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詩散文范文

時間:2023-04-03 15:26: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情詩散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情詩散文

篇1

曲曲木削成的翹扁擔,挑著苗鄉人的驕傲。

崖腳谷底茂盛著綠樹,選那粗壯拐翹的砍了回寨,磨得透亮的厚背斧讀著一圈一圈的年輪,光溜溜如一支流動的山歌,也就亮悠悠削成苗鄉人臂彎樣的翹扁擔。

苗鄉人總會生出沉穩而狂望的寄托。寄情于它翹起的兩端,苗鄉日子的硬擔竟能壓變悠悠青石板山道,翹起的意識卻悠悠然讀著苗鄉昨日未盡的故事。故事古老而新鮮,如同它彎曲的肌體染透苗鄉人擠出的熱汗,斑斑駁駁,混混沌沌,升騰為一種板不直壓不屈的超脫。

有如一架拉得很滿的強弓,天生的回天彈性,苗鄉人粗獷的熱情和火焰般的癡情于翹中溢出,沉醉于山羊與阡陌的厚望之中,去山那邊擔回滿坡滿丘滿塊的牛包谷,羊角椒,走平壩挑回整壟整壩的雙頭谷或挑來挑去苗鄉圓圓白白的迎親定親糯米粑……

有如呼呼生風的翅膀,扇動于入林的小路,過山的石徑,把苗鄉奢望寄給遠方的世界,迷人的新故事從山外擔回山寨,日子活脫脫一首優美的詩。

苗鄉人的敦厚、寬達、亢奮、執著、呼嘯浪漫與深沉,于翹中凝聚。

翹扁擔,苗鄉人的筋骨,一個民族剛直不阿的象征。

青頭帕

盤盤纏纏的青頭帕,寫著苗鄉獨特的風景。

于巖坎邊腳的吊腳樓里,于方方正正的火塘邊,那架古老的紡車,始終轉動著屬于苗鄉人的心中的太陽與月亮,嗡嗡的紡車聲唱漲雄性母性的河,人生想象是否就此被紡得舒展而綿長?情感之樹是否也被紡得纖細而柔韌?

偏把頭帕染成很深的大青色,滾壓成透透亮亮的風姿。與縫縫旺旺的秀發融為一體而洋洋自得地疊起,也如同疊起了苗鄉人那甜甜酸酸的夢。自然無須回顧任何過程,便能深深品出帕的意義和象征。

呵,但愿人生如此綿長,愛情如此纏綿。

頭帕青青,愛情永恒。

青布傘

彎把子的青布傘,遮著苗鄉人經古的日子。

頭上的月芽兒是彎彎的,腳下的路是彎彎的,背簍里的鐮刀是彎彎的,便也長出了彎把子青布傘如此彎彎的意識。

彎把子青布傘曾遮過一個苗阿妹與苗阿哥青果果般未熟透的愛戀傳說。

阿爸阿媽打發遠嫁的阿妹,深切的祝福,慈和的愛于傘中實實系著,阿妹以此長成遠方的綠樹。送親的隊伍遮暗一路狂熱的日頭,攆跑滿山谷的云霧。

把青布傘撐得半張半開,于是傘的痛苦,傘的喜悅,傘的情愫,傘的思念也就很彎很曲,生怕一撐就折斷了本已彎彎的癡情與凝望。

于苗鄉趕場的日子,場尾場頭用它的涼蔭蓋住緋紅的一對對臉龐,一路相伴十里遠,只怨世間只有閏月沒有閏日和夜。

苗鄉歌如潮涌的清明節、四月八、趕秋場、儼然一個個圓圓的歌篷,情從中生出,歌從中飛出。

篇2

記:我們知道您幼時成長于臺灣,后來移居香港,寫出《香港三部曲》等有分量的歷史小說,請問這些豐富的人生閱歷是否觸發了您的寫作靈感?

施:離開臺灣以后,我在香港居住了17年,那是非常重要的歲月。記得初到港島時正巧是中秋節,我帶著女兒去維多利亞公園賞花燈,覺得五光十色的香港很美。后來搬家到半山,每天黃昏站在陽臺上,能看到整個尖沙咀的燈“唰”地一下亮起來,就像被仙女棒施了魔法。

當時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發展迅速,人在其間也會不知不覺被“異化”。那時候我覺得香港的女強人,白天比男人還精明能干,到了夜晚卻分外落寞。于是我重歸文壇,觀察商業社會的職場眾生相,將這座華城的光環和陰郁都訴諸筆端,寫出《維多利亞俱樂部》等一系列“香港的故事”。后來我開始對香港有歸屬感,明白了在時代洪流中,唯一能做的是退回自己作為作家的位置,以筆為劍。此后我的寫作逐漸有了歷史的關懷。

記:“大河小說”來自法語Roman-Fleuve,指長篇系列并帶有歷史性的小說。我們知道,您的代表作《香港三部曲》《臺灣三部曲》就是以女性為主角的、極有分量的大河小說,是什么樣的想法促使你寫出這些鴻篇巨著呢?

施:中外的“大河小說”大多由男性作家撰寫,因為根據通常的偏見,男性作家擅長這種帝王將相、百年功業的“大敘述”,女性作家只能書寫婚姻、家庭之流的“小敘述”。但我堅信女性的權利要靠自己爭取。

為了寫好這兩個系列的作品,我花了好多功夫研究歷史。那個時代的人住什么房子、穿什么衣服、出行乘坐什么交通工具,等等,都一一考據。舞臺搭好了,接下來就要想人物,我記得當時有這樣一個細節:我經常在家中后院看到很多昆蟲,其中有一種特別的蝴蝶――小小的黃色翅膀上“爬”著斑點,精致、嬌嫩,卻充滿生命的韌度。它表面嬌弱,內里自立,一如香港的縮影――從小漁村到如今的亞洲金融中心,依靠自己站起來,歷經幾多掙扎!于是,我也找到了這部作品的立腳點。

單調、沉悶的生活,孤僻的性格,讓她感到抑郁,卻也激發了寫作動力。

記:您17歲時寫出處女作《壁虎》,一鳴驚人,刊登于《現代文學》雜志并得到白先勇的認可。您當初是基于什么原因走上寫作這條路?

施:我在臺灣鹿港長大。那是一個沒落的小鎮,古代曾經是著名港口,到了清末,因為泥沙淤積通航不便,貿易地位下滑,成了廢棄港。在我印象中,鹿港的街道都是“彎彎繞繞”的,雖是為了防風而造,但總給人一種陰森的感覺。加上眾多的廟宇、祭祀,更讓幼年的我感到抑郁。

閉塞的小鎮上,我能參加的活動少,生活貧乏苦悶,很不快樂,一些想法和情感無處寄托,就去閱讀和寫作。因此,文學對我孤僻的童年是一種拯救。記得那時,我經常看姐姐的藏書,書里有另外的世界。后來開始自己寫東西,每晚睡前在床頭放上一支筆和一個本子,在夢中想到什么就馬上爬起來記錄,那種欣喜的感覺到現在都還記得。

記:您提到了年少時期在鹿港沉悶的生活,現在有不少中學生也是這樣,認為自己奔波在學校和家之間,生活單調。您找到了文學作為寄托,而他們可以怎樣發現興趣、探索這個世界,尋找到自己的寄托呢?

施:首先,我所處的時空環境跟他們不一樣,我最終走上文學道路不單是自己的選擇。現在年輕人的矛盾就出在他們的選擇太多,反而無所適從。我認為,一個人活著首先要找出屬于自己的Priority(首選),也就是主要道路,比如有人喜愛集郵、拍電影等。然而,現在接觸世界的方式又多又分散,導致大家很難靜下心來。所以說,專心很重要。在眾多選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合適的,然后用心去做。當做出一點成績,有了自信,就可以繼續走下去。我覺得,與其在茫茫人海中游泳,倒不如抓住最實際的一根棍子,慢慢堅持下去。

記:了解世界的方式越來越多元,喜愛文學的中學生卻沒有以前多了,但大家還是要學習寫作,對此您有什么建議呢?

施:你說得不錯,如今的寫作者更像手工匠人一般,固守對傳統的堅持。雖然19世紀是文學的時代,20、21世紀已經是影像的時代,未來可能會借助另外的媒介講故事,但畢竟故事永遠不會過時。

我始終相信,寫作是一種工本費最低的愛好,只要有自己的感觸,有臺電腦,什么時候你都可以寫。如果你想要當鋼琴家、畫家,還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和尋找合適的場所呢。而且,每個人都有對生活的感觸,有自己的痛苦和快樂,以寫作抒發感受是最好的啟迪和療傷工具。我一直認為,人有自我提升的力量,這一過程就能通過寫作達到。所以中學生千萬別把它當作必須完成的作業,而要真摯地表達所思所想。

另外,我覺得年輕人也不要太功利,不要總急著以發表文章為目標。其實呢,只要寫出讓自己開心的作品,和朋友分享,這樣就很好了。

閱讀經典,觀察生活,熱烈抒發感情之后再冷靜沉思――這些是提高寫作能力的秘籍。

記:那么您認為,如何才能寫出優秀的作品?又如何能達到文采和思想深度的提升呢?

施:一方面,閱讀好的作品當然重要,我推薦大家讀經典,讀多種類型的書。在閱讀過程中,可以注意學習它的語言,學習它對于題材的選擇,人物的設定和情節的發展。另外,挑選合適的閱讀作品,選擇與你的個性和思想達成共鳴的作者,也就是當你看那個人的作品,發覺正說出了你想說的,你就更能投入,進而提高自己的文學水平。

另一方面,寫作者除了大量閱讀,觀察力也相當重要。如果想寫出好東西,要對世界多觀察,觀察之后也要跟世界保持距離,有自己的思考。畢竟,所有小說共有的東西就是要寫人類的情感和思考。

記:那您有沒有什么推薦的故事呢?

施:有一部小說改編的電影,叫《華氏451度》,是一個科幻故事,講述在未來的世界,書被禁了,人們不可以看書,只要發現書籍就會把它們燒掉。有一群人為了保持書的存在,每個人選擇背一本書。因此只要這個人活著,這本書就活著,他們就像“書人”一般。類似主題的還有一部《昨日之島》,都是在講人文精神的重要性,都很適合中學生閱讀和思考。

篇3

請為我捎回那顆失落的心吧!

故鄉的雨啊!

請為我找回那些走失的淚水吧!

故鄉的云啊!

請為我寄來母親癡癡守望的目光吧!

……

鄉魂

雙腳浸在泥土里,趟出綠色的航線,炊煙是只滿載鄉魂的船。

托起飽滿的生命托起火紅的構思托起無數奮飛的翅膀,我站在故鄉這片芳馨的黃土地上。

讀一部美麗的寓言。

讀一部悲壯的史詩。

心與泥土的脈搏一同律動,希望在心中激蕩,在心中燃燒。

從老黃牛的咀嚼中,我感知土地慈母般的深情厚誼,揮汗如雨耕耘每一個陽光的日子。

看著那耕作的背影,透徹歲月漫漫風塵,疲憊之后,滿足之后,茫然與孤獨依舊沉重,分明感到來自靈魂的陣痛。

鄉土之上,勞作的人們,十個沉默的指頭,滴著漆黑的血,鐵質的淚守望如神的季節,開山犁地的聲音,從他們的喉嚨里吼出來。

鄉魂,我縱然流落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你的影子留下、切碎、晾干,腌制成咸菜,在想你的時候,擺出來,下酒。

泥土為岸

黝黑黝黑的是故鄉芳馨的泥土。

泥土為岸,我漂泊何方?

細細品味來自泥土的回聲。

沉實的苞谷和洋芋,使我仰望所有勞動者的姿態。

一張張古銅色的臉龐,一雙雙深邃的目光,凝聚著希冀,在沉默中挽住收獲的喜悅,連同那不變的膚色一起切入這片熱土。于是,我一生的根系深深地嵌進鄉土之中,浸透了血和淚的夢在此綻開熱情。

沿著泥土溫馨的足跡,我掬起靈魂的四季,用全部熱忱錘煉每一個平凡的日子。

因思念而豐滿的我注定成為你風雨中不滅的和弦。

是愛,我就永遠執著,縱然在夢中會燦爛咆哮。

是歌,我就凌駕于沉默,縱然淚已成行也要唱紅四季。

炊煙里的夢

炊煙里的幸福是我今生無法表達的幸福,炊煙里的語言是我來生也無法詮釋的語言。此時,我清楚地聽到母親呼喚我乳名的聲音從炊煙里溢出,隨著清風送到我耳畔。

站在季節深處放牧牽掛,被一句方言刺痛的目光正眺望黃土地上父親手中的犁,一聲鞭子的響動,滴打在我的心上,血紅點點。

故鄉正在一縷炊煙中慢慢隱去,只留下一個孤單的身影于山間守望。

雞蛋

雞蛋是母親的銀行,被母親儲蓄節儉成一份小小的家產。

它典當了自己,贖回潤色生活的油鹽醬醋。

它放棄了充當豪華的晚餐,換來了針線讓母親縫補衣裳……

這苦命的蛋啊!拯救了多少農家孩子饑餓失學的童年。

小時候,我的生日母親煮熟了一個紅紅的雞蛋,融融的蛋香在我的記憶中溫情綿綿……

長大后,異地求學,我在大城市揮霍情感和匯款,它曾孵出一只小雞破殼而出,啄痛我內疚的心。

現在喲!在遠方,我常常站在黃昏的邊緣,看暮色汩汩漫過天邊,耳畔又傳來母親喚雞歸巢的聲音。

鋤禾

那柄唐朝的鋤像我的一顆門牙,現在,它又一次咬住了泥土。

一種疼痛,一種震撼的戰栗,自時間和肉身的根部傳來,宛若多年前我在你稻香的手臂,留下的齒痕,愛情說:想不生銹就得變成鋤。

鋤禾,鋤禾。

而手中的鋤柄是另一種莊稼。

雨在谷雨拔節,夏日正午的陽光有抽不完的穗。

從一首詩的第一行鋤起,翻新的言詞,民謠,昆蟲,渾厚的搖籃,精耕細作,我聽到幼兒園的禾苗齊刷刷的朗誦,如翠鳥掠過擁擠的田地,布谷,布谷,誰的腸胃轆轆鳴叫!

鋤禾,鋤禾。

篇4

純情的五月,

飄起縷縷相思,

在記憶的深海里,

過去的春風,

在一場突降的冷風雪里,

冰凍了我所有的癡情,

唯有一陣風沙,

在空蕩蕩的星際,

紛紛揚揚地舞動著,

就在我多情的眸子里,

喚起記憶的往事,

不屑的漠視之中,

你的倩影,

如一縷思念的琴聲。

驟然間,

綻放于我心之凈土上,

轉瞬紅塵中又像風沙一樣,

不知去向何方?

冰清玉潔的你,

是我最親切的偶像,

你己走入我生命的中心,

即使一千次地回憶,

一萬次地將淚溢滿心頭,

我也不愿絕望地接受,

紅塵里風沙虛偽的微笑。

等待的時光里,

你并沒有如期走進這塊土地,

但我并不在意,

我知道,

你曾試圖用單薄的腳步,

努力地走過情緣的春天,

當華光流逝,

我依然如一株風雪里的寒梅,

在近乎絕望中,

心中充滿了希望的暑光,

歲月緩緩推動時光的磨盤,

將我癡情的淚水,

都碾成粉末的時候,

我依然孤獨似雪野里的蒼狼,

篇5

一、以讀者的身份初讀文本

抒情類散文是作者“情動而辭發”的產物,重在表現作者的思想感受,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其突出的特點是強烈的抒情性。不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是文學作品的閱讀者,閱讀時應如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談美》中所說:“慢慢走,欣賞啊!”即讀此類文章,首先要有一種欣賞的態度,把自己當成最普通的讀者,以放松的心態去欣賞作品,以獲得最自然的閱讀體驗和最真實的審美直覺,這種感性的閱讀是進行抒情類散文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教師一開始就把文章當做教材去閱讀,必然會帶上許多功利性因素,從而破壞作品本身的整體美,影響對作品的欣賞與解讀。

二、以教師的身份再讀文本

古人云: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無情物,尤其是抒情類散文,它是作者彼時彼地一種情感的迸發,每一字每一句都傳遞著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不可能完全地將文章“回位”,但至少應盡可能地還原作者最初的創作意圖。為此,教師必須進行拓展性閱讀,弄明白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和情境。

1.通過“文眼”來理解內容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理解抒情類散文,要善于抓住能夠體現散文之“神”的“文眼”。“文眼”就是課文中最能體現文章主旨的詞句,它能揭示作者為文的緣由與目的。“文眼”可以是一個字、一句話、一個細節、一縷情絲,乃至一景一物。它有時顯而易見,有時則委婉含蓄;有時在篇首,有時在篇末。解讀時只要抓住這個“文眼”,就可以把握住文章的主旨了。例如《再見了,親人》中的后半部分這樣寫道:“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這是全文的中心段,也是全文結構的中心軸。全文圍繞這個“文眼”,描寫了中國志愿軍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感人場面。抓住了“文眼”,理解文章如何行文、如何傳情達意就迎刃而解了。

2.憑借想象來感悟意境

在抒情類散文中,作者往往運用獨具質感的優美的語言,來創設特定的意境。作者在這種意境中,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而虛地娓娓道來,表達其真情實感,實現物我的統一。在這個過程中,在經意和不經意間,作者會在文本中留有一些空白。這些空白,是催生讀者想象的空間。感悟此類散文的意境,就要抓住文本的這些空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進行想象和補充。豐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補文中的結構空間。在這個過程中,讀者就會品出其中之味,獲得藝術的享受。如《大瀑布的葬禮》一文,文中第三、四兩個自然段描繪了大瀑布昔日的壯觀。雖然篇幅不長,但是意境開闊,富有詩情畫意。在鑒賞的時候,必須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充分調動視覺、觸覺、聽覺甚至嗅覺等多種感官來感悟文中的世界;只有學生借助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感受,才能體會出作者構思的精妙,感受意境中蘊含的感情。

三、以學生的身份三讀文本

篇6

初識作者

林清玄,臺灣高雄人,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曾任臺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30歲前,林清玄得遍了臺灣所有文學大獎,被譽為“得獎專業戶”。他寫作三十年,成書百余部。他堅持自然、厚味、有機的文學,因為他深信“有真感情,就有好文章”。他以慈悲為經,智慧為緯,編織文學的錦衣,因為他深信“有大思想,才有真文學”。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國臺灣、大陸、香港及新加坡選入中小學教材,也多次被選入大學國文選,是國際華文世界被廣泛閱讀的作家。

林清玄的創作之路

對林清玄來說,走上寫作之路,其實并非最初的愿望,最早,林清玄一直想當畫家,甚至還跟著林崇漢畫了一陣子。不過,走上寫作的路,他倒沒有一絲后悔,寫作要自由得多,更能清晰地描繪出自己的心路歷程,以及所見、所思、所感。

7歲開始背誦唐詩宋詞,8歲獲得了全臺灣兒童繪畫賽優選獎,10歲就開始讀小說,在初中時,他便堅定當作家和暢游世界的愿望。林清玄17歲在高中開始發表作品。

1972年,林清玄考取世界新專電影技術科,他在學校非常活躍,開始認真寫稿,忙于創作。1973年,20歲的林清玄出版了第一本書《蓮花開落》,之后便一發而不可收,寫出了《春火》《大地勇士》等小有名氣的幾十部劇本,只是后來在其散文的巨大光環下反而鮮為人知了。在大學時創辦過《電影學報》,擔任《奔流雜志》編輯,在《新聞人》周報任總主筆。在那段時候,他在文壇漸露頭角,開始受到了矚目。

從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后,林清玄開始在新聞行業工作。林清玄曾任臺灣最大的報紙之一《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位。

在從事新聞工作的同時,林清玄繼續自己的寫作。1979年起連續七次獲臺灣地區的文學獎。30歲前,林清玄得遍了臺灣所有文學大獎,被譽為“得獎專業戶”。

31歲,林清玄已是很成功的報人,在即將升為報社社長、發行人這一令人羨慕的職位時,為了不被報社事務牽連而繼續少年時的作家夢,他辭職成為自由作家。

這以后,林清玄筆耕不輟,每天堅持創作3000字以上,上世紀80年代后期,他每年平均出版兩三本以上的新書。林清玄是臺灣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三十多年,他出版作品114部。他連續十年被評為臺灣十大暢銷書作家,他的散文集曾創一年中重印20多次的紀錄。

林清玄的佛禪散文

32歲時,林清玄閉關修行,隱居山林。面對嚴酷的生存現實,很難設想精神的豐沃。面對紛紜的世界,受佛教影響的林清玄想通過佛禪去尋求現代人心靈疲憊痛苦的解脫,去感化人們內心的郁結,于是他之后寫的不少文章就帶有了佛禪色彩。

由于林清玄的散文勸人為善,他贏得了“精神導師”的美譽。有讀者說讀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為自己的心靈照一面鏡子,更像是為自己的心靈做一次洗禮”。

林清玄在臺灣還經常舉辦公益演講,有300萬人次聽過林清玄的演講,林清玄成為許多人的“心靈導師”。此外,他還創辦了“林清玄教育文化基金會”,旨在幫助世人更好地生活。

林清玄的自我評價

林清玄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此評價自己的30多年寫作生涯:“第一個十年我才華橫溢,‘賊光閃現’,令周邊黯然失色;第二個十年,我終于‘寶光現形’,不再去搶風頭,反而與身邊的美麗相得益彰;進入第三個十年,繁華落盡見真醇,我進入了‘醇光初現’的階段,真正體味到了境界之美。”

作品薈萃

《你心柔軟,卻有力量》

柔軟的心最有力量。唯其柔軟,我們才能敏感;唯其柔軟,我們才能包容;唯其柔軟,我們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軟,我們才能超拔自我,在受傷的時候甚至能包容我們的傷口。

書中收錄《生命的化妝》《迷路的云》《溫一壺月光下酒》《黃昏菩提》《正向時刻》《求好》《有情十二貼》《不是茶》《柔軟心》等48篇不同時期的經典作品。

《白雪少年》

本書旨在教會讀者為文時要善于觀察,注意從日常生活的具體事物中尋找最佳切入點,如本書便是以“從母親多年珍藏的我兒時的國語字典里,發現了一張泡泡糖紙”為切入點;要善于思考,學會從具體事物中發現或挖掘深刻的意蘊,就像作者從泡泡糖紙中看到了童年中的“白雪少年”及偉大的母愛一樣。

《在云上》

有一些鳥,總在雨中歌唱;有些花,總在月光下開放;有一些魚,總在優雅中遨游;有一種心境,總在繁忙中逍遙。絕境中還要飛行,逆風中還要穿云。在書中,作者告訴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只金翅鳥。有無邊的想象,不凡的心象,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平淡中,創造高峰。

《境明,千里皆明》

繪制細筆插畫,配上清明有味的佛學散文,林清玄自選“菩提十書”精華。忙碌、茫然的現代人,隨手翻閱,隨時領悟。

經典書摘

我也愿學習蝴蝶,一再的蛻變,一再的祝愿,既不思慮,也不彷徨;既不回顧,也不憂傷。

――《境明,千里皆明》

生命的歷程就像是寫在水上的字,順流而下,想回頭尋找的時候總是失去了痕跡。

――《境明,千里皆明》

每一個中國孩子都是一面清明純凈的鏡子,是一粒掉落在土地上的麥子,是一支在曠野里飛行的箭,是一棵等待春天發芽的樹――每一個少年都是一個世界。

――《白雪少年》

在穿過林間的時候,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

――《在云上》

當我知道每一個我,每一個自己都是稍縱即逝,下一個自己是全新的。這想法使我充滿了啟示,總使我有更深沉的感激、更非凡的勇氣,去建造未來的自己。改變是可能的!開悟是可能的!從此時此地,走向康莊大道是可能的!

――《在云上》

生活品質就是如此簡單;它不是從與別人比較中來的,而是自己人格與風格求好精神的表現。――《你心柔軟,卻有力量》

篇7

你們好。

我是柳石路小學六(1)班的徐惠凱。我的榮譽感十分強烈,這些榮譽激發了我對知識的無限渴望。所以,我便希望能爭取到這份對每一個學生來講都是不可多得的榮譽。

我在學校里是大隊長,在班里是班長,平時在老師的耐心教導下努力學習,熱愛每一門功課不偏科。同時,我還是老師的左右手。老師大大小小的事很多是由我來完成的。我熱愛幫助同學,班里有些什么小糾紛、小矛盾,都是由我出面解決的。在這幾年里,我得到了老師與同學們十分高的肯定,因此我年年獲得“校級三好學生”等十分多的榮譽。

在校外,我還去參加了奧數興趣班,參加了“奧利匹克數學競賽”、“世界杯”和“亞洲杯”等。我得過許多的獎項,其中二、三等獎的居多,但我也得過一次一等獎,那時,我成了廣西代表團的一員,獲得了前往北京參加全國總決賽的資格。雖然在北京參加比賽的時候沒有拿到等次,只得了一個優秀獎,但我沒有氣餒,繼續爭取參加全國總決賽。

我在此正式提出申請。如果,我獲得了這個光榮的稱號,我一定會更加的努力,從而無愧于這份榮譽,無愧于老師與同學們對我的信任。

此致

篇8

只因可以把生命里所有的喜怒悲哀,都沉浸于飄香的墨海。

文字與靈魂共舞,奏出生命的音符,飄蕩在歲月的海灘。

讓心隨著我的詩行,飛向那遙遠的星河,點綴出一片生命的湛藍。

-

文字,承載著我曾經的夢想和幸福的港灣。

一段憂傷的歲月,一行行真情的道白。

敲擊閑敘,總會釋放出一絲淡淡的傷感。

時光的花瓣,輕輕地撥動著我相思的心弦。

讓我在深情的文字中,香吻著夢想的彼岸。

-

春天,文字就是那天空中飄飄灑灑的細雨,潤濕在百花爭艷的江南。

夏季,文字就是那呤唱夜曲的蟋蟀,守望著露水的黎明,發出了聲聲真情的吶喊。

深秋,文字就是那葉似火的紅楓,用炙熱的情懷,收獲著生命里最精彩的片段。

寒冬,文字就是那漫天飛舞的雪花,舞動圣潔的翅膀,用希望覆蓋了歲月無邊的清寒。

-

行走在文字的世界里,猶如打開了人間最美的畫卷。

用塵封的記憶,釀一壺往昔,與時光對飲。

闖入了文字的世界,踏入了一片希望的草原。

歲月的醇香,在流年里定會綻放出淡雅的光彩。

文字如心,淺筆靜開,相約于文字,編織出生命最美的花環。

-

歲月的風雨中,品味著劈波斬浪的艱難。

人生,猶如渡過一重無邊的大海。

嘗盡了無數的苦辣甜酸,心卻仍然沒有抵達那花開的彼岸,

是我苛求的太多,還是蒼天早已注定了悲哀。

也許命運,從來就不妥協于傷感。

我要懷著堅定的信念,讓有限的生命綻放出光彩。

文字,終于就成了我今生最美的情緣。

-

也許,你也在文字里徘徊。

就讓我們一起相約與文字吧。

用心靈之光,共同點亮我們希望的未來。

文字就是紅塵中那片最美的海灘。

漫步于文字的海岸,我們分享著潮起潮落的情懷。

-

文字,是我心中最美的情緣。

無論前方還有多少風雨,你都定格在我深情的視線里。

無論前方還有多少清愁,我都會把你珍藏在我永恒的記憶里。

我要在文字里,演繹出一場千古絕戀的傳奇,讓文字成為了我心中夢想的高原。

-

文字,是我心中最美的情緣。

無論前方還有多少坎坷磨難,你都流淌在我生命的長河里。

無論未來還有多少風霜雪雨,你都永遠篆刻在我的生命里。

讓我們用文字,演繹一段天地的真情,永遠綻放在星河的彼岸。

-

舞動心靈的文字,書寫永恒的湛藍。

來吧,讓我們一起蕩起心靈的槳櫓,揚起希望的風帆。

在廣闊的藍天下,共同駛向花開的彼岸,去采擷人生最美的精彩。

相約文字,與墨共舞,讓我們一起締造出人間最美的花園。

-

篇9

情況一:頻繁跳槽——如果你在5年內換了6份工作

面試官的考慮:

1.應聘者的從業情況存在不穩定性,如果我錄用他,他是否也會在一年甚至半年內跳槽,浪費公司的招聘成本?

2.應聘者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他對自己的定位不清;

3.其他不確定因素,比如不會處理人際關系或者個人性格自由散漫,這些問題在我的公司也不能得到解決。

問題分析:“為什么頻繁跳槽”這個問題的背后,其實面試官真正想知道的是“你是否還會繼續頻繁跳槽”,因此“表決心”在這里非常重要。同時,頻繁跳槽是一個貶義的表達,在回答時要將它正面化,不論是態度還是答案。

回答思路:

1.誠實地承認過去的經歷,即使你在簡歷上跳過一些公司,背景調查也會讓你無所循行;

2.表決心。表示你已經了解頻繁跳槽的害處,并為此付出了代價,所以你不會再繼續下去;

3.說明頻繁跳槽的經歷給自己帶來的其他收獲,比如獲得了多種工作經驗;確定了職業目標,應聘的職位正與職業目標相符合。

情況二:轉行——你做了6年獵頭后想轉行成為HR

面試官的考慮:

1.應聘者擁有多少轉入行業的工作經驗?如果錄用他,我需要花費多少成本來培訓?

2.應聘者是否具有在本行業發展的潛力?他的才能對于企業的貢獻將會是多大?

3.應聘者是否愿意和新人一樣從零做起?是否可以接受比以前低的薪水?

問題分析:任何招聘行為都是為了找到適合的人才,面試官問你“為什么想到要做HR”,其實他真正關心的并不是原因,而是你“適合不適合”,所以你的答案應該圍繞著“我為什么適合轉行做HR”而展開。同時,面試官對你的職業定位和發展方向仍有疑慮,他同時也在問:“你確定這個行業是你真正想要進入的嗎?”在回答時要注意,不要露出個人穩定性不足的缺陷。

回答思路:

1.雖然你應該表示愿意和新人一起起跑,但不能過多強調這一點。如果給面試官留下“你=新人”這樣的印象,因為成本關系,你必然是被淘汰的那個;

2.應該說明你過去的工作經驗對于轉行后的新職位仍有幫助,你看似從零開始,實際上卻有各種軟性技能作為鋪墊,幫助你迅速提高;

3.陳述你應聘這個職位的優勢。比如你在獵頭行業工作多年,有相當多的人脈關系,對HR行業也非常了解等。

情況三:職業空白期——如果你有三年職業空白期

面試官的考慮:

1.這段空白期對應聘者的業務技能造成多少影響?他是否可以很快進入工作狀態?

2.當前職位對于空白時間長短的最大容忍度是多少?他是否適合這個職位?

3.這段空白是否會影響應聘者對于職業目標的確認?他是否能夠在這個崗位上保持穩定性?

問題分析:如果簡歷上有空白期,那一定逃不過面試官的詢問,不過面試官關心的并不是你在這三年里干了什么,而是經過這段空白期,你是否還能適應當前的工作。這個問題較多出現在生育后花費相當長時間照顧孩子的女性身上,面試官擔心的是你是否能解決孩子與工作的矛盾,你所要做的就是解除面試官的疑惑,讓他對你產生信心。不需要過多解釋為什么會有空白期,也不必過多陳述空白期時自己干了些什么,除非這對你當前應聘的職位有益。

回答思路:

1.確認自己的優勢,這些優勢正好滿足當前應聘的崗位。比如在空白期里你參加了一次與應聘職位有關的培訓;

篇10

一、提高自身修養,力求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是我國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獻專家、書法家啟功教授的深思和對教育的感悟,基本的含義是“所學要為世人之師,所行應為世人之范”。學是指每位師生應具有的學問、知識和技能,學為人師,就是要使“學”能成為后學的師表。行是指每位師生應具有的品行,行為世范,就是要方方面面時時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夠成為社會中的模范。當好一名教師首先不僅要學,更要學高。一名教師只有通過學習才能進步,才能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中,與時俱進,找出合適的教學方法。并且“學”要“高”,“高”代表著全面,代表著精深。教師必須對自己所教學科的方方面面熟悉精通,而且要廣泛涉獵,讀盡可能多的書,多接觸新生事物,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為更多學子授業解惑,同時這也是提高自身修養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因此高校教師提高自身修養是必修課,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堅持理論基礎課程的繼續學習,充實所教課程的基礎理論儲備。作為剛剛走進校園的年輕教師,不管我們以前多么優秀,知識體系可能不健全或者與現在從事的教學科目不是很匹配,這就很迫切地要求我們必須充實自己的理論基礎知識,構建自己所從事領域的健全的知識體系,這是為以后更好地教學做必要的準備。

2.堅持科學研究活動,跟上時代步伐。科研是促進知識更新、豐富教學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創新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現代科學研究日新月異,高校教師不僅要教授已經成熟的理論體系,更重要的讓學生了解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開闊科學視野,同時也要他們學會作科學研究的方法。教師只有不斷從事科研活動,才能敏銳地把握當今科技進步的前沿,從而把最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通過師生互動探討,相互啟發,不斷創新,保證授課的質量和效果。假如老師開始遠離科研活動,就可能不再看最新的文獻,不關心自己所從事的科研領域的最新發展,那么又如何教授那些莘莘學子?

3.提高自身文化、道德修養,以身作則影響一代新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一句話其實非常沉重,也時時提醒教育者責任重大。老師這個稱呼很神圣,但老師同樣是一個平常人。小時候讀《兩小兒辯日》,圣人孔夫子也有不知道的知識,那時沒有感覺到什么,現在走上教學崗位之后頓覺汗顏。因此我們站在這講臺上,就要有充分的準備,不僅要教授知識體系,而且要教授各種文明的傳承,傳統道德傳承,還要以身作則引導學子們做正直的人、有益于社會的人。

二、樹立信心,敬業愛崗

日前聽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師德報告會,老先生83歲高齡仍戰斗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用自己的言行感染身邊的人。他告訴我們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要樹立堅定的信念,做老師是非常光榮的,但我們的責任也是重大的。因此我們要做到愛崗敬業,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把自己的聰明才智貢獻給這偉大的職業。聽了老先生的事跡我很受感染,同時從中得到很深的教益和啟發。

首先,要愛上教師崗位,也就是說干一行要愛一行。青年教師在走上這一職業之前,可能都有很多豐富多彩的想法,甚至有一些老師在之前根本沒打算從事教師這一職業,這些都無可厚非。但是只要我們走上了教學的崗位,就要把這一神圣的工作做好,要用一生去追求。當我們年老之時看到桃李滿天下,那是我們的榮耀。

其次,我們要樹立堅定的信念,堅信自己能站穩這三尺講臺,甚至成為“大師”。現今能從事大學教學崗位的年輕人多數都有比較高的學歷學位,也就是說都有比較高的學識和智商,因此堅定信念和樹立信心尤為重要。既然我們的職業那么高尚,我們有什么理由不付出努力和汗水做好呢?我想我們不但能做好,而且一定能做得更好。我從事教學時間不長,在課堂上感嘆過課本上出現中國人的名字很少,我激勵學生有朝一日把自己的名字寫進教科書,但我們自己往往卻碌碌無為。因此青年教師要樹立堅定的信念,做稱職的、無愧這個光榮稱號的教師,乃至于大師,卓越教師是后天造就的,因為一切皆有可能。

三、注重教學藝術

要成為稱職的大學教師,我們不僅要具有淵博的知識、很高的科研水平,還要具有高超的教學藝術,只有這樣才具有成為“大師”的潛質。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學藝術的不斷完善也是擺在我們面前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同時教學藝術也是站穩三尺講臺的重要之處。要做成功的教師是有道可循的。教學藝術的培養和成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積極做好課前準備工作;

2.講授過程要重點鮮明突出,條理清晰;

3.注重課堂控制,干預非正常課堂現象;

4.想方設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興趣;

5.與學生做朋友;

6.堅持聽課制度,向老教師學習,吸取他人優秀的教學經驗;

7.滿懷激情上課,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學生;

8.課后的總結和調整對教學藝術的進一步升華尤為重要。

教學藝術的形成和提高因人而異,“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反復琢磨,把教學“看成是一種嚴肅的智力行為、一種學術成就、一種藝術創造”,并從挫折和失誤中吸取教訓,不斷錘煉與提升。

四、傳承文明,教書育人并重

魯迅先生曾這樣回憶他的一位老師: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他所改正的講義,我曾訂成三厚本,收藏著,將作為永久的紀念。他的照片至今還掛在我北京寓所的東墻上,書桌對面。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了勇氣。老師的教誨和人格成了魯迅為正義、為自由奮筆疾書的不懈動力,也使他具有了不怕邪惡的鋼鐵般的斗志。

在處于成長期的學生的心靈里,教師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的最燦爛的陽光。教師的人格魅力乃至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時時刻刻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老師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會創造一個奇跡;老師不經意的一個眼神,也許會扼殺一個人才;老師不經意的一個舉止,可能會影響學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