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范文

時間:2023-03-25 04:01: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孔融讓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為了看看學生們理解得如何,老師挨個兒問,如果換成了她們,會不會讓梨?這天共有五個女孩來上課,都是八九歲的年紀。第一個女孩A是獨生女,老師知道她常和鄰居家小孩一起玩,就問她,如果鄰居家的小朋友來了,媽媽拿出一盤梨,她會不會把大梨讓給鄰居的小孩吃?女孩A搖頭說:“我不會,我要吃大的。”

老師很吃驚地問:“為什么呢?”A回答:“他家的兩個小孩每次吃東西都要剩下,如果把大梨給他們吃肯定要浪費,浪費東西不是好習慣。”老師覺得,這個孩子雖然不讓梨,但她的說法也蠻有道理。

第二個女孩B家里有個年齡比她大很多的哥哥,父母老來得女,對B極其寵愛。老師和藹地問:“你在家里吃梨,會不會把大的讓給哥哥吃?”女孩B連連搖頭說:“因為我媽媽和哥哥總是把大梨給我吃,我讓給哥哥他也不會吃,我吃了他們才高興,為了讓他們高興,我要吃大梨。”老師看著她不知說什么才好,但這孩子的出發點好像也站得住腳。

接著問到第三個女孩C,C有個大她兩歲的哥哥,兩個人時常打打鬧鬧。老師問C:“你是否會把大梨讓給哥哥?”她斬釘截鐵地回答:“不!哥哥很壞,對我一點都不好,我才不要把大梨讓給他!”老師聽了長嘆一口氣。

第四個問到凱麗,因為知道凱麗生在中國家庭,老師滿懷希望地問:“凱麗,如果你和弟弟一起吃梨,會不會把大梨讓給弟弟吃?”凱麗毫不猶豫地回答:“我不讓,我比弟弟大,我當然要吃大的。大的吃大的,小的吃小的,這才公平?!?/p>

在重重打擊之下,老師不抱任何希望地問最后一個孩子:“你是否會把大梨讓給哥哥?”這個女孩也有個大她兩歲的哥哥,她聽到問題后,輕輕地點了點頭。老師眼睛驟然一亮,這堂課沒白上,終于有孩子領會了課文的意義,領會了中華文化。老師繼續問道:“那你為什么要把大梨讓給哥哥呢?”那女孩回答:“我不愛吃梨,我哥哥愛吃,管它大的小的,他都拿去吃好了,我不在乎?!?/p>

美國的教育方式鼓勵孩子們表達自己的觀點,個性鮮明、獨立的思維永遠是被贊賞的。無論孩子對一個問題的回答多么離奇古怪,多么不符合老師的標準答案,都會得到一句“Good Try(很好的嘗試)”的贊許。從這幾個女孩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雖然沒有人真正理解“孔融讓梨”的“本意”,但每個人都有自己不讓梨或者讓梨的理由。

篇2

2、《后漢書·孔融傳》李賢注“《融家傳》曰:‘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3、孔融讓梨的故事譯文

4、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六個兒子。孔融四歲的時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壽,來客很多。有一盤香梨,放在壽臺上面,母親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長幼次序來分,每個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獨給自己的那一個是最小的。父親奇怪地問他:別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卻分到小的,為什么呢?‘孔融從容答道:樹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長輩,是做人的道理!父親很是高興。

5、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詩詞,并且還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6、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备赣H聽后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兹谧尷娴墓适?,很快傳遍了漢朝。小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樣。

7、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治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并稱俊秀。漢獻帝即位后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經劉備表薦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征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后因觸怒曹操而為其所殺。

篇3

一、因為孔融最討厭吃梨子,看見梨子就沒有胃口,當著那么多人的面不好意思說,只好拿個最小的說一些大道理,其實他只喜歡吃蘋果。

二、因為孔融知道,他家的梨樹出了毛病,大的能酸掉牙,梨越大,就越酸,梨越小就越甜,所以他義不容辭地選擇了個小的。

三、根據孔融豐富的經驗,他知道,大梨子里有蟲,怕,所以呢,吃小的最保險,最放心。

四、因為在前一天,他老爸對他說過:“你如果明天吃個最小的那個梨子,我就給你吃一大筐蘋果,再給你三十元零花錢,怎么樣?”孔融心動了,就照辦了。

篇4

多數網友認為,這件事反映了中國教育的缺陷:這個流傳千百年的德育教育故事不僅成了“國家標準”,也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其中有個網友這樣寫道:“這是德育題,卻出現在語文考試中,如果是一個有經驗有愛心的老師就可能會采取更為委婉的技巧和辦法,他會首先表揚這名孩子說出了心里話,同時,也要讓他曉得,如果和其他小朋友分享梨子,變一份快樂為兩份,豈不更好?

另有一大部分網友在支持小朋友說真話的同時,也力挺老師:既然學完了孔融讓梨這篇課文,就應該學習孔融讓梨的精神。如果學習了又不肯讓梨,課文白學了。

網友的議論表達了對中國教育改革的關注,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個別網友認為這是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真正區別。

一、思想素質與價值觀養成問題

思想就是對客觀世界的應對和反映,而價值觀則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做人的準則與底線。兩者之間相輔相成,對與錯要視具體的現實世界和所處的時代特征而定。這種認識的本身就是開放的思想與包容的價值觀的體現,是新形勢下文明的標志。

1.思想應該生動活潑不拘一格

對人類最大的束縛就是思想禁錮。禁錮人的思想是不文明的表現,也是時展的桎梏。社會的變革與發展都是從思想的開放而開始的。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是周的中央集權瓦解的時期,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重大時期。大家的思想是相當開放的,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孔融讓梨”是儒家思想的表現,是以血緣為紐帶建立社會秩序,這與墨家的“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的思想不一致。儒家強調“愛”有差異,就是基于血緣由近而遠;而墨家講究的是“博愛”,“愛”不應該有遠近之分。如孔融讓梨,他就是儒家的秩序觀念的反應。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長幼有序。他最小,所以選擇一個小的“梨子”,這是孔融讓梨的儒家思想本意,如果在墨家看來,孔融選大選小都是對的。因為人與人之間不分高低遠近“生而平等”。在春秋戰國時代,儒墨兩家均為“顯學”,就是說這兩種思想在當時的社會都很流行。

在春秋戰國時代還有一位思想家叫楊朱,他的思想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是典型的自私自利,且有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意思。因為,拔下一根汗毛而有利于天下的這等小事他都不愿意去做。顯然,按照楊朱的思想,孔融讓梨就是屬于愚蠢行為。但這種思想在當時也是有市場的,否則便不會流傳下來。那么楊朱的思想是否正確呢?事實上楊朱是告誡人們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要去指望別人的意思。這個思想和當代的商品經濟內涵是相同的,在“分工”的前提下只有“私有”才能導致“交換”行為的發生,這是商品經濟產生的兩個基本前提和條件。

思想應該是自由和開放的。這是我們培養學生的目標,也是素質教育的目標。

2.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是憑空而來的,也不是別人或社會強加的,是在開放的思想指導下慢慢養成的。是獨立思考的產物。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包括正直善良、誠實信用、包容謙遜等。在我們燦爛的文明史中,正統的儒家思想就不乏這些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可以說俯拾皆是。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體現了儒家的“恕”的思想;關于如何做人,做什么樣的人,儒家思想也給出答案就是“富貴不、貧賤不移、威武不屈”。這些人生觀與價值觀是我們寶貴的先民遺產,我們應當傳承和發揚。

篇5

土壤容重與孔隙度對土壤肥力的關系如下:

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等參數決定土壤的導水性、保水性、透氣性等,這些都與植被生長密切相關,是評價土壤質量的重要指標。例如一般農田表層土壤的容重為1.2左右,容重太高不利于作物根系生長。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在我小的時候,我是個自私鬼。好東西永遠都留給自己,不好的就扔在一邊。蘋果要最大的,小的給爸媽;橘子要最甜的,酸的還是給爸媽……

外婆看不過眼,盡管爸媽和她都給我講過無數遍,我仍舊“死性不改”。

我喜歡聽外婆講故事。有一天,外婆說要給我講一個故事,名字叫做“孔融讓梨”。

外婆開始講了:“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并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碑敃r我聽得正入迷,外婆稍作停頓的時候,我就急切的問:“接下來呢?怎么樣啦?”外婆笑著摸摸我的腦袋:“呵呵,乖孫子,別著急,聽我慢慢說?!?/p>

“孔融讓梨”的故事完了,我若有所思。我兩只黑珍珠般的眼睛望著外婆:“外婆,孔融讓了個大的梨給別人,自己卻要個小的,虧不虧呀?”

“可是你想想啊,雖然是要了個小的,但是也是有得吃?。∵@樣做了還可以得到別人的夸獎,那你說了,還虧不虧呀?”

“那也是哦,既有梨子吃,又可以得到別人的夸獎,不就是‘一舉兩得’嗎?好呀!我以后也要向孔融學習!”我摸著小腦袋說。

“呵呵!”外婆笑著,“你也可以這么理解吧?!蔽覅s不知道外婆這話的真正含義。

我為了校驗是否如此,我讓外婆幫我買了幾個大小不一的蘋果。

我把大的蘋果給了外婆和爸媽,把小的留給了自己。爸爸笑瞇瞇地望著我:“老婆,我們的女兒長大了!”。媽媽也摸著我的頭:“是??!懂事了?!蔽倚睦锬亲涛秲喊。捅绿崃恕?/p>

篇7

關鍵詞:二孩時代;教育;方法

自2016年1月1日我國全面開放二胎政策,擁有二孩的家庭越來越多,這也意味著會有越來越多的家庭將面臨家有二孩的各種問題。因為當第二個孩子出生后,家長難免將注意力放在照顧老二,忽略老大的感受;在兩個孩子起沖突時家長總會要求老大要讓著老二等等。有什么方法教育引導老大、老二和睦相處,建立美滿和諧家庭,不僅是社會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

一、“大讓小”出現的問題

案例1. 王女士家的大孩(兒子)今年5歲,二孩(女兒)快3歲,兩個孩子年齡相差2歲,由于年齡差距不大,因此經常在一起搶東西,而他們家的教育理念是:大讓小。由于老大經常被教育著要讓著妹妹,哥哥基本養成了謙讓妹妹的習慣,而且大讓小也已成為他們家的家庭規則。但是遇到一些特殊情況時,比如妹妹搶哥哥心愛的玩具,或者最愛的零食時,哥哥會激烈反對,兩個孩子會因此打起來,盡管有父母調和哥哥也絕不相讓。

案例2. 李先生家的大孩(女兒)今年9歲,二孩(兒子) 3歲。兩個孩子年齡相差6歲,兩個孩子在一起玩時,小兒子看著大女兒玩啥就跟著要啥,老大如果不讓,老二就哇哇大叫。他們家的教育模式也是大讓小,但是久而久之李先生發現,如今大女兒有了逆反心理,不僅不再讓弟弟,而且經常會向姥姥、姥爺、爺爺、奶奶那里哭訴“爸爸媽媽就知道讓我讓著弟弟,我討厭他們”。

案例3. 趙女士的大孩(女兒)今年14歲,二孩(女兒)4歲。兩個孩子年齡相差10歲,平時在家老大比較知道讓著老二,家庭還是比較和諧的。但是由于趙女士的大女兒比其他的堂或表的弟弟妹妹都大,逢年過節的時候家里人聚在一起,她基本上什么都得讓著那些比她小的弟弟妹妹。趙女士也總是提醒大女兒作為姐姐要有謙讓之心,久而久之,一遇到家庭聚會,趙女士的女兒就主動疏遠那些堂或表的弟弟妹妹們,因為她覺得什么都得讓著小的,和他們在一起很沒意思。

從上述案例不難看出現在很多家長慣用的教育方式就是“大讓小”。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論是在家庭教育還是日常的社交生活中,很多家長往往會采用“大讓小”的教育方式。可是弟弟妹妹就可以一味地要求哥哥姐姐讓著自己嗎?面對弟弟妹妹的要求,哥哥姐姐就只能選擇謙讓嗎?這種教育方式是否妥當呢?

二、“孔融讓梨”的啟示

中國的孩子很早都學習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它講的是:孔融(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四歲的時候,在他祖父六十大壽那天,由于來客很多,有一盤香梨,放在壽臺上面,母親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長幼次序來分,每個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獨給自己的那一個是最小的。父親奇怪地問他:“別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卻分到小的,為什么呢?”孔融從容答道:“樹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長輩,是做人的道理!”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小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樣。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也效仿“孔融讓梨”的典故,試圖讓孩子能夠學習孔融。

在西方的教育體系中,孔融讓梨顯然不符合他們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理念,西方學者普遍對此進行了實驗。在傳統的西方家庭中,一位家長為了觀察孩子們之間的友愛程度,把大小不同的蘋果放在桌上,任由他們挑選,在挑選的結果出來以后,家長表揚了那位選的最小蘋果的那位孩子,而對那位挑選了大蘋果的孩子進行了批評,其實在挑選的最初,那位選擇小蘋果的孩子也是想選大蘋果,但他懂得選小的更能贏得大人的青睞,從而違背自己最初的意愿選擇了小蘋果。而這在某種程度上給了那些受批評的孩子一些啟發,間接導致了孩子們學會了撒謊,過早接觸了一些不良的信息。最終孩子們長大后都走上了違法的道路,然而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另一個家庭,卻發生了不同結果,家長鼓勵挑選小的蘋果的孩子,贊揚他們的友愛精神,并且表揚挑選大蘋果的孩子,稱贊他們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顯然這些孩子長大后都有了不一般的成就。[1]

三、注重教育引導的方式

首先,家長盡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兩個孩子之間很容產生矛盾、嫉妒,避免矛盾嫉妒的最好方法就是父母“一碗水”端平,公平對待。生活中父母容易“包庇”幼子,很自然地為他找到“他還小”的借口,這就容易讓老大覺得父母偏心,甚至會遷怒弟妹。家長如果一味地強調“大讓小”,不僅會養成小的孩子驕橫、野蠻的壞脾氣,而且還會讓大孩子養成軟弱的性格。如此一來,不僅對兩個孩子個性的形成和發展極為不利,兩個孩子融洽關系的形成也會受到一定影響,也不利于構成家庭的和諧發展。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長如果堅持“大讓小”的教育方式,務必把握好老大“讓”的度,“這里的讓可以是謙讓、禮讓,但絕不能是忍讓?!笨梢怨膭罾洗笞屩〉?,但也要鼓勵“小的要關心大的?!弊寖蓚€孩子知道家庭中應該彼此依賴、互相照顧。

其次,家長不要讓兩個孩子做比較。比較可謂人之天性,人們或多或少不經意間都會把兩個孩子在各方面進行比較,家長切忌在孩子面前將他們進行比較。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即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兩個孩子,他們可以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容貌,不同的興趣愛好等等。對待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在老大身上行得通的方法在老二身上不見得能行得通。不恰當的比較容易引發兩個孩子之間的競爭和嫉妒,特別是在被比較中處于劣勢的那一個不僅容易對另一個產生不滿,更容易讓他失去自信,甚至會導致劣勢的那個孩子的抵觸、逆反心理,因為他會覺得是另一個奪走了父母對他的愛和信任。

第三,家長要有良好的心態。兩個孩子難免會出現爭搶、打斗,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盡可能的不要干預。其實兩個孩子會在爭搶、打斗的過程也是磨合、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會找到最恰當的相處模式。正如出生在70年代的王女士回憶他和弟弟童年的時候說的那樣:“小時候我和弟弟天天斗,一直斗到我上大學,連鄰居都說:‘你倆要是哪天不斗,我們都會覺得少點啥。’我父母當時工作都很忙,沒工夫搭理我們那么多,因此對我和弟弟的爭斗很少管,只是偶爾說兩句,可是我和弟弟的感情至今卻好得很!”

隨著中國二胎政策實施,越來越多的家庭將會進入二孩模式,做家長的盡可能做到保持良好心態,“一碗水”端平,公正公平地對待孩子,不要出現偏愛或情感傾斜,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陰影。在解決矛盾沖突時,不應以孩子的年齡大小作為評判的標準之一,而應就事論事,以規則論事。讓孩子懂得謙讓幼小固然是一種美德,但在小伙伴社交里,一定不能讓孩子仗著年紀小就覺得別人讓著自己是應該的。不管年紀再小,都應該學會與人相處,學會遵守一些社會秩序,尊重規則,長大了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讓孩子能夠健康發展,家庭能夠和諧發展。

篇8

冷不防,一個小姑娘歡呼著跑過來,徑直就要往秋千上沖。

這小姑娘比女兒大,跑得更快,而且她這種高速沖擊對女兒很有威脅力,女兒頓時露出了慌張茫然的表情。這時,我把女兒抱上秋千,對小姑娘說:“小朋友,對不起,妹妹排隊已經排了很久了,輪到咱們玩了。”

小姑娘的奶奶就跟在后面,一聽我這么說,她扭頭就沖奶奶哭了起來。奶奶好言相勸說:“你玩別的嘛?!?/p>

好在這時候,旁邊的秋千也空了出來,小姑娘才不哭,去玩那個秋千了。

我當時也對小姑娘頗有歉意,但我必須對女兒守信――之前很多人排隊玩秋千,女兒也有過因為地勢原因離得更近,可以搶排在其他孩子前面的機會,都被我勸阻了。我告訴她:“咱們要按順序排隊,排在前面的人比我們來得早,等得久?!迸畠汉苈犜挘怨缘匕错樞蚺抨?,等候過程中,我曾建議她去玩另一個小一點兒的秋千,但她說:“我想玩這個秋千,我排隊?!?/p>

如果我讓了這個小姑娘,能有什么理由說服女兒呢?因為她比你大,跑得比你快?因為你搶不過她,而媽媽又不能跟小朋友搶?

我清楚地知道,這么說的后果,就是女兒以后也許會認為她可以隨便欺負比自己小的孩子,或者認為排隊沒必要,還不如搶更來得實惠;更糟糕的是,她也許會認為媽媽就只會要求自己,別的孩子則可以隨便胡來。

以上種種,都不是我想要看到的。

這讓我想起了“孔融讓梨”的故事,換了孔融來處理,那就簡單多了:反正我讓了就對了。

小時候聽“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時,我就很迷惑,不是對他的行為,是對他的那套說辭――弟弟妹妹比我小,要愛護,所以要讓;哥哥姐姐比我大,要尊敬,所以要讓。但對于哥哥姐姐來說,孔融也是弟弟;對于弟弟妹妹而言,孔融又是哥哥。如果大家都遵循這樣的禮讓規律,那豈不就是一團混亂了嗎?到底誰該讓誰呢?

當然,孔融讓梨的意義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謙讓。謙讓是一種美德,很多媽媽也是這樣回答和要求孩子的。對于孔融個人來說,我覺得他做得對,因為他這樣做了很高興,他便發自內心地去做了。但具體到我們每個人,都做如此要求,就顯得既虛偽又不公平。事實上在成人世界中,很多人的謙讓不過是出于禮節,表現一下自己的禮貌,假如對方不識趣地大喇喇接受了,孔融原則的執行者難免也心中不平,覺得自己吃了虧,暗中批評對方不懂事。

大人滿腦子道德規范尚且不甘心當孔融,天真的孩子們更是這樣。很多媽媽溫和有禮,生活中本來就處處謙讓。大孩子搶了自己孩子的玩具,孔融媽媽們不好做聲,覺得自己一個大人怎能跟人家小孩子計較;而自家寶寶當然無力獨自搶回來,這虧吃也就吃了吧。小娃娃搶了自家孩子的東西,孔融媽媽們覺得也沒法計較:寶寶應該懂得謙讓啊。如果自家寶寶去搶,沒準兒還要上前教導幾句:“要跟小寶寶分享,讓著小寶寶?!?/p>

于是在小孔融的心里,委屈迷惑自然就產生了:剛大孩子搶我的時候,你怎么不讓他讓著我呢?更有甚者,對方的媽媽可不見得如此溫良恭儉讓,幫著孩子作惡的大有人在。如果媽媽總執行孔融原則,要求自己的孩子無限禮讓,孩子一定會總覺得自己受委屈,心里不平衡??此萍毸榈姆窒硇∈?,最終卻會導致一個大問題:由于缺乏一個清晰的原則,孩子會在人際交往時更難掌握一個合適的尺度,甚至不能分辨哪些是友好的交流,哪些是蠻橫的行為。而溫和有禮的家長此時在做什么呢?他們可能只是覺得莫名其妙,這孩子怎么動不動就急了呢?

篇9

學生的出口成“臟”,問路者的“冰冰”有禮,道路的垃圾遍地,公交車上的爭奪擁擠等等的一切都在述說著我們所丟失的寶貴。古人說的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古代的一個小故事:孔融讓梨,就告訴我們禮儀的重要性。

孔融,魯國人,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兹谒臍q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么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范。

而另一個故事:程門立雪,則告訴我們尊敬師長的重要性。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游酢并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后來人們常用“程門立雪”的成語表示求學者尊敬師長和求學心誠意堅。

篇10

我國自古就有孔融讓梨的一段佳話,故事大概是:孫融的爸爸手中有三個梨,一個是大的,一個是小的,還有一個是不大不小的,要孔融挑選一個。大家都預料孔融會挑最大的,出乎意料的是,年僅5歲的孔融竟然挑了最小的。爸爸問他原因,他說:“我把最大的讓給爺爺、奶奶吃,把不大不小的讓給弟弟、妹妹吃。”年幼的孔融讓梨源自于他對家人的關愛。——這就是關愛家人的“讓”。

在一輛公共汽車上,乘客們互相談論,有說有笑。忽然,公共汽車停下了,上車的是一位抱著孩子的中年婦女。接著,公共汽車上的乘客不約而同地站了起來,做出請坐的手勢。也算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弄得中年婦女不知道坐哪,只得就近坐個位置,說聲“謝謝”。其他的人又“唰”的一聲坐下,有的嘴里還嘟噥著,好像在為沒有“讓”到座而感到失望。“讓座”雖然是一件小事,便透露出一種文明。——這就是社會成員間的文明的“讓”。

在電視劇《大珍珠》中,珍珠為了救嫂子的孩子,把僅有的一碗救命的藥讓給了他,而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的親生骨肉,故事的結局正如我們所預料的一樣,嫂子的孩子活過來了,她自己的孩子死了。有人說珍珠傻,也有人說珍珠心狠,但我說這是一種偉大的無私。——這就是親人間無私的“讓”。土壤為了花朵的芬芳,讓出了自己養分;大樹為了人們的涼爽,讓出了自己的一片綠蔭;公螳螂為了繁衍后代,讓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黃鸝為了人們的愉快,讓出了自己的甜美的歌聲。——這些就是生物間奉獻的“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