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芝種植技術范文

時間:2023-03-28 14:06: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靈芝種植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靈芝生長需要的基本條件

營養 靈芝為木質腐生菌,人工栽培可以廣泛利用木屑和農作物秸稈,添加麥麩合成培養基,就可滿足其營養生長需要。

溫度 靈芝屬于高溫型真菌,菌絲生長溫度范圍7~35 ℃,而最適溫度為25~29 ℃;子實體生長發育的溫度范圍為10~32 ℃,最適溫度為25~28 ℃。

濕度 菌絲生長階段培養基含水量為60%左右,空氣相對濕度70%以下為好;原基分化和子實體發育,空氣相對濕度需保持80%~90%。

空氣 子實體形成和發育階段對空氣十分敏感,在子實體發育過程中通過對二氧化碳含量的控制,可以培養出不同形態的靈芝。

光照 菌絲生長不需要光照,在黑暗條件下菌絲生長快,且潔白健壯。子實體生長發育若無光照的刺激,原基難以形成,且易產生畸形。

酸堿度 靈芝喜歡在偏酸性的環境中生長,最適宜的pH值為5~6。

靈芝春季大棚袋料栽培技術要點

春季種植靈芝,一般在5月份接種,7月~8月生長靈芝。

培養料配方

配方一:棉籽殼40%,木屑40%,麥麩19%,石膏1%的配方,pH值控制在6.5左右。

配方二:硬質闊葉樹種木屑76%、麩皮20%、磷酸二氫鉀1%、石灰1%、石膏1%,食鹽1%等。

裝袋滅菌

采用折幅寬15 cm×33 cm的聚乙烯塑料袋栽培。選擇無雜質無污染的木屑或棉籽殼,通過陽光晾曬消毒后與其它營養料混拌均勻,培養料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滅菌多采用高壓或常壓滅菌,具體滅菌時間應根據具體情況確定,高壓滅菌滅菌時間為5~6 h,常溫滅菌時間一般10~15 h。

接種養菌

種植成功的關鍵之一是無菌接種和培養健壯的菌絲。接種時接種室、人員、器械都要經過嚴格消毒。藥物消毒接種室每立方米可用15g硫磺或煙霧劑熏蒸,人員和器械用75%的酒精和0.1%高錳酸鉀消毒。接種一般在接種箱或密閉的接種室內進行,兩端接入菌種后立即扎緊,防止雜菌污染。養菌的培養室地面撒生石灰消毒,溫度控制在25 ℃左右,空氣相對濕度在60%左右,春大棚養菌一般需要40 天左右的時間。

出芝管理

可采用菌袋疊墻栽培,即把發好菌的菌塊垛成1~1.2 m高的菌墻,調控溫濕度實施出芝管理:出芝溫度控制在26~28 ℃,低溫不適合靈芝分化,變溫可使菌傘變為畸形,嚴重影響經濟價值;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95%,可采用噴水和懸掛水簾的方式增濕;出菇時需要散射光,光線暗不利于形成菌蓋,光線強菌體容易干枯僵化;靈芝生長需要通風,但避免出現強風。可以在上午9:00~10:00和15:00~16:00各通風1 次。

出過第二潮芝的靈芝,生產上一般采用覆土栽培,即把菌棒擺放在挖好的菌畦中,菌棒間距2 cm,中間填上田園土,菌棒上面覆土3 cm,澆灌一次透水后,經短期養菌后即可出菇。覆土后靈芝不僅質量好,而且產量增加20%以上。

篇2

2、施足基肥:菱角需肥量較集中,種前可畝施豬糞或腐熟泥糞2000千克,發芽后畝施5千克尿素作速效肥,開花后分2~3次結合防病治蟲用強力增產素2~3包或2%磷酸二氫鉀進行葉面噴施。

3、移栽定植:菱角要當天起苗當天栽植,一般淺水菱行距1.5~2米,穴距1.5~2米,每穴栽植菱苗一束約2~3株,深水菱行距2.5~3米、穴距2~2.5米,每穴栽植菱苗一束約8~10株。

4、適時除草:菱塘的水生雜草種類較多,如板萍草、蜈蚣草、苔蘚草等,必須及時進行人工清除,否則會影響菱角的光合作用,一般在移栽后每10天清除一次雜草,直到菱角封滿水面。

5、病蟲防治:菱角常見的蟲害有蚜蟲、葉蟬等,可在危害初期可用敵百蟲或敵殺死兌水噴霧進行防治,常見病害主要是菱瘟,可在發病初期用井崗霉素加多菌靈兌水噴霧進行防治。

篇3

關鍵詞:馬鈴薯;種植技術;病害防治

1馬鈴薯種植技術

1.1選地整地

馬鈴薯對土壤要求不是很嚴格,但以表土深厚、結構疏松和富含有機質的土壤為宜。馬鈴薯是喜涼作物,不耐高溫,氣候冷涼地區以砂土和砂質土壤栽培最好,氣候溫暖地區以砂質土壤或者壤土栽培最好,可促使出苗快、塊莖形成早、薯塊整齊、產量和淀粉含量均高[1]。整地一般都實行秋深翻、曬垡起壟等形式,秋季深翻尤為重要。北方地區常遇春旱,條件允許情況下,最好在播種前澆水保墑,再淺耕耙平。

1.2選種育苗

1)根據栽培目的進行馬鈴薯薯種選擇。若馬鈴薯作淀粉加工原料,應該選擇高淀粉品種;若用于制作炸薯條或者薯片應該選擇薯形整齊、芽眼少且淺、白肉、還原糖含量低的食品加工專用型品種。2)根據當地馬鈴薯病害發生情況選擇栽培薯種。應選擇抗病性強、穩產性好的品種。馬鈴薯育苗必須要精選種薯,一般應選擇具有品種特征、表皮光滑、柔嫩、皮色鮮艷、無病蟲、無凍傷的塊莖作種。出窖后進行催芽處理,能促進種薯解除休眠,縮短出苗時間,促進發育,淘汰病薯。當芽長1~3cm時,可切塊播種。需要注意的是,切塊時用75%的酒精反復擦洗切刀或者用沸水加少許鹽浸泡切刀8~10min進行消毒,并用草木灰或者種衣劑拌種,避免病害[2]。

1.3播種及合理密植

北方地區早熟品種4月中旬播種,中熟品種4月下旬播種,晚熟品種是5月初播種,一般采用播種機播種,施肥、覆土、起壟同時進行。除了品種特性和田間管理因素之外,馬鈴薯產量和質量與馬鈴薯的種植密度有關,所以采用合理的種植密度十分重要。密度過小,馬鈴薯地上部分莖葉光照不足、通風情況差、營養供應不上,會導致馬鈴薯塊莖生長緩慢、減產;密度過大則會造成土地資源和肥水浪費。一般早熟品種生育期短,植株矮小,可以適當密植,中、晚熟品種可以適當稀植;土層深厚、肥力較強、排灌方便的地塊,養分充足,植株生長旺盛,葉片肥大,應當適度稀植,土層淺薄、肥力貧瘠、排灌不便的地塊,養分偏少,植株生長矮瘦,葉片較小,應當適度密植;商品薯和薯條加工薯應適當稀植,種薯和淀粉加工薯可以適當密植。科學合理的種植密度能夠保證馬鈴薯擁有充足的光照和良好的通風條件,能夠加強地上莖葉的光合作用,促進地下莖塊膨大,是實現馬鈴薯后期優產高產的基礎。

1.4田間管理

馬鈴薯早熟品種生長周期70d,晚熟品種120d左右,這期間的田間管理對質量和產量的影響很大,要根據當地不同的氣溫、地溫、濕度采取不同的栽培措施。

1.4.1除草幼苗尚未出土遇到春旱或水分少的情況,容易滋生雜草,需要進行苗前耢地來到達減少水分蒸發、減少雜草、快速出苗的目的。如果不進行除草,任由雜草蔓延,會導致肥水供應不足,降低馬鈴薯塊莖生長速率。因為雜草在成長過程中會爭奪馬鈴薯的生長資源,且在地上遮擋光照,影響馬鈴薯葉片的光合作用,在地下干擾馬鈴薯塊莖生長。同時,還有些病原菌及害蟲的蟲卵會寄生在雜草上越冬,為害馬鈴薯,降低其產量和品質。

1.4.2施肥馬鈴薯是高產喜肥作物,對肥料的反應很敏感,需求量最多的是鉀肥,其次是氮肥,然后是磷肥,而且不同時期對不同養分的需求量也不一樣。馬鈴薯幼苗時期,植株矮小,養分消耗少;塊莖形成至塊莖增長期需肥量較多,若此時養分供應不足,會導致淀粉積累變慢,進而導致產量下降。一般情況下,施加基肥用量應占施肥總量的70%以上,部分地區馬鈴薯種植只要施足底肥,生長期間可以不用追肥;如若追肥,應該在塊莖形成期結合培土追施一次結薯肥,氮、磷配合使用,追肥量視植株生長情況而定。除了氮、磷、鉀肥外,還應施加微量元素肥料,對馬鈴薯植株生長有重大生理功能的微量元素有錳、硼、鋅、鐵等。錳能促進馬鈴薯幼苗生長,并增加抗性;硼能促進細胞分裂,加快碳水化合物運輸,增加馬鈴薯產量;鋅參與葉綠素的合成,可促進光合作用,同時也是很多酶的組成成分,缺少鋅元素,會嚴重影響馬鈴薯的植株發育,造成植株矮小,產量降低[3]。

2馬鈴薯常見病害及其防治

病害大都是由于種薯帶毒或者田間管理不當(比如高溫、高濕等)引起的。馬鈴薯的常見病害有以下3種。

2.1馬鈴薯晚疫病及其防治

馬鈴薯晚疫病是一種由致病疫霉引起的能導致馬鈴薯莖葉死亡和塊莖腐爛的毀滅性卵菌病害。如果在馬鈴薯植株葉間或者葉緣發現水浸狀的綠褐色斑點,并且病斑周圍有暈圈,就說明馬鈴薯植株染上了晚疫病。濕度較大時,病斑擴大的速度很快,逐步變成褐色,生白霉,葉片背部明顯;環境干燥時,病葉干枯易裂,病斑擴大速度慢。植株染病嚴重時,葉片會出現萎垂、卷縮等情況,最終整個植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發出腐敗氣味。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薯塊中越冬,播種帶菌薯塊后,薯塊大多不發芽或發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為中心病株,病部產生孢子囊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形成發病中心,致該病由點到面,迅速蔓延擴大。病葉上的孢子囊還可隨雨水或灌溉水滲入土中侵染薯塊。晚疫病多在雨水較多時節和植株開花期大量發生,防治晚疫病有兩種途徑。1)減少初侵染源。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塊、春化等過程中,嚴格剔除病薯,有條件的要建立無病留種地,進行無病留種。2)在病發時,噴灑瑞毒霉錳鋅、甲霜靈錳鋅、代森錳鋅等,有較好的效果。

2.2馬鈴薯瘡痂病及其防治

馬鈴薯瘡痂病是一種只為害薯塊的病害。發病初時在薯塊表面產生褐色隆起的小斑點,擴散后形成圓形或不規則形表面粗糙、中部稍凹陷、外緣隆起的褐色瘡痂狀病斑。病斑僅限于薯塊表層,一般深度1~2mm,部分3mm以上,后期病斑連接變為5~10mm大木栓化硬斑,嚴重影響薯塊的商品價值。適合該病發生的溫度為25~30℃,中性或微堿性砂壤土發病重,pH5.2以下很少發病。此外,不同品種間抗病性也有差異,白色薄皮品種易感病,褐色厚皮品種較抗病。瘡痂病的防治方法:1)選用表面完整、無病的薯塊播種,播前用40%福爾馬林120倍液浸種4min;2)多施有機肥或綠肥,可抑制發病;3)與葫蘆科、豆科、百合科蔬菜進行5年以上輪作;4)使用藥物預防。

篇4

關鍵詞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技術;冷涼地區

隨著種植業結構的調整,互助縣優勢作物馬鈴薯2006年種植面積達到了1.867萬hm2,占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的31.4%。傳統的畜力人工點播的種植方式不但無法保證合理的種植深度、均勻的株行距,而且耗時費工,無法在有限的播種期內完成較大面積的馬鈴薯種植作業,人工收獲更難,制約了馬鈴薯產業的發展。

為使廣大農民從依靠人、畜力的傳統種植時間緊、工序復雜、耗費勞力多的繁重勞動中解脫出來,互助縣從2002年開始,結合本地生產實際,積極引進與小四輪拖拉機配套的馬鈴薯種植機和收獲機,成功研制了手扶拖拉機牽引的馬鈴薯挖掘機,農機農藝相結合,在低位淺山和高位腦山地區進行了大力推廣,推廣馬鈴薯種植收獲配套機具350臺,累計推廣面積達1 300 hm2,與傳統畜播相比,機械播種馬鈴薯增產4 500 kg/hm2以上,節約種薯750 kg/hm2,同時病菌不易侵入薯塊,保證了薯塊質量;播種可一次完成開溝、施肥、點播、覆土、起壟工序,機械收獲可一次完成開壟、挖掘、分離等工序,省工、省時。

1種植模式

目前,互助縣形成了以機械整地、機械化種植、田間管理、機械化收獲技術為核心,以中、小型拖拉機和配套種植收獲機具為主體的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收獲模式,主要有以下2種:一是壟作模式(有單壟單行種植和單壟雙行種植2種):撒施農家肥機械耕翻機械化起壟施肥播種中耕培土田間管理(防治病蟲草害、追肥)機械化收獲儲藏。二是平作模式。撒施農家肥(在未耕地上)機械化施肥播種中耕培土田間管理(防治病蟲草害、追肥)機械化收獲儲藏。

2選地整地

選擇地勢平坦、地塊多而集中、便于機械作業、前茬作物為小麥、油菜的地塊。采用壟作模式時要結合施有機肥機械耕翻1次,耕深為20 cm;采用平作模式時選擇沒有經過耕翻的地塊。

3選擇優良品種與種薯處理

選用互助縣農技推廣中心育成的主栽優勢品種下寨65,該品種耐旱、耐寒,中晚熟,薯塊休眠期長,耐儲藏,抗晚疫病。一般播種前3周種薯出窖,淘汰薯形不規則、龜裂、畸形、芽眼突出、皮色暗淡、薯皮老化粗糙的病、爛等塊莖。最好選擇薯皮鮮嫩、薯形規整的幼壯薯,特別是重量在100~170 g的壯齡薯。對已經萌發的薯塊,應挑出幼芽軟弱細長或幼芽纖細叢生的。切薯播種能節約種薯,成本小,但容易傳染病害,故切刀要進行消毒。切種薯時要合理利用每個塊莖上的每個芽眼,切成三角形。切種薯時縱切比橫切好。一般如70~80 g的縱切為兩半,120 g左右的斜切3塊,切忌切塊過薄過小,影響出苗,不利于形成壯苗。有條件的可進行整薯播種。整薯播種可防止晚疫病、環腐病、黑脛病和一些病毒病害的發生,且出苗率高,苗齊苗壯,生長勢強,耐寒耐旱耐澇,早期生長發育快,莖葉覆蓋地面時間早,光合作用利用率高,并能節省切種勞動用工,播種時選擇40 g幼壯薯最好[1-2]。在氣溫較高的晴天將種薯平鋪地面1~2層,夜間可能受凍時,上面覆蓋干草或草簾等防凍,這樣做能使種薯盡快結束休眠。

4播種

通常在發生晚霜前約30 d開始播種,即日平均氣溫通過5 ℃或10 cm土壤耕層深處地溫達7 ℃。出苗期要避過互助縣農歷4月初八前后的晚霜。淺山地區一般4月中下旬開始播種,腦山地區4月下旬至5月初開始播種。一般下種量2 250 kg/hm2左右,保苗6萬株/hm2左右為宜。根據茬口、地力狀況、品種特性、種薯切塊大小等綜合考慮。播種深度:采用壟作模式時,壟播機覆土圓盤開溝器深度、開度要調整正確,確保壟形高而豐滿,播種深度為10~12 cm,種薯在壟上側移±3 cm;平作模式的播種深度為13~15 cm。壟作模式選用北京產2MDB-A型馬鈴薯壟播播種機,平作模式選用:內蒙的2MBS-1型犁用平播播種機。壟作模式,行距要基本保持在60 cm,株距調整通過更換中間傳動鏈輪行,一般為15~20 cm;平作模式:平播機行距為可調,行距基本保持為50 cm。通過調整開溝犁,覆土犁在支架上的前后位置來進行調整。株距調整方法與壟播機類似。平播株行距一般調為(20~30) cm×50 cm。選配18型小四輪拖拉機,掛好機具,并將播種機支架前后、左右調平。機械作業時,要求土壤含水率在18%~20%,拖拉機快Ⅰ檔勻速前行,播行要直,下種均勻,深度一致,翻垡好,翻后地表平整。地頭要整齊,避免重播、漏播現象的發生[3-4]。

5田間管理

苗齊后及時除草、松土,早培土起壟,促進根系發育,同時便于機械收獲。當植株長到20 cm時進行第1次中耕培土,追肥施碳酸氫銨300 kg/hm2。現蕾時視情況而定,有必要的進行第2次中耕培土,壟高保持在22 cm左右。由于馬鈴薯是高產喜肥作物,對肥料反應非常敏感,在整個生育期

(下轉第124頁)

(上接第121頁)

中,需鉀肥最多,氮肥次之,磷肥最少。施肥時應施腐熟的馬牛羊豬廄肥、人糞尿和草木灰等基肥為主,必須施22.5 t/hm2以上,同時搭配施尿素300 kg/hm2、磷鉀復合肥750 kg/hm2。及時采取措施防治馬鈴薯的晚疫病、黑脛病、環腐病和早疫病等病害。

6適時收獲

機具可選用河北產4UM-550D型馬鈴薯挖掘收獲機,配套動力為18型小四輪拖拉機;青海省互助縣農機推廣站研制的4UM-40型牽引式馬鈴薯挖掘機,配套動力為7.5 kW手扶拖拉機;青海省樂都光明農機制造有限公司研制生產的4UM-1型單行馬鈴薯收獲機,配套動力為7.5 kW手扶拖拉機。當植株大部分莖葉干枯,塊莖停止膨大而易與植株脫落,土壤含水率在20%左右時,用馬鈴薯收獲機具進行田間收獲作業。挖掘前7 d割秧,留茬5~10 cm,使塊莖在土中后熟,表皮木栓化,收獲時不易破皮。為加快收獲進度,提高工作效率,一般要求集中連片地塊統一收獲作業。挖1行,隔1行,撿拾1行。杜絕出現漏挖、重挖現象。挖掘深度在20 cm以上,要求明薯率大于95%。薯塊入窖前,攤放在通風干燥處陰晾2~3 d,剔去病、爛、破碎薯塊,輕拿輕放,避免碰傷。

7參考文獻

[1] 陳宗林.馬鈴薯機械化栽培技術[J].新疆農墾科技,2008,31(4):17-18.

[2] 孫奎倉.馬鈴薯機械化栽培技術要點[J].河北農業科技,2008(13):13.

篇5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 資源整合 評價 機制

中圖分類號:F093,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12-242-02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以及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使新時期的中職教育,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深刻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加快教育現代化步伐,探索未來教育發展模式和課堂教學模式,已成為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潮流。如何運用新穎、先進的現代信息技術,為中職教學提供廣闊的展示平臺,進而提高教學質量,是每一位教師所面臨的新課題。因此,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中職數育教學中的作用,對于轉變教育思想,改革課堂教學,更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促進教育觀念與教育教學機制的整體深刻變革,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現代信息技術在中職教育教學中的優勢

現代信息技術如微課、翻轉課堂等的應用,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大大增強了課堂教學容量和教師控制教學信息的靈活性,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并得到及時的反饋和矯正;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教學,也可以發展學生個性,推動因材施教,是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二、目前中等職業教育教學現狀分析

由于當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進校門檻低綜合素質較低,學習基礎差,沒有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基本沒有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外出培訓機會少,雙師型水平整體素質不高,不能滿足現代化職業教學的需求;由于受到實訓場地的局限,教師難以實施如行動導向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加之中職教育的科研機構少,沒有足夠的重視和投入,政府有些決策沒有前瞻性,對中職教育的支持過少,使中職教育的發展存在著諸多的局限性。

因此,如何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課題,也是解決中等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

三、現代信息技術在中職教育教學領域的運用機制探析

近年來,隨著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快速發展,為我國各行各業培養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在各項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起步晚,發展速度較慢,辦學水平地區差異大。如專業設置、教師素質、教學手段、實訓條件等方面,依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當前,在教學科研、手段與評價等方面尤其是信息化建設方面還存在著比較突出的問題與困難。筆者結合中職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認真的分析與思考,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對策與措施。

(一)加強政策引導,統籌規劃,積極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

堅持“政府主導,學校主體,社會參與,面向應用,分類推進”的戰略發展方向,制定統一的全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統一計劃、統一實施、統一管理,促進職業教育信息化軟硬件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最大化。

(二)創新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體制、機制和模式

1.堅持“政府主導,學校主體,社會參與,合作共贏”的發展體制。采取政策性傾斜和社會化措施,積極吸納行業企業、社會力量或民間團體的互助,發揮基金會、協會等組織的作用,探索信息化投資融資改革,適度推進政府與商業機構、學校與商業機構的聯合投資,建立起政府投資、學校自籌和市場融資相結合的多元經費籌措機制,為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和資金支持。

2.實行“國家標準、社會參與、共建共享”的信息化建設應用機制。建立“社會參與、共建共享”的信息化建設應用機制,共建平臺,共享資源,不斷充實和完善教育信息資源庫。正確處理政府主導、學校主體和社會參與的關系,堅持中等職業教育教學資源信息化建設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3.進一步創新校企合作、互惠互利的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基本模式。創新校企合作、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基本模式,引企入校,引導和調動企業以及社會力量共同支持中等職業教育教學資源信息化建設。

(三)加快中等職業教育教學信息化建設的思考及對策

1.更新職業教育教學理念。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是創新中職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機制的關鍵。中職學校教師要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改革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素質為目標的培養模式,改革以適應職業崗位需求為導向,構建學中干、干中學、學做一體、理實一體的教學模式,改革以貢獻和能力為依據,以貢獻為導向的學校評價模式和以能力為核心的學生評價模式。使學生對專業知識產生學習興趣,在學習實踐中注重學習和積累,并逐步轉變為良好的行為習慣,最終達到形成學生積極主動學習職業技能的目的,從而建立產教深度融合的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2.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為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必須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必須改革傳統教學結構的弊病,創建新型教學結構,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共建共享教學資源,建設微課和翻轉課堂,整合教學資源;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被動地接受者和知識灌輸的對象;而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和課堂的主宰,從而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3.教師教學手段要新穎而多樣。

(1)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目前,中職學生學習基礎水平參差不齊,其接受知識的能力不同。因此,一定要掌握知識技能的規律,如激發求知欲、感知、理解,鞏固到運用,利用現代化工具如QQ、微信等,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積極思考,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再提升到“我會學”,并能學以致用。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2)充分利用教學設備,建立以實訓室為主的教學模式。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整合的課程具有操作性強、適于視頻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尤其是中職學生的專業課,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再沿用傳統教學模式,而應采用以實訓室、視頻室為主戰場的教學模式,從理論中來,到實踐中去,在實訓中強化知識,采用多種方式,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而提升技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這已成為職業教育的共識。因此,加強實訓,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3)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豐富創新教學形式、手段和方法。針對中職學生的自學能力差、基礎知識環節薄弱等問題,中職學習應以實用為目的,“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讓他們學以致用,培養學生運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能自覺吸收新知識、新技術,并注重實踐,去解決學習、科研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不是把大部分時間花在理論知識的琢磨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多媒體、網絡等技術提出“互動式”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索取知識、自我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提高自我認識能力。同時通過直觀的視覺,讓學生通過自身的體驗、積極思維去掌握計算機學科的概念、原理和法則,并學會使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4.加快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力度。眾所周知,打造一支熱愛中職教育事業,關心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精通業務知識、具備現代化專業素養及技能的中職教師隊伍,是辦好中等職業教育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促進中職學校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與前提。然而,當前大多職業學校教師的培訓主要依靠學校自身的觀摩,教師的綜合業務素質得不到提升,大多數教師很少有機會去交流學習。因此,加大教師信息化技術培訓力度,轉變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方法,是創新中職教育教學管理機制的基礎。當前要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資源,努力提高教師隊伍的信息化水準,并到企業去實踐學習;同時,聘請一些有資深技術的企業專家到校授課,投入資金進一步開發適合學生學習的現代化信息技術校本教材,不斷激勵和促使中職學校的教師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從而促進中職教師的知識更新與素質提升,是現代職業教育的保障。

5.改革人才培養評價模式。構建人才培養改革評價模式,是創新中職教育教學機制的重要條件。堅持公平、公正、科學、客觀的評價觀念,采用教學評價(模塊考核為主)、學生自評與企業評價、社會組織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對學生的思想素質、學生成績、職業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等進行綜合評價,以促進學生全方位綜合職業素養的培養。

6.實現教育資源共享,促進地區均衡發展。利用信息技術,深化優質教育資源建設,尤其是利用網絡技術擴大優質資源的輻射面,加快提升農村教育水平,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使農村和山區及職教落后地區的師生享受到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是推進教育均衡的重要發展戰略。開設網絡課堂是積極探索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有效舉措,加快教育網絡服務平臺建設和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步伐,使廣大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真正實現足不出戶就能感受名師課堂教學風采、與名師共同開展教研活動的夢想,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一種全新的服務載體,積極探索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公共平臺建設、優質教育資源建設機制與模式,促進優質教育普及共享,為中等職業教育的均衡、協調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四)加大中等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力度

落實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資金,是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證。因此,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推動國家以立法的形式,制定、出臺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經費標準,確定各級政府在經費投入中的主體責任和投入比例,適度加大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和經濟落后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堅持政府投入為主,設立職業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專項經費,省、市、縣(區)要把職業教育信息化所需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并逐年有所增加。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職業學校要把實施職業教育信息化作為職業教育投入的重點之一,優先考慮。鼓勵創建多元化資金來源渠道和機制,探索引進市場運行機制,廣泛動員和爭取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

總之,加強現代化信息技術在中等職業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創新中職學校教育教學的管理,需要我們建立健全管理工作機制,加大管理力度,切實轉變職業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手段,構建人才培養評價模式,努力使中職教育教學管理逐步向科學化、規范化和現代化方向邁進。

參考文獻:

[1] 朱宇宇.淺析職校計算機教學現狀與對策.考試周刊,2013.12.27

[2] 王歡歡.淺析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學現狀與對策.考試周刊,2013.8.27

[3] 曾凌靜.淺析高職高專的計算機教學.科技資訊,2014

[4] 孫震.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當代職業教育,2007(3)

[5] 劉俊青.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學科的整合[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2)

[6] 張秀莉.現代信息技術為課改錦上添花[J].學園,2014(1)

[7] 王中軍.現代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教學的融合應用[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4(2)

篇6

關健詞:脫毒馬鈴薯;早春;拱棚;種植技術

早春利用拱棚栽培脫毒馬鈴薯,可比地膜提早20~30d上市,且薯塊品質好產量高,產量可達45.0~52.5t/hm2,效益可觀[1]。經曲周縣西牛屯村部分農戶7~8年的種植實踐,發現該模式管理省工、操作簡單、收益見效快,是春茬蔬菜種植的理想模式,現將該種植模式的技術要點總結如下。

1選用優質脫毒種薯

馬鈴薯早春拱棚栽培宜選用早熟豐產、抗病性強、商品性優良的品種,如費烏瑞它、中薯3號、早大白等。

2種薯處理和切塊

2.1催芽煉芽

在冬暖大棚、土溫室、加溫陽畦或比較溫暖的室內,按種薯上、中、下部3層攤晾,弱光下進行催芽。一般溫度以15~20℃為宜,打破種薯休眠,促進種薯發壯芽。當薯塊芽長至1.0~1.5cm時,將薯塊取出移至溫度10~15℃、有散射光的室內或冬暖大棚內攤晾煉芽,直到幼芽變綠為止,時間一般3~5d。催芽時間在1月中下旬[2]。

2.2切塊

種薯切塊時,盡量利用頂芽,充分發揮頂芽的頂端優勢。100g左右的種薯應從頂部縱切2~3塊;大種薯切塊時,可從尾部開始,按螺旋形排列的芽眼向頂部斜切,最后把芽眼集中的頂部一分為二。每個切塊至少有1個芽眼,這樣可增加主莖數和結薯數,從而提高產量。種薯切塊一般20~25g。實踐證明:用40g重的大切塊播種比用10g的小切塊播種增產30%左右。特別是當土壤條件較差(干旱或較濕時)或易發生凍害的地區,大切塊更有優越性。因此,薯塊不易過小。注意切塊時將2把刀浸泡在高錳酸鉀溶液中交替使用[3]。

3整地施肥

選擇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砂壤土或壤土地塊。先洇地造墑,待水滲干后,結合整地,施腐熟圈肥22.5~30.0t/hm2。同時根據馬鈴薯需肥特點,每生產1 000kg塊莖,需純N 5kg、P2O5 2kg、K2O 11kg。依據配方施肥公式計算,可施用化肥量為:磷酸二銨225kg/hm2、尿素150kg/hm2和硫酸鉀600kg/hm2或硫酸鉀型三元復合肥1 125~1 500kg/hm2。為防止地下害蟲可結合整地施地達或辛硫磷顆粒劑45~60kg/hm2。

4播種蓋膜

一般在2月上中旬播種,選擇無大風、寒流的晴天栽種。密度掌握在7.50~8.25萬株/hm2,行距50~60cm,株距20~25cm。開10cm深的播種溝,然后播種覆土,覆土厚度以5~8cm為宜,起5cm高的小壟,隨后蓋地膜。播種量1 500~1 875 kg/hm2。雜草嚴重的地塊,可在播種后蓋膜前噴施田補或乙草胺除草劑。

5扣棚

生產上可選用2、4、6、8壟拱棚栽培,但以4壟拱棚為好。4壟棚即以4壟為一拱棚,拱桿長2.5~3.0m,竹竿搭梢對接,拱高1m左右,寬3.0~3.2m,可選用4m寬的農膜覆蓋。栽種覆膜后應及時扣棚,用土將農膜四邊壓緊壓實,每隔1.5m用鐵絲或壓膜線固棚。

6田間管理

6.1破膜

定植后10~15d薯苗破土頂膜,這時應及時人工破膜,破膜后用土蓋嚴苗周圍,以確保膜下土壤溫度,確保苗全苗壯。

6.2中耕培土

齊苗后一般苗高10cm時進行第1次中耕培土;第2次中耕培土應在封壟前,培成大壟,壟高達15~20cm(從母塊到壟頂),防止塊莖外露變綠,為結薯打下良好基礎;第3次培土一般在現蕾至開花期進行。

6.3促進地下塊莖生長

現蕾到開花階段為防止地上植株徒長,促進光合產物向新生塊莖轉化,可噴施植物生長抑制劑——多效唑。多效唑可用15%可濕性粉劑,或25%乳油。使用時期不能過早,以免影響地上部綠色體的建成,一般在現蕾至開花期植株表現旺長時噴施,噴施濃度為0.01%左右,即用15%可濕性粉劑360~480g/hm2,或25%乳油216~288mL/hm2,對水600L/hm2,用噴霧器均勻噴施到植株冠層上;在發棵中期和現蕾期,噴灑0.05%~0.10%多效唑液或0.1%矮壯素液。

6.4溫光調節

馬鈴薯出齊苗后,要加強棚內管理。土壤墑情差,需根據天氣情況澆水,澆水后要注意通風排濕。上午8~10時棚內溫度升到18℃時,要及時通風;下午2~3時棚內溫度降到14~16℃時,須關閉通風口。隨著氣溫的回升,當夜間溫度穩定在10℃以上時,晚間可以不關閉通風口;如果棚內濕度大,陰雨天也要通風排濕。隨著植株的生長,要逐漸加大通風,鍛煉植株,以適應完全撤膜后的強光照等環境條件。進入4月后氣溫回升較快,拱棚馬鈴薯應逐漸加大通風量,溫度較高時,可以把棚膜全部卷起,晝夜通風,但不撤膜,以備寒流來時,及時覆蓋防凍。一般在4月中下旬撤膜,如有寒流,則要等到寒流過后撤膜。生育期間要經常用軟布檫棚面上的灰塵,用竹竿輕輕振落棚膜上的水滴,以保持最大采光。

6.5肥水管理

馬鈴薯出苗后,及時澆水助長。現蕾后及時澆水追肥,可追尿素75~150kg/hm2、硫酸鉀150~225kg/hm2,以后根據土壤墑情適時澆水,保持土壤見濕見干,田間不能出現干旱現象。待苗高15~20cm噴施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在馬鈴薯整個生長期內,噴3次葉面肥,一般在澆水前2d噴施。

6.6摘心打杈

一般不需要摘心、打杈,但對開花后天然漿果較多的品種可適當摘花、摘蕾。

6.7病蟲害防治

蟲害有蚜蟲、二十八星瓢蟲等,可用10%吡蟲啉1 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氰菊脂等噴霧防治。病害主要有疫病,一般用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80%殺毒礬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于發病初期噴灑,連噴3~5次[4]。

7收獲

雙膜覆蓋栽培的馬鈴薯生長快,結薯早,一般4月底至5月初即可收獲。收獲前10d要停止澆水,以便提高馬鈴薯表皮的光潔度,收獲時應大小分開,防止脫皮、碰傷,機械創傷,保證產品質量。

8參考文獻

[1] 潘海虹,曲淑萍,敖永軍,等.馬鈴薯脫毒種薯高產栽培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4):106-107.

[2] 梁秀芝,吳瑞香.抗病馬鈴薯新品種及無害化綜合栽培技術[J].華北農學報,2004(S1):137-140.

篇7

[關鍵詞] 脫毒 馬鈴薯 種植技術 要點 探討

[中圖分類號] S5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08-0152-01

1 馬鈴薯整地施肥的要點分析

在馬鈴薯的整地施肥過程中,需要使用深挖放的方式對土地進行挖掘,大概深度在30厘米左右[1]。需要針對馬鈴薯種植中實際所需的肥料規律以及特點來進行施肥,并且將測土配方作為重點。同時,在種植脫毒馬鈴薯時,要多施有機肥、鉀肥和底肥。把有機肥料當作施肥材料的重點,并通過無機肥來對馬鈴薯的種植進行施肥的補充。其中,底肥在施肥的過程中需要保證一次性施足,并且含量為總施肥量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2 馬鈴薯倒茬與選種操作分析

在進行脫毒馬鈴薯的種植栽培過程中是不允許采用連作的生產方式的,也不可以和茄子與辣椒進行輪作種植,只有這樣才能夠預防農作物種植病害的產生。此外,在進行馬鈴薯選種的時候,商品馬鈴薯的種類不建議作為首選,而應該根據實際的市場需求以及市場的情況來正確的選擇馬鈴薯品種,并且選擇出適銷對路的馬鈴薯品種。吉林松原扶余地區的脫毒馬鈴薯種類主要有延薯四號、尤金885、訥河7等品種[2]。

3 脫毒馬鈴薯種植技術的分析

3.1 脫毒馬鈴薯的種植步驟

對于馬鈴薯催芽過程的要求比較嚴格,而且,馬鈴薯的種植技術與種植工作人員需要在馬鈴薯種植前準確的制定出標準的馬鈴薯儲存溫度,最好是以基礎性的儲存溫度作為標準,并將脫毒馬鈴薯種植于適合其生長的環境中,進而有效的保證優越的越冬條件。在種植脫毒馬鈴薯之前還需要花費30天左右的時間進行檢查。當馬鈴薯的幼芽處于萌動狀態,大小尺寸與麥粒幾乎一致,相關的工作人員可以將其放置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晾曬。在晾曬過后,馬鈴薯的幼芽就會受到綠化的影響,進而變得粗壯,并具有一定的活力。如果當下馬鈴薯處于萌動現象,那么就可以將其放入溫度環境中。在種薯處于休眠的狀態時,才可以保證馬鈴薯幼苗的堅毅程度。

在完成脫毒馬鈴薯的催芽處理后,需要進行切塊處理。一般條件下,每塊馬鈴薯的重量都需要控制在25g左右。小個的種薯需要利用豎切的方法來切斷,并且各個馬鈴薯的切塊都需要包含頂部壯芽。而大個的種薯則不同,需要在尾部切斷,并且把尾部比較弱的芽切除。同時,需要根據芽眼的順序來進行斜向的切斷,最后就是把馬鈴薯的切塊頂部分成兩份。切口需要與芽眼距離較近,這樣更有利于縮短出芽的時間,并保證芽的質量。在進行馬鈴薯切塊的過程中,需要準備兩把比較鋒利的小刀,并將其放入濃度為百分之七十五的酒精中,進行輪換使用。病薯是需要被淘汰的,否則就會擴大病害的傳播范圍。在切完種薯以后,需要進行及時的種植。此外,利用脫毒的小薯種薯進行種植,并充分的利用頂端的優勢來預防切刀傳播病毒或者病菌。這種種植方式更有利于增加馬鈴薯的產量,通常情況下都會比切塊的種植方式提高百分之二十的產量。

3.2 脫毒馬鈴薯種植方式以及田間管理

首先,需要進行深度的開溝,并將淺層覆蓋土層。在實際的開溝過程中,行距需要保持在具體的范圍內,深度大概是10-20厘米,株距則控制在20厘米左右,保證芽眼方向朝上[3]。在完成種植后,覆蓋土大概是7厘米左右,隨后噴灑除草劑,再將地膜蓋好。在出苗后的十天將地膜揭開,并隨著苗的生長進行培土,大概是三次左右,需要保證在莖葉封行之前變成大壟。

扶余地區位于東北,而在脫毒馬鈴薯的種植過程中還需要對病蟲害進行防治,主要有蚜蟲、晚疫病以及螻蛄等等。對于蚜蟲的防治,可以使用Bt乳劑噴霧,而螻蛄的預防則可以使用辛硫磷毒土來實現早期的防治。針對晚病疫的防治,則需要在脫毒馬鈴薯植株開花之前對田間加強檢查,一旦發現病株需要將其及時的拔除,并將附近植株的病也進行摘除,埋入土地中,再撒上石灰,最后使用波爾多液噴霧對病株周圍的植株進行封鎖,并且每隔十天需要進行噴灑。如果發生晚疫病,則可以使用濃度為百分之六十五的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也可以使用濃度為百分之五十的敵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噴霧進行及時的處理,進而有效的抑制晚病疫的擴散。

結束語

總的來說,對脫毒馬鈴薯的種植技術需要進行更新與完善,吉林省扶余地區在脫毒馬鈴薯的種植過程中,將傳統種植技術的優勢充分的利用,并對脫毒馬鈴薯的品種進行推廣與更新,最終實現了馬鈴薯種植效益的提高。除此之外,還需要對脫毒馬鈴薯培植過程中的病蟲害以及整肥、倒茬和田間的管理予以重視,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脫毒馬鈴薯種植產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靳占發.脫毒馬鈴薯種植技術研究[J].北京農業,2014(21):45-45.

篇8

在廉潔自律方面:對當前社會上存在的現象充分認識到其危害性,利用學院安排的學習時間和通過各種媒體不斷加強這方面的自身學習和防腐拒變的能力,工作中嚴格要求,時刻敲響警鐘。

工作方面,在院黨委和院行政的統一領導部署下,積極履行職責,能夠認真圓滿完成該學年各項工作任務。

配合教學工作,我們做的主要幾項工作有:

1,帶領本部門所有人員,解放思想,倡導教學手段改革,把教育信息技術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鼓勵教師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根據學校頒布的《泰山學院教育信息技術等級培訓工作實施方案》要求,對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培訓。今年5-6月繼續舉辦了一期教育技術培訓,有48名教師參加了培訓。自去年4月至今已組織實施了五期,共有598人次參加培訓,其中564人獲得合格證書。圓滿完成計劃培訓任務。

2,為盡快提高教師課件制作及應用水平,根據學院要求,今年12月份繼續組織實施了第二次教師教學課件制作評比活動,在系部初選推薦的47件課件基礎上,評選出26件獲獎作品。其中一等獎2名,二等獎4名,三等獎8名,優秀獎12名。

3,配合精品課程申報工作制作完成了三門省級精品課程申報錄像,其中一門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

4,根據省教育廳要求的精品課程在2-3年內全部上網的要求,拍攝制作,整理省級精品課程和其他錄像30節次,到目前為止已全部順利上網。

5,完成級師范類專業專科及級本科部分師范類專業公共課《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任務。

6,完成中文,教育和數學系等共計230人次的微格教學錄像訓練任務。

7,完成全自動錄播系統及演播室兩個實驗室項目的論證工作。

8,整理完成了各項留檔資料整理保存工作。

9,配合教務處完成了各類考試,考務,教學檢查等各項臨時性工作。

10,認真完成了學院安排的夜間行政值班工作。

篇9

關鍵詞:脫毒;高產;種植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6-65-1

1 選擇土壤

白城地區土壤屬于黑鈣土和砂性土壤,其土壤性質適宜馬鈴薯種植。種植馬鈴薯,要選擇土壤疏松肥沃、土層深松、排灌條件好的中性或微酸性的平地或緩坡土壤和砂壤土中栽種,不宜在堿性土質中種植。馬鈴薯栽種前茬作物地塊,以高粱、玉米、小麥及禾本科谷物等作物最佳,切忌重茬種植;前茬茄果類地塊不宜種植馬鈴薯,如番茄、茄子、辣椒等地塊不宜種植馬鈴薯,上一年用過普斯特、玉農樂、闊草清、甲黃龍、二氯喹啉酸等除草劑的地塊也不宜種植馬鈴薯。

2 脫種選擇

2.1 脫毒馬鈴薯

脫毒馬鈴薯是指馬鈴薯種薯經過一系列物理、化學、生物或其他技術措施清除薯塊體內的病毒后,經檢測獲得無病毒或極少病毒侵入的薯種。經實驗證明,脫毒種薯的增產效果顯著,采用脫毒薯種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增加30%~50%,高的可增產3~4倍。

2.2 品種選擇

要因地制宜選擇高產抗病毒種薯。建議農戶選種時,要選擇生產種薯地在高寒區、有信譽企業繁育的薯種。適宜吉林地區種植的早熟品種有:早大白、荷蘭七號、超白(早50)、尤金、新尤金、富金(找黃麻子)等;收獲后可復種二茬,如白菜、蘿卜、粘玉米等;中、晚熟品種有:俄七、科新13及新培育的敦八等品種。

3 播前種薯處理

3.1 困種、曬種、催芽

種薯在播前30天左右出窖,放在12℃~15℃的室內散射光下曬種,曬種期間翻動1~2次即可,待芽眼長到冒白芽時,即可切塊。

3.2 切塊

在播前1~2天切塊,切刀要用酒精等藥劑消毒;切塊時要選擇定頂芽生長旺盛,將密集頂芽切開,后按螺旋順序切成立體塊,每塊應帶1~2個芽眼,切塊重量不應小于30克,切塊大時不要剩薯肉,小薯可整薯播種。切好的種塊可放于陰涼干燥處,在2~3天內播種完畢。

3.3 藥劑拌種

為防止播后田間爛種和病蟲害為害,應用藥劑拌種。1公斤多菌靈加15公斤滑石粉拌均勻可處理2000公斤種塊,要邊切邊拌。也可選用其他馬鈴薯種塊處理劑,如生物鉀或草木灰拌種,按說明合理使用。

4 土壤施肥方法

馬鈴薯是喜水喜肥的作物,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的原則。施肥方法:根據地力一次性施足底肥,有機肥應深層施用或播種前集中均勻散于壟溝,腐熟有機肥每畝施肥量一般為5000公斤即。在施用有機肥同時,可施用含氮磷鉀三種元素的磷酸二胺、尿素、硫酸鉀化肥或復合肥,施用氮磷鉀的化肥比例應以2:1:4比例最佳;每畝一般施用尿素施用量5~10公斤、磷酸二銨20~30公斤、50%硫酸鉀25~30公斤;在施入氮磷鉀或復合肥后,需要覆一層3厘米薄土,之后播種薯種芽塊,嚴格避免芽塊與化肥直接接觸,以避免燒芽;施肥、種植薯種芽塊后,應及時合壟覆土。

5 播種

5.1 播種時間

白城地區可在4月下旬至5月初播種,覆膜播種可在4月中旬播種。這時土壤10厘米以下溫度一般穩定在7℃~8℃以上。

5.2 播種深度

馬鈴薯播種前,土壤需要深耕30厘米,加深擴大松土層。可在壟上深開溝播種,也可改壟上播種為壟溝播種,壟上深開溝需20厘米左右,播種后薯塊芽眼朝上,覆土后薯塊芽眼離壟面應6~7厘米為宜。

5.3 播種密度

根據農戶選擇的品種不同,薯種播種密度也不同。早熟品種種植密度一般在15~20厘米左右,中、晚熟品種一般在25~40厘米左右。

5.4 播種方法

開溝、施肥(種肥隔離)、芽眼朝上擺放薯種種塊、覆土、及時鎮壓。大面積種植馬鈴薯的農戶,有條件的可使用機械一次性完成播種。

6 田間管理

6.1除草

薯種出苗后要及時田間除草,即人工除草或噴撒除草劑,視田間情況。噴灑除草劑主要是出苗后,用杜邦寶成在雜草2~3個葉時噴撒,每畝4~5袋(2.5克/袋);單純防治禾本科雜草還可選用精穩殺得或精禾草克殺草。

6.2 中耕培土與澆水

中耕培土是在馬鈴薯開花前完成,做到鏟趟結合,即三鏟三趟。封壟時地壟要培成“寬肩壟”,不要培成“尖頂壟”,這樣結豆時土豆不宜外漏,薯豆有利于土壤供應養分。馬鈴薯開花正進入結薯期,如遇干旱應及時灌水,否則將會嚴重影響產量。

6.3 病蟲害防治

馬鈴薯主要病害有晚疫病、地下害蟲和瓢蟲。

6.3.1 晚疫病防治 晚疫病一般在7月下旬開始發病,田間發病應立即防治,預防可7~10天交替使用杜邦克露和殺毒礬;田間以發病可用銀法利、霍多科或科佳等藥劑治療。

6.3.2 地下害蟲防治 每畝可用5%甲拌磷或呋喃丹(2~3公斤)和化肥一起混合施用,還可用50%的辛硫磷乳油等防治。

篇10

不可否認,網絡已成為當今社會的第四種公共設施,而且必須是全天候可用的。IT 經理或技術支持人員只需在“正常”工作時間工作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當今的全球性公司的數據中心必須具備持續的訪問能力。為支持網絡增長而增加的每件網絡設備、每個應用程序、每臺服務器以及每 TB 存儲空間都必須由 IT 人員來實施管理,而 IT 團隊的增長速度卻遠遠趕不上網絡的增長速度。為此,必須提供一些智能化的解決方案來幫助 IT 人員跟上這些變化,幫助他們提高工作效率。

為達到智能的需求,越來越多的數據中心網絡正朝著IP 整合的方向發展。整合有利于減輕管理多個系統和復雜網絡的壓力。在可預見的未來,將視頻、數據、語音、無線、工廠控制、樓宇控制、樓宇設備和工廠設備整合到一個單一的 IP網絡之中的智能化解決方案將是發展的主要趨勢。

網絡智能化的實現需要依靠數據中心中部署的智能化的基礎設施管理系統。智能基礎設施管理系統不僅僅包括硬件,它是為幫助您記錄、管理和監控您的物理網絡基礎設施而設計的一套全面支持的綜合性解決方案。基礎設施操作軟件可讓您了解硬件設施,比如網絡設備、IP 端點和其他系統的信息,從而掌握有關網絡層設備如何映射到物理層的知識。硬件與軟件的結合,將使您獲得對物理層基礎設施前所未有的控制能力。您將具備實時、全面了解物理網絡基礎設施以記錄、計劃和執行變更所需要的一切條件。

智能基礎設施管理系統可以完成下列工作:

全面了解和控制物理層基礎設施

通過自動化和流程效率提高生產率

降低容量和資產管理相關成本

增強 IP 端點物理位置的實時查看能力

控制工作流程

通過向導式配線縮短 MAC 周期,減少返工量

簡化審計和跟蹤流程

在數據中心中,工作人員可以利用-智能化基礎設施管理系統,提高工作效率:

網絡管理員有各種報告工具,可跟蹤未使用的交換機端口、IP 端點的物理位置以及已完成、進行中和過期的任務

布線管理員可對物理層進行自動化的記錄

技術人員可以跟蹤連接、接收必要變更指導、處理警告、確認操作

IT 和數據中心經理可提高生產率、自動進行變更管理、增強可靠性、縮短停機時間、提高網絡安全性和合規性