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衛與葫蘆續寫范文
時間:2023-03-22 17:39: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清兵衛與葫蘆續寫,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自從清兵衛的愛好轉移到畫畫,就覺得自己又找到了人身目標,他對畫畫的喜愛甚至超過了葫蘆。放學之后,清兵衛總會背著畫板走街串巷,他細致的描寫著每一個人的神情,有時還會到猗郁的野外去寫生,清兵衛覺得這是一種享受。也許是他身體里的稟賦,畫出來的要比看到的更美,更真實。
自從有了上次的“葫蘆事件”,清兵衛變得乖覺了,他每天規規矩矩的上學,放學后認真完成老師的作業。父親說:“這才對嗎,好好學習,長大當一個大官,掙好多錢,這才能給老子臉上貼金。”清兵衛臉上答應,可心里卻想讓父親放松對自己的警惕,好有更多的時間畫畫。
又是一次修身課,課堂上很靜,但這種靜卻被一聲尖叫打破,不是別人,正是這位教導員,高大的個子魁梧的身材,竟被一只蟑螂嚇得魂飛魄散,全體同學仰俯大笑,教導員緩過神后,也不知道該說什么,他覺得自己在學生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這種尷尬的氣氛很想讓他找個地洞鉆進去。當課堂恢復平靜后,清兵衛覺得教導員的剛才的形象很有意思,便提提畫筆在紙上畫了起來,不知是畫的太專注,竟沒發現教導員正站在他的身后,當他發現是,教導員脹紅了如巖漿般的臉,臉上的肌肉不停的抽搐,清兵衛仿佛聽到教導員磨牙的聲音。教導員的手揪著清兵衛的耳朵把他拖出了教室,同學們不停的向外張望,教導員對他的批評聲回蕩在整個走廊。最后的結局是,那個教導員又一次的找到了清兵衛的父母。
當教導員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清兵衛的父母,當然,他不會把他害怕蟑螂這件事說出去,只是找了別的理由把整個事件說了一遍。清兵衛的父親臉上立刻籠罩上了一層灰色。此時的母親正無聲的哭泣了,而清兵衛一直躲在房間內不敢出來。教導員走后,父親立即朝清兵衛的房間大步走去,然后一腳將門踹開“小兔崽子,就知道你還在弄這些惡心的東西,勁往老子臉上抹黑”父親口無遮攔的罵起來。然后提溜著像拎一只小雞似的把清兵衛提出了房間,又回頭進屋,把清兵衛的畫和畫具,還有那遮擋光線的木板連同那小小的臺燈,全砸了。清兵衛的心徹底死了,他的兩次夢全被這粗暴的父親無情的摧毀了。他決定畫完他人生中最后一幅畫,他就認命。他坐在草地上,畫著夕陽西下的景物。本是溫馨的夕陽卻被他畫的如此凄涼。“好,好,好,畫得好呀”清兵衛被這突如其來的聲音嚇了一跳。回頭一看,身旁是一位穿著講究的先生,他說:“孩子,你有天賦,要不要跟我學畫畫呀?”清兵衛對這話更是嚇了一跳。隨著清兵衛對這位先生的了解,原來,他是一位畫家。清兵衛重新燃起了對夢想的追求。那位畫師用高價收購了清兵衛的畫,并將這筆錢給他的父母,他父親在兒子的堅持和金錢的壓力下,終于決定了讓兒子跟著這個人學畫。
現在,清兵衛已經是一級的畫家了,同時也是4歲男孩的父親,他從不阻止兒子想干的事,因為他知道被扼殺是一個什么樣的感覺。在一次的慈善拍賣會上,他看見了一個葫蘆,他能清楚的分辨那正是當初被教導員沒收的葫蘆,最后,他以70萬的高價被清兵衛拍賣走,他看著那個葫蘆笑了,連他自己也分不清這是高興地笑還是遺憾的笑。
篇2
一.以等待促成學生思維的解放
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其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教育學研究也表明,人在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態下才可能有豐富的想象,才會有創造性思維火花的迸發。如有一位老師在教學《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時,他有這樣一個教學設計,即由他給課題加三個標點符號――。?!然后要求學生用三種語氣讀課題: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羅布泊,消逝的仙湖!并思考討論加上這三種語氣后的課題分別具有了何種內涵?
然后教師“無言”,保持著緘默,耐心等待,學生們則開始自行品讀,當學生面對這樣新奇的課堂設計,教師又充分保證了他們討論和言說的時間和自由,自然熱情高漲……課堂討論像炸了鍋一樣,有朗讀,有激辯,有商討……
學生最終完成了對文本由淺入深的解讀,明確:第一種語氣,學生讀出了人們對羅布泊消逝的漠視;第二種語氣則又可讀出三種疑問,羅布泊曾經是仙湖嗎?羅布泊為什么會被稱為仙湖?羅布泊將來又會有怎樣的面貌?第三種語氣則可讀出和品味出作者對羅布泊的憂慮和痛心。
就這樣,教師適時的隱退等待,用平等、尊重、信任的態度,創造了一個心理寬松的、具有親和力的教學氛圍,從而自然地收到了意料中的滿意效果。
二.用留白實現文本的審美愉悅
在創造性解讀的過程中,學生思維常常會顯得異常活躍,主要集中在文本和自己心靈兩個方面。
首先,是文本方面,文學性文本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能給學生留下無盡的想象空間。比如在教學《清兵衛與葫蘆》時,當文末清兵衛找到了新的寄托――繪畫時,將會有怎樣的發展?文本戛然而止,教師要不要組織學生展開討論:以小說的主旨為綱,讓新的結論再度呈現?其實大可不必,在前期文本主旨的探討中,文本的召喚已躍然紙上,應該有的情節發展走向,學生了然于心中,教師要做的就是緘默到“底”。讓小說“隱性的尾聲”由得學生自行去想象和體味,真要想讓其呈現,不妨用“續寫”作業的方式,再現學生對文本留白的想象,完成由于老師適時緘默而造成的課堂“留白”的再創造。
另一方面,讀者的心靈情感在文本的召喚下,有時泛起圈圈漣漪,有時引發劇烈震蕩,從而可以導向不同的審美體驗和價值判斷。
如在教學經典作品《祝福》時,由于文本內涵深,可挖掘的情感或精神多,本來教師設計是以主問題“究竟誰對祥林嫂的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為線,串起課堂教學,但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思維不斷地打開,參與面逐漸地變廣,打破了課堂預設,實現了新的生成。比如有同學提到了魯迅筆下的看客,這些看似不重要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映照了當下時代的影子。這時教師是順應學生的表達需求使其“暢說欲言”還是“中場阻止”,當然不同的老師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但私下覺得最佳選擇應傾向于課堂的“留白”,首先肯定學生對“看客”的聯想和聯系,在引燃學生思維的觸點后,看學生還有想說的話,還有更深層的現實聯想,不妨先緘默處之,再引導學生以“隨筆”的方式 ,讓課堂上產生的新思維充當引子,在課后給學生留足更多的空間,深入思考,廣泛聯想;反觀現實,深度檢省,以新的“余音繞梁”的寫作形式完成。
三.讓自由提升樂學的境界
有效的緘默,教師就能給學生個性的體驗和表現提供更多的自由和空間。以教學《荷塘月色》為例,這樣的文本,并不艱深,而語言又極其精美。在教學設計時,設想不妨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情志和意趣來組織教學,比如可指導學生進行聲情并茂的朗讀,比如可引導學生自主品味散文的語言美、畫面美、情趣美。而在賞析文章的“畫面美”時,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每組負責一個段落的鑒賞任務,要求人人參與,個個發言。小組討論完畢后,請小組組長代表本組在全班交流觀點,學生個體還可從旁補充深化。
篇3
關鍵詞:語文教學;導學技巧;主體;主導
語文教學中到底怎樣巧“引”妙“導”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重視入題
多年來,我們根據課文文體、內容、語言的不同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和學習愿望出發,選擇比較理想的入文方法,從感情上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他們能興趣盎然地與教師一起徜徉于語言文學的園林之中。導課的方法很多,下面擇其要而述之:
1.故事法
故事法即以故事為突破口,開拓學生的想象力,把與課文有關的故事作為導語,或在講課之前概括課文有關內容的情節。如,講《馬說》一文時,先講《驥遇伯樂》的故事,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千里馬為何會如此狼狽不堪,進而引導學生朗讀課文《馬說》,尋找答案。故事生動形象,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有助于學生理解“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進而幫助學生理解本文闡明的深刻道理這一知識目標及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這一情感目標。
2.標題法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窗戶。有些標題含義深刻,含蓄無垠。教師如果從解題入手來導入新課,那么對學生了解課文的內容大有益處。如,《南州六月荔枝丹》,“南州”指荔枝的產地,“六月”指荔枝的成熟期,“丹”指荔枝的顏色。通過解題,讓學生一下就明確了事物的特點,幫助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荔枝的生態及生產情況;另一方面此句引用古詩,又讓學生領會了引用古代詩文能加強說明效果這一教學目標。
3.插圖法
插圖法就是在導入新課之前,讓學生認真欣賞和仔細觀察插圖,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然后讓學生把圖面用口頭語言講述出來,之后因勢利導地把學生帶進課文,讓大家對照比較,經教師稍微剖析,學生就心領神會,豁然開朗了。這種領悟是自悟自得,效果特佳。如,寧德地區特級教師陳成龍老師在上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課》時就用此法。他讓學生找出插圖中與文本不同的地方。學生的積極性可高漲了,不一會兒就找出兩處:戴帽子和揮手。教師接著就問要不要畫帽子,為什么?學生很快從書中找到理由:要,戴帽子是為了紀念這最后一節課。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進入文本,感受了文中強烈的愛國情感。
4.多媒體法
計算機集文字、圖形、音頻于一體,具有直觀性、多變性、知識性、趣味性等特點,能為學生創設一個色彩繽紛、圖文并茂、動靜相融的教學情境。如,我上《給巴特勒的一封信》時,先讓學生看一組圓明園遺址圖,再讓學生看一組圓明園的復原圖。遺址圖的殘垣斷壁與復原圖的雄偉壯觀形成鮮明的對比,一下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然后我引導學生說出此時自己最想說的話,接著再提出:你們想知道外國人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嗎?這樣很快就引起學生的注意,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的情感上升到最佳學習狀態。
二、恰當提問
提問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但是,一堂課要提哪些問題,怎樣提出,卻大有講究。提問切忌過大、過空或模棱兩可。下面談談語文課堂提問的幾點有效做法:
1.突破法
教師要抓住一個關鍵問題打開一個決口,讓知識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學生的思想。這就要求教師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找到關鍵問題的所在,即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本人在教《囚綠記》時問:“文中有這么一句話‘盧溝橋事件發生了。擔心我的朋友電催我趕速南歸。我不得不變更我的計劃,在七月中旬,不能再流連于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發生了,作為一個中國人應奔赴抗戰前線,為何要逃亡呢?作者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嗎?”問題的提出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教師這時介紹了作者,突出他的愛國情感,進而引導學生明確人生的價值,領會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對光明與自由的向往,從而達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第8條提出的“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的課程目標。
2.曲問法
課堂的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學生就會覺得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思維的發展。假如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朱熹說過:“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此方是長進。”如,教學《吳漢何嘗殺妻》,全文引經據典證明吳漢沒有殺妻。教師提問:作者所舉的史料沒有記載吳漢殺妻,我要是能找到一本史書有此記載,作者的觀點不就站不住腳了嗎?學生很快從書中找到最有力的證據:“在漢代的歷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謂‘吳漢殺妻’的事實依據。”至此學生自以為都明白了,全懂了,本文的論點就是吳漢沒有殺妻。教師接著提問:作者只是就事論事,只想告訴我們吳漢沒有殺妻嗎?一個問題又引發了學生的思考,最終弄清了作者的意圖:歷史的真實和舞臺藝術的真實,有時距離很大,誰要是把看戲當成
讀歷史,那就不免要上當。從而培養學生“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的課程目標。
3.循序漸進法
教師在提問時,有些問題不可一步到位,就如登山一樣,要拾階而上,于峰頂領略無限風光。如,我校教師李清在教《項脊軒志》一課時,這樣提問: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課文寫了幾次流淚?為誰而流?為什么流淚?這些值得我們流淚嗎?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思念的都是怎樣的人?問題的階梯處理恰到好處,深入淺出,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習。又如,本校的彭雨花老師在教《房兵曹胡馬》時,提出:讀完這首詩,你認為這是一匹怎樣的馬?為什么?學生回答后,接著又問:從詩中找出三個字來形容這匹馬?學生很快找到了、俊、輕。教師又拋出一個問題:用這三個字寫一段話,并且用第一人稱來形容。還提示:我是一匹來自北方的狼……可模仿這來寫。一個個問題把課堂推向了一個個。
4.概括法
概括法主要針對整體感知而言,在整體把握文章的基礎上可提出,便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如,教學《愚公移山》時可提問:愚公多大年紀了?他為什么要移山?山移走了有什么益處?有哪些人參加了移山?移山的任務艱巨嗎?圍繞愚公移山有哪幾種不同的態度?這一連串的問題解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也就把握了。
三、靈活應變
古代教育專著《學記》在講到教學方法時說到“導而弗牽”,意思是教師在講課時,學生的回答可能偏離了教師事先已確定了的“標準答案”,這時不要生拉硬拽,應循循善誘,使之回到正題,才能更好地保護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其方法主要可以歸納為如下幾條:
1.借題發揮
當課堂碰到突發事件或不利因素時,教師不得已放棄原定方案,卻能敏銳地發現突發事件中的積極因素,抓住其潛含著的契機,因勢利導,作即興的發揮,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如,教《囚綠記》,我正分析課文時,一個學生舉手問:文中“我好像發現了一種是‘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一種喜悅。”這句中的引號有什么作用?既然學生提出這個問題,當然要解決。于是我引導學生回顧引號的幾種作用,并通過師生的共同分析明確了這里的引號表示強調。問題解決了,可我原設計的教學程序被中斷了,我靈機一動,接著提問:文中何處體現了生的歡喜?學生回答“綠色是生命,是希望,是安慰,是快樂”。我又問:作者正因為如此珍愛生命,所以才貪生怕死,在發生后逃離北平的嗎?這樣很自然地引導學生回到正題,又尊重學生自己獨立的閱讀體驗。
2.靈巧串聯
教師面對的是個性迥異的教育對象,因而教學中難免出現意外的變化。面對教學過程中的“節外生枝”現象,應處變不驚,機智巧妙地利用外物的刺激而產生靈感,憑借靈活的手段演繹出奇異而又合理的教學藝術,直接創造出課堂教學的良好效果。如,教學《水調歌頭》時,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寫出此首詞中所描繪的情景,突然聽到有人在唱歌,正要發怒,仔細一聽,居然在唱王菲的《但愿人長久》,轉念一想不如讓他站起來唱,也讓大家放松放松。優美的歌聲回蕩在教室的上空,學生沉浸在美的氛圍中。
3.即興表演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面對不同時代、不同體裁的課文,將自己的知識、意圖、情感施教于教學對象,可根據教學中的變化改變教學手段,將課文的情思、形象、美的氛圍再現出來,傳遞給學生,師生之間達到一種和諧完美的契合妙悟。記得教《傻二哥》一文時,為了讓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通過細致的觀察和生動的描寫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的,我讓學生讀傻二哥賣藥糖一段,可發現學生和尚念經有口無心,于是讓學生根據課文模仿其動作,同座位之間互相糾正。學生馬上有模有樣地比劃起來,既創設了一個融洽的學習氛圍,又品味了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4.臨時增補
課堂教學中出現學生倦怠情況,可補充一些教學環節,如組織學生討論,或組織小競賽、小測驗等。如,教詩歌《使至塞上》,我分析得面面俱到,想讓學生明白作者的情感變化,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可學生懵懵懂懂,昏昏欲睡。為了改變這種狀態,我讓學生給這首詩選一曲音樂,來配樂朗讀。學生馬上活躍了。我又問:該找一曲什么調的曲子?為什么?從詩中找出依據。這一連串的問題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結合文本,深化教學內容,最終實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詩詞教學應“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這一教學目標。
四、巧妙遷移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其實,反三的過程就是發散求異促創新的過程,也就是在語文教學中可創造性地運用類比、模仿、移植法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舉一反三,使他們由“學會”到“會學”,由“會學”到“創新”。因此,我在語文教學中,有意為學生提供一些訓練的
機會。
1.提倡爭辯
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問題,提出和作者不同的觀點;也允許學生對其他同學的觀點提出不同的意見。這樣,既能培養學生辯證看待問題的方法,又能給學生思維的發展提供自由的空間,激發學生獨立思考,求異創新。如,教學《愚公移山》時,提出:你認為愚公的做法可取嗎?為什么?學生在“搬家”與“移山”的不同看法的交鋒和爭論中,探求不同見解的各自依據,加深了對寓意的理解。
2.續寫故事
有些課文的結尾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抓住學生愛幻想這一特點,充分調動學生豐富的想象。合理的想象有利于學生開拓思路,誘發靈感,啟發創新。如,在教學《清兵衛與葫蘆》進行遷移訓練時,我采取了續寫故事的形式:清兵衛的父親、教師對于他的新愛好會不會像先前那樣粗暴地干涉?清兵衛能守住這個愛好嗎?后來又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不管怎樣的結局,由此可以看出,學生想象的翅膀飛起來了,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式,開啟了創新思維。
3.仿寫句子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活學活用的能力,也是培養創新思維的重要手段。要激發學生創新思維,讓學生靈活掌握知識點,并運用到實踐中去。如,我校教師趙秀菊在教《鄉愁》時,遷移訓練這么安排:綜觀這兩首詩,都不自覺地運用了“鄉愁是……”這一句式,請學生仿照這一句式寫一寫鄉愁。學生句中就出現了“鄉愁是一碗熱騰騰的白米飯”“鄉愁是一席熱氣騰騰的美味佳肴”“鄉愁是
一條長滿青苔的石板路”“鄉愁是媽媽兩鬢花白的頭發”。這樣,在所學的知識上,經過再加工、再創造,學以致用,受益匪淺。
4.收集資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課程目標第14條提出“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善于收集資料,就能把我們的語文教學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有效拓展語文學習的渠道和學生的視野。如,教《魚我所欲也》,在拓展延伸部分,為了讓學生正確對待生與死、義與利,我讓學生收集相關材料。學生找到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孟子的“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的“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裴多菲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我還介紹了“嗟來之食”的故事和的《談骨氣》,通過對比閱讀,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
總之,語文課堂應變講為導,巧引妙導,才能激活學生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地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才能用智慧創造充滿靈性的語文課堂,才能真正使學生煥發出勃勃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 中學語文教學 創新思維 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5-0082-02
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同時,“培育開發創新能力,只有從它關系到國家和民族興盛存亡這個高度來認識,才能把握培育創新能力的深刻意義和重要性,激勵我們不斷開發個人的創新能力、個人所在企業或單位的創新能力,以至我們整個民族的創新能力。”創造力是智力成分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凡是正常人,從兒童期開始,都具有創造的能力,只是具有大小之分。但是創造力和別的智力成分不同,它屬于一種潛在的能力,如果不注意提供寬松、自主的環境來激發的話,就很容易扼殺一個人的創造力,而一個缺乏創新思維的人就更談不上創新能力。培養孩子創新能力主要是指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就是對已知事物從新的角度、新的途徑重新進行思考,提出新穎、獨特的見解;或對未知的事物進行前所未有的探索性的、創造性的思考。尤其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對我們從事教育事業的人來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加強學生基礎知識教育的同時又要一改以往陳舊的教育模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可以說,中學語文教學為廣大中學語文教師提供了一個艱巨而又前景廣闊的大舞臺。說艱巨,是因為學生生活窄、見識少、讀的少、實踐活動更少;說前景廣闊,是因為只要我們認識到這一點,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手段方式,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的培養,能帶動各種能力的提高,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必須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提倡開放式的創新思維教學,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成為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要實現這個目的,必須首先解決好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教師的觀念必須更新。“教師職業是一種專門職業,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的專業人員,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施以影響,使之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按照這一概念,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的觀念必須更新。要打破“教師萬能”及“唯我獨尊”的觀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允許學生自行探索,容納各種不同意見,放棄權威式的發號施令,讓學生能夠依其能力與興趣學習。教師應發揮積極的主導作用。因為創新教育的先決條件是教師尊重學生,與學生建立平等的關系,以啟發引導的方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接納其意見,使學生在無拘無束的氣氛中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同時,教師還應在課堂上建立無權威性的學習環境、無批判性的學習氣氛。另外,實現教育觀念向信息文明時代的創新教育觀念的轉變,就必須樹立大教育和終身教育的觀念,必須由傳授知識的教學觀向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教學觀轉變,進而實施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教師用新的課改教育理念指導教學實踐,盡快轉變課堂教學行為。觀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問題。只有當觀念自覺地體現在教學行動中,變成教師的精神追求時,才能發揮其指導教學實踐的功能。”2.教師應具備較高的素質。首先,教師要按照課程的內容及有計劃的教學活動,利用創造性思維的策略,配合課程,讓學生有應用想象力的機會,培養其敏銳力、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周密的思維能力。而且教師應該知道,創新性思維教學并非特殊的或標新立異的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方法并不沖突,而是相輔相成的。其次,教師要發揚創新精神,提高創造能力,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掌握創新思維和創新方法,在教育教學中不斷創新,不斷豐富,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教學藝術,使學生能主動地、愉快地、成功地、創造性地獲得知識和能力,個性得到自由充分發展,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第三,教師應具備心理健康方面的相關知識和多媒體的應用技術,掌握一些創造學、教育哲學、教育經濟學、信息科學及腦科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中小學教師的心理素質高低直接影響著他們教育和教學工作的質量。因此,廣大中小學教師都應加強自我修養,不斷提高其心理素質的水平。”3.注重培養自學能力與創新能力。做任何事情都應當講究有主有次,中學語文教學創新思維的培養,也必須在培養學生一般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基礎上,著重培養自學能力與創新能力,這是因為“自學能力與創新能力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所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四、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學校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同樣地,課堂教學也是創新性思維培養的主渠道,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創設開放的、互動的教學環境,構建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注重積累”“注重語文實踐”為目的新型課堂,倡導互動教學,培養學生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健康發展的新的教學體系,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前提下,創新思維得到訓練和培養。
因此,我在中學語文教學的實踐中注重了如下方法;
一、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愿望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首先應讓學生感到語文教學中“創新”無處不在。例如,多年來的中、高考話題作文,平時的改寫、續寫、縮寫、仿寫及想象作文等,就是課文與日常閱讀的文章,沒有“創新” 幾乎是不存在的。用古今中外的偉人創新成就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欲望,例如王安石變法,張衡發明地動儀,袁隆平研究雜交稻,萊克兄弟發明飛行器等等。
二、教給學生創新思維的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培養創新思維,教會方法也很重要。讓學生丟掉過去的思考“習慣”,擺脫思維單向的干擾,進行“反向”“多向”“發散”“超前”“綜合”“變異”“變通”思維。
例如,在初中學語文語文版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口語交際內容,安排了“要不要注意生活細節”的問題。應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杜絕“非此即彼”想法。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一冊第二單元寫作內容,以“想象與聯想”為題。在弄清“想象”與“聯想”概念的基礎上,可以舉《天上的街市》與《“零”的聯系》作例子,使學生加深認識。
三、激勵學生創新思維的運用
要使學生的創新思維真正成為一種“本領”,還應在語文教學中不斷鞏固、完善,轉變各種傳統觀念,切實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鋪平道路。
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強化能力訓練。如在上完《祥林嫂》之后讓學生順著虛擬的情況展開想象,假如祥林沒死,假如賀老六沒死,阿毛沒有被狼叼走。改寫《木蘭詩》、改寫《曹劌論戰》、改寫《十五從軍征》、續寫《清兵衛與葫蘆》等,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四、開展各種活動,全方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