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侯再生范文
時間:2023-04-09 01:52: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恒侯再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當行星軸旋轉(zhuǎn)相對于行星軌道平面傾斜時就會出現(xiàn)季節(jié)變化,最新研究顯示伴隨著行星軸傾角減少,相應地會出現(xiàn)季節(jié)性氣候變化。這將有助于調(diào)節(jié)全球氣溫,對于地外生命的生存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科學家考慮到該現(xiàn)象的負面影響:這樣的星球擁有炎熱的夏季和非常寒冷的冬季,這樣不會形成任何復雜的生命形式。德國波茨坦市萊布尼茲天體物理學會博士后助理研究員雷內(nèi)?赫勒(Rene Heller)說:“行星軸傾斜角度是衡量一顆行星氣候和可能存在生命的至關重要因素。”據(jù)悉,赫德是該項研究報告第一作者,他和研究同事分析發(fā)現(xiàn)由于紅矮星周圍宜居行星的潮汐引力交互作用可導致行星傾斜度減少。
季節(jié)失調(diào)
許多因素和現(xiàn)象都會對行星的傾斜角產(chǎn)生顯著影響,例如:遭受較大宇宙星體碰撞,同伴行星和中心恒星的引力牽引。對于一顆擁有傾斜軸的行星,一年之內(nèi)氣候變化將非常顯著,北半球和南半球?qū)⒔邮盏讲煌燃壍暮阈枪饩€。
目前地球傾斜角度為23.5度,伴隨著日常旋轉(zhuǎn),適度的傾斜使最寒冷的極地和最炎熱的沙漠地區(qū)之間的溫差不大。不同于我們的地球,另一顆不超過幾度傾斜度的星球則不具備鮮明的季節(jié)性變化。最寒冷的極地將導致較狹小的宜居區(qū)域,如果這顆星球的赤道還非常炎熱,那么這顆行星則非常難以形成復雜生命。除非這顆行星位于行星系統(tǒng)中宜居地帶,該軌道地帶可維持表面存在液態(tài)水資源。
如果一顆類地行星的傾斜軸角度接近天王星,大約90度,其北極在一年四分之一時間指向主恒星,另外一年四分之一時間偏離主恒星。赫勒說:“當北極暴曬時,赤道則較少照射恒星光線,而南極則處于完全黑暗寒冷之中。”最終,行星一側(cè)半球處于灼熱地獄,而另一側(cè)半球處于冰冷地獄。更糟糕的是,半年之后這種“地獄環(huán)境”將顛倒,赫德指出,一年之內(nèi)該行星的半球氣溫將循環(huán)變化,或出現(xiàn)灼熱,或出現(xiàn)寒冷。很難維持生命存在。
氣候極端炎熱或者極端寒冷
生命總是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或許存在著某種生命形式可以適應天王星類型的高傾斜角行星,它們或許能夠快速遷移至位于赤道周圍的環(huán)境。頑強的微生物或許能夠承受極端變化的溫度,例如:一些能夠適宜地球惡劣氣候變化的生物,它們主要是微生物群體,也被稱為“極端微生物”。
一種叫做嗜熱微生物的生命體,能夠生活在熾熱溫泉和海洋底部沒有光線的熱液噴口附近。Kandlerican菌能夠在250華氏度以上的高壓水環(huán)境中繁衍。另一方面,嗜冷微生物可生存在覆蓋冰層的海水中,溫度降至5華氏度。
當處于非常熾熱或者非常寒冷的溫度環(huán)境下,孢子細菌則進入一種抑制狀態(tài),自身包裹在一個惡劣環(huán)境,它們此時狀態(tài)叫做“內(nèi)孢子”。這些微生物可長期潛伏在冰層之中數(shù)百萬年,當冰層融化時恢復過來開始繁衍生息。
擁有傾斜角的宜居行星
在當前的系外行星研究中,天文學家很少掌握到多數(shù)行星除體積、質(zhì)量和軌道周期之外的特征,分辨行星軸傾斜角度及其產(chǎn)生的效應,將是未來數(shù)十年在宜居行星上搜尋外星生命的重要
因素。
如果某顆行星擁有類似地球的傾斜角度――23.5度,并且環(huán)繞恒星的距離接近于地日距離,這種宜居地帶可提供存在鮮明季節(jié)性特征,因此可像地球一樣能夠孕育復雜生命。
篇2
【關鍵詞】鋰離子電池;不同倍率;充電效率
1.引言
近年來,隨著鋰離子電池研究水平的提高和制造技術的不斷改進,鋰離子電池的應用領域也越來越廣泛,鋰離子電池作為化學電源的一種能源形式,具有工作電壓高、循環(huán)壽命長、無記憶效應、安全性好等優(yōu)點,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日益枯竭的今天被看好可以作為未來普遍使用的新能源之一,尤其是在電動汽車以及混合電動汽車及其相關領域的研究和應用得到迅速的發(fā)展[1]。
與此同時,鋰離子電池的快速充放電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如何設計出一種安全、快速、有效率的充電方式,也是鋰離子動力電池應用于電動汽車行業(yè)研究的熱潮,目前國內(nèi)生產(chǎn)鋰離子動力電池的廠家非常多,雖然每種不同的電池都有各自的充電策略,但普遍使用的充電方式為CCCV(即恒流恒壓充電),恒流充電的電流若過大,雖然節(jié)省了時間但同時可能會導致電池內(nèi)部過熱,電池過充等問題,恒流充電選取的電流若過小,雖然保護了電池,但會嚴重降低充電效率,所以選取一個合適的充電電流值,在保證電池壽命及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的提高充電效率及能量的利用率就顯得十分必要。
本文以磷酸亞鐵鋰電池作為充放電的測試對象,采用美國AV(AeroVironment)公司生產(chǎn)的MT-30電池測試設備以及SmartGuard采集器,以恒流恒壓充電方式測試單體電池在不同倍率充電電流下的能量往返效率、充電時間,綜合評價不同倍率充電的優(yōu)缺點。
2.測試方法
本次試驗以中航鋰電生產(chǎn)的SE180AH磷酸鐵鋰蓄電池為研究對象,為排除電池差異所引起的影響,選取同一批次一致性相對較好的3塊電池進行試驗,將電池編號為141,142,143,如圖1所示:
圖1 被測電池樣品
針對本次實驗的180AH磷酸鐵鋰動力電池的特性,進行了五種倍率下的充電電流測試,分別為0.3C、0.4C、0.6C、0.8C、1C。對不同倍率充電的容量測試均以0.3C放電電流測試,此項測試容量方法根據(jù)ISOWD-12405-2標準第7.1章的方法進行測試。在測試每一種充電倍率能量往返效率前均需要進行標準循環(huán),目的就是為了保證每次測試電池的初始條件一致性。本次試驗采用了美國AV公司的MT-30電池測試設備,smartgard采集器來實現(xiàn)電池的充放電和電壓采集,以及電池充放電曲線繪制。實驗操作及數(shù)據(jù)記錄都由相應軟件來完成,消除由于人為原因?qū)υ囼灁?shù)據(jù)造成的影響。
3.測試環(huán)境
由于鋰離子電池受溫度影響內(nèi)部化學性質(zhì)會發(fā)生細微變化[2],所以本次實驗采用密閉式恒溫環(huán)境測試,所有被測樣品都放置溫度恒定的高低溫交變濕熱試驗箱內(nèi),試驗箱內(nèi)溫度保持在室溫RT(25±0.5℃)。試驗環(huán)境如圖2所示。
圖2 測試環(huán)境
試驗環(huán)境內(nèi)只允許鋰離子電池存在,其他測試設備均通過導線引出。在不同倍率電流充放電過程中(包括靜置時間),鋰離子電池不得移出密閉環(huán)境。
4.測試過程分析
試驗測試序列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充電倍率下能量效率測試序列[5]
步驟 程序 環(huán)境溫度
1 熱平衡 RT(室溫)
2 標準充電 RT
3 標準循環(huán) RT
4 標準放電 RT
5 5種倍率恒流充電 RT
6 恒壓充電 RT
7 開路靜置于60min RT
8 C/3放電 RT
每次充電之前均需要使鋰離子電池達到熱平衡狀態(tài),并遵循ISOWD
12405-2標準的第6.2章進行標準充電,標準循環(huán)和標準放電試驗,步驟5中恒流充電的截止條件為單體電壓達到3.6V,步驟6中恒壓充電截止條件為充電電流降至0.02C(3.6A),步驟8中C/3恒流放電的截止電壓為2.0V,在步驟5至步驟8的測試過程中要記錄的數(shù)據(jù)有:
(1)每次放電試驗以及下一步的充電試驗過程中,充放電的電流、電池的電壓、電池極柱的溫度和環(huán)境溫度對時間的變化。
(2)電池放電測試后的終端截止電壓(EO-DV)。
通過計算得到的數(shù)據(jù)有:
(1)每次放電試驗的放電容量(Ah),能量(E)。
(2)每次放電試驗后的充電容量(Ah),能量(E)。
(3)每次放電-不同倍率充電試驗的能量往返效率。
恒流充電能量記為E1,恒壓充電能量記為E2,C/3放電能量記為E3,則能量效率可由以下公式得出:
(公式1)
如圖3所示為一個標準CCCV(恒流恒壓)充電電壓特性曲線圖,圖4為充電電流特性曲線。
圖3 CCCV(恒流恒壓)充電電壓特性曲線
圖4 CCCV(恒流恒壓)充電電流特性曲線
圖5 編號141號電池0.3C恒流恒壓充電電壓曲線
圖6 編號141號電池0.3C恒流放電電壓曲線
其中0至t1階段為恒流充電階段,t1至t2階段為恒壓充電階段,恒流充電能量E1可由以下公式求出。
(公式2)
恒壓充電能量E2可由以下公式求出。
(公式3)
由于放電電流恒定,假設U’(t)為放電電壓曲線,放電電流為I’,C/3放電能量可由以下公式求出。
(公式4)
其中t’為放電持續(xù)的時間,測試三塊電池的充放電能量數(shù)據(jù)如表2-4所示。
測試過程中記錄的部分充放電階段電壓、電流對時間曲線圖(以編號141號電池0.3C充放電圖形為例)如圖5、6所示。
由于圖形較多,不一一列述,從得到的數(shù)據(jù)中可以看出充電倍率越大恒流充電時間越短,但其能量往返的效率越低,0.3C的充電電流曲線如圖7所示:
圖7 編號141號0.3C充電電流曲線
圖8 能量效率趨勢圖
從圖7可以看出恒流轉(zhuǎn)恒壓充電時電流先是存在一個瞬時下降,然后回升,在趨于平緩下降,直到電流降至0.02C時充電結(jié)束。
5.結(jié)論
為了驗證180AH磷酸鐵鋰在不同充電倍率下的能量往返效率,我們通過0.3C至1C的充電電流實驗可以得出,充電電流在0.3C時能量往返率最高,但是充電時間很長,相比之下1C時的能量往返率只比0.3C低了近約2%,而充電時間卻減少約100min,時間效率提高了一倍,電池的發(fā)熱程度也是微小的變化,可以忽略。在1C較大電流充電時,恒壓充電能量占總能量的10%,充電時間占1C總時間近50%,所以提高恒壓時的充電效率是我們有待于研究的問題,這也是日后解決快速充電問題的重點,實驗結(jié)果如圖8所示。
參考文獻
[1]蔣瑞斌,譚理剛.電動汽車的發(fā)展及面臨的挑戰(zhàn)[J].機械工程師,2009(4):32-33.
[2]余洪文,胡社軍,侯賢華,等.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LiFePO4的改性研究[J].材料導報,2008,22(z1).
[3]李紅林,孫逢春,張承寧.動力電池充放電效率測試分析[J].電源技術,2005,29(1).
篇3
關鍵詞:還原型谷胱甘肽;結(jié)構;功能;生產(chǎn)
中圖分類號:Q5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9X(2009)01-0069-03
Research Advance on Reduced Glutathione
HU Sheng-yao1, NIE Zhi-yan1, YUAN Qin-sheng2*
(1. Shanghai Medical Workers College, Shanghai 200237,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ioreactor Engineering,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China)
Abstract:Glutathion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ow-molecular-mass thiols in organisms. Reduced glutathione is used for liver diseases, tumor, oxygen toxicity, senescence and endocrine diseases in clinical practi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gress on the structur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pplication and production of reduced glutathione.
Key words:reduced glutathione; structure; function; production
谷胱甘肽(glutathione)廣泛存在于動植物和微生物中,是生物體內(nèi)最重要的非蛋白巰基化合物之一,具有還原型(GSH)和氧化型(GSSG),生物體內(nèi)大量存在并起主要作用的是GSH。GSH廣泛用于治療肝臟疾病、腫瘤、氧中毒、衰老和內(nèi)分泌疾病,并作為生物活性添加劑及抗氧化劑用于食品領域。
1GSH的結(jié)構特征
GSH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通過肽鍵形成,分子中有一特殊的γ-肽鍵,即由谷氨酸的γ-COOH與半胱氨酸的α-NH2縮合成的肽鍵,它不同于蛋白質(zhì)分子中的普通肽鍵。GSH為白色晶體,易溶于水、低濃度乙醇水溶液、液氨和二甲基甲酰胺。2分子GSH脫氫后以二硫鍵相連形成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又稱谷胱甘肽二硫化物,多以水合物形式存在,是溶于水的白色晶體。
2 GSH的生理功能和應用
GSH分子含有γ-谷氨酰基和活性巰基,是GSH許多重要生理功能的結(jié)構基礎[1]。GSH在紅細胞中作為巰基緩沖劑存在,維持血紅蛋白和其它紅細胞蛋白質(zhì)的半胱氨酸殘基處于還原狀態(tài)。GSH還廣泛存在于其它正常細胞中,有很強的親和力,能與多種化學物質(zhì)及其代謝物結(jié)合,清除體內(nèi)氧自由基及其它自由基,具有保護肝細胞膜、促進肝酶活性、抗氧化、解毒等作用,是人體細胞內(nèi)的主要代謝調(diào)節(jié)物質(zhì)[2-5]。GSH還在蛋白質(zhì)和DNA合成、物質(zhì)運輸、酶活性、新陳代謝及細胞保護等生物學功能中起著直接或間接的作用。它還是許多酶反應的輔基,可作為抗氧化劑保護生物分子蛋白的巰基,清除體內(nèi)過多的自由基,參與體內(nèi)三羧酸循環(huán)及糖代謝,具有解毒、預防糖尿病、癌癥及消除疲勞等作用[6]。
GSH廣泛應用于食品領域,如加入酸奶和嬰兒食品起類似維生素C的穩(wěn)定作用;防止水果罐頭水果褐變;在面制品中起還原和強化氨基酸作用;縮短面包混揉時間[7];GSH在與谷氨酸鈉、核酸系呈味物質(zhì)或其混合物共存時具有肉類風味;GSH可抑制肉食類、魚類和海鮮類食品的核酸分解,延長保鮮期以及提高奶酪質(zhì)量,防止酪蛋白褐變。
3GSH的生產(chǎn)方法
3.1化學合成法[8]
隨著多肽合成技術的日趨成熟,現(xiàn)已能用化學合成法合成GSH,但由于活性產(chǎn)物不易分離,需要化學拆分,產(chǎn)品純度不高而難以推廣。
3.2從谷物胚芽中提取GSH
谷物胚芽特別是小麥胚芽中含有大量GSH。早在1940年代,人們就通過沉淀蛋白質(zhì)從麥胚粗提GSH;1950年代初,利用有機溶劑從胚芽中抽提GSH。隨后又有應用淀粉酶、蛋白酶和高效膜分離技術簡化操作工藝,提高收率。一般的工藝流程為:提取―鹽析―離子交換(或膜分離)―濃縮―結(jié)晶。此法GSH得率低、成本高、有機溶劑污染嚴重、純度不高,而且消耗大量糧食,現(xiàn)已很少使用。
3.3微生物發(fā)酵生產(chǎn)GSH
微生物細胞內(nèi)含有谷胱甘肽,且發(fā)酵周期短、操作簡單、成本低。基本工藝為:發(fā)酵―細胞破碎―提取分離―GSH。
GSH在細胞內(nèi)特殊的生理功能使其對自身合成產(chǎn)生反饋抑制,用誘變手段減弱或消除這種反饋抑制非常重要。近年頗受重視的是將編碼GSH合成酶系的基因克隆到大腸桿菌或酵母中。
3.3.1E.coli基因重組E.coli菌種細胞中GSH含量雖較酵母少,但它的遺傳背景清楚、簡單,基因操作方便,菌體繁殖較快。為了消除GSH對GSH合成酶Ⅰ(GSH-I)的反饋抑制,Murata[9]從E.coli中篩選了1株GSH-Ⅰ脫敏的突變株,從中克隆了GSH-Ⅰ基因(gshⅠ)并在E.coli BRC912表達,使此株GSH合成活性大為提高,產(chǎn)量達4.81 μmol/g(濕細胞)。GSH-Ⅰ活性提高后,GSH-Ⅱ就成了合成GSH的限速酶。沈立新等[10]構建了含有gshⅠ和GSH-Ⅱ基因(gshⅡ)的重組質(zhì)粒,分別轉(zhuǎn)入E.coli細胞,分步進行γ-谷氨酰半胱氨酸和谷胱甘肽的合成,合成率達3.78 g/L,比同時轉(zhuǎn)入的合成率高42.1 %,既解決了GSH-Ⅰ和GSH-Ⅱ在同一菌株中克隆表達相互影響的矛盾,又解決了GSH對GH-Ⅰ的反饋抑制,降低了ADP對第二步反應的抑制程度。
3.3.2酵母基因重組酵母糖酵解產(chǎn)生的ATP是GSH合成過程中不可少的能量供體。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增加酵母中GSH合成酶系活性是提高GSH合成率的另一有效途徑。Tazuka等[11]將E.coli B中gshⅠ基因片段與S.cerevisiae 98的1個啟動子融合,融合的GSH-Ⅰ在酵母中表達,結(jié)果GSH-Ⅰ活性和GSH的含量分別提高了100多倍和3倍多。Christine[12]將帶有gshI、gshII各1個拷貝的質(zhì)粒PINE III轉(zhuǎn)化入啤酒酵母,GSH產(chǎn)量達到細胞總干重的1.8 %,大大高于對照菌株。此外,通過優(yōu)化菌株的培養(yǎng)表達條件也可提高GSH產(chǎn)量。有研究通過反饋控制乙醇濃度流加葡萄糖,利用正交試驗設計優(yōu)化發(fā)酵后期添加3種氨基酸配比和濃度,進行釀酒酵母T65補料分批發(fā)酵生產(chǎn)GSH,產(chǎn)量達到2.19 g/L[13-15]。衛(wèi)功元等[16-18]研究了溫度、pH、溶氧和補料流加速度對產(chǎn)朊假絲酵母生產(chǎn)GSH的影響,發(fā)現(xiàn)較高溫度對細胞生長有促進作用,較低溫度則更有利于提高GSH產(chǎn)量,pH 5.5時對細胞生長和GSH合成均最佳,恒溶氧控制發(fā)酵可明顯提高細胞干重和GSH產(chǎn)量,當恒溶氧濃度35 %時,二者的提高幅度可分別達到22 %和30 %,指數(shù)流加是較理想的補料方式。經(jīng)優(yōu)化培養(yǎng),GSH產(chǎn)量達到857.2 mg/L。
除E.Coli和酵母外,傅瑞燕等[19]構建了重組乳酸乳球菌生產(chǎn)GSH,用乳酸鏈球菌素誘導4 h后,胞內(nèi)GSH含量達到358 nmol/mg蛋白質(zhì)。
3.4酶工程法合成GSH
用分離提取的酶或游離細胞進行催化反應,減少了細胞代謝副產(chǎn)物對分離提取的影響,簡化了下游工藝。早期研究中用去污劑和溶壁酶處理啤酒酵母增大細胞的通透性,加入含有葡萄糖、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等前體的反應液,GSH產(chǎn)量大大增高,達9.06 g/L。也有人將經(jīng)甲苯通透處理后的重組E.coli與干酵母細胞一起加入反應體系,GSH含量達5 mg/mL。由于游離酶難以重復使用,并影響產(chǎn)物的分離提取,故用固定化酶催化合成GSH。將自溶后的啤酒酵母分離出GSH合成酶,用聚丙烯酰胺凝膠包埋后加入反應液,半胱氨酸轉(zhuǎn)化率為87 %(游離酶為47 %),且穩(wěn)定性提高。
用固定化細胞法具有特定的優(yōu)勢,這是因為:(1)GSH合成酶是雙酶體系,酶的分離提取更加繁瑣,用固定化細胞催化合成GSH避免了繁雜的酶分離過程;(2)GSH合成過程需ATP作能量供體,實際生產(chǎn)過程中不可能直接加入ATP,而且ATP利用后生成的ADP對GSH-Ⅰ及GSH-Ⅱ有抑制作用,因此,提供合適的ATP再生體系無論從經(jīng)濟角度還是從酶反應角度均較為合理。ATP再生由酶系完成,固定化細胞可以利用相應菌株細胞內(nèi)的ATP再生酶系和GSH合成酶系,通過偶聯(lián)或與其它GSH合成酶活性較高菌株固定化細胞的種間聯(lián)合成GSH,其優(yōu)勢是固定化酶法合成GSH無法比擬的。
謝雷波等[20]將S.cerevisiae TB6用卡拉膠與魔芋粉混合載體固定合成谷胱甘肽,在pH 7.0,37 ℃,磷酸鹽緩沖液0.1 %的條件下反應6 h,固定化細胞合成GSH產(chǎn)量為550 mg/L。
與固定化酵母生產(chǎn)GSH相比,含GSH合成酶系的重組E.coli具有穩(wěn)定性好、成本低廉等優(yōu)點,但須解決GSH合成過程中ATP再生的問題。已有許多ATP再生方法和GSH酶反應偶聯(lián)合成GSH。利用E.coli細胞的乙酸激酶和GSH合成酶系,以乙酰磷酸為磷酸供體將ADP等再生為ATP,合成GSH,偶聯(lián)效果較好。但乙酰磷酸成本較高且不穩(wěn)定,難以工業(yè)化生產(chǎn)。沈立新等[21]用卡拉膠固定E.coli生產(chǎn)GSH,優(yōu)化條件下罐式反應器GSH的產(chǎn)量為 0.84 g/L,穩(wěn)定性較好;此外,與酵母生產(chǎn)ATP體系相偶聯(lián)的共固定化體系在填充床中反應,GSH合成量達1.24 g/L,收率比直接加入ATP提高24.2 %。童群義等[22]將E.coli與啤酒酵母用PVA-卡拉膠混合載體固定生產(chǎn)GSH,比單一固定化E.coli或單一固定化啤酒酵母效果好,但GSH合成無明顯提高。主要是由于偶聯(lián)體系在磷酸鹽緩沖液濃度的不協(xié)調(diào)性引起的,再生ATP的高濃度磷酸鹽緩沖液對GSH合成酶系產(chǎn)生抑制作用;而且ADP、ATP在E.coli和酵母兩體系間的傳遞受到限制,也影響了偶聯(lián)體系GSH合成效率。
目前國內(nèi)外常用的GSH工業(yè)生產(chǎn)方法是酵母發(fā)酵法,工藝較成熟,但產(chǎn)量有待提高。與ATP再生體系偶聯(lián)合成GSH,乙酰激酶盡管效率較高,但乙酰磷酸的高價格及穩(wěn)定性限制了此法的產(chǎn)業(yè)化;酵母糖酵解途徑成本低廉,雖在胞二磷膽堿和NADP的合成方面獲得成功,但合成GSH的效率較低,主要是ATP再生反應效率不高,反應條件與GSH酶系催化合成GSH的條件不協(xié)調(diào)以及由此造成的成本較高限制了此方法潛力的發(fā)揮。
4結(jié)語和展望
由于GSH應用廣泛,有關GSH的研究報道很多,但大都是GSH生物體內(nèi)生理功能的體現(xiàn)及用于疾病治療等內(nèi)容。目前GSH價格高,使其推廣應用受到限制。盡管日本已實現(xiàn)了酵母發(fā)酵法制備GSH的產(chǎn)業(yè)化,并已將研究結(jié)果以專利形式公布,但是如何提高發(fā)酵法生產(chǎn)GSH的產(chǎn)量,降低生產(chǎn)成本仍有一些問題需要研究:(1)選育性能良好的GSH高產(chǎn)菌株或通過重組DNA技術構建基因工程菌合成GSH;(2)環(huán)境條件(溫度、pH、溶氧等)和培養(yǎng)基成分對GSH生產(chǎn)的影響及其發(fā)酵動力學規(guī)律;(3)GSH生產(chǎn)菌株高密度培養(yǎng)過程中各種關鍵因素(如CO2抑制和O2供給等)的解決;(4)如何使胞內(nèi)合成的GSH分泌至胞外,解決胞內(nèi)GSH高積累產(chǎn)生的反饋抑制;(5)建立和優(yōu)化發(fā)酵調(diào)控策略,利用多尺度參數(shù)實現(xiàn)GSH生產(chǎn)過程的優(yōu)化控制;(6)進一步建立和優(yōu)化分離純化工藝,提高GSH產(chǎn)率。
參考文獻
[1]Franco R, Schoneveld O J, Pappa A, et al. The central role of glutathione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human diseases[J]. Arch Physiol Biochem, 2007, 113(4-5): 234-258.
[2]Wisnewski A V, Liu Q, Liu J, et al. Glutathione protects human airway proteins and epithelial cells from isocyanates[J]. Clin Exp Allergy, 2005, 35(3): 352-357.
[3]侯春蘭,王曉輝. 還原型谷胱甘肽對老年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療效觀察[J]. 實用老年醫(yī)學,2006,20(5): 352-353.
[4]金怒云,余小虎,顧國妹,等. 還原型谷胱甘肽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療效觀察[J]. 實用肝臟病雜志,2006,9(5):266-268.
[5]馮蝶儀, 劉琨. 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抗結(jié)核藥物性肝損[J]. 臨床肺科雜志,2006,11(6):743-744.
[6]Wu G, Fang Y Z, Yang S, et al. Glutathione metabolism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health[J]. J Nutr, 2004, 134(3): 489-492.
[7]潔,單立峰. 谷胱甘肽的制備及其應用[J]. 飼料工業(yè),2007,28(15):15-17.
[8]Cacciatore I, Caccuri A M, Di Stefano A, et al. Synthesis and activity of novel glutathione analogues containing an urethane backbone linkage[J]. Farmaco, 2003, 58(9): 787-793.
[9]Murata K, Kimura A. Overproduction of glutathione and its derivatives by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icrobial cells[J]. Biotechnol Adv, 1990, 8(1): 59-96.
[10] 沈立新,魏東芝,堯輝. 重組大腸桿菌催化合成谷胱甘肽的研究[J].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3(5):554-557.
[11] Ohtake Y, Watanabe K, Tezuka H, et al. Expression of glutathione synthetase gene of Escherichia coli B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J]. J Ferment Bioeng, 1989, 68: 390-399.
[12] Christine L H. Recombinant yeast for manufacture of glutathione[P]. EP 300 168, 1989.
[13] Wen S H, Zhang T, Tan T W. Maximizing production of glutathione by amino acid modulation and high-cell-density fed-batch culture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J]. Process Biochem, 2006, 41(12): 2424-2428.
[14] Wang Z, Tan T W, Song J. Effect of amino acids addition and feedback control strategies on the high-cell-density cultivation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for glutathione production[J]. Process Biochem, 2007, 42(1): 108-111.
[15] Wen S H, Zhang T, Tan T W. Optimization of the amino acid composition in glutathione fermentation[J]. Process Biochem, 2005, 40(11): 3474-3479.
[16] 衛(wèi)功元,王大慧,陳堅. 不同溶氧控制方式下的谷胱甘 肽分批發(fā)酵過程分析[J]. 化工學報,2007,58(9):2329-2335.
[17] 衛(wèi)功元,李寅,堵國成,等. 溫度對谷胱甘肽分批發(fā)酵的影響及動力學模型[J]. 生物工程學報,2003,19(3):358-363.
[18] 衛(wèi)功元,李寅,堵國成,等. 產(chǎn)朊假絲酵母流加發(fā)酵法生產(chǎn)谷胱甘肽[J]. 過程工程學報,2005,5(3):327-331.
[19] 傅瑞燕,陳堅,李寅. 構建重組乳酸乳球菌生產(chǎn)谷胱甘肽[J]. 生物加工過程,2004,2(2):30-35.
[20] 謝雷波,段學輝,王錦,等. κ-卡拉膠與魔芋粉混合載體固定酵母細胞生物合成谷胱甘肽[J]. 南昌大學學報(工科版),2006,28(1):19-22.
篇4
關鍵詞:組織培養(yǎng);酒精;氯化汞;次氯酸鈉
中圖分類號:X53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2.02.045
Research on Pollution Control Method of American Cherry Explant Culture
WANG Jin-feng
(Sijiao Tree Farms, Zhongtiaoshan State-owned Forest Management Bureau,Houma,Shanxi 043000,China)
Abstract: Used alcohol, mercuric chloride, sodium hypochlorite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s on cherries for decontamination.Studied the effect of pollution rate of treatment time and combination of difference on American cherry ,through three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reag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electing young explants first soaked in 75% alcohol for 15 s, then HgCl2 for 5 min could get the best pollution control effect, and will not influence the rate of germination.
Key words: tissue culture ;alcohol;HgCl2;NaClO
組織培養(yǎng)又叫離體培養(yǎng),指從植物體分離出符合需要的組織、器官或細胞、原生質(zhì)體等,通過無菌操作,在人工控制條件下進行培養(yǎng)以獲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產(chǎn)具有經(jīng)濟價值的其他產(chǎn)品的技術。眾所周知,組織培養(yǎng)時污染物的控制對試驗的成敗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對于植物的外植體而言,這一點顯得更加重要,由于外植體長期生長在外界環(huán)境中,自身攜帶有大量的外生菌及內(nèi)生菌,很難消毒,因此,筆者嘗試研究在不同處理時間下對車厘子外植體和萌芽率的影響,探索較為有效的消毒方式,以期為組培初代培養(yǎng)的消毒提供一定的借鑒。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選擇生長在山西省中條山一年生人工培養(yǎng)的美國車厘子作為試驗材料,分別選取幼嫩外植體和較老外植體進行試驗,互為對照。
用于消毒的試驗試劑分別選擇濃度為0.1%的HgCl2和濃度為0.2%的NaClO,并分別配合75%的酒精使用。
1.2 方 法
酒精及兩種試劑對試驗材料的處理時間如表1所示。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車厘子外植體污染率和萌芽率的影響
由表2看出,處理時間越久,外植體污染率越低,萌芽率也較低;相同處理條件下,較老外植體的污染率較高,但卻與幼嫩外植體有著相似的萌芽率;車厘子的萌芽率與酒精的處理時間呈現(xiàn)正相關,而污染率則與HgCl2的處理時間呈現(xiàn)負相關。
2.2 酒精和NaClO不同處理時間組合對車厘子外植體污染率和萌芽率的影響
通過表3我們可以看出,在這種處理條件下,依然是處理時間越久,外植體污染率越低,同時萌芽率也越低;較老外植體的污染率高于幼嫩外植體;萌芽率與酒精處理時間呈正相關,污染率與NaCl0處理時間呈負相關。這與表2所表現(xiàn)出的規(guī)律是相似的。
3 討 論
綜合幾種組合對車厘子外植體污染率及萌芽率的影響,我們發(fā)現(xiàn),相同處理時間組合條件下,酒精與HgCl2的組合均優(yōu)于酒精與NaClO的組合,這種優(yōu)勢表現(xiàn)為較低的污染率及較高的萌芽率,這是組培試驗中較為理想的結(jié)果。確定了酒精與氯化汞的組合后,我們可以看出,幼嫩外植體存在著較大優(yōu)勢,這種優(yōu)勢也體現(xiàn)為較低的污染率和較高的萌芽率,這就再一次簡化了選擇的過程,最后篩選出的組合只剩下4種,即A 15 s 75%酒精+3 min HgCl2,B 15 s 75%酒精+5 min HgCl2,C 30 s 75%酒精+3 min HgCl2, D 30 s 75%酒精+5 min HgCl2。而在這4種組合中,B的污染率略高于D,但萌芽率遠高于D,因而認為B組合為最佳組合,所以最終確定在車厘子組培試驗時,外植體初代培養(yǎng)首先應選擇幼嫩外植體,然后用75%酒精處理15 s,接著用HgCl2處理5 min。
參考文獻:
[1] 于相麗,李勇慧,王靜.茜草莖段組織培養(yǎng)滅菌方法研究[J].河南農(nóng)業(yè)科學,2011(7):130-131,134.
[2] 石曉云,申書興,陳雪平,等.影響組織培養(yǎng)誘導四倍體小果型西瓜三種因素的研究[J].華北農(nóng)學報,2007(S2):103-106.
[3] 楊麗莉,張曉,張彥琴.大花萱草“東方不敗”的組織培養(yǎng)技術研究[J].山西農(nóng)業(yè)科學,2011(7):629-632.
[4] 陳紅剛,張延紅,王惠珍,等.四倍體黃岑D20組織培養(yǎng)與快速擴繁[J].山西農(nóng)業(yè)科學,2012(1):11-12,33.
[5] 于馨恒,劉兵,王春霞,等.小天仙子組織培養(yǎng)研究 [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科技,2011(3):47-48,53.
[6] 孟月娥,李艷敏,趙秀山,等.紫葉加拿大紫荊組織培養(yǎng)研究[J].河南農(nóng)業(yè)科學,2010(12):114-117.
[7] 紀書琴,馮社章,陳蘭芬,等. 郎家園小棗組織培養(yǎng)的研究[J].華北農(nóng)學報,2007(S2):113-117.
[8] 高凱,潘永.牡丹組織培養(yǎng)繁殖技術初探[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科技,2010(5):60-61.
[9] 吳正凱,鄭曉峰,黃剛.法蘭地草莓組織培養(yǎng)快繁技術研究[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科技,2009(1):32-33.
[10] 于紅芳,許剛,李永華,等.品種唐宇金秋組織培養(yǎng)研究.[J].河南農(nóng)業(yè)科學,2009(11):114-117.
[11] 李力藝,侯志鋼.組織培養(yǎng)技術初探[J].山西農(nóng)業(yè)科學,2004(2):50-52.
篇5
目前,在國內(nèi),公眾比較熟知的當代藝術空間類型主要是各種運營模式(公立或民營)的美術館、畫廊和藝術社區(q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于長期存在并不斷轉(zhuǎn)變其生存方式和切入策略的藝術家自主運營空間的陌生,與公眾對于從事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本身的認知一樣,處于藝術在整個社會范疇內(nèi)最為邊緣和模糊的邊界。畢竟,對于公眾,甚至對于身處藝術教育前沿的學院群體而言,主流的社會空間和結(jié)構中得以展出的藝術品本身是主要的藝術感知和訊息來源,也是主要的傳播和交流的場域。藝術家自主運營的空間,以其“獨立性”的主旨和對于當?shù)厮囆g生態(tài)的注入多元化的努力,已經(jīng)與美術館、雙年展、藝術博覽會及藝術社區(qū)等藝術生產(chǎn)機制、機構一道成為某個區(qū)域藝術生態(tài)的重要指標之一。我們無意追捧藝術家自營空間模式本身,或是將其視作是藝術生態(tài)中較為弱勢的部分來關注,而是希望通過以香港、臺北、廣州等地各種不同形態(tài)和不同特質(zhì)的藝術家自營空間的介紹與分析,展開對于當?shù)厮囆g生態(tài)及面貌的探討,如果理解藝術家個體及群體作為各種藝術活動和藝術機制本身的基礎和最為直接的參與者和觀察者,我們可以期待在對于藝術家自營空間的考察中,從有別于市場數(shù)據(jù)或是學術調(diào)研式的觀察中,從另一個維度了解區(qū)域的當代藝術生態(tài)狀況。
Para/Site,香港
成立于1996年的香港Para/Site藝術空間,其至今的歷程和實踐無疑是最具有代表性,也可以說是最為成功的藝術家自營空間的案例。最初的Para/Site藝術空間,由張思敏、李志芳、梁志和、文晶螢、黃志恒、梁美萍、曾德平7位香港藝術家和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立。從一開始,Para/Site藝術空間的架構和選址,就直接的宣誓了藝術家自營空間的主張。最初的Para/Site更接近于前文侯瀚如所描述的“藝術家與文化工作者必須將自身組織起來,組成各種自給自足的群體”。在管理和團隊上,由于當時的香港缺乏當代藝術的觀眾、制作、策劃、評論等相關專業(yè)人士,藝術家群體本身幾乎自主承擔了以上所有的工作,藝術家是策劃人,場工,評論者和召集人;在場地上,面對香港奢侈的個人居住和創(chuàng)作物理空間條件,以及相關藝術機構的英式公職和保守落伍的主流生態(tài),Para/Site將自己安放在上環(huán),更直接接近和接觸香港社群及社會日常生活結(jié)構與面貌的區(qū)域內(nèi),顯示出香港當代藝術家鮮明的社群主張和文化政治姿態(tài)。我們從1996年至2000年Para/Site藝術空間的回顧性文獻中不難發(fā)現(xiàn),當藝術家獨立運營空間的同時,意味著藝術家將自身從之前相對單純的個人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中拋入到更為復雜的整體藝術機制和社會范疇的情境之中,個體的創(chuàng)作也不可避免的與系統(tǒng)性的工作方式及其所帶來的交流碰撞遭遇,由此,進而客觀上進一步的推動了藝術家個體創(chuàng)作空間的擴大和與現(xiàn)實關系的強度。比如,1996年期間,Para/Site還主要以創(chuàng)辦人藝術創(chuàng)作和個人展覽為主,1997-1998年,則更為突出在不同藝術家之間的創(chuàng)作的交流和互文,而1998年至1999年,Para/Site更為系統(tǒng)的反思視覺藝術及藝術家本身與不同社群和其他專業(yè)人士和知識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有著鮮明的跨界企圖和嘗試。2000年開始,Para/site進一步反思自身在香港本土的活動的局限性,將本區(qū)域藝術家創(chuàng)作以及展覽策劃的實踐放入到全球一本土化(Glocal)的范疇內(nèi)進行考察,進而引入更多的香港以外的藝術家創(chuàng)作及交流,至2005年,Para/Site將自身推向了藝術家自營空間反省和時間的極限,由藝術家為主構成的董事會來委任全職的策劃人及策劃助理,并對其工作進行監(jiān)察。從整個Para/Site歷史上來看,這并不意味著藝術家自營空間的倒退,反而是折射出對于所謂藝術家自營空間“獨立性”的全新理解,藝術家創(chuàng)作空間及獨立性并非一句口號,而是與藝術家個體面對什么樣的藝術生態(tài)及生產(chǎn)關系有著直接的關系,從這個角度上來說,2005年Para/Site的這一轉(zhuǎn)變正是面對香港當代藝術如何面對全球藝術格局變化及藝術家所處的日常系統(tǒng)的轉(zhuǎn)變的響應和實驗:最大可能的為本土的藝術家創(chuàng)作空間提供新的滋養(yǎng)和可能性。
Para/Site的運營資金主要是依靠香港藝術發(fā)展局的撥款和藝術家主導的董事會每年的募款以及藝術家的捐獻和拍賣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所謂的藝術家獨立運營,在香港的情境中,一開始就并不是將藝術家與主流的藝術機制和藝術生態(tài)割裂處理的,Para/Site多年的實踐更多的是通過批判性的立場和具體的行動與香港藝術機制展開談判,與此同時,盡可能的豐富香港藝術生態(tài)和格局中的多樣性,所謂藝術家創(chuàng)作空間的獨立性正是在這樣與香港整體文化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的碰撞和溝通中呈現(xiàn)出來的,而并非空洞的宣言和姿態(tài)。
或許也正因為如此,時至今日,Para/Site為代表的獨立藝術空間的嘗試與香港本地主流的藝術機制之間的對話,更像隔空交手,各行其道。這似乎印證了藝術家自營空間的弱勢和邊緣?但或許近年來臺北當代藝術中心的實踐會給我們一些不同的啟示。
臺北當代藝術中心
無論從選址,命名到主旨和具體的活動內(nèi)容上,成立于2010年的臺北當代藝術中心(下簡稱TCAC)與香港Para/Site藝術的歷程幾乎大相徑庭:TCAC位于臺北市中心一西門町,擁有2幢4層的物理空間;TCAC的正式注冊名字為“臺北當代藝術中心”,這一頗具官方藝術機構色彩的名稱正是TCAC團隊對于當?shù)匚幕摺⒃捳Z權力的強勢切入。三十多位發(fā)起人包含藝術家如陳界仁、楊俊、崔廣宇、王俊杰、姚瑞中、洪東祿、張干琦、林明弘,策展人徐文瑞、鄭美雅、鄭慧華、蘇珀琪、林宏璋、林平、陳幸均、潘小雪、陳明秀,學者陳泰松、黃建宏、陳愷璜、黃海鳴、龔卓軍、顧世勇等。他們通過由藝術家捐贈作品籌措資金,場地則由忠泰建設無償贊助提供,以藝術圈獨立自籌的經(jīng)費及無附帶條件的企業(yè)贊助,開始一個為期兩年的實驗。實驗期結(jié)束前,將再由全體會員決定下一階段的營運模式。
相對于香港藝術家自營空間的低調(diào)、堅守,臺北當?shù)厮囆g中心幾乎從一開始就高調(diào)登場,并在2010年在臺北的主要媒體和各種場合的交流中,與臺北官方的文化政策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正面交鋒,直接提出所要捍衛(wèi)的是當代藝術的獨立性和專用性。從一開始,臺北當代藝術中心的成員就強調(diào)TCAC主要是一個論述空 間而非展覽場地。不同于以展覽為主的藝術空間,它將著重于對當代藝術生產(chǎn)機制的討論,藉由多項小型的座談、演講、作品/出版品發(fā)表,音樂/影像/劇場演出,進行跨領域的藝術交流及批判性的知識生產(chǎn)。同時,希望通過各種交流的活動,讓本地藝術工作者接觸到更廣泛的國際藝術社群,推動實質(zhì)交流,使本地及國際的藝術家和策劃人可以利用中建置的藝術數(shù)據(jù)庫,藉由藝術中心的引介,盡可能無阻礙的進入臺灣當代藝術界的脈絡。顯然,與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藝術家自營空間為藝術家個體與群體爭取創(chuàng)作空間和展出機會場地的時代不同,臺北當代藝術中心所直接指向的是藝術本身及藝術家在公眾議題、文化經(jīng)濟政策和社會利益分配格局中的權益和話語權。一方面,TCAC所呈現(xiàn)的令人為之一振的藝術家自營空間的面貌,其深刻背景源自于當代藝術世界的全球化變局,與其說這是臺北藝術家群體的集體批判性實驗,不如說是將臺北藝術生態(tài)和藝術機制本身作為實驗場域,將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及藝術與社會文化日常關系的重新思考注入其中,以藝術創(chuàng)作和策劃運營上的實踐在今天所尋求的全新的突破。鄭美雅,TCAC發(fā)起人之一也撰文指出:藝術并非閉鎖自外于社會的精英活動,或是娛樂大眾、創(chuàng)造奇觀或美化城市的工具,而應深刻的反思藝術如何能產(chǎn)生批判思考與另類想象的能量,刺激改造行動的發(fā)生,并對社會產(chǎn)生真正的影響力。
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的實驗出現(xiàn)在臺北而不是香港,并不是完全的歷史偶然。與香港的文員官僚相比,以臺北美術館和臺北藝術博覽會為代表的臺北文化政策與布局,比香港更具有相對深厚的文化脈絡和沿襲,甚至以官方主導的文化產(chǎn)業(yè)政策也更具有所謂的國際視野和全球觀感;與香港嚴重壟斷集中的社會資源相比,臺北的民間資本更為充盈,民間的社會空間相對更具有彈性和縱深。無論是社會環(huán)境還是市民素養(yǎng)、媒體多元性發(fā)展程度而言,臺北的日常社會空間似乎遠比香港更為開放和具有可能性。如果說香港的藝術家自營空間要面對的是這個商業(yè)至上的社會空間將本土的個體藝術空間逼入邊緣和絕境的情況,那么以TCAC為代表的臺北藝術家自營空間要面對確實藝術產(chǎn)業(yè)化,藝術品成為奢侈消費和娛樂附屬品的全球議題下,官方主導的文化產(chǎn)業(yè)政策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空間的誤導、擠壓和毀滅性的異化。
觀察社,廣州
如果我們在回望一下大陸珠三角區(qū)域的情況,情況似乎更為復雜。2005年侯瀚如在廣東三年展上所描述的珠三角具有超越性的文化藝術氛圍,更多的可以被視作是80年代末期至2005年之前的珠三角藝術生態(tài)的總結(jié)。可能,侯瀚如未曾預料到的是,在2005年之后的中國,整體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環(huán)境以史無前例的速度與規(guī)模迅速膨脹和集中。及藝術市場為例,2006年至2808年金融危機之前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呈現(xiàn)出的是在今天看來異常的起跳。以珠三角地區(qū)而言,一方面,是藝術產(chǎn)業(yè),藝術市場格局的飛速集中至北京,將幾乎所有的國際關注和資源從珠三角本土吸收殆盡;另一方面,是本地藝術生態(tài)和藝術社群還沒來及夯實自己的基礎,并發(fā)生更為縱深的關系,就遭遇了這一整體的歷史變局,本土藝術家北上,本土當代藝術交流和教育斷層。于是,當珠三角地區(qū)在2009年以來出現(xiàn)更多的藝術社區(qū)或者民間美術館等新的藝術機構建制之時,我們看到的不再是侯瀚如所指出的那樣一個“別樣:一個特殊的現(xiàn)代化實驗空間”,而是傾倒式的對于北京798模式的粗劣模仿與復制。成立于2009年的觀察社,或許是近年來,廣州唯一的藝術家自營空間,由香港藝術家翁子健、黃慧妍和廣州藝術家胡向前、林敬新聯(lián)合創(chuàng)辦,某種程度上,觀察社更多的是為廣州本土的藝術家提供另一種維度的展覽制作和策劃經(jīng)驗與機會,同時,也旨在通過促進香港廣州兩地的年青藝術家群體的交流,尋找新的突破。可以說,從某個側(cè)面而言,足見廣州整體藝術生態(tài)的慘重挫敗與倒退,2005年后的元氣大傷至今未成回復其再生肌理。觀察社選址在江南西的老社區(qū)中,而我們似乎并看不到類似香港Para/site藝術空間社群策略的企圖和實踐,和大多是廣州的藝術空間一樣,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尷尬的且有點自在的存在于這個城市之中。而至于廣州本土的藝術社群和專業(yè)人士,有誰知道他們在哪里,抑或是否存在呢?
篇6
關鍵詞:辣椒;剪枝二次嫁接;抗病性;品質(zhì)
甘肅省地處國家規(guī)劃的黃土高原夏秋蔬菜重點區(qū)域,辣椒是當?shù)卦O施反季節(jié)栽培的主要蔬菜之一,也是全國重要的高原夏菜和西菜東調(diào)的優(yōu)質(zhì)品種之一,為中國東部及南方蔬菜“伏缺”季節(jié)的市場供應做出了積極貢獻。嫁接換根栽培已被證明是解決蔬菜枯萎病等病害的重要途徑,并已在西瓜、黃瓜、茄子等作物上廣泛應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抗病增產(chǎn)效果[1,2],嫁接對辣椒抗病性及果實品質(zhì)影響的研究也有一些報道[3-7]。筆者應用已初步篩選出親合力較高的5個砧木品種,進行抗病性、產(chǎn)量、品質(zhì)的對比研究,并采用抗病辣椒砧木進行辣椒嫁接換根栽培,以期篩選出適合當?shù)乩苯芳藿拥恼枘玖挤N,達到高產(chǎn)增收的目的。
1?材料和方法
1.1?試驗材料
接穗材料為隴椒2號,由甘肅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提供。
砧木品種從國內(nèi)外引進并已初步篩選成功[8],由“辣椒抗病、豐產(chǎn)砧木篩選及嫁接栽培技術研究”項目課題組提供。5個砧木品種分別為:瑞砧707(韓國)、瑞砧708(韓國)、格拉夫特(北京)、SOO-01(山東)、SOO-02(山東)。
1.2?試驗方法
1.2.1?砧木篩選
各砧木品種分別采用斜切接法和插接法各嫁接120株,于嫁接25 d后統(tǒng)計嫁接成活率。嫁接成活率(%)=(成活苗數(shù)÷嫁接苗數(shù))×100。
將嫁接苗移栽至大田,進一步進行田間試驗,觀察各砧木品種嫁接后的田間抗病性能及生長情況。
1.2.2?不同嫁接方式辣椒產(chǎn)量比較
于2006—2007年,2007—2008年進行剪枝二次嫁接和正常接穗嫁接產(chǎn)量、總產(chǎn)量比較。剪枝二次嫁接,即在6月下旬預留一些前一年嫁接過的無病辣椒,將辣椒四門斗以上的枝條全部剪除后,當新枝長到6~7片葉時進行嫁接。
1.2.3?嫁接辣椒果實品質(zhì)分析
2006—2008年在七里河、西固、城關進行露地栽培試驗,在永登、靖遠進行保護地栽培試驗。收獲時測定產(chǎn)量,并計算增產(chǎn)率。辣椒成熟時測定其品質(zhì)指標,果實維生素C含量采用熒光分光光度計法,干物質(zhì)測定采用烘干恒重法,可溶性總糖含量采用費林法測定。
2?結(jié)果與分析
2.1?不同砧木對2種嫁接方法成活率的影響
試驗結(jié)果表明,采用斜切接法的5個砧木嫁接成活率在75%以下,而插接法的嫁接成活率均在88%以上。在5個品種中,嫁接成活率最高的是瑞砧707和格拉夫特,分別為95.83%和93.33%,與其他3個處理差異顯著。見表1。
2.2?不同砧木嫁接辣椒抗病性
由表2可見,利用5種砧木進行辣椒剪枝二次嫁接后,辣椒的根腐病和疫病抗性均顯著增強。特別是用瑞砧707、格拉夫特作砧木嫁接后,未發(fā)病率分別能達到98%和99%。而對照辣椒發(fā)病率比較高,未發(fā)病率僅66%。與對照隴椒2號相比,瑞砧707和格拉夫特2種砧木在田間表現(xiàn)優(yōu)異,抗病性優(yōu)于對照及其他砧木品種。從總體上看,嫁接增強了辣椒植株的抗病性。
2.3?不同砧木對辣椒坐果習性和生長勢的影響
用瑞砧707、格拉夫特作砧木嫁接后,發(fā)病株很少,成活率能達到98%以上。因此,其他3個砧木的嫁接辣椒被淘汰。
從表3中可以看出,以隴椒2號為對照,瑞砧707和格拉夫特的生長勢明顯強于隴椒2號,坐果數(shù)少于隴椒2號,說明2個砧木的營養(yǎng)生長旺盛,生殖生長較弱,適宜用作砧木。從總體上看,嫁接改善了植株的生長勢[9]。
2.4?2種嫁接方式對辣椒產(chǎn)量的影響
從表4中可以看出,采用剪枝二次嫁接比正常接穗嫁接的辣椒667 m2產(chǎn)量增加13.6%~15.6%。田間觀察結(jié)果表明,采用剪枝二次嫁接的辣椒整齊度好。
2.5?不同砧木嫁接辣椒產(chǎn)量比較
由表5可知,2006—2007年和2007—2008年多點試驗中,露地栽培總產(chǎn)量瑞砧707嫁接增產(chǎn)幅度為31.2%以上,保護地栽培總產(chǎn)量瑞砧707嫁接增產(chǎn)幅度為39.2%以上。各露地栽培點總產(chǎn)量格拉夫特嫁接增產(chǎn)幅度為33.5%以上,保護地栽培總產(chǎn)量格拉夫特嫁接增產(chǎn)幅度為40.1%以上。通過這2種砧木嫁接后與對照辣椒產(chǎn)量分析,格拉夫特高于瑞砧707,因此,瑞砧707作砧木的嫁接辣椒被淘汰。
2.6?嫁接苗的抗病性與品質(zhì)
2008年5月,由甘肅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對選出的砧木格拉夫特進行了苗期(十葉期)接種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抗性鑒定。鑒定結(jié)果見表6。根據(jù)現(xiàn)行的辣椒抗疫病分級標準,在苗期室內(nèi)病原菌接種條件下,格拉夫特對辣椒疫病表現(xiàn)為高抗,抗性水平明顯高于對照品種隴椒2號,該品種可在適宜地區(qū)推廣種植。
2008年,由甘肅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測試中心進行品質(zhì)鑒定測定,接穗為隴椒2號,嫁接砧木為格拉夫特,未嫁接的對照辣椒品種為隴椒2號。由表7知,嫁接和未嫁接的辣椒在干物質(zhì)、可溶性總糖、維生素C含量上稍有偏差,但對辣椒的口味沒有影響。
3?結(jié)論與討論
實驗結(jié)果表明,供試砧木的嫁接成活率高于89%,生長勢明顯優(yōu)于隴椒2號自根苗,抗病性強。采用插接法進行嫁接具有更高的親合力,可有效提高辣椒成活率,這在大田試驗結(jié)果中也得到了證實。
相關研究表明,采用不同類型的變種作為砧木,嫁接成活率高,嫁接后的生長發(fā)育、防病效果較好,且對辣椒品質(zhì)沒有影響[10-12]。該試驗嫁接辣椒的果實干物質(zhì)、可溶性總糖、維生素C含量稍低于自根苗,但對辣椒口味沒有影響。嫁接限制了營養(yǎng)物質(zhì)的運輸和轉(zhuǎn)化[13]。
剪枝二次嫁接培養(yǎng)的接穗比用種子播種育苗所需時間少12 d左右,節(jié)約了成本,產(chǎn)量提高了10%以上,而且采用剪枝嫁接不需要再買接穗種子,遺傳性穩(wěn)定。
經(jīng)綜合性狀考察:格拉夫特砧木表現(xiàn)最優(yōu),嫁接成活率達98%,比隴椒2號自根苗嫁接增產(chǎn)33.5%以上,果實品質(zhì)與接穗品種基本保持一致。
參考文獻
[1] 周寶利,姜荷.茄子嫁接栽培效果和抗病增產(chǎn)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蔬菜,2001(4):52-54.
[2] 何莉莉,候麗霞,葛曉光,等.嫁接番茄抗葉霉病效果及其與體內(nèi)幾種抗性物質(zhì)的關系[J].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1,32(2):99-101.
[3] 陳振德,王佩圣,周英.不同砧木對黃瓜產(chǎn)量、品質(zhì)及枯萎病抗性的影響[J].中國蔬菜,2010(10):51-54.
[4] 程子林,蔣希文.采用嫁接方法防治青椒疫病的研究[J].天津農(nóng)業(yè)科學,1998,4(4):29-32.
[5] 孫曉軍,楊華,孫錫梁,等.應用嫁接技術增強辣椒對疫霉病的抗病性[J].新疆農(nóng)業(yè)科學,2007,44(B06):169-171.
[6] 趙凌俠.青椒適宜砧木的篩選研究[J].北方園藝,1994(2):17-18.
[7] 丁海霞,王昭輝,侯雷平,等.辣(甜)椒嫁接試驗[J].北方園藝,2008(7):17-19.
[8] 王海鵬,井彩巧,蒲明,等.日光溫室辣椒剪枝二次嫁接砧木篩選比較研究[J].蔬菜,2011(1):36-38.
[9] 葉博,周寶利.辣椒嫁接效果試驗初步研究[J].農(nóng)業(yè)科技與裝備,2007(6):3-5.
[10] 趙鑫,周寶利,林桂榮,等.辣椒嫁接效果試驗研究[J].北方園藝,2000(4):8-10.
[11] 郎忠禮.日光溫室秋冬茬辣椒再生栽培技術[J].青海農(nóng)技推廣,2006(1):21.
篇7
2.銅同位素在礦床學中的應用:認識與進展王躍,朱祥坤,WANGYue,ZHUXiang-kun
3.東北地區(qū)中生代火山巖成分空間變異及其成礦規(guī)律王建新,張俊華,王超,付洋,孫振明,丁培超,WANGJian-xin,ZHANGJun-hua,WANGChao,F(xiàn)UYang,SUNZhen-ming,DINGPei-chao
4.延邊楊金溝大型白鎢礦礦床流體包裹體特征及成因探討任云生,雷恩,趙華雷,王輝,鞠楠,RENYun-sheng,LEIEn,ZHAOHua-lei,WANGHui,JUNan
5.遼寧丹東四道溝金礦床流體包裹體特征及礦床成因楊帥師,王可勇,郝通順,孫豐月,劉正宏,萬多,張曉東,黃俊鵬,邊紅業(yè),YANGShuai-shi,WANGKe-yong,HAOTong-shun,SUNFeng-yue,LIUZheng-hong,WANDuo,ZHANGXiao-dong,HUANGJun-peng,BIANHong-ye
6.廣西大廠96號礦體的成礦元素地球化學特征與成因范森葵,王登紅,梁婷,成,韋可利,周鴻軍,黃惠明,屈文俊,F(xiàn)ANSen-kui,WANGDeng-hong,LIANGTing,WUDe-cheng,WEIKe-li,ZHOUHong-jun,HUANGHui-ming,QUWen-jun
7.東升廟礦床成因和找礦研究張志斌,李建華,黃超義,劉虹,趙巖輝,ZHANGZhi-bin,LIJian-hua,HUANGChao-yi,LIUHong,ZHAOYan-hui
8.甲瑪銅多金屬礦床中鉍礦物及其與銅礦化關系應立娟,王登紅,唐菊興,王煥,陳振宇,鄭文寶,黎楓佶,YINGLi-juan,WANGDeng-hong,TANGJu-xing,WANGHuan,CHENZhen-yu,ZHENGWen-bao,LIFeng-ji
9.內(nèi)蒙古大井礦床碳氧同位素組成及其成因意義王長明,WANGChang-ming
10.滇黔鄰區(qū)與峨眉山玄武巖有關的銅礦、金礦地質(zhì)特征對比廖震文,LIAOZhen-wen
11.西拉沐倫鉬礦帶半拉山斑巖鉬礦床花崗斑巖鋯石SHRIMPU-Pb測年及其地質(zhì)意義曾慶棟,劉建明,ZENGQing-dong,LIUJian-ming
12.延邊海溝金礦床石英流體包裹體激光探針40Ar/39Ar測年與成礦背景于介江,郭佳,崔培龍,YUJie-jiang,GUOJia,CUIPei-long
13.北祁連西段干巴河腦鉬鎢礦床輝鉬礦Re-Os測年及C-H-O-S同位素特征劉曉煌,鄧軍,孫興麗,劉玖芬,孫柏年,康鴻杰,LIUXiao-huang,DENGJun,SUNXing-li,LIUJiu-fen,SUNBai-nian,KANGHong-jie
14.東準噶爾黃羊山西金礦區(qū)含礦花崗斑巖鋯石U-Pb定年及地質(zhì)意義路彥明,張玉杰,潘懋,劉翼飛,徐斌,朝銀銀,張棟,范俊杰,陳曉吾,潘愛軍,LUYan-ming,ZHANGYu-jie,PANMao,LIUYi-fei,XUBin,CHAOYin-yin,ZHANGDong,F(xiàn)ANJun-jie,CHENXiao-wu,PANAi-jun
15.東昆侖小廟基性巖脈地球化學及LA-ICP-MS鋯石U-Pb定年任軍虎,柳益群,周鼎武,馮喬,張琨,董忠良,秦萍莉,RENJun-hu,LIUYi-qun,ZHOUDing-wu,F(xiàn)ENGQiao,ZHANGKun,DONGZhong-liang,QINPing-li
16.滇東南薄竹山花崗巖的LA-ICP-MS鋯石U-Pb定年及地質(zhì)意義程彥博,毛景文,陳小林,李偉,CHENGYan-bo,MAOJing-wen,CHENXiao-lin,LIWei
17.新疆大西溝雜巖體地球化學及鐵磷礦床特征夏學惠,袁家忠,郗國慶,梁中朋,XIAXue-hui,YUANJia-zhong,XIGuo-qing,LIANGZhong-peng
18.川西北龍門山?jīng)_斷帶北段油砂成藏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孫曉猛,許強偉,王英德,田景雄,王書琴,杜繼宇,SUNXiao-meng,XUQiang-wei,WANGYing-de,TIANJing-xiong,WANGShu-qin,DUJi-yu
19.四川盆地厚壩侏羅系大型油砂礦藏的成藏主控因素單玄龍,羅洪浩,孫曉猛,張洋洋,衣健,SHANXuan-long,LUOHong-hao,SUNXiao-meng,ZHANGYang-yang,YIJian
20.樺甸油頁巖半焦基礎理化特性柏靜儒,王擎,孫佰仲,劉洪鵬,BAIJing-ru,WANGQing,SUNBai-zhong,LIUHong-peng
21.英臺斷陷深層的氣源條件及勘探潛力盧雙舫,胡慧婷,劉海英,邵明禮,王立武,張世廣,黃文彪,仲維維,吳高平,LUShuang-fang,HUHui-ting,LIUHai-ying,SHAOMing-li,WANGLi-wu,ZHANGShi-guang,HUANGWen-biao,ZHONGWei-wei,WUGao-ping
22.大王北洼陷精細油源對比任擁軍,盧寧寧,邱隆偉,RENYong-jun,LUNing-ning,QIULong-wei
23.松遼盆地南部無機CO2成藏機理與分布楊光,趙占銀,張偉,YANGGuang,ZHAOZhan-yin,ZHANGWei
24.沖積扇儲層構型精細解剖方法以克拉瑪依油田六中區(qū)下克拉瑪依組為例伊振林,吳勝和,杜慶龍,張保國,岳大力,李艷平,YIZhen-lin,WUSheng-he,DUQing-long,ZHANGBao-guo,YUEDa-li,LIYan-ping
25.下?lián)P子區(qū)早三疊世風暴沉積的粘土礦物分析包漢勇,韓廣民,楊風麗,朱靜昌,周祖翼,BAOHan-yong,HANGuang-min,YANGFeng-li,ZHUJing-chang,ZHOUZu-yi
26.三江盆地綏濱斷陷基底花崗巖的鋯石U-Pb年代學及其構造意義高福紅,王楓,曹花花,鄭宇航,劉軍,GAOFu-hong,WANGFeng,CAOHua-hua,ZHENGYu-hang,LIUJun
27.拉布達林盆地上庫力組火山碎屑巖成巖作用特征彭曉蕾,曾翔鵬,洪雪,PENGXiao-lei,ZENGXiang-peng,HONGXue
28.醫(yī)巫閭山巖體同伸展侵位的證據(jù)及其地質(zhì)意義李剛,劉正宏,徐仲元,董曉杰,沙茜,王挽瓊,王興安,張超,LIGang,LIUZheng-hong,XUZhong-yuan,DONGXiao-jie,SHAQian,WANGWan-qiong,WANGXing-an,ZHANGChao
1.中基性火山作用噴出物類型、特征與成因王璞珺,印長海,朱如凱,閆林,邊偉華,黃玉龍,吳顏雄,WANGPu-jun,YINChang-hai,ZHURu-kai,YANLin,BIANWei-hua,HUANGYu-long,WUYan-xiong
2.松遼盆地南部高臺子油層成藏動力學郭巍,劉招君,劉群,馬琳,丁鴻儒,孫守亮,GUOWei,LIUZhao-jun,LIUQun,MALin,DINGHong-ru,SUNShou-liang
3.松遼盆地三肇地區(qū)扶楊油層油氣成藏過程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張雷,盧雙舫,張學娟,付廣,劉國志,何欣,ZHANGLei,LUShuang-fang,ZHANGXue-juan,F(xiàn)UGuang,LIUGuo-zhi,HEXin
4.其他1
5.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南華北盆地譚莊凹陷下白堊統(tǒng)儲層類型及次生孔隙成因謝其鋒,周立發(fā),何明喜,XIEQi-feng,ZHOULi-fa,HEMing-xi
6.蒙古國境內(nèi)貝爾湖凹陷早白堊世沉積充填演化與同沉積斷裂的響應單敬福,王峰,孫海雷,孫繼剛,蒙啟安,SHANJing-fu,WANGFeng,SUNHai-lei,SUNJi-gang,MENGQi-an
7.蘇北盆地海安凹陷泰州組層序地層及沉積特征劉長利,朱筱敏,王興明,任紅民,李樹靜,LIUChang-li,ZHUXiao-min,WANGXing-ming,RENHong-min,LIShu-jing
8.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區(qū)寒武系-下奧陶統(tǒng)沉積特征孔慶瑩,程日輝,KONGQing-ying,CHENGRi-hui
9.海拉爾盆地呼和湖凹陷白堊系層序地層特征及沉積演化曹瑞成,李軍輝,盧雙舫,張大智,劉秋宏,陳學海,趙瑩,胡壽梅,CAORui-cheng,LIJun-hui,LUShuang-fang,ZHANGDa-zhi,LIUQiu-hong,CHENXue-hai,ZHAOYing,HUShou-mei
10.鄂爾多斯盆地合水地區(qū)長8儲層成巖作用與有利成巖相帶高輝,孫衛(wèi),GAOHui,SUNWei
11.示蹤劑模擬技術在邊水油藏水驅(qū)前緣研究中的應用以哈德油田為例周煒,王陶,伍軼鳴,ZHOUWei,WANGTao,WUYi-ming
12.遼寧五龍金礦床地質(zhì)特征及成礦流體地球化學性質(zhì)王可勇,卿敏,邊紅業(yè),萬多,孫豐月,劉正宏,紀兆家,WANGKe-yong,QINGMin,BIANHong-ye,WANDuo,SUNFeng-yue,LIUZheng-hong,JIZhao-jia
13.內(nèi)蒙拜仁達壩超大型Ag-Pb-Zn多金屬礦床中針硫銻鉛礦的發(fā)現(xiàn)與成因意義劉家軍,邢永亮,王建平,翟德高,要梅娟,吳勝華,付超,LIUJia-jun,XINGYong-liang,WANGJian-ping,ZHAIDe-gao,YAOMei-juan,WUSheng-hua,F(xiàn)UChao
14.滇西騰沖-梁河地區(qū)花崗巖鋯石稀土元素組成和U-Pb同位素年齡叢峰,林仕良,謝韜,李再會,鄒光富,梁婷,CONGFeng,LINShi-liang,XIETao,LIZai-hui,ZOUGuang-fu,LIANGTing
15.安徽銅陵鳳凰山石英二長閃長巖和花崗閃長巖鋯石SHRIMPU-Pb年齡及其地質(zhì)意義瞿泓瀅,裴榮富,李進文,王永磊,QUHong-ying,PEIRong-fu,LIJin-wen,WANGYong-lei
16.Tb3+摻雜的納米TiO2粉體的水熱法制備及其光譜研究鄒海峰,潘河,李紅波,薛繼偉,鄭克巖,霍啟升,盛野,ZOUHai-feng,PANHe,LIHong-bo,XUEJi-wei,ZHENGKe-yan,HUOQi-sheng,SHENGYe
17.顯微構造研究方法在韌性剪切帶遙感分析中的應用劉穎,劉剛,LIUYing,LIUGang
18.吉林磐石地區(qū)鹿圈屯組的牙形刺郎嘉彬,王成源,LANGJia-bin,WANGCheng-yuan
19.黑龍江寶清露天煤礦首采區(qū)多層含水層地下水數(shù)值模擬方樟,肖長來,姚淑榮,馬喆,許斌,任妍儒,F(xiàn)ANGZhang,XIAOChang-lai,YAOShu-rong,MAZhe,XUBin,RENYan-ru
20.地下水系統(tǒng)對水資源開發(fā)利用方案的時空響應王恩,束龍倉,劉波,WANGEn,SHULong-cang,LIUBo
21.鄂爾多斯白堊系地下水盆地中深層地下水可更新速率萬玉玉,蘇小四,董維紅,侯光才,WANYu-yu,SUXiao-si,DONGWei-hong,HOUGuang-cai
22.多分類支持向量機在滑坡穩(wěn)定性判識中的應用李秀珍,孔紀名,王成華,LIXiu-zhen,KONGJi-ming,WANGCheng-hua
23.三維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中的邊界約束效應劉紅帥,年廷凱,萬少石,LIUHong-shuai,NIANTing-kai,WANShao-shi
24.快速加固吹填土的室內(nèi)模擬試驗張中瓊,王清,秦炎,陳慧娥,李曉茹,宋晶,ZHANGZhong-qiong,WANGQing,QINYan,CHENHui-e,LIXiao-ru,SONGJing
25.高氟湖庫底泥中氟的存在形態(tài)分析——以洋沙泡水庫為例梁秀娟,方樟,季超,王雪芹,李欽偉,LIANGXiu-juan,F(xiàn)ANGZhang,JIChao,WANGXue-qin,LIQin-wei
26.注重期刊規(guī)范,提高投稿命中率——端正寫作態(tài)度邱殿明,蔣菡,曾蕾,蘇亞志,王曉麗
27.基于Markov狀態(tài)切換的水質(zhì)時序自回歸預測模型牛軍宜,馮平,NIUJun-yi,F(xiàn)ENGPing
28.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變化對水體中鐵環(huán)境行為的影響潘曉峰,閻百興,王莉霞,曹會聰,PANXiao-feng,YANBai-xing,WANGLi-xia,CAOHui-cong
29.圖們江流域土地利用變化對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價值的影響杜會石,南穎,朱衛(wèi)紅,DUHui-shi,NANYing,ZHUWei-hong
30.長春高新區(qū)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對區(qū)域環(huán)境容量的影響劉艷秋,郭立夫,姜錫東,李波,滕大力,張志龍,LIUYan-qiu,GUOLi-fu,JIANGXi-dong,LIBo,TENGDa-li,ZHANGZhi-long
31.吉林省中部農(nóng)業(yè)土壤中PAHs的分布及風險評價陸繼龍,趙玉巖,郝立波,蔡波,孫淑梅,于新民,LUJi-long,ZHAOYu-yan,HAOLi-bo,CAIBo,SUNShu-mei,YUXin-min
32.油井射流排砂泵擴散管出口流場分析鄧洪超,劉旭,馬文星,DENGHong-chao,LIUXu,MAWen-xing
33.金剛石鉆頭可再生水口的試驗王傳留,孫友宏,高科,范黎明,WANGChuan-liu,SUNYou-hong,GAOKe,F(xiàn)ANLi-ming
34.測井-地震多屬性密度曲線重構反演技術及應用賈建亮,劉招君,陳永成,方石,閆磊,孫平昌,JIAJian-liang,LIUZhao-jun,CHENYong-cheng,F(xiàn)ANGShi,YANLei,SUNPing-chang
35.基于沉積微相-巖石相建立礫巖油藏測井參數(shù)解釋模型史彥堯,宋新民,郝志海,俞宏偉,SHIYan-yao,SONGXin-min,HAOZhi-hai,YUHong-wei
36.應用隨裂縫傾角變化的孔隙模型改進儲層飽和度計算賴富強,孫建孟,王敏,LAIFu-qiang,SUNJian-meng,WANGMin
37.基于嫦娥一號衛(wèi)星激光高度計數(shù)據(jù)的月表有效反射率孟治國,陳圣波,崔騰飛,連懿,MENGZhi-guo,CHENSheng-bo,CUITeng-fei,LIANYi
38.地學綜合信息圖庫管理系統(tǒng)的進一步開發(fā)應用葉水盛,袁鑫,YEShui-sheng,YUANXin
1.火山碎屑巖的儲層物性——以松遼盆地營城組為例黃玉龍,王璞珺,邵銳,HUANGYu-long,WANGPu-jun,SHAORui
2.火山巖蓋層類型及封氣能力——以松遼盆地徐家圍子斷陷為例付廣,胡明,于丹,F(xiàn)UGuang,HUMing,YUDan
3.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內(nèi)蒙古商都地區(qū)CO2氣成因及其意義薛軍民,李玉宏,魏仙樣,高興軍,任戰(zhàn)利,XUEJun-min,LIYu-hong,WEIXian-yang,GAOXing-jun,RENZhan-li
4.藏北羌塘盆地上侏羅-下白堊統(tǒng)勝利河油頁巖特征及其形成環(huán)境李忠雄,何江林,熊興國,吳濤,白培榮,LIZhong-xiong,HEJiang-lin,XIONGXing-guo,WUTao,BAIPei-rong
5.川中廣安地區(qū)須家河組煤系烴源巖生氣特征李吉君,崔會英,盧雙舫,薛海濤,胡國藝,謝增業(yè),LIJi-jun,CUIHui-ying,LUShuang-fang,XUEHai-tao,HUGuo-yi,XIEZeng-ye
6.塔中地區(qū)深部流體活動及其對油氣成藏的熱作用劉春曉,李鐵剛,劉城先,LIUChun-xiao,LITie-gang,LIUCheng-xian
7.漠河盆地上侏羅統(tǒng)沉積特征與構造背景侯偉,劉招君,何玉平,和鐘鏵,張雷,HOUWei,LIUZhao-jun,HEYu-ping,HEZhong-hua,ZHANGLei
8.松遼盆地南部英臺斷陷龍深1井深層層位歸屬張世廣,盧雙舫,邵明禮,王立武,仲維維,申家年,張學娟,吳高平,王民,ZHANGShi-guang,LUShuang-fang,SHAOMing-li,WANGLi-wu,ZHONGWei-wei,SHENJia-nian,ZHANGXue-juan,WUGao-ping,WANGMin
9.粵西高明地區(qū)晚三疊世小坪組元素地球化學特征許中杰,程日輝,李飛,王嘹亮,張莉,XUZhong-jie,CHENGRi-hui,LIFei,WANGLiao-liang,ZHANGLi
10.吉林四平三家子鎢礦床地質(zhì)與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任云生,牛軍平,雷恩,王輝,王晰,RENYun-sheng,NIUJun-ping,LEIEn,WANGHui,WANGXi
11.紅旗嶺3號含礦巖體地質(zhì)年齡及其巖石學特征劉金玉,郗愛華,葛玉輝,孫洪濤,龔鵬輝,LIUJin-yu,XIAi-hua,GEYu-hui,SUNHong-tao,GONGPeng-hui
12.第二松花江中上游懸浮物重金屬元素分布特征郝立波,孫立吉,陸繼龍,孫淑梅,潘志恒,趙玉巖,HAOLi-bo,SUNLi-ji,LUJi-long,SUNShu-mei,PANZhi-heng,ZHAOYu-yan
13.基于Bossel框架的雙城市地下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評價杜超,肖長來,劉秀亮,張民,曹國忠,DUChao,XIAOChang-lai,LIUXiul-iang,ZHANGMin,CAOGuo-zhong
14.基于DEM的等流時單元法在大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中的應用鮑新華,洪梅,周祖昊,張博,和為,殷術奎,BAOXin-hua,HONGMei,ZHOUZu-hao,ZHANGBo,HEWei,YINShu-kui
15.鄂爾多斯白堊系盆地地下水水-巖反應的鍶同位素證據(jù)董維紅,蘇小四,謝淵,侯光才,柳富田,DONGWei-hong,SUXiao-si,XIEYuan,HOUGuang-cai,LIUFu-tian
16.青肯泡地區(qū)地下水中鍶富集的水文地球化學環(huán)境特征及成因分析范偉,楊悅鎖,冶雪艷,路瑩,F(xiàn)ANWei,YANGYue-suo,YEXue-yan,LUYing
17.基于擾動狀態(tài)理論的軟土壓縮變形試驗李軍霞,王常明,張先偉,LIJun-xia,WANGChang-ming,ZHANGXian-wei
18.高粘性高鹽量吹填土固結(jié)過程孔隙分維特征宋晶,王清,陳慧娥,孫鐵,張中瓊,張鵬,SONGJing,WANGQing,CHENHui-e,SUNTie,ZHANGZhong-qiong,ZHANGPeng
19.基于主成分分析的FCM法在泥石流分類中的應用張文,陳劍平,秦勝伍,張晨,李明,馬建全,ZHANGWen,CHENJian-ping,QINSheng-wu,ZHANGChen,LIMing,MAJian-quan
20.基于投影尋蹤與可拓學方法的泥石流危險度評價谷復光,王清,張晨,GUFu-guang,WANGQing,ZHANGChen
21.基于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三峽庫區(qū)豐都縣水庫塌岸預測張文春,陳劍平,張麗,ZHANGWen-chun,CHENJian-ping,ZHANGLi
22.公告——本刊成為《Ei》數(shù)據(jù)庫源刊
23.基于組態(tài)軟件、智能模塊及PLC的巖土熱物性原位測試儀監(jiān)控系統(tǒng)張楠,孫友宏,王慶華,ZHANGNan,SUNYou-hong,WANGQing-hua
24.柴油污染包氣帶砂層中的自然衰減作用趙勇勝,王冰,屈智慧,鄭葦,賈旭,孫猛,ZHAOYong-sheng,WANGBing,QUZhi-hui,ZHENGWei,JIAXu,SUNMeng
25.以改性蛭石為填料的生物流化床法處理低C/N污水的應用陳濤,羅偉,張鳳君,于瀧,張國立,CHENTao,LUOWei,ZHANGFeng-jun,YULong,ZHANGGuo-li
26.修復石油類污染地下水的PRB反應介質(zhì)研究張瑩,張玉玲,張晟瑀,萬玉玉,李浩旭,ZHANGYing,ZHANGYu-ling,ZHANGSheng-yu,WANYu-yu,LIHao-xu
27.基于CA-Markov模型的吉林省西部土地利用景觀格局變化趨勢預測湯潔,汪雪格,李昭陽,毛子龍,韓維崢,徐小明,TANGJie,WANGXue-ge,LIZhao-yang,MAOZi-long,HANWei-zheng,XUXiao-ming
28.吉林省集安市紅皮病人參參地土壤地球化學特征孫淑梅,李玉國,陸繼龍,焦保權,姜喜同,SUNShu-mei,LIYu-guo,LUJi-long,JIAOBao-quan,JIANGXi-tong
29.上海崇明東灘岸線演變分析及趨勢預測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李行,周云軒,況潤元,LIXing,ZHOUYun-xuan,KUANGRun-yuan
30.2.5維起伏地表條件下坐標變換法直流電場數(shù)值模擬孫章慶,孫建國,張東良,SUNZhang-qing,SUNJian-guo,ZHANGDong-liang
31.各向異性衰減與AVO分析郭智奇,劉財,馮晅,韓顏顏,王曉歡,GUOZhi-qi,LIUCai,F(xiàn)ENGXuan,HANYan-yan,WANGXiao-huan
32.γ能譜測量探測良渚古遺址的影響因素分析及數(shù)據(jù)處理王祝文,丁陽,劉菁華,田鋼,WANGZhu-wen,DINGYang,LIUJing-hua,TIANGang
33.蘇里格氣田儲層含水特征與測井識別方法張海濤,時卓,ZHANGHai-tao,SHIZhuo
篇8
【關鍵詞】 貫葉連翹; 總黃酮; 大孔吸附樹脂; 純化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tain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separating the flavonoids from the extract of Hypericum perforactum L. by selecting appropriate macroporous absorption resins..Methods Separating efficiency of four types of macroporous absorption were evaluated by measuring the absorption ratio and eluting ratio of flavonoids. Results The AB8 macroporous absorption resin had better separating efficiency. Conclusion This method is simple,feasible and suitable for industry production.
【Key words】 Hypericum perforactum L.;flavonoids;macroporous absorption resin; purification
貫葉連翹(Hypericum perforatum)屬金絲桃屬藤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藥。這種野生植物的全草或帶根全草有藥用價值。貫葉連翹具有清熱解毒、收斂止血、利濕等功效,主要用于止血、抗炎、治療婦科病等。目前,用貫葉連翹提取物制成的制劑已在歐美大量上市,用于治療抑郁癥、甲型和乙型肝炎及艾滋病等。此外,還有文獻報道其有抗腫瘤活性。貫葉連翹含有多種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學成分,不同成分具有不同的藥用價值,成分相互之間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從而用于不同疾病的治療。因此,分離純化貫葉連翹總黃酮具有重要意義。
大孔樹脂物理化學穩(wěn)定性高、比表面積大、吸附容量大、選擇性好、吸附速度快、解吸條件溫和、再生處理方便、使用周期長,現(xiàn)已廣泛應用于天然產(chǎn)物的分離和富集。但大孔吸附樹脂型號很多,性能用途各異,因此本文特選了四種不同型號的大孔樹脂,從中篩選出分離純化效果最好的樹脂種類。
1 試藥
貫葉連翹(購于五塊石中藥材市場);AB8、 D101、 NKA、 D4020大孔吸附樹脂,其余試劑均為分析純。
2 方法與結(jié)果
2.1 總黃酮含量的測定
2.1.1 最大吸收波長的選擇 精密量取標準品溶液各1 ml分別置25 ml容量瓶中,其余操作均同標準曲線制備,在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計下400~700 nm 處掃描,標準品最大吸收波長511.3 nm,樣品液最大吸收波長為510.5 nm,綜合上述實驗擬定510 nm為檢測波長。
2.1.2 標準曲線的繪制 精密量取在120℃干燥至恒重的蘆丁標準品12.5 mg置25 ml量瓶中,加一定濃度的甲醇適量,超聲30 min使溶解,放冷,加甲醇稀釋至刻度,搖勻,準確吸取20 ml置于25 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即得0.4 mg/ml 的標準品溶液。精密量取上述蘆丁標準品溶液0 ml、 1 ml、 2 ml、 3 ml、 4 ml、 5 ml、 6 ml分別于7支50 ml容量瓶中,編號,各加水至6 ml,加入1ml 5% 亞硝酸鈉溶液,搖勻,靜置6 min,加入1 ml 10% Al(NO3)3 溶液,搖勻,放置6 min,后加入4.3%的NaOH溶液10 ml,再加水至刻度,搖勻,放置15 min,以0號容量瓶為空白試劑,照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附錄VA),在波長510nm處測定吸光度(結(jié)果見表1)。表1 各樣品液吸光度表以吸光度A和濃度C進行回歸,得線性回歸方程為:C= 0.093 0A+0.000 2,r=0.999 83,線性范圍0.008 mg/ml~0.048 mg/ml.
2.2 樣品溶液的制備
藥材的取樣:因為貫葉連翹是全草入藥,且在各個部位的總黃酮的含量不一致,為使取樣均一性且保證其全草入藥,故將其分為枝和葉兩部分分別粉碎干燥,混勻后稱取,以消除取樣帶來的誤差。
貫葉連翹中黃酮的提取:選用4種方法提取貫葉連翹中的黃酮,分別是:乙醇回流提取法、堿液提取法、超聲提取法、滲漉法。由實驗結(jié)果得堿提效果最佳,后進行堿提提取條件的考察,包括堿水量、提取次數(shù)、堿水濃度、提取時間,從而確定最佳提取工藝,得到黃酮的提取液。
2.3 靜態(tài)吸附實驗
2.3.1 樹脂預處理 樹脂先用乙醇充分溶脹,然后用乙醇洗至流出液加適量水無白色渾濁現(xiàn)象,再用去離子水洗盡乙醇至無味即可。
2.3.2 樹脂的篩選 吸附率的測定:精密稱取處理好的樹脂2 g,分別置120 ml磨口三角瓶中,將樣品液(樣品原液濃度0.076 46 mg/ml,吸光度0.820)過濾,分別精密加樣品液50ml,靜置24 h,充分吸附后,取上層液,過濾,先吸取濾液0.1ml,測得吸光度為0.013,因吸光度在0.3~0.7之間穩(wěn)定性較好,故初選設定各吸取1ml,測得吸光度(結(jié)果見表2)。表2 各樹脂吸光度表吸附率 s=(PoPa)/Po. 式中:Po為樣品溶液中總黃酮的初始濃度(mg/ml),Pa為吸附平衡后溶液中總黃酮濃度(mg/ml),由此得到各樹脂的吸附率(結(jié)果見表3)。表3 各型號樹脂吸附率由吸附率可得,相同條件下AB8 吸附最高。
洗脫率的測定:濾出飽和吸附的樹脂,分別精密加入95%乙醇50 ml,在溫度為20 ℃,震蕩頻率為100 Hz條件下,洗脫1.5 h,待其樹脂顏色基本恢復白色后,將洗脫液過濾后各吸取3 ml,測定吸光度(結(jié)果見表4)。表4 各型號樹脂洗脫液吸光度 解析率 D=Pd×Vd/(PoP1)×Vo×100。式中:P0為吸附前供試樣液中黃酮的質(zhì)量濃度(mg/ml);Pl為吸附平衡時上清液中黃酮的質(zhì)量濃度(mg/ml);Vo為樣液的體積(ml);Pd為解吸液中黃酮的質(zhì)量濃度(mg/ml);Vd為解吸定容的體積(ml)。由公式得到各樹脂型號解吸率(結(jié)果見表5)。表5 各型號樹脂解析率由表6得,相同條件下AB8的解析率最高。
上述結(jié)果表明,4種樹脂中AB8具有較好的靜態(tài)吸附效果及解析效果,吸附率高于其他3種樹脂,故在本次實驗中選擇AB8 型樹脂來純化和富集貫葉連翹中黃酮類成分。
2.3.3 洗脫劑濃度的選取 分別精密選取2 g處理好的AB8型樹脂5份,分別置帶塞錐形瓶中,各加樣品液20 ml,靜置24 h,待充分吸附后,分離出樹脂,用蒸餾水沖洗掉上面殘余的樣品液,將樹脂晾干,置于5個燒杯中,分別加入濃度為30%、 45%、 60%、 80%、 95%乙醇各20 ml,在溫度為20 ℃,震蕩頻率為100 Hz條件下,洗脫1.5 h,將洗脫液過濾,分別吸取10 ml,在510 nm下測吸光度(結(jié)果見表6)。 表6 洗脫劑濃度篩選結(jié)果
可見,在一定范圍內(nèi),隨著乙醇的濃度增加,吸光值隨之增加,當乙醇的濃度達到60%時,吸光值達到最大值,因此,選用60%的乙醇進行洗脫。
2.4 動態(tài)洗脫曲線的研究
2.4.1 樹脂的裝柱 在玻璃柱底墊上少許棉花,壓上小塊平整的碎石,慢慢將處理好的樹脂10ml倒入玻璃柱,以防棉花被沖起,保持蒸餾水液面高出樹脂一小段距離,關閉玻璃柱出口。
2.4.2 樣品液的上柱 取過濾過的樣品液一定量,沿著玻壁緩緩倒入柱筒,等樣品液完全浸透樹脂,柱筒出口有少量樣品液流出時,關閉出口,靜置過夜。
2.4.3 樹脂的洗脫 打開樹脂柱筒出口,樣品液流出后,加入蒸餾水沖洗,待洗出液無色即可,保持樹脂濕潤。配置60%乙醇溶液200 ml,對樹脂進行洗脫,控制流速為1 ml /min,分段收集洗脫液,每7 ml收集1份,直到洗脫液基本無色。共收集14份,用去乙醇100 ml,測得各份吸光度(見表7)。以每份流出液體體積為橫坐標,相應吸光度為縱坐標,繪制洗脫曲線(見圖1)。表7 洗脫劑用量篩選由圖1可得,在第三份洗脫液,即洗脫劑體積為3BV的時候,吸光度值最高,即黃酮含量最高,故洗脫劑體積選用3倍柱體積。
3 結(jié) 論
不同類型大孔吸附樹脂對同一有效成分的吸附能力有差異,本試驗對D101、D4020、NKA、AB8,四種型號的大孔吸附樹脂進行了篩選,以大孔吸附樹脂的吸附容量及洗脫率為指標, 最終確定AB8型大孔吸附樹脂為貫葉連翹中黃酮的分離樹脂。另外,通過對洗脫劑濃度和劑量的考察,確定最佳洗脫劑為濃度60%的乙醇,最佳洗脫劑劑量為3BV。
參考文獻
[1] 侯團章. 貫葉連翹中草藥提取物[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00,(1):37.
[2] 江蘇新醫(yī)學院. 中藥大辭典(上)[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2103.
[3] 王浴生,鄧文龍,薛春生.中藥藥理與應用[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714.
[4] 劉友平,鄢 丹,秦春梅.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M]. 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3,14(3):212.
[5] 馮年平,郁 威. 中藥提取分離技術原理與應用[M]. 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5:116.
篇9
1957年Wegener首次報道用液態(tài)硅膠注射,但液態(tài)硅凝膠注射后常引起嚴重的并發(fā)癥,所以已逐漸被淘汰。作為注射性材料首先必須具備以下條件:①組織相容性好;②無過敏反應,非致熱源;③不致癌,不致畸;④非微生物生存基質(zhì);⑤與宿主組織具有一定的結(jié)合能力;⑥不引起或少引起炎癥及異物反應;⑦無抗原性、不導致免疫及組織相關性疾病;⑧易于消毒、貯藏;⑨具有適當?shù)牧鲃有?⑩置入宿主體內(nèi)后易于成型、塑形及固定,效果持久或永久[2]。隨著非生物材料學和組織工程學的發(fā)展,人們對注射材料的性能和質(zhì)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求在置入宿主體內(nèi)后具有適當?shù)纳锪W和生物學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具有組織(細胞)生長誘導作用或組織自身塑形作用,但這方面的研究剛剛起步。因此,整形、美容外科醫(yī)師試圖尋找一種長期、安全、有效的,生物相容性好的材料已有百余年的歷史,至今仍然是一個挑戰(zhàn)性問題,未能很好解決[3]。
在整形美容外科手術中,最常見的隆乳、隆鼻、隆下頦、除皺、體表凹陷填充、瘢痕等的治療已有相當數(shù)量的人采用了注射美容的方法進行[1]。且在不斷的追尋擴大注射美容的應用范圍。有專家根據(jù)近年來注射美容的發(fā)展趨勢,將注射美容概括為以下幾類:①填充類:主要應用材料是自體脂肪、膠原蛋白、羥基磷灰石等。主要適用于面部凹陷的填充、隆鼻、隆下頦、隆顳、隆額、豐唇、隆乳等。②除皺類:主要應用材料有愛貝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與膠原蛋白很何物)、膠原蛋白、自體脂肪、透明質(zhì)酸、肉毒素、真皮顆粒等。③治療瘢痕和腫瘤類:常用的藥物為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平陽霉素、干擾素、95%乙醇,消痔靈等。適用于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單純性或海綿狀血管瘤、瞼黃疣、皮脂囊腫、基底細胞癌等。④治療損容性疾病:常用藥物有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654-2注射液局部封閉等。主要治療座瘡、酒渣鼻、黃褐斑額、白癜風、斑禿、腋臭等。筆者查閱了“中華醫(yī)學會數(shù)字化期刊庫”近5年的文獻,發(fā)現(xiàn)對注射材料報道較多是自體脂肪顆粒移植、聚丙烯酰胺水凝膠、A型肉毒毒素、膠原蛋白、平陽霉素等。我們就以上幾種材質(zhì)的應用逐一分析如下。
1自體脂肪顆粒注射移植技術
自體脂肪顆粒注射移植技術的內(nèi)容在本系列講座的第7講《自體脂肪顆粒移植注射美容術》已有贅述,在此不再重復。
2聚丙烯酰胺水凝膠注射美容術
聚丙烯酰胺水凝膠商品名叫愛貝芙,在歐美國家自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已有10余年,臨床驗證對面部靜態(tài)皺紋效果滿意。但在近幾年來,不斷有反映聚丙烯酰胺水凝膠注射隆乳后,出現(xiàn)痛楚變形等情況。有證據(jù)表明,至少有53例香港婦女在注射過聚丙烯酰胺水凝膠后出現(xiàn)了一系列并發(fā)癥,其中有6人最終要將切除。2002年11月12日,國家藥監(jiān)局《關于加強親水性聚丙烯酰胺凝膠使用管理的通知》要求自2003年1月1日起,親水性聚丙烯酰胺凝膠產(chǎn)品只限于在具有整形外科手術條件的三甲以上醫(yī)院使用。曹海茹[4]等認為聚丙烯酰胺水凝膠注入人體后,易引發(fā)異物反應,慢性炎癥會導致全身性癥狀,體溫與健康女性相比有升高,且注射量越多,機體針對異物的免疫反應越強烈。建議注射聚丙烯酰胺水凝膠隆乳女性,應盡早取出異物。
3肉毒毒素注射美容術
從1993年我國A型肉毒毒素(BTX-A)問世,到1997年正式被國家批準“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投放市場”。它的應用范圍被逐漸擴大,主要適應證有:①眼瞼痙攣;②痙攣性斜頸;③面部皺紋;④頸闊肌束帶;⑤眉毛下垂、上抬或不對稱;⑥下眼瞼肥厚;⑦單純性咬肌導致的面部畸形;⑧耳顳神經(jīng)綜合征;⑨面神經(jīng)異常再生術;⑩軟組織填充術的輔助治療等。A型肉毒毒素在面部除皺中的應用范圍從原來的眉間皺紋,擴大到現(xiàn)在已適用全面部、頸部和胸部等處,目前應用肉毒毒素治療面部皺紋效果最佳。2009年王林等[5]報道了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療腋窩多汗癥或伴腋臭癥,于波[6]等在2008年報道了A型肉毒毒素預防與治療早期增生性瘢痕的臨床初探及朱淑萍[7]等在2007年報道了用A型肉毒毒素治療良性咬肌肥大等。在我院使用A型肉毒毒素治療面部皺紋的研究也在不斷地深入。
3.1美容注射的A型肉毒毒素以25U左右為宜,最多不超過100U。
3.2 A型肉毒毒素各種制劑的稀釋法:原Botox,它是一種純的神經(jīng)毒素復合物,每小瓶含A型肉毒毒素100U,加有0.5mg人血清蛋白,其目的是增加A型肉毒毒素的穩(wěn)定性,平時應放置在-20~-5℃的冰箱中保存,用生理鹽水稀釋后4h以內(nèi)用完,否則影響效價。注射時用1ml注射器,4號半針頭,0.9%生理鹽水稀釋。每瓶Botox含A型肉毒毒素100U,生理鹽水注入小瓶內(nèi)應盡量緩慢,防止起泡。如用1ml稀釋100U,則每0.1ml含10U,0.05ml含5U。這樣小的容量既可使受術者肌肉麻痹,又可防止注射液彌撒到其他肌肉中去,防止副作用發(fā)生。為了獲得最大的效應和最小的副作用,要求患者治療前暫時停用阿司匹林和其他能引起出血傾向的藥物,這樣可以減少和消除面部的青紫。臨床上采用的常規(guī)濃度為3~5U/0.1ml,按照皺紋的范圍和程度標明注射點。
3.3肉毒毒素在不同部位的注射方法:將稀釋后的溶液抽入1ml的注射器中,用30號針頭進行注射。
3.3.1 額頭紋的注射法:患者取坐位或臥位,額頭紋輕者,可注射10個點,重者可注射12個點。根據(jù)患者肌肉豐滿情況,每點注射2.5~5U,最少25U,最多60U。注意注射點應設計在眉毛上1~2cm以上,以防止發(fā)生上瞼下垂。
3.3.2 眉間紋的注射法: 一般女性可注射4個點,男性可注射5個點,每個點注射2.5~5U,4~5個點共注射10~22.5U。眉間紋注射盡量離眉頭稍遠些,以免發(fā)生上瞼下垂。
3.3.3 魚尾紋的注射法:在眼眶外側(cè)注射3個點,每個點2.5~5U,6個點共15~30U。注射魚尾紋特別要注意雙側(cè)注射點的對稱、等距。所注入的劑量要準確,否則會因雙側(cè)肌肉松弛程度不一而發(fā)生復視。
3.3.4 頸闊肌紋注射法:在相當于男性喉結(jié)處一個注射點,左、右旁開1~2cm 各注射兩個點,每點6U至最大50U,共30~250U。
3.3.5 A型肉毒毒素治療單純性咬肌肥大:肉毒毒素注射采用50U/ml的濃度,每例使用總劑量為100U/2ml,分兩側(cè)注射。每例咬肌分兩點注射,第1點位咬肌膨隆最明顯處,注射量0.7ml。第2點選擇在第一點的斜上方,距第1點1cm以上,注射量為0.3cm.注射后不用做局部按摩,正常的咀嚼活動會使藥液在肌肉內(nèi)擴散。注射后第2周顯效,咬肌收縮力減弱,注射后1個月觀察到咬肌萎縮和面型的改變,治療3個月后,每例咬肌厚度較治療前減少3~6mm,肌容積減少作用持久。
3.3.6 A型肉毒毒素副作用:面部除皺時常見的副作用有表情不自然、畏光、流淚、局部腫脹、瘀斑、注射部位麻木、頭痛、額部緊繃感,鄰近部位皺紋加深等。也可出現(xiàn)眉型改變、上瞼下垂、眉下垂、輕度下瞼外翻、暴露性角膜炎、視力模糊、過敏反應等。肉毒毒素治療咬肌肥大時有可能造成面神經(jīng)的麻痹。
4膠原蛋白注射美容術
適用于消除面部細小的皺紋,皺紋過深或凹陷型瘢痕過深不宜選擇。
4.1注射方法:術前須將醫(yī)用美容膠原注射劑從冰箱中取出,先放置在室溫下1h復溫后方可注射。
4.2接受膠原注射前可以先做皮膚試驗,用0.2m膠原在前臂內(nèi)側(cè)做真皮注射。過敏反應常發(fā)生在幾天內(nèi),一般在72h開始觀察,持續(xù)觀察4周。皮試出現(xiàn)陽性癥狀后無需任何治療,8~10周后會自行消失,也可服用類固醇激素以免留下試敏區(qū)的瘢痕。
5藥物注射療法治療血管瘤
平陽霉素加地塞米松聯(lián)合使用治療海綿狀血管瘤,療效較好,使用安全。
5.1注射用平陽霉素粉劑8mg/支,用注射用水或生理鹽水4ml溶解,加地塞米松5mg再加2%利多卡因注射液0.5ml,混合均勻后以備注射。濃度過大易引起腫瘤壞死,遺留瘢痕。注射方法:血管瘤較大者可采取分次注射,一般是先后中央,以防治療期間血管瘤向周圍進一步擴展。每次用藥量最多不超過8mg,總量不超過40mg,一次用藥未完全消失者,每隔1~2周可重復用藥[1]。
5.2平陽霉素加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療嬰幼兒血管瘤:周捍東[8]等報道用平陽霉素加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法治療1~8個月齡嬰幼兒體表增生期血管瘤具有療效顯著、簡便易行、安全可靠等優(yōu)點,是治療增生期血管瘤首選方法之一,值得推廣。將平陽霉素8mg+地塞米松5mg+2%利多卡因1~2ml+生理鹽水3~8ml稀釋后,行血管瘤內(nèi)注射至腫脹發(fā)白為限,1次平陽霉素用量不超過8mg。觀察2周,視瘤體顏色及硬度決定是否繼續(xù)用藥,直至瘤體開始變硬萎縮為止。
6組織工程技術除皺術
是運用當代最新科技成果組織細胞工程學來完成。首先取材于自身皮膚細胞,然后經(jīng)細胞培養(yǎng)、增殖、純化為單一真皮細胞,再將這些活體細胞注射于面部皮膚皺紋底部,來達到美容祛皺紋及年輕化的美容目的。
6.1操作方法:首先從求美者耳后取3mm×7mm的一小塊完整皮膚組織,放入專用的保存液中,在低溫、無菌狀態(tài)下送到專用細胞培養(yǎng)室,分離并提取健康、年輕狀態(tài)的皮膚細胞,進行細胞的純化和增殖,最后制成2 000~4 000萬數(shù)量級的、含有自體膠原、細胞間質(zhì)、彈力蛋白等的混懸液,然后將其注射到需要被改善部位的真皮層內(nèi),每次注射需間隔兩周,一般需注射3次左右。治療后1~3個月開始出現(xiàn)效果,6~12個月時效果最佳,其療效至少可達5年之久(療效觀察來自以前治療的美容者)。是一種根本性治療皺紋和凹陷性瘢痕的方法。維持時間 8~10年。但起效需要1~3個月,且對60歲以上的人群皺紋效果不明顯[9]。石杭燕[10]等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的情況下,取10例瞼袋及上瞼松弛手術切除的皮膚行體外培養(yǎng),細胞數(shù)量擴增至108后注射入面部不同治療部位皮膚的真皮深層,注射3次,每次間隔2周。10例隨訪6~12月,各例皺紋均得到明顯改善,未出現(xiàn)免疫排斥、肉芽腫等并發(fā)癥。再次證明應用培養(yǎng)的自體成纖維細胞注射去除面部淺表皺紋,治療過程簡便、創(chuàng)傷微小、安全、效果確實。遠期療效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7羊胎素注射除皺技術
是一種外用激素,經(jīng)多次肌肉注射以調(diào)節(jié)人體內(nèi)激素水平的平衡達到除皺的目的,維持時間2~3年,價格昂貴,去皺效果不明顯。
8玻尿酸除皺技術
公元1934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眼科教授Meyer等首先從牛眼玻璃體中分離出玻尿酸并分析其結(jié)構。目前已列入除皺整形的行列,這種整形技術是利用細菌發(fā)酵所培養(yǎng)出來的非動物穩(wěn)定性玻尿酸,藉由玻尿酸以填充物的方式注射進入真皮皺折凹陷,或希望豐潤的部位,達到除皺紋與修飾臉部的效果,可以立即除皺和改變?nèi)菝病2D蛩嶂饕糜卺t(yī)療和美容兩大領域,現(xiàn)在大有取代膠原蛋白、胎盤素和肉毒桿菌之勢[9]。
注射美容術雖然操作簡單、易于掌握,但仍屬于醫(yī)療美容范疇,應該由醫(yī)務人員來規(guī)范操作,避免可能產(chǎn)生不良反應甚至嚴重的后果。
[參考文獻]
[1]周存才,楊曉惠.注射美容術[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8-87.
[2]程寧新,高爾清.整形美容外科可注射性材料的進展[J].中華醫(yī)學美容雜志,1999,5(4):220-223.
[3]高景恒,馬曉光,王忠媛.注射性軟組織填充材料及組織工程研究的進展[J].實用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01,12(2):95-97.
[4]曹海茹,李玉玲.聚丙烯酰胺水凝膠注射隆乳后局部和全身癥狀研究[J].護理學報,2010,17(3B):38-40.
[5]王 琳,高 赫,魏麗巖,等.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療腋窩多汗癥或伴腋臭癥[J].中華醫(yī)學美學美容雜志,2009,15(3):173-175.
[6]于 波,陳敏亮,劉文閣,等.A型肉毒毒素預防與治療早期增生性瘢痕的臨床初探[J].中華醫(yī)學美學美容雜志,2008,14(2):98-100.
[7]朱淑萍,郭 云.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療良性咬肌肥大[J].中華醫(yī)學美學美容雜志,2007,13(4):245-246.
[8]周捍東,林曉曦,安一峰,等.平陽霉素加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療嬰幼兒血管瘤[J].中華醫(yī)學美學美容雜志,2005,11(5):291-293.
[9]侯典舉.微創(chuàng)整形美容外科系列講座(三)微創(chuàng)除皺術[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0,19(3):428-430.
篇10
關鍵詞: 歷史時期 草原民族 游牧方式
歐亞大陸中部從中國大興安嶺東西兩側(cè)到歐洲多瑙河沿岸,被一條綿延萬里的草原覆蓋。這條草原地帶位于歐亞大陸的深處,無論太平洋上南來的風,還是北冰洋上吹來的水,都難以到達這里,干旱少雨成為這里基本的自然地理特征。草原上除少數(shù)幾塊靠高山冰雪融水與穿行于大陸腹地的河流滋潤的綠洲外,絕大部分地區(qū)不適于農(nóng)業(yè)開墾,長期以來這里只能作為羊、馬、牛、駝的牧地,為游牧人所擁有。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依草原為生,逐水草而居,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營造了獨特的游牧方式與草原文化。
歷史上活動在中國境內(nèi)、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草原民族雖然代有更迭,但這些民族的游牧方式卻幾乎是共同的,從匈奴人、突厥人到蒙古人既走著由草原民族一一游牧帝國一一世界征服者的道路,也依托草原隨陽而遷過著傳統(tǒng)的游牧生活。因此游牧不但是草原民族基本的經(jīng)濟生活方式,也是認識草原社會的途徑之一。本文即本著這樣的基點,依托各類文獻記載與社會調(diào)查,探討歷史時期草原民族游牧方式。
匈奴人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草原游牧民族,其發(fā)展與生活方式均是在草原環(huán)境背景下形成的。《漢書。匈奴傳》載:匈奴"逐水草遷徙,無城郭常居耕田之業(yè),然亦各有分地。"這段記載雖然簡單,卻記述了匈奴人游牧生活的基本特點。"逐水草遷徙"是游牧生活的主要環(huán)節(jié),草原生態(tài)的自然特征決定了草原載畜量的有限性,因為沒有哪一片草場經(jīng)得起長期放牧,因此當游牧業(yè)一經(jīng)產(chǎn)生就與移動性生活相伴而行。為了追尋水草豐美的草場,游牧社會中人與牲畜均作定期遷移,這種遷移既有冬夏之間季節(jié)性牧場的變更,也有同一季節(jié)內(nèi)水草營地的選擇。在匈奴人"逐水草遷徙"的游牧生涯中,還表現(xiàn)了另一個特點,這就是"各有分地"。從表面上看游牧社會的隨陽而遷是空間上的無序行為,實際上無論家庭還是部族都"各有分地",在他們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已經(jīng)通過習慣與利益的認同,形成固定的牧場分割。雖然草原民族不像農(nóng)耕民族常年束縛在小塊土地上,但無論是"逐水草遷徙",還是"各有分地"亦都將他們的生活與土地聯(lián)系在一起,故當東胡人向冒頓單于索寶馬、索愛妾時,單于均予之,惟索及甌脫外棄地時,單于怒道:"地者,國之本也,奈何予人."遂東襲東胡,獲勝而歸①a。由此可見,"逐水草遷徙"與"各有分地"是可以代表游牧方式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本文將從這兩方面人手,對歷史時期草原民族的游牧方式進行探討。
由于游牧生活的流動性以及與定居農(nóng)耕生活的文化隔膜,因此有關歷史時期游牧生活的記載不但有限,而且非常籠統(tǒng),單純依靠點滴的文獻記載很難形成對游牧方式較清楚的認識,因此展開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引入其它類型資料就顯得十分必要。我在對東北民族研究中,發(fā)現(xiàn)包括游牧民族在內(nèi)的非農(nóng)耕民族經(jīng)濟生活方式有很強的穩(wěn)定性,在自然環(huán)境沒發(fā)生根本改變,也沒有受到異質(zhì)文化沖擊的背景下,他們的經(jīng)濟生活方式一般不會變化,慣有的生活與文化習俗會穩(wěn)定、不變地持續(xù)下去①b。正由于這樣的原因,草原游牧生活以大體相似的方式持續(xù)數(shù)千年,直至20世紀中期以前仍然保持著傳統(tǒng)的游牧方式,因此在這一時代之前留下來的西方人旅行記與包括滿鐵調(diào)查在內(nèi)的各類草原社會調(diào)查,均成為充實、豐滿傳統(tǒng)歷史文獻的基本資料。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在探討本文所及問題時,以傳統(tǒng)歷史文獻為基點,同時引入19世紀以來西方人行紀以及20世紀初各類草原社會調(diào)查,力圖達到認識草原游牧方式的目的。
一、游牧方式一一逐水草而居
逐水草而居是草原民族的基本生產(chǎn)與生存方式,這一點在各類歷史文獻中留下了清楚的記載,從表1可以看出歷史上活動在中國境內(nèi)各主要草原民族在這一基本問題的共同性。
表l 主要草原民族與游牧方式
民族 資料內(nèi)容 資料出處
匈奴 居于北蠻,隨畜牧而轉(zhuǎn)移。 《史記》卷110《匈奴列傳》
烏桓 隨水草放牧,居無常處。以穹廬為舍,東開向日。食肉飲酪,以毛毳為衣。 《后漢書》卷90《烏桓傳》
鮮卑 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yè)。 《魏書》卷1《序紀一》
吐谷渾 恒處穹廬,隨水草畜牧。 《魏書》卷101《吐谷渾傳》
突厥 被發(fā)左衽,穹廬氈帳,隨逐水草遷徙,以畜牧射獵為事,食肉飲酪,身衣裘褐。 《北史》卷99〈突厥傳〉
回紇 居無恒所,隨水草流移。 〈舊唐書〉卷195〈回紇傳〉
吐蕃 其畜牧,逐水草無常所。 《新唐書》卷216《吐蕃傳上》
契丹 逐寒暑,隨水草畜牧。 《北史》卷94《契丹傳》
奚 隨逐水草,頗同突厥。 〈北史〉卷94〈奚傳〉
蒙古 自夏及冬,隨地之宜,行逐水草。 〈元史〉卷100《兵志三》
逐水草而居是牧人對草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適應方式,而環(huán)境適應又與資源特性直接相關,草原雖然屬于可再生資源,但沒有任何一個牧場經(jīng)得起長期放牧,若要保證在草原生態(tài)背景下被牲畜啃食過的牧草能夠及時恢復,保證草原上牧放的牲畜能夠繁衍不斷,必須適時轉(zhuǎn)移放牧地,追尋豐盛的牧場駐牧,在游牧中滿足牲畜對草、對水的需求,牧人對牲畜的需求。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講,逐水草而居不僅包含牲畜對牧場因時而動的選擇,也包含了在不同環(huán)境背景下各類草場的利用特征。
根據(jù)歷史文獻記載以及各類西人行紀與民族學、社會學調(diào)查,以逐水草而居為代表的游牧生活包括劃定季節(jié)牧場、規(guī)定游牧路線等基本環(huán)節(jié),此兩者之間既有不同的含義,又是那么相輔相成。
(一)劃定季節(jié)牧場
牧人劃定季節(jié)牧場,一般需要滿足兩個原則,其一為保證牧場有良好的再生能力,且植物成分不被破壞;第二為飲水條件以及牧草生長狀況可以滿足季節(jié)要求。在這樣的基本原則之下,草場的自然地形、氣候條件、水源情況、牧草生長狀況以及飼養(yǎng)管理條件等草場利用的季節(jié)適應性也往往對于劃分牧場起著重要作用。一般在上述原則的控制下,根據(jù)牧場自然環(huán)境不同,可以分為四季營地、三季營地以及兩季營地。
營地指牲畜集中放牧的地方,是牧人對放牧場的慣稱。四季營地一般將放牧場劃分為春營地、夏營地、秋營地和冬營地,隨季節(jié)更替,順序輪換放牧。中國北方春營地的利用時間較長,這時正值牲畜體弱且接春羔時期,為此往往將放牧地選在向陽開闊、植物萌發(fā)早,且有當日或隔日飲水條件的地方;夏營地多選在地勢高爽、通風防蚊,牧草種類有利于抓膘的草場;秋營地往往選在開闊的川地或灘地;冬營地利用時間較長,一般選在向陽背風,牧草保存良好的草場。有條件形成四季營地的草場往往面積寬裕,植被覆蓋度大,水源豐富。據(jù)滿鐵調(diào)查部《呼倫貝爾畜產(chǎn)事情》調(diào)查,一部分生活在呼倫貝爾草原的蒙古人實行四季營地,一年中隨著春、夏、秋、冬季節(jié)轉(zhuǎn)化,進行4次大遷移,由于呼倫貝爾春、秋兩季很短,人們也常把一年看成夏、冬兩季,夏、冬兩季放牧地的選擇就顯得十分重要,夏季放牧地往往接近水源,牧草豐富,且處于放牧圈最北端,而冬季放牧地則更強調(diào)氣溫,一般選在放牧圈內(nèi)最暖的地方即最南端,!司時又是降雪最少的地方。確定了營地,蒙古人春夏秋冬四季放牧,過著游牧生活,每年只要不發(fā)生特殊事件,就按照一定的時期,在特定的圈內(nèi)移動①c。
三季營地一般將牧場劃分為冬春營地、夏營地以及秋營地,除上述形式,也有夏秋為一季牧場的情況。滿鐵調(diào)查指出扎魯特旗、阿爾科爾沁旗部分牧民就采取三季營地的游牧形式,每年4、5月開始向北遷移,大約用兩三天時間,到達北面70多里的平原,從這里再次向北遷至霍林河附近渡過夏季;9月逐漸移向冬營地,來年4、5月的時候又回到春營地②c。兩季營地往往將牧場劃為冬春營地與夏秋營地,基于自然條件中國許多牧場都采取兩季營地形式,冬春營地多選擇草高、避風,并靠近定居點的草場,而夏秋營地則選在丘陵、崗地或開闊平原。生活在阿魯科爾沁旗的牧民一股將牧場分為冬營、夏營地,夏營地選在水草豐美的地方,一般在放牧區(qū)北邊;冬營地則選在降雪較少的地方,一般在南面。每年從舊歷5月開始牧民即由冬營地逐漸向北移動,7-8月到了北面60多里地的昆都倫,從9月開始又逐漸向南移動,10月回到冬營地附近的山丘地帶,11月進入冬營地的山洼洼,一直到次年4月都在這里渡過③c。在天山、昆侖山一帶放牧的牧民,也多采取兩季營地,由于山下平原、河谷與山上氣溫相差很大,這里的牧民一般將夏營地選在涼而風爽的山上,冬營地則安置在山下背風、向陽之處。19世紀中期俄國學者謝苗諾夫記載在伊犁河以南游牧的阿特班部落中一個氏族冬夏營地的情況,這個氏族夏營地在外伊犁阿拉套南部涼爽的高山地帶;冬營地則選在外伊犁阿拉套幽深的山谷①d。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非山地地帶冬營地一般多選在放牧地的南部,但因牧場的環(huán)境不同,有時也有特殊情況。《蒙疆牧野調(diào)查報告》指出錫林郭勒草原上的牧民對于冬營地的選擇更側(cè)重于是否容易采集牧草,而朝向如何則顯得不那么重要。晚冬、早春時節(jié),牧場南面由于日光照射,殘雪表面有一小部分融雪,晚間降溫后,立刻結(jié)冰,雪質(zhì)堅硬,采草困難;而北面雪較松軟,在北風的吹動下,容易散掉,采草便利,反倒有很多人家,特別匯集到丘陵北面。②d
因寒暑而變轉(zhuǎn)換季節(jié)牧場,是歷史時期草原民族通行的逐水草游牧方式,各類歷史文獻均有所反映。如《漢書·西域傳》載:"康居國,王冬治樂越匿地……至越匿地馬行七日,至王夏所居蕃內(nèi)九千一百四里。"康居為西漢時期居于楚河流域的草原民族,對于此段引文,顏師古注曰:"王每冬寒夏暑,則徙別居不一處。"進一步肯定了康居人因季節(jié)不同而遷徙牧場的現(xiàn)象。《魏書.西域傳》載:"嚈噠國……無城邑,依隨水草,以氈為屋,夏遷涼土,冬逐暖處。"《遼史.兵衛(wèi)志》中記述了契丹人’’順寒暑,逐水草畜牧",《遼史·營衛(wèi)志》有五院部"大王及都監(jiān)春夏居五部院之側(cè),秋冬居羊門甸"。六院部"大王及都監(jiān)春夏居泰德泉之北,秋冬居獨廬金"。《元史.兵志》記述了蒙古人"自夏及冬,隨地之宜,行逐水草,十月各至本地"。元人王惲留下了類似的記載:蒙古牧人"遇夏則就高寒之地,至冬則趨陽暖薪水易得之處以避之……逐水草便畜牧而已。③d"馬可波羅也記述了這樣的現(xiàn)象,他說:"韃靼冬居平原,氣候溫和而水草豐肥,足以畜牧之地。夏居冷地,地在山中或山谷之內(nèi),有水、林、牧場之處。④d"13世紀進入蒙古草原的西方傳教士魯木魯乞記載了同樣的游牧方式,他寫道:韃靶人沒有固定的住處,"冬季他們到南方較溫暖的地區(qū):夏季到北方較寒冷的地方。冬季他們把牛羊趕到?jīng)]有水的地方放牧,這時那里有雪,雪就可以供給他們水。⑤d"
在牧人的游牧生涯中,季節(jié)營地的選擇僅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事實上在每一季營地駐牧期間,牧人也要根據(jù)草場與牲畜狀況,做多次遷移。如生活在呼倫貝爾的蒙古人雖然實行四季營地,每年進行4次大的遷移,但在這各個營地的駐牧期間,還要在附近作短距離的小范圍移動⑥d。草原上有各種移動循環(huán),一些取決于地理環(huán)境,一些則與牧放的牲畜有關。一些部落移動得很遠,一些一年只移動幾十里;有的牧地包括好草與壞草,有的完全處在干瘠的草原上。畜牧學家一般將某一牧場在放牧季節(jié)內(nèi)可以放牧利用的次數(shù)稱為放牧頻率,放牧頻率依牧草的再生能力而定,再生能力強的放牧頻率高;反之放牧頻率低。放牧頻率一般為牧草再生次數(shù)加1,中國北方草原地區(qū)牧草在生長季節(jié)內(nèi)一般可再生2-3次,放牧頻率可達3-4次;荒漠地區(qū)一般只能再生一次,放牧頻率為2⑦d。因此在放牧頻率越低的草場,牧民遷移的次數(shù)越多;反之,則遷移次數(shù)少。
游牧生活中的遷移,有時也與牲畜種類有關,羊和駱駝在潮濕的牧地生長不好;石灰質(zhì)的土壤對馬有利;含鹽的土卻適宜于駱駝;山羊、綿羊啃草能力很強,一直可以吃到草根,因此牛、馬吃過的草地可以繼續(xù)牧羊,而羊剛吃過的地方卻不能再牧放任何牲畜了。游牧頻率不僅與牲畜種類相關,有時也受民族的社會生活習俗影響,民國年間的一些調(diào)查證明,甘青地帶的藏民、蒙民同樣均為草原民族,但兩者的社會家庭組織不同,移動的便利程度也不一樣。藏人的帳篷,組織粗陋,架設簡單,質(zhì)量甚輕,容積亦小,故便于移動。蒙古包則不然,組織精致,架設繁雜,質(zhì)量甚重,容積亦大,不便于移動,因此蒙人家庭的移動不如藏人便利。為此藏人游牧某地,牧草將盡未盡之時,僅用數(shù)頭牛或馬,即可攜帶家用移于另一優(yōu)良牧草地方,牧草恢復得快,草場也優(yōu)于蒙人牧地。而蒙人移動須用數(shù)量可觀的駱駝或牛馬,且其家庭組織非常復雜,移動困難,故蒙民所住的地方,幾無草可牧,處于過牧狀態(tài)①e。由于遷移直接關系到草原生態(tài)環(huán)境,關系到牲畜的生長繁衍,因此在游牧業(yè)中移動權比居住權更重要,移動性越強,對于保持草原生態(tài)環(huán)境越有利,對于牲畜的生長繁衍越有利。
歷史上活動在中國境內(nèi)的草原民族很多,契丹人就是其中之一,與其它草原民族一樣過著逐水草的游動生活。契丹歷史中出現(xiàn)的斡魯朵與捺缽制度就是游牧生活在國家政治、經(jīng)濟、文化制度中的反映。《契丹王朝政治軍事制度研究》一書的作者楊若薇通過對斡魯朵制度的研究,指出斡魯朵是當朝皇帝與過世皇帝的宮帳,同時也是遼王朝的政治核心,與契丹人的游牧生活吻合,諸斡魯朵與中央官員扈從當朝皇帝斡魯朵四時遷移。在斡魯朵制度下,皇帝所居者謂之斡魯朵;皇帝所至者,則稱之為捺缽。對此《遼史。營衛(wèi)志》有這樣的記載:"遼國盡有大漠,浸包長城之境,因宜為治,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一般"春捺缽曰鴨子河灤,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帳,約六十日方至……夏捺缽無常所……四月中旬起牙帳,卜吉地為納涼所,五月末旬、六月上旬至,居五旬,與南北臣僚議國事,暇日游獵,七月中旬乃去。秋捺缽曰伏虎林,七月中旬自納涼處起牙帳……冬捺缽曰廣平淀……其地饒沙,冬月稍暖,牙帳多於此坐冬"②e。"春山秋水"的捺缽制度是契丹人游牧生活、四時遷移的寫照。契丹人民追隨著牲畜四時游牧,皇帝貴族則伴隨龐大的斡魯朵四時"捺缽"。繼遼之后,四時捺缽制度為金、元兩代沿行不替,至滿人人關后,實行的避暑熱河、木蘭秋畋,仍有捺缽制度的留韻遺風。
捺缽是在游牧背景之下契丹、女真等民族上層的逐水草活動,由于捺缽的核心人物是帝王,因此四季捺缽的距離很廣,可是對于草原牧民來說,冬夏營地的距離,即四季逐水草的范圍卻在百里或數(shù)百里之內(nèi)。波斯學者拉施特在《史集》中對于蒙古人的四季牧場也作了描述,蒙古窩闊臺汗春天所在之處是哈拉和林四周;夏天是月兒滅怯土草地;秋天所在之處是距哈拉和林一天行程的古薛納兀兒;冬大則為汪古。阿里不哥的夏營地在阿勒臺,冬營地則在帖客和乞兒吉思,其間距三日途程③e。窩闊臺與阿里不哥均為蒙古大汗,但他們的四季營地也只有1-3日的路程。19世紀俄國學者波茲德涅耶夫在《蒙古與蒙古人》中也記述了蒙古草原上牧民轉(zhuǎn)場的情景,作者在一個叫作達蘭阿瑪烏魯姆的冬營地看到牧民遷向夏營地,這里距鄂爾坤河僅4俄里,而即將遷入的夏營地就在河對岸,兩季營地之間相距并不遠。這樣的轉(zhuǎn)場在草原上隨處可見,塔拉音托洛果依平原上的道路向北一條通向驛站的冬季牧場,另一條通向驛站的夏季營地,冬、夏營地相距多遠呢,不用說肯定都在塔拉音托洛果依平原上,而這個平原僅長40俄里。與塔拉音托洛果依平原的冬夏營地距離相似,屬于華碩洛圖驛站的冬、夏營地僅20俄里左右。而駐守在烏里雅蘇臺的200名披甲兵夏營地在驛道附近,冬季牧場則選在70俄里以外的烏松祖依里河口①f。
有關草原民族冬、夏營地距離的記載還可散見于各類草原社會調(diào)查,據(jù)20世紀初對阿魯科爾沁旗哈拉套科爾沁部落的調(diào)查,這一部落冬、夏牧場距離60里左右②f。在扎魯特旗對3戶組成的放牧小組調(diào)查顯示,這個小組從4、5月開始以本部落為起點,大約用2、3天時間,到達北面70里遠的阿魯洪多倫平原,在這里停留數(shù)日,再向北面霍林河附近的茂麗林移動,在這里渡過夏季的大半。當9月接近冬季的時候,移動到南面的包盧肯廟附近(約5日到達)設立冬營,至次年4、5月用4天左右的時間,走100多里,回到本部落,顯然這組牧民冬、夏營地之間大約相距100多里③f。當然牧民冬、夏營地的距離并不都在百里左右,有的部落就要作較長距離的遷移,在阿魯科爾沁旗哈拉套科爾沁部落牧場上放牧的就有170里以外的部落,有時哈拉套科爾沁部落的牧民也會到200里以外的牧場去放牧④f。
總的來看,牧民逐水草的游牧活動是在百里或數(shù)百里的圈內(nèi)完成的,這個圈內(nèi)既有滿足放牧需要的水草條件,也在習慣上被別人視為具有穩(wěn)定的使用權。
(二)規(guī)定游牧路線
牧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雖然具有隨意性的特點,但游牧路線一般不輕易改變,每年基本都一樣,形成這樣現(xiàn)象的原因與水源有無、草場優(yōu)劣以及去年遷移中畜群留下來的糞便都有關。草原上樹木很少,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一般都將牛糞、馬糞等作為燃料,13世紀中期西方傳教士加賓尼在其撰寫的《蒙古史》中就注意到蒙古人:"用牛糞和馬糞燒火來煮食物,皇帝和貴族與其他人一樣,都以牛、馬糞燒火取暖。⑤f"
滿鐵調(diào)查報告之一《呼倫貝爾畜產(chǎn)事情》指出:蒙古人分春夏秋冬放牧家畜,過著游牧生活,每年只要不發(fā)生特殊事件,就按照一定的時期,在特定的圈內(nèi)移動。如果在游牧圈內(nèi)改變了過去的游牧路線,會給他們解決燃料造成很大困難,這是因為蒙古人的燃料完全依賴歷年游牧路線上遺留下的干燥家畜糞便,占第一位的是牛糞,其次是羊、馬、駱駝等⑥f。但其它地方游牧方式的調(diào)查卻表明,追循去年的牛糞并沒有成為確定游牧路線的唯一選擇,錫林郭勒草原上的牧民更注重牧草和飲水條件,為了尋找令人滿意的牧草與飲水條件,牧民并不是有意識走同一路線。而對于燃料,新鮮的雖不能使用,但幾年前的卻可以使用,因此也不一定需要每年都走同一條路線⑦f。
游牧路線是聯(lián)系營地之間的紐帶,牧民驅(qū)趕著牲畜循著這些走了一遍又一遍的路線,來到了一次又一次的營地,年復一年過著循環(huán)往復的游牧生活。新巴爾虎左旗牧民的放牧路經(jīng)一般為夏天逐水草至海拉爾河、烏爾遜河、輝河、伊敏河以及這些河流之間數(shù)量繁多的濕地放牧牲畜,冬季則反過來將牲畜由河谷趕向高地。每條河流周圍自然環(huán)境有別,為了適應牲畜的生理習性,牧民對牧地以及放牧路線的選擇也不一樣,新巴爾虎左旗以及毗鄰各旗主要夏季和冬季放牧地點如下:
新巴爾虎左旗:夏--烏爾遜河。冬--買寧塔拉高地(位于昆都倫河右岸)
新巴爾虎右旗:夏--昆都倫河、達賚湖附近。冬一一達賚湖西北面的高地
陳巴爾虎旗:夏--海拉爾河流域。冬--海拉爾河上游興安嶺山麓地帶
索倫旗:夏--浩音高努魯。冬--浩音高努魯①g。
游牧路線是草原民族游牧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由于缺乏古代民族有關記載,以上談到的游牧路線選擇,雖然例舉的均為20世紀初蒙古人的游牧方式,但基于長期以來游牧方式的穩(wěn)定性,通過這些調(diào)查仍然可以了解牧民選擇游牧路線的傳統(tǒng)原則與習慣。
(三)營盤與放牧
營盤與畜群是認識游牧方式,以及與之相關的地理特征諸問題的重要方面。
1.營盤
營盤為牲畜過夜休息的地方,牧民一般白天在營盤周圍一定范圍內(nèi)放牧,夜晚歸宿營盤。由于營盤的功能特征,往往設在牧場中心地帶。按類型分為臨時、固定與輔助營盤。
營盤的選擇與水草狀況相關,兩者之中人畜的飲水條件似乎更重要。以羊而論’夏天一日需飲水2-3次,冬天也需要1-2次,因此營盤必須接近飲水處。草原上的水源基本分為兩種,一種為河流、湖泊以及冬天的積雪;另一種即水井。在牧民未掌握掘井技術之前,河流等天然水源是唯一的飲水點,有了水井不但縮短了每天放牧的距離,而且也為逐水草的游牧生活增加了一些靈活性,水井周圍的草場成為選擇營盤與放牧點的理想場所。俄國學者波茲德涅耶夫在其所著《蒙古與蒙古人》中多次談到蒙古牧民在水井周圍放牧的情景,他說:"我們越過若干被山崗隔開的谷地,在一道山崗的南面,緊靠路邊的地方有一口小井,每年春秋兩季都有陶公旗的牧民在此游牧。""我們將要穿過一片荒漠,在道路東側(cè)不遠有口井,驛站上的蒙古人有時也到這里放牧。②g’’水井對于夏季牧場尤其是必不可少的,那些遠離河川、湖沼的甸子,很難成為牧場,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缺少水井③g。時至今天,水井對于牧民的意義仍然十分重要,過多的畜群來往于水井周圍,牲畜的哨食與踐踏使水井周圍地面裸露,失去牧草保護的地面竟成為草原沙化的起點。
由于飲水是放牧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牧民確定一天之內(nèi)的放牧距離基本以飲水地點為半徑,飲水地點包括河流、水泡以及水井等。畜種不同,每日的行走能力與放牧半徑也不一樣’一般羊日行5-6公里,牛7-8公里,馬10-15公里,駱駝大部分在居住點周圍。冬天牲畜吃積雪代替了水,放牧半徑也相應縮小。鹽是牲畜生長中必需的,游牧中牧人不給牲畜鹽,為了補充鹽的需求,每四到五個月左右到潮達湖放牧一次,讓它們舔食表面的鹽就基本滿足了牲畜的要求④g。
營盤內(nèi)的設備也是放牧生活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臨時性營盤多出現(xiàn)在夏營地,這樣的營盤不需要配置任何設施,僅因為乳牛需要取乳,將小牛與乳牛隔開就行了。固定性營盤主要用在冬營地,為了保證羊群躲避風雪,必須裝有柵欄,羊群很大,故柵欄規(guī)模也很大①h。
為了保持營盤周圍的牧草不被立時吃光,一般牧民都是各家獨居,每家相距數(shù)十里,兩家同居一處或相距十里內(nèi)者較少,三家同住一地者更鮮為可見,具有明顯的分散性②h。游牧社會中,不僅蒙古人的營盤具有這樣分散性的特征,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民也有同樣的作法,一般一個部落有二三百人家,其帳幕都綿延不斷地散布在一二十里地面之間,若聚居一處,牲口數(shù)量過多,附近草料不數(shù)日即可吃光,勢必增加整個部落遷移的次數(shù),非常不便③h。
2.放牧與畜群
游牧社會的畜群相當龐大,北宋時期宋人使遼見契丹"馬群動以千數(shù),每群牧者才二三人而已,縱其逐水草"。"羊以千百為群,縱其自就水草,無復欄棚,而生息極繁"④h。大約一千年后,俄國學者波茲德涅耶夫在蒙古草原見到幾乎與宋人使遼時同樣的情景,馬群、牛群有二三百頭,羊群則在千余頭左右⑤h,至20世紀初蒙古草原上仍可見到500-3 000匹馬、100-300頭牛以及300-3 000只羊。5-100頭駱駝各自構成的畜群,在2-3名騎馬牧夫管理下進行放牧⑥h。當然草原上的牧民并不都有這樣數(shù)量的畜群,也有牲畜量不多的小牧主。
牧民擁有牲畜數(shù)量不同,放牧距離也不一樣,一般擁有數(shù)量可觀畜群的家庭必須采取四季轉(zhuǎn)場的放牧形式,而僅有二三十頭牛,或二三十只羊的小牧主,并不需要離開營地很遠,只在幾里之內(nèi)放牧就行了,因為這樣數(shù)量的牲畜還不足以造成營地周圍牧草短缺。20世紀初在對阿魯科爾沁旗哈拉淘科爾沁部落的調(diào)查中,就發(fā)現(xiàn)屬于這一部落的20戶居民中,16戶牲畜數(shù)量少,整個冬、夏兩季都在部落附近游牧,與他們相比其它幾戶除冬季外,都在夏季牧場放牧⑦h。在對扎魯特旗牧民的調(diào)查中也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牲畜較少的牧主多以部落為中心,在半徑50里以內(nèi)的地方放牧。為了保證牧草的恢復,牧民一年當中要改換十幾回放牧場所⑧h。
擁有牲畜較多的牧主,一般都要雇傭牧丁牧放畜群,五月初旬,牧草已逐漸生育,牧丁既將其所住窩棚和糧食都搬至牧場,再將馬群編成數(shù)組,普通以500頭為一群,內(nèi)有兒馬15頭或18頭,騾馬300頭,騸馬180頭左右,牧丁騎著快馬,拿著桿兒,防止各組馬?昆亂,大概30里牧地,只夠馬群15日就食,食盡了又轉(zhuǎn)牧它處,經(jīng)過30日或15日又回到前地,這時前地的草又茂盛了,足夠馬群飽食。這樣蒙地在春夏秋三季,是不愁沒有草吃的,一直到9月下旬至10月初旬之交,水草枯竭,牧丁才疊好窩棚,離開牧場,帶領馬群回家。這時不能遠放,只能在居住地很近的地方放牧。牛不能像馬那樣有群性,最容易離散,牧丁最多只能監(jiān)視20或30頭。牧羊普通以公綿羊3-4頭,母綿羊四五十頭,小羊8-9頭或十二三頭,結(jié)成一群,因羊性最馴,所以牧丁一人可牧羊至二三群或四五群以上⑨h。 二、游牧空間一一各有分地
逐水草而居雖然是草原民族的基本游牧方式,但這并不意味著游牧區(qū)域具有絕對隨意性,草原固然不屬于任何人所有,各地區(qū)的牧場卻大體劃分區(qū)域,成為固定的部族或部落放牧場所,草原民族的季節(jié)遷移、轉(zhuǎn)換營地基本限于在劃定的區(qū)域內(nèi)進行,越過界線到其它部落牧場內(nèi)放牧的現(xiàn)象雖然在草原上不是新鮮事,但以一個區(qū)域為基本核心構成游牧空間,卻是草原上通行的習慣。
《史記。匈奴列傳》留下了這樣的記載:匈奴"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居耕田之業(yè),然亦各有分地。"所謂"各有分地",指的就是匈奴各部分區(qū)放牧之事。《史記》的記載講得很清楚,"各有分地"與匈奴各級首領的領地有關。依匈奴之制單于之下"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尸,左右骨都侯"。這些匈奴首領的駐牧地點為"諸左方王將居東方,直上谷以往者,東接穢貉、朝鮮;右方王將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上郡、羌、氐;而單于之庭直代、云中,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①i。顯然匈奴單于以及左右賢王等首領所管轄的范圍有一定界限,而左右賢王以下的諸王將,也在相對固定的地方放牧。除這些已在《史記》中注明駐牧地點的匈奴首領外,根據(jù)林干先生所作的考證,又可尋出16位匈奴王"分地"的線索,具體見表2。
表2 部分匈奴諸王駐牧地②I
名稱 駐牧地
渾邪王、休屠王 今甘肅河西走廊一帶
犁汙王、溫偶騌王 今甘肅河西走廊以北。
姑夕王 今內(nèi)蒙古哲里木盟、昭烏達盟、錫林郭勒盟一帶。
左犁汙王 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縣北部。
日逐王 今新疆焉耆一帶。
東蒲類王 今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南部。
南犁汙王 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及準噶爾盆地移動地帶。
於軒王 今貝加爾湖一帶。
右萸韃日逐王 今內(nèi)蒙古河套以東至河北北部。
左伊秩訾王 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一帶。
皋林溫禺犢王 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滿達勒戈壁一帶。
句林王 今甘肅居延海北約600余里處。
呼衍王 今新疆吐魯番及巴里坤湖一帶。
伊蠡王 今新疆吐魯番以西騰格里山一帶。
匈奴各級首領的權限一般取決于其控制的騎兵數(shù)額,"自如左右賢王以下至當戶,大者萬騎,小者數(shù)千,凡二十四長"。控制在手中的騎兵數(shù)額多,自然地位高,"分地"范圍也大,匈奴自左右賢王之下至當戶二十四長,即根據(jù)控制騎兵數(shù)額的變化,而獲得相應大小的駐牧地,逐水草放牧。
實行"各有分地",分區(qū)放牧是諸草原民族的通行作法,《遼史。營衛(wèi)志》載:"契丹之初,草居野次,靡有定所。至涅里始置部族,各有分地。""契丹故俗,分地而居,合族而處。"《明史紀事本末》載:衛(wèi)拉特蒙古"雖逐水草,遷徙不定,然營地皆有分地,不相亂。①j"在諸草原民族"各有分地"。分區(qū)放牧的游牧歷程中,遼王朝的建立者一一契丹人的情況值得一述。
契丹民族的部族很多,依據(jù)《遼史》以及其它相關文獻記載,契丹民族的主要部落基本沿西拉木倫河干流一線,分布在上京道各州府境內(nèi)。而被征服、被俘虜?shù)谋边吰渌褡褰?jīng)改編后形成的"新八部"部落,多在契丹八部外圍游牧。從圣宗開始隨著"澶淵之盟"的簽訂,遼贏得了南境太平與北宋大量賠款,在增加了經(jīng)濟實力的同時,將軍事經(jīng)營的重點轉(zhuǎn)向穩(wěn)定內(nèi)部各民族及北疆的安定。圣宗時期的三十四部族就是在這樣的政治軍事背景下形成的,除以奚人為人口來源的部落外,他們主要分布在"新八部"外圍,更接近邊疆地帶②j。無論契丹人、奚人還是其它民族均依各有分地的原則,實行分區(qū)放牧。
13世紀中期西方傳教士魯不魯乞也記述了蒙古人分地的情況,他說:蒙古人"把粟特劃分為許多牧區(qū),粟特是一片遼闊的地區(qū),自多淄河向東延伸,直至日出之處。每一個首領根據(jù)他管轄下人數(shù)的多少,知道他牧場的界線,并知道冬夏春秋四季到哪里去放牧他們的牛、羊。"同時期另一位西方傳教士加賓尼發(fā)現(xiàn)"捏培爾河西岸,闊連察在此放牧;在河的東岸,平原之上,是馬兀赤游牧的地方。第二條河是董河,這條河沿岸是一位名叫哈爾班的王公游牧的地方。第三條河是窩勒伽河,這是一條很大的河,這條河沿岸是拔都游牧之地。第四條河稱為扎牙黑河,河的沿岸是兩個千夫長游牧之地,一個千夫長在西岸,另一個在東岸。所有這些入冬季就向海邊來。夏季則沿著這些河向北到山上去。③j"
中國歷史上清以前的歷代王朝中,草原民族實行各有分地的范圍界線多帶有習慣性,而且分地也沒有嚴格界線,因此跨出分地游牧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遼史》中記述了這樣一件事,圣宗時期部分歸附遼的黨項部落叛遼離開遼境,遼將未叛離的黨項曷黨、烏迷兩部遷至叛離者原來的營地,不久這兩部黨項竟也出現(xiàn)脫離遼境西遷的事情,當遼當局為此事責難他們的時候,他們以"逐水草"為由回答了遼人的責難④j。由此可見草原民族因逐水草而脫離原來的放牧地,進入其它區(qū)域是常有的事,這不僅是黨項人策略上的托詞,也是游牧過程的實際需要。
清代以蒙古人為代表的草原民族,牧場傳統(tǒng)的"各有分地"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自清太祖時期隨著滿洲人對蒙古人作戰(zhàn)的節(jié)節(jié)勝利,蒙古各部或降、或朝,紛紛歸附清朝,至太宗崇德初年,內(nèi)蒙古幾乎全部歸附清朝⑤j。清將部分蒙古人依滿洲八旗之制,編成蒙古各旗,并同時劃定地界、指定牧場、編組戶口,確定了各旗的放牧范圍,采取了與以往不同的管理方法。
清以前各草原民族部落間的"分地"雖也以山地、河流、沼澤等作為界線,區(qū)分彼此,但"分地"與"分地"之間的界線始終不是絕對的,進入清朝,傳統(tǒng)的不明確的"分地"邊界變得嚴密而明確。清人張穆所著《蒙古游牧紀》對此就有詳細記載,如:"科爾沁部在喜峰口東北八百七十里,至京師千二百八十里。東西距八百七十里,南北距二千一百里.東至扎賚特旗界,西至扎魯特旗界,南至盛京邊墻界,北至索倫界。"科爾沁部所屬下轄六旗,其中科爾沁右翼中旗"牧地當哈古勒河、阿魯坤都倫河合流之北岸,東至那哈太山,南至察罕莽哈,西至塔勒布拉克,北至巴音和碩,東南至巴朗濟喇坡,西南至格倫哈古沁城,東北至木勒推山,西北至博羅霍吉爾山"①k。不僅旗與旗之間規(guī)定了明確的界線,各蘇木牧場間也有界線性的標志。前文已述,清初即在蒙古各部中建立了旗,旗的建立基礎是牛錄,蒙古文中牛錄為蘇木,蘇水多為血緣集團,不但有公共牧場,而且牧場間存有標志。《蒙古及蒙古人》載道,薩伊特王旗內(nèi)有兩個察哈爾蘇木,西蘇木牧場之間以塔斯山為界,東邊是宗察哈爾蘇木牧地,西邊是巴隆察哈爾蘇木牧地②k。
為了限制蒙古部落的發(fā)展,清政府不但劃定了嚴密的旗界,而且嚴禁越界游牧,違者嚴懲。如《大清會典事例》中就有這樣的規(guī)定:"外藩蒙古越境游牧者,王罰馬十匹,扎薩克、貝勒、貝子、公七匹,臺吉五匹,庶人罰牛一頭。又定越自己所分地界,肆行游牧者,王罰馬百匹,扎薩克、貝勒、貝子、公七十匹,臺吉五十匹,庶人犯者本人及家產(chǎn)皆罰,取賞給見證人。"當然,在實際生活中這樣嚴格的規(guī)定,對于長年從事逐水草的牧人是不實際的,因此必須經(jīng)常允許牧人利用他旗的牧地、采薪地以及水源地等。針對游牧生活的這種特征,理藩院也在越界處罰的同時,做了相應的變通,康熙十九年"題準蒙古扎薩克、王、貝勒、貝子、公、臺吉等因本旗地方無草,欲移住相近旗分及卡倫內(nèi)者,於七月內(nèi)來請,由院委官踏勘,堪實準行。若所居地方生草茂盛,甚于所請之處者,將妄請之扎薩克議處"③k。這樣的變通雖帶有諸多限制,但畢竟使越界游牧成為可能。
由于理藩院對于牧民越界游牧規(guī)定的松動,草場的利用往往不僅只限于本旗,阿魯科爾沁旗的調(diào)查證明,其它旗的人只要住在本旗,會得到與本旗人同等待遇。如果在本旗沒有住所,只是為了放牧,雖然理藩院規(guī)定不允許,但事實上即使外旗人來此放牧,無論扎魯特旗人還是烏珠穆沁旗人都不會受到拒絕,僅由于理藩院的規(guī)定,需要得到旗公署的認可而已。位于大興安嶺西側(cè)的東烏珠穆沁旗逢冬季下雪天氣,往往會出現(xiàn)牧草不足,為此每年有不少東烏珠穆沁旗放牧人到阿旗公署報告,并獻上一頭羊,就可以得到在阿旗牧場放牧的許可,第二年舊歷正月雪融的時候,再回到東烏珠穆沁旗原來的地方④k。
清代對蒙古人實行劃定旗界的作法,雖然影響了蒙古部落的發(fā)展,但當分地內(nèi)出現(xiàn)糾紛,也會成為維護利益的保障。《蒙古與蒙古人》一書記載了發(fā)生在科布多草原上的一件事,大約19世紀中期,吉爾吉斯人因不堪原居地厄魯特統(tǒng)治者的征斂,東遷至烏梁海的領地蘇木岱樂克、奇蘭兩河流域,并得到該地部落首領的認可借地放牧,不想數(shù)年后原暴斂吉爾吉斯人的那位厄魯特長官也來到奇蘭河流域,再次陷吉爾吉斯人于水深火熱中,為此吉爾吉斯人又一次東遷。幾年后東遷的吉爾吉斯人想起這件事很不服氣,于是請求朝廷將原曾借牧的奇蘭河流域正式劃歸給自己,面對這樣的事烏梁海人自然更不情愿,自己的分地內(nèi)不但來了厄魯特人,吉爾吉斯人還想進一步分割分地,于是烏梁海人將官司打到朝廷⑤k。這一事例一方面再次證明了分地使用權的不嚴格性,另一方面則顯示了分地制度對維護部落利益、獲取部落利益的價值。
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不是無序的行為,牧民不但保持像中原農(nóng)民春種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周期性生活節(jié)律,而且也有著與農(nóng)民耕地相似的一片往復游牧的草場。各有分地雖沒有耕地那樣明確的所屬關系,但無論是習慣上形成的,還是以制度性的形式確定下來的,每一個部落都有一片相對固定的草場,牧民四季營地的安置與逐水草的游牧生活基本均在這片草場范圍之內(nèi),只在特殊情況下,如自己分地內(nèi)牧草生長不好,或遇到旱災、雪災等災害,才逐水草到其它部落分地內(nèi)放牧。各有分地是草原牧民的空間占用形式,數(shù)千年來,正由于草原上存在各有分地的規(guī)則,草原才保持著以和平為主的歷史進程。
以各有分地為規(guī)則的游牧生活維系著草原上分區(qū)游牧的秩序,維系著草原上的和乎,但和平不是永久的,在人類歷史進程中,和平常常為戰(zhàn)爭所中斷,草原上的人們也同樣經(jīng)歷著戰(zhàn)爭的蹂躪。在戰(zhàn)爭陰云下,導致草原正常生活最大的改變之一,就是打亂了原來各有分地的秩序,民族之間,部落之間無論起因于優(yōu)良草場之爭,還是起因于權力范圍之爭,或起因于宗教信仰之爭,勝利的一方會在新的領地建立新的分區(qū)放牧秩序;失敗的一方則需千里游牧,萬里遷徙尋求自己的立足之地。
建立在政治、軍事背景之下的游牧歷程遠遠超出了各有分地的范圍,《史記。大宛列傳》記載了月氏的遷移過程,月氏與匈奴同俗"行國也,隨畜移徙",原本"居敦煌、祁連間",后遷至伊犁河、楚河流域。月氏人千里西遷起因于匈奴人的壓迫,而他們的遷入地伊犁河、楚河流域,原游牧者為塞種人,由于月氏人的西遷,導致塞種人被迫放棄這一地區(qū),退縮至錫爾河北岸。無論月氏人,還是塞種人,他們之間的逐次遷移都是在游牧環(huán)節(jié)以外的原因下促動而成的,不屬于正常逐水草范圍。歷史上這樣的事例很多,明代兀良哈三衛(wèi)的南遷就是其中一例,所謂兀良哈三衛(wèi)分別是泰寧、朵顏、福余,他們與蒙古人有一定的族源關系,但在習俗上又有差別。三衛(wèi)南遷前游牧于西拉木倫河以北地區(qū),其中朵顏駐牧在洮兒河上游;泰寧駐牧在今洮南一帶;福余駐牧在今烏裕爾河與綽爾河之間的齊齊哈爾周圍,大約明正統(tǒng)年間三衛(wèi)逐漸越西拉木倫河南下①l,開辟了新的駐牧地,"福余初分長春泰寧,后曰黃泥窪,逾沈陽、鐵嶺至開原;泰寧初分詳穩(wěn)九區(qū),后自錦、義歷廣寧至遼河;朵顏初分群牧十二,后自大寧抵喜峰近宣府"②l。景泰年間屬于兀良哈睪衛(wèi)部分部眾再次南遷西走至宣府、大同等地。對于兀良哈三衛(wèi)屢次南遷,學術界進行了多方闡述,軍事乎?氣候乎?近年青年學者程龍肯定了三衛(wèi)部眾南遷的主要原因是受蒙古瓦刺等部的襲擾脅迫,而非氣候原因③l,這樣的遷移仍不屬于正常逐水草的游牧活動。
草原上的歷史證明,非正常的遷移時常打破了草原上原有分地的秩序,同時又建立新的分地,步人新的穩(wěn)定。游牧是草原民族基本的經(jīng)濟生活方式,包括以逐水草而居為基本特征的游牧方式,以及依各有分地為原則確定的游牧空間。數(shù)千年內(nèi)草原民族依照這兩項基準不但在草原上建立了生活秩序與空間秩序,并以此為基礎推動著草原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乃至于軍事,實現(xiàn)了由草原民族--游牧帝國--世界征服者的史詩過程。 ①a (漢書)卷94
①b 韓茂莉:(遼金農(nóng)業(yè)地理>,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頁。
①c (呼倫貝爾畜產(chǎn)事情),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昭和13年,第22-41頁。
②c
③c (興安西省阿魯科爾沁旗實態(tài)調(diào)查報告書),興安局康德八年,第64-66頁。
①d 彼.彼.謝苗諾夫,李步月譯:
②d {蒙疆牧野調(diào)查報告},滿鐵調(diào)查部,昭和15年,第37-41頁。
③d 王惲:(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卷100{紀行}。
④d 馬可波羅,馮成鈞譯:(馬可波羅游記),商務印書館,第238頁。
⑤d 道森編,呂蒲譯:(出使蒙古記),
⑥d (呼倫貝爾畜產(chǎn)事情),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昭和Ⅱ3年,第22-41頁。
⑦d 張秉鐸:(畜牧業(yè)經(jīng)濟詞典),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頁。
① 高長柱編著:(邊疆問題論文集),正中書局1941年版,第28-29頁。
② (遼史)卷32(營衛(wèi)志中)。
③ 拉施特著,余大鈞等譯:(史集),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68-72.365頁。
①f 阿.馬.波茲德涅耶夫,劉漢明等譯:(蒙古與蒙古人),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9,210-264頁。
②f (興安西省阿魯科爾沁旗實態(tài)調(diào)查報告書),興安局,康德八年,第79-83頁。
③f
④f
⑤f 道森編,呂蒲譯:(出使蒙古記),約翰.普蘭諾.加賓尼:
⑥f (呼倫貝爾畜產(chǎn)事情),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昭和13年,第22-41頁。
⑦f (蒙疆牧野調(diào)查報告),滿鐵調(diào)查部,昭和15年,第37-4]頁。
①g
②g 阿.馬.波茲德涅耶夫,劉漢明等譯:《蒙古與蒙古人》,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73、182頁。
③g (蒙疆牧野調(diào)查報告),滿鐵調(diào)查部,昭和15年,第45頁。
④g
①h
②h 董正鈞:(居延海(額濟納旗)),中華書局1952年版,第116-117頁。
③h 俞湘文:(西北游牧藏邊社會調(diào)查),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37年版,第27-28頁。
④h 蘇頌:(蘇魏公文集)卷13(契丹馬)
⑤h 阿.馬.波茲德涅耶夫,劉漢明等譯:(蒙古與蒙古人),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4頁。
⑥h
⑦h (興安西省阿魯科爾沁旗實態(tài)調(diào)查報告書),興安局,康德八年,第64-66~79-83頁。
⑧h (興安西省扎魯特旗、阿爾科爾沁旗畜產(chǎn)調(diào)查報告),滿鐵調(diào)查部,昭和14年,第240-258頁。
⑨ h賀楊靈:(察綏蒙民經(jīng)濟的解剖),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第33頁。
①i
②i 林干:
①j (明史紀事本末)卷58(議復河套)。
②j 韓茂莉:(遼代畜牧業(yè)及其相關問題研究),(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1998年第4期。
③j 道森編,呂蒲譯:(出使蒙古記),第107-257頁;
④j
⑤j 田山茂,潘世憲譯:(清代蒙古社會制度),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65頁。
①k 張穆:
②k 阿.馬。波茲德涅耶夫,劉漢明等譯:(蒙古與蒙古人),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35-436頁。
③k (大清會典事例)卷976(理藩院.耕牧)。
④k (興安西省阿魯科爾沁旗實態(tài)調(diào)查報告書),興安局,康德八年,第79-83頁。
⑤k 阿.馬.波茲德涅耶夫,劉漢明等譯:
①l 和田清,潘世憲譯:(明代蒙古史論集),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09-128頁。
精品范文
1恒侯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