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過則喜范文

時間:2023-04-09 17:51: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聞過則喜,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對不同意見、特別是批評意見,聞過則喜透露出勤勉務實、謙虛謹慎的態度,讓聞過則喜蔚然成風方能從諫如流。對群眾的誤解要有寬闊的胸襟,對他人的批評要有謙虛的態度,對存在的問題要有直面的勇氣,這種聞過則喜的態度是領導干部應有的一種思想境界、一種人生修為,也是加強黨性修養的內在要求。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存在過錯在所難免,關鍵在于如何去面對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遇到問題繞著走,還是直面難題敢于想方設法去破解,考驗著領導干部的修養與膽識、能力與水平。所以,領導干部的胸襟一定要寬廣、站位一定要高遠、視野一定要開闊,要正確面對和坦然接受各種不同看法,甚至包括反對意見。

正在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一個重要環節――查擺問題、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同志強調,“要在批評與自我批評上好好下一番功夫”。敢于批評和接受批評,需要有聞過則喜的胸襟與氣度。但是,有些人“聞過”不是“喜”,而是“嗔”,生悶氣、鬧情緒,這對養成優良作風、打造責任型服務型政府是十分有害的。

聞過則喜不會丟“面子”,認真批評也不是抓“辮子”。“身正不怕影子斜”,只要自己能正視、敢擔當,光明磊落、胸懷坦蕩,勇于自我批評、善于聽取意見,并下定決心認真改正,主動放下“面子”,就能贏得主動。反之,如果諱疾忌醫,對存在的問題遮遮掩掩,即便在教育活動中過了關,問題不但沒有解決,甚至會不斷積累,遲早會大丟面子。

篇2

關鍵詞:所得稅會計準則 不確定稅務事項 資產負債表債務法

一、引言

美國的會計學家亨德里克森在《會計理論》中指出:“對于會計而言,如果沒有稅收問題,會計的復雜程度將會驚人的降低”,從中可以看出所得稅會計的重要性。筆者認為這句話是對我國的所得稅會計情況最好的總結。從2007年開始至今,我國所得稅會計準則(以下簡稱CAS 18)已經實施了七年,由于所得稅會計準則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這一方法的采用符合準則的總體指導思想,即站在未來現金流是否會流入或是否需要償付的角度來思考所得稅問題。正由于是全新的概念和處理方法,導致會計實務界對所得稅會計準則的理解存在很多困惑,自準則執行以來,在會計實務界和理論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從各國所得稅會計的發展進程來看,雖然不盡相同,但其共同的特點就是“跟隨美國”,這是因為美國的所得稅會計準則產生較早,比較完善而細致。因此本文將對國際會計準則IAS No.12(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No.12-Income Taxes)與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頒布的109號公告(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No.109-Accounting for Income Taxes)進行比較,為我國的所得稅會計準則進一步細化和修訂提供一些有價值的資料。

美國FAS 109公告(現在已經收錄在ASC 740中,即Accounting Standards Codification Topic740-Income Taxes,ASC 740還包括除FAS 109以外的其他有關所得稅主題的準則說明)與 IAS 12不存在原則上的差別,但是對相關事項確認和計量的詳略程度和完整度上存在差別,本文僅就所得稅會計發展軌跡、不確定稅務情況的處理及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的確認三方面的差異進行分析,以期對我國所得稅準則的完善和會計實務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有益的建議。

二、美國所得稅會計與國際所得稅會計的發展過程比較

所得稅會計的發展過程也就是所得稅會計準則的發展過程。

(一)美國所得稅會計準則發展歷程

美國是世界上對所得稅會計的研究時間最早、成果也最為突出的國家,也經過了長期的實踐。對美國所得稅會計準則發展的梳理,可以為我國所得稅會計準則的未來發展趨勢提供很好的借鑒。

1944年12月,美國會計師協會的會計程序委員會(Committee on Accounting Procedures,簡稱CAP)了第23號會計研究公報――所得稅的會計處理(Accounting Research Bulletins No.23,即ARBNo.23),首次提出了“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概念,其中永久性差異不能跨期分攤,重復發生的時間性差異可以跨期分攤,通過“遞延費用”來反映,被視為會計界第一份系統地規范所得稅會計處理原則。1967 年,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Accounting Principles Board ,即APB,1956年取代了CAP,是FASB前身)了第 11 號意見書(APB Opinions No.11),取消了所得稅會計處理中的應付稅款法,并規定采用“全面所得稅分攤法”。APB No.11要求采用遞延所得稅法來核算所得稅引起了眾多爭議。

1973年,美國成立獨立的民間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即現在的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取代了APB,對11號意見書進行了修訂。1980 年FASBFAS No.37 ――資產負債表上遞延所得稅的分類,修訂了 APB Opinions No.11,規定遞延所得稅的流動性或非流動性按時間性差異回轉的預期時間來劃分。

經過幾年的調研與意見反饋,FASB在1987年12月正式了美國會計準則公告第96號(FAS No.96)――所得稅會計,該公告引入了一個全新的概念“暫時性差異”,要求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對暫時性差異進行處理,取代之前的時間性差異;同時采用“負債法”對暫時性差異進行跨期分攤;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的確認更符合資產和負債的定義。遞延所得稅的確認按每一筆差異產生和回轉的預計年度計算,編制詳細的時間表并限制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適用稅率變化時要調整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至此,所得稅會計基本脫離稅法導向而發展成為公司理財的重要方面,所得稅會計理論與方法已日臻成熟。

FAS No.96后,由于對所得稅會計的處理原則及方法仍然存在不同的意見,認為其實施成本較高,必須“按照每一筆暫時性差異產生與預計轉回期間,逐筆制定詳細的時間表”的做法,比較繁瑣,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第96號公告的局限性以及大家的批評意見迫使FASB分別在1988年、1989年和1991年相繼三個與第96號公告同名的會計準則公告――所得稅會計處理(分別為FAS No.100,FAS No.103,FAS No.108),而且FAS No.96一再推遲也引致會計職業界對于其前途的擔憂。為平息一些主要爭議,并經過反復的征求意見,1992年2月,FASB了比較成熟的第109號會計準則公告(FAS 109)――所得稅的會計處理,FAS 109 取代 FAS 96 的原因之一是為了回應理論和實務界對 APB Opinions 11 和 FAS96 過于嚴格的遞延所得稅資產確認條件的批評。幾經波折與妥協,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為美國所得稅會計迄今為止的最后的選擇。

在2006年6月 FASB又頒布第48號解釋公告――不確定所得稅的會計處理(簡稱FIN 48)。FIN 48是對FAS 109的解釋。FASB這一解釋公告的目的并不是要影響企業稅收策略和行為,而是為了使所得稅財務報告更加清晰和明朗。2012年2月,美國又將FIN48收錄到“會計標準編碼ASC 740――所得稅”(Accounting Standards Codification Topic 740,Income Taxes)中,對其原有所得稅會計準則進行改編,使其形成一套統一而有序的體系。

本文用大量篇幅梳理美國所得稅會計準則的發展過程,目的就是對我國的所得稅會計準則未來發展給出已有的借鑒。我們在2007年開始執行所得稅會計準則(CAS 18),到現在已經出現一些類似美國第96號公告、第109號公告頒布后出現的問題,而且我們還有另一個突出的問題表現為,由于現行所得稅會計準則是全新的理論,對于我國會計人員來說,短時間內很難理解準則的內涵,尤其對許多新概念理解是模糊的,這需要一個過程,縮短這個過程的一個好的思路就是在其他國家制定和實施準則過程中借鑒這樣的準則。

(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關于所得稅會計準則的發展歷程

1979年7月,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理事會IFRB的前身)了第12號國際準則(IAS No.12)――所得稅會計,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被指定為納稅影響會計法,包括遞延法和債務法兩種方法,企業可以從中做出選擇。遞延所得稅費用的分攤方法可以適用全面分攤法或者部分分攤法;遇到資產重估的情形,遞延稅款可以適用調整與不予調整的靈活處理方式。從中可以看出國際會計準則為了兼顧多國的做法而給出了多種選擇。

為了改變IAS 12缺乏原則立場,IASC在1981年成立了專門課題組,負責研究如何修改該準則,但最終也未能達成一致意見。1989年1月,IASC了第33號征求意見稿(E33)――所得稅會計,建議采用損益表債務法進行所得稅會計處理。1994 年,受到美國所得稅會計準則修訂成果的影響,IASC開始第49號征求意見稿(E49),就所得稅會計改革征求意見,該征求意見稿基本借鑒美國第109號會計準則公告。

隨著IAS 12的實施,實務中出現了許多問題,所以在1996、2000年和2010年對IASNo.12分別進行修訂,頒布了3個IAS 12的修訂版,并對暫時性差異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列示。可見,所得稅會計準則的發展是在不斷實踐、不斷修訂中前行。隨著不斷的修訂,可以看出修訂的基本方向就是取消有關遞延所得稅確認的若干例外情況、對IAS 12的相關概念進行澄清、減少與美國公認會計原則之間在該所得稅領域的某些(但非全部)差異。

可以看出,世界上兩大會計準則體系在所得稅的處理上,雖然產生的時間不同,適用的范圍也不同,但是都是經歷反復實踐、考慮企業界的應用成本等因素而趨于一致。這對我們國家的所得稅會計準則發展是很好的經驗。

三、對所得稅不確定情況的處理差異比較

(一)FASB頒布的FIN 48對不確定所得稅的規定

所得稅不確定情況是指由于企業與稅務機關對稅收法規的理解存在差異,或者由于現行法規對企業實施的某些復雜或創新的交易尚未做出詳細規定,導致企業可能被稅務機關要求補繳所得稅、滯納金甚至罰款的情況。

2006年6月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正式推出第48號解釋公告――不確定所得稅下的會計處理(以下簡稱FIN 48,現在收錄在ASC 740-10)中,不確定稅務情況的會計處理準則,作為對FAS 109的不確定稅務情況的補充。解釋公告要求企業將所有不確定的稅項進行評估。如果某稅項有50%以上的可能性企業得不到稅利的話,那么,此稅項就必須量化并在財務報告中作為稅務準備處理。除此之外,企業還必須在財務報告中以表格的形式明確列出并與前期作比較。

從2007年開始美國各大上市公司陸續開始執行FIN 48。FIN 48的實施對美國上市公司有著很大的影響,其后的幾年FIN 48一直是各大金融會計媒體、會計審計公司、監管機構以及公司財務主管關注的熱點。各大公司的稅務部門也因此加大各方資源的投入,以確保其在財務報表方面對FIN 48的遵守。

FIN 48的要求是以稅收利益為導向的處理方法。它關注的問題是企業可以確定取得納稅申報中所顯示的稅收利益,企業要關注這一稅收利益能否確定取得。對不確定稅務事項采用的會計處理方法是為了使公司能夠更為精確地對所得稅或有事項預提準備進行評估和計量而量身定做的,因此,該公告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進行了詳細說明,要求公司對所得稅稅務情況分兩步驟進行分析。

第一步,判斷識別某項不確定的所得稅事項的處理方法是否可以得到稅務機關的認可而不被調整。企業應依照稅務機關的規定或是案例法規,評估該不確定所得稅事項發生的可能性。如果這個納稅情況不滿足很可能(發生的可能性小于50% )產生稅收優惠的確認條件,那么必須在納稅表中作為稅務準備金來處理,并對此稅務準備金所衍生的年度罰款和滯納金做一定的評估,直到該納稅情況滿足確認條件為止。這樣在一定程度上節制了企業集團通過實施稅務導向的轉移定價、關聯交易與資本運作等來達到節稅目的的行為。

如果這個納稅情況很有可能(大于50%)產生稅收優惠,則企業應該首先確認該不確定的納稅情況對財務報表的影響,則進入第二步的分析。

第二步,企業確定累積發生可能性超過50%的稅收利益最大金額,可接受程度在50%以上的稅收利益累計金額,是指在財務報告中被允許列報的稅收利益金額,該金額小于納稅申報表中所反映的金額,企業需要將兩者之間的差額記為不確定性稅務事項負債。此外,FIN 48還要求一并評估不確定稅負情況如果被調整時所產生的相關利息或罰款。例如某企業與其關聯方之間交易采用了內部轉讓定價,在本期的納稅申報表中計算應納稅額20萬美元。根據稅務機關的規定,關聯方之間的交易需要按照獨立交易原則進行稅務處理,企業該項納稅產生稅收利益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達到了按FIN 48中對不確定納稅情況的識別程度。表1列示了該企業考慮各種情況包括稅務咨詢師的建議,評估該項業務應納稅額及其發生的概率情況。

由此可以看出,該企業可實現大于50%可能性的最大稅收優惠是40萬美元,是不確定稅務事項,按FIN 48需要預提40萬美元的不確定性稅務事項負債。

(二)IASB在2010年修訂的IAS 12對不確定所得稅的規定

繼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頒布了FIN 48后,為了與美國的會計公認原則趨同(US GAAP),IASB在IAS 12的2010年的修訂版中也相應對所得稅不確定事項進行了規定。與FIN 48相同的是都是對不確定的納稅情況進行判斷和評估,但是不同的是沒有像FIN 48那樣,沒有提出所得稅不確定情況的“確認臨界值”概念,而是按照所有可能的結果的期望值進行計量,沒有采用FIN 48中的兩步處理方法。

承上例,如果是按IAS 12的規定進行處理,結果見表2。

可以看出,IASB的規定在評估所得稅不確定情況的金額時采用加權平均金額,即確認56萬美元為所得稅負債,最后再根據所得稅負債的金額和稅務機關規定的相關條款確認相關的利息和罰款。假如該企業由于這項與關聯方交易產生的納稅事項被稅務機關調整的可能性小于50%的話,按IAS 12的規定也要按各種情況的評估的可能性計算加權平均值來作為所得稅負債,而按FIN 48規定該不確定稅務事項可能產生的稅利是不需要計量的,因為沒有達到計量的程度。

由上面的比較可以看出,對不確定稅務事項的處理FIN 48更符合或有事項確認原則,并且FIN 48要求該不確定負債在資產負債表上面需要單獨列示,并要求公司對不確定稅務情況進行詳盡的披露,包括因此可能發生的利息及罰金。而IAS 12允許對不確定稅務情況計提的負債與遞延稅務資產互相抵沖,同時對不確定稅務情況的披露要求也不是很高。

四、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在確認和列報上的差異分析

我國的所得稅會計準則在確認上與IAS 12基本一致,只是比IAS 12更為簡單,缺少明確的案例供參考和理解,所以這也是該準則頒布以來的最大問題――不易理解,缺少案例解釋。因此未來我國所得稅會計準則改革還有很大空間。下面分別對FAS 109和IAS 12就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在確認上的差異進行分析。

(一)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差異

FAS 109規定確認所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但需要計提估價備抵,除非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實現比不實現更有可能。解釋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實現概率小于等于50%時,就需要計算估價準備沖減遞延所得稅資產,使其凈額反映可收回的金額。具體操作就是先記錄所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將不太可能實現的遞延所得稅資產通過估價備抵賬戶抵消。FAS 109沒有規定因資產和負債的初始確認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不予確認的情形,但是規定了其他特殊的不確認的情形,如杠桿租賃、子公司的大部分未分配利潤、油氣行業的無形資產開發成本等。

IAS 12規定,首先判斷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可實現性,從而決定是否進行確認。也就是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未利用虧損移后和稅款抵減的未來納稅影響,在不滿足國際會計準則的“很可能”標準時,則不予確認。企業在每一個資產負債表日,要對未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進行重新估價。在不予確認的情形中,IAS 12規定負商譽是作為遞延收益處理的,其產生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不予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因為負商譽是一項剩余值,而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將增加負商譽的賬面金額。

(二)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確認差異

FAS 109和IAS 12均規定各種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應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負債,對存在的例外情況也都作了明確規定。

FAS 109規定了以下四項暫時性差異不能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除非這些差異在可預見的未來能夠明顯地轉回:(1)國外子公司或國外合資公司中投資的財務報告金額超過計稅基礎的部分;(2)持續經營的國內子公司或聯營公司,在準則生效前的會計年度發生的未分配收益;(3)美國儲蓄和貸款協會在1987年12月31日前發生的呆賬準備;(4)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準則生效前產生的投保人盈余。

IAS 12中遞延所得稅負債不予確認的情形包括:(1)商譽;(2)交易中資產或負債的初始確認既不是企業合并也不影響會計利潤和應稅利潤;(3)對子公司、分支機構和聯營企業的投資以及在合營企業中的權益相關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母公司、投資者和合營者能夠控制該暫時性差異轉換時間,或者該暫時性差異在可預見的未來很可能不會轉回。

我國的所得稅會計準則CAS 18和lAS 12的規定一致,但沒有具體的說明,因此有待完善。lAS 12和FAS 109均列明了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并說明了其中哪些應予以確認或不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負債。

五、對我國所得稅會計準則未來發展的啟示

從對 FAS 109 與 IAS 12發展過程的比較研究可以看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促進事物的合理發展,所得稅會計準則的應用研究,反過來促進了準則的不斷完善。我國所得稅會計研究的比較晚,更應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去解決現實應用中的問題,完善所得稅會計準則的具體規定。

我國僅有十幾年的所得稅會計研究史,我國所得稅會計的理論研究相對薄弱,專門研究的學者也不夠多,而所得稅問題又涉及到所有的企業,無論是會計準則制定者還是具體企業的財務人員,都應該清楚任何一種處理方法都不能兼顧所有方面。如果考慮到準則的完整性可能實施成本較高,企業界難以接受;而實際操作簡單的準則可能會有不完善的地方而導致后期一系列不良后果。我國的所得稅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基本一致,也就是說我們的準則將會遇到同樣的問題,也將會不斷地修訂,對于未來的修訂工作而言,借鑒是修訂最好的開端。

從對FAS 109 與 IAS 12對所得稅會計處理上的不同可以看出,我國的所得稅會計準則的未來修訂的重點是充實內容,而非框架構建上。我國的所得稅會計準則還有一些內容沒有包括或者提到了但是不是很明確,實際應用時會產生誤差,甚至不知道如何應用。如果結合這7年準則的實施情況,以案例的方式對相關事項給予解釋,對所得稅會計準則的正確理解和應用是有正向意義的。

參考文獻:

1.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 Committee IAS N0.12 Income Taxes(revised),2010.

2.FASB.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No.109- Accounting for lncome Taxes,1992.

3.FASB.FASB interpretation No.48 Accounting for uncertainty in income taxes.2006,(6).

4.曾鈞.對所得稅會計若干問題的研究[D].廈門大學碩士論文,2005.

5.高金平.新企業所得稅法與新會計準則差異分析[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6.趙國慶.從浪潮軟件參股公司避稅看所得稅會計準則的發展趨勢[J].財務與會計,2013,(10).

篇3

關鍵詞:食品安全 行政問責 法制建設

目前,食品安全問題已經發展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1996年在英國爆發的瘋牛病、1997年在香港蔓延的禽流感、1999年比利時等國的二惡英污染事件、2001年在歐洲爆發的口蹄疫、2005年的蘇丹紅事件、2008 年三鹿奶粉事件、2010年的上海染色饅頭事件、2011年的雙匯瘦肉精事件,以及轉基因產品的安全問題等等都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人們揮之不去的夢魘。因此,加強和完善食品安全的相關法律制度,推行食品安全的行政問題制度,對完善社會主義國家法治建設,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行政問責制度法律概念界定

行政問責制,是指一級政府對現任該級政府負責人、該級政府所屬各工作部門和下級政府主要負責人在所管轄的部門和工作范圍內由于故意或者過失,不履行或者未正確履行法定職責,以致影響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耽誤行政工作,或者損害行政管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給行政機關造成不良影響和后果的行為,進行內部監督和責任追究的制度。

二、食品安全管理中行政問責制度存在的問題

當前,食品安全管理活動中出現的責任問題,主要是由于政府政策制定的復雜性,以及政策執行方面存在問題所引起的,一旦發生責任事故,就應該直接追究相關負責人員的責任,雖然現在的行政問責制度的懲罰力度加大,但是食品安全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現如下:

(一)行政監管體制的缺失

雖然我國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監管體系,但是由于監管部門眾多,又存在交叉執法,相關法條的不健全,必然會出現管理失衡,執法力度的減弱,導致行政監管體制的缺失。

(二)行政處罰不到位

一般,對于違反食品安全與質量的事故都有相關的法律、法規所遵循,行政處罰機關應在其行政權限范圍內對其進行處罰,但是由于相關執法部門執法不公,導致行政處罰不到位。

(三)行政隊伍建設不完善

行政隊伍建設是完善行政責任制度的根本。行政隊伍建設我們應該堅持四個觀念。第一,服務觀念;第二,競爭觀念;第三,市場觀念;第四,創新觀念;并加強三種能力。第一,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第二,依法執政與科學管理能力;第三,勤政廉政執法能力,并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建設。

(四)行政監管信息不對稱

食品市場失靈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對稱。主要是市場主體信息的不對稱,包括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表現為消費者與生產者相比,在食品信息方面處于劣勢地位;政府與生產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表現為政府負責信息的公開,不同生產者對于信息獲取方式不同,成本也自然不同;政府與消費者信息不對稱,表現為生產者為了最大化的追求自身利益,使政府難以實現有力的監管。

三、完善我國食品安全的行政問責制度改革的路徑選擇

針對我國食品安全行政問責制度中存在的問題,本人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解決問題的路徑:

(一)轉變傳統行政執法理念

明確我國在食品安全領域實施行政問責制的動因以政府部門對追求的經濟主導價值理念。這樣才能從更高層次上確立實施食品安全行政問責制所要達到的目標,繼而促成建立責任政府,實現對食品企業良好的治理。無論是行政執法官員,還是社會公眾都要轉變理念,建立責任意識、風險意識、監督意識,逐漸行成問責和被問責的機制。

(二)完善我國現行干部人事制度

我國食品安全的行政問責制,必須要進行干部人事制度的配套改革。要進一步改革政府干部“能上不能下”的晉升機制,使其“能上能下,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法制原則,擇優錄取,”加強考核培訓的程序,使其沿著專業化與知識化的方向發展,并建立起優勝劣汰的食品安全管理干部淘汰機制,使不負責任的干部被淘汰,保證食品安全的問責制度的真正落實。

(三)加強食品安全行政問責制度體系的建立

首先,基于權屬關系的內部食品安全的問責,主要是由上級領導機關對責任人的追究制度;其次行政體系內專門主管機構的問責,如監察、審計機關對責任者的追究;再次,行政體系外部的食品安全的問責,如司法監督、群眾監督和媒體監督等;最后,最高權力機關的監督,即人大的監督。通過食品安全行政問責制度的建立,使問責制不但有約束力還要具有可操作性。

(四)強化優化食品安全的問責制的監督制約機制

我國現行的監督體制還存在許多不健全的方面,司法、行政機關尤其是立法部門對行政權監督與制約的力度需要強化。如在所有的食品安全的問責案例中,應由各級人大機構或人大代表主動提出對官員及企業的問責的質詢案數量極少。積極推進政府在食品安全的問責制,其核心運行渠道是由民意機關和立法機關實施的食品安全的問責。使公眾對食品安全信心重拾。

(五)規范可行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擴大公眾知情權

如果公眾不知情,就無法知道誰對公眾負責,誰沒有對公眾負責,就無法追究失職行為。只有透明行政、政務公開,才能把政府及其官員的活動置于公眾的監督之下。對哪些信息必須公開、通過何種渠道公開、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政府為公眾提供信息查詢的義務及不履行相應義務的后果等做出系統完整準確的具可行性的規定,從而從法律的高度來健全政府信息公開制度。

結束語:

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國家不可忽視的民生保障問題。如行政執法部門和國家監管權利部門不能很好的解決食品安全的行政問責的制度。這就是一個政府是否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而是否負責任也成為現代政府合法性的重要標志。從法治國家將一個政府只有它真正履行其責任時才是合乎理性的合法的。完善我國食品安全行政問責制的對策建議我國法制化改革的目標是要建立的基本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建立食品安全的行政問責制,構建一個可問責的政府,不僅是行政改革的目標,而且對于建設法治政府,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程,推動政治文明的發展和進步,維護社會穩定,都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食品安全行政問責制是我國社會經濟文化不斷發展過程中的一項行政體制改革基本措施,是加強法制文明社會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預防,而不在于懲治。通過對食品安全行政責任的有效追究,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不斷優化和完善食品安全的行政問責制度。本文通過闡述食品安全行政問責制度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解決的辦法。在現有法制的基礎上逐漸完善食品安全行政問責的法制建設使其規范化,形成良好的法制氛圍,從而深入推進我國的法治國家的政治體制改革進程。

參考文獻:

[1] 于仁伯.轉變職能建設誠信責任政府[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報,2002.

[2] 佛朗西斯.國家構建:21世紀的國家治理與世界秩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7.

[3] 洛?克.政府論 (下).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4] 謝尚果.馬新新.完善行政問責制的思考 [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7.

篇4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企業社會責任;問題與分析

Abstract:this paper listed company of China a-shar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 situation survey and study found that our country enterprise society responsibility reports there are two major problems:report rate is low;To report to quality improvement.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is are:relevant legal system is not sound;The lack of uniform reporting requirements;The lack of uniform reporting standards;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enterprise concept needs further promotion;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to disclose the existence higher costs.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five Suggestions:to set up a special research institutions,perfect the enterprise society responsibility theory system;Formulate relevant regulations,standardize enterprise society responsibility report content formats;Increase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audit,to prevent fals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release;Vigorously develop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 personnel,popularize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enterprise accounting;Perfect,widen the rewards and punishment system of social duty channels.

Key word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Enterprise social responsibility;Problems and analysis

從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到2010年的紫金“毒水”,從富士康“十三連跳”到雙匯“瘦肉精”,一個個食品安全問題,環境安全問題,職業安全問題,使企業社會責任這個我們熟悉但是卻未曾認真關注的詞匯走向輿論的浪頂峰尖。公眾想要獲取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最直接渠道就是查看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書。然而,絕大多數的人都無法從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上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下面筆者將向大家介紹我國社會責任報告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對其從宏觀與微觀角度進行分析,最后提出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建議。

一、我國現流行的社會責任報告普遍存的問題

(一)報告率低

根據企業社會責任網的統計,1556家A股上市公司以2007年為基期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狀況如下表:

可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是越來越受到上市公司的重視,且報告率的增長是顯著的。但報告率還是偏低。

(二)報告質量有待提高

筆者對上述有出示報告的364家上市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進行研究,發現報告質量是比較低的,并且出現下面普遍問題。下面以雙匯集團和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加以說明。

縱向比較雙匯集團2008至2010年社會責任報告:

1.常規披露流于形式。對于某些自愿性披露的信息披露總體狀況不理想,并且披露的不夠深入,如在三年營業凈利潤中,僅提到營業利潤的數額,并無相關明細,也沒有對投資者的回報率等,缺乏實質性的意義。

2.報喜不報憂。高度贊揚企業取得的經濟效益,卻對企業造成的環境污染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鮮有提及。

3.對于公司治理、衍生金融工具、環境信息披露的不夠充分。

4.報告的披露缺乏創新,太過于依賴之前年份的內容和數據。

5.套用模板。兩年所披露的信息除了個別數據不同之外其他完全一樣。

橫向比較2009年度雙匯集團、中國銀行集團的社會責任報告:

1.報告結構差異大。對比2009年度雙匯集團和中國銀行社會責任報告:雙匯分為兩部分:“綜述”,“社會責任履行情況”;中國銀行分為這七部分:“對國家的責任”“對股東的責任”“對客戶的責任”“對員工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對環境的責任”“展望”,結構差異大,為信息需求者迅速攫取信息設置了障礙。

2.報告內容文字為主。對比同時企業,發現它們的報告95%以上是以文字陳述,缺乏會計數據支撐,同時關注的重點亦有所不同。不同行業之間,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狀況缺乏可比性,同時沒有一個統一的評判標準。無法判斷出那些企業做得“好”,那些企業做得“不好”。

二、社會責任報告現狀存在問題原因分析

1.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

近年來,我國對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在立法上對企業社會責任問題也作了規定,尤其是最近修訂或頒布的幾部法律如《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和新《勞動法》等都引進了企業社會責任這一理念,《產品質量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也對企業的責任作了相應的規定,《環境保護法》和《全民所有制工業法》要求企業落實環境保護措施,合理利用資源,履行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但是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規定涉及諸多法律和法規,沒有形成完備的法律體系;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規定過于原則,可操作性不強等。另外,企業違責任付出的代價較低。就算是有我國環保史上最昂貴的罰單之稱的紫金礦業毒水泄露罰單也才956.3萬元,對于2009年凈利潤高達35.41億元的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不過九牛一毛。

2.缺乏統一報告要求

雖然我國《上市公司治理標準》中第七章信息披露與透明,第八十八條“上市公司除按照強制性規定披露信息外,應主動、及時地披露所有可能對股東和其它利益相關者決策產生實質性影響的信息,并保證所有股東有平等的機會獲得信息”,卻并未規定企業社會責任是信息披露中的必要一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規則》對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與否也沒有明確規定。目前,我國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更多的是證券交易所對上市公司的指引建議,只有部分的大型的上市公司在遞交年度報告的時候同時遞交社會責任報告書,而其他的小型的上市公司以及其他所有的普通民營企業、事業單位是沒有向外界遞交社會責任報告書的。

3.缺乏統一報告標準

雖然自入世以來,我國陸續引進了SA8000國際社會責任標準、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0環境認證體系等對企業管理以及履行其社會責任起指導作用的標準,但卻一直沒有專屬于我國的的統一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標準。首先,是缺乏獨立的社會責任會計科目和報表。雖然傳統的會計信息有對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體現,例如管理費用中的排污費、城市建設維護費,應付職工薪酬中的福利費、職工教育經費等等,但是卻沒有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將每個項目單獨、清晰地呈現。其次,是缺乏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相關指標。比如,接受評價的報告多數都沒有“報告的編寫部門或機構”、“企業最高決策者或管理者關于報告內容及數據真實性的聲明”、“企業最高決策者或管理者關于接受利益相關方監督和質疑的聲明”、“關于報告外部認證或審計的方針及本報告的做法”、“本次報告在內容范圍、采用標準、評估及批準方式方面的重大變化”、“報告的獲取方式”、“關于報告問題的聯系方式”、“數據來源、計算基準與評價依據”等相關內容。

4.企業社會責任概念有待進一步推廣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現已躍居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此我國企業功不可沒。但是,長期以來“先污染后治理”“追求利潤最大化”等思維,使企業忽視了其對于環境保護,人力資源保障等的職責,造成了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缺失。另外,部分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地方經濟效益,包庇重污染企業,也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產生消極影響。最后,公眾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局限于企業的納稅、公益、環保等環節,缺乏對企業履行其它社會責任的有力監督。

5.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存在較高成本

成本高體現在兩方面。其一,社會責任會計所要求的內容更為廣泛,性質更為復雜:對環境保護的責任,對提供就業的責任,對員工職業安全和教育的責任,對產品和服務質量的責任,對社會公共環境以及公益活動支持的責任。這些方面的內容相當廣泛,而且還沒有統一的界限,這就大大增加了企業財會人員收集、處理、提供這些信息的難度。其二,企業會計人員素質難以應對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處理工作。但是據調查,中國高校本科中并無高校專設社會責任會計課程,而在社會上亦無提供這類知識的培訓教育。然而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發展要求會計人員具有多方面知識和經驗,傳統會計環境下的會計人員已不可能滿足社會責任會計發展的要求。綜上兩點,企業出示一份完整合格的社會責任報告需要付出大于一般年度報告信息數倍的無論是時間上還是金錢上的成本,這是絕大多數企業所不愿意做的。

三、改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現狀的建議

(一)成立專門研究機構,完善企業社會責任理論體系

在美國,美國注冊公共會計師協會和會計學會在20世紀70年代就組成了“生態環境委員會”、“社會成本委員會”、“社會衡量委員會”,著手研究社會責任會計問題,并發表了一系列論著,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社會責任會計理論體系。而我國對于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研究仍處于發展期,雖然陽秋林、黎精明、沈洪濤教授等對企業社會責任會計有較為深入的研究,也取得杰出的成績,但是他們的研究都是個人化的,無法形成體系的。我們應該積極向美國等對于社會責任會計問題研究前沿的國家學習,成立專門研究機構,設立專項研究基金,研制出一套適用于中國的統一的規范了企業社會責任會計制度。

(二)制定相關規章制度,規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內容格式

美國會計學會(AAA)也要求企業在年報中披露社會責任活動業績、人力資源、社會費用及企業活動對社會的影響信息。英國,在法律上要求各公司在社會報告中應當披露有關環境保護、人力資源、職工福利、慈善捐贈等信息。把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上升到發了法律高度,能夠有效地提高信息披露的覆蓋率。然而,硬性的規定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循序漸進的,畢竟有些中小企業的確不具備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能力,因此,我們可以從硬性規定那些具備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公司為起點,逐漸普遍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統一規范的報告標準使企業社會責任信息便于信息使用者快速取得有效信息,同時也益于公眾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進行評判。

(三)增加企業社會責任信息審計,防止虛假社會責任信息的

由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具有樹立正面企業形象,獲取公眾忠信的作用,不少企業未能客觀地、公正地出示、甚至出示虛假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或者對重大社會責任事故隱瞞不報等狀況。因此,為核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真實性,政府應相應的建立社會責任審計制度,增設社會責任會計審計的項目,同時對民間與官方審計機構審計人員進行培訓,使其具備進行該項審計的能力。

(四)大力培養社會責任會計人才,普及企業社會責任會計

就目前狀況來看,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還是處于小眾的研究階段,無論是企業還是公眾對它都不甚了解。因此,在此強烈呼吁政府加大對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宣傳教育力度,建議先從高校作為社會責任會計普及的起點,設立社會責任會計課程,教授社會責任會計相關理論知識。積極與西方在社會責任會計領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國家進行學術交流,引進先進理念和研究成果。

(五)完善獎懲制度,拓寬社會責任履行渠道

環境污染企業,漠視員工生命安全健康的企業,之所以屢教不改,除了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成熟存在漏洞之外,更重要是因為其懲罰的成本遠比犯罪的成本要低。在此建議立法機關在完善相關法令時可以適當提高違反相關社會責任法規的懲罰行為,而對于那些良好履行相關制度或者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給予部分免稅或者進行表彰等獎賞措施,促進企業對于社會責任的履行概率與效率。另外,目前存在于我國的社會責任履行渠道是比較少的,除了保護環境、改善勞資關系,最主要的就是慈善捐款,建議我國政府可以引導拓寬社會責任的履行渠道,指引企業在其所在領域有所建樹,服務社會。例如,引導房地產公司建造廉租房,食品公司向低收入階層提供低價食品,礦產開發公司植樹造林等等。

參考文獻:

[1]胡明娟.SA8000的引入與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建立[J].企業改革與發展,2005(2).

[2]趙憐榮.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演變和趨勢[J].企業改革與管理,2005(2).

[3]陳李宏.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探析[J].廣西社會科學,2002(6).

[4]王秋霞.西方國家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及其啟示[J].江蘇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

篇5

關鍵詞:用人單位責任;職務行為;無過錯責任原則;追償權 

 

1 職務行為的認定標準 

《侵權責任法》明確規定用人單位承擔責任的前提是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因此,要確定用人單位責任,首先要認定職務行為,這是用人單位責任認定的難點,也是司法實踐比較模糊的。這里的“用人單位”應包括企業、事業單位、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個體經濟組織等。關于職務行為的認定標準,各國主要有兩種理論。 

1.1 主觀說 

英國和美國傾向于主觀說,又可分為兩種。 

1.1.1 雇主意思說 

該學說認為侵權行為的認定應當以雇主的意思為標準,即沒有雇主的授權或者超出雇主的授權范圍的行為都不屬于職務行為。 

1.1.2 雇員意思說 

認為若雇主的授權不明,就應當考慮雇員的意思,這樣有利于雇員意思的充分表達和職務行為的方便認定。例如,在美國,如果雇用人僅告訴受雇人執行職務的地點,而未告訴具體前往的路線,結果受雇人在途中發生車禍,這種情況就屬于執行職務的范圍。 

1.2 客觀說 

德國和日本均采用客觀說,即以行為人的外觀為認定標準,只要行為從外觀上可以認定為屬于一般的社會觀念上的執行事務范圍即可,而不論雇主、雇員的主觀如何,該行為都屬于職務行為。 

筆者認為,如果采雇主意思說會使職務行為的范圍過于狹窄,這樣會使雇主以雇員行為不符合其主觀意思為由將該行為排除在外,一定程度上也會導致雇主任意脫逃責任,因此不宜單獨適用。相反,若單獨采雇員意思說,會是職務行為無限制擴大,也不適合單獨適用。 

所以采客觀說是比較合理的,它兼顧了雇主和雇員雙方的利益,又有利于保護被侵權人的利益。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第二款規定“前款所稱’從事雇傭活動’是指雇主授權或者只是范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雇傭活動’。”可以看出來,立法實際上也是采用客觀標準的。 

另外,也可以參照一些具體因素,如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時的主觀意圖,侵權行為借助的工具是否是為了完成職務而由單位提供的,侵權行為發生的時間段和領域。 

2 用人單位責任的歸責原則 

所謂用人單位責任的歸責原則,是指在用人單位工作人員的職務侵權行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時,依據何種根據由用人單位代其承擔責任。用人單位責任是一種典型的替代責任形態,各國對其歸責原則有不同的規定,主要有以下立法例。 

2.1 無過錯責任原則 

即用人單位應當對其工作人員因職務活動而致人損害負賠償責任,用人單位不得以自己無過錯為由而免責。大多數英美法國家和法國采此種歸責原則。 

2.2 過錯推定責任原則 

用人單位只是在其對工作人員存在過錯,如在選人、監督等方面未盡相當注意義務時才承擔賠償責任;若用人單位主張自己無過錯,需要舉證證明已經盡了的注意義務為德國和日本所采過。“由用人單位舉證證明自己已盡相當的注意義務,勿須被侵權人舉證證明而直接推定用人單位的過失,就使被侵權人處于有利地位,使其合法權益能夠得到更好保護”。 

2.3 以過錯推定責任原則為主,兼采衡平原則 

即單位工作人員因執行職務而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單位和工作人員負連帶賠償責任;但是如果單位已盡相當注意義務仍不免發生損害的,則不承擔賠償責任;若工作人員無力支付,法院也可以依其申請,并參照單位和工作人員的經濟狀況,責令單位承擔損害賠償。主要是我國臺灣地區采取的的立法例。

筆者認為,基于法律對正義的追求以及填補被侵權人的損害出發,用人單位責任應當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首先,我國相關立法及司法解釋都沒有規定用人單位可以通過舉證證明自己已盡注意義務或即使盡到注意義務仍不免損害發生則可以免責,顯然其適用無過錯責任。其次,工作人員的侵權行為和職務行為是

有關聯的,職務行為本身就蘊含著一定的風險,但其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為了單位的利益,所以基于權利義務相一致理念,對此產生的風險和責任也應當歸利益的享有者即用人單位承擔。最后,侵權責任法的立法目的首先是救濟被侵權人的民事權利損害,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用人單位和工作人員相比,經濟能力較強,讓用人單位承擔責任可以避免因工作人員無力支付而難以實現損害賠償的情況出現,有利于更好地保護被侵權人的合法權益,也有利于用人單位加強對工作人員的管理和監督。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用人單位承擔無過錯責任是一個大的方面,如果某一侵權責任是以過錯為要件的,工作人員在實施該行為時并沒有過錯,那么即使造成他人損害,用人單位也不承擔責任;但是,如果某一侵權責任如高度危險責任以無過錯為要件,而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又符合法定免責事由的,用人單位可以依此為由對抗被侵權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3 用人單位追償權問題 

《侵權責任法》并沒有規定用人單位承擔責任后,可否向工作人員追償,對此,學界產生了兩種對立的觀點。筆者認為,從維護公平穩定的勞動關系和更好地保障被侵權人的合法權益出發,不應當在立法中對用人單位追償權進行規定,主要有以下因素考慮。 

3.1 難以確定用人單位追償權的統一具體條件 

若追償權的條件規定的過于嚴格,不利于工作人員謹慎工作,減少侵權行為的發生;而若規定的過于寬泛,又不利于工作人員。加上現實生活中的情況錯綜復雜,不同行業的工作環境決定了其安全性和危險性程度各有不同,因此很難確定統一標準確定追償權的條件。 

3.2 基于社會公平和更好地保護被侵權人合法權益的考慮 

在勞動關系中,工作人員經濟上處于弱勢地位,他們只是賺取少量報酬卻要承擔巨大數額賠償責任的風險,顯然是不公平的。用人單位對于損害結果也是有一定過錯的如對人員素質的考核,確保廠房安全等存在著過錯,理應承擔一定的責任,如果對追償權作出明文規定,那么有些用人單位可能會利用法律規定及其優勢地位濫用追償權,將本來應該自己承擔的責任變相地轉嫁給工作人員,這也是不公平的。若不規定追償權,有助于促使用人單位采取預防損害發生的措施,維護社會安全,同時更好地保護被侵權人的合法權益。 

3.3 基于社會風險分擔的考慮 

為了使工作人員能夠積極工作、為單位創收,同時又能減少和轉移損失,用人單位可以通過為工作人員購買相應的社會保險。至于有些學者提出來“將賠償費用納入成本來提高商品或服務價格,從而將損害轉嫁給全社會”的觀點,筆者不贊同,因為大眾消費者和被侵權人沒有任何法律關系,如果允許將因職務活動引起的侵權損害賠償納入商品或服務價格繼而轉嫁給全社會消費者,這樣做對于消費者是不公平的,因為這樣其實是消費者在為別人的錯誤買單,也會使企業借機任意提高商品或服務價格,欺騙消費者,最終也會影響企業的商譽和經營活動,造成市場秩序的混亂,形成惡性循環。 

篇6

[關鍵詞] 會計政策 選擇

會計政策是指企業進行會計核算時所遵循的具體原則以及企業所采納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是有關會計核算和會計報告編制方面的原則、程序和方法;其目的是為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提高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會計政策本質上是一種經濟和政治利益的博弈規則,己出臺的會計準則大都是各方利益均衡與妥協的產物。在現有的以會計準則為會計政策規范主體的模式下,對某一經濟事項的會計處理有多種備選的會計處理方法,為企業進行會計政策選擇留下了較大的空間。不同的會計政策選擇產生不同的會計信息,導致企業利害關系集團不同的利益分配結果和投資決策行為,進而影響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和結果,所以相關各方利益集團都很重視和關注會計政策的制訂和選擇問題。

一、會計政策選擇產生的原因

從提供會計信息的角度出發,人們可以通過它所提供的信息來分析和推斷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并在一定程度上預測企業未來的發展。為了保護諸如信貸者和所有者這些依賴會計資料但又不能對這些會計資料的生成施加直接影響的人,使他們所收到的會計資料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實性、可靠性和可比性,這就需要對那些編制財務報表的人進行指導,告訴他們應如何處理每一筆會計事項。而會計政策就是一種核算的規范和標準。

在企業錯綜復雜的委托關系中,由于主體雙方存在著利益非均衡性和信息非對稱性,從這個意義上講會計要記錄和報告就需要有一定規則,也就離不開會計的確認和計量方法。選擇不同的會計政策,會計計量的責任和代表效益結果就不一樣,而企業和各種利益集團又有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法來記錄和報告的傾向。為了管理和協調關系,避免某個利益集團產生有損于企業價值增長的行為,就產生了企業如何擇定會計政策的問題。

二、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原則

1.一貫性原則。企業選用的會計政策前后各期應當保持一致性和連貫性,不得隨意改變。當然,在理解和執行一貫性原則時,也不能機械地理解為不能變更會計政策。企業應正確處理好保持穩定和適時調整的關系,如果已經選用的會計政策提供的會計信息不再具有相關性和可靠性,企業就不宜使用該會計政策,而應從目前的經濟環境和經營情況出發,重新選擇最能恰當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會計政策。當然,企業對于會計政策的重新選擇,應當按照會計準則、制度要求進行相應的賬務處理,并在財務報表附注中加以說明,使會計信息使用者能把握企業管理當局選擇會計政策的出發點和具體影響,以正確理解會計信息的內涵。

2.適用性原則。會計政策的適用性是確保會計政策得到很好發揮的重要保證。企業選擇會計政策時,理所當然地應與本企業的生產經營特點和理財環境相結合,即企業在選擇會計政策時應當考慮行業特點、企業生產經營規模、內部管理、企業經營業績、現金流量、償債能力等多種因素。這還意味著隨著企業生產經營狀況以及理財環境的變化,會計政策本身要重新做出選擇,以確保在新環境下的適用性。

3.成本與效益相結合原則。企業在選擇會計政策時應權衡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效益。在基本的會計信息質量得到保證的基礎上,應選擇便于理解和實施的會計政策,并盡可能地降低操作成本。在操作成本大致相等時,企業應優先選擇能夠提供相關和可靠會計信息的會計政策。

4.合法性和相對獨立性相結合原則。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應當是在準則、制度規定的可供選擇的會計原則、具體處理方法內的取舍,這樣才能保證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具有可比性和真實可靠性。否則是違法行為,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但是,對于擬選用的會計政策與國家的稅收法規不一致時,會計政策應當保持自身的相對獨立性和穩定性,遵循會計核算本身固有的規律,而不必拘泥于國家稅收法規、政策的規定及變化或調整。

三、提高會計政策選擇能力的對策

既然我們了解了會計政策選擇的存在原因和影響因素,那么在深入了解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就可以通過準則和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和完善對會計選擇進行有效約束,消除其對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負面影響,引導公司經理人員選擇那些能夠真實、公允的反映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會計政策,從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促進我國資本市場的有序運作和健康發展。

1.進一步完善企業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

逐步完善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的過程是一個會計政策得到日益公認的過程,更是一個會計政策日益體現社會公平、促進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我國當前完善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應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給企業一定的會計選擇空間是必要的。但立足于我國的國情,應盡量減少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余地,以減少企業利用其操縱利潤,粉飾報表的可能性。

(2)制定出的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既要符合現實經濟狀況,同時又要適應經濟的發展趨勢,應盡量適應會計環境的變化,并且在理論上具有適度超前的優越性,從而減少在新經濟現象出現后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出現真空地帶的可能性,避免企業在無章可選時自行選擇會計政策,操縱利潤。

(3)盡快制定會計政策披露規則,對會計政策披露的內容、方式、時間、格式、范例等予以明確而具體的規定,減少信息的不對稱性。對會計政策披露的范圍上,不僅披露會計政策變更的內容、理由和影響數,還要披露變更的性質以及對變更的判斷。

2.完善公司治理以提高會計政策選擇的公允性

為維護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保證會計政策選擇的公允性,就必須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針對我國當前公司治理與會計政策選擇的現狀,我們應立足解決好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首先,現代企業制度下,科學的法人治理結構的核心是通過特定的治理結構和治理程序,在利益相關者之間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機制。增加上市公司董事會的獨立董事,特別是保持一定數量的具有專業知識、經驗豐富、并具有獨立判斷能力的獨立董事,同時也是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以及對經理層施行有效監督的重要措施。

其次,應進一步探索與上市公司業績掛鉤的股票期權激勵機制,制定較長期的經理人經營績效的評價標準,使管理當局的目標函數與所有者的目標函數趨于一致,以增強公司管理當局對股東的責任心與忠誠度,減少經理人員的道德風險,提高會計政策選擇的公允性。

3.健全法制建設,加大執法力度

我國《會計法》應對隨意變更會計處理方法的行為加大處罰力度,提高企業的違法成本。此外,應與國際接軌,引入民事賠償機制和相應的民事訴訟機制。這樣,既可以使蒙受損失的投資者得到補償,又 能給企業形成實在的經濟壓力,從而抑制其利用會計政策操縱利潤的動機。

4.加強對企業會計人員的教育,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

要采取多種形式對企業會計人員進行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素質,讓他們充分認識會計政策選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確保會計人員做到既具有扎實的會計知識、積極的創新意識、敏銳的職業眼光和充分主觀判斷的能力,又要不斷地更新知識,熟知現行的財經法規和會計準則,以便在工作中結合企業實際、恪守職業道德,在給定的會計政策空間里自由馳騁。

總的來說,會計政策選擇有利有弊,雖然會計政策選擇的存在能準確的反映企業的具體情況,達到向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但是對各個利益相關方造成的不利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所以我們一方面要適當保留企業對會計政策的選擇權,另一方面要對選擇造成的不利影響加以約束。對會計政策選擇的約束需要從宏觀上著手興利除弊,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會計準則的制定。對于有利于企業、也有利于宏觀的會計準則要堅持,要完善,要發展;僅僅有利于企業,而不利于其他利益相關方的,會計政策空間要盡量減小;當然如果對企業、對社會都不利的,就一定要消除。

參考文獻:

[1] 李瑞生 朱力:《論現代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會計研究》.2005年8期,100頁

篇7

“了解你的客戶”規則與“產品適合于客戶”規則既相互區別,也相互聯系,“了解你的客戶”規則要求證券商調查客戶情況,而不考慮推介的特性;“產品適合于客戶”規則要求證券商了解所推薦的證券,而不考慮客戶的經濟情況。這種分析實際上也是美國學者對于當時美國自律組織對上述兩個規則進行分別規定的一種概括和總結。也就是說,當時證券業界尚缺乏對適合性規則的統一規定。美國次貸危機后,美國證監會對上述兩個規則作了一體化的規定。但是美國證監會仍然對上述兩個規則的具體內涵分別進行闡釋。值得指出的是,“了解你的客戶”規則與“產品適合于客戶”規則雖然具有不同的內涵,但在實踐中是聯系在一起的。例如,證券商在判斷向投資者推介的某種證券是否適合于投資者的投資目的和投資需求時,需要事前了解和掌握投資者的基本信息,否則無法確定是否適合于投資者。

適合性規則的訴訟地位

在一些情況下還包括疏忽,即行為極為不合理,明顯偏離了普通義務標準。盡管某些風險不必告知,但這種風險必須是顯而易見的,一個理性的人都能意識到。適合性規則作為美國證券業界的行為準則,盡管在推介證券時證券商違反適合性規則的責任受到限制,但證券商在私人訴訟中因違反適合性規則而產生的損害賠償責任日益受到業界的密切關注。折扣商一直游說主張在未向客戶推薦證券時免于承擔法律責任。而綜合性證券商也同樣對未推薦股票時承擔責任懷有敵視態度。盡管法庭實際上也否定因違反適合性規則而產生的訴訟,但多傾向于投資者依照聯邦法和州法的反欺詐規定、信義義務和疏忽理論來追究證券商的責任。事實上,適合性規則作為責任依據的情形也在增加。即使明顯不利于證券業,但其本身作出的一些仲裁裁決認定折扣商在未推介證券時也對客戶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其依據就是適合性規則。盡管推介是作為責任的前提條件,不過普遍的看法是由業界控制的仲裁對投資者的賠償要求持有偏見。在司法實踐中,違反自律組織的適合性規則不構成訴訟的原因通常得到法庭的支持。在ColonialRealty公司案件中,法庭認定,要求其成員執行公平、公正交易原則的自律組織規則不構成訴訟原因。在Buttrey案件,盡管法庭認定具有保護公眾投資者的405規則可以成為訴因,但同時也提出:“我們并不認為聲稱違反405規則本身就是可訴的。”法庭進而指出,該案件所指事實構成欺詐,因而可以提起損害賠償訴訟。在Utah State大學案例中,猶他州大學根據證券交易商協會、紐約證券交易所及美國股票交易規則提訟。其基本理由和主張包括:(1)對猶他州大學資產而言,過于投機并無適當的收入記錄;(2)購買量過大;(3)成交量小;(4)購買的股票屬于越權行為。法庭認為證券商的行為不構成欺詐。法庭認為,猶他州所聲稱的事實均不構成欺詐,而其自身的越權行為并不能視為經紀商的過錯。因而駁回了訴訟請求。盡管如此,適合性規則也與欺詐案件有密切聯系。在Cash案件中,原告聲稱證券商沒有遵守證券交易商協會規定的適合性規則。法庭認為,盡管這種違反規則的行為可能并不構成責任基礎,但在反欺詐訴訟中與確定證券商對客戶的義務密切相關。其他的一些法院盡管不愿認定違反適合性規則的行為構成訴因,但也認定其證據作用。在Kirkland案件中,法庭認定:(1)證券法6(b)和15A(b)(6)的規定沒有明確的法律意圖構成訴因;(2)證券交易商協會的公平行為規則和紐約證券交易所的405規則不構成訴因;(3)公共政策對私權救濟有不利影響,證券交易商協會應被限制制定保護投資者的規則。但法庭也補充道,這些規則的違反可以檢測證券欺詐訴訟。同樣,在Miley案中,法庭不認為紐約證交所、證券交易商協會的規則構成訴訟,僅要求陪審團在確定Miley賬戶是否存在過度交易時將違反規則的行為作為系列因素之一加以考慮。法庭認為,上述規定是評價投資者的賬戶的操作是過度還是合理的很好的方法。法庭裁決稱,采納上述有關規則作為證據是恰當的,因為這些規則反映了證券商的行為標準。總體而言,適合性規則作為反欺詐術語是不明確的。這是因為該規則以客戶為基礎,而這些基礎必然會發生變化。故意和信義義務都是關鍵要素:(1)信義義務要素。證券商是否負有信義義務是一個事實問題。在Avern Trust案件中,法庭認為欺詐問題和信義關系的違反代表事實問題和陪審團決定的可信度問題,因而法庭判決支持了證券商。這是因為證據表明投資者的行為與他所聲稱的對金融的無知和信任信賴不相符。投資者提供的賬單顯示他對投資有濃厚的興趣并了解投資的性質。投資者也了解證券商作為承銷商的身份;(2)故意要素。依據10(b)和10b-5提訟須具備故意要求。在Clark案件中,法庭認為明知推薦的證券不適合于投資者構成10(b)項下的訴訟原因。單純的疏忽大意并不足以構成故意。需要指出的是,根據證券法的規定,信義義務違反并不一定等于一定構成欺詐。在Shamsi案件中,法庭否決了投資者所聲稱的未授權交易和不適合投資構成欺詐的主張。法庭認為,盡管證券商違反投資者的指令和最佳利益規則的行為可能構成信義義務的違反,但該行為并不構成10(b)和10b-5規則下的欺詐。但是,在Brown案件中,第二巡回法庭認為違反適合性規則的訴訟構成10b-5規則下的訴訟,不過原告須主張被告有實質性不實陳述或遺漏,而且被告有證券買賣的欺詐或欺騙故意。原告還須證明:(1)證券買賣不適合投資者的需求;(2)被告知道或應當知道證券不適合投資者;(3)被告向投資者推介或銷售了證券;(4)被告的實質性或重大性虛假陳述與證券的適合性有關;(5)原告對被告的欺詐行為合理信賴。另外,依據自律組織規則,一些法庭將違反適合性規則的訴訟作為陳述遺漏案件或欺詐行為案件,或者是作為虛假陳述和未披露重大事實,即證券商遺漏了對投資者適合性告知。投資者要證券商欺詐性地為其賬戶購買了非適合性證券,須證明:(1)存在推薦行為,或者為其完全授權賬戶購買的證券并不符合投資者的目標;(2)存在故意欺詐或完全忽略了投資者的利益;(3)對賬戶存在控制[7]586。例如,在Leone案件中,58歲的原告Leone女士是一名電傳操作員,獨居,并贍養其父,因而希望有一個安全的收益。原告將其積蓄41萬3千美元委托給經紀商。該經紀商承諾,原告在5年內能夠成為一個百萬富翁,并可以每年享受3萬美元的免稅。該經紀商勸說原告投資于商品期貨、期權。然而,原告的期望落空。5個月后,原告賬戶減少到24萬美元。2年以后,僅剩6萬美元。法庭認為,原告的成立,并認定經紀商推介的證券不適合于客戶。由上述分析可知,雖然美國證券業界對于違反適合性規則承擔法律責任持抵制態度,而且司法機關也對適合性規則的訴訟地位存在不同的認識,但在司法實踐中證券商違反適合性規則也可能成為訴訟的原因。具體而言,違反適合性規則的訴訟可以區分為兩種情況:第一,構成證券欺詐。由于證券商對投資者構成欺詐須符合證券法的規定,因此證券商違反適合性規則只是其中的一個要素。這主要是因為適合性規則是一種自律規則,沒有成為聯邦法律上的義務,因而其效力受到減損。當然,如果州法有明確的規定,則投資者可以依據州法提訟;第二,證券商的法律責任。如果構成證券欺詐,那么證券商違反適合性規則造成投資者損失就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需要指出的是,美國的一些州法甚至規定欺詐交易可以適用懲罰性賠償。例如,南達科他州對于懲罰性賠償就有明確的規定,而且也得到司法機關的支持。但是一些州法對于懲罰性賠償持否定態度。例如,在紐約州立法中,法庭和仲裁員被禁止裁定多重賠償。

篇8

摘要:跨國公司在進入我國市場經濟之初在社會責任承擔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但目前跨國公司在華社會責任缺失現象屢見不鮮。這不僅與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企業社會責任承擔意識不強等有關,也與跨國公司自身存在的問題密切相關。

關鍵詞:跨國公司 社會責任 法律制度

一、跨國公司社會責任之特殊性

跨國公司社會責任,是指跨國公司在謀求股東利潤最大化之外所負有的維護和增進母國和東道國雙方社會利益的義務。[1]其特殊性體現在以下方面:

1、社會責任的產生基礎

跨國公司社會責任的產生不僅與我國的國情和方針政策有關,也與其所屬國的文化、道德倫理等背景密切相關。由于受到多方面的環境影響,在跨國公司承擔社會責任時,就會產生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利益相關者、政府等對其責任承擔理解上的差異性。

2、社會責任的承擔方式

跨國公司與本土企業社會責任目標的根本區別有:一是目標形成不同。二是目標利益不同。跨國公司面臨來自母國與東道國的雙重壓力,是國與國之間利益與目標交鋒的一種渠道。但為了從母國屬性中獲得更大的收益,跨國公司自然會與母國的目標和利益保持一致。[2]跨國公司的全球性使其在社會責任承擔的目的方面不同于我國企業。正是由于社會責任目的的不同,也就產生了承擔方式的差異。

3、社會責任的評價標準

不同國家由于經濟、政治、文化水平的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認識和看法也不盡相同,同樣對跨國公司社會責任的評價也會有所差異。這就致使跨國公司在承擔社會責任時的評價標準的特殊性。

二、跨國公司社會責任立法現狀

我國目前沒有統一的規范跨國公司社會責任的專門立法。2005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五條對于公司的社會責任進行了原則性規定,它明確宣示了公司(當然應包括在華跨國公司)社會責任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標準。2008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勞動合同法》對于企業在勞動領域的社會責任進行了更多更詳細的規定,這些都是處于我國境內的跨國公司必須遵守的。如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原則性地規定了經營者對消費者應當履行的“聽取消費者對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意見,接受消費者的監督”、“ 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 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真實信息”等義務。

三、在華跨國公司社會責任的缺失

1、逃避稅收

雖然在跨國公司進入我國市場時我國已經給予了很多稅收方面的優惠措施,但是跨國公司仍存在著嚴重的偷逃稅現象。由于國與國之間在產品價格、利率、各種人工和非人工費用、稅率等經營環境的不同,跨國公司常常通過在關聯企業間內部人為地控制定價的方式,達到偷逃稅款、使集團利益最大化。[3]

2、行業壟斷

上文已提到,跨國公司由于其自身特性,很容易在相關領域形成壟斷。近幾年來,跨國公司在我國一些重要的產業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在跨國公司強大的壟斷優勢和在某些產業中的支配性地位面前,中國的民族產業受到極大沖擊,對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是很不利的。[4]

3、環境污染

有些跨國公司將高污染行業加速向我國轉移,對我國的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事實上環境問題在發達國家已經得到足夠的重視,而在發展中國家在極力爭奪外來投資的形勢下,普遍重視不足。跨國公司處于賣方市場的有利地位,從而使得外來投資轉嫁環境污染的動機被淡化了。

4、雙重標準

不從產品質量、技術標準,到勞工標準、售后服務標準等,在華跨國公司實行與其它國家和中國雙重標準的現象屢見不鮮。勞工標準偏低問題主要存在于對外加工貿易企業和出口企業,在生產條件、生產安全、員工的職業健康和權益保障方面問題突出,許多生產安全事故頻發。

四、完善跨國公司社會責任之立法建議

1、完善稅收法律制度

在我國《稅法》中提高對跨國公司避稅現象的監控力度。提高對避稅嫌疑戶的監控質量,重點審查長期虧損、微利卻不斷擴大規模的企業; 深入開展轉讓定價凋查,分析審核提交的資料,確定是否真實合理;合理確認轉讓定價調整,各地在選擇調整方法時,應在充分收集和詳細調查分析可比信息資料的基礎上,根據企業所承擔的職能和風險、市場經濟條件的變化合理確定調整方案以加強稅收法律應用效果。

2、形成嚴格監控跨國公司的相關制度

政府應將社會責任納入規范化的管理體系中,推進企業社會責任法制化。還要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做到執法必嚴、公平合理,不斷提高監管水平。監管部門還須加大實際執法力度,發現問題,不管是什么企業,一律按照有關法規嚴厲懲處。

3、健全跨國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

跨國公司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包括財務報告體系內的信息披露和獨立于財務報告體系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使得大量其他社會責任信息無法通過財務報告體系得到披露,因此,獨立于財務報告體系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能夠用來滿足外部利益相關者對于更多社會責任信息的需求。信息能夠真實和公允地反映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業績的關鍵在于標準的制定。[5]

4、在法律中規定跨國公司社會責任標準

跨國公司在履行社會責任時,在經營中實行雙重標準:本土一套標準嚴格要求,在華一套標準則放松承擔社會責任的要求,這一標準嚴重損害了消費者、員工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6]為了防止跨國公司繼續實行雙重標準,我國應在法律中規定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履行標準,如專門針對跨國公司制定一個社會責任承擔標準法規。

參考文獻:

[1]“跨國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是指具有全球性經營動機和一體化的經營戰略,在多個國家擁有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分支機構,并將它們置于統一的全球性經營計劃之下的大型企業。

[2]陳慧.中國公共監督網, http:///ztjj/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285.

[3]郭立銀.跨國公司在華社會責任缺失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1(5).

[4]王漫天、隋丹.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社會責任調查[J].現代管理科學(博士論壇),2011(5).

篇9

內江一考生

英國王子查爾斯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這就是責任。"

責任不是一個甜美的字眼,它僅有的是巖石般的冷峻。一個人舉行了成人儀式,真正地成為社會一員,責任就作為一份成年的禮物已不知不覺地卸落在他的背上。責任是一個你時時不得不付出一切去澆灌的花朵,而它給予,往往只是靈魂與肉體上痛苦,這樣的一個精神上十字架,我們為什么要背負呢?因為承擔責任不僅是人應該具備的品德,承擔責任也提升你的人格--責任讓人美麗。

20世紀初的一位名叫弗蘭克美國意大利移民曾為人類精神歷史寫下燦爛光輝的一筆。經過艱苦的積蓄,弗蘭克開辦了一家小銀行,但一次銀行遭搶劫導致破了產,也讓所有的儲戶失去了存款。當他帶著妻子和四個兒女從頭開始的時候,他決定償還那筆天文數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勸他:"你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這件事你是沒有責任的。"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許我沒有責任,但在道義上,我有責任,我應該還錢。"

三十年的艱難困苦,三十年玉汝于成,當弗蘭克寄出最后一筆"債務"時,他輕嘆:"現在我終于無債一身輕了。"他用一生的辛酸和汗水完成了他的責任,而給世界留下了一筆真正的財富,也讓成為最美麗的人。

我想起了《項鏈》中的瑪蒂爾德,一個有著千般風韻的愛美的女子,貧窮而美麗的她,面對丟失了"好朋友"鉆石,并沒有逃避或耍賴,而是毅然決定要用一生來償還這筆債務,她用十八年的艱辛和最美麗的年華償還了一筆"誤會的寶石",在那一刻,瑪蒂爾德成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子。

責任的存在,是上蒼留給世人的一種考驗,許多人通不過這場考驗,逃匿了。許多人承受了,自己戴上了荊冠。逃匿的人隨著時間消逝了,沒有在世界上留下一點痕跡。承受的人也會消逝,但他們仍然活著,死了也仍然活著,精神使他們不朽,也使他們成為世界上最美麗的人。

我們至今沒有忘記那個天黑了還不肯回家、站在路邊哭泣的孩子。因為他要站崗,別的孩子早散了,可他為了堅守崗位寧愿站著哭泣,因為這是他的責任--一個傻得可愛美麗的孩子。

責任不僅是我們做人應該具有的品質,責任也提升人的境界,讓人變得美麗。

篇10

 

一、商譽減值會計準則國際間比較。

(一)商譽減值測試時間的比較。

1、美國會計準則。美國會計準則142條規定商譽減值測試在每年固定的時間進行減值測試。在特定情況下,也可在相關不利因素發生時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如法律因素或經營環境發生重大不利變化、監管當局采取重大不利行動、未預見到的競爭、關鍵雇員的流失等。

2、國際會計準則。國際會計準則的IAS36規定,在每個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應估計是否存在商譽可能已經減值的跡象。如果存在這樣的跡象,企業應估計資產的可收回價值。無論是否有任何減值跡象,會計主體也應在每個年度報告期末估計一項無確定使用年限或尚不可使用的無形資產可收回金額等。

3、中國會計準則。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規定,企業應當在會計期末對各項資產進行核查,判斷資產是否有跡象表明可能發生了減值。某項資產如存在減值跡象,應當估計其可收回金額,以確定減值損失;如不存在減值跡象,不應估計資產的可收回金額。

(二)商譽減值確認基礎的比較。

1、美國會計準則。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第142號對商譽和無形資產進行規定:商譽減值測試的單元是報告單元,報告單元是指經營分部或低于經營分部的一個層面(即組成部分)。準則里面還對它進行了具體的規定:獨立核算的經濟主體、出具財務報告、經營成果需考核。

2、國際會計準則。國際會計準則的IAS36中指出,如果存在資產可能減值的跡象,應估計單個資產的可收回金額。如果不可能估計單個資產的可收回金額,則會計主體應確定資產所屬的現金產出單元的可收回金額。

3、中國會計準則。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8條規定,對于不能獨立產生現金流量的資產,應當按其所歸屬的資產組為基礎進行減值測試,計算確認減值損失。

資產組是指企業可以認定的最小資產組合。關于資產組的認定,應當是以資產或資產組產生的主要現金流入是否獨立于其他資產或資產組的現金流入為依據。

(三)商譽減值測試計量基礎的選擇。

1、美國會計準則。FASB則使用報告單元的公允價值和賬面金額孰低。公允價值是自愿雙方當前交易中的交易價格,而不是強制或清算交易中的價格。單一權益性證券的市場價格不能作為計量報告單元公允價值的基礎;如果市場報價未能取得,估計某以報告單元公允價值最適合的方法就是現值法,其中現金流量的估計應建立在合理的、可證明的假設基礎之上;除此之外,公允價值的確定還可采用同類資產的市場交易價或其他計價方法。

2、國際會計準則。國際會計準則的IAS36指出,資產減值損失以賬面價值與可收回金額的差額計量,準則將可收回金額定義為資產或現金產出單元的銷售凈價與其使用價值二者之中的較高者。如果銷售凈價高于使用價值,可收回金額即為銷售凈價;反之,則相反。銷售凈價是指在熟悉情況的交易各方自愿進行的公平交易中,通過銷售資產而取得的、扣除處置費用后的金額。

3、中國會計準則。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第8條規定,企業資產存在減值跡象的,應當估計其可收回金額。可收回金額應當根據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與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間較高者確定。如果資產持有待處置,那么以公允價值減去處置成本計量其成本。

(四)商譽減值測試方法的選擇。

1、美國會計準則。FASB則使用兩步法:第一步為比較報告單元的公允價值和賬面金額。如果報告單元的公允價值小于賬面金額,可初步判斷為商譽已減值,應實施減值測試的第二步以計量商譽減值損失的金額;第二步是比較報告單元商譽的公允價值和賬面金額以計量減值損失。

2、國際會計準則。IASC使用一步法。

首先,進行自下而上的測試:確定商譽的賬面價值能否合理分攤至查核中的現金產出單元;比較現金產出單元的可收回金額與賬面金額,如果可收回金額小于賬面金額,其差額確認為減值損失。其次,如果企業不能將商譽的賬面金額合理分攤至查核中的現金產出單元,實施自上而下的測試:確定商譽的賬面金額能合理分攤的最小現金產出單元(即較大的現金產出單元);比較現金產出單元的賬面金額與可收回金額,確認減值損失。

3、中國會計準則。CAS也使用一步法。對于因企業合并形成的商譽的賬面價值,應當自購買日起按照合理的方法分攤至相關的資產組。如難以直接分攤至資產組,應當將其分攤到相關的資產組組合。

相關資產組或者資產組合應當是能夠從企業合并的協同效應中受益的資產組或資產組合,不應當大于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35號———分部報告》所確定的報告分部。然后,比較各相關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的賬面價值與其可收回金額。

二、我國會計準則中存在的問題。

(一)測試間隔時間短。商譽是在企業長期生產經營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來的,它囊括了企業各種優秀的資源,如商標、經營方針、生產流程等,在沒有特殊事件發生的情況下,作為企業的一項長期資產,商譽發生減值的幾率很小,所以沒必要每年進行一次減值測試。

(二)資產組劃分沒有具體限定。第一,我國企業的管理慣例和水平尚不足以采用資產組或者資產組組合為商譽減值測試的單元。我國的大部分上市公司沒有編制長期(3~5年)現金流量預算的慣例,管理人員和會計人員對現金流量的測算普遍缺乏經驗。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測試主體層面的現金流量都十分困難,更不用說是測試資產組或者其資產組組合的長期現金流量了;第二,資產分配工作量大,且帶有較大的隨意性。要對合并商譽進行減值測試,就需要一些會計信息。

新準則規定要在資產組或資產組合的基礎上進行減值測試,但與我國資本市場現狀及劃分的不確定因素,很難對資產組進行估價,從而影響到合并商譽的準確性,這就給企業的實務操作帶來很大的困難。

(三)計量基礎給會計處理帶來困難。

1、計量基礎所反映的商譽的價值并不準確。公允價值比可收回金額更能準確反映商譽的價值,公允價值是通過內部信息和市場價格來計算出商譽的公允價值,而我國的可收回金額是通過間接的方式計算出來的,所以沒有美國的準確。

2、信息失去可比性。企業在進行合并商譽的減值測試過程中,選擇不統一的計量基礎,例如有的企業會把相關的費用在現金流量中扣除,而有的企業則沒有扣除,這樣信息就失去了橫向可比性。

(四)現行商譽減值測試方法不合理。

1、把商譽分攤至資產組或資產組合中的做法不可行。商譽是一種不可辨認的長期資產,不能獨立產生現金流量,所以要將減值測試分攤至資產組或資產組合。

但從商譽的性質看,它是與整個企業的資產息息相關的,不能單獨存在,如果整體資產合起來是一種現金流量,則要先把商譽在這些資產上分攤,再對資產組進行減值測試,這樣工作量相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