受最深、表現力最強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現象,用極概括的藝術形象達到對現實的審美反映。”詩人進行詩歌創作必須要一積累獲取一定量存在在生活中諸多材料為基礎。外來刺激被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所接收,作為信息進入記憶。有的刺激強烈,或與本人某種需要、某種經歷密切相關的內容的信息不經處理就作為精神材料直接流入長期記憶。這些會經常不經意地被詩人運用到詩歌創作中,同時,人們在快樂悲傷兩種不同感受中常常對悲傷消極的事物情緒反而感受更深刻,能形成強烈的刺激。秋天季節里的景物多呈現出成熟即將凋零的狀態,從一年四季節的范圍來看,從小范圍來說古代詩人以傷春為主題的詩作多是以暮春為創作材料,而非初春。從大的范圍來說古代詩人以悲愁為主題的詩作就會多以秋天為創作背景和材料,而非春夏冬。這是一種心理意愿自然選擇。

所謂“秋日凄凄,百卉具腓”秋天最突出的特點便是蕭瑟凋零,古詩人生活的時代往往征戰不斷,又交通不便,也不像現在有通信工具,離別之后難以聯系。每到秋天,自然景物中由于自然規律紛紛開始歸向自己該歸向的地方,有道是:“落葉歸根”、“大雁南飛”。看著這些自然景物詩人聯系自身或想起離別的親人朋友便會形成心理失衡形成易感點,從而情景交融便形成了 “燕支黃葉落,妾望自登臺。海上碧云斷,單于秋色來。胡兵沙塞合,漢使玉關回。征客無歸日,空悲蕙草摧”。

二、文化因素

比較外國詩歌以及現代詩歌可知悲秋感秋的詩歌創作多數出現在中國古詩中,外國詩歌情感抒發很少集中在某個季節時段,在無論哪個季節里只要心里有想宣泄的東西他們多半就會通過文藝創作表現出來。兩者的不同說明民族文化差異是造成中國古詩人多作悲秋之詩的又一重要原因。

我國古代主要是儒家文化為主導,儒家文化思想影響著人們的思維范式以及思想精神。儒家的敦厚內斂影響了幾乎每個中國詩人或文人的創作;同時,中國古代長期封建自給自足的經濟環境的熏染使中國人形成了內斂含蓄的性格特征。中醫講究“因天之序”,這里的天之序即生發、生長、收斂、收藏這個順序,這天之序相對著季節便是春天即生發、夏天即生長、秋天即收斂、冬天即收藏。中國人內斂含蓄的性格特征正好對應天之序中的收斂即秋季,這樣的契合和對應容易引發詩人的悲秋之情。從這幾點可看出,中國文化錯綜復雜地對從各個方面對中國文人的熏陶,塑造出中國文人特有的東方文化性格,這種性格與中國文化對秋的理解和闡釋正好相契合,于是使得中國古詩人總悲秋。

三、生理因素

人的情感一方面會受生理身體因素的影響,中國詩人多是男子,悲秋主題的詩歌多為中年男子所作。孔子道:“吾十有五而至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中年對生活已經有足夠的認識積累,開始思考生活生命思考身邊的事物。同樣人的生命過程大致分為兒童、青年、中年、老年四個階段,這四個生理年齡階段也對應著上面提到過的天之序,因此中年對應著秋。由于人的趨同心理,人生活在地球上和其他自然生物一樣遵循著一定的自然規律,所以中年人對秋天的各種自然景物表現出來的自然規律現象能有同感,同感的觸發易引起情景交融的情感體驗進而引發詩人的情感宣泄,如白居易的秋思中寫到:“病眠夜少夢,閑立秋多思。寂寞余雨晴,蕭條早寒至。鳥棲紅葉樹,月照青苔地。何況鏡中年,又過三十二。”

經過以上的原因略析可見有關這種現象的原因分析很復雜,需要了解文學藝術創作的過程及基本心理機制等的理論知識,上面提到的生理因素也需要了解中醫的精神,而中醫又與中國的文化密切聯系,所以這種原因的分析由于涉及面廣泛而艱難繁雜。本文只作簡略分析。

在我國古詩詩歌創作史上悲秋詩歌是其中的一個亮點,不可否認它們的中國詩歌貢獻,而有關這種現象原因的分析也值得我們去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