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弓之鳥教學反思范文
時間:2023-04-09 16:26: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驚弓之鳥教學反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文章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是本課的重點段,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1、指名朗讀這段話,看看這一自然段更羸說了幾句話?
2、用“”劃出重點的詞句。
3、其中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和聽到的?
聯系前文中“一只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一句想一想,句中只有一個“鳴”,更羸怎么知道它的聲音很悲慘?
引導學生結合大雁的生活習性進而體會出更贏善于觀察和思考的特點。
4、第二句還是說更羸看到和聽到的嗎?為什么?(小小組討論)
(1)交流,引導學生認識到這是在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結合句子意思理解“愈合”和生孤單失群”的意思。
(2)讀了這個句子,你發現了什么?(同桌交流)
(3)出示練習 “大雁飛得慢,因( );叫得悲慘,因為( )。”讓學生用這種句式來說一說強調原話,以加深對這一內容的理解。
說說哪些是觀察到的,哪些是經過分析得出的?
(4)再讀這句話,現在你又讀懂了什么?
引導學生在深入理解這兩句的基礎上,認識到任何分析、推測都是建立在觀察的基礎上的,使學生懂得更贏根據看到的、聽到現象進行了分析,得出“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鳥”的判斷。
5、小小組重點討論:更羸又是怎樣進一步分析的呢?
出示訓練題目:“大雁拼命往高處飛,因( )掉了下來,因為( )。”學生獨立思考、分析,交流。
6、說到底這只大雁不是射下來的,而是被更羸用弓弦聲――嚇下來的。所以我們要繼續推理探究一個問題:為什么這只受過箭傷的大雁聽到弦響,心里會如此的害怕?
7、分小小組研究、交流;
可提示:這只受過箭傷的大雁前一次聽到弦響與它受到箭傷什么關系?
8、師小結:大雁前一次聽到弦響之后,離弦而出的箭就射中了它,害得它孤單失群、受盡痛苦;而這次它又遇到了相類似的情況(板書:遇到類似情況)――弦又響了,以為又會被箭射中,所以心里會如此的害怕,拼命往上飛,結果傷口裂開掉了下來,成了一只驚弓之鳥。(板書:驚弓之鳥)
篇2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它使人足不出戶就可領略精彩紛呈的大千世界。因此,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興趣,激活學生的閱讀熱情是十分必要的。而在進行“創設和諧讀書環境,促進學生主動閱讀”這一課題研究時,筆者認為,引發學生閱讀期待是促進學生自主閱讀的關鍵。
什么是“閱讀期待”呢?專家們給了它這樣一種定義:源自接受美學, 是讀者自己內心所預想的情景,反映讀者的知識層次、個人愛好和閱讀能力,構成一種綜合的閱讀要求和欣賞水平。簡單地說,“閱讀期待”就是一種迫切求知的心理狀態,是通過懸念的制造、情境的創設,激起學生體驗的欲望、探究的欲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那么,如何引發學生的閱讀期待呢?筆者結合實際做法談談體會。
一、潛移默化促期待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營造“書香”氛圍可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之效。
首先,黑板報、墻壁等就是可利用的平臺。我組織學生在板報上刊登“好書推薦”“書海拾貝”等欄目,墻壁上張貼“名人名言”,既美觀舒適、溫馨和諧,又使學生汲取知識的陽光雨露,獲得可貴的閱讀期待。
其次,班級圖書角的創辦給孩子們提供了交流的平臺。分享是一種快樂。每學期初,學生們先向班級圖書角獻出3~5本書,他們由此能閱讀到幾十本甚至上百本書籍。“書非借不能讀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期待。
最后,老師的榜樣作用不容忽視,因為學生在身心發展過程中有很強的向師性。
二、形成懸念誘期待
生活需要熱情,讀書亦是如此。課堂教學中的大疑小問,皆是能吸引學生閱讀與思考的磁石。例如,在教學《三個兒子》一文時,我引導學生巧抓文本矛盾設懸念:“老爺爺說:‘我只看到一個兒子。’這是為什么呢?”上《路旁的柳樹》一文時,上課開始,我引發學生思考:“這條路像箭一樣筆直,只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說它‘筆直’,可為何要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呢?”問題的出現,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
同時,教師要善于鼓勵,讓學生由敢問到善問,并進一步由自主質疑到主動釋疑。主動質疑將使孩子帶著問題有效地閱讀,與文本對話呈現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的動態局面,充滿積極效應。
另外,從課內所學內容進行知識遷移,激活學生課外閱讀興趣,設置懸念也是極為有效的。如上完《驚弓之鳥》一課時,我在學生的心頭畫上了另一個新問號:“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化傳統的光榮民族,在文化寶庫中有一顆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成語。它們有的源于歷史故事,有的源于寓言故事,有的源于童話故事。你們還知道哪些成語呢?它又是怎么來的呢?”
三、創造情境導期待
以境入情、以聲傳韻無疑是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辦法。其策略有: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或音樂感染,或動畫激趣,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巧妙使用極具感染力、藝術性、審美性的教學語言以創設激活思維的活動背景。總之,要使學生在心情舒暢、寬松和諧、富于啟發性、新奇感的氣氛中,在情感強烈的情緒中,對文本產生探究興趣。
四、互動交流促期待
書的海洋妙趣橫生,令孩子流連忘返,他們徜徉于讀書的快樂體驗中,也一定有可貴的心靈感悟。
篇3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與作文可以說是平分秋色的,這也是語文教學兩塊難啃的骨頭,語文教學花在作文教學上的時間很多,可是學生的作文能力卻普遍低下。這是什么原因呢?仔細分析,閱讀教學太死板,課堂教學太教條,導致作文格式化。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是怎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飯吸收營養一樣,閱讀就是吸收精神上的營養……寫作是怎么一回事?是表達。把腦子里的東西拿出來,讓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說,或者用筆寫。閱讀和寫作,就是吸收和表達的關系,一個是進,從外到內,一個是出,從內到外。這兩件事,無論做什么工作都是經常需要的。他還指出實際上寫作基于閱讀。老師教得好,學生讀得好,才寫得好。因此,不難看出,在語文教學中,既要讓學生讀書,又要教學生作文。如果正確處理好課堂閱讀與作文的關系,制定科學高效的訓練方法,可以消除學生的畏難與應付的心理,大面積地提高作文能力,使學生把寫好作文看作是自己的愿望與需要。隨文練筆就是一個很好的輸入與輸出相結合的過程,在實際教學中要重視隨文練筆。
大家都知道閱讀和寫作是個互逆的過程,閱讀是理解吸收,寫作是理解表達。每個孩子的吸收程度不一樣,表達自然就不一樣。只有吸收得充分,表達才更加有力。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加強閱讀指導與積累。在閱讀中遇到好詞佳句要積累到本子上,讓學生隨時讀,隨時內化,為寫作服務。依照大綱的要求,在閱讀訓練中滲透積累語言的指導。學生的語言庫存量越豐富,思維的領域就越廣闊,說話或寫作文時就有更大的靈活性,可以隨時作出恰當的選擇,準確地調用詞句,從而組合出生動、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話語來。課堂閱讀教學是指導學生學會積累語言的"主戰場",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多方面指導學生獲得豐富的語言,掌握積累的方法,指導多讀多背,采用多種形式多讀名篇課文,精彩的部分還要多品讀,直到能背誦下來,讓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盡可能多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指導摘錄詞句,要求學生配備一本摘錄本,指導學生把課文的好詞好句錄到本子里,做到筆記、腦記相結合。指導讀讀寫寫,三年級語文教材在講讀課文后的練習題中,列出十幾個需要掌握的詞語,或幾個精美的詞句,并提出讀讀寫寫的要求。教師應安排時間讓學生熟讀、抄寫,最好能默寫下來。摘錄在本子里的詞句也要求多讀熟記。下面我記錄了一些案例,供大家參考。
【案例】一
《驚弓之鳥》教學接近尾聲。
師:同學們,讓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課文,魏王初次聽到更羸說自己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來時,魏王表現怎樣?
生: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師:當更羸只拉了一下躬,大雁就直掉下來時,魏王又怎樣?
生:大吃一驚,有點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師:更羸是怎樣向魏王分析的?現在請大家再讀讀第9自然段,看看誰能用"因為……所以……"把更累的話敘述一遍?
生:大雁之所以飛得慢,是因為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愈合,還在作疼;它之所以叫得悲慘,是因為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群,得不到幫助。又因為它聽到弦響,心里很害怕,所以就拼命往高處飛;因為它一使勁,傷口又裂開了,所以就掉了下來。
師:敘述的真有條理。可是,當更羸分析完之后,課文并沒有寫魏王的表現。下面就請大家模仿3、6、8自然段,抓住魏王的神態語言描寫展開自己的想象,這時候,魏王又會怎樣說?
(幾分鐘后)
生:魏王捋了捋胡子,心想:"他可真不愧稱得上我魏國的射箭能手啊!"
生:魏王笑了笑說:"我活了大半輩子,還從來沒有服過人,今天我算是服你了。"
師:大家別忘了更羸分析的話。
生:魏王沉思了片刻,自言自語地說:"原來他是一個會觀察、會思考、會分析事物的難得的人才啊!有他在我身邊陪著,我還怕什么?"
……
【反思】
教材在更羸的分析之后戛然而止,魏王聽后有什么反應?成了教材的留白之處。老師運用這個空白引導學生在練習用"因為……所以……"敘述更羸的分析之后,讓學生說魏王可能會說些什么?這時練習說話水到渠成,精彩此起彼伏,學生借魏王之口說出了自己的體會,明白了更羸觀察――分析――判斷的思維過程,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綻放思維的火花。
【案例】二
《臨死前的嚴監生》教學片段――
師:按常理,一個人在臨死前最讓他死不瞑目的是什么?
生:是骨肉親情的牽掛,是家產的分配問題……
師:讓嚴監生死不瞑目的是什么?
生:(齊答)兩根燈莖!
師:讓我們再次走進文章內容,看看他為了兩根燈莖是怎樣垂死掙扎的?請大家把大侄子、二侄子、奶媽的話以及對老爺描寫的句子多讀幾遍。
生:自由讀后,指名分角色讀。
師:作者只抓住了身邊人物的語言描寫、老爺的動作神態描寫,將一個十足的吝嗇鬼形象栩栩如生的刻畫在了我們的眼前。現在,老師請大家展開自己的想象,走進嚴監生的內心世界,當家人揣測他的心思時,他心里究竟是怎樣想的?
生1:當大侄子走上前來問道:"二叔,你莫不是還有兩個親人不曾見面?他就把頭搖了兩三搖。似乎在說:"什么呀!兩個親人見不見面都無所謂。"
篇4
本課是郭昶老師在2002年7月全國“注音識字,提前讀寫”教學改革20周年教學競賽活動中獲得特等獎的一節課。由于課文簡短而寓意深刻,在本課教學中,教師以課文為中心,開展課內拓展閱讀等豐富而生動的語言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感受寓言魅力的同時,獲得語言的發展。
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讀準“竽眼兒”“齊湣王”等詞的字音。
2、通過對課文前后描述的對比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對照課文初步理解相對應的古文,并能根據古文復述故事。
4、能讀懂含有“濫竽充數”的句子,并能用濫竽充數造句。
教學方法
從寓言本身的文化特性出發,鏈接古今文化,構建立體語文,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展示寓言學習的特質,讓學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獲得語言的發展。
教學流程
一、看圖寫詞
1.在祖國的語言寶庫中,成語是一顆閃亮的珍珠。通過幾年的學習,同學們一定掌握了為數不少的成語,下面我們就來“看圖寫成語”。請同學們準備好本子,等會兒出示的每幅畫面只停留10秒鐘,同學們得仔細看圖,認真思考,然后快速地寫下來。
2.(課件逐幅出示相關畫面)學生看圖寫成語。
3.交流。(出示答案:驚弓之鳥狐假虎威畫蛇添足濫竽充數)齊讀成語。
4.學生較對并訂正。(采訪全部正確的學生,說說是怎樣學會沒學過的成語的。)
二、揭題解“竽”
1.揭題。會寫“濫竽充數”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這個成語,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寓言《濫竽充數》(板書課題)
2.理解“竽”。“竽”指的是什么?
學生猜想,教師簡介。(出示“竽”圖,播放用竽吹奏出的《鳳凰展翅》片段)這就是竹做的樂器——竽,我們聽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來的名曲《鳳凰展翅》的片段。
3.設疑。那么“濫竽充數”是什么意思呢,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課文,注意把字音讀準確。讀完一遍后把手舉起來繼續讀。
三、初讀課文
學生自讀課文,檢查交流。
1.指名分段讀課文。(隨機指導讀準“竽眼兒”“齊湣王”的讀音。理解“竽眼兒”。竽有眼兒,還有什么樂器有“眼兒”?“眼兒”就是小孔)
(蓮山課件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充數)
2.再讀課文。課文雖然簡短,但要真正讀通也不容易。請同學們再讀一遍。并且思考提出不懂的問題。
3.交流問題。(預測學生可能不懂的問題:課文寫誰濫竽充數?南郭先生怎樣濫竽充數?隨機理解復姓“南郭”。)
四、學文明意
1.找重點句。課文中哪句話寫南郭先生在“濫竽充數”?
出示重點句:每次吹竽,他也鼓著腮幫捂著竽眼兒,裝腔作勢,混在隊里充數。(學生齊讀)
2.理解重點詞。這句話中哪個詞語最能說明他濫竽充數?(裝腔作勢)
換詞理解。請給“裝腔作勢”換個詞。(裝模作樣)
3.看錄像練說。
1)看錄像。你能想象他是怎樣裝腔作勢、怎樣充數的嗎?我們來看一南郭先生第一次吹竽的情景。(播放錄像)
2)說話練習。請你根據課文中的描寫,根據剛才看到的畫面來說說南郭先生是怎樣裝的?怎樣充的?
3)指導朗讀。小結:同學們,“濫竽充數”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樣不會的充會的,不懂的裝懂的,以次的充好的。
4.明寓意。
這樣做會有什么結果呢?指名讀描寫結果的段落。
請你對南郭先生說幾句。(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話還會被判個欺君之罪,看來沒有真本領,不懂裝懂、以假亂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時,也混不了一世。)
五、古文鏈接
1.看注釋,了解出處。
讀懂了寓言,你知道這寓言的出處嗎?(提醒學生注意文下的注釋“選自《韓非子》”。)
關于《韓非子》你有哪些了解?(教師簡介:韓非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韓非,子是對他的尊稱。就像我們聽到過的孔子、孟子一樣。《韓非子》這本書是后來人收集他的言語、論著編寫而成的)
小結:“注釋”部分的字很小,但它卻像是我們學道上的指路牌,這么一指,就讓時光倒流到2000多年前了。下面就讓我們追根溯源,來看看《韓非子》中的《濫竽充數》是怎樣寫的。)
2.讀古文,復述故事。
出示文言文: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1)教師范讀古文。
2)師生對讀。我們的課文就是根據這段古文編寫的,我們來讀一讀課文與它是怎么對應的。(教師逐句讀文言文中的句子。學生說說相對應的段落,并相機理解“悅之”、“廩食”“好”的意思)
3)學生齊讀。
4)看古文說故事。(學生自由練習,指名說。)
小結:這個生動的故事在文言文中只用了44個字,可見寓言的語言相當精煉,這也是文言文的特點。)
六、成語運用。
這則寓言流傳了兩千多年,這個成語也被人們廣為運用。運用至今,意思也比當時有所發展。我們來看看現在是怎樣用的。
1.讀句,你讀懂句子中“濫竽充數”的意思了嗎?
1)同學們說《佳作精選》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讀后卻發現《紅蘋果》這篇文章是濫竽充數。
2)學校舉行合唱比賽,冬冬還沒學會這首歌,但他卻濫竽充數地排在了隊伍里。
3)林老師的球踢得很好,他卻謙虛地說自己水平不高,不過是濫竽充數。(自我謙虛)
2.寫句。在生活中,我們也不難發現以次充好、不會裝會的或者自謙一番的,請同學用“濫竽充數”寫幾句話,寫一寫不好的現象,也可以提醒別人在做事時不要這樣做。(交流中引導學生說具體。)
小結:我們讀懂、會用這個成語,就可以算是在詞語庫中真正擁有這個成語了。老師還希望我們同學中不要有南郭先生,生活中少一些南郭先生。)
七、拓展閱讀
1.在成語中還有這個成語的意思相近,那你知道“濫竽充數”的近義詞嗎?
2.閱讀《魚目混珠》
從前,有個叫滿愿的人買到一顆珍珠,把它珍藏起來。他有個鄰居叫壽量,非常羨慕滿愿有顆名貴的珍珠。一次,他在路上撿到一顆魚眼珠以為是珍珠,也把這個珍珠收藏起來。一天,有個人生病了,醫生看后說需要用珍珠和在藥里才能醫治。于是,滿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壽量拿出珍藏的魚目,魚目和珍珠很相似,結果把它當成珍珠和在了藥里。這個成語故事出自《玉清經》,用來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亂真。
3.簡單說說“魚目混珠”的意思。在文中再找出兩個近義詞。
4.推薦“成語故事連環畫”網站。
教學反思
本課設計著力構建“鏈接——拓展”式語文教學,以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為基礎,簡化頭緒,削枝強干,以原來2/3的時間完成教材教學,建構以習得語言為主要目標的課堂教學模式。重視以點輻射,利用精簡的時間開展與課文有聯系的豐富的鏈接拓展性語文實踐活動,以此形成新的知識增長點,情感深化點,技能遷移點,使閱讀教學從狹小的一隅走向廣闊的天地。
1、鏈接已有知識,激發學習興趣。課始,讓學生看圖猜成語,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勾起學生的知識記憶,在“看——想——寫”的系列活動中有效檢測了學生平時的成語積累,并使學生快速進入寓言學習這一主題,有效地形成良好的學習心理。
2、鏈接視頻材料,活化文本語言。教學中,學生對“裝腔作勢”的想象是理解寓意的關鍵。在文本閱讀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播放相關視頻材料,讓學生對文中的“裝腔作勢”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并內化為語言的傾吐,這一手段的有效運用,既豐富了學生的語言與想象,又為理解寓意作了很好的鋪墊。
3、鏈接寓言原文,感受“文白”特點。以“注釋”為引發點,鏈接文言文的閱讀是本課教學的亮點。在教學中以發展語言為目標,開展“對應——理解——復述”等學習活動,學生在接觸文言文的同時,更扎實地掌握了本文的語言,使“鏈接”形散神不散,目標明確集中。
4、鏈接語言材料,切入實際運用。語言學習的最終目標在于運用。在教學中,閱讀理解帶有“濫竽充數”的句子,架起了學生理解寓意與運用成語之間的一道橋梁。這一“橋梁”拓寬了對“濫竽充數”的內涵,豐富古義,也為學生運用成語寫句子起了一個很好的示范,有效降低了運用的難度,從教學效果看,學生用“濫竽充數”所寫的句子用詞貼切,內容具體、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