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然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31 22:17: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淡然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我愛你愛到撕心裂肺,你卻笑得沒心沒肺。
3、沒有隔閡的彼此,是世界上最美麗的童話。
4、夜越深,夜來香可以越濃;可是路越長,夢想卻越是寂靜。
5、常常被煩悶的空氣擠壓,讓我喘不過起。我想避開煩悶的空氣,到學校里深呼吸。
6、我不是一個專一的人,但是我卻拼了命的對你好。
7、回首,悲喜無堪一笑,私語里的夢幻,枕邊的輕憐,如畫,似夢。
8、那個喜歡,和那個喜歡,真的不一樣。
9、有時候覺得生活就像我的歌聲,時而不靠譜,時而不著調。
篇2
清秋的夜晚,輕輕吟著詩,在詩海中徜徉,其色--五彩繽紛使我的生活多姿多彩,
其香 --如淡淡的花香沁入心扉,香滿庭院。其味--如一杯香醇的美酒,我嘗到了醉的情懷。
讀詩時的我,如在花叢中欣賞花的瑰姿,一切煩惱瑣事蕩然無存。如秋日聽古琴,高山流水覓知音 ,心是那樣的純潔。靜夜里讀詩,銀輝灑窗前,我的心在詩行里棲息,詩句在夜空蹁躚。讀詩的夜晚我的思念布滿天空,如閃閃的繁星。我的心在詩歌里吟唱,你的影子在詩詞里起舞。
靜夜里讀詩,詩句間吹來一縷縷清風,把內心的傷痕淡然隱退。讀詩間,靈感如瀑布飛流直下,激情如黃河之水洶涌彭湃。杯子里的咖啡香滿屋,心中的詩句行行留在素箋上。
讀詩使我脫離了,庸俗、低級,更感到人性的溫暖與厚愛。喜歡讀詩,是因為詩離我的心很近,就像城堡上的一扇窗,打開就可看見一道怡人的風景。
在古詩苑中漫步,詩中《一夕輕雷落萬絲, 霽光浮瓦碧參差?!肥刮腋惺艿酱呵逍峦?/p>
麗的韻味 ?!督犹焐徣~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藩q如在池塘邊,嗅著荷花的芳香,熏陶蓮的品質?!俺鲇倌喽蝗?,濯清漣而不妖?!薄肚镲L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飛?!吩谶@秋高氣爽,黃葉飄零,層林盡染的斑斕里,舉頭望雁南飛,疑是你從北方緩緩向我走來。《才見嶺頭云是蓋,已驚巖下雪如塵。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云。》生長在四季如春的海南,從未見過雪,卻在詩中感受到鵝毛大雪漫天飛揚的情景,紛飛的大雪壓折竹枝的聲音,萬棵樹上掛滿朵朵的白,似云似花。在詩苑中聆聽水的旋律,怡然回旋,澎湃激昂。欣賞花的姿容,含苞待放,燦爛盛開。領略山的巍峨挺拔翠綠。
靜夜里讀詩,沉重的心情,已在詩句中卸下,心在詩意中飛揚。讀詩間一切雜塵已慢慢沉淀,詩句里洋溢著歲月的悠然。
沒有詩的世界,如一片片飄落的枯葉 毫無生機,徒有歌聲無韻律。沒有詩的雨露滋潤
篇3
一.誦讀激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學習詩歌亦然。教師要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首先要從誦讀詩歌開始。當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詩歌的閱讀當中時,詩歌所具有的韻律美、和諧美、意境美、情感美與藝術美等都能夠被學生體會出來,學習詩歌的樂趣也就油然而生了,也就能更加專注地學習詩歌了。在充滿感染力的誦讀過程中,學生也能對詩歌的思想內容有著更深的體會,與其中所蘊含的強烈的真摯情感發生共鳴。如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弊髡咄ㄟ^描寫泰山雄壯之勢所表達的內心慷慨之意會在學生的誦讀過程中得到顯現。同時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要注意詩歌的節奏,這樣讀起來才能瑯瑯上口。四言詩以“二二”節奏為主,五言則是“二二一”或者“二一二”的節奏,現代詩歌往往有標點隔開,所以不需要特別在意節奏的問題,只有一些如《秋天》“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這樣的詩句需要教師在領讀的過程中注意斷句。
二.知人論詩
白居易詩歌理論是:“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边@說明詩歌的產生一般都有著特定的時代和人文背景。因此在詩歌內容的學習開始之前,教師要安排一個介紹作者身世背景以及本詩創作背景的環節。這個環節的內容可以由教師引導學生完成,也可以由學生課前完成然后在課堂教學中展示。只有對詩歌創作時作者的情感、個人際遇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詩歌內容。如在學習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時,我們首先知道的是這是孟浩然在西游長安之時寫給張九齡的詩歌,目的是希望得到張九齡的引薦。這是一首不著痕跡的干謁詩,而孟浩然又有著才子學人的傲骨,努力掩藏著其中的干謁痕跡,所以才有了“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經典名句。理解了上述背景,孟浩然在詩中流露的入仕的急切心情也能被學生清楚地理解了。
三.緊扣詩眼
詩歌講究“練字”,即便是以白話寫就的現代詩歌在語詞的選擇上也有著一定的選擇性。無論是“吟成一個字,捻斷數根須”,還是“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都說明了練字在作詩中的重要性。同樣,品讀詩句的時候,也要對這些經過精心錘煉的詩句進行品讀才足以深刻體會詩歌的美。注重品味詩句、賞析詩句,才能對詩歌有著整體的把握。如學習崔顥的《黃鶴樓》,把握每一句詩的用詞,如“昔人”、“空余”、“不復返”、“空悠悠”等,才能對作者的憑古思鄉之情有更加充分的理解。
品味詩歌的語詞最關鍵之處在于品味其詩眼,詩眼就是全篇的點睛之筆。如杜甫《春望》一詩的詩眼就在于一個“望”字,有對破碎山河的凝望、有對家書的期望、有對關河寧靜的盼望。又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生動地寫出了江南兩岸綠意盈盈、春風和煦的情境。學生對這樣的詞多加琢磨體會,也能積累字詞,有利于語言的學習和寫作的提高。
四.體會意境
在對學生進行詩意的講解時,不能脫離詩歌的意象與意境。意象是組成詩歌的零件,而意境則構成詩歌的生命。意象在有些詩歌中比較朦朧,而在有些詩歌中卻很清晰,作者的感情全部由意象來表達,如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全由意象組合而成,而作者的羈旅之情也在這些蕭然的意象中得到表達,思親盼歸之情也在夕陽西下的環境下顯得尤為強烈。
意境是詩人的思想情感與現實或虛擬圖景的高度融合,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聯想與想象,以音樂、視頻、畫面等形式讓學生走進詩歌的意象之中并加以組合,形成詩歌所表達的意境,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或者其他方式演繹意境。這樣學生對詩歌意境的理解也許會更加通透。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意境是作者歸隱田園后淡然心境的真實寫照,能充分表達出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所在。
篇4
所謂風景,便是人們眼中美好的東西
-----題記
泡一盞清茶,捧一卷書,我開始一次心靈之旅。翻開書,第一個向我走來的是李白。他“酒入豪腸,七分嘯成劍氣,三分釀成月光,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p>
十歲便觀百家,做賦更凌相如金殿上,貴妃捧硯力士脫靴,可人的一生怎經得這般殊榮?于是,三天,你成了背負“才多”的御用文人,也罷也罷,一索性將一把名利丟入了酒壺。黃梨木椅上,你醉眼朦朧,“主人何為言錢少?”金錢寶器,在你眼中不過是塵土。這是一種美,一種淡然的美,你斜倚木椅的形象成了我心中的風景,讓我如此陶醉。
接著向我緩步移來的是一位拄杖老者,他滿臉哀愁,開口便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芭?,是你!有著悲天憫人之心的杜子美!世道對你不公平,它只給了你那么短暫的安寧,本該是享清福的工部侍郎的你,卻因為一場安史之亂不得不四處滇沛流漓,流滿民間的你,滿眼盡是凄涼與蒼夷,你飽蘸著淚水,一筆一筆寫出天下人民的疾苦,被尊為詩圣的你,寫出的詩,滿紙盡辛酸,你拄杖嘆息的樣子,被我描繪成了剪影畫,那是多么美的風景,此風景如此令我陶醉。
最后來的是你,蘇軾,豪放派詩人的你,卻未給我以灑脫的詩句,而是你記念亡妻之作:“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痹瓉?, 你也有這般徹骨的痛,你是后悔了嗎?后悔你為江山報負奔走過多,卻沒時間坐下來陪陪她!到如今,陰陽相隔,即使你將膝蓋埋進墳土,也無法縮短和她的距離。你疼痛的眼神、成了我心中的風景,此風景,如此令我陶醉。
篇5
(一)
一方斜陽鋪成詩箋,把水中那棵被柔風搖動的柳樹,想象成你寫詩的模樣。
黃蓮樹下,琵琶聲聲。你夜夜點一盞燈,讓跳動的火焰將書卷的墨香點染眉心的紅痣。捧讀唐詩宋詞的意韻,卻是你唯一的感動。
曙光浮浮沉沉,夕暉明明滅滅,歲月枯枯榮榮。
為何你的一生,是情詩情句壘積起來的一生,從多情走向薄情,從尋尋覓覓走向冷冷清清,走向滄涼沉郁,走向曉風疏雨蕭蕭的歸來路。
空寂夜空,一對深情的眼眸滿含期盼。獨坐黃昏,等雁鴻飛來,任殘陽湮滅希望。簫聲紛紛如雨,無意中淋濕你的雙眸。
罷罷罷!錯錯錯!莫莫莫!物是人非事事休,且把濁酒黃昏后,管他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且坐在自己的影子里,讀風,讀月,讀云。任寂寞的游思為你抒情,寫下不朽的詩章。
相聚,在你心中是美的;分別,在你的詩詞中更美。連同那綿綿的恨意,開出絕世的憂郁之花。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你的影已去,魂夢不堪幽怨,把人生煉成詩,化作千行淚自流。
(二)
謫居黃城中,把盞臨風,牽黃擎蒼嘆英雄。昔日汴河風光處,履履難重。成敗任西東,此恨無窮,為了豪情誰與同?一蓑煙雨平生任,踏雪飛鴻。
什么“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只屬于李清照的小女子;“楊柳岸,曉風殘月”,“竟無語凝噎”只適合柳三變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憂慮只為李后主吟唱。
遙想當年,你名滿京華,自問天涯何處無芳草,奈何夜來幽夢忽還鄉,只留下塵滿面,鬢如霜,赤壁的百里亂石,千堆融雪,西湖的落雪孤雁,淡葉濃花,故鄉的蓬蓽荒草,明月松岡……曾經愛你、憐你的人只不過是滄海一栗。
而你,只吟“大江東去”的豪邁,你只唱“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叭松鐗?,一樽還酹江月”,這是你歷經風雨后的坦然,這是你的真情告白,你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詩詞來闡釋你如畫的江山,如夢的人生。
你把你的人生煉成詩,以筆墨為矛,以紙硯為盾,淡對得失,笑看成敗,人生豪邁。含笑嫣然,得知淡然,失之泰然,處之坦然,滄海一笑,淡薄情懷,釋然開懷。
把人生煉成詩,笑看云卷云舒,低吟緣起緣滅……
教師點評
篇6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赐デ盎ㄩ_花落,云卷云舒。
轉眼間日歷的最后一頁又幻化成了思念的圖片印貼在歲月的封底。才發現,自己有辜負了一個鮮活的今天。過往的歲月,揮一揮衣袖,不帶走。真心期待下一個最溫暖的明天。
余陰下,于庭院藤椅,看瓊花盛開的那一時。五月的天,絲絲炎熱,微風拂面。微閉雙眼,詩意江南的黛瓦白墻,小橋流水,兩岸人家,不禁浮現在眼前……平靜的溪流,看不到一絲漣漪,淮揚、柳絮的倒影融合著兩岸人家一幅絕美寧靜的江南水鄉圖不禁使人浮想聯翩……要是早晨,興許還能看見勤勞的江南女子在石階上磋打著衣服,伴著朝陽,以及柔美溫和的笑聲。聯想起王維的詩句——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悠然自得的生活,令你我心馳神往,淡定平靜的心境,更是人生必備的佳境。擁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驚喜婉約,更是白居易”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的淡然優雅,加上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寧靜致遠,“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樹一菩提,一土一如來。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凈,心是蓮花開。”心若寧靜處,便能耳目清明,如聽天籟。淡定是一種空靈悠遠的境界,脫離塵世的喧囂,在廣闊的思想空間里,任思緒盡情飛揚,任想象自由翱翔,讓憂傷徹底沉默,讓痛苦在此發光。
初二:王依青
篇7
關鍵詞:古詩詞 作文教學 課堂滲透
把古典詩詞名句引入話題作文教學,是作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新視野,一個新亮點,值得關注和研究。它不但開辟了古典詩詞的又一功能,古典與現代相得益彰,而且使文章生動形象,風趣典雅,富有風采,較好的顯示出作者的審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積淀,贏得閱卷老師和讀者的青睞,是中考作文制勝的一大絕招,意義非凡。古典詩詞名句引入話題作文,也較好的體現了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古詩詞名句往往體現出名人的思維水平和思想深度,內容廣博,藝術精巧,是思想、智慧和藝術的結晶。在作品中,或揭示某種人生真諦;或創設一種氣氛,感動人心;或突出主題,增添文采,給讀者以親切感。高爾基說:“我在警句的思維中學到了很多東西?!瘪R爾頓認為:“許多人的成功,都是得力于一句格言的鼓勵?!彼麄兊脑挘赋隽嗣湓谌说某砷L和學習過程中所發揮的激勵和促進作用。那么,話題作文中若能引進古詩詞名句,就會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使文章別開生面,境界迭出。如何把已積累的古詩詞名句恰當的引入話題作文的寫作中呢?筆者認為,我們的作文課堂應為古詩詞的賞析積累、體驗運用創設情境,努力讓古詩詞穿行在作文教學課堂之中。
一.創設古詩詞賞析情境
1.聯系作者和時代背景,為學生重溫那些曠古絕唱
詩歌作品常常是作者經歷和思想感情的外現。我讓學生在課前搜集資料,如詩人的人生經歷,作品的創作背景等,上課時師生交流。
如在教授《觀滄?!芬辉姇r,我讓學生查找有關資料,通過學生的搜集,發現曹操寫作此詩時,正是在他取得官渡之戰勝利之后,作為一代梟雄,他當時有著統一北方,進而統一全國的志向。洪波涌起的大海,激發了他澎湃的詩情,也激發了他的壯志雄心。此時,教師再介紹曹操《龜雖壽》中的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總結出曹詩有“慷慨悲壯”的風格,在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學生不難體會出詩中所體現的曹操縱橫天下的博襟。
2.抓住詩詞意象,為學生打開意境欣賞之門
古詩中的物象一般都有作者寄寓的感情,詩人想要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了解意象,有助于快速把握詩詞意境,進而深刻理解詩詞精髓。
如“月”多表達離愁別苦,渲染悲傷寂寥的氛圍。詩句有: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斜陽”多表達詩人在蒼茫暮色中的萬千愁緒。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詩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又如溫庭筠《憶江南》中的詩句:“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頻洲”。“楊柳”、“芳草”等意象多含有離別之情,難舍之意。妣劉禹錫《竹枝詞》中的詩句:“楊柳依依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又如:崔顥《黃鶴樓》中的詩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另外,笛、簫等樂器的吹奏,也都有特定的含義,多代表相思之情、離別之痛和內心的無邊愁苦。如王之渙《涼州詞》中的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逼鋵?,古詩文中有許多這樣能讓人產生共同感受的意象,如用“流水”代表對時光飛逝、年華不在的感嘆,用“磐石”代表對愛情或其他事物的忠貞,用“浮云”代表君子在名利面前豪放不羈的那種豁達態度,用。夕陽”來形容愁腸百轉的心情,用“柳”來抒發離情別緒,……總之,由于歷代詩人的反復應用,一些常見的物象,幾乎都被賦予了特定的涵義。熟悉古詩詞的人,幾乎一看到出現的物象,就能猜到詩人心中所想,明白詩人所要表達的內容。通過意象的把握,可以深入理解詩人的情懷,歸納意象,猶如給學生一把打開意境之門的鑰匙,可以使學生快速的理解詩詞意境,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3.展開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在詩詞意境中自由飛翔
藝術離不開想象,詩詞作為文學藝術的最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更是與想象息息相關。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可以在腦海中展現出詩詞的獨特意境,從而深切體會詩人的內心世界。
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它深切的體現出了一個天涯游子孤寂愁苦的情懷。學習時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在秋天這個容易觸動愁情的季節,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看到纏滿桔藤的老樹、回巢的暮鴉、靜默的小橋、潺潺的流水、恬靜安適的人家時,一定會萌生很深切的惆悵之情和悲涼之感,此時正值黃昏,夕陽將自己和瘦馬的影子越拉越長,在暮色蒼茫中,自己的鄉愁也越來越深,孤寂的感覺就像漫漫長夜一樣鋪天蓋地席卷而來,叫人怎能不愁情滿懷、肝腸寸斷?學生借助想象,可以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體會出作者孤獨走天涯的悠悠哀愁,自然能夠融入作品孤寂愁苦的意境之中。
二.合理運用古詩詞,有效滲透作文教學
1.直接引用
就是圍繞一中心或某一話題,從知識積累中把相關名句提取出來為作文所用。直接引用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1)引用名句
“……我愛我的樂園,它是我回避煩憂的港灣。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呢?‘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畎撞攀俏艺嬲闹?。考試的成績,每次都像晴雨表一樣陰晴變化……”這是筆者從一學生作文《我愛我的樂園》中截取的一段文字,小作者靈活引用了李白的詩句,恰到好處地表露了自己的心跡,宣泄了自己熱愛樂園的情感。
此外,如能根據文章的內涵、主題或作者的情感引用恰當的古詩詞,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深化主題的作用。如寫母親的文章,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的結尾: “經過這件事,我終于明白母愛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千叮萬囑:母愛是‘惜孟母,擇鄰處’的學習激勵”;而有些同學的結尾卻是現代詩味: “母親是遮風擋雨的傘:母愛是我跌倒了永不放棄的手;母愛是一杯熱氣騰騰的牛奶;是溫暖的被子;母愛是我永遠讀不完的書?.”可見.結尾運用恰當的詩詞,一方面可以增強語勢,加深讀者印象,另一方面又能照應開頭,使文章顯得圓滿.讓人回味無窮。
(2)名人+名言+內涵
如寫有關春天的文章,可提供學生一些詩詞范例“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所以學生在寫起這些景物時,會不由自主地應用。
“春天是什么?是白居易‘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紅花綠波;是志南‘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和風細雨;是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柔滑朦朧;是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的鶯囀花香?!边@段文字靈活引用詩中名句來描述春天的美景,讓人倍感親切美好。
2.間接引用(或稱化用)
根據作者本人的理解,把他人的文句加以改造,巧妙地“化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它需要一個加工提煉的過程。如:“五斗米不能令你折腰,你選擇的是南山下的;帝鄉富貴不是你的心愿,你選擇的是回鄉種豆除草;嫌宮廷太繁雜,你寧愿選擇桃李縈繞的草廬;嫌案牘太勞形,你寧愿選擇欲辯忘言的獨坐?!边@段文字作者把陶淵明《飲酒》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與《歸園田居》中“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余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等詩句巧妙地鑲嵌在自己的文章中,為中心服務,同時也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品味。
三.改動字詞
在寫作時,將詩文名句中某些字詞稍加改動并合理運用到作文中,顯得新穎獨到,妙趣橫生。有的同學在自己的作文中,根據文章內容,將學過的詩詞加以創造,以增加文采,增強文章的生動性和形象性。一位學生在學過《王熙風初見林黛玉》一課后就借用王熙風的外貌“粉面含春威一露,丹唇未啟笑先聞”來寫老師的外貌“臉面淡然威不露。身影未到步先聞”;又如一學生在母親節寫道:“獨在外鄉為外客,每逢佳節更思親。兒知媽媽在外鄉,滿桌飯菜少一人”這樣的再創造,使其更富有個性化色彩,也更有現代意味。
四.“舊瓶裝新酒”
就是套用古人詩作的形式,翻新內容,表情達意,具有形象風趣,引人深思的作用。譬如:“作業幾時有,把筆問青天。不知北京時間,現在是幾點。我欲上床睡去,又恐明日挨訓,言語冷似箭,無限苦悶情,不識少年心。手發酸,身乏力,腦灌鉛。不敢有恨,此身不知在何處。爹是望子成龍,娘是盼女成鳳,此事古難全。但愿少作業,從此開心顏。”這段文字套用了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格式,反映中學生課業負擔的沉重,可謂入木三分。
當然,話題作文中引進名言的方法遠不止這些,以上的四種方法,只是筆者近年來指導話題作文教學中的點滴體會,多有疏漏,僅供參考。前面我們闡述了古典詩詞名句引進話題作文教學中的意義,作用及方法,但這并不意味著可無限制無原則的隨便亂引。必須堅持適可而止的原則。否則會適得其反,成為“古紙堆里掉書袋”,“掏老祖宗的衣兜”(呂淑湘語)。在學生日常作文中,常犯這樣的毛病,有些學生轉引名句時,沒吃透名句的內涵,誤以為引得越多越好,大有泛濫之勢,引得牽強,令人費解。
篇8
誰說,歲月無痕?在這“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的季節里,到處是“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的蕭瑟景象。此刻,唯有你這片片秋葉,還倔強地站在秋的肩頭,執意打撈夏的美麗!其實,你那一襲墨綠滲黃的秋衫,本身就是一種沉淀的華麗,一如平平仄仄的詩,詠嘆出秋的旖旎。
俯仰之間,揚手是春,落手是秋。時間好像注上了劑,匆匆從指尖滑去。轉眼已是“黃蘆千里月,紅葉萬山霜”的況境。一抹碧綠,瞬間成了紅黃,一縷涼風,踏黃了歲月的痕跡。那片片靜美的葉子,站在萬木枝頭,擺出了秋的姿勢。張揚了一春一夏的你,此時有了些許的疲憊,于是,你在寂靜的等待,等待一場蕭蕭風雨的洗禮。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靜候之后,便是一場冽冽風雨的浩劫,你羸弱的身體被秋風撕咬著,然后拋向蒼涼的大地。一陣陣疼痛,在空中打著旋兒,不禁潸然淚滴,滴成一個悲涼的秋季!其實,此刻的你,是你一生中最飄逸、最靈動的時刻,長空中,你翩翩起舞,婀娜多姿,憑吊著春的冷艷,夏的絢麗。在秋的世界,那一山一水,一朝一夕,都因你的存在而更加豐姿!
一場瘋狂的勁舞之后,你端坐在秋光里,默讀著你那曾經翠綠的文字。于是,你把夢想寫滿寄往未來的信箋,告知下一個春天,你到的消息。秋葉,我沿著你清晰的葉脈,已然走進你的世界,看到了你冬的歷練,春的孕育,夏的茁壯,秋的瑰麗。你那透明的美,欲燃的紅,讓我對人生有了新的詮釋。
人生,何嘗不是這一場轟轟烈烈的秋葉,淺踏流年,撐過蔥綠,走過繁華,最后,步入這殷紅金黃的秋日。在這深秋暮景中,我安然地靜倚著一抹斜陽,淡定地看著花開花落、云卷云舒,任由那縷縷涼風,撩動我那緩緩的思緒。風中,我俯身拾起一枚飄落的秋葉,又一次目睹了你的風采:通透,沉穩,厚重,美麗!
篇9
[關鍵詞]當代電影;古典詩詞;詩化走向
中華民族是一個詩詞大國,從《詩經》到《楚詞》到漢賦,從唐詩到宋詞到元曲,可謂是名家輩出,精彩紛呈。流傳到今天的古詩詞作品,經過了歷史的淘洗,有著永恒的藝術魅力,這些文質兼美的優秀詩作,以其生動感人的形象、耐人尋味的意境,不但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生命的感悟,而且留給人們強烈的美的享受,使人在不經意之間獲得心靈的凈化和情感的升華。在我國古代,占思想主流的儒家一直把詩教作為教化人倫,成就君子賢人的重要手段,孔子說:“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笨鬃硬粌H認識到了詩歌強大的教化作用,而且終身致力于推行詩歌教育,詩歌成就了多少風流人物。在欣賞“中國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之后曾經指出:“中國古典詩詞博大精深,有很多傳世佳作,它們內涵深刻,意存高遠,也包含很多哲理。學一點古典詩詞,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批判地吸收和創造性地繼承這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于滋養性情,陶冶靈魂、重鑄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東西無法替代的作用。而電影作為一種文化藝術,同時也是民族形象、文化精神和意識形態圖景的載體,特別是對于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的國家來說,電影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娛樂功能,而且不可避免地擔負著傳播中華民族美德,弘揚民族精神,激活民族奮進熱情,塑造人生理想和民族凝聚力的使命。中國電影詩意化,是指那些有意地借鑒繼承了中國古典文學尤其是古典詩詞的精髓,在表達上含蓄蘊藉、言有盡而意無窮。著重抒發內心的情感和性靈,不斷地發掘中華民族文化中那種獨特的精神氣質和美學內涵,彰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以其獨特的東方審美底蘊和民族精神傳播著中國的文化。
一、從古典詩詞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看當代電影的詩意化走向
在詩學領域,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感情和客觀物象相互交融、相互滲透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即情和境的和諧統一。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對詩歌意境的闡釋,是“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意境最充分地體現出身形、心物、主客之間的辯證統一,人的意識、情愫與物質環境互相滲透轉化,心靈外化為物象,物象洋溢著思緒,來回往復,延伸拓展,臻至渾然無跡之化境,達到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意境空靈、淡遠、自然,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現了無限”,“最超越自然而又最貼近自然,是世界上最心靈化的藝術而同時又是自然本身?!彪娪皳碛斜普嬖佻F運動的物質世界和再創時空的能力,在意境創造上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它的基本原則是以人物的思緒為靈魂,極力通過造型、語言、畫面、情節等各種元素,力求在電影中營造“韻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意境。導演吳貽弓說:“電影藝術可以借鑒詩的格律、節奏創造含蓄的詩的意境美?!?例如:《小城之春》就是一部充滿著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的作品。影片一開始采用先景后情的創作手法,首先映入觀眾眼簾的是小城城頭破敗與荒涼的畫面,冷風瑟瑟,草木萋萋,一個美麗而又幽怨的在城頭躑躅前行,伴隨著其哀怨、無奈、惆悵的畫外音,我們也會愈發感覺到其如眼前的破敗殘缺的城頭一般孤寂、凄涼、灰暗的心情,眼前所見,也正是她心中詩意情緒的外化。城頭畫面與人物情愫水融合二為一,創造出情真意切的審美意境。當然,很多詩意化的電影也采用了先情后景的手法,在影片《林則徐》中,導演鄭君里靈活地運用古典詩詞情景交融的美學意境創造了意境深遠的送別場面。當鄧廷楨的小船越走越遠,林則徐則沿著臺階往山上高處奔去,“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林則徐則一直奔到山巔古松白云間,眺望江上,淚盈眼眶,感慨萬千,但見江水浩蕩、小船漸行漸遠,沒入彎處,不見了。“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在這里,情至景生,景是情的外化,影片的空鏡頭絕不是單純的景物拍攝,它承接情而來,“一切景語皆情語”,空鏡頭中飽含著無限豐富,深遠的詩意情感意味。在中國詩意化的電影中,情與景更多的時候是水融,難以分開的。喜歡古典詩詞的霍建起,著迷于其中滲透出的綿綿不盡的意境描寫,“雖然我沒有讀過很多古典詩詞,但一直相當喜愛,我希望能用電影去傳達那些美好的感覺?!币虼耍谒淖髌分校總€長鏡頭都像是一首對仗工整的小詩,情景交融,營造出詩畫一般的意境。有的影片,在細節里體現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像導演張藝謀擅長賦予細節以豐富的思想文化美學內蘊,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們花在細節上的筆墨,在細節上鏡頭的數量,要遠遠大于在主要情節上的。”宋代詩人王安石在《詠石榴花》中說:“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真是一樹梨花一樹詩,影片中一個個細節、意象的塑造,就像朵朵潔白的梨花,編織成滿樹的詩意,營造綿遠悠長的意境。
二、從古典詩詞雋永綿長的含蓄美看當代電影的詩意化走向
含蓄美是我國古典詩詞審美的顯著特征,從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標舉“含蓄”一品以來,到歐陽修、蘇軾、姜夔等人,都大講“含蓄天成”之理。含蓄的韻致是一種包孕深潛、蘊籍懷藏之美。含蓄是一種高層次的美。雖擁有而不賣弄,雖潛蘊而不炫耀,雖涵養深厚而不侍才矜己?!拔┯袛蛋t萼在,含芳只待舍人來。”(唐徐凝《題開元寺牡丹》)這是一種含蓄之美。“緣情蓄意,詩之要旨也?!保ㄉ尽对娫u》)能否使作品具備含蓄之美,考驗著藝術家的美學素養和藝術造詣。在詩學中含蓄的最高境界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薄罢Z貴含蓄。東坡云:言有盡而意無窮,天下之至言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作為綜合藝術的電影,有博采眾長而熔于一爐的特點,力求蘊藉含蓄的條件是得天獨厚的,但作為視覺藝術的電影,又具有納一切形象盡收眼底的特點,所以“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含蓄蘊藉之美,就成為詩意化電影藝術家的追求?;艚ㄆ鸬摹赌巧侥侨四枪贰肪褪且徊亢铍h永、空靈流轉的電影,如詩如歌,恬靜悠遠,深山、梯田、小溪、青松、曲折蜿蜒的山路、飛翔的折紙飛機,合奏成一曲悠揚的交響樂,驅走了人們的疲憊、浮躁和冷漠。而置身于心靈的恬靜,和父子倆在一起,在那片蔥蔥郁郁的綠中行走,與大自然相擁,在天地之間,將身心舒展,像父子一樣,用心靈交流,心有靈犀。此時任何語言都是多余的,含蓄的鏡頭語言將整部影片打造得如同禪語心經,“返璞歸真”,澄靜透明、空靈悠然?!赌巧侥侨四枪贰肪褪窃诤钪猩l無窮空間,使觀眾心領神會,心有靈犀。父子間無言又默契的心靈交流,這一切都烘托出用任何語言都無法詮釋的溫馨暖人的人間至愛與親情。經典之作《城南舊事》也是一部盡顯含蓄之美的佳作。結尾車輪緩緩地馳動在“長城外,古道邊”的音樂聲中,掠過一座座墳墓,落葉滿地,英子滿臉淚痕,凝望著騎上毛驢向著相反方向漸漸隱去的宋媽默默無言,伴之以如泣如訴的樂聲,營造出一種“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詩化意境,含蓄蘊藉。中國詩意化的電影雋永、含蓄,耐人尋味,追求超于象外的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詩化境界,清靈飄逸,雖寥寥數筆而意趣盎然,在簡潔的鏡頭語言中傳達出豐富的美感生發之力。
三、從古典詩詞天籟淳樸的淡然美看當代電影的詩意化走向
在中國古典詩詞的審美中,素有推崇“自濃歸淡,以淡為宗”的審美傳統。平淡美被視為詩之極致境界,從老莊時代就開始推崇“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莊子?刻意》)。作為藝術理論的自覺,以晚唐司空圖最為突出,他在《二十四詩品》中標舉“沖淡”為其中一品。宋人梅堯臣明確地說“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保ā蹲x邵不疑學士試卷》)坡雖寫過“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詩句,可還是主張“發纖儂與簡古,寄至味于淡泊”,他說“大凡為文,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保ㄌK軾《與二郎侄》)可見平淡是一種功力的表現,非神厚、氣厚者不能達平淡,自然天成、大巧若拙是它的特征。正如詩意化電影風格中所表現出的“平淡”一樣,不是“中邊皆淡”的淡薄無味,而是“似淡實美”、“外枯中膏”的一種爐火純青的美學境界。它在表現手法上,不追求華麗、濃艷的畫面,而鐘意于平淡、委婉的鏡語,讓一切事物自然而然的發生進行,而不是刻意的雕琢。但是這種平淡并不是簡簡單單的平淡,在這種平淡中蘊涵深遠和豐厚,是無厚之厚,它淡而濃、樸而麗、易而難、枯而膏,既不等于枯淡無味,又不同于豐縟膩味,它于風清云淡、水流花落中悄無聲息地抓住觀眾的心,讓觀眾欲罷不能,陶醉其中。蔣欽民《天上的戀人》就是一部詩意化的淡雅、恬靜、質樸、自然的影片,如詩如畫的青山秀水、如夢如幻的風土人情、如歌如水的純真愛情,整部影片就像一股清泉在山間林中緩緩的流淌,舒暢、雋永、淡淡的,像霧、像云、像煙、像天上人間。故事發生在一個云霧繚繞的一個小山村里,這個村莊儼然是一個世外桃源,像“天上”人間一樣,那里的人們,古樸、善良、寬厚、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在無為、樂天知命的日子。一切都平靜如水,豁達寬厚如山,淡泊無痕。影片沒有大喜大悲的縱情流露、沒有生生死死的糾纏不休,有的只是拈花微笑般的淡然之美。霍建起的《暖》也是一部“脫盡脂粉,洗盡鉛華”的作品,如一塊溫潤光潔的玉石,貌似平常,但平中見奇,淡中藏濃,淺中含深,平淡之中傳達著不盡的意韻。靜若止水,又深沉飽滿。在漫天悠然飄蕩的蘆葦花絮中、在綿綿雨絲輕舞中、在縹緲流動的云煙中、在上下翻飛搖曳的秋千中,在少女深情的等待中,在往事與現實的不斷閃回交織中,在初戀情感的甜蜜與現實境遇無奈悵惘的重疊中,細膩自然的表現出那段一輩子都難以釋懷的青春戀情。影片中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一切都那么風平浪靜,緩緩流淌,好似千年一夢。鏡頭在拍攝小橋、細雨、水牛、秋千等鄉間景物時,沒有炫耀拍攝技巧,而是一種深情的凝視,在凝視中,家鄉的一花一草,都被賜予了魔法,有了躍動的靈性,變得溫暖而又真摯,于是在這種自然、恬淡、溫情的環境里,觀眾仿佛時時淋得到江南翩飛的細雨,處處聞得到田野花草的清香,感受到那個如丁香花般結著愁怨哀愁的姑娘。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風中各自愁?!保ɡ钌屉[《代贈 》) 丁香花在古典詩詞中已定格為哀愁的象征。在這里讓觀眾置身于詩化般的優美意境,達到一種恬靜的審美享受。
以上主要是從古典詩詞的柔靜、恬淡、婉約、清麗的詩意之美來論及當代電影的詩意化走向。另外,在詩詞的審美中,李白詩風的豪邁狂放、一瀉千里。蘇軾、辛棄疾詩詞的慷慨激昂。高適、岑參詩詞的粗獷雄壯、蒼勁有力等。也表現在中國的有些影片中,它們以其奔放、灑脫、酣暢淋漓的鏡語風格,表現著古典詩詞中豪放、雄壯、粗獷的審美功能。例如,《紅高粱》就是一部體現著陽剛之美的代表作品,尤其是以高粱、酒神為意象,使影片場面更加豪放粗獷、驚心動魄。還有《黃土地》也同樣追求著蒼涼、厚重的詩意之美。這些影片融合古典詩詞的審美情結來點燃觀眾濃烈的生命體驗情懷。
[參考文獻]
[1] 禮記?經解.《十三經注疏》[A].北京:中華書局,1908.P1609.
[2] 等同首都觀眾一起出席中國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N].《光明日報》.1999-02-21.
[3] 王東.《霍建起在東京》[J].新電影.2003,(12).
[4] 張藝謀.《中國電影報》.2000-1-13.
[5] [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含蓄》[M].
篇10
【關鍵詞】高中語文 李商隱 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8-0040-01
古代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璀璨明珠,是國人文化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一定的地位。如何正確地閱讀古代詩詞與領會古詩詞所特有的涵韻,增加學生文化素養,是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探究的問題。這里以高中人教版教材中李商隱的《詩二首》為例,談談古詩詞的教學欣賞模式。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李商隱吧。
李商隱,晚唐著名詩人,字義山,作品收入于《義山詩集》。他一生作品頗豐,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如“留得殘荷聽雨聲” 、“春蠶到死絲方盡”、“此情可待成追憶”等等。他的詩以新奇的構思、麗的格調自成一派,就算在詩人大家林立的唐朝,也難掩其獨特風采,成為晚唐詩人的杰出代表。
一、剖析創作背景,理解詩歌大意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每一首流傳千古的詩歌都是作者思緒精華的高度濃縮,來自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因此每一個詩歌作品都有其創作的背后故事。我們只有通過追溯作者當時的創作環境,感悟他的創作意圖與創作心境,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更好地體會到詩歌作品中所要傳達的內在涵義,捕捉到隱藏作者在文字背后的深意。因此,教師在詩詞的教學時應該首先介紹的就是作品的創作背景,把詩詞還原到當時當地歷史環境中才能找到根源。那么李商隱是在什么情況下創作《錦瑟》的呢?我們來看看他的經歷。李商隱生于晚唐時期,這時候盛唐的繁華已去,余韻猶存,社會開始動亂,藩鎮割據,黨爭派立,敏感抑郁的詩人處于亂世之中,夾縫生存。李商隱生于落魄家庭,早早撐起門戶一心光宗耀祖,19歲入仕,25歲中第,頗有才名自視甚高,雄心壯志,卻屢屢遭遇坎坷,一生疲于奔波輾轉流離,始終沒能大展宏圖。在創作《錦瑟》時,他已經是中年,體弱多病,心境低沉,年輕時的意氣風發豪情壯志已經流逝,只留下對繁華青春往事的惆悵追憶。因此《錦瑟》全篇,就彌漫著淡淡的感傷之情。但詩人的眼界與心胸高人一籌,使他沒有一味地留連沉溺于自憐自傷的低等情懷中,而是以一種超脫與距離的心態,把回憶與現實、理想與夢境區別開來,讓讀者在欣賞作品時感受到別開生面、超凡脫俗。
二、解析詩中典故,追溯影射涵義
中國古詩詞講究含蓄之美,注重詩的含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此在很多詩詞作品中講究典故的運用。一首詩詞中典故運用得是否巧妙、是否恰如其分,往往代表詩人創作水平的高低與文化造詣的深厚。越是巧妙的典故,越能創造出回環往復,帶來朦朧詩境,越能讓人細細品味、心神領會、產生頓悟。不可否認李商隱是運用典故的個中高手。李商隱的作品中很少采用全景式呈現,讓人一覽無余,而把許多相差千里的經典史故串聯堆砌一起,借用典故的象征意味,以象征手段作印象式、片斷式的表現,構成多棱面、意蘊復雜的境界。例如《錦瑟》中間兩聯:“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四句連用四個典故――莊生夢蝶、望帝化為杜鵑啼血、南海鮫人泣淚成珠、紫玉韓重恨別情事,營造了如夢如幻的仙人意境,充滿理想虛無縹緲、遙不可及的傷感情懷,也表現了普羅大眾對美好事物的心生向往,也傳達了詩人求之不得的遺憾心傷。四個典故的片斷式連接,情調意境的內在統一,構筑起全詩色彩斑斕、光怪陸離的朦朧畫面。同樣在另一首詩《馬嵬》中,李商隱也是一連串用了“虎旅”、“雞人報曉”、“七夕牽?!薄ⅰ澳睢钡葰v史故事與民間傳說典故,來表達唐仁宗今非昔比的,恩愛轉眼成空的悲憫可笑境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對這些典故仔細講解,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體會到詩人的創作用意。這樣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三、營造韻意氛圍,品味詩意真章
中國詩詞講究對仗工整、平仄韻律、興發轉承、脫俗意境。越到晚唐與宋朝,詩詞越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格式的標準。如果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也過于強調以上這些條條框框,那么學生的發散思維與欣賞能力將會受到很大的局限。因為真正的詩歌是散漫的、自由的、揮灑自如的,詩詞的對仗與詞匯的堆砌那都是一個優秀作品的枝末小節。真正的好詩最重要的就是意境,而不是拘泥于工工整整、平平仄仄這些條條框框。因此在李商隱詩詞欣賞與教學中,要注重營造詩意的韻味氛圍,才能帶領學生品味詩意真章。例如《錦瑟》的起句“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就用非常平淡的語句,突顯詩人睹物思人,借物抒情的表達手法。整首詩詞起調平平,卻在最簡單的語句中,勾起了讀者對年華易逝、青春難再的感傷,這種淡然的回味悠遠而持久,因為追憶似水年華是人類共同的情懷。詩人用凝練的詞語輕易把讀者帶入了美麗而憂傷的回憶之中?!跺\瑟》的收尾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更是揮灑自如,沒有一絲穿鑿的痕跡,《馬嵬》的尾句“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也是隨意之至。如果從對仗和平仄看,這些詩句全然沒有遵守七言律詩的規格,但《錦瑟》的尾句卻是全詩的精華所在,之前的平淡與中間的華麗,都是為了最后的鋪陳:當時這段往事非常值得珍惜,可是年少的我們哪里懂得呢,最終在懵懵懂懂中,一切都流逝于時光之中了。至此全詩意境的已經得以升華,使之成為傳世之作。
總而言之,通過對李商隱《錦瑟》、《馬嵬》二首詩的教學賞析,我們認為在古詩詞的教學時,應該注重作品背景的挖掘與典故的品味,但是真正的詩境是超脫平仄、韻律、對仗與轉承這些規格的,妙手偶得的佳句,根本不拘泥于固有形式。因此學生在品味經典詩詞的時候,不能只著眼于一詞一句的工整合規,而應著眼于在整體詩境上捕捉詩人靈動的思緒、把握全詩意境與領會詩歌的內涵,這樣才能提高自身的詩歌品鑒水平,從而感受更多古詩詞獨有的美妙體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